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谐的历史故事

2023-0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孔子和谐的历史故事

从孔子的和谐思想看和谐社会建设

摘 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吸取孔子在人际关系、财富分配、民主政治等方面的伟大思想。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际关系的动态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黏合剂;利益合理分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加快民主政治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生态环境。

关键词: 孔子和谐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人际关系 财富分配 民主政治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我们应从他伟大的思想里挖掘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我认为应从人际关系、财富分配、民主政治等方面着手。

1.人际关系的动态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黏合剂。

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社会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人们之间应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诚信,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孔子还强调人际关系应该以仁心相感,仁的感通恰如各社会要素的和谐剂。在社会主义社会,孔子的以上论述给我们以下启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的交往关系,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人际关系的和谐必须以守德、守法与尊重差异三因素为支撑。

1.1社会主义道德的恪守和守法精神的弘扬。从道德的层面来看就是要强调主体恪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来时刻衡量和反思自己的言行。在自我修养中做到慎独,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友善,在组织与团体生活中做到谦和,在社会生活中做到守礼。慎独、友善、谦和、守礼既是社会主义道德在公民行为方式上的体现,又是公民的一种修养境界、个性特点甚至是社会状态。慎独、友善、谦和、守礼的实现不仅需要主体的自觉修养,而且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的改善。若每一个公民都按此要求去做,社会关系就会达到理想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则形成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从法律的层面来看,就是强调公民具有法律意识和守法精神。法律意识的获得是公民自愿认可法律的结果,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普法宣传,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才能真正具有守法精神。一旦守法精神得到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法律意识基础便得以确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坚持依法办事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公民普遍的守法精神更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主体基础。

1.2社会的多样性、差异性必须得到尊重。我国是一个集政党、民族、宗教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社会,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但这并不表明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差别已经消失了。和谐社会就是一个阶层、族群间没有冲突,人人讲信修睦、崇尚辞让的社会。如何化解社会冲突,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这就要求全体公民认可并尊重主体差异,正如《中庸》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宏观上讲,一个和谐的社会要以人为本,要为个性的弘扬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政治上要有最广泛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意识形态要不断创新,更有包容性、吸引力和凝聚力,经济上大力发展中间阶层,保障弱势群体,构建小康社会橄榄型社会结构,经济社会政策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社会调节机制做到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从中观讲,组织、团体等应讲求包容性、灵活性,追求各方双赢、多赢、共赢,实现和谐型稳定、可持续发展。从微观上讲,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必须自觉地树立角色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合乎礼义的事就做,不合乎自己身份、角色的事就不做。

2.利益合理分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

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2]这指的是在财富分配方面,力求做到“均等”,即在各阶层内部人与人之间做到均等,各利益集团之间和谐相处,达到上下相安,而不是互相倾轧。孔子的这些思想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制度的调整带来了利益结构的变化,在利益关系变动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构成了体制转型中的社会和谐问题。我们应该尽快完善利益合理分配制度,当然这种利益分配必须是人们心理可接受的分配。

2.1完善利益合理分配制度。我国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合适的制度可以直接套用,这就需要制度创新,创设和建立具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利益制度与机制,成为调整利益结构,进而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绝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它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利益矛盾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关系趋于和谐的社会。所以现代政府创建并完善社会利益合理分配制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进行的利益博弈,即通过相互交换或讨价还价而实现各方可接受利益的过程。

这种利益合理分配制度的设计,一方面要符合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的论断,要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强势集团追求财富欲望的合理空间。另一方面要关注弱势群体,因为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在1.4—1.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弱势群体一般由以下几部分人构成: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即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二是“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三是进城农民工。四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五是收入较低的贫困农民。在2009年3月5日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提高到人均1196元,扶贫对象覆盖4007万人。”六是久病、重病而无钱医治的人及其家属。若没有对社会困难群体的利益或最基本生存权利的合理安排,要实现社会和谐是不可能的。只有转型期的制度设计使困难群体的起码生存得以维护,才有可能使在全社会的财富增进的同时,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存境况亦随之改善,从而实现社会成员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认同,并形成社会协调发展的向心力量。

2.2利益分配必须是人们心理可接受的分配。绝对公平的利益分配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各阶层之间利益分配绝对合理是不存在的,人们心理可接受的合理是可以实现的。利益的适当差别必须限定在社会可接受的公平、正义范围内,这是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底线。超越此底线就会出现利益冲突。同时应严厉打击目前我国存在一些非法致富现象,一些人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得大利,一些部门和单位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要尽快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构建信用经济体系。

