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产业集群理念探究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县域经济是链接城乡发展的纽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如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破解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已成为困扰各级政府的一个棘手难题。而发展产业集群是推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产品升级提升、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交互产业集群理念探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交互产业集群理念探究论文 篇1:

大庆市建设哈长城市群主体城市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作为哈长城市群主体城市的大庆市,在深度挖掘石油产能和石化深加工能力的同时,逐步构建起集天然气、新能源、装备制造、大数据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但目前大庆市在产业集群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市场作用下的集群化程度较低、政府作用下的集群化程度较高、大庆产业之间关联性程度较弱、区域内外产业化集群结构雷同。对此的解决方案为:政府部门应具备整体发展视野,积极培育本土的非公经济组织,政府以经济增长极培育为主线,逐步建立核心外围产业集群,以增量变革突出产业比较优势。

关键词:哈长城市群 产业集群 大庆市 问题 对策

2016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哈长城市群规划》,其本质在于以新的模式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并以此来提升该区域对域外的经济辐射能力。为此,大庆市作为哈长城市群中的主体城市之一,更需要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上的比较优势。

一、问题分析的理论框架

(一)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主体基于社会分工协作的内在要求,具有推动产业集群的主体意愿。然而,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的社会分工协作具有分散和点对点的特征。在利益共享机制下,市场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将相互构成技术锁定,从而会不断强化二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力度和封闭性。就市场演化格局来看,依靠内因所推动的产业集群由于发端于市场自发的演化过程,所以在产业集群形态上倾向于分散化和碎片化。

(二)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外因

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外因则是政府的力量,这也是破解上述内因所面临困境的主要途径。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针对市场失灵政府具有干预的职能,进而防止因外部性而导致的资源供给不足的现象。事实上,产业集群的过程和所发挥的效能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如关联经济效应、空间经济效应、学习效应等。因此,若是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产业集群,则市场主体会因外部性的产生而降低自身的努力程度。然而,政府干预市场存在着多元目标导向,如果过度依赖政府推动有可能抑制厂商的合作意愿。

(三)实现产业集群稳定性因素

产业集群一定具备特定的空间维度,但在特定的空间维度下是否获得范围经济效应,以及空间和学习效应,仍取决市场主体之间的分工合作意愿,而分工合作意愿的达成又取决于市场主体对自身经济利润的考虑。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机会成本,这就表明若是分工协作的机会成本过大,仍会影响产业集群的稳定性。具体而言,机会成本过大的具体反映为:(1)寻求域外外包比域内合作更具经济价值;(2)域内配套产业产能和技术短板,增大了合作方的时间成本等。可见,特定空间维度下的产业集群,仍然面临着域外相关产业的竞争压力。

(四)开放式产业集群实现机制

之所以提出“开放式产业集群”问题,主要针对大庆在哈长城市群所扮演的角色。从产业经济学理论出发,理论界在探究区域产业集群时往往建立在“区域封闭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事实上,根据区域经济学对“区域”的内涵界定,区域本身就特指具有独立经济系统的空间范围。然而,探究开放式产业集群的实现机制,其关键在于形成区域产业集群比较优势,进而与城市群其他区域的产业集群形成分工与协作关系。

二、大庆产业集群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作用下的集群化程度较低

从分析框架中可知,市场主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具有实现产业集群的意愿。而且,以市场作用这一内因来推动的产业集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契合性。但大庆作为东北老工业城市,其产业发展的历史维度中便充斥着国家计划。在这种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下,又以国企作为产业集群的践行者,市场主体必然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市场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域内国企难以调动自身的市场主体意识,主动寻求分工协作的机会。

(二)政府作用下的集群化程度较高

与市场作用程度较低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政府作用程度较高,而这也符合大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近年来的大庆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在扭转资源指向型产业结构现状的同时,大力推动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建立。在本文开篇之处所提到的大庆新兴产业类型可知,天然气、新能源具有产业比较优势;但装备制造(车辆装备)、大数据产业则具有一定的发展难度。可见,当前具有重化工业特色的产业集群,则无法有效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三)大庆产业之间关联性程度较弱

