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试点申报

2022-05-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田园综合体试点申报

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部署与要求,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探索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目标,财政部决定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农村发展阶段性需要,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逐步建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农为本。要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农业特色,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留住乡愁,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着力构建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田园综合体发展成果。

——坚持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在乡村建设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渠道让农民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进程,提高区域内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要把探索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增强和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真正让农民分享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成果。

——坚持市场主导。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调动多元化主体共同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积极性。政府重点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公共服务等工作,防止大包大揽。政府投入要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产业发展能力,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短板,提高区域内居民特别是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循序渐进。要依托现有农村资源,特别是要统筹运用好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等建设成果,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挖掘特色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元性,建设模式多样性;要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功能定位,探索一条特色鲜明、宜居宜业、惠及各方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

二、重点建设内容

围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重点抓好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

(一)夯实基础,完善生产体系发展条件。要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集中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田园综合体区域内“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完善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条件。

(二)突出特色,打造涉农产业体系发展平台。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打造农业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创意农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推进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业发展,培育形成1—2个区域农业知名品牌,构建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创业创新,培育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动能。积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增加农业效益。同时,强化服务和利益联结,逐步将小农户生产、生活引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轨道,带动区域内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四)绿色发展,构建乡村生态体系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化田园景观资源配置,深度挖掘农业生态价值,统筹农业景观功能和体验功能,凸显宜居宜业新特色。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环保生产新技术,促进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农业生产残余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再利用,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促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功能,补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短板。要完善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体系,通过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城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完善综合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六)形成合力,健全优化运行体系建设。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关系,确定合理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形成健康发展的合力。政府重点负责政策引导和规划引领,营造有利于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及其他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在产业发展和实体运营中的作用;农民通过合作化、组织化等方式,实现在田园综合体发展中的收益分配、就近就业。

三、试点立项条件

(一)功能定位准确。围绕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村和产业,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全域统筹开发,全面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辐射带动等主体功能,具备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景。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在建设田园综合体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在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

(二)基础条件较优。区域范围内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核心区集中连片,发展潜力较大;已自筹资金投入较大且有持续投入能力,建设规划能积极引入先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发展思路清晰;农民合作组织比较健全,规模经营显著,龙头企业带动力强,与村集体组织、农民及农民合作社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生态环境友好。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留青山绿水,积极推进山水田林湖整体保护、综合治理,践行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清洁生产基础较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四)政策措施有力。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举措,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建设主体清晰,管理方式创新,搭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设格局。积极在田园综合体建设用地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探索,为产业发展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条件。

(五)投融资机制明确。积极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考虑运用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力度,积极统筹各渠道支农资金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和村级组织债务风险,不新增债务负担。

(六)带动作用显著。以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建设管理,保障原住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实现田园综合体的共建共享。通过构建股份合作、财政资金股权量化等模式,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七)运行管理顺畅。根据当地主导产业规划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水平,因地制宜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可采取村集体组织、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盘活存量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创新机制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运行内生动力。

(八)不予受理的情况。未突出以农为本,项目布局和业态发展上与农业未能有机融合,以非农业产业为主导产业;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违反国家土地管理使用相关法律法规,违规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私人庄园会所建设;乡、村举债搞建设;存在大拆大建、盲目铺摊子等情况。

四、扶持政策

综合考虑各地发展建设基础、开展试点意愿、改革创新工作推进、试点代表性等因素,按照三年规划、分年实施的方式,2017年,财政部确定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每个试点省份安排试点项目1—2个,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试点项目个数。在不违反农村综合改革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试点项目资金和项目管理具体政策由地方自行研究确定。同时,各试点省份、县级财政部门要统筹使用好现有各项涉农财政支持政策,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采取资金整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开展试点项目建设。经财政部年度考核评价合格后,试点项目可继续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对试点效果不理想的项目将不再安排资金支持。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参照本通知精神开展省级田园综合体试点,每个省份数量控制在1—2个。如建设成效较好,符合政策要求,今后可逐步纳入国家级试点范围。

五、有关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试点省份要建立健全财政部门牵头负责(重庆市试点工作由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牵头负责,下同),农村综合改革机构、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分别具体组织并互相支持配合的工作机制,协调发挥好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细化工作任务,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搭建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平台。引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选择田园综合體建设模式,建立运行顺畅的建设管理机制,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科学编制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各有关地区要科学编制试点项目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内容应包括拟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基本情况、目标任务、区域功能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和任务;水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资源环境评估分析;政策保障措施等内容。

(三)严格试点项目管理。拟开展试点项目的县(市、区),要成立以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财政部门及农村综合改革机构、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牵头落实,发改、国土、环保、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田园综合体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组织试点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试点规划和实施方案,按规定程序报送省级财政部门。

(四)坚持省级竞争立项。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组织以竞争立项的方式确定。要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项目竞争立项机制,择优选项。竞争立项结果应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作为主动公开事项向社会公开。省级财政部门要根据竞争立项的结果,将试点规划和实施方案报财政部备案。

(五)加强资金监管和考核评价。各级财政部门及农村综合改革机构、农业综合开发机构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要加强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跟踪问效和综合分析评价,根据有关政策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处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动态管理,财政部将根据正式备案的试点规划和实施方案,对试点项目进行重点考核。对考核评价结果较好的试点省份予以连续扶持并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安排扩大试点范围;对试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取消试点资格。

(六)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和跟踪项目实施及运行情况,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取得预期成效。财政部将会同中央有关单位和部门,对各地开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情况进行跟踪调研指导,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试点政策。

(七)材料报送及要求。试点省份财政部门应于2017年6月30日前,分别向财政部农业司(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国家农发办报送田园综合体试点材料(附电子文档光盘)。在实施过程中有关具体工作及要求,另行通知。

在申报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及时与财政部联系。

财 政 部

2017年5月24日

(本刊编辑部根据财政部网站内容整理)

作者:财办〔2017〕29号

第2篇:福建省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的实践探索

摘 要:田园综合体是综合化发展产业和跨越化利用农村资产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较优模式选择。作为全国首批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之一,福建省田園综合体建设的实践经验可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借鉴。运用实地调研及比较分析方法,充分阐述福建省“五夫田园”“石榴田园”和“永福田园”三大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情况。研究表明,目前福建省田园综合体存在建设进度不均衡、建设内容不全面、政策创新有待提升三大问题,为此相关主体要把握建设定位、建设内容两大方向,推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主体三大抓手,并据此提出试点建设过程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田园综合体;实践探索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9.04.013

Absrtact: The pastoral complex is a characteristic town and r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de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nd leapforward utilization of rural assets. It is a better mode choice for realizing rural modern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y in China under the patter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s one of the first pilot projects of pastoral complex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pastoral complex construction in Fujian Province can provide direction and reference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future. Based on spot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fully illustrated the pilot construction of the ‘Wufu Pastoral’, ‘Pomegranate Pastoral’ and ‘Yongfu Pastoral’ in Fujian Province.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three major problems in the pastoral complex of Fujian, including unbalanced construction progress, incomplete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policy innovation to be improved. Therefore, the relevant subjects should grasp the orientation and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the dominance of the market and mass as the subject,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pilo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Fujian Province; Pastoral complex; Practical exploration

城乡二元化是当今中国亟待解决而又棘手的问题。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最大化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经济。然而,发展农村经济并不是简单的事情,现有阶段被普遍认可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现代农业和依托乡村绿色自然特色发展的旅游业,而田园综合体作为一种以集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田园社区为一体的新的发展模式充分结合了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特别是通过旅游业带动城市人口与乡村发展的互动融合。2017年我国将由田园东方的基层实践、源于阳山的“田园综合体”一词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表明这种新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被推上了新的高度,文件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田园综合体建设将成为我国农村改革转型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1 文献综述

田园综合体这一构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Howard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所提出的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田园城市理论。此后学术界对此理论进一步补充发展,田园综合体理论日渐成熟,其内涵界定不断发展完善。在中央一号文件解读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于田园综合体内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田园综合体的功能板块方向界定的。刘凌云[1]强调田园综合体是从基础农业建设、乡村社区建设延伸融合到生态景观风貌建设、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的新业态模式;严思龙[2]、周敏等[3]认为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田园社区”于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侧重于农业、旅游、居住等各大产业板块的联动发展。二是从田园综合体的运行机制方面界定。杨柳[4]将田园综合体概念简洁概括为“新型经济组织模式”“综合规划区”“发展平台”;卢贵敏[5]、刘建芳[6]、郭涛[7]认为,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对接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型经济组织模式,其有效地将生活、生态、生产三者融合起来,并结合一二三产进行发展,侧重于其“三生同步”“三产融合”的作用机制。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现阶段对田园综合体模式的研究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一些学者以国内全部田园综合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宏观概括,大体将我国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分为4种: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模式、文化创意带动三产融合发展模式、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观光园模式、农业创意和农事体验型模式,如卢贵敏[8]、刘竞文[9]、周敏

