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地理课程学习总结

2022-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叹岁月流逝太快,转眼间便到了年底,一年的辛苦工作中,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难忘时刻,也在不断的工作积累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记录这一年的工作成长,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流地理课程学习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物流地理课程学习总结

中职物流专业《物流地理》课程教学问题优化策略

摘要:今天,“物流管理是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物流管理专业也成为了各个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创办的特色专业之一,而物流经济布局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就是物流地理。《物流地理》是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一门研讨区域运输和配送工作的基础理论和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专业和学科特性,《物流地理》课程教学中往往存在的传统教学方法效果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差等问题。本文是笔者在中等职业学校教授《物流地理》课程过程中,就发现的教学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及问题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物流地理;教学;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一、物流地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当前《物流地理》课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同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正确引导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思维的方向,最后老师要对分组词论的结果进行点评。第二种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一个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再由该案例的学习到主要课程知识的连接,这样能够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课程问题当中。而物流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应用与其他的专亚课程比较难度更大,因为物流地理课程的案例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的分析,不像其他的专业课程案例实践性较强,这对于刚进入这个专业的中学生和刚接触本课程的学生分析一个地域的物流规划难度是很大的。所以常常会遭遇课堂上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案例不能积极参与,最后沦为老师自问自答或是老师一人把案例分析解说一遍的窘状。

2.课程构成原因分析

(1)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

首先,学生对课程存在错误了解,很多学生选择就读物流管理专业但并不知道对于学习物流地理也不知道对于今后工作的帮助;第二,学生对于《物流地理》课程基础的缺失。目前,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在中学时学习地理的时间较短,并且内容相对简单。但是物流地理课程的专业理论体系构成比较完整,同学们初中学习的地理课程作为前置的课程就没有专业的理论体系构成,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个课程时转换较大,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没有讨论的切入点和合理的方法,也很难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于是就放弃讨论,单纯听老师讲,甚至有的同学干脆不听。

(2)课程内容陈旧

笔者所在学校现有的《物流地理》课程教材是2013年出版的其中内容比较陈旧。也是由于年轻老师缺乏经验导致选用的教材内容已经过时,有的经济区域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最新的物流地理经济变化却没有在教材中呈现,使得促进学生无法联系当前实际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和课堂氛围。

(二)课程理论教学特性存在的问题

一是课程的理论教学难度很大,例如,物流基础课程为专业的主要课程,学生会判断该课程的重要性较大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二是物流地理课程的实训设备根本没有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二、物流地理教学问题解决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改进

1.上好课程的第一节课

上好第一节课,处理学生心里的疑惑,向他们传达学习好本课程的重要性,对于他们今后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课程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让同剿门栏l于学习过程中保持极大的兴趣。

2.老师与学生角色之间的关系转换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将知识充分传授给学生?教师尽可能不要在课堂上直接给学生提出案例和问题进行现场讨论,因为学生对前置知识一无所知很难讨论,二是学生需要花很长时间进行问题理解,对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充分利用。教师可以在上节课结束前,依照分组发放讨论问题或下次课需要用的课堂案例,要求学生在课后或者晚自修的时间进行小组司论学习总结出学习成果,再由小组代表在下次课堂上反馈小组的学习成果,最后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如果不同小组之间存在不同意见可当场提出进行争辩解答,老师在这个过程里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评,这样的效果会比当堂给出讨论问题当堂司论的效果要好得多。

3.重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整理

在上好第一节课后,可以将所用教材打碎交融各个模块进行授课,例如:直接告訴学生运输五种方式的优缺以及比较,让他们在课后进行充分复习以掌握该内容。第二,布置一次“课堂小老师”,学生选取一个最感兴趣的区域,课后去整理资料,下次课在课堂以“小老师”的身份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方式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良好的效果,因为同学们对于自己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着很大的兴趣,而在下面听课的同学要给台上演讲的“小老师”评分因而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注意力,台上的“小老师”在准备课程的时候不仅要参阅教材、收集资料,还要回想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需要对老师选取的展示区域做细致的整理工作。

(二)课程考核的变革

课程考核是对一门课程学习成果的最好体现,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的考核主要以理论闭卷测试为主。大多数同学理论知识背诵技能不够,操作技能却能掌握得很好,他们在考试中总是很难考出满意的成绩,很容易产生认真学习也考不好的误解,因此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物流地理的课程特性,可将课程的考核方式设置为理论考试与专业实操相结合的方法,考核成绩一部分由理论构成,一部分是实践操作,理论部分以课堂学习的知识为主,实践操作则主要是老师布置个各项课后任务以及期末任务构成。这样就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物流地理》由于理论性强实操训练少的特性以及知识结构更新慢的原因,对于老师来说要上好,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都是非常不易的。要想实质性促进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老师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搜集相关教学案例和词论问题以增加学生的课堂互动。

参考文献

[1]张志伟.物流地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高职物流经济地理教学改革之浅见[J].科教导刊,2014(32).

[3]案例教学法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会议论文,2010.

[4]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刍探[J].成才之路,2017(28).

[5]论高校物流人才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速读(下旬),2014(03).

作者:苏光霓

第2篇:《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与探讨

摘 要:物流经济地理作为一门辐射物流和经济地理的综合性职业基础课程,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急需改进和创新。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现状及问题,针对性提出教改方案。

关键词:物流经济地理;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Key words: logistics economic geography;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e teaching

物流经济地理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目前教学中积累的材料和经验尚不够丰富,希望相关专业的师生共同努力,推进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完善学科体系及内容。反映物流经济地理学科的基本规律,反映最新发展理论和实践态势,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是此文的出发点。

1 传统教学方法的现状

1.1 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课,其中伴随提问、讨论、互动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教学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但每种都有其利弊。如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课堂讲授,计划性和目的性很强,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情绪;如通过电脑和投影演绎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频、图文声像、动画等激发学生兴趣,但教师工作量大、互动困难。

1.2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一方面从当前物流市场来看,物流行业的发展有待完善;另一方面从院校物流专业来看,物流经济地理学科专业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从而大大加强了该学科教学的难度。学生在接触物流经济地理学科之前一般只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引导。

1.3 教学内容呈现滞后性

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使学生在校园内学到的知识往往是已经被淘汰了的方式方法,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学校无法为物流经济地理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创造性人才。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物流经济地理的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学科的新进展,要注意引进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新进展,以及可能为物流经济地理所用的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1.4 教学内容与行业接轨不协调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开设依托于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学条件限制往往无法及时归纳和总结学校所在区域的地方物流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没有及时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进入社会后无法很好地与社会接轨。

2 物流经济地理教学改革探讨

2.1 以图为主进行启发式教学

高职校物流经济地理教学采用以图为主的直观教学,是教学原则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借助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进而达到对学生终生受益和学以致用的最终教学目的。

2.2 阅读补充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物流经济地理学科是一门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作为一本教材不可能涵盖所有相关内容。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围绕教材内容,精选摘抄相关的知识内容,形成文字材料让学生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的兴趣。如讲授“绪论”时,就让学生阅读如下材料:“1996年长江洪水并不大,流量小于1954年,但水位却高,灾情严重百年不遇,致使16个省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2010年我国历年多雨的云贵高原也遇到了百年大旱,早期达近百天之久。”课后让学生总结出问题所在并利用课余查找资料,找出不同的答案,归纳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再把一些有独到的见解放在地理兴趣小组上进行辩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有效地解决了现代微电脑控制技术无法引入课堂教学的难题,而且也缩短了学生理论与实际认知能力的差距,同时创设了专业独特的教学意境。

2.3 开展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首先要打破纯粹的按照章节或项目教学的模式,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将前后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加以整合。如在学习我国的国际海上运输线路时,学习后要马上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时教师可将后续的农业、工业、商业中的具体产品的产销情况、流量和流向一并简单介绍,就以其中的某些具体产品为例设计其合适的线路。

2.4 实习指导教学法

实习指导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工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知识运用干实践,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实习指导教学一般在课堂外或校外实习场所进行。在物流经济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关的实习专用周,教师应结合专用周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实习作业任务,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考察当地的一些农产品市场,记录下各种不同的农产品物流的具体流向,发现它们存在的问题,归纳它们的特点,最后给出相关的优化方案。或者,联系当地较有影响的几家物流公司,组织学生去那里做调查研究,实习结束后,由学生提交调研报告,教师结合报告的情况进行总结。

3 结 论

总之,完善而又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物流经济地理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学术界和物流界还有很多新的思维和观点,对于它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秦瑞. 物流经济地理教学案例创新情境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214-215.