所谓“产业”可以界定为具有关联性的厂商集合,那么产业集群则构成了相互关联厂商之间的网络化结构。在分析框架中已经得出,产业集群若要实现稳定发展,则需要增大参与产业集群市场主体的经济利润,而本身在于降低他们的机会成本。但从大庆目前大力发展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组织中可以看出,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并不强。这一现状必將带来两个子问题:(1)以何种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极;(2)培育经济增长极后的涓滴效应又如何实现。

(四)区域内外产业化集群结构雷同

在分析框架中提出了“开放式产业集群”的概念,而这对于大庆实施主体城市产业集群建设具有明确的指导价值。从哈长城市群所涵盖的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等在内的成员,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十分完善的重工业基础,并大都以重型装备制造业作为城市主导产业。哈长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内部互相竞争和蚕食,大庆当前的产业化集群结构与域外城市之间形成了冲突,从而使得大庆作为主体城市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

三、破解大庆产业集群问题的现状思考

(一)针对市场作用的现状思考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其需要得到价格机制的支撑。然而,若是国企无视价格机制,并以传统计划思维来被动接受改变,则根本无法发挥市场作用的绩效来。比较而言,非公经济组织具有天然的价格敏感性,所以他们具有主动借助市场机制走集群化道路的本能,其本质在于资本的逐利性使然。因此,实现增量变革则成为了发挥市场作用的出路。

(二)针对政府作用的现状思考

以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实事求是态度,是最终实现大庆产业集群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近10多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脱困效果并不显著,其原因之一便在于域内还存有计划特色和计划思维。我们无需改变这一局面,我们所要改变的则是在增量变革的同时,厘清政府作用机制的实施对象和方式。建国以来,大庆为国家贡献了将近20亿吨的石油,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实施,当地国企需要从传统石油生产逐步转型为石化深加工中来,并整合关联性国企作为分工协作的配套组织。可见,这便需要由政府作用机制的发挥来实现。

(三)针对产业关联的现状思考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产业关联问题,其首先需要培育主导产业,并发挥主导产业的关联性来带动外围产业的发展。可见,实现产业关联并不意味着各产业之间建立起平等合作关系,而是需要采取“核心—外围”的产业发展策略。当然,区域主导产业可以轮动,进而提升区域的产业结构。从中可知,大庆在产业集群化建设过程中,第一步需要解决“谁为经济增长极”的问题,第二步则是基于存量和培养增量产业构筑外围集群格局。

(四)针对产业雷同的现状思考

从2016年3月国务院批复建立哈长城市群规划到目前已有1年时间,但是哈长城市群各个城市的产业布局仍各自为政,群内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城市之间存在行政分割、各自为政现象,各城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非合作博弈,行政壁垒仍然是影响哈长城市群打造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正是因为存在着行政壁垒才导致了各城市产业集群的思路相类似。若要打破这一局面,大庆市政府就需要通过“走出去”加强协调策略来给予破解。

四、对策

(一)政府部门应具备整体发展视野

大庆作为哈长城市群中的主体城市之一,其在构建自身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时,需要在城市群发展的大格局下来实施。这就要求,大庆市政府应具有整体发展观。从哈长城市群的主体城市构成来看,其涵盖了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主要城市,且本质上构成了省域之间的区域合作关系。因此,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者在产业布局、生产要素、制度等方面要有区域一体化发展理念,应充分掌握哈长城市群各主体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并着力突出大庆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

(二)积极培育本土的非公经济组织

大庆需要大力培育非公经济组织,在培育非公经济组织时需要将财税优惠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向那些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倾斜。由于大庆正处于产业转型的攻坚克难时期,而且存在着大量需要安置的分流职工。因此,在非公经济组织培育上,应大力培育包括物流企业、工业旅游服务企业在内的企业类型。理由在于,物流企业将为联动关键产业之间的商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业旅游服务植根于大庆浓厚的石油工业氛围,其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旅游市场差异性优势。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组织类型,具有承接分流职工的能力。

