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全国博士后规模的逐年扩大,博士后管理工作要求越来越系统化和精细化,提高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迫在眉睫。如今高等学校都将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纳入到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时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适用性差,共享性不高,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等突出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篇1:

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摘 要] 在分析了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任务与要求的基础上,从水面舰艇装备及其管理的特点、环境、网络基础设施、装备信息采集等方面对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水面舰艇装备;装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特点;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99

0 重要意义

当前,全军正在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转变战斗力生产模式,努力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装备是战斗力的基础,装备管理是战斗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开展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装备管理水平,促进战斗力建设具有重大意义[1]。在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集中体现。目前,全军已建设了若干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在装备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面舰艇装备是海军重要的基础性装备,水面舰艇装备管理水平,对于海军战斗力建设具有重要影响[2]。因此,必须大力开展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水面舰艇装备管理水平,为此,应大力开展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广泛应用于水面舰艇装备管理工作[3]。但目前,由于面临许多特殊困难,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刚刚起步。为此,必须对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所面临的困难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并找到应对这些困难的方法、措施,才能为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1 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任务与要求

1.1 建设目标

通过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实现水面舰艇装备状态管理可视化、保障指挥快速化、器材供应精确化、状态监控实时化、辅助决策科学化、训练考核网络化。

以水面舰艇装备管理需求为牵引,强化系统顶层设计[4],注重基础数据建设,规范装备、器材编码,综合集成现有装备管理系统相关成果[5],在优化装备管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构建集装备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应用、信息综合分析及信息辅助决策于一体的装备管理信息系统。

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应涵盖水面舰艇装备的日常管理、维修、调配供应、战备、训练、装备使用、退役报废等各项装备管理工作,纵向贯通各级机关和部队,横向联通装备管理相关业务部门,对外衔接司、政、后等相关信息系统,实现各级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6]。

1.2 主要任务

按照各级首长的意图和装备保障任务,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科学的装备管理方法,提供水面舰艇装备日常管理、装备监测、装备技术保障、维修保障、器材调拨供应、装备战备管理、装备训练管理等管理业务的自动化处理手段,支撑其完成装备“管、修、供、训、战”等装备管理和保障活动,保证武器装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和管理秩序,提高水面舰艇装备管理水平。

平时作为水面舰艇部队各级装备机关和各舰艇开展装备管理工作的基本业务工作平台和辅助决策支持工具,战时为一体化指挥平台提供信息支撑,提高水面舰艇装备的科学化管装水平,推进水面舰艇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和管理能力建设,增强水面舰艇部队基于信息系统的装备保障能力[7]。

1.3 基本要求

(1)针对性强。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紧贴水面舰艇装备及其装备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实际需求。

(2)可靠性高。系统在总体设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硬件配置、软件设计开发等方面,都要特别关注海洋环境和复杂电磁环境的不利影响,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3)兼容性强。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应能适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型号水面舰艇装备的特点及其管理需要,广泛应用于不同水面舰艇。另一方面,应能同时满足平时和战时开展水面舰艇装备管理的需要。

2 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与一般的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相比,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既有很多共通之处,又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由于装备、装备工作、环境条件等方面的特点,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面临许多特殊困难。只有把这些困难分析清楚,才能通过研究找出相应对策。

2.1 装备复杂,装备管理涉及部门多,系统建设难度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面舰艇类型复杂。首先,水面舰艇包括水面战斗舰艇、两栖作战舰艇、辅助舰船等不同舰种。其次,各个舰种的水面舰艇又可划分为若干舰类,例如,水面战斗舰艇主要包括: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高速攻击艇、反潜战舰艇、水雷战舰艇等。再次,各个舰类通常又包括多个不同型号(舰级或舰型)。

不同类型的水面舰艇,装备各不相同,相对应的装备管理工作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航空母舰与驱逐舰的装备管理工作就存在很大差异。

(2)每艘水面舰艇装备自成体系。具体到每一艘水面舰艇,都是一个既包括舰艇平台本身,也包括各种舰载武器的复杂系统,因此,都具有体积大、装备多、结构复杂的显著特点,是一个包括众多装备的有机整体。在所有武器装备中,水面舰艇装备的复杂性是最为突出的。在一艘水面舰艇上,不同装备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协作,构成一个完整的装备体系。

(3)部门众多。正是由于每一艘水面舰艇都非常复杂,因此,在舰艇上通常需要设置多个部门,如机电部门、航海部门、武器部门等,分别执掌和使用不同装备。另一方面,处于装备管理工作的需要,团以上水面舰艇部队通常还在机关中设置有专门的装备管理部门(处、科等)。

