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语法错误

2023-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常见的语法错误

浅谈高中英语常见语法错误

摘要:英语是一门贯穿我们整个学习生涯的学科,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始终难以掌握语法学习的要领。本文通过分析汉语和英语语法存在的差异,列举典型例题总结高中英语常见语法错误,分析错因,强调解题关键,并对语法学习的要点进行总结归纳。

关键词:高中英语;常见语法;错误分析

近年来,英语语法越来越成为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尽管汉语和英语看似是两种差异较大的语种。然而就语法而言,两种语言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通过比较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总结部分英语学习中常见的语法错误,希望借此提高高中生的语法学习水平。

一、英语语法易出现错误的原因

1、汉语英语语法位置的异同。汉语和英语在基本句型方面的表述差异并不明显,都有主谓宾和主系表两种表达顺序。例如主谓宾形式中,“我爱你”的英语表达为:I love you.主系表形式的造句中,我是一名学生的英文表达为:I am a student.两者并无太大差别。但句中的一些附属成分,如定语,状语等,在汉语和英语的位置却不同[1]。例如:“我很努力的学习”的英语表达是:I study hardly。修饰词状语在句中的位置有所差异。

2、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汉语是种常用分句来表意的语种,而英语则习惯用连词,介词等修饰语将分句变为高级句式-从句。因此在从句的变换中常会产生错误。例如“这本书,我从未读过”。如果我们用“汉语式英语”来表达就会变为:This is the book.I have never read it.然而事实上,正确的表达方式是:This is the book that I have never read.

二、常见语法错误

1、虚拟语气的使用。虚拟语气是近年来高考新增的考查重点。主要对if虚拟条件,对特殊动词后的宾语从句及其所对应的名词后所出现的名词性从句和一些特殊句型进行考查[2]。由于情境的设置愈加复杂,因此虚拟语气的使用难度也越来越大,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一个难点。

例句:Why didn’t you go to yesterday’s meeting?

I would have but I________too busy working on the important experiment.

A.had been B.was

C.were D.am

答案:B

解析:题干前一部分用了虚拟语气,因此我们很容易误选A。事实上,题者对虚拟语气的答语进行了省略。可补充为:I would have gone to yesterday’s meeting if I hadn’t been too busy.所以be too busy是过去的一种实际情况,并非虚拟,故填空处用陈述语气。此处如果不进行仔细的分析很容易陷入虚拟语气的语法误区[3]。

2、双重所有格的使用。双重所有格虽然相比较其它语法知识而言难度系数较低,但由于汉语和英语使用思维之间的差异,也是英语学习中错误频发的题型。

例句:Those classmates of_________ like him very much.

A.his B.he C.him

答案:A

解析:选项意在描述他很受同学们的欢迎。题干的设置很容易让我们认为这是一般所有格,選择B。然而稍加分析便能发觉这句话表示的是双重所有格,只有A符合双重所有格的结构:限定词+名词+of+名词所有格[4]。故选A。

除此以外,双重所有格还有一个作用,即通常强调多个中的某个,例如:She is a friend of Tom‘s.译为:她是汤姆的朋友。强调她只是汤姆多个朋友之中的一位,汤姆有其他朋友。She is Tom’s friend。此句无法推断汤姆是否有其余朋友。因此双重所有格的使用有助于我们分析文章情境。

3、特殊句式的使用。特殊句式是对语言形式的考察,包括倒装句,省略句,强调句,祈使句,感叹句和反义疑问句等。其中最容易出现错误的是倒装句和强调句。尽管和汉语一样,英语句也大多是以“主谓宾”这样的语序排列语句。但有时出于修饰需要,会将句中词语的语法位置进行重新排列,从而构成倒装[5]。近年来,出题人多在倒装句中设置难题,引得学生跌入误区。

例句:Tom is going to spend his holiday in London,_________lives his grandfather.

A.which B.who

C.where D.that

答案:C

解析:空格后的 lives,以及空格前的逗号,很容易引导学生选择能作主语的选项,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主谓宾齐全的分句,而能做主语的只有关系代词,因此误选 B或 D。其实此题为倒装词序,语序可更改为 Tom is going to spend his holiday in london and there lives his grandfather或Tom is going to spend his holiday in london and his grandfather lives there。因此选c。

特殊句式中的另一难点是强调句型,强调句型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多大困难,但一旦not until出现在强调句中,亦或是强调句强调的对象是谓语动词时,学生就很容易在句式转换中做出错误的判断。

例句:It was not until he came back_____he knew the police were looking for him. A.which B.since C.that D.before

答案:C

解析:我们容易将这句话翻译成;在他还没有回来之时,他就已经知道道了警察在寻找他。便会选择D。而如果我们调整一下句序:He didn’ t know the police were looking for him until he came back.而如果使用了not,until,其强调句式即变为 It was not until,that,的形式。便可知C才更适合这道题。

除此以外,强调句式的基本结构是不可以强调谓语动词的,如果需要强调谓语,则需要实用助动词do/does/did来协助强调。

例句:_____be careful when you across the street?

A.Is it B.Does C.Do D.Which

答案:C

解析:我们在看到这道题时,很容易选择A。即强调句式的一般疑问句式,如果我们知道it is/was that 这一结构不能强调谓语动词,就会知道,这道题应当选择C。

三、如何规避语法错误

听和说是学习一门语言最为重要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搜索英语发音较为专业的演讲以及听读课文来培养自己在英语方面的语感。还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整理背诵经典句型,学习经典句型中的语法形式,举一反三。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整理错题的方式来练就灵活应对新题型的能力。最后,我们在学习语法时要先从大的知识点着手,建立适合自己的语法体系,掌握语法规则,再着眼小知识点,完善语法思维,提高英语学习的水平。

四、结语

尽管英语句式变换多样,但是追根溯源,英语和汉语都是表词达意的工具,都有规律可循,我们只要保持耐心,认真探索英语语法的规律,多进行归纳整理,遇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就一定可以超越自己,在英语语法学习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郭建.科技英語论文写作中的几个常见错误[J].大家,2010(5):130.

[2] 王征爱,许瑾,宋建武.英语医学科技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错误(Ⅱ)[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03):96-100.

[3] 邱冬华.高中学生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J].学苑教育,2011(7):78.

[4] 李国帅.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1(4):127.

[5] 赵璞.英语教学语法中的虚拟问题[J].外语研究,1996(03):49-53.

作者:贺浩榕

第2篇:对高中英语常见语法错误列举分析

【摘要】语法揭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想要掌握一门外语,必须要掌握这种语言的语法规则,高中英语语法知识在英语学习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善于总结常见的语法错误,掌握正确技巧与方法,才能提高自身的语法水平以及运用英语的能力,学习英语才变得轻松。本文概述了语法对于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作用,列举了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语法错误,结合具体例题例句分析,并对如何更好地规避语法错误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语法 错误分析

一、高中英语语法

高中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一些语法考点包括:词汇搭配、动词时态、从句、非谓语动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较多较细,高中生在高考及日常考试时,应对一些选择题、完形填空、改错以及写作时,常会出现判断错误或者用法混淆导致丢分,下文总结出了一些常见的语法错误。

二、常见语法错误实例及分析

英语时态辨析错误

在学习英语时态部分时,由于有多种时态,代表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或者状态,致使学生辨析不清,例如一些同学在确定句子的时态到底是一般过去时还是现在完成时出现困难,不能在准确区分,造成用法混淆,判断错误。

例句:Li Hua _______ in San Francisco for 20 years,but he has never regretted his decision to go back to home town.

A. had lived B. lived C. was living D. has lived

解析:答案为B. 解答此题时,一些学生会看到句子中出现了“has never regretted”现在完成时,那么自然而然的想到D选项,将前半句时态也定位为现在完成时时,故会选择“has lived”,这样是错误的,也为没有具有的结合实践的情境中去,分析后半句意为“他从不后悔回到家乡的决定”,可知李华目前已经回到他的家乡,“回家乡”这个决定的动作,影响了李华的状态,故后半句是现在完成时,再分析前半句,李华在旧金山居住十年,这是发生在过去,“居住”这个动作没有影响到李华目前的状态,所以选择“lived”。这就是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一个易错区分,一般过去时强调动作发生与现在状态无关,不强调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现在完成时则相反。

非谓语动词选择错误

在高中英语语法中非谓语动词部分知识点较多,存在很多难点问题,最易混淆的就是非谓语动词中的不定式和动名词用法,二者都可以在句子中充當主语,且在一些情况下是可以彼此替换使用的,但是它们是存在着用法差异的,有些时候在选择不定式或动名词做主语时,往往会不分析具体的情景,出现误选或误用,所以一定要注意区分。

例句:_______ a car during the rush hour is rasping.

A. Driving B. To drive C. Driven D. Drive

解析:答案为A。该句子的意思为在交通高峰时间驾驶是令人焦躁的,看到题目很自然的将答案按锁定在A、B选项间,因为二者兼可做主语,但是在选择哪一个来做该句子的主语时,要结合语境,用法稍有不同。即当选用不定式做主语时,一般表示的是特定的或者具体的行为、动作,而动名词则表示抽象的或者一般性的行为、动作。

三、规避语法错误总结

扎实掌握语法原则。这是避免语法错误的基本要求,高中英语中有很多语法使用的方式方法,要根据对应的原则,熟记于心,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英语课堂上在跟随老师记笔记的同时,自己在做习题过程中也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将做错过的题形整理成一个错题集,用于复习,随时查缺补漏。

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做题时,遇到复杂句可先分析句子结构,先分析主句结构,再分析从句结构,然后确定所缺成分,但是在语法知识的学习中,往往遇到的选择题、完形填空还是阅读理解,都是要在具体的语句、语境中来分析解答,这就需要学生细心的先去分析语境,联系上下文,根据掌握的语法原则,再作判断,若只从句子的表面形式,可能会导致错误。

仔细分析善于归纳。经过大量的练习巩固知识,并辨析常见的语法错误,及时更正,避免重复出错。善于归纳规律,灵活的掌握,不死记硬背。突破难点,将语法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加深理解和记忆,在掌握重点的基础上,攻破难点,语法学习才会游刃有余。

四、结论

高中生学习英语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掌握构词和造句的规则,更容易理解这门语言,提高学习效率,还能通过重要的语法规则提高自己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及时的对常见的语法错误问题做出总结,及时规避错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今经济发展全球化,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密切,作为正是积极汲取知识的高中生,更应该努力学习世界通用语言—英语,未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形势,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娇娇.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语法错误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游爱萍.基于高中英语语法填空的解题技巧和能力培养分析[J].海外英语,2016,(02):59-60.

作者:陈奕帆

第3篇: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常见语法错误分析

摘 要: 英语写作是对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的综合考查,在各项英语考试中都是考查的关注点。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会出现很多错误,既有词汇方面的,也有语法方面的。本文就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语法使用错误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相应的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职英语专业 英语写作 语法错误

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符合大纲对高职生的掌握实用技能的要求。本文将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语法错误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期降低学生的写作焦虑,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语法错误的主要类型

通过对学生作文中的语法错误分析,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谓不一致

主谓一致指“人称”和“数”方面的一致关系。一般情况下,主谓之间的一致关系由以下三个原则的支配:语法一致原则﹑意义一致原则和就近原则。学生往往会在掌握主语和随后谓语动词的一致问题上出现错误。学生的错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主语是动名词时出现的主谓不一致。如:Going to school force me to be more disciplined than studying at home.此句中的force应改为forces。第二,宾语从句中的主谓不一致。如:Some people think building the roads for buses don’t take a long time.此句中的don’t应改为doesn’t。第三,当主语有定语从句修饰时出现的主谓不一致。如:The house which has a large window belong to Mike.此句中的belong应改为belongs。第四,在由not only...but also...,not just...but...,or,either...or...,neither...nor...连接主语的句子中出现的主谓不一致。如:Not only John but also I is going to Shanghai next week.此句中的is应改为am,即按与谓语动词最靠近的那个主语来确定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形式。

2.被动语态错误

语态错误主要表现为学生搞不清楚某些动词或动词短语是及物动词或动词短语还是不及物动词或动词短语,因此经常把语态搞错。例如:The traffic accident was happened yesterday.在这句中,happen是不及物动词,只用于主动态不用于被动态。其次,很多句子在中文里表达的时候都是主动态,而用英文表达的时候则应变为被动态。可是高职学生受母语思维影响较大,所以在写作时此类句子都用主动态表达。例如:It can imagine that there must be some inconvenience brought by raising pet.这句话中imagine应改为be imagined。

3.时态错误

中文里没有时态的区分,而英文时态很多,动词又根据时态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混淆时态,出现很多错误。如:I will not come here if it will rain tomorrow.在这句话中,主句是一般将来时,从句应用一般现在时,所以应改为if it rains tomorrow。

4.情态动词和助动词后的搭配错误

从初中开始,英语老师就常将“情态动词后应跟动词原形”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是真正在作文中使用时,学生就把这句话抛在脑后了。错误类型主要表现为:①情态动词后的动词使用过去时态;②情态动词后的动词加“s”;③情态动词后的动词加“ing”。助动词后的动词搭配也是常见错误之一,常见类型有:①助动词“do”后面的动词用动词过去时态;②助动词“do”后面的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加“s”;③助动词“do”后面的动词加“ing”等。