[3]、应子义[10]等。而另一些学者则依据田园综合体的内涵以及运行机制,以单个田园综合体为刻画对象,着重研究田园综合体内部的商业模式,如冯春林[11]根据Johnson的观点构建出的“五个布局”商业模式框架、刘建芳[6]借鉴日本Mokumoku农场运营模式绘制出田园综合体商业模式画布的“九大模块”等。除此之外,国内学者进一步从农业、旅游、养老等层面多角度研究田园综合体职能。从农业角度来看,史云等[12]、卢贵敏[13]结合农业园区进行了实证或理论分析,认为田园综合体是现代农业体系的支撑平台,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路径的结论。从旅游角度来看,于沐仔[14]重点分析了田园综合体的旅游精准扶贫作用;孙吉浩[15]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在“田园综合体”中的职能体现,提出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策略。从养老角度来看,演克武等[16]分析认为,田园综合体宜业、宜居、宜家的定位使之成为城市居民旅居养老的一种新选择。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为考察试点建设情况,许多学者还从国内田园综合体的具体实践出发展开研究。部分学者以田园综合体具体实践为例,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实例论证,以期为尚处于试点阶段的田园综合体提供经验和借鉴。杜立柱[17]在田園生态圈构想下规划建设海南文昌地区田园综合体;张毅[18]以武汉都市田园综合体为例,明确了区域性、综合性和村民自治等“隐形”规划要素对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吴少英[19]以河南省福星田园综合体规划实践为例,简要指出未来田园综合体规划升级换代的发展方向。另一些学者着重于解决综合体从概念到落地过程中的矛盾。杨柳[4]结合自身参与的无锡阳山田园综合体项目实践,总结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朱明芬[20]以浙江省鲁家田园综合体为例提出用地矛盾的对策建议;王玲[21]从反思北方都市近郊综合体现有问题入手,以沈阳稻梦空间为例,探索综合体实施路径和建设模式。

从上文的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对于田园综合体的研究并不少,国内学者从内涵、模式、功能、具体实践等多个角度对田园综合体做了较为翔实的研究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作为全国首批开展试点建设的省份,针对其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研究并不充分、因此,本研究将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以福建省三大田园综合体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及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目前福建省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情况,并据此提出建议。

2 福建省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的实践探索

2017年5月,福建省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的18个省份之一,其中武夷山市五夫镇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点,漳浦县石榴镇、漳平市永福镇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点。总体来看,福建省的3个田园综合体试点通过资源聚合、要素融合和功能整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生产生活生态协调,推进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在综合化发展产业和跨越化利用农村资产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借鉴推广性。

2.1 五夫田园的实践探索

五夫镇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主要是以白莲和超级水稻为主导产业,并依托朱熹理学文化,打造世界朱子研学中心(图1)。

五夫镇种植白莲的传统由来已久,拥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且自2013年省级创业园落户武夷山市,大力扶植白莲产业发展以来,五夫镇引进350多种观赏莲品种,白莲种植面积稳定在666.67 hm2以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种植、休闲观光系统。根据田园综合体提出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各方积极引进资本、技术、人才,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白莲精加工产业,将白莲种植产业和白莲旅游观光产业有机结合,打造“万亩荷塘”品牌,形成一个融生产、加工、文旅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另一方面,为争取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2018年5月10日,武夷山市市长谢启龙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签订了合作协议,采取“政府推动、院士参与、规范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在五夫田园综合体项目区共同投资建设“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开展新一代超级杂交水稻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通过引进袁隆平团队选育的最新超级杂交稻品种,结合科学的高产栽培与绿色防控技术,以有效减少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压力,提高稻米品质,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除特色农产品开发外,作为世界朱子文化传承地,朱子理学必然是五夫田园综合体定位的文化内涵,武夷山市政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去传承与弘扬朱子文化。一方面,加大朱子文化保护力度。计划投资5.4亿元对朱子文化遗址、遗物、遗迹进行保护,目前已完成的有兴贤古街建筑景观修复工程、朱子雕像广场项目、朱文公庙及配套工程、紫阳楼重建工程等。另一方面,重视朱子文化的活化。武夷山市政府通过举办“朱子四礼”活动、打造“朱子之路”文旅品牌、制作《朱熹》纪录片等形式,促进朱子文化传承与弘扬。

2.2 石榴田园的实践探索

漳浦县(石榴)田园综合体的建设重点是四季花果以及农业景观等农业特色项目,同时依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福建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点(图2)。

依托漳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石榴核心示范园的建设,漳浦县坚持以农为本,投资785万元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带。以水果、 花卉、药材和蔬菜为农业特色产业,集成高校、科研单位,立足优法、良种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园区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目前项目区包括有台湾名优火龙果产业园、兰花产业园、扬基铁皮石斛产业园、康华芦荟产业园、利苑蔬菜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园,保证四季不同花果的供应。此外,在农业产业建设过程中,通过初加工、精加工、中药材加工项目(铁皮石斛)与物流中心的开发,大力发展以当地特色农业为基础的第二产业集群。由于漳浦石榴孕育了丰富的农业景观资源,为满足由农业风光景观带来的游客的各种休闲需求,项目区内设置了综合休闲产品和各种体验活动,包括利用农村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潺潺的溪水、生态的湿地,发展观山、赏景、登山、玩水等休闲体验活动,同时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旅游吸引物,开发不同特色主题观光活动的区域,从而吸引人气、提高田园综合体的效益。

项目区所在地是闽南革命老区,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土地,红色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以此为基础,项目实施主体建设了一条红色旅游大道,从南向北依次连接象牙村、攀龙村、龙岭村、山城村、车本村,深度发掘沿线革命历史遗迹,打造一个以“踏先辈足迹、寻红色记忆”为主题的红色景观带,将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2.3 永福田园的实践探索

漳平市(永福)田园综合体着眼于永福镇花卉、茶叶等高山特色优质产业,促进农业转型提升,进而带动循环农业和创意农业的发展。同时借鉴台湾经验,在综合体内注入台湾元素,丰富创意农业发展层次(图3)。

漳平市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亩均投资标准,打造花卉和茶叶的优势生产基地。目前,漳平市年产34.57万株杜鹃花繁殖基地新建项目完成总投资66万元,占总投资20.2%;漳平市6.67 hm2温室大棚凤梨花种植新建项目,批复总投资33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60万元。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项目区内着力发展循环农业,努力降低高山茶、花卉等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减少农业生产残余废弃物排放,完善高山茶土壤改良。为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项目区内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依托“永福花街”“花海茶园”“乡村文化走廊”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打造集生产、生态、观光、體验为一体的横向农旅融合带。

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已持续运作多年,在高山茶和花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台湾农民、台资农企和农业组织来大陆投资创业的重要窗口和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依托“台湾创意农业文化园”“茶文化综合体验馆”“两岸青年智慧创业园”等项目,永福田园综合体打造集美食、茶道、伴手礼、手工DIY、采摘等两岸农业文化为一体的农旅融合纵贯线。同时,围绕“花茶围抱”,融入台湾元素及台湾风情,发展高山乡村旅游,建设独具台湾特色的乡村民宿,坚持将“大陆阿里山”品牌打造成为全国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

3 福建省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 建设进度不均衡

受南方地区雨季及其招投标程序时间长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影响,项目建设进度不够平衡,总体进度和资金支出均偏慢。具体来说,“五夫田园”不少项目还未同步启动,有些项目因投资主体意愿问题难以真正落地,项目过多,没有很好地优化与整合等;“石榴田园”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需要提速,规划项目与企业项目衔接度不够等;“永福田园”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度较慢,对比项目建设的外业工程进度,项目资金支出进度滞后等。

3.2 建设内容不全面

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田园综合体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具体来说,“五夫田园”园区内的“三产融合”、服务体系及运行体系建设有待提升,个别项目存在不同来源的财政资金重复建设现象,个别土建工程质量工艺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等;“石榴田园”的农业文旅开发不够,个别项目施工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策划及前期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扎实,村容村貌的整治、农业文旅及民宿等建设内容还需加大力度;“永福田园”中除了生产体系,田园综合体的其他五大支撑体系成效不显,村容整洁、违章违建问题突出,小流域项目工程质量工艺有待于提升,个别小流域项目仅落地在单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区域内,一些项目可行性、落地性不够,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等。

3.3 政策创新有待提升

田园综合体作为集“生态为依托、农业为基础、旅游为引擎、数据为支撑、金融为保障、健康为理念、市场为导向”的智慧集约型大农业产业集群,仅靠地方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需统筹政府、市场、农民群众等各方力量。目前,福建省田园综合体规划区内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及壮大村镇集体经济等政策创新有待加强,撬动社会资本未达到预期目标,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园区市场化运作等方面探索还远远不够。

4 进一步推进福建省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的建议

4.1 把握两大方向

4.1.1 明确建设定位 《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和试点工作的通知》基本原则中指出田园综合体建设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挖掘特色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为保证田园综合体的形态多元性及模式多样性,项目主体要明确建设定位。第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综合体要在尊重原有聚落肌理和乡村特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如极负盛名的高山花茶、渔家文化等特色农业文化,从而明确发展定位。依托建设定位开展规划设计工作,将相关地域合理划分为农业生产板块、文化景观板块、休闲旅游板块、生活居住板块、综合服务板块五大板块,建设极具地域风采、原汁原味的农家文化产业链,达到传承文化、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目的。第二,结合地域资源落户产业。依托各地不同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与农民素质,根据自身发展与潜力来调整经济结构,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以特色文化为线索,利用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实现不同功能区的统筹和协同发展,促进三产联动与协调。第三,严守生态底线。首先,在规划设计时要着重保护已有生态资源,如林盘、湿地、沟渠、水体等,保障农村生态涵养功能;其次,规划设计起点要高,留存生态保育空间,搭建未来生态基底;最后,要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在生产生活层面建立一个按自然规律运行的绿色循环模式,使整个田园综合体具备内生动力,能够自发进行有机调节,实现可持续发展。

