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行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环境适应能力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不合理,教学方法不丰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职德育课程改革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职德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新时代下的高职德育课程改革初探

摘 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为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各高职院校的重点课程。本文简要分析了在新时代下该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及产生的原因,并对此提出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式。

关键词:教学困境;教学反思;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与西方市场经济百年发展、完善的过程相比较,我国社会的转型是以浓缩的形式,把社会变革中的各种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不断推出的新的社会变革举措,催生出我国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也带来了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一、新时代下该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及产生的原因

我们要看到中国国情的变化。今天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意志不够坚强、独立能力较差的问题。在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同时,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甚高,在各方面互相攀比的情况时有发生。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心理压力,急需得到各方面的指导、帮助和咨询。目前,在部分高校开始的心理咨询等活动,虽然能有效地解决他们的一时之需或燃眉之急,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造成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和价值的多样化。这样,代表社会群体利益的德育教育就成为学生反感的对象,这是很自然的。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在教学双方就体现为理论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简单顺畅的灌输过程,这是由德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二、新时代下该课程引起教学的反思

第一:必须明确该课程教学的应有地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该课程设置,正是着眼于引导和帮助高职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方针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正确看待该课程的社会角色

在社会多元发展的前提下,有关的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从社会的现状出发,应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把昔日的风光不再看作是社会的进步,应该把今天教学的难度看作社会发展的必然。有关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教学的难点中,看到坚持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如果教育没有起到整和价值观念,教育引导学生的目的,对于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作为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应该从现代社会的知识背景下来理解这个问题,应该把这个问题看作正常的情况,而不应该以此来怀疑该课程的教育意义。

三、教学改革

第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在高职院校是较新开的政治理论课,我们在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把理论内容用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容易、更深刻,在课件制作和运作上,老师并不单纯是画面的“解说员”而要在教学的每个单元内从现实问题入手,运用鲜活的案例教学,提出问题,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带领他们层层分析,激发他们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渴望和得出正确结论的欲望。通过分析,不仅让学生们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更深的感悟,而且有了继续深入研究的愿望,最终帮助和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获得正确的理论结论。

第二: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专题授课制度,打破原有的教材章节,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抽取出来,结合知识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实际,加以综合整理,按照少而精的原则,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的分析,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讲解。针对高职学生关注的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建立了一套研究式教学的模式。主张学生自觉进行理论研究,帮助和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研究式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该课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第三: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环节是面向社会现实,锻炼学生能力,激发创新情怀的重要方式。该课程的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要求任课教师坚持用灌输原则,使学生认识、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体系。因而,在该课程教学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怀,使之自觉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有组织地使学生从学校课堂走向社会课堂,经受社会大熔炉的锤炼,从而强化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增强信心,增长见识,锻炼能力,从而增强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对于如何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值得我们思索。

参考文献

[1]马斌 高职教育“两课”教学改革探析 《湘潮(理论版)》2005年第4期

[2]彪晓红 深化“两课”教学改革 实现“两课”教育创新 《中国高教研究》 2004年第4期

[3]王会刚 关于高职高专“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教育与职业 第2006年第15期 2006.5

作者:孙 玮

高职德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职业素养培养导向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

[摘要]行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环境适应能力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不合理,教学方法不丰富。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十分必要和紧迫,必须以职业目标为基础,明确德育课程目标;以职业内涵为抓手,优化德育课程内容;以职业要求为导向,丰富课程教学方法;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拓展校企协同德育平台。

[关键词]德育课程改革;高职院校;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靖国华(1878- ),女,河北邯郸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浙江 宁波 315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东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18-ZXLL16)

高职院校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在全民思想观念变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实践证明,在具备基础知识、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尚品格、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更受企业青睐。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重视职业技能、职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对高职德育课程的研究,寻求更为有效的手段提升德育课程的育人效果。现阶段,高职德育课程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薄弱环节,为了培养出具备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人才,需要深入研究德育课程改革。基于此,本文对职业素养培养导向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希望对促进高职德育课程良性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一、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

课程目标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向,也影响着德育课程的质量,对高职学生个人成长与教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不够明确,主要表现为:一是德育课程目标界定较为模糊。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探讨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学生个人素质、道德行为的提高和养成,在教育教学、就业工作中做到技术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当前,对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的认识和界定不够清晰,在制定课程目标过程中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以将理论观念向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道德形成作具体转化。二是德育目标与高职学生基本情况不适应。高职学生的家庭背景、心理素质、专业选择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相比于本科学生,其自制能力、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这就要求高职德育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在确定德育课程目标时直接照搬重点本科院校的课程目标,也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课程目标,出现教师主导性过强的问题,德育课程目标缺乏针对性。三是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滞后。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加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然而,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在知识结构、情感价值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仍沿用以前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二)课程内容不合理