5.非谓语动词的使用错误

由于学生对非谓语动词的概念不清楚,对不定式、分词、动名词的用法不明白,对句子结构分析不正确,常把非谓语动词误用作谓语动词。学生不知道在英语句子中谓语动词只能有一个,如果有另外一个动词出现,这个动词有三种情况:一是并列谓语,但是这时候必须有连词,如and,but等;二是出现在从句里面;三就是以分词形式出现,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还有不定式。现在分词有主动语态和进行时的含义,而过去区分词有被动语态和完成时的含义,不定式有将来时态的意义。这类错误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出现的几率较高。第一,在there be句型中。如: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visit China.在这句话中,are是谓语动词,visit应当用其非谓语形式visiting。第二,在with复合结构下。如: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arents leave for cities to seek jobs,more children are left behind in the countryside.在这句话中leave应改为leaving。第三,在动词短语的固定搭配中。如:China attracts many foreign companies come here for investment.在这句话中应使用attract sb.to do something的结构,应将come改为to come,否则句中就出现了两个谓语动词。

6.句子不完整的错误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对句子的结构认识较为薄弱,作文中经常出现不完整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句子缺少主语。例如:Some other people argue that choose friends who are similar to themselves.在这句话中,宾语从句中缺少主语,应改为:Some other people argue that they will choose friends who are similar to themselves.第二,句子缺少谓语动词。例如:I suggest we should develop underground system because it fas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在这句话的原因状语从句中缺少谓语动词,应在fast前添加谓语动词is。

二﹑相应教学策略

1.强调并巩固英语五大基本句型

英语五大基本句型是所有英语句子的根本,主从复合句也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展开的。这五种基本句型是:S+V,S+V+O,S+V+Oi+Od,S+V+O+C,S+V+P。一定要让学生分清楚哪些是及物动词,哪些是不及物动词,哪些动词可以跟双宾语。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练习短句子,然后练习长句子。待学生简单句掌握以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主从复合句的练习,这样学生的作文里就可以减少出现句式结构上的错误了。

2.根据模板仿写段落

关于作文中使用模板的问题,众说纷纭。很多人常说模板会禁锢学生的写作自由,让学生写作受到限制。但是不使用模板句型的文章几乎是不存在的。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模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写作效果。例如在写议论文时,教师可以分别给出一边倒和对称式的写作模板供学生参考,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比较有自信,降低了写作难度,学生更容易投入其中,也就减少了出错的几率。当学生对模板比较熟悉之后,可以逐渐抛开模板写作,或者设计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模板。

3.采取多种订正方法

多数情况下,教师会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文订正。事实上,这样做既费时又费力,效果也不好,满篇的错误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选择性订正的方法,比如批改过程中只关注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使用情况,那学生就会特别注意这一点,否则的话,他们可能不会关注这一点。其次,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明显错误标出来,但是不要帮学生订正,可以用一些符号标在错误的旁边来提醒学生此处出现了什么样的错误。例如G代表语法错误,P代表标点符号错误等。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句子出现了什么样的错误,也知道从何下手去订正了。教师也可以将比较典型的错误进行集中讲解,让全班同学一起订正,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参考文献:

[1]常红梅.高职高专使用英语写作[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2]张雅敏.针对高职英语写作常见错误的教学方略初探[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3]Harmer,J.How to Teach Writing[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作者:高超

第4篇:现代汉语 常见的语法错误

第十节

常见的语法错误

我们在写作中出现的语法错误是各种各样的。有些语病,如“词类误用”、“复句组织中的毛病”、“虚词使用不当”等,我们已经在有关章节(分别在第二节、第八节、第九节)里谈得比较集中,比较充分,在这一节里就不再谈了。有些语病,如“搭配不当”、“残缺”、“词语位置不当”等,虽也已分别在前面几节里谈到过,但考虑到一般在写作中犯这些方面的毛病比较多,前面又是分散着谈的,这里有集中谈一下的必要,所以这里将不避重复,再作进一步的说明。此外,在这一节里我们还想谈谈在指代和数量表达方面的问题,因为这方面的毛病也比较常见。

一 句法成分搭配不当

所谓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如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等,在组织句子时,由于没有注意照顾它们之间的配合,结果造成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一) 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是常见的毛病。请看下面的例子:

(1)*修建高速公路是很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比较低, 还不能一下子省与省之间都通高速公路。(报)

(2)*生活告诉人们:急躁的人,事情一旦办不成,往往容易转化为灰心丧气。(刊) 例(1)“经济基础”不能与“低”搭配。如果要保留“经济基础”,可以将“低”改为“薄弱”;如果要保留“低”,可以将“经济基础”改为“经济发展水平”。例(2)“人„„转化为„„灰心丧气”显然不通。“转化为”三个字完全是多余的,应删去。

有些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比较隐晦,需要作些分析才能发现。例如:

(3)*你刚18岁,正值青春茂盛之时。(刊)

(4)*这篇通讯的作者有很好的理论修养,所以立意很深。(书) 例(3)“你„„正值„„之时”没有错,但“之时”前一加上“青春茂盛”这个定语就使主语“你”与谓语“正值青春茂盛之时”就不搭配了。人怎么能像植物那样“茂盛”呢?把“茂盛”删去,句子当然通了,但念着还是别扭。比较好的改法是,将“青春茂盛之时”改为“青春年华”。例(4)是个因果复句,单就每个分句看,似没有语法错误;但读者读到后一个分句“立意很深”,总觉着别扭。“立意很深”是陈述那个成分的呀?从句子结构上看,“立意很深”该是说明“作者”的,因为后一个分句是承前省略了主语,那省略的主语该是“通讯的作者”;但从意思上说,“立意很深”该是用来陈述“这篇通讯”,因为“立意很深”只能用来形容作品内容,不能用来说明人。所以这个句子的毛病也属于主谓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

下面的例子是主谓搭配不当的另一种情况:

(5)*理论正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6)*汽车本身质量的好坏,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例(5)主语“内容正确”是从一个方面说的,而谓语“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则是从两方面说的,不搭配。宜将主语改成“内容是否正确”或“内容正确与否”。例(6)刚好相反,主语是从两个方面说的,而谓语是从一个方面说的,也不搭配。宜将谓语改成“也是能否保证行车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当主语或谓语是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主谓的配合。下面的句子都有问题:

(7)*一年不见,她的身体,她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比先前提高了许多。(刊)

(8)*由于该县领导严重忽视安全生产,以致劳动者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事

83 故屡屡发生。(报) 例(7)“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可以说“提高”,“身体”是不能说“提高”的。可将“身体”改为“健康水平”,便两项都照顾到了。当然也可以这样改:

(9)一年不见,她的身体比先前好多了,她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也比先前提高了

许多。 例(8)毛病出在作定语的主谓词组“劳动者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上。“财产”可以“遭受巨大损失”,“生命”不可能说“遭受巨大损失”。宜分开来说,改为“劳动者人身伤亡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二)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义上不搭配,例如:

(1)*合伙人如严重违反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由违反协

议者负责赔偿。(刊)

(2)*凡拒不执行火场指挥员指挥的,必须给以严厉的行政处分,严重的要负刑事

责任。(报)

(3)*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他们加强了安全教育与管理。 例(1)“违反”和“义务”在语义上不能搭配。宜改为“合伙人如严重违反协议,不履行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例(2)“执行”跟“指挥”在语义上也不搭配。如要保留“执行”,可将“指挥”改为“命令”或“指示”;如要保留“指挥”,可将“执行”改为“服从”。例(3)我们只能说“防止„„发生„„”,不能说“防止„„不再发生„„”。“为了„„防止发生„„”就是“为了不再发生„„”的意思。如要保留“防止”,得把“不再”删去;如要保留“不再发生”,可以将“防止”改为“使”。

另一种是语法上不搭配。例如:

(4)*经过这一阶段的整顿,见到了成效,初步改变了这一条街长期来一直比较混

乱。(报)

(5)*在焦作市发现的一组元代杂剧陶俑中,有奏乐、有吹口技、有跳舞等,个个

姿态优美,生动逼真。(刊)

(6)*你看完这个电影,会强烈地感到一个没有出场的人,那就是电影故事的作者。

(报)

例(4)动词“改变”要求后面所带的宾语是名词性的,而“这一条街长期来一直比较混乱”是个主谓词组,不属于名词性词语。应在“„„比较混乱”之后加上“的状况”三个字。例(5)动词“有”也要求带名词性宾语,而现在“有”后面的词语“奏乐”、“吹口技”、“跳舞”都是动词性词语,显然不合要求。可有两种改法,一是改为“有的奏乐,有的吹口哨,有的跳舞”,一是改为“有奏乐的,有吹口哨的,有跳舞的”。例(6)是另一种情况,动词“感到”要求带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而现在“一个没有出场的人”是个名词性词组,与要求不合。可将“一个没有出场的人”改为“有一个人没有出场”。

当述语或宾语为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述语和宾语之间的配合。下面的例句在述宾配合上都犯有顾此失彼的毛病:

(7)*现在,我又看到了那从小住惯了的用山区特有的石板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子,

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那胶东人特有的幽默而爽朗的笑声。

(刊)

(8)*这一年来,长沙市教育局采取各种办法,努力培养和提高中学中青年教师的

业务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9)*先锋厂这几年来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先进的技术,不可能带来高效益,所以

他们不断采用新技术,努力研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报)

84 例(7)作述语的“看到了”不是联合词组,而作宾语的“„„小屋子,„„乡亲,„„乡音,„„笑声”是个联合词组。“看到了„„小屋子,„„乡亲”,是说得通的;“看到了„„乡音,„„笑声”,不合情理,声音只能听到,不能看到。这可能是写到后面就忘了前面了,以致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例(8)作述语的“培养和提高”是联合词组,作宾语的“业务水平”不是联合词组。宾语“业务水平”只能跟作述语的联合词组里的“提高”搭配,不能跟“培养”搭配――“提高业务水平”说得通,“培养业务水平”是说不通的。例(8)“努力„„”这一小句可改为“培养中学中青年教师,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例(9)述语“研制、开发”和宾语“新产品、新工艺”都分别是联合词组。“研制、开发”跟“新产品”都能搭配,“研制、开发新产品”是说得通的;“研制、开发”跟“新工艺”在搭配上就有些问题,因为“新工艺”可以开发,但不能研制。

(三)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修饰语,包括定语和状语,是修饰、“打扮”中心语的。我们在本章第七节七小点里曾经指出,“修饰语和中心语配合得好,就会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如果二者搭配不当,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弄巧成拙。例如:

(1)*在天安门广场,在香港倒计时牌前,庆祝香港回归的鼓乐声、欢呼声汇成了 一支动人的历史性歌声。(报) 例(1)“歌声”前用了三个修饰成分――“一支”、“动人的”、“历史性”,其中“一支”和“历史性”就都不能跟“歌声”搭配。再说,“歌声”是比较实的,“„„鼓乐声、欢呼声汇成了„„歌声”,这说法也不贴切。例(1)宜改为:

(2)在天安门广场,在香港倒计时牌前,庆祝香港回归的鼓乐声、欢呼声汇成了动

人的历史性乐章。 下面是犯有同类毛病的实例:

(3)*由于他试制成功了这项新的电子元件,从而弥补了我国电子工业上的一个空 白。(报)

(4)*食品、酒类、化妆品的广告,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

(法规)

(5)*注意饮食、不忘运动、保证睡眠和规律地作息,可以说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刊)

(6)*自从03谍报员被捕以后,孙长林的处境一天一天地险恶。(书)

(7)*这篇作文在写法上非常简洁、生动。(刊) 例(3)、(4)定语跟中心语都搭配不当。例(3)量词“项”是用于抽象事物的计量单位,如“一项任务”、“一项工作”、“一项主张”等,不用作具体事物的计量单位,因此“这项”不能与“电子元件”搭配。这里可以将“这项”改为“这种”。例(4)“易与药品混淆的用语”这个偏正词组,其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用语”能与药品混淆吗?例(4)可改为:

(8)食品、酒类、化妆品的广告,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其它容易误导人们将食品、

酒类、化妆品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

例(5)-(7)是状语跟中心语搭配不当的实例。例(5)“规律”是名词,不能作动词“作息”的状语。可在“规律”前加个“有”,改成“有规律地作息”。关于例(6),须知“一天一天(地)”作状语总是来说明某种变化的,所以中心语不能是单个儿形容词,都得带有“起来”、“下去”这样的趋向补语,或者带个“了”。如“一天一天(地)好起来”、“一天一天(地)烂下去”、“一天一天地好了”等。现在例(6)受“一天一天地”修饰的是一个单个儿形容词“险恶”,这就不合要求。根据全句意思,后半句改为“孙长林的处境越来越险恶”似更好一些。例(7)作为状语的介词结构“在写法上”跟中心语“非常简洁、生动”在意义上不搭配,“简洁、生动”只能用来说明文章的内容,不能用来说明文章的写法。这里无 85 需用“在„„上”这样的介词结构,整个句子宜改为:

(9)这篇作文写得非常简洁、生动。

在修饰语与中心语的搭配上,修饰语或中心语如果是个联合词组,也特别需要注意彼此的配合。如果不注意,也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毛病。例如:

(10)*西城公安局由于能随时注意研究并掌握流氓盗窃分子的活动情况和活动规

律,所以不管犯罪分子如何变换花样,都能稳准狠地识别和打击这些社会渣

滓。(报)

(11)*人们都以崇敬的目光倾听着这位穿军装的找水英雄刘国柱的动人报告。(报)

(12)*我们尤其要注意听取跟自己“合不来”、“看不惯”的同志的意见。(报)

