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检验真知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课堂仍以讲述、复述、演示、训练为主,这完全不能满足培养时代新人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要提倡深度学习,因为深度学习能让学习更彻底,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感受新知的力量,让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实践检验真知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实践检验真知论文 篇1: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基础(下)

第四,矛盾分析是最根本的分析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最普遍、最根本的规律,社会、自然、思维等世界上的一切规律皆服从于它、根源于它。对立统一观点则是对立统一普遍规律的高度抽象,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质和核心观点,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有三大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其中最根本的规律。列宁认为,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精辟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概括,从根本上揭示了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规律,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人们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本质,必须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分析该事物具体的运行规律及其特征。对立统一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之见诸于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对立统一规律形象地称为矛盾规律,把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概括为矛盾观点,把对事物对立统一状况的分析称之为矛盾分析,并把掌握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高度。毛泽东是矛盾论的大师。早在1937年,为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他撰写了《矛盾论》,系统阐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有关《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十大关系》是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即矛盾观点分析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型范例。毛泽东以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为武器,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十大关系问题是关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十大矛盾。毛泽东说:“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②世界是辩证的,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矛盾观点。认识世界,必须用辩证法认识世界;用辩证法认识世界,必须用矛盾观点认识世界。矛盾概念形象地概括了万事万物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的最普遍的客观法则。矛盾观点是对立统一观点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化的通俗表述。毛泽东谆谆教导我们要学会用矛盾观点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矛盾观点是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矛盾观点认识说明世界,就是世界观;运用矛盾观点分析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矛盾观点与矛盾分析法是一致的。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即是否承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辯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方法论的根本分歧。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否认矛盾,否认事物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看不到事物自身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否认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把事物看成是不包含任何差异、变化的抽象的同一,认为事物内部是绝对同一的,同一事物永远是同一事物,不是别的事物;认为事物变化发展是数量上增减和场所上变化,并把这种变化归结为外部原因。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与斗争性、外因与内因、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问题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都是有原则分歧的。辩证法是一种全面的、运动的、普遍联系的、突出重点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形而上学是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割裂的、绝对同一的观点。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认识上的本质区别,决定了人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根本不同。

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具体分析任何事物的特殊矛盾,认清矛盾的性质、特点,对不同质的矛盾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第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自认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列宁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③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同样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是应当肯定的。但它的根本缺陷是因为不了解实践的作用,因而在认识和解释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时,离开人的实践去说明社会历史和人的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不能把辩证法应用到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问题的认识上,把人看作感性的、被动的人,看不到人的实践能动性,看不到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源泉,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把认识看作对客观实在的直观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结果自然又掉进唯心主义历史观和认识论的泥潭中。

辩证唯物主义第一次自觉地把实践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从而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发展历史,把唯心主义从历史观和认识论中彻底驱逐出去。在被恩格斯称作“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④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涉及了实践在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发展中的根本作用问题,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列宁认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⑤实践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个别的、特殊的事物的普遍本质与一般规律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显露出来,只要具备了同样的条件,实践就可以随时随地产生合乎规律的运动,从而证明规律与必然性的存在,证明正确的思想、理论是与规律相符合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作为在一定思想指导下的感性物质活动,能够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经过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形成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并将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付诸行动,并产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结果。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证明了人的认识的正确性。如果经过反复实践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是对于一种认识的证伪。判断一种理论、一个方案是否正确,要看它在实践中是不是行得通,看能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毛泽东特别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他针对教条主义者轻视实践,不了解中国实际,不尊重中国实践及其经验,不重视调查研究,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和外国革命的经验,给中国革命造成严重危害的现实,特别强调了实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另一篇著作称为《实践论》。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四个方面说明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并以实践为基础,第一次对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作了全面的论述,第一次将实践摆在改造世界的人的历史活动中,深刻揭示了实践在认识过程和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创造性地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真理,更因为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又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实践再实践,认识、认识再认识,实践需要理论,实践孕育理论,不断发展的实践推进理论的不断创新。列宁回答了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问题,并结合俄国国情和革命实践,找到了俄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成功地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和现实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革命道路的中国革命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把中国引导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永续结合,创立和不断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作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指导意义上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那么,怎样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⑥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判断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真理是人們的思想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在主观的范围内是不能解决的,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自动地把自己与人的认识相对照。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到主观领域中去寻找,也不能到纯粹客观的领域中去寻找,只能到能够把主客观联结起来的东西中去寻找。这只能是实践。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特别强调实践检验标准的唯一性。所谓唯一性,即只有一个标准。一种理论、一种思想、一个观点、一个办法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说话、来判断、来裁定。不论谁的指示、谁的讲话、谁的本本,都必须服从实践标准。改革开放之初展开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一场空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解放运动,把人们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对错误路线的无条件地服从和执行、对个人的盲目崇拜迷信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了,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坚定不移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正因如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勇于实践、善于实践,不但要善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在斗争实践中改造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并且要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指导下进行实践创新,不断用实践检验理论、推动实践与理论创新双向互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三、针对新的实际,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辩证唯物主义