3.加快民主政治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生态环境。

孔子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秩序中,社会成员应该做到“和而不同”。儒家讲人伦的和谐是依靠礼乐制度来保障的。孔子还认为,社会的不和谐,往往起因于权势、力量对比的悬殊,尤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成员以势挟贵对他人的生存境遇漠然视之的时候,更容易引起社会冲突。孔子理论给我们以下启示:民主政治是一种国家制度,强势群体若实施超越制度许可的行为,必将引起社会的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做到执政为民、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营造政治生态环境。

3.1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属性和核心内容。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一切国家机关都是由人民产生的,向人民负责,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不要民主,没有人民当家作主,就不是社会主义;不搞社会主义,也不可能有人民民主,更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

3.2民主化执政是民主政治的動力。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保证人民群众有效地、自主地治理国家与社会,必须健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民主制度,丰富公民自主管理的民主形式,畅通社会不同群体利益表达的民主渠道。保证在执政活动与领导活动中,倾听群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呼声,反映群众对于社会建设的意愿,汇聚群众对于社会事务管理的智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求我党做到民主执政,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发挥出来,积极支持和参与执政党的社会治理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密切党群关系、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干群关系。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包括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与途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扩大社会基层民主,健全完善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运作的体制机制,积极促进并实现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宪法赋予的民主权利,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管理自己的社会事务,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生态环境。

3.3依法执政是民主政治的保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将依法执政的内涵概括为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十六个字。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这一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保证,从法律法规体系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党要依法领导各级机关带头守法,并运用法律手段妥善调节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身要求,保持社会稳定;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执政行为规范与行政行为规范,建立起一套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地服务公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和排忧解难。应真正做到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有利于消除各种不和谐的因素和现象,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论语·公冶长.

[2]论语·季氏.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168.

作者:于然欣

第2篇:论孔子的“纲常”思想及历史价值

[摘要]孔子作为中国封建传统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纲常”思想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 “三纲五常”的根源。“三纲”是对孔子君臣父子之说的总结和概括,而 “五常”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要求的概括。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虽然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是后世所形成的“三纲五常”许多思想并不是孔子的思想,这其中有一些是发展丰富了孔子的思想,或者吸收借鉴了其它学说的优秀成果,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有许多糟粕掺杂进去,对后世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研究儒学思想时,要正确认识孔子的“纲常”思想及历史价值,理解并把握其中的精髓。

[关键词]孔子;封建社会;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框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用来调整君与臣、父与子、夫妻、朋友等关系的行为准则。“纲”是指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论述,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而“常”是指孔子对人的道德修养的一系列要求。它们的提出与孔子儒学思想中的“仁”和“礼”密切相关。

在儒家理念中对命运概念的解读中,要求人们尊重人性,同时赋予学者用人道的方式来造福世界的使命,并敦促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服务。儒家的纲常伦理无论是对学者还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应该是理想层面的,可用作文化理论来研究中国社会心理层面的人的心态。

一、孔子儒学思想的主张——正名

孔子生活的时代,按孔子的说法,是“礼坏乐崩”、“子弑其父,臣弑其君”的僭越无度的,社会思想、政治制度都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必定是希望社会稳定、国家安康的。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一直都遵循尊重传统,关怀社会,重视教育的作风,想要建构一套能维护社会和国家的稳定,规范人际关系的实用的政治伦理体系。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对现在的思想和生活也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还是“礼”的争辩一直都存在,这两者其实没有什么差别。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是孔子为了实现其理想,促使人们乐于行善避恶,走上人生正途而提出来的。而“礼”是达到内心理想的方法和手段。孔子还说:“承礼启仁。”这里的“礼”就是指传统的价值观念,包括礼仪,礼节,礼貌等等,用来维系规范人际关系和社会的良性运作。孔子提出以“礼”作为治国方法的核心,认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应以各自的社会地位、等级名分为标准来获得相应的名誉和财产;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礼”的规定,安分守己,要做到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不合乎礼节的事。如果能做到这样,就能够达到“启仁”的目的了。在《论语》中,“仁”出现了很多次,说明“仁”一直都是孔子思想和治国处世的核心内容,“仁”的意思是“人生正途”。具体作为是“行善”。

