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旱情报告

2022-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镇旱情报告》,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镇旱情报告

深化镇管社区体制创新调研报告

2016年2月,上海市委《2016年上海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要点》指出,完善城乡接合部和郊区大型居住区镇管社区运行机制,健全治理体系。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社会工作党委、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深化‘镇管社区’体制机制创新”专题调研。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镇管社区前一轮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贯彻落实“1+6”系列文件的阶段性成效也在逐渐凸显,但较之街道社区,镇管社区类型复杂,人口多元,普遍存在着体制、资源、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且在贯彻落实“1+6”系列文件的动态过程中叠加了新的内容和问题,在上海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必须对镇管社区工作继续予以重点关注,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中心,破解瓶颈难点问题,积极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一、上海市镇管社区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镇管社区探索实践主要集中于快速城市化社区、撤制镇、大型居住社区等三大类型镇域社区。截至2016年6月,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区等9个区开展了镇管社区试点工作,目前共涉及101个镇,1527个居委会,工作覆盖常住人口1063.8万人。

从2012年开展试点工作至今,全市镇管社区探索形成直接管理、间接管理两种基本模式。郊区101个镇中,采取分片间接管理模式的镇有35个,所占比例为34.7%;采取直接管理模式的镇有66个,占65.3%。实行分片管理的35个镇共建立了101个社区(片区),涉及6个区(浦东、

宝山、嘉定、松江、青浦、奉贤),辖区人口478.31万,涉及770个居委会。其中,已纳入基本管理单元的社区(片区)数为54个,占全部分片社区的比例为53.5%;具有完整中间层结构(即“两委一中心”)的社区(片区)共64个,所占比例为63.4%。

二、近年来上海市推进镇管社区工作的探索实践

2015年初,市社会建设办公室联合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民政局、市委农办等相关部门成立了全市镇管社区协调工作机制,并于9月正式出台《关于创新镇管社区体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意见》(沪社工委〔2015〕41号文)。在此基础上,宝山、浦东等区也先后发布专门文件,进一步深化开展镇管社区探索实践工作。

1.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模式

在贯彻落实“1+6”系列文件过程中,新一轮的镇管社区探索创新既要面对“基本管理单元”这一新生事物,也要处理既有体制创新模式与镇域实际情况的匹配关系。其中,宝山区率先制定出台《关于探索完善“镇管社区”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宝委〔2015〕92号文)作为区“1+6+1”配套文件的组成部分。宝山区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包含基本管理单元的分级管理”“包含片区的分级管理”“直接管理”等三种镇管社区基本模式,并鼓励各镇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新模式,形成覆盖全区的“3+X”模式。宝山区从镇管社区组织架构深化创新出发,以两大基本模式为蓝本,初步构建了符合镇域社区实际、具有一定推广意义的镇管社区体制新模式。

2.深化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在贯彻落实“1+6”系列文件过程中,镇管社区工作在原有瓶颈短板的基础上叠加了新的问题,既有的政策保障体系亟待深化完善,部分区开展了这一领域的深化创新。其中,浦东新区以市区联动共建的方式探索形成了《关于推进镇管社区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镇级体制改革的方案》《关于推进基层公共事务共商共治自治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镇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型居住社区财力保障工作的意见》等“1+4”配套文件体系。浦东新区从镇管社区的政策保障体系入手,既破解了试点工作过程中所碰到的瓶颈难点问题,也为新一轮深化创新工作奠定了政策保障基础,在全市层面都具有典型引领效应。

3.深化落实社区服务管理

在贯彻落实“1+6”系列文件过程中,郊区各区普遍通过做实基本管理单元的方式来强化大型居住区、撤制镇等薄弱区域的服务管理。其中,闵行区研究制定《关于做实基本管理单元的实施方案》,制定并下发了“两委”的职责清单(试行版),推动社区服务管理和行政执法力量下沉至基本管理单元,并大力推进邻里中心建设,强化镇域社区的服务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宝山区、嘉定区等区也涌现出诸如“睦邻节”

“堂客汇”“360”“365”等社区服务品牌。郊区各区通过做实基本管理单元的方式来加强镇管社区建设,缓解了大居、撤制镇等薄弱地区的社区服务管理压力。

4.深化探索社区治理体系

在贯彻落实“1+6”系列文件的过程中,郊区各区普遍通过探索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方式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其中,嘉定区引进信义置业开展社区营造项目,把居民自愿参与的社区营造理念带给社区;闵行区配套推进“党建引领居村自治,携手共建睦邻家园”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充分发动“三长”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宝山区推进“互联网+社区”模式青年中心建设,依托“青春宝山”“顾村新鲜事”等新媒体促进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金山区朱泾镇积极探索“网格化社区”管理新模式,推进区域化党建、城市综合治理与社区服务管理相融合。

三、当前镇管社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镇管社区模式统筹难度大

不同镇域差异很大,社區类型复杂多元,开展镇管社区工作的基础条件差别很大,给全市层面、各区层面的经验表述和模式整合带来很大困难。主要包括:“中间层”设置模式不一,相应的组织架构在短时期内难以统一;商品房、大居、撤制镇社区等社区类型之间的张力很大,统筹难度大。

2.镇管社区运行机制较薄弱

镇管社区基本完成组织架构后的运行机制仍较为薄弱。主要包括:镇管社区的配套政策相对滞后,诸如镇级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瓶颈短板问题亟待全市层面的配套政策;薄弱区域的服务管理力度不足,特别是未纳入基本管理单元的其他区域仍基本维持现状;间接管理模式中,“两委一中心”的日常运作机制不健全,比如工作力量配置不到位等;直接管理模式中,各镇社区办设置模式不一且实际运作效果不一。

3.社区服务管理资源不均衡

镇管社区服务管理资源除了普遍不足之外,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不均衡。主要包括:镇管社区目前缺乏类似基本管理单元的资源配置标准和动态调整机制;间接管理模式中,部分分片社区仍未设置完整的“两委一中心”架构,已经具有“两委一中心”架构的资源配置不一;直接管理模式中,社区办的资源配置不一;基层政府搭建各类社区服务平台,但下沉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