[2] 袁旦. 物流经济地理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框架构建探讨[J]. 新经济,2014(4):80-81.

[3] 杨晓楼. 高职物流经济地理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 科技导刊,2013(6):93-95.

[4] 冯其河. 中职物流专业理论类课程评价改革探析——以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为例[J]. 物流科技,2010(4):62-63.

[5] 兰琦.《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 科技创新导报,2009(9):43-44.

[6] 郑广春. 论高职校物流经济地理课内外教学改革的探索性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8):55-56.

作者:刘金明

第3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与特征

1.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有的区域有明确的边界(如行政区域界线),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特征,边界是模糊的。

(4)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5)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

含义

举例

整体性

区域各组成部分间有内在联系,形成统一整体

如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受此条件影响,植被发育为荒漠植被,土壤发育程度低。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具有荒漠景观的整体

差异性

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气候、植被、农业生产、建筑、饮食习惯等方面差异明显

(续表)

区域特征

含义

举例

可变性

区域边界模糊,内部是不断变化的

自然带、干湿地区等,大多数区域的边界都具有过渡性质

层次性

区域的等级

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区域划分的指标

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采用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4.区域划分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对比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不同点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纬度位置

30°N附近

大致位于43°N~48°N

海陆位置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生长期长,水热条件组合好

雨热同期,降水较少,生长期短,水热条件组合较差

土壤类型

以水稻土为主

黑土分布广泛

耕地类型

以水田为主

多为旱地

耕地分布

较为分散

集中连片

人均耕地

人多地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地广人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石油等矿产资源较丰富

相同点

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都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人类

生产

活动

差异

农业

其他

生产

活动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农作物

水稻(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

畜牧业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

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

商业贸易发达

商业贸易欠发达

3.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北方

光照

太阳高度小,光照弱

房屋一般正南、正北布局,房屋

高度与进深小且楼间距大

降水

降水少

屋顶坡度小,房檐窄

气温

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

墙体严实厚重,建筑成本高

南方

光照

太阳高度大,光照强

房屋布局受方位影响小,进深和

房屋高度大且楼间距小

降水

降水多

屋顶坡度大,房檐宽

气温

气温高,季节变化小

墙体轻薄,建筑成本低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发展时期

社会、经济、科技水平

自然因素的影响

农业发展特点

开发早期

落后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续表)

发展时期

社会、经济、科技水平

自然因素的影响

农业发展特点

农业社会

使用船只,改良土壤,种植水稻,劳动力丰富

稠密的水系成为天然航道,土壤适宜耕种,优越的气候条件

成为我国粮食、蚕桑、棉花的主要生产基地

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

工商业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

耕地破碎,农业生产规模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发展,粮食商品率也较低

全国粮仓地位以及棉花生产的地位日益下降

2.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1)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交通的发展,大量耕地被占用,耕地面积减少。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耕地被用作花卉和乳牛等经济作物生产,耕地面积减少。

(3)生态退耕,耕地面积减少。

(4)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使粮食生产成本上升。

(5)耕地破碎、人均耕地少,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的推广,生产规模小。

四、我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致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大体以3 000m等高线为界。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势

海拔较低,平原多而广阔

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

海拔最高,主要为山地、高原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均大于400毫米

大陆性气候特征突出,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量较少,多集中在夏季,光照充足

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辐射强,风力大,水汽少

植被

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

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续表)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土壤

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多荒漠、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盐分高

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多冻土

生物

种类繁多

种类远比东部季风区少

动物稀少,只有少数耐高寒物种

水文

河流为外流河,湖泊为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

多为内流区,河流短小,湖泊较多,多为咸水湖

多为内流区,湖泊众多,多为咸水湖

农业

重要农耕区,以种植业为主,但需要注意避免水旱灾害

以牧业、绿洲农业或灌溉农业为主,但需要注意解决水源问题

以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但需要注意解决热量不足问题

城市

众多,城市沿着重要交通线、河流、海岸分布

较少,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和绿洲上

很少

人口

稠密

较少

很少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

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领域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二、遥感(RS)

1.概念

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主要环节

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3.分类

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4.应用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5.特点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

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作用

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高度)、速度和时间。

4.特点

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地图的延伸)。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2.应用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并表达结果。

遥感(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它是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通过飞机或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吸收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来获得信息,并经过简单处理后获得资料如航片、卫星云图片等,因此遥感实质上是“看”的过程。

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一定的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它侧重于分析、计算,相当于“想、算”的人的活动。

GPS应用途径相对单一,即定位并通过多次定位计算速度等。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与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技术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概念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主要表现

(1)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

(3)石质荒漠化的形成。

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加上长期以来人为的影响,森林植被反复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

3.能够指示荒漠化的迹象

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如下页表所示。

迹象类型

主要表现

生物迹象

①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②生物生产能力下降;③主要植物物种丧失;④植被覆盖率下降;⑤主要动物物种丧失;⑥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土壤迹象

①土壤紧实度增加;②土壤盐碱度升高;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其他迹象

①沙丘活化;②地表反射率增加;③沙尘暴频率增加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

界线

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区

包括新疆、甘肃北部、宁夏和内蒙古大部

气候

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地形区

包括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高原

2.地形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山脉和盆地。

3.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本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小,水分逐渐变少,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显著。如下表。

东部

西部

气候

以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为主

以干旱大陆性气候为主

自然景观

草原

荒漠草原和荒漠

4.自然特征——干旱

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

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和地形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下页图所示。

5.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本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多年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为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如下图所示。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决定作用)主要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重视环保等。如下页表所示。

破坏原因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伦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与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1)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2)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在干旱的绿洲地区。

a.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b.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c.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5)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

1.森林的作用

(1)重要的自然资源。

森林可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森林是重要的造纸原料和化工原料。林区有大量的动植物和珍贵的药材。

(2)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主要作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世界森林现状

(1)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3)森林现状及急剧减少的危害。

①现状: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作为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遭到了破坏。

②森林减少的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都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分布

(1)纬度分布——分布于赤道南北两侧,被称为地球的“绿色腰带”。

(2)地区分布——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

(3)最大分布——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1)调节全球碳氧平衡。

亚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着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热带森林,其全球生态环境效应尤为显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它的“一呼一吸”,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极其旺盛,从而使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然而,雨林中的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土壤中的养分很少。土壤中养分有两个来源,一为岩石风化释放的养分,另为枯枝落叶释放的养分,但枯枝落叶释放的养分很少回归土壤,在地表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强烈的地表径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都比较贫瘠。如果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被水一冲,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这就是其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2)开发的背景(根本原因)。

