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以传承地方文化为前提,本研究分析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理念,通过问卷调查,总结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育人成效、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为建成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提供借鉴和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管理论文 篇1:

“大思政”格局下“八个一” 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创建路径探析

摘 要:在“大思政”格局下,“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创建,能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从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及不足入手,结合“大思政”和“八个一”的内涵,阐述了“大思政”格局下“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體系创建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具体的创建路径,以期为高校开展校园文化育人,构建“大思政”格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思政”;“八个一”;校园文化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具备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专业素养及综合素养的培养。校园文化具备育人作用,高校管理者需要组织校园文化教师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八个一”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精神,提升素质教育及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有助于“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及不足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及道德品质;②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能够贯彻落实校训校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渐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培养社会责任感;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校园文化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及专业实践的机会,并能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1]。

(二)校园文化活动的不足

首先,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偏低。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当代大学生更喜欢在宿舍打游戏或者浏览网络信息,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和户外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普遍偏低。

其次,校园亚文化发展不良。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其行为习惯很容易受到班级文化及寝室文化等校园亚文化的影响,消极亚文化的发展极易使大学生养成拖延、怠惰和攀比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也不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最后,缺乏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想保障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高校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提高对校园文化的重视,改变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结构松散不成体系、缺乏动力的现状,设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走出寝室,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活动,以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保障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大思政”及“八个一”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大思政”格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方面有重要作用,能够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及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校园文化育人时,需要注重“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有研究学者提出“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体系,要求高校工作者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通过多样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的目标。“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主要涵盖以下内容:①每月开展一次大学生论坛;②每月开展一次专题讲座;③每两月开展一次主题或者专题教育;④每半年开展一次社团文化节;⑤每学年开展一次“技能竞赛月”活动;⑥每学年开展一次“院长杯”竞赛活动;⑦每学年开展一次科技文化艺术节;⑧在重大节日或者纪念日开展高水平文艺演出[2]。

“八个一”教育理念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文化育人的载体,能够有效调动高校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专业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管理人员需要积极推进“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我国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因此,本文主要对“大思政”格局下“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创建路径进行分析。

三、“大思政”格局下“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创建路径

(一)“大思政”格局下“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内容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管理者需要合理设置“八个一”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一般来说,高校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内容及主题,设置相应的校园文化育人活动。比如,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可以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月、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针对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可以设置心理健康月、趣味体育比赛或者运动会等活动;针对专业技能,高校可以设置“科技进校园”和“展翅计划”以及“与信仰对话”等活动。在明确校园文化育人活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校园文化育人活动的设计与规划,可以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活动的有效性,为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3]。

(二)做好“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

在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中,高校扮演着重要的主导角色,因此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划与开展,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八个一”校园文化活动,确保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发展相符,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有助于大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精神的培养。

首先,高校管理者需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提供正确方向,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发展观念,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以每两月一次的主题或者专题教育为例,高校管理者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主题,引导学生就“富强”“民主”等内容进行分析与讨论,介绍社会和校园的典型人物与事迹,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提升其综合素养。

然后,做好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设计。高校管理人员需要结合社会热点及市场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切实发挥出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比如,在国庆节期间,高校管理人员可以积极开展“中国梦”“红军长征胜利”等主题及专题教育,并结合高水平文艺演出,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自豪感。

(三)充分发挥“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服务功能

为了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高校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与学校共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发展的有效衔接,切实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因此,在开展“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时,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发挥育人体系的服务功能,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积极性,保障其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具体而言,高校管理人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高校管理人员需要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关注要点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入手,确保校园文化育人活动与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符。学生可以根据未来发展方向与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发挥出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就每月一次的大学生论坛活动为例,高校教师需要将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考研、大学生就业前景等内容作为主题,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第二,提高对校园亚文化的重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育人环境的创设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向,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精神追求。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对校园亚文化的重视,将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等内容纳入“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中,并制定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与寝室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四)制订完善的“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方案

首先,构建信息化平台。为了推进“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活动的有效开展,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功能,进行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的选择,并为学生提供表达想法和交流沟通的平台。这有助于学生参与校园文化育人活动积极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高校的教务部门、学工部门、体艺部门以及市政部门等职能部门,需要与技术部门进行合作,明确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各项要求,开创各个职能部门团结协作的良好局面,保障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序进行。比如,某高校在信息化平台中开设了“传统国学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在线讲座的观看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加深学生对国学的认识。这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然后,将校园文化活动納入学生考评标准中。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学分制管理模式,高校管理人员可以设置校园文化活动必修学分,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并根据活动主办单位以及活动时长等内容,将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分类,分别赋予不同的学分,并制定相应的参与要求,实现校园文化育人活动的规范化及标准化。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选择。

综上所述,“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在高校教育中推广应用。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高校需要明确“八个一”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内容,并做好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以此制定完善的育人方案,保障其作用的有效发挥,为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雪凌.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9(1):33-36.

