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城乡清洁工程

2022-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力推进城乡清洁工程

重庆市大力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普及的改革探索

[摘要]重庆市近年来重视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确立了城乡学前教育全面均衡普及的改革理念与目标,并通过健全与完善体制机制,如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并将经费向农村倾斜、建立弱势群体学前教育免费制度、大力加强公办园建设、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实施规范化与优质化并行的学前教育工程等,极大地促进了城乡学前教育均衡普及,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提高。这些改革探索与经验对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各级政府应以农村学前教育普及为重点,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坚持公益与公平原则,从农村到城市分期分批建设公办幼儿园,同时推行弱势群体幼儿免费学前教育,不断扩大普惠性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实现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普及。

[关键词]教育均衡;城乡学前教育均衡普及;财政投入;弱势免费制度;教师队伍建设

城乡学前教育均衡普及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长期需求。作为典型的西部农业大省,重庆市农业人口众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均衡,其基础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城乡发展差距。2007年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又与教育部签订协议成立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其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此外,学前教育事业中的突出问题和发展需求,如城乡学前教育发展极不均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教师数量不足、师资质量与稳定性较差、各类幼儿园办园水平亟待提高等,也促使重庆市不断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与均衡发展。

一、确立改革理念与目标:城乡学前教育全面均衡普及

从本世纪初开始,重庆市通过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政策确立了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此优先发展的战略要求,重庆市将全面均衡普及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理念与方向。在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时,重庆市即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二元落差……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并进一步充分认识到“抓住城乡统筹,就抓住了重庆教育发展的牛鼻子”,而且认识到“统筹城乡教育,绝非削峰填谷,而是要整体提质”。具体到学前教育领域,重庆市在相关政策中明确规定要“提高人园率、提高办园水平,缩小三大差距——城乡、公与民、与义务教育的差距。城市地区在普及的基础上,缩小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差距,其办园水平达到全国领先;农村地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3%,各个乡镇建立起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其规范化程度西部领先”。

在确立全面均衡普及的改革理念后,重庆市重视将提高学前教育人园率作为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明确并不断提高普及规模要求。2001年,重庆市提出“全市3-6岁幼儿的入园率达到70%”。161这一规定对学前教育普及水平的整体要求较低、规定较为模糊。2003年,重庆市提出“城镇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地区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5%”,并进一步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地形将重庆市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类地区,对不同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提出了具有适切性和针对性的要求,即都市发达经济圈三年普及率达85%1~AAZ,一年普及率达98%以上;渝西经济走廊三年普及率达65%以上,一年普及率达95%以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年普及率达50%以上,一年普及率达90%以上。此时,重庆市已将城镇地区学前三年普及目标确定为“基本普及”,并提出了分地区目标。按照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总体战略,重庆市于2008年又提出了分阶段目标,即2012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普及率达70%;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85%。2011年1月颁布的《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则更加明确提出“积极普及学前教育”,并将普及目标提高为"2012年初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5%;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到2020年,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纲要》的规定进一步提高了学前一年和三年的普及目标,并将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放置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统筹考虑。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重庆市在确立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基础上,将城乡全面均衡普及作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根本理念与方向,着力实现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由“一年普及”向“三年普及”转变,并不断提高普及目标要求,促使事业发展重点由“城镇偏向”向“城乡均衡”,尤其是“重点发展农村”转变。

二、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

充足、规范的财政投人是实现和履行各级政府在城乡统筹均衡推进学前教育普及中的职责、保障各项制度落实和不断完善的必要手段。首先,重庆市把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把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优先保障。重庆市市级教育经费支出占市级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区县(自治县)逐年增加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例,全面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4%以上,2010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4.1%,且每年新增教育经费中70%向农村倾斜。充足且不断增长的教育财政投入为重庆市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为了充分保障并促进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重庆市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重庆市规定各区县政府的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用于保障公办幼儿园正常运转,保证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示范幼儿园建设,保证师资培训等业务活动正常进行,同时扶持和发展农村及边远贫困山区的学前教育事业;乡镇政府的财政预算也要安排发展学前教育的经费,并强调要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机制,逐年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向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倾斜,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园、捐资助学和集资办园。重庆市通过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将学前教育发展逐步列入财政保障范围,完善了经费保障机制,部分区县还采取设立预算内在园幼儿补助标准、给包括农村公办园在内的公办幼儿园教师发放过渡性绩效工资、安排幼儿教师免费体检专项经费、对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补贴养老保险金等措施,努力提高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以期为广大群众提供“保基本、广覆盖、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三、突出公益。推行弱势群体学前教育免费制度

首先,实施学前教育免费项目。重庆市于200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面向4-6岁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幼儿的“小老师”项目,对涪陵、南川两地319名农村儿童进行免费一年学前教育。该项目引进马来西亚的系列主题活动教学法,并结合重庆市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在南

