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

2022-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田园综合体申报规划

创新田园综合体小镇规划设计的探索

【摘要】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背景下,创新田园综合体小镇模式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形势,该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是缩小城乡发展距离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创新田园综合小镇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思考其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并以河南原阳葛埠口乡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践为例,探讨了城市设计在田园综合体规划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文章总结了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模式,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可以借鉴的方式。

【关键词】 田园综合体;思考;规划设计;农业;教育业

自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伊始,到中国的传统园林,再到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构想,人们一直在追求回归并乐享自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田园生活的美感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乡间景观中的人文色彩逐渐逝去,原本具有诗画田园风情的乡村景观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森林。城市化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幸福感越降越低,人们渴望通过田园放松身心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集农业、文旅、居住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希望以旅游业作为驱动,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弥合城乡之间的差距。田园综合体横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中国休闲旅游经济发展两个领域,将成为今后发展的大方向。如何通过更好的方式发展田园综合体小镇,这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

1、发展创新田园综合体小镇的意义

田园综合体中,“农业+文旅+地产”的多元结构产业发展模式顺应了农村供给侧改革的需求,三大产业相互协调支撑,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以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农村地区,搭建一二三产联动的产业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加快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加强了农业和城市之間的交流与合作,融合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二元化问题。田园综合体小镇的建设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农业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改变,经济农业,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方式结合到小镇的建设当中,进一步扩宽了农业发展的渠道。因此,创新田园综合体小镇的建设为新农村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为经济的增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创新田园综合体小镇发展现状思考

2.1特色小镇建设偏少

田园综合体小镇的建设目前存在缺乏特色,模仿城市化建设的缺点。在小镇设计上缺少文化建设的渗透,没有可以让人记得住的特色建筑和风格,没有让人们欣赏的物质文化的渗透于传递,没有注重自然风光的保留,没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没有体现历史文化的特色小镇的建设,成为目前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遗憾。

2.2注重农业产业发展,结合旅游业发展偏少

乡村旅游业是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又一途径,在创新田园综合体小镇建设中,将旅游业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的融合发展模式,为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旅游业与消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更多的消费,增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城市,回归乡村发展,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生机。因此需要在小镇建设的同时将旅游业的发展统筹到建设方案中,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3文化建设不足

在创新田园综合体小镇建设的规划过程中,对于小镇文化建设的设计考虑不全,主要侧重房屋的建设与开发,有的建设方案直接将原小镇推倒重建,没有考虑小镇文化建设的缺失。老旧的房屋是留有历史文化的象征,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改造,将有特色有历史的建筑物通过进行翻新修补的方式保留下来,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保留,对子孙后代来讲也是一笔财富。建筑物的保留不仅是对文化的保留,也是对一代人记忆的保留,对时代的反映,对社会文明进程的真是写照,记录历史和传奇故事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值得保护和纪念。

2.4创新农业管理发展模式,应重视其他产业的引入与发展

在产业的发展中必须重视产业规划,保障小镇建设的有序高效进行。梳理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在地里位置,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综合旅游发展,多建度假酒店和民宿,发展健康旅游,集聚人才,设立学校医院等配套建设,为长远发展进行综合规划。植入和规划新型的驱动互补产业发展,确定发展方向,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和创业机会的增多。

2.5创新与田园复杂的城镇建设需要协调,绿色,可持续和共享为理念

在创新田园综合体小镇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整个建设过程中,绿色可持续建设是所有建设的基础,也是长期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农业发展以保护耕地为前提,农民才可享受到农业改革发展的红利,为创新田园综合体的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合理的发展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其运行才能平稳进行。小镇建设应以三农为基础,从小镇建设区域的实际出发,寻找适合的产业发展体系和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化进程,推动产业融合与发展。

3、在河南原阳县田园综合体项目中的规划设计与思考

3.1项目背景

项目所在地原阳县地处中原城市群核心腹地——郑州、新乡、焦作、开封四市中心。与郑州一河之隔、三桥相连,京广澳高速、107国道纵贯南北,郑焦晋高速、311省道横穿东西, 25分钟车程抵达郑东新区,40分钟车程抵达新郑国际机场。周边城市定位鲜明:郑州为政治和服务业核心都市,新乡为豫北的经济、交通、商贸中心,开封为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焦作定位为休闲旅游城市。面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原阳县定位为:中原城市群重要的文化旅游区、重点发展旅游业和轻加工工业、郑州北部重要节点和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城。

3.2设计目标

基于对项目背景的研究和市场需求的分析,将此项目定位为打造河南省首个田园教育综合体。(图1)以高附加值、高收益的农作物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以K12国际教育为特色,打造覆盖全年龄段的全民教育。此项目的四大目标:中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区,河南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区,新乡国际教育产业的集聚区,区域智慧物流产业的集聚区。

3.3设计内容

基地总面积2871公顷,建设用地面积464公顷,空间上采用有机聚合模式,以农业景观为生态基底,各功能组团模式发展。各功能区围绕生态空间形成相互渗透格局,按照规划的四大产业,田园旅居、田园康养、景观农业与国际教育相互渗透;四大产业衍生出若干极核与相关产业,与景观农业、快了运动相互渗透(图2)。最终在功能上形成了六大分区:核心功能区、田园风情社区、花溪运动区、农业体验区、农业试验区、农业种植区。(图4)

3.3.1核心功能区

核心功能区形成旅游服务、康养、教育、科研四大核心功能,包含了游客接待中心、特色商业街、K12国际学校、康复养老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农业学院、植物工厂和青少年体育公园等主要内容。(图5)

建设策略保留提升原明清遗存建筑,打造豫北文化古村;提升改造区域东侧用地,打造康养及活动中心;对区域内现状普通民居进行拆除,居民异地安置于南侧田园风情社区;农田赋予参与性、参观性活动内容,打造基于农业产业框架下的农业学院、农业观光示范园、植物工厂等;

开发实施策略考虑以下几点:提升区域主要道路,将原有4米村道拓宽至10米;整合区域村落道路,形成畅达性强的内部道路,将原有2米村道拓宽至7米;靠近中心位置打造社区中心,打造4500平米游客接待中心,为整个区域提供基础配套服务;农林用地整体保留,初期结合规划修建对外道路;中期结合产业打造休闲步道、休憩驿站;后期重点打造具有吸睛点的亲子乐园和青少年体育公园;

经济效益:未来收入可通过一票制,涵盖核心区所有景点,也可重点项目单独收费;配套设施收入单独核算,包括:国际幼儿园、K12国际学校、康复养老中心、特色商业街等;

3.3.2花溪运动区

花溪运动区板块以特色景观花卉为主题,形成片区核心景观,同时将快乐运动的空间融入其中(图6)。功能包含智能足球场、趣味游乐区、寓教于乐区、时尚运动区、田园农庄、田园木屋营地、文创民俗体验区等功能,对区域内农田进行改造和提升,并融入水景资源,可打造体育主题周末活动,通过门票、体育培训及体验等途径创收。

3.3.3田园风情社区

教育、康养社区与周边的农业景观、林地、地形风貌充分融合,作为国际教育、康养功能的支撑配套。包含田园合院、养老社区、教育社区、田园栖居、田园生态会客厅、田园亲子工坊、古法农村等(圖7)。按照符合原阳县本地农业基础,对农业产业进行规划,打造农业种植、科创研发、农产品展销、农产品物流、农业技术培训、科创田园社区等一条龙产业服务中心;针对原阳县南侧村落肌理,按照美丽乡村标准进行提升建设,争取政府美丽乡村专项资金;

开发实施策略考虑以下几点:提升区域主要道路,将原有4米村道拓宽至10米;整合区域村落道路,形成畅达性强的内部道路,将原有2米村道拓宽至4-7米;左右两侧村落中心位置打造社区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米社区中心;