4.1.2 落实建设内容 田园综合体建设内容的落实是从政策理念到项目落地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关系着政府的顶层设计是否有效地传达给各级行政部门。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容要从4个方面落实。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坚持《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和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以农为本,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前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科技为支持,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以高新技术为驱动,与科研院校合作进行产品研发;以企业化经营为理念,将传统农业提升为农业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民”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体系,要求县级政府在实践中做出统一规划,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土地产出率,避免小农小户随市场调节做出短视规划,影响综合体长远规划布局。第二,坚持田园综合体“姓农为农”的建设方向,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农业结构全面改革升级,原有的农业生产和管理经验必然不能满足多产融合下新需要,这就要求通过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建设符合发展要求的新一代农民队伍。县级政府要大力宣传新技术支持下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打破农民思想桎梏,积极调动农民参与热情,通过农民自主报名、政府提供技术指导的形式,改善综合体内农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为现代综合农业提供中坚力量。第三,结合特色农业扶持二三产业的发展,发挥科技粘合剂的作用,实现三产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住新战略下的新机遇,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吸引旅游、创意、娱乐、博览、工业、商贸等产业落地于田园综合体,并切实抓好二三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时运用科技促进农业生产板块、农业文化景观板块、农事体验板块、休闲娱乐板块以及综合服务板块的合理并行,加强各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在与二三产业的相互作用下增强第一产业的社会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2 推进三大抓手

4.2.1 推进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中扮演了伯乐的角色,只有发挥政府引导效应,各单位企业才能把握市场动态,紧跟政策东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一,政府政策适当倾斜,给予创新发展空间。首先,田园综合体在发展之初在人力、物力、资金或技术支持上都处于相对紧缺的状态;其次,又是一种高投资、周期长的运行模式,所以仅依靠市场力量是不够的,为引导市场资金、技术等向该新兴领域转移,政府的政策势必要做出适当的倾斜,给予落户该地区的产业一定优惠政策,如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针对符合该地特色文化建设的中小企业实施税收等优惠政策,减少企业投资所需承担的风险。同时,政府要着力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探索推广以国家财政对“三农”支出为先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外部金融市场投入为补充的模式。第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政府要适应新兴领域的崛起,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规范产业制度,约束界定不明的黑色地带,如防止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非农化、土地的过度开发,对授权及转让施行有效监督;另一方面,在农村全面改革之际,切实保护农民的基本权益,如农民参与就业权、乡村文化遗址产权、产业发展收益权等,让市场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健康的运行。第三,考虑县政府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田园综合体作为一种三产资源整合模式,涉及资源较广,为有效整合资源、设计规划建设用地、具体监督项目实施进程,建议以县政府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一方面,利用县级各部门的明确分工、默契配合对项目进行有序开发,防止资源在同一项目上重复浪费;另一方面,县级政府作为项目监督主体也较为了解该地区的实际状况,可以有效强化招投标和采购工作,发挥工程监督作用。

4.2.2 推进市场主导作用 坚持《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和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调动多元化主体共同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积极性”。政府做顶层设计,市场运行机制为主导,引导市场劳动、资本、技术向该领域转移。市场推动下的资源转移符合企业逐利需求,产品自然会向消费者偏好靠拢,有利于田园综合体聚集资源要素,激发多元功能,实现产业自然可持续发展。

4.2.3 推进群众主体作用 广大群众是田园综合体建设优劣程度的主要评判者,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性。第一,坚持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田园综合体的主要目标在于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有别于普通的旅游区开发、房地产建设,突出“三农”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落户综合体的企业要与农业合作社直接合作,农村合作社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经营服务提供者自愿联合组成,保证农民参与建设,分担生产成本、风险以及盈利。第二,充分利用群众的宣传效果,打造文旅品牌。重视田园综合体项目区内产业的服务性,通过给游客带来家一般亲切的文化体验来获得大众的认同感,继而充分利用群众口碑来带动人气增长,保持良性的持续竞争力,打造文旅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凌云,陶德凯,杨晨.田园综合体规划协同路径研究[J].规划师,2018(8):12-17.

[2]严思龙.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田园综合体”布局理念的探索[J].现代商业,2018(23):170-171.

[3]周敏.新型城乡关系下田园综合体价值内涵与运行机制[J].规划师,2018(8):5-11.

[4]杨柳.田园综合体理论探索及发展实践[J].中外建筑,2017(6):128-131.

[5]卢贵敏.田园综合体试点:理念、模式与推进思路[J].地方财政研究,2017(7):8-13.

[6]刘建芳,王伟新,肖建中等.田园综合体商业模式创新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8(9):34-38.

[7]郭涛.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路径选择分析[J].低碳世界,2018(2):330-331.

[8]卢贵敏.田园综合体试点:理念、模式与推进思路[J].地方财政研究,2017(7):8-13.

[9]刘竞文.绿色发展与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经验与路径[J].世界农业,2018(2):35-41.

[10]应子义.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与思路[J].浙江经济,2018(1):54-55.

[11]冯春林.我国田园综合体的商业模式及案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5):343-347.

[12]史云,杨相合,谢海英,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现形式——田园综合体[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4):320-326.

[13]卢贵敏.为农业综合开发插上科技之翼,积极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053-1058.

[14]于沐仔,王庆生.基于田园综合体视角的旅游精准扶贫对策研究——以山东省沂南县朱家林为例[J].中国商论,2017(34):45-48.

[15]孙吉浩.乡村旅游视角下“田园综合体”设计策略与表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1):106-110.

[16]演克武,陈瑾,陈晓雪.乡村振兴战略下田园综合体与旅居养老产业的对接融合[J].企业经济,2018,37(8):152-159.

[17]杜立柱,楊韫萍,杜昊霖.田园生态圈构想下的田园综合体规划对策[J].规划师,2018,34(8):18-23.

[18]张毅,王智勇.“显性”与“隐性”兼顾的田园综合体规划——以武汉都市田园综合体为例[J].规划师,2018,34(8):24-28.

[19]吴少英,杨柳.乡村规划3.0时代的田园综合体规划——以《唐河县桐寨铺镇福星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8,34(8):29-35.

[20]朱明芬,张公望.破解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用地瓶颈——以浙江省鲁家田园综合体为例[J].中国土地,2018(7):55-56.

[21]王玲.北方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观光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探索——以沈阳稻梦田园综合体为例[J].价值工程,2018,37(31):15-18.

(责任编辑:柯文辉)

作者:林敏 李碧珍

第3篇:田园综合体试点申报的具体要求和条件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农村发展阶段性需要,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逐步建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农为本。要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农业特色,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留住乡愁,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着力构建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田园综合体发展成果。

——坚持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在乡村建设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渠道让农民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进程,提高区域内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要把探索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增强和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真正让农民分享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成果。

——坚持市场主导。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调动多元化主体共同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积极性。政府重点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公共服务等工作,防止大包大揽。政府投入要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产业发展能力,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短板,提高区域内居民特别是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循序渐进。要依托现有农村资源,特别是要统筹运用好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等建设成果,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挖掘特色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元性,建设模式多样性;要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功能定位,探索一条特色鲜明、宜居宜业、惠及各方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

二、建设内容

围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重点抓好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

(一)夯实基础,完善生产体系发展条件。要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集中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田园综合体区域内“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完善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条件。

(二)突出特色,打造涉农产业体系发展平台。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打造农业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创意农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推进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业发展,培育形成1—2个区域农业知名品牌,构建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创业创新,培育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动能。积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增加农业效益。同时,强化服务和利益联结,逐步将小农户生产、生活引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轨道,带动区域内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四)绿色发展,构建乡村生态体系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化田园景观资源配置,深度挖掘农业生态价值,统筹农业景观功能和体验功能,凸显宜居宜业新特色。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环保生产新技术,促进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农业生产残余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再利用,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功能,补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短板。要完善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体系,通过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城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完善综合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六)形成合力,健全优化运行体系建设。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关系,确定合理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形成健康发展的合力。政府重点负责政策引导和规划引领,营造有利于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及其他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在产业发展和实体运营中的作用;农民通过合作化、组织化等方式,实现在田园综合体发展中的收益分配、就近就业。

三、立项条件

(一)功能定位准确。围绕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村和产业,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全域统筹开发,全面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辐射带动等主体功能,具备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景。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在建设田园综合体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在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

(二)基础条件较优。区域范围内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核心区集中连片,发展潜力较大;已自筹资金投入较大且有持续投入能力,建设规划能积极引入先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发展思路清晰;农民合作组织比较健全,规模经营显著,龙头企业带动力强,与村集体组织、农民及农民合作社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生态环境友好。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留青山绿水,积极推进山水田林湖整体保护、综合治理,践行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清洁生产基础较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四)政策措施有力。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举措,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建设主体清晰,管理方式创新,搭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设格局。积极在田园综合体建设用地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探索,为产业发展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条件。

(五)投融资机制明确。积极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考虑运用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力度,积极统筹各渠道支农资金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和村级组织债务风险,不新增债务负担。

(六)带动作用显著。以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建设管理,保障原住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实现田园综合体的共建共享。通过构建股份合作、财政资金股权量化等模式,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七)运行管理顺畅。根据当地主导产业规划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水平,因地制宜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可采取村集体组织、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盘活存量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创新机制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运行内生动力。

(八)不予受理的情况。未突出以农为本,项目布局和业态发展上与农业未能有机融合,以非农业产业为主导产业;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违反国家土地管理使用相关法律法规,违规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私人庄园会所建设;乡、村举债搞建设;存在大拆大建、盲目铺摊子等情况。

四、扶持政策

综合考虑各地发展建设基础、开展试点意愿、改革创新工作推进、试点代表性等因素,按照三年规划、分年实施的方式,2017年,财政部确定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每个试点省份安排试点项目1—2个,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试点项目个数。在不违反农村综合改革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试点项目资金和项目管理具体政策由地方自行研究确定。同时,各试点省份、县级财政部门要统筹使用好现有各项涉农财政支持政策,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采取资金整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开展试点项目建设。经财政部年度考核评价合格后,试点项目可继续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对试点效果不理想的项目将不再安排资金支持。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参照本通知精神开展省级田园综合体试点,每个省份数量控制在1—2个。如建设成效较好,符合政策要求,今后可逐步纳入国家级试点范围。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试点省份要建立健全财政部门牵头负责(重庆市试点工作由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牵头负责,下同),农村综合改革机构、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分别具体组织并互相支持配合的工作机制,协调发挥好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细化工作任务,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搭建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平台。引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选择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建立运行顺畅的建设管理机制,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科学编制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各有关地区要科学编制试点项目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内容应包括拟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基本情况、目标任务、区域功能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和任务;水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资源环境评估分析;政策保障措施等内容。