(13)*检查人员检查上市公司时,可以对有关情况和资料进行记录、录像和复制。

(法律条文)

例(10)在“稳准狠地识别和打击这些社会渣滓”这个“状-中”偏正词组里,状语和中心语都是联合词组。“打击社会渣滓”可以做到“稳准狠”;“识别社会渣滓”可只能做到“稳准”,不能做到“狠”。 可以有两种改法:或者把状语“稳准狠”改为“很好地”;或者分成两句话,说成“西城公安局„„,都能很好地识别这些社会渣滓,并稳准狠地打击他们”。例(11)“以崇敬的目光注视着„„”可以说,“以崇敬的目光倾听着„„”就说不通。宜将介词结构“以崇敬的目光”里的“目光”改为“心情”。例(12)的毛病出在“跟自己‘合不来’、‘看不惯’”这个“状-中偏正词组”上。“跟自己合不来”说得通,“跟自己看不惯”说不通。全句可改为:

(14)我们尤其要注意听取自己“看不惯”或者跟自己“合不来”的同志的意见。 例(13)对情况,可以记录、录像,不能复制;而对资料,可以录像、复制,不能记录。可以分为两句话来说:“„„,可以对有关情况进行记录、录像,对有关资料进行录像、复制。”

上面所谈的几对句法成分之间搭配不当的毛病,需特别注意。除此之外,有时还需注意主语和宾语之间的配合问题。主语和宾语虽然在语法上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但如果谓语动词为“是”、“成为”或“~成”等,主语跟宾语在意义上就会有密切的联系,就需要注意它们的配合。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本章第五节里的“在主谓组合中要注意的问题”一小节中谈到了,这里不妨再举一例:

(15)*在哈尔滨、沈阳两地举办的日本电影节以及下月即将在其它城市上映的五部

日本影片,都是独具日本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好作品。(报) 例(15)一紧缩,句子的基本框架是:“„„电影节以及„„影片都是„„好作品”。“影片是好作品”,说得通;“电影节是好作品”,显然不通,这里就没注意主语和宾语在语义上的配合。例(15)可以改为:

(16)在哈尔滨、沈阳两地举办的日本电影节所放映的电影,以及下月即将在其它

城市上映的五部日本影片,都是独具日本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好作品。

二、句法成分残缺

句法成分残缺是指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句法成分。例如:

*这几年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必须明确树立起依靠科

学技术,加快开发新产品,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报)

这个例子中的“树立起”要求后面跟一个名词性宾语,而现在后面所跟的“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开发新产品”是个动词性词语,显然不合要求,原因就在于犯了残缺的毛病,缺少了宾语中心。应在“„„新产品”后面加上“的观念”三个字。

残缺有多种类型,下面分别介绍。

86

(一)残缺主语

这是写作中常见的语法错误。这多半是滥用介词和使动句式造成的。像下面这种说法在目前的报章杂志上随处可见:

(1)*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使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刊) 例(1)逗号前是个介词结构“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逗号后是的使动句式“使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整个句子没有主语。从内容上看,那主语可以是“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但由于滥用“在„„下”这类介词结构,这使“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也可以让“他的学习成绩”作主语,但由于用了使动句式,“他的学习成绩”也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可以有两种改法:一是将“在”和“下”删去,保留使动句式;一是保留“在„„下”的说法,把“使”字去掉。下面再举些类似的病句:

(2)*在数学界老前辈的热情指导下,使杨乐在数学科学研究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刊)

(3)*从上述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充分证明案发时王永明并不在案发现场。(刊)

(4)*通过今年八月二十五日凌晨在哈尔滨铁路局绥佳线上发生的“130重大交通

事故”,给了各列车段的各级领导以深刻的教训:“层层不负责任,就没有交通 安全保证!”(报)

例(2)的毛病跟例(1)一样。改法也是或删去“在”和“下”,或删去“使”。例(3)、(4)都是由于在句子头上用了介词“从”、“通过”,句子就残缺了主语。例(3)宜将“从”和“中”删去;如要保留“从„„中”的说法,也可在“充分证明„„”前加上“我们可以”之类的词语,不过这种改法从表达上看不如前一种改法好。例(4)也宜将介词"通过”去掉,这样句子就没有毛病了。下面是不注意使动句式的运用所造成的残缺主语的病句。例如:

(5)*听了刘大妈的诉说,使他激起了对往日的回忆。(书)

(6)*高老大看到了儿子的亲笔信,才使他放下心来 。(书)

(7)*每当我看到江姐英勇就义的镜头时,免不了要使我流泪。(报) 例(5)“使他激起了对往日的回忆”的是“刘大妈的诉说”,而不是“听了刘大妈的诉说”这一行为。就全句意思看,宜将“听了”删去。例(6)、(7)毛病跟例(6)类同。例(6)宜将“使”删去,把“才”挪到“放下心来”的前面。例(7)宜将“使我”二字删去。

在复句组织中转换句式或转换话题之后,滥用省略,也会造成残缺主语的毛病。例如:

(8)*这几年来,①北京大学加强了教学管理,②严格了教学秩序,③一旦发现谁

考试时作弊,④就会被通报批评或被记过处分,⑤直到不发给学位证书。(校

刊)

(9)*在1978年于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他的论文受到了与会科

学家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报)

(10)*我们曾将这些信转给陶斯亮同志,因来信很多,不能一一复信,因此写了这

篇文章,对广大读者表示谢意。(报)

(11)*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北京的烤鸭技艺越来越精湛,一九七二年美国总统

尼克松访华时,特地用烤鸭来宴请他的随行人员。(报) 例(8)、(9)是随意转换句式并滥用省略而造成主语残缺的病例,例(10)、(11)是转换话题并滥用省略而造成主语残缺的病例。例(8)这个复句包含了五个分句,除第一个分句出现主语外,其余分句的主语都省略了。而在句式上,第

一、第

二、第三这三个分句都是主动句式,这三个分句的话题相同,都是“北京大学”;第四个分句是被动句式,而且改换了话题(从上下文看那话题该是作弊的学生);最后一个分句又是主动句式,并又换用了跟第

一、第

二、第三个分句相同的话题。所有改换的话题在分句中都给省略了,以致造成残缺主语,结构混乱的毛病。例(8)可以有两种改法:一种改法是都采用主动句式,全句改为:

87 (12)这几年来,北京大学加强了教学管理,严格了教学秩序,一旦发现谁考试时

作弊,就对他进行通报批评或者给以记过处分,直至不发给学位证书。 另一种改法是“一旦”后的分句都采用被动句式,全句改为:

(13)这几年来,北京大学加强了教学管理,严格了教学秩序,如果谁被发现考试

时作弊,谁就会被通报批评或收到记过处分,直至不被授予学位。

根据例(8)的内容,前一种改法要好一些。例(9)这个复句的前一分句用的是被动句式,后一分句用的是主动句式,而且话题也变了,但变了的话题却随便省略了,致使残缺主语。宜在“给予”前补出主语“大家”;另一种改法是将“受到”改为“得到”。例(10)从文章内容看,第

三、第

四、第五个分句的主语都该是“陶斯亮同志”,现在文章作者由于转换话题后随意省略,致使让读者搞不清“不能一一复信,„„”是“我们”呢,还是“陶斯亮同志”。宜在“不能一一复信”前补上主语“她”。例(11)谁“特地用烤鸭来宴请他的随行人员”呢?按原句的写法,是美国总统尼克松了。其实从报道看,是我国政府进行宴请。应在“特地”前补出主语“我国政府”或“周总理”。

有时,复句中各分句的主语虽然相同,但也不能随便省略。例如:

(12)*清华有数以千计的人,或者直接聆听过周总理的教诲,或者同周总理亲切座 谈过,或者向周总理汇报过工作,受到了周总理细致入微的关怀。

这个复句一共包含五个分句,其中“或者„„,或者„„,或者„„”这三个分句是分述,最后那个“受到了„„”的分句是总说。那个总说的分句主语不能随便省略,省略了就会使句子不通畅,意思也不清楚。按现在的写法,读者可能以为受到周总理细致入微关怀的只是“向周总理汇报过工作”的那部分同志。其实,作者的原意并不是这样。宜在“受到”前加上“他们都”三个字。除此之外,在句子组织上也还可以进一步推敲。

(二) 残缺谓语

残缺谓语的毛病比起残缺主语的毛病来要少得多,但是有,这多半是因为急于往下写,一时疏忽所所造成的。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句子长,写到后面忘了前面,把整个谓语漏掉了。例如:

(1)*唐总经理一听说×国厂商不顾信义,单方面撕毁合同,停止供应汽车零件,

就怒火中烧。他由于按捺不住怒火而折断了手中的铅笔这个动作,如果唐总经

理不发火、不激动,倒是不符合他的思想性格的,这丝毫谈不上有什么鲁莽之

处。(刊)

例(1)这一段话是用来反驳别人意见的。显然在第二个句子的“他„„这个动作”之后落了谓语。宜补上“是合乎情理的”一类谓语。

另一种残缺谓语的情况是,指残缺谓语中心动词。例如:

(2)*对于县委关于扩种省里推广的新的棉花品种的决定,反应不一,有的甚至抵

触情绪。(报)

例(2)主语“有的”后的谓语不是整个儿都漏了,而是在名词“抵触情绪”前漏了个动词“有”。这个“有”是不能省的,省了句子就不通了。再如:

(3)*你想想,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成就一番事业,这不也是很自豪的吗? (报)

(4)*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临窗望着天穹上的一弯新月,千里共婵娟的你,

我双手合十,虔诚地为你默默祝福。(报) 例(3)残缺了谓语中心动词“值得”。“自豪”只能用来说明人,不能用来说明事件;说明事件得用述宾结构“值得自豪”。应在“自豪”前补上动词“值得”。例(4)“远在大洋彼岸的我”是不可能“望着”“千里共婵娟的你”的。在“千里共婵娟的你”前宜补上动词性词语“思念着”或“想着”。

88

(三) 残缺宾语中心

汉语里的及物动词大部分要求带名词性宾语。可是,常常见到该带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后面却带上了非名词性宾语,这种毛病大多数表现为残缺宾语中心。例如:

(1)*他又组织技术人员改装了那条豆腐生产线,并把另一间空房改造成生产豆腐。

(报)

(2)*这种创作思想,造成了我们的文艺作品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刊)

(3)*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不少售货员不安心本职工作,更谈不上树立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了。(报)

(4)*张洪友站在被告席上,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放弃往上申诉。(报)

例(1)宜在“生产豆腐”后补上“的车间”三个字;或者干脆把“生产豆腐”换成“豆腐房”。例(2)宜在句末加上“的局面”或“的现象”。例(3)可在“为人民服务”后添上“的思想”三个字;也可以删去“树立”,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接作“谈不上”的宾语(“谈不上”后面可以带动词性宾语);例(4)应在“往上申诉”后补上“的权利”三个字。

(四) 残缺必要的虚词

在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虚词,是残缺的另一种常见的毛病。这里只谈下列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少了助词“的”。在汉语里,动词性成分和主谓词组一般不能直接作名词的定语,中间非要用“的”不可。少了“的”,实际表示出来的意思跟想要表示的意思会出入很大。例如,要是把“他要我吃的碗”中的“的”落了,说成“他要我吃碗”,就会闹笑话;而如果把“我偏支持他反对的那个人”里的“的”丢了,说成“我偏支持他反对那个人”,则正好跟原意相反了。句子如果比较短,一般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句子一长,前后照顾不周,就往往容易把“的”漏掉。例如:

(1)*我会相信他散布谣言而跟我的女朋友分开吗?