经济效益:科创社区可打造农业科创周末游,通过门票、文创农产品、技术培训等途径创收。

3.3.4农业体验区+农业试验区+农业种植区

建设策略农田的改造提升,初期修建健身步道、景观步道、景观驿站等;中期针对农田进行体验类提升,赋予花田、观光梯田等业态,投资不多,但可称为区域改造的亮点项目,以此吸引观光客;后期引入网红产品,如树屋、木屋、林间剧场等,这些都是吸引人群并为整个项目创收做出巨大流量的增长点。

开发实施:通过4-7米道路形成环路,创建完整区域路网格局;赋予现状农田观光属性,提升可参与性;建设具有项目名片属性的游览亮点,形成区域口碑传播度。

经济效益:对农田、林地修复结合原阳县相关政府补贴推进;农林观光免费开放,赢利点为相应民宿、主题农庄及餐饮、休闲、购物等项目。

总结:

创新田园综合体小镇建设模式的提出,为乡村前景规划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式,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和发展的重要方式。田园综合体规划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立人性化的场所和空间,保护乡村环境、传承乡土文化、重塑乡村风貌,为乡村注入新的经济活力、文化及特色,形成更具文化底蕴、环境优美、宜游宜居的田园综合体。做好田园综合体的规划与建设,发挥小镇特色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优势,是乡村建设发展的需要,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小平.湖北武汉:拟将种业小镇建设成田园综合体[J].中国食品,2018(9):87-87.

[2]袁颖.“创意农业+创意旅游+创意文化”特色小镇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No.531(22):61-62.

[3]王刚, 叶思诗.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究——以武汉市牛尾山休闲农庄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v.2;No.374(07):70-72.

[4]李卿.城乡智慧养老助力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发展[J].经济,2018,No.285(10):96.

作者简介:

李康,上海柏创智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作者:李康

第2篇:田园综合体视野下茶乡旅游规划思路探析

摘要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在当前国内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茶乡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市场的青睐。田园综合体作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创新业态,是乡村旅游发展改革的一种新模式和新路径。以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为向导,通过对茶乡旅游资源和开发模式进行分析,旨在为茶乡旅游规划提供参考,为新时期茶乡旅游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 田园综合体;茶文化;乡村旅游规划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8.034

Key wordsIdyllic complex;Tea culture;Rural tourism planning

我國具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和饮茶历史,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茶产区分布辽阔,由于茶树生长对生态质量和水土气候条件等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茶产区多位于山清水秀的乡村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为茶乡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潮流。在此背景下,田园综合体应运而生。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在田园综合体建设目标的指导下,研究茶乡旅游规划设计思路,对弘扬和推广茶文化,提高茶叶产区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作用。

1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农村是“中国乡愁”的依托,也是“中国问题”的载体。农村问题历来都是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2017年“田园综合体”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2018年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村用地为载体,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是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型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刘奇在《“天字一号”的国家命题:田园综合体》一文中提出,田园综合体建设理念是以旅游为先导,以产业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交通、物流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为支撑和以体验为价值[1]。田园综合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地区的建设实际中会有不同,但是主体上都是积极利用“特色农业+综合服务+主题旅游”的立体结构,同时通过较为良好的交通优势、健全的商业配套设施以及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平台来促进农业生产、旅游、销售彼此协同发展[2] 。

2茶乡旅游资源及传统旅游开发模式

2.1茶乡旅游景观资源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洗礼和不断演进,形成了包括茶道、茶书、茶具、茶艺、茶德、茶文学、茶建筑、茶区景点等具有丰富内涵的、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资源[3],并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以茶为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茶是承载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茶文化旅游的核心吸引。狭义的茶为山茶科山茶属的灌木或小乔木,如大头茶、山茶、大白茶、大叶茶、白毛茶等;广义的茶可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例如金花茶、茉莉花茶、金银花茶、玫瑰花茶等各式花茶。茶树和茶花本身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我国土地辽阔,茶类品种繁多,不同的茶产区有其独特的地域风貌与自然环境,同时各地的制茶工艺不同,饮茶习俗各异,因此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相关资源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朴实无华的旅游价值[4]。茶乡旅游原始景观资源有“风貌、风物、风俗、风情、风味”,涵盖了茶叶种植、茶叶文化、茶艺表演、茶叶经济与民俗、宗教、思想、艺术、文学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是现代体验式旅游中重要的文化景观资源。

2.2茶乡传统旅游开发模式

茶乡旅游是人们出于对茶产区历史风貌、茶乡茶类习俗等兴趣,从而观赏茶园风景、体验茶叶生产和参与茶文化活动,强调旅游者可以借助各种感觉手段直接观察茶文化或参与其中,通过茶产业和旅游业结合而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5-6]。茶乡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传统村落型。需要尽可能地向游客展现茶产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真实的历史面貌。当地需要有保留完整的原生态古村落建筑群,同时还需要依托茶乡传承下来的茶文化历史和村民传统的种茶、采茶、制茶技艺与习俗。在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由于原生态古村落大多地处偏远地区,交通条件、住宿状况不能达到相应要求,从而制约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若是开发过度,不注意对当地自然环境和古朴风俗的保护,则会使古村落失去原生态,也会使旅游吸引力下降。

2.2.2生态农庄型。主要依托原有生态有机茶园进行旅游农庄改造开发,开展“农家乐”“茶家乐”类型的休闲度假活动。游客在此除了可以体验茶农生活,还可以欣赏田园风光、参与各种休闲娱乐活动。但是农庄型开发多以“一家一户”自主经营为主,缺乏统筹考虑。农庄的规模、档次、环境不一,容易陷入主题特色不鲜明、盲目跟风的误区。

2.2.3农业观光型。主要以茶叶产业园的形式开展旅游活动,形成聚集茶叶种植、茶叶加工、科技示范、旅游观光、茶类商品交易、茶文化博览、科普教育以及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园区。观光茶园具有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等多种特点,充分挖掘了茶业的旅游价值。在进行茶乡旅游田园综合体建设时,可以此为雏形,同时综合上述2种类型的优势方面进行产业升级。

3以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为导向的茶乡旅游规划思路

3.1茶乡旅游规划主体架构

从田园综合体应具备的结构元素看,主要包含产业、景观、生活、休闲、服务等区域,每一区域承担各自的主要职能,各区域之间融合互动,形成紧密相连、相互配合的有机综合体[7]。茶乡旅游规划需要围绕田园综合体的3个核心要素展开。

3.1.1

茶乡景观要素。景观是茶乡旅游的“吸引核”,是实现旅游景观差异化的支撑,也是景观构建、风情营造、文化体验的重要依据。发展旅游,关键是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由于茶和别的农作物不一样,茶叶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比较特殊,因此构建茶乡景观需要提升茶产地农耕文化的价值[8],依托茶乡的茶田、茶园、茶树、茶花,结合自然生态资源,营造出独特的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和人文历史风光,打造高品质的茶文化乡村主题景观,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多样化的业态形式吸引游客。

3.1.2茶乡生活要素。改善茶乡的人居环境,为茶乡村民、产业工人和外来休闲旅游居住的3类人群提供适宜生活、适宜创业、适宜工作、适宜游玩的“一方乐土”,让游客与居民在此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对于村落景观改造开发的项目,还需要在尊重村落历史文脉和环境肌理的基础上注重管理和服务。同时,突出“茶文化”优势,打造“三养”集聚区,即养神、养生和养老。利用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打造茶文化乡村新型现代社区,让暂居者心情愉悦、恢复精神,让久驻者修身养性、增强体质,让老者享受茶乡田园风光和舒适的环境。

3.1.3茶乡产业要素。茶乡的产业升级建设支撑了区域乡村共同体的活动。茶乡的旅游规划需要综合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汲取现代管理经验和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把茶叶种植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通过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和互融互动,开发既符合当地特色,又能带动就业,以茶为主,集茶叶生产、加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建设。把茶叶采摘体验、手工制茶、现代茶类产品加工、茶馆茶食、茶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旅游创客、教育科普、艺术会展、电子商务、贸易金融等有机结合起来。