(4)装备管理工作复杂。既包括对维护保养、装备监测、装备维修等常规装备工作进行管理,还包括装备训练管理、装备战备管理、战时装备管理等内容。

以上各个方面的因素,必然加大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难度。

2.2 信息交换困难

水面舰艇长期在海上活动,难以进行有线通信,信息传输方式和能力受到较大局限。一般情况下,水面舰艇有限的信息传输能力(如数据链等),要优先保证作战指挥的需要。而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需要经常性地大量地进行信息的传输和交换,这就使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面临特殊的困难。

2.3 环境恶劣

水面舰艇长期在海上航行和活动,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大。海洋环境对舰艇上的各种装备会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风浪所造成的舰艇的摇摆和晃动、潮湿且盐分高的空气对装备会造成损害等。另一方面,水面舰艇上的电子设备类型多、数量大,电磁环境非常复杂。装备于水面舰艇上的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同样也要受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2.4 舰艇上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基于网络。而从目前情况看,舰艇上的网络基础设施普遍不够完善[8]。老旧舰艇上通常没有布设网络,新建造舰艇上虽然大多已经布设了网络,但仍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信息接口不足,尤其是工作舱室和部位的信息接口数量差距更大,难以满足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对网络条件的要求。

2.5 空间局限性大

水面舰艇虽然体积较大,但由于要容纳众多装备、物资和人员,因此,空间非常有限,而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既需要设置专门的主机房,用于放置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并为系统管理提供专门场所,还需要在各个相关舱室或部位放置终端计算机等设备。空间的局限就成为了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和克服的一个困难。

2.6 装备技术状态信息获取困难

在水面舰艇装备信息中,装备技术状态信息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9]。只有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装备技术状态信息,才有可能科学地对水面舰艇的装备进行管理。因此,在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中,应能方便地甚至是自动获取各装备的技术状态信息[10],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受到检测手段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各装设备厂家不愿意提供装备技术状态信息而人为设置障碍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装备技术状态信息的获取还很困难,离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装备技术状态信息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2.7 系统集成难度大

水面舰艇装备管理的各项工作分布于舰上和岸上(装备管理机关等),因此,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分别建设舰上和岸上两个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还要有机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舰上和岸上的情况迥异,因此,系统集成的难度要大大高于一般的装备管理信息系统。

3 对策研究

面对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上述特殊困难,必须找到相应对策,力争克服这些困难,才能够为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1 加强顶层规划

为了有效应对水面舰艇长期在海上活动、装备复杂对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带来的困难,首先必须加强顶层规划,在对水面舰艇装备及其装备管理的特点、需求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

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应由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的分系统组成:一是舰艇分系统,在每艘水面舰艇上分别进行建设,对本舰艇的装备及其装备工作进行管理;二是机关分系统,建设在岸上,从全局的角度对水面舰艇装备进行管理,供各级装备管理机关开展装备管理工作使用。舰艇分系统应能通过网络(通常为码头停泊时)与机关分系统联通,进行数据交换。两部分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分散管理与集中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此基础上,对舰上和机关两个分系统的功能科学进行规划。舰艇分系统一般应包括装备监管、装备工作记录、计量监测、维修管理、器材管理、装备训练管理等功能模块;机关分系统一般应包括装备战备管理、装备监管、教育训练、维修保障、器材管理等功能模块。

3.2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

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在每艘水面舰艇上建设能满足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使用需要的局域网环境,主要包括主机房建设和网络布线两方面的工作,其中,布线时,特别是在规划网络信息接口时,应充分考虑装备管理的实际需要,并留有一定余量,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并为将来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在具体实现时,应区分新、旧舰艇两种情况分别处理。对于新建造的舰艇,应在采购时明确提出要求,使交付的舰艇具备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对于老旧舰艇,则一般应专门进行局域网建设。

(2)为了方便舰艇靠岸后舰艇分系统能与岸上的机关分系统通过网络交换数据,实现两个分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应在码头建设专门的信息交换接口,以便方便、快捷地进行舰上局域网与岸上网络的连接。

3.3 采用适应水面舰艇环境的高性能设备

与一般的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相比,水面舰艇上的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设备在环境适应性、坚固性、抗干扰能力、可靠性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无论是服务器、交换机还是客户端计算机等,都必须采用经过加固的、具有良好抗振动能力、抗腐蚀、抗干扰的军用级设备,而不能采用一般的设备。