川和涪陵的10所乡镇幼儿园开办了10个“学习乐园”试点班,每班配备经过严格培训的幼儿教师两名、保育员一名,每班招收幼儿30名左右。在一年时间内,这些贫困留守儿童在园的保育、住宿、吃饭、教具等方面费用全由政府免费提供。目前,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免费项目正在重庆市其他区县积极推广,计划让30万农村留守儿童均能受益。

第二,坚持执行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入园收费减免制度,并不断加大资助力度。从2010年1月1日开始,所有重庆籍城乡低保家庭子女、革命烈士子女、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包括社会福利机构在社区和居民家庭中分散寄养的)孤儿,均可凭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经所在幼儿园核实,报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减少甚至全部免除当期的部分或全部保育教育费,所需经费由重庆市政府和区县政府共同承担。与此同时,部分区县还为农村学前儿童提供免费牛奶,如荣县县政府从2007年开始,每年投入200万元为全县每名农村学前儿童每周提供400毫升的免费牛奶,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惠民工程予以推广;江北区从2010年开始每年新增投入452万元,为全区1.7万余名城乡幼儿提供免费牛奶,以改善幼儿的营养与健康状况。

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弱势群体学前教育保障体系,重庆市真正实践了“政府主导、突出公益”的教育投入理念和原则,逐步攻克了学前教育均衡普及中的瓶颈问题,推动了城乡教育协同发展。

四、加强公办园建设,推进学前教育全面均衡普及

公办园作为政府学前教育办学权与职责的体现,在保证学前教育公益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办园数量不足、入园难也是重庆市普及学前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重庆市将加强公办园建设作为保障幼儿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根本思路和重要手段,在当前正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政府将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增设大批公办幼儿园,以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学前教育中的比例,解决老百姓入公办幼儿园难的问题。这一规划纲要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累计建成农村乡镇幼儿园1000所,保证每个乡镇有1所公办幼儿园。随后,在国务院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重庆也对此做出了及时的积极回应,明确提出五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强公办园建设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重庆市将以科学测算为依据,对幼儿园的数量和布局做出全面统筹和合理规划,并由市教委牵头摸清家底、核实数据、测算需求、规划布局。在此基础之上,加大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财政投入力度,为群众提供“保基本、广覆盖、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由此可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重庆市即时调整了学前教育发展思路,以政策为支撑,提出要通过合理规划、加大投入来建设公办园,以调整公办、民办园“民重公轻”的数量比例,改变当前以少带多的“示范带头”的发展路线。此外,重庆也对扶持民办园发展做出相关规定,在土地划拨、基本建设、融资、税费、教师培训和职称评聘等方面对民办幼儿园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以此实现“公民办并举”的发展策略。

五、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推进城乡学前教育质量均衡

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是有质量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前提。重庆市充分认识到城乡教育均衡普及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师资配置的基本均衡,尤其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和非公办教师的待遇,保障教师培训。

首先,重庆市清楚认识到农村幼儿教师和民办幼儿教师等非公办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将着力解决其工资待遇问题作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重庆市政府努力拓宽经费渠道,设专项资金,为非公办教师提供保险基金社保补助,并对农村幼儿教师最低工资标准作出统一规定,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在职幼儿教师的养老保险问题。这些措施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投入到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当中,并有利于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

其次,重庆市重视改革教师队伍管理办法,促进幼儿教师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性。重庆市研究制定了城乡有别、向农村倾斜的幼儿教师编制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幼儿教师身份,以保障其基本权益。重庆市将民办、农村等非公办教师纳入教师序列管理,有助于其在统一框架下保障非公办教师合法权益,使其安心工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庆市还允许和支持公办教师到民办幼儿园任教,对民办幼儿园师资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以农村为重点,确保城乡均衡发展与全面普及

针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薄弱、普及率低、质量较差等现状,重庆市还明确将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推进普及和事业均衡发展的重点。重庆市多次出台有关政策和领导讲话明确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如“要将农村学前教育摆上重要地位”,“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幼儿园建设,建立和完善区县、乡镇、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此外,重庆市还通过财政投入倾斜、优先保障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加强督导评估等方式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以此弥补这一学前教育普及和事业发展中的“短板”。

首先,重庆市将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向农村学前教育倾斜,并设立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奖励基金、农村非公办教师保险基金与社保补助资金、农村学前教育助学资金等。针对重庆市农村幼儿园设施设备配备不足、设施设备陈旧简陋等现状,从2008年起,市财政会同市教委设立了专项经费,启动了全市农村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工程,分批为农村幼儿园配备、更新、添置设施设备。市财政首批拨款900万元,为180个在办园条件、管理、教师队伍、日常保教工作等方面达到重庆市四级幼儿园以上标准,能发挥中心幼儿园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添置设施设备、玩教具、教材读物等。该举措加快了重庆市学前教育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高了全市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重庆市为确保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落实到位,还规定了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等各项建设专用经费,除市里配套部分外,县财政予以全额保障,并设立了标准化建设资金专户,严格按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形成了“专项管理、专户储存、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经费保障制度。

其次,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相对滞后等发展瓶颈,重庆市从2007年起设立了专项资金,保障农村所有在职幼儿教师的基本工资和养老保险,以稳定并充实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同时,还特别对边远山区、贫困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经费予以倾斜和支持,提高了农村幼教师资质量。

