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田园综合体案例

2022-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乡村田园综合体案例

乡村振兴:日本田园综合体建设理路考察

摘要:日本是在战后国家治理转型的背景下,在讨论乡村复兴议题的过程中提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日本通过田园综合体建设,不仅仅是要推动经济、重塑文化,实质上是要优化国家治理结构,重新理顺已经发生变化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找到多元共治格局的平衡点。在日本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田园综合体建设所起到的重要基础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对当下同样面临乡村振兴,追求现代化的农业大国中国而言,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国家治理;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目前处于村庄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农业产业衰落、乡村文化遗失的窘境之中,亟需调整生产结构,挖掘新动能,振兴乡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作了战略部署,其中建设“田园综合体”作为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亮点措施被首次提出。①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理念,其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②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③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④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社会各界已展开热烈讨论,其中一个话题即刚开始实施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在此背景下,国内对田园综合体建设持两种态度:一种观点认为,田园综合体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改革方案中显得尤为重要。另一种观点认为,田园综合体建设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中国的邻邦日本在战后农村复兴中,通过建设田园综合体,逐步实现了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可以说,在日本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田园综合体建设起到的重要基础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对当下同样面临乡村振兴,追求现代化的农业大国中国而言,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田园综合体”自提出之日起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查阅关于田园综合体的中文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未有对日本田园综合体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部分旅游管理学领域的著作在国外观光农业发展概况中简单介绍了日本田园综合体的类型等,为我们的研究打开了国际视野⑤,地理学领域的著作从农业地理、旅游地理的角度对日本的区域特征和概况、资源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地理资料⑥。中文学术论文总体上都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日本或者别国的休闲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现状、模式等进行研究,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寻求当代中国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方向。⑦ 日本学者的研究侧重于从大数据利用、效率评价、文化经济、地域计划、道路整备、土地弃耕、推进体制、农业企业化等微观层面对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振兴进行考察,但几乎没有文献对日本田园综合体进行宏观层面的建设理路考察。总之,既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日本田园综合体的比较介绍和经验借鉴,欠缺更深层次地对田园综合体建设内在因素作用机理的考察,还没有研究成果从田园综合体中的主体变量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这一视角进行学术性的探索分析。而内在因素的作用恰恰是推进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核心动能,正是由于内在因素的演进才在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乡村文化的重塑以及乡村治理的优化,最终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这一点也是本文研究展开的主线。

任何国家转型都不是突然间发生的,必定是内部事务的渐次解构产生的结果。日本是在战后国家治理转型的背景下,在讨论乡村复兴议题的过程中提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日本通过田园综合体建设,不仅仅是要推动经济、重塑文化,实质上是要优化国家治理结构,重新理顺已经发生变化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找到多元共治格局的平衡点。田园综合体作为一场国家治理改革的社会建设突破口,必然包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个维度。日本田园综合体是如何建设并促进日本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又是如何优化国家治理结构,实现乡村振兴的?基于上文对现有研究状况的梳理和反思,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寻找日本田园综合体建设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乡村经济推动、文化重塑、治理优化的作用机理,力图总结日本田园综合体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背后的深层逻辑。

二、日本田園综合体建设历程的主体变量考察

关于日本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现状、类型等,学者们已在文献中有过陈述,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着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田园综合体是单一因素促成还是多种因素共变的结果?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⑧ 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大型开放运作系统,系统内部与外部社会环境协同作用,各个子系统高度专业化并且子系统之间保持着协作聚合关系。日本田园综合体内部系统以田园社区为范围,以农协为主要运营机制,在传统农业生产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运用高度集约化经营管理方法将子系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参与主体、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等能量进行循环转化,利用产品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让主体充分参与和受益,从而达到最优经济效应。自然资源作为初始禀赋资源是每个国家乡村建设的常量,超越自然资源的不同变量在不同阶段为解决当时的矛盾成为主要变量,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出现,国家又进入新的转型期,主要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变量不断地组合优化是日本田园综合体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

(一)第一阶段:战后恢复期

战后日本农村凋敝,国家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恢复民生,增加粮食产量,加速农业技术的发展进程,因此田园综合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展开。1946年日本颁布《土地改良法》,作为农地改革的重要一环的土地改良事业,顺应“自耕农主义”向“耕作者主义”的转变,站在“现状主义”的基础上,开始农业农村整备。之后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1948年《农业改良助长法案》、1951年《农地扩大和改良十年计划》、1952年《主要农作物种子和土壤保持法》等一系列法规来支持农业技术的发展。

到1950年代末期,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动员了农民积极性,整备了农业农村,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和生产率,实现了粮食增产,国民温饱得到了保障。随着收入提高,闲暇时间增加,消费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厌烦都市恶化的环境,开始寻找“乡愁”。在城乡的双向需求下,休闲旅游农业在各地应运而生,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娱乐。例如,冬季农闲时期,长野县的农民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推广冰雪活动,运营滑雪场和民宿,塑造“雪乡”品牌,吸引了大批游客。

(二)第二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期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非农产业吸纳农业人口的能力迅速扩大。同时,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开展,农业现代化步入高潮,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导致剩余农业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日本政府为了解放更多人力资源以满足工业化、城市化需要,在1961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在全国普及了农用机械,这标志着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开展。到197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全面完成农业的机械化,农地整备、品种改良、化肥和农药制造等技术也取得重大进展。1970年代中期以后,受到国内外农业格局变化的影响,新兴的生物科学技术、电子技术引入到农业技术改革中,日本的农业现代化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完善和深化阶段。

这一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改变了农业结构,日本农村进入1.5次产业阶段,农村年轻劳动力已经基本完成向城市的转移。政府为了治理大量农业人口外移造成的农村空洞化现象,在1971年颁布了《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促进法》,大力发展农村1.5次产业,吸引转出农业人口回流。休闲农业顺应此次产业变革,在类型和规模上都实现了突破,许多观光农园、农场、渔场通过土地流转扩展了园区面积,新开设了农业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生态教室、植物园、昆虫馆、水田劳作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使农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体验经济逐渐成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一大亮点。

(三)第三阶段:泡沫经济时期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建设,日本农村经济得到显著发展,但农村发展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并且存在区域差别,城市近郊农村普遍发展较快,偏远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日本政府在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通过新一轮的农业农村整备振兴农村经济,在全国整治交通道路、上下水道等基础设施。交通道路是连接城乡的桥梁,也是决定田园综合体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政府不管是在国土计划、地域计划还是都市计划中,历来都把交通计划作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设施的需要与供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振兴的供需情况。铁路方面,日本政府从国土均衡发展和促进地域社会繁荣的理念出发,进行了新干线建设,同时以增加运力为目的进行新城镇铁路建设。公路方面,为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公路建设通过几个五年计划和《高速公路国道法》的多次修改,在1990年代末期就实现了主岛与主岛之间的连接、地域据点设施建设与高速公路的连接,通过桥梁隧道打通交通隔绝,促进农村地域之间的交流。同时政府在干线公路上推进“高速公路绿洲建设”项目和“路站”项目,综合建设物产馆、乡土资料馆、服务区等促进地域田园综合体发展的设施,展示当地历史文化和生活风貌。⑨

在乡村的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方面,为了提高并保护田园综合体的生活环境,通过实施简易上水道设施建设补助费项目和上水道水源开发设施建设补助费项目,促进上水道建设。通过下水道建设七年计划,保护生态公园的湖泊、河流、水库周边的地域水质,同时重点保护自然环境下水道建设。实施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补助费项目,促进粪便处理、垃圾处理、废水收集处理净化池等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⑩ 另一方面,泡沫经济时期地价飞涨,各地的休闲观光农业纷纷建立起综合休养地、大型度假村等。

(四)第四阶段:新发展时期

泡沫经济崩塌后,许多大型度假村破产,农业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日本农村再次陷入困境。日本政府积极反思以前的发展方式,总结经验教训,1992年农林水产省发表了《新食品、农业、农村政策方向报告》,在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出绿色农业概念,开始倡导田园综合体建设,振兴乡村文化。1995年又颁布了《农山渔村旅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正式开始有计划地建立健全綠色观光农业推进体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2000年以来,日本政府又制定了将食文化商品化的一系列法律。自1990年代后半期以来日本注意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如2001年设立了基于对农产品进行认证的《有机JAS法》,2005年颁布了《食育基本法》,2006年颁布了《有机农业促进法》,2007年实施了《农地、水、环境保全对策》等。这些法律规范都为日本乡村经济的再生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文化是依附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必须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永葆活力。日本田园综合体利用农业农村孕育出的地域文化价值,近年来持续关注地域文化的商品化,并将其作为振兴乡村的有力手段。由于地域文化传达的不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当地田园综合体的品牌效应,所以在地域主义背景下,日本政府鼓励各市町村开展“一村一品”运动,此后农村地域开始提倡“自力更生”和“内生发展”,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乡村振兴实践措施。如,将地域内已有产业和企业迎合时代新需求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吸引外地企业进行跨企业交流和知识融合创造新兴产业的方法来补足现有行业的欠缺领域和经济力量。基于这种刺激内生力量的方法,日本政府推出“乡村创生”地域振兴政策,吸引更多外来力量开发乡村文化。 日本田园综合体建设逐渐走上效率主义、环境主义、地域主义一体的综合发展道路。

三、田园综合体建设对日本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一)对乡村经济的推动

工业革命使人们由传统农业国家迈向现代工业国家,信息革命又使人们进一步迈进服务化国家。两次产业革命的过程也是农业孕育的各种生产因素之间此消彼长的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生产活动的现代化。田园综合体是根植于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六次产业互动系统,系统内的土地、人力、科技、基础设施等因素互相作用促进系统内部力量的产生,不断推动着乡村经济向前发展。

1. 产业耦合与农业转型。一般而言,在开放性产业系统中,互补产业可以直接导致产业耦合,产业间的非线性耦合效应将推动产业系统向高级有序结构演进。 田园综合体有助于打通观光旅游业和农业之间的产业隔阂,建立起共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农旅耦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最终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宏观层面看,发展田园综合体开创了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两栖化的经营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微观层面看,发展田园综合体涉及农旅合一、产业立体化、经营共生化、生态产业化等方面。

日本埼玉种畜牧场占地约9万平方米,是一个以休闲娱乐空间为主的体验型观光农场,以种猪育种、饲养、肉品加工逐渐起家,二战结束后的70多年来对种猪的育种改良经历了从追求口感向绿色天然的转变。此外,埼玉种畜牧场还致力于引进德国生产技术、推进养猪堆肥返田、开创独立的贩卖体制等。从食材的生产、加工到销售,埼玉种畜牧场实现了“生产牧场—直营工厂—直营店和餐厅”的三产耦合体制。总之,埼玉种畜牧场从种植养殖、食材加工销售到游乐设施、教育农园、天然温泉,无不凸显着至上的“品质主义”宣言,是一个成功的田园综合体案例。

2.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土地对于田园综合体来说,不仅是第一产业所必需的生产要素,也是第二、三产业各类服务设施和建筑物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因此土地是田园综合体建设中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伴随着战后经济高速增长,195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农民离开乡村进城务工。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所需土地增加,1960年代起,日本农户的经营耕地面积总数持续减少。根据农林水产省的调查数据,农户经营耕地面积的减少幅度小于农户总数的减少幅度,这是农户经营规模扩大的背景之一。 大量青壮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老龄化,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吸引年轻人回流,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促进土地流转政策落实,为农地规模经营创造了发展空间。由此可见,日本农地经营规模扩大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共同的自然选择结果。

