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2023-0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是树立法律的权威的源泉。而法治文化的作用之一就是要奠定尊崇法治的社会文化基础,让全体社会成员对已有法律规范体系中所蕴含和追求的价值理念产生认同和坚守。所以,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一、我国公民的法治行为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普及的现状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博弈现代法治理念

中国传统社会法治文化薄弱,人治文化根深蒂固。特别是我国古代的法制体系属于德主刑辅的伦理法,法的执行过程中掺杂了许多情的成分。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就是情与法的冲突——民众现代法治观念淡泊,情与法界限模糊,取舍不清,常常以情理推法理,导致对司法期望值下降。

(二)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有些存在侥幸心理

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公民现代法治教育的滞后造成公民法治意识淡薄,加之执法不严或者法律漏洞等问题,造成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惩罚,一些公民面对法律的时候存在侥幸心理。

(三)法律权威大打折扣,法治信仰难以建立

实践中,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依法行政,甚至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损害群众利益;部分执法人员执法不文明、不规范、不公正,或是束手无策,或是定性不准、处罚失当;法制漏洞存在,导致一些轰动性的冤假错案出现,造成司法的公信力下降,法律的权威大打折扣,公民法治信仰难以形成。

(四)依法维权成本过高,有法不依现象存在

法律诉讼过程烦琐复杂,时间长,费用高昂,令群众望而却步;司法腐败,权力干扰,以及某些执法机构工作效率低下和办事不公,导致法治信用丧失。公民高成本的依法维权不能保障合法權益受到保护,就会放弃法律途径,转而寻求“人治”方式,如信访,出现大量有法不依现象。

(五)法治舆论环境不佳,公民易受误导

首先,媒体日益市场化,有偿新闻的出现更让一些媒体人“节操失守”,造成一些法制事件报道失实,影响了大众的感情走向、理性思维甚至司法的公正。其次,不少媒体人自身法律素养不高,造成法治舆论缺乏专业性。这些使得法治舆论环境不佳,公民容易受到误导,阻碍了法治文化的建设进程。

二、公民要结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参与到法治文化的建设中

(一)政府要成为法治文化建设的忠实维护者

首先,政府要守法。用法治的力量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权力,将政府的行为严格限制在法律的明确规定之下,“把公权力关进笼子里”。其次,政府要积极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核心理念。通过积极、有效地宣传,让以自由、正义、平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再次,政府要为法治文化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良法的公正实施实现社会公平,让民众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从而信法、尊法、用法,最终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二)执法、司法要提供健康的法治文化建设环境

首先,要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建立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在培育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通过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高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在法治实践过程中,要让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果切实起到安民、富民、惠民的效果。

(三)媒体要营造法治文化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首先,做到公平正义。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做到正心术、端行为、办事公、处事明,积极塑造现代媒体工作者良好形象。其次,做到客观真实。媒体人要深入实地真查、实报,不偏听偏信,不歪曲事实,切实担负起明辨是非、传播正能量的职责。再次,提高自身法治素养。针对法治实践当中的种种现象要有能力以法治思维去思考、评论、传播,积极传播正能量。

(四)公民要积极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

首先,要认真学法。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学法并非要深知熟识每部法律的具体内容,而是在学法中知法懂法,理解并铭记法治精神、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从而真正地拥护和信仰法治。其次,要自觉守法。公民要自觉依据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再次,要敢于护法。公民不仅要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还要做法治的坚定捍卫者。

(五)青少年要主动融入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

首先,自身要增强法治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树立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分辨能力,增加抵御犯罪侵蚀的定力和能力。其次,家庭要培养法治思维。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法治素养,强化自己的法治思维,通过以身示范,逐步建立孩子的法治思维。再次,学校要抓好法治教育。各级学校要把法制课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教师授课,经常性开展法治教育活动,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做到“心中有法,警钟长鸣”。

(作者单位: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

作者:陈琳

第2篇:完善村民自治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摘要: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必须重视当前村民自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分析问题的咸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村民自治;缺陷;成因;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梁太波

第3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内涵、动力和实践机制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走法治化之路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运用法治思维指引生态文明建设,充分理解并构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体系,在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部署的要求和本身实践发展的动力作用下,明确定位,建立标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统筹规划,完善立法才能真正推动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

生态文明建设走法治化之路是必然选择,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已成为广泛共识〔1〕。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战略导向。这也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现实挑战,即:如何通过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国内学者分别就如何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推进、问题和解决措施等多角度进行了研究〔3-10〕,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研究缺乏对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实践机制,生态文明法制化建设的动力和路径的关注。因此,从具体的微观层面着手,运用法治思维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剖析来解读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动力、路径,探究和创新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实践机制,这将对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一、剖析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

(一)深度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思维

究竟何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思维,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思维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即:意识、理念、重构和价值,其中意识是前提,理念是动力,重构是基础,价值是最终归宿。意识指的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全社会、全民都应具有的法治意识和观念,是形成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和坚实基础;理念是意识和观念的进一步深化,是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实践的源动力,重构包括思维重构、法规重构、组织重构等方面,通过重构可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支持;价值是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建设的认同、认可直至尊崇,并最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内化为日常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以体现,得以表达,此时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思维的最高境界亦是最终归宿。

(二)充分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方式

在充分理解法治思维的前提下,法治方式的理解则更加明晰。众所周知,法治方式指的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外在表现。简单的理解即是凡事都依法而行,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方式应遵循的最高原则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这既是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方式的深层内涵。

(三)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体系构想

笔者认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体系应该包括哪些主体和内容,需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这个问题必须梳理清楚。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的法治化,是法治化的具体化和特殊化,相较于一般意义的法治化,它具有特殊性、技术性和运用性三个典型的特征。从特殊性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建设应该借助法治化建设的大环境实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整合、协同、优化和提升,真正做到公开、共享和高度利用,建立一整套复核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体系;从技术性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建设应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向实际操作层面转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实现创新,深度打造线上线下完善、高效、高品质、高满意度的法治保障体系;从运用性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体系能够协调不同主体、不同资源、不同功能的法治化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

由此可见,围绕着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体系主体,含各级政府、立法部门和全体公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体系功能,含管理功能、执法功能和服务功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体系保障,含标准规范、政策法规和指导方案。

图1 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建设体系

二、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动力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思想动力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讲求公平、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法治化建设正式生态文明建设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保障,是协调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工作,最终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是生态文明法治化推进的源动力。