礼治的出发点是“正名”,就是为了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把维护等级地位的名分当作治国的核心。具体到政治生活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身份遵守相应的礼节和道德准则。比如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朋友等关系之间,都要以相应的礼节相待。在孔子那里,仁和禮是其在儒家基本道德范畴中宣讲的重点,并在对不同的社会政治伦理关系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这就是“正名”的真正含义。

为君者的行为就必须要符合一名“君子”应有之举,为臣者必须要辅助君王,践行为臣之本,父亲和儿子的行为要遵守各自的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道德标准。

二、孔子“纲常”思想的正确解读

“三纲”所规范的是一种绝对的服从关系,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必须要服从于君、父、夫,这种思想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达到了鼎盛,从而有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烈女不嫁二夫”的极端说法,将其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这在古代培养了大量愚忠愚孝者和所谓的贞节烈女,上演了一幕幕历史的悲剧,阻碍了中国的人格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一般就用这些“事实根据”来论证孔子的“罪行”。归根结底,之所以孔子思想会演变成后世的“封建腐朽思想”,无非是因为一些腐朽儒臣,为了牟取功名利禄,迎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对孔子思想过度解读和歪曲,进行愚民教育。这就让后世许多人对孔子指责和唾骂,甚至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所以也有必要对孔子“纲常”思想进行正确解读,以正视听。

其实,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跟后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是有本质区别的。孔子的思想是一种双向的责任和义务关系,而后者则是一种单向的绝对服从关系。孔子在其君臣思想中认为,君主首先要像个君主,有德行有才识,处事认真讲信用,爱惜人才,才能让部下尽心尽力,忠于国君。如果君主骄奢淫逸,倒行逆施,不顾民间疾苦,那么他就不是合格的君主,臣子和百姓完全可以背叛他。就比如商纣王,他本身的作为就不是君王该有的,既然身为君王而不做君王该做的事,那么人民也只能把你当“一夫”,而不是君王,就算杀了,也不算诛君,只能算“诛一夫”。

孔子认为待人接物,为人处世都要符合 “仁、义、礼、智、信”,但是这“五常”也要符合“道”原则才行。比如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用只有符合了道义的要求,许下的诺言才可以去实行。同样,“忠”也有忠的道义,不能是愚忠,不然会适得其反,得到恶的结果。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忠”,孔子有着非常理性的见解。例如,在如何看待名相管仲的问题上,他的学生子贡就认为,管仲是不能称为“仁”的,因为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后,管仲作为公子纠的部下,不仅没有像同僚召乎一样自杀殉职,最后还转而做了齐桓公的臣子,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对此,孔子认为,齐桓公称霸后,一定程度结束了混乱的局面,百姓得到短暂安定,齐桓公还多次以和平方式召集诸侯会盟,这都是管仲辅佐的作用。所以,孔子认为管仲是符合“仁”的精神的,符合道义的。因此也给予了管仲较高的评价,这是非常难得而准确的。

从孔子对父子、夫妻关系的论述中,可以认识到孔子对家庭关系的理想要求是: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长幼有伦,亲疏有序,从而各尽其责,各安其份,可见,无论是对做父母的还是做子女、妻子的,要求是平等的,同样不是单一的绝对服从的关系,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没有慈父,何来孝子。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许多人把这句话理解成孝敬父母就是不要违抗违背父母的意愿,实际上,孔子在这里说的“无违”,指的是不要违背“道”或者“礼”,而不是违背父母的话或者意愿。这从后两句话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孫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很显然,孔子要求人们孝敬父母,但孝敬的前提是要合乎“道”或者“礼”,绝不是愚孝,更不是要子女唯父母之命是从。

通过仔细研究孔子的思想,可以发现,孔子之所以是一代圣人,不只是因为他的思想观点高明、精辟,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辩证思维。所以,对待孔子的“纲常”思想要辨证、全面、系统的思考与理解。

三、孔子“纲常”思想的历史价值

孔子在春秋乱世的背景下,以结束天下动荡为己任,系统地提出纲常思想,不仅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当代社会伦理的构建也有指导意义。无规矩不成方圆,孔子的纲常思想也就是规矩,更重要的是,在当时诸侯普遍奉行武力的战乱环境下,孔子不仅认识到“仁治”的重要性,认识到“仁”是人类天性所驱使由内而外的追求,他还意识到,只有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文化修养,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治理问题,最终实现“天下大同”。所以,他一方面对统治者提出了“仁治”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民众也提出了“纲常”的伦理要求,对统治者和民众同时提出了道德伦理的要求和准则。