4.社区治理体系构建难度大

较之街道社区,全市层面的镇管社区整体建设起步较晚,开展新型社区治理实践的基础较为薄弱。主要包括:社区党建工作起点低,资源统筹能力有限;设置“中间层”的行政色彩较浓,忽视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培育;居村委协助政府方面的职责过重,社区动员机制薄弱。

四、进一步深化镇管社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预计“十三五”期间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拓展,镇管社区不但要长期存在,而且其重要性将日益凸显。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工作领域将长时间存在,能达到析出街道、基本管理单元设置要求的区域还是少数,其他镇域社区仍将继续由镇管社区来负责;二是适用范围将跨区域拓展,城市化社区的分布将从目前的近郊和中郊逐步向中远郊拓展,镇管社区的工作重点也将随之向中远郊辐射;三是工作对象将跨领域延伸,镇管社区实践中增加了以撤制镇为基础的社区,实际工作对象涵盖了城乡社区,中央文件明确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基本单元地位,也为镇管社区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提供契机。由此,在上海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必须对镇管社区继续予以重点关注,按照“一切围着基层想、一切围着基层干、一切围着基层转”的指导原则,深化镇管社区体制机制创新和配套政策体系,加快破解社区服务管理的瓶颈短板,积极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镇管社区模式,让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基层有活力。具体建议如下:

1.正确处理好深化镇管社区创新工作的思想认识问题

根据调研和社区发展规律,我们认为全市镇管社区体制创新工作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具体可以分为“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服务管理—治理体系”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第一阶段(2012-2014年)的工作重点是组织架构创新,具体成果是直管、间管两大模式;第二阶段(2015-2016年)的工作重点是在落实“1+6”文件中配套推进运行机制创新,目标成果是形成诸如浦东“1+4”的配套政策体系;第三阶段(2017年)的工作重点是要做实镇管社区服务管理,目标成果是一批社区服务品牌和居民获得感;第四阶段(2018年)的工作重点是要构建镇管社区治理体系,目标成果是党建引领基层社区共治自治格局基本成形。而在当前阶段,镇管社区工作囊括内容过多,工作重点不突出,实际工作成效也不明显,亟待根据阶段任务进行“瘦身”。

2.建立健全镇管社区的分类治理体系

在新一轮镇管社区深化创新中,面对镇域社区多元形态,必须继续坚持试点工作不搞“一刀切”的原则。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一是镇域社区总体分类治理,建议具备相关条件的镇域社区与基本管理单元、析出街道进行有效衔接,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区域继续采取现有镇管社区治理模式;二是镇域社区模式分类治理,鼓励各镇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等指导性标准;三是镇域城乡社区分类治理,重点是关注以撤制镇为基础的社区,建议将农村社区纳入镇管社区工作范围。

3.关注镇管社区与基本管理单元的关系问题

从基本管理单元到析出街道具有较长的时间周期,镇管社区和基本管理单元长期并置,建议专题研究两者之间关系。当前,各镇并行两种模式:一种是基本管理单元从镇管社区中独立出来(以闵行颛桥为典型),一种是将基本管理单元继续作为镇管社区的一个区域(以宝山顾村为典型)。目前,两种形式孰优孰劣尚难分清,只能继续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待条件成熟再进行规范。

4.大力推进镇管社区运行机制创新

当前镇管社区的工作重点是与基层建设结合起来,推进运行机制创新。其主要着力点有:一是强化镇的社区服务管理职责,在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的基础上,推动镇级行政体制调整,扩大镇的社区服务管理职责,增加社区服务管理的考核权重;二是深化分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对于目前未纳入基本管理单元的但已经具有完整的“两委一中心”架构的分片管理社区,继续推动专职人员配置到位,健全日常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对已分片管理但未建立“两

委一中心”架构的社区,继续推动

“两委一中心”标配到位;三是深化直接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在直管模式中,做大做强社区办,选聘副处级干部担任主任以强化事务协调,将镇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区办,推动其向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的综合性机构转型;四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骨干人员考察合格后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优先将班长工程人员、青年后备干部、社工专业毕业生安排至基层社区锻炼;五是健全镇管社区保障性政策体系,梳理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居委会/村委会职责清单等基础性目录,健全社区准入、监督、考核等工作机制。

5.探索建立镇管社区服务管理动态调整机制

当前,镇管社区较为迫切的工作是依据社区总体指标制定全市镇管社区服务管理标准体系。其中,首先要制定人员配置标准,建议按照“万分之三”的原则即每万名常住社区居民配置3名专职工作人员,或按照“五分之一”的原则即每五个居委会配置1名专职工作人员的标准制定镇管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配置标准,逐步落实日常工作经费、基本服务管理资源,提出公共服务可及性、社会管理有效性的建议性试行标准,作為镇管社区资源配置的参照标准。在此基础上,尽快赋予各镇社区工作综合权限,加强财力保障力度,鼓励探索社区发展基金、共治金、自治金等补充形式。

6.做实党建引领镇管社区工作

为做实党建引领镇管社区工作,建议推进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完善镇管社区党建体制,对照街道党建体制改革,尽快进行镇管社区党建体制改革;二是加强镇管社区党建项目化运作能力,吸纳项目化运作专业人才,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项目运作和绩效评估机制;三是加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在落实人员到位、专岗专用的基础上注意不同层级党组织的专职党群工作者差别化建设;四是明确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尽快解决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问题,减少行政事务,回归其本职工作。

(执笔人:辛亮亮 张友庭)

(责任编辑 矫海霞)

作者: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课题组

第2篇:峰迭镇畜牧兽医站工作调研报告

摘要:为做好全镇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全镇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对全镇动物防疫工作谈一点认识。

关键词:峰迭镇 ;畜牧兽医站;工作报告

1 基本情况

1.1 动物防疫及防疫监督机构人员情况

我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以来,相继完成了动物卫生监督所与动物防疫技术支撑机构分设,成立了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乡镇畜牧兽医站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分别挂乡镇畜牧兽医站和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两块牌子。

1.2 动物防疫及防疫监督机构开展工作情况

镇畜牧兽医站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开展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重点的防疫工作,全镇春秋两次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集中免疫率均达100%,常规免疫也达到应免尽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的免疫工作经免疫效果检测,免疫抗体水平均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有效防控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同时,积极开展了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工作,加强了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畜牧业养殖投入品的监管,有力保障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机制不够顺畅