(二)国家战略部署和导向是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推动动力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体系。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完全从战略的高度被推向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领域和制高点。在法治社会,国家战略部署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需要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法和法治的措施的保障才能有效推进、科学推进。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和具体实践倒逼法治建设的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需要对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作出深刻的调整,需要一个完善的立法体系作为施行的保障,需要一个国际化的法治观念作为支撑和价值导向,需要公民的推进和参与,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行政力量的干预,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此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亦需要政府的监管,还需要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只有通过司法监督,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监管和参与权才能实现。即需要一个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导向、施行保障的立法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已然倒逼法治建设的完善,立法体系的优化和创新。

三、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实践机制

(一)明确定位、建立标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执法机制

生态文明法治化的实践要求健全的生态文明建设执法机制,执法机制的健全主要包括执法主体、执法对象、责任划分、责任追究、惩罚措施和标准等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执法机制需要完善,这就需要明确执法主体和执法对象,建立可行的生态环境破坏惩罚和责任追究机制,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执法系统的完善,推进标准化的执法规范建设和执法方案设计,顺应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二)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监管机制和考核机制

一方面可以由国家环保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由省、市(自治州)、县(区)环境保护监管部门组成的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监管工作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在各级政府的环境监管领导委员会的协调下,建立起由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部门(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城建局、农业局等)协同的生态文明建设监管协调工作机制结合信息技术,完善网络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多渠道、多形式和多样化的监管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建设的成效。与此同时,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和深度纳入对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中去,建立绿色 GDP 指标体系、绿色价值核算方法及与此相对应的行政首长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使地方行政区域真正对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对生态文明建设负责。

(三)统筹规划、价值为重,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补偿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应该以生态环境价值为基础,以实现生态环境价值为理念、以价值为重、统筹规划为原则建立生态价值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经济价值的衡量让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经济补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个人、企业和行政区域采取切实可行的实际环境整治行为和补偿行为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补偿机制的完善,当然,这需要科学法治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行。

(四)完善立法、理念先行,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司法体制

结合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应着重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去考虑,结合实际,以生态法治为视角,从更高层次的环境立法开始逐级向基本的立法和机制延伸,形成完整体系的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体系。完善立法、理念先行应该考虑往以下方面考虑:

一是加强生态文明立法,二是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三是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管理制度,对土地利用、生态区的开发进行有限度的利用和开发。通过此三方面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生态区的环保、环境的改善。运用现代法治和管理理念让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方面——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人居工程——的建设得到切实的落实和真正的实现。

结论

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是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的保障,亦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和要求。同样,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反过来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促进作用,如何促进和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需要对生态司法体系进行理念指导和体制完善。在顺应我国法治建设发展轨迹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动力和生态立法的不足,从立法体系的构建、法治价值的追求、以人为本的法治本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选择、法治权利的配置等方面探究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路径、健全法治建设的实践机制显的尤为重要和迫切。

〔参 考 文 献〕

〔1〕 陈松松.关于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思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1):96-9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Z〕.2015-5-5.

〔3〕 卿红.论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J〕.行政与法,2010,(12):22-25.

〔4〕 王树义,周迪.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治〔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02):114-124.

〔5〕 孙佑海.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1-14.

〔6〕 侯佳儒,曹荣湘.生态文明与法治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 ,(06):09-11.

〔7〕 杨正华.论法治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法治与社会,2010,(03):22-23.

〔8〕 竺效.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六大环节和重点〔J〕.环境保护,2013,(13):45-46.

〔9〕 张福刚.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以环境行政执法约谈法治化为视角〔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06):23-27.

〔10〕 穆华桂.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路径思考〔J〕.湘潮月刊,2014,(08):60-61.

〔责任编辑:谭文富〕

作者:张浪

第4篇:大力发展法治建设全面构筑诚信社会

诚信被视为“立身之道”和“立政之道”,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郑棒棒信守承诺,不负托付寻找货主的故事,感动了全社会,更彰显了道德的光辉。与此同时,社会中也存在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食品企业缺失信用,问题食品相继出现;名人身份造假,却得不到惩罚;政府诚信缺失,民众信任度不断降低等等。面对日益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法治建设。

在当下社会转型的浪潮中,传统的诚信道德伦理难以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不能期望不良企业、失职渎职官员、社会大众都做到严格自觉的自律。我们若要提倡诚信,构建讲诚信的社会,那么势必要通过法治建设来完成。大力发展法治建设,促进企业良性健康发展。企业诚信缺失,不仅造成问题食品层出不穷,而且还给守信企业造成高昂的经济损失。因企业诚信缺失导致的这一系列问题,根本原因是失信成本太低,失信者没有得到毁灭性的惩罚。发展法治建设,建立健全诚信法治体制,真正做到“守信多助,失信寡助”,方能促使企业转变观念。长此以往,企业才能由“不敢为”到“不想为”转变,形成良性健康的发展。

大力发展法治建设,利于社会形成正确的诚信价值观。如今的经济社会,不断涌现出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拜金主义横行,唯利益论不断蔓延,严重侵蚀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看到:“打工皇帝”唐俊学历造假,却未引咎辞职;虚假医生张悟本欺骗消费者,也未付出太大的代价。我们不能只怪责失信者,更应该看到大多民众的诚信价值观错位,为此,我们一定要着力发展法治建设,通过法治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让民众正确的判断是非黑白,方才是解决之道。

大力发展法治建设,推动政府诚信制度建设。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政府诚信具有深远影响力,关系执政党的长久,关系国家发展。面对当下政府听证会的“零参与”,直接暴露出民众对政府诚信的质疑,为此,我们党一定加快建立政治诚信的制度和机制,着力提高整个政治系统的公信度。我们党为此做了大量努力:公开“三公消费”;开展微博问政;公布政府政务等等。政治诚信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大力发展法治建设,更是大势所趋,只有如此,方能实现我党永葆生机。

大力发展法治建设,加快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我们应当看到,长沙县通过建立信息网,整合各部门资料,为每位公民建立了信用档案,成效显著,全县形成了“一处失信,处处制约;事事守信,路路畅通”的社会氛围。由此可见,讲诚信并不是靠教育就能解决的,着力点还的是发展法治建设,通过信用平台建立,这样才能让每一位老实人不吃亏,让每一位失信者成为“过街老鼠”。

发展诚信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我们坚定信心、万众一心,措施得当,宣传有力,扎实推进,就一定能全面构筑诚信社会,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展。

评语:

论点突出、论证充分、论据有力,结构完整好。估计得分63-65分,继续努力! 对了,行测现在练得如何?如果考试中能上70分左右,你能考上。

第5篇: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分析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形势,试图从完善举措,健全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推进我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构建和谐平安赣县做出扎实的贡献。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和谐平安