3.2茶乡旅游规划设计策略

田园综合体强调综合功能,涵盖农业、文旅、服务产业体系,以生态为依托、农业为基础、文化为支撑、旅游为引擎、健康为理念、市场为导向,依据政府指导、企业参与和市场推动三方要求,全面激活乡村活力。进行茶乡旅游规划时也要以此为指导,实现多元业态整合,促进茶叶产业提升增效,实现茶农全面增收[9]。

3.2.1突出茶乡综合特性,而不仅仅只考虑旅游层面的功能。田园综合体茶乡旅游规划设计策略是以乡村为发展平台,以茶文化景观建设为基础,以农民参与为主体,以观光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的乡村开发策略。可通过大数据和云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慧茶乡”旅游服务体系,共同服务于游客、创业者和村民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3.2.2实现茶乡生态功能,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开发和建设的基础[10]。提到茶乡,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错落起伏、郁郁葱葱的茶田和绿色、清新、宜人的环境。因此,茶乡建设需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原有的自然景观条件,对乡村环境进行保护性改造,在保护村落原生态肌理基础上,实现茶乡特色景观的延伸建设,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2.3体现茶乡乡土特征,传承乡村文化,进行乡土茶文化的再营造,塑造出贴合人们心灵深处需求的特色景观。部分乡村在进行旅游规划设计时,容易出现盲目复制的误区,从而导致出现“千村一面”的景象。许多地方的乡村在学习优秀经验的同时,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自身乡土特色,而是生搬硬套断章取义地规划,十分不利于当地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人文景观的“乡土性”也不可忽视。在茶乡旅游地的茶事活动中,不同地域的茶叶、水、茶具、茶艺、品茶环境都有各自的乡土特性,不同地域茶农的民族服装和各种茶戏、茶歌也是其典型的文化符号。因此在进行茶乡规划设计时,需围绕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村落的特色展开。从环境空间,建筑景观风貌,人工景观指示牌、导游牌乃至茶元素小品入手,将乡土特色融入其中,突显文化底蕴。

3.2.4满足人们的共享需求。在规划时可以考虑“共享茶庄”“共享茶园”等共享经济模式,即把村中闲置住房进行茶文化主题改造,并根据需求改造为市民田园生活、度假养生等多种模式,再通过互联网对外出租。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特别是茶文化爱好者来说,能够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茶园空间,亲身体验茶农生活,体验种植、采摘、加工的全过程,用学到的茶艺冲泡自己亲手炒制的茶青,细细品茶细细体味,这种满足感是其他旅游形式难以给予的。

3.2.5融入创新的设计条件,规划设计出创新性景观要素。通过利用各种文化形式进行组合,为设计师、艺术家、茶艺师和文创工作者等规划出“设计师之家”“大师工作室”“文化创客中心”“茶艺空间”等场地,深入挖掘和开发茶乡的茶文化,增加景观设计内容新奇性。借此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文化艺术工作者和茶文化爱好者在此聚集,同时突显茶乡当地的茶业特色,在原有的茶园、茶田、产业园、观光园建设基础上引入新资源和新项目。

4结语

茶乡旅游具备了乡村旅游以及茶文化旅游的资源特点,随着人们對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自然、生态、养生、健康的乡村休闲旅游方式。田园综合体的出现为茶乡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和方向。如何能更好地以田园综合体建设目标为向导,依托茶乡旅游资源优势进行旅游规划,从而提升茶乡知名度,进一步弘扬茶文化,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仍值得继续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奇.“天字一号”的国家命题:田园综合体(上)[J].中国发展观察,2017(Z2):102-104.

[2] 阮晓东.乡村振兴战略 新田园·新平台·新动力[J].新经济导刊,2017(12):10-16.

[3] 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3):36-41.

[4] 张红升.基于体验视角下茶文化资源旅游的深入开发研究[J].福建茶叶,2018(2):136-137.

[5] 范晓梅,贾哲,李艳.茶乡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J].福建茶叶,2016(7):148-149.

[6] 孙炜.试论现代茶文化的构建与传播[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29-11531.

[7] 孙吉浩.乡村旅游视角下“田园综合体”设计策略与表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1):106-110.

[8] 巴玥.茶文化对提升茶产地景观品质的作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7(3):273-274.

[9] 马玉波,谢爱良.茶叶田园综合体建设中的茶文化弘扬与传承研究[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22-24.

[10] 吴倩.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2):275-279.

作者:江汇

第3篇:宿迁市新庄镇“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研究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重,原有的自然生境和自然景观逐渐消失甚至消亡,“田园综合体”景观越来越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对众多乡镇规划设计而言,将原先比较单一的乡土资源改造成“田园综合体”景观成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该研究以宿迁市新庄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并进行归纳总结,深层次地分析宿迁市新庄镇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特点、发展现状等,以期探索出适合新庄镇“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宿迁市;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研究

Landscape Planning of "Rural Complex" in Xinzhuang Town of Suqian City

Xie Wanying et 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Key words:Suqian City;Rural complex;Landscape planning;Research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農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这一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村的发展和创新,对于新时代振兴乡村经济,统筹城乡具有重大意义[1]。

1 田园综合体的内涵

田园综合体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自“田园综合体”概念提出以来,多方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从其概念内涵来看,田园综合体和农业综合体一脉相承,只是两者的视角不同。

田园综合体更多的的是从地域空间开发和农村发展角度提出的对乡村资源合理性开发利用,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地域性综合体。与农业综合体不同的是:田园综合体是以农民为主导,以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工业、农业、旅游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地域经济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更注重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在现今这个工业发展迅速的时代,环境日益严重,资源日益匮乏,田园综合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措施。田园综合体注重科技文化创新,把科文创新与农业相融合,构建新型的创新农业产地,以适应休闲娱乐和旅游消费市场的新变化[2-3]。

2 宿迁市新庄镇“田园综合体”景观现状和发展规划

2.1 宿迁市新庄镇区位分析 宿迁市新庄镇位于宿迁城区东9km,规划建设有迎宾大道,连接新扬高速宿迁东出入口至梨园湾、杉荷园景区,届时将与幸福大道构成2条全线旅游景观大道。交通便利,未来将有利于新庄镇更好地融入宿迁市区,甚至周边城市,极大地便利于吸引游客,有利于当地休闲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当地农副产品、电力、劳动力、生态林等资源丰富,境内有民便河、一分干渠、砂礓河等5条河流,水域面积达1433.33万hm2,素有宿迁市“鱼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紧紧带领全镇广大干群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全镇逐步形成了蚕桑、水产两大主导产业。

2.2 景观规划及发展现状 宿迁市新庄镇提出建设“工业强区、电商名城、幸福家园”,并全力推进各项目标任务快速落实、及早见效,全力促进“三大建设”不断向目标迈进。紧紧围绕生态、发展、富民要求,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成示范”的目标任务,统筹做好“产业系统、人居系统、生态系统”,深度挖掘和利用现有生态资源,依托生态经济,谋划富民举措,重点在产业、居住、环境策划营建方面探索创新,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政策上,建设“响当当”的特色小镇,以“整镇推进”为抓手,力争到2018年底,实现全镇人口1/3进城居住,1/3从事“荷藕”关联产业,1/3在共建工业集中区就业创业[4-5]。

在省市两级政府多项政策的支持下,新庄镇着力打造“休闲农业”,多产业融合发展。从民生工程入手,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度。依托原有农业,积极转型发展,开发高效农业。同时积极建设特色农业小镇,因地制宜,发展以“荷”为核心的旅游农业。吸引对外投资,新引进玫瑰园、台湾九品香水莲花和台湾生态农业园等重点高效农业项目。

