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2022-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新课程音乐鉴赏教学的认识与反思

【摘要】高中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新课程标准,教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从而不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 自我评价 审美能力

新课程中的“新”渗透着教、学、评价,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师生互动、情感交流,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创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共同发展。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方案

《鼓乐铿锵》是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丰富的民间器乐”中的一节,《滚核桃》为重点欣赏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体验我国代表性的民间器乐和音乐风格。通过聆听、讨论、演奏、创编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培养对民间器乐的爱好。下面以学习《滚核桃》为例,作简单的描述。

步骤一:激发兴趣:首先播放打击乐队影音视频,让学生说出打击乐队中有哪些乐器?(通过观察、聆听,说出演奏乐器的名称,根据乐器实物演示打击方法,引导学生辨别音色)。

步骤二:审美体验:欣赏《滚核桃》并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构,同时让学生着重聆听节奏型(教师提前写出一些节奏型,让学生听音乐进行组合)。

步骤三:拓展探究:感受鼓乐更深的魅力。播放《秦王点兵》,教师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舞蹈。

步骤四:创作实践:节奏创编,要求学生自己组合(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加入到创作队伍中),完成后依次表演(使学生真切感受鼓乐之美,加深对民间音乐的体验),同时进行师生评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以往音乐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偏重于思想教育,注重一首歌的政治性、道德性,过多关注音乐课程辅德的价值,课而忽视了音乐的审美价值;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想象、情感等审美体验;淡化了音乐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导致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在新课程教学中,我对音乐鉴赏的几点认识:

1、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实现学生的独立性。要变“让学生学会”为“让学生会学”,用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实施启发教学。其次,教师角色扮演的转变,师生同学同乐,形成一个真正的“学生共同体”。教学中多鼓励、讲尊重、求理解,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信任、宽松的教学氛围,合作探究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主持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探索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新课程指出: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发展。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不同个性的存在,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不同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2、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首先,多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教学的开放性上,除了音乐的声音,视觉的刺激、舞蹈的形态等也要有选择的引入课堂,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艺术。例如在《滚核桃》教学设计中引入《秦王点兵》,学生不仅理解了鼓乐,还感受了鼓乐与舞蹈艺术的融合。如今的孩子很喜欢流行音乐,那么在教学中及时把学生喜爱的,思想健康的通俗音乐引入教室,(如韩红的《天亮了》、Jay的《蜗牛》等歌曲)这些歌曲既能使学生了解当代音乐的发展又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适当引入效果很好。

其次,尤其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优点(但不能依赖多媒体),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能使教学更加灵活,例如白板教学,能很好的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最后,要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鉴赏的评价、音乐创造和表现。音乐是情感交流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比如学生通过参与合奏、音乐表演等活动,养成主动与人交流的习惯。音乐的想象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3、注重评价,促使合作评价多元化

音乐课程评价具有三个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巨大动力,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的手段。

改变以往的评价方法,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每个探究活动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一名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等情况了如指掌,然后教师再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更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评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成长的能力。教师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而不能划分等次,对学生考虑不到的问题要采用引导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学习。

三、总结

总之,新课程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使音乐教学的目标回到了音乐本质上来,新课程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考验,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研究新型的教学方式,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实现以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乐趣,表达个人情感的权利,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李庆建

第2篇:教学认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摘要】教学认识论研究脱胎于教学本质与主客体关系的探討。以往研究主要从研究对象、教学本质、理论基础、主客体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討。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反思,今后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研究范畴有待进一步拓展、开展多学科整合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互动。

【关 键 词】教学认识;教学认识论

教学认识论研究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场关于教学本质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是我国教育界学者对文革时期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过激行为的自觉反思与清理,继而引发了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教学本质的討论,由于凯洛夫的《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理论界的影响,我国学者逐步达成了教学本质上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要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的共识。基于此种对教学本质的理解,结合哲学认识论的范畴,正式拉开了教学认识论研究的帷幕。

一、我国教学认识论研究的历程

1979年,在第一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于光远首次发表了《教育认识现象中的“三体问题”》的演讲。随后,邹有华于1982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教学认识论》的文章,作者初步提出要研究教学认识论这个问题,并就相关问题作了论述。尽管教学认识论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并不明显,但依稀仍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79年~1983年前后,这一时期可称为观点争鸣期。教学认识论研究主要脱胎于关于教学本质及教学主客体关系问题的争论。这一时期的争论主要是围绕着教学本质的“特殊认识说”展开的。