目前,省、市、县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创新创业 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这对我们劳动保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广大劳动保障部门的党员干部“创新创业、共建和谐”的能力和本领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赣县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就业工作名列全市前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做到了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劳动争议与企业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事件逐年下降。但是,我县目前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难度仍然很大,社保资金缺口在逐渐增大,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劳动者工资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不相符合,因此,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一、开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只有保证社会公民的充分就业,解决最广大人民的生存需要,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企业间的竞争就越公平,劳动者的权益就越能得到维护,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就越高。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劳资双方经常发生劳动争议纠纷,企业经常拖欠职工工资,就容易产生矛盾,甚至发生群体事件,影响到社会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党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确定为2020年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和主要任务。可见,社会保障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进一步增强做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措施,优化服务,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当前,我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压力大,任务重,只有认真抓好以下四个环节,才能全面推动我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1、抓好政策宣传,强化社会保障意识。当前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展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还有一些单位领导、私营企业主和劳动者对社会保障政策不太了解,因而对工作也不够重视。因此要加大社会保障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做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将社会保障政策宣传作为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来抓,做到常抓不懈,不断促进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政策的了解和认知、理解与支持,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

2、抓好政策落实,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一要千方百计增加

就业岗位。当前我县工业发展形势良好,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机遇,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项目和企业落户赣县,从而吸纳和安置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二要狠抓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重点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做好小额贷款发放工作,深入实施再就业救助工程,使“4050”等救助对象再就业救助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长期化。三要切实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要根据市场需求,以公民职业化工程为重点,组织实施好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

3、抓好扩面征缴,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要扩大社保覆盖面,突出扩面重点,把各类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二要进一步加强基金征缴。用人单位和职工要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单位要像完成税收任务一样来征管,企业和职工要像缴税一样来对待缴费。对恶意欠费的企业,要采取强制措施,限期缴费。三要做好保险待遇的兑现,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四要完善制度建设。要制定并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探索解决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问题;要建立覆盖全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贫困农民家庭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4、抓好监察执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一是推行企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年检制度。将企业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作为年检的主要内容,促进企业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二是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动员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强制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三是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对拒不参保、拒不缴费的单位及故意瞒报、恶意欠费的企业,要责令其改正,并依法给予必要的处罚。要健全农民工工资监控保障机制,从源头上确保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三、完善机制,狠抓落实,不断开创社会保障工作的新局面 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关键是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努力把社会保障工作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当前,要建立和完善好“五项机制”。

1、目标管理机制。要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内容,严格考核,奖惩兑现。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的人、谁负责”的原则对各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各乡镇、各单位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不仅要组织好本单位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还要负责对自己主管的下级单位,包括乡镇站所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对县内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要继续实行县直单位挂点督促制度。

2、工作联动机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不单是劳动保障部门一家的事情,而是政府各部门的事,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乡镇、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加强协调配合,把中央、省里的政策落到实处,形成工作合力。劳动保障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重点做好调查摸底、分类指导、督促检查、组织协调等工作;各主管部门要做好本部门社会保险扩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各挂点单位要做好挂点企业社会保险扩面的调查摸底和宣传动员工作;财政部门和各专业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协助做好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划拨工作;广电部门要开辟社会保障政策宣传专栏,加大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自觉、主动、依法参保和缴费的意识;法院、公安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3、投入保障机制。社会保障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因此,财力再紧张也不能缺社会保障方面的钱。县财政应不断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不断改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软硬件环境,确保各类社会保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各乡镇、各部门也要摒弃眼前利益,多为干部职工着想,自觉主动地缴纳社保费,为社会保险提供经费保障。

4、便捷服务机制。要加快“金保工程”和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步伐,发挥好社保经办大厅的作用,规范社会保险稽核和待遇支付行为,规范业务流程,实行一个大厅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管理、“一网化”办公,方便群众,提高效

率。要完善乡镇劳动保障平台服务功能,配备专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强化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

5、考核监督机制。县政府要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列为重点督查内容,定期对各部门协调配合情况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各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征缴情况进行通报,对影响社会保险基金正常征缴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相应责任。

开展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平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察执法,优化服务水平,努力开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局面,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平安社会不懈努力!

(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李敏荣)

第6篇: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赖先进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讲师

课程前言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次课我跟大家讲的主题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那么这个主题主要是跟大家谈我们国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些历史问题或者说一个展望。为什么会选这样的一个主题呢?大家可以看可以去了解,就是刚刚召开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我们国家建设法治国家提出了一个重大的任务。在这个任务里面也对建设法治社会做出了部署,那么他的部署正好是我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那么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给大家介绍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些来龙去脉,第一个我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开启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历程。第二要回顾一下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对法治社会建设的讲话和论述。第三那么对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内涵和问题进行一个梳理。第四结合刚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我们国家法治社会进行的一些战略性的新部署给大家详细地介绍。第五也就是我们这次讲课的最后一个部分我想重点给大家阐述一下,我们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的一些展望。

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历程

那么下面我就从第一部分开始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历程和回顾。大家知道法律、法治这个词都是一个舶来品,在我国古代完全提出法治、法律概念那么是比较少的,那么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成为了总书记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最为丰富的一个重要部分。习总书记在纪念宪法颁布实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那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个层次都阐述了,我党更加重视依靠运用法治的基本方式来治国理政。

我们大家回顾一下历史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在世界的东方诸子百家曾经展开过一次历史上的大的辩论,在这个辩论之中有一个学派提出了早期的,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的法治思想,那么就是韩非子,那么他在这个《韩非子·有度》这个文件文章中提出了: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概念。那么虽然我国在那么久远的一个历史,历史结点上提出了这个法治的一些概念,但 1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是自那以后并没有成为我们国家治国理政的一个主流思想,客观地讲。

那么法治这个概念我们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那么如果从西方的这个历史来追溯源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古希腊文明的基石,那么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得出的结论中就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也就是说法治应该高于人治,法治应该是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最高的方略。

那么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我们国家的古代社会里,这些朴素的法律思想不可能成为主流思想,也与今天的法治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我们国家经历了几千年的这个封建社会,那么人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的方式,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创造过绚丽多彩的文明。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以大工业生产、大分工、商品和贸易为特点的一个陌生人社会取代了原来的熟人社会,人的自主性个体的这个自主性大大增强,价值的判断多元化,利益关系也日益复杂,那么交易方式也是多样化,各种繁纷复杂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原来的人治国家的一种管理模式与这些需求都很难相容,难以再维系下去。因此到近代以来,我们的仁人志士提出了建设法治国家的一些思考。那么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仁人志士探索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那么后来失败了,那么宋教仁也曾经发出一个感叹: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未尝有也。