一是德育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当前,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使用相同的德育教材,难以体现学生之间文化水平、专业方向的差异,难以兼顾德育的共性与个性,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二是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开放性不足。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政治、哲学、法律等内容基本不变,难以突出德育的特色,限制了学生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三是德育课程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当前德育课程内容政治性过强,内容偏向于理论,课程内容不太贴近“90后”“00后”高职学生的生活,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四是德育课程内容与职业的融合度较低。目前,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德育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仅通过思想政治课进行,乏味、理论性的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校本内容来看,涉及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的内容较少,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内容不合理使其育人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育目标的实现,难以满足新时代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不丰富

在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照本宣科讲授理论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互动,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这种德育课程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学的心态。尽管部分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尝试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但由于教师自身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制作的教学课件不够美观,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课件内容的实效性不强,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难以达到德育课程的目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德育教师不能较好地使用教学资源,教育形式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课内外德育实践活动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二、职业素养培养导向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路径

(一)以职业目标为基础,明确德育課程目标

当前,社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从源头入手,合理调整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德育的前瞻性、针对性与层次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德育工作。

在制定德育课程目标时,一方面,要在国家发展要求、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教育工作者们要立足于发展实际,深入研究国家发展形势、专业发展现状,不断完善德育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企业提供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立足区域发展实际,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德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法律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因此要结合行业需求、专业特色进一步细化课程目标与教学方式,提升德育课程目标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要注意渗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确立德育课程目标。在教育政策的宏观指导下,高职院校要努力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目标,而非盲目照搬其他院校的德育课程目标,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突出本校特色。高职院校德育目标要使德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实习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德育理论自觉外化为行动。具体包括: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借助优化教学手段等方式加强德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要在各个学科、专业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资源,让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发挥专业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二是要关注德育在学生生活中的渗透,考虑到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隐性课程载体,结合学生生活进一步深化课程目标,提升德育的感染力。

(二)以职业内涵为抓手,优化德育课程内容

第一,构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优化课程内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但其内容大多不受教师与学生的重视,缺乏吸引力。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整合现有的课程内容,筛除部分重复、陈旧的内容,合理增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如就业、心理健康、婚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要加以整合,如根据学生实际,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问题为抓手,整合相关内容或专题,提高课程教学灵活性。另外,要重视德育隐性课程的开发,通过隐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可以将教学课堂搬到现场,定期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馆、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地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现场学习革命精神,感受时代发展;或者是举行宿舍文化展示、校园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增加职业道德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必须抓住学生职业发展这一重点,结合市场和社会的整体需求,以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能力要求等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职业规划意识,引导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同时,高职院校要以职业内涵为抓手,将职业规范等纳入德育课程内容中,课程内容要强调爱岗敬业、集体主义、创新意识等,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适应未来职业特点的道德素养、道德品质,为学生未来的毕业、求职奠定基础。

第三,可以增设辅助德育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增设人文类或职业素养类选修课,实现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进一步理解不同的德育内容。在具体课程实施中,要充分体现德育的重要性,将课程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确保课程教学不脱离学生需求,不脱离实际生活。除此之外,对于这类辅助德育课程,学校与教师要重视教学计划、教学时间与教学方式的安排,使其育人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断充实德育课程内容。高职院校要基于客观需求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当原有的课程与当前形势不适应时,应该根据社会、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此同时,要认清校本教材的侧重面,兼顾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深入研究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其作为辅助教材更好地协同德育课程发挥育人作用,以满足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三)以职业要求为导向,丰富课程教学方法

第一,在理论课程方面,一是要加强交互式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德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特长等选择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改变过去乏味、沉闷、单向的教学模式。二是可以采用活动导入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社会公德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由不同的学生表演乘车让座和不让座情形,通过对比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美”的行为,什么是社会公德的要求;在讲述职业道德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面试,由学生担任面试官,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的角度考察前来面试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哪些行为会影响求职,哪些行为是违背职业道德标准的。三是引入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根据本节德育课程的内容,搜索相关资料,最好以学生身边或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浏览、分析、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通过讨论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实践课程方面,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能力、素质的要求,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对德育课程内容有更为直观的感受。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前来讲学,向学生展示工匠技艺、个人事迹,使学生透过这些感悟工匠精神,体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四)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拓展校企协同德育平台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高职院校应抓住契机,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内涵,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拓展校企协同德育平台,推动德育课程改革。第一,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建设德育实践基地,探索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德育工作的经验,积极主动挖掘校企双方的德育资源,不断深入推进校企德育工作交流互动。第二,建设校企交流与协同网络平台,平台设计把握系统性、综合性、功能性的原则,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就德育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与职业精神等方面话题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对人才的要求。第三,邀请企业人员前来讲学或举办专题讲座,丰富高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形式。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精神等的了解,提升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技术进步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德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思想,立足实际,加强对德育的研究,以职业目标为基础,明确课程目标,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等调整教学手段,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強德育合作,多层面推动德育课程改革,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冬丽.浅谈高职德育课在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01-103.

