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研究为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神经内科老年病人200例,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未对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将此作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3年9月对200例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将其作为实验组,总结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的跌倒情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篇1:

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摘 要 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基本上都患有焦虑不安,孤独寂寞,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对此,应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进行解释—支持—放松式的训练,与病人多进行感情交流。对于患有癌症等病危患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谨慎。对于情绪不稳的患者应该多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使其改变态度配合治疗。

关键词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1 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1.1 护理原则 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 例1 男 55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 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他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2.1 护理原则 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他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2.2 例2 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 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3.1 护理原则 關心—支持—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3.2 例3 女,62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4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4.1 护理原则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4.2 例4 女,68岁,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咳血,胸痛明显加重,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肺结核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负性压力,后虽死亡,但在这期间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

5 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5.1 护理原则 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疏导—解释。

5.2 例5 男,6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二夭后病人高兴出院。

6 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6.1 护理原则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6.2 例6 男,71岁,冠心病,总是嫌别人讲话声音大,护士打针太疼,动作不轻柔等而大声斥责。对此,我们不计较,反而更加关心他帮助他,在护理操作上动作更加柔和细致,病人很受感动,后来向我们再三道谦。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实施心身整体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等方式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作者:韩芬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篇2:

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跌倒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为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神经内科老年病人200例,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未对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将此作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3年9月对200例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将其作为实验组,总结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的跌倒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跌倒次数明显较少,跌倒后果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处理,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能减少患者周围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减少病人跌倒次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跌倒;效果分析

神经内科(neurology)老年病人多为痴呆、瘫痪患者,一般存在意识障碍、语言障碍,无安全防范意识以及自我照顾能力[1]。近年来,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意外跌倒的报道越来越多,部分患者出现脑损伤、骨折,严重者死亡,已经引起了一系列医疗纠纷。相关研究指出,为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可减少其跌倒次数,改善其生活质量。本文将究为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详情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神经内科老年病人200例,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未对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将此作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3年9月对200例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将其作为实验组。200例神经内科老年病人中,男107例,女93例,年龄65~87岁不等,平均年龄70.9岁。其中,13例病人为病毒性脑炎,23例病人为癫痫,35例患者为帕金森病,45例病人为脑动脉硬化,47例病人为脑出血,37例病人为脑梗死。200例病人均符合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全部病人处于病情稳定期,经老年病人家属同意,于2013年1月~2013年9月对病人进行临床护理干预。

1.2 一般方法

1.2.1 心理护理干预 神经内科老年病人一般存在智力残疾或者身体残疾,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与健康宣教时应使用和蔼的语气,密切关注病人心理变化,稳定其情绪,避免其因情绪激动发生坠床或跌倒。

1.2.2 夜间护理干预 强化医院的夜间护理力量,保证人力资源配备,降低坠床、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

1.2.3 其他护理干预 改善患者病区环境,减少影响患者行走的设施,对患者进行防跌倒健康教育,提高神经内科老年病人及其家属的防跌倒意识。

1.3 判断标准 总结干预前后200例神经内科老年病人的跌倒情况,分析跌倒后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的影响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 与200例神经内科老年病人相关的数据资料,应用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2])进行统计学处理,相关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用正负标准差表达;相关的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借助卡方检验,用比率表示。若P<0.05,说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干预前后200例神经内科老年病人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具有可比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干预前,200例神经内科老年病人共意外跌倒10次,其中3例病人跌倒后果程度较轻,4例病人跌倒后果程度为中等,3例病人跌倒后果程度较严重;护理干预后,200例神经内科老年病人共意外跌倒3次,其中2例病人跌倒后果程度较轻,1例病人跌倒后果程度为中等,充分说明为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其跌倒次数。干预前后200例神经内科老年病人的跌倒情况,详见表1。

3.讨论

3.1 神经内科老年病人发生意外跌倒的原因分析

3.1.1 年龄原因 老年患者属于特殊的群体,其自身活动性较低,身体机能严重退化,具有較一定的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在行动过程中不能准确将障碍物判断出来,因此,当遇到障碍物后不能及时调整自身姿态[3],进而使自己跌倒。

3.1.2 环境原因 走廊、楼梯、卫生间等地滑、障碍物多的地方容易使老年病人跌倒,除此之外,空间布局不合理、光线暗、活动空间有限的场地也容易出现跌倒事件。

3.1.3 疾病原因 神经内科老年病人的平衡稳定能力比较差,脑缺血患者最为突出,当其发病时,容易出现短暂性的晕眩,不能稳定站立,进而出现跌倒。

3.2 神经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干预措施

3.2.1 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防跌倒意识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老年病人的护理干预,使其树立防跌倒意识,向其讲解预防跌倒的措施。

3.2.2 改善病区环境,为病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 医院应合理安排空间布局,为病区设置防滑材料,卫生间内安装抓杆,病房走廊两侧及床边安装扶手[4],护理人员应保持地面干燥,及时检查病区内的设施,及时维修损坏的设备。为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特别关注运动障碍大、跌倒史多、视力听力障碍大、如厕频繁、年龄大、意识障碍大的患者。

本文研究了为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为200例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前,200例病人共意外跌倒10次,护理干预后,200例病人共意外跌倒3次,实验组的跌倒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跌倒后果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处理,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为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周围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减少病人跌倒次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为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可减少因意外跌倒为病人带来的痛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该方法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媛.神经内科老年病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09):1553-1554.

