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中的常见错误

2022-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作文中的常见错误

基于常见错误的小学数学乘法教学研究

【摘要】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从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后来的初步了解的过程,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是从浅层次的了解到深层次的掌握的过程,因此学生对乘法知识的掌握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掌握乘法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大部分学生对乘法的掌握都会经历从计算错误到计算正确的过程.在犯错之后,学生会意识到自己对某个知识点还掌握不好.计算中的错误体现的是问题,不同的错误背后是不同的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既可能是教学方式不对的原因,也可能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教学;错误研究

一、牢记乘法口诀

(一)背熟口诀,通过练习深化记忆

小学生在二年级就学习了乘法口诀表,乘法口诀表的内容非常简单,只需要背下来即可.乘法口诀表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且非常押韵,背诵起来难度不大,很多家长在假期时就已经带着学生背熟乘法口诀表了.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会背诵乘法口诀表并不代表他们理解了乘法口诀表的意义.在学生进入新学年之后,教师要带着学生重新学习乘法口诀表.教师应创设具体的情境,在学生背诵完毕后,让学生试着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让学生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熟练记忆乘法口诀表.背诵乘法口诀表的目的是运用,教师要让学生在背诵后试着用乘法口诀表解答实际问题.

(二) 提取口诀信息,渗透转化思想

乘法口诀表的背诵虽然难度不大,但很多学生都存在不能灵活运用的问题,有的学生能够流利地将乘法口诀表从头背到尾,但是如果随便提问一句上半句,如八乘六等于多少,学生就会卡住,不能直接说出下半句,而要从头将乘法口诀表背一遍才能得到结果.这说明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是以一定的规律为基础的,背熟是运用的前提,但会背不一定会用.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背熟的基础上做一些变形练习,提高学生运用乘法口诀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一些数字,然后让学生回答:哪些数字能够通过乘法口诀表直接得到,哪些不能;如果一个数字不能通过乘法口诀直接得出,怎样让这个数字能够通过乘法口诀直接得出.这种练习可以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将对应的口诀写下来,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提问学生某个数字是不是乘法口诀中的积,让学生迅速判断,并让学生回答对应的口诀.这个练习可以提高学生抓取信息的能力,只有快速抓取信息,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答乘法口诀的相关问题.

乘法口诀虽然是用于乘法计算的,但是熟练之后学生可以用它来计算除法和两位数的加减法.通过这种转化练习,新知识不断被学生内化,不断被学生吸收.时间久了,学生的脑海中会形成知识链.如在背会乘法口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六十三减四十五.通过分解六十三和四十五,学生可以得知,六十三是由七个九组成的,四十五是由五个九组成的,七个九减五个九后剩两个九,两个九相乘的结果是十八.在不断运用所学知识后,学生对知识会有自己的理解.遇到熟悉的数字时,即使题目本来要求计算减法,学生也能联想到乘法口诀,然后运用自己背会的乘法口诀计算减法.

二、 熟识运算定律

(一) 运算定律

在小学数学中,运算定律是教学重点.学生想要掌握好简便运算,必须要以运算定律为基础.在小学阶段,计算基本离不开各种运算定律,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很重要.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运算定律,才能正确解决对应的题目.运算定律内容的特点如下:

(1)运算定律的基础性

运算定律具有非常强的基础性,一条运算定律通常能运用在所有类型的计算题中,因为运算定律是从大量算式中总结出来的.数学中有不计其数的运算定律,小学阶段的运算定律和小学数学的知识一样具有基础性.

(2)运算定律的可操作性

学生在计算一道题目时要先对算式进行判断,判断这个算式是否适合直接运用某一种运算定律.如果适合,就可以直接用這种运算定律计算;如果不适合,那么可以把算式中的数字进行调换或拆解算式,将算式调整成一定的形式后进行计算.

(二) 学生对运算定律理解困难的原因

(1)知识结构

知识储备是一切的基础,运算定律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浓缩,短短的几个字中有很多含义,学生知识的丰富性对学生理解运算定律影响很大.在做题时,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能不能正确理解题目并选择正确的运算定律计算题目.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将运算定律与不同的题型结合,然后利用不同题目的特点分析题目、解答题目.

(2)知识经验

在批改考试试卷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无法判断应在一道题中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这与学生的做题经验有关,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经验越丰富,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越深,在面对隐藏该知识点的题目时就能越快地将信息提炼出来,然后运用.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布置练习题,尤其要注意布置变式题,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提高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

(三)运算定律的教学建议

(1)经历模型构建,提高理解能力

好的成绩离不开平时的记忆和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数感,学生的数感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获得,没有良好的数感,学生就无法透过数字的表面现象看到数字的本质.比如,对于66这个数字,数感比较弱的学生只能看到两个6,而不会注意到66其实是60和6组成的.学生的数感是可以被培养的,学生数感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平时注意力不够集中.

(2)注重知识联系,提高运用能力

运算定律的记忆既不是单纯地把概念记住,也不是简单地积累知识,学生记忆运算定律的过程是学生将概念融入自己原有知识的过程.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是在对运算定律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定律,而是将整个运算定律“吞进”肚子里,并没有“刻”进头脑里.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将定律融入生活场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定律.比如在学习乘法交换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以下运用场景:李红去文具店买铅笔,1支铅笔的价格是3元,李红一共买了4支,4支铅笔一共多少钱?学生肯定有买文具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经验,学生可以得出一共需要12元,算式可以列为3×4=12(元).这个结果可以通过口算得出,但教学的重点是得出这个结果的过程.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如果将两个数字换位置,结果会不会有变化.学生通过计算会发现,如果将3和4换位置,结果还是12.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可以理解乘法交换律的意义.

(3)强化对比辨析,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的最大特点是每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不存在独立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学会一个知识点后,学生可以将其运用在别的题目中.学生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观察这些知识点的,对于学生来说,想要从整体把握所学知识非常难,他们平时的任务是学好教材中的知识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知识点背后的知识点,也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将多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去分析.

三、学会实践应用

教师之所以能够教学生,是因为教师的知识储备比学生多,教师有更强的总结能力.总结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学生如果想要学好知识,那么一定要学会总结.对于运算定律的运用,大部分学生只会在运算定律最基础的形态下运用这些定律.当一些定律变形后,學生会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对于一些非常相似的运算定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辨析这些运算定律.