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后,乡镇站的职能将逐步由技术服务向行政执法和技术服务两方面发展。目前,县级已实现行政执法与技术服务机构分离,而乡镇仍是一套人马,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分工不明确,县、乡上下不易贯通,甚至出现工作推诿现象。 2.2 乡镇站从事行政执法的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需加强培训

这些工作人员过去都主要是从事畜牧兽医技术工作的,执法工作经历少,法律水平不高,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需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2.3 动物卫生行政执法工作开展不全面

主要体现在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不健全,动物检疫特别是产地检疫开展不全面;其它监督工作如种畜禽、兽药饲料、动物诊疗等监管工作还不够深入;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深化。

2.4 没有工作经费,难以保证有关工作全面开展

2.4.1不能保证动物卫生行政执法工作。按照动物卫生监督所确定的职责,肩负着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兽药监管、饲料监管、动物诊疗监管、种畜禽监管、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业项目管理等7个方面,执法内容多,环节多,涉及面广,职责重大,特别是动物检疫监督和兽药饲料监管工作,由于群众对此方面的法律认识不足,稍有放松,就有反弹,必须保持经常性的执法监督秩序。

2.4.2不能保证动物疫情监测及测报工作。每年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质量进行监督,春秋两季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进行抽检,任务繁重,这些抽检开支很大,没有预算经费支持,直接影响测报工作。

3 措施建议

3.1 加强制度建设,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机制

在现行体制下,加强机构内部管理,明确个人职责分工,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另一部分人为官方兽医,专门从事动物卫生行政执法工作,由县农牧局来管理,成立乡镇站财务核算中心,形成县、乡、人、财、事的三权统一。

3.2 加强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3.2.1采取多次层、分类别、分批次大力培训现有在职技术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创造条件每年选派专业优秀人才到先进地方学习经验,然后再培训本地其它人员,使大家不断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狠抓行政执法人员的技能培训,并通过积极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努力锻炼执法人员的实战能力,培养执法人员敢于执法、善于执法的能力,促进动物卫生行政执法工作上新的高度。

3.2.2对从事实验室的工作的人员要进行培养,提高实验室工作能力,并且培养出来的人要长期从事该项工作,不能调换,从待遇和职称上给予照顾,稳定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能够自觉专心地从事自已的工作,发挥自已的才能,从而建立起一只长效的动物疫病防治网络。

3.3 循序渐进,有步骤地积极推进动物卫生行政执法工作全面开展

3.3.1加快完善动物卫生行政执法各项工作制度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动物卫生行政执法工作。要修改完善动物卫生检疫员(官方兽医)、动物卫生监督员、动物卫生检疫协检员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动物产地检疫、动物屠宰检疫、活畜交易市场监督管理、畜产品经营场所和流通环节监督管理以及动物卫生监督系统信访工作和行政复议工作制度等。

3.3.2建立重大动物疫病追溯体系。以佩戴新的畜禽标识为契机,全面推进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按照有利生产、促进流通、方便群众、便于检疫的原则,认真做好各动物产地检疫报检点的工作。

3.4 加快出台村级防疫员管理办法

3.4.1积极争取政府早日出台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健全和完善村級防疫员准入机制、考核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实施村级防疫员财政补贴政策,完善县、乡、村疫病防治体系,建立健全疫病防治网络。

3.4.2建立健全村级防疫员利益保障机制,稳定村级防疫员队伍,村级防疫员的劳动报酬应采取以动物防疫、品种改良、动物疫病诊疗等有偿技术服务收入为主,与各级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作者:杨建平

第3篇:关于钦工镇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级党政机关、基层党组织协力攻坚,响应政府号召,带领广大群众在这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领军者,应在社会实践中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四有”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添砖加瓦,展现青春姿态。在本次对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进行的调研活动中,青年学生实地了解乡镇振兴的改革方式,更深入地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今后为乡镇发展做贡献的决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兴产业 增收致富 改革

引言

2021年2月中旬,钦工镇乡村振兴调查团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进行了一次关于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地为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整个社会实践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展开,希望可以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让更多年轻人对基层社会治理、乡村产业、基础设施等有所了解、激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感悟。团队通过对钦工镇振兴具体项目的调研走访,特别是对宋集村林下经济和镇西村天裔鸽业这两个特色项目进行了专门的调研考察,了解并研究了钦工镇独特的振兴之路。

一、钦工镇的基本情况

钦工镇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渠北腹地,南距淮安城约20公里,北距涟水城约12公里,是淮安区渠北片的中心集镇和江苏省重点建设小城镇。全镇总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4.2万亩,全镇总人口4万人(其中集镇人口1万人),农业总户数7900户,3万人辖12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钦工镇是红色革命老区,是苏北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是中共淮安特委和淮安县委的诞生地。

本次社会实践围绕钦工镇这一带有红色记忆的苏北乡镇展开,通过故地看新颜、深入乡村看振兴、走进基层看发展,感受在社会长期稳定下我国经济的高速稳步发展,体会乡村振兴的辛酸苦辣。

二、钦工镇的乡村振兴战略

在钦工镇进行调研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很多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新项目,例如:兴产业、促增收、农房改善、新型乡村产业和环境整治等,它们都是推动钦工镇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强有力环节,最大程度上提高了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切实为广大乡村居民提供物质保障、满足精神需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对此进行了调研与学习[ 1 ]。

1.兴产业、促增收

增加乡镇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把“事情”办实、办好,就得把提高乡镇居民收入作为钦工镇的第一大民生工程[ 2 ]。

在与同行的网格员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 2020年是决胜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号召,钦工镇工作第一位始终是提升乡镇居民收入,认真深入贯彻落实稳定扩大就业、兴产业优机制、强化兜底保障等各项举措。

