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镇技术报告

2023-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由于报告格式复杂,内容要求简要明确,很多人对写作报告,甚是感到苦恼。非常需要一份正确的报告格式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镇技术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生态镇技术报告

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报告

xxxxx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技 术 报 告

xxxxx镇人民政府 2011年8月10日

xx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报告

xxxxx镇位于xxxxxx,地处xxxxxxxxxxxxx。镇驻地距xxx城西南25公里,北临206国道和已开工建设的临枣高速公路和临枣铁路,省道沂台线南北穿过,郯薛公路横贯东西,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镇域总面积xx平方公里,耕地xx万亩,辖xx个行政村,xx万人口。

xxx地处鲁南低山丘陵南缘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以平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高程从北部的40余米到南部的30余米。境内有小山三座:温岭、花果山、鹰爪山,最高海拔200米,均为南北走向。

xxx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比较丰沛,具有春季多风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又旱、冬季寒冷雨少雪稀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湿13.2℃—13.4℃。年平均降水量为830.6mm。历年平均日照为2428.8小时,年太阳辐射热总量为120.2卡米/平方厘米。历年平均风速为3.2m/s,最大风速20m/s,年有效风能为529kw/m3。

xx镇作为鲁南重镇,历史悠远绵长,文化辉煌灿烂,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由于具有明显的区位、人文、资源优势,成为xxxxx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

根据《xxx城镇总体规划》(2010—2020)、《xxxxx环境规划》(2010—2020)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2020年,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经济繁荣、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

优美、富有活力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城镇。

2009年初,镇党委政府根据省政府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的要求,依托本镇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优势,提出了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工作目标,并严格依照《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试行)》和《xxxxx镇环境规划》总体要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改善环境质量,全面开展了生态镇建设。通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各项指标已基本达到省级生态乡镇的考核要求,现将xx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指标达标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条件部分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配备专门创建机构和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xxx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生态乡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把建设生态乡镇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从战略高度进行组织部署。目前,xx生态镇创建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常务副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具体负责日常创建工作。将生态建设工作纳入镇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制订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奖惩措施,将创建工作纳入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逢会必讲生态建设,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层层分解责任,落实人员,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2、已编制生态镇环境建设规划和创建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

xx镇在县、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委托中国海洋大学、临沂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了《xx县xx镇环境规划》,并

通过了临沂市环保局组织的评审论证。2010年,xx镇被列为市级生态建设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基本达到市级生态镇建设标准。此后今年以来,xx镇党委政府将建设省级生态乡作为关系xx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来实施。

3、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作为具有近3000年历史的古镇,xx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规定,加大对环境和文化遗迹遗存的保护力度。xx镇建设了xx县最大的乡镇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主要排污企业即酿酒企业的污水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得到适当处置并无危险废物排放;辖区内无其他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企业;无坡地开垦、任意砍伐山林、开山采矿及乱挖资源等现象;无捕杀、销售、食用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辖区内也没有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生存;近三年内没有发生过一般以上级别的污染事故或生态破坏事件。

4、城乡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街道整洁,环境优美,城乡建设与周围环境协调。

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发展、合理利用、保持特色、增强创新”的原则,坚持城镇空间结构体现人性化、知识化、景观化的特征,以开发区、旅游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促进产业集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经过不断努力使镇区建设实现与古城保护、环境生态保护相结合,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小城镇。城区公共设施较为完善,自来水管网、排水管符合省相关标准,文化娱乐、教育、卫生设

施齐全,防洪抗旱设施完备,镇区管理秩序井然、街道整洁、卫生状况良好。结合农村旧村改造、社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重点实施以“五化”( 美化、绿化、净化、硬化、亮化)、“四改”(改水、改厕、粪改、殡改)为主要内容的人居环境建设,组织开展以环境卫生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技术,倡导群众使用环保购物袋,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建设生态文明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乡村环境保护氛围浓厚,群众对环境状况满意。 生态创建文化先行。xx镇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氛围的营造,宣教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育面广,通过广播、横幅、固定标语、街头咨询、入户明白纸、举办生态环境保护进单位、进村、进校园、进企业等宣传教育活动,实现了宣传教育无缝覆盖。通过对各类人群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达到了96.8%。