顺应这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日本在1960年设立《农业基本法》,产业型的自立经营者开始兴起。田园综合体作为产业型自立经营的方式之一,超越了传统的自耕农经营方式,扩大了经营规模,加大了对土地的资本投入,其主要有农地受托经营和租地经营两种方式。农地受托经营就是农户将部分或全部农地委托给他人。受托经营者的主体部分就是自立经营者,他们拥有先进的设备和资金、技术,可以将农地开发为体验农田等高收益教育农园。日本政府计划扩大农家经营规模至每户10公顷左右,但由于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和泡沫经济期地价飞涨,购买方式难以实现,因此推行了租地经营方式。在1980年以前,日本土地流转主要通过购买方式,但由于地价飞涨,1970年以后总流动面积急剧下降,直至1980年《农地利用促进法》出台鼓励土地租让,土地流动面积再次上升,并取代购买方式居主导地位。 土地流转政策促进了日本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是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动力。

(二)对乡村文化的重塑

注重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日本在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后,在继续推进乡村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乡村文化的建设。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遠持久,因此乡村文化对凝聚人心、引导村民行为、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日本市町村在建设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重视现代乡村文化的创新,与此同时也没有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在城市化发展阶段和农业机械化实现后,日本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市町村呈现出老龄化趋势,地域的传统文化后继无人,乡村文化衰落。乡村是城市居民的乡愁凝结和精神归宿。乡村文化作为地域共同记忆的载体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传统文化作为农业多功能之一在日本的农村农业发展规划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每个市町村的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地域农业生产生活,因此主要包括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体现着地域个性。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纽带,通过长时间模仿、学习将生活在同一农村社区的农民联结为共同体,形成共同认知的乡规民约,进而影响当地的自治制度建设。在日本市町村,“组、股、讲经会”等均为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传统组织形式,其功能是作为地区社会中使人们意见达成一致的手段。 秋田竿灯节、孟兰盆会等村域共同参与的祭祀活动也有助于推进村民组织化,加强地域间联系,进而达到稳定农村社会的目的。

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人的参与,由于日本农村老龄化、过疏化日益严重,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关系发生了变化,因此继承传统文化除了需要当地村民的积极参与,还离不开城市居民和相关组织的帮助。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就是重要突破口,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和建立教育农园等可以让儿童和大人亲身体验,激发兴趣,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比如在著名的富田农场和埼玉种畜农场都设有地区探宝相关活动,还有特别为邻近的特殊学校与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提供的采摘体验空间,这些都是为了教育游客怀着感恩的心,保护地域资源。日本政府大力支持市町村居民举办相关活动,各市町村形成了一系列建设机制,利用村落空间,提升地域活力,由村民自发维护和管理村落,维持社会稳定。

(三)对乡村治理的优化

日本乡村实行地方自治制度,采取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二重自治组织形式,市町村作为最基层的地方自治体承担着向市町村民提供综合公共服务的功能。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乡村人口结构和财政来源,对乡村治理主体、财政结构、经营组织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进入21世纪开始推行地方分权改革后,国家权力下放,市町村地方自治体在乡村社会发展中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1. 乡村自治。在日本农村,除了市町村地方自治体这类普通地方公共团体,还有财产区、地方开发事业团等特别地方公共团体。财产区主要指传统的(或新形成的)共同拥有山林、温泉等的自然村落所在的区域,一般无常设机构。地方开发事业团通常是两个以上的普通地方公共团体,为了在更广泛的区域内着手开发事业,如建住宅、港湾、道路等而联手设立的住宅公团、道路公团等团体,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一般设理事会。 日本在市町村议会与市町村政府之间实行二元代表制,市町村议员与村长分别通过各自独立的选举途径由市町村民直接选举,并各自对选民负直接责任。日本的乡村治理就是要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市町村议员选举,凡在当地有住房且居住三个月以上,年满25岁,有选举权的日本公民都有候选人资格。市町村政府工作人员是地方公务员,通过公开招聘考试选拔。日本农村老龄化影响了市町村议员和公务员的选拔,而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吸引了许多高素质、热爱农村的年轻人回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治理主体的教育、年龄结构,为地区注入了新鲜血液。

日本市町村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由地方税、地方交付税、地方让与税、国库支出金、都道府县支出金、地方债等组成。其中属于市町村政府自主财源的地方税主要包括市町村民税、固定资产税、都市计划税、小型轿车税等。这些自主财源税种都与田园综合体的观光旅游区、度假别墅区、沙石采区等有直接关系,市町村每年从土地、建筑房屋、折旧资产等征收的固定资产税占有很大比重,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来源。同时市町村政府也通过财政补贴与金融政策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以保障小农经营难以负担的巨额投资。日本对田园综合体的主要建设环节都设有专项资金补贴,包括会议费、产品技术研发费、场地扩建费、加工机械费等。农林水产省又对每项补贴制定了详细标准,产品技术研发时制定了农林水产省认定的计划书者补贴费用不超过一半,否则补贴少于1/3;场地扩建补贴3/10以内,且总数不超过1亿日元;加工机械补贴1/2以内,且总数不超过3千万日元。

另外,日本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大力的贷款优惠政策,无息农业改良贷款期限为10至12年。同时由政府和民间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农林渔业成长产业化支援机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田园综合体。支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政策补助金的形式,最高可将其经营资本扩大至自有资本的2倍;二是以“劣后”贷款的形式,最高可将其经营资本扩大至自有资本的5倍;三是以股权投资的形式给予最长15年的投资支持,最高可将其经营资本扩大至自有资本的20倍。

2. 组织保障。田园综合体的运营离不开充实的组织活动,特别是系统内部丰富的销售活动。日本田园综合体的组织经营主要都是围绕着观光农业推进协议会的各项活动展开的。虽然全国市町村观光农业组织的构成、具体活动的开展因各个市町村的条件和发展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观光农业组织的最终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高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水准,使田园综合体功能多角化、活动周年化,逐渐建成综合型高水平的乡村地域环境。

组织体制的确立、人员培养、资金基础都是观光农业组织活动的必要因素,各市町村田园综合体的战略、形象定位、企划、销售、顾客分配以及顾客应对都是通过观光农业推进协议会而展开多项活动。这种农协组织对会员收取会费、营业活动负担金、观光手续费,用于农协观光农业课设置的投入和观光农业组织业务管理费的财政支出。总而言之,田园综合体的发展不只受到观光农业推进活动的影响,观光农业推进协议会的组织体系、财政运营体系也十分重要。由上可见,日本农协不仅是引导个体农户共同经营生产的载体,是政府农业政策落地的重要保障,也是沟通农民、政府、市场的桥梁。日本农协依靠互助合作精神和完备的组织体系,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稳定了农村社会,促使日本在战后30年间快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3. 農民培育。1960年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扩大了人均耕作面积,而日本农地分布零星又缺乏流动性,农地经营规模狭小,农业收入远低于经济增长水平,因此剩余劳动力选择以农外兼业的方式向城市转移。同时,转移到城市的农民逐渐发现城市并不如农村生活舒适,再加上职业不稳定,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低,因此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城市化造成非农用地不断扩张,地价飞涨,因此农民即使转入非农产业或以非农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也不愿卖掉零星的农地,从而转化为兼业农户。197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低速增长时期,非农产业发展停滞,吸纳农业人口的能力减弱。政府为了缓解大城市尖锐的人地矛盾和治理大量农业人口外移造成的农村空洞化现象,先后在1962年颁布了《新产业城市建设促进法》,在1971年颁布了《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促进法》,在1969年和1977年先后提出《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整备国土开发计划,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吸引高层次农业人才和转出农业人口回流,为农民提供了就地兼业的工作机会,日本田园综合体在此阶段得到快速发展。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培养具有专业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农业从业者,日本政府对农业教育十分重视。到1990年代,日本的农民中,高中生占到了75%左右,大学生占到了60%左右。 日本的农业教育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开设的农业高中、农业大学、农业技术学院、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协、青年俱乐部共同完成,并且提供各种专业进修、农业实验、实习、海外留学等途径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成为培养农业从业者的重要基地。另外,日本的农业科研机构拥有先进的设备和研究手段,政府财政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为了保障科研成果确实落地,日本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科技推广制度。

四、日本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日本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是站在国家与社会的宏观层面去解决阶段性主体变量形成的不同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农业转型问题。这一点也提醒正处在农业重要转型期的中国从长远眼光去把握田园综合体建设,抓准各时间节点的主要矛盾,在一步一步完成阶段性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的改变村容村貌,而是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田园社区。

(一)平衡国家与社会关系

1. 立法先行。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成功与否除了受到系统内主要自变量的影响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重要的外部影响变量。与田园综合体密切相关的政策主要涉及产业法规、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日本政府在1989年制定了《特定农地贷付法》,明确批准农地可以以小面积短期向市民大众租赁。1990年制定了《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推动大面积体验型市民农园建立。1990年代对《农业基本法》进行多次修订后,重新审视农业的地位。在1992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新食品、农业、农村政策方向报告》,从完善农村生存环境的目的出发,将绿色观光业列为维持和确保各地区收入的重要政策,同时农林水产省的预算也开设了“确立地区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结构事业”项目,以支援乡村振兴中的新产业发展,并成立“绿色观光研究会”,研究推动绿色观光业的措施,还由“财团法人21世纪村建设塾”举办各种推动绿色观光业的“田园研讨会”等活动。1995年设立《农山渔村旅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规定了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推动绿色观光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规范绿色观光业的发展与经营。 2005年完善《特定农地贷付法》,推动农业者、社会企业和NPO法人开设市民农园。此外《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农山渔村余暇法》、《岛屿振兴法》、《山村振兴法》、《自然环境保护法》、《自然公园法》、《旅行业法》、《景观法》等也对田园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保证作用。

2. 府际关系调整。地方社会由于分工而带来的社会功能分化,使得即使在同一地区内专业农家、兼业农家、非农家的职业分化所带来的混居化现象也日趋严重。以往的中央行政贯彻片面而全国一刀切的方针政策,使地区行政日益混乱。基于这种事态,日本便酿成了“中央行政无用”的“地方至上主义”。但是无论是单靠中央集权还是单靠地方分权,都不可能实现协调治国的目标。为了实现协调治国目标,日本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田园综合体作为国土规划的一个缩影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改善严峻的国家与地方财政状况,减少少子化冲击和高龄化影响,推进地方分权进程,曾多次进行市町村合并。一方面,市町村合并从地域上将城市和乡村连为一体,打破原有土地资源、道路交通、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等的边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了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地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另一方面,市町村合并顺应了社会发展中居民生活圈不断扩大的趋势,满足了村民对行政服务广域化的需求,提高了地方政府为田园综合体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村民在地方自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积极参政议政,进一步有效推动了田园综合体建设进程。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引导下,田园综合体成为村民民主决策下自主选择的结果,平衡了国家与社会关系,使各方利益最大化。

(二)建设现代田园社区

1. 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现代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产业革命,大大扩展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完善了产业体系。日本的田园综合体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一体化和经营产业化,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日本田园综合体突破了传统农业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限性,实现了市町村经济社会一元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服务业的六次产业化格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流动与组合,优化田园综合体大系统,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2. 公共服务信息化。进入21世纪,日本国民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升级,农业信息体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日本农业信息体系由农村信息共享网和下设的政府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科研信息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农协农业信息系统这四个子系统构成。 总体上日本农业信息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由政府主导,地方各个主体配合,现代化程度高,涉及内容全面。为了适应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除了第一、二产业,田园综合体涉及的第三产业也进一步完善服务信息系统。日本政府从1990年代起就在持续加强信息传输体制的建设和促进地方公共团体发布各种旅游信息的同时,推进互联网、传真、个人通信服务等更为有效的旅游信息发布体制的建设。 为了促进城乡交流,通过充实乡土信息的内容、多种方式发送和接收信息、开展地域间的交流活动等,继续促进信息支援体制的建设,增加乡土信息的受众范围。为了加强田园综合体产业的信息化,实现各行业间信息系统的互联网通用,促进各种预约业务更加简便,以旅游EDI研究会为中心,在旅游产业推广普及EDIFACT,持续研究推广互联网上交易。