[2]沈春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协同推进思政工作的改革创新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63-67.

[3]周丰生.“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实践课堂育人现状分析[J].教育观察,2018(7):38-40,62.

作者:陈冠锋

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管理论文 篇2:

基于文化传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育人研究

摘 要:以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以传承地方文化为前提,本研究分析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理念,通过问卷调查,总结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育人成效、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为建成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文化传承;校园文化;区域特色文化;育人路径

新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主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同时地方高校承担着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1]。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选择、行为方式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因此,积极开展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研究,探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校园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基于传承地方文化,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

(一)突出传承地方文化功能

目前,高等院校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能,同时也是重要的学术研究组织,因此,高等院校要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功能[2],要从校园文化的塑造入手,凝练校园文化中培养的办学特色,有效传承地方文化,传递地方文化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深度发掘地方文化精髓,将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强化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环境是育人的重要隐形课堂,高校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环境景观的育人功能,做好校园环境规划和建设,合理设计校园建筑,实现校园景观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能够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凸显网络工具的思想教育功能

随着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工具不断更新,其功能日益完善,因为网络工具信息量大,优质共享资源丰富,使其成为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工具,高校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丰富网络文化内容,突出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合理利用网络工具,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效能[3],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育人面临的困境

利用问卷星对内蒙古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问卷调查,共收到4118位学生的有效问卷,主要情况如下:

(一)对学生开展校园文化育人调查的情况

具体调查情况如图1-图7所示。

(二)调查显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 目前,高校文化育人实施主体合力不足,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协同育人成效不够显著。存在着对文化育人认识偏差,缺乏完整性和创新性等问题。

2. 学生实际参加文化育人活动的次数较少,接受文化育人的场所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文娱活动室、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图书馆,高校需要进一步扩充文娱活动场所,购置大量的文娱活动设施,为高校文明校园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4]。

3. 学生参与文化育人活动的方式单一,主要是课堂授课、课外活动和实践参观,没有充分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文化育人的传播和影响,文化育人氛围还不够浓厚,未及时开通官方微博、微信等公众号开展文化育人活动。

4. 学生没有深刻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没有有效传承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区域特色传统文化没有根植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解决对策

(一)强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开展全领域文化育人活动

通过“全学科+全内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综合育人的方式,对大学生全领域实施文化育人。文化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以理论教学为主导,专题讲授与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展专题培训和示范课程建设等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开展全领域文化育人工作。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加强对学校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精神内涵的总结和凝练,充分展示学校独特、鲜明的文化积淀与文化追求。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建设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氛围。结合重要节庆日,开展历史国情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学生文明素养的良好氛围[5]。

(三)加强校园环境对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加强校园环境规划和建设,做好绿化美化,寓教于物,寓教于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推动学生对学校的精神传承、价值认同和文化继承,激发学生爱校热情,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操。注重校园公共校训、校风等精神内涵场所的人文景观建设,积极融入传统文化的因素,精心设计富有内涵的标志性校园文化建筑、活动场所、标语指示牌、校园绿化环境,运用雕塑、书画、建筑小品等形式,提升校园文化形象。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和公共区域的规划、建设、命名和管理,增强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6]。

(四)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发挥宣传阵地育人功能

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巩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切实加强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日常管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加强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橱窗、LED屏等建设、管理。加强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和网络文明素养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意识和习惯。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发挥宣传阵地的育人功能。

(五)注重新媒体环境下的载体创新建设

学校加大资金保障,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媒介载体,积极运用新载体,并注重时尚、情感、艺术等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促进文化育人实践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加强网络投入与监管,有效利用网络载体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正面影响,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文化二者的有效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六)强化“第一課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以第一课堂授课为主体,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与科学布局,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牢固树立校园文化精品活动意识,努力提升“挑战杯”、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志愿服务、传统文化讲堂、书画摄影展、主题咏唱会、演讲、辩论赛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育人内涵,以具有育人功能的活动为载体,积极打造育人为本、内容合理、形式多样、特色凸显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七)加强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以校园文化制度为支撑,形成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品牌活动与精品活动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集。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节粮、节水、节电”等活动。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引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完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礼仪规程,使礼节礼仪成为强化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法治宣传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注重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素质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等方面的能力[7]。