(2)*他身为商场总经理,不但对多数售货员坚决反对出售伪劣产品的不良做法丝

毫不加制止,反而指责那些坚持原则的售货员是“拆商场的台”,是“不顾大

局”。(报)

例(1)应在“他散布”和“谣言”之间加上“的”,变主谓词组(“他散布谣言”)为偏正词组(“他散布的谣言”),因为“我”不相信的不是“他散布谣言”这件事,而是“他”所散布的“谣言”。例(2)作者的原意是批评那位商场总经理对“出售伪劣产品的不良做法”不加制止,但由于在“多数售货员坚决反对”之后缺少了一个“的”,意思就全变了,变成批评那位商场总经理不去制止“多数售货员坚决反对出售伪劣产品”的那种行为。那个“的”一定得补上。

另一种情况是,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在汉语的复句里,有时可以不用关联词语。特别在口语里,常常是能不用就不用。下面是老舍作品《全家福》剧本里的一段对话:

(3)唐大嫂由乡下来看她爱人,把住址条子丢了,她只粗粗地记得唐大哥在南河沿

肥料厂,找了半天也找不着,急得直哭,交通警把她交给了我,我帮着又找了

一阵子,也没有用,我就把她领到这里来了。(老舍《全家福》)

这段话一共包含九个分句,中间几乎没有一个关联词语(最后一贯分句里的“就”可以算一个),也不必给补上什么关联词语。但是,有时如果在前面的分句里根据表达的需要用了关联词语,那么往往要求在后面的分句里用上与之呼应的关联词语。如果不慎漏用了,就会使句子脉络不清,甚至使句子站不住。例如:

(4)*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明,国外已出现了“电子手”,但因为没有感觉,

灵敏度差,不能作精细动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要求。

由连词“因为”带起的原因从句到哪儿为止?就到“没有感觉”这一分句为止,还是到“灵敏度差”这一分句为止,还是到“不能作精细动作”这一分句为止?光就这个句子本身判断 89 不了,因为“灵敏度差”和“不能作精细动作”这两个分句,既可以分别看作是前面分句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后面分句的原因。从原文内容看,得在“远不能„„”之前补上连词“所以”。下面的句子毛病相同:

(5)*美国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我们到过的几个城市,几乎都没有无轨或有轨电

车,公共汽车的线路和车辆也较少,等十多分钟不见车来是常事。地下铁道全

国只有很少几个城市有。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你上班地点就在住宅附近,那就

只好自备汽车了。(报)

(6)*吉林省磐石县曾经是多年无森林火灾的先进县,该县县委主要负责人无视国

家法令和合理的规章制度,纵容一些人进入林区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搞副业,

使一个好端端的林业先进县城变成山林火灾最多的一个县。(刊)

例(5)最后一个分句“那就只好自备汽车了”头上要有连词“否则”来和“除非”相呼应。现在缺少了这个关联词,不仅语气脱节,而且意思也变得含混,叫人费解。例(6)第一个分句的意思和后面分句的意思显然是正好矛盾的,应该在第二个分句“该县县委主要负责人„„”前面加上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但是”或“可是”,这样就使句子语气连贯,意思清楚了。

词语的位置摆得不是地方

句子里词语的位置放得不当,造成结构混乱,会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例如:

(1)*为推进国营企业的改革,有人提出可考虑推行股份制。为慎重起见,许多领

导同志就该不该实行股份制的问题,深入各方面听取了广泛的意见。(报) 例(1)作者本意是要说许多领导就该不该实行股份制问题广泛、深入地听取了各方面意见。但由于作者把“深入”、“广泛”、“各方面”这些修饰成分放得不是地方,造成了句子结构的混乱,使句子意思含混不清,甚至会让人误解为“深入”是动词,“各方面”是作“深入”的宾语。

(一) 修饰语位置不当

修饰语位置不当也是比较常见的毛病,如例(1),又例如:

(2)*据美国报纸最近报道,多个病例表明,大量食用含有丰富维生素C的胡萝卜、

西红柿、青菜等,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癌症的方法。(报)

(3)*10岁的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学生,每天晚上都还得由他母亲半夜起来为他接尿。 (报)

(4)*这个成人教育教材编写会议是由教育部全国自学考试委员会和全国职工教育

管理委员会联合于今年五月在苏州举办的。(刊)

(5)*老李吃力地托着被淹的孩子的身体,老林也奋力游去抓住孩子的手腕,他俩

合力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孩子终于托出了水面。(报)

(6)*你做了这么一件大的事情,怎么不跟你丈夫商量商量呢? 例(2)、(3)是名词前几个定语的顺序有问题。例(2)“好的”和“治疗癌症的”这两个定语应互相换个位置。一般说,如果名词前有一个由形容词带“的”的定语,有一个由动词性词语带“的”的定语,那么通常是动词性词语带“的”的定语放在前面。例(3)主语中心名词“学生”前的几个定语的顺序很不合适,整个作句子主语的偏正词组宜改为“一个十岁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例(4)、(5)是同时出现的几个状语的排列有问题。例(4)状语“联合”应贴近动词“举办”,句子改为“„„于今年五月在苏州联合举办的”。例(5)在动词性词语“托出水面”前有三个状语――“合力”、“终于”、“将„„孩子”,但全给作者放乱了。应将最后一个分句改为“他俩终于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孩子合力托出了水面”。例(6)是把该作状语的成分错放到了定语的位置上,应把“这么”放在“大”之前作状语。

90

(二) 前后互相对应的词语对不上号

前后互相对应的词语,次序不一致,彼此对不上号,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词语位置不当的毛病。例如:

(1)*饰演这男女主人公的是人们熟悉的陈冲和高飞。(刊)

(2)*郑敏之是同林慧卿作了长时间的“对磨”后才以2∶3败北的,第五局的比分

是23:21。(报)

(3)*这篇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劳动教养工作的经验,从理论上、政策上对劳动教养

工作中的各个基本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阐明。(报)

例(1)不熟悉陈冲和高飞这两位演员的人,看了这句话会以为陈冲是男的,高飞是女的,其实正相反。应把他们俩的名字倒换个位置,说成“高飞和陈冲”。例(2)包含两个分句,前一分句是从郑敏之的角度说的,说郑敏之跟林慧卿打了五局才以2∶3败北,那么后一分句在说明她们的关键性的第五局的比分时,应将郑敏之的得分数排在前面,林慧卿的得分数排在后面。可是,作者摆错了她们两个人得分数的位置,说成了“第五局比分是23∶21”,似乎第五局是郑敏之赢了。这就造成了前后语义矛盾。应将“23:21”改成“21:23”。例(3)应该把“深刻的阐明”放到“详细的规定”前面,使“从理论上”这一个状语跟“深刻的阐明”相对应,“从政策上”这一个状语跟“详细的规定”相对应。

(三) 某些词语的位置跟介词的要求不合

有些介词在使用上对某些词语的位置有特殊要求,譬如在前面我们讲过,使用介词“把”,要求否定词放在“把”之前。我们只能说“他没把信交给我”,不能说“*他把信没交给我”。不注意这一点,也容易犯词语位置不当的语法错误。例如:

(1)*我们年青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一切应该无私地献给祖国,献给人

民。(报)

例(1)助动词“应该”要放在“把”字之前。上面说的是使用介词“把”中出现的位置问题。

使用介词“对”或“对于”时,必须注意主、客的位置问题,否则也会出错。例如:

(2)*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道理对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龙须沟的巨大变化,对于我们这些“老北京”都是非常了解的。

(4)*赵丹是中国最著名的电影演员之一,他的名字无论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

是非常熟悉的。

使用介词“对”和“对于”时,行为动作的主体要放在主语的位置上,客体要放在“对”或“对于”的后边。以上三例都犯了主客倒置的毛病。一种改法,干脆将“对”或“对于”删去;另一种改法,保留“对”或“对于”,调整主、客位置――例(2)宜改为“对这个道理我现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3)宜改为“我们这些‘老北京’,对于龙须沟的巨大变化都是非常了解的”。例(4)宜改为“无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于赵丹这个名字都是非常熟悉的”。

使用其它介词时,也需注意位置问题。例如:

(5)*听说他的棋艺很不错,跟他你不妨比试比试。(习作)

(6)*他是有名的“往里扒”,跟这种人你别打交道。(书)

(7)*昨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都在显著位置作了详细的

报道。(报) 由介绍“跟(和、同、与)”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放在主语前面。例(5)“跟他”要放在“他不妨”之后;例(6)“跟这种人”要放在“你别”之后。由介词“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放在主语后面。例(7)“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这一介词结构不能放在主语的后面。如果要保留介词“关于”,那就得把“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移至主语“世 91 界各大报纸”的前面。也可以有另一种改法,那就是把“关于”换成“对于”。

(四) 词语位置不当破坏句式的对称

有的情况,词语位置不当,从句法上说不好说有什么问题;但是汉语在表达上常常要求句式整齐对称,词语位置不当有时会破坏句式的对称,让人读着感到很别扭,因此也需要注意避免。请先看实例:

(1)*他们尝到了公路建设的甜头,大家觉得,一旦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就会使山

区经济进一步搞活,使山区的土特产就能畅通地往大城市运,就会使山区老百

姓的生活水平有更大幅度的提高。(报)

(2)*在浦东十天的考察中,浦东今天崭新的发展面貌,上海人观念上的深刻变化,

既使我们惊叹,使我们又感动,也使我们领悟到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

真正含义。(报)

(3)*当时班上王敏玟、张莹玉和我是大家公认的尖子,我们三个,谁都想赶在最

前面,可是不知怎么的,我这个男子汉怎么赶,总不能跑在她俩前头,几何考

分不是比王敏玟差一两分,就是物理考分比张莹玉差两三分。(刊)

(4)*论学习,小燕比她哥要强多了,不仅比她哥学得扎实,而且学得比她哥活。(书) 例(1)-(4)孤立地一个分句一个分句看,语法上都没有错,但整个句子一看,会发现毛病都出在句中某些成分放得不是位置这上面。例(1)第一个“就会”放在“使„„”的头上,第二个“就能”放到“使„„”后边去了,第三个“就会”又放在“使„„”头上,这就破坏了表达上句法格式的对称性,让人读着不顺。应该把第二个“就能”放在“使山区土特产”的头上,使“就会”、“就能”、“就会”这三个成分所处的位置一致起来。例(2)的毛病与例(1)类似。改法有二,或者把“既”、“又”、“也”都分别放在“使我们”前边,或者把“既”、“又”、“也”都分别放在“使我们”后边。如果采用后一种改法,干脆把中间那个“使我们”删去,改成“使我们既惊叹,又感动,而且使我们也领悟到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真正含义”。例(3)“不是„„,就是„„”要求处于对称的位置上,宜改为“不是几何考分比王敏玟差一两分,就是物理考分比张莹玉差两三分”。例(4)宜将最后一个分句里的“比他哥”挪到“学得”的前面。

句法成分杂糅

句法成分杂糅也是一种常见的语病。这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 两种格式各取一半搀杂糅合

要表示一个意思,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使用不同的句法格式。下笔的时候,想用某种说法,写着写着却换用了另一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两种句法格式搀杂糅合在一起,造成结构混乱。例如:

(1)*这种款式的女大衣一上市,就受到广大女青年所欢迎。(报)

这个句子就是把“受到„„的欢迎”和“为„„所欢迎”这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了。可以将“所”改为“的”,也可以将“受到”改为“为”。下面的例句犯的是同样的毛病:

(2)*难道这不都是说的我又是说谁呢?(书)

(3)*工作再重再忙,越要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刊)

(4)*他为了说明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时,特意举了国内外许多由于破坏生

态平衡而造成灾难的实例。(报)

例(2)可以在“难道这不都是说的我吗?”和“这不都是说的我又是说的谁呢?”这两种说法中任选一种。例(3)或者将“再”改为“越”,采用“越„„越„„”的说法;或者把“越”改为“也”,采用“再„„也„„”的说法。例(4)把“为了„„”和“在„„时”这两种句法格式混在一起了。改法有二,或将“为了”改为“在”,采用“在„„时”的说 92 法;或将“时”删去,采用“为了„„”的说法。

为帮助大家防止出现这类杂糅的毛病,这里不妨列举一些我们所搜集的比较常见的杂糅格式:

[1] 关键在于„„

„„起决定作用

→ *关键在于„„起决定作用 [2] 目的是„„

以„„为目的的

→ *目的是„„为目的的 [3] 是为了„„

是以„„为目的的

→ *是为了„„为目的的 [4] 他的死是为了„„

他是为了„„而死的

→ *他的死是为了„„而死的 [5] 以„„为宜

„„即可

→ *以„„即可 [6] 是由„„决定的

是出于„„

→ *是出于„„决定的 [7] 是由„„造成的

是因为„„

→ *是因为„„造成的

[8]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减少了„„

比去年同期增加/减少了„„

→ *比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减少了„„ [9] 本着„„原则

以„„为原则

→ *本着„„为原则 [10] „„的特点是„„

„„有„„独到之处

→ *„„的特点是„„独到之处 [11] 深受„„的欢迎

深为„„所欢迎

→ *深受„„所欢迎 [12] 听到„„噩耗

„„噩耗传来

→ *听到„„噩耗传来 [13] 奔向„„

向„„奔去

→ *奔向„„奔去 [14] 以„„为幌子

打着„„的幌子

93 → *打着„„为幌子 [15] 以„„为名

借口„„

→ *借口„„为名 [16] 经过„„

在„„下

→ *经过„„下

[17] 对于(关于)„„问题,„„

在„„问题上,„„

→ *对于(关于)„„问题上,„„ [18] 由于„„的领导(帮助)

在„„的领导(帮助)下

→ *由于„„的领导(帮助)下 [19] 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 以„„为例来说明„„

→ *举了一个„„为例来说明„„ [20] 为„„所欢迎

受到„„的欢迎

→ *受到„„所欢迎

(二) 本应分开说的两句话人为地糅在一起

这是杂糅的另一种情况。例如:

(1)*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一方面要学好外语,一方面要学好本民族语言也是非

常重要的。(报)

(2)*当上级决定把12月19日夜里在天安门“澳门回归倒计时牌”前舞龙的任务

交给我们时,我们立刻产生那种非常光荣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报)

这两个例子是把本来应该分开说的两句话“焊接”在一起,硬凑成一句。例(1)宜在“要学好本民族语言”之后点断,并在后半句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前加一个代词“这”,使另立为一个分句。即全句改为:

(3)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一方面要学好外语,一方面要学好本民族语言,这也是

非常重要的。 例(2)也应分成两句话:“当„„时,我们立刻产生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这种感觉真是难以形容。”

写作中不留神,把标点符号丢了,也会造成类似的杂揉毛病。例如:

(4)*他的名字叫张慧芳在牡丹电视机厂工作。(报)

(5)*堂屋的左边是书房大约有十平方米。(书)

例(4)应在“张慧芳”后面加上一个逗号;例(5)应在“书房”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这样便都没有毛病了。

(三) 前后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不同句式

前后两个分句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了两种不同的句式,我们也把它归到杂糅的语法错误里。例如:

(1)*现在我们研究所有PC电脑18台、打印机2台、复印机2台,以及两台扫描 机、一台刻盘机等。

例(1)是在一个联合词组中把不同的格式杂糅在一起了。在列举事物时,既可以采用“有 94 +名词+数量词”说法,也可以采用“有+数量词+名词”的说法,但不能在同一个联合词组中混着用。修改时,如采用前一种说法,宜将顿号改为逗号,并将句末的“等”删去,全句改为:

(2)现在我们研究所有PC电脑18台,打印机2台,复印机2台,以及扫描机两台,

刻盘机一台。

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全句可改为:

(3)现在我们研究所有18台PC电脑、2台打印机、2台复印机,以及两台扫描机、

一台刻盘机等。 下面是犯同样毛病的例句:

(4)*我去采访的时候,学校正进行大扫除,同学们有的扫地,有的刷墙,有的擦

玻璃窗,也有在操场上拔草的。(报)

(5)*在汉语里,作主语的成分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能充任。(书) 例(4)“有的„„,有的„„”是对一个群体里的个体逐一分述的一种句式,“有„„的,有„„的”是另一种分述的句式。现在这句话把这两种分述句式混用在一个复句里了,造成杂揉的毛病。宜将最后的那个分句改为“还有的在操场上拔草”。例(5)孤立地看,前后两个分句都没毛病;前后联系起来看,就不妥了。既然前一句说“作主语的成分可以是名词”,那么后一句应顺着上文,说“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可是作者忽然改换说法,致使句子语气脱节,让人读着感到别扭。此句可改为:

(6)在汉语里,作主语的成分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 或改为:

(7)在汉语里,名词可以充任主语,动词、形容词也能充任主语。

上面第四小节曾讲到“词语位置不当破坏句式的对称”的问题,其中所举的病例,如“不仅比她哥学得扎实,而且学得比她哥活”,从某个角度说,也可以看作这里所讲的“前后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不同句式”的杂揉毛病。这里不妨再举一例:

(8)*他是一个典型的“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干起事来,他比谁都说得动听, 可是做得比谁都差。 例(8)前面用“比谁都说得动听”,后面用“做得比谁都差”,前后不相称。如保留前面的说法,后一分句应改为“可是比谁都做得差”;如保留后面的说法,前一分句应改为“说得比谁都动听”。

代词指代不明

在说话写作中,运用代词可以避免重复罗嗦,同时能保证语言的连贯性。但是使用代词一定要做到指代明确无误。可是不少人在写作中常常犯指代不明的毛病。在分析这种语法错误前,有必要先交待一个概念,那就是“前词语”。

“前词语”是指“代词所替代的词语”。当句子里要用到除第

一、第二人称代词(如“我、我们”和“你、你们”等)以外的代词时,一般必须先出现“前词语”。例如:

(1)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

气喘。(孙犁《荷花淀》)

(2)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

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马南邨《杂文四则》) 例(1)“女人”是代词“她”的前词语,“丈夫”是代词“他”的前词语。例(2)“陶渊明”是代词“他”的前词语。

在指代不明的语法错误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在同一个句子或同一段话里,用几个相同的代词来指代不同的前词语,即指代不同的对象。下面是这方面的两个典型病例:

95 (1)*陈刚心里明白,如果徐鹏飞真正知道了他们地下工作者的的名单,就不会跟

他1这么费事了,正因为他2不知道,所以他3说“知道了”。(刊)

(2)*徐书记推门进实验室,李教授也正好要推门出实验室,他1立刻把买实验

仪器的事告诉了他2。(刊)

例(1)根据句子的内容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他1”是指代陈刚,“ 他2”、“ 他3”都是指代徐鹏飞的,但都用“他”来指代,会让人读着一时搞不清“他1”、“ 他2”、“ 他3”都分别是指代谁的。宜将“他1”改为“自己”。例(2)根据句子的内容也没法搞清楚“他1”和“ 他2”是分别指代谁的。从小说内容看,是徐书记把买实验仪器的事告诉李教授,因此应将“他1”改为“徐书记”。下面例子里先后用了七个“他”,每个“他”指代谁,更让人弄不清了:

(3)*梅厂长不知道怎样答复好,他1不敢让韩云程发言,万一他2说出原棉的秘密,

那不是全被揭穿了吗?徐总经理看出他3难于应付,他4知道他5被于静将了军。

这时候除了冒险没有第二个办法了。因为如果不让韩工程师发言,本身就暴露

了其中必有问题,只有鼓励他6说话,才有可能挽回这难堪的局面。他7给韩

工程师做好了答案„„。 例(3)一共用了七个“他”,分别交叉指代梅厂长、韩云程和徐总经理。读者读着感到费劲,要来回细细捉摸,才能搞清每个“他”之所指。这样的文字是很要不得的。“他2”可删去,“他3”宜改用“梅厂长”,“他4”也宜删去,最后一个“他7”宜改用“徐总经理”。全句改为:

(4)梅厂长不知道怎样答复好,他1不敢让韩云程发言,万一说出原棉的秘密,那

不是全被揭穿了吗?徐总经理看出梅厂长难于应付,知道他2被于静将了军。

这时候除了冒险没有第二个办法了。因为如果不让韩工程师发言,反倒会暴露

其中的问题,只有鼓励他3说话,才有可能挽回这难堪的局面。徐总经理给韩

工程师做好了答案„„。

还有种情况,代词虽只有一个,但可以被看作前词语的名词不止一个,这样,也可以造成指代不明。这种毛病也较为普遍。例如:

(5)*天刚拂晓,联军部队急行军赶到了卡萨布莱桥,守在桥东头的两个团的敌人

惊恐万状,他们立即抢修工事,组织好队伍,准备强夺卡萨布莱桥。(书)

(6)*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跟她学画的胡

絜青老师。(刊) 例(1)“他们”是指代“联军部队”呢,还是指代“敌人”?要读到最后一个分句,才知道是指代“联军部队”。这里的“他们”宜改为“联军指战员”。例(2)里的“她”是指代“林虹”,还是指代“顾晓莹”,还是指代胡絜青老师?林虹到底遇见了两个人,还是一个人?都不清楚。要搞清楚,还将涉及到“她”前面的“跟”该理解为连词还是介词的问题。如果要让读者理解“她”指代“林虹”,“林虹”遇见的是“顾晓莹”和“胡絜青老师”两个人,那么宜将“跟”理解为连词(这种情况,“跟”最好改为“和”),将“她”改为“自己”,而且最好在“学画”后加个“时”字,这样意思就清楚了。即全句改为:

(7)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和自己学画时的

胡絜青老师。

如果要让读者理解“她”指代“胡絜青老师”,“林虹”遇见的只是“胡絜青老师”一个人,“跟”得理解为介词,那么干脆将介词“跟”和“她”都删去,而且最好将“胡絜青老师”改为“老师胡絜青老人家”,这样意思就清楚了。即全句改为:

(8)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学画的老师胡絜

青老人家。

如果要让读者理解“她”指代“顾晓莹”,“林虹”遇见的是“顾晓莹”和“顾晓莹学画的胡 96 絜青老师”两个人,“跟”得理解为连词,那么宜将连词“跟”改为连词“和”,将“她”改为“顾晓莹”,这样意思就清楚了。即全句改为:

(9)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和顾晓莹学画的

老师胡絜青老人家。

有时,前词语和代词的位置摆得不当,也会造成指代不明的毛病。例如:

(10)*一天,她在火车站里被沙皇暗探发觉了,母亲在被捕之前,迅速打开皮箱,

把所有传单散发给了大家。(刊)

例(10)会让读者误认为“她”和“母亲”是两个人,其实是指一个人。应该前面用“母亲”,后面用“她”来复指“母亲”。

也有这样的情况,文中用了代词“他”或“他们”,而前词语在文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这也是指代不明的一种毛病。例如:

(11)“妈,他哪儿去了?”志刚一进门就问。“你说谁啊?”妈反问了一句。(书)

(12)*编辑同志:你们转来的信我都看了,意见提得很中肯,在此我感谢他们指出

了我的疏忽之处,纠正了我的错误。 例(11)“妈”为什么会反问呢?就因为志刚在问话里用了第三人称代词“他”,前后却没出现前词语,叫志刚妈摸不掌握头脑。例(12)读者当然会按常理推断出信中所说的“他们”是指写信提意见的人。但那是读者按常理推断出来的,不是信中说清楚的。

数量表达混乱

数量表达混乱,也是常见的一种语法错误。

在讲到数量减少时用了倍数的说法,这是数量表达中最常见的毛病。例如:

(1)*由于加强并改善了交通管理,广泛开展了“防事故,保安全”的宣传教育活

动,今年本市交通事故只发生了五十七起,比去年同期减少了将近一倍。(报) “本市”去年发生了多少起交通事故?光凭例(1)这个句子所提供的数据是推算不出来的。好在“防事故,保安全”的宣传材料中曾有过透露,说去年“本市”发生了一百一十八起交通事故。可见,例(1)的表达法很不恰当。应将“减少了将近一倍”改为“减少了将近一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说数量增加多少也好,说数量减少多少也好,指的都是差额,而差额都要以原来的数量作为基准,因此,讲到数量增加时,可以用分数,也可以用倍数,而讲到数量减少时,只能用分数,决不能用倍数。有的人所以会犯错误,就在于讲差额时以减少后的数量作为标准了。下面的例句犯了同样的毛病。

(2)*沈阳粮食公司的职工研究出先进的保管方法,囤粮用的席子比过去节省了将

近一倍。(报)

(3)*这就是说,质量如太阳大小的恒星,它的半径如果从目前的七十万公里缩小

到三公里,即缩小二十多万倍,就要演变为黑洞。(刊) 例(2)“节省”也是减少的意思,应将“节省将近一倍”改为“节省了将近一半”(或“节省了将近二分之一”)。例(3)“缩小”也是减少的意思,“即缩小二十多万倍”宜改为“即只为原来的二十多万分之一”。

说明数量上的增减可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增减了多少;一是说增减到多少。这两种说法所指内容是不同的。前者是指明增减的那部分数量,后者是指明增减以后的实有数量。混淆这两种不同的说法,也是数量表达中常见的毛病。例如:

(4)*今年蚌埠站到6月份已超计划完成了2.4万吨集装箱运输任务,与去年同期

相比,提高到50%。(报)

(5)*中学民办教师原来全省只有二千二百多人,现在则有七万一千七百多人,增

加了三十二点六倍。(报)

97 (6)*这个区的菜地面积不断减少,也是蔬菜供应紧张的一个原因。据金刚、张北、

花台三个大队报告,他们原有菜地二百四十多亩,由于市城建局频频征用土地,

两年来减少到八十来亩,现在菜地面积只为原来的三分之二。(报) 例(4)既然是“超计划完成了”任务,显然不会是“提高到50%”。应将“到”删去,也可以将“到”改为“了”。例(5)七万一千七百多人当是二千二百多人的32.6倍。“增加了三十二点六倍”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应将“增加了三十二点六倍”改为“增加了三十一点六倍”,或将最后一个分句改为“是原来的三十二点六倍”。例(6)按“减少到八十来亩”的说法计算,现有菜地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按“现有菜地面积只为原来的三分之二”的说法算,两年来菜地应是减少到一百六十多亩。看来百分数是可靠的,“减少到„„”的说法出了毛病。应将“到”改为“了”。

“甲比乙大/多/高三倍”和“甲为乙的四倍”,说法不同,意思一样。常常有人把这两种说法混起来,说成“甲比乙大四倍”而出错。这也是数量表达上的一种毛病。例如:

(7)*木星绕太阳公转一次,约需十二年,比地球上的一岁大十二倍。(书)

(8)*现在去境外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就北京来说,去年去境外旅游的旅客只3000 多人,而今年增至30000多人,比以往多十倍。(报)

(9)*鱼虾的价格涨得更惊人,八十年代初,太湖螃蟹每斤只卖三元多,现在涨到

六十多元一斤,价格比过去高二十倍。(报) 例(7)应改为“大十一倍”。例(8)或改为“比以住多九倍”,或改为“是以住的十倍”。例(9)或改为“价格比过去高十九倍”,或改为“价格为过去的二十倍”。

“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多少”这类说法是有歧义的。因为由“超过”带上数量宾语所形成的述宾词组本身就是一个有歧义的格式。例如,“超过六个”,那“六个”可以理解为超出的数量,例如:“我们每人每天定量二十个,小李今天超过六个。”这实际是说小李今天完成了二十六个。那“六个”也可以理解为是被超过的数量。例如:“定额并不高,只要求每人每天编十个筐。可是小李哪一天都完不成任务,能超过六个,就算不错了。”这就是说小李每天至多只能编

七、八个。

“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多少”实际就是上述的述宾词组。假定年计划为60吨,那么“年计划的百分之四十”,就是24吨。“超过24吨”的说法是有歧义的。不少人不了解这一点,滥用“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多少”这一说法,造成数量表达模糊的毛病。例如:

(10)*一车间去年的产量超过年度计划的百分之九十,是全厂完成生产任务最好

的一个车间。(报)

一车间的年度生产计划到底完成了没有?就这个句子本身无法判断。如果全厂完成任务的情况都很好,那么一车间当然是大大超产了;如果全厂完成计划的情况不怎么好,那么一车间在全厂虽名列前茅,也还是个没有完成生产计划的车间。例如:

(11)*今年元旦,永安矿务局夺得开门红,生产原煤二千五百六十多吨,超过日

产量的两倍。(报)

永安矿务局肯定是超产了。但是,原定日产量多少?元旦那天的产量比原定的日产量高多少?不清楚。因此,这类格式使用时要谨慎。只有在不致产生歧义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这种格式。例如:

(12)煤炭工业传来捷报,今年一月份产量超过了去年十二月的百分之十。

因为前面已经说明是捷报,所以“超过去年十二月的百分之十”不会引起误解。不过最好还是采用“超额(产)百分之多少”的说法。上例也可以用“比去年十二月超产百分之十”的说法。

检查语法错误的两种方法

98

在写作中出现语法错误,大凡有两个原因,一是语文修养太差,一是疏忽大意。我们写一篇文章,写一篇新闻报导,写一个年度总结,或写一个调查报告等,不可能写一句就来考虑一下自己写的句子有没有语法毛病,一般总是先把自己想好的内容写下来,然后作多次修改润色,甚至征求他人意见,最后修改定稿。因此人们常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在开始把自己想的写下来时,为了求快,在初稿中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病;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中,我们最好要养成一种分析的习惯,使自己的思路更有条有理,力求避免出现一切可能在初稿中出现的语病。有些明显的语法错误,很容易发现和改正。有些语法错误则不容易一下子发现,需要作一番分析后才能发现和把握,这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句子较长――或是句子内部包含长而复杂的附加成分,或是包含好些分句;一是错误比较隐晦,似是而非。为了帮助大家对付上述两种情况的语法错误,我们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两种检查语法错误的方法――紧缩法和类比法。

(一)紧缩法

一个句子,如果比较短,有语法毛病,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句子如果比较长,句子有语法毛病,我们会感到念着不顺,但不太容易发现问题在哪里。人们常常喜欢把句子比作一棵树。一棵树有主干,有枝叶,枝叶纷繁茂盛,就不容易看清主干。句子也有“主干”和“枝叶”,“主干”就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如主语里的核心名词、谓语里的核心动词以及宾语里的核心名词等;“枝叶”就是种种修饰、补充性的成分,包括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补充性的成分多了,句子的基本结构就不容易一下子看清楚,有了语法错误也就不容易发现。这时我们可以用紧缩法来加以检查。例如上面在讲属于和宾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时,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1)*现在,我又看到了那从小住惯了的用山区特有的石板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子, 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那胶东人特有的幽默而爽朗的笑声。

(刊)

这个句子的毛病就不容易一下子发现,因为修饰成分太多。我们在分析这个病句时,就用了紧缩法。把“枝叶”去掉些,句子一紧缩,毛病立刻显露出来了。请看:

(2)我又看到了„„小屋子,„„乡亲,,„„乡音,„„笑声。 “乡音”和“笑声”怎么能看到呢?再分析个实例:

(3)*福缘小区的广大居民,在居委会的领导组织下,在园林工人的协助下,经过

三年奋战,一共新增了两万多棵槐树,变得更加郁郁葱葱。(报)

(4)*全体方正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在北大校领导的关心下,在王选教授亲自主

持和带领下,在北大各相关系科的协助下,在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多

年的紧张劳动,我国终于研制出了世界第一个汉字彩色照排系统。(报) 例(3)要是去掉一些修饰成分,如定语“福缘小区的”、“广大”,状语“在„„下”、“经过„„”、“一共”、“更加”等,句子就紧缩为:

(5)*居民„„新增了两万多棵槐树,变得郁郁葱葱。

一紧缩,立刻会发现这个句子犯了主语与谓语不搭配的毛病。应将“新增”改为“新栽”,并在最后一个分句头上加上“使小区”三个字,全句改为:

(6)福缘小区的广大居民,在居委会的领导组织下,在园林工人的协助下,经过

三年奋战,一共新栽了两万多棵槐树,使小区变得更加郁郁葱葱。 例(4)如将“枝叶”,特别是状语成分都去掉,紧缩为:

(4)*全体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我国研制出了汉字彩色照排系统。

一眼就能看出,句子显然不通。原句由于修饰成分太多,作者写到后边忘了前面已经有个主语“全体方正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在修饰成分写完后又引出了一个新的主语“我国”,使原先的主语没着落了。可以在“我国”前加一个介词“为”,还让“全体方正科技人员和工 99 作人员”作全句主语,而又不失原意。

有时,毛病不是出在“主干”上,而是出在“枝叶”上。这也可以通过紧缩法来加以检查。例如:

(5)*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决心。

这个句子,我们读着总觉得别扭。不妨通过紧缩来检查一下。例(5)可以紧缩为:

(6)我不怀疑他们有„„决心。

这没有语法错误。那么问题可能出现在“决心”的定语上。那定语是“为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不妨再将它紧缩一下:

(7)*为完成任务的

这个定语显然有问题。这里的“为”是介词,“完成任务”是作介词“为”的宾语。由“为”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带“的”作定语。可以有多种改法:一是将介词“为”删去,全句改为:

(8)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决心。 二是在“完成任务”后加“而奋斗”三个字,全句改为:

(9)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而奋斗的决心。

三是在介词“为”后添加“祖国”或“国家”等名词,让它作介词“为”的宾语,而介词结构“为祖国/国家”作“完成任务”的状语,全句改为:

(10)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祖国/国家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决心。

运用紧缩法要注意两点:第一,紧缩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原句子的基本结构,换句话说,不能破坏原句子的基本结构。第二,某些修饰成分去掉后,会影响句子的原意,明显的如否定词语删去后,意思必然会跟原句相反。所以,紧缩时,对于那些会严重影响原句意思的修饰成分还得适当保留。

(二)类比法

明显的语法错误,一看就发现了。有些病句一下子看不准,似是而非。碰到这种情况可以用类比法来检查。具体说,当怀疑一个句子有语法毛病时,可以按所怀疑的句子格式仿造一些句子,看那些仿造的句子站得住站不住。例如:

(1)*他默默凝视着墙上悬挂着世界著名画家梵高的画像。 这个句子读着有点儿别扭。但由于这个句子从内容到用词都不是口语里所说的话,所以这个句子到底能说不能说,一时不好判断。那我们就不妨按这个书面语句子仿造一些稍微口语化的句子:

(2)*他一直瞧着我胸前佩戴着北京大学的校徽。 *我仔细地读着墙上张贴着布告。

*那小女孩儿专心地数着树上结着苹果。 *我好奇地看着报上刊登着广告。

*我专心听着老师讲着故事。 这些都是比较口语化的句子,一读就会感觉到它们都站不住,不能那么说。把句子里的“着”改为“的”,这些句子就都能说了,请看:

(3)他一直瞧着我胸前佩戴的北京大学的校徽。

我仔细地读着墙上张贴的布告。

那小女孩儿专心地数着树上结的苹果。

我好奇地看着报上刊登的广告。

我专心听着老师讲的故事。

这样,我们就可以断定例(1)确实是个病句,也应把其中的“着”改为“的”。

再看个实例:

(4)*书桌上放着整整齐齐摆着的线装书。

100 这个句子书面语味道也比较浓,能不能说,一时也难以断定。也可以按这个句子格式仿造一些稍微口语化一些的句子:

(5)*床上放着整整齐齐叠着的被子。 *广场上排着整整齐齐站着的队伍。 *怀里抱着严严实实裹着的孩子。

*他背上背着结结实实捆着的行李卷儿。

*仓库里码着严严实实封着的铁桶。

*墙上贴着歪歪扭扭写着的标语。 显然,这些句子都是不能说的,正确的说法是:

(6)床上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

广场上排着站得整整齐齐的队伍。

怀里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

他背上背着捆得结结实实的行李卷儿。

仓库里码着封得严严实实的铁桶。

墙上贴着写得歪歪扭扭的标语。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断定例(4)是有毛病的,得改为:

(7)书桌上放着摆得着整整齐齐的线装书。

运用类比法要注意这样两点:第一,仿造的句子应力求跟原句的句子格式一样;第二,仿造的句子尽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话。

上面我们介绍了检查语法错误的两种方法――紧缩法和类比法。有时,在检查语法错误时,需交叉使用这两种方法。请看下面这个病句:

(8)*你把这几天各位专家就国企改革、实行股份制等问题所提出的种种观点应该 好好归纳一下。(刊)

这个句子也让人读着感到似是而非,但因为比较长,书面语味道比较浓,所谈的内容一般人又不是很熟悉,所以毛病在哪儿,一时不易发现。检查时,可以先紧缩一下,紧缩成:

(9)*你把种种观点应该归纳一下。

(注意,这是个“把”字句,所以句子里的“把„„”这个介词结构虽然是状语,但不能随便删去,得保留)再用类比法,仿造一些口语里的“把”字句。如:

(10)*你把他们的意见应该整理一下。 *你把这个材料应该看一下。 *你把这件事应该说一下。 *你把时间应该安排一下。 *你把书应该借来。 *你把话应该说清楚。 *你把奶奶应该接来。

*你把这个材料应该保管好。

以上这些“把”字句显然都读着别扭,原因是助动词“应该”的位置不对,“应该”要放在“把”字前,说成:

(11)你应该把他们的意见整理一下。

你应该把这个材料看一下。

你应该把这件事说一下。 你应该把时间安排一下。

你应该把书借来。

101 你应该把话说清楚。

你应该把奶奶接来。

你应该把这个材料保管好。

至此我们就知道原句,即例(8)里的“应该”放得不是地方,要把它挪到“把”字前边。

102

第5篇:第十节常见的语法错误

练 习 十

一、指出并改正下列各句的语法错误。

1. 时传祥是全国劳动模范,他的好思想、好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 我市各单位首批赴北京参观的代表,均由先进生产者组成。

3. 学校办得好不好,取决于学校领导强烈的事业心。

4. 如果采用全自动控制和组合生产,产量和质量提高多少倍啊!

5. 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和加快各类学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6. 眼看着这动人的场画和丰收的喜讯,怎么不叫人高兴呢?

7.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8. 这幅画不正寓意文艺工作者在浓墨重彩地描绘我们生气勃勃的春天吗?

9. 人们都以亲切的目光倾听着他发言。

10.这些人入党后,从未经过严峻的考验和审查。

11.作家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与人民大众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12.蜜蜂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五十万朵左右的花粉。

13.看了华山抢险英雄事迹的报道,令人十分感动。

14.从这个事实说明,我们的企业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

15.这以后,谢文华已受伤致残,但仍强迫他干重活。

16.观众将拭日以待你的新角色。

17.当民族危急的关头,只有人民才能担当拯救民族危亡的命运。

18.他们游览了我国的佛教圣地灵隐寺和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墓。

19.由于采购员能合理使用资金,促使品种不断增加。

20.贵州的回民,大多是清末从云南因杜文秀起义失败后移入的。

21.他“朝为工,夜习画”,说明他对艺术的饥渴与勤奋。

22.高梁和玉米在小苗苗时不大好分辨,起码对城里人来说是这样,待长大以后,一个从旁边长出了绿棒儿,一个在头上长出了红穗儿。

23.他们姐妹俩从小就爱生病,姐姐不是发烧了,就是妹妹咳嗽了。

24.如果我把课不教好,怎么对得起广大同学呢?

25.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对大家是很熟悉的。

26.他们本着保证价廉物美为原则,使用了的工艺和新的操作技术。

27.水的化学成分是一个原子的氧和两个原子的氢化合而成。

28.你现在不好好学习,胡作非为,请想想将后出现怎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了。

29.一到地里,大家就忙开了,割麦的割麦,捆麦的捆麦,也有的装车。

30.运水来自海边,在那独特的环境里,养成了他素朴的性格,鲁迅初次见到,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在文章中时常说到,是很自然的了。

31.他(卢嘉川)知道敌人如果真正得到了他们的名单,便不会同他这么费劲了,正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他说“知道了”。

32.用机器加工文献,每一千字只两角钱,比人工翻译便宜四倍。

二、什么叫紧缩法?什么叫类比法?紧缩法和类比法有什么用?