3. 城乡融合化。田园综合体建设既可阻止过疏化的蔓延,又可使农村更加活跃,形成新的田园城市,亦即城乡融合社会。以工业立国为国策的日本在农村振兴早期阶段一直把以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和以农林业为中心的农村对立起来。在经历经济高速发展期和泡沫经济期后,日本逐渐意识到应采取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方式,将城乡作为友好的合作者来共同探索相互融合之路。另外,人们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生产场所与宽裕的住宅相融合的新型社会的向往逐渐展现出来。而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脑力劳动为中心的高附加价值型知识产业将更加追求优越的自然环境,因此城乡融合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农村居住者渴望城市的现代化、多样化、方便化;另一方面,城市居住者则渴望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因此在新的国土规划中,应通过城市和农村之间强大的相互吸引力进行融合,城市与农村共同致力于打破它们之间的壁垒,从而形成一个“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即城乡融合的田园综合体社区。

(三)生态宜居与可持续发展

田园综合体主要是依附在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自然资源基础上建设并发展起来的,而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易产生“公地悲剧”。中央和地方自治体利用地域内优越的自然资源发展农旅产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地域经济,振兴乡村,但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的逐利行为又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公用资源浪费等现象。日本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伴随着城乡融合共生的过程,第二、三产业用地需求增加,同时农业劳动力流失和高龄化程度加深,在此背景下,乡村耕地作为资产运用的意识不断造成农地圈占、闲置。田園综合体所依托的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逐渐消失,只凭借单一的娱乐产业发展田园综合体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为了及时遏制上述情况,日本采取了一些防治对策。首先,对于市町村内已经工业化的农地大力提倡土地流转,以此可以增加农民的不动产收入和农外兼业收入。剩下的土地继续自留为农用耕地,比如可以建成教育农园,让城市居民学习农业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农地等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其次,在平原地区,整体营农收益较高,在农地利用意向高的村落根据基盘整备政策科学规划保全优良农地,保障高收益营农的持续发展。同时为了应对后继者不足、劳动力高龄化,设置了作业受托组织,当然这个组织的运行也离不开地域农户、地方自治体、农协的人力资源支援与合作。最后,在山区,确立独有的产业出路,因地制宜,向高收益作物转换,根据《新食粮法》开拓销售渠道,安定地域农业发展。 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乡村文化,大力打造当地田园综合体的品牌效应,这才是乡村振兴的长久之策。

注释:

①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2月6日。

②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③ 董峻等:《分三步走实现乡村振兴——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递六大新信号》,《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8年第1期。

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日报》2018年2月5日。

⑤ 参见潘贤丽主编:《观光农业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王浩、李晓颖:《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年版。

⑥ 参见张文奎:《日本农业地理》,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王承云、郭鑫等:《日本城市旅游地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⑦ 参见成福伟:《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借鉴》,《世界农业》2017年第1期;秦秀红:《发达国家和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况、类型与特点》,《世界农业》2010年第5期;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5 期;赵桂芳:《日本农地制度改革背景、进程及手段的述评》,《现代日本经济》1999年第1期;肖熙:《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经验及对湖南省的启示》,《世界农业》2016年第8期;黄福江、高志刚:《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的特征及经验》,《世界农业》2016年第4期。

⑨ 参见谷本岳、丹治肇、竹村武士:《農道整備の条件不利地域への展開方向》,《農業土木学会誌》第2号,1999年,第147—152頁。

⑩ 参见焦必方、孙彬彬:《日本现代农村建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163、73、297、2页。

小金澤孝昭:《地域農業振興と食文化·食育》,《経済地理学年報》第53巻,2007年,第104頁。

张英、陈俊合、熊焰:《旅游业与农业耦合关系研究及实证——以湖南省张家界市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李中华、李强:《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实践经验与启示》,《中国农民合作社》2015年第6期。

参见猪股趣:《農業教育の展開過程》,《根農科大学研究報告》第10号,1992年,第187—198頁。

赵桂芳:《日本的绿色观光业》,《世界经济》1998年第8期。

参见袁学智、毕海滨:《地域农业发展的信息支持——日本“共享网”计划》,《世界农业》2004年第1期。

日本国总理府编:《日本旅游白皮书》(2000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EDI是根据广泛达成的协议,用电子计算机以电子数据的方式传输交换不同企业间的报价、签约、支付等交易文件的系统。

EDIFACT是关于行政、商业、运输的电子数据交换国际标准规约。

参见九鬼康彰、高橋強:《都市近郊農業集落における耕作放棄の実態とその防止策》,《農業土木学会論文集》第191号,1997年,第35—45頁。

作者简介:王敬尧,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段雪珊,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學院,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 刘龙伏)

作者:王敬尧 段雪珊

第2篇:基于田园综合体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通过将田园综合体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控制,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乡与城、农与工、传统与现代、生产与生活的结合能够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自然生态环境的绿水青山将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以解决生态补偿问题。农村综合体建设的重要性和要求,并深入考察了建设农村综合体的各方面准备工作。本文分析了田园综合体的构建原则、建设意义和要求,从田园综合体的构建所需要的的各方面前期准备为入口,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农业发展

一、田园综合体构建原则

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田园综合体以基地独一无二的环境和文明建设为依托,分析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共同推动基地的经济建设。

1.以生态为根基

生态环境是建成田园综合体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尊重和保护为首要条件以及因地制宜、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对乡村进行开发建设。山地自然环境是大气、水文、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等各种自然因素组成的有机系统[1]。以生态为底线是资源的不停应用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经历的道路。

2.以生产为核心

以现代农业为核心,打造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大产业体系,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是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关键目标。在前进的过程中加入高品质的农产品种植供给,观光、生态保护等功能,争取变成多产业相互融合的聚集区。当前的农村没有产业或产业体系的解决方案处于瓶颈的问题需要解决,市场主体的种子需要培育、农村经济需要壮大。

3.以生活为归属

田园综合体的生活空间是生产空间的延伸, 是涵盖山地原住民、新移民、游客的共同活动空间所形成的山地田园社区[2]。旅游终点的生产和生活就是游客的诗情画意和远方。良好的农村社区建设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社区环境、浓郁的乡土文化、安全和谐的交流与活动。建设农村社区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丰富居民的精神文明,使居民健康、舒适、高质量的生活,使其成为村民和游客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二、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意义和要求

田园综合体可分为五个要素:一是景观能吸引人,提高土壤开发价值;二是休闲、客户需求分析,打造综合产品;三是农业,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四是生活是城市化的主要功能;五是,社区可以支持城镇化的发展。

1.建设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论述中指明了乡村未来发展的方向。田园综合体已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推广已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政策。农村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发祥地,乡土文化的根基不可打破。田园综合体建设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保护耕地为前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则。要保护好农村的田园风光、青山绿水、打造生态可持续,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增强获得感。让人们感受到农业是一个现代化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工作,农村是适合生活、适合工作的美丽家园。

2.建设的意义

作为经济新常态的一部分,农业发展具有更多的功能,城市因素可以用来解决农村问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固守,不利于转型和现代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目前土地管理强度高,需要节约用地。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①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平台;②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联动;③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建设进行统筹推进;④传承农村文明,为农村转变提供动力。

3.建设的要求

应坚持以农业为本质、协同发展、市场主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田园综合体进行建设,具体要求如下:1)精准的功能定位,强调农业的主要功能;2)良好的框架条件、优良的场地条件和完备的基础设施;3)生态环境友好,景观重要性突出;4)政策和行动有力,以政府和市场为主导;(5)明确投资机制,鼓励国家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6)发挥主导作用,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和收入权;7)运行管理顺畅,满足乡村综合体建设和运营需求。

三、以农业为核心延伸三产链条

1.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产业基础

目前对于产业延伸的空间还十分有限,甚至在建设中出现一些误区,部分地区出现了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名行房产开放之实、田园综合体等同于农业企业的种养基地等现象。田园综合体要包括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酒店、仓储、保鲜、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产等多个行业,对于这些行业按照产业链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的产业群,分别为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因此,可以看出农业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发展在田园综合体上得到了体现。要把休闲娱乐、农业科技、农副产品、文化艺术、农业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现代农业产业链,提高现代农业的乘数效应。

2.挖据乡村文明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文化内涵

田园综合体有很多种模式,包括田园养老模式、片区开发模式、产业带动模式、科普教育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休闲农场模式等,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些模式背后的依托就是涵盖田园生态休闲、乡村健康饮食养生、农耕劳作体验、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的乡村文明。田园综合体应该通过对当地习俗、乡村法规、民间表演艺术等乡村文明,将产业与文化结合起来,增加人们对农业和乡村生活的体验,然后带给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以促进中华文明和文化。因此要通过创新发展来挖据田园综合体背后的乡村文明,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充分发掘整合从而形成极具本地特色的运营模式。

3.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田园综合体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田园综合体的开发建设能否成功取决于切实的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从我国乡村建设的实践来看,单纯依靠工商资本而离开农民的主体地位进行的村庄建设很难成功,即使部分依托村集体与企业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往往效率是十分低下的。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要反应农村的生活、农村的风情以及农业的特色,所以,一方面要加大多领域的权益保护力度,像农民创业就业、农村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等;另一方面在建设中可以通过以村民入股、合作社为主体的方式将农民纳入建设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分享田园综合体建设成果。

四、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商业模式决定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持续性

目前田园综合体的投入主要有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农民和村组资金三大来源,然而财政的支持毕竟有限,仍然需要大力引入社会资本。田园综合体产业基金及母基金模式、田园综合体国家专项基金贷款模式、田园综合体收益信托模式、田园综合体发行债券模式、田园综合体融资租赁模式、田园综合体资本证券化、田园综合体供应链融资模式共同构成了依据田园综合体建设特点的田园综合体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八种商业模式。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发挥政策性扶持,从而将社会资本和经济转向对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上来。

四、结论

乡村旅游因为田园综合体的出现大大的提高了吸引力,同时,田园综合体也为乡村旅游开辟了新的道路,增加了乡村旅游的衍生品,提高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而田园综合体的产业体系也因为乡村旅游而变得更加多样化。因为乡村旅游业的加入,很大程度上让村寨的生活社区拓展了生产空间,乡村振兴也因此多了一条可操作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唐志华.秦岭南麓山水环境与住区形态整合设计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9.

[2] 袁媛.田园综合体目标导向下乡村旅游區规划建设:以思良江乡村旅游区规划 (2017—2021) 为例[J].规划师, 2017, 33 (12) :136-143.