第二阶段是在1984年~1987年前后,这一时期可称为理论建构期。1987年由北师大教育系主编的《教学认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在教学认识论研究上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出现。

第三阶段是在1988年~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可称为反思拓展期。《教学认识论》一书的出版,尽管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我国教学理论界也一直试图对其进行超越。这一阶段的研究表现出整体反思与批判的特征。

第四阶段是在2001年~2011年,这一时期可称为理论重构期。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我国传统教学论日益表现出理论框架封闭保守、学科体系僵化过时等问题,陷入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之中。[1]因此我国有学者发出了“重建教学认识论”的呼声。

二、教学认识论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教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

对象问题是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一般问题。一门学科如果没有恰当的理论框架和不解决自己的一般问题,那么它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就往往被迫回到这个一般问题上。[2]关于教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目前我国学者公认应以教学认识作为其研究对象,但对教学认识却有几种不尽相同理解:有学者认为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按照这种理解,演绎出的教学认识论的理论框架是教学认识的主体、客体、领导、方式等。[3]有学者不同意上述理解,认为所谓教学认识,既可以指称“教学中的认识”,也可以指称“关于教学的认识”、“对教学的认识”。其理论框架大致包括教学认识的基础、根据、可能性、必要性、对象等。[4]也有学者认为以往对教学认识的理解,忽视了教师的认识,提出教学认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教师的认识及二者的互动。[5]

(二)关于教学本质的研究

任何教学理论与实践,都会受到某种本体观的影响。教学本体观是每一种教学理论、每一个教学认识与实践主体的基本前设和先在的承诺,即首先要回答教学本质这个问题。[4]在相关討论中,大多数討论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到这个问题,并大都表现为对“特殊认识说”的批判和超越。

王策三、王本陆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即教学认识。具体说来,教学活动是学生独特的个体认识活动。[6]张广君认为“特殊认识说”及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尚存在各种问题,认为教学是旨在促进人的文化生成的特殊交往活动。[7]叶澜则提出了“教学认识活动论”能否概括课堂教学的全部本质的疑问,认为要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观念来把握课堂教学。[8]

伴随着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新解读,生活认识论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形态浮出水面,引发了关于教学本质的新一轮探討。周建平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过程,是师生生命意义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9]迟艳杰认为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在“认识过程”的视域中没有理论前提和根基,基于此,赋予教学在“意义”层面上以生活的涵义,即教学意味着生活。[10]

此外,柳士彬认为现行教学认识论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并站在教学认识论与教学生成论辩证统一的立场上,提出教学从本质来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11]

(三)关于教学认识论理论基础的研究

1. 哲学基础。由于教学论与教学认识论的关系尚未澄清,所以学者们在此问题的討论上往往兼而有之。从哲学方面看,王策三明确提出教学认识论应坚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来观察和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3]郝京华首先展开了对原教学认识论理论基础的批判,提出了活动哲学应作为其认识论基础。[12]

迟艳杰认为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教学论难以说明和解释一些新的问题,故而提出要把实践唯物主义与认识论结合起来,共同作为教学论的哲学基础。[13]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商榷意见,认为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应是教学认识论,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教学论领域中的具体化。[14]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有学者认为以往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了“科学认识论”的曲解,在吸收了我国哲学理论界最新的理论成果——生活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应以此为基础作为教学的新的认识论基础。[15]

鉴于以上认识论、教学论、教学认识论的关系模糊和定位混乱问题,张广君从逻辑上做了清理,认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而教学论学科的基础理论则应该主要是可称作教学本体论、教学价值论及教学认识论。而教学认识论,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为一般指导。[4]

柳士彬把教学认识论定位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层面,认为现行教学认识论的局限在于包括道德在内的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进而提出应以教学实践论作为教学论的哲学基础。[12]

2. 心理学基础。从心理学方面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教学认识论研究的影响最早。[16]建构主义也被作为教学认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以自己过去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意义的建构。[17]

3. 系统论基础。作为横断科学的系统理论对我国教学认识论研究也是一种推动,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有学者很早就提出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教学认识过程,可以丰富对教学认识过程的理解。[18]更有学者从系统论的角度探討了教学主体、客体和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以期建立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教学认识论。[19]

此外有学者认为应以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为新教学认识论奠基,搭建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建构主义及后现代教育理论的对话平台。[20]还有学者从现有的教学论与教学实践严重背离的形式出发,立足于教学实践的要素关系审视教学认识系统。[21]

(四)关于教学认识中主客体关系的研究

主客体关系问题一直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成果很多。在教学认识论的相关研究中,对此问题也有涉及。