七、大力实施“规范化工程”,推进学前教育有质量均衡普及

普及是质与量的统一,质量是普及的意义前提。针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重庆市首先采取多项措施规范城乡办学。一是规范幼儿园布局调整。各区县将幼儿园建设与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到位,办好公办幼儿园,并积极稳妥地将小学附设幼儿园改建为独立建制的公办幼儿园;二是规范幼儿园办园标准。重庆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学前教育

发展的指导意见》《重庆市幼儿园等级标准》等政策文件,以推进农村幼儿园规范化建设为重点,支持每个区县重点建好2所以上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建好1-2所中心幼儿园,将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优先改建为标准化幼儿园;三是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重庆市建立和完善了幼儿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制度和等级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办园行为,清理查处了一批非法办学园点。此外,在规范办园行为方面,重庆市还出台了十条详尽的规定,内容涉及课程、兴趣班、班额、教材、学前班等多项内容。规范学前教育办学的重要方面,对于保证基本质量的均衡普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并为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建立与完善制度与机制,实现城乡学前教育优质化。重庆市建立健全了对口帮扶制度,广泛开展了城乡幼儿园“结对互助”和“捆绑发展”,以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在传播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研究、培训师资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每所示范幼儿园定点帮扶一所一级以下的农村幼儿园,每年组织主城区50余所示范幼儿园向边远贫困地区幼儿园捐赠玩具、图书,全市初步形成了示范带一般、公办带民办、城市带农村的幼儿教育发展机制。同时,重庆市还建立健全了督导评估制度,积极开展对包括农村学前教育在内的学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专项督导检查,确保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如期完成。部分区县还将教师学历合格率、劳动合同签订、校车安全、大班额等作为幼儿园年度考核一票否决指标,将督导结果与幼儿园年审、等级确定、财政经费补助等挂钩,以此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协调发展。

八、启示

在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下,重庆市通过多方面的持续努力对学前教育进行改革,推动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明显提升了学前教育整体普及水平,极大地促进了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初步实现了“整体提质”这一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涵,其改革探索的经验对我国政府和其他地区制定学前教育普及和均衡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首先,我国在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及与发展的过程中,应以农村学前教育普及为重点,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与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职称、工资、津贴、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坚持公益性,着力扩大普惠性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应重新定位公办园的职责与功能,在当前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公办园,并在城乡实行不同的办园体制。在城市、县城地区,应鼓励多种形式办园,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有效的政策供给,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多方面力量多渠道投入,农村地区则应以政府投入、政府办的公办幼儿园为主,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在农村举办幼儿园,以民办幼儿园为辅。此外,在大力发展公办园时,应尽快制定公办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坚持普惠性、公平性、公益性原则,以安全适宜、够用适用为标准,具体设计对公办园的支持方式,以农村为重点,从农村到城市分期、分批建设公办园。

再次,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普及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还应将推行弱势群体幼儿免费学前教育作为重要战略思路和政策着眼点,在考虑我国当前国情与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的基础上,采用分步走的战略实施免费学前教育,以稳定并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此外,还应注重保障和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普及。

作者:夏婧 张芬

第2篇: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市国土局课题组

实施“金土地工程”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重大举措,是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已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和“民生工程”之一。为进一步加大我市“金土地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今年我局专门组织力量对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通过调研全面总结回顾了近年来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土地工程”如何进一步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建议意见。

一、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土地工程”。特别是2005年底省政府《关于实施四川省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工作的通知》下发后,2006年元月,市政府主要领导就专门主持召开了全市实施“金土地工程”工作会议。之后,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市政府党组关于全市实施“金土地工程”的情况汇报,通过了《宜宾市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同意成立了宜宾市“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市政府于2006年2月印发了《宜宾市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宜宾市2006—2015年计划实施土地整理面积105万亩,新增耕地不少于12万亩,建成60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去年4月份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召开后,市政府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传达贯彻。9月份,市政府结合贯彻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的通知》精神,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通知》。市政府对这个《通知》非常重视,从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后就开始起草,先后多次征求了各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意见,修改期间市政府还专门组织各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到资阳和成都进行了实地考察,市“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也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研究。这个《通知》已成为目前指导全市“金土地工程”的纲领性文件。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市“金土地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全市实施了翠屏区宋家乡、江安县桐梓镇、筠连县沐爱镇等3个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3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38585亩,新增耕地5151.35亩,总投资4605万元。2007年,全市实施了珙县上罗镇、长宁县下长镇、宜宾县泥南乡、南溪县南溪镇、江安县四面山镇、铁清镇、翠屏区李端镇、筠连县武德乡、宜宾县蕨溪镇、高县嘉乐镇和屏山县锦屏镇等11个地方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这11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117608.25亩,新增耕地17026.81亩,总投资12597.04万元。2008年,全市实施了屏山县新发乡、中都镇、翠屏区李庄镇、宜宾县双龙镇、筠连县筠连镇、兴文县共乐镇、大河乡、麒麟乡、古宋镇、南溪县汪家镇、罗龙镇、高县月江镇等19个土地整理项目。这19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115571.87亩,新增耕地15591.76亩,总投资14643.94万元。