作者:杨晨

第3篇:乡村振兴战略下田园综合体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下应对“三农”问题的新战略,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必然选择。田园综合体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而提出的,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抓手,具有先进性、典型性、示范性意义。文章立足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进行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进一步探讨,并得出田园综合体建设需要注重的几方面问题。

关键词: 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花香漓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如何依托乡村资源挖掘乡村产业特色,促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带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是乡村振兴这一课题的重中之重。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当年中央一号文件,这不仅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农业农村发展做出的重大政策创新,也是赋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搭建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平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手。2017年7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项目顺利通过财政部申报答辩,成为全国首批15个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之一,作为具有丰厚历史底蕴及山水资源和经济基础的绍兴立足于已有的美丽乡村建设基础,积极投入田园综合体的创建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乡村振兴:新时代下“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的首要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温铁军于1996年首次提出“三农”问题,并认为制约 “三农问题”的矛盾主要在于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制约。[1]12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针对“三农”问题的改革举措使得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实践基础越来越丰厚,学术界对城乡关系、“三农”问题的认识也愈加成熟。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导致不少人对中国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偏见,认为农耕文明所代表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建设农村、改造农村的目标也是把乡村建设成城市。[2]110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以“乡愁”一词表述了乡村建设的意义和旨归,认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符合农村实际,符合自然规律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要让居住在这里的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着眼于时代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做出的新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①乡村振兴以“乡村”替代“农村”,是站在更高更长远的层次上把乡村视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和文化单元,而非城市的依附品和城市发展的供给方,以新型农业化的路子实现乡村的品质发展、融合发展、全面发展,其中强调的不仅是乡村的产业、经济的振兴,更着眼于乡村生态、社会治理、传统文化等乡村精神内核的振兴。

二、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被写进当年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②。田园综合体作为中央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探索上的一大创新,一方面,基于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更为综合性、创新形式的抓手,通过试点建设并得以推广,有利于对乡村建设开拓更广泛的思路;另一方面,基层田园综合体建设实践近几年悄然兴起,也反映出基层发展实际的需求。

首先,笔者认为认识田园综合体需要把握它所包含的几个重要关键词:一是有条件,二是农民主体,三是产业融合。其中“有条件”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并不是每一个农村都适合搞田园综合体,它是需要较高条件和一定标准的,主要体现在乡村的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良好、政策措施有力、运行管理顺畅等;“以农为本”是田园综合体的目标旨归,田园综合体的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必须是农民,搞乡村建设围绕农业的综合性开发、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升,最终带动乡村的全方位振兴;“产业融合”则属于田园综合体的内在要求,通过基础产业的延伸,带动配套产业、支持产业、衍生产业,实现产业链的再升级、再完善,充分发挥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

其次,田园综合体模式的本质特点及最大优势就在于其“综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产业融合:田园综合体首先是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为基础,充分集聚农村分散的资源条件,将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第二产业(特色手工业、环保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业、体验、文创、休闲、康养等)充分融合,实现现有产业和发展载体的升级换代。(2)城乡融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城乡一体化的重中之重。田园综合体并非追求原始的复古,而是在保留原生态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实现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及基层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提升,最终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共享经济体,新型社区、产业平台、新生活方式中心、商旅景区四位一体的美丽乡村综合体。[3]92 (3)“三生”融合:田园综合体是生产、生活、生态的同步提升和全面改善的重要平台。通过发展高端農业、有机农业提高农业产值,融合“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养生”“农业+文创”“农业+教育”等综合农业开发,发展农业新业态,以提升农业生产活力、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生态面貌,使乡村成为农民、创业者、体验者共建共享的理想家园。

三、“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案例研究

(一)“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的创建条件

“花香漓渚”作为全国首批15个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之一,具有良好的建设条件。第一,自然禀赋优越。漓渚镇因有漓水渚山,故名漓渚,是著名的中国花木之乡,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同时,该镇距离杭州市33千米、距萧山国际机场仅20千米、距上海185千米的地理位置,区域位置优势明显。第二,核心产业突出。花木(兰花)经济的核心产业优势明显,尤其是花木经济作为绿色农业的属性,能够较好地与农业观光、文创经济、高端研发、体验游园等结合,利于基础产业的再延伸。第三,基层治理水平较高。柯桥区多年来坚持“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理念,通过基层党建责任清单化、工作标准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有形化,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使得漓渚镇在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时具有良好的组织动员能力。第四,美丽乡村建设基础扎实。近年来,柯桥区致力于打造经济发达地区“美丽乡村升级版”,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推动力;尤其是2017年9月绍兴市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造和谐、富裕、美丽、文明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已取得明显成效。

(二)“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的建设路径和具体做法

1.立足乡村振兴,加强统筹谋划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试点申报成功后,柯桥区迅速成立“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副区长任副组长,加强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统筹指挥。二是强化规划引领。邀请省级规划专家参与项目规划,高起点编制田园综合体试点方案和花市建设规划、花木为主的农业产业规划、路网交通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三是突出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漓渚镇支柱产业花木(兰花)经济,通过打造千亩花市、千亩花田、千亩花苑,做大做强产业优势。四是注重统筹发展。全面推进以花溪老街为重点的集镇改造、以“花香漓渚”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试点、以花满棠棣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三位一体”的城乡统筹发展。

2.围绕产业兴旺,加快项目推进

围绕生产体系,漓渚镇开展了土地流转、兰花产业基础设施提升、兰花种苗选育项目。围绕产业体系,通过打造棠棣村3A级景区,实施精品民宿改造提升等工程,改建提升农旅融合的基础设施,达成产业链的延伸。围绕经营体系,主要对经营场所、花木展示、展销交易市场进行改建提升,完善花木综合交易集散配套设施建设;围绕生态体系,主要开展项目区土地流转后的土地质量提升工程;围绕服务体系,通过计划建设农耕博物馆、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等设施强化田园综合体的农耕文化传播、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围绕运行体系,主要通过成立绍兴柯桥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开发有限公司,以镇、村两级集体为主体,控股综合体开发公司,引进区旅发集团、区供销社等社会资本,在确保综合体开发姓“公”的前提下,为村级集体和农民提供保障。

3.注重机制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1)强化产业支撑机制。建设以物流基地、苗木交易市场、盆景世界、鲜花市场、兰花展厅、配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千亩综合性花市。以花木示范、五彩花海、休闲体验、艺术摄影为主要内容的千亩花田。以兰花培育、兰花展销、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的千亩花苑。通过三个千亩级项目建设,辅以3A级景区村创建、文旅产业引进、农业多业态发展等,推动以兰花为特色的花卉产业向农文旅“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2)探索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柯桥区政府承诺试点期间共安排38 7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引入社会资本22 600万元;引进公有制经营主体参与田园综合体开发,鼓励和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出台扶持优惠政策,实施漓渚“花商回归”计划。(3)加强主体培育。一方面,努力培育一批以花卉营销、园艺工程类龙头型营销大户或企业、培育一批以兰花种植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鼓励引进一批以花海果园为主业的种植大户,进一步改善漓渚镇现有产业主体结构和规模。(4)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柯桥区政府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杭电”)达成协同建设田园综合体协议,依据田园综合体在产业、资源、政策等优势与杭电在学科、人才、科技成果等综合优势,打造以智慧农业为核心的新型创新服务平台。(5)深化土地利用机制改革。实施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土地利用机制,在原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激发土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增加单位土地效益。由村集体集中流转收储用于千亩花市、千亩花田、千亩花苑三个项目建设。(6)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完善配套建设,特别是在物流、互联网+、价格形成机制、植物检验检疫、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进一步提供和丰富公共服务产品。(7)完善基层治理。通过“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在村级开展A级景区村庄创建,全面开展以党建为引领的,富裕、美丽、和谐、文明村庄建设。

四、产业先行带动融合发展的漓渚模式带来的启示

(一)注重民间参与,激发主体活力

强大的产业规模必然催生大量的产业人才和产业资本。在田园综合体“政府+市场+社会”的三方主体中,市场与社会具有较强的参与能力和较大的参与空间,但这需要政府具有较好的引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一方面,通过号召一部分龙头企业先行转变经营模式、承接优质项目、带头转型升级,继而带动民间资本广泛参与,激活产业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民间产业群体多分散于全国各地且经营模式相对单一,同时市场逐利性驱使更多经营户选择投入小、见效快的简单经营,而田园综合体投入较大且收益期长,难以立竿見影,因此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有限。假若在政府引导效应不佳时,民间容易产生与政府政策相左的对抗性意见和力量,因此,在具体组织过程中需要政府科学规划、审慎开发,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民主决策,充分调动起本土民间力量的参与。

(二)注重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

以产业先行打造田园综合体固然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但其潜在的影响是,一方面可能形成产业发展路径依赖,造成传统产业升级及高端产业开发延伸受阻。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漓渚花木小镇多数以种植、销售花木的农户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搞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也不全面,对新兴产业领域的探索积极性不够高。在这一情况下,要实现“农业+N”的再升级,势必需要政府推动,号召龙头企业率先作为,依托专业农村合作社平台加以宣传和推广,制定更多鼓励性政策积极吸纳产业人才参与开发,通过个别项目做强做大,吸引社会关注,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另一潜在的影响是地方过度依赖原有产业基础,忽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融合。就漓渚花木小镇来讲,生态与生产的融合具有天然一体性,花木本身的观赏价值、环保价值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在发展农旅结合上也具有独特的天然优势。因此,田园综合体在开发建设时必须要把优质、绿色、环保型产业的发展放在首位,通过市场引导、政策引导逐渐淘汰或剔除污染较大的产业项目,通过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着重探索循环农业、绿色农业项目的落地实施;同时,强化农业生产与田园生活的统一和谐,注重田园、家园综合建设,注重现代技术与东方文化相结合的生活理念的培育,加强基础生活设施的改善。

(三)注重城乡互动,促进融合发展

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评审专家张成源认为,“田园综合体要符合诗意栖居地的定位,要能够激活乡村价值和归属感,同时要具备休闲度假的功能。”[4]这就从内涵上阐释了田园综合体不仅仅是乡村发展的单向度工程,而是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者与引领者。它的产业发展是以更开放的姿态积极走向城市,迎接城市,而不是仅自娱自乐的小打小闹。“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依托现有环境资源、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兰花展、山地自行车比赛、各类主题书法展、乡村摄影展等,不仅给宁静的乡村带来了新活力,也满足了城市群体对田园风光的需求,强化两者间的互动互通。因此各地在创建田园综合体时的站位一定要超越乡村,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考量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从体制机制及资源利用上打通城乡壁垒,在坚持产业特色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旅游建设,以城市活力盘活乡村资源,使田园综合体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标杆。

五、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路径探讨:精准施策与制度供给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避免同质化雷同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乡村更是千差万别。田园綜合体的建设一定要立足当地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在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当地民俗的前提下,对当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和乡村传统文化等进行充分调研考察和系统梳理,并综合利用。在产业发展上,避免跟风模仿、雷同发展,应根据独特优势选择优势产业,结合现代农旅一体发展,扬长补短。在规划上,地方政府需高瞻远瞩,站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对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和功能进行科学、准确定位;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景观区、休闲聚集区、综合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和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5]47把农业园区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规划结合起来对城乡空间进行综合性科学统筹规划,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既要坚持创新、又要延续文化根脉,实现个性化发展。

(二)改革制度、创新发展,破除资源流通壁垒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田园综合体所在的各村村干部反映,在项目落地方面,有意向的不少、有规划的不少,但政策无法提供有效供给,导致项目落地困难,综合体建设滞缓。田园综合体作为国家试点,必然需要政府大胆创新、科学谋局,尤其在制度上,政府要为现代新型农业的开发和运作提供必要且合理的制度,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土地方面,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闲置土地最大化利用,在保证耕地红线不被突破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指标,为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土地及其他资源带来新的运行机制注入新的活力。笔者认为,不能流转的土地就无法实现让其合理、充分发挥价值,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也将是空谈。作为试点建设的田园综合体在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做一些创新、做一些尝试、做一些改革,若在制度上一味按部就班则无法引领城乡融合的新型发展;同时,各地领导干部在改革创新上要敢作为、敢担当,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和“钉钉子”的实干精神,如此才能从实际出发,逐步破除城乡资源在流通领域的壁垒。