3.4 舰上配备系统管理与维护人员

舰艇在海上活动时,很难得到岸上的技术支援,因此,水面舰艇上的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必须立足自身力量,为此,舰上应配备专门的或兼职的系统管理与维护人员,确保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3.5 多配备使用手持式信息终端设备

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终端设备一般包括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和手持式信息终端设备(如PDA等)三类。由于舰艇上装备复杂、部门多,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配备数量较多的信息终端设备,但舰艇上的空间有限,台式计算机甚至笔记本电脑的使用都需要占用较大空间,受到一定限制,而手持式信息终端设备具有体积小、使用灵活、受网络条件影响小等显著特点,特别适合在舰艇这种相对狭小的空间使用,因此,应多配备使用手持式信息终端设备。当然,手持式信息终端设备虽然也可以在线使用,但一般情况下是离线使用,再定时或不定时地接入网络来上传下载数据,因此难以保证信息的实时性。但综合来看,手持式信息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利大于弊,是水面舰艇装备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终端设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3.6 加强装备技术状态信息采集手段建设

水面舰艇装备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大量准确、及时的装备技术状态信息进行支撑,而装备技术状态信息的采集主要依靠各种检测设备或系统,而目前,舰艇上装备检测设备或系统建设相对滞后,还难以完全满足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对装备技术状态信息的需求,为此,应大力开发装备检测技术,以检测设备或系统建设为突破口,同时积极研究适用于各种检测设备的通用的信息交换接口和信息交换方法,大力加强装备技术状态信息采集手段建设。

3.7 理顺装备技术状态信息采集机制

要能使各种检测设备采集的装备技术状态信息自动接入装备管理信息系统,除了要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外,还必须理顺相应机制,使各检测设备的生产厂家能愿意共享所监测到的装备技术状态信息,破除人为的信息封锁壁垒。为此,应综合采取法规、经济等方法,区分新、旧检测设备的不同情况,建立起装备技术状态信息充分共享的机制。其中,对新列装的检测设备,应在采购时就对信息共享提出明确要求,并以合同等形式进行约束,确保执行;而对于已列装的检测设备,则可以一方面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以换取厂家开放信息接口,充分共享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不满足上述要求的厂家,则应在以后的检测设备采购时予以限制,从而迫使其开放信息接口。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应法规等方法,确保检测设备厂商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解除相关厂商对于信息共享的顾虑;还要采取有力措施,把检测设备的相关信息向厂家进行反馈,形成信息的双向共享机制,提高厂家对于信息共享的积极性。

4 结 语

与一般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相比,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面临许多特殊困难,本文对这些困难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希望能对水面舰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铁宁,贺云卓,彭艳丽.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4:16-20.

[2]王贵利,张庆,王杰英.舰艇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3,33(10):92-94.

[3]陈霞,宋敏,韦正现.舰船电子与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研究进展[J].舰船电子工程,2014,34(7):4-10.

[4]廖波涛.一种舰艇检验数据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舰船电子工程,2014,34(3):9-11.

[5]潘清.军事信息系统顶层设计和综合集成问题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4,25(4):1-5.

[6]郭中宁,谢德晓.面向服务军事信息系统动态集成框架[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4,5(4):14-19.

[7]孙明珠,盖强,马野,等.舰艇武器装备试航试验数据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舰船电子工程,2013,33(7):117-120.

[8]裴晓黎.舰载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4,42(8):1436-1439.

[9]高春林.状态监测系统在基地级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研究实践[J].中国修船,2013,26(3):55-57.

[10]白洪波,赵广振.加强装备试验信息管理与综合应用的思考[J].装备学院学报,2013,24(4):119-122.

作者:丛红日 赵元立 褚政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篇2:

高校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摘要:随着全国博士后规模的逐年扩大,博士后管理工作要求越来越系统化和精细化,提高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迫在眉睫。如今高等学校都将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纳入到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时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适用性差,共享性不高,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等突出问题。在对这些问题做出深刻思考后提出了提高博士后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若干措施,期望能抛砖引玉,为高校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提升水平建言献策。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人文关怀;情感管理;信息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博士后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编号:52WT1214)的科研成果。作为高层次人才,博士后是高校科研团队中的骨干力量。对于高等学校发展而言,无论是学科建设、院系建设,还是师资队伍、科研团队建设,无一不是以人才为基础的。可以说,博士后这一群体的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整体的科研水平。随着我国对人才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强,博士后制度的逐渐完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各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发展角度,提高博士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当前人事工作改革中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信息技术在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在数据和信息的创建、存储和处理中,以及知识的创造中使用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如今,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都在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力求打造全方位的信息技术平台全面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从最初的无纸化办公到现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甚至云存储技术等高端科技的运用,信息技术已经完全融入了高校管理工作。各种实践也确实表明,信息技术与博士后工作有机结合已成为提高博士后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有效途径。