[2] 陈建芸,戴兴珍,马宁霞.神经内科老年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1,09(13):1139-1140.

[3] 张婷婷.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护理管理的要点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2(10):148-148.

[4] 颜国慧,吴琰婷.浅谈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护理安全管理的要点[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07):109-111.

作者:李晓南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篇3:

内科住院病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摘要】目的:对内科住院病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心理护理的措施。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9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采取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有效地促进了病人疾病康复。结论:对内科住院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内科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中圖分类号】R473.5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和姿势等)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得到普遍认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加强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疾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1]。

1.心理问题的分析

1.1 焦虑心理:每个病人几乎都存在焦虑心理,由于对住院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往往产生焦虑及紧张;第一次住院的病人一般表现比较明显。病人由于担心自己患何病、病情的严重程度,担心能不能治好等,因而整日焦虑不安,表现为心悸、烦躁、呼吸急促、食欲下降等,并且害怕疾病恶化;另外,病人住院后情绪不稳定,对反复检查、治疗缺乏足够的耐心,对医护人员往往产生反感和敌意,住院期间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生硬、粗暴,对医护工作百般挑剔等。

1.2 防范心理:内科病人慢性病较多,住院时间长,有的病人因错服或误服(注射)过药物,对身心造成过痛苦,而在以后用药过程中疑虑重重,怀疑医护人员是否能给自己正确用药,对医护人员产生防范心理,不愿配合治疗,甚至拒绝必须的治疗。

1.3 恐惧心理:病人反复入院,会造成心理受损伤,控制能力降低,往往产生恐惧的心理;有的病人怕留后遗症而恐惧,表现为流泪、痛哭;有些慢性病人需要长期治疗,也会考虑家庭经济问题产生恐惧心理;有些病人对于一些医疗操作不熟悉,因而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2]。

1.4 孤独心理:病人住院后,周围接触的多是陌生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有的病人不善交往,性格内向,很少言语,使其它病人也对他们产生排斥感,不愿与他们交往,使这些病人更加感到非常孤独;长期住院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老年人更易产生孤独感。

1.5 悲观心理:有些病人患有慢性疾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忍受不了长期病痛的折磨,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老年病人患病后感觉日落黄昏,就想放弃治疗,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自暴自弃,往往被动配合治疗[3]。脆弱的心理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这样药物疗效就差。

1.6 愤怒心理:当患者多次住院而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时往往产生愤怒甚至埋怨的心理。

1.7 依赖心理:这一心理在老年住院病人中有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需要有人长期陪护的病人,依赖心理表现最为明显。依赖性较强,把自己身体的康复全部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和关心,自己能做的事也不想去做,想让别人帮助,适应生活在别人的照料,缺乏身体锻炼,影响了病情的康复。

2.心理护理的实施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突然到来的疾病,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产生紧张及焦虑的情绪,因此从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就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待病人热情周到,态度要和蔼,要对待亲人般诚恳,使病人一入院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加深对病人的了解,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护理人员要熟练、准确的进行护理操作,使病人得到安全感,一进病房就对病情感到有好转的希望。有些病人认为病情较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比较急躁,护理人员更要经常安慰;对于病情的检查,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的解释,尽快解除他们的焦虑,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创造良好的医疗氛围。病房应保持良好的、安静舒适的环境,护患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护理人员要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心理紧张。这些都能对患者自身起到调节作用,对患者稳定病情和抵御消极心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2.3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病人的沟通,经常到病房去探视,及时了解并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好相关思想工作,对不同心理的病人要给予不同的护理。对于焦虑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指出焦虑不安的不利影响,对病情进行认真的解释,使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帮助病人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对有防范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每项操作前,应向病人说明操作的步骤、目的,告之病人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这样不仅能取得病人的合作,又能消除病人的顾虑;对有恐惧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言行谨慎,细心观察,周到服务,消除病人对疾病的顾虑,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对有孤独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主动接触病人,帮助病人建立与别人交流的通道,对孤独病人谈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也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有意义的活动,排解病人的孤独感;对有悲观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让病人了解,配合治疗对于疾病治愈有重要的意义,对患者的每一点提高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护理人员要争取得到家属的配合,使家属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正急切的盼望着他(她)早日康复,让病人在精神上彻底战胜自己;对有依赖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病人明白适当活动对身体康复的重要性,也可根据病人病情制定活动计划,让病人提高活动兴趣,积极配合活动。

2.4 调动病人的主动性。病人健康信心的恢复对提高自身康复能力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深入病房与之谈心,及时掌握病人心理状态,体贴关心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帮助病人树立坚持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消除病人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掌握病情的发生规律,提高护理质量,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现代护理学强调,护理工作己不再是局限于简单的打针、发药等基础工作,是拓展为对病人心理护理在内的具有创造性、独立性的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活动[4],普通的护理己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在现代护理模式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搞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现代化的护理工作,只有掌握病人的病情,掌握不同病人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心理难题,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使病人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及行为[5],从而促进病人身体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 凌燕.内科患者心理护理体会.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4):365.

[2] 朱剑秋,等.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当代医学,2008,11,14(22):125.

[3] 陈凤春,等.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临床护理,2008,8,5(8):1030-1031.

[4] 陈方英.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园地,2006,11,11:118.

[5] 孙艳,等.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全科护理,2009,5,7(5):1369.

作者:黄颂娣 黄育媚 姚润萍

上一篇:大学班级工作总结(选)下一篇:思维导引教学中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