佛教概论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佛教概论

佛教文化概论课程感想

艺术与设计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141班 陈嘉怡 5202512013 很有幸本学期选到了梁红老师的《佛教文化概论》。开始选这个课程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纯粹的不了解。每每去一个地方的旅游,都会去当地的寺庙看一看。开封的大相国寺,宜春的化成禅寺,广州肇庆的庆云寺,从化的隆华寺等等。因为不了解,所以好奇,也就有了和老师,和这门课程结一个善缘的机会。 最开始我认为的佛教是神圣的,所以去过那么的寺庙都会虔诚的拜一拜。其实也并不是求什么。再后来,我开始慢慢地抄经,一篇《心经》,用个下午,感觉整个人都轻松的许多。第一节课,从老师手中接过了一本《了凡四训》,虽然不能尽解其意但对人生还是有了些新的认识。

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

佛法是佛陀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后世将这些教导记录成文,即成了佛经。犹如一个病人拿到了药方,唯有去抓药、吃药才能治病;只知道捧着药方诵读却不吃药,疾病一辈子不会痊愈。同样的,将经典奉为能免祸享福的灵丹妙药、了脱生死的箴言神咒,却不肯依教奉行,依经实践,烦恼永远也不可能被断除。

世上一切色相皆由因果所致,一切皆空因果不空。人之初,性本善。但后人的善良本性被执着,贪念所嗜使人坠入六道,受因果摆布。老师说过,修炼佛法是为了脱离六道轮回,达到常乐我净得寂灭状态。

这个学期,有幸听到了顿雄法师做到的《禅的智慧与身心和谐》的报告,有幸听到了一位在亚青禅林闭关十年的老师的讲课。同样感恩。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许还没有到顿悟的时候,也许我们无法想象佛祖拈花而笑的样子,也无法详察一部部经书中蕴含的深奥寓意,也许连追求广袤无边的慈悲的慈悲或者隐忍也是一种奢侈,我们也不得不放弃。但只要佛在心中,即使达不到“明心见性”后的大彻大悟,也至少能宁静淡泊,笑对人生,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极其深刻。虽然我并没有宗教信仰信仰,但通过这个课程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也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

很感谢这门课程,对我的人生观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引导我正确面对人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不如意,压力太大,空虚无聊时接受佛教文化洗礼,佛禅能够帮助我们,启迪我们,在宁静、慈悲善良之中体味人生的另一种境界。同时更感谢梁红老师的悉心教导。

第2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佛教文化

本章教学目的:

1、 了解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概况。

2、 认识佛教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

3、 把握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时分配:9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印度佛教发展略史

一、 佛教的创立和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 思想背景

二、 释伽牟尼的生平和创教活动

释伽牟尼的生平 释伽牟尼的创教活动

三、 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

四谛 十二因缘 三法印

第二节 部派佛教

一、 佛教的根本分裂及部派的分化

佛教根本分裂的原因 佛教的主要部派

二、 部派佛教与原始佛教、大众部与上座部的主要分歧

宗教实践方面 宗教理想方面 哲学理论方面

三、 大乘佛教

(一) 佛教大乘与小乘的分裂及其异同

1、 大乘与小乘的分裂

2、 大乘与小乘的主要分歧

对佛的看法的分歧 最高理想的分歧

修持方法的分歧 理论学说的分歧

3、 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批判继承

(二) 大乘佛教的主要派别

1、 大乘中观学派 大乘中观学派的形成 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

2、 大乘瑜伽行派 大乘瑜伽行派的形成 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思想

四、 密教

1、 密教的形成

2、 密教的基本特点

五、 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

1、 北传佛教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2、 南传佛教

第二节 中国佛教略史

一、 佛教的传入

1、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代

2、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路线

陆路 海路

3、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的基本情形 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文化的冲突 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文化的依附

二、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

(一) 两晋之际的大乘般若学思潮

1、 两晋之际的大乘般若学的兴起

社会背景分析 思想背景分析

2、 六家七宗

本无宗 本无异宗 心无宗 识含宗

幻化宗 缘会宗 即色宗

3、 僧肇对"六家七宗"的批判总结

(二) 晋宋之际的大乘涅pan学

1、 从大乘般若学向大乘涅pan学的转向

社会原因

理论自身的逻辑发展 大乘《涅pan经》的翻译

2、 竺道生与涅pan学

3、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学派

涅pan师 毗昙师 成实师 三论师 地论师 摄论师 楞伽师

三、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

(一)从学派到宗派

1、 宗派与学派的异同

2、中国佛教宗派形成的历史条件

社会背景分析

佛教寺院经济的独立与发达 佛学思想的成熟与中国化

(二)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1、 天台宗

天台宗的创始人智yi。 天台宗的基本思想

2、 三论宗 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 三论宗的基本思想

3、 唯识宗

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

唯识宗的基本思想

4、 华严宗 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 华严宗的基本思想

5、 禅宗 禅宗的创始人惠能 禅宗的基本思想

四、 隋唐以后中国佛教的衰微

1、 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趋势

佛教诸宗的融合

佛教与儒家、道家(包括道教)的融合

2、 佛教衰微的原因 佛教衰微的原因 佛教衰微的特征

思考题:

1、 简述佛教"四谛"说的主要内容。

2、 解释佛教术语"缘起"。

3、 佛教的"三法印"是什么?