(八)强化区域特色文化建设力度

开设区域传统文化相关选修课,将区域传统文化与教育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合理设置区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突出传统优秀文化元素,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氛围,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区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8],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组织开展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观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深刻领悟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根植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素质。

开展系列区域传统文化讲座,举行大学生区域文化知识竞赛和地方文化品牌创意大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束语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选择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教育发展是相互补充、相互发展的统一体。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特点,积极开展全领域的校园文化育人活动,将有效传递地方文化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建成和谐校园文化,将地方文化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培育当代大学生获得健全的人格,帮助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青年,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甘霖.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2(15):39-40.

[2]刘欣.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达成探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1-12.

[3]蒋德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J].高校理论战线,2011(5):22-24.

[4]胡树祥.党的十九大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10-11+44.

[5]秦书生,李毅.习近平高校立德树人思想的逻辑阐释[J].现代教育管理,2018(8):1-7.

[6]陈剑.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61-63.

[7]乔小军.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网络与通信技术,2016(21):178-179.

[8]谢守成.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3):4-9.

作者:张海玲 高意如

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全员责任制”探索

摘 要: 校园是学生学习、训练、活动、实践锻炼和创业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和服务等校园文化育人活动,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阵地。鉴于高职教育生源滑坡的现状,高职院校必须抢占校园文化育人主阵地,创新性地构建校园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育人; 全员责任制

高职院校校园既包括办学“硬”环境设施,如学生教室、宿舍、教育研究设施、实训实践设施、休闲娱乐设施、活动锻炼场地、植被及附属设施等,也包括多年积淀形成的非物质“软”环境实力,如学习风气、校园文脉、整体氛围和场所精神等。高职院校校园集休息、娱乐、学习、社交、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实践、生活、活动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的第一社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职业素养养成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1]为提高高职学生素质,健全、优化和延伸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应创新高职院校育人管理模式,把高职院校校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筹策划,通过管理创新,建立全员育人责任制,“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与创新创业实践之中”。把高职院校校园建设成健康、文明、和谐和凝聚人气的“学习、实践、实训、创新、创业、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阵地,全面发挥高职院校校园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的背景

隨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源滑坡成为不争的事实,高职学生教育问题日渐突出。从学习环境看,与高中阶段班级教学明显不同的是,多数高职院校不再设置班级固定教室,部分保留班级固定教室的学校,“固定教室”也仅仅是一个相对概念,学生课堂学习不再局限于所谓的班级“固定教室”,传统的班级概念逐渐淡出,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等成为课堂学习空间;创业孵化基地、自习室、图书馆、学生公寓、餐厅、活动室、体育场、校园等各种场所成为课后学习、创业、锻炼、交流、人际交往的重要空间。

学生学习、活动、创业、交流、实践及锻炼空间的广域化,使得高职院校急需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育人理念。扎实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不仅可以通过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且可以引领及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大学生涯规划发展能力,为学生毕业步入社会、融入社会与实现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此,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的狭隘班级及课堂学生管理理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视角,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校园这一多元的教育空间,对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策划,并通过建立全员育人责任制,实现校园文化育人和课堂教学的全面融合,形成积极向上的广域校园文化育人整体氛围,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切实发挥高职院校校园应有的育人作用。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管理现存问题

(一)学生管理模式缺乏人性化关怀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模式选择上,采用课上“教师”、课下“公寓管理员+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的简单管理形式。这种模式下教师、公寓管理员和学生辅导员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教师归属系部管理;公寓管理员多从社会招聘并归学校后勤部门,担负着高职院校校园日常管理工作;学生辅导员则归属学生管理部门,白天负责督查学生上课出勤情况,晚上带领学生会干部检查学生就寝及宿舍安全状况,协助公寓管理员管理。无论是教学系部、学校后勤部门还是学生管理部门,均仅立足于“管”,以学生“听话”、“不出事”为宗旨,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育人阵地功能发挥,多头管理和服务的局限性,不仅使高职院校校园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低,出现职责不清、争权逐利、推卸责任的“两张皮”现象,而且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部门较少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和关怀,对学生学习、活动、交际和思想动态了解较少。