[2]谢雪梅,卢桂霞,李民华.贯通培养背景下职业院校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55-57.

[3]白国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视角下的中职德育课改革探索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20):27-29.

[4]韩献珍,宋长江.职业素养培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路径探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6-59.

[5]马琳.融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7(4):80-81+84.

[6]李赟,黎鲲.工程伦理维度下的高职德育教学问题透视及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2):53-54+57.

作者:靖国华

高职德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3:

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摘 要: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已经不是对“德育的意义与重要性”的理论探讨,而是对于德育的实效性及其实施策略的关注。

关键词:德育 课程改革 实效性

在理性与技术至上的时代,如何切实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和人文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如何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德育如何从“目中无人”走向“以人为本”等等。可以说,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已经不是对“德育的意义与重要性”的理论探讨,而是对于德育实效性的关注。

一、对德育的实效性的理解

对于德育的实效性,目前存在多种解释。有人认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问题是效果的问题,即是教师所传授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程度;有人认为,德育实效性的问题是方法的问题,即是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也有人认为,德育实效性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者、教职工和学生全员、全面地参与其中。我们认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不仅是效果的问题,也包括效益和效率的问题。

(一)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的内在效果与外在效果的统一

德育的实效性不仅体现在德育要求能顺利内化为高职生个体的道德意识,而且体现在能够外化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所以,在德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理解、认同和掌握德育课的内容,更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主动践行,并养成习惯。

(二)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的个体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有效的德育既能够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又能够通过个体的道德行为辐射和影响家庭、集体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把班集体创建成一个团结、友爱、和谐、温暖的大家庭,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很好的发展自己,进而影响到每个学生的家庭,延及到社会。

二、实现实效德育的策略

(一)观念变革策略

观念的变革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实现观念变革应做到:

1、树立正确的德育目的观

德育的目的不只是道德知识的灌输,而且包括道德意识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的践行,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此外,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培养也同样不可或缺。

2、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

德育的功能不限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发展其健全的人格和“与他人共处”的意识与行为,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树立正确的德育主体观

德育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是双主体的参与和互动。德育正是在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教师主体意识的引导中实现着对话与交流,理解与沟通。不论在课堂上或课下,都能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的机会,学生才会对德育产生兴趣。

(二)方法创新策略

德育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捷径。德育方法的选择应重点考虑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求之于知,激之于情,强之于志,悟之于理,践之于行,养之于能。在德育课堂上要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让德育课真正“活”起来。

1、多用活动化教学模式

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资料展示等等,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师生互动,形成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

2、要多用讨论式

要努力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大胆推理设想,把问题拓展延伸开,把思想和情绪激活,尽量让思想的火花碰撞,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3、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把教学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抽出来,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拟定计划、方法以及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教师作为研究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应予以适时适度地“扶”与“放”。

4、加强实践教学

教师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或是从现实社会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法制问题,经济问题,心理问题等应当充分运用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鲜活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努力让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内容精选策略

德育内容的选择应以“针对性和时代性”为基本尺度,坚持精选。

1、用活教材,是德育课充满活力的前提

改革课程,落实内容是关键。课改行动下的德育教材不再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发展变化中的德育学科。用活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今天,德育课课堂内容的开放成为必然。教者应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审慎选取材料,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接通”,引导学生学会“感恩”,选取典型校友创业成功的案例等,编印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内容。使书本知识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既不冲淡教学主题,又能强化育人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热情高,才会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活力。

2、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等职业学校德育必须满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体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加强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培训和教育指导。

高等职业学校在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必修课的同时,要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历程,考虑个人的价值、智能、兴趣以及助力和阻力,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发展方向,落实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让学生既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又能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四)科学考核策略

为了有利于增强职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综合素质,当前德育课程的评价应实行积分化,建立学生德育综合档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即对学生德育课程活动参与、知识学习、德育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除在学期末进行外,平时每一个环节都要利用,包括课上、课下。为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习惯,可附加行为规范奖惩学分,对学期中有突出表现或明显进步的、操行等级为优的可加一定的学分;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操行等级为不及格的扣取一定的学分,汇总得出德育学分。评价形式可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由学生进行初评(自评、他评相结合)、任课老师合议、班主任老师建议、德育课老师评议等多项不同环节组成。

(五)师德建设策略

发挥德育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教师是关键。职校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实际的德育课堂中,如何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如何进一步促进道德主体在课内与课外的和谐发展等等,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索和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学校应以德育课程的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增强高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实效性。□

作者:张健

上一篇:项目教学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作风心得体会(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