(三)政府以经济增长极培育为主线

政府的作用机制应重点放在确立大庆的主导产业,并以各项政策为保障培养经济增长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核心—外围”结构下的产业集群格局。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效益日益低下,所以具有重化工业特点的产业显然不适合于作为主导产业,而且这也无法改变与域外产业雷同的局面。建议可以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理由在于:(1)首先可以维系大庆作为能源输出城市的品牌效应,再者可以通过新能源产业来扭转大庆市不合理的产能结构,同时还能借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2)新能源产业可以与域外各主体城市产业结构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如与长春的精密仪器产产业、哈尔滨的重型装备制造产业间形成产业差异化格局;(3)新能源的产业关联度较高,其的下游产业链可以涵盖新能源汽车产业、物流产业等。

(四)逐步去建立核心外围产业集群

从产业集群建设的逻辑来看,应首先确立主导产业,然后再确定外围产业,最后在政府的推动下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建议,针对外围产业的建立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具体做法为,政府根据主导产业发展中的配套需求,以招商引资的方式面向全国引进相关企业入驻。由于本文提出应以新能源作为主导产业,那么关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配套生产企业,以及以之相关联的其他企业都可以作为招商引资的对象。

(五)以增量变革突出产业比较优势

增量变革具体指向通过培育非公企业和引起域外企业,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化格局。比较优势的体现,主要反映在大庆作为主体城市能够参与哈长城市群产业分工,并在分工基础上形成城市群内的商贸活动能力。那么,这就要求在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培育时,应能适应性界定该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产品商业化的目标市场。

最后强调,产业集群在形态上具体表现为相互关联企业在地理空间意义上的相对集中,这种相对集中能带来交易成本降低和知识外溢加速的红利。产业集群在建立动态适应性的同时,还需要与区域内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联系起来。这种内在关联性不仅体现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还更加深入体现于劳动力资本的提升领域。尤其应重点关注产城融合互动下的人力资本提升。若是劳动力资本存量始终维持原状,那么则将无法与“压缩产能水平、优化产能结构”的要求相匹配。因此,现阶段需要突出人力资本培育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

2016年国务院提出了建立哈长城市群的战略决策,作为哈长城市群主体城市的大庆需要抓住历史机遇,以产业集群式發展为城市经济发展主线,与其他主体城市形成良性的分工协作关系。本文通过对大庆产业集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需要按照“核心—外围”的产业集群结构来逻辑推进,并以新能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为此,大庆产业集群建设的对策:政府部门应具备整体发展视野、积极培育本土的非公经济组织、政府以经济增长极培育为主线、逐步去建立核心外围产业集群、以增量变革突出产业比较优势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彭健新城镇化建设中如何从产业集群迈向创新集群[J].中国中小企,2014(6):75—77

[2]陈雪琴基于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的我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分析[J].现代产业经济,2014(2):14—19

[3]陈斌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及其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0):53—57

[4]周韬空间交互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升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01):134—140

[5]赫曦滢哈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整合发展[J].城市学刊,2015,36(02):66—71

(范英,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经济和发展改革局。)财政金融中国经贸导刊

作者:范英

交互产业集群理念探究论文 篇2:

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摘 要]县域经济是链接城乡发展的纽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如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破解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已成为困扰各级政府的一个棘手难题。而发展产业集群是推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产品升级提升、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发展县域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对于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集群;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3.059

1 产业集群对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1.1 产业集群是促进县域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有力途径

