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小学体育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通过对青海牧区中小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维稳”对牧区学校领导个人执行力的影响较大,非体育专业兼课教师缺乏对政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影响政策执行的深度和效度。并针对性提出优化政策执行环境,在中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引导和加快落实牧区特聘教师岗位制度,提高学生对学校体育政策的认同度等对策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牧区小学体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牧区小学体育论文 篇1:

浅谈牧区小学体育教学

摘 要:小学体育课对牧区的学生来说,意义非常重要,不仅能够促进身心健康也能提高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然而,大部分的牧区小学场地不够,狭窄,运动器材缺乏直接影响牧区小学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尽量发挥已有场地器材、利用当地的天气、利用当地的民族习惯和民族游戏的作用,根据地区特点每天要保证一堂体育课的教学,保证课的质量,让学生跟得上体育教学的进程,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锻炼,也要保证每一堂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度,从根本上改变对体育课的看法?

关键词:体育 学习兴趣 牧区特点 场地器材

在这几年的牧区小学体育教学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要教好牧区小学的体育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尽量发挥已有场地器材、利用当地的天气、利用当地的民族习惯和民族游戏的作用,提高每一堂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让每一位牧区的学生既学到体育知识又能受到体育锻炼,是我们牧区每一位老师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才能提高牧区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在家长,在学生们的心里体育课从来都是“玩课”,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很多长辈对体育一点也不了解,所以提高牧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爱上体育课的首要条件。教师也要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我们牧区小学的体育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兢兢业业,事事为人师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不能歧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这儿的学生大多数是单亲或留守儿童),这样学生们才能从我们身上看到希望,看到榜样,从我们的期待和信任、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从而密切师生的感情,唤起对体育的兴趣,反之,会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根据呼伦贝尔的地方特点,制定计划,备好课

根据呼伦贝尔的地区特点进行讲授,主要特点为:我区天气大多数属于冷的状态,所以一般的情况下我们上室内课,上课的时候在活动室我就以学生为主,我与学生一起互动。比如手指游戏“小白兔”“一支枪四只鸟”,强调师生间互动、互助、互学的同时促进了左右脑的发展。这样学生们的兴趣就会提高,上课的欲望也提高了,建立融洽的情感氛围。在天气比较冷,上跳跃内容的时候徒手操我们就不做了,而是安排一个小游戏,比如“青蛙与兔子”这个小游戏既能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也能达到热身的目的。利用风趣精彩的地方语言(能听懂的情况下说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导入部分是一堂课的灵魂。我根据我们地区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体育教材的特点,课前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相结合语言引趣。对牧区的学生来说,低年级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信任感更加强烈,我就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导教导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比如我问学生你们知道小牛犊、小羊羔、小马驹、小狗怎么叫吗,学生会很积极地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别的小动物是怎么叫的、怎么跳的、怎么走的。今天我们学习小动物的走、跑、跳。就这样把模仿小动物的走与爬的内容引进来。为了让学生记住自己的站位我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我们牧区刚入学的学生在学习集合排队的时候会互相拥挤,找不到自己的站位,甚至因为着急而来回跑或乱喊乱叫,导致老师花很长时间整队,针对这种问题,我就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分小组,我把学生分成“小羊队”“小马队”“小牛队”“骆驼队”并且每个队都有小队长,让小队长负责站队,这样一来学生们都特别积极而且从心里乐意接受。在集合的时候老师一说:看看哪个组的小动物能又快又静找到自己的家,加上小队长的组织和老师的语言提醒或者老师数一到五个数学生们都很快进入了角色,慢慢养成了习惯,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办法和教学手段诱发学习兴趣。

三、按照体育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场地和器材

在我们牧区有很多嘎查和苏木的学校场地狭小,器材少,经常出现“口多食寡”的现象,怎样处理这种现象?首先,在安排体育课的时候,把年级的课错开上,低年级和高年级一起上,使不同年级,不同节次上不同内容的体育课,上课时,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分的小组多一些,每组使用不同的器材,轮换场地和轮换器材,充分提高器材场地的有效利用率。其次,对我们牧区来说制作小器材很简单,冬天可以利用雪,夏天可以利用马莲、柳树条,还可以利用废纸制作小器材,用废旧轮胎制作爬、钻、跳等器材,还有各种废弃的内胎鼓励学生制作一些皮筋,还鼓励学生制作小沙包,这样可以提高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许大庆.人的可持续发展与体育教学改革[J].安徽体育科技,2011,(1):28.

[2]金海.论体育创新教育[J].体育博览,2011,(32):22.