那么自我们新中国建立那一刻起,我们便把法治深深地贯彻了下来,我们国家的建设深刻地打上法治的烙印。1954年毛泽东主席亲自起草了我们国家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那么此后短短的两三年里,近100件法律法令法规得到了颁布,然而要在一个拥有几千年人治传统的一个国家实行法治非常的艰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断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些宝贵的探索,使国家陷入了无法无天的一个深渊。那么民主法治在当时遭到了践踏。 那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改革开放大幕刚刚拉开的时候便洞察到,只有民主法制才能实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于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了82年宪法,制定了民法通则、刑法、民诉法、刑诉法,一大批的法律制定,得到了颁布和施行。那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这个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针。

尤其是1992年春,乔石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的报告中,曾经把邓小平丰富的法制理论概括为建设法制社会的思想,并认为这是一个及其重要的指导思想,那么我想这个恰好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一个思想来源。这个思想来源也是最近,距离我们最近最为直接的一个思想源头。在当前,各方面的体制改革顺利推进,那么很多摸着石头过河,在治理快速发展的国家也是摸索中前行。

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在我党召开十五大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任务,法治的一词由此落地,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记得当时英国的一家媒体曾经谈到,依法治国的提出是我们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那么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立法进程得到了一个明显的加快。到2010年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那么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深化,建立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决策前听证等制度,深入地推进了行政体制改革,公正司法不断提出,那么修改了三大诉讼法,扩大了警务狱务公开,司法检查公开,保障律师执业的权利。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二十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成为这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一个基本遵循。

那么正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裴伦堡在《中国走向法治的长征》一书所写到,尽管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不是一个版本的自由民主,但中国却是在实实在在的从人治走向法治,并且法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我对中国开启法治建设进程的一个回顾,从我们国家开启法治进程建设的回顾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我们国家在古代很早很久远的历史的进程中,同和西方同期提出了法治的概念。第二我们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思想、行动是源于改革开放以后。那么第三我们国家重要的进行法治社会建设重要的一个标志是,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我们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新一届领导人对法治社会建设的讲话和论述

那么第二这里我跟大家介绍一下新一届领导人对法治社会建设的讲话和论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三个月后总书记在对当年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做出的批示中首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新要求。事实上我们从总书记从政的一些文章中可以看到,法治一直是总书记从政的基本理念。那么总书记在2005年左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对法治工作进行了具体而慎重的思考,尤其是直接提出了建设法制社会的一个构想和目标。

例如在《之江新语》的第五篇著作中,第五篇著作的名字是《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发表于2006年5月15日。他在这个文章中提出,要构建秩序良好的和谐社会,那么其实就是一个法治社会,法治是通过调节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来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么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了条件,法治为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提供了保障,法治为人和自然的和谐提供了制度支持,那么从这些方面那

3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么论述了和谐社会就是本质上就是一个法治社会。

那么在《之江新语》的第六篇文章,总书记提出《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是2006年5月17日,那文章中指出使法必行之法就是法治精神,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也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法治也并不体现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透彻的了解,而是努力要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这包括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精神,那么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那么以上就是总书记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一个论述。

那么我们也可以来了解一下,李克强总理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一个要求和论述,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这尤为根本,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在李克强总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法治精神不仅贯通于政府的依法行政过程中,也是要贯穿于现代社会建设过程中,要贯穿于现代经济建设过程中,那么建设法治政府应该是政府今后的一个重要的任务。那么第二部分这就是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对法治政法治社会的一个论述,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法治社会是新一届政府领导人进行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

三、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内涵和问题

那么第三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建设法治社会的内涵和问题,那么为什么要给大家介绍,介绍法治社会的内涵和问题呢?由于法治社会这个概念是理论界争议比较多的一个问题,那么法治社会由于它概念内涵比较广,那么很多人都难以把握它的正确的概念。那么还有第二个重要方面是法治社会建设,在这个建设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现在学者也是莫衷一是。所以我想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些介绍,也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1、法治社会建设的背景

第一个法治社会的一个内涵,法治社会的内涵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背景,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很多人都认为法治社会是一种最佳的社会体制。尤其是人们认识到它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对社会发展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因而建立、完善社会法治是人们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但是究竟什么是法治,法治社会,核心内容又是什么,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例如有人认为具备了完善的法律,那么就应该是法治社会, 4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那么法治社会确实需要有法律的完善,但是有了法律的完善的社会就不一定是法治社会。因此我们还需要对法治社会的概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法治社会的三个要素

我认为法治社会应该有以下三个要素: (1)契约社会

第一个法治社会首先要表现为契约社会,所谓契约就是人们所共识的并且以此为行为准则的共同规则,都是人们共同意愿和自身意志的体现。因而作为社会契约的最高形式的法律规范也应当是人们共同认可的结果,其形成的过程都是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正因为如此人们经常将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相联系,甚至将称之为民主法治社会,可以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社会。法律的形成过程和内容都反映着民意,体现着民主,是社会大多数成员认可的结果,从这点意义上来讲法律实际上就是在一个民主的产物,是公众认可并且以民主方式所选择的一个社会公共契约,即人人都必须遵守的一个契约。法律和民主内在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契约社会,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法治社会,那么法治首先就应该是表现为一种契约社会,那么契约是法治社会的第一个重要的要素。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个要素,法治社会是要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法律一旦实施,任何人或者机构这里还包括政府机构,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如果完善的法律体系,没有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那么这种法律体系越完善,就距离法治社会越远。因为它在破坏着我们法治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则,从这一点上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我们在现实中必须要坚持这个原则。

据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来看,要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原则,还涉及到有多方面的问题,那么我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要处理好强势利益集团和法律的关系。在目前多元化利益主体存在的一个社会结构里,利益集团存在是必然的,那么任何利益集团都必须要遵守法律,任何的利益集团都不能超越法律,尤其是一些存在的强势利益集团。强势利益集团既包括拥有很多财富的集团,也包括具有某种垄断地位的、话语权的集团,这里包括媒体。强势的利益集团往往会利用自己某些方面的力量,影响到法律的公正,那么为自身的利益来服务,因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面对强势利益集团的影 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响下,往往会得到受到一些影响和制约。因此一定要把防范强势利益集团危及社会公平公正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加大对这些方面的一个执法监督。主要是要提高执法情况的透明度,实现一个信息的对称,因为强势利益集团影响社会公正的手段往往是一种暗箱操作,或者说一种黑箱操作,所以只有增强社会透明度才能防范强势利益集团对法律的公正性的影响,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和不遵守法律,尤其是强势利益集团更应该如此。