(一) 加强对教材中练习题的练习

教材中的练习题都非常典型,都是在反复挑选和测试之后才加入教材的,每道题都与教材中的知识点联系紧密.通过做这些练习题,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教材中的练习题是教师首选的练习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本堂课讲解的知识内容,挑选对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完成.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那么教师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做.由于教材中的练习题都比较典型,教师也可以将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变形,将别的知识点与其结合起来,提高题目的综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题目的难度.当然,这是在学生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平时的练习还是要以基础练习为主.

(二) 提炼学生的易错点,逐个攻破

教学行为应该是有明确目的和清晰计划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并拥有将其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这个目标决定了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做练习不是为了让他们没有玩耍的时间,而是希望通过练习找到他们的不足.教师应该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对学生做错比较多的题目和题型进行总结.教师还要总结学生做错的原因,弄清学生不会做这类题的原因.在对学生常错的题目进行总结后,教师要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这些题目,确保学生掌握那些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三) 先学后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答案.学习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平时有教师讲解,有参考书查阅,有同学一起讨论,但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能一个人思考难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这一观点,让学生明白独立学习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世界充满了奇思妙想,他们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认知水平受各种因素影响.我们在他们犯错的时候不能一味责怪,而要弄清这些错误背后的原因,然后在弄清错误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杜晓红.突破思维定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2):6-7.

[2]季国栋.从知识的不同角度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以“用数对确定位置”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16(Z1):113-116.

作者:陈香英

第2篇:顿号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1.概数中间用了顿号。

误例:小河对岸

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分析:“三四”表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分开。

2.集合名词中用了顿号。

误例: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的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分析:“公安干警”是集合名词,不能用顿号将其分割开来。

3.并列成分不同层次之间用了顿号。

误例: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汇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分析:“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和“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是并列关系,合起来又是一个层次,因此第二个层次应改为逗号。

4.连词前面用了顿号。

误例:我国的科学、文化、文艺、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

分析: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这些词语之前不必用顿号。

5.并列词语之间有“啊”“哇”“啦”“呀”等语气助词时用了顿号。

误例:我喜欢吃的水果有葡萄啊、苹果啊、梨啊、西瓜啊。

6.并列谓语和并列补语中间不能用顿号,而应该用逗号。

误例: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二、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2、顿号

顿号也用于并列词语之间,不过这种词语比用逗号隔开的并列词语更简短.它表示最小的

1 停顿.

例:他引用了传说、民谣、古诗.使用顿号应注意下列八点.

(一)、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用顿号.“和”类连词一般用在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例:我国科学、文化、文艺、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很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用顿号.例: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啊!其它如“工农业”“中外记者”“甲乙丙丁“等都是这样.

(三)、不是并列词语之间不应用顿号.

例:我家住北京朝阳区、和平里.(此句顿号前后是领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中间没有停顿,不应该用顿号.

(四)、只有两项并列词语的,一般不用顿号,而用“和”“及”等连词.

例:老刘病了.昨天小张给他送去点心和水果.

(五)并列词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一群年轻人在唱歌,跳舞.

例: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六)如果要把简短的并列词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词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世西:钢笔,录音机,照相机.

(七)邻近的两个数字(

一、

二、三„„九)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如果是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

例:

三、四米十之

七、八

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

二、三部分是主体部分.

(八)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例(略)

顿号 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说明:

一般为词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句子间并列不能用顿号。顿号一般表并列,考试大多考查层次关系。

作者描写了飞瀑、祠庙、翠松、古松、洞天和云海。

注意:

1. 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距这里二三里

他三十六七岁

这个小孩有四五岁

今天做值日的是

四、五组

2. 太短的并列成份间(尤其是一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省市领导

工农兵

中小学生

城乡交流

调查研究

中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分析:“中”、“小”是极短的并列关系,仅凭读音自然停顿便可区别,故不用顿号。“德”等五个方面看似极短,但是“德育”等得缩略,应用顿号。

3.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 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顿号不能和“和”“或”同用)

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我们有了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4. 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用顿号而有逗号。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5. 并列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6. 并列成份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如何正确使用顿号

顿号,是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一般为词、短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句子间并列不能用顿号。顿号一般表并列,考试大多考查层次关系。 作者描写了飞瀑、祠庙、翠松、古松、洞天云海。 注意:

1.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例: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 C.这瓷器有五六百年历史了。 再如:

三五天 十五六岁 五六十种 十之八九( 表概数) 他三十六七岁。 距这里二三里

这个小孩有四五岁 全文共六部分,却有三四个部分意思含混不清。

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例: 全文共六部分,其中第

三、四部分意思含混不清。 退居

二、三线的老同志 今天做值日的是

四、五组。

2.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如师生员工/风马牛不相及 / 男女老少/ 中小学生/ 大专院校/ 科学技术/省市领导/城乡交流/工农兵/调查研究/指战员/关停并转/甲乙丙丁/中外记者/听说读写/大专院校,其间就不能用顿号。例:

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b.这个县有30多所中小学。

也可这样理解,停顿较小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 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较小,又不会产生歧义,这时,中间就不必加顿号。“风、马、牛”三个词语之间停顿较小,不应该用顿号。正如平时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并列,中间并不需顿号。

3.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 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这类连词一般用在只有两项的并列词语之间或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顿号不能和“和”“或” 等同用。 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 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此句用了“和”,前面的顿号应该删去。)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3 4. 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即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不打顿号。

A.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B.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C.她衣服新潮夺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D.萝卜切得纤细,均匀。

当并列的介宾短语做状语,一般用逗号。但是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成分做定语时,一般都用顿号。

5.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新不水平。 市一中学的校长、主任、第三中学的校长、 主任都来开会了。(此句混淆了并列词语的大小层次。第二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6. 并列成份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操场上响起了拉拉队响亮的声音:“加油!”“加油!” 7. 较长的并列成份间可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8. 并列的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伊犁苹果啊、库尔勒香梨啊…… ,走到哪儿都闻得见诱人的香味。

哥哥经常给我讲他的游泳啊、放牛啊、捉麻雀啊。 (顿号应改为逗号) 小红的课桌上堆满复习参考用书,《物理精编》啊、《数学同步》啊、《政治大课堂》啊、《英语天天读》啊...... (顿号应改为逗号)

9.互相包含的内容之间不能用顿号,也不能用逗号。如: 这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共三省五十六个县(市)。 再如:

我家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

这个例句中的顿号不能用,因为顿号的前后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领属关系。

10.并列的成分如果完全是带引号或带书名号的短语或文章、书籍组成,那么并列成分之间不必用顿号。如:

①课文(《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姨太太”等,分别比喻什么? ②第五册中的《阁夜》《旅夜书怀》《客至》《咏怀古迹(其三)》《登岳阳楼》都是杜甫后期著名的律诗代表作。

但是,如果在这类并列成分之中,还有其它的词语,则仍需要使用顿号,如:

①斯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狄更斯的《双城记》、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都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②请结合文章(《说“木叶”》)说说古典诗歌中“木”与 “树”、“落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并列成分已用书名号、引号,不再用顿号,但句子较长就用逗号。

4 例 教室里布置简单,只有三幅标语挂在墙上:“学贵有恒”,“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百川归海”。

11.分句之间不用顿号。如:

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实际上三个分句,即“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和“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应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

12.如果把简短的并列短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短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如: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东西:钢笔,录音机,照相机。 13.叠词间一般不用顿号。

例如: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练习: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使得句子脉络不清,应用逗号以显示层次。上例,“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组成联合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二者之间都用顿号就显示不出层次的区别,所以应将“淮剧”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关于顿号使用的口诀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怎样使用逗号

逗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1.主谓之间的停顿。

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不需要停顿,但是下列四种情况需要停顿,使用逗号。

第一 强调主语时,主语后面要用逗号。如:

他,就是北京大学的校长。

她,就是这次比赛中唯一的冠军。 主语较长的,主语后面要用逗号。

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他击倒了。 这个演员表上排列在最后一名的小角色,却赢得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第二 复杂短语做主语时,主语后面要用逗号。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的许多同志,立即放下了别的工作,办理这件刻不容缓的事。

每人交一份总结,是校长明确要求的。

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

第三 主语后面有语气助词,语气助词后面要用逗号。

他呀,还是改不了这个坏毛病。 你啊,真不争气。

第四 谓语是主谓短语时,主语后面要用逗号。如:

你的申请,校长已经同意了。

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

2.句子宾语较长时,宾语前面要用逗号。例如: 我记得,她那时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姑娘。

我记得,他当时只有十五六岁。

他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打半个小时的太极拳。

3.倒装的成分间(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提前或后置等), 或某些特殊成分间,用逗

5 号。如:

(1)我们的祖国正高速度地向前进,沿着前进的道路。(状语后置)

(2)眨眼间,岗尖岗尖的四大堆柴草已经准备好!(状语前置)

(3)他走进教室,轻轻的。 (状语后置) (4)轻轻的,他走进教室。(状语前置)

(5)忽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了急促的铃声。(状语前置)

(6)在那间破旧的小屋里,父子俩生活了三十年。(状语前置) (7)出来吧,你们!(主谓倒装)

(8)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主谓倒装) (9)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定语后置)

(10)老李,我们的班长,昨天进京受奖去了。(同位词)

(11)王川,我们的班长,昨天病倒了。

(12)这位是我校校长,全国劳动模范。

(13)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地说,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就有什么样的理想。(插入语)

(14)我们,包括领导同志,明天都要去植树。(插入语)用在独立语后 据说,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湖之间。(注意:据说后面不能用冒号) 我来北京,往少里说也有十几次了。 4.并列短语中的逗号。

并列短语作谓语或补语时,并列短语之间一般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

①这篇文章真实,感人。

②这篇文章写的真实,感人。

较长的并列短语之间一般用逗号。如:

政治的黑暗,阶级的矛盾,人民的疾苦,在他的作品里都充分地反映出来。

用在并列词组之间(有时可与顿号互换)。 例如: (1)桐木岭,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及双马石,是井冈山

五大哨口。 (表强调)

(2)铅笔,橡皮,电子计算器,各式圆规,大大小小的塑料三角尺,占据了半张办公桌。(因并列的各个成分有的较长,停顿大)(表强调)

(3)水稻、小麦、棉花,化肥、石油、煤炭,这些都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物资。(因各项之间有不同的层次分别,逗号用来区分不同的并列层次,顿号用来表示同一层次中各个成分的并列)

若并列的是词语一般用顿号,但并列的是词语后有语气词则一定要用逗号。 例如:

(场长)介绍给我们看董昆他们打的野物皮子:狐狸、箱子、水獭、野猫……种类实在不少。 (场长)介绍给我们看董昆他们打的野物皮子:狐狸呀,箱子呀,水獭呀,野猫呀……种类实在不少。

反复的词语之间要用逗号,如:

水,水,我要喝水。

4.复句中,分句内部或分句之间,经常用逗号。例如: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2)今年春节,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 6 任务重 、工程难、规模大。("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不是句内成分并列,而是三个分句并列,应用逗号)

某些句中关联词后面有时也用逗号。这往往是出于强调的需要,一般关联词语后是不必停顿的。 (成对出现的关联词,只能用在后一个关联词的后面,如:如果……那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如: 但是,我还有话要对你说。 劳动很艰苦,可是,我们根本不怕。

5.有些并列的宾语之间,既可以用逗号,也可以用顿号。

如: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广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 6.用在次序语后面。如:

第一,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加劲干; 第二,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逗号”使用错误的试题

1.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干红的灿烂春光。(04江苏省)

2.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04湖南省)

3.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04山东省等)

4、张依朋把自己的烦恼,苦闷,一股脑儿地向王校长倾诉着,说话中间还不停地叹着气。(05湖北卷)

5、“是谁找我们来凿墙的?是您老人家吧?先凿哪面墙呀,是都凿了哇还是留下一面啊?” (05湖北卷)

【分析】1句中“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总括性的话语,其前面应该用冒号;而现在用了逗号,显然不正确。

句子之间的并列,可用逗号,也可以用分号。如果其中表示并列的一个意思已经用了两个以上的句子来表达,那么表示并列就该用分号了。这样,2句中“用力大了”、“用力匀称”的前面都不该使用逗号,而应该使用分号。而词语之间的并列可用顿号,4句“烦恼,苦闷”间应改为顿号。

3句中所引为独立引用,说话人在前,所以“表示”后面应该用一个表示提起下文的冒号,而现在用了逗号,显然不合适。5句“先凿哪面墙呀”显然是个问句,后面应用问号。另外“是都凿了哇还是留下一面啊?”是选择问句,“哇”后应加逗号。

第3篇:公文处理中的常见错误

一、行文中的常见错误

1、滥发文件。主要表现:(1)所发公文属可发可不发之列;(2)所发公文只是照抄照转上级的公文(翻印即可,不必转发);(3)所发公文内容空洞,无具体措施,不解决问题;(4)行文所涉及的问题可用口头请示、汇报或开会等形式解决;(5)行文所涉及的内容已在报上全文公布过;(6)在部门之间意见分歧,未经协商取得一致时就行文。