2017年,宿豫区新庄镇入选江苏省105个农业特色小镇,打造新庄镇杉荷小镇,目标建成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优势资源,兼具产业、文化、休闲和社区功能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区。依托万亩莲藕资源,着力打造荷香翠海游憩区、魅力田园体验区、缤纷花果游赏区、杉林生活休闲区四大功能区,初步形成漫游休闲游憩环、自驾观光游览环2条观光线路。2015年7月开园以来,园区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成功创成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年内可望创成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同时着力园区内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产-加-销-游”一体化发展。目前已建成莲藕饮料等农产品加工中心,并依托当地电商的发展,拓宽园区内产品销售模式提高销售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园区积极参加有关活动,受邀参加江苏省乡村旅游节,学习其他地区相关经验,为园区更好发展铺路。在新庄镇党委牵头,新庄镇电商发展走出了一条“支部+电商”党建富民强镇新路。在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下,结合全村各生产要素,成功注册“杉荷园”品牌。目前,新庄镇依托交通线营造花海景观区和镇区出入口两侧500m大地景观区,重点打造“万亩”荷园、“千亩”玫瑰园以及梨花(137.33hm2)、莲花(53.33hm2)、金银花(200hm2)、石榴花(34.67hm2)、桃花(3.33hm2)景观项目。

田园综合体是近年国家在新形势下对农村发展提出的新方向,前有国内外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成功经验在前[6-7],宿豫区新庄镇虽然起步晚,但积极吸取全国各地农村改革先行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新庄镇原有农业产业基础,打造当地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吸引各方关注,从而带领全镇共同发展。紧抓现代农业方向不动摇,建设“响当当”的杉荷园。依托“杉荷园”的现有旅游资源,不断加大旅游开发建设力度,让“杉荷园”成为“双10项目”最绚丽的一抹色彩。通过重点引导杉荷园内朱瓦等5个村庄的群众积极参与民俗民宿打造,做好做优休闲民宿,打造集生活可塑型与村美民乐型为一体的幸福家园。

新庄镇提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秉承“生态环保”理念打造就业富民“创业谷”,聚力“特色镇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的目标。是对新庄镇深度挖掘和利用现有生态资源,依托生态经济,谋划富民举措的正确方向[8]。

3 新庄镇“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建议

3.1 总体定位 根据目前新庄镇田园综合体景观发展现状,以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的要求为抓手,积极打造以“荷”特色为主导的生态旅游小镇。以“湿地、田园、荷藕”为生态基底,强化荷藕产业的规划化引导布局与深度开发,全面完善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布局,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构建特色化与多样化旅游产品线。

3.2 总体布局 新庄镇规划建议主要采用“一心两点两轴”体系,“一心”即镇区核心,以镇区为核心,建立功能完善,配套齊全,环境良好的生态镇区。“两点”即规划2个居民点,做到一村一品,建立环境优美,监理,建立各有千秋的宜居新家园。“两轴”即2条生态绿轴,包括沿103县道和新大线,建立景观良好、风景优美的居民公共游憩空间。

3.3 打造生态主题公园 可以充分利用荷花、湿地、地质等地方资源,打造高品质生态主题公园。具体如下:

3.3.1 荷藕湿地特色 新庄自古就有荷藕池杉湿地资源,生态环境优美,生物物种丰富,“新荷浅水藕”是新庄已注册的具有本地自主品牌产品。

3.3.2 滨水特色 充分利用新庄丰富的水系(西侧有沂河水系中的东民便河流经),营造滨水景观。

3.3.3 生态林果特色 生态林果在新庄已形成一定规模,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且与生态、产业、旅游发展的契合度较高。

3.3.4 田园风情特色 宿豫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新庄是其中极具田园特色的区域,拥有千亩农田,阡陌纵横,可以因地制宜,塑造田园风情特色。

3.3.5 历史遗存特色 新庄具有知青文化、佛教文化、遗址文化等多样的文化特色,镇区还遗留有粮库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

参考文献

[1]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R].中共江苏省委文件苏发〔2017〕13号.

[2]邵海鹏.水蜜桃之乡的“田园综合体”:农家乐与特色小镇合体[N].第一财经日报,2017-05-04(A01).

[3]张鹏飞,韩锐.新型城镇化下现代田园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30(04):77-82.

[4]田庆伍,何首君.新庄:特色小镇的“生态试题”全市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系列报道之三[EB/OL].[2017-04-10].http://www.suqian.gov.cn/cnsq/sqyw/201704/d948aa2d554842a591e9549f0511f147.shtml.

[5]陈莹.苏南“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7.

[6]尚毛毛,文成业,杨鹏.把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先手棋[J].广西城镇建设,2018(06):48-54.

[7]新庄镇:万亩荷藕 接二连三 产业融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EB/OL].[2016-07-18].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718/102376.html. (责编:张宏民)

作者:谢婉莹 王一芃 徐林 王馨怡 朱妍 蒋亚华

第4篇:田园综合体如何申报及规划要点

今年一号文件里面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加上年中18个省份的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申报的刺激,成为地产界、旅游界、农业界争相宣传追捧的一个概念。

诚然,三农发展,亟需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问题,田园综合体就是比较好的创新模式之一;但是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内涵及其意义还需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才是其试点创新的初心。

一、政策文件:

财政部:《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2017〕29号) 财政部:《关于做好2017年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的意见》(财办农〔2017〕71号)

二、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部署与要求,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探索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目标,财政部决定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

什么是田园综合体?

为适应农村发展阶段性需要,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1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逐步建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提出有其必然的原因和背景,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承担更多的功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方经济增长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逐步开展,对第

一、二产业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质”的方面要求,农业在此大环境下既承担生态保护的功能,又承担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功能。

2、传统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固化,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科技带动能力及发展模式与区域发展过程中条件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农业园区新业态、新模式的转变面临较多的困难,瓶颈明显出现。

3、农业供给侧改革,社会资本高度关注农业,综合发展的期望较强

经过十余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各级政策的引导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市场个性化需求分化、市场空间得到拓展,生产供给端各环节的改革需求也日趋紧迫,社会工商资本也开始关注并进入到农业农村领域,对农业农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工商资本进入该领域,也期望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 2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从事农业生产之外的二产加工业、三产服务业等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

4、“史上最严土地政策”影响下,土地管理的强度越来越大,寻求综合方式解决发展问题

随着经济新常态,国家实施了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的“双控”,严格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先后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对土地开发的用途管制有非常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的发布,更是将该要求进一步明确,使得发展休闲农业在新增用地指标上面临着较多的条规限制。

四、建设内容

在建设内容上,围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将重点抓好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夯实基础,完善生产体系发展条件。集中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田园综合体区域内“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完善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条件。

二是突出特色,打造涉农产业体系发展平台。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创意农业,强化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构建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是创业创新,培育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动能。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增加农业效益。

四是绿色发展,构建乡村生态体系屏障。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环保生产新技术,促进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农业生产残余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再利用,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

五是完善功能,补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短板。通过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城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六是形成合力,健全优化运行体系建设。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关系,确定合理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形成健康发展的合力。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五、立项条件

试点立项应功能定位准确,基础条件较优,生态环境友好,政策措施有力,投融资机制明确,带动作用显著,运行管理顺畅。其中,在功能定位上,围绕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村和产业,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全域统筹开发,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在政策措施方面,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举措,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

六、投融资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在投融资机制方面通知明确指出投融资机制要明确。积极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考虑运用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力度,积极统筹各渠道支农资金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和村级组织债务风险,不新增债务负担。

七、不予受理的情况

政策也明确提出了不予受理的情况:①未突出以农为本,项目布局和业态发展上与农业未能有机融合,以非农业产业为主导产业;②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③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④违反国家土地管理使用相关法律法规,违规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私人庄园会所建设;⑤乡、村举债搞建设;⑥存在大拆大建、盲目铺摊子等情况。

八、、扶持政策 4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18个试点省份

按照三年规划、分年实施的方式,2017年,财政部确定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每个试点省份安排试点项目1—2个。如建设成效较好,符合政策要求,今后可逐步纳入国家级试点范围。

九、资金支持

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在不违反农村综合改革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试点项目资金和项目管理具体政策由地方自行研究确定。同时,各试点省份、县级财政部门要统筹使用好现有各项涉农财政支持政策,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采取资金整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开展试点项目建设。经财政部年度考核评价合格后,试点项目可继续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对试点效果不理想的项目将不再安排资金支持。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第5篇:田园综合体申报指南、国家资金扶持、申报资料