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

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

(3)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

①过度的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③商业性伐木:木材出口换取外汇,抵偿债务。

④开辟大型农牧场: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

2.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与雨林区相邻的巴西东北地区却集中了全国1/4的人口,与雨林区相邻的巴西东北地区也是全国最为干旱和贫困的地区,因为贫民集中,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数以百万计的东北部难民迁移到亚马孙地区。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①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的生态利益考虑,坚持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却提供巨额资金开发亚马孙等地区的雨林。几十年来,雨林优质硬木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②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毁林开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的做法一度盛行。所产的牛肉主要销往北美和欧洲。这些牧场的规模达数万公顷,经营3~5年以后终因地力下降而被废弃。这些大块土地被废弃,便很难再恢复森林植被,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2.开发与保护

(1)三种方案。

①保护: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②开发: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开发雨林又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

③协调: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保护亚马孙雨林。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以后,亚马孙地区诸国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亚马孙雨林的计划和措施。

具体措施: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一、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位置适中:地处我国中部地区,输煤输电距离近。

交通比较便利: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三、能源基地建设

1.面临挑战

人均资源量少;人均能源消耗量低;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的措施

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

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开展矿区土地复垦

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充分利用厂矿的人力、财力和科技优势,建立集约经营的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

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为此,要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4.“三废”的治理

废渣:回收再利用;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废水:沉淀净化。

六、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与解决措施

1.原因

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高能耗工业发展快,加速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2.解决措施

采用多元化进口石油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能源产量;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川气东送等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的发展。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重要性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2.河流概况

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俄亥俄河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3.开发注意重点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矿产方面,煤、铁、铜等资源丰富。

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

人口激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三、流域的综合开发

1.开发的核心

河流的利用与治理。

2.开发项目

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3.成效

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流域的开发包括流域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和河流的开发,河流开发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筑坝建站,开发水能。一般在河流中上游山区河段,这里地形坡度较大,河流有较大落差且水流急,当有一定流量时就拥有相当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开发可采取一级开发或梯级开发方式,要因地制宜。二是利用水资源,发展航运、灌溉等。发展航运要求河道平缓,流量较大且较稳定、无结冰期或结冰期较短、区域有运输需求、河流方向与经济走廊方向基本一致等,多在河流中下游河段。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

地理条件雨热同期,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多样,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商品粮基地建设成为大规模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

食需求(平原地区)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西部草原区)

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山区)

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水源、气候、土壤等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技术、政策、劳动力等因素。

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1)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少雨。评价:夏热,雨热同期,为有利条件。冬冷,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且多旱涝、低温冷害、风沙、盐碱等灾害,为不利条件。

(2)地形。

地形多样,中部、东北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山地环绕。评价: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牧业;西部高原——畜牧业)。

(3)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布,肥沃。

(4)水源。

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好。

为农业提供机械、农药、化肥生产资料。

(2)交通发达。

(3)开发较晚。

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有利于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种植。

二、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三角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1)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三角洲平原),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条件。

毗邻港澳、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技术水平较高、有政策支持、劳动力充足。

2.南疆发展棉花生产

(1)自然条件。

夏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丰富、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大、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3.海南岛成为全国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1)自然条件。

地处热带,热量丰富,降水丰富。

(2)社会经济条件。

(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市场需求量大、海运便利、劳动力丰富。

4.云南昆明附近发展花卉种植业

(1)自然条件。

四季如春的气候——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丰富;气候垂直差异大,花卉品种多;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条件。

对花卉的市场需求量大、劳动力丰富、地价低、种植历史悠久。

5.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

(1)自然条件。

气温较高;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主要分布在谷地。

三、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种植业发展。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春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山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原因:山地地形,森林广布,低温,病虫害少,适宜发展林业。特产有:鹿茸、人参、苹果梨、柞蚕、苹果。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林区。

3.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及部分林区草地。原因: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畜产:三河牛、三河马、红牛。

四、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原因:人均耕地面积大,经营规模大;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原因:区域内自然条件存在差异。水稻主要分布在南部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或河间盆地。春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玉米主要分布在中部。

五、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

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推行机械化。人口稀少,本地消费量低。

六、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为:湿地消失,旱涝灾害加剧;植被破坏,林地、草场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流水侵蚀导致沟谷纵横。

思路: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具体措施见下表。

发展方向

治理、保护

平原区

强化商品粮、大豆生产

促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退耕、退牧、围栏限牧

山区

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环境

1.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季长。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2.地形

河口三角洲平原。成因:河流堆积而成。

3.水文

水系特征——河网密布,河道分叉多。水文特征——水量丰富,(与北方河流相比)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流速缓慢。

4.植被与土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及冲积土。

二、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主要有地形、水源、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

主要有交通、劳动力、政策、市场、科技、经济基础、个人情感等。

三、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原因

1.国际背景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

2.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3.本地条件

(1)位于南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2)毗邻港澳,有利于接受技术扩散。

(3)靠近东南亚,市场广阔。

(4)劳动力丰富。

(5)地价低廉。

(5)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6)悠久的开放历史,如“下南洋”。

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缺乏;劳动力丰富,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投资规模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电子装配)附加值低,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较慢。

2.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加上珠三角政策优势丧失,劳动力成本上升,所以该区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规模大,技术密集型产业附加值高,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较快。

五、温州模式的形成条件

人均耕地少(丘陵、山地多);交通闭塞;矿产资源匮乏;有经营家庭手工业或外出经商做手艺的传统;独特的开拓精神;政府的鼓励。

六、苏南模式的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人多地少;有经营家庭手工业的传统;工商业发展历史悠久;毗邻大城市,有利于接受城市经济辐射;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较高(文化发达)。

七、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大背景: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长江三角洲的崛起。本地问题:(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在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方面处于劣势,国内市场腹地较小,外资北迁。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原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滞后。表现: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产业结构趋同);“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地)现象比较普遍。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原因:过度排放“三废” 。表现:大气污染加剧;水污染加剧,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噪声污染;耕地锐减;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八、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

2.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

3.加强规划和管理

4.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是实施西气东输的重要原因之一。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实施西气东输的另一重要原因

我国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可吸入颗粒物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煤炭燃烧排入大气的粉尘是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是实施西气东输的又一重要原因

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二、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1)西气东输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1)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2)西气东输可以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然具有资源优势,但是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气东输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一、产业转移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3.市场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四、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对本国的影响

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五、发展中国家吸收产业转移的影响

有利影响: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不利影响: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作者:王素慧

第4篇:物流地理课程总结

在大二的第一学期我上了刘念老师所教的物流地理,在其中学习了很多关于以后在物流行业工作所需要掌握的地理方面的知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从“物流地理”这门课中学习到很多重要的知识,真是受益匪浅啊!。其实刚开始知道有物流地理这门课,我还觉得很无所谓的,我们又不是司机,为什么要了解这些。但是现在我却觉得原来这门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后的工作时可以大大的帮助我的。我基本上,大概掌握了中国省份的位置,还有一些重要城市的大概位置都比较了解,脑海里基本上有了中国和世界这两幅地图,最大的原因就是“画地图”,真如老师开学时所说的,每次做作业,真的要整个人埋进地图里,找了老半天才找到一个城市或一条路线,但也因为此才能有像现在这样的收获。这就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吧!