毛泽东高度重视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他就写出《反对本本主义》这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本观点的哲学名著,提倡辩证唯物主义,反对以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主观主义,反对形而上学,提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也是重要转折时期,毛泽东发动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发表了《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著名著作,用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全党、武装革命,统一全党的思想,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等重要著作,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武器。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全党要学哲学、用哲学,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工作。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也反复要求全党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处理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想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⑦

为什么要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这是由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本性所决定的。我们共产党人所秉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皆源于对辩证唯物主义真理的信仰,我们共产党人只相信真理,为真理而奋斗。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真理除了显著的阶级性之外,其科学性在于实践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辩证唯物主义第一个特点是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永不枯竭,永远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的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始终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常新的实践相结合,要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毛泽东讲过:理论正确不正确,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实践是检验正确理论的标准,这就叫作唯物论。邓小平也讲过,一个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和今人、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样总结、概括出新的理论呢?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实践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理论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正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有这样一个根本特性,从而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高度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不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而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那么,就会把辩证唯物主义变成空洞的、无用的教条。只有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辩证唯物主义才永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辩证唯物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性。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真理,在于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永远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这种发展性,是由实践性带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要求人们实践、实践、再实践,同时也就需要对实践认识、认识、再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常新,理论也常新。恩格斯讲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⑧恩格斯还讲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⑨辩证唯物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只有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毛泽东在1959年底到1960年初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时候讲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无产阶级的思想家都要形成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他还讲: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和抗日战争初期,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都是适应当时需要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这是不行的。任何孤立地、静止地研究辩证唯物主义,把它同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毫无出路的。总之,辩证唯物主义是发展的,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新的理论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创造性。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因为它同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在实践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的哲学理论,这就决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这一点,首先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身上。他们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思考和研究新的问题,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继承了以往一切哲学的优良品质和科学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哲学观的创新革命。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阶段,在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的探索实践中,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列宁主义哲学思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展和丰富了列宁主义哲学思想,形成了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实现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必须做到:

第一,刻苦读书真学。

一个人的哲学素养和哲学运用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勤奋刻苦学习获得的。学习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书本学习。认真读书,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著作,研读中国哲学史、外国哲学史,研读历史、文学、科学等著述。有条件的同志要多读书,条件差些的同志也要少而精地读书,不读书是绝对掌握不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二是向社会学习。社会是所大学堂,是无字之书,人民群众是老师。向社会学习,就是要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勤于实践、善于从实践中获取真知。

第二,深入思考真懂。

“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而不思考、接触实际而不研究,就等于吃东西而不认真咀嚼、囫囵吞枣,不会从书本中和实践中获得丰富的营养,即使读了书也是白读,接触了实际也是白接触。要做到真学而真懂,一要真正弄明白书中讲的道理,需要逐字逐句读、反复细致读,要弄清楚书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二要围绕书中所涉及的事例、典故、史实,多方面阅读相关的书籍,融会贯通多方面知识。三要结合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反复研究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第三,坚定理想真信。

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基于对真理的信仰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信仰,是以真理支撑的信仰。辩证唯物主义是支撑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哲学依据和真理基础。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而不相信它的真理性,是无法坚定理想信念的。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必须把它作为对真理的信仰、对真理的追求,要更加坚定对它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信心和信念。不能把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仅仅当做对知识的追求、更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当做追求功名利祿的梯子,当作解决温饱的饭碗,当作自己养家糊口的家伙,更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当做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必须真信。

第四,联系实际真用。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目的在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地在于改造世界。毛泽东指出:“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成死的教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⑩他强调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怎样运用呢?他用了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有的放矢”。他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我们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去射中国革命之的。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必须做到“学而致用”“有的放矢”。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学以致用”“有的放矢”,必须要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问题,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际中去。毛泽东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学风问题是对待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和解决两个实际问题:一个是工作实际,一个是思想实际。马克思讲,无产阶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要联系