虽然孔子的“纲常”思想经过封建社会的历代思想家的演绎成为“三纲五常”,并被封建统治者用以确立和维护法定的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序列,一定程度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精神枷锁。但仍不能否认,孔子及后来者的“纲常”思想不仅对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起到了积极、稳定作用,还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中华历史上“三纲五常”运行不畅的时期正是社会分崩离析的时期,而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时代也正是以“纲常”为根本的社会道德体系运转最顺畅的时代。正如孔子所预想的一样,“纲常”思想这一道德体系能保证社会的相对稳定与中华文明稳定持续的发展。它在物欲横流、道德信仰缺失的当今社会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春秋)孔子述,陈涛编著.论语[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李德生.试论孔子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论语》一书的政治、伦理思想立论[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5月.

[4]刘立夫,李玲.“三纲五常”中的精华与糟粕[J].湖南大学学报,2014(1).

[5]曾黎.浅论三纲五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J].南都学坛,1994(5).

[6]刘学智.“三纲五常”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重估[J].孔子研究,2011(2).

[7]李君惠.略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J].文化透视,2010(3).

[8]陈谷嘉.孔子与封建“三纲五常”道德规范体系——兼论孔子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与影响[J].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2).

[9]陈瑛.三纲五常的历史命运——寻求“普遍伦理”的一次中国古代尝试[J].道德与文明,1998(5).

[10]王钧林.论“五常”的现代价值[J].孔子研究,2011(6).

作者:罗安诗雨

第3篇:以孔子思想谈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我国儒学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1984年美国学术界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1998年全世界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宣言的最后一句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要到2500多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思想营养。”这些都说明了孔子思想影响的巨大和孔子学研究的重要,现在已形成世界性的孔子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以“安”为特征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要实行大同社会,必须做到以天下为公,选拔贤人尊重能人,讲究诚信,构建和平)。

孔子的治国方针是“以德治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翻译: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有自觉的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前者可比喻为“以马鞭驭马”后者比喻这“以缰绳驭马”。

孔子的治国手段:(励行仁、义、礼)实行大同社会,以德治国就必须努力实行“仁、义、礼”三种手段。

仁者爱人,“故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guang,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残废)者皆有所养”。翻译:所以,人不仅只尊敬他的父母,只喜爱他的儿女。人要有爱人之心,使天下的老年人能够养老,壮年人有工作,少年人有人抚育,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残废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存的物资环境。

“仁”的五条标准:“恭、宽、信、敏、惠。恭则下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翻译: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能得到群众,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取得工作成效,慈惠就会使唤别人。

义者,循理。“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翻译:如果君子只有勇敢而无信义,就会制造混乱;小人只有勇敢而无信义,就会偷盗。“义能引导人们趋向正路,义又能遏止人们误入歧途。义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法宝。

礼者,规范。规范制度,行为。

行为的五条标准:温、良、恭、谦、让。(温和、善良、恭敬、谦虚、退让)。

行为的四种细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翻译:不符合礼(规范)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孔子的人格是“内仁外礼”即内心仁爱,行为规范。

孔子的品德标准是:

仁,爱人;

义,循理;

礼,规范;

智,知人;

信,诚信;

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部分。我认为,山区国有企业,应从倡导“四热爱”入手,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是要从倡导热爱自己的企业入手,构建企业文化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要始终保持企业和谐、健康、协调发展。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唤起和激励职工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职工的进取心、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企业的命运决定职工的命运,爱企业就是爱自己。我们倡导每一位职工坚定与企业荣辱与共的思想,自觉做到爱企、护企、建企,把企业利益定位于自身的最高利益。 二是要从倡导热爱自己的岗位入手,构建企业文化

我们的企业要重视大力营造敬业氛围,形成人人爱岗的职业道德风尚。首先是热爱本职工作,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主动、勤奋地学习技能,才会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尽心竭力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要练就过硬的工作本领。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是对职工的基本要求。三是工作中追求卓越,坚持高标准,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立足实际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使工作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提倡“四多