让旅游飞起来

田园综合体申报指南、国家资金扶持、申报资料

(财政部2018-2019年)

从2017年起,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乡村,通过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等,去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路径;

逐步建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中央财政将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支持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建设工作。

田园综合体是以企业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乡村进行大范围整体的综合规划、开发以及运营,进而形成一个新的社区和生活方式;

一、申报时间

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申报时间是6月底前,具体方案提交为7月中旬。 省级田园综合体:

申报时间按照各省财政厅文件执行。

二、申报部门

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申报部门:

财政部农业司(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国家农发办。

让旅游飞起来

省级田园综合体申报部门:多为财政厅农发办。

三、申报及实施主体:

各级人民政府、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相关企业等;

四、申报条件

(一)7大必备条件

1、功能定位准确

围绕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村和产业,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全域统筹开发,全面完善基础设施。

突出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辐射带动等主体功能,具备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景。

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在建设田园综合体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在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

2、基础条件较优

区域范围内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核心区集中连片,发展潜力较大;

已自筹资金投入较大且有持续投入能力,建设规划能积极引入先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发展思路清晰;

让旅游飞起来

农民合作组织比较健全,规模经营显著,龙头企业带动力强,与村集体组织、农民及农民合作社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3、生态环境良好

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留青山绿水,积极推进山水田林湖整体保护、综合治理,践行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

农业清洁生产基础较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4、政策措施有力

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举措,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

建设主体清晰,管理方式创新,搭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设格局。 积极在田园综合体建设用地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探索,为产业发展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条件。

5、投融资机制明确

积极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考虑运用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力度,积极统筹各渠道支农资金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

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和村级组织债务风险,不新增债务负担。

6、运行管理顺畅

让旅游飞起来

根据当地主导产业规划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水平,因地制宜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

可采取村集体组织、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盘活存量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创新机制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运行内生动力。

7、带动作用显著

以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建设管理,保障原住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实现田园综合体的共建共享。

通过构建股份合作、财政资金股权量化等模式,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二)不予立项的六类情况

1、未突出以农为本,项目布局和业态发展上与农业未能有机融合,以非农业产业为主导产业;

2、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

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

4、违反国家土地管理使用相关法律法规,违规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私人庄园会所建设;

5、乡、村举债搞建设;

6、乡、村举债搞建设;存在大拆大建、盲目铺摊子等情况。

五、申报流程

1. 收集资料,形成定位,上报县(区)级人民政府; 2. 编写投资估算和实施方案,上报市级财政局农发办;

让旅游飞起来

3. 编制项目可研和概念方案,上报省级财政厅农发办;

4. 参与答辩评审(确立省级田园综合体,确立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5. 确立田园综合体试点。

六、申报资料

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需要报送试点三年规划及实施方案。 省级田园综合体:

按照各省财政厅文件执行,多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方案的具体编制大纲如下:

让旅游飞起来

七、资金扶持额度

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3亿元资金扶持,实行先建后补,分批拨付。

省级田园综合体:

根据各省具体情况,3000-6000万不等。 试点省份及扶持资金额度:

1、确定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作为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省份; 重点支持河北、山西、福建、山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10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2、河北、山东、四川等粮食主产省安排中央财政资金5000万元;

让旅游飞起来

3、山西、福建、广西、海南、重庆、云南、陕西等非粮食主产省安排中央财政资金4000万元。

八、扶持政策及申报数量:

1、按照三年规划、分年实施的方式;

2、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

3、每个试点省份安排试点项目1—2个;

4、采取资金整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

5、试点项目每年经财政部考核评价合格之后,继续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对试点效果不理想的,将不再安排资金支持。

部分省份申报政策

让旅游飞起来

九、申报项目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1、拟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基本情况、目标任务、区域功能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和任务;

2、水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

3、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资源环境评估分析;政策保障措施等内容。

十、材料报送及要求:

试点省份财政部门应于6月30日前,分别向财政部农业司(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国家农发办报送田园综合体试点材料(附电子文档光盘)。在实施过程中有关具体工作及要求,另行通知。

第6篇:田园综合体试点申报的具体要求和条件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农村发展阶段性需要,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逐步建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农为本。要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农业特色,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留住乡愁,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着力构建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田园综合体发展成果。

——坚持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在乡村建设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渠道让农民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进程,提高区域内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要把探索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增强和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真正让农民分享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成果。

——坚持市场主导。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调动多元化主体共同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积极性。政府重点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公共服务等工作,防止大包大揽。政府投入要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产业发展能力,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短板,提高区域内居民特别是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循序渐进。要依托现有农村资源,特别是要统筹运用好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等建设成果,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挖掘特色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元性,建设模式多样性;要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功能定位,探索一条特色鲜明、宜居宜业、惠及各方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

二、建设内容

围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重点抓好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

(一)夯实基础,完善生产体系发展条件。要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集中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田园综合体区域内“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完善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条件。

(二)突出特色,打造涉农产业体系发展平台。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打造农业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创意农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推进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业发展,培育形成1—2个区域农业知名品牌,构建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创业创新,培育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动能。积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增加农业效益。同时,强化服务和利益联结,逐步将小农户生产、生活引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轨道,带动区域内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四)绿色发展,构建乡村生态体系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化田园景观资源配置,深度挖掘农业生态价值,统筹农业景观功能和体验功能,凸显宜居宜业新特色。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环保生产新技术,促进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农业生产残余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再利用,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功能,补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短板。要完善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体系,通过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城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完善综合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六)形成合力,健全优化运行体系建设。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关系,确定合理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形成健康发展的合力。政府重点负责政策引导和规划引领,营造有利于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及其他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在产业发展和实体运营中的作用;农民通过合作化、组织化等方式,实现在田园综合体发展中的收益分配、就近就业。

三、立项条件

(一)功能定位准确。围绕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村和产业,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全域统筹开发,全面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辐射带动等主体功能,具备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景。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在建设田园综合体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在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

(二)基础条件较优。区域范围内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核心区集中连片,发展潜力较大;已自筹资金投入较大且有持续投入能力,建设规划能积极引入先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发展思路清晰;农民合作组织比较健全,规模经营显著,龙头企业带动力强,与村集体组织、农民及农民合作社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生态环境友好。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留青山绿水,积极推进山水田林湖整体保护、综合治理,践行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清洁生产基础较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四)政策措施有力。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举措,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建设主体清晰,管理方式创新,搭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设格局。积极在田园综合体建设用地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探索,为产业发展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条件。

(五)投融资机制明确。积极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考虑运用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力度,积极统筹各渠道支农资金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和村级组织债务风险,不新增债务负担。

(六)带动作用显著。以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建设管理,保障原住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实现田园综合体的共建共享。通过构建股份合作、财政资金股权量化等模式,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七)运行管理顺畅。根据当地主导产业规划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水平,因地制宜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可采取村集体组织、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盘活存量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创新机制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运行内生动力。

(八)不予受理的情况。未突出以农为本,项目布局和业态发展上与农业未能有机融合,以非农业产业为主导产业;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违反国家土地管理使用相关法律法规,违规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私人庄园会所建设;乡、村举债搞建设;存在大拆大建、盲目铺摊子等情况。

四、扶持政策

综合考虑各地发展建设基础、开展试点意愿、改革创新工作推进、试点代表性等因素,按照三年规划、分年实施的方式,2017年,财政部确定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每个试点省份安排试点项目1—2个,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试点项目个数。在不违反农村综合改革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试点项目资金和项目管理具体政策由地方自行研究确定。同时,各试点省份、县级财政部门要统筹使用好现有各项涉农财政支持政策,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采取资金整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开展试点项目建设。经财政部年度考核评价合格后,试点项目可继续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对试点效果不理想的项目将不再安排资金支持。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参照本通知精神开展省级田园综合体试点,每个省份数量控制在1—2个。如建设成效较好,符合政策要求,今后可逐步纳入国家级试点范围。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试点省份要建立健全财政部门牵头负责(重庆市试点工作由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牵头负责,下同),农村综合改革机构、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分别具体组织并互相支持配合的工作机制,协调发挥好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细化工作任务,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搭建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平台。引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选择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建立运行顺畅的建设管理机制,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科学编制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各有关地区要科学编制试点项目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内容应包括拟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基本情况、目标任务、区域功能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和任务;水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资源环境评估分析;政策保障措施等内容。