(三)以农为本、为民谋利,建立各方共建共享机制

目前,我国的田园综合体多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民众参与的方式进行,然而往往会强化政府主导,忽略民众参与,这就导致政府“剃头担子一头热”,忙里忙外风风火火劳心劳力,而老百姓却浑然不知,也不理解政府所做为何,参与度不高自然无法积极投入其中。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要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 “人人可以诗意栖居的田园”,必须要把农字摆在首位,以农为本、为民谋利;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的利益放在乡村建设的第一位,警惕社会过剩资本借机与民争利,坚决拒绝面子工程。在项目开发上,既要合理引入社会资本又要注重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对较为成熟的农旅项目,可通过农村集体资产入股强化村民参与,实现村民生产生活一体化。在重要项目引入上,要实现充分的民众参与和民主自治,通过村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共商共议有关事项,做到各项工作透明、公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强化对乡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及管理,尤其要对于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以扶持和引导,注重民众自治组织的培育,提高基层自治及发展能力。

(四)重视人才、盘活人才,制定引才育才常态机制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人才保障同样重要。因此,地方政府务必加强田园综合体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入高端产业技术人才,挖掘本土“田专家”“农艺师”等实践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打造一支三农服务型人才队伍,多维度提供田园综合体人才保障。一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组织、动员、宣传、规划方面献言献策;积极发挥基层普通党员在群众中的积极影响力、号召力,通过服务广大基层群众,以党建引领乡村富裕、乡风文明、乡村美丽、社会和谐。二是建立人才保护、培育机制,对本土传统产业人才进行保护,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延续本地特色文化及独特产业;同时,通过田园综合体的配套设施,如乡村振兴讲习所、实践基地等加强相关产业人才培育机制建设,对接高校、研究院、培训学校等,邀请相关专家、技术达人、创业先锋现场培训讲解,积极培育一支懂现代农业、爱乡村事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制定相关政策并积极宣传吸引有志于农村开发且有意向成为新型农民的人回归乡村、扎根乡村,尤其是对于产业延伸具有推动作用的高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文创型人才,地方政府可每年有针对性地制订较为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人才计划、出台相应的鼓励优惠政策,制定专门的人才引进指标,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引进各界人士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共建田园诗意乡村,共享田园发展福利。

注释:

①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日报,2018-02-05(1)。

②引自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6年12月31日。

参考文献:

[1]温铁军.“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基本矛盾[J].群言,2002(6).

[2]刘忱.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J].中国领导科学,2018(2).

[3]李青海.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路径选择[J].经济论坛,2017(9).

[4]秦汉川.“田园综合体”模式:乡村振兴的可操作样本[N].中国建设报,2019-01-24.

[5]伍应德,陈建强. 加快推进六盘水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思考[J].现代化农业,2017(12).

作者:毛睿佳

第4篇: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田园综合体政策定位、运营模式及案例

导读: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刚刚召开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田园综合体将成为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此处我们在分析田园综合体对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要意义及成功田园综合体案例的基础上,探讨田园综合体与特色小镇建设的运营、融资、可持续创新发展模式。

一、田园综合体相关政策与产业模式

(一)田园综合体与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对于一个村域或者几个村域范围来讲,报告里面提到的五点总体要求也都是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方面,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新第六产业”,实现现有产业及载体(农庄、农场、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小镇等)的升级换代。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在合适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十九大报告中同时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

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要实现“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生态优”的综合效益,应该选择聚居模式。但以往部分地区“赶农民上楼”的聚居模式,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宜居愿望,也不符合中国乡村自古以来的田园居住特色。依托田园综合体,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保持田园特色,又实现现代居住功能。借助聚居功能,田园综合体也将成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佳空间。

田园综合体是经济、社会、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美丽新城镇建设的创新载体,作为一种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在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下顺应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它能够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新常态条件下,满足城乡居民对高端生活、旅游和消费的各种新型需要,与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的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相吻相合,也得到了国家多方政策鼓励和支持。

(二)田园综合体与美好生活

“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在这些聚集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愈来愈强大的聚集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聚集空间趋近极限和难以持续的种种“城市病”。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人口结构老龄化与亚健康现象的日渐普遍,城市居民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

田园综合体作为“逆城市化”的典范,将成为高端人群的集聚地。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作为主要潮流的城市化,和非主要潮流的逆城市化是共同存在的。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城市,逆城市化的主要群体是高端人群。可以预见,在较为发达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将进一步扩散。而中国人传统的“田园”情结,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住在郊区、回归田园。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蓝城理想小镇就是“逆城市化”建造的,生活内容、生活场景、生活品质和人文内涵接近于天堂的理想小镇。

(三)田园综合体政策沿革

1.2012年--田园东方开启地方实践。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田园东方在“中国水蜜桃之乡”阳山镇落地。

2.2016年--田园综合体从地方上升到中央高度。2016年9月,中央农办领导考察指导无锡田园东方项目,中央农办领导对田园综合体项目给予高度评价。

3.2017年2月--田园综合体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此次一号文件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4.2017年5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2017]29号),明确重点建设内容、立项条件及扶持政策,确定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农村发展阶段性需要,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

5.2017年6月5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的通

知,通过综合集成政策措施,尤其是多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的各项改革政策,多策并举,集中施策,推进乡村联动,政策下沉到村,检视验证涉农政策在农村的成效。切实尊重基层干部群众主体地位、首创精神,积极发挥农村综合改革在统筹协调、体制创新、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释放改革政策的综合效应,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从国家对田园综合体的政策演变可以看出,第一,田园综合体建设是国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一件大事; 其次,田园综合体是一种旨在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新业态。第三,田园综合体是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的重要形态结构和产业组成部分。第四,田园综合体应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应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第五,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点是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第六,国家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渠道和方式是“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并有序开展试点示范。

二、田园综合体运营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田园综合体的内涵特点

1.田园综合体是一个环境优美宜人的地方

只有优美宜人的环境,才能吸引人、留住人。一个好的田园综合体,就是要让人回归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点,应在规划的有效指导和管控下,通过原汁原味的自然环境、富有个性的景观布局、别具一格的建筑式样、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去进行设计、建设和展现。

2.田园综合体是一个文化根脉突出的地方

一个只有自然风光而缺乏人文气息的地方,是难以吸引人的灵魂的。所以,建设田园综合体,不仅要最大限度呈现所在区域的自然之美,也要深度挖掘所在区域的人文之美,从而形成兼具表里之美、给人双重享受的地方。为此,要在文化植入上下功夫、做文章,对地方物质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说故事等进行深度挖掘和梳理,在田园综合体予以展示。

3.田园综合体是一个休闲旅游度假的地方

从田园综合体的服务功能来讲,最直接、最基本的应当是观光旅游。所以,必须从旅游的角度出发来打造田园综合体,统筹考虑“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和需求,让消费者到田园综合体,有特色美食可吃、有乡村民宿可住、有便捷交通可行、有优美景致去游、有土特产品可购、有好的项目去娱。而且,要从旅游消费升级的需求出发,增加体验性、休闲性的旅游设计,让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新型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4.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业融合支撑的地方

旅游只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切入点和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要提高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含金量,保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持续性,还需要在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就是按照资源整合的理念,采用“旅游+”的思维和模式,以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为基本依托,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开发、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进行融合,使一二三产业在田园综合体相互关联、形成链条、融合发展,构建起一个多业并举、有效增值的产业综合体。

(二)田园综合体运营模式及示范案例

1.重建美丽乡村--幸福公社田园康养度假模式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及我国老龄化情况日益严重,乡村田园养老度假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乡村田园养老以农业休闲为主体,利用乡村特殊的自然养生条件及富有乡韵、利于康复身心的人文环境,与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森林度假等相结合,开创出一种集田园生态休闲、乡村健康饮食养生、农耕劳作体验、乡村社区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成都幸福公社就是乐享田园度假养老的成功案例。

幸福公社

田园享乐度假养老

具体运营创新模式:

幸福公社把家庭度假、老年人养老、中年人养生、儿童亲自然教育、全国旅居、运动休闲、有机农业结合为一体的创新旅游养老地产。幸福公社通过营造生态绿色的田园生活,健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邻里关系,实践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健康生活。“农耕生活,手工村落”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打造健康养老生活的创新。

1)项目选址:都市半小时经济圈,自然人文环境优越。

幸福公社位于川西旅游环线的核心位置——成都大邑青霞镇的烟霞湖风景区,烟霞湖风景区位于大邑县东北边缘,距成都市50公里,30分钟车程,属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北邻街子古镇、青城山、都江堰,南至新场古镇、花水湾、西岭雪山。

2)艺术生活--创意之美

幸福公社引进五十多个手工艺匠人,包括活字印刷、酿酒、织布、皮影、蜡染、剪纸 豆制品、酿酒、木雕、制茶、制纸„„用传统的手工智慧让老人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

3)幸福农业--田园养生

幸福公社的农业模式,是尝试从从中国城市食品的现状出发去现状去改变农村的生产模式和发展模式,由城人群的食品安全的痛处着手,回归到食品源头,改变思想,进而改变生活。亲手生产,亲手种植,亲手收获。社员们共同遵守《绿色公约》,几百亩的农田,经过五年的净化,没有化肥农药,每家的土地里可以长出干净的蔬菜。

自然的生态中,没有大规模的单一品种的种植形态,人的欲望、无节制的生产、浪费性的消费、对匮乏的恐惧,必须去大面积的单品栽种和耕种,这样就破坏了原始的平衡,所谓的美好的就是彼此的协调融合,永恒的平衡体。

4)幸福健康--田园养老

幸福公社与健康管理公司合作,引进先进的医疗管理团队。利用云计算快速传输,监控业主身体信息;二期规划了一万方的失能老人管理中心,将幸福公社四位一体的养老管理模式完善。幸福公社一期距离中心城市六十公里,更多的考虑是健康型老人的问题。目前二期

开工建设在即规划了失能型老人养老机构。社区配置了护士团队,解决常规的入户看护问题。

幸福公社对养老市场做出了一个细分,更多关注城市型中老年的健康型养生需求,主要年龄段在五十到七十五,他们对邻里,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更多,不是城市型重度养老的概念,带有比较强烈的旅游观光特征。其实是用乡村田园模式来承载养老的细分市场。

2.清境农场--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台湾农业的成功转型,“三产”融合促进了台湾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已经走红国际市场,来自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的游客不断增多。

清境农场是台湾休闲农业的经典项目之一,创建于1961年,位于台湾南投县仁爱乡,临近合欢山,面积700公顷,海拔1748米,有“雾上桃源”的美名,是台湾最优质的高山度假胜地。

清境乡村农场利用优质的草场和山地景观资源,打造特色农场和风情民宿,吸引游客远离城市,体验独特的山地田园风光。

清境乡村花园来自世界各地的花花草草所交织成的百花风貌,让人不禁有错觉仿佛置身于欧洲,也因此素有“小瑞士”之美名,登高远眺破晓的清境云雾,山岚正徐徐弥漫开来,如梦如幻的盛景,让这小瑞士花国又有“雾上桃源”一称。

此外,完善的园区规划有“挪威森林广场”、“阿尔卑斯双塔”、“落羽松步道”、“主题花园”等,皆环绕着位于中央的“天鹅湖”而建,欧洲花园般的景色让民众可以放松身心,置身于一片自然的童话世界中。别有洞天的景色,辽阔的绿意,遍洒的花海,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得艳丽动人,悠游其中使人心旷神怡,令人流连忘返。

