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适应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者地位,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1: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应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在全国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手段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经验的积累与兴趣的培养。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具体分析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实践应用

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和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已经成为指导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标和指路灯,引领中小学教学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启发式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由确立学习方法、自发开展学习过程,最终形成对整个学习环节和过程的有效性学习评价。启发式教学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让其在不断的教师的引导中突出课堂主体性地位,进一步彰显对新课改理念的认真、细致贯彻和落实,保障教育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小学阶段,正处于思维活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其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黄金时期。而小学语文课程属于其学习最为频繁、形象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不断地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以不同思维角度去考虑文本内容,对文本给出创造性的个性化解读。而启发式教学能够较好地处理和平衡好引导思考和限制思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充实自我、发展自我。

一、讨论启发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自主探究意识、自主学习精神,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恢复其主体性地位,让课堂不再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也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的实际教学环节中。基于此,学生的自主讨论是新课改推进中创新性的新型课堂。而且就讨论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而言,其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调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和学习,促进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小学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实际教学中,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是一篇大家很熟悉的文章,就是以一种生动形象的过程和方式告诉小学生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在这样的课堂中,组织课堂讨论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力都还比较有限,所以不主张学生自己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引导式的探究和讨论。教师提前设置问题:①小蝌蚪找妈妈之前应该做什么准备啊?②小蝌蚪找妈妈,它的妈妈到底应该长什么样呢?③小蝌蚪最终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进行学习。

二、实验启发

小学生的抽象性认知能力较弱,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层次,不可能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或定义等准确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以一种较为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出结论,实现有效性学习。在小学阶段,实验是一种最为直观、形象、科学、合理的方式,而且对小学生的吸引力较强,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材中寻找一些小的趣味科学实验的切合点,然后加以整合、完善,提高课堂质量、彰显课堂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的《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我就利用实验的方法,将实验器具带入课堂,让学生直观感受,获得最直观的形象体验。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大大的透明的塑料瓶,在里面盛上大概四分之三的水(为了让学生能够看得更形象、直观,我在透明的清水中滴入几滴红色墨水,使得水有颜色),然后准备了一些小的石子,上课时,讲到乌鸦往瓶子里面投石子的时候,我就开始演示,当同学们看到随着石子越来越多,红色水位越来越高的时候,小朋友们不由惊呼“乌鸦真聪明!”在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中,体现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标和理念。

三、表演启发

小学课堂要区别于初中课堂、高中课堂,因为其课堂氛围更加融洽、活泼,教学进度更加舒缓、细致。在小学课堂中,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适当地将表演引入课堂是个不错的建议和做法。因为据科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公众场合表演的欲望更加强烈,更希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因而将表演引入课堂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性,更能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狐假虎威》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内容搬到课堂中,演绎成一个不错的小短剧。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让学生自愿报名,组成几个小组,大家合作完成短剧,指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有人是导演、有人是演员、有人做头饰、有人念旁白,最后在确定的一段时间后,大家汇报演出,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和兴趣,实现有效教学。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阶段的广泛、普遍运用,表明了新课改的理念和思想已经逐步深入到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脑海中。因为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完成了自身角色的转变,由一个“决策者”、“主导者”、“组织者”、“管理者”转换成一个“服务者”、“从属者”、“引导者”、“协调者”,有效地促进了课堂主体的有效回归,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自我探究、学会如何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开展。而且,启发式教学在更高层面上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一种教学思想的转变和传达,对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有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康钊.浅议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及其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2]吴翊.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育,2011(1).

[3]温溶雪.现代启发式教学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10).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仇海琴

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2: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适应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者地位,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

一、品读赏析,感悟启发

清代学者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与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可见,只有充分地把书读熟、读透,别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和语言文字应用的妙处才能在自己落笔时自然而然地显现。品读鉴赏教学法实际上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也是重中之重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它注重的是让学生不断进行分层递进的体验,最终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因此,语文课极重朗读。课前要求预习,熟读课文。课上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些好词佳句还要求学生在课后背诵。而在这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文字对于学生们的启发力不容小觑。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反复诵读《树之歌》,他们自己体会到了比喻句“梧桐树叶像手掌”的妙处。有一次,上完手工课后,他们拿来一堆树叶,有的学生指着银杏树叶对我说:“老师,您看,银杏树叶像一把小扇子。”有的学生把柳叶贴到了画纸上,说柳叶像一条小船。那一刻,我忽然就感觉到了反复读书、反复体会所带给学生的思维启发——在某个时刻触发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灵感喷涌而出。那一周批阅日记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学生用到了比喻句,为了表扬他们,我特意把这些优秀的句子放在班里进行展示。从那以后,愿意用比喻句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二、设置情境,引发思考

设置情境,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在实际小语课堂教学中,既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体验形式,帮助学生融情于景,引发思考。