83

三、试用紧缩法检查下列句子有没有语法错误;如果有语法错误,试说明是什么性质的错误:

(1)参加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全体工作人员,在各科研院所和各高等院校的支持下,在中国人民

解放军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多年的紧张劳动,于1964年9月15日,我国终于成功地发射了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经济侵略是无形的,然而比军事侵略更凶猛,受害也更深。

四、试用类比法检查下面这个句子有没有语法错误;如果有语法错误,试说明是什么性质的错误:

他们用的是美声唱法演唱的。

84

第6篇:·常见病句的语法错误

病句的“病”,有的属于思想不正确,有的则是不合逻辑、不合语法、不合修辞。本文仅就不合语法的一些病句,作些分析,供教学参考。

常见的语法错误,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成分残缺。

毛主席指出:“许多同志省掉了不应当省掉的主词、宾词、……甚至于省掉动词,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17页)。残缺成分的病句中,残缺主语、宾语的较为普遍。残缺谓语的比较少见。

1、残缺主语:

例①打从老队长跟我谈话以后,解开了我思想上的疙瘩,提高了我的认识。

这个句子,主语究竟是“老队长”还是“我”呢?看来都不是。倒似乎是“打从老队长跟我谈话以后”。而“打从……以后”,是一个介词结构,价词结构作主语,不合语法。应改长“老队长的一席话”或干脆改成“老队长”。或保留这个介词结构作句子的状语,“打从……以后”,的后面改写为“我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我的认识提高了。”把“疙瘩”、“认识”分别作为两个并列分句的主语。

例②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将“从”、“中”二字删去即可。

例③通过揭批“四人邦”,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将“通过”删去,在“四人帮”后加“的斗争”。

例④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删去“在”、“中”即可。

2、残缺谓语:

例⑤我们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促进语言的规范化。

全句找不到谓语。如果把“促进”作谓语,前面是一个顿号(、),当与“为……健康”并列,“为……”是一介词结构,表目的。故应在“规范化”的后面加“而斗争”,使“斗争”作句子的谓语。

例⑥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我们要平反昭雪的工作。

在“我们要”的后边补上谓语“做好”。

例⑦陈景润是我们学习的。

在“的”字后加“榜样”这一名词,使它和前面的“是”充当句子的合成谓语。或在“是”的后面加上“值得”,让“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一“的”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和前边的判断词“是”一块充当句子的合成谓语。

3.残缺宾语:

例⑧我们要在广大青年中,造成一种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在这个句子中,有谓语“造成”,但“造成”什么呢,没有写出来,因而句子残缺宾语。故应在“用科学”后加“的风气”,使“风气”一词当作句子的宾语。

例⑨大家认真地讨论了具体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在“教育方针”后加“的问题”,以作“讨论”的宾语。

例⑩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上,老师们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

“在……上”是一价词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可是,其中缺宾语,语句不通。故应当在“积极性”后加“的问题”或加“这个问题”。

二、配搭不当。

1、主谓配搭不当。

例(11)雷锋同志的光辉印象经常在我脑海翻腾。

这个句子毛病较多。首先,主语“印象”一词用得不确切,可能是“形象”之误,因为“印象”是指人对某个人、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的粗浅认识和初步感觉,而人的“模特儿”才称为“形象”,故应将“印象”改为“形象”。其次谓语“翻腾”也用得不切确?“形象”怎么“翻腾”呢?应改为“浮现”或“闪现”。即以“印象”而论,也只有淡薄或者深刻的区别,也不能说“翻腾”。

例(12)王铁人的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革命精神”是无形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能成为“榜样”呢?很显然,主语“革命精神”和合成谓语“是……榜样”配搭不上。可将“的革命精神”删去,或将“榜样删去。

例(13)由于工人甩开膀子大干,这个厂今年的生产任务已经提前实现了。

将“实现”改为“完成”.

2.动宾配搭不当:

例(14)我们要提高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句中谓语“提高”与宾语“理论”配搭不当,可说“提高”什么“觉悟”,“提高”什么“水平”。可将“提高”改为“学习”。或将“理论”改为“下继续革命的觉悟”。

例(15)我们要不断铲除“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

“铲除”和“流毒”、“影响”均配搭不当。可将“铲除”改为“清除”。

例(16)大家一致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接受学习雷锋同志的号召。

“表示”的宾语是由主谓词组充当的,这个主谓词组中的谓语“接受”跟“号召”配搭不拢,应将“接受”改为“响应”。

例(17)听了动员报告后,志坚订出了向科学进军的计划和决心。

谓语动词“订出”只能跟“计划”相配搭,不能与“决心”相配搭,故将“和决心”删去。

例(18)我们一定要尽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节省开支”可以,“节省浪费”则费解。故可将“浪费”删去。

3.状语与中心词配搭不当:

(19)我们坚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

“坚强”跟“抵制”配合不当,应将“坚强”改为“坚决”。

例(20)在大会上,他提出了决心,要英雄地攀登科学高峰。

将“提出”改为“表示”(系动宾不当毛病),同时宾语“决心”的同位语“要英雄地攀登科学高峰”中,状语“英雄地”与中心词”攀登“配搭不当,可将“英雄地”改为“英勇地”。

例(21)他深深地保持着沉默。

将“深深地”改为“始终”或“一直”等。

4.定语与中心词配搭不当。

例(2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作用”只有大、小之分或积极、消极之别,没有“充分”与否。故将“充分”改为“巨大”或改为“积极”均可。倒是谓语“发挥”前可用状语“充分”加以修饰,故可将“充分”移至“发挥”之前。

例(23)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他们大义凛然,毫不退让。表现了坚定的无产阶级原则立场

“坚定的”可以修饰“立场”,却不能修饰“原则”,故可将“原则”删去。

5、补语与中心词配搭不当:

例(24)粉碎了“四人帮”,我们高兴得很快乐。

“高兴”和“快乐”意义相近,“快乐”不足以表示“高兴”的程度,不如将“快乐”改为“跳起来”或改为“手舞足蹈”更形象具体。

例(25)大家争论得很猛烈。

将“猛烈”改为“激烈”。

例(26)课外活动时,大家玩了个饱。

“饱”系方言,意思虽不错,但不规范,作为书面语不适当,可将“饱”改为“痛快”。

三、结构错乱。

例(27)这个地区解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对于我们是非常了解的。

“我们”是主语,却置于介词“对于”之后,而宾语“这个地区解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却占了主语的位置。应按语言习惯,将全句改为“我们对于这个地区解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是非常了解的。”或改写成“我们非常了解这个地区解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例(28)广大知识青年表现了无比的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热忱。

将”无比的”置于“热忱”的前面。

四、用词不当。

例(29)要说到贫下中农村对我们的帮助教育的事例,可真是罄竹难书啊!

“罄竹难书”是含贬义的成语,只能用以形容敌人的罪恶多端。所以必须将“罄竹难书”改为“不可胜数”或“不胜枚举”。也可通俗一点,改为“说也说不完”。例(30)《东方红》是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歌。这是改错别字,根本不是语法问题。“创造”应改为“创作”。

例(31)在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出现老师爱戴同学,同学尊敬老师的新气象。

将“爱戴”改为“爱护”即可。

五、呼应混乱。

例(32)只要经常锻炼,才能增强体质。

这是一个条件句式,“只要”与“才能’呼应不当。可将“只要”改为“只有”。或将“才能”改为“就能”。

例(33)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和阶级兄弟的生命安全,哪怕刀山火海,我们就要上。

“哪怕”与“就要”呼应不当。可将“哪怕”改为“就是”,同时将“就要上”改为“也要上”。或将“就要上”改为“也敢上”。

例(34)既使困难重重,他也毫不畏惧,正是我们的好榜样。

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笔者误写成了“既使……也”,“正是”以后与前面脱节,句子不连贯,不通顺。故应将“既使”改为“即使”,将“正是”改为“他是”。

例(35)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并且摇撼不了人们的志向,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浪潮。

笔者强加了表递进关系的“并且”,按基本意应为转折关系,故应将“并且”改为“可是”或“却”。本句尚有动宾不当的毛病,故必须将“摇撼”改为“动摇”,将“浪潮”改为“烈火”。

例(36)上课要专心集中注意力听讲,不能思想开小差。

“专心”、“集中注意力”、“不能思想开小差”都是一个意思,只要保留一个就可以了。

上述五种类型的病句,主要从“不合语法”角度提出,难免以偏概全。事实上,学生习作中的病句,往往还兼有“逻辑”、“修辞”等毛病,这里就不一一涉及。

第7篇:大学生英语作文中语法错误的分析

大学生在特殊疑问句中最常发生语序错误,如用短语代替句子“How to make the living conditionbetter”,或用正常语序代替倒装语序“Why theliving condition in large cities becomes so bad”。这是典型的用汉语思维应用英语的例子。

3.动词使用错误

英语中的大部分动词有固定的用法,如一些使令性和表建议的动词引导的从句要用虚拟语气,一些动词后只能用不定式,一些动词后只能用动名词,一些动词后只能用去掉to的不定式,一些动词是不及物动词,一些动词是及物动词。研究发现,大学生经常使用且容易出错的动词有suggest,make,give,help,cause,afford,need,develop等。如在“I sug—gest we will build more houses to hold them”、“The ga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rural areasmake many graduates to be reluctant to leave thegood conditions”、“Only rich people can afford”等句子中,这些动词属英语中的常用动词,教师在课堂上都进行了讲解,但仍有学生混淆其用法。

4.搭配错误

将汉语的思维用于英语写作而造成的搭配错误在大学生的作文中比比皆是,其中主谓搭配错误最为突出,在选取的100篇文章中共出现了128次,有的学生在1篇作文中甚至多次出现这样的错误。如在“Nowadays the housing station isn’t optimistic inlarge cities”、“Buying a house needs a lot of money”、“SO the customers are limited”、“When the livingcondition is higher than before,I think there willbe less people leaving their homeland"等句子中,学生将汉语中的一些表达法原封不动地套用在英语中,导致了错误的发生。

三、对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错误的分析,课题组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来帮助学生避免错误的发生。

首先,许多英语语法错误都属于语际迁移错误。Selinker等语言学家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应当被看作一个内在的语言系统,它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过渡语,学习者通过语言迁移、语内迁移、训练迁移、外语学习策略、外语交际策略等手段构建自己的中介语结构。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是一种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大多通过课堂活动学习外语,借助教学手段习得该语言的知识和能力,在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中介语体系不可能像母语那样完整和自然,当他们不能用目的语知识有效地进行语言活动时,母语的知识就被用来填补这一空白,故而会发生语际迁移。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如果教师能把语言对比、错误分析、文化比较与语言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已知知识实现汉语思维向英语思维的正迁移。因此,教师在讲解英语课文时,应更加注重对课文进行语篇分析。如果在最初的2个学期能引入更多的英语与汉语的对比分析,将对学生英语语法知识的巩固及其运用能力的提高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其次,从学生出现的语内迁移错误中发现,学生并非不了解一些语法规则。因为如果这些语法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大多数学生毫无困难。由此可以推出,问题的本质在于缺乏实际的练习。SharwoodSmith指出,大部分即席语言运用来自练习。他认为,直接集中精力学习过语法并有很多机会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联系使用语法的学习者,更有可能把语法规则牢牢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并正确使用。大学生的英语语法错误所暴露出的一个教学弱点是,大学英语的语法教学没有足够的练习与之配合。这里所谓的练习并非指教材中常出现的选择、填

空等枯燥的练习,而是指贴近实际的产出性的口语或写作练习。因此,英语教师应在英语语法授课之后,围绕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语法现象设计一些练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语法进行实际的运用。这样,语法知识必将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更持久的印记。

第8篇:SAT语法改正错误题的解题技巧

今天我们来讲SAT语法改正错误题的解题技巧,这种题目比较难,是要你看出题干中的划线部分是否有错,没有的话就选A,有的话就从另外四个选项里面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小马过河国际教育心态:

这部分怎么说都是语法,不拿满分对不起自己是中国人的事实。而且这部分不需要很大的单词量,只要思路对了,单词不懂也可以混个正确答案。

平时的练习:

量不需要多,但是最好每天都有一点。要保持做题的敏感度。另外,平时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养成改错的习惯。每道题目都要清楚自己为什么错,其它选项为什么对。这样才会有提高。还有,这部分是很考验平时积累的,尤其是介词搭配的题目。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语感不一定每次都准。所以平常一定要有意识的积累。

做题的步骤:

1、通读句子。读的时候请注意把握句子的主谓宾(文章主干)。

2、遇到划线的部分先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

3、根据做题经验(看下文)迅速确定选项是否正确。

4、无论如何也请把所有选项看完。

5、不要害怕选E(No error),因为每套题目都会有一定数目的E选项答案,选E是很正常的,不要明明没有错都还要挑毛病。

在SAT语法改正错误题型中,最常见考平行结构,就是并列的语段结构要相同。如果看出来是考这个,就不要怕结构繁琐过于罗嗦,因为通常这样的才是对的。其他情况下,则应力求简洁。选项里的主干带有being这类词十有八九是错的。说话拐弯抹角的也经常是错的。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正确的表达。

第9篇:宽带连接错误的处理办法常见错误代码691623678645720721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宽带连接错误的处理办法常见错误代码

691623678645720721

宽带连接错误691(由于域上的用户名或密码无效而拒绝访问)/错误635(未知错误)的处理流程如下:

(1)用户名密码填写错误

(2)如果用户帐号密码填写无误,则进入下一步继续处理;建议重建拨号软件(如果不懂装拨号软件,可参考户重新):

如果重装拨号软件后正常,原因为“拨号软件丢失”;

如果重装拨号软件后故障依旧,请拨打客服电话10000电信(10060网通/10050铁通)进行障碍申告。

宽带连接错误691

错误691真正意义上来讲:1:域上名出现错误,(用户名或密码输入错误)。2:服务器无反映,(机房用户端口错误,或帐号未被激活)。3:电话或宽带到期欠费造成。

出现错误691的原因

1.电信限制了你帐户使用数目,比如你这个帐户可以4个人用,现在4个人在用,你拨号就是错误691

2.你在用完后没断开,至少服务器那边还是没断开,以为你还在用,和上面情况类似,所以错误691

建议:每次关机的时候在宽带连接上右键,点断开

出现错误691后不要一直死缠烂打拨号,等待个几分钟再试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如果一直出现这种情况,拨打客服电话10000电信(10060网通/10050铁通),告诉工作人员你的电脑错误691上不了,然后她问“请问你的宽带编号多少”,告诉她你帐户,然后她有时问你开户的是谁,回答开户的是谁,然后过个几分钟她就会找人帮你搞定

宽带连接错误691的解决办法之一

解决ADSL莫名其妙的错误691问题

工厂的办公室里有无线路由器,而家里新装了宽带,还没有买路由器,所以只跟哥共用一个ADSL帐号上网,一根网线在两台手提之间插来拔去的。但是让人郁闷的是,插在哥的手提上,都能连接上网络,可是插到我这台手提上总是提示错误691:用户名/密码错误。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我绝对没有把用户名或者密码输错,让我在拔号器与机子设置了好久也不行!!!郁闷......