第二个是要正确处理好行政权力和法律的关系。行政权力往往具有无视法律甚至破坏法律的天然优势,为什么这样讲?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官本位文化如此浓厚的一个国家,这种天然优势尤其的大,因此要坚持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就必须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在我国违法事件中,行政违法的比例都是非常高的,而且这种违法往往打着合法的幌子,以经济发展或者是所谓的民意为理由。那么现在人们对行政不作为较为关注,有各种考核指标,但是对行政不依法关注不够,甚至对那些违法性的所谓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行为能够容忍甚至赞扬,那么似乎只要能带来GDP,违法也是可以的。当然这里有个有一个法律是否合理的问题,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转型国家,这个问题还比较突出。例如我们国家原来宪法明文写的是我们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则,因而我国在未修改宪法的这个前提下,进行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和探索,那么似乎也有违法之嫌,但是这种情况往往是少数。所以我们在防范行政违法这个复杂问题上还要下很大的力气,我们应该看到大量的行政违法其背后都是为了某些个人利益,某些利益集团的私利,其结果必然是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

(3)司法公正

第三个法治社会的要素就是要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既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社会能否实现的基础和关键。因为所有的法律最终都要通过司法体制的监督来得到一个实现和贯彻。如果司法不能实现公正,甚至出现司法腐败,那么任何公正和完善的法律都会失效,法治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这种条件下,法律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还成为某一个机构的帮凶,因此我们需要建设法治社会必须要实现司法公正。实现司法公正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那么尤其是要保障司法的权力的相对独立,那么公正公平的行使司法权力。

3、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国家

那么在分析法治社会这个概念的同时,我们想和法治社会还有三个平行的概念,包括法治政府、法治国家。那么这三个概念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这里想给大家做一个说明。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三个概念在同一时空使用时,那么法治国家主要是指整个国 6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家的公权力的法治化,那么法治政府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一个法治化,法治社会主要是指政党和其他社会共同体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法治化。也就是说当这三个概念在一起使用的时候,它的使用主体是存在重大差异的。

那么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相互联系是: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保障,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建设法治政府的一个宏大的战略目标。

(二)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

那么第二我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那么为了向大家梳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问题,我这里看了不少文章。那么从我的一个了解情况来看,当前我们国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存在一些纠结和问题,公民的权利意识觉醒和维权意识不足存在矛盾,这是其中的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群众渴望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另一方面却不适应法律程序上的各种限制,一方面对他人侵害自己权益的违法行为义愤填膺,但是另一方面自己却可能坦然地违法,钻法律的漏洞,那么一方面要求诉诸于法律,另一方面却容易以极端的方式来维权。一方面大部分人有遇事找政府的一个惯性,那么而且诉求更加的多元复杂,与此同时由于缺少对公权利的必要的信任,对其服从、配合、支持的程度日益降低。这反过来也会削弱公权力机关满足人民群众诉求的能力和资源。那么这是对我们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纠结的描述。

1、“青天”情结比较严重,信访不信法

那么我的总结是这样的法治社会几个问题包括,第一社会上这个“青天”情结比较严重,直接地产生的现象就是信访不信法。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现在进入了法治社会,那依法治国这么多年,但老百姓的“青天”情结依然非常重,似乎没有减少过。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有体现,也的确有些恶行倚仗一些良政“青天”的拍案得到了处理和重视。即使在法治社会对这些“青天”我们应该也是尊敬和仰慕的,但是在一些个案中,恶行之所以得不到迟迟的惩处,不仅是因为恶人自身凶悍,还是因为他们的周围有一大群捂盖的人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那么“青天”惩处歹徒必须要直面这些同事和好友的明枪暗箭,那么而他们凭借自己道德纲中的情操,为正义振臂一呼,从身份上来讲,虽然是一种本分之举,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典范作用。虽然“青天”的作用不可取代,“青天”的意识深入人心,但是在法治社会这个背景下依然不是一个需要大力推广的标本,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个长期的解决问

7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题的一个制度化的方式和途径。在理想的法治社会中应该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健全的监督机制,任何不法行为都会自动遭到这个机制的处罚和对抗。那么这个机制不因某个结点或某个人的不同,或者是有不同的运作方式和思路,在那样的环境下我想人人都可以成为青天或者是人人都主动或被迫成为青天。正因为有这样的青天情结,导致了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信访不信法,现阶段基层的群众普遍存在着信访不信法的现象,老百姓作为理性人,他们之所以选择信访而不信法,从根本上来言就是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权衡得失利弊的结果,这无可厚非。老百姓不信任法院受到了传统告御状现象的影响,我们国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面君权至上,那么这种人治观念根深蒂固。自古以来对惧讼、仇讼的思想,群众还缺乏法律信仰,缺少对法律的信任和崇拜,再者由于我们在封建社会里面,长期属于司法权和行政权高度合一,老百姓也习惯通过行政的这个手段来解决一些纠纷。并且古代为了避免老百姓冤苦无处可诉的情况发生,产生了直接诉讼的制度,允许老百姓直接向皇帝或者是钦差大人告御状产生了直讼制度,所以老百姓一旦遇到问题就不会选择诉讼程序,而向上一级政府上访。

当然这种信访不信法也与我们的客观的目前的环境的不完善有关系,目前通过司法途径,行政诉讼时间长,信访直接成本比较低。那么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对普法的力度有所加强,但是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老百姓但是在遇到一些纠纷矛盾的时候,选择向法院走向诉讼程序,诉诸于法律,那么会产生高昂的一个诉讼成本,那么往往这个时候会让很多老百姓望而却步。这里的高成本并非仅仅是直接体现在一个经济成本上,那么还有包括一些这个损耗,时间、精力上的损耗。那么与诉讼相比,信访的这个投入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效率快、效果更高、影响更大,加之国家现在对不法信访欠缺有效的一个制裁措施,因此方便了信访渠道就成为了法律法院诉讼的一个替代品。第二,第二个客观原因是目前法院的案件执行比较难,诉求目的难以真正的实现,执行难问题是我们当代基层法院普遍面临的共同问题。那么这也是造成了信访案件增多的一个主要原因,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追溯到根本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切实利益,这应该得到一个理解。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判决无法得到执行的报道出现时,老百姓对法院也就失去了一个信任和信心。从而导致了司法权威在老百姓心目心中的这种地位大大地降低,也就有了赢了官司输了钱的说法,那么在案件长期得不到执行的情况下,老百姓会认为自己的利益根本无法通过司法的途径来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老百姓自然而然地会走上信访的渠道,即希望与政府来主持公道。总体而言信访不信法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出在社会老百姓的身上,而是政府和法院及社会制度建设上存在重大的缺陷。