(一)设置问题情境

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上通过一些有效问题的设计来创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氛围。如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宇宙的另一边》,课标中要求学生:1.了解课文中“宇宙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感受“我”大胆而奇特的想象。2.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而作为习作单元中的一篇,这两个教学目标中其实还隐含着习作单元中的一个重要想象方法,即“反着想”,要求学生学会用“反着想”的方法发散思维想象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秘密。针对此,我抓住了一个关键词“倒影”进行了问题情境的设置。在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座城市和它的倒影的剪纸,要求学生通过位置的摆放,体会什么是“倒影”,学生们动手摆好后,发出恍然大悟的叹息声,然后再不说什么“倒立的影子”了,而是用书里的一句话回答了我——“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那里有座一样的城市,有条一样的街道,街角处有栋一样的房子,房子里有个一样的孩子。”然后我以“倒影”这个关键词为中心,展开启发式提问:默读课文3—6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用横线划出宇宙这一边的情况,用波浪线划出宇宙另一边的情况。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了“反着想”的想象方法。

(二)创设具体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当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望和创新潜能构建课堂时,学生们就会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得到充分的启发和领悟。比如一年级的课文《狐狸和乌鸦》的教学,就非常适合课本剧创设情境。选择理由有两方面:首先,本文几乎通篇由对话组成;其次,主人公性格非常鲜明。为了让学生们能自己体会到文中两种小动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中心,我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了课本剧的演练,要求他们要加上自己揣摩出来的表情和动作。然后由表现最好的小组到教室前方,带着小狐狸和小乌鸦的头饰进行演示。学生们把狐狸的狡诈和谄媚的语气演绎得活灵活现,也表现出了乌鸦从开始对狐狸的防备到最后因爱听奉承话而受骗的愚蠢。演示的学生表情、动作都很卖力,观看的学生很给面子地在下面鼓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思考重点问题,我让他们进行了第二次演示。他们边演示,我边以森林小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狐狸先生,您为什么总是称赞乌鸦太太呢?”“乌鸦太太,为什么您对狐狸先生不予理睬呢?”“乌鸦太太,您为什么最后会张嘴唱歌呢?”“其他小动物们,你们了解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之后,有什么感受呢?”学生们在氛围的渲染下潜意识里获得的东西一下子就出来了。有的说狐狸太狡诈了,乌鸦太太不应该掉以轻心;有的说乌鸦太太愚蠢,应该改掉爱听奉承话的坏习惯;还有的说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当时,我忽然就意识到给学生营造出这种课本剧的氛围,让学生直观地去表现所看到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这对于他们体会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情感非常重要。而我想要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学生们通过课本剧营造的氛围自己就体会到了,不论学生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魅力和强大力量。

三、理论指导,讨论探究

启发式教学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要求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的要求:“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越来越应该起到理论指导和思维引导的作用。课堂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学生自己存疑、思考和辩论的环节。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碰触下,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出来的,教师并不把自己的任何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让学生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能够自己逐步澄清所生的疑问,进而完成知识的构建。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改变“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逐渐让学生习惯在课堂中“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体验者。

在小学中年级,教师可以专门为这些脉络清晰的长篇课文的教学整理出一条学习思路。如:第一,初读课文,发现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第二,提炼出具有关键意义的大问题,小组讨论,班内展示交流。第三,对课文总结回顾。在第二部分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先带着学生们讨论一个部分,给学生一个方法的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余下部分的讨论交流。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越发成熟,可以尝试让他们自己设计课程,教师只做整体把握。如:六年级时,学生们自己分析了一篇课文《少年闰土》,他们很有条理,读过课文之后,给自己提出了几个小问题,由学生自己写在黑板上:第一,閏土是谁?第二,闰土的外貌怎样描述?第三,有少年闰土,有没有老年闰土?第四,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前三个小问题回答了,剩下一个大问题“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们经过分析,一致认为答案牵涉很广而且隐隐贴近主题,可以作为本文的关键性问题。于是小组讨论、交流。当时我只是在涉及到“雪地捕鸟”这一部分时,对学生的困难点进行了一些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动词,提炼出闰土的性格。学生这一节课自己质疑、自己讨论交流、自己构建出了本篇课文的知识结构,对学习知识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启发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它让语文教师用一种全新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语文课堂在师生和谐互动的情况下事半功倍地实现教学目标;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的魅力教学。

(责任编辑 左毓红)

作者: 陈颖

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3: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较为优势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积累与运用、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达到一个嶄新的层次。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入研究“启发式”教学,对素质教育意义重大。教师恰到好处的运用“启发式”,是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根本途径,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力肯定,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是培养学生鲜明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切实保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呢?