2、行文关系混乱。主要表现:(1)应该党政分开行文的未分开行文;(2)应该一个机关单独行文的搞成几个机关联合行文;(3)该职能部门行文的“升格”为领导机关行文;(4)该领导机关行文的“降格”为职能部门行文。

二、文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1、自制文种。在正式文种之外,随心所欲,生造公文文种并俨然以正式公文行文。常见的有:“请示报告”、“工作思路”、“情况”、“汇报”、“申请”、“郑重声明”等。

2、误用文种。把属于机关其他应用文,特别是事务文书中的文种,误作为正式公文文种使用的情况。常见的有:把计划类文种“要点”、“打算”、“安排”、“设想”等作为公文文种直接使用,如•××市委××××年工作要点‣。把属于总结类的文种“小结”、“总结”,以及把属于规章制度类的文种“办法”、“规程”、“须知”、“实施细则”等作为正式文种直接使用。但是,如果将上述应用文用转发或印发通知的形式发布,则是规范用法。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政府××××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3、混用文种。不按文种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去选用文种,而造成临近文种相互混用,导致行文关系不清,行文目的不明,行文性质混淆。常见的有:“公告”与“通知”、“决议”与“决定”、“请示”与“报告”、“请示”与“函”混用。主要表现为将通告误用为通知,将通知误用为通告,将请示误用为报告,将报告误用为请示,将“请示”、“报告”合用为“请示报告”,“请示”和“报告”本身是两个文种,将决定误用为决议,将决议误用为决定,将函误用为请示或报告,将复函误用为批复。

4、越权使用文种。超出本机关的权限行文,如随意制定“条例”。实际上“条例”只能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行政规范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的规定,在行政机关公文中,“条例”只能应用于特定国家机关制定的法规中,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规,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或通过(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基层单位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时可用“规定”或者用“细则”、“办法”等应用文种,并用转发或印发通知的形式发布。

5、降格使用文种。应该用命令、指示发布的公文而用通知发布,如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重要行政规章,不是用令发布而用通知发布。这种降格使用,必然影响行文的权威和效力。

三、版头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1、版头混用。将下行文版头用于上行文;使用“××文件”式样的版头用于向上级报告、请示工作、任免干部或批复等;使用不带“文件”字样的版头用于发布党的方针、政策,重要工作部署或批转下级的重要报告、请示。

2、使用非标准版头。使用设计或印刷不标准的版头。常见的是:格式不对、尺寸不标准、非红色印刷、发文机关字体不庄重等。

3、使用没有版头的白纸印发文件

四、发文字号中的常见错误

1、年号不全。如:将“1997”省略为“97”。

2、括弧不对。•国家机关公文格式‣规定发文用六角括弧“„‟”括入。错用成圆括弧“()”、方括弧“[]”、方头括弧“【】”。

3、位置不当。将发文位置提前到了机关代字前面。如:将×校字[1997]第×号错为[1997]×校字第×号。

4、序号累赘。发文顺序号中多加了“0”变成“0×”。

5、一文多字号。联合发文时并用了几个单位的发文字号。

6、一字号多文。用同一发文字号制作两份不同的文件。

7、跳号。没有按自然数的顺序依次排列,中间出现跳号现象。

8、字第搭配不当。正确的是“字”在年号之前,“第”在年号之后;前面用“字”,后面用“第”;前面无“字”,后面就不应有“第”。常见的错误是:有“字”无“第”或有“第”无“字”。但“字”、“第”均省去是正确用法,如:×委[1997] ×号。

9、滥用“发”字。只有重要文件才采用“××发”字样。

10、自制发文字号。未按规定要求编制发文字号。

五、签发人标注中的常见错误

1、上行文未标注签发人姓名

2、下行文也标注了签发人姓名

3、标注不规范。签发人标注位置远离发文字号(正确的是它们之间空两个字);签发人标注的字体字号与发文字号的字体字号不一致;“签发人”与签发者姓名之间未加冒号。

六、公文标题中的常见错误

1、缺少发文机关或通过决议、决定的会议名称 “决议”、“决定”等文种的标题不能省略发文机关或通过决议、决定的会议名称。如:“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不能简写为“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

2、用发文字号代替文件名称 如:“关于××字„1997‟第×号文的批复”,这类标题的事由,除极少数熟悉标题中所述文件的内容的人外,其他人是不能明白的。

3、文字累赘 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政发[××××]××号文件精神,积极动员群众大力开展抗旱播种保苗,保证今年农业夺取丰收的情况的报告‣,发文机关可省略,所引文件的发文字号应删掉,事由可概括,改为•关于春耕播种情况的报告‣就简明了。此外,在标题中常出现文字或词义重复的现象,如•关于贯彻××××通知的通知的通知‣,应为•关于贯彻××××通知的通知‣;又如•关于请求解决××××的请示‣,应为•关于解决××××的请示‣,后面有请示,前面用请求就是多余的。

4、滥用标点符号 除批转法规性文件外,公文标题中一般不加书名号。常见非法规、规章名称用了书名号,如•关于认真贯彻†×××决定‡的通知‣、•关于批转†××××报告‡的通知‣、•关于†××××请示‡的批复‣,标题中加书名号是错的。

5、缺少文种 如•××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教委关于建立高等院校学习基地的报告‣,误把被转发部门的“报告”当作本公文的文种,应在其后补上“通知”这一文种。另外,在公布事项、工作要点的公文中也常缺少文种,如:•××大学一九九×年重点抓的八件实事‣就缺少“决定”这一文种。

6、发文机关简称不规范 如:•××市计委二〇〇×年工作计划‣,“计委”容易引起歧义,如果是“计划经济委员会”应简称为“计经委”,如果是“计划生育委员会”应简称为“计生委”。

七、主送机关中的常见错误

1、缺主送机关 除公布性文件外,一般文件都必须标明主送机关。但有的文种如会议纪要等,主送机关一般放在文尾末页下端。

2、主送机关表述不规范 未按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军队、有关部门的顺序排列;未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如“市府”应为“××市人民政府”;分类排列时未按类内用顿号、类间用逗号的原则办理;随意使用统称,如“市内各单位”。

3、多头主送 主送机关不止一个。向上级机关行文,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如需同时送其他机关,应当用抄送的形式,但不得同时抄送下级机关。