4、 列举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及其创始人名称。

第3篇:佛教与佛教建筑

认识佛教与佛教寺院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因为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学术界有很多说法,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明帝将原驿站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因此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第一寺之称。

佛教经典大致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称为三藏。三藏均通晓的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合编在一起称“大藏经”。佛经种类繁多,内容晦涩难懂,我们不需要深究。

去过少林寺的人或许对其大门外影壁上的八个字“大乘胜地,禅宗祖庭”还有印象,那么,这几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呢?他有两个含意,一个是说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二是说佛教有宗派之别。

小乘佛教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衰于公元后一世纪。其教义与原始佛教接近。该派认为只有绝对遵循佛陀之道的少数幸运者才能够达到涅盘之境,强调借严格自律与修养得救。同时该派认为,佛祖只是一位教师(正如释迦自己宣称的一样),而且已进入涅盘,不再为人。现在,小乘佛教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居支配地位

大乘佛教公元一世纪在印度兴起,公元

八、九世纪衰退,大乘佛教除在若干教义上与小乘佛教不同外,它与小乘佛教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把释迦牟尼奉为神,奉为全人类的拯救之神。至此,佛祖被神化为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由于宣扬释迦为拯救之神,大乘佛教远比小乘佛教更获人心,在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居支配地位。

佛教的宗派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不同的师承,不同的寺庙,不同的修行方法而逐步产生的。在我国流行的大乘佛教中一般常说的有八个宗派,分别是“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和“律宗”。在藏传佛教中还有好多派系,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唐代玄奘创立了法相宗,祖庭为陕西西安的慈恩寺。山西交城的玄中寺为净土宗的祖庭之一。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有过兴盛也有过衰落。北魏杨炫之所撰《洛阳伽蓝记》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总数达一千余处,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中也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佛教的兴盛。当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佛教也有过衰落,有记载的灭佛就有过四次。

简单了解过佛教以后,我们来继续了解佛教的建筑及其塑像。

佛教建筑现存的有石窟、塔和寺院。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的石窟,造像以石雕为主,依山雕凿,而因为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艺术,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艺术技法融合交汇,成就了我国特有的石窟雕像、绘画艺术,集大成者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塔随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塔的音译是“窣堵坡”“浮屠”。外形为半圆球形。这种佛塔进入中国后,与我国传统木结构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形式相结合,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了不同形象、不同风格的造型。从平面来分类,有方形、圆形和多边形等;从建筑材料来分类,有木塔、砖塔、铁塔、石塔、琉璃塔等;从塔的造型来分类,常见的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楼阁式佛塔: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介休的史工塔;密檐式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云南大理千寻塔;覆钵式佛塔:北京北海白塔、五台山白塔)。塔的功能也逐渐扩大,从存放佛舍利,发展到存放藏经、供奉佛像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寺院就和中国的传统建筑、传统思想相融合,其有三个特点:一是院落式布局;二是中轴对称布置;三是主次分明,等级严格。下面是介休回銮寺平面布置,在这个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院,其两侧的关帝庙、土地祠和财神庙等是佛教和中国传统的宗教融合后的产物。我们再来看洪洞广胜寺的平面布置,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二门、飞虹塔、弥陀佛殿、释迦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进入二门后东西两侧为祖师殿和伽蓝殿殿。广胜寺有四进院落,其中飞虹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建成,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在佛教的寺院中,大雄宝殿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所以这个建筑位于中轴偏后的部位,形制最高、用材最好、用料最大。天王殿供奉的主像是大肚弥勒佛,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像(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后面为护法神韦驮像。山门开间和形制可以高于院中的其他建筑但要低于主殿,山门两侧各有一尊金刚力士像,即哼哈二将,把守山门。进入山门后在天王殿前的左右两侧位置为对称的钟楼、鼓楼。回銮寺的大殿两侧耳殿为地藏殿和明王殿。地藏菩萨一般为出家像,右手持锡杖,左手持如意宝珠,地藏菩萨两侧的胁侍为道明和尚和闵公长老。明王是密宗佛、菩萨的化身,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和十大明王这分。

大雄宝殿的主像为佛祖释迦牟尼,两侧一般为迦叶和阿难的站像,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各骑狮、象的座像。大雄宝殿主像为三尊的布置方法有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之分。横三世佛为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竖三世佛为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另外不常见的还有五尊和七尊的布置方法。

西方三圣主像阿弥陀佛,左胁侍观世间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 东方三圣主像为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可胁侍月光菩萨。华严三圣主像为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

伽蓝殿的主像是的是波斯匿王,左边是祗陀太子,右边是给孤独长者。也有的伽蓝殿供奉的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关帝圣君。

祖师殿主像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的弟子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

张壁古堡现在的佛教寺院有:南门外区域的观音殿、韦驮殿、西方圣境殿(旁边有地藏殿遗址),村中兴隆寺,村北的三大寺殿、空王行祠等五处。观音殿为泥包铁像窑洞处,原为一观音像,匾书写“急早回头”院中一小殿为韦驮殿。村中的兴隆寺为06年恢复的建筑,是现村中比较完整的一座寺院,山门(天王殿)为三开间带前廊的硬山建筑、正殿为五开间带前廊硬山建筑,另外还建有东西配殿及南禅房。三大寺位于北堡门上部真武殿的西侧,为一带前廊的三开间四架悬山建筑(现存木构架为康熙三十一年的修建)。西方圣境殿为三开间三架梁悬山建筑(现有建筑为雍正九年重修)。西方圣境殿西侧为原地藏殿的遗址。空王殿为堡内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建筑(明万历四十一年建成),为三开间四架梁带前廊的悬山建筑,屋顶有精美孔雀蓝硫璃脊饰,檐下保存有国内唯一的硫璃碑。殿内塑有一佛两菩萨,据碑文记载为空王、摩斯和银公。

我不是一个佛教徒,对佛教的粗浅了解,是因为这几年参与庙宇修建工程多了,为了不贻笑大方自习了一点,所以我所写的东西,一定有不正确的地方,希望读者批评。小时候我记得听过一次演讲,有一句话印象较深: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鸦片,历史上宗教越光明,社会越暗淡,反之,社会越光明,宗教越暗淡。这么多年过去了,仔细揣摸这句话,觉得有失偏颇。我们这一代人的存在不会使宗教得以发扬光大,但我们有责任使宗教得以传承。

第4篇:浅谈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区别

一直以来,对佛教感兴趣其实是起源于对西藏的向往。从中学开始接触到关于西藏的书籍之后就颇感慨于它的神秘以及神圣,也自然而然产生了对其的好奇之心。但论及西藏,就必得提到藏传佛教。“吃不吃肉”这个问题是我在google键入“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区别”之后得出来的结果之一。也就是说汉传佛教是不允许吃肉的,藏传佛教里却是允许吃肉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正常来讲,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应该是没有区别的。汉传佛教在2000年前从印度传入中国,藏传佛教在1400年前开始从印度传入藏区,两个传过来的宗教是一样的,是没有区别的。然而佛教自传入以来,经过几千年的变迁与更迭,所谓因地制宜,仍是产生了些许变化的。两者的区别实质在于显宗与密宗的差异。密宗在汉传佛教里面大藏经都存在,唐朝以前中国内地都有密法。唐朝以后,实修的越来越少,就变得只有显宗。所谓密,就是佛陀的真言。而显是除了小乘的思想以外,以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这种思想为主的一个传承,简单来讲就是讲佛教的理论,不讲怎么去实修。