作者:包洪永

牧区小学体育论文 篇2:

影响青海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因素分析

【摘要】 通过对青海牧区中小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维稳”对牧区学校领导个人执行力的影响较大,非体育专业兼课教师缺乏对政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影响政策执行的深度和效度。并针对性提出优化政策执行环境,在中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引导和加快落实牧区特聘教师岗位制度,提高学生对学校体育政策的认同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青海牧区 学校体育政策 执行力 影响因素

1 研究目的

青海牧区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占全省总面积的97.16%,但人口只占全省总人口的32.67%,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不足3人,属于真正的“地广人稀”。受牧区经济发展,地域人口分布,气候条件,生活习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牧区学校体育人力、物力资源比较缺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校体育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状况来看,体育课经常被挤占和挪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缩水严重,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方面的相关政策无法完全落实到位,牧区学校体育教育制度执行效果很不理想。深入开展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状况的调研,探讨影响青海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相关因素,探寻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特点、发展规律和问题所在,分析制约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瓶颈,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途径和办法,对于促进牧区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和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影响青海牧区中小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因素进行了相关研。

3 结果与分析

3.1 青海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分析

3.1.1 受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场地器材缺乏和体育经费短缺、体育师资缺乏严重已成为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

3.1.2 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也是制约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体育更是举步维艰。

3.1.3 牧区人口分布的分散性和居住的流动性决定了牧区教育的高成本性,学校体育呈现出投入分散、面广、线长、点多的特点,高成本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

3.1.4学校体育的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包括城乡之间、各州之间、各县之间、各县内部、各民族之间、同一民族内部的不平衡。特殊的环境造成牧区各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3.1.5 受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制约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3.1.6牧区教育教学用语的复杂性(双语教学等)决定了牧区学校体育教学的复杂性,双语体育师资的培养和补充是牧区学校体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2影响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因素分析

本研究依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研究课题(csssxxty2005b040)《青海牧区学校体育特点及发展研究》的相关成果基础,结合作者青海牧区基层学校顶岗支教实习带队指导的相关调研,以及与牧区相关学者、教育工作者的交流、访谈,分析得出如下影响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3.2.1个人执行力方面

近年来,在青海基层牧区,“维稳”、“校园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的工作重点。另一方面校长不重视,体育教师的执行能力方面,调研和访谈结果显示,体育专职教师缺乏,兼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造成学校体育工作滞后的原因。另外,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影响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3.2.2 组织执行力方面

受应试教育、升学率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及体育教师的不重视,应付工作,另外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是影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在青海牧区,“校园安全”、“维稳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个人执行力,一些校长和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缺乏深层次的认同,有令不行、象征性执行成为多数牧区学校执行学校体育政策的表现形式。

4.1.2 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从而严重影响着基层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深度和效度。

4.1.3 受应试教育、升学率等因素的制约,体音美等学科在牧区学校被边缘化。

4.1.4 绝大多数牧区学校没有专项体育经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缺乏、专职体育师资特别是双语师资匮乏,这些人、财、物等执行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力度。

4.1.5体育老师的“不专业”、体育课陈旧的组织形式和内容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间接影响其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力,使得牧区中小学生大多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

4.1.6 在执行效力方面,牧区学校体育课经常被占用,体育教学任务在实践中难以全面得以落实,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很难得以保证,因而牧区中小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效力很不理想。

4.2 建议

4.2.1 优化政策执行环境,完善政策监督评价制度。

4.2.1.1 逐步改革应试教育体制,提高中考分值,高考加试体育。

4.2.1.2 建立健全政策监督评价机制,把督导结果作为评价各地各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4.2.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配齐、配足体育器材。

4.2.3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体育教师招聘制度。

4.2.4 提高学生对学校体育政策的认同度,让学生充分了解、理解、接受、支持和执行该项政策,进而为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参考文献

[1] 王振岭.青海牧区教育发展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8.

[2] 宋学岷,冯欣欣.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基于辽宁的实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

作者:巢世军

牧区小学体育论文 篇3:

牧区寄宿制学校的地位与管理

牧区寄宿制学校作为牧区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办学形式,在推动和发展牧区教育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牧区寄宿制学校(简称牧寄校)是总结了近几十年牧区教育发展所走过的曲折道路,走出的一条切合实际的、解决牧区教育分散办学矛盾的成功之路。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受到牧区群众的普遍欢迎。

阿勒泰地区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畜牧业经济占很大的比例。全地区辖六县一市人口约56万,其中哈萨克族占50%左右,农牧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5%左右。富饶辽阔的阿勒泰草原是哈萨克牧民世代生活居住的地方,牧民逐水草而居、随季节转场,每年往返于冬夏牧场的行程最长约一千六百公里、最短的也有四百公里左右,搬迁次数最多每年可达九十多次,分散在11.7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牧民游牧行程之长,居住之分散,搬迁次数之多在新疆乃至全国牧区也是少见的。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发展教育可谓艰难,难就难在“流动”和“分散”上。