物流地理这本书总的分为了国内和国际两大部分。

国内的第一章讲的是物流环境,从社会、经济、自然三个方面讲述的,重点在经济与自然这两方面,我了解到了三大经济地带、六大经济协作区和七大经济区方案的内容,大概范围及各自的特点。我省主要处在东部经济地带、中南经济协作区、东南沿海地区中,对外开放较早,外向型经济已经形成,这是我省主要的特点。

自然环境方面,其中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矿在我国的分布与分布特征,我国煤炭主要出自“三西”,即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其特征。当中,煤炭格局、即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煤炭出关,和钢铁布局原则,这些知识通过地图与书本我已基本吸收了我们都知道的运输方式有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通过这门课我还学到了联合运输,即,一次委托,有两家以上运输企业或用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将某一批物品运送到目的地的运输方式。在这一部分中记得最深刻的就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三条通道,铁路运输与水铁联运。这也是由于画图记下的。并得知现代物流联合运输已是十分广泛的运输方式了。 而在关于综和运输的章节中,了解到了铁路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运输体系的骨干,另外还有综合运输的发展改革,然而我国却是在十三大以后,才开始发展综合运输的,可见我国综合经济的发展起点比其他国家慢多少。

关于国内的部分后面就是详细的讲述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布局,他们总的是有发展、布局、历史等方面进行讲述。铁路方面,铁路本就被我国视为国民经济大动脉,但他仍需要其他运输分工协作协调。对铁路的新知识就是各国铁路的状况,如:美国、俄国、中国的铁路类型为长、大、重;欧洲,日本就是短、小、轻等等。重点是我国铁路的六次大提速,分别发生在1997年4月1日、1998年10月1日、2000年10月21日、2001年11月21日、2004年4月28日、2007年4月18日,最近一次提速主要是干线200公里以上动车组、大面积开行5000吨级货物列车和一批先进技术装备。另外还有铁路的发展历史和干线的分布这些方面的知识也是蛮有用的而公路的重点主要就是国道主干线,即五纵七横和高速公路的分级。五纵七横,五纵有同江——三亚,北京——福州,北京——珠海,二连浩特——河口,重庆——湛江;七横有绥芬河——满洲里,丹东——拉萨,青岛——银川,连云港——霍尔里斯,上海——成都,上海——瑞丽,衡阳——昆明。水运就主要是对八大水系的介绍。其中就长江水系、珠江水系、黑龙江水系、黄河水系和京杭运河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

国际这部分就是介绍国际的环境、布局等等。如贸易口岸的介绍,航区的分布,

主要港口、海峡、运河的总结等等。还有在专题报告中,我借此熟悉了广东省的各级的公路分布。

网络查询新信息,网上交流,并且上传作业到网上与同学交流。这是我信接触的学习方法,和以前的一般的课堂与课后的学习很不一样,在这里我可以看到大家全部的学习资料,以及同学们最新上传的新闻信息,让我更好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刘老师还为我们港航专业请来了周教授为我们讲解深圳港口的建设与探索,而我则在其中有一些自己的收获。

港口物流业是深圳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深圳的港口运输业一直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但面临着港口建设步伐大大的滞后于运输需求增长的矛盾,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仅为实际吞吐量的一半,港口泊位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加快港口智能化建设,打破吞吐能力严重不足的瓶颈,建立高效的港口物流,已成为深圳港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继珠三角、长三角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后,深圳的港口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深圳的港口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点,也愈加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改革开放以来,以深圳特区建设为突破口的珠三角地区,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先后实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发展大潮。伴随珠三角地区工厂北移,越来越多货主开始将订单转向成本低廉的地区,深圳是承接工厂北迁的重镇。深圳港口智能化提速不仅使远离港口的工厂享受到“门到门”运输服务,同时,深圳港口运输环保、运价低廉、更有利于保持工厂产品的竞争力。

但是随着深圳港的快速发展,后方陆域严重不足、港口集疏运系统不畅、港口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相邻港口激烈竞争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深圳港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深圳市提出了加快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对深圳港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港口通过能力不足、深水岸线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港口与城市在土地、环境和集疏运通道等方面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港口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资源整合等重要问题,同时,周边港口的蓬勃发展,也对深圳港的发展形成了巨大挑战。

而在我看周教授的书里面的一些资料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料,规划深圳港的重点有三方面,一是在全面分析港口发展现状、运输需求、海运形势、建港条件等基础上,结合深圳市城市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明确深圳港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重点,明确港区功能布局,提出切实可行、远近结合的水陆域规划方案。二是分析深圳港岸线资源情况,结合城市及临港产业发展需求,研究和提出岸线资源优化配置意见,探询新的发展空间,以保障港口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针对深圳港未来发展将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港口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研究,集疏运规划、港口用地规划及港口物流规划研究等多个专题,重点研究港口与城市、产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

还有不仅是考虑深港,而是要放眼珠三角;不仅是考虑港口物流,还要考虑港口物流在整个物流系统中的位置;不仅是考虑港口的规划,还要将其与城市的整体规划集合起来;把节约资源和科学利用资源相结合进行考虑,将现有资源和合理利用和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结合起来。

还有就是去参观盐田港,盐田国际(YICT),今天我终于去参观过啦!经过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盐田港啦!在盐田港门口时,最先进入我眼里的是频繁的货柜车,一个个的集装箱。这与之前去蛇口妈湾和赤湾感觉很像,但真正进去了以后,就会觉得还是有点不一样。首先在盐田国际(YICT)有专

门的员工接待我们,在会议室先给我们针对盐田港做了简单的介绍。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盐田国际)是由和记黄埔港口和深圳盐田港集团共同合资成立的中外合资港口企业,外资投资占70%左右,这是我国首例这样的情况。盐田国际历年吞吐量均保持双位数增长,2006年吞吐量达到886.5万标箱。盐田国际是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在华南地区首选的良港,马士基航运、长荣、现代、东方海外等船公司都已成为盐田国际的主要客户,盐田国际现已吸引了世界知名的35家船公司前来开辟航线,现每周共有80余条航线,航运服务覆盖世界各地。盐田国际的特色有:手续更简化,耗时更少;费用更节省,流转更快;车辆零等待,运输更方便;打破地域限制,沟通更畅顺;单证快捷处理,融合多种便利措施等等。而检验检疫方面通过和盐田出入检验检疫局的合作达到,设施更完善,服务更贴心;查验流程电子化,电脑监控更得力;检企合作和垂直摆动机械手,港口自动化添新彩。另外,目前盐田国际平均岸吊操作效率稳定保持在35吊次/小时以上,达到业界领先水平,有效地为客户降低营运成本,赢取市场先机。有一点让我对盐田国际有很好印象的是,盐田国际在不断盈利外还不忘环境保护和参加慈善活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盐田国际做到海洋保护(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协助政府部门监控靠港船只的压舱水排放),节约能源(对公司设备的技术升级改造,减少能源消耗及产生的废弃物),废物回收和公益活动等。在我们了解了盐田国际后,我们就有车辆载我们进入盐田国际进行参观。这里的集装箱的堆放有用一些绳索绑住,这点感到蛮疑惑的,后来听那个讲解的人讲,原来那些是空箱,用绳索绑住是为了固定它们,以防它们被风吹到,如果是重箱就不用了。

总的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个人觉最有用的是我认识了更多的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及相应位置,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工作甚至是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我同时也更深刻的了解了我国的更多具体情况与信息,增加了我不少的知识。我相信这个学期的学习将会使我受益终身。

第5篇:物流地理学习总结

时间过的飞快,没想到现在又到了课程结束的时候了。在这个学期里,对于物流地理这门课,刘老师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型学习。也就是说,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不采用以往的期末考制度,而是在平时的学习中,以各种作业作为成绩的考察标准,说实话,我觉得这样非常的好,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每学到新的内容就会在我们的地图上画出相应的内容,就这样在日积月累中,在我们的脑海里慢慢的就会记下不同地区在地图上的位置,不同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各资源在地图上的分布等等,这种让我们记忆的方式比只在期末考前拼命记忆的效果好得多,记忆