汉传佛教没有次第,不讲入门该怎么修,不讲学到什么时间该怎么修,不讲修行到某个层次你应该怎么修。它只有理论,只会告诉你佛教的思想,佛教的理论,佛教的传统,然后告诉你去念经。那么藏传佛教的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呢?藏区离印度只有一山之隔,在历史上很多印度高僧,跨越喜马拉雅山到藏区,特别是12世纪到13世纪伊斯兰教开始入侵印度以后,很多高僧大德跨越喜马拉雅山以后,把印度所有佛教上的制度完整带到藏区来了,所以藏传佛教的特色是从小乘开始,再到大乘。在藏区当喇嘛,必须五六岁、七八岁进去,先学五到六年佛教小学基础,才开始进入佛学院,在佛学院读15年到25年,25年就大概能拿到佛学博士学位。藏传佛教读完书以后,还要闭关三年三个月实修,从那儿出来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喇嘛。而像汉传佛教,什么时候想出家,就可以出家,在庙里面待两三年、五六年就可以当主持,这在藏区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教育方面的根深蒂固的差别。

就像现在,如果我们中间有人出家了,立马想到的是是不是失恋了,是不是生意失败了,是不是受打击了。而在藏区听说哪家孩子出家了,每个人想到的是出家的一定是他们家里最优秀的小孩,这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汉传佛教包括我们内地的人,都习惯性把吃肉当成是喇嘛的专利,认为喇嘛是吃肉的,和尚吃素的。事实上所有佛教的出家人本来都是吃荤的。因为佛陀时代,所有的出家人是要饭的,手里拿的钵就是要饭的东西。包括在东南亚,泰国、缅甸、斯里兰卡,所有的出家人全部都是吃肉的。但是这不代表佛教徒吃肉是正当的,但是早期佛陀时代都是出来要饭的,人家给你什么,就吃什么,从那儿以后出家人就没有选择食物的权利。所以早期全世界的出家人,没有吃素这样的制度。

但是有些吃素的概念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

是从密法里面的外密产生出来的。比如,修观音法门的时候,初十,十五这些时候,就有明文规定,修药师法,修观音法门这些外密的时候,要把衣服洗得很干净,身体洗得干干净净,嘴不能有任何臭味,不能有臭味就不能用葱姜蒜,酒肉之类的东西,更需要素食。这个制度延续到中国以后,在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对佛教特别虔诚,他认为很多出家人可以由皇亲贵族,人民来供养,不需要来再要饭,加上他的妈妈刚往生,所以很多出家人到皇宫里面修法。梁武帝看到出家人吃肉,觉得很难过,认为不应该这样,于是就禁止中国和尚吃肉,所以这个戒律不是佛陀规定,是梁武帝给汉族和尚立下的一个规定,清规戒律,从那以后和尚几乎就是吃素的。

不过现在全世界素食也越来越方便了,素食主义者也越来越多了,佛教这些法师们,被受供养的机会越来越大了,慢慢的很多地方也在学着吃素。在藏区,寺庙不提供荤菜,都是吃素的。去外面老百姓家里,老百姓给他吃什么,他就吃什么,而庙里面就吃素。

第5篇:佛教歌曲精选190首《莲花与佛教的因缘观》

莲花与佛教的因缘观 作者:宣化上人

荷花与睡莲同属睡莲科,而荷花为莲属,睡莲为睡莲属,莲花是佛教对荷花、睡莲的统称。莲花又称水芝、水芙蓉、芙蕖等,最大的特色为晨开暮闭,花期为6月至9月,每年6月24日为荷花仙子的会期。莲花分为中国莲系、美洲莲系和中美杂交莲系三大系,又细分为50群、23类、28组,又有藕莲、子莲、花莲之不同。中国是莲花的原产地,在数千年前,人们已经懂得莲花的审美与运用了。因莲之美之德,有君子花之谓。《诗经》有“灼灼芙蕖”之句,其形之美,流布世间。周敦颐曾在庐山莲花峰下撰《爱莲说》,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再现君子花纯洁、无染的风采。李渔赏莲爱莲以莲为食,总结出其色可目、其香可鼻、其味可口的“三可之妙”,所谓“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群芳谱·荷花》曰:“花生池泽中最秀,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而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表,出淤泥而不染,花中君子也。”

莲一身都是宝,其根为藕,其叶为荷,花托为莲蓬,花未开为菡萏,其花已开为芙蕖。观赏之余,根叶花须,浑身是宝。荷花可作荷花宴,荷叶入汤入粥清暑,莲实为滋补佳品,藕为宴会珍馐。莲不仅可食,亦可入药,如莲花泡茶,有去暑养颜之功;荷叶清暑,化瘀止血;荷梗有解暑热,治胸闷妇女白带的功效;荷蒂有安胎止泻之用;莲蓬有散瘀止血之实;莲子健脾益肾;莲须清心益肾止血;莲心清心火,治吐血;莲藕健脾开胃生机;藕节止血化瘀。

对莲花的崇拜,是中印两国的共同特征,中国十大名花中,莲花居其一,而印度以莲为国花。佛教发端印度,兴于中华,传布世界,因莲花之无染洁净,佛教奉之为教花之一,受到人们的普遍尊崇。于是,佛教与莲花,成就了一段千古因缘。

《大智度论》卷十载,莲华有三种:一是人华,有十余叶。二是天华,有百叶。三是菩萨华,有千叶。释迦降生之际,周行七步,足下莲生七朵,此花为人花,表示释迦为人中之尊;感得九龙沐浴,天女散花,此花为天花,非凡间所有,表示释迦出生的功德,不可思议;池上有千叶金莲盛开,此是菩萨花开,表示释迦将成佛道,度化无量群生。