8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2、人情社会

第二个法治社会建设的问题是人情社会,人情社会是我们国家社会文化的一大特点,一大传统,也是理解历史与现实的一大关键,也是我们东方和西方社会文化的一个重大的差异。为什么许多西方的规章制度法治传统到中国都变了样啊?为什么中国的关系方如此之胜导致很多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形同虚设?为什么在我们国家做生意会存在很多的幕后交易?为什么腐败现象这么猖獗?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很多的,我想人情社会的传统无疑在这个背后起着一个根源性的作用。

它的人情社会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人情世故,很多事情都谈人情,那么人情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感情或者是情感,尤其是人们往往是相互的,那么也是感性的,积淀了社会关于感情应该怎样的看法。人情既是情感也是规范,人情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的这些传统在我们当前社会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隐而不彰,无处不在,在重视传统、重视民情人情的今天作用更加彰显。

第二个就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当然社会上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认识。但认识的人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一旦有个事在这个充满竞争和资源稀缺的时代,人熟可能对自己会有帮助。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农民在传统社会里可能终生不出几十里路,方圆打交道的人基本上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因此他感到放心。

第三个人情社会的特点是关系社会,熟人社会就是一种关系社会,所有的熟人都是关系,关系对于获取资源,疏通这个制度性的一些约束获取最大的利益至关重要。但是关系双方,关系是双方的并不是单方的,即使是熟人也不一定为人所用,触犯制度是要冒风险的,即使不违规紧缺的资源也往往多人竞争未必落入己手,因此熟人社会还是要靠人情来维系。

3、人治传统

第三个方面的体现是人治传统,我们国家虽然现在已经是法治社会,但是法治传统在社会的生活过程中只是处于一个建立之中,是正在进行时不是完成时。那么另一方面这种人治的传统在相当程度上也严重地存在,它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人情关系,还有一些人情传统结合在一起,使我们自己也是受到了他们深刻地影响。人治传统之所以重要,那么一方面因为我们国家很大,很多制度都存在弹性和伸缩的空间,给一些人以伸展腾挪的空间,也就是说有空子可钻。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体制上权力比较集中,领导人手中的权力往往很大,而且责任主要对上不对下,因为其权力主要是上面赋予的,下面的监督往往留于形式,真正出了问题也有待于上面的纠正,所以个人在这个社会生活过程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也同

9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们的信善的传统有关。西方的政治传统是一个信恶论,即首先假定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那么私心杂念,因此任何人掌权都应该进行限制以防作恶。我们国家的这个传统思想是儒家思想,那么儒家恰好是假设人性是向善的,在这种人本善的假设的条件下,这就要求统治者有无限的善,甚至是有圣贤的人格。从客观上来讲这种圣贤人格总体上显得是太高太空,难以落到实处,有时候甚至搞得很虚伪,这个与市场经济的建设背道而驰,这个是我们国家具有人治传统的一个基本的根源。以上就是我对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内涵和问题的思考。

四、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新部署

那么我想在这里接着第三个部分,也就是从回到我们当前那么介绍一下最新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最新部署。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那么在北京的京西宾馆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出席这次会议总共有199位中央委员,164位候补委员,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的同志也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就依法治国问题做出全面的部署,那么是执政党实行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和新实践。

那么这次四中全会对建设法治社会第一个战略部署就是,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那么全会要求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的一个实际出发。

那么结合法治社会建设,四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来抓。那么我这里给大家梳理了一下四中全会公报上,对于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提法。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法律应该被信仰,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拥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

10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的崇尚者,自觉的遵守者,坚定的捍卫者。

那么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律200多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8000多件。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第一部婚姻法起步,到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那么立法实践不断得到升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律要有尊严,而不是因为刻在大理石或铜表上,法律必须要刻在这个公民的心里,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才有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严格地执法,执法者必须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让知法守法者尝到甜头,让违法的人吃到苦头。每一个准确的判例都可能会增加法律信仰的一块基石,每一次法律判例的失误都可能会成为法律信仰崩塌的链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法治意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的一个基本内容。第三个方面四中全会提到了依法治理,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社会各类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相规明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个四中全会指出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四中全会公报中提到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沟通协商机制,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那么以上就是我对四中全会最新的一个部署的梳理。

五、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展望

那么最后的这次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推进我们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个基本展望。第一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基层来推进中国法治社会建设,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基层是我们社会活动的主战场和主领域,国家法律贯彻执行的怎么样,民主法治建设建设的怎么样,基层应该是一个晴雨表。基层法治建设在法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份量,是法治中国建设或者是法治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一个基本环节。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和实施,我们国家基层法治建设都得到了加强,各地法治建设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攻歼期和深水区,各类社会矛盾叠加,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面对一些法律制度善未完善的情况

11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下,必须要强化法治理念,注重从基层推进法律制度建设。

基层法治建设我想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个是法律制度要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第二个不断地总结、探索经验,那么提升法治建设的层次。基层法治建设要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和宪法法律的权威,以法律有效实施和群众合法诉求的有效解决为基准,不断地提高社会成员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其次要鼓励基层法治实践进行探索,对实践探索中的有益创新进行及时地推广。第三着力解决基层法治中的一个普遍走过场的一些不好的现象,那么坚持执政为民,坚守法治,秉公执法,公开公正,规范和完善行政执法。

第二个展望方向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有助于带动全社会形成自觉守法的氛围,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它的基本前提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遵法,不能把法治作为一种口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就不重要。那么不要将法治作为奢侈品,而要把它作为一个必需品,如果你老干部法律意识缺失,法制素养不高,很容易出现这种一言堂,以言代法人治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形成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第三个方面公民应该自觉地守法。对于一些法治过程建设那么有序参与,公民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应该要树立法治至上的理念,提高信仰法律的自觉性,只有内心坚定了它的法律信仰才可能体现在行为上。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必须要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必须这些法律体系必须要得到社会公民的信仰和尊重。但是大量的现实告诉我们,现行的法律并没有真正地被群众所信仰,在权利和法律面前人们对权利充满了信心,对法律缺乏信心,在民众心目中还没有把遵守法律看成一件光荣而崇高的事情。