的时效性也久的多。

(一)学习内容

这个学期里,物流地理课学习了国内物流地理和国际物流地理这两部分内容。在国内物流地理中,第一章我们先了解了国内物流地理整体的物流环境,知道了什么叫经济区,经济区划分的主要原则是什么,还有三大经济地带、六大经济协作区和七大经济区方案。还清楚了我国主要资源的布局,知道了煤炭的资源分布,主要的煤矿分布在哪几个省市、地区,以及我国著名煤炭基地是哪几个,煤炭运输布局的基本流向等等;接着是石油的资源分布,清楚知道了我国主要油田的分布;之后是铁矿,明白了我国铁矿分布的特点,分布的地区,我国十大钢铁基地以及我国铁矿工业布局的原则等等,之后我们在中国地图上标出不同矿产资源的分布以及煤炭铁水联运通道,标完后各矿产的分布以及通道在地图上一览无遗,清晰可见。各资源的分布经过自己一个一个的标上去,

印象就更加的深刻了。

第二章是物流基础设施,在这一章里我们了解了物流网络的概念,知道物流路线的类型,物流结点、物流结点的功能以及种类,明白了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等等。第三章是综合运输,在这章里了解了综合运输的概况,发展改革以及发展状况等知识。第四章就是铁路运输布局,在这一章里,我们先了解了铁路运输的发展历程,从国际的到我国的都有一一的涉及到,老师还为我们补充了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各国采用的铁路类型、轨道类型等等的内容,本章中还详细介绍了我国铁路先后进行的几次大提速的时间、意义等内容,重点的当然就是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每一条主要铁路干线的起始都非常的清楚,让人一目了然,把众多的铁路干线画在地图上,就可以看到我国的铁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接着之后就是第五章的公路运输了,在这一章里,我们

详细地了解了公路运输的概况,例如概念,类型,特点,分类与分级等等,还有的就是公路运输的发展,公路运输网的布局等等。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国的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终于在今年全部完成了,把五纵七横画在地图上,就像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加上其他的高速公路,我国的公路运输网络真可谓是“密如蛛网,无处不通,无处不畅”了。第六章是水路运输,在这章里我们重点学了我国河运地理的布局,而其中我国河运地理分布则是重中之重,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八大水系和一条南北纵向的人工河。接着就是沿海主要的港口及航线布局了。第七章就是航空运输布局,我们从本章中可以了解到民用航空的历史及发展,从航空业的出现和民航的开始一直到民用航空的大发展时期、全球化、大众化时期等都有一一的讲述,之后就从我国民航的历史发展概况,航空运输基本概念,我国航空运输的发展与现状,我国的航空运输布局等

不同的方面为我们介绍。让我们对于民用航空的由来和发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讲完以上的内容之后,就是国际物流地理部分了。首先当然是了解国际物流的概述,然后是国际贸易口岸,其中我们学到了口岸的概念,分类还有我国边境口岸有哪些等等;之后就是国际物流的环境,国际物流对我国五六发展的影响等等。第十一章是国际海上运输布局,在这章里我们重点了解了国际航区的划分,了解各大航区的具体地理位置,主要海域、主要海港、重要海峡、重要航站的分布;然后是世界主要枢纽港口的详细介绍,传统的重要港口分布等知识。接着是世界上主要海峡和运河,世界上主要海峡的详细地理位置,意义;主要运河的地理位置、意义、历史等等的知识。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让我原本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匮乏进行了很好的填补,再次就是海上运输航线的分布了,从太平洋航线、大西洋航线、印度洋航

线等不同的航线细分讲解,让人清晰又明了。最后就是国际大宗货物运输航线,从石油、铁矿石、煤炭、谷物各货物来介绍主要的运输线路。

(二)参观YICT有感

2007年12月6日,我有幸能去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参观。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对它有所了解了,这次能够亲身去参观让我大开眼界,异常兴奋。

从学校出发,花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在还没进到公司之前就已经在车上远远的看到好多集装箱了,有马士基的,地中海的,阳明的,韩进的,川崎的等等,还有好多好多不认识的标志,感觉很壮观。

下车之后我们去到了一个接待室,该怎么说呢,大公司果然是大公司,无论是设备还是服务都是一流的。一进去给人的感觉就不同,让我顿时联想起之前去妈湾港和赤湾港那时的情景。两次的参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感想良多。

在接待室里,有一位在那里工作的往届师姐跟我们介绍盐田国际的概况以及将来的发展,之后我们就乘车去参观盐田国际的码头、船舶装卸作业区。幸运的是,我们刚好遇上韩进、马士基、地中海的集装箱船在卸货,能够跟几艘万吨级的船舶如此接近,让我有说不出的激动。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岸吊不断的上上下下,有趣极了。更让我佩服得是操作岸吊的师傅们,在40米漏空的高台上还能够将钓集装箱的四角的扣这么准确而又快速的吊准,有一些更要使用双岸吊同时将两个四十尺的集装箱吊起,实在是厉害极了。可想而知,他们是何等的勇敢,他们的技艺是何等的高超。

经过这次的参观,使我更加了解港口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港口实际性操作的知识,这是书本上所无法学到的,我还在码头中看到很多机械、设备以及工具,这些都让我感到很熟悉,非常有亲切感。非常感谢刘老师帮我们安排了这次的参观,让我获益良多。

(三)学习体会

虽然学习物流地理这门课只有短短的十几周时间,但是我学到了很多,这些知识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是自然而然的就记进脑子里,而不是在考试前临急抱佛脚的硬塞进去,考完后就不记得大部分知识的那种。

这门课考察的标准分为上传关于这门课的有关内容,专题介绍,三份地图和学习总结四部分。这种研究型的学习,让我平时在学的时候更轻松,而且在大家相互介绍一些新知识的时候,我为了要介绍更多关于物流地理的内容给大家时(上传资料),我会刻意去留意这方面的新闻,这方面的动态,现在这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习惯了,而且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面也会变得更广,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会有太大的负担,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慢慢的将不同的矿产资源,铁路干线,国道,五纵七横,长江,港口,口岸,航区,航站,

海峡,运河,航路等内容一一的在地图上标识出来,即一目了然,又可以加深印象,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成方便识别的标志,将这些标志慢慢的印在脑海里,将它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而且通过这种学习得来的知识会更深刻,加上看到自己画的一张又一张地图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会觉得自己在这段期间里确实是有学到很多东西的。这也填补了我多年没学地理的空白,也让我对国内外的地理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掌握,甚至是强化。

专题介绍是自己找有兴趣的内容做成一个PPT,向大家详细的介绍该专题的内容。在查找该专题的时候,我会大量的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从而让我更了解该专题的背景和意义,学到的也就更多了。我也可以透过物流地理网络课程中看到其他专题的有关知识,更多的了解不同港口、不同公路、不同铁路、不同运河等等的最新动态,让我的知识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全面。

我记得在刚开这门课的时候,刘老师曾经说过,当学完这门课的时候,地图就会在我们的脑海里。果不其然,现在想想确实是如此,这些都是刘老师带给我们的,非常感谢刘老师带给我们的一切,这些都会让我们终身受用的,感谢刘老师的辛勤付出,谢谢您。

第6篇:物流经济地理课程论文

一:根据以下选题写课程论文(任选一题)

1、 拟定调研提纲,考察某一物流园区,了解其功能,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它在区域物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发展建议。

2、 拟定调研提纲,考察某一地区物流经济布局,撰写调研报告,并分析经济区域对物流的影响。 二:评分标准 分值结构

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40 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10 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10 文题相符、结构合理10 写作规范10 独到的见解和创新20

第7篇:物流经济地理论文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中国的工业地理分布

[摘要]: 资源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由于其资源依赖度高、市场内向化、产业联系强、规模效应显著,大多分布在重工业基础较好的中西部地区。随着交通替代作用的加强和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提升,开始出现沿海化趋势。论文通过对1980—2007年典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分析,发现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自改革开放产业政策调整后呈现地理分散趋势,但“历史基础和路径依赖”显著影响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分布。 [关键词]:资源密集型产业; 地理分布;区位; 集聚