(三)严格试点项目管理。拟开展试点项目的县(市、区),要成立以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财政部门及农村综合改革机构、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牵头落实,发改、国土、环保、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田园综合体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组织试点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试点规划和实施方案,按规定程序报送省级财政部门。

(四)坚持省级竞争立项。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组织以竞争立项的方式确定。要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项目竞争立项机制,择优选项。竞争立项结果应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作为主动公开事项向社会公开。省级财政部门要根据竞争立项的结果,将试点规划和实施方案报财政部备案。

(五)加强资金监管和考核评价。各级财政部门及农村综合改革机构、农业综合开发机构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要加强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跟踪问效和综合分析评价,根据有关政策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处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动态管理,财政部将根据正式备案的试点规划和实施方案,对试点项目进行重点考核。对考核评价结果较好的试点省份予以连续扶持并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安排扩大试点范围;对试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取消试点资格。

(六)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和跟踪项目实施及运行情况,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取得预期成效。财政部将会同中央有关单位和部门,对各地开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情况进行跟踪调研指导,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试点政策。

(七)材料报送及要求。试点省份财政部门应于2017年6月30日前,分别向财政部农业司(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国家农发办报送田园综合体试点材料(附电子文档光盘)。在实施过程中有关具体工作及要求,另行通知。

第4篇:国内6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后,财政部又连续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的《通知》和《意见》,确定今年在河北、山西等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建设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本文为江苏,上海,安徽,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的田园综合体样板间建设案例分析。田园综合体的组成: 农业产业区

生产性主要功能部分,为综合体发展和运行提供产业支撑和发展动力的核心区域 生活居住区

城镇化主要功能部分,农民、工人、旅行者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居住生活区域 文化景观区

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以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和优质农产品为基础的主题

休闲聚集区满足客源各种需求的综合产品体系,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休闲体验乐趣 综合服务区

城镇化支撑功能,为综合体各项功能和组织运行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功能区域

江苏·无锡阳山田园东方项目--国内落地实践的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

2012年,在“中国水蜜桃之乡”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的大力支持下,内地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田园东方落地实践。田园东方综合体分三部分,农业、文旅和居住,以及内在的复合业态。 农业商业化

田园东方的农业是以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辅助,把农业进行商业化,定位是企业化服务型的农业平台。阳山本身有优质的水蜜桃资源,而该项目通过公司化、规范化、科技化的运作,使得形成的产业园能作为当地社会的基础性产业。

自然多样的文旅产业

文旅是以生态自然型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度假产品的组合,以此作为产业的根本。比如主题乐园、不同的度假产品和度假村、精品酒店、民宿集群和营地等。 创新社区居住方式

田园社区属于居住的一部分,服务于原住民和新移民,以及旅居的客群,最终形成新的社区和新的小镇。社区分两类,一是结合宅改、土改的政策和试点,用集体建设用地的方式进行开发。另外,利用国有建设用地为基础的开发,这两种社区混合进行。 决策点评

田园东方项目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上海·金山区“田园综合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涌现一批休闲农业集聚区

在金山区嘴渔村码头,渔民一边在船上收货,一边在朋友圈里发出“渔船回来了”的信息,引得老客户们纷纷来电要货。市民游客们早已闻“鲜”而至,他们吃完渔家菜,下午在老街上、小湖边逛逛,到书吧、咖啡馆、小酒吧、文化工作室里坐坐,傍晚还可以找一家“海景民宿”住下来,体验一回渔家生活。 靠海吃海

“靠海吃海”,金山嘴渔村摆摊卖海鲜的渔民如今生意越做越好。金山嘴渔村里最早开出的天桥饭店,如今已是天天排队吃海鲜的局面。而另一家永乐大酒店,2016年接待人数也超过了15万人次。 围绕“渔”字发展文旅

到2016年底,金山嘴渔村累计接待游客达320万人次。现在,即使到了夜里11时,还能看到咖吧、酒吧的灯火和闲坐其中聊天的年轻人,而一家家民宿里更留住了不少舍不得走的市民游客??围绕一个“渔”字做足文章,让金山嘴渔村渐渐成了“不夜小镇”。 发展渔村特色民宿

渔民家的闲置农宅,更成了“香饽饽”。目前,全村已有100多户村民的农宅租了出去,被用来开民宿、饭店、咖啡店等,租金已比前两年翻了一番不止。整个渔村的特色民宿出现了12个品牌,客房数达到了120间,每到节假日必须提前预订才能入住。 决策点评

当都市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何通过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是金山区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金山区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注重打造一个个田园综合体,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经济、生态和服务功能。

安徽·肥西县“官亭林海”--保护风貌与提升价值是田园综合体的一体两面

肥西县官亭镇持续推进城乡大建设,有序推进老城区综合改造,推动城乡联动发展,着力构建以烟雨水乡、湖光山色、岭上风光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成省级中心村38个、美丽乡村示范带6条。官亭林海生态区,可以概括为四大板块:农业、文化旅游、农事体验和园区社区化管理服务,由公司化主体运营。 保留原生态

官亭林海田园综合体的核心产业是农业。为了改善乡村旅游硬件和提升服务水平,肥西对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改造甚至重建,但本身仍是乡村,特别保留了乡村的原生态,融合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创新形式,真正展现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 不把农民丢一边

官亭林海在人的层面,不把农民丢到一边。在此过程中,肥西利用好农民合作社这一载体,通过土地流转,对土地经营进行中长期产业规划,发展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园区,以此作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基础。而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既可以在其中就业,还可以通过股权、租金等方式获得收益,做到充分参与和受益。 让城市和乡村实现文明融合

农村人向往都市,都市人又想回归田园,然而城市居民和农民很难互融,尽管都有迫切的互动需要,但是却没有很成功的模式可以一揽子解决好这些问题。在官亭林海的周边,肥西县正在对农村进行改造,以官亭林海为中心,逐步向外围拓展。改造的思路是,让城市和乡村实现文明融合。 决策点评

官亭林海在规划之初,就按照多功能、多业态运营去设计,涵盖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将新型产业与农村发展进行有机结合。

黑龙江·富锦建“稻”梦空间--依托独特优势,打造以稻田文化“田园综合体”

2017年,富锦市依托独特的地理、生态优势,打造以稻田文化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被誉为华夏东极旅游的“稻”梦空间。

种出彩色稻田画

在位于富锦长安镇永胜村的万亩高标准水稻示范基地,观光亭的主体架构已建完。这片“大地块”有4万亩,核心区有1850亩,景观区有819亩。在规划中,景区中心将建一座观光塔,12座观光亭,20个观光平台,其中玻璃平台将延展到稻田里,让游人有站在稻田里的感觉。

在观光塔四周,利用6种不同颜色的水稻苗种出“中国梦”“美丽乡村”“祖国大粮仓”“海稻船”等4幅巨型彩色稻田画。此外,还将打造稻田水世界、稻草人王国、黑土泥塘、植物迷宫、热气球等景观。 发展全域旅游

富锦利用大地块周边附近的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在附近村屯重点打造了湿地共邻洪州村、低碳养生工农新村、满族风情六合村、朝阳民俗文化村、赫哲故里噶尔当村以及农家美食村等6个农家乐,依托“田园综合体”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全域旅游。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

富锦万亩地块共4万亩连片水稻,富锦东北水田现代农机合作社今年流转了其中的1万亩水稻,合作社农户种植水稻都是订单种植,每公斤水稻收购价格较之市面价格高0.54元。合作社有38栋育秧大棚,其中8栋将种植蘑菇、木耳,其他大棚种植瓜果蔬菜供游人采摘。 决策点评

富锦市以“大地艺术”“空中观赏”“体验互动”“科普拓展”“休闲娱乐”为构成板块,通过各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把休闲农业、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乘法效应,展示了田园产业的美好未来。

四川·成都市郫都区红光镇多利农庄--打造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

2013年入驻郫都区红光镇的多利农庄,围绕打造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在郫都区红光镇、三道堰镇等6村连片规划建设多利有机小镇。预计总投资150亿元,总规划面积约2万亩,将建设52万平方米农村新型社区、63万平方米家庭农庄和打万亩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高端农业综合体

该项目已建成600亩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区、12000平方米温室大棚和分拣包装中心的有机农业发展规模。同时,作为依托于高端有机农业发展的农业综合体,这里还是成都市为数不多的农业“双创”园区之一。 农业双创载体平台

农庄内,2000平方米文创空间的农业双创载体平台,通过设立都市农业双创基金、提供涵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投资对接、市场开发等全程双创孵化服务等支持政策,相继引入了创客咖啡吧、有机蔬菜沙拉吧、farm私房菜、园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30多家市场主体,28个农业创业项目相继入驻园区开展农业发展上的创业创新。 国际化乡村度假新体验

作为第一个入驻中国乡村的全球性度假酒店,法国lux酒店管理集团以运营管理乡村酒店方式,打造乡村旅游度假新体验,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目前,已启动一期4000平方米LUX主题酒店建设,酒店配套的LUX咖啡吧已对外开放。 决策点评

成都多利农庄项目实施中,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并确保了“5个合法”即--项目合法:取得发改项目立项、环评环保备案、招投标备案;用地合法:依法办理集体土地不动产权证;规划合法:依法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程序合法:依法办理乡村建设施工许可证;物业合法:依法办理房屋竣工验收备案、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和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新风古韵无定河聚力田园综合体