二、实施“金土地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搞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加强领导和落实责任是前提。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定义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全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从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央关于土地管理工作严而又严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市政府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市政府已将“金土地工程”纳入了对各县(区)政府的目标考核。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都能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形成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

(二)坚持规划为先,认真组织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金土地工程”实施必须以规划为先导。各县(区)都积极开展了“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工作,认真编制了“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在编制“金土地工程”规划过程中,专门组织各乡镇领导和国土资源所人员到村、到社现场逐片调查核实,确保有条件进行开发整理的村、社和区域能全部列入“金土地工程”规划。

(三)积极申报项目,严格项目立项审批。项目申报立项和入库工作是实施“金土地工程”的先决条件。没有项目作为支撑就谈不上“金土地工程”的实施。近年来,按照“项目有一批在可研报告编制阶段、有一批在申报阶段、有一批在实施阶段”的要求,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积极申报项目,做到了每个县(区)都有项目储备。我局对各县(不含扩权试点县,下同)局、分局申报的项目严格把关,明确要求县局、分局必须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核实,重大项目必须要有县(区)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我局组织人员对各县局、分局申报的项目,逐一进行现场踏勘、复核,对不符合立项条件的坚决不予上报。全市所有项目都是通过我局严格审核把关后再转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或直接批复同意立项的,有效地提高了全市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和确保了项目的完整、真实、可靠。

(四)集思广益,扎实做好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规划设计是“金土地工程”实施的基础,项目实施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为了确保项目达到科学、实用、经济的规划设计标准,全市每个项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都要同规划设计单位一道,专门组织县级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等部门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会同项目所在乡镇、村、社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认真勘察,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点等各项工程措施。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还设置了征求群众意见程序。规划设计方案形成后,国土资源部门主动将方案交由项目所在乡镇征求村、社干部群众的意见。省级占补平衡项目在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前,我局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评审。专家组由市政府在国土资源、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财政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市政府专门行文予以明确。专家组制定了专门的评审细则,确保了评审工作不走过场。

(五)多管齐下,狠抓工程施工质量。工程质量是”金土地工程”实施的关键。所有项目承担单位都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组建了专门的项目部,派专人在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对工程的质量负总责。项目部都设在了项目所在村。项目部通过狠抓项目现场管理,建立现场管理值班制度、日志制度、交接班制度、工程例会制度、情况汇报制度和隐蔽工程监管等制度,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驻项目现场监理人员充分发挥监理职责,独立履行监理职能,配合项目部把好施工质量关。项目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县级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查验质量,对不符合项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的事项,及时予以纠正。我局对全市所有在建项目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进度检查和现场指导督促,实行施工动态管理,确保项目最终实施效果。我局把今年明确作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年”,并于5月份在屏山县中都镇召开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现场会。这次全市土地整理工作现场会是继2007年全市土地整理(长宁、江安)现场会后召开的又一次土地整理工作现场会。调研期间我局还要求各县(区)对全市2004年以来已竣工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开展了一次调查回访,对回访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

(六)建章建制,严格规范项目管理。要搞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健全制度是保障。2006年以来,市政府和我局先后印发了《关于规范社会投资土地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宜宾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全面加强“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标比选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市级占补平衡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金土地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加强了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管理。这些文件现已汇报成册。各项目承担单位能严格遵守国家和省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各项规定。在项目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按规定该招标的一律实行了招标,该比选的一律实行了比选,同时邀请当地招监部门全程监督,尽可能避免了暗箱操作,确保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全市所有项目工程完工后,都按照规定认真进行了财务决算和审计,并将财务决算和审计结果作为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

三、“金土地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土地工程”规模偏小。近年来,全市“金土地工程”规模从纵向看逐年有所提高,而且提高幅度很大,但从横向看同成都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实现以工代农、城市反哺农村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前两年我市为了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施的“金土地工程”项目基本上都是地方投资,没有省投资项目,投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这也是我市“金土地工程”规模相对偏小的主要原因。

(二)“金土地工程”功能单一。目前,我市的“金土地工程”还仅仅停留在农地整理项目,“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项目”还没有切实开展起来。在“金土地工程”的指导思想上还停留在注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新增耕地方面,“金土地工程”内涵不丰富,功能较单一。从成都等地实施“金土地工程”的实践来看,“金土地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密切,“金土地工程”内涵相当丰富。如何围绕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进一步丰富“金土地工程”内涵,突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通过“金土地工程”实施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将是我市在今后“金土地工程”实施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项目规划设计标准偏低。由于“金土地工程”的功能单一,直接导致“金土地工程”的层次和项目规划设计标准比较低,项目实施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新型城镇化结合不够。项目工程措施主要集中在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三个方面,少有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点方面的工程内容,项目投资强度不够。项目规划设计都没有考虑土地整治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市目前已实施的“金土地工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都还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土地整治。