释迦牟尼出家后,经过六年雪山苦修,发现外道的苦行无有实义,在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养后,在尼连禅河沐浴,在菩提迦耶的一颗大树下,铺上吉祥草,开始了对生命的反省与内观禅修。佛陀成道后,他打坐修行的座位叫莲花座,他修行的盘坐方式称莲花式。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大正藏》卷三·二九八页下)载:“第一佛身坐百叶莲华,为初地菩萨说百法明门。(中略)第二佛身坐千叶莲华,为二地菩萨说千法明门。(中略)第三佛身坐万叶莲华,为三地菩萨说万法明门。”佛陀在莲花座上,度化众生。因莲花与佛陀的降生成道相关连,亦称正觉花。

十方世界一切佛及菩萨,也安坐莲花台上。据《入大乘论》卷下载,第十地菩萨生于摩醯首罗天王宫,坐于宝莲华王座而成佛。《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菩萨等,皆坐于宝莲华上;众生临终时,彼佛等持莲台来迎九品往生之人。莲华也是用来供养佛菩萨的常见供物。

莲华出污泥而不染,清净微妙,因此经论中以莲花譬喻诸佛妙法等,《中阿含经》卷二十三〈青白莲华喻经〉云:“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华,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此以莲花譬喻如来之清净无染。《文殊师利净律经》〈道门品〉云:“人心本净,纵处秽浊则无瑕疵,犹如日明不与冥合,亦如莲花不为泥尘之所沾污。”此以莲花譬喻人心之本净无染。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以莲华之“香、净、柔软、可爱”四德,喻法界真如之常乐我净四德。《法华》、《华严》等经典也以莲花比喻法门的清净;《华严经》、《梵网经》等有莲华藏世界之说;密教亦以八叶莲华为胎藏界曼荼罗之中台;佛陀以莲华表示众生本有之心莲。(华风佛教)

荷花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显示了它的清高,也有人说荷花只顾向人们展示出它的美,却忘记了淤泥的滋养.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陈志岁《咏荷》诗曰:“身处污泥未染泥,白茎埋地没人知。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池。” 基本资料

莲花、芙蕖、芬陀利花、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菡萏(hàn 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水旦草、芙蓉、水芙蓉、 玉 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中芙蓉、水宫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红蕖、溪客、碧环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静客、翠

钱、红衣、宫莲、佛座须、朱华等。

荷花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花,也是有“泉城”美誉的山东省会济南和孔孟之乡济宁的市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荷城”贵港的市花。

济南的大明湖里有多种上好的荷花,是我国荷花中最优质的品种。苏州的园林比如拙政园里,也有许多婀娜多姿的荷花。像仙女一样,亭亭玉立,香远益清。荷花的花语:清白、坚贞纯洁。汉刘氏有曰:白色为莲,红色为荷。 荷的起源

“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人类

出现以前,大约十万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温湿,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遍布地球各个角落。大部分种子植物无法生存,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种子植物生长在这个恐龙,蕨类植物称霸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种今天我们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中国的阿穆尔河(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约过了一亿多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渐渐地,“荷花”这一人类生存的粮食来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的心中,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

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开始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上对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带恰是野生荷花

主要的分布区域。从出土文物看:在山东省发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荷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有野生的荷花。古植物学家徐仁教授,曾于40年前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距今至少有1000万年。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郑州市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两粒炭化莲子。西周初期(公元前ll世纪),古人食用蔬菜约40余种,藕是其中之一。《峪经》中有"腮有荷华"之句,意指祖国大地上凡有沼泽水域的地方,都生长着荷花。中国是世界上栽培莲花最多的国家之一。 传说

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 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虽然后世的红学专家们都认为这不过是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不过无论如何荷花总是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形态

荷花为多年水生植物。根茎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

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覆盖,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黄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花期6~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10月。荷花栽培品种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2]。

习性

荷花是水生植物,性喜相对稳定的平静浅水,湖沼、泽地、池塘是其适生地。荷花的需水量由其品种而定,大株形品种如古代莲、红千叶相对水位深一些,但不能超过1.7米.中小株形只适于20~60厘米的水深.同时荷花对失水十分敏感,夏季只要3小时不灌水,水缸所栽荷叶便萎靡,若停水一日,则荷叶边焦,花蕾回枯.荷花还非常喜光,生育期需要全光照的环境.荷花极不耐荫,在半荫处生长就会表现出强烈的趋光性.

妙法蓮花 (觀音菩薩頌) 詞曲:融熙

一城山喲 半湖水喲 四面柳色 化城山水

滿湖荷葉 碧青天

亭亭荷花 出水蓮也 你在東來 我在西喲 隔著水塘 滿池蓮

清風拂面 搖白蓮

開權顯實 落英翩翩

一乘知舟 採蓮蓬

個個蓮台 子滿成高原陸地蓮花 卑溼污泥 乃生此花

煩惱泥中 開火蓮

小乘證果 直驅佛心 無二無別 一佛乘

傳佛心燈 信受奉行 青青翠葉悉真如 郁郁荷花別樣紅

晴光煙雨勤修行 粒粒蓮子皆佛心 萬頃碧田一時收 百斛青珠剝綠絨

苦芽蓮心還去掉 留得明白證性空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不生 南無

妙法蓮花九品馨 龍女獻珠立地成

九界同歸一法界 開權顯實一佛乘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你在東來 我在西喲 隔著水塘 滿池蓮

清風拂面 搖白蓮

開權顯實 落英翩翩 妙法蓮華 一佛乘

開佛知見 闡佛本心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第6篇:佛教知识普及

延武禅堂:佛教知识普及汇编

佛教产生于印度,尊释迦牟尼为佛祖。公元前一世传入我国,在我国主要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大派系。我市现有佛教活动场所59处,教职人员302人,佛教信众7.4万多人。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起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佛教的经典非常繁多,其实不超过这四圣谛,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

1、缘起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缘起的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话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2、十二因缘