4、主送个人 公文不得主送领导者个人。

5、越级主送 一般不得越级请示,特别情况下必须越级请示时,应当抄送被越过的机关。

八、正文中的常见错误

1、错别字 主要表现:(1)因粗心大意,将“宏观”错成“客观”,“拨款”错成“拔款”,“突击”错成“突出”……;(2)因辨析不准,将“淡薄”错成“淡簿”,“渎职”错成“赎职”,“严厉”错成“严励”……

2、标点符号错误 常见顿号与逗号混用,逗号与句号混用,方括号与六角括号混用,书名号与引号混用……

3、数字使用不规范 应该用阿拉伯数字的用了汉字,如“20世纪90年代”错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应该用汉字的用了阿拉伯数字,如“党的十四大”错成“党的14大”。正文中的数字,部分结构层次数和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用汉字书写,其余的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

4、随意简称 如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简称为“社精文建设”,“高速公路公司”简称为“高速公司”。

5、引文标注错误 未按所引用公文的发文时间、标题的发文字号的顺序引用。如“你校×校字[1997]第×号文件(关于×××的请示)收悉。”

6、随意使用字体字号 正确的是使用3号或4号仿宋体。

7、随意设定字距行距 正确的字距为0点距(电脑打字点距下同);行距为24点距。

九、无正文说明标识中的常见错误 常见错误是落款和发文时间已正好排满一页,而在另一页的文尾部分的抄送机关等之上标明“此页无正文”。这种情况无须注明“此页无正文”,因为公文的正文是指主送机关以下,生效标识以上具体反映公文内容的部分。

十、附件标识中的错误

1、有附件不标注

2、附件名未标全称

3、标注不规范 “附件”二字顶格标注(正确的是顶格空一字);只标了一个“附”字(正确的是标“附件”二字);附件未全部标注;附件标题末用了标点符号。

4、内容不适 在印发、转发、批转公文的通知中,错将所印发、转发、批转的公文作为附件特殊说明。印发、转发、批转通知和所印发、转发、批转件是共同组成一件公文的,且已在标题中说明,无需作附件标注。

一、发文机关标识中的错误

1、未标发文机关名称,用印章代替

2、发文机关未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

3、位置不当 常见的错误是居中标识或靠右边顶格标识。正确位置一般是从全页垂直中线起向右书写,而且发文机关最后一个字比正文缩四个字或与成文日期标识协调(成文日期的最后一个字比正文缩两个字)。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发文机关标识可越过中线:一是发文机关全称字数多,从中线向右写,一行写不下时;二是联合发文单位多,竖列太长影响美观时。

二、成文日期标识中的常见错误

1、将拟稿日期作为成文日期

2、将打印日期作为成文日期

3、汉字和阿拉伯数字乱用 在发文机关署名后标识成文日期时,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5年3月20日”,在题注域内标识时用汉字标识。

4、标识不全 只署月日不署年份,如:“三月二十日”,只署月日不署年份。正式公文成文时期必须将年月日标示完整。

5、位置不当或与落款不协调 常见错误是成文日期第一个字向左越过发文机关第一个字或直接向左靠齐。正确位置一般应是成文日期第一个字与发文机关第三个字(或中间)对齐,向右排印。当发文机关最后一个字比正文缩四个字排印时,成文日期的最后一个字比正文缩两个字。总的原则是,成文日期的标识是与发文机关标识协调,以保持文面的美观。

6、将月日写成“分子式” 如把一月一日写成“1/元”或“1/1”。

十三、机关印章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1、当用不用 干部任免通知等重要文件应该用印而未用印。

2、不当用却用了 印制的有特定版头的一般普发性文件也用了印。

3、位置不当 用印既不压发文机关也不压成文日期或只压其中一个。

4、模糊不清 未及时清洗印章,使印记模糊不清。

四、主题词标识中的常见错误

1、不标引主题词

2、将标题简单切后分当主题词标引 主题词的主要作用是反映公文的类别、主题和表现形式,为检索查询提供方便,由范围(类别词)+内容(类属词)+文种(文件形式)组成,其中的类别词反映公文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应归属的类别,标题中一般不会出现;标题的主要作用是概括公文的性质和要求,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其中的发文机关一般不宜作为主题词标引。因此,标引主题词时不能简单地切分标题,而应根据公文内容进行分析,弄清公文的类别、主题和表现形式后,再按主题词标引的规范进行标引。

3、任意生造主题词 不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或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制发的•主题词表‣中选用主题词,而是任意生造。这将导致不能用计算机对公文进行主题检索,完全失去标引主题词的意义。

4、未先标类别词

5、任意组配

6、乱用标点符号 两个主题词之间应该用一个空格符分开,错为在主题词间使用了顿号或逗号(但组配标引时可用顿号分开)。

五、抄送机关标识中的常见错误

1、使用已废除了的“抄报”或“报”、“送”、“发”

2、抄送个人 公文不能抄送个人,需要送某位领导阅否由收文机关秘书部门决定。

3、抄送主送机关 既然是主送机关就不必再抄送了。

4、滥抄滥送 将向上级机关的“请示”同时抄送平级机关或下级机关;将公文抄送给与公文内容无关的机关。

5、标识不规范 抄送机关未分类或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六、公文处理的误区

造成公文处理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部分文秘人员的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其对公文规范化的危害不小。为推进公文规范化建设,必须提高认识,走出误区。常见的有以下8种:

1、按老一套办法办文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家机关公文格式‣、•发文稿纸格式‣、•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标号符号用法‣、•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等,都是公文制作的法规性文件,并构成了公文规范的完整体系。同时,公文规范处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之中,任何标准和规范都可能被修订。广大文秘人员要加强学习和研究,跟踪公文发展的动态,在公文实践中力求使用最新的标准和规范,尽量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公文规范的完整体系,不要在新的公文法规颁布很长一段时间后还抱着老一套不放。

2、不加分析地把上级来文作为范文 由于有的领导机关存在对公文规范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其所制发的公文难免也有时出现不合规范的地方,而有的基层单位的文秘人员往往认为上级秘书部门水平高,他们制发的公文都是正确的,即使有时发现了与公文规范不一致的地方,也认为上级那样做总是有道理的,于是上行下效,造成不规范公文泛滥。所以,每一个文秘人员都要努力学习,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公文规范上来,选择范文时要按公文规范进行判断,不能认为发文单位的级别越高其所制发的公文规范化程度就越高。同时,要求级别越高的领导机关越要重视公文处理的规范化。

3、发往国外的函件用外文 汉语是联合国使用的6种语言之一,为世界通用语言,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使用汉语。使用中文不仅符合国际惯例,而且也体现了对中国主权、中国文化的尊重。外国人就不会因为你不懂外文而改用你国的文字。