二、考核验收指标部分

1、辖区环境质量

xx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辖区内无重度污染企业排污,其他污染企业排污达标,根据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县环保局监测结果,xx工农业生产地表水达到Ⅳ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甚至优于Ⅱ类达到了Ⅰ类水质标准,xx的水质达到了符合功能区要求。

xx森林覆盖率较高,镇内工农业废气量极少,镇内的大气

环境质量总体较优,根据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县环保局监测结果,xx镇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符合功能区要求。

xx无重大噪音污染源,根据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县环保局监测结果,xx生活区声环境质量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标准;工业、居住混杂区达到2类标准;工业区达到3类标准,符合功能区要求。

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经县卫生、防疫部门水质监测,xx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

3、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近年来,根据区域特点,采取建污水处理厂、稳定塘、人工湿地、土壤渗漏等形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

4、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近年来,因村制宜,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目前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村达到了58个,主要处理方式是建稳定塘、土壤渗漏、沼气池等,实现生活污水转化肥水。

5、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的行政村比例

经过近年的不断努力,完成了镇区和全镇114个村环卫一体化建设,城区设置固定垃圾收集池和移动垃圾收集箱87个,成立了20人的环卫队伍,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建成了垃圾周转站和无害化处理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5.5%。每个行

政村均设置了5-15个不等的固定垃圾池或移动垃圾桶(箱),配备3-10名保洁员,实现日产日清运,消除无乱堆乱倒现象,各村结合自身实际,落实管理制度,实行门前三包。集中收集处置率达95%。同时,在xx镇xx村建成垃圾中转站和一个大型无公害垃圾处理填埋场。

xx支柱产业为酿酒、石膏开采、蔬菜种植,基本上属于无污染或轻度污染企业,无危险废物产生,农村医疗废物已于2008年统一纳入城市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体系。

6、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

xx镇鼓励广大群众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凡是能够再生或再利用的,通过售卖、转变用途等形式充分利用。目前有93个村实现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占全镇行政村的比例超过81.6%。

7、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

辖区内重点工业污染源是大型酿酒企业山东xx美酒股份有限公司,该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园林式污水处理厂,实现了自身工业污水和周边村居生活污水的无公害处理达标排放,其他轻污染企业也已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

8、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和污水排放达标率 辖区内无大型畜禽养殖场,部分小规模化养殖场有的采取科学养殖,无公害化粪便处理,实现了生物降解;有的采用沼气池发酵化解粪便,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1%。

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xx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秸

秆还田、秸秆青储、秸秆饲料、秸秆沼气池发酵等技术,基本达到了秸秆还田率53%,综合利用率90%,焚烧秸秆现象基本得到了控制。

1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结合新农村建设、沼气池建设和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大力推广农村厕所改造,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91%,部分农户使用上了坐式抽水马桶,个别村民家中实现了卫生间、洗浴间一体化设计。

11、农用化肥使用强度

xx镇土壤以潮土和砂礓黑土为主,土体深厚,质地轻,壤粒状结构,通透性好,肥力较高,农民使用化肥量较少。通过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和田间管理新技术的应用,农村使用化肥量逐年下降,有的农户甚至只使用农家肥,截至2010年底,农民平均化肥使用量降至248公斤/公顷〃年。

12、农药使用强度

xx镇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又是闻名的优质粮食生产大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大镇,群众一直自觉地控制农业使用量,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和选择优质抗病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同时通过诱杀灯等方式消灭害虫,农药使用量逐年降低,特别是许多大棚蔬菜种植户,基本上不实用农业或仅使用适量的无公害可自然降解农药,截至2010年底,平均农药使用量已降至2.82公斤/公顷〃年。

13、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

近年来,xx镇大力推广电、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成了5处液化气站,电磁炉、煤气灶、太阳能逐步走进