更有少数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法律法规,常常打踢边球、钻空子,有时候还被看作是具有改革精神、有魄力的一种体系。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名,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法律,以改善民生为名义侵犯群众利益,以工作需要为名义彰显特权思想,这就是一些最好的例子。领导干部信仰法律,就是要树立法律至上的牢固理念,把法律的禁止视为雷池和深渊不越一步,真正在工作生活中敬畏法律,自觉用法律的规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领导干部信任法律必须要摈弃法律工具主义的思维。长期以来我们受到人治思维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往往是把法律作为一种管理目标的工具,而工具是可以替代的,因此也常常出现以权压法、权大于法的现象。事实上法律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人们追求公平正义和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意志,这才是本质。当然领导干部信仰法律,也要避免信仰的误区,无论什么样的法律都是人制定的,因此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法律,无论制定的多么完善和健全,也会存在疏漏。

1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第二个从公民的方面来讲,建设法治社会要健全公民自觉守法的机制。在自觉守法方面,公民要我们要增强面向公民的普法宣传,使普通公民知法懂法守法,那么进一步情况对企业管理人员,两新组织管理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做到诚信守法,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建立的重点应该是依法治理机制,例如建立不诚信记录曝光惩戒机制使不诚信者寸步难行,认真研究依法解决法不资助问题,防止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维护正常秩序。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把信访问题纳入法治的轨道来解决,特别是要重视领导干部队伍守法问题,强化领导干部或者是执法人员在法律面前没有例外的意识。

第二还是要健全公民有序参与的机制,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拥有13亿多人口,如果只有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专家等少数人了解法律掌握法律,无论如何都是建成不了法治社会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社会治理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公民参与,执法司法人员依法办案决不是关系门来办案,脱离人民群众办案,要创新工作机制扩大人民有序参与,使群众的意见有序的表达。从我们国家的国情出发,应该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中国特色的人民评审团制度,形成对司法权力的有效的制约和监督,防止司法权力、司法人员专断,使司法者不敢犯错、犯不了错,即使犯了错也能得到一个及时的纠正和处理。

第四个展望方向是培育法治文化,那么从根本上来讲文化是对社会的一个规范和制约,培育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它体现了对社会法律生活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土壤,对法治社会建设起着一个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实现制度机制、文化的有机统一。前面几个方面我跟大家介绍的是制度机制,那么第四个方面我介绍文化方面。

就是要实现制度机制和文化的有效统一,那么就像我在前面介绍中提到的,我们国家传统中青天情结非常浓厚,历来具有厌讼,甚至耻讼的观念,现在信访不信法、法不责众的问题比较普遍。特别是一些领域,那么地方以闹维权的现象还有时发生,必须要培养一个法治文化。第二是领导干部、司法人员要发挥示范的作用,那么这里需要社会上认真地对待法律。

那么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最会为所欲为。那么人民群众一旦有了法律信仰,那么这就为我们建设法律法治社会提供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有很大的进步,但远远还没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文化,尤其是没有全面树立起一个普遍的法制信仰。老百姓在生活中所掌握的法律,那么还不够,因此应当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和司法实践活动,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和公正,从而自觉地信法守法护法。这里面要把青少年作为法治教育的百年大计来抓,

13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把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普及法律知识与掌握法律精神结合起来,塑造青少年健全公民人格,为法治中国建设奠定长远的基础。

其次还要加强一个法治价值体系建设,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法治社会建设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将要把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现人心大致。不仅要通过立法司法,强化规则意识、诚信意识,那么还要多方位多途径的进行价值体系建设。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着力基层法治体系建设,使智力通达到末梢神经,比如我们可以重新调整定位社区的法律地位,那么重塑我国社会基层的组织形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这个失灵现象,确保国家和成员之间的传感通畅。

那么法治还需要和一个德治来进行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自律和他律的一个关系,自律是具有道德义务感的内在守法,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守法。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越高,自律意识越强,法律也就越容易实行,所以我们应该要加强道德和人性教化,启迪人性,那么大力培养既有法治信仰,又有高尚道德情操,既接受他律又能够自律的现代公民群体。那么移风易俗破除到处找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等违背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些现象,让人们把精力主要放到工作和事业上,牢固树立契约意识而不是身份意识,树立平等意识而不是特权意识,认真地对待权利关系和人情世故。只有这样我们的法治社会建设才能取得成功,那么通过法治社会建设实现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三位一体建设,聪明能干的中华民族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充满青春和活力。这就是我向大家在这次课上报告的五个方面的内容。

总结

最后我再跟大家回顾一下,我这次课讲课的基本内容。第一我带领大家回顾了我们国家开启法治建设的一个基本历程;第二向大家介绍了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对于法治社会建设的论述;第三阐述了我们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问题和内涵;第四结合刚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那么对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社会建设的最新部署做了全面的介绍和梳理;第五结合我个人研究,通过一些问题分析充分地和实践比对,那么提出了我们国家推进法治建设的四条展望。好的,我的这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7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构建文明和谐社会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摘要:面对我国当前生态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

关键词:生态现状;国家政策;建设措施

引言: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包括对污染的控制和生态恢复,它更主要的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需要我们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而这,对于目前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一、我国生态文明的现状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我国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忽视了生态效益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 400 多亿吨 ,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 ,导致全国约有 50 %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 ,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 300 个城市中 ,70 %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 20 亿亩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 6 ,涉及近千个县。此外 ,还有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 ,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

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而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因此 ,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

目标的同时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二、推进生态建设的国家政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新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要打破这一瓶颈制约。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的“生态文明”,是我党在探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优秀成果。而在十八大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又一大建设,成为我国全面向前发展的关键。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三、生态建设的措施

(一)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因此,我们要从重视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2)。

(二)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三)严格执法,落实各项生态建设措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绿色GDP考核办法。

首先,要严格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加大惩处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相互融合,社会责任要具体落实到政府部门,强调政府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责任。个人责任则要使每个社会公民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自觉的行动,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等。其次,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落实生态治理的责任,环保干部队伍是关键。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环保干部尤其是一线执法队伍的权力,使他们在执法中不受任何干扰,确保执法到位。而环境执法队伍的建设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实的保障。

再次,要建立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环境违法行为或生态破坏行为是由群众举报才发现的,建设生态文明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有些问题不会得到及时处理,至少目前或相当长一段时期,这种情况会依然存在。为了使破坏生态或污染环境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必须建立群众参与的社会机制。同时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也是对政府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监督。

生态产品是人民群众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就不顾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中国的环境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恢复生态平衡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质疑,我们能否正确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重要。然而我们应该相信,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趋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我们一定能够重建我们的生态平衡,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

[1].范俐鑫等.锦绣山河铸大美 绿色发展惠民生.[N]2012-10-18.

[2]十八大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N] 2012-11-08.

[3]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8-11-19.