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高校人事信息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人事管理系统、人才引进与考核系统、师资管理系统等人事信息子系统一样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从学校信息化角度看,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在日常工作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管理的范围也涵盖了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现在,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建立了数字化校园网,并开发建设了相应的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

二、高校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适用性差和共享性不高。博士后日常管理工作涉及的方面较多,每个管理流程都有其特点和个性需求。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通常采用模块设计,每个模块侧重于功能的实现。但是,日常工作情景是丰富的,流程也是动态变动的,时常会出现软件流程与管理工作流程不统一的现象,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效率。博士后管理是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的一部分,人才信息化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的共享性。这种共享性不仅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科研学术成果、研究方向,还包括可免费享用的校园服务,如科研项目申报信息、图书资料阅览信息、校园公共设施使用信息,等等。这就意味着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应该与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等校园网子系统形成连接,进行资源共享。然而,“信息孤岛”现象还普遍存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这不仅造成了建设过程中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到博士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效率。

2.信息化管理下人文关怀的缺失。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具体表现为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等,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以人为本、关照生命、重视人的需求和发展的精神与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相一致。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应该是人,应该是一切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技术手段不能代替日常工作中丰富的情感,更不能代替人的创新性,创新精神。如今,人们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带来的快捷,忽视了人的存在。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被异化,人文精神日趋丧失,人文关怀消失殆尽。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其实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技术价值取向和人文价值追求的问题。对于实践工作者来说,走入某一个极端都是不科学的。我们不能否认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也应该看到信息化背后人情越来越淡,交流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生疏这些事实。人类对技术的不懈追求不能以冷淡人文精神建设甚至是放弃人文关怀为代价。博士后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提高的不仅是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更应该在情商提升、人际交流、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3.对信息系统的运用程度不高,与实际工作结合度不够。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是非常常见和重要的环节。精准的数据为管理政策、决定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高效地整理,很大程度上简化手工劳动,也可以对数据进行系统和科学地分析,直观地呈现工作现状。但是,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要么出现一些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有排斥心理,将设计好的信息系统搁置不用,要么信息系统的使用与工作结合度不高。学校应该做好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这种提升不仅是技术操作层面,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与工作内容的整合层面。比如,对博士后进出站人数、生源来源,进站学科的统计分析。合理地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够直观地分析出博士后这一群体的进出站特点,在学科建设、流动站宣传和跨专业培养等方面就能获得科学的第一手资料。这就将简单的数据存储升华到数据透析,找出其背后的规律。现代管理人员应该既要具备技术能力又要精通业务知识,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改进工作效率,提高业务水平。

三、提升高校博士后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探讨

1.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不断深化服务工作。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首先应该加强日常工作中的服务理念。博士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为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及管理工作提供便捷,为学校博士后这一群体服务。行政管理的本质和核心是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必须先进行服务理念的建设;其次是要把握住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要以博士后的需求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围绕培养人才的需求来设计和建设信息化系统;最后是要形成科学管理的理念。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否取得成功,有效地组织管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必须要制定长远规划,从全局出发,系统地组织和实施信息化规划。

2.搭建学校资源共享平台,打通信息系统之间的壁垒。高校信息化建设在学校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最直接的就是学校的整体规划。如果领导者不能充分了解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不能有远见卓识的目光去看待发展,那么信息化的建设就会跟不上学校发展的脚步,要么不断修改规划,要么只能丢弃建设规划。学校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应该建立在系统的、整体的布局规划之上,在各类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应该将资源共享纳入到设计蓝图。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有时效性和阶段性。学校可以从实际出发,将信息化建设分为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一般中期规划可以在3~5年时间,长期规划可在5~10年时间。高校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提高单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利用率,还能够在信息更新、人员信息素养等方面起到互相督促的作用。

3.加强情感管理,用热情和责任铸就成绩。教育管理活动是一项复杂而有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高校管理工作又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突出的特点。博士后管理工作应逐渐淡化那种单向的、失衡的约束关系,应该走向平等的、对话的、认同的互动式管理。不管是传统的管理模式还是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现代管理模式,都必须建立在有利于师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上,要符合他们的意愿并被其所接受和认同,否则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一旦形成对立,管理的价值就荡然无存。情感管理也绝不是让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扮演老好人的角色,不讲原则,无条件向各种需求妥协。现代学校管理理论提倡以工作原则为基准,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证师生的权益。在处理矛盾和原则问题时要学会积极运用管理艺术,调动情感因素,柔性处理好需求和客观事实的矛盾。行政管理工作是复杂的,也是费心费时的,保持一贯的热情和责任感是能否取得工作成绩的保证。只有不断总结工作规律,调整工作心态,善于运用情感来处理各种难题,博士后工作才会朝着高水平的方向不断迈进。