亦称“十二缘起”。包括:(1)无明,即愚痴无知;(2)行,为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不善行为;(3)识,即托胎之时的心识;(4)名色,为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生长完备等;(6)触,为出胎后开始接触事物;(7)受,即感受苦乐等;(8)爱,为贪等欲望;(9)取,即追求取着;(10)有,由贪等欲望引起有善不善等行为;(11)生,即来世之生;(12)老死。其中(1)(2)是过去因,感现在果;(3)至(7)是现在果;(8)至(10)是现在因,感未来果;(11)(12)为未来果。

3、三法印

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是可以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

4、三学

即佛教修行方法的总称,包括戒学、定学和慧学。用戒止恶修善,用定息虑澄心,用慧破惑证道,三者有相互不离的关系。

①戒学:戒是调整身心,使身心养成好的习惯。不只要避开宗教上、道德上的不善与恶德,在经济、法律及肉体健康方面,也不做与理想相违的事,即防非止恶。戒本来的意思,也即是防非止恶。

②定学:如果依戒调整身心,接着就会产生统一的定。为了得到定,而要调身、调息、调心,也就是调整身体,呼吸与精神,这可说是广义的戒。

③慧学:佛教最后的目的在于获得悟的智慧,不论三学或十无学法、六波罗蜜,均将智慧置于最后。但智慧有多种:世俗欲界的有漏智慧,初步证悟的智慧,声闻阿罗汉的智慧,辟支佛(像觉)的智慧,菩萨种种阶段的智慧,佛最高的智慧等。

5、四谛

释迦牟尼用缘起论来观察人生,得出“四谛”、“八正道”。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被称为佛教教义的总纲,又称为佛学的“四个真理”。

(1)苦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外部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界本性是苦。

(2)集谛;解释人生充满痛苦的原因。

(3)灭谛:指解除痛苦,也就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终归宿。佛教认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涅槃。

(4)道谛:指超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之涅槃寂静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

6、八正道

佛教8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包括(1)正见:对佛教教义的正确理解;(2)正思维: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考;(3)正语;说话要符合教义,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4)正业:从事清静之身业,按佛教教义采取正确的行动;(5)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6)正精进:按照佛教教义努力学习和修行;(7)正念: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8)正定: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修行。

(二)佛教的主要经典

佛经,就是佛教经典。指释迦牟尼的弟子们所传述的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并包括以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也有把其他佛教著述(包括律、论)都称为佛经的。佛经主要有《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大般涅槃经》、《圆觉经》、《金刚经》等。

(三)佛教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比较严格。它把遵守戒律做为一个佛教信徒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对僧尼而言尤其如此。

戒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佛教的戒律因对象不同而不同,不出家的男女信徒称居士,要遵守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这五条戒律也是佛教最基本戒律。未正式受戒的出家人称沙弥、沙弥尼,要遵守十戒,除以上五戒外还有(6)不涂饰香鬓;(7)不歌舞观听;(8)不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蓄金银财宝。

僧人正式受戒称“具足戒”,又称“大戒”,意思是所受戒条已经完备。具足戒男僧二百五十条,女尼三百四十八条。

(一)主要宗教活动

1、日常活动

僧团内部的宗教活动主要是早晚功课,也叫朝暮课诵或上早晚殿。早课的内容是念诵《楞严经》、《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目的是以念诵经咒的功德,回向护法龙天及诸鬼神,以祈愿寺中安静无难。晚课的内容是单日念《阿弥陀经》和念佛,双日拜八十八佛和念《忏悔文》,蒙山施食每日均有,目的是申述自己改悔过恶的愿望,忏悔罪障,并为自己和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祈愿。除了早晚上殿外,僧众于每日早斋和午斋(早饭、午饭)时,要依《二时临斋仪》以所食供养诸佛菩萨,为施主回向,为众生发愿,然后方可进食。

2、公众性的活动

佛教的公众性活动统称为道场。目前经常举行的是法会——佛教所举行的各种宗教仪式的集会。法会多在寺院庆祝佛教节日时举办。主要是在每月初

一、十五和诸佛菩萨圣诞日,四众弟子按照佛教传统法事仪规进行吉祥或荐拔法会。在法会上,还经常请法师为众人讲经说法。

(二)主要节日

在一年之中,佛教大的节日有3个:

1、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

汉族地区相传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诞生日,寺庙于此日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中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释迦牟尼诞生时像),全寺僧侣以及信徒要以香汤沐浴太子像,以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

2、盂兰盆会(俗称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

盂兰盆会是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为追荐历代祖先举行的。据该经说,目莲的母亲死后生为饿鬼,目莲尽自己的神通不能救济其母,佛告知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僧自姿时(七月十五日僧众集合一堂,任凭他人检举自己所犯下一切过失,从而忏悔),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解脱。

3、释迦牟尼成佛日(农历腊月初八)

佛经中说释迦牟尼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涅槃日同是四月初八。但汉地习惯以四月初八为诞生日,二月初八为出家日,二月十五日为涅槃日,而以腊月初八(十二月初八)为成道日。寺庙常于成道日这一天举行诵经,并效法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以此来纪念释迦牟尼成道。后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为庆丰年之意。

(三)名词解释及其他

1、名词解释

佛:梵文音译“佛陀”的简称,过去有译做“浮屠”或“浮图”的。佛,本是“觉者”、“觉悟者”之意,但佛教给它加上了特定的涵义,说佛不但能够自己觉悟,还能启发他人觉悟,并且这种“自觉”和“觉他“的能力都是至高无上的,十分圆满的。因此,佛成了释迦牟尼独占的称号。虽然后来也泛指佛经中提到的一切佛,但实有其人者仅释迦牟尼一人。

法:“法”字的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的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

菩萨:菩萨是菩提萨(Bodhisattva)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沙门:佛教出家人的另一种称号,也有译做“桑门”的。现不常用。

施主:僧人称送财物给寺院和僧人者为施主。

居士:本指正式受过戒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现泛指所有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男性叫优婆塞即男居士,女性叫优婆夷即女居士。

同参:僧人之间的相互称呼。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精通经、律、论的称为三藏法师。

三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佛”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法”即佛教教义;“僧”指佛教出家人。通常三宝即指整个佛教。