和解决好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这两个实际。客观世界的实际,就是工作实际,包括国内外大局的实际、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个人具体工作的实际。主观世界的实际,包括人们的思想实际,如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作风操行,政治思想状况等等;党内和社会上带有普遍性的思想实际,如社会风气,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等等。联系客观世界的实际也好,联系主观世界的实际也好,都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两个方面的问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解决两个实际的问题,一是解决能力问题,即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作实际的能力;一个是解决品德问题,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作风素质。解决两个实际,归到一点,都是要解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

(原载《哲学研究》2019年第3期)

注释: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504页。

⑦习近平:《辩证唯物主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6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页。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3页。

作者:王伟光

实践检验真知论文 篇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课堂仍以讲述、复述、演示、训练为主,这完全不能满足培养时代新人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要提倡深度学习,因为深度学习能让学习更彻底,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感受新知的力量,让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深度学习;浅层学习

课改以后,高中信息技术课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订,以紧密围绕“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宗旨,提升信息技术教育的高度,坚持“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用实践检验真知,让真知服务实践,努力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感受知识的力量。

新教材教学目标的变化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变化,从单一的演示、操作到灵活应用,从知识技能的训练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简单地以复述、记忆为目标,以浅层学习为宗旨,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打造创新型人才。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的发展任务,强调了全面提升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提出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实现三维目标,促进创新。

● 深度学习概念及特点

国内学者何玲、黎加厚在研究中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笔者认为,深度学习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批判地吸收新知。在对新知识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能批判性地吸收新思想,不是囫囵吞枣,全盘吸收,而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以科学的认识、求实的态度对待问题。②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学习新知时,能通过意义建构,将新知识完全融合在已有知识结构中,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③实践应用。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在深度学习中将新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检验真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④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深度学习是对知识“知道、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创造性的应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探索创新的过程,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含的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生能从多视角、多层次的开放性知识环境中,学到知识,应用知识,内化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正是深度学习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可情况并非如此。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知识的吸收停留在浅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选修课与必修课两种,就必修内容而言,涉及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表达、交流等。其中每一章节的内容具体而又宽广,学习的方式往往以传统的“记忆、复述”为主,学习停留在浅层,一些知识概念仅要求达到“知道和领会”层面即可。这种现象与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相差甚远。

(2)知识的传授停留在表层

教学目标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备课程度也应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在烂熟于胸的基础上,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应用知识。

现在微课教学、翻转教学等教学模式都力争将知识反复、高效地传授给学生,授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先进的技术眼花缭乱,可又有多少教师能让学生真正内化知识、主动探究,进行深度学习呢?不管是从知识的吸收还是从知识的传授来看,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都处在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演示上,以考试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填鸭式的课堂屡见不鲜。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而考试恰恰反映出学习的浅层性。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深度学习的实施

(1)理论性内容需要深度学习

如何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时代新人,培养创造型人才,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开拓视野,拓宽思维。

有了新知识,才有更深层次的认知,有了新认知,才有可能解决新的问题。仅仅停留在满足于了解、记忆、复述的表层学习,是不能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学习必须要深入内部,研究透彻,才能让新知识融合到旧的知识体系中,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

(2)技术性内容需要深度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操作类知识需要学生具备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技术性的操作知识需要深度学习才可以获得。陶行知曾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在问题解决中思考知识,检验真知,指导实践,才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创新,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让学生在习得新技能之后能进行思考、实践、应用、评价、创新。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通过学习获得新技能,并应用到生活生产之中。2017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学生走出校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可见,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深度学习也会让学习更深入。

深度学习要以掌握知识、吸收知识、指导实践、实现创新为学习目的,把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把学生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简单重复学习的课堂变成自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学习的真正意义上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杜娟,李兆君,郭丽文.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14-20.

[2]图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发布背景及历程[DB/OL].[2012-05-11].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120511/t20120511_775932_5.shtml.

[3]張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

[4]张浩,吴秀娟,王静.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7):51-55.

[5]段金菊.E-Learning环境下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5):38-43.