4.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养,反思工作中的信息行为。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意识,即每位教师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二是信息能力,即实际操作层面的素养,如有效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以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为特征,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一个信息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具有高信息素养的管理人员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对教师做好岗前信息化培训,帮助和指导教师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应用,将信息技术与工作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学校还可以根据岗位需要和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高校可以结合具体岗位工作内容,分期分批次参加行业内具有良好资质和信誉的培训机构举办的技术培训,还可以针对过个部门反映的共同问题聘请校外专家以讲座或专题会的形式予以解答。

参考文献:

[1]阴晋岭.现在信息技术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08,(10).

[2]崔志胜.人文关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

[3]陈彦平,等.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及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3,(4).

(编辑:秦俊嫄)

作者:王文渊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摘 要:随着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和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迅猛的增长起来,而传统教学管理方法显然很难满足具体要求。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提出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0.引言

自《2018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通知提出以来,各个高职院校也是积极的响应,大力的进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要想更好的实现建设目标,具体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为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切实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同时还得注重互联网对现代教育的引领以及支撑作用的发挥。除此之外,在实际建设中,还得充分的考虑到本校具体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适用性强以及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促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难以共享

就目前情况来看,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因为缺乏整体性的规划,使得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单一性较强,各个部门之间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造成重复劳动的不良情况出现[1]。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通常都是一次性投入,缺乏后期维护以及升级,长此以往,教学管理系统自然很难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甚至还有部分不能够正常的开展工作,对于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素质不高

对于校内教学管理工作来说,教学管理人员是其中的执行者以及最为基础的力量,直接关乎到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提升。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文字处理和表格制作,同时还得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收集、分析以及应用等,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不高,很难满足具体的教学管理要求,并且还严重的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进程。

(三)对于信息化系统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为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使得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一些新型管理事物和理念难以迅速的接受,不能够与时俱进,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信息化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并且在资金方面也不能够及时到位,进而使得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教学管理系统整体瘫痪的情况,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极为不利。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议

(一)健全信息管理系统

高职院校应该基于自身实际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注重信息化建设系统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的提升。创建专门的组织机构,其中应该包括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并且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科学设计以及规划,以便将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势充分的展示出来[2]。除此之外,还得健全信息管理系统,促使信息交流共享的有效实现,避免出现重复劳动的情况。总而言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规范工作行为,同时还能够促使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二)打造一支高信息化素质的管理队伍

管理人員的信息化素质直接关乎到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效率,所以打造一支高信息化素质的管理队伍十分的有必要。信息化素质具体包括信息技术基本操作能力、信息化态度以及信息收集整合能力等。就其中信息收集整合能力来说,教学管理信息资源非常的丰富,如果教学管理人员不具备这一能力,那必定难以将其有效的整合收集。除此之外,因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所以还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具备着良好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具体可以通过加强培训以及聘用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培训而言,高职院校应该将信息化培训纳入到教师专业成长体系中,积极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在这个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得注重优秀人才的选拔,使得教学管理队伍能够得到人才的补充,并且这样还有助于在校内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激发他们提升自我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从本质上来说,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其实是促使管理方式、理念以及内容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其不仅是高职院校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打造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关键所在。而要想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首先就得积极的转变传统管理观念,认清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其次就是需要汲取其他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建设的成功经验,立足于本校具体情况探索更为合适的信息化建设路径[3]。此外,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还得有着足够的资金支持,只有这样硬件设施和系统才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完善和优化升级,信息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就是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因为广大师生是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同时还是系统最为直接的受益者,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鼓励广大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共同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不断的发展,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完善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立足于自身发展形势,积极的进行教学思想的创新,同时合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来不断的完善管理系统,注重信息化水平高、专业素质强的教务人员队伍建设,这样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并且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学秩序的规范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娟飞.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与发展趋势——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J]. 亚太教育, 2016(14):57-57.

[2]曹红.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J]. 高教学刊, 2016(23):152-153.

[3]陈超英.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J]. 发现:教育版, 2017(10).

作者:熊丽频

上一篇:女医生演讲稿下一篇:分形理论建筑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