农家,并建成了2个沼气示范村,利用木柴、秸秆当做燃料的农户逐建减少,目前,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超过50%,使用煤炭的居民户数比例约40%,其中又有30%的煤用户在夏季改用液化气。

14、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xx镇水源丰富,村庄环境整洁,集镇建成区以道路、公园、村内绿地等绿化地块为重点。近年来,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加快了绿地系统的建设,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8平方米。

15、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按照道路环境的建设要求,以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大力开展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对镇域内的xx路进行补植树木;对新修筑的xx路结合护坡,进行护坡绿化和绿化带内树木栽植;对xx路绿化带树木进行补植;对城区xx路、xx路、xx路、xx路、xx路、xx大道、xx大道等路两侧进行大面积植树栽竹栽花种草,绿化普及率达到97%。村村通主要道路两侧栽植速生杨等树木,村内主要道路栽植绿化乔木或灌木,绿化普及率超过96%。

16、森林覆盖率

近几年,xx镇依托平原优势,因地制宜开展植树造林,以速生杨等经济林、绿化乔木为主,果木为辅,广泛开展路边、河岸、沟渠边、村内空地见缝插绿、连片造林工程,全镇森林覆盖率超过16%。

17、水土流失治理率

xx镇全力做好全镇主干道公路护坡、河道护坡、空闲地的绿化和植被恢复,以及保护区内重点水土流失区域的水土流失治

理,防止污染水源。保护区划内涉及水土保护的交通、能源等项目建设,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报批、水土流失治理竣工验收制度。至2010年底,全乡水土流失治理度基本达71%以上。

18、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养殖面积的比重 xx镇倡导无公害种养殖理念,不断提高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养殖规模,不断降低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提高产品的质量,截至目前,全镇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养殖面积接近2万亩(包括复种面积),达到全镇种养殖面积的53%。

19、基础扎实有效

按照《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编制了《xx县xx镇环境规划》,通过全面的环境整治和实施严格的长效管理制度,全镇迅速掀起了创建生态村镇热潮。

第2篇:7.创建省级生态镇的技术报告

肖府„2011‟34号 签发人:程道雄

肖家乡人民政府

关于创建省级生态镇的技术报告

一、基本概况

肖家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8公里,东靠群龙乡,南接黄金乡,西连定水、寒坡二乡,北与南隆乡相邻。幅员面积18.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10亩,总人口10788人,主要民族,汉族。

辖十个行政村。肖家1952年设乡,1992年撤乡并入黄金乡,1994年恢复建制至今。全乡地属浅丘宽谷,境内最高位黄角垭,海拔501米,最低位肖家滩,海拔322米,西河自西向东流经我乡,南流公路南北贯穿全境。周家井水力发电站与县城垃圾处理场、水文站坐落境内。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组织和协调下,全乡人民团结奋斗,携手共建,紧紧围绕“打造中心强乡、构建和谐肖家”为目标,锐意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009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亿元,人均GDP5300元,连续五年实现接近11%的增长速度,

一、三产业比重为:5: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5200万元,财政收入实现130万元,社会固定资金投入4750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8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003元,在全县处于中高水平。乡内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场乡面积近1平方公里,拥有较为完善的水、电、气和通讯设施,纵横交错的道路和基础设施,森林覆盖率达46%,是县级卫生小城乡、省级试点小集乡、卫生集乡和先进文化乡乡。

二、基本条件

(一)环境保护组织建设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了环保组

织,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环保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设立了创建工作办公室,配备了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制定了创建方案。乡政府与各村及驻乡各单位签定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做到了明确目标,责任落实。乡党委、政府把环保工作摆上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环保工作,建立了会议纪要。建章立制,完善了环保工作列会制、环保宣传等一系列工作制度。

(二)编制环保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乡政府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关于印发小城乡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环发„2002‟82号),结合辖区实际,在充分论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我乡环境规划,已经南部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