作者:赵敏

实践检验真知论文 篇3:

中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问题与策略

【摘要】加强中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关心中职教师,及时掌握教师的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帮助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上全面进步。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要以党的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建设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把师德建设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用社会实践检验思想政治工作,并将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信息化。

【关键词】思想教育;问题;策略

近几年,国家对中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十分关注,尤其是随着教师年轻化趋势的出现,中职学校对年轻教师思想教育工作更为重要。习近平同志说过:“加强我国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是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中职学校向高校看齐,结合自身实际,将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中职学校党政工作重点。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主要是关心中职教师,及时掌握教师的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上全面进步。

一、中职学校在思想教育工作方面面临的问题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都能够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把中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充斥了很多青年教师的头脑,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一些青年教师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等问题,也或多或少地存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倾向。

从中职学校的角度讲,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比较传统,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工作的形式单一、工作方法较少、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思想教育工作也缺少一些硬件条件,比如经费投入不足等。需要通过创新教育理念和改善思想教育方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和长效机制。长期以来中职学校都比较重视引进人才,但对人才的管理和培养力度不够,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由于教育层次不够高,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系统,缺少相关体制机制约束,对教师的思想状态把握不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性有待提高。思想教育工作一直局限于从宏观上的管理,缺少细化的工作安排,没有从微观处着眼和分析问题,中职学校面向社会实践,学校侧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较高,思想教育工作相对来说重视程度不足。

二、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途径

(一)以党的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

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再党建方面下功夫,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核心工作,从党委至上而下逐层深入党的思想理论学习。首先要在从领导层在思想上重视。重点着眼于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吸收优秀年轻教师入党,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模范教师的政治带头作用,加强业务培训。其次,加强党支部建设。党建工作专业化、多层次的开展,在优秀教师中推选党支部书记,从教师思想、工作和生活出发,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第三,树立典型,每年选出示范党支部引领教师队伍,建立对年轻教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教师爱党爱校爱学生的情怀。

(二)建设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党委组织、宣传和教育工作部门协调配合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经费充足,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条例。以思想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来带动和促进长效机制。管理部门要形成合力,人事、教务、思政部门等要齐心协力,不能只顾该部门的眼前业务,要从大局着眼,全局着眼,把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开展座谈会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随时把握教师的思想动态,对中央会议精神要深入学习,定期开展党课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把师德建设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

中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建设首先要以政治理论学习为基础,通过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学习了解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针,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在教育战线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拓宽教师的政治视野。充分认识到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和中职教师需要完成的社会任务。潜心学术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践行师德规范,形成优良学风,以独立的人格和操守树人育人。

(四)用社会实践检验思想政治工作

中职学校的教育侧重于职业技能,要把中职教师的专业和服务社会相结合,创造条件让中职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为中职教师搭建实践平台,特别是青年教师每年都要参加一次与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中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大意义。针对年轻教师群体特点,组织开展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青年教师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践出真知。青年教师通过进社区、下工厂、访农村,在实践中进一步知国情、懂社情、体民情,从而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和自身社会责任。

三、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信息化

现在的时代是自媒体时代,时代的网络化、信息化打通了学校的信息通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已经进入中职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网络化和信息化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通过网络进行资源整合,利用信息来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我们了解教育战线前沿问题,使思想不断更新,学习兄弟院校的相关工作经验,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党支部思想政治交流的桥梁。网络已经成为中职学校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网络的发展使教师和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网络浏览新闻,了解国家大事,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把最新的资源和知识传输给学生。网络能够扩大课堂的开放度,不仅可以使教师开阔眼界,更能够创新思维和理念,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与时俱进。

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利用网络的宣传作用提高思想教育的时效性和覆盖面。网络被师生广泛欢迎,中职学校应该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引导教师和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加强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微信、微視频、QQ等渠道也是引导教师接受正能量的媒介。党委要在网络上牢牢把握政治方向,疏导网络舆论,让正面的声音覆盖校园,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师生资源共享,吸收企业、社会组织加入校园网络,拓宽校园信息渠道,注重中职学校的文化建设,把宣传教育、师德建设、社会实践、政治理论、时事新闻等分别建立页面,创新管理思维,引进新的教育理念,打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另外,要创新中职学校思想教育的形式。从观念文化教育、管理与法制教育、行为教育、物态文化教育等模式出发,然后从管理学的角度,采用多种教育手段,为思想教育工作计划提供执行的依据。健全思想教育组织管理手段,对思想教育过程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进行协调,并发挥各种职能的作用。实施思想教育要从管理手段、方法和内容上创新,促使思想教育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全面提高中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能力。增加中职学校思想教育实践培训频率,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并得出理论成果,真正实现教育培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万建峰. 网络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02)

[2] 高地,杨晓慧.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瓶颈问题及应对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 2013(17)

[3] 江文. 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建设问题思考[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1)

作者:都本强

上一篇:林林保护策略论文下一篇:小学科学教师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