(四)项目实施效果还不完全尽如人意。近年来我局虽然下大力气狠抓了项目施工质量,工程质量同前些年相比有明显提高,但项目实施效果仍然不完全尽如人意。项目实施效果不能完全等同于工程质量,项目实施效果不是

一、两个项目就能抓出成效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

一、两个部门就能完全解决的。项目从选址、可研、设计、施工到后期管护,每个环节都对实施效果有影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设计单位、项目区乡镇、村、社和群众都对实施效果有直接关系。严格来说,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才是项目是否取得成效的主要标志,但从已经实施完工的“金土地工程”项目来看,要做到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都满意还有一定距离。

(五)部门协调和资金统筹安排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涉及部门较多,部门协调工作必不可少。我市在部门协调方面虽然普遍都建立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但涉及到具体项目如何把工作做细做扎实,个别部门仍然主动性不够,办法不多,措施不力,部门分工负责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乡镇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基层干部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够。对乡镇和村、社来说,项目多数还是“要我干”而不是“我要干”。目前,我市在“金土地工程”资金投入方面,还没有建立长效资金保障机制。除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能全部安排用于“金土地工程”外,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出让收益还没有安排进入“金土地工程”专项资金。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中低产田土改造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六小工程”资金、农村道路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也还没有打捆纳入“金土地工程”专项资金统筹安排。

四、下一步“金土地工程”实施思路

(一)要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金土地工程”实施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各地的大量实践已经证明,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并使之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相结合,的确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共荣的好平台。我市要尽快调整思路,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金土地工程”的主要目标。在规划设计理念上要彻底改变过去只注重新增耕地指标的做法。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要把有效推进项目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指导思想上要真正树立以“金土地工程”为抓手,以破解“三农”难题为突破口,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产业升级与城乡产业互动,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要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新的理念和思路立足长远抓紧制定“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修编专项规划。目前全国、全省正在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会结合辖区内的土地后备资源和相关部门专项规划认真做好“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在规划理念上要做到锦上添花、好上加好。要搞好各项涉农规划的统筹协调工作,加强同规建、农业、水利、农机和交通等部门的衔接,做好相关规划的协调工作。

(三)在编制“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的同时,各县(区)要立足当前抓紧实施1到2个示范项目。示范项目要有典型意义,有示范效应,要出形象,上档次,要能对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起到带头作用。示范项目要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和城乡结合部集中。示范项目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分别制定不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山区地区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平坝地区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城乡结合部以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主,积极组织开展挂钩试点工作。

(四)要积极探索项目实施工作机制和项目区转移农民政策。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要充分调动乡镇和项目区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要把乡镇作为”金土地工程”实施的主体,尽快实现项目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项目按规定应进行招标的必须进行招标,但可由项目区农民承担的土地平整、水土保持等工程可探索采取交由村、社组织农民实施,让农民在项目实施时就得到收益。积极探索“金土地工程”项目区转移农民政策。对农民自愿“四放弃一转变”(放弃宅基地、放弃自留地、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放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转变农村农业户口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可以给予经济补偿和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相应待遇。同时,要千方百计解决好“金土地工程”项目区农民的就业问题。

(五)要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好项目区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地推进“金土地工程”。项目选址应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同意,坚决不搞群众不愿搞的“金土地工程”项目;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初稿出来后,要充分征求相关部门、乡镇、村、社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意见,避免设计缺陷和资金浪费,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在项目区内进行公示;要依法做好项目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权属调查、登记、调整工作,并经土地权利人的书面同意,对权属存在争议一时无法解决的,暂不要纳入项目区范围;在项目实施环节,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组织当地村、社代表对工程进行全面监督;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新增耕地要严格加以保护,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项目竣工后,要按照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将工程设施及时移交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采取承包等有效措施落实工程后期管护责任,确保“金土地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涉及农房搬迁、集体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序进行;特别是农房搬迁,要实行申请制或报名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搬迁,宜宾市山区面积大,农房集中度不宜太高,项目中心村或居民点规划建设要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充分考虑项目区群众生产劳作半径的要求,禁止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要让农民通过“金土地工程”得到实惠,严禁加重农民负担,真正把“金土地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

第3篇: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孙景淼(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为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对于我市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扣“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抓好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加快形成城乡产业融合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以建设都市农业为主题,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重视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都市农业产业格局和“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圈层布局,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扶持,引导和鼓励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外向度。

继续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为重点的人口集聚机制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要素市场化的产业集聚机制。引导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小城镇集聚,吸引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合理集聚。以产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纽带,发展块状物色经济,繁荣农村

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积极推进家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健全都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杭州农网和农技110的作用,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更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抓好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健全生产管理、检测检验、监督保障体系,强化全过程管理,不断满足群众对放心、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以实事项目实现城乡共同进步

以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致力城乡共同进步,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有新成果。坚持城乡统筹、执政为民、惠及农民,把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从农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设计和利用有效的载体,从需要和可能上考虑,明确内容、时间、标准,集中力量抓好和深化一批涉及实事项目,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现实途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快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以改善农田水利、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农村建设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精神生活,