县域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它是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群体里的成员,他们之间可以是合作关系,也可以是竞争关系。这些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供应商、金融、咨询等服务机构,构成了一个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这种在特定空间内,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从而有利于县域整体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产业集群先天所具备的空间集聚性、专业分工性、产业关联性、竞争合作性、资源共享性等特质,一是使得大量相关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中,产生了规模经济,提升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二是企业之间通过深度的专业化分工变得更加紧密,由此产生共生效应,迅速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三是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共享,不仅扩展了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边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规模偏小、资金匾乏、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等劣势。

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对于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于县域内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发展;对于县域内产业成群、链式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产业集群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大量相关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大大提升了地方的经济总量,是地方经济增长的强引擎。

一方面,产业集群能够带来人才的集聚,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能够吸引大量外地科技型人才的流入,这就为集群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这种企业和人才自我增强并相互促进的良性运行机制,可以带来全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突破。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县域产业集群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能有力推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产品升级。首先,产业的集聚带来了人口的聚集,人口的集聚又引起生活消费、住宅、能源、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等服务产业的新需求。新需求意味着新市场,这些新催生的产业,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丰沃的财政收入,同时也有利于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向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发展。

1.3 产业集群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相互协作,有力地提升了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可以对群外企业施加影响;集群内的企业通过技术分享,可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技术创新研发,这也为集群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集群的环境有利于新企业的产生和集群规模及影响的扩大。实践证明,产业集群一是可以提高集群内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共同分担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有助于集群内企业取得政府和相关机构良好的服务和支持;三是县域内产业集群的规模化发展,可以提高集群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

1.4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的助推剂

创新离不开特定的产业载体。产业集群的协同性、竞争性、共生性、互补性等特性,不仅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支撑条件,而且能激发出强劲的创新需求和氛围。特别是地理位置的临近以及交流,可以加大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有力推进了技术方面的合作,从而有助于降低弥合企业间知识和技能的差距所付出的成本。与此同时,产业集群内集聚的政府职能部门、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也能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综合高效的服务支撑网络。这些对于全面提升集群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非常关键和便捷的。

1.5 产业集群是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县域经济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长期以来,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使得我国县域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经济发展自主性和空间较小。特别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小城镇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凝聚力不强。因此,县域经济要想实现质的飞跃,必须要依靠产业支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1.6 产业集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

县域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当地农民就近就业。这样一方面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让当地农民主动从农业生产向其他产业转移。特别是县域周边的农村地区,能够更快地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总之,发展县域产业集群已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2 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2.1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还有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一个市场前瞻性高、敏锐性强、高效能的政府,对于县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地要加强规划导向,抓好项目建设。要依托自身区位优势,找准产业布局,选准主攻方向。要科学、系统的制定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使其与当地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融合。

2.2 强化项目支撑

地方政府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引资金、上项目,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各地要立足自身實际,找准定位;要聚集有限的资金,注意避免低层次、盲目性的重复建设;要以市场为先导,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是要以“种特色、上规模”为重点,搞好项目谋划和包装,实行“链条整体招商”;二是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在建项目抓进度,促其尽快建成投产,产生效益;三是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四是要严格项目准入,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上马。

2.3 完善集群发展环境

产业集群的培育、成长和壮大离不开良好的集群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集群发展的硬环境、软环境以及技术环境。

第一,打造良好的硬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打造良好的硬环境。重视搞好特色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园区内基本生产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特色工业园区的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从而实现集群内企业的资源共享,达到降低发展成本的目的。与此同时,搭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公共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实现集群内企业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

第二,创造良好的营商软环境。要树立“良好的发展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思想观念,以环境的最优化赢得发展的最大化。通过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投资环境的“星级标准”,增强对外吸引力,增创发展新优势。要切实落实园区优惠政策,对入园企业项目在土地、资金、能源、税费等方面给予重点优惠待遇,让企业以最低门槛进入,最低成本运营,最高效益回报,营造政策洼地,构筑环境磁场。要大力引进金融、中介服务、咨询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县域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市场服务。