从2012年开始,乌审旗无定河镇审时度势,依托位于“塞外小江南”无定河镇无定河村的地缘优势,规划土地总面积约20000亩。采用企业化运作的模式,以乌审旗无定河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载体,将农牧民现有的零散土地进行整合流转、集中开发,打造集农事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循环发展经济平台,实现企业与农牧民互惠共赢。

发展良好生态的绿色产业

实现地区均衡发展,资源有效整合利用,是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基础,无定河镇制定立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在萨拉乌苏河两岸,紧抓绿色农产品有机认证的契机,完成多种农产品的有机食品认证,并且启动全国有机食品示范镇申报,发展良好生态的绿色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乡村旅游实现景区联动

无定河镇依托“中国最美乡镇”的名片,与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巴图湾AAAA级旅游景区、1949年秋后乌审旗委办公旧址、鄂尔多斯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旧址等景区形成联动效应,在感受自然景观、红色文化的同时,还能体验浓郁的乡土气息。田园综合体已成为无定河镇乡村休闲游的新亮点。 打造现代休闲养生农业庄园

推动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旅游与农牧业有机融合,农业景观化、村庄景区化和农庄景点化。借助无定河独特地形地貌、良好环境资源,利用无定河村窑洞、四合院等各式各样的民居优势,打造集休闲垂钓、地方民俗民情、特色农家乐、渔家乐、果蔬采摘等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养生农业庄园,发展休闲养生、观光度假旅游和庄园经济。 决策点评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昔日争战之地的乌审旗发挥生态、循环与科技特色,以蒙元田园文化保护传承为核心,以现代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美丽田园为重点,辅以旅游服务设施、融产业、旅游、社区、人文功能,描绘出了一幅田园农业的壮美画卷。(注:本文素材来源网络)·END·中国生态志愿者联盟是由中国林促会林业生态旅游委员会、中国生态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中国生态原产地产业联盟等单位发起组织的生态公益组织。欢迎致电咨询!?:010-52786197 或微信:15010277468生态志愿者,找我们★ 生态志愿者保护: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 ★ 生态志愿者践行:生态生活、生态消费。 ★ 生态志愿者开展的工作是:“保护绿水青山、保护生态原产地”。

第5篇:田园综合体申报指南、国家资金扶持、申报资料

让旅游飞起来

田园综合体申报指南、国家资金扶持、申报资料

(财政部2018-2019年)

从2017年起,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乡村,通过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等,去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路径;

逐步建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中央财政将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支持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建设工作。

田园综合体是以企业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乡村进行大范围整体的综合规划、开发以及运营,进而形成一个新的社区和生活方式;

一、申报时间

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申报时间是6月底前,具体方案提交为7月中旬。 省级田园综合体:

申报时间按照各省财政厅文件执行。

二、申报部门

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申报部门:

财政部农业司(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国家农发办。

让旅游飞起来

省级田园综合体申报部门:多为财政厅农发办。

三、申报及实施主体:

各级人民政府、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相关企业等;

四、申报条件

(一)7大必备条件

1、功能定位准确

围绕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村和产业,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全域统筹开发,全面完善基础设施。

突出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辐射带动等主体功能,具备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景。

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在建设田园综合体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在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

2、基础条件较优

区域范围内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核心区集中连片,发展潜力较大;

已自筹资金投入较大且有持续投入能力,建设规划能积极引入先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发展思路清晰;

让旅游飞起来

农民合作组织比较健全,规模经营显著,龙头企业带动力强,与村集体组织、农民及农民合作社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3、生态环境良好

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留青山绿水,积极推进山水田林湖整体保护、综合治理,践行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

农业清洁生产基础较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4、政策措施有力

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举措,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

建设主体清晰,管理方式创新,搭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设格局。 积极在田园综合体建设用地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探索,为产业发展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条件。

5、投融资机制明确

积极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考虑运用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力度,积极统筹各渠道支农资金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

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和村级组织债务风险,不新增债务负担。

6、运行管理顺畅

让旅游飞起来

根据当地主导产业规划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水平,因地制宜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

可采取村集体组织、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盘活存量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创新机制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运行内生动力。

7、带动作用显著

以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建设管理,保障原住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实现田园综合体的共建共享。

通过构建股份合作、财政资金股权量化等模式,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二)不予立项的六类情况

1、未突出以农为本,项目布局和业态发展上与农业未能有机融合,以非农业产业为主导产业;

2、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

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

4、违反国家土地管理使用相关法律法规,违规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私人庄园会所建设;

5、乡、村举债搞建设;

6、乡、村举债搞建设;存在大拆大建、盲目铺摊子等情况。

五、申报流程

1. 收集资料,形成定位,上报县(区)级人民政府; 2. 编写投资估算和实施方案,上报市级财政局农发办;

让旅游飞起来

3. 编制项目可研和概念方案,上报省级财政厅农发办;

4. 参与答辩评审(确立省级田园综合体,确立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5. 确立田园综合体试点。

六、申报资料

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需要报送试点三年规划及实施方案。 省级田园综合体:

按照各省财政厅文件执行,多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方案的具体编制大纲如下:

让旅游飞起来

七、资金扶持额度

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3亿元资金扶持,实行先建后补,分批拨付。

省级田园综合体:

根据各省具体情况,3000-6000万不等。 试点省份及扶持资金额度:

1、确定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作为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省份; 重点支持河北、山西、福建、山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10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2、河北、山东、四川等粮食主产省安排中央财政资金5000万元;

让旅游飞起来

3、山西、福建、广西、海南、重庆、云南、陕西等非粮食主产省安排中央财政资金4000万元。

八、扶持政策及申报数量:

1、按照三年规划、分年实施的方式;

2、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

3、每个试点省份安排试点项目1—2个;

4、采取资金整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

5、试点项目每年经财政部考核评价合格之后,继续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对试点效果不理想的,将不再安排资金支持。

部分省份申报政策

让旅游飞起来

九、申报项目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1、拟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基本情况、目标任务、区域功能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和任务;

2、水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

3、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资源环境评估分析;政策保障措施等内容。

十、材料报送及要求:

试点省份财政部门应于6月30日前,分别向财政部农业司(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国家农发办报送田园综合体试点材料(附电子文档光盘)。在实施过程中有关具体工作及要求,另行通知。

第6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X XX 街道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试点工作方案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在城乡建设和“三农”工作领域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促进乡村发展和复兴的新路子,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是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新载体,是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和“两聚一高”新实践在“三农”工作上的新抓手。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我县积极组织试点申报,将 XX 镇花楼村周庄和 CC 镇小乔圩村刘庄作为本次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点”试点的承载地。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方案的通知”为指导思想,全面落实蓝绍敏副省长在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启动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工作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联动推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重塑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展现“ 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社

会主义新农村现实模样。

二、总体目标

花楼村周庄位于县城周边,其坐落的花语果园是我县唯一优质果品生产基地,且位于我县全域旅游重点打造的 EE景区腹地,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小乔圩村刘庄是省经济薄弱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村庄特色不够突出,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我县希望通过花楼村周庄和小华圩村王庄 2 个不同类型村庄的特色田园乡村的试点创建,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拥有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的特色田园乡村。进一步探索在 XX 街道内乃至苏北地区,甚至全省可推广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经验。具体目标是:

1.生态优。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修复和改善,田园景观得到有效挖掘和充分彰显,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环境。

2.村庄美。村落与环境有机相融,保持传统肌理和格局,村庄尺度适宜,建筑风貌协调,地域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3.产业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农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经营体系不断健全,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大幅提高。打造“一村一业” “一村一品”升级版,形成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

4.农民富。产业富民、创业富民效应进一步凸显,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农民在挖掘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实现增收。

5.集体强。重点改革深入推进,村集体经济活力充分激发,收入来源持续稳定,乡村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

6.乡风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家庭和陸、邻里和谐,村民自治、干群融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

三、基本原则

1 1 、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等相衔接,分期分批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凸现可持续发展。

2 2 、坚持以人为本。农民始终是农村的主人,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积极主动投身村庄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特色田园乡村。

3 3 、坚持保护为重。结合村庄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保护山水基底、历史肌理、空间形态,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田园乡村特色,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 4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协调乡村建筑、田园景

观、自然风光,重塑和谐共融的人地关系。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在 Q 大地上留住世外桃源式的乡村,延续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

5 5 、坚持整合力量。加强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研究梳理适用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验项目和能够推广的实验成果,在特色田园试点村先行先试。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聚焦特色田园乡村聚合使用。将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与农地挂钩、土地复垦、农民住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 6 、坚持整体推进。以试点村建设为示范,认真分析总结经验,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十三五期间推出 3-5 个村庄进行试点创建,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形成独具 Q 特色,代表江苏水平的特色田园乡村。

四、重点任务

(一)科学规划设计。邀请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设计师手册中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吴畏大师团队对花楼村周庄进行规划设计。规划应在认真细致的调研走访的基础上,找出乡村发展问题,分析主要原因,质地相应的发展策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高水平制定村庄规划,注重实现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规划有机融合。做好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和景观的详细设计。

在产业方面:找出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缓慢的症结,制定新的发展思路,研究新的产业发展运营模式。为村庄产业发

展寻找新的突破。结合乡村核心产业,制定完善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从一产向二、三产眼神,增加村民就业机会,引导村民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

在乡村生态环境方面:梳理村庄生态环境问题,修复、改善村庄自然水系、果园、田园的生态环境,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在村庄环境营造方面:合理利用村庄内空置、闲置空间,融入新的公共功能,并在环境打造方面积极运用乡土、本地材料,营造出亲切的乡村环境;同时对现状市政设施做全面规划设计,特别是污水、雨水、垃圾环卫设施,全面治理乡村环境问题。

在引导农民致富方面:通过新产业的发展,为乡村青年、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传统果农,创造更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村民的收入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制定新的合作社、股份制式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领村集体发展集体产业,做强集体经济。