中国近代工业从萌芽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百余年中,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控制,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多年的工业基本建设,工业地理分布形势发生了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确处理了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的关系。40多年来,内地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53%,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增长64倍,工业总产值增长30倍;在同一时期,沿海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增长1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19倍。以省区计,内地有9省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或接近194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即使现在仍较落后的西北5省区,其工业总产值也高出50年代以前全国工业总产值。现在内地已形成了武汉、包头、太原、攀枝花、大庆、兰州、大同、葛洲坝、哈尔滨、长春、吉林和湘中、川中等一大批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工业基地。40年来相继建立了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化学纤维工业。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 1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体系的建立,使中国在经济上、资源上不再依赖于别的国家。

主要工业部门的地理分布:

1、能源工业。1990年全国煤保有储量达9014.53亿吨,水力资源蕴藏量6.76亿千瓦,石油天然气也勘探出了可观的储量。三者在地区分布上虽不平衡,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可以相互配合和补充。

石油开采业是中国重要能源工业之一。多年来原油产量稳定在1.3亿吨以上,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石油和天然气约占1/4。中国已经建成以大型油田为主体、与输油管线相联系的炼油工业生产体系。目前天然石油资源开发主要分布在沿海东部陆地。在对外合作,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开发中国海洋石油方面也有新进展。渤海、南黄海、南海珠江口、莺歌海和北部湾等海域内,已探明若干工业油气流,并已开始商业开采。

电力工业。中国1991年发电量6700亿度。全国共有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水、火电站约3000座。其中25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站近100座。50年代以来,按经济合理的原则建设了一批电力网,以充分利用设备能力,保证供电质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钢铁工业。1991年中国钢产量超过7000万吨,仅次于日本、美国,居世界第3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企业相结合钢铁工业生产体系。现有钢铁企业1200多个,其中年产100万吨以上大型钢铁工业基地11个。除上海、北京、天津3市外,鞍山、本溪、唐山、太原、包头、马鞍山、武汉、攀枝花均分布在铁矿资源附近。全国尚有年产10万吨以上中型钢铁企业35个,9个特殊钢厂及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西藏除外)的小型钢铁厂。东北地区的钢铁工业基础最好, 50年代前辽宁钢产量占全国80%以上。

2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3、化学工业。50年代以来按照加强基本化工,重点发展化肥,积极兴建石油化工为主的有机化学工业的部署,化学工业已发展为拥有酸碱、化肥、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农药、染料、感光材料、化学试剂等10多个大行业。目前中国拥有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吉林、兰州等综合性化学工业大型基地及大连、太原、广州、重庆、成都等化工中心。

4、机械电子工业。50年代以前仅有少数以分散修配为主的中小型机械厂。4/5以上分布在沿海城市。经50年代以来大规模建设,全国已拥有7.5万多个企业,职工1579万人,已经形成一个物质技术基础较强、门类较多的体系。1990年生产总值近3879亿元,占中国工业总产值20.76%。全国基础工业部门设备拥有量中,约有85%是中国自行制造的,各种设备均具有较高水平。新兴的电子工业已经为地球卫星等航天事业提供电子设备。

5、纺织工业。5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发展较快,在提高生产能力同时,调顺了纺织工业内部结构,形成原料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的棉、毛、麻、丝、化纤等门类俱全的工业体系。中国棉纺工业分布较普遍,全国除西藏之外,各省区都拥有规模不等的企业,相对集中在黄淮海平原与长江流域的产棉区(见中国轻纺工业地理)。化学纤维产量已占全国纺织原料的20%。目前在中国形成了两个综合性纺织工业生产地带:一是长江地带,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其次是武汉、重庆及其附近;另一地带是南起青岛北至丹东,包括辽东、山东两大半岛及渤海湾一线。其中青岛、天津、北京、丹东等皆为多种纺织业的生产中心。

6、轻工业。50年代后建立了手表、感光材料、合成洗涤剂、新型电光源、照相机、家用电器等多种工业企业,成为拥有近50个行业的生产部门。中国轻工业地理分布有3种基本趋向:a.以一般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面粉、机米、榨油等食 3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品工业,分布于全国各地;b.利用自然资源及经济作物为原料的工业,多分布于原料产地,如粤、桂、川的蔗糖,黑龙江、内蒙古及西北地区的甜菜工业;c.利用工业原料生产轻工产品的部门,特别是一些技术水平要求高的轻工业,多分布在经济基础好、工艺质量高的大中城市。

工业集中区概述中国工业生产的集聚是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结合各地自然资原、自然条件及工业技术经济发展基础和消费市场等关系,在全国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点、轴组合布局形式,称之为工业集中区。

工业生产布局的演进中国工业布局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中持续前进。 ①工业布局逐渐趋向或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区。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十分注意工业布局的经济原则,力求改变旧中国工业集中沿海,严重脱离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区的现象。如建设武汉和包头钢铁联合企业,扩建太原钢铁厂(见武汉市、包头市、太原市);兴建吉林市、太原市、兰州市等化学工业基地;加强对上海市、无锡市、青岛市、天津市等原有纺织基地的改造,建设石家庄市、邯郸市、郑州市、西安市、咸阳市及武汉市等纺织工业中心。

②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各地区的优势和工业内部结构上的技术经济联系,成组布置工业,为建立合理的地域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如在机械工业中按产品组合配套,成组布局了中国4大电站设备制造基地:在哈尔滨市动力工业区兴建了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在北京市石景山与首钢附近,成组安排了重型电机厂、锅炉厂和第二通用机械厂;在上海市闵行区发展了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在四川则由德阳市电机厂、绵竹汽轮机厂、自贡市锅炉厂组成地区生产体系。又如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通过对油、气资源的顺序加工利用,组成了以炼油为中心与乙烯、合成氨、合成橡胶等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大型石油化工联 4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合企业,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北京房山区、山东淄博市及上海金山卫等地。在轻工业系统中,有结合热电厂组成纺纱、印染、织布联合体的北京市东郊纺织工业区,在广东江门、顺德发展了糖、纸联合企业等。

③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了对不同的矿产资源组合进行综合利用的实践,如包钢铁矿伴生稀土矿,攀枝花矿伴生钒钛,山东淄博同一矿田内的煤、铝土、石灰石等组合资源,枣庄市的煤—化,大同市的煤—电—建材,邯郸市、本溪市、太原市的煤—钢—电—化等不同的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地区工业类型。

伴随中国现代工业大规模的发展和集聚程度的增长及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等现象,常引起环境污染。如吉林松花湖河段下的化工区、电厂对松花江造成的污染等。因此,在工业布局中必须遵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如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从选址开始就重视环境保护,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合理布置厂区并正确处理生产区与周围生活区及农业生产关系,收到了较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④在中国各地区适当分布工业生产力,逐步改变了工业偏集沿海的状况。沿海各省面积不到国土的12%,但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工业总产值却占全国77.6%,广大内地仅占22.4%。即使在沿海地区,工业分布不合理现象也同样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占全国工业产值的30%,其中上海市就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南部占20%;天津占8.6%;广州占5%。另方面占国土面积45%的西北和内蒙古广大地区,工业产值仅占全国3%,占国土面积23%的云、贵、川和藏,工业产值只占全国6%。工业分布的畸型状态严重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5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参考文献: [1] 陈文晖. 优化我国钢铁产业布局的思考[J]. 市场论坛, 2008(3).