清境农场亲子体验—海拔2000多米的草原上,小朋友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更可以和羊咩咩合影,农场的绵羊分队表演令人赞叹。最不可错过的是精彩的“羊咩咩脱衣秀”,工作人员除了会给小朋友讲解羊咩咩的趣事,还会讲述清境农场的历史。大溪花海农庄是春天常在的地方,台湾人气剧《流星花园》里面的薰衣草花海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徜徉花海中,

品尝地道的熏衣草奶茶,大人小孩都乐在其中。六福村主题乐园,有原始的非洲部落、西部牛仔、阿拉伯皇宮等。

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原因在于通过“情景消费”,创造出大量的奇观、风景和主题。注重定位、强调特色,在“体验经济”理念之外,还出现了“分享经济”理念,即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消费者为上帝”为“与客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清境农场模式图示

运营开发策略

前期依托草场资源发展观光旅游,撬动区域价值。后期植入特色民宿、文化体验,综合服务等多元业态,以休闲度假功能、景观体验、多主题设施作为核心竞争力。

创新盈利模式

核心设施自持运营获取收益,少量民宿和商业本地村民自营,少量民宿和商业村民自己运营管理,与景区无关。

清境农场案例总结及启示

清境农场成功经验在于:

1.依托先天山地草场资源禀赋,打造独特的城郊休闲农场风光,区别于传统景区大规模开发植入。

2.建立完善的功能体系,依山就势,分散景点布局,通过交通串联景区各个节点,形成“线、点、面”联动的内部格局。

3.创意文化植入到关联活动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植入,融入到各种主题活动中,成为大众游客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4.创新盈利模式,必须统一经营管理,全部自持最佳,至少核心设施需要自持。

3.片区开发模式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及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

该模式主要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体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

该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4.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中,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会带回土特产品。

5.科普教育模式

农业园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联结科教单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

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或科教单位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极为相似,园区的建立为科教单位和入园企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

6.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三、田园综合体投融资创新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新村镇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必须着眼于“新田园时代”背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创造“现代田园”。关键的平台就是“田园综合体”,但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开发建设投入高,开发周期长,项目前期没有资产可供抵押贷款,投资回报率偏低,回收期长„„种种因素表明,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融资是第一道坎,根据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特点,本文梳理了田园综合体的八种融资模式。

(一)田园综合体PPP融资模式

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的开发过程中,政府与选定的社会资本签署《PPP合作协议》,按出资比例组建SPV(特殊目的公司),并制定《公司章程》,政府指定实施机构授予SPV特许经营权,SPV负责提供田园综合体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方案。

PPP合作模式具有强融资属性,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在PPP项目的合同约定范围内,参与PPP的投资运作,最终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在田园综合体建成后,退出股权实现收益。社会资本与金融机构参与PPP项目的方式也可以是直接对PPP项目提供资金,最后获得资金的收益。

(二)田园综合体产业基金及母基金模式

田园综合体在导入产业时,往往需要产业基金做支撑,这种模式根据融资结构的主导地位分三种类型。

一是政府主导,一般由政府(通常是财政部门)发起,政府委托政府出资平台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出资人共同出资,合作成立产业基金的母基金,政府作为劣后级出资人,承担主要风险,金融机构与其他出资人作为优先级出资人,杠杆比例一般是1:4,田园综合体具体项目需金融机构审核,还要经过政府的审批,基金的管理人可以由基金公司(公司制)或PPP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制)自任,也可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这种模式下政府对金融机构有稳定的担保。

二是金融机构主导,由金融机构联合地方国企成立基金专注于投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一般由金融机构做LP,做优先级,地方国企做LP的次级,金融机构委派指定的股权投资基金作GP,也就是基金管理公司。

三是由社会企业主导的PPP产业基金。由企业作为重要发起人,多数是大型实业类企业主导,这类模式中基金出资方往往没有政府,资信度和风险企业承担都在企业身上,但是企业投资项目仍然是政企合作的PPP项目,政府授予企业特许经营权,企业的运营灵活性大。

(三)田园综合体国家专项基金贷款模式

利用已有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是最常见的融资模式,但田园综合体项目公司可以努力使得所运营项目成为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项目,则可能获得政府采购融资模式获得项目贷款,而延长贷款期限及可分期、分段还款,则是对现金流稳定的项目有明显利好,如果进入贷款审批“绿色通道”,也能够提升获得贷款的速度。国家的专项基金是国家发改委通过国开行,农发行,向邮储银行定向发行的长期债券,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专项建设基金是一种长期的

贴息贷款,也将成为优秀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的融资渠道。

(四)田园综合体收益信托模式

田园综合体项目公司委托信托公司向社会发行信托计划,募集信托资金,然后统一投资于特定的项目,以项目的运营收益、政府补贴、收费等形成委托人收益。金融机构由于对项目提供资金而获得资金收益。

(五)田园综合体发行债券模式

田园综合体项目公司在满足发行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后发行项目收益票据,可以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发行永(可)续票据、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债券等债券融资,也可以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企业债和项目收益债,还可以在证券交易所公开或非公开发行公司债。

(六)田园综合体融资租赁模式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有三种主要方式:1.直接融资租赁,可以大幅度缓解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期的资金压力;2.设备融资租赁,可以解决购置高成本大型设备的融资难题;3.售后回租,即购买“有可预见的稳定收益的设施资产”并回租,这样可以盘活存量资产,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可以尝试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这个领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七)田园综合体资本证券化(ABS)

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特定基础资产或资产组合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的业务活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涉及到大量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等,基于我国现行法律框架,资产证券化存在资产权属问题,但在“基础资产”权属清晰的部分,可以尝试使用这种金融创新工具,对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融资模式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八)田园综合体供应链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是把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供应链中企业的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制定基于货权及现金流控制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的一种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还可以降低供应链条融资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融资中,可以运用供应链融资模式的主要是应收账款质押、核心企业担保、票据融资、保理业务等。实际操作中,上述八种融资模式往往是前两种为主,根据小镇建设不同阶段和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结合其他融资模式组合使用。

田园综合体建设将对落实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注重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重要作用,要做到商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使田园综合体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内涵和经济支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作者:卢新生教授、屈玲

第5篇: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之田园综合体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的差异,建设美丽乡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田园综合体”成为新型城镇化改革浪潮中的新样本、城市与乡村融合互动的新模式。而什么是“田园综合体”呢?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建设主体,以农业和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等三个以上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是在特定的空间环境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充分利用农田景观的独特性,将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有效开发的一种新的综合体形式。“田园综合体”不是打造一个旅游度假区,而是要打造一个社区或者一个小镇,或者称为新型小镇,包含农业生产、体闲旅游、村镇建设、社区管理等综合功能的公共空间。是新田园主义的主要载体,是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模式,简单概括是“农业+文旅+地产”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

在建设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哪些内容呢?首先,打造现代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注重农业种植与田园景观相结合,充分发挥田园综合体的作用,在提供农业采摘时,让游客体验田园风光。相对于其他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的规划更加合理,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同时注重科技的投入,现代农业与普通农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于科技的投入与创新应用。不断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占有比重,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打造以“科学家”为主的现代化农业,注重新品种的开发与研究,做到全自动化现代农业。其次,在打造以“科学家”为主的同时,应该也要注重对农民的培养,培育新型农民,改变农民观念,吸收大学生农民,引进大学生,为其提供发挥专业特长的场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健康安全问题,现代农业从播种到生产完成都采用科学安全,过程可追溯的方法,最大程度保证现代消费者的安全、天然的需求。最后,完善配送网络,线上线下同时发挥作用,让消费者零距离吃上最优质、最新鲜的产品。

现代农业行业面临着转型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背后,是一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各个方面开始改革,让农民收益最大化,从而在建设田园综合体时我们应该注重四大方面。

一、打造生态为主,开发为辅的绿色农业。依托当地现有的绿色资源,以及遵循村民意愿,以自然村落为开发单元,然后打造绿色农业,注重生态价值,形成绿色增长极。

二、健全产业链,,加快建设生产链。从原材料、运输、到加工、出成品,要注重每一个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生产链。扩大农产品流通通道,加快流通速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农民的收益。同时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建立农产品品牌,赋予农产品更多的附加值,使农业成为长期的资源。

三、三产融合,打造田园景观。实施“农业+”的方式,通过三产融合的方式,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扩展现代农业的研发面、生产链、销售渠道等。将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发挥最大机能,凸显三产融合的机动性。在三产融合的过程中,打造现代农业基地,建立观赏型农业,让消费者置身自然生态环境中,体验乡村风情,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让消费者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改变人们对现代农业和自然的理解。同时也带动农业转型升级,让农民充分受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农业是小镇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正在基于经典传统产业、、历史和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全力兴建特色小镇,可将农业基地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乡村特质及资源条件,制定不同的开发主题项目,打造田园综合体,构建各具特色的乡村美丽田园,避免同质化竞争。

总体而言,田园综合体是城乡文化聚集的平台,建设田园综合体,整合产业资源,集农业科研与生产、生态休闲与观光,可与更多的人共享美丽乡村生活,打造我国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和推进提供途径。

第6篇:乡村振兴战略下,田园综合体如何发力

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的路径分析

本周发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而17年中央一号文首次提出的田园综合体则可以成为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助力和载体。本文重点在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的之后,探讨如何借助田园综合体建设实施由中央政策层面全力推动的乡村振兴战略,并进一步分析借力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路径。

2018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于2月4日正式发布。《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要要求。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构想,为近6亿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

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它秉承“农业+文创+新农村”的综合发展理念与模式。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产业融合和新型产业发展而兴起的,是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在政策的倡导与鼓励下,田园综合体项目也为宏观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并可能逐步成为城乡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在满足城乡居民对高端生活、旅游和消费的各种新型需要的基础上,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助力与载体之一。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亮点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面临着“两板挤压”的局面,现有农产品呈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结构性不足的状态。为更好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中央发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意见》,《意见》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对当前和长远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出总体规划,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一系列要求。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亮点

1、乡村振兴战略是重大的战略选择

把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两相对照,可以发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具有时代意义的升级。升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发展”变成了“产业兴旺”,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更高、更实;二是“村容整洁”变成了“生态宜居”,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更高;三是“管理民主”变成了“治理有效”,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的要求更高、更全,更注重结果导向;四是“生活宽裕”变成了“生活富裕”,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要求更高,农民生活水平要从过去的宽裕上升到富裕。

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判断: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与时俱进的“升级”,更符合新形势下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处于的转型关键时期,乡村振兴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管全面又管长远

自2004年起,中央一共发布了14份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问题。相比于以往,《意见》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则包含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的全面提升,对整个三农工作,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做出全面部署。

同时,乡村振兴是国家和党的重大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的历史任务,也是攻坚战和持久战。《意见》就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任务,将时间划分为3个阶段:到2020年,乡村

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分析

田园综合体的本质为“田园”与“综合”的合体,是在保持乡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突破农业单线发展的常规思维、顺应消费需求升级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的要求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可通过资源聚合、功能整合、要素融合,跨产业、多功能、全要素综合规划,以空间创新带动产能优化、链条延伸,构建农业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当前,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有三个路径:通过产业发展路径实现农村振兴、通过人才培育路径引领乡村振兴、通过土地流转机制路径推动农村振兴。

(一)通过产业发展路径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田园综合体所具备的以下几个与产业集聚和三产融合相关之重要特征--正是田园综合体的这些“特殊功能”使其能够通过产业发展的路径助力当前中央所倡导的乡村振兴振兴大战略的实现。