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需求。深化“49100”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重视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和困难户危房改造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结合杭州实际,积极推进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尽快实现农户零说赋。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努力解决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撤村建居单位的清产核资和股份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制度改革,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更好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广大农民。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流动。

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趋势,适时调整乡镇、村行政区划和管理范围,加快建立“精简、高效”服务型的乡镇、村管理体制。

第4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全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城乡一体化专题资料选

统筹城乡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后的基本发展方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工作机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具体体现在:

第一,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确定了“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理念;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方面加快一体化进程;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又站在城乡一体化的高度,提出要重新认识“三农”,深化对三农问题的具体认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第二,初步形成了规划引导的发展机制。2006年以来,我市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先后出台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建设规划》、《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正在编制畜牧业发展、沟域经济发展等多项规划,规划引导、政策支撑、服务协调、督促检查的发展机制逐步确立,使以规划为引导的方法成为科学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

第三,基本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积极将职能向农村延伸,创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对郊区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08年市级固定资产投资中郊区与城区的比例达到51.4∶48.6,连续四年超过50%,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第四,初步搭建了多元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农业投资公司、农业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陆续成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即将正式注册,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不断健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已设立。2007年正式建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迅速推开,2009年上半年参保农户达到了39.25万户次,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险保障149.24亿元,2009年7月30日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业再保险制度。形式多样的农村投融资渠道为农村发展不断输入了“新鲜血液”。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在看到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持久、不断深化的过程,要落实北京市“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工作理念,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为此,我提出以下四点意见建议:

第一,以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和动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力度。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切实认真贯彻和力求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工作理念,使这一工作理念“一条主线贯始终”,“一条红线串全篇”。要尊重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认真抓好规划落实。在规划实施工作中,要切实增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自觉性、坚定性,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通过实施“十二五”规划,使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得到新的显著提升。第二,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切实处理好各种关系。一要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兼顾城区与郊区发展,加大向郊区倾斜的力度;兼顾各郊区县发展,加大向重点新城倾斜的力度;兼顾各乡镇发展,加大向重点镇倾斜的力度。对重点区域在干部人才、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配置上重点给予支持,尤其要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方面,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扶持。二要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加大重点新城、重点镇文、教、卫、体、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相关资源配置,支持各重点新城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在全市形成若干新的文、教、卫、体、商分中心,提升重点新城城市功能,方便郊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有效舒解中心城市压力。三要坚持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充分考虑、切实提高重点新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和有效调控重点新城人口规模和结构,坚持产业转移与人口流动相对应,防止无效益、低效益人口的流入和聚集,防止中心城区的各种“城市病”向重点新城转移、扩散或在重点新城复制。

第三,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进一步加大农民向

二、三产业转移和转非的工作力度。解决我市“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分流农民、致富农民。为此,要加快实施以吸纳农民为主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战略,大力推进郊区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进一步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网络,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力度,彻底消除对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和落户的不合理限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的主导作用。

第四,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要着力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展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作者系顺义区政协主席,界别为特邀)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第5篇:城乡清洁工程总结

城乡清洁工程总结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单位的紧密协作配合下,通过全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辖区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各项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城乡清洁工程”日渐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市民肯定和好评,一年来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是一项复杂和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今年我区继续坚持“一把手”

负责制,把“城乡清洁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领导小组工作机构,统筹协调部署工作,精心组织,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强化属地管理,上下联动,坚持落实挂钩点单位和领导联系社区(村)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制度,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主抓,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各镇(办)层层细化工作,划分责任区,逐级落实,明确辖区各路段小街小巷清洁责任,坚持每周五开展责任区内卫生整治活动,并要把开展工作定期向区清洁办汇报。

二、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城乡清洁工程”

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今天市容环境管理干净,明天不一定干净,因此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必须建立长效、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以制度管人、管事,通过制度规范和推动工作,为此我区制订行政首长

巡查制度、督察制度,“门前三包”制度,星期五大搞卫生清洁,24小时向社会公开投诉制度等。通过健全各项制度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办向全区各有关单位发放整治市容环境文件、方案等通知将近xxx份,行政首长巡查xxx次,处理问题xxx件;落实日常督察xxx次,发出整改通知书xxx份,限期整改好xxx件;接到群众投诉xxx件,已处理xxx件;开展突击整治xxx次,清理卫生死角xxx个,垃圾xx万吨,拆除违章建筑xxx处(间),共xxx平方米,清理不规则大型广告牌xx块,清理小广告xxx张,整顿施工乱象xxx起,区财政投入xxx万元,带动各镇(办)及有关单位投入超过xx万元。

三、加强督查,严格问责

为了进一步健全区、镇(办)、社区(村)三级督查网络作用,我区继续实行领导巡查、自行车巡查队、红袖章巡查员等制度,对全区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发现问题,限期整