1949年,阿勒泰地区只有67所学校,316名教师,在校生10025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根据牧区当时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特点,在牧区办起了“流动学校”和“马背学校”,但这类学校既无教室、课桌凳,也无办公地点,教师在山崖旁、松树下露天,上课,学生席地而坐,膝盖当桌,教师把一周或几周的课文读一遍,布置一下作业就算完事,教学时间和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的巩固率只有20%-50%之间。例如哈巴河县牧区1974年有522名儿童进人“流动学校”,到1977年毕业时只剩242人,福海县科克阿尕什乡牧区1977年人学儿童80人,到1982年毕业时只有27人。从这两组数字可以看出,“流动学校"和“马背学校”作为牧区的主要办学形式,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新形势的要求下,牧区寄宿制学校这一新型的办学形式在阿勒泰草原牧区应运而生。

1977年开始,我们总结了牧区流动教学的经验,在群众文化教育基础较好的吉尔乃县恰勒什海乡办起了阿勒泰地区第一所牧区寄宿制学校,这也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第一所牧区寄宿制学校。1980年以来,特别是全国山区、牧区寄宿制学校经验交流会以后,阿勒泰地区牧寄校在中央和自治区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各族千部群众和广大牧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得到了迅速发展。阿勒泰地委、行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80)84号文件和自治区人民政府(1981)255号文件精神,根据阿勒泰地区的教育现状,于1982年制定了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牧区教育以寄宿制为主,集中办学为主、公办为主、全日制为主的发展方向,并作出在1985年以前集中人力、物力,每个乡办一所牧寄校的规划,提出了“四个一点”(县、乡财政各一点、学校一点、学生本人一点)的筹资方案,对在校生的助学金也提出了具体解决的办法。如1980年至1989年,全地区地方财政和乡、村、农牧民为教育集资达1318万余元。

实践证明,阿勒泰地区普及初等教育的成果是与牧寄校有直接关系的。以1989年为例,全地区有牧寄校48所,在牧寄校本部上学的中学生4710人,其中纯牧区学生1771名,寄宿率为48.5%;小学生10042人,其中纯牧区学生7725人,寄宿率为36%。在牧寄校本部上学的牧区子女占牧寄校所属牧区学生的58%。牧区学龄儿童人学率为94%,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5.2%,毕业率为81.3%,12-15周岁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为88.3%。牧区寄宿制学校在阿勒泰地区普及初等教育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牧寄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集中办学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第一,在教学时间上,为执行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提供了保障,从而为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由于有了相对稳定的学习场所,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有了可靠的保证。使体音美器材实验仪器得到充分利用。

第三、有利于集中师资力量,有利于教师互相交流,为教师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提高教学水平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四、提高了牧区初等教育的“四率”,从而为普及初等教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由于学生从小受到集体生活和现代文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养成集体主义思想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生活习惯,将对他们走上社会后的生活甚至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阿勒泰地区的牧寄校发展与管理已逐渐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特别是进人九十年代,牧寄校年年有变化,年年有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牧区教育教学的完整体系,在管理与育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保证了牧区教育的稳步发展。

97-98学年,阿勒泰地区共有牧寄校49所,其中小学18所。在校生达29573人,其中小学生20029人,专职教师2077人,其中小学专职教师1391人,学生平均占有校舍面积3.97平方米。

牧区教育的稳步发展,为阿勒泰地区的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牧区教育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充分认识牧区教育的重要性,把牧区教育的发展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

阿勒泰地区各级党政领导都非常重视发展牧区教育,把牧区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1991年3月,阿勒泰行署下发了关于《印发地区教育处<阿勒泰地区牧业寄宿制学校管理规定>的通知》,《管理规定》共分为十章五十条,对学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为牧寄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1年6月,在哈巴阿县召开的“自治区牧区寄宿制学校管理经验交流现场会”,为阿勒泰地区牧区教育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92年3月,阿勒泰地委、行署在《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把教育工作列人重要的议事日程,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工作,使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并适当超前。并且作出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决定,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各族群众的办学积极性。与此同时,各县(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展牧区教育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牧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哈巴河县在牧区教育工作中提出了“五先一评比”的办法,即下去检查工作先检查牧寄校,先调配牧寄校所需人员,先配备牧寄校器材,先解决牧寄校经费,先照顾牧寄校职工待遇,每年年终牧寄校进行一次评比。吉木乃县加大对牧寄校的投人,保证了牧区学龄儿童就近人学,从根本上解决了牧民子女人学难的问题,为1997年率先成为地区乃至全自治区第一个“两基”验收合格的牧业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富蕴县提出牧寄校的管理要不断向“一流的管理、现代学校管理模式”迈进,近几年,牧寄校的管理和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8年10月,自治区在富蕴县召开了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经验交流現场会,总结了自治区牧寄校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为牧寄校是一种既适应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又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重要办学形式,对牧区普及义务教育和加快提高牧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