四少”,即:在工作中要多一份奉献,少一点索取;多一份责任,少一点推诿;多一份努力,少一点懈怠;多一份严谨,少一点随意。 三是要从倡导热爱自己同事入手,构建企业文化

企业内部团结和谐至关重要。必须倡导企业职工人人以友好善良态度处理人际关系,营造同心协力、和睦融合、友善相待的工作环境。在与人交往时,承认差异,不求全责备,多看优点,正确对待同事,顾全大局,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矛盾,共创一个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通过在同事之间开展的“比思想,看谁觉悟高;比学习,看谁进步快;比业务,看谁能力强;比工作,看谁干劲足;比贡献,看谁成绩大;比纪律,看谁工作作风好”的竞赛活动,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

四是要从倡导热爱自己的客户入手,构建企业文化

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要有强有力的亲和力,要情满客户,建立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真诚服务是我们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我们要从客户最急、最难、最希望解决的事情抓起,树立起“客户至上,服务第一”的价值观念。认真贯彻落实《服务承诺》、《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自觉做到服务态度端正、服务行为规范、服务纪律严明、服务语言文明;主动把知情权、参与权、评判权交给客户,对各类损害客户利益、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要严加追究和处理,形成牢固的“外举内查,外奖内罚,以外促内”的监督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营业窗口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做到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内容清晰,让客户满意,不断提高企业服务品牌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如何构建和谐企业?

一、坚持管理创新,切实抓好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等改革,真正建立起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和个人的协调发展。

1、 改革干部管理,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

岗位管理,取消聘干工作。

2、 建立绩效考核优先制度,实行公开竞聘制度,实现管理人员能上

能下。

3、 建立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工资制度,制定岗位薪酬体系,

废除以身份定岗位工资的传统做法。

4、 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方案,加强企业经营者收入的管理,切

实提高一线职工收入水平。

5、 规范职工的管理,完善职工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职

工的后顾之忧,逐步缩小同岗位不同用工形式的待遇差距。

6、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推行员工岗位管理制度,执行上岗、待岗、

下岗的内部循环,实现员工能进能出。

二、坚持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

1、 开展企业形势任务教育活动。以科学理论武装职工。从加强思想

引导入手,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职工交家底,讲事实,引

导和帮助广大职工认清形势,顾全大局,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

关系调整,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 。

2、 继续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集思广益,使合理化建议活动经常化,

制度化 。

3、 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构筑职工读书平台,引导职工读好书,营造读书求知

氛围 。

4、 提高职工素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学习知识、学技术、学技能为

主要内容的职业培训,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的职业技术复合型职

工 。

5、 建立长期公开的信息交流通道,收集职工的意见,明确承诺答复

时间,解决实际问题 。

6、 推进送温暖工程,做好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工作。开展职工

生活大检查,了解职工工作、生活情况,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

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扎扎实实地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

第4篇:孔子的资料和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资料: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有关立冬的民谚: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孔子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做官的要点——孔子故事之七四

子贡要担任信阳令,上路之前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尽心尽力地去顺应百姓的心意,把握好时机,不要侵夺,也不要居功子傲,不要采取残暴的的方式,不要盗取什么东西。”

子贡说:“弟子端木赐虽然跟随着夫子学习君子之道的时间很短,但是,既然学君子之道,怎么还会去做盗取之事呢?”

孔子说:“自己不肖却把贤者的功劳据为己有,这就叫做侵夺;自己虽然贤德,却把不肖者的功绩据为己有,这就叫做居功自傲;号令下得缓慢,责罚却很急促,这就叫做用残暴的方式;把别人的善事窃为己有,这就叫做盗取。名为君子,难道一定是盗取钱财才叫做盗取吗?我听说过这样说法:懂得做官之道的人,遵奉法令而求有利于百姓;不懂得做官之道的人,徇私枉法而侵害百姓。徇私枉法和侵害百姓,这两者都是怨恨产生的原因。”

子贡道:“弟子记在心中了。请问还有什么要告诫弟子的吗?”