刹:佛教寺院的另一种叫法。如宝刹、大刹、古刹等,刹是梵文的音译,地方的意思。

居士林:佛教在家信徒仿照僧团建立的宗教组织,成员并不限于正式受戒的居士。居士林一般不单独组织公众性宗教活动,主要从事经籍和宗教用品的流通,协助寺院办道场等活动。

皈依:也称“三皈依”、“三皈”或“皈依”,即信仰佛教。意思是对三宝的归顺依附、归命依靠。

超度:僧人说通过诵经拜忏,可以使死者脱离地狱之苦,故称超度。

舍利:梵文的音译,意指死者的骨灰,佛教用以专指高僧的骨灰。“舍利塔”即藏有舍利的塔。

南无:梵文的半译,念做“拿摩”,是表示尊敬的用语。佛教把其加在佛、菩萨名号之前,以示敬意。

涅槃:梵文的音译,本意是“死”,但佛教给它加上了特定的涵义,指经过修行,脱离了人生,进入一种不生不灭的幸福境界。涅槃通常只用来指佛的死或指修行的目的。僧人的死称为“圆寂”。

般若:梵文的音译,念做“波惹”。译为中文是智慧的意思。

六度:度,梵文音译,“到彼岸”之意。佛教指通过修行,脱离人生的苦海,进入所谓的幸福境界,因此也译做“渡”。佛教说有六种途径可以到达幸福的彼岸,称为“六度”,即: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

法器:指僧人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钟、鼓、磬、木鱼等。

念珠:也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念经咒或佛号时用来计数的工具,多用香木或玉石制成。有

18、

21、108颗之分。现在也流行为佛教信徒的一种装饰品。

合十:又称合掌,两手当胸,十指相合,佛教徒的普通礼节。僧俗之间、僧人之间相遇的礼节。

顶礼:佛教徒的大礼,即跪拜礼,多用于信徒敬师或僧敬佛。

布施:俗人送财物给寺院或僧人叫布施。僧人把自己对俗人进行宗教宣传也称为布施,意思是施法于人。

化缘:僧人向俗人求布施称化缘。佛教宣称出布施的人可以与佛结缘。

放衬:居士送钱给僧人称放衬。

供斋:信徒送食物给僧人称供斋。

2、佛教四大圣地

①佛陀诞生处——蓝毗尼

蓝毗尼是梵名,意译为花果等胜妙事具足、乐胜圆光、解脱处、可爱、花香、断、灭、盐。位于东印度之林苑,地处古印度拘利与迦毗罗卫之间,乃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的花园。亦即佛陀诞生处。据经典记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娶拘利国天臂城主之女摩耶为夫人,摩耶夫人年45岁有孕,于蓝毗尼园中无忧树下,自右胁产悉达多太子。该圆曾荒废一时,直至阿育王石柱被发现后,始知其为佛陀的故迹,乃悉心加以保护管理。蓝毗尼位于今尼泊尔境内,近年,尼泊尔政府已予修复。今园址(东西约30公尺,南北20公尺)内有方形的浴池、塔基数座及赤砖的堂宇。堂宇称为鲁穆米迭祠堂,其内部正面壁上有摩耶夫人石雕像,为笈多王朝时代或其后的作品。

②佛陀成道处——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佛陀伽耶、摩诃菩提、菩提场。为佛陀成正觉之地。位于印度比哈尔南部伽耶市近郊7公里处的布达葛雅,面临恒河支流尼连禅河,其地原为古印度摩竭陀国伽耶城南方的优楼频螺聚落。据经典记载,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的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等,而得正觉。所以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

伽耶城于中世纪为婆罗门教徒所拥有,为与婆罗门教徒之伽耶城区别,特将佛成道的圣地称为佛陀伽耶,而与佛陀之生处(蓝毗尼园)、初转法轮处(鹿野苑)、涅槃处(拘尸那城娑罗双树林)并称为佛陀四大圣迹。佛陀入灭后,历代纷纷在此地起塔供养,建造精舍伽蓝,虽屡遭毁坏,迄今尚存多处遗迹。

③佛陀初转法轮处——鹿野苑

鹿野苑,为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即今之沙尔那斯,位于今印度瓦拉那西市以北约6公里处。关于地名的由来,诸说纷异,《出曜经》卷14以此地乃诸神仙及得道五通的学者游止之所,非凡夫所居,故称之为“仙人住处”;又谓昔有婆罗奈国王游猎至此,网鹿千头,经鹿王哀求以日送一鹿供王食用,王始放群鹿,故地名“鹿野苑”;《大毗婆沙论》卷183博采众说,以佛过去世为最胜仙人,尝于此地初转法轮,故称“仙人论处”;以佛未出世或出世时,恒有诸神仙住此不绝,故称“仙人住处”;以昔有五百仙人飞行空中,至此处见王的女,发欲心而失神通,遂坠于此,故称“仙人堕处”。此外,《大唐西域记》卷7以鹿王为代有孕之母鹿舍身就死,因而感动梵达多国王,使王释放群鹿,并布施树林,而称之为“施鹿林”。

鹿野苑自阿育王起,即备受景仰崇拜。8世纪初,玄奘西游时,此地层轩重阁,连垣周堵,垣中有高约70米的精舍,其西南有阿育王所建高23米的石柱,石含玉润,鉴照映彻,僧徒千余众,为最隆盛的时代。至13世纪顷,遭到印度教徒的蹂躏,尽成废墟,今仅存周壁镂刻右旋字之二层圆塔一座,及以铁栏围护的半截阿育王石柱等,供人凭吊。

现今鹿野苑中,寺院林立,有中华佛寺(华裔李俊成创建)、缅甸佛寺、摩诃菩提协会、印度教古物保存所、耆那教教堂,与佛教古物馆等。其中,佛教古物馆藏有千年佛像及各类法器、石柱,均系佛教珍贵的遗物。

④佛陀涅磐处——拘尸那

拘尸那全称拘尸那揭罗,中印度都城名,乃佛陀入灭之地。此城位于佛世16大国中的末罗国,系末罗种族的领土。据《法显传》载,自佛生处的迦毗罗卫城东行五由延,入蓝莫国,自此东行七由延而至灰炭塔,更东行十二由延至拘夷那竭城。成北西连河边的双树间,即佛陀涅槃处。又据《大唐西域记》卷6载,此城周围十余里,城郭颓毁,邑里萧条,居人稀旷。城东北有无忧王(阿育王)所建的佛塔,西岸建有精舍,内有如来涅槃像。