第三,营造良好的集群技术环境。鼓励集群内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和技术交流中心。对于制约县域集群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要下大力气进行技术攻关。可以通过引进专业性的人才,来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的科研项目,同时也要搭建平台,鼓励集群内的企业开展协作,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促使县域产业集群真正具备科技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同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市场潜力广阔的相关技术成果的转化,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县域产业科技含金量和市场竞争话语权。

2.4 集群特色化发展

特色产业是一个地方长期发展形成的,是具备显著竞争优势的产业。因此,现阶段加快县域产业集群的培育,就必须因地制宜,选取体现本区域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所以,各地区要立足自身特色,进行产业嫁接,做强、做大产业规模。同时,要引导各种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提高当地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各地要按照“特色主导、龙头带动、集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特色产业集群为载体,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于传统优势产业,要加快改造提升;对于先导优势产业,要积极培育完善;对于具备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产业,要做大做强。要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起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发展环境。

同时,各地要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聚合各种要素,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培育。要加快集群规模的扩充,完善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真正实现“一县一业,一地一品”各展所长。各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人文风貌等,合理选取最具优势的产业,并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

2.5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变粗放式增长为集约式增长,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同时加快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融合。这才是确保县域经济健康、高效发展的关键之举。因此,各地要按照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的思路,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产业集群新体系。

一是全力帮扶有潜力的企业,帮助他们进行技术革新。通过产学研、科技人才的引入、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分享等,实现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的技术革新。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要以技术创新为契机,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为手段,积极引导集群内企业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新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提升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工艺技术水平及其附加值。三是以人才为智力支撑,强化项目研发。要加快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引入力度,通过住房、个人提升、收入改善等方面的保障,使得县域产业集群内高学历、高素养的专业人才队伍充沛,为项目研发提供智力保障。四是集聚人力物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把有限的资金聚集,加快培育新材料、AI、大数据、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1]谷进军.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城镇化优化升级的对策[J].河北企業,2019(9).

[2]张冰,周蕾.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J].特区经济,2018(3).

作者:袁微

交互产业集群理念探究论文 篇3:

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

近年来,产业集群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现象和重要动力,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产业集群内部多元化的主体及要素组合成为复杂、动态、有序的知识网络,带动集群内企业进行合作创新。在分析创新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探讨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机制,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对专业化和创新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个企业仅凭自身资源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市场竞争方式由单一企业竞争逐渐转变为产业集群竞争。通过与研究机构及供应商等进行创新合作,企业能够获取新的理念、技术,利用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作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产业集群独特的组织结构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及传播通道。在产业融合趋势下,企业创新模式由个体自主创新逐渐转变为集群合作创新。而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则依赖于创新网络的构建,通过集群内企业与相关教研机构等主体之间灵活的互动机制和高效的创新模式实现集群整体带动企业个体的创新。

二、集群创新网络

(一)创新网络内涵特征

对创新概念的解释最早由Schumpeter(1912)提出,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讨论了企业生产中进行的线性创新活动。Freeman(1991)首次提出创新网络概念,将创新网络定义为企业为实现系统性创新进行的一种制度安排。早期的“线性范式”创新研究逐渐转变为企业与其外部环境联动的“网络范式”创新研究。Chesbrough(2003)则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强调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创新网络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网络结构体系及创新网络合作三方面构成。其中,创新网络主体包含高校、研究机构等知识创造机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同行合作及竞争者等知识应用机构,政府、金融机构、协会组织等创新环境优化机构;创新网络结构体系主要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研发系统、创新服务支持系统;创新网络合作指的是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产学研合作、垂直及水平合作关系。创新网络作为一种空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征,是集群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路径安排。