孔子说:“面对上级官员的时候,没有比心平气和更重要的了;面对财物的时候,没有比廉洁更重要的了。能够守住廉洁和平心静气,就没有什么可被人攻讦的了。隐藏起别人的善言善行,这是遮蔽贤德的人;宣扬他人的恶事,这是小人的做法;不在私下相指正却在公开场合相攻击,这是不足以使人亲近的做法。说出他人的善言善行,只会有所收获而不会有所伤害;宣传他人之恶事,不会有什么收获而只会有所伤害。所以,君子言语一定要谨慎。不要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话说出口的时候要加以选择,使自己口中所说的和耳朵听到的他人的议论相一致。”

(《说苑•政理》)

百姓的安危与个人尊严哪个更重要?——孔子故事之七五

孔子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很不愿意听孔子的话,孔子就又一次去拜见。

孔子的弟子子路说:“我听夫子说过:‘王公大人如果不按礼仪来询问就不做任何举动。’现在您去拜见担任司寇的季康子,是不是稍微频繁了一些?”

孔子说:“鲁国人凭借人多势众而互相欺凌,凭借着兵器而相互残害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然而负责的官员却不加以治理,你认为鲁国百姓的安危与按照礼仪来问我,这两方面相比较,哪一方面更重要呢?”

于是,鲁国人听说孔子这个说法以后,说:“圣人将要治理国家了,我们怎能不先自己根据法令处罚自己的过错呢?”

从此以后,国内没有了互相争夺的事。

孔子对弟子说:“距离山头十里路,仍然能够听到蝼蛄的叫声,从政治国,没有比顺应百姓的心意更好的办法。”

为君之道——孔子故事之七六

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遭遇了灾荒,大臣臧孙辰提议向齐国买米。

孔子说:“君子治理国家,一定要准备下三年的积蓄。遇到灾荒的当年就向别的国家买粮食,这是国君的失职。” (《春秋繁露•王道》)

孔子说:“国家有道,即使是刑罚增加了,也等于没有刑罚。国家无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人都杀掉,也永远杀不尽。”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孔子说:“商汤与周武王并非因为一方面的善而兴盛起来的,夏桀、商纣并非因为一方面的恶而亡国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亡,在于平时的所作所为,平时积聚的善多,即使有一方面的恶,这也只算是过失,不足以使它灭亡;积聚的恶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这也只算是无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兴盛。” (《潜夫论•慎微》)

不尊贤、不远不肖都会怨——孔子故事之七七 子路向孔子询问道:“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在于对贤德的人尊敬,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 子路说:“范中行氏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结果灭亡了呢?”

孔子说:“范中行氏虽然好像是对贤德的人很尊敬,但是,他并不任用贤德的人;虽然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却不能让不肖的人远离自己。贤德的人因为范中行氏不任用自己而怨恨他,不肖得人因为范中行氏让他们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仇恨他。贤德的人怨恨他,不肖的人仇恨他,这种怨恨再加上仇恨,范中行氏如果想不灭亡,怎么可能呢?” (《说苑•尊贤》)

无众如何守?——孔子故事之七八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我想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就防守,国力强大的时候就向外攻占扩大,有什么办法呢?”

孔子说:“如果朝廷有礼义,上下能够相互亲近,国内的民众都是您的百姓,您将要攻占谁的地方呢?”如果朝廷没有礼义,上下之间不相亲近,国内的百姓都会成为您的仇敌,您将跟谁来防守呢?“

(《说苑•指武》)

打孩子、罚百姓的后患——孔子故事之七九

孔子说:“用鞭子打出来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用刑罚与杀戮管理出来的民众,不会听从国君的政令。这是说用过激的方式是难以行得通的。所以,君子不急于决断,不任凭个人的心意而做事,因为这是祸乱的根源。” (《说苑•杂言》)

后悔莫及——孔子故事之八十

高墙上面厚而下面薄,不一定会坍塌(tan1 ta1),但是,下起大雨的时候,大水冲击的时候,却必然会先坍塌。

草木的根扎得浅,平时不一定就会歪倒,但是,在狂风暴雨袭来的时候,却必然会先被连根拔起。 君子在国家之中,不崇尚仁义、尊重贤臣以处理各种事务,不一定会亡国,但是,一旦有了特殊的事变,遇到诸侯互相争战的时候,人忙着逃跑,车子飞奔,祸患突然降临,才开始产生忧愁,以至于喊得口干舌燥,仰天长叹,希望着获得安宁,岂不是太晚了吗?

孔子说:“事前不谨慎小心,而过后悔恨,唉!即使悔恨也已经来不及了。” 进善关键在于任贤——孔子故事之八二

齐国国君向晏子问道:“成立政事最令人忧患的是什么?” 晏子回答道:“最令人忧患的是善恶不分。” 齐国国君道:“怎么样分别是善还是恶?”