拘尸那揭罗附近尚有准陀的故宅,如来修菩萨行时的救火处、救鹿处、贤善得道处、金刚力士地放杵处,以及诸天停金棺七日供养处、佛母哭佛处、佛陀荼毗处、八王分佛舍利处等遗址。此外,据新罗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载,常有禅师洒扫佛塔,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皆诣该处,大设供养,为印度八大灵处之一。我国法显、玄奘西游时,皆曾至其地巡礼圣迹。

于迦斯阿的西南方发现一堂宇,成为涅槃堂,堂中供奉巨大的涅槃像,其上的铭文刻于5世纪时。又于涅槃堂附近发现古泥印、铜板等,泥印上刻有“大涅槃寺”等字。故一般主张迦斯阿为拘尸那揭罗故地。

3、佛教四大名山

四大名山又称四大道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合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①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五台县,周围约300公里,以五峰高耸,顶巅皆平坦如台而得名。又以五峰巍然,拔乎群山,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别号清凉山。为古来文殊菩萨道场,广受海内的信仰。《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及《宝藏陀罗尼经》谓文殊菩萨住处为五顶,名清凉山;此为文殊信仰的由来。五台为:东台望海峰,又称无恤台、常山顶;西山挂月峰,又称山,上有泉群山;南台锦绣峰,又称系船山;北台叶斗峰,又称夏屋山、覆宿;中台即翠岩峰。自北魏文帝游中台,创建大孚图灵鹫寺后即佛寺林立,极盛时,五峰内外佛刹多达300余寺,迄今约存100余寺。其中大佛光寺与显通寺的无梁殿、铜殿著称于世。罗喉寺、清凉寺、金阁寺、北山寺、望海寺、大文殊寺亦颇为著名。与此山有关系的名僧很多,如:不空、法照等。

元代成宗皇太后尝建大万圣国寺,并重修五台诸寺。八思巴亦曾驻锡于此。明万历年间,重修大塔院寺,建护国释迦文佛舍利塔,塔台上筑有球形的塔身,上安十三级相轮,塔高90米,周围80余米,为西藏式喇嘛塔,是山中最为壮观之地。清康熙以后,历代皇帝行幸不绝,捐资营修,满蒙的佛教徒亦常至此礼塔,**亦屡次巡驻。今住僧中分青衣、黄衣两派。青衣僧住大显通寺、大塔院、金阁、灵境等十刹;黄衣僧为喇嘛僧,住菩萨顶、金刚窟、罗寺等十大刹。自古以来蒙古王公每岁朝山,布施甚厚。

②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县西南约7公里处。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佛教称为光明山,道教称为虚灵洞天。山脉由岷山伸展而出,岗峦叠起,气势如虹,蜿蜒180余公里,周圆五六百公里。全山突起三主峰,称为大峨、中峨、小峨,一脉相连,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公尺。自山麓至山顶50余公里有70余寺院、40余山洞、百余石龛。其中圣寿万年寺为普贤菩萨示现的中心道场;其起源乃因晋时蒲翁见普贤菩萨显现,遂于此山建白水普贤寺,后历经各朝代重修。明万历年间,改称万年寺。寺中铜铁佛像,造型优美,铸造精良,为珍贵的佛教文物。此外另有伏虎寺、报国寺、清音阁、黑龙江栈道、仙峰寺、金顶、光相寺等,皆极著称。

③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定海县舟山群岛,又称补陀山、补陀洛迦山、梅岑山,小白花山。为观世音菩萨的圣地。唐以前传有梅福、葛洪寄隐修道,故称梅岑山。唐大中年间(847------860)有一印度僧至此自焚十指,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世音菩萨显圣之地。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僧慧锷从五台山持观音像归国时,船行至该地,展转不前,乃就地建宝陀寺供养,而仿印度观音住地的补陀洛迦取名。南宋以降,历朝布施财务颇多,宝刹林立,僧徒日众,遂成大道场。古来祈求安全航海之例繁多,朝拜亦甚盛行。

南宋绍兴元年(1131)将普陀山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嘉定七年(1214)又规定该山以供奉观音为主。历朝相继建立寺院,一度有寺院、庵堂、茅蓬218所,僧尼2000余人。其中著名者有三大寺、72小寺。佛寺始立于五代后梁贞明年间(915—920),全山纵横18公里左右。三大寺为普济寺(前寺)、法雨寺(后寺)、慧济寺。每年春夏之交,由各地前来普陀进香避暑的善男信女络绎于途,成为江南诸省香火最盛的佛寺。

④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占地一百余平方公里,原名九子山。山有99峰,以天台、莲花、天柱、十王等九峰最雄伟。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公尺。九华山原名九子山,系因九子峰而得名。此峰顶有九小峰,状如婴儿,回环向背,团聚而戏,故名九子。唐代李白至此,以九峰耸立如莲花,更名为九华山。九华山峰峦奇丽,高出云表,李白题诗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唐代刘禹锡赞其“奇峰一见惊魂魄”,宋代王安石誉之为“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独特别致,遍布名胜古迹。其山川之秀,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

此山最早开发于东晋隆安五年(401),杯度在此创建化城寺。据《宋高僧传》卷20《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地藏传》记载,地藏为新罗国王金氏之一族人,名金乔觉,喜欢九华山的幽翠,得山神之助,栖止于山。至德(756—757)初年,诸葛节来此,见地藏修苦行,遂构建禅宇。建中(780—783)初年,张公严闻地藏高风,移旧额,并上章奏请建寺。贞元十九年(803)地藏示寂于此,此金氏地藏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并广被尊崇。自是九华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应化度生的道场、地藏信仰的中心。同时大规模建筑寺宇,历经宋、元、明、清而日益兴隆。鼎盛时期,佛寺达300余座,僧众4000余人,香烟缭绕,经年不绝,故有“佛国仙城”之誉。现尚存化城寺、祗园寺、肉身宝殿、慧居寺等78座古刹,佛像1500余尊。