在乡风建设方面:努力挖掘乡村历史文化、传统习俗、传统手工艺等特色资源,提出文化传承车略,寻找文化空间载体;协同乡村干部、乡绅、村民共同制定村民公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加快村庄乡风建设步伐。

(二)培育特色产业( ( 产业特) )。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

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村庄产业现状:花楼村周庄,位于果园,有传统农业面积 XX 亩,梨树 XX0 亩 1XX0 株,桃树 XX 亩 7XX 株,枣树 XX亩 11XX 株。周庄现状果园经营仍处于初步阶段,属粗放式发展,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已不符合当前农业发展趋势。目前村民经营果树收入较低,未能达到富民效果,产业潜力尚待挖掘。

发展 思路 :根据省市委关于加快苏北绿色发展的要求,和县委打造“XX 伊水 EE,真情真意真 Q”的战略部署,围绕“突出果林特色,做强旅游产业,建设田园乡村”的工作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为主线,大力发展 “互联网+ + 农业 ”

“农业+ + 旅游”的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接二连三”,优化调整产业发展模式,完善果林产业链,增强村庄产业特色。改善创业、就业环境,吸引乡村年轻人、农民工回家创业,增加农民就业选择与收入。

“互联网+农业”: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规划积极打造“云果园”,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建设,集合云端认养、网络销售、品牌营销、果园旅游、私人定制加工等多种服务,建立用户—农民的直接联系通道,打造线上订单、线下体验的新模式。利用互联网的魅力,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帮助村民由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

“农业+旅游”:一方面积极打造果园生态旅游产业,利用果园景观、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采摘、品尝、体验加工、度假、购物。另一方面积极融入村庄东侧 EE 的建设,对接 EE 发展功能需求,提供餐饮、住宿、果园休闲体验等多种服务。

)

(三)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优、村庄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村庄垃圾、污水等生活污染治理,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试点村有垃圾转运站;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试点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无害化卫生公厕。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严格管控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农业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支持试点村做好农业废弃物利用,每村安排 30 万元用于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实施田水林庄,生态保护和修护工程,构建生态廊道,保护、修复、提升乡村自然环境,着力营造优美和谐的田园景观,促进“田水林庄人”和谐共生。

具体措施:

(1)

田园环境整治 水系梳理:贯通现状河、塘、沟、渠,清理水面垃圾,打造完善的生态的水网格局,既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升果园灌溉能力。

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两端对齐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字体颜色: 自动设置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字体颜色: 自动设置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字体颜色: 自动设置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字体颜色: 自动设置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字体颜色: 自动设置

果园整治:拆除更新老旧围栏、广告牌,解决围栏上枯死拉拉秧、私搭乱建、乱堆杂物等问题。

(2)村庄对外展示界面景观提升 积极利用 XX、高铁交通通道优势,通过景墙、植物、特色建筑的布置,打造乡村特色鲜明的沿线形象,提升乡村认知度。

(3)村庄景观提升 进一步细致化设计村口标志,融入村庄特色元素,提升乡村认识度;提升村庄沿路、滨水景观,改善村庄绿化环境;通过对现状闲置地、空新房用地的置换,增设富有农趣、乡野的公共活动空间,增强村民归属感。

(四)彰显文化特色(乡风好)。通过对试点村庄整体空间布局的梳理,明晰村庄的空间层级和秩序,整理出公共空间系统;保护村庄与自然环境形成良好关系,协调周边环境,保持村庄的人文尺度。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把试点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明的特色文化村。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两端对齐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两端对齐

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具体措施:

1、(1)挖掘乡村历史典故,传承老历史文化 结合“花楼陨石”的故事,打造“花楼故事”公共空间,讲诉花楼村的由来,同时,结合核心景点打造“乡村文化馆”及儿童活动空间,让儿童在玩乐的同时,了解乡村记忆,增强乡村认知。

(2)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提升 引导酱油、大饼制作等传统手工艺由产品销售向旅游体验转变,改善加工坊的工作体验环境,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3)新文化塑造 积极打造“桃花节”、“梨花节”、“果园采摘节”、“果园健身慢跑”等多种文化活动,塑造特色果园品牌,形成新的果园文化。

(4)村民公约制定

联合村民、乡绅共同制定详细村民文化公约,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正文,

无项目符号或编号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字体: 非加粗, 字体颜色: 红色, 突出显示

(五)改善公共服务(村庄美、集体强)。通过对闲置宅基地和乱搭乱建房屋的清理,梳理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庄道路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公共绿地以及村民活动场所等。通过功能置换、适度调整用地布局,保持不同功能地块之间的合理间隔,或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相互干扰。统筹安排小学、幼托、医疗、文体活动室、商店等公共服务设施类型、位置和规模。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 100%。村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 100%。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庄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农家风貌和地域特色。

具体措施:

(1)道路交通改造提升 完成东侧花楼东路的硬质化改造,提升村庄南北向交通通行能力;在村庄现状道路沿线有空间的地方设置会车空间,提升村庄东西向道路通行能力;增设生态停车位,满足未来停车需求。

(2)市政环卫设施提升 道路两侧修建雨水排水沟、渠,解决现状村庄积水问题。补充、布置垃圾箱,清除垃圾池,组织垃圾收集人员,做到“日产日清”改善垃圾收集脏、乱问题。

进一步整理空中杂乱的电力线,形成整洁舒适的乡村空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两端对齐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突出显示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两端对齐

间。

(3)教育医疗查漏补缺 对花楼村内果园小学进行改造升级,具体内容包括新建教室以及多功能教室,校园塑胶跑道项目、安全视频监控项目以及校园综合改造、绿化等。在周庄增设医务室,增加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服务,保障村民健康。

(六)增强乡村活力(农民富、集体强)。根据 Q 实际,引导村民按照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逐步破除“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等产业,引导村民向专职农民转变。让村民在本村有业可创,有利可图,留住乡村人才,吸引民工返乡创业,这是增强乡村活力的核心。强化村支部引路,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高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农民联合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弘扬“新乡贤文化”,让那些功成名就的精英回归乡村,乡贤能起到引路人、传播者和安全阀的作用,起到消弭社会分歧、为利益博弈提供缓冲地带的作用。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切实增强农民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健全乡村老百姓的利益表达机制,促进乡土社会的有机团结,让乡村社会更具生机和活力。

五、工作策略 一、快速启动、强势推进。采取“统筹一起干,明确马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两端对齐

上干,相互比着干”的工作方式,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为确保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上下联动、协调有力、组织有序、运转高效,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初步形成县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办公室推进落实、乡镇和部门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责任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增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领导小组明确工作内容,落实工作责任,实施“马上就办”制度,将工作落到实处。特色田园乡村所在乡镇一把手亲自统筹村庄建设,一天一汇报项目建设进度;把当前重点建设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三套班子成员,由其进行指导、调度、督导,协调解决问题,把握工作质量,遇到困难及时汇报、研究会办;领导小组督查人员及时核实建设项目进度情况,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能马上实施的项目拖拉、拖延不干的,对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甚至影响和破坏项目建设的,对不作为、乱作为,承诺不兑现的人员、部门和责任领导,按规定严格追究责任;对在项目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实行奖励,优先考虑晋级晋职、评先评优。

为了加快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进度,实现越位争先,领导小组在花楼村和小乔圩村开展“比学争赶超”结对竞赛活动,要求两个试点互不相让比着干,相互借鉴促进干,抬高标杆争先干,你追我赶领头干,勇于超越创新干,迅速掀起的竞相发展蓬勃热潮。

二、抢抓工期,全力落实。发扬“晴天拼命干,雨天不停干,夜里挑灯干”的工作精神,加快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出形象、出名气之前,领导小组和

一线工作人员要发扬“晴天拼命干、雨天不停干、夜里挑灯干”的工作精神,抓紧一切时间加快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按照“小雨不停干,大雨巧着干”施工策略,科学调度建设项目,把不受天气因素影响的室内施工项目预留下来,保证下雨下雪等不利于建设的恶劣天气不停工;开启“白加黑”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夜间进行施工建设,特别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领导小组要在特色田园乡村项目建设中,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工作,科学调度生产要素,妥善处理矛盾、环节问题,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确保建设项目之间的协调有序。为了让工作压力传递到每一个人,领导小组还要积极开展督查推进,对各项目建设“盯着干”,通过现场跟踪督查、编发工作简报、印发重点项目督查推进表等方式,将各项工作向前推进。同时,还要定期不定期召开项目建设进度汇报会、现场督查推进会、分析研究会办会,一周一会办,十天一督查,半月一过堂,一月一通报,确保组织体系高效运转,各类项目快速建设,重点工作有效落实。

三、以人为本,立足创新。运用“专业专家干,用心学中干,动脑创新干”办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是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新载体,不同于以往单一的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专业性更强,涉及面更广,面对的问题更多。在此情况下,领导小组突出专家指导,专业性的工作交给专家做,首先将在我县全域旅游规划的基础上诚邀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设计院和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对我县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同时特色田园乡村所有落地项目从建筑改造、道

路桥涵铺设、绿化种植等都由专业公司承包,专业队伍建设,专业人员指导监督。

为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田园乡村从业人员队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南通大学土建学院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同时积极将村镇建设工作人员送到省建设厅学习锻炼,在规划设计、产学研究、决策咨询与服务、人才培养引进、信息交流、聘请政府田园乡村发展顾问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为尽快让我县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条线的同志更新观念、熟悉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领导小组将组织集体培训考察学习。

六、实施计划 1、项目汇总 项目类型 项目细分 建设内容 投资预算 产业特 集体强 农民富 特色农业 “云果园” 桃花坞 (互联网平台)