晏子回答:“审慎地选择左右大臣。左右大臣能够善,那么,群臣同官就都能各自得到合适的人选,从而使善恶分明。”

孔子听说之后说:“此话丝毫不错。善言能进入朝廷,那么,不善之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如果没有人进善言,那么,善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了。” (《说苑•政理》)

有法律却用不到才好——孔子故事之八三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孔子说:“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上级官员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当初,君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说苑•政理》)

树德与树怨——孔子故事之八四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4)刑。 卫国君臣发生**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说苑•至公》)

第5篇:孔子的故事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第6篇: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李长之 资料

1.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 学派创始人。

2.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孔子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

3.孔子周游列国(14)年。

4.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

5.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孔子只有(3)岁,父亲便亡故了。 6.季札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文艺批评家。)就〈诗经〉来说,他乃是第一个予以系统批评的人。

7.孔子(15)岁时已经立下要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愿望。

8.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

9.孔子 在二十六七岁时,才做过一两回小官。一回是(乘田),这是管(牛羊)的官,一回是(委吏),这是一种(会计)工作。他做得都非常出色。 10.孔子说:我到了(30岁)的时候,仿佛对任何事都有了主意了。 11.孔子所教的学生大多是(士)这一社会阶层的。也就是多半是有钱人。 12.孔子在(30)岁时,有了第一批弟子。

13.孔子见老子,把(大雁)作为见面礼送给老子。孔子说他像 龙 一样。 14.孔子的第一次政治活动是在齐国,由于(晏婴)的反对,失败了。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6.孔子无可奈何的时候,就常提起(命)。

17.鲁国的政权被季氏把持。季氏三个最有实力的家臣:仲怀梁、阳虎、公山不狃。

18.孔子最终没有帮(公山不狃)。

19.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循循善诱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耻下问…… 20.孔子在(51)岁时真正从政,在鲁国当了(中都宰)。

21.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鲁定公举行(夹谷之会),鲁国、孔子在(外交)上胜利了。 22.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是受了晏婴的启发。

23.齐国用(美人计)离间了孔子和鲁定公,孔子离开了鲁国,来到了卫国。 24.孔子在卫国得到和鲁国一样的待遇,但受到监视。仅仅在卫国几个月。 25.孔子从卫国走时,被人嘲笑为(丧家狗)。在(匡城)被卫国贵族(公孙戌)拘留。

26.孔子没有到晋国去,是因为:晋国发生了内乱。只好 又回到了卫国。 27.孔子过了(14)年漂泊的生活,又回到了鲁国,已经(68)岁了。 28.孔子唯一的儿子叫(孔鲤)。 29.孔子认为(颜渊)比自己聪明。 30.子 路死在(卫国)。

31.(哲人)是孔子最后对自己的形容。 32.孔子死的时候是(73)岁,葬在(孔林)。 33.《孔子的故事》的作者是(李长之)。

34.孔子周游过的国家有: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没有到晋国。

35.孔子63岁时,在(陈蔡之间),师徒被困绝粮,后被(楚人)所救。 36.孔子性格特点:德高望重、虚心求学。 37.孔子编写了(《春秋》),整理了《诗经》。 38.孔子的学费是(十条肉干)。 39.鲁庄公给孔子送了(鲤鱼)。 40.孔子在(宋国)受到了的迫害。

41.孔子的弟子有(3000)人,其中贤弟子(72)人。

第7篇: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腰围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她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起,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煮食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到的事情也不确切,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唨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埠,过着清平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上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大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佣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是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祀,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由此,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孔子学琴

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的好,她一定请他再唱一遍,自己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任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子就先说到:“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以说是位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廷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改错

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学生周游各地,讲学传道。一天,他们来到朐阳山下,师生们下了马车,子贡在前,孔子随后,子路、颜渊等几个学生也都跟着登山。孔子一鼓作气攀登到山顶,向东一看,只见天连水,水连天,一望无边好大的海哟!这时,天空中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迎面扑了过来。子路大声叫道:“糟了糟了,到哪儿躲雨呀!”只见一个老渔民,左手提着渔网,右手拿着鱼叉,肩后背着鱼篓,腰间系着葫芦,迎着他们走过来,边走边说:“不要慌,跟我来!”