一、联系实际,感知理解

从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对新知识进行饶有兴趣的讲解,提供生动通俗的事例,以诱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理解新知识,从而获得具体、明白、正确的认识,主要做法有:

1.提供范例

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先提供与此相关的知识或训练项目,给学生以启迪,让他们在思维过程中触类旁通。如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明白:种树、种菜、种庄稼,都是有收获的,但小猫种鱼不可能有收获。明白这一道理学生有困难,因此教师先举出学生所熟悉的种树、种菜、种庄稼的实例作说明,再引导学生想想:鱼要生存离不开哪些条件,之后让他们讨论:(1)小猫真的会收到很多鱼吗?(2)你观察过吗,小鱼生长在哪里?(3)谁能帮助小猫找到收到很多鱼的办法呢?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能种,难点自然迎刃而解。

2.画简笔画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课文内容有的理解很难,这时适时地画简笔画来启发学生思维,是行之有效的。如教学《挑山工》这篇课文,上课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两幅简笔画,一幅是单斜线,一幅是之字形线,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条路线,哪条长?让你分别走这两条路线,哪条花的时间长?然后让大家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用图示法直观形象地引出课题,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上课伊始注意力便高度集中,课堂效率自然也就很高。

3.利用教具

有些课文的内容较为复杂,仅靠图画还是难以让学生理解,这时便可以结合运用直观教具,例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在黑板上画一条小河,事先准备好老牛和小松鼠的图画模型,把他们依次放到“河水”中,教师不用多讲,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同样的水中,老牛和小松鼠进去会有不同的结果。再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学生借助教师的实验,很容易就明白乌鸦开始为什么喝不到水,后来是怎么喝到水的。

4.联系实际

小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特别需要现有经验作为支柱,所以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让他们的思维从已知顺利地通向未知。如寓言《刻舟求剑》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感知寓意,可启发学生审察自己的生活实际:你犯过什么错误?有没有接受别人的意见?结果怎么样?跟《刻舟求剑》的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从这一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教训?这样引导学生根据切身体验展开类比联想,就容易获得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5.提示结构

在学生预习、练习、复习等教学环节上给学生提示知识的系统或网络,能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他们的理解、记忆指明方向和提供方法。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安排学生预习时,先提以下问题:雪地什么样?什么样的人叫小画家?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他们画的什么?他们怎么成为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预习概括了课文的中心内容,提示了重点词语,能帮助学生领悟进一步学习的目标与线索。

二、 激发兴趣,入境入情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感情交流,形成学习兴趣、良好的心境、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入境入情”,触发联想和想象。主要做法有: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

在课文讲读的适当环节,选择优美精彩的语段,把学生引入到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和表达欲望。如教古诗《鹅》,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描述:读了骆宾王七岁时做的小诗《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一只鹅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它正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叫,好像在唱歌。你看鹅的羽毛洁白,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水,水清得能看见鹅那红色的脚掌在水中拨动。这只鹅是多么美丽可爱呀!这样把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启发了学生的审美活动。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课堂学习气氛作为学生认知活动必备的“情绪背景”,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有着“相互示范效应”。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教师在出示课题后组织讨论“天堂指什么地方?”在学生发言后小结:鸟的天堂又是指哪里?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呢?这样因势利导揭示矛盾,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情绪,强化了他们探求答案的需要倾向。

三、巧妙设疑,提出问题

问即为教师有目的地设疑提问,在教材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情境”,答是教师合理处理学生的质疑,这样使问与答都成为刺激学生思维与创造的动力。提问要考虑以下方面:

1.精心创设各种问题

提出的问题要突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巧妙的提问给学生导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也不动?为什么他的战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活活被火烧死而不能去救?这些都要联系到战斗任务的重要,联系潜伏条件的艰巨,联系当时环境的险恶,才能有深切的感受。

为了启发学生由表及里地进行思维,教学中还要注意设计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问题串。如教学《捞铁牛》这篇课文,可以设计这样一组提问:谁决定捞铁牛?他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一只只捞起来的?他是谁?这样逐层理解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引导学生推事及人,对怀丙的智慧才能也会由衷的敬佩。

2.考虑提问的对象

学生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我们要因人而问,力求让各类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一般情况下先提问中等生,再让优等生作补充,或帮助解难点,简单的问题多让后进生来答,偶尔也让他们试试难题。这样提问面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投入。

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除了加强师生交往外,还要为全体学生,尤其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从而开拓思维,激发学习潜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开阔性、逻辑性,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

例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师讲读完课文后,提出问题:“除了乌鸦想的这个办法外,还有什么办法能使乌鸦喝着水?”学生小组讨论,思维活跃,积极回答,想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办法。又如教学生用“车”字组词,通过小组交往,相互启发,结果连中下生都能从车的名称、用途、类型、构件等方面组成丰富的词语,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觉地获得知识,学会自己动脑筋,离不开教师对思维训练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是怎样思考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启迪他们的智慧,相信我们的课堂效率也会因此而不断提高。

作者:孙颖杰

上一篇:重点流域综治工作总结下一篇:轮滑协会下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