(三)贯彻执行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保护生态法规 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严惩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迄今为止,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四)城乡建设与周围环境日趋协调,环境更加优美 全乡总体规划于2009年由县人民政府委托阆中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全乡详细建设规划覆盖率已达到100%,乡内创建办公室和村建环卫服务中心,具体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和质量监督,

场乡内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设摊点的现象,管理及时有效。集乡贸易十分活跃,近年来经过多次扩建、完善,卫生设施进一步配套科学。乡政府不断加大环境投资和治理力度,场乡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五)全乡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对环境状况满意 2010年7月8日,我乡政府在场乡组织了创建省级生态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调查比例超过辖区内人口的千分之二,对环境满意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为91%,符合考核标准。

三、指标完成情况

省级生态乡镇共15项考核指标。其中,有2项因我乡不符合考核项目特定的条件,不需考核,即第5项“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和第6项“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其余13项指标中,我乡已全部完成。

(一) 环境质量

肖家乡地处南部县西南部,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重点,坚持“打造生态乡镇,构建和谐黄金”的发展思路,积极开拓,奋发向上,使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显著,集市贸易活跃,这些都大大繁荣了我乡的经济建设。

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县环保部门在我乡划

定了集中式饮用用水源保护区,并设置界碑、界桩,使我乡的饮用水源水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三级标准。同时我乡在场镇范围建立自来水供应体系,并进行统一管理。在农村区域通过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加强了对农村地区饮用水水源的保护,经县环保监测部门监测,我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在我乡10个行政村,全部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同时各村派有专人对本地区生活饮用水水源进行安全监督和保护。经县环保部门监测,我乡农村生活饮用水合格率为100%,达到国家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肖家乡地势属于浅丘平坝,西河蜿蜒环绕,沿途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风景如画。2010年经县环境监测站对西河认证监测点位的水质进行监测,其水质达到了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空气环境质量。近几年我乡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质量管理,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提高。凭借我乡国有和集体林木的自然优势和场镇的科学规划、有效管理、绿化美化,我乡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一直保持优良状态。2010年经县环保局监测,空气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且优于国

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声环境质量。近几年,在县环保部门的支持下,乡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集镇饮食、娱乐等服务行业、建筑施工及公路交通等噪声源的管理,使我乡在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车流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有效的控制了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的污染,使集镇声环境质量得到较好的保持,据县环保部门监测,我乡声环境质量已达到环境规划要求。

(二)环境污染防治

3、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自2008年以来,通过“改水、改厨、改厕”,同时在建成区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及场镇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等措施,2010年我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到55%。

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的比例。黄金镇共10个行政村。自2008年以来,我乡已经在肖家滩等6个村集中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其比例已经超过45%

4、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在我乡10个行政村中,有5个村进行了垃圾回收再利用,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50%

建成区无害化处理率。集镇建成区日产生活垃圾在2—3

吨左右,通过袋装、专人清扫收集后用垃圾车集中到垃圾压缩中转站,通过压缩后运往县城垃圾填埋场进行集中处理,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5、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因我乡暂无工业企业,故无此项考核指标任务。

6、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此项属于考核涉农街道和开展以旅游为特色的乡镇,故我乡不考核此项。

7、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为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我乡大力兴建沼气池,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将畜禽粪便利用于农业。据县环保局的资料显示,我乡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

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我乡十分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制订了一系列工作措施,鼓励农民采用粉碎还田等方式提高秸秆利用率。据县农业局资料显示,我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5%。

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目前肖家乡除场镇现有各类公厕1座外;在农村,各村通过修建村活动室,并配备了各类公厕。同时近些年农户通过“改水、改厨、改厕”,已经达到家家有厕所、户户有卫生间,并且厕所清洁卫生。早已经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95%。

10、农用化肥施用强度。乡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市县关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指示精神,提倡和推广有机肥,不断改进耕地土质,据县农业局资料显示,我乡农用化肥施用强度为200公斤/公顷。