老渔民把孔子和他的学生领进了一个山洞里。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民藏鱼落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儿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诗兴大发,不由得吟诵起来: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老渔民听了这两句诗,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孔子问:“怎们不对呢?”老渔民说:“‘千层浪、万点坑’都不妥当。难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层,沙滩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子有心听听高见,急忙问道:“老兄弟,你看怎么改呢?”老渔民说:“最好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对不?”

孔子一听,心服口服,正想赞叹几句,不了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民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老渔民也火了,厉声问道:“谁是圣人?”子路指着孔子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就是孔夫子、孔圣人!”孔子阻止道:“子路,不可傲慢!不可无礼!”老渔民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小伙子,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事事都比别人高明啊!”孔子把学生招拢在一起,严肃的说:“我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完,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从这以后,山里人就把朐阳山改名叫孔望山了。

遵为素王——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个通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和能力。他的智慧超出常人,他的勇敢要一般人,他的腿脚快速灵敏的程度能赶得上狡兔,他的力气之大能举起城门上的杠子。可是人并不了解孔子有这些才能,不知道他竟然还是勇敢的力大无比的人。因为孔子只选了一样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传道授业。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了,专心致志,培养出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尊称为“素王”。

春秋时代242年,灭亡了52个国家,被臣子杀掉的国君有36位。对发生在春秋时代的这些事情,孔子采集善事,隐去恶行,编著成一部《春秋》。他对历史了解得很深,主张弘扬王道,施行仁义。

为了宣传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周游列国。在宋国时候,被匡人围困。身处危难,孔子面不改色,据理行事;生死之间,孔子弹琴唱歌,毫无惧色。

孔子晚年担任鲁国司寇,处理案件案非常谨慎细致,鲁国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路不拾遗、市场上没有高抬物价的现象。这个时期的鲁国,年轻人处处都让着年长的,老年人不用肩背手提重东西。社会安定,长幼有序。

由近知远

一次,子路看待一个落水的人,就把他救了上来。被救的人为了感谢子路,就送给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收下了。

孔子很赞成这样的举动,说:“这样一来,鲁国就会形成一种救人的风气。”从子路接受答谢的举动上,孔子看到,此事可以引导进而培养人们向善行德的品行。

又有一次,子贡为救一个鲁国人,就用自己的钱把他赎了回来。官府为表彰子贡的行动,就奖励了子贡金钱,但是子贡没有要这些钱。

孔子不赞成子贡的做法,说:“如果这样做的话,鲁国不会再出现用钱赎人的事了。”从子贡不接受奖赏的行为上,孔子看到,此事会导致人们不愿意做一些善心善行的事。

孔子就是这样能够由小知大,由近知远。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他能够从事物开始的细微迹象上,预知到最后的结果。

第8篇: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江西上高敖阳小学 五(3)班黄艾月

指导老师:李艳蓉

暑假里,我读了不少好书,其中《孔子的故事》对我的触动最大,读了这本书,我才开始真正了解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出生贫寒,一生坎坷,但他的品格让我深深敬佩。孔子谦虚好学,不耻下问,他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后世影响巨大。

在生活中,我虽然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但让我不懂去“问”,却是感到有失面子的事(当然老师除外)。还记得一天放学后,在我的邻居黄玉杰家做家庭作业,做着做着一道路程应用题把我难住了,不知是脑袋短路怎么的,想了老半天也没想出来,这时,黄玉杰已经完成了作业,见我苦思冥想的样子,他说:“我教你吧。”我可是班上数学课代表,平时都是别人向我请教,让他教我,如果传出去,岂不让班上同学笑掉大牙,那我还怎么在班上混?于是,我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说:“没事,这道题对我来说小菜一碟,我再想想就做出来了。”正好妈妈叫我吃饭,我抓着救命稻草一般就往家跑。最终,这道题我也没做出来。第二天可巧,第一节数学课,老师搞突然袭击——测验。其中有一道题,和昨天那道路程应用题一模一样。课后,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欢天喜地的样子,我只有懊恼,结果可想而知,我挨了数学老师一顿臭批,爸爸答应给买的军舰模型也泡汤了,哎,肠子都悔青了,这都是不懂装懂,死要面子惹的祸。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也是我的良师益友,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再一次好好地反省了自己,以后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的品格,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上一篇:幼儿园班级教学计划下一篇:40周年改革开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