[4]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陈关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2012) 〔DB/OL〕.北京: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

[6]吴树青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N]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8篇: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学对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教学目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教学提示: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小时。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要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清,在实践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贯彻中央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问题上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发展指标均表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专家深入各地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到国外考察后,在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它也可以概括为五个“新”:就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形成“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三农”方面看,也可概括为“三改一化”

第9篇: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祖庙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思考

郑年胜

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剧,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祖庙街道是佛山市禅城区老年人口最多的街道,辖区有9个村和56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32.4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55,706人,占全区老人总数的60%,占全街道总人数的18.11%,人口老龄化情况非常突出。

国家民政部《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因此,大力推进我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积极思考适合祖庙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一、祖庙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建设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祖庙街道专门成立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养老服务社会化实施方案,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并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组建了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机构,承担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实施、管理和监督工作。各村(居)委会也相应成立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协调小组”。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稳步推进街道养老服务社会化各项工作的

开展。

2.建立综合服务平台。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禅城区和祖庙街道合力建成一所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2011年1—7月,祖庙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累计服务老人33,701人次。其中,生活照顾、上门巡诊、日间托养等服务1222人次;平安钟服务10,482人次;24小时热线服务802人次;文体康乐服务19,219人次;邻里互助服务1976人次。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特色

1、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祖庙街道重新制订了《祖庙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申请办法》,在佛山市“两类九种”老人的基础上,率先把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范围扩大至“四类十五种”老人。凡符合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四类十五种”老人均可每月享受政府折合20元—300元的服务费资助,不属于政府资助服务范围的其他“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也可预约有偿服务。经调查统计,我街道目前符合政府资助的“四类十五种”老年人有1736人,已经享受生活照料、康复理疗、上门巡诊、日间托养以及平安钟等服务的老人有747人。其中:政府购买服务有491人,自费服务有256人。祖庙街道全年预计要投入政府购买服务经费106万元。

2、建立服务评估小组。负责对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进行上门评估,并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审定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人员、服务时间、服务地点和护理服务等级,为老人度身制

订服务方案,同时指导助老员和医护人员开展上门服务。截至7月底,评估人员已登门探访了37个村(居)的413位老人,受到老人及其家属的肯定。

3、建立房屋质量监督小组。负责每月定期检查、监督、验收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据今年1—7月的服务质量评估和服务评议统计显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满意率保持在99.79%以上。

4、推广“邻里互助”。祖庙街道围绕“助人自助”的服务宗旨,在社区推出了一项以“邻里关爱、长者互助”为主题的居家养老志愿服务计划,呼吁各社区的退休老人和赋闲在家的居民加入“邻里互助”服务行列,以定人、定点、定帮扶对象的“三定”形式,为本社区邻近的困难独居老人提供“每天一访”和生活照料服务,帮助社区的困难老人缓解困境。目前,祖庙街道辖下的65个村、居通过“邻里互助”的方式,已为有需要的老人解决了代买菜、代购物、代缴费以及精神慰藉、生活照顾、紧急援助等多项服务需求,有效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谐。2010年,参与服务的热心居民达8720人次,服务老人达到10,590人次。自2007年至今,通过开展“邻里互助”,累计服务老人达283,294人次。

(三)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

1、培育民间组织。我们引进了香港时冠安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采取“企业投资运营、街道购买服务”的运作模式,率先在禅城区建设开通“安颐通”平安钟呼援服务系统,并由该公司新成立的安颐通助老服务中心负责管理运营,为独居、空巢老人提供24小时的紧急救援服务和非紧急的社区生活服务。该系统

自2009年3月开通以来,安装使用“安颐通”平安钟的老人已有1841人,按钟求助的老人达到了18,734人次。其中有62位老人在突发急病或火险时按钟获得了及时救助。

2、整合社会资源。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祖庙街道为老人服务的一个平台,利用社区医疗卫生及专业服务资源,每月定期开展医疗保健、康复训练、音乐治疗、健康讲座、心灵疏导、手工创作以及茶艺沙龙、书画沙龙、互联网电影专场、卡拉OK场地等形式多样、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及康乐服务。仅是2011年1—7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接待中老年人达到8740人次,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四)居家养老服务的信息化

1、实现“网上服务”。开通了“83392923”24小时社区呼叫服务热线,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支援服务。目前,通过热线求助的老人和社区群众已有802人次,服务满意率达到100%。

2、开通“四网”联动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优势,构建了一个集平安钟呼援服务网、24小时热线服务网、信息服务网、社区实体服务网等“四网”联动的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居家养老服务。

3、创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管理方式。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安装一套IC卡管理系统,对康复训练、心理咨询、音乐治疗、体育健身、文化娱乐、保健养生等多个免费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祖庙街道辖区50岁以上的长者均可凭IC卡参加各项免费服务活动。由IC卡管理系统对参加人数自动统计,让街道及各服务单位

负责人及时掌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信息,为设计服务项目和制定服务政策提供依据。为了鼓励广大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我们还开展“刷卡积分”有奖活动,深受广大老年人的好评。该系统自去年7月投入服务以来,凭卡前来活动的社区老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0%。

二、对做好祖庙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

祖庙街道应按照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市场为手段、以家庭为基础的思路和原则,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公益性质的公共投入,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社会建设成果。通过有力的政策引导及市场化运作,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载体,做好祖庙街道居家养老服务。

(一)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是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和慈善业等产业。做好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家庭服务业、慈善业等相关产业的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采取自办、合办、联办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项目兴办老年福利事业。以政企合作、市场运作的手段,做好居家养老服务。

加快发展社工专业化服务,引进具有资质的机构开展包括老人、妇女、青少年以及家庭等领域的社会工作,通过应用社工的专业理念和模式,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

(二)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是平台建设

通过“佛山名镇”拆迁改造、城中村“三旧”改造等城市建设工作,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通过改造加快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搭建起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网络和管理体系。

建立定期评估监督。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类服务内容的量化标准和质量要求,实现规范服务、规范管理,并通过强化监督检查实现全员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三)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点是社区服务

社区是社会与家庭的中间纽带,是养老服务社会化在城市的重要载体。积极打造“全方位、多功能、特色化”的综合社区,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着重建设一批立足社区、面向老年人、方便实用、形成网络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社区福利服务。要动员和组织区域内文化、体育、医疗、商场等单位,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三优”特色服务。要整合社区内外人力资源,在社区建立起以社区专职工作者为骨干、以社区志愿者为主体、以社区单位、学校等参与为主体的为老志愿者队伍,采取帮对互助、邻里相助、慈善济助、组织协助等方式,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问题。

上一篇:统计报表工作规范下一篇:呼叫中心园区后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