[2] 金煜, 陈钊, 陆铭.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 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 经济研究, 2006. [3] 贺灿飞, 谢秀珍, 潘峰华. 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08, 27(3) [4] 王智利. 物流经济地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6

第8篇:物流经济地理心得

新学期开始了,看到课程表,竟然有一门叫《物流经济地理》,很迷茫。物流就听过,经济也很清楚,地理课很熟悉,但结合起来,好像有点怪怪的,但上完课之后,我理解的是,物流,我是知道的,物件的配送、企业要销售产品、获取收入,没有流通是不行的,我们消费才为了生活下去,需要购买必要的物品,物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即流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物流也是经济要素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经济,"经济"一词来自"经世济民",经济的目的是治国安邦,让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所谓经济,就是用"价值"观念看人类社会而言的,是指人们为了生活而从事必要的买卖、消费、生产等活动。但经济决不是只由买卖、消费、生活构成的。 他们合起来的地理差不多便是,通过各地区所需与所产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物件的配送,分析物流与工业、农业、商业以及交通运

当我上第一节课便产生一种想法:这课选的太值了!老师风趣又专业的演说,视频、图片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极具趣味性、吸引性。而且还是考核课程,不需要但系考试的烦恼。本课程主要学习了“中国物流环境与物流布局”、“中国物流经济分布地理”、“中国农业物流地理”、“中国工业物流地理”、“中国商业物流地理”、“中国交通运输地理”、“港澳台地区物流地理”等主要章节,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各国极具代表性的地方物流经济,拓展了我们的思维,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叫我们如何运用地理去创业,赚钱。老师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也向我们讲述了她在旅游时、出差时、留学时的所见所闻,这也使我萌生了许多想法,我希望将来自己也能做一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不被世俗淹没,虽为生计努力工作,但也不沉沦于名利的追逐,能偶尔放开自己的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世界太大去不完,我起码都要把自己的国家中国给走一遍,好好看看自己国家的美好风光。

前些日子蔬菜很贵的,有次在地铁上看到移动电视里正在播这样一条新闻,大意是:政府限制蔬菜价格,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保障。老天!中国八亿多农民呢!对与市场的正常反映,就这么用一条政府政策就压下去了。让我来预测一下后果:蔬菜价格被压低,菜农得不到正常的利润。而另一方面,化肥农药这些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又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涨价,菜农的利润被这一来二去压榨得一干二净。干脆,咱别干这种菜的了。去城里打工吧!结果呢,经济的大后方——农业得不到根本的保证。什么工业、服务业都是空中楼阁。政府认为压低蔬菜价格就如同当初用政策限制房地产市场一样。只能做做短期表面上的文章。一直挂在嘴边的就是可持续发展,但是当真正需要短期的忍痛来换取市场健康的时候,可持续发展又体现在哪里呢?

这点上,又要提到日本了。日本的做法是限制本国农产品的进口,抬高本国农产品的价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保证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国之根本,如果农业靠进口,那么就是被人掐着咽喉在发展了。最近老师上课频频提到日本的某些方面,所以大概我也受到影响了吧。总所周知日本是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但是这却教会了他们如何高效地利用资源。由一个极端的做法就是,日本曾经从中国进口煤炭,倒到海里。别以为别人是在浪费,他们是为了储存资源。

话说,我国N年前的地理教材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国是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现在这句话已经没有了。谁都不能确定,如果我们这样浪费资源的行为继续下去,这些所谓的丰富的资源能够持续多久。

哎,写到后来,我又开始“忧国忧民”。怎么办啊?通常,在看到这里的时候你脑海里应该闪现出俩字——愤青。如果没有那完了,想必你也是个愤青。我不怕被别人说是愤青,我愿意做个永远奋斗的愤青。

为了自己的国家,我会好好运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去开展我们的物流,创下一片新天地。未祖国的美好事业留下光辉的一笔。但愿我能成功。

第9篇:2012深圳大学成人物流管理专业 物流经济地理

物 流 经 济 地 理

一、单选(15 X 2’=30’)

1、我国经济特区最大的是(海南)

2、我国城市最大的是(上海)

3、我国河流最长的是(长江)

4、我国行政面积最大的是(新疆)

5、专门化设施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

6、专业化设施包括(运输枢纽)(场站)(仓储设施)

7、狭义的农业和广义的农业区别在于:狭义指(种植业),获得(农作物);广义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获得(农产品)。

8、进口石油来自(中东)

9、我国的能源以(煤炭)为主

10、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

11、物流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

12、零售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以方便居民购买为前提),并尽量做到三个结合(布局结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营业点规模大、中、小型相结合)、(零售商业与饮食业、服务业相结合)

13、进行区域划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空间上相互毗邻)、(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社会结构相仿)(区块规模适度)(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14、香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

15、第三方物流遵循了(社会化原则)

16、中国九大商品粮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是(江淮地区)

17、中国最大的纸张生产基地是(华东区)

18、中国内地首个突破1000万标准大关的港口是(上海港)

19、西气东输的起点是(新疆塔里木),终点是(上海) 20、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的法律责任是(统一责任制)(网状责任制)(修正的统一责任制)

二、名词解释(4 X 4’=16’)

1、物流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伴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是物流学和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编组站:是铁路网上集中办理大量货物列车到达、解体、编组出发、直通和其他列车作业,并为此设有比较完善的调车作业的车站。

3、经济区划:是在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

4、国际多式联运:是一种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的最优化效益为目标的联运组织形式。它通常是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起连续的、综合性的一体化货物运输。

5、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要素。

6、商业物流:通过批发、零售和储存环节,把各生产企业的产品在一定物流据点集中起来,然后再经过储存、分拣、流通加工、配送等业务,将商品以适当的数量、在适当的时间送到零售商业企业或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

7、管道运输:是利用管道输送气体、液体和粉状固体的一种运输方式

8、国际物流:就是组织商品在国际进行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

三、简答(4 X 7’=28’)

1、物流布局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计划化原则:物流的组织管理要科学规划和计划,这是首要条件。

(2)直达化原则:在组织货物运送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3)短距化原则:设计最佳运送路径,使运输距离最短,减少物流费用

(4)钟摆化原则:尽可能组织双向物流运输,提高运输工具的回运系数或里程利用率。

(5)集中化原则:在计划的基础上,集零为整,变小量为大量,采用混装的形式,进行集中运送。这是重要形式。

(6)社会化原则:物流活动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这是必要条件。

(7)服务化原则:明确和规范物流活动及其行为的属性

(8)标准化原则: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软件口径、硬件模式的协同,便于系统功能、要素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

2、影响商业布局的因素是哪些?

答:(1)自然条件因素: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各地商品生产

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商品流向、流量和流通范围。

(2)消费状况因素:对商品购进地区、销售地区、商业企业布局差异的

影响都不同。

(3)科技水平因素:促进商品流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构成的改变;促进

了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和发展,为商品的购销、调、存提供了方便

的条件;促进了商业工作效率和经济利益的提高。

(4)交通运输因素:是商品流通网络布局的重要因素,促进了流通网络

的形成,并直接决定了商品流向的选定。

3、经济区与行政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1)行政区经济具有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特点,而经济区经济则具有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特点。

(2)行政区与经济区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行政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政治

统治和行政管理,经济区则以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和比较优势为前提,经济区经常要跨越几个行政区

(3)行政区经济以地区经济利益为着力点,经济区经济则以一个更大的地域甚至整个国家的利益为着力点。

(4)行政区经济有自己特定的边界,而且相对稳定,经济区则可能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提升而扩张其边界。

4、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国际物具有哪些特点?