二、积极贯彻实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努力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为了不断提高牧区教育教学质量,阿勒泰地区各级党政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真正把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落到牧区教育的实处,建立了一整套检查、监督、奖惩制度,并将行政、经济及法律手段运用到管理中,使社会、政府、家长都尽到各自的义务。各县(市)都依据《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催办制度》,采取一定的经济、法律手段督促适龄儿童少年按规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加大对“三法一纲”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做到了家喻户晓,使广大牧民的教育法律法规意识显著增强。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改善牧区办学条件,振兴牧区教育已势在必行。各县(市)制定了牧区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大大改善了牧寄校的办学条件。特别是近几年,各县(市)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增加对牧寄校的投人,保证了牧寄校的各项费用。随着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开征以及学校勤工俭学活动的大力开展,牧寄校又有了新的发展。不断改善牧寄校的办学条件,是办好牧寄校的重要保证。阿勒泰地区牧寄校在地方财政困难、资金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不要,掀起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善办学条件的热潮。师生们自己动手平整校园、硬化路面、植树栽花,修筑围墙、翻新校舍、修建运动场等,大大改变了牧寄校的面貌。现在,阿勒泰地区牧寄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1993年开始实施的世界银行“贫困I”项目和1997年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三片区)的启动,为牧寄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阿勒泰地区充分抓住了这个时机,有力地促进了牧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今,牧区最好的建筑就是牧寄校了。

三、加强牧寄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发展是牧寄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阿勒泰地区牧寄校管理提出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以人心管理为核心,不断强化目标管理,实行计划管理,狠抓制度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有一名好校长,就等于有一所好学校。阿勒泰地区非常重视牧寄校校长的选拔、培养和任用。把那些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熟悉牧区教育规律的优秀人才配备到学校担任领导职务,建立校长目标管理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加强了学校内部管理,为确保牧寄校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人手,注重抓好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彻底改变过去人管人的办法,而是通过纪律、制度来约束人,教师实行聘用制,能者上,庸者下,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上进心,增强了责任心。并采取多种办法提高牧寄校教师教学管理水平,师范院校毕业生择优分配到牧寄校,在有计划地送出去学习进修的同时,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加强教师间相互交流。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照顾,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优秀教师的评定等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上,首先考虑牧寄校的教师,从而稳定了牧寄校教师队伍,为提高牧寄校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阿勒泰地区牧寄校的师资水平已远远高出其他学校。

其次,加强对牧寄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牧寄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建立德育工作机构——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以团支部、工会、少先队、学生会、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为骨干,包括全体教职工在内的德育工作队伍。以德育工作为中心改善育人环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贯穿到各项活动之中,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近几年,在自治区内外发生的任何事件中,阿勒泰地区的教育系统以其稳定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受到有关部门的赞誉。同时,牧寄校狠抓了体育卫生工作,從而保障了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加强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后勤管理工作是保障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进得来、留得住”的关键,也是发展牧区教育的重要环节。

阿勒泰地委、行署非常关心牧寄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办法,在牧寄校初创时期就为学校解决了一群羊、草场、耕地等勤工俭学基地,基本上配备了生活专用车,从而保证了寄宿生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学校都配有保育员、卫生室等。在各方面都对寄宿生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照顾。由于加大了对牧寄校各个环节的管理,牧寄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据统计,1997-1998学年,牧区适龄儿童人学率为96.8%,巩固率为97%,小学毕业率为98.4%,小学升初中的比例为75%。

阿勒泰地区重视牧区教育的管理,采取了强有力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了牧区教育的稳步发展,涌现出一批管理与质量上乘的牧寄校,为阿勒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中,阿勒泰地区的牧区教育工作在中央、自治区的关怀下,在广大牧区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牧寄校的诞生和发展有着其时代的背景,她适应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完善。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广大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的意识得到进一步改变。一些牧区定居工程的实施促使牧民改变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也给牧区发展规模办学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为建立精品型和高效型学校提出了新课题。

牧区寄宿制学校在今后和将来一段时间,仍然是牧区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牧寄校办得如何,直接影响阿勒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完善,以及招生、分配和用人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将会出现更多新问题需要探索、解决。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投人,保证各项费用足额到位,加大对牧寄校的管理力度,开展经常性的督导和评估,真正落实“两基”、“两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单一的办学模式,立足牧区、面向牧区、服务于牧区,真正使学生既学文化知识,又掌握一定技术和技能。要加强牧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教学力度,提高牧寄校学生,的汉语水平,使他们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十年来,阿勒泰地区的牧区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们相信,只要发挥优势、加大教育改革力度,阿勒泰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为二十一世纪经济的腾飞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作者:阿达克

上一篇:作风纪律自查自纠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纪检调查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