鲜果采摘园

云端认知养园

果园集市

果品加工坊

果园生态旅游

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两端对齐

果品加工坊

种植体验园

休憩亭

EE 旅游服务 农家乐餐饮街

乡村民宿

乡村文化馆

生态优 田园环境整治 河、塘、沟、渠疏通

湿地整理

果园果树补植

村庄对外展示界面景观提升

国道景观界面提升

高铁界面提升

市政环卫设施提升 道路雨水沟

雨水旱溪

垃圾箱

垃圾转运站

垃圾收集车

杂乱架空电李线整理

村庄美 村庄环境提升 村口景观提升

道路景观提升

水岸景观提升

邻里公共空间提升

“农院”景观提升

道路建设 花楼东路道路硬质化改造

生态停车

花楼东路太阳能路灯

会车空间

乡风好 文化设施 “花楼”故事

“彩虹”乡村文化馆

儿童活劢场地

酱油坊提升改造

蔬菜农耕园

果园文化长廊

梨园戏台

村民公约展示栏

文化活劢

七、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机制。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交通局、县环保局、县民政局等 23 个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连云港恒驰实业有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XX 镇和 CC 镇两个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四组两部”,即办公室、政策保障组、项目推进组、资金运作组、组织监督组以及两个现场指挥部,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我县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推进、协调、督查等工作。县政府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推进我县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要求各相关部门按照“渠道不变、统一安排、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定期交流情况,加强会商研究,协同有序推进,细化职责分工,加大统筹推进力度,特别要求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加快推进,确保按时间节点高效率、高标准的完成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任务。

(二)落实工作责任。XX 镇、CC 镇以及相关单位要切实按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制定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试点村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带 带格式 格式 的: 的: 两端对齐

作。

(三)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资本、乡贤、村民等参与支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四)加大投入力度。一是财政涉农资金聚集特色田园乡村聚合使用。会同住建、农委等部门,依据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提出涉农财政资金整合方案。安排支农专项资金优先考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项目。二是综合运用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鼓励依法依规利用PPP、众筹、“互联网+”等新型融资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三是发动企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积极参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鼓励村级组织和项目区农民按政策规定筹资筹劳,进行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四是不得违规举债。不增加村级组织和农民负担,村级组织不得举债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对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违法违规举债、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查实后将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五)强化督查推进。县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组织督查组,建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日报周报制度,全面掌握试点推进情况,督查小组负责对每日工作

的督查推进,并向县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汇报相关进展情况。县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分析情况,集中交流、解决问题,确保我县试点工作按既定方向有序推进。

第7篇:田园综合体

横空出世的“田园综合体”,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导读:

“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那么问题来了,田园综合体到底是什么?怎么搞呢?

近年来,休闲农业的理念开始盛行,并逐渐向产业化迈进,毋庸置疑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助剂,成为新农业人的“新宠”。 1.田园综合体是什么?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田园综合体要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可以说,田园综合体是在原有的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能更好地体现乡村独有的美丽和活力,为新时代的都市人打造别具一格的世外桃花源,实现城市居民的田园梦。同时,提升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商业价值,能更好地带动新农村的发展,促进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 田园综合体的组成:

景观吸引核: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际风光区等等,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农业魅力。

☑ 休闲聚集区:为满足客源的各种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产品体系。可以包括农家风情建筑(如庄园别墅、小木屋、传统民居等)、乡村风情活动场所(特色商街、主题演艺广场等)、垂钓区等。休闲聚集区使游人能够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 农业生产区:生产性主要功能部分。让游人认识农业生产全过程,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 居住发展带:城镇化主要功能部分,是田园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以此建设居住社区,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 社区配套网:城镇化支撑功能。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称为产业配套,由此形成产城一体的公共配套网络。 2.田园综合体要做什么?

首先关于主体的定义,田园综合体强调要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农民能够充分参与和受益;其次在产业内容上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 ☑ 循环农业——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

☑ 创意农业——以审美体验、农事体验为主题,具有养生、养美、体验品味的功能和快乐,提供给在快节奏工作中的人放松的地方,增添被高楼大厦包裹外的乐趣,目的是让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企业增效、城市增辉。其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 ☑ 农事劳动——休闲农业中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变成商品出售,城市居民则通过身临其境地体验农业、农村资源,满足其愉悦身心的需求。

3.田园综合体:模式升级,带动乡村发展

在田园综合体中,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通过各个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拓展现代农业原有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使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农业及加工食用的农产品成为现代休闲产品的载体,发挥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 ☑ 产业经济结构多元化:由单一的第一产业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经济结构,开展农业种植与休闲娱乐体验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如营造农作物大地景观,依托成片花海营造景观与婚纱摄影等娱乐项目相结合;种植果蔬,将农俗体验与其相结合,上山采果摘茶、下地挖野菜,池塘边垂钓等等;此外,利用生态农业科技发展开发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乐趣。

☑ 产品模式升级:从单一农产品到综合休闲度假产品,如生态水产养殖度假区,利用自然水体发展养殖业,让游客者体验垂钓、观鱼的乐趣;葡萄酒庄园度假区,录用种植扑倒发展扑倒采摘区,将成熟的葡萄进行酿造,让游客体验从采摘到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民俗体验度假区,以家庭为单位,休闲时居住在此,从事种花、种菜、修剪果树、采摘蔬果等乡间劳作,体验亲近自然的乐趣;生态养生度假区,依靠山体种植茶树,通过体验采茶、品茶,感悟其中禅意。

☑ 土地开发模式升级:从传统住宅到休闲综合地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空心村现状,由此,对于地产的开发形式有以下两种:一是早期田园体验度假村运营地产,利用空余出来的部分房产再进行装修后以度假村的形式出租给游客,既为农民增加首付,又让游客更为深入地体验民俗文化;二是远期集养老、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综合配套休闲地产。 4.世界各地田园综合体发展经验 (1)台湾

总体特征:分享型经济模式,经营形态多元,大致可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渔业、展示中心、观光农园、农村民宿及森林旅游等。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技工和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

典型案例:大地震曾让台湾南投县埔里乡桃米村的房屋倒塌,而当地拥有29种台湾原生青蛙,台湾岛共143蜻蜓,在桃米发现56种,于是村民不断宣传当地种类丰富的青蛙和蜻蜓,用纸、布、石头等制作手工艺品,还建成了全球唯一一座纸教堂,把地震造成的洼地改成人工湖,湖边设有弹簧,托起一只小船,人在船上可以体验模拟地震的情景,村民将小船命名为“摇晃的记忆”。周末和节假日,桃米村日接待游客近1500人,每年门票收入有200多万人民币。 可借鉴之处: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情景消费”,创造出大量的奇观、风景和主题。注重定位、强调特色,在“体验经济”理念之外,还出现了“分享经济”理念,即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消费者为上帝”为“与客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2)韩国

总体特征: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为“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 注重资源整合,海滩、山泉、小溪、瓜果、民俗都成为乡村游的主题;注重创意项目开发,深度挖掘农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历史等并使其商品化;注重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注重乡村旅游严格管理。

典型案例: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抓住游客好奇心,出奇制胜地由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利用当地原生材料,采用韩国传统手艺制作养生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酱,既符合现代人的养生观念,还可以让游客亲临原初生活状态下的大酱村,传承民俗文化特色,此外,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还特别准备了三千个大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绿茶冥想体验、赤脚漫步树林及美味健康的大酱拌饭,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

可借鉴之处:以“奇”为突破口,突出乡土气息。 (3)日本

总体特征:日本政府积极倡导和扶持绿色观光产业;法律法规和财政预算齐头并进,并科学制定绿色观光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同时重视民间组织的作用,并且适时对其进行财政支持。在绿色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中,日本注重环境保护和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尊重农村居民和地方特点,不过度关注经济利益;另外,日本不断拓展绿色观光农业的内涵,在观光农园、民俗农园和教育农园等方面进行创新。 典型案例:典型代表是日本的大王山葵农场,该农场以黑泽明的电影《梦》的拍摄地点而闻名,这种以农场为依托,以媒体传播为宣传手段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之一。

可借鉴之处: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和政府激励措施,并能充分发挥民间组织(NPO等)的参与促进作用,生产手段也逐渐向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发展。 (4)美国

总体特征:美国市民农园采用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共同分担成本、风险和赢利。农园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格的农产品,市民为农园提供固定的销售渠道,双方互利共赢,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

典型案例:美国Fresno农业旅游区由Fresno city东南部的农业生产区及休闲观光农业区构成。区内有美国重要的葡萄种植园及产业基地,以及广受都市家庭欢迎的赏花径、水果集市、薰衣草种植园等。采用“综合服务镇+农业特色镇+主题游线”的立体架构,综合服务镇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商业配套完善;农业特色镇打造优势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平台,产旅销相互促进;重要景点类型全面,功能各有侧重。

可借鉴之处:采用资源导向型的片区发展模式——产业强者重在生产销售,交通优者重在综合服务,生态佳者重在度假;要做足体验性,同时把握重点人群需求——针对青少年家庭市场做足农业体验,针对会议人群做强硬件设施与配套娱乐等;另外,通过丰富的节庆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5)德国

总体特征:德国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等三种类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市民农园。其主旨是向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经营方向也由生产导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为主,生产、生活及生态三生一体的经营方式。

典型案例:德国人首创的生活生态型市民田园——施雷伯田园,独门独院,各具风格,充满了大自然情趣和文化气息,如同微缩的露天民居博物馆。每一户小田园里,主题建筑是童话世界般的“小木屋”,院子里有过去的辘轳井或泵水井,地上摆放着精美可爱的小风车和各种家禽模型。小木屋门前有长满奇花异草的蔬菜园。田园里的菜只许种不许收。秋后枯萎的蔬菜和花草覆盖住潮湿的土地,保护地里的水分,既避免秋冬刮风带起沙尘,第二年春天又可以翻到土里作肥料。 可借鉴之处:市民农园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每个市民农园的规模约2公顷。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租赁者与政府签订为期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但其产品不能出售。

财政部日前下发通知表示,2017年将在河北,山西等全国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简单来说就是补钱、补地、补机制、补固定资产,这些都是当前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的瓶颈所在,政策红利当局,抓住风口!田园综合体————2017年火爆全球中央一号文件力推!永远不要与趋势为敌!