王策三、裴娣娜认为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认识的领导,教学认识的客体包括对象性客体和工具性客体。[3]也有学者认为以上这种观点只反映了教学认识过程中的师生业务关系,没有把握住师生关系的整体,并提出了在教学认识过程中,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业务关系、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22]

周建平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教材作为“文本”,是一种语言,学生是一个生活着的人,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是一种理解、对话、问答的关系。师生之间是一种“我-你”交往对话式的生活关系。[10]王攀峰也持这种观点。[16]张华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二者是交互主体的关系。[5]

柳士彬认为以往的三种不同师生关系观都属于在认识论框架内的一种调整和变动,而为了构建师生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就必须在师生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间的关系。[23]

三、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一)基本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

目前教学认识论的相关研究都是针对某一问题而展开论述,比较零散、驳杂。研究者虽然对教学认识、教学认识论耳熟能详,但大多对其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建基于其上而提出范畴体系各异。由于教学认识既可以指称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意指学生个体的认识),又可以指称对教学的认识。此二者对教学认识的初始理解,都不存在错误。但由于这两种不同的理解,导致的差异却是比较大的,进而导致了教学认识论研究的范围不明确,影响了我国教学认识论理论体系的构建。所以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理清学生个体的认识、教师认识、对教学的认识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之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范畴有待进一步拓展

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了教学认识的基本概念、主体、客体、领导、方式、检验、活动机制、社会性等范畴,在对教学认识内涵的不同理解之上,另有学者提出了教学认识的基础、根据、可能性、必要性、对象、方法、动力、过程、形式、本质、规律和发展等范畴。事实上,教学认识论也是对教学论的一种元研究,即通过对教学认识成果的整体反思,改进教学认识方法和过程,进一步完善教学认识理论。

(三)开展多学科整合研究

现有的教学认识论研究大多都是由某一种具体的理论为基础,学科的综合化研究能力不强。当今,学科综合和学科界限的模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任何一种明确的划界研究,都不利于研究的深入。“跨越学科或专业的边界,是顺应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举措。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从跨学科或多学科的视角透视教育问题,获得这些问题的全面认识。”[24]作为研究对象的是教学认识现象很复杂,我们以单一视角进行研究是不能把这一问题研究的很透彻的。所以我们应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相关学科新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诸如哲学、认知心理学、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创多层次、多学科视域下的教学认识论研究的新的前景。

(四)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

我国目前关于教学认识论的相关研究还主要是处于文献研究和理念思考阶段,研究成果的来源主要是思辨研究,因而研究仍是一种单向的“攫取”过程。鉴于此,应秉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双向滋养的信念,使研究植根于我国教学实践的深厚土壤之中,走出“书斋”,走进“田野”,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完善并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实现实践对理论的“反哺”。再者从理论指导实践方面看,教学认识论的实践指导能力比较弱,其原因在于问题演化和具体化方面。即学者们的研究一直处于哲学层面,这些问题离实践层面有较大距离。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演化这些问题并使之具体化,从而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形成的理论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

注释:

[1]魏新民,蔡宝来.教学论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研究,2002,(6):54-59.

[2]徐继存,安珑山. 教学论阐释与理解[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12-17

[3]王策三,裴娣娜,丛立新.教学认识论(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

[4]张广君.反思·定位·回归:论“教学认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37-42.

[5]张华.试论教学认识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5,(6).

[6]王本陆.教学认识论三题[J].教育研究,2001,(11).

[7]李定仁,张广君.教学本质问题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3).12-21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9]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论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的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10]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J].教育研究.2004(11):31-34.

[11]柳士彬.对教学论哲学基础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12]郝京华.教学的认识论基础新探[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3).

[13]迟艳杰.教学论的基础[J].教育研究.2000,(1).

[14]郭华.当前教学论的焦点论题研究——与迟艳杰同志商榷.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9-84.

[15]王攀峰.生活认识论及其对现代教学论研究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

[16]裴娣娜.皮亚杰理论对教学认识论研究的启示[J].教育研究,1986.

[17]王艳玲.从“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教学认识论的变革与超越[J].全球教育展望,2006,(9).

[18]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学认识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15.

[19]刘黎明.关于教学认识论的整体性思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9).

[20]朱成科.柳海民.教学认识论的审思与勾画——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向度的检视.高等教育研究,2009,(3).

[21]张华龙.基于实践观的教学认识论——教学认识论核心概念与范畴体系的反思.教育研究,2010,(5):85-89.