打10000询问,电信小姐坚持是我输错了,不是他们的问题。后来上网搜了一些相关的文章终于把问题解决了——原来电信把我的ADSL帐号和哥哥的提提网卡绑定了。解决方法如下(部分参考《Win2000/XP下轻松修改网卡MAC地址》一文,作者小超):

1、在大哥的手提机上运行(在“运行”中输入“cmd”可以调出命令行)中输入ipconfig/all命令,查看网络配置信息,找出本地连接里面的PhysicalAddress,记录下来。

2、再进入我的本本中,进入设备管理器,在网络适配器里找到网卡,在网卡名称上用右键选择属性,进入“高级”选项卡,在左面的框中选中看到NetwotkAddress一项,选中右边的“值“,填入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刚记录下来的MAC地址(不区分大小写,不要加“-”符号)即可。

也许以后大家也会碰到,谨当学习!!!

宽带连接错误623(找不到电话薄项目)

步骤一:是否有防火墙或3721上网助手等软件,如有则建议退出

(1)防火墙及3721上网助手后测试:如果故障解决,“用户软件问题”;

(2)如果故障依旧存在,则进入下一步继续处理;

步骤二:指导用户检查网卡状态并拔插网线:

(1)如果故障解决,故障原因为“pc硬件问题”;

(2)如果故障依旧存在,则进入下一步继续处理;

步骤三:在条件具备情况下(有拨号软件、安装光盘(Win98要备有网卡驱动盘)建议删除及,再重新后:

(1)如果故障解决,为“pc硬件问题”;

(2)如果故障依旧存在,则进入下一步继续处理;

步骤四:以上处理均无效或无法做简单的配合操作时,请拨打客服电话10000电信(10060网通/10050铁通)进行障碍申告

宽带连接错误678(远程计算机没响应)的处理流程如下:

步骤一:检查MODEM信号灯是否正常,不正常重新启动modem。如果正常见步骤二。

步骤二:询问用户是否有防火墙或3721上网助手等软件,如有则建议用户退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防火墙及3721上网助手后测试:如果故障解决,故障原因为“用户软件问题”;

(2)如果故障依旧存在,则进入下一步继续处理;

步骤三:指导用户检查网卡状态并拔插网线:

(1)如果故障解决,则填写:故障原因为“pc硬件问题”;

(2)如果故障依旧存在,则进入下一步继续处理;

步骤四:在条件具备情况下(用户有拨号软件、安装光盘(Win98要备有网卡驱动盘)建议用户删除拨号软件及,再重新安装网卡驱动后安装拨号软件:

(1)如果故障解决,则填写:故障现象为“拨号连接超时”,故障原因为“PC硬件问题”;

(2)如果故障依旧存在,则进入步骤七继续处理;

步骤五:判断MODEM后面电话线是否可用,分离器连接是否正确:

(1)MODEM后连电话不能使用,而计费号的其他电话可以使用的,建议更换电话线,故障原因为“用户室内线故障”;

(2)如果用户家计费号的所有电话都不可以使用的,则请拨打客服电话10000电信(10060网通/10050铁通)进行障碍申告。步骤六:以上处理均无效或用户无法做简单的配合操作,则请拨打客服电话10000电信(10060网通/10050铁通)进行障碍申告。

宽带连接错误645产生原因为拨号软件文件受损造成(常见于XP系统),处理流程如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步骤一:在条件具备情况下(用户有拨号软件),建议重新装拨号软件:如果故障解决,故障原因为“用户软件问题”;如果故障依旧,则建议用户找电脑公司维修电脑系统,故障原因为“用户软件问题”;。

步骤二:以上处理均无效或用户无法做简单的配合操作,则请拨打客服电话10000电信(10060网通/10050铁通)进行障碍申告。

宽带连接错误720现象常见于XP系统,一般将系统重新启动,可拨多次,百分之九十都可以解决,处理流程如下:

步骤一:建议将系统重新启动后再重新拨号上网:

(1)如果故障解决,故障原因无

(2)如果故障依旧,则建议用户还原系统或找电脑公司将系统格式化重装,重装后及时关闭系统自己更新功能。

步骤二:以上处理均无效或用户无法做简单的配合操作,则请拨打客服电话10000电信(10060网通/10050铁通)进行障碍申告。

宽带连接错误721(远程计算机没有响应)此现象多为USB接口Modem故障代码,可依据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步骤一:判断MODEM信号灯是否同步,信号灯同步参照步骤二,信号灯不同步参照步骤

三、

四、五。

步骤二:信号灯同步,则为用户协议选错(OA或OE),如若不行可电话向客服电话10000电信(10060网通/10050铁通)进行申告

步骤三:信号灯不同步,判断MODEM后面电话线是否可用,如果不能使用,而计费号的其他电话可以使用的,可建议用户自已换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电话线,如果用户家计费号的所有电话都不可以使用的,如若不行可电话向客服电话10000电信(10060网通/10050铁通)进行申告。

步骤四:检查分离器是否接反。

宽带连接错误718现象,极少数为用户端问题:

步骤一:建议首先重启计算机后拨号测试:

(1)如果故障解决,故障原因无。

(2)如果故障依旧或没法进行简单配合,可电话向客服电话10000电信(10060网通/10050铁通)进行障碍申告。字串5

宽带连接错误734(PPP链接控制协议被终止)/错误735(请求的地址被服务器拒绝

步骤一:建议重新启动电脑。

步骤二:拨号软件出错,建议重装拨号软件,常见于XP系统的自带拨号。

步骤三:以上处理均无效或用户无法做简单的配合操作,则请拨打客服电话10000电信(10060网通/10050铁通)进行障碍申告。

宽带连接错误769

错误769:无法连接到指定目标。

问题:这是指你电脑的网络设备有问题

解决方法:

打开“我的电脑”→“控制面版”→“网络连接”,查看本地连接的是否处在

“禁用”状态,是的话只需双击本地连接,看到状态变为“已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用”即可。若是连本地连接都没有的话,

那你的网卡100%有问题了——不是没装好就是坏了。请您联系您的电脑供应商,或者自己解决。

出现错误769的错误,大多数是网卡被禁用,启用即可!造成的原因一般为:用户的误操作或一些防火墙软件、计算机病毒引起的,很普遍。如果没有找到本地连接,一般是网卡的驱动程序丢了或计算机没有检测到网卡,可以重新安装即可

错误原因:网卡被禁用

解决方法:请您点击电脑右键,选择属性,再选择设备管理,再看网卡驱动程序情况,如果是个“x”说明网卡被禁用,点击右键激活网卡就可以解决。

宽带连接错误769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

宽带连接错误769产生原因

通常,如果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您将收到错误769的信息:

1.网络电缆已断开。

2.调制解调器已禁用。

3.调制解调器驱动程序已损坏。

4.计算机上正在运行间谍软件,它妨碍了连接。

5.Winsock需要得到修复。

6.第三方防火墙软件阻止了连接。

解决方案:

要查找问题的原因,请按照下列步骤操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步骤1:确保网络电缆已连接

确保网络电缆分别连接到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如果您的计算机连接到集线器或路由器,请确保将集线器或路由器连接到调制解调器的电缆已连接。

步骤2:确保网络适配器已启用

1.单击“开始”,单击“运行”,键入ncpa.cpl,然后单击“确定”。

2.右键单击“本地连接”图标。单击“启用”(如果该选项可用)。

步骤3:重置调制解调器

1.将从计算机到调制解调器的电缆断开连接。

2.关闭调制解调器。如果调制解调器没有电源开关,请切断调制解调器的电源。

3.等待两分钟。

4.打开调制解调器,然后连接从计算机到调制解调器的电缆。

步骤4:使用设备管理器,先卸载、然后重新安装调制解调器和驱动程序

在按照这些步骤操作之前,您可能必须从硬件制造商那里下载网络适配器的最新驱动程序。1.单击“开始”,单击“运行”,键入sysdm.cpl,然后单击“确定”。

2.单击“硬件”选项卡,单击“设备管理器”,然后找到“网络适配器”。

3.展开“网络适配器”,然后右键单击网络适配器的图标。

4.单击“卸载”,然后单击“确定”。在提示您删除与此设备相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联的文件的对话框中,单击“是”。

5.重新启动计算机。或者,单击“操作”,然后单击“扫描检测硬件改动”。

6.如果Windows找到设备但是没有识别它,您必须为网络适配器安装最新的驱动程序。

步骤5:创建新的DSL或电缆连接

1.单击“开始”,单击“运行”,键入ncpa.cpl,然后单击“确定”。

2.单击“网络任务”下的“创建一个新的连接”。当向导启动后,单击“下一步”。

3.单击“连接到Internet”,然后单击“下一步”。

4.单击“手动设置我的连接”,然后单击“下一步”。

5.选择“用要求用户名和密码的宽带连接来连接”,然后单击“下一步”。

6.执行其余的步骤。使用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提供的连接信息完成该向导。

注意:您可能必须使用您的ISP提供的软件才能创建新的连接。

步骤6:修复Winsock和TCP/IP

1.单击“开始”,单击“运行”,键入netshwinsockreset,然后按Enter键。

2.当命令提示符窗口闪烁时,请重新启动计算机。

步骤7:临时卸载第三方防火墙

某些第三方防火墙软件(如ZoneAlarm和NortonPersonal防火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在运行WindowsXPSP2的计算机上可能导致Internet连接问题。您可能必须临时卸载这些程序以测试计算机。要进行测试,仅禁用这些程序是不够的。请确保您有CD或安装文件以便可以稍后重新安装这些程序。如果问题是由这些程序导致的,则您可能必须与该程序的供应商联系,以获得关于设置该程序的帮助。

注意:在删除第三方防火墙程序之前,您可能要验证启用了WindowsXP防火墙。

百度百科上的一些:

1、 错误代码7

18、6

19、691:属于帐号密码问题。

A、用户输入帐号、密码时输错,让用户重新输入。

B、 帐号到期,可去“IP综合系统”中查询帐号是否到期。

C、帐号卡在网上:一般是用户下网时不断开网络连接或异常吊线所导致,可以让用户将猫和电脑的电源关闭10分钟以上再进行连接,一般可以解决。

D、帐号被偷:与互联网项目部进行联系解决。

2、 错误代码676:属于机房设备问题,可让用户连续多拨几次即可登陆。

3、错误代码720:属于modem驱动设置不正确,主要为vpi、vci参数值设置不正确(万州铁通为0/35)或者需要重新启动电脑。

4、错误769: 此类错误原因是本地连接被用户禁用或者停用,主要出现在以太网猫的用户中,属于用户下网时错误断开网卡连接,造成网卡禁用,在“本地连接”中网卡启用即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错误678:一般MODEM指示灯不正常,猫上的link灯闪烁(少数猫的link灯的英文标识为showtime),参照link不上的故障处理或让用户检查自身防火墙。如果MODEM指示灯正常,那故障的原因是电脑不能与MODEM建立连接,解决方法是将MODEM重启,如果还不行,最好重装系统,这种问题一般会长期出现。

6、在Windows Vista Home Basic下经常会出现错误815.是网络端口问题.是由于网络供应商的网络断口连接性能.以及连接字段值不正确引起的.和系统一般无关

再补个678:错误678,是宽带adsl拨号上网用户常常遇到的故障提示,简单地说就是网络不通了。宽带adsl拨号上网使用pppoe协议连接,通过电话线传输数据,使用adsl专用modem实现数据的调制解调,错误提示678的含义是,远程计算机无响应,意思是从计算机发出指令到网卡向外发送数据,包括电话线的传输,局端(电信局机房端)端子板的端口处理到返回数据到计算机的过程中数据传输出问题都会提示。 解决方法

1、首先确认adsl modem拨号正常,因为网卡自动获取的IP没有清除,所以再次拨号的时候网卡无法获取

新的IP地址会提示678,操作方法是:关闭adsl modem,进入控制面板的网络连接右击本地连接选择禁用,5秒钟后右击本地连接选择启用,然后打开adsl modem拨号即可;

2、如果第一步无效,则在关闭adsl modem的情况下,仍然禁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本地连接(网卡),重启计算机,然后启

用本地连接(网卡),再打开adsl modem即可解决;

3、如果上述步骤都无法解决,查看网卡灯是否亮,如果网卡灯不亮,参看派单知识库:“网卡灯不亮或经常不亮”的解决方案

4、如果网卡灯正常1,2步无法解决则带领用户卸载网卡驱动,重装网卡驱动,如果用户xp系统按照:知识编号:9973,如何在WINXP下设置ADSL拨号连接 方法带领用户创建拨号连接,如果98系统建议用户安装Raspppoe软件或者EHERNET300软件连接即可。

5、如果上述操作无效联系电信部门确认端口。

6.adsl modem故障是主要原因。

7.如果多台电脑使用路由器上网,可尝试将路由器拆除后连接Internt。若能顺利上网,则说明路由器故障,应排除路由器故障或更换新的路由器。

8.如果是ADSL包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电话欠费,请咨询客户服务中心。有部分地区中国电信或中国联通用户,在电话欠费的情况下,电话可以打通,但是却无法上网,这时也有可能是电话欠费,因为现在部分地区的电信部门在用户电话欠费情况下,不是停止电话的使用,而是停止网络的使用。

9.部分品牌Modem供电不足也容易造成错误678

10.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解决您的问题,可以尝试一下adsl modem的reset按两三下再上试试。

11.adsl modem设备损坏也会造成错误678,虽然从表面上看起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来adsl modem运转正常,但是就是连接失败,笔者就曾遇到此类问题,最终换了一个新的adsl modem方解决问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上一篇:政府投资审计方案下一篇:三年级语文新思维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