答:(1)物流渠道长,物流环节多:需在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海洋和大陆,还要经过报关、商检等业务环节。

(2)物流环境的复杂性: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等的不同,特别是不同国家之间物流环境上的差异,使得国际组织商品流动成为一项复杂的工作。

(3)国际物流对标准化要求较高:统一标准对于国际物流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物流水平就无法提高。

(4)国际物流中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

(5)国际物流的多种运输方式组合:有海洋、铁路、航空、公路运输以及由这些运输手段组合而成的国际综合运输方式。

5、简述中国工业物流现状 答:(1)物流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物流对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作用。

(2)物流管理水平落后: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专项物流核算和财务分析。

(3)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的有力支撑:现代生产方式的规模化、全球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规模化、系统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技术的强有力支持。

(4)物流专业人才短缺:2003年全国有近900万个企业,急需各种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

6、简述发展商业物流的意义

答:(1)有利于加速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商业物流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商业物流对加速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带动全社会的物流需求:市场的繁荣必然带动全社会对物流的需求,商业物流必然得到长足的发展

(3)有利于提升第三产业的层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商业物流将带动运输、仓储、通信、信息业等众多相关行业的发展

(4)有利于商业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现代化物流将带动一个城市与周边地区产生更广泛的商品物资交流。

(5)有利于吸引外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现代商业物流,可以在吸引外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作用。

7、简述商业中心形成、发展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答:(1)商品生产的发展水平:是商业中心形成、发展和分布的决定因素

(2)人口数量、密度和分布状况:是商业中心形成、发展和分布的基本因素

(3)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是商业中心形成、发展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4)生产布局状况:对生产发展有直接的作用,能促进商品经济向新的地区推进,使之出现新的商业中心。

(5)国家区域规划发展:国家根据自然地理与经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8、简述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答:(1)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最初国际物流只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但是生产的国际化以及国际分工的深化,促使国际物流从国际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专业化物流经营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贸易之中。

(2)国际物流的高效运作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专业化、高效率的国际物流运作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缺少高效国际物流系统的支持,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就有可能无法按时交付,而且物流成本也将提高。

(3)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提出新的要求:质量、效率、安全、经济、环保

四、论述(11’ + 15’=26’)

1、论述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解:物流运输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

(1) 铁路运输的特点:

(a) 优点是运输能力大、价廉、不易受气候影响、计划性强、安全、准时等;

(b) 缺点是始建投资大、建设时间强、始发和终到时间强、灵活性差、不易转让等。 (2) 公路运输的特点:

(a)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b) 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

(c) 在中短途运输中,运送速度较快 (d) 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 (e) 掌握车辆驾驶技术较易 (f) 运量较少,运输成本较高 (g) 运行持续性较差 (h) 安全性较低,污染环境较大 (3) 水路运输的特点:

(a) 水上运输运量大、成本低,非常适合于大宗货物的运输 (b) 水上航道四通八达,通航能力几乎不受限制,而且投资少

(c) 水上运输是开展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发展经济和友好往来的主要交通工具 (d)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速度较慢,受自然气候和条伯的影响较大 (4) 航空运输的特点:

(a) 速度快 (b) 机动性好 (c) 舒适、安全

(d) 基本建设周期短、投资少

(e) 飞机机舱容积和载重量都比较小,运载成本和运价比地面运输高 (f) 受气象条件限制,因而影响其正常、准点性 (g) 速度快的优点在短途运输中难以显示。 (5) 管道运输的特点:

(a) 运量大 (b) 占地少

(c) 建设周期短、费用低 (d) 安全可靠、连续性强 (e) 耗能少、成本低、效益好 (f) 灵活性差

2、论述深圳物流业发展的情况

解: (1)深圳发展现代物流业有诸多优势:

(a)深圳及珠三角已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圈。同时,深圳毗邻港澳,是国内惟一陆路与香港接壤的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b)深圳基础设施发达,基本形成了以海港、空港为核心,以高速公路、快速干道、主干道为骨架,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交通运输平台,初步建立了以“大物流、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为特征的物流信息平台。

(c)产业优势。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在我市初具规模,拥有一批服务水平高、实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d)技术资金优势。深圳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达,自主创新活跃,以信息化武装物流产业可谓“近水楼台”。此外,深圳是区域性金融中心,资金结算便利,金融工具众多。

(e)政策环境优势。市委市政府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搭建了良好的物流政策平台。

(2)深圳市物流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a)物流企业分散,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b)企业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低于社会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寻求“第三方利润源”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高成本和巨额浪费。 (c)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短缺,限制了物流业的长远发展 (d)物流管理政出多门,物流法制不健全,物流投诉现象时有发生。

(3)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强举措,来促进深圳市物流行业的发展。 (a)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企业的市场主体。

(b)加强物流行业制度和法律建设,通过制度来保障行业诚信的建设。

(c)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大市场,是深圳物流行业提升自身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保障。 (d)加强现代物流人才培训和物流领域的研究,指导深圳市物流实践,是深圳市物流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e)加强物流宣传力度,普及物流观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物流的普及与宣传。比如:举办讲座、物流培训、实地考察、经验研讨等。

3、论述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解:(1)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依赖性大:长期以来,中国对三大洲的外贸比重一直保持在93%以上,其余各洲的贸易额合计占近7%。欧盟、日本、美国、中国香港地区是我国内地的主要贸易伙伴。

(2)外商投资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利用外资特别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世办“500强”企业已有80%在华投资或建立办事处。

(3)沿海开放地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广东省进出口额一直雄踞全国第一。从广东、福建地区开始,逐步北上向华东、华北沿海地区发展的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大大提高了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水平和对外贸易能力。

(4)进出口商品结构有较大变化:

(a)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长足发展

(b)纺织、服装、鞋类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

(c)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大,标志着开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d)进口产品由棉花、化纤、砂糖、动植物油脂、钟表等向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原油、机械设备等转化

(5)能源等重要资源短缺制约中国对外贸易均衡发展

(a)中国能源以煤为主,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的运输瓶颈和水资源短缺,限制了煤炭资源的开发。

(b)中国属石油资源短缺国,仅能自行满足石油总需求的70%,缺口主要从中东地区进口

(c)铁、锰、铝、铜、铬铁矿、钾盐6种大宗矿产和石油一样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要大量进口,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d)中国的橡胶产量很少,木材等资源严重不足,主要靠木材生产的纸浆,也是今后大量进口的主要商品种类。

4、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划分及关系,这些区域如何发展物流,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解:(1)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划分

经济区划:是在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

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 (2)相互之间的关系

(a)行政区经济具有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特点,而经济区经济则具有市场经 济和商品经济的特点。

(b)行政区与经济区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行政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政治统治和

行政管理,经济区则以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和比较优势为前提,经济区经常要跨越几个行政区 (c)行政区经济以地区经济利益为着力点,经济区经济则以一个更大的地域甚 至整个国家的利益为着力点。

(d)行政区经济有自己特定的边界,而且相对稳定,经济区则可能因为区域经 济的发展、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提升而扩张其边界。 (3)

(a)东北综合经济区:东北正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任务,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物流企业壮大。

(b)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物流发展涵盖中央首府北京,其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物流发展潜力巨大

(c)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居于中国领先水平,目前已成为中国物流发展的风向标之一

(d)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面临港、澳、台要进一步开放物流市场,整合分散的物流资源,在竞争中壮大实力,构建粤港澳大物流圈子,增创地缘新优势。

(e)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自然资源丰富,商品货流大,但物流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f)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承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全国物流网络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g)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物流发展前景广阔。

(h)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物流行业管理机构不健全,企业物流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物流产业发展较慢。 (4)

(a)区部经济差距大:沿海与内地、东,中,西部之间、省区之间、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b)对环境与资源的影响:我国面临能源的水资源的不足,环境和生态问题也十分突出。

(c)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随着我国总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邮局越来越凸显出来。

(d)对交通的影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尽管有如此骄人的成绩,但是在运行的高铁多在东部发达地区,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缩影。

(e)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投入资费分配不均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直面对的问题,布局与人口多少以及招生比例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其根本原因显然也是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上一篇:执行六大纪律自查报告下一篇:歌唱比赛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