[22]王本陆.教学认识论:被取代还是发展.教育研究,1999,(1):73-77.

[23]柳士彬.教学认识论批判[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9).

[24]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2005,(11).

作者:张华龙 敖峰

第3篇: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的认识及反思

【摘 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活动与实际人才需求方向以及需求质量存在较大差别,影响酒店院校教学管理效果。作为酒店从业人员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高职酒店管理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酒店管理人才的水平,因此,必须要加强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的认识与反思。

【關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认识与反思

1 引言

酒店管理是全球范围内排名比较靠前的行业,专业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长期以来处于人才供应不足的状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主要区域之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当前酒店管理人才的研究。

2 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酒店管理办学观念不清晰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想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加针对性、专业化的酒店管理人才,必须要加强对原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开展人才教育活动,创新酒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目前来看,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理念不清晰,没有突出显著的办学优势,缺乏办学创新,无法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从根本上造成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效率低下,影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质量[1]。

2.2 酒店管理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已经有比较长的办学历史,但随着酒店行业的不断发展,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高水平的酒店管理师资短缺,导致学生专业基础培养效果较差,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人才输出稳定性和质量存在较大欠缺。有的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内容升级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学材料和师资力量,导致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教学设施简单,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有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过度重视理论学习而忽略了酒店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差,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无法真正掌握酒店管理技能。同时长期与实践教学偏离也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交流不足,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2]。

2.3 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很多酒店各项管理制度设置的比较严格,对员工的约束较多,给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带来较大挑战。作为典型的服务行业,酒店行业工作涉及的领域多,工作内容琐碎,劳动力密集,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大量的流动性的客人,工作压力与劳动量大。如果在酒店管理课程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心理教学活动,将会使很多学生难以适应这种高压的工作环境,学生容易失去良好的工作机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2.4 酒店管理教师专业技能不足

时代的发展对酒店管理教学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教学时不能紧贴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更新升级不及时,教学活动普遍滞后于当前酒店业发展的速度,导致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质量低下。有的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时,只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理论知识,并没有科学的案例做到补充说明,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较大困难,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酒店管理教学活动,不能实现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以及专业与情境的融合等,培养的酒店管理学生不能满足当前市场对专业化、现代化、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3 加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活动的相关措施

3.1 加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

酒店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实践性较强,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活动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酒店管理知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培养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掌握必备酒店管理技能的重要保证,扎实的理论知识可以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完整的操作理念,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并进行深入的学习。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活动一直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教育格局依然以课堂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导致酒店管理教学活动实践与理论偏离严重,人才培养与实际行业发展相脱节,影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案例,加大实践课程的时长,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可以设置模拟分析课、操作练习课以及研究调查课等实践课程,当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就业证书直接上岗,不需要再经过进一步的酒店管理培训,真正实现酒店管理教学与人才需求相匹配[3]。

3.2 加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的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职业功能的细化,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社会人才培养效果。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已经重视起高职教育并为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多政策上和经费上的支持,高职院校需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政策红利,结合市场需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明确特色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效果,实现高职院校的长远稳定发展。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基本的发展导向,并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和培养措施,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养管理平台。

3.3 更新并规范酒店管理教材内容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材内容的滞后是影响酒店管理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优化升级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材内容是提高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酒店专业人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材内容的更新与升级也需要充分考虑到人才的地域性因素,明确当地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有的教学设备与材料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应的课程以及教学设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当前市场环境的调研,并通过专家讨论进行酒店管理专业教材的更新和规范,使得教材内容能够真正实现与市场的对接。

3.4 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加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学生的实训教学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教学活动需要做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比如,可以通过开展科学的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过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布置經典案例,模拟酒店工作问题发生的情况,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3.5 注重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专业性,在校生由于社会经验缺乏,欠缺的是职业素养,因此提升职业素养对在校生来说非常重要。 针对这个情况,学校可以开设酒店公共关系和酒店礼仪等专门课程, 通过这些针对性比较强的课程提升学生对行业的认识,了解危机情况的处理,学习礼貌和礼仪知识,知道礼貌用语和禁忌用语的区别,加强对专业用语的认识与学习。同时可以设立礼仪岗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加深体验,让学生通过感知,了解什么语言适合在酒店使用。 对于不同的角色,面向不同的客人,在不同的场合,需要用不同语言,这个时候通过练习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礼仪知识,让其形成一种常态化、规范化的表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指出提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水平的相关措施,希望能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杨雪,赵丽光.探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3):68-70.

【2】王昭.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误区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1):201-202.