我们跟着网格员前往钦工镇宋集村,走访相关农户,对“林下经济”这一项目进行实践学习。新型乡村产业是新时期新政策下的一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它的经营模式为“集体经营+合作社+农户”,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创收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宋集村的多元农业综合体项目,这是一片种植山核桃、甘蓝、苹果、梨子、桃等农产品的特色产地,是淮安区“党组引领、集成振兴”的示范片。在片区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这种新型经营模式以“富民、壮村”为目标,开拓了增加居民收入的新思路,让百姓们的生活步上了一个新台阶。[ 3 ]如今,大力发展中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产业富民的致富新路径。以这種方式代替单纯对低收入村户进行的经济补助,不仅可以让低收入农户收获更多收益,也让村集体经济实现新的创收。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片多元农业综合体项目已经吸纳了20名低收入农户,预计村集体经营收入达40余万。通过此行,我们也了解了现阶段实施振兴战略的新模式——将增收与企业相结合,既有利于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解决企业缺工问题。

钦工镇镇西村的天裔鸽业企业是与钦工镇振兴战略挂钩的重点工程,该企业带动了淮安市经济薄弱村的经济发展,为其提供物质保障,同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淮安市就业发展问题的解决。

在天裔鸽业的园区中,我们观看了天裔鸽业的企业纪录片,并对天裔鸽业如何与村民增收进行了一番探讨,对企业与增收结合的新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了解到这一项目工程不仅为乡村振兴描摹路径,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让居民有了增收致富的依靠。[ 4 ]

蛋鸽舍里的温度较高,一个鸽舍约有二百只鸽子,地上散落了很多鸽子扑棱时落下的羽毛,这些不足之处都提醒着企业应不断完善技术,追求更高水准。企业负责人为我们展示了鸽舍自动滚蛋技术,鸽子下蛋后,鸽蛋会自动滚入鸽蛋暂时收纳箱内,展现了新时代新技术下的产业生命力。在天裔鸽业的参观与学习中,我们更深一步领悟到了新科技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有利帮助。

2.农房改善

农房改善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项目,2020年,钦工镇在农房改善环节上开展了两个具体项目——钦工镇西设腾飞小区和东支社区。这两个项目主要致力于四个方面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塑造田园风光;提升公共配套、建设幸福家园;突出产业联动、全面振兴生产;控制建设成本、打造民心工程,在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公共服务、提高产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农房改善以拆除原有破旧农房瓦房、建设新型小区为主要手段,致力于向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使人文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在最大程度上做到既体现田园风光、保障生态环境,又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强居民生活服务。

此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与环境,对生态发展及产业建设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钦工镇在第一产业的建设上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不仅发展寻常稻米小麦的种植培养,在果蔬种植上也有新突破,尤其是特色果业的发展。相对应地,农房改善加强了人文与生态更高程度的紧密结合,促进“水—田—果—林—宅”的融合一体化发展,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水田果林人居”的和谐共生,因地制宜,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房改善对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公共服务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突显在以下几方面:

(1)改善人居环境,塑造田园风光

农房改善项目周边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占据地理位置优势,靠近镇区,实现镇区教育、医疗设施的高效共享,入住居民可享受在镇区就学、就医、购物等基础服务,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具体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当地的建筑特色(淮安位于苏北腹地,民居以青砖灰瓦为特点,体现古朴淳厚风格)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着力打造出一个既体现淳朴田园风光,又兼备多样化功能的宜居建筑形态。

(2)提升公共配套,建设幸福家园

项目结合钦工镇的建筑特色以及居民的居住需求,兼具宜居环境的建筑形态活力,打造出一个符合现代城镇化要求的成熟居住区。时代发展的鲜明特征在综合功能上也能够体现出来,不断加大力度来打造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包含购物中心、教育点、警务中心、卫生医疗站点、邻里中心等),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一个管理有序、服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各个社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共同体,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

(3)狠抓产居融合,促进富民增收

项目在邻里中心设置农贸市场、生活日用品超市、快递点、肉圆制作展示销售点、特色农产品展示销售点、电商等销售服务行业设施,提供就业岗位与机会,在缓解群众就业压力上起到重要作用。不仅如此,邻里中心还设置了203平方米的就业培训中心,为入住居民就近到钦工工业集中区、商贸区以及服务领域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大力支持,进一步促进了产业与居住环境相融合,有利于富民增收。

(4)突出产业联动,全面振兴乡产

采用“体验+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充分利用一产、二产、三产的生产空间,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亲子活动等休闲服务,带动乡村产业共同发展。

一产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结合,为游客提供体验精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展示、亲子种植体验等体验;二产与当地毛巾厂结合,为游客提供有机棉毛巾生产、手工加工工坊等的体验;三产与体验点建设结合,在体验点外围改造一定数量的农宅开发农家乐产业,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与相关服务。产业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的股份合作社形式,充分利用能人、市场、产业的优势,由村委会牵头各方主体成立股份合作社,统一对接市场,既为农户创收提供服务,又为村集体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保障。

3.环境整治

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环境整治一直是整个淮安区发展建设的重点环节,该环节下包括一系列具体措施,例如:拆除违规建筑、改善村居环境、清洁河道等项目。

钦工镇近年来修建了很多便民、利民的工程、水利设施。在钦工镇进行实地探访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很多便民举措,比如将主要干道修整为“黑色路面”,宽阔的柏油路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拓宽钦工镇当地的大寨河,并清理河道中的淤泥,方便民众从大寨河中进行对农田的取水灌溉。

在改善村居的居住环境方面,主要是对违章建筑的拆除。拆除私搭乱盖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对于村民的居住安全来说却是大事。政府特派专业部门对违规建筑进行大刀阔斧的拆除工作,不少居民也受此感染,我们常常在村里看到有居民开着挖掘机自觉将自家违规搭建、妨碍正常交通通行的建筑进行拆除。

4.便民工程

在钦工镇的街道上,不仅是便民基础设施随处可见,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诸如数字电影固定放映点、淮剧团等休闲娱乐设备设施,它们不仅有助于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还能帮助居民陶冶高尚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在公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名人名言以及对一些针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宣传标语和宣傳牌,在乡镇文化墙上,我们也能看到有关扫黑除恶、环境整治等相关热点问题的漫画,以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方式起到了宣传作用,也丰富美化了居住环境。

钦工镇在这些年,已将所有主要干道修整为“黑色路面”(柏油路面),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次,拓宽大寨河的工程也顺利开展,对河道中的淤泥也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在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细致耐心地为前来寻求帮助的村民提供帮助,对现行政策方案进行解释,让村民更加了解针对自己的补贴措施。