1.因地制宜确定乡村的产业发展策略。田园综合体可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特色产业。

2.休闲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田园综合体一二三产业交互渗透、高度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4个层次。核心产业是指以特色农产品和农业生态园区为载体的休闲农业;支持产业是指为核心产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的产业类别,包括农产品技术研发、精深加工、产品营销及金融、媒体等企业;配套产业则是为园区发展提供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健全的公共服务的企业群体,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衍生产业是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比如创意集市、手工坊等。田园综合体促进休闲农业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坚实的农村产业

支撑。

3.田园综合体构建了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及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田园综合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及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河北省唐山市 丰润百草坡现代农业园区

百草坡现代农业园区,规总面积8000公顷,是以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等特色农业为主导,融合冷藏保鲜、旅游、文创等多种产业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园区借助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重点突出地域产业、技术和模式优势,深度整合资源,形成,空中蜜蜂—林上果品—林下柴鸡—观光采摘立体生态种植特色;建立第一产业为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第二产业为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为仓储物流、休闲旅游、农产品电商、餐饮住宿的产业体系,实现了种、养、加工、销、旅游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园区采用创新现代农业手段,对蜜蜂、鸡、果蔬进行合理养殖、种植,农产品的品质高、产量也高。园区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为其增值,还创建集农产品电子商务、高档绿色农产品产地直销社区、体验式旅游为一体的营销模式,为本市大规模超市、电商平台、旅游参观群众提供新鲜农产品。园区的一二三产业相互推动促进,打造了鲜活农产品到市民餐桌的直通

车,解决了农业供给中可能出现的种植结构失衡、产销不衔接等问题,为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及农村的现代化。

(二)通过人才培育路径引领乡村振兴

人才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以一当百”效应的重要路径。乡村振兴离不开热爱乡土的带头人、领路人。打造乡村人才队伍,就是为乡村振兴播下能够形成星火燎原式乡村繁荣局面的种子,而田园综合体具有吸收城乡人才、培育人才的功能。

首先,田园综合体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保持生态宜居的特色又实现现代居住功能,可吸引吸纳优秀城乡人才。田园综合体将分散人口聚集,便于人口管理,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文明程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并且田园综合体项目内部功能区分清晰,将成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佳空间,可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绿色居住环境。

其次,田园综合体项目是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模式之一,其一二产业可依靠互联网高效接受新政策、新技术、新思路与新商机,打造乡村科技人才队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与成果反过来提升农业产业与加工制造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的第三产业如旅游、文创等,可培育乡土文化人才,促进乡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作,繁荣乡土文化,树立文明乡风。

(三)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机制路径推动乡村振兴

土地问题依然是“三农”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一项最具活力的改革举措是“土地流转”。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建立在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田园综合体有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与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的功能,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机制路径推动乡村振兴。

1.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当乡村闲置的居民房变成了乡村酒店,荒山变成了度假村,水塘变成了垂钓园,农田变成了观光采摘园,而这些项目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的。田园综合体以农业为依托来进行综合打造,发展休闲农业和各种旅游,会带来大量的社会资本注入农村市场,带动当地土地的规模流转,影响当地的土地流转价格,使土地流转进入新常态。

2.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田园综合体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促进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培育各类农业主体,培养种粮大户和职业化农民。

3.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土地直接或间接流转到外来投资者手中,是打造田园综合体的重要环节,规模化的土地流转有利于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开放、竞争、公平、有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完善流转机制。

小 结

田园综合体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高素质科技文化人才,推动乡村土地流转机制的三大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奏响“三农”发展全面转型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版权说明】

来源:元立方金服,专注于PPP模式政府市政建设投资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

作者:朱婷

第7篇: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

春天的田野

冬天刚过去,春天就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大地,到处都相约好似的,换上春装.今天,我约了几位小伙伴去欣赏家乡春天的田野.

我们漫步在田埂上,迎面吹来了阵阵春风,觉得舒适极了.因为春天不像冬天那样寒风刺骨,只略带着寒意.你瞧,脚下沉睡了一冬天的小草,此时已清醒了,倔强地把头伸出了地面.虽然只见一点嫩绿,却布满了生气.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这一朵,那一簇地洒在田埂上.翠绿欲滴的蚕豆苗整洁地立在田埂旁.

我举目望去,眼前是一望无垠的庄稼.金黄的油菜花儿开得正旺,辛勤的小蜜蜂,一会儿飞到这说些悄悄话,一会儿又飞到哪儿吻一吻.还有这一片,那一片,绿得发亮的红花草,自然地绣上了几朵小紫花,好看极了.正在拔节的麦苗儿,像绿色的地毯,厚厚地铺在田野上.

看到此景,我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啊!这是农民辛勤耕耘的希望.

我喜欢家乡春天的田野.它像一幅展开的画卷,布满诗情画意.于是我兴奋地对伙伴们说:”可惜我不是画家,否则我将用彩笔画下这家乡迷人的田野,让它永远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1)、来到春天的田野,作者见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下人家

我奶奶家住在乡下,所以奶奶家可以称为一个地道的乡下人家。

风和日丽的一个早晨,我和爸爸到奶奶家去玩。刚一进院门就被奶奶家的院子迷住了。才过了几个月,整个房子都变了,原来那些枯枝烂叶,都开出了非常美丽的花朵,它们好像在看着我笑呢!还有以前那些死黄土,看上去都不能种菜了,可经过奶奶这位能功巧匠地修整,土地变得肥沃起来,变得越来越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来。这里有杜鹃花、月季花、玫瑰花等,远远望去简直就是花的海洋,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绵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样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令我难以忘怀的不是美丽的风景,而是和哥哥们钓龙虾。奶奶家旁边有一条河,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河底的沙泥,也能看到河里的龙虾,有时还会有鸭子游戏水中!钓龙虾很简单,只要用绳子绑住竹竿,在绳子的另一头绑上一块生肉,就会有龙虾上来,我们刚没放下几分钟就觉得什么东西在轻轻地拉着绳子,原来是两只肥肥的大龙虾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我们准备的生肉,郝强哥哥装着一副有学味的样子说:“现在已经时机成熟了!”于是就一拉竿子,把那两只不知死活只顾吃的大龙虾给钓了上来。我们怕这两只大龙虾逃走,就拿了一个大桶放上水,再把它们放进去。好不容易钓上三个龙虾,我们把它们洗干净让奶奶煮一煮,当吃到那些龙虾时,我有说不出的兴奋,因为那是我好不容易钓上来的。

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都是非常有趣的

第8篇:乡村田园春景作文

1田园春景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雨珠儿下到哪儿,就喊到哪儿。

屋前的菜花受到了讯息,欢快的喝着春雨带给她的饮料,绽放了一张张金黄的笑脸,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金黄色的地毯。

菜花也把春天到来的讯息告诉了邻居们,樱桃树知道了,赶紧梳妆打扮。胡豆花知道了露出了笑脸。这里一片片,那里一片片,走到哪里都能闻到一阵阵扑鼻的芳香。远处的电线上,树上、房顶上、到处都能见到小鸟在相互的传递春天的气息。树木们知道春天来了,借助春雨洒下的雨水,洗了一个澡。一阵微风吹来,正好帮助他们搽干身子。他们不在睡觉,不在无精打采,经过春雨的洗条,他们变成了一个个身材魁梧、精神抖擞的乡村卫士。

谁都收到了讯息,小草怎么会不知道?当我来到它们面前时,它们正在吸取甜美的乳汁,见了我连一声招呼都不打,大概他们太想长大,太想见到春姑娘了吧!

最后的竹笋被春雨唤醒了,它们揉了揉眼睛,伸了个懒腰,努力的向上钻,它终于钻出了地面。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啊,我要看到更多的东西。竹笋们脱下了一件件衣裳,看到了更多美丽的春景。

春天那么受人欢迎,那么多的动物、植物都是她们的粉丝,我也不例外。春姑娘来了,她被威风吹捧着,大家都在为她舞蹈。

乡村田园春景作文

2乡村春景

谈起春天的风景,乡村的春天那才叫做是风景如画!

清晨时,不远处传来几声"喔_喔_喔"的公鸡啼叫,好像是在提醒大家"注意!太阳要升起喽!"鸡叫时天空已有一两束阳光照下来,天还不是很亮,但各家各户的人们已经起来了。

不久阳光洒满了大地,我也起来了,走到家门口的小山坡上,一阵暖暖的春风拂面而过,不远处的一排杨柳随风飘舞,真称得上是"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上午来了,"叽喳,叽喳"几声清脆的鸟鸣回荡在我的耳边,慢走到田野里,那田园里绿秧如苗,芳草鲜美!我忽然感到:田园的空气是清新的,田园的天空是蔚蓝的,田园的风景是迷人的……,我在田园上快乐地和哥哥们奔跑着,我们不知不觉地跑到了荷花塘边,几阵微风吹起,水面上泛起了波光,不时传来了几声青蛙叫。

一个中午玩了一会儿,吃顿饭就过去了。终于傍晚悄悄地走来,掠过头顶的鸟儿已经变成火红色了,万物都红了起来,天上的"火云"一会儿变成乌龟,一会儿变成火龙,一会儿变成是那个蹲下的小狗,"火云"真是一个顶呱呱的魔术师!

晚霞的余辉给那乡下小院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最后一缕霞光渐渐隐去,晚霞的光芒愈来愈淡……

夜晚来临了,一切都静了,月亮婆婆出现了,美丽的月光给幽静的大地洒上了一层银辉,人们都安静地睡了,只有月光铺洒在这片地上……

3乡村美丽春景

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逐渐春在晨风中隐去;春,像一位靓丽的少女,迈着轻盈的脚步,摇摆着婀娜的身姿,正向我们走来。

清晨,一颗颗才抽出新叶的大树、一朵朵早开的野花,全都笼罩在一片如同浓浓牛奶的薄雾中。过了一会儿,太阳升起来了,把阳光洒向大地,为大地做了一件金色的衣裳。小树、小花、小草则吮吸春天的甘露,吸收着金色的阳光,茁壮生长。

中午,雾退了,一切都清晰可见。田野像穿上画衣裳的小姑娘那样美丽;到处是花,到处草,到处是绿色的生命。近处,绿油油的小麦,黄澄澄的油菜和红艳艳的紫紫云英花,交织成了一张色彩夺目的地毯,铺在我们的脚下。远处,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竞相开放纷繁簇拥,好像在我们亲切的招手,欢迎我们来到这美丽的乡村做客。

夜晚,整个乡村一片寂静,只有月光静静地洒向大地,只有小溪在悄悄地流淌,只有躲在草丛中的昆虫们正开着音乐会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乡村春天的景色真美啊!

4乡村四月的春景

乡村是乡下人家的居住地,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门前一跳渠道,渠道边,是孩子们的"运河"这一连串的迷人景观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农家风景画。

乡村四月,桃花开了,牡丹花开了,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顿时把春天打扮得五彩缤纷,大地被春姑娘给唤醒了,银杏树长出了小扇子,那嫩绿绿的叶子,犹如翠绿的屏障,使人心旷神怡,石榴树成了小刺猬,傲慢地挺起那尖而长的刺,真是花繁叶茂。乡村四月,山坡上满是鲜嫩的竹笋,竹笋是那样嫩,嫩得用指甲就能挤出一滴滴碧绿的汁,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竹笋是那样鲜,鲜得根本用不着放味精,里面包含着天然的风味,吃一口让人叫好。乡村四月,满是漫山遍野的绿,浅绿、深绿、墨绿……养眼得很。傍晚,草地上,柔嫩的小草在微风中摇摇晃晃,就像起伏的波浪,草地中,有一位绿色的大哥哥——-树。这些在树荫下的小草不停地向哥哥撒娇,脸都红了,还争着说是夕阳的关系。我爱乡村,更爱乡村四月!