4、佛教的禁忌

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细化,分为身、语、意三业的禁忌,其内容包括,身体行为的善(禁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识方面的善(禁忌):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这里仅介绍一部分内容。

一、饮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和不良习惯或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的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烟当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

佛教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结婚,不蓄私财等。佛教认为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必须独身出家才能成就,积蓄私财是违背出家本意的。除此之外,这方面的禁忌还包括不自歌舞,不观看听取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作买卖,不看相算命等。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因此,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娱乐活动。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等等。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对于在家的居士,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

八、十

四、望日、二十

三、二十九日。

对出家众的称谓,佛教也有一些讲究。中国人一般称呼男出家众为“和尚”,女出家众为“尼姑”,或者称“姑子”,其实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特别对尼众的称呼更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其实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此外,沙弥的剃度师也可称为和尚;比丘的得戒师也称“戒和尚”。所以,其他僧人一般都不能称和尚,和尚实际上是很尊重的称呼。对于和尚可称为“和尚”、“大和尚”、“方丈”,教外人可称“大法师”、“法师”,居士可统称“某某师父”。凡是剃度出家的男性,年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则称做“比丘”。受具足戒五年之内的比丘,还没有资格收授徒弟的,居士可称他们为“师父”,教外人可称“某某法师”。应该注意的是,教外人同僧人交往中,不要直呼其号。

对于女众出家人,称其为“尼姑”并不合乎佛制。正确的称呼是:年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也有称尼众寺院的住持为和尚的。

以上所讲的各种禁忌主要是中国汉传佛教所规定的。

5、佛教的服饰

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kasa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据我国佛典记载,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青黑木兰色,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各部派衣色实际都是赤色,所谓青黑木兰,仅是些微的差别。现在缅甸、斯里兰、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缅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因为在缅甸古代曾有一种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后来严行禁绝。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6、佛教殿堂、佛教组织及主要佛、菩萨和人物

(1)寺院殿堂

在我国,汉传佛教寺院的格局大体一致,寺院的正门叫山门,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向前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

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弥勒菩萨、韦驮菩萨。

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阿难、迦叶二侍者及十八罗汉等。

观音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龙女。

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闵公、道明。

伽蓝殿:供奉伽兰菩萨(三国演义关羽形象)。

祖师殿:供奉达摩祖师。

(2)寺院组织

大型寺院的组织人数众多,有些寺院中设置的职位多达四五十个。寺内僧侣组织因宗因地亦各不相同,一般都有:

住持:寺院的主持者的称谓,意为久住护持。

方丈:意谓所住的地方狭小,只有方丈之地。原指寺院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后用为一般寺院内主持寺院者的称谓,是寺院的最高负责人。

监院:方丈的主要助手之一。总管寺院内部一切事务者的通称,侧重于行政事务。

首座:方丈的主要助手之一。宗教活动的主持人,地位仅次于方丈。

知客:专管接待宾客事务的负责人。

维那:“维”,“纲维”,意为统摄僧众;“那”读作“诺”,意为授事。管理僧堂中僧众的起腔领念。

典座:负责寺院僧众斋饭的管理者。

(3)佛教的主要佛、菩萨和人物

①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他获得觉悟后,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②阿弥陀佛

又称“甘露王”,意为“无量寿”或“无量光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中国佛教净土宗信仰的主要对象。

③观世音菩萨

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佛教把观世音描写成大慈大悲的菩萨,每当遇到困难之时,只要念其名号,她立即前来拯救。在中国佛教中她总以女像出现。

④地藏菩萨

是大乘经中所说的他方世界的菩萨,形象一般是跏趺坐,右手执锡杖,表爱护众生,也表戒修精严,右手持如意宝珠,他救度天上以至地狱一切众生的菩萨,并认为他象大地一样,含藏着无量善根种子,故名。

⑤文殊菩萨

全称“文殊室利菩萨”,又名“曼殊室利”,意为“妙吉祥”,它与普贤菩萨是毗卢遮那佛的胁侍,大乘佛教著名的菩萨。

⑥菩贤菩萨

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以“行愿”著称。他和文殊菩萨并称,作为释迦的胁侍,右手执念刚杵,左手执念刚铃,头带五佛宝冠,骑六牙白象。向征着菩萨救渡众生的行愿力。

⑦玄奘(公元602---664年)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本姓陈,名,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唐太宗贞观三年,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他是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⑧达摩(公元?---528年)

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相传为南天竺人。南朝宋末航海到广州,又往北魏(旧说达磨过金陵时,与梁武帝面谈不契,遂渡江北去)洛阳,后住嵩山少林寺。传说达摩在此面壁打坐九年。后遇慧可,授以《楞伽经》四卷。慧可承受了他的心法,于是禅宗得以流传。

⑨龙树

是公元

二、三世纪的南印度人,原来是一个婆罗门学者,后来归依佛教,出家受戒,在雪山从一位老比丘受到大乘经典,由此智慧无碍。当时许多哲学家们都被他的雄辩所折服。他感到所读到的佛经虽然深妙,但是道理还有未尽发挥的,随后又从别处得到许多大乘经典,他便造了许多论著以阐明发挥经义。

⑩释道安(约公元314----385年)

东晋、前秦时高僧、翻译家。本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十二岁出家受戒后,从佛图澄受业。后在襄阳、长安等地传布佛教,主张“本无”(即性空)之学,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著述很多,参加多次翻译工作。他对当时佛教作了许多贡献,主要有: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禅法与般若二系学说;整理了新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是“本无宗”的创始人,是位颇负盛名的佛教徒和学者。

○鉴真(公元668—763年)

中国唐代名僧,日本律宗创始人。本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市)人。十四岁出家,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寻游两京,遍研三藏。后住扬州大明寺,专宏戒律。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应日僧荣壑、普照等邀请东渡,几经挫折,至唐天宝十二载(公元735年)第六次航行,与比丘法进、昙静、尼智首,优婆塞潘仙童等始达日本九州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翌年在奈良东大寺建筑戒坛,传授戒法,为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始。于公元759年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并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学等介绍到日本。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许多佛经、佛像、药物等,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郑州延武禅堂整理

上一篇:煤矿企业管理下一篇:客服第四季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