通过对这一系列便民举措的了解,我们也确确实实理解了学习进乡村、文创进乡村、服务进乡村、科技进乡村的重要性,同时,对新型“乡村振兴战略”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反思。

三、结语

时光飞逝,我们的实践工作在实地走访与深入挖掘中顺利画上了句号,我们通过对钦工镇相关产业人员、基层工作者的详细介绍,对各项乡村振兴项目的深入探索,了解到钦工镇近年来第一产业的大幅度提升,小到稻米小麦的种植,大到蔬菜果园的打理,领略了农业发展新态势;环境修整及农房改善项目的开展,使人文与生态环境实现了更高程度上的融合;“水—田—果—林—宅”的融合发展,最大程度上促进了“水田果林人居”的和谐共生,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钦工镇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了解到的很多知识在平时的书本、甚至新闻报道中都很少能够有所接触,然而,越是靠近基层实地走访得来的资料越是真实,也越能启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学习进乡村、文创进乡村、服务进乡村、科技进乡村的新型“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有利之处,为今后我们走出校园、投入社会生产服务提供了指引。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同时应当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学习学懂相关政策与方针,并将其弄透,加强今后为乡镇发展做贡献的决心,要以钉钉子精神扎根基础,尽绵薄之力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原.天裔鸽业:打造全球最大蛋鸽繁育基地[N].淮安区报.2018-04-18(头版).

[2]黄洁.淮安区钦工镇宋集村:“林下经济”让百姓生活上台阶[EB/OL].无线淮安.2020-07-07.

[3]陈雅雯.钦工镇宋集村:发展林下经济,开拓产业富民新路径[EB/OL].视听淮安.2019-05-18.

[4]周建,王娟.钦工镇农房改善项目腾飞小区开工建设[EB/OL].苏淮视界.2020-05-20.

(责任编辑:李雪威)

作者:唐子昊 戴凡子

第4篇:****镇旱情汇报

一、旱情及受灾情况

今春以来,****镇降水量持续偏少,气温偏高,土地失墒严重,已形成冬春连旱形势,持续干旱造成地上水补充不足,地下水位严重下降,部分溪河断流,水井、水窖蓄水严重不足,富家河水库已降至历史最低水位,3000亩土地出现干白,农作物大面积受灾。据统计,全镇约2.5万亩耕地受干旱灾害严重,其中小麦1.3万亩,油菜4000亩,桑蚕2000余亩、木瓜4000余亩受灾严重,蔬菜、玉米等其它农作物均有不同程度受灾,预计综合减产幅度达70%以上,损失700余万元;约1.5万株林苗受灾,其中木瓜约0.6万株,核桃约0.1万株,损失约15万元;多种化经营基地受灾严重,其中金银花基地约100余亩受灾,损失10余万元。全镇约2万人口,1.8万头大小牲畜面临饮水困难。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强化宣传,提振信心。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召开了党委会对当前抗旱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组建了抗旱保春耕工作专班,沉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开展抗旱保苗。采取多项措施向群众宣传抗旱技术和节约用水措施,打消群众“靠天等雨”的侥幸心理,提出“浇好一遍水,施足十斤肥,增收百斤粮”的口号,同时积极向群众传达党委政府的抗旱决心,传授抗旱技术,提振群众夺取抗旱胜利的信心。为了准确把握旱情,镇党委主要领导率领全体镇干部和县驻村工作队一起,冒着炎炎烈日,深入全镇19个村走访,详细询问农户目前的生产生活用水情况和农业生产情况,

做到科学合理抗旱。

二是寻找水源,合理用水,科学自救。发动群众在山上掘井、下河里挑水,多方寻找水源,采取筑坝、修渠、拉水等方式引水抗旱。结合水利普查,组织群众及时修复水利设施,修整抗旱设备,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积极想办法,多方筹资,累计投入资金10余万元,修缮蓄水设施30余处,调配抽水设施50余台,为抗旱工作提供了保障,目前,全镇已灌溉耕地一万余亩,水稻插播面积900余亩。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节约用水的意识,提倡生活用水二次利用。在群众中推广滴灌等新型节水灌溉方式,做到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实现水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三是补种改种,科学管理,降低损失。对因干旱造成缺苗或绝收的地块,镇党委政府推荐玉米、大豆等抗旱作物,积极引导群众开展补种改种。组织农技人员指导春耕生产,加强田间管理,引导群众通过覆膜、盖麦秸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量,及时施肥,提高产量。加强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投入资金2万余元,对木瓜基地全面喷洒农药,有效预防了木瓜锈病等病虫害,保证了木瓜的挂果率,尽力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目前,该镇已抢墒补种玉米、大豆、芝麻等经济作物4000多亩。

四是多方协作,发挥职能,力保丰收。镇抗旱保春耕工作专班深入抗旱一线,做好抗旱服务、协调、指导工作。民政部门及时调查,认真核灾,多方筹集资金5万余元,给生活有困难的群众发放生活和救灾物资,农业部门加强对田间管理的指导,同时做好种子、化肥等农资的储备,一旦旱情出现转机,及时播种。结合当前实际,镇党委

政府给驻村“五访”工作队员增加了“访旱情、保春耕”的任务,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群众生产,从技术、物资、服务等方面落实帮扶措施,务求抗旱保丰收。

三、当前存在的困难

1、由于长期干旱无雨,土地失墒严重,部分河流完全断流,已无水可寻,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面临现实困难。虽然县政府提供了一台送水车,但人畜饮水困难户都在高山偏远地区,车辆无法直达,送水还有一定困难。

2、由于旱灾面积大,涉及村组多,现在抗旱设施不能满足要求,抗旱资金不足。

四、下一步打算

1、对今年的旱情要有充分认识,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分析好我镇的情况,发动镇直单位党员干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工作,把损失失降到最低点。

2、对各村派出专门的抗旱工作组,配备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组织群众采取科学抗旱措施,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作物产量。

3、协调好人畜饮水和农田用水关系,在保证人畜用水的前提下协调好耕地用水,防止纠纷的发生,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水资源,减少损失。