(三)严格试点项目管理。拟开展试点项目的县(市、区),要成立以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财政部门及农村综合改革机构、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牵头落实,发改、国土、环保、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田园综合体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组织试点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试点规划和实施方案,按规定程序报送省级财政部门。

(四)坚持省级竞争立项。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组织以竞争立项的方式确定。要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项目竞争立项机制,择优选项。竞争立项结果应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作为主动公开事项向社会公开。省级财政部门要根据竞争立项的结果,将试点规划和实施方案报财政部备案。

(五)加强资金监管和考核评价。各级财政部门及农村综合改革机构、农业综合开发机构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要加强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跟踪问效和综合分析评价,根据有关政策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处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动态管理,财政部将根据正式备案的试点规划和实施方案,对试点项目进行重点考核。对考核评价结果较好的试点省份予以连续扶持并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安排扩大试点范围;对试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取消试点资格。

(六)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和跟踪项目实施及运行情况,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取得预期成效。财政部将会同中央有关单位和部门,对各地开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情况进行跟踪调研指导,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试点政策。

(七)材料报送及要求。试点省份财政部门应于2017年6月30日前,分别向财政部农业司(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国家农发办报送田园综合体试点材料(附电子文档光盘)。在实施过程中有关具体工作及要求,另行通知。

第7篇:规划设计中的“田园综合体”模式

规划设计中的“田园综合体”模式

于小琴 【摘 本文从介绍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出发,系统地分析了田园综合体的特点,并列举了在规划设计中,田园综合体

模式开发的重要意义。田园综合体模式的规划设计,能更好地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点,将农业向第

二、三 产业转型,开发多元化的旅游新模式。

田园综合体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也在快速 发展,为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农村,一些地方规划设计打破传统 的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绿化景观改造,将加工业、服务

业等渗透到农业中,将单一的农业向生态旅游转化。目前形成 的大批观光性质的生态园、采摘园等的兴起,改善农村景观的

同时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 是不能忽视的。因此,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规划设计模式 迫在眉睫。 1 田园综合体的定义

1.1 田园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园区,集生态农业、休闲

旅游和田园社区为一体,在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 实现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掘乡村文化,

完美体现本土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代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又 一新的区域发展格局。田园综合体是在原有的生态农业和休闲

旅游的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能更好地体现乡村独有的美丽和 活力,为新时代的都市人打造别具一格的世外桃花源,实现城

市居民的田园梦。同时,提升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商业价值,能 更好地带动新农村的发展,促进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

1.2 以特定的空间环境为基础 田园综合体对空间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首先,田园综合体

周边拥有天然的山水等资源,并具有形成产业的当地特色农业 或农林资源;其次,田园综合体与乡镇核心区或城市核心区的

以内,配备有便捷、安全的现代化立体交通; 最后,田园综合体园区占地面积应为万亩以上,并平衡分配田 园综合体的建设和农业二三产业开发的用地,其中 70% 地性质为农林用地,村庄占地面积不得超过 10%田园综合体是在特定的空间环境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农林 牧渔业的生产,充分利用农田景观的独特性,将自然生态和环 境资源有效开发的一种新的综合体形式。

1.2.2 以休闲文化为主题

田园综合体区域内有独特的乡村民俗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文 化积淀,在亲近大自然、领略山水之美的同时,能满足身处其

中的游客的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通过建设娱乐、度假设施, 让游客的休闲旅游从单一的观光向亲身操作、体验等功能拓展,

让游客体验亲自种植、亲手采摘,享受耕作乐趣,加强了游客 的参与性,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突出田园综合体

将农业、工业、服务业有机结合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在满足农业基本生产需求的同时,也

能满足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等工业的需求,此外,由田园 综合体衍生出的服务业,如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住宿等,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田园综合体将农业从单一的第一 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发展。与单一的观光旅游不同,田园综

合体的开发,无论是对社会、经济还是自然生态,都能创造更 大的效益。田园综合体将农业、工业、服务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助益田园综合体的发展。 田园综合体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农业园区,它是农业转型升级和

规划设计中探索田园综合体模式的意义

2.1 田园综合体是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长久以来,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传统基础产业,随着科 技的发展,农业技术和规模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随之而来

的也出现了耕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农业转型发 展迫在眉睫。田园综合体倡导发展生态有机农业,通过将第

二、

三产业渗透到农业发展中来,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 新型农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地

位。田园综合体打破了原有传统农业的局限,在现代农业规模 化、高科技化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和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循环农业,拓展乡村产业链,转变农民的就业结构,增加 田园综合体是农业园区升级土地优化配置的产物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园区为载体,通过整合、重建,并分 析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在理论体系和实践 探索上全面升级农业园区。优化土地配置,将社区建设用地集

约化,重新组合生产用地。打破人们长期以来的分散性居住的 习惯,以田园综合体的模式建设田园社区,以组合院落代替传

统农宅,改善各村庄规模小、位置分散、距离远、土地使用不 节约等现状,集中建设配套设施,提高交通便利条件。通过避

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措施节约了用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和生产要素最大利用化的组合分配,重新组合用地空间,将农业、

工业、服务业设施合理分配,和谐发展。

2.3 田园综合体是新型以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新起点。 田园综合体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以农业为基础,同时 产工游一体化”的三级产业联动的立

体化产业格局。将以往分散的耕作方式通过土地合并转化成大 规模的现代化农田景观,倡导有机生态农业,避免农药、化肥

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协调、再生能力, 采用科学的方式种植、培养,体现生态农业的理念,将农田景

观打造成良性的生态格局,并保护生态和景观的多样性。同时, 将乡村旅游服务充分地渗透到农田景观中,打破农业的单一性,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集观光、旅游、采摘、休闲等为一体 产住游”全面发展的旅游新模式。

3 小结

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开发,综合了生态、文化、社会、经济 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一个山清水秀、文化丰富、经济繁荣 的美好画面,满足当今生活在快节奏下人们对回归乡土的诉求,

回归人们内心最初的美好向往。

参考文献 [1] 董家田 .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一体化园区建设新模式:新乡

村综合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D].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2] 丁歆 . 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 [J]. 饰 ( 理论 ).2016(05):66

[3] 戴大方 . 田园综合体建筑特色与色彩规划研究 [J]. 筑 .2016(07):3 [4] 模式的田园社区景观格局构建研究 [D]. 重 作者简介 于小琴 1982 年 5 月出生,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烟台

教育背景 2001.7~2005.9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工作单位:北京生态园林集团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

第8篇:田园综合体

横空出世的“田园综合体”,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导读:

“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那么问题来了,田园综合体到底是什么?怎么搞呢?

近年来,休闲农业的理念开始盛行,并逐渐向产业化迈进,毋庸置疑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助剂,成为新农业人的“新宠”。 1.田园综合体是什么?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田园综合体要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可以说,田园综合体是在原有的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能更好地体现乡村独有的美丽和活力,为新时代的都市人打造别具一格的世外桃花源,实现城市居民的田园梦。同时,提升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商业价值,能更好地带动新农村的发展,促进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 田园综合体的组成:

景观吸引核: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际风光区等等,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农业魅力。

☑ 休闲聚集区:为满足客源的各种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产品体系。可以包括农家风情建筑(如庄园别墅、小木屋、传统民居等)、乡村风情活动场所(特色商街、主题演艺广场等)、垂钓区等。休闲聚集区使游人能够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 农业生产区:生产性主要功能部分。让游人认识农业生产全过程,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 居住发展带:城镇化主要功能部分,是田园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以此建设居住社区,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 社区配套网:城镇化支撑功能。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称为产业配套,由此形成产城一体的公共配套网络。 2.田园综合体要做什么?