【3】辜静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6(05):188.

作者: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魏秋霞

第4篇:《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为后面的测量周长,计算周长以及周长的应用做好铺垫。同时也为日后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打好伏笔。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二)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第二道题是比较一组中几种图

形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出:"周长一样的图形大小(面积)不一定相等;反之,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一样。"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2017年12月

13

第5篇:《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张眉艳

《认识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

“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但是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图形的整体的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所知不多。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地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其次,本节课我感觉最遗憾的还是小组合作,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第6篇:《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金峨小学

黄翔

《认识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抽象,虽然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物品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较少。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小组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实际操作体验活动中,形成表象,加深学生对周长实际含义的理解,并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小结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然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感性认识,并“说一说”感知周长。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测量不同图形周长的方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有用,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和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课后感觉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汇报时,给与学生反馈的时间稍显不足,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课件中出现了与周长的从起点出发绕一周又回到起点不一致的动画,我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

第7篇: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辛元

2016.11.28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我也听过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印象最深的就是参加工作初,我们学校骨干教师讲过的《周长的认识》。一开始,我就抛出“周长”让孩子们说说他们对“周长”字面意思的理解,然后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验,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先展示给同学们好看的校园花坛图片,要保护这些美丽的花朵,就要给花坛围护栏,需要准备多长的护栏呢?由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铅笔将图中的花坛的平面图画出来,再用水彩笔画出如何围上护栏,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关于周长说的点太多,没有起到启发的作用,反而有点多余。我一开始强调边线必须首尾相接才是周长。但是后来设计的六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在学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还有两个是不封闭的图形,这已经在暗示着周长的这一特征。所以前面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其次,在实践联系计算图形周长时,我出示的是一道计算题,其中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第二个是等边三角形,第三个是平行四边形。其中就体现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渡,有很多同学就选择使用比较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而我却没有抓住机会,让他们体会文本的意图。如若能让学生就图形的实际情况来说说为什么能用乘法的话,相信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一定会更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动手操作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个更切身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白知识的本质。

第8篇:《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嘻哈辰辰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自觉地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充分感受并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数学既然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引导学生树立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实际的意识,并教育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

《周长的认识》这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在生活趣事上建立数学概念。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征的独特性,教师单是理论上的灌输,往往激不起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注意,也就更谈不上兴趣和积极性了,即使他们留意听了,记住了周长的概念,但他们对周长的理解还是不深刻的,基于上述认识,老师把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树叶为素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小蚂蚁爬树叶的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来感知“一周”,再是自我评价来强调“封闭”,使这一课时的难点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的突破了。由于教学活动的展开都是在学生感兴趣下进行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同时,周长概念的引出来自生活实际,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是极有益处的。

2、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数学概念。

“经历过程”是很有价值的,学生的生活背景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在生动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在计算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这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等得到充分的发展。

3、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数学概念。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乐于助人的心理出发,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怎样测量出腰围的大小。使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机结合,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当学生准备测量自己的腰围时,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测量方法不当。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去走进数学,用科学的数学结论去创造生活。

第9篇:小池中心小学陈华芳《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小池中心小学 陈华芳

《认识周长》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而让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则是关键。

在这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学生沿操场跑步比赛”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课件和学生身边的教材,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通过小组交流、自主探究,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 空间与图形 ” 这部分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认”到“描” ,又到“摸”最后再“量”。 其次,我为学生创设开阔的、自由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在充满操作性、探索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再次,好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合作与交流。在认识了周长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寻求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老师要抓住学生的亮点引导学生要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从而优化求周长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作铺垫。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两个人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活动,同时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上课时教师声音的抑扬顿挫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关键词的重读能成为引导学生的好的手段。这点在今后要逐步提高。

二、缺乏教育机智。由于电脑在拷贝文件,导致幻灯片切换速度很慢,这时老师应灵活机智地与学生交流,不应停下来等。

三、整节课节奏太慢,不紧凑,小组合作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没有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在学生完成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时,教师可选取代表性的两种图形来说测量方法,而且直线型的图形也可以用软尺、绳子来测,不必硬将学生拉回,说用直尺测量。

四、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几种图形的周长,每组给出的图形太多,数据太大。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有的学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五、我感觉最遗憾的还是整节课时间掌握不好,最后的提升练习没能呈现给学生,没有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由于自己思想上的不重视,课前只试上一次,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预设不足,不能很好地去引导学生。这节课是失败的,我将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争取每节课都能成为优质课。

上一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下一篇:学校体育工作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