改,定期复核,及时通报,限时不能整改好的,要进行曝光通报,并将曝光相片放到xxx区政府大院内供领导干部察看,对连续曝光二次以上不整改的,要有关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进行问责和追究责任,从而使“城乡清洁工程”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年来,尽管我区做好大量工作,但“五乱”现象还有时出现反弹化现象,特别是小广告乱张贴难处理问题、清运和清扫不协调问题、“城中村”内垃圾清运难问题、()交叉重复多头管理造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为此我区专门召开xxx年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座谈会,邀请市有关部门领导、区有关部门、单位领导及各界有关人士,共同商量探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问题,为了达到如期效果,xxx年工作计划如下:一是加强领导,理顺管理体制;二进制是建立健全各项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加强巡查、监督和曝光力度,强化整改措施,对曝光二次以

上仍未整改的,要进行问责和追究责任;四是加大投入,改善市政设施和环卫设施,提高管理水平;五是对xxx路以西的保洁地段实际市场化管理,并协调市有关部门制订好监管机制,奖罚制度,促使市场保洁管理工作更加到位,上一个档次。环境清洁专项行动工作的情况汇报环境清洁专项行动工作情况汇报清洁乡村现场会典型经验发言材料

第6篇:城乡清洁工程总结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单位的紧密协作配合下,通过全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辖区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各项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城乡清洁工程”日渐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市民肯定和好评,一年来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是一项复杂和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今年我区继续坚持“一把手”负责制,把“城乡清洁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领导小组工作机构,统筹协调部署工作,精心组织,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强化属地管理,上下联动,坚持落实挂钩点单位和领导联系社区(村)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制度,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主抓,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各镇(办)层层细化工作,划分责任区,逐级落实,明确辖区各路段小街小巷清洁责任,坚持每周五开展责任区内卫生整治活动,并要把开展工作定期向区清洁办汇报。

二、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城乡清洁工程”

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今天市容环境管理干净,明天不一定干净,因此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必须建立长效、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以制度管人、管事,通过制度规范和推动工作,为此我区制订行政首长巡查制度、督察制度,“门前三包”制度,星期五大搞卫生清洁,24小时向社会公开投诉制度等。通过健全各项制度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办向全区各有关单位发放整治市容环境文件、方案等通知将近xxx份,行政首长巡查xxx次,处理问题xxx件;落实日常督察xxx次,发出整改通知书xxx份,限期整改好xxx件;接到群众投诉xxx件,已处理xxx件;开展突击整治xxx次,清理卫生死角xxx个,垃圾xx万吨,拆除违章建筑xxx处(间),共xxx平方米,清理不规则大型广告牌xx块,清理小广告xxx张,整顿施工乱象xxx起,区财政投入xxx万元,带动各镇(办)及有关单位投入超过xx万元。

三、加强督查,严格问责

为了进一步健全区、镇(办)、社区(村)三级督查网络作用,我区继续实行领导巡查、自行车巡查队、红袖章巡查员等制度,对全区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进行全方位监督,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定期复核,及时通报,限时不能整改好的,要进行曝光通报,并将曝光相片放到xxx区政府大院内供领导干部察看,对连续曝光二次以上不整改的,要有关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进行问责和追究责任,从而使“城乡清洁工程”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年来,尽管我区做好大量工作,但“五乱”现象还有时出现反弹化现象,特别是小广告乱张贴难处理问题、清运和清扫不协调问题、“城中村”内垃圾清运难问题、交叉重复多头管理造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为此我区专门召开xxx年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座谈会,邀请市有关部门领导、区有关部门、单位领导及各界有关人士,共同商量探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问题,为了达到如期效果,xxx年工作计划如下:一是加强领导,理顺管理体制;二进制是建立健全各项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加强巡查、监督和曝光力度,强化整改措施,对曝光二次以上仍未整改的,要进行问责和追究责任;四是加大投入,改善市政设施和环卫设施,提高管理水平;五是对xxx路以西的保洁地段实际市场化管理,并协调市有关部门制订好监管机制,奖罚制度,促使市场保洁管理工作更加到位,上一个档次。

第7篇:城乡清洁工程工作

XX镇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活动总结

自去年9月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以来,我镇各单位、各部门认真坚持“深入开展城乡清洁运动,积极形成市容市貌综合管理的良性机制,努力实现我镇卫生面貌的明显改观,对外展示我镇城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文明形象”这一原则,按照区、市、县的统一部署,积极行动,治理“脏、乱、差”,建设“洁、齐、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半年来活动实施情况简要小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做到五个落实。

为确保此次活动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对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细致的安排,做到了“五个落实”。一是落实机构落实,成立了由镇主要领导为组长、镇直各单位主要领导、各村(社区)书记、主任为成员的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和以纪检书记为组长的“城清洁工程”监督小组,分别落实了分管卫生的领导和分管纪检的领导亲自抓“城乡清洁工程”的实施工作和监督工作,并把圩镇街道分成由班子成员负责的责任区,把全镇干部职工落实到各责任区负责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二是场地落实,成立了江西镇“城乡清洁工程”办公室,向外公布了举报电话。三是方案落实,镇下发了江西镇《关于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春季“城乡清洁工程,喜迎2007年春节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各村要组织好本单位的干部、职工和村民按划分区域,认真搞好责任区域内的卫生整洁、清除杂草、杂物、环境污染物的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四是经费落实,保证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活动的一切经费优先安排。自实施此项活动以来,全镇共投入资金