(二)校园“学习性空间”营造能力不足

随着各省市高职院校春季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一些省市取消高职学生录取分数限制,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开门办学”,生源入口的“宽”,使得一些高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与吃苦精神,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知识较弱;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自控能力较差,习惯于高中阶段的被动接受教育方式,学习效率较低。高职院校生源层次的参差不齐与大学管理的松散性相叠加,带来高职学生群体性的自由、散漫和排外等很多消极问题,给校园文化带来很大负能量。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对校园整体性“人文素质养成空间”营造又缺乏认知,形不成积极向上的文化育人环境,致使“负激励”传导效应明显。这些问题在学生宿舍中表现较明显,出现诸如人际关系“失调”宿舍、“夜猫子”宿舍、“逃课”宿舍、“上网”宿舍等。虽然此类问题宿舍不占主流,但“污染”却严重,对部分“没问题”学生的“负激励”效应突出。

(三)教育教学与学生活动割裂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受许多高职院校教育者认识偏差的影响,使得人才培养的重点局限在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技术操作能力等方面,而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及职业素养养成缺乏认识,学校校园育人功能缺乏整体设计和系统整合,各部门教职员工自行其是、缺乏沟通,第一、二、三课堂割裂,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课余活动与日常行为表现互不联系,学习、实践、活动和行为习惯等多元化教育要素无法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产生合力,学校职业素养培养处于无人抓和没人管的闲散状态。[2]

(四)高职院校领导对校园文化育人认知不足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幼就受到长辈的细心照顾与呵护,“自我”意识很强,不善于换位思考,升入大学后对高职院校校园的便捷性和人性化的诉求很高,而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又单纯地强调教学,对校园文化育人认知不足,没有将高职院校校园看成是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和发展的平台以及学校发展的重要机会,忽视校园文化建设,轻视对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育,难以满足大学生对校园硬环境及软环境的要求,致使一些学生对学校没有归属感,沉溺于自我世界,言谈举止庸俗,解决问题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过激。在校园场所设施空间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每天睡前及起床后的洗漱高峰和休息时的相互影响,课间到教室、实训室争先恐后抢占座位,课外活动到校园休闲场地抢占活动器材及场所,很容易引发同学间的矛盾,影响学校育人功能的发挥和育人效果的实现。

三、推进校园文化育人的“全员责任制”机制建设路径

(一)构建学校教职员工“全员育人”的角色转换机制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能起到春雨润物的作用,而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只注重“堵”而忽视“疏”。只有构建“疏”“堵”并举的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构建起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机制。为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全员育人责任制”建设,将学校全部教职员工纳入“学生导师”的角色定位中,通过本职岗位工作和对学生教育及服务活动过程中,适时解答学生提出或遇到的学习、生活、思想、情感、生涯发展等现实问题。实现由单纯的管理人员、教师、服务人员向“全能化”指导导师角色转换,以“教师”、“亲人”、“朋友”、“指路人”等四种角色与学生交流。“教师”角色是作为学生的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导,并循循善诱地答疑解惑,解决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亲人”是以亲人角色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并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生活中感到家的温暖。“朋友”角色则是在平时交流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状况,倾听学生呼声,设身处地的给学生以生活帮助和人生发展启迪。“指路人”角色则是站在人生导师的角度,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规划未来发展道路。

要实现上述角色转换,高职院校教职员工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与文化素质、较宽的知识面,了解时政政策,熟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律和就业知识,要在道德修养、政治觉悟、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全面发展,并高标准、严要求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二)建设全员责任制长效促进机制

依据维克托·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激励力量=期望值×效价,推动全员责任制实施也应从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期望值和效价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为提升学校教职员工争做合格学生导师的期望值,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制度,降低教职员工全员育人的成本和难度;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对遵守制度尽到责任的教职员工给予奖励和表彰,对违背制度没有尽到责任的教职员工进行处罚和教育,从而提高教职员工争做合格育人导师的效价,形成全员育人责任制促进机制。从当前某些推行全员责任制的高校运作情况看,由于对教职员工全员育人的工作职责界定不清晰,工作内容不明确,工作标准不规范,工作保障条件不到位,大大增加了教职员工的教育成本和难度,降低了教职员工的期望值,致使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课余指导工作积极性不高,学校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对此项工作敷衍了事,在职不尽责。为此,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降低工作难度和成本,提升教职员工的指导效果。第一,在制度设计层面上,要将教职员工对学生的指导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并针对各类教职员工工作岗位分门别类地明晰具体工作职责、内容和工作规范。要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价值倾向。第二,对全员育人责任制的工作目标要求要适中,不能让教职员工穷于应付不见成效。第三,要编制专门的工作经费预算与绩效发放标准,建设适合不同岗位教职员工育人的工作场所等,以保证各类教职员工都能各司其职、权责分明,有效提升全员育人工作效率,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水平。[3]