****镇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六月九日

第5篇:五申镇农业种植旱情分析

五申镇农业旱情分析及对策

今年以来,我镇降雨量偏少,尤其是近期持续高温少雨,对于部分水利措施不健全的村委会,农作物受旱程度更加严重。

我镇共有耕地19.8万亩,截至现在,有22400亩农作物受到旱情影响。其中,旱情最严重的有四个村委会。

1.新营子村

受旱作物及亩数:玉米3800亩、籽瓜2000亩、葫芦2100亩、美葵100亩。

受旱原因:以前一直用黑河水灌溉,今年由于正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原有的渠道不能用,现在的渠道正在整理当中。整理后可用黄河水灌溉。

2、刺尾沟村

受旱作物及亩数:玉米3700亩、美葵900亩、香瓜500亩。

受旱原因:一直用黑河水灌溉,同一片地农作物种植种类不同,由于没有地陇,浇自家地时,会影响到别人不该浇的地,有水不能接。

3、土力亥村

受旱作物及亩数:玉米2200亩、美葵1600亩、籽瓜200亩。

受旱原因:该村处于黄河尾子黑河底子,距离水源远,

1两河的水暂时轮不到该村接。

4、黑兰更村

受旱作物及亩数:玉米3000亩、葫芦1300亩、美葵700亩。

受旱原因:黄河水上不来,黑河没有水,历年夏灌困难。

二、灾情原因分析

(1)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

部分村同一片地农作物种植种类不同,没有地陇,如新营子村、刺尾沟村。

(2)距离水源远

有部分村距水源较远,施水时间长,并且水流量明显减少,同时造成水费价位偏高,如土力亥村。

(3)黄河水量少。主要原因是扬水站现有的泵站不能满足全部耕地的及时灌,如黑兰更村。

三、 应采取的措施

1、 完善水利设施

(1) 通过洗挖渠道可使水流畅通,并可减少水流损失;

(2) 需新打机井、更新大容量变压器等设施;

(3)建议扬水站更新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2、改善种植结构

(1)引导农民群众种植有利于灌溉的农作物种类,从而达到增产增收,同时,要种植抗自然能力强的作物。

(2)实施土地流转,成片经营,以便灌溉。

第6篇:镇2009年春季旱情及春耕备耕情况汇报材料

云田镇2009年春季旱情及春耕备耕情况

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云田镇辖区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3个行政村,52个社,5110户,23620人。耕地面积85993亩,(川地11546亩,占13%,山地735921亩,占85%),人均3.7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0210亩,保证灌溉面积9247亩。现有大家畜6300头(匹),猪存栏9380头,羊存栏3960只,现有水窖7116眼,原北川饮水工程涉及6个村,37个社,覆盖农户1123户5620人。全镇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8万多亩,其中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面积23000亩,冬小麦7200亩,春小麦2800亩,马铃薯35000亩,中药材11000亩,其它500亩。

二、目前旱情基本情况

2008年11月以来,未出现一次有效降水,土壤墒情极差,干土层达10厘米以上,对春耕生产及人畜饮水造成困难。不完全统计全镇共有水窖7116眼,其中3560眼蓄水不足三分之一,150眼蓄水已用尽。有6个村,24个社、410户农户1442人,460头大家畜饮水困难。预计2月底有1500户6800人,1210头大家畜缺水,3月底有2100户8500人,2400头大家畜缺水。全镇有机井21眼,能使用的有7眼,急需维修的有4眼,维修后能保证1500亩的灌溉面积。

三、春耕备耕情况

春耕在即,镇上组织镇、村、社三级干部深入农户,了解群众种植意愿,掌握农资筹备情况。积极引导群众压夏扩秋、压粮扩经,进一步扩大以玉米、洋芋为主的秋粮播种面积和中药材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制定了2009年农作物种植计划:洋芋35000亩,玉米23000亩(其中:一膜两用4500亩),中药材11000亩,夏杂800亩,秋杂3592亩,春小麦3000亩,胡麻1300亩。种子筹备:洋芋需种子3600吨,(已备3600吨),玉米需种子46吨,小麦需种子3.6吨(已备3.6吨),秋杂、胡麻、中药材、夏杂及其它所需种子已全部筹备到位。化肥筹备:总需化肥5879.4吨,其中:需大化肥1959.8吨,已备1175吨,需小化肥3919.6吨,已2351吨。农膜筹备:全镇共需农膜92.5吨,已备71.2吨。

四、全膜玉米种植情况

在镇、村、社三级干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群众的有力配合下,镇统筹和省上补贴已到位的51.1吨地膜已全部发放到户并完成秋覆膜面积8000亩。目前已备足了化肥、农药和部分农膜等农资,部分农户地块去秋已施肥,待顶凌覆膜,部分农户地块待解冻后施肥并覆膜。目前,农户自筹地膜吨,尚缺农膜吨,建议农技中心倾斜解决。为了切实加强该项目的组织领导,镇上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将示范点建设任务挂靠到联系领导及驻村干部身上,实行领导包点、镇村干部包农户、包地块

制度,为全镇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的推广提供了组织保障。

五、沼气建设情况

全镇2009年沼气建设任务为220户,其中神家川50户,上大道50户,北站40户,石家门40户,安家咀40户。镇上把备料、建池的时间和劳动力的利用作为沼气建设的三个关键,去冬在“三到户”活动期间举办专题培训班,组织群众及早准备超前行动。组织群众备沙备料,镇能源专干负责技术规划,开挖土方,拉运机砖53户,其中神家川10户,上大道13户,北站10户,石家门10户,安家咀10户。各实施项目村也积极行动争取在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之前,建成池体任务的80%。有效解决沼气池建设,劳力外出务工的冲突。

六、存在问题

云田镇距镇政府最远的张家岔和回岔村到川区拉水每吨水需运费100元,由于群众生活困难,镇财政紧张,拉水费用需上级财政给予补助。废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传统的耕作方式、落后的收割技术等严重困扰着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的推广。建议加大农用机械的配套推广,改善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提高耕作效率,进一步增加收入。加大废膜的回收利用等后续管理事宜,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七、工作打算

面对目前严重旱情,2月8日镇上正常上班,组织全镇干部深入农户动员群众积极开展生产生活自救的同时强化措施,全力

以赴抓好抗旱生产工作。一是要全力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21眼机井抗旱;三是积极引导调整农业结构;四是突出抓好劳动力培训输转工作;五是加强干部纪律,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通过调整结构压夏扩秋,动员群众扩大全膜玉米和马铃薯种植面积,进一步提升全镇旱作农业的整体水平,全力推广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继续把劳务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点来抓。一是进一步摸清剩余劳动力的底子,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服务平台。二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做到培训一批,签约一批。三是继续加大组织输出力度,力争每户输出1人。确保大旱之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二日