(二)创新网络结构

1.创新网络结点

创新网络结点即创新主体,主要包括以下组织机构:一是高校及科研院所,是创新的源头所在,不断为创新网络输出最新创新理念及成果。通过产学研等方式,高校及科研院所能够将知识创造市场化,同时也降低了核心企业的知识创新支出。二是企业,包括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中游合作及竞争企业、下游客户等。上游企业为核心企业供应生产所需材料、零部件等,决定了核心企业创新产品质量;中游合作企业与核心企业进行创新合作,共同提升创新竞争力;同业竞争企业则能够在市场竞争方面对核心企业形成压力,推动核心企业加快创新进程;下游客户在为核心企业创新产品提供销售渠道的同时,还能将产品市场信息反馈给核心企业,指导后续创新尝试。三是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用以规范市场行为,营造良好创新网络运行环境,并在市场失灵时保证创新网络能够顺畅运行;金融机构是包括银行、基金、保险等在内的资金融通机构,为企业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资金支持;中介机构则包括咨询公司、事务所、行业协会等,可利用其专业知识及信息协助企业进行投资选择和战略决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2.创新网络关系链接

创新网络各节点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系构成了创新网络的关系链接。企业处于创新网络复杂关系网的中心,通过知识、信息、资本的转移与创新网络其他主体建立关系链接。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中游合作及竞争企业、下游客户通过产品、技术、人员等交互流动建立链接形成产业集群;也去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共同进行创新研究,建立知识链接;政府通过完善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制定优惠政策、提供扶持资金等激励措施鼓励并支持企业创新;企业与金融机构进行产融合作,畅通融资渠道,建立资金链接;与中介机构就其所在领域进行专业化服务合作,建立服务链接。由以上关系链接构成了知识创新系统、技术研发系统、创新服务支持系统,最终形成创新网络结构体系。

三、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制

产业集群是包含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在内的复杂空间组织形态,集群内主体作为网络结构中的重要节点,其链接方式对集群网络结构及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各主体以平等的合作关系为基础,进行长期性的创新合作,维持创新网络有效运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度专业化分工致使企业对集群内其他主体的合作需求增加,各主体间的创新依赖程度也日趋紧密,从而对集群主体合作创新有很好的激励作用。集群网络组织摒弃了传统上僵硬的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在外界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在合作中面对不确定因素也能够通过网状组织结构灵活解决矛盾分歧,提升创新效率。

(二)学习机制

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学习和交流是产业集群的创新源泉,也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的重要驱动力。企业间的技术差异是企业进行学习的动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主动和被动学习与集群内其他主体进行互动提升。企业通过向外部机构学习来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新产品研发以及技术升级,推动企业不断创新进步,在高速发展的市场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产业集群中灵活的网络结构也促使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能够以顺畅而又低成本的方式进行互动学习以及知识的转移,实现集群内的知识溢出及资源共享,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合作创新。

(三)竞争与合作机制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高速更新换代的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然而创新的难度也不断增加,于是合作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竞争机制能够驱动企业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合作机制则促使集群内企业进行资源共享,通过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等方式实现合作共赢。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结构决定了其竞争力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竞争力的简单加总,而是集群内企业竞争力的有机结合。集群内企业通过开展基于合作的竞争,在整体提升竞争力的同时争取自身更大程度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产业集群合作创新持续发展。

(四)扩散机制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各节点之间建立链接进行知识、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传播,集群内主体之间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的过程。高校及科研机构将最新知识研究成果向企业输送,企业则依据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需求有针对性地反馈给高校及科研机构,增强知识技术的实用性。集群内企业之间通过人才交流、研发合作、企业联盟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交流,使企业间联系更加密切,创新资源流动也更为顺畅。与此同时,产业集群内劳动力及信息等资源的高流动性使集群网络更为密集,增加知识溢出的广度和深度,加速了创新知识技术扩散,促进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持续提升。

四、结语

产业集群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灵活多變而又紧密联系的集群创新网络结构体系,网络结构为集群创新的各类主提供了高速顺畅的网络通道、搭建了良好的网络平台。集群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产业集群创新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创新网络结构分析,探究了集群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以期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基金项目:珠三角典型制造业创新网络空间结构与演进机制(2018WQNCX147)

作者:肖雅怡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计划一年级二篇下一篇:房管局禁毒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