5春天的田园风光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田园有着不同的风光。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春天田园的风景吧!

春天,不管是村子的哪里,都是一片新绿。新绿一片中还夹杂着点点的玲珑的小花。又金灿灿的,一片一片的话,就像秋天的麦浪;有粉红的、梅红的,它们混在一起,就像一块颜色或浓或淡的粉红色的布;还有紫的、黑的、白的……他们混在一起就成了五颜六色的彩虹!

村子里,还有

一、两根或是两、三根的电线杆,他们高高的,几根黑色的电线就像它们随风飘起的头发。它们就像军人一样,守护村子。

村子里没有公路,地上就是土,"路"两边就是村民的家。"路"的左边或右边,可能会有一小块空地,空地上有一座土堆起来的山。有一些孩子,闲着的时候就会约上几个好友,一起去"爬山".当然,除了"山"还是会有空地的。孩子们就会拿几块砖头,用砖头搭一个"灶",然后捡几枝树枝,在"灶"上"烤肉串","烤熟"了还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第9篇:“乡村田园”作文指导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6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主题活动,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了解了质朴清新的田园生活,感受到了乡村的可爱,激起了我们对乡村、对田园的向往之情。今天,你就把自己感受最深、最想写下来的内容诉诸笔端,尽情地抒写吧!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自由读“口语交际·习作”,看看这次习作有哪些具体要求。

2.交流汇报。

(1)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

(2)内容表达要清楚,注意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

(3)写完后认真读读,修改。

三、引导选择材料

1.选择印象深和感触大的景物、人物或事,表达出对田园、乡村的热爱之情

2.小组交流材料,互相评议。

3.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班内汇报评议

4.针对自己的问题再作调整

四、点拨习作命题

1.要能概括全篇内容,简洁醒目。

2.可以是短句、词组。

3.可以以地点、景物、人物、事物为题。

五、开启写作思路

确定材料和题目后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下,应该按什么顺序来描述自己的“乡村风光”。

①按地点变化的顺序写;②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③按景物的类别写;④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写。

写景——按地点的变化来写,如《乡下人家》。

写人——按活动的不同内容来写,如《麦哨》。

写物——按事物的不同状态、特点来分别介绍。

写感受——先写看到的,再写自己的认识,最后结合实际写感受。

(一)描写乡村风光

1.抓住乡村特有的景物来写。如:田野、山岭、果园、菜园、小河等。

2.抓住乡村风光的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述?(静态特点,动态特点,形状、颜色、气味等等。)

3.应该按什么顺序来描述自己的“乡村风光”。

①按地点变化的顺序写;②按时间顺序写;

③按景物的类别写;④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写。

4.应该用哪些修辞方法。

不仅要写看到的,更要写想到的,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

可以引用优美词语和诗句等等。

(二)描写乡村生活

讨论交流:乡村生活是指哪些呢?做庄稼活、做游戏、饲养家畜家禽,种菜、种瓜、学会一些生活本领等等。

1.回忆乡村生活,要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2.选择一件或两件难忘的事来写,反映乡村特有的生活气息。

3.注意在写事的过程中要描写事情所处的环境,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恰当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4.可以按事情发展那个顺序写,可以按时间顺序写。

六、确定详略

将最能展现乡村风光的景物或最能突出乡村生活的趣味的内容详写,其他内容略写。

七、范文引路(课件出示范文)

迷人的农家小院

我的家乡在农村,且不提农村那古朴的小桥流水,也不提那引人入胜的青松苍柏,单是这农家小院,就极富诗情画意。

夏天到了,那株挨着墙角的桃树,已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将它丰硕的果实展现在人们面前。好大好大呀,白里透红。你甚至会感到那果实甜甜的汁液要往外溢。摘一个尝尝吧,保管让你口“福”心服。

秋天来了,无论是盆栽的还是地上的作物,均是一派可喜的景象。大白菜、大包菜都卷起了叶子,像缩着头的罗汉,蹲在那里,只等你去收获。还有墙角种的丝瓜、扁豆都爬着墙、牵着藤儿,和墙外的树枝缠绕在一起。由下向上望,便是一个个丝瓜吊着,一串串扁豆悬着。特别是下雨的时候你会看到一片水滴滴的绿色世界,景色更迷人。

冬天,我家那小小的庭院却在冷落中见生机。逢着下大雪时这里又是一块粉妆玉砌的小天地。

我爱这农家小院。

捉泥鳅

暑假到了,太阳火辣辣的,乡下的稻田一片金黄。为了排水,田边开了一些水沟。水沟里有软绵绵的泥土,而泥土下藏了许多泥鳅。

今天,我们几个好友相约去捉泥鳅。我们提着水桶,脱掉鞋,兴冲冲地往稻田跑去。

水沟的水很少,可泥土湿漉漉的,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泥土上有一个个小圆洞,听大人说那就是泥鳅的出气孔。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水面,急切地等待目标的出现,忽然一条黑不溜秋的泥鳅跃出水面,翻了个跟头就钻到水中去了,好像个跳高运动员。我大喊一声:“泥鳅!”说着便把手伸进水中乱抓,弄得水花四溅。“嗖”,我的手捉到了泥鳅,但它挣扎了一下,我吓了一大跳,就不由自主地放开了。接下来的几次,我不是让泥鳅从我的“五指山”下逃了,就是没把握好时间扑了个空。有一次竟还把一根枯木当成泥鳅,用了“降龙十八掌”把它捉了过来,空欢喜一场。但我并没有灰心,心想:虽然泥鳅狡猾,但只要我有耐心,就一定可以捉到。

经过和泥鳅比敏捷的几个回合里,我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一下午就捉到了几十条泥鳅。

看着这满满的一桶泥鳅,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因为今天,我又一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我的实力,不过最主要的还不是这个,最重要的是我又学会了一项捉泥鳅的本领。

八、自主习作

【板书设计】

乡村田园

乡村生活

乡村风光

做农活

田野、山岭

做游戏

果园、菜园

饲养家畜家禽

小河、小溪

学种菜、种瓜……

……

另附:

【开头、结尾方法】

一、开头的方法

1.交代起因法。如:国庆节的第二天,我到外婆家去玩。外婆住在乡下,要坐两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我和妈妈走在开满野花的小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情好极了

2.直接回忆法。如:我的家乡在农村,那是个鱼米之乡,景色宜人,那里水美、田美,人更美。乡村生活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快乐。

3.抒情回忆法。如: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时刻萦绕在我的脑际,采撷几朵乡村生活的”小花“送给你们我亲爱的朋友。

精彩开头举例:

星期天的下午,我同伙伴们到田间去割青草。嗬,麦子已经泛黄,被风一吹,翻着波浪……

农村房屋的错落无序,环境的不雅这是以前乡村生活的旧貌,然而走过这一条乡村大道,让很多的城市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眼神。两旁是新的小康住宅楼,红色的瓦,米黄色的墙,处处都可以看到的新绿,显得格外的协调,这不禁让人感叹着如今乡村生活的变化。

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辽阔的草原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

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时刻萦绕在我的脑际,采撷几朵乡村生活的“小花”送给你们我亲爱的朋友。

二、精彩结尾的方法

1.抒情赞美法。如:在这无垠的天地间,我们过完了无忧无虑的夏天,在这里的每一段时光,都是一个快乐的故事,都是一首美妙的乐曲,乡村的生活真好!

2.总结全文法。如:这次的乡村生活实践活动真的是意义非凡,它使我收获了许多,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只要懂得了方法,通过努力,辛勤付出,就定会收获成果!

3.照应开头法。如:乡村生活还有许多难忘的记忆,它不是我笨拙的手笔所能描述的。走进乡村,亲近自然,故乡那厚实的黑土地,永远是我难以忘怀的乐园!

精彩结尾举例:

乡下的生活真是太快乐了!

朴实,勤劳的乡村人自己正改变着身边的一切,享受着努力而来美好的环境,幸福的乡村生活。在喧哗的城市里,也许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愿意去改变生活,来感受这一种清新的乡村生活。

我爱农家生活!

太阳落山了,天边的红霞,从远处吹来了清凉的风,给劳动了一天的孩子们带来了一丝丝凉意!所有的孩子们都高高兴兴的提着自己的果实满载而归!

天刚朦胧亮,太阳刚露出半边脸。从远处传来了几个妇女说说笑笑的声音……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乡村的一天又开始了!

通过这次体验,我知道了,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硕果累累的果实。•

乡村生活,我觉得还是乡村生活好啊!那大自然的气息,给人们带来的新鲜感觉,是多美好呀!

这回我可真的想在外婆家住上几天。因为,现在外婆家不仅能吃好住好,而且山也好水也好,小伙伴们就更好玩了。

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都是非常有趣的。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6

一、谈话导入

作文要有“亮点”——让读者觉得精彩、动情的东西才能吸引读者。这次同学们的习作最大的亮点是主题鲜明、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乡村的喜爱之情。涌现出了不少佳作,看得出这些同学在这次习作中下了很大的功夫。为此,老师很是欣慰。不过,也有一部分同学的习作不太理想,有的是能力问题,而有的则是态度问题。希望这一节同学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去赏读他人的文章,从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二、佳作欣赏(侧重整体指导评价)

1.课件出示“光荣榜”。

优秀习作者:马圣杰、王舵、张于升、袁蕴琦、丁美悦、马一鸣、崔琳怡、慕奕含、郑博文、刘昊玉、高延旭、许多、马鑫诺

习作进步着:蔡金浩、崔紫鹏、刘奥格。

2.欣赏佳作。

(1)同学们,在这么多好的作文中,马圣杰同学的作文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篇习作所表达的感情很细腻,不愧为咱班的小作家。现在我们就请他本人来读一读这篇文章。注意:他在读文章时,你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学生可以自由说)……说的非常好,我们就是要以欣赏的心态来倾听。

(2)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适当做笔记)

(3)交流:你最喜欢他文章的哪个地方?它的哪些环节写的比较有趣?什么地方写得比较具体,生动?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4)教师总评:马圣杰同学之所以能把乡村之旅写得如此真切,如此走心

,是因为他不仅能细致观察,而且能用心感悟。

三、亮点欣赏

1.佳作并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有的同学虽然分数不高,但是有些语句和段落很是精妙,可谓亮点之处。

2.请作者朗读自己的得意之处。(投影展示优秀语句)

3.导入:欣赏了这些同学的文章亮点之处,你是否有所触动,看来要写好文章留心观察、用心感悟是很重要的。综观这些语句,老师觉得都很好,因为他们各具特色,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朴实真诚。

四、咬文嚼字

1.复习修改方法:

(1)读。读起来不上口,“别扭”,那一定有毛病。

(2)增。内容单薄的,可以增加内容,适当扩展,使之生动。

(3)删。删掉重复罗嗦的字词句段。

(4)改。调换或改写个别句段,使其更合理,更有表现力。

2.修改病文——马煊悦《乡村之旅》。

3.师:这篇文章有哪些不足?怎么改呢?请按照本次习作的要求进行具体修改。

4.出示文章,大家点评,一起来帮助修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来修改。

5.小组汇报。

五、课堂小结

我相信,大家的习作,会在每个人的努力之下变得越来越耐人寻味。

上一篇:医院的发展规划下一篇:五带头五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