首先关于主体的定义,田园综合体强调要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农民能够充分参与和受益;其次在产业内容上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 ☑ 循环农业——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

☑ 创意农业——以审美体验、农事体验为主题,具有养生、养美、体验品味的功能和快乐,提供给在快节奏工作中的人放松的地方,增添被高楼大厦包裹外的乐趣,目的是让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企业增效、城市增辉。其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 ☑ 农事劳动——休闲农业中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变成商品出售,城市居民则通过身临其境地体验农业、农村资源,满足其愉悦身心的需求。

3.田园综合体:模式升级,带动乡村发展

在田园综合体中,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通过各个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拓展现代农业原有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使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农业及加工食用的农产品成为现代休闲产品的载体,发挥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 ☑ 产业经济结构多元化:由单一的第一产业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经济结构,开展农业种植与休闲娱乐体验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如营造农作物大地景观,依托成片花海营造景观与婚纱摄影等娱乐项目相结合;种植果蔬,将农俗体验与其相结合,上山采果摘茶、下地挖野菜,池塘边垂钓等等;此外,利用生态农业科技发展开发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乐趣。

☑ 产品模式升级:从单一农产品到综合休闲度假产品,如生态水产养殖度假区,利用自然水体发展养殖业,让游客者体验垂钓、观鱼的乐趣;葡萄酒庄园度假区,录用种植扑倒发展扑倒采摘区,将成熟的葡萄进行酿造,让游客体验从采摘到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民俗体验度假区,以家庭为单位,休闲时居住在此,从事种花、种菜、修剪果树、采摘蔬果等乡间劳作,体验亲近自然的乐趣;生态养生度假区,依靠山体种植茶树,通过体验采茶、品茶,感悟其中禅意。

☑ 土地开发模式升级:从传统住宅到休闲综合地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空心村现状,由此,对于地产的开发形式有以下两种:一是早期田园体验度假村运营地产,利用空余出来的部分房产再进行装修后以度假村的形式出租给游客,既为农民增加首付,又让游客更为深入地体验民俗文化;二是远期集养老、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综合配套休闲地产。 4.世界各地田园综合体发展经验 (1)台湾

总体特征:分享型经济模式,经营形态多元,大致可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渔业、展示中心、观光农园、农村民宿及森林旅游等。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技工和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

典型案例:大地震曾让台湾南投县埔里乡桃米村的房屋倒塌,而当地拥有29种台湾原生青蛙,台湾岛共143蜻蜓,在桃米发现56种,于是村民不断宣传当地种类丰富的青蛙和蜻蜓,用纸、布、石头等制作手工艺品,还建成了全球唯一一座纸教堂,把地震造成的洼地改成人工湖,湖边设有弹簧,托起一只小船,人在船上可以体验模拟地震的情景,村民将小船命名为“摇晃的记忆”。周末和节假日,桃米村日接待游客近1500人,每年门票收入有200多万人民币。 可借鉴之处: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情景消费”,创造出大量的奇观、风景和主题。注重定位、强调特色,在“体验经济”理念之外,还出现了“分享经济”理念,即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消费者为上帝”为“与客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2)韩国

总体特征: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为“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 注重资源整合,海滩、山泉、小溪、瓜果、民俗都成为乡村游的主题;注重创意项目开发,深度挖掘农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历史等并使其商品化;注重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注重乡村旅游严格管理。

典型案例: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抓住游客好奇心,出奇制胜地由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利用当地原生材料,采用韩国传统手艺制作养生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酱,既符合现代人的养生观念,还可以让游客亲临原初生活状态下的大酱村,传承民俗文化特色,此外,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还特别准备了三千个大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绿茶冥想体验、赤脚漫步树林及美味健康的大酱拌饭,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

可借鉴之处:以“奇”为突破口,突出乡土气息。 (3)日本

总体特征:日本政府积极倡导和扶持绿色观光产业;法律法规和财政预算齐头并进,并科学制定绿色观光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同时重视民间组织的作用,并且适时对其进行财政支持。在绿色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中,日本注重环境保护和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尊重农村居民和地方特点,不过度关注经济利益;另外,日本不断拓展绿色观光农业的内涵,在观光农园、民俗农园和教育农园等方面进行创新。 典型案例:典型代表是日本的大王山葵农场,该农场以黑泽明的电影《梦》的拍摄地点而闻名,这种以农场为依托,以媒体传播为宣传手段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之一。

可借鉴之处: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和政府激励措施,并能充分发挥民间组织(NPO等)的参与促进作用,生产手段也逐渐向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发展。 (4)美国

总体特征:美国市民农园采用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共同分担成本、风险和赢利。农园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格的农产品,市民为农园提供固定的销售渠道,双方互利共赢,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

典型案例:美国Fresno农业旅游区由Fresno city东南部的农业生产区及休闲观光农业区构成。区内有美国重要的葡萄种植园及产业基地,以及广受都市家庭欢迎的赏花径、水果集市、薰衣草种植园等。采用“综合服务镇+农业特色镇+主题游线”的立体架构,综合服务镇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商业配套完善;农业特色镇打造优势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平台,产旅销相互促进;重要景点类型全面,功能各有侧重。

可借鉴之处:采用资源导向型的片区发展模式——产业强者重在生产销售,交通优者重在综合服务,生态佳者重在度假;要做足体验性,同时把握重点人群需求——针对青少年家庭市场做足农业体验,针对会议人群做强硬件设施与配套娱乐等;另外,通过丰富的节庆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5)德国

总体特征:德国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等三种类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市民农园。其主旨是向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经营方向也由生产导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为主,生产、生活及生态三生一体的经营方式。

典型案例:德国人首创的生活生态型市民田园——施雷伯田园,独门独院,各具风格,充满了大自然情趣和文化气息,如同微缩的露天民居博物馆。每一户小田园里,主题建筑是童话世界般的“小木屋”,院子里有过去的辘轳井或泵水井,地上摆放着精美可爱的小风车和各种家禽模型。小木屋门前有长满奇花异草的蔬菜园。田园里的菜只许种不许收。秋后枯萎的蔬菜和花草覆盖住潮湿的土地,保护地里的水分,既避免秋冬刮风带起沙尘,第二年春天又可以翻到土里作肥料。 可借鉴之处:市民农园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每个市民农园的规模约2公顷。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租赁者与政府签订为期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但其产品不能出售。

财政部日前下发通知表示,2017年将在河北,山西等全国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简单来说就是补钱、补地、补机制、补固定资产,这些都是当前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的瓶颈所在,政策红利当局,抓住风口!田园综合体————2017年火爆全球中央一号文件力推!永远不要与趋势为敌!

第9篇:田园综合体发展背景基本内涵及建设意义,《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报告(2017)》

田园综合体发展背景、基本内涵及建设意义,《田园综合体

发展研究报告(2017)》

在现阶段经济新常态下,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诉求,传统的农业、农村条块发展思维已经无法奏效;单纯的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升级、统筹开发等要求。

今年一号文件里面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加上年中18个省份的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申报的刺激,成为地产界、旅游界、农业界争相宣传追捧的一个概念,尤其是培训机构,就像抓住了一根万能的药方,包治百病……

诚然,三农发展,亟需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问题,田园综合体就是比较好的创新模式之一;但是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内涵及其意义还需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才是其试点创新的初心。 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

注:本文是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中国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报告2017》的一部分,该报告已发布,敬请关注CAUAP微信公众号。

刍议田园综合体发展背景、内涵及意义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抓手、平台和载体建设,即“三区、三园和一体”。“三区、三园和一体”建设将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的深度融合,并集聚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中“一体”即田园综合体,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提出有其必然的原因和背景,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以下几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承担更多的功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方经济增长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逐步开展,对第

一、二产业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质”的方面要求,农业在此大环境下既承担生态保护的功能,又承担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功能。传统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固化,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科技带动能力及发展模式与区域发展过程中条件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农业园区新业态、新模式的转变面临较多的困难,瓶颈明显出现。 农业供给侧改革,社会资本高度关注农业,综合发展的期望较强