农药施用强度。据县农业局监测数据,我乡农药施用强度为2.5。

(三)生态保护与建设

11、清洁能源普及率。目前我乡城镇住户100%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农村能接入天然气村社的已经有80%的农户使用天然气,其余不能接入天燃气的村社,通过推广沼气和液化气,有20%的农户使用沼气和液化气。全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了78%以上。

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多年来,我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交通管理”的城建思想,确立了以“沿路而建,风光绿化”的园林集镇格局为发展方向。对集镇主要道路进行了绿化美化,对机关学校和社区进一步进行了绿化、美化、衬砌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经过多年的绿化发展,场镇人均绿地面积15平方米。

13、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肖家乡主要道路有到县城的县道,及各村的通村公路,道路两旁均栽植速生林或风景树。绿

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

14、森林覆盖率。我乡森林资源丰富,据县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我乡森林面积8918亩,森林覆盖率为54.8%。

15、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的比重。肖家乡幅员面积18.08公里,是典型的农业镇,农业生产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红苕、洋芋、大豆等传统农作物,养殖方面主要有鸡、鸭、鹅、鱼、生猪等。2010年农业生产总播种面积29650亩,复种指数319,经济作物占2958亩,地养殖占地986亩。据统计,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比重达到70%。

综上所述,肖家乡创建生态乡乡各项指标均已达到了省级生态乡乡标准要求。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3篇:马厂湖镇申报文明生态镇自查报告

临沂高新区马厂湖镇

申报生态文明镇情况简介

马厂湖镇位于临沂市西部城郊,隶属于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辖30个村居,人口5万人,地域面积78平方公里。境内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貌秀丽,近年来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马厂湖镇在高新区两委的坚强领导下,只争朝夕,加快发展,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全镇经济社会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了新发展、新跨越。镇党委、政府注重把文明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从全镇的实际出发,以提高村民素质和生活条件为重点,通过抓文明创建,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居民幸福和谐指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树文明新风;创新基层党建,推进基层民主。全镇各项事业得到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建设突飞猛进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坚持大招商、招大商,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截至目前,全镇共引进各类招商引资项目38个,在谈项目17个,投资过亿元以上项目5个;新开工建设项目11个,投资过5000万元以上项目6 - 1 -

个;新投产项目4个。同时,积极盘活工矿用地,对启阳路西段697亩工矿用地内的48处石灰窑、石料场进行了集中拆除,为入园项目提供了建设用地。

二、发展平台日益优化

大力推进“十里长廊”工程,对辖区内解放路段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共栽植法桐3200余株、安装路灯528盏、铺装路沿石及人行道彩砖2万余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6000余米、粉刷墙壁48万平方米、新安装亚克力、玻璃板等广告牌3000余平方米。全面提升园区发展环境,对工业一路、二路、三路、启阳路、戈九路等路段进行了提升改造,开工建设工业四路,改造提升富山路,共硬化道路60000余平方米、绿化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530盏、粉刷墙壁20000余平方米、安装道路指示牌、反光牌、宣传牌等100余块。同时,严格控制违法建设,进一步规范了全镇的建设秩序。

三、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强力推进“五化”工程,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全镇共补助水泥260余吨,资金36万元,新栽植各类树木45万余株,绿化荒山300余亩。集中抓好休闲广场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了中桥村休闲广场、曹家峪休闲园、大姜村林荫广场、黄泥岗村重点整治等10个村居环境新亮点。同时,着力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成立了镇环卫所,组建了镇环卫队伍,先后投资200余万元购置了2辆路面清扫车、1辆洒水车、1辆垃圾处理车、2辆

垃圾运输车,投资40余万元建设垃圾收集站一处,对辖区各主干道分别实行包段责任制,确保了道路天天清扫、垃圾天天清运;各村居也分别组建了保洁队伍,建立了垃圾清运长效机制。

四、民生事业和谐发展

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社会各项事业统筹发展。“平安马厂湖”创建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村居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虽然我镇在创建文明村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生态文明乡镇创建的新路子,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使全镇的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高,以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第4篇:葛家岔镇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统筹发展生态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葛家岔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