4、发往港澳台的函件用繁体汉字 国际上以简化字为汉语的标准用字,尽港澳台等地仍使用繁体字,但根据•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向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海外发行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可以使用简化字的一律用简化字”。人民日报海外版也早从1992年起就改为简化汉字印刷了。

5、将被批转、转发、印发的文件当成附件 被批转、转发、印发的文件是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得视为附件。在这种情况下,正文之后,发文机关署名前不得标注被批转、转发、印发的文件顺序和名称,而被批转、转发、印发的文件则标印在公文署名及成文日期之后,文尾部分之前。

6、以领导人签发代替办公(厅)室核稿 有的单位的职能部门办事人员不按办文程序办事,越过办公(厅)室将公文直接送领导签发,并以领导已签发为由拒绝办公(厅)室的核稿和核发。•条例‣和•办法‣规定,公文在送领导人签发之前,应当由办公厅(室)进行校核。公文核稿的基本任务是协助机关领导人保证公文的质量。就是在领导审批后,正式印发前,还应由办公厅(室)进行核发。

7、用计算机起草公文时仅将定稿归档 由于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许多文秘人员直接在计算机上起草文稿,各次修改过程也直接在机上进行,最后打印和归档的是定稿。由于定稿无法体现修改过程,对于非常重要的文稿,一旦出现问题,难以分清责任,档案的借鉴作用就要大打折扣。正确的方法,是在原始稿上反复修改,把经领导签字的修改后的定稿,作为归档的真实原件。

8、用传真件代替正式文件发文或归档 传真件不能代替正式公文,因此,对于重要的公文,虽然紧急情况下可用传真件发文,但发出传真件后要及时补寄正式公文。另外,由于传真件纸张材料的特殊性,保存不久字迹就会全部退尽,如果直接将其归档,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其档案意义,正确的方法是将传真件复印后归档。由于复印件也容易退色,这时可使用固色剂延长文档保存期限。

第4篇:浅析公文标题中的常见错误

在公文写作中,公文标题是十分重要的,可谓是公文的头脸。正如人们每天都要花时间整饰仪容一样,要想让一份公文有头有脸,就必须对标题进行精心修饰,做到简洁、规范、准确、鲜明。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不齐,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笔者试将这些常见的错误归结为以下几类:

文种

文种错误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缺少文种,文种混淆或文种错误。

公文标题的一般结构是这样的:发文机关+事由(关于+词组)+文种。其中的词组有两种类型: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缺少文种的错误大多发生在使用动宾词组的标题上,例如:《XX市教委关于批转XX市第一中学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报告》,“批转……的报告”是一个动宾词组,宾语“报告”很容易被看成是整个标题的文种。拆解这个标题的结构,将要转发的原公文的标题标注出来,变成《XX市教委关于批转〈XX市第一中学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报告〉》。那么,很明显XX市教委的这个公文的标题缺少文种,应在“报告”后添加上“的通知”。一般像这种转发性公文比较容易产生标题缺少文种的错误。

文种混淆是因为撰文者对具体的文种不甚了解,例如:《XX

大学关于XX同学英勇救火事迹的表扬》和《XX工厂关于研发新产品的资金问题的申请》,在这两个公文标题里,所用的“表扬”和“申请”都不是文种。习惯上我们会认为这些也是文种,但是在国家公文法规中没有这些习惯上的文种,因而在正式场合是不可以用它们来替代文种的。

文种错误则是对事由和行文原则把握不准,出现偏差。例如:XX工厂要进口一批设备,必须向外贸办请求进口设备的指标,于是自行向外贸办行文《XX工厂关于进口设备的指标的请示》。在这里“请示”就用错了。因为职能部门是不能向政府行文的,必须先向上级领导部门工业局请示,由工业局代为行文向外贸办发函。

一般说来,会影响文种的因素有三个,限制力,事项和内容,主观愿望。在选择文种时要考虑到本单位的权力范围,公文事由以及发文意图。例如:省级以下政府只能发布地方法令、规章制度。表扬个人用决定,表彰事迹用通报,等等。事 由

事由错误分为两种情见,一种是缺少事由。例如:XX省召开了一次环保工作会议,XX市政府为了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决定在XX县召开各区县环保局负责人会议,发布《XX市政府关于XX县召开各区县环保局负责人会议的通知》。乍一看这个标题好象各部分齐全,句式完整,“关于……的通知”的形式看起来很像标题的标准格式。但召开这次会议的

目的即真正的“事由”是为了贯彻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该标题没有出现这一点,也就是缺少事由。应改为《XX市政府关于召开贯彻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的会议的通知》。

另外一种是事由不清。例如:XX市政府针对最近一段时期出现的部分干部用公款游山玩水的情况,决定严加制止,发布《XX市政府关于严肃处理全市干部利用公款问题的通知》,这里的事由存在两点错误:一是发文机关标明了市政府,那么这里的“全市干部”就属于多余成分;另外,发文事由是禁止干部用公款游山玩水,而从这个公文标题看,到底用公款做什么事情,是用来享乐还是投入市政工程并没有加以明确说明。

动词

在事由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成分需要单列出来仔细研究,那就是动词。动词决定着事由的正确与否质量高低,一个准确鲜明的动词一下子就能把标题激活,而一个错误的动词则可能将标题完全破坏,所以它是整个标题的心脏,也是公文的点睛之笔。

使用动词也存在一些常见的错误。例如动词和文种重复,如《XX工厂关于申请研发新产品的资金问题的请示》,这里的“申请”就和文种“请示”重复,必须将之删除,或者可以改为“解决”。

另一种情况是在一个公文标题中出现两个动词,这是不允

许的。如《XX工厂关于研发新产品缺少资金的请示》,好像也是“关于……”的结构,似乎是正确的。仔细看会发现有两个动词。“研发”和“缺少”,这样两个动词就形成了两个事由,到底是关于什么的请示就弄不明白了。一份公文只能有一个事由,也就只能有一个动词,一旦发现有两个动词就可以很肯定地判断它是错误的。

其它

除了从公文标题结构划分出三类错误形式外,还有一些比较隐蔽的错误,须得仔细推敲才能发现。

关于印发类公文:如《XX市政府关于印发〈省政府XX文件〉的通知》,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在公文制发的有关规定中,印发类公文的发文机关与制发机关必须是同一个单位。市政府不能印发省政府的文件,想要翻印下发,可以用转发。