经过十余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各级政策的引导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市场个性化需求分化、市场空间得到拓展,生产供给端各环节的改革需求也日趋紧迫,社会工商资本也开始关注并进入到农业农村领域,对农业农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工商资本进入该领域,也期望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从事农业生产之外的二产加工业、三产服务业等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

“史上最严土地政策”影响下,土地管理的强度越来越大,寻求综合方式解决发展问题

随着经济新常态,国家实施了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的“双控”,严格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先后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对土地开发的用途管制有非常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的发布,更是将该要求进一步明确,使得发展休闲农业在新增用地指标上面临着较多的条规限制。综上所述,现阶段,传统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思路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的产业升级、统筹开发等要求,亟需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问题,田园综合体就是比较好的创新模式之一。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内涵继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后,多方都对此进行了解读。

从其内涵和外延上来看,田园综合体并不是一个新词,它是在原有的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从业态上来看,是“农业+文创+新农村”的综合发展模式,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驱动,以原住民、新住民和游客等几类人群为主形成的新型社区群落。而纵观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就不难看出,田园综合体并非凭空产生,是在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等发展历程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多重客观需求而提出的,有其现实背景。纵观农业园区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就不难看出,田园综合体与农业综合体、农旅综合体等概念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并非“横空出世”的全新概念,至于叫农业综合体还是田园综合体还是农业经济综合体,只是角度不同,本质内涵是一样的。农业综合体农业综合体最早是由陈剑平院士在2012年11月3日农民日报上发表的《农业综合体: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载体》首次提出的。它是在借鉴城市综合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载体形式,通过农村

一、

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和农业多功能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并逐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农业综合体的基本内涵是以农业为主导,以科技支撑和文化创意为两翼,融合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科普会展、教育培训、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多个相关产业,构建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产业综合体,它是伴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对长期以来农业园区实践的不断总结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概念,既脱胎于农业园区,又高于农业园区,可以说是现代农业园区的“升级版”。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的内涵与农业综合体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田园综合体更多的是从地域空间开发和农村发展角度提出的对乡村资源的合理性开发。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地域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是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建设主体,以农业和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等三个以上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地域经济综合体。

因此,从农业规划和科技推广工作者视角看,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集农业全产业链目标的整合、农业科技体系的支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优化、多种类型农业园区的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复合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六次产业”创新理念的一种新体现。区别与联系从与农业综合体的区别及联系上看,田园综合体是基于乡村地域空间的概念,农业综合体是基于产业思维的概念,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体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多产业、多功能、多业态并存,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随着产业融合深入发展,关系层面加强,经济交融,跟区域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动性;这是经济综合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旅游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是一个概念。从三农角度来说,农业、农村、农民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农业综合体还是田园综合体,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视角不同,分量和侧重点有所差异而已,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综合体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近两年比较受关注的农业特色小镇、农业公园等,就是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美丽村镇建设而发展起来的田园综合体的新模式、新探索。

田园综合体的出现,是伴随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休闲旅游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文创+新农村”开发的新模式,具有功能复合性、开发园区化和主体多元化三个特征。 田园综合体是一种大势所趋,它是区域经济社会和农业农村发展到较为发达新阶段的产物,是中国农业新跨越的创新载体,其重要意义可归结为3个方面。具体内容,请关注【中农富通】微信公众号,小编将在明天的文章中为大家介绍。田园综合体的特征功能复合性

产业经济结构多元化,由单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从单一产品到综合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升级,从传统住宅到田园体验度假、养老养生等为一体的休闲综合地产的土地开发模式升级。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将现代农业生产空间、居民生活空间、游客游憩空间、生态涵养发展空间等功能版块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田园综合体。而现代农业无疑是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 开发园区化

田园综合体作为原住民、新移民、游客的共同活动空间,在充分考虑原住民的收入持续增收的同时,还要保证外来客群源源不断的输入,既要有相对完善的内外部交通条件,又要有充裕的开发空间和有吸引力的田园景观和文化等。田园综合体做成的方式、选址方式、产业之间关联度、项目内容如何共存、要有并行;运营模式、物质循环、产品关联度、品牌形象都需要考虑。 主体多元化

田园综合体的出发点是主张以一种可以让企业参与、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多方共建的“开发”方式,创新城乡发展,促进产业加速变革、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重塑中国乡村的美丽田园、美丽小镇。一方面强调跟原住民的合作,坚持农民合作社的主体地位,农民合作社利用其与农民天然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不仅参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还能享受现代农业产业效益、资产收益的增长等。另一方面强调城乡互动,秉持开放、共建思维,着力解决“原来的人”、“新来的人”、“偶尔会来的人”等几类人群的需求。近年来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热情正盛,而田园综合体作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游升级的高端发展模式,更多体现的是农业+园区的发展思路,是将农业链条做深、做透,未来还会将发展进一步拓宽至科技、健康、物流等更多维度。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农业+园区”的田园综合体模式将会大放异彩。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意义田园综合体的出现,是伴随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休闲旅游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文创+新农村”开发的新模式,是一种大势所趋,它是区域经济社会和农业农村发展到较为发达新阶段的产物,是中国农业新跨越的创新载体,其重要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田园综合体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器”

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契机,整合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创新土地开发模式田园综合体保障增量、激活存量,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用地问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 创新融资模式

田园综合体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和社区建设中的钱从哪儿来和怎么来的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都要有经济目标,工商资本需要盈利、农民需要增收、财政需要税收、GDP需要提高,多主体利益诉求决定了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同时又需要考虑各路资金的介入方式与占比,比如政府做撬动资金,企业做投资主体,银行给贷款融资,第三方融资担保,农民土地产权入股等等,这样就形成田园综合体开发的“资本复合体”。田园综合体需要整合社会资本,激活市场活力,但要坚持农民合作社的主体地位,防止外来资本对农村资产的侵占。 增强科技支撑

科技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同时还是品质田园生活、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全面渗透、支撑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方方面面。为降低资源和环境压力,秉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技手段增强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撑,构建农居循环社区,在确保产业发展、农业增收的条件下,改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居住和观光游憩环境。

在田园综合体里面,科技要素的关键作用已经由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力提升的促进剂,转变为产业融合的粘合剂,这是科技地位本质性改变的地方。传统的科技是促进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提高,现代的科技是能够促进业态效率提升和业态融合,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更能促进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的出发点和要素作用已经发生了改变。 促进区域经济主体的利益联结

通过田园综合体模式,解决几大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政企银社研等不同主体。以往的农业园区只能解决其中2~3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现在通过复合体的利益共享模式结构,将关系完全捆绑融合到一起。 田园综合体是产业价值的“放大器”

田园综合体模式强调其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的综合价值,包括农业生产交易、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田园娱乐体验、田园生态享乐居住等复合功能。田园综合体和现代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业生产是发展的基础,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旅游产业需要与农业相融合,才能建设具有田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园区;休闲体验、旅游度假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从而形成以田园风貌为基底并融合了现代都市时尚元素的田园社区。

田园综合体做的是现代农业、加工体验、休闲旅游、宜居度假,并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种动力,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连带产业、人居环境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得到完美的统一。

田园综合体还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交响曲”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关键地位会不断变化;采用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生产要素及其余产业的关系更加重要,所以问题必须从生产力要素的问题转向生产关系的问题。自十六大以来逐步确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的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然而这种城市带动乡村、乡村城市化等模式,背后隐含着的主导思路依旧是城市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乡村的本体地位、能动作用往往处于次要位置。

田园综合体,以乡村复兴为最高目标,让城市与乡村各自都能发挥其独特禀赋,实现和谐发展。它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核心组织要素,多产业多功能有机结合的空间实体,其核心价值是满足人回归乡土的需求,让城市人流、信息流、物质流真正做到反哺乡村,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出发,打破城市和乡村相互分隔的壁垒,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而田园综合体正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乡村振兴新格局的重要载体。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白春明,尹衍雨,王柟。

2017年11月10日-11日,由河北省南和县人民政府、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局、北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同期召开国际现代农业展览会,并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报告

上一篇:行政文员工作表现下一篇:延安之旅参观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