第8篇:田园综合体发展背景基本内涵及建设意义,《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报告(2017)》

田园综合体发展背景、基本内涵及建设意义,《田园综合体

发展研究报告(2017)》

在现阶段经济新常态下,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诉求,传统的农业、农村条块发展思维已经无法奏效;单纯的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升级、统筹开发等要求。

今年一号文件里面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加上年中18个省份的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申报的刺激,成为地产界、旅游界、农业界争相宣传追捧的一个概念,尤其是培训机构,就像抓住了一根万能的药方,包治百病……

诚然,三农发展,亟需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问题,田园综合体就是比较好的创新模式之一;但是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内涵及其意义还需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才是其试点创新的初心。 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

注:本文是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中国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报告2017》的一部分,该报告已发布,敬请关注CAUAP微信公众号。

刍议田园综合体发展背景、内涵及意义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抓手、平台和载体建设,即“三区、三园和一体”。“三区、三园和一体”建设将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的深度融合,并集聚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中“一体”即田园综合体,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提出有其必然的原因和背景,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以下几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承担更多的功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方经济增长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逐步开展,对第

一、二产业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质”的方面要求,农业在此大环境下既承担生态保护的功能,又承担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功能。传统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固化,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科技带动能力及发展模式与区域发展过程中条件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农业园区新业态、新模式的转变面临较多的困难,瓶颈明显出现。 农业供给侧改革,社会资本高度关注农业,综合发展的期望较强

经过十余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各级政策的引导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市场个性化需求分化、市场空间得到拓展,生产供给端各环节的改革需求也日趋紧迫,社会工商资本也开始关注并进入到农业农村领域,对农业农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工商资本进入该领域,也期望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从事农业生产之外的二产加工业、三产服务业等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

“史上最严土地政策”影响下,土地管理的强度越来越大,寻求综合方式解决发展问题

随着经济新常态,国家实施了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的“双控”,严格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先后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对土地开发的用途管制有非常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的发布,更是将该要求进一步明确,使得发展休闲农业在新增用地指标上面临着较多的条规限制。综上所述,现阶段,传统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思路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的产业升级、统筹开发等要求,亟需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问题,田园综合体就是比较好的创新模式之一。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内涵继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后,多方都对此进行了解读。

从其内涵和外延上来看,田园综合体并不是一个新词,它是在原有的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从业态上来看,是“农业+文创+新农村”的综合发展模式,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驱动,以原住民、新住民和游客等几类人群为主形成的新型社区群落。而纵观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就不难看出,田园综合体并非凭空产生,是在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等发展历程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多重客观需求而提出的,有其现实背景。纵观农业园区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就不难看出,田园综合体与农业综合体、农旅综合体等概念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并非“横空出世”的全新概念,至于叫农业综合体还是田园综合体还是农业经济综合体,只是角度不同,本质内涵是一样的。农业综合体农业综合体最早是由陈剑平院士在2012年11月3日农民日报上发表的《农业综合体: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载体》首次提出的。它是在借鉴城市综合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载体形式,通过农村

一、

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和农业多功能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并逐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农业综合体的基本内涵是以农业为主导,以科技支撑和文化创意为两翼,融合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科普会展、教育培训、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多个相关产业,构建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产业综合体,它是伴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对长期以来农业园区实践的不断总结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概念,既脱胎于农业园区,又高于农业园区,可以说是现代农业园区的“升级版”。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的内涵与农业综合体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田园综合体更多的是从地域空间开发和农村发展角度提出的对乡村资源的合理性开发。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地域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是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建设主体,以农业和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等三个以上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地域经济综合体。

因此,从农业规划和科技推广工作者视角看,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集农业全产业链目标的整合、农业科技体系的支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优化、多种类型农业园区的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复合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六次产业”创新理念的一种新体现。区别与联系从与农业综合体的区别及联系上看,田园综合体是基于乡村地域空间的概念,农业综合体是基于产业思维的概念,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体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多产业、多功能、多业态并存,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随着产业融合深入发展,关系层面加强,经济交融,跟区域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动性;这是经济综合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旅游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是一个概念。从三农角度来说,农业、农村、农民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农业综合体还是田园综合体,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视角不同,分量和侧重点有所差异而已,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综合体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近两年比较受关注的农业特色小镇、农业公园等,就是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美丽村镇建设而发展起来的田园综合体的新模式、新探索。

田园综合体的出现,是伴随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休闲旅游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文创+新农村”开发的新模式,具有功能复合性、开发园区化和主体多元化三个特征。 田园综合体是一种大势所趋,它是区域经济社会和农业农村发展到较为发达新阶段的产物,是中国农业新跨越的创新载体,其重要意义可归结为3个方面。具体内容,请关注【中农富通】微信公众号,小编将在明天的文章中为大家介绍。田园综合体的特征功能复合性

产业经济结构多元化,由单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从单一产品到综合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升级,从传统住宅到田园体验度假、养老养生等为一体的休闲综合地产的土地开发模式升级。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将现代农业生产空间、居民生活空间、游客游憩空间、生态涵养发展空间等功能版块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田园综合体。而现代农业无疑是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 开发园区化

田园综合体作为原住民、新移民、游客的共同活动空间,在充分考虑原住民的收入持续增收的同时,还要保证外来客群源源不断的输入,既要有相对完善的内外部交通条件,又要有充裕的开发空间和有吸引力的田园景观和文化等。田园综合体做成的方式、选址方式、产业之间关联度、项目内容如何共存、要有并行;运营模式、物质循环、产品关联度、品牌形象都需要考虑。 主体多元化

田园综合体的出发点是主张以一种可以让企业参与、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多方共建的“开发”方式,创新城乡发展,促进产业加速变革、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重塑中国乡村的美丽田园、美丽小镇。一方面强调跟原住民的合作,坚持农民合作社的主体地位,农民合作社利用其与农民天然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不仅参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还能享受现代农业产业效益、资产收益的增长等。另一方面强调城乡互动,秉持开放、共建思维,着力解决“原来的人”、“新来的人”、“偶尔会来的人”等几类人群的需求。近年来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热情正盛,而田园综合体作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游升级的高端发展模式,更多体现的是农业+园区的发展思路,是将农业链条做深、做透,未来还会将发展进一步拓宽至科技、健康、物流等更多维度。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农业+园区”的田园综合体模式将会大放异彩。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意义田园综合体的出现,是伴随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休闲旅游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文创+新农村”开发的新模式,是一种大势所趋,它是区域经济社会和农业农村发展到较为发达新阶段的产物,是中国农业新跨越的创新载体,其重要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田园综合体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器”

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契机,整合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创新土地开发模式田园综合体保障增量、激活存量,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用地问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 创新融资模式

田园综合体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和社区建设中的钱从哪儿来和怎么来的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都要有经济目标,工商资本需要盈利、农民需要增收、财政需要税收、GDP需要提高,多主体利益诉求决定了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同时又需要考虑各路资金的介入方式与占比,比如政府做撬动资金,企业做投资主体,银行给贷款融资,第三方融资担保,农民土地产权入股等等,这样就形成田园综合体开发的“资本复合体”。田园综合体需要整合社会资本,激活市场活力,但要坚持农民合作社的主体地位,防止外来资本对农村资产的侵占。 增强科技支撑

科技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同时还是品质田园生活、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全面渗透、支撑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方方面面。为降低资源和环境压力,秉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技手段增强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撑,构建农居循环社区,在确保产业发展、农业增收的条件下,改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居住和观光游憩环境。

在田园综合体里面,科技要素的关键作用已经由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力提升的促进剂,转变为产业融合的粘合剂,这是科技地位本质性改变的地方。传统的科技是促进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提高,现代的科技是能够促进业态效率提升和业态融合,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更能促进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的出发点和要素作用已经发生了改变。 促进区域经济主体的利益联结

通过田园综合体模式,解决几大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政企银社研等不同主体。以往的农业园区只能解决其中2~3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现在通过复合体的利益共享模式结构,将关系完全捆绑融合到一起。 田园综合体是产业价值的“放大器”

田园综合体模式强调其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的综合价值,包括农业生产交易、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田园娱乐体验、田园生态享乐居住等复合功能。田园综合体和现代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业生产是发展的基础,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旅游产业需要与农业相融合,才能建设具有田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园区;休闲体验、旅游度假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从而形成以田园风貌为基底并融合了现代都市时尚元素的田园社区。

田园综合体做的是现代农业、加工体验、休闲旅游、宜居度假,并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种动力,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连带产业、人居环境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得到完美的统一。

田园综合体还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交响曲”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关键地位会不断变化;采用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生产要素及其余产业的关系更加重要,所以问题必须从生产力要素的问题转向生产关系的问题。自十六大以来逐步确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的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然而这种城市带动乡村、乡村城市化等模式,背后隐含着的主导思路依旧是城市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乡村的本体地位、能动作用往往处于次要位置。

田园综合体,以乡村复兴为最高目标,让城市与乡村各自都能发挥其独特禀赋,实现和谐发展。它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核心组织要素,多产业多功能有机结合的空间实体,其核心价值是满足人回归乡土的需求,让城市人流、信息流、物质流真正做到反哺乡村,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出发,打破城市和乡村相互分隔的壁垒,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而田园综合体正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乡村振兴新格局的重要载体。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白春明,尹衍雨,王柟。

2017年11月10日-11日,由河北省南和县人民政府、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局、北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同期召开国际现代农业展览会,并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报告

上一篇:欢迎词语与欢送词下一篇:母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