3、6万元。五是职责落实,各部门、各村都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确定了责任人,明确工作职责,落实了责任区清扫和保洁任务。

二、抓住重点,突出难点,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活动落到实处。

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在集镇区。针对这一情况,镇党委和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整顿集镇摊位乱摆、垃圾乱扔、车辆乱停、广告乱贴、施工乱的“五乱”现象。

1、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重大意义。通过会议、标语、广播电视、入户走访等宣传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对群众是民心工程,对企业是信心工程,对城市是管理工程,对发展是环境工程,对干部是作风工程的重大意义。

2、明确任务和落实责任,把工作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一是把圩镇街道分成由政府机关和镇直各单位负责的责任区,把全镇干部职工、镇直各单位主要领导落实到各责任区负责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二是给集镇区内的所有住户及建筑户下发了“关于加强集镇镇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的通知”,特别是对集镇道路两旁的住户和建筑户,要求他们将堆放在门前的建筑材料或物品清理干净,如果是正在建设的要按要求堆放到硬化的水泥道路外,以确保集镇整洁和道路畅通;三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政府机关、镇直各单位干部职工、青年团员对集镇区、沿河两岸进行彻底的大扫除,并要求各单位根据各自责任区的清洁情况进行保洁。

3、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活动效果。一是为了保持集镇长久清洁,镇政府实行“每天一清扫、全天保清洁”的管理制度,聘请两名环卫工人每天对集镇路面全面清扫一次;二是确定每个星期五的下午为集镇环境卫生清扫日,政府机关干部职工和镇直单位干部职工要对各自的责任区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清扫,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三是镇党委、政府成立的督察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单位开展清洁卫生情况进行督察和通报。

三、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了全镇“城乡清洁工程”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为使本镇的“城乡清洁工程”能深入、持久开展并取得实效,镇党委、政府制定了长效管理机制。

1、明确职责、任务。镇党委、政府年初就结合本镇实际,明确了镇直各单位、各村(社区)、和政府机关七大组的2007年全年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固定责任区;

2、提出清洁要求:一是要求每个星期五下午的4:00——5:00为政府机关和镇直各单位清洁责任区的大扫除时间,各责任区责任人要组织好本单位的人员做好清扫工作;二是要求每个星期一上午9:00以前各单位要对机关单位和内部环境进行一次大清理工作并认真搞好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和认真搞好单位办公区室内“四净”(门窗四壁净、顶棚地面净、桌椅茶几净、走廊楼道净)和职工居住楼院“三化”(净化、美化、绿化),实现单位办公区和宿舍区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三是要求各村(社区)每个月要定期组织本村村民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时清运垃圾渣土,消灭卫生死角,搞好村屯管理,为村民营造文明卫生、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

3、严格管理要求:一是各有关部门、单位和村屯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清洁责任区进行全面、彻底地清扫,并根据责任区的卫生情况不定期地进行认真的清扫和保洁;二是镇“城乡清洁工程”督查组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单位、各部门落实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督查。三是各单位、各部门和村(社区委员会)要相应成立“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一名领导具体抓,确保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四是镇“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出好督查通报,好的以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行动迟缓、环境卫生差的单位、村(社区)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4、加大对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活动经费的投入。每个月投入600多元聘请专职的环卫工人对集镇区、二七0至XX集镇区的公路沿线、321国道线XX辖区路段进行定期清扫和保洁。特别是对集镇区实行了每天一扫、全天保洁 并长期坚持下去的管理制度,即聘请环卫工人每天对集镇路面全面清扫一次并全天候地保洁。

四、存在问题:

经过半年的努力,集镇区和公路沿线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集镇居民改掉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其它杂物往河边堆、河边倒的不良习惯,集镇变得比较清洁、整齐、卫生、干净,镇容镇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城乡清洁工程”点多、面广、线长,虽然经过了多方努力,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为:

1、环境卫生整治发展不平衡,集镇整治得比较好,但农村一些地方“脏、乱、差”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2、群众的思想素质还比较低,存在清扫容易保洁难的现象;

3、乡镇无执法权,对乱倒乱堆垃圾

的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预防手段和处理措施;

4、由于乡镇财政体制的改革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缺乏有效的经费保障和人力、物力保障。

五、下步工作打算

1、提高认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宣传好区、市、县关于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有关决定和精神,着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和清洁意识,努力形成人人爱清洁,个个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2、把工作延伸到农村,重点抓好村级卫生死角的清理和整治。下一步将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在各行政村和自然村建立大小不一的垃圾池,加强对村级环境卫生的整治。

3、积极争取县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建立好一支专门的城管环卫队伍,以更好地加强对实施“城乡工程”活动的管理和监督。

上一篇:寝室文化节策划书模本下一篇:广饶县李春杀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