公文内容不能出现在标题里,如《 XX市政府关于XX区召开全市卫生系统负责人工作会议的通知》,这里的公文发送对象“全市卫生系统负责人”不应出现在标题里,当然会议地点“XX区”也不应出现,因为这些都属于公文的内容。应该出现在正文里。它们的出现反而阻碍了事由的出现。注意公文语言的反向作用,某市在清明期间发现买卖焚烧冥币纸钱现象有所抬头,于是下了一个文制止这一现象,标题是《XX市政府关于在清明期间禁止买卖焚烧冥币的通知》,

这个标题怎么看都像是对的,挑不出毛病。但是,反过来想一下,标题说在清明期间禁止这一现象,是不是就意味着过了清明就可以了呢?明知不是这个意思,但从标题上确实可以这样推断。

第5篇:公文写作中的十大常见标点错误

标点符号是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文写作者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归纳起来,常见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有以下十个:

常见错误一:多个书名号或引号并列时使用顿号分隔 例1:各中小学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相关要求。(错误)

各中小学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相关要求。(正确)

例2:公安部门要加强校园“警务室”、“护学岗”、“安全网”建设,落实护校制度。(错误)

公安部门要加强校园“警务室”“护学岗”“安全网”建设,落实护校制度。(正确) 解析: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宜用顿号。

常见错误二:在标示数值和起止年限时使用连接号不规范

例3:制定并实施学校安防达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错误)

制定并实施学校安防达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正确)

例4:要加快工程进度,确保科技园3-5年内建成。(错误)

要加快工程进度,确保科技园3~5年内建成。(正确) 解析:标示时间、地域的起止一般用一字线(占一个字符位置),标示数值范围起止一般用浪纹线。

常见错误三:在并列分句中使用逗号统领

例5:各职能部门在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工作中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工商部门负责查处取缔未取得有效许可证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工信部门负责依法监督管理无线电和电子电器产品维修行业;公安部门负责依法监督管理旅馆业、公章刻制业。(错误)

各职能部门在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工作中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工商部门负责查处取缔未取得有效许可证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工信部门负责依法监督管理无线电和电子电器产品维修行业;公安部门负责依法监督管理旅馆业、公章刻制业。(正确)

解析:用分号隔开的几个并列分句不能由逗号统领或总结。

常见错误四:在并列分句中使用句号后再使用分号 例6:一是养老保险安置。对进入企业工作的失地农民要同企业员工一样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二是医疗保险安置。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已建立,可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错误)

一是养老保险安置。对进入企业工作的失地农民要同企业员工一样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是医疗保险安置。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已建立,可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正确)

解析:分项列举的各项或多项已包含句号时,各项的末尾不能再用分号。

常见错误五:同一形式的括号套用

例7:围绕政府半年工作开展回头看,认真总结上半年工作,科学谋划下半年工作。(责任单位:各镇(街道))(错误)

围绕政府半年工作开展回头看,认真总结上半年工作,科学谋划下半年工作。[责任单位:各镇(街道)](正确) 解析:同一形式的括号应尽量避免套用,必须套用括号时,应采用不同的括号形式配合使用。

常见错误六:阿拉伯数字表示次序时使用点号不当 例8:

1、督促主办单位按时办结。(错误) 1.督促主办单位按时办结。(正确) 例9:

(1)、督促协办单位按时办结。(错误) (1)督促协办单位按时办结。(正确)

解析: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阿拉伯数字表示次序语时不加点号,不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做次序语,后面用下角点(圆心点)。

常见错误七:在图、表说明文字末尾使用句号 例9: (图表略)

注:以上各项数据统计截至时间为2012年12月31日;城市人口指常住户籍人口;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统计为新口径。(错误)

注:以上各项数据统计截至时间为2012年12月31日;城市人口指常住户籍人口;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统计为新口径(正确) 解析:图或表的短语式说明文字,中间可用逗号,但末尾不用句号。即使有时说明文字较长,前面的语段已出现句号,最后结尾处仍不用句号。

常见错误八:书名号内用顿号表示停顿

例10:根据《××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市建制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的批复》(××规〔2012〕59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办法。(错误)

根据《××省物价局 ××省财政厅关于××市建制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的批复》(××规〔2012〕59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办法。(正确)

解析:书名号内标示停顿时用空格。

常见错误九:句内括号行文末尾使用标点符号不当 例11:

为加强对全区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区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常务副区长兼任,副组长由××局局长兼任。),负责该项工作的协调处理。(错误)

为加强对全区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区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常务副区长兼任,副组长由××局局长兼任),负责该项工作的协调处理。(正确) 解析:括号内行文末尾需要时可用问号、叹号和省略号。除此之外,句内括号行文末尾通常不用标点符号。

常见错误十:二级标题在换行分段情况下使用句号 例12:

(一)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

为减少监管环节,保证上下协调联动„„(错误)

(一)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

为减少监管环节,保证上下协调联动„„(正确)

(一)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为减少监管环节,保证上下协调联动„„(正确)

第6篇:石膏人物头像素描学习中的常见错误

如果一个学习者,在经过了一段石膏头像的训练之后,仍然感到力不从心,学习的效果不大,那他就应该认真地去查找一下原因了。

容易造成石膏头像素描出现错误的原因有许多,但主要原出是:学习者没有在素描的几何体、静物阶段,解决好素描的基础问题,比如素描的起草问题、找关系问题等。当石膏头像训练中碰到这些问题时,他就更加难以应付。如果这类问题发生了,学习者最好是停止石膏头像的训练,选择较为简单的石膏五官像训练,作为解决基础问题的方法。如果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学画者可以通过加强思考分析,采取较为理性的方法加以解决。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石膏头像学习中常见的错误。

(1)形体不准。这是一个典型的因素描基础不稳造成的错误。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素描的起草阶段,没有严格按照素描的步骤技术要求进行,过早地进入了局部定形刻画阶段;另一个是没有完全掌握素描“找关系”的方法,不会用“直线串珠法”和类似的方法检查判断结构的比例、角度的正确关系。解决的办法是,返回到简单对象的训练,认真体会步骤技术的要领。

(2)神态不对。石膏头像写生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在头像形体基本确定以后,画中头像的表情神态与实际对象不符,经过形体测量检查,也没有发现大的比例差异,因此,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修改。造成这种令人头疼的原因是,在起草的过程中,画者对结构上斜线的角度和转折的弯度,进行了“稍微”的夸张,对侧面的透视“稍微”减少了缩变,使描绘的形体不知不觉地走了样。这是画者素描整体观念不强,过分注重局部刻画的结果。解决的方法是:在熟悉选定阶段,重视对头像的整体观察,获得一个包括神情在内的完整的形体印象,在定形的过程中,少用局部分析的方法,多用整体的感受方法,重视结构的斜线角度,强调侧面的透视缩变,推迟转折弯度的定形。