(三)建立全员责任制长效运行机制

学生的成才、成长涉及多个方面的共同组织与协调,包括学校的领导管理层面,教师的操作与实践层面,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层面,以及其他部门和人员的服务保障层面。因此,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科学有序运行的“目标—实施—反馈”全员责任制工作运行机制是完善全员责任制的重要基础。所谓“目标”是开展工作的方向与保障,在学校层面要通过制度与政策进行规范;“实施”是在具体教育指导工作中与学生交流沟通基础上,将学校的校园文化育人目标全面分解,有效地落实;“反馈”是收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以求进一步完善全员育人责任制度。三个环节相互制约,缺一不可。[4]

1. 科学制定目标,建立与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校园文化育人工作的特殊性易导致在实践中对教职员工管理流于形式。因此制定明确的全员育人目标职责,并由学校督导联合教务、办公室、学生管理、人事、后勤等机构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跟踪、检查和监督,在督促教职员工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育人工作的同时,将全员责任制运行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汇总和解决,以逐步完善目标,提高运行成效。

2. 深入实施,贯彻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教职员工要担负起高职学生思想引导者、行为示范者、学习辅导者、生活帮助者、就业指导者的角色,就必须主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真正关心了解学生,有效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难,时刻贯彻实施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形成良好的全员育人文化氛围。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班干部、党员的带动作用,并充分利用各级学生干部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的校园文化育人群体,通过多点开花,形成校园文化育人正能量。

3. 及时反馈,完善全员育人责任制。行之有效的全员育人责任制,不仅需要實践检验,而且要通过不断总结提升而逐渐完善。因此,教职员工作为学生导师在开展校园文化育人工作过程中,首先要结合所在岗位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反思与总结,不断调整和创新工作理念与方式。其次,要“以学生为根本”,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建议,逐步完善全员育人责任制度。

(四)完善全员责任制激励与评价机制

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一些学校构建了“整治工作模式”的校园文化。这类文化往往针对某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猛药”,集中时间和精力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如“学风建设月”、“肃纪整风检查月”等活动。这种文化虽然操作简单有效,但持续时间短暂,育人效果较差。要形成全员育人责任制长效机制,需要通过管理方式创新,形成完善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以维持与推进全员育人责任制的运行。

1. 健全工作评价体系。工作评价是衡量一个人工作得失的标尺,客观、公正并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的评价往往会使人们了解自己的不足,继而会推动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制订全员育人责任制考评体系时,要本着全面性、针对性、可比性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多重视教育指导活动的过程性指标,照应工作的结果性指标,在具体操作中赋予教师更多的自由,一是在工作时间上可以由教师自由支配,不限定每月工作量,以学期为考评单位;二是指导形式上以学业辅导、生涯指导、走访、体育运动、服务活动、实践活动、野外活动、聚餐,等等,只要是正能量的活动都能得到积极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优等结合起来,以健全的绩效考核工作程序和考核制度,带动高素质的教职员工育人队伍建设。

2. 建立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为使教职员工在校园文化育人工作中真抓实干、优质服务,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要本着科学性和合理性相统一、“纸面”公平与执行公平相统一、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统一的原则,制定奖惩制度,树典型、扬先进,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责任制工作氛围。同时,在适当场合宣传、处罚不称职教师,以对其他教职员工起到警戒教育作用。营造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淀校园文化内涵,延伸与拓展校园文脉,形成全员育人责任制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萌,张梓群.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226-227.

[2] 由建勋,孟爱霞.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39-42.

[3] 顾慕娴,邹再金. 构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长效机制[J]. 思想教育研究,2012(9):83-86.

[4] 李春灿. 实施新生宿舍导师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2009(6):26-27.

(責任编辑:程勇)

作者:由建勋 孟爱霞

上一篇:技术服务合同三篇下一篇:主题发言稿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