第7篇:富乐镇旱情情况报告

富乐镇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报告

2009年以来,富乐镇经历了五十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抗旱救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在面临艰巨的抗旱任务时,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群策群力,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全面发动干部群众,采用多种措施切实解决问题,对干旱严重片区和村庄安排领导和技术人员进驻,全面掌握旱情动态,现将党委、政府全体工作人员下驻反馈的旱情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富乐镇位于罗平县最北端,地处三县(区)交界,距县城97公里,总面积208平方公里,辖13个村(居)委会,108个自然村,共49248人。全镇有耕地面积35304亩,其中水田5770亩,人均耕地0.8亩。2009年全镇大范围持续干旱,全年降雨量仅为579毫米,较去年同期相比减少50%,特别是2010年以来,天气持续晴朗,气温持续上升,全镇旱情达到了橙色警戒线,给抗旱工作带来了十分艰巨的任务,就此,特望上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受灾人口:目前全镇108个自然村中,已有84个自然村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54个自然村28081余人、7800头/匹大小牲畜处于缺水、断水状态。面临持续干旱,受灾人口、牲畜数量可能继续增加。

农作物受灾情况:由于持续干旱,富乐镇农作物生产损失极为严重。全镇小春作物油菜籽种植面积为4万亩,小麦种植面积为0.7万亩,就目前的旱情来看绝收面积达95%以上,直接经济损失5600多万元。

水利设施:全镇共有小

(二)型水库两个,目前蓄水已低于放水涵管,每座水库只有近3万余立方米的死库容。1200个小水窖,目前80%处于缺水状态。自然水井165口,100口已经枯竭,水资源严重缺乏,给人们群众生活用水带来很大困难,两座小型水厂、蓄水池管网老化,多处饮水管网需及时修复。

供水现状:全镇生产生活用水主要由大麦田水库和老坟冲水库提供,其中:大麦田水库总库容量为64.8万方,主要供应镇直机关及周边四个村(居)委会、13个自然村、12000余人、4700多头/匹大牲畜的饮水,由于旱情严重等多种原因,现有蓄水量不足6万方,除去死库容3万方,可用水只有1万方,正常使用只能维持30天左右,预计到今年5月底,缺水量将达7万方左右。面对严峻的旱情,富乐镇人民政府于1月10日对水厂采取分片区、分时段供水措施,但随着水量的不断减少,现已有高水位自然村4000多人无法供水。老坟冲水库总库容量为23万方,主要供应桃源、必

米、法本3个村委会,13个自然村,12500余人、5600余头/匹大牲畜的饮水。由于天气持续干旱,管网老化漏水等诸多因素,总蓄水量已经不足3万方,按预算只能维持30天左右。

二、采取措施

面对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富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2010年2月4日,组织全镇职工,分成13个工作组深入13个村(居)委会及自然村了解民生民情,及时掌握受灾情况,全力发挥政府协调服务职能,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尽量减少由干旱带来的损失。一是保重点。结合旱情严重的现实,重点确保居民、村民的生活用水,洗车场、水泥砖厂、房屋建筑等非生活用水予以关停。二是两个水厂实行分时段、分片区供水,各片区供水时间为每隔两天供一天,供水时段为上午9:00—下午6:00;各自然村实行分村限时节约供水,在确保村、居民基本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应急时限。三是为缓解旱情,稳定民众情绪,采取用抽水机抽水库死水的办法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四是以村小组为单位,采取车拉、人背、马驮的形式对饮水特困区进行送水。五是采取开源节流措施,对现有50个水源点进行维修加固,增加蓄水量。六是在全镇范围内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活动,让

全镇人民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下步抗旱工作方案及措施

针对目前持续干旱的严峻形势,富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将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全力保障全镇人民的饮水安全。

一是计划在板村外1.5公里处的小米田建设抗旱预备水源点,可蓄水12.3万立方米,解决板村、李家村、丫依朵村、楚街子村、桃源村4000余人和500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及其他附近村寨的预备水源,主体工程需资金350万元,管道铺设4.5KM,ø100mm管道需资金49.5万元,预计投资399.5万元;

二是抽取老坟冲水库的死库容和打井取地下水两种方式解决必米村委会和桃源7000余人的饮水问题,需资金175.6万元,其中购置抽水机2台,需资金40万元,维修原抽水站及配电设施需资金6万,维修供水管网ø100mm2000米,ø50mm2500米,需资金43万元,架设电线300米,打井10眼需资金40万元,应急性水源点及管道铺设28万元,大必村溶洞处提水及附属设施15万元,维修蓄水池3个,需资金6万元。

三是计划用大麦田水库的可用水和死库容保富乐、天水、菜园、沙河、鸡场五个村居委会群众生活用水,需资金

104.6万元,其中购置抽水机2台,需经费40万元,架设电线300米,需经费5元,改造ø100mm管道2000米、ø50mm3000米,需经费38.6元。维修富乐集镇水源点14个,需资金21万元。

四是发动群众寻找水源点,采取驮、背、挑等形式保证法本、河外等村委会群众生活用水,拉水需购进车辆两辆及蓄水罐、消防栓、油桶、塑料壶、如大麦田死库容用完后,采取从外调水保群众生活用水等,需资金174.37万元。

五是阿洪、半坡、红岩部分村寨采用沟引解决办法,具体是维修阿洪下大沟,从嘠依小河取水,需维修三面光水渠

6.8公里,断面深0.7米×宽0.7米,需资金154.39万元。上述五个解决旱情的工程措施共需资金1008.19万元。

地处县城北段最远的乡镇,正常年份降水量就少,经历五十年不遇特大干旱,对富乐镇的饮用水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目前,虽然镇党委、政府采取积极的抗旱保水措施,但随着旱情的加剧,抗旱工作面临严峻形势,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如旱情得不到缓解,需要上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资金、技术、物资设备的支持,才可能度过难关。