(3)头像构图过大。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习惯性的画大,一个是知道画纸边框对构图的作用,在构图起草时,将标记定得太靠近画纸边框,对背景的面积太“节约”:另一个是,虽然在起草阶段确定了合适的构图,但在描绘过程中又改动、扩大了构图的标记。后一种情况是由于画者没有按照“二分之一”的划分比例方法确定头像整体的比例关系,由局部推进的起草方法造成的。解决的方法是,以构图的最外点为起点,严格用“二分之一”的比例划分法划分结构比例,做到整体起草,整体定形。

(4)画面“发灰”。原因是中间灰部明度无变化,应该用类比的方法,找出灰面与灰面的明暗对比关系,或从整体的角度检查、修改灰部亮度变化,有区别、有层次地表现灰部。

(5)形体“呆板”。这是因为头像缺乏虚实变化,应该加强体面结构的虚实对比。

第7篇:话题作文常见错误

学生写话题作文,通常容易出现以下几种跑题情况——

第一,对话题中的词语或话题短语理解不准确或不全面。比如,把“诚信”理解成“信任”,把“和谐”理解成“团结”,把“坚韧”理解成“忍耐”,把话题“语言与沟通”理解为“做事必须从实际出发”,把“心灵的选择”理解成单纯的“选择”,把“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成单纯的“感情亲疏”。第二,由话题一步步蔓延开去。他还是由话题写起,但写着写着就偏离到另外的事情上去了。比如,有一个作文话题为“根”。有同学就写“根”,树根的根,那树根的根它就跟树干有关系,树根它滋养了树干啊,于是他就接着写树干了,说树干如何如何笔直,如何如何有价值,可以做大梁,可以做枕木等等。还没完,他接着写,树干它跟树枝有关系啊,于是就又写树干上面的那个树枝如何如何茂盛,那个树枝上面的树叶如何迎着风哗啦哗啦作响,那个小鸟也随着树叶一起欢唱„„就这样越写越远,然后写到小鸟在蔚蓝的天空自由地飞翔。他在写什么呢?写到天空上去了。而我们的话题是什么?是“根”。可他偏偏就这么一环套一环,套走了,走到不知哪座山上去了。

第三,画蛇添足,使作文部分跑题。比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有学生写道:“一位母亲来到幼儿园,她手里有一颗糖,只有一颗。她想,这颗糖应该给幼儿园最漂亮、最聪明的小朋友。这位母亲观察了半天,最后把这颗糖给了自己的儿子。事实上,她的儿子未见得是这个幼儿园最漂亮最聪明的。然而,相对来讲,在情感上,这位母亲对其他小朋友是疏的,对自己的儿子是亲的,这种亲疏关系影响到了她对事实的认知。”本来到这里就该收了,然而,他又生发出许多别的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天下的父母,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当我们饥饿的时候,为我们送上鸡蛋的是谁?是父母。当我们受冻的时候,为我们送上棉衣的是谁?是父母。作为子女,我们哪有理由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感情倒是很充沛,可是已经远离了话题。

第四,文章和话题之间若即若离,悬在半空,没落到实处。比如,以“位置”为话题,有个同学这样写道:“人活世上,演绎的角色不一样。世人又何必站在墙外,跂脚仰望墙里的风花雪月,又何必徘徊门外侧耳倾听屋内的欢声笑语?当你走进墙内,也许是一片腐朽与狼藉;当你走进门内,也许是一片凄厉哀吟。人啊,为何只看见袍子外表上的高贵,而看不见里面虱子爬过所留下的斑驳血迹?”这段话跟“位置”似乎是相关的,作者想要说的大概是,各人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各个位置都有它自己的精彩,不必老是渴望别人的位置。但这样的意思在文段中又没有明确地表述出来。读者完全可以把它理解成规劝人们要安分守己,或是要善于把握属于自己的幸福等等。如果我们再在原文后面加上这样一些话,它就跟“位置”紧密联系起来了:“其实,我们不必艳羡和追求他人的位置,或许我们自身所处的位置就是一片乐土,只要我们以一颗平常、宽广、怜爱、知足的心活在这个残缺的世界上。”

第五,只从材料引申出观点来,不顾话题本身。以2004年江苏高考题为例。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面对这个话题,有考生就从材料出发引申出这样的观点来:任何事物都存在

对立统一的两面。接着,他就展开来写,人有长处也有短处,人生中有痛苦也有快乐,有灾祸也有福祉,事物有大有小,有里有外,有善有恶,有明有暗,等等。这样的文章不能说跟材料没有关系,但它已经脱离了话题本身,给出的话题是“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你可以写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面,但这两面只能是“灵动”和“沉稳”,不能是任何别的两面。

再以2004年青海题为例。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水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请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面对这个话题,也有考生仅从材料出发,在文章中大谈特谈金钱对人的腐蚀和毒害,最后告诫人们在金钱面前一定要保持冷静,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而话题是什么?是“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显然,该考生的文章已经偏离了话题。第六,在材料作文中,抓了枝叶,丢了主干。以2005年广州二模作文第二题为例。

据《广州日报》3月18日报道,称提供建造海珠桥的钢材的英国某企业向市政部门发来传真,提醒海珠桥的钢材已经有100年历史,现已进入疲劳期,如继续使用则建议进行疲劳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加固。又据介绍,海珠桥一直都是广州市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的重点,已纳入广州市桥梁安全检测网,桥梁上都设有数据采集点,进行24小时检测。目前,市政部门正加紧制定疲劳测试方案。

这则报道给了你什么联想?或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有部分同学以为像这种没有明确给定一个话题的作文,只要从材料中任意一点引申开来都算符合要求。所以,有人就从材料中的“已经有100年历史”这个信息点出发,写100年前中国正处于满清政府末期。那时政府无能,经济衰颓,纲纪废弛;而我们现在必须吸取历史的教训,奋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竞争力,避免挨打。这种观点显然并不是这段材料的主要意旨。如果谈责任心,谈居安思危,谈对生命的珍爱,就应该算是吻合材料的主要涵义了。还有人谈钢筋的作用,谈桥梁的用途,这些也非常明显地偏离了材料的中心意思,该算跑题作文。

上一篇:八年级音乐教案下册下一篇:计算机如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