富乐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二月六日

第8篇:村委会旱情调查报告

去年入秋以来,我省遭遇了1不遇的严重旱情,根据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校党政领导班子组成调查组,于3月5日至7日奔赴扶贫联系点乡村委会进行旱情调查。通过以村“两委”座谈、深入村社、深入农户、实地查看等形式,专题调研村委会的受灾情况,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村委会的灾情。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村委会受灾的基本情况

(一)乡村委会的概况。乡村委会地处哀牢山脉中段东麓,位于乡南部,东与乡腰村村委会相连,南与水塘镇波村村委会接壤,西连国家级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北邻乡渔科村委会,是从县城进入的第一个窗口村。全村土地总面积约31平方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为新街小组,海拔1000米,距县城约116公里,距乡政府约16公里。全村海拔高差大,年平均气温约为18℃~19℃,雨量偏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800~1900毫米。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444户;总人口1659人,其中农业人口1654人;全村土地肥沃,主要种植香蕉、甘蔗、水稻、烤烟、核桃、茶叶等作物,有一定的畜禽养殖,但以香蕉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特产皱皮黄果。全村耕地面积1508亩,其中田776亩、地732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8亩。境内有2条主要河流洞岗河及斗门河,通过大沟和斗门大沟后灌溉全村农田,全村水利化程度达67%。水者线(水塘至)是全村境内第一交通干道,现村组路已全面贯通,除团山、青树两个自然村这两条村组路仍然是土路外,其余各组路面都已经硬化。

现在全村7个组的供水管网已建成,靠自来水池供水,蓄水量930立方,全村有完小1所,教师17人,职工2人,学生256人,主要依靠2个蓄水池供水,蓄水量为120立方;现有村级卫生所1个,有医生2名,小医疗点2个(新街、)。,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28万元,同比增长0.7%;农民人均纯收入1954元,同比增长0.7%。全村农作物种植面积2152亩,同比减271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84亩,产量58.43公斤;甘蔗种植面积510亩,产量2295公斤;蔬菜种植面积86亩,产量6.7万公斤;烤烟种植面积130亩,产量1.5万公斤。林果种植面积1509亩,同比增32亩,其中:香蕉种植面积714亩,产量30.2万公斤;茶叶种植面积426亩,产量1.31万公斤;柑桔种植面积791亩,产量4.76万公斤;核桃种植面积3790亩,产量2.4万公斤。全村共存栏牲畜4423头,其中:肥猪存栏2430头,大牲畜存栏734头,山绵羊存栏1259只,家禽存栏7640万只。

(二)以来降雨及供水情况。以来,乡总降水量为21.8毫米,比常年同期值偏少(常年值1800毫米),较上年同期少98%。在总降水中,绝大多数都是短时雷阵雨,降水时间短,且分布不平衡,对农作物生长作用很小,有效降水过程(≥10毫米降水)仅出现2次,分别为1月27日-28日,降水11.6毫米;2月18日降水10.2毫米。目前村主要供水沟渠日供水12960立方(其中:大沟8640立方、斗门大沟4320立方),比上年同期少8800立方(其中:大沟少5300立方、斗门大沟少3500立方),目前全村蓄水池除新街片区难于保证供水以外,其他水池处于有水状态,预计其他村民小组增强节约用水意识可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三)农林牧业受灾情况:以来全村农作物播种面积2152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84亩,甘蔗种植面积510亩,蔬菜种植面积86亩,烤烟种植面积130亩。受灾面积410亩,绝收100亩,其中:粮食受灾面积110亩,绝收面积20亩;甘蔗受灾面积250亩,绝收75亩;蔬菜受灾面积25亩,绝收5亩;烤烟受灾面积25亩。其它受灾面积50亩。全村林果总面积4899亩,受灾面积1420亩,绝收面积300亩。其中:香蕉受灾面积400亩,绝收100亩;茶叶受灾面积150亩,绝收50亩;柑桔受灾面积200亩,绝收80亩;核桃受灾面积670亩,绝收70亩。受干旱影响,目前牲畜饮水困难250头,其中:肥猪65头,牛50头,山绵羊45只。家禽0.1万只。

二、乡村委会目前采取的主要抗旱措施

(一)加强领导,对各村农户尤其是缺水较为严重的新街片区87户230人加强节水用水宣传,按要求对全村农户用水状况实行用水倒排至5月30日,确保广大群众的生活正常用水,积极组织引导群众节约、计划用水,注重加强饮水安全意识教育。

(二)按照“一保人蓄饮,二保生产用水”的原则,加强用水管理,实行用水责任制度和村包组、组包户、党员干部包困难群众的日常用水机制。

(三)积极加大用水投入,筹措资金2万元,用于解决购买群众的抗旱用水设备,投入人力840人次145车次,解决群众用水调供。

(四)调动农民积极性,开展生产自救。积极组织群众清理修复沟渠

第9篇: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今年入夏以来雨水普遍不足,尤其是自7月份以来持续高温,降雨低于往年同期降雨量,对双庙镇农业造成了不良影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形式不容乐观,根据县统计局要求,我镇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经调查双浮镇45035亩粮食作物全部受灾,3621亩经济作物也受灾严重,具体情况入下:

1,由于持续连日干旱无雨,导致农作物严重缺水,全镇农作物大面积受旱情影响,生产迟缓、减产已成定局,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我镇大豆面积种植较大,目前正是其结荚期,长期无雨干旱,再加上水源有限,直接影响了生长,玉米和红薯等季节性作物也由于干旱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经济作物中,部分蔬菜品种由于高温提前结束生长,影响了产量和质量,其它经济作物如棉花、瓜果、油类作物也受到严重影响;

2,为尽快缓解旱情,双庙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镇村两级全体干部专题会议,并成立了以镇长王玉强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抗旱领导小组,发动全镇广大干群全力抗旱,但天气长期干旱,水源有限,给抗旱带来一定困难,加上前期旱灾已成定势,导致我镇农作物受灾严重,大豆有荚无粒,玉米有棒无仁,大面积绝收。

通过镇村干部深入田间调研,双庙镇对此次旱情造成农作物生长受损十分重视,分派农业综合服务站专人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尽最大努力减少旱情给我镇农业收入带来的损失。

双庙镇农村经济与统计服务站

上一篇:信任的句子下一篇: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