郑天旺

(2011年6月23日)

葛家岔镇位于安定区东北部,距定西市区34公里处,全镇共辖11个村80个村民小组,3000户11877人,总流域面积166.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69269亩,人均占有耕地5.8亩,退耕还林l2399.2亩,荒山造林23000亩。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558元。近年来着葛家岔镇眼于改变欠发达山区局面,紧紧围绕全区“率先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建设首善之区”的战略定位,在“三镇并举”(生态立镇,农业强镇,绿色兴镇)战略引领下,统筹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乡镇为目标,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提升产业、夯实基础、改善民生、优化环境为重点,以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统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一、以区域特色产业开发为基础的生态经济赢得新突破

生态经济发展是推动生态文明乡镇建设的主要力量,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镇的原则,立足当地禀赋 要素,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马铃薯产业和旱作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取得双丰收。以基地为依托的绿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在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市场化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一是稳面积、建基地。今年全镇共种植马铃薯面积达53159亩(其中:黑膜马铃薯23168亩),建设新大坪示范基地4万亩,在马塬路沿线的贾家湾、黑营、大营、清明、葛家岔、黄家湾、北坪等7村建成1个1万亩示范片带,在葛西路沿线的鹿坪、中寨、南林、康乐等4村建成一个5000亩的示范片带,每个村都建成2个300亩示范点;在葛家岔、黒营、鹿坪、康乐等四村的川坝地建成1个1万亩的全膜玉米示范片带,在北坪、黄家湾、中寨坝川地建立了一个5000亩全膜玉米示范点,每个村都建立了2个200亩全膜玉米示范点。二是促良种、提品质。按照“政府主导、协会运作”的原则,走出一条适合葛家岔镇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对本镇去年产出的600吨一级种,组织全镇11个村进行调运,从大户调运新大坪原种134吨,陇薯3号原种116吨。为今年大面积推广优质良种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重科技、增收入。大力推广黑膜马铃薯种植技术,完成覆膜面积4万亩;采取一整套病虫害防治办法及技术;加大千家万户挖种子窖和地头贮藏窖建设力度。镇政府计划今年新建马铃薯贮藏库2000M3。按照“深挖窖、广集薯、增收入”的路子,产业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 2 — 以退耕还林和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依托的畜草产业发展节节攀升。“22512”工程和整村推进扶贫、国债、巩固退耕口粮田成果等工程项目的实施,黑营、贾家湾两村依托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标准化圈舍200间,发展养殖户219户,引进基础母羊529只,发放青贮氨化袋320条;全镇四个村实施沼气100户,已建成沼气池100座;北坪、黄家湾两村以养羊专业村为依托,发展养殖户40户,引进基础母羊470只;全镇共实施氨化池建设项目220(其中30m3120座,15 m3100)座,利用玉米秸秆和苜蓿共调制饲草料7300吨;加大了防疫工作投入力度,健全了预防体系,严格疫情监测,加强了猪蓝耳病、牲畜口蹄疫等疫病防治,确保了畜牧业生产安全。科技驱动、干群互动、示范带动、以效牵动,畜草产业较快发展,大步跨入“种草(玉米秸秆、苜蓿)—养殖—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循环、绿色增长之路。

以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品牌牵动为基础的劳务产业反哺生态文明建设。按照“抓劳务、建基地,抓培训、创品牌,抓输转、增收入”的思路,建立了“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基地带动、上下联动、社会齐动”的运行机制,重宣传、培训和组织输出三个方面的工作。“十一五”期间共输转劳动力12553人,2010年全镇共输转劳动力4750人,其中组织输出4026人,自行输出724人,举办阳光工程培训班两期,培训农民229多人(次)。近

— 3 — 年来,劳务产业成为全镇人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通过劳务产业的日益壮大,全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群众自发种草种树,反哺生态的积极性较以往大增。

二、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提升 镇党委、镇政府紧紧抓住围绕拉动内需和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机遇,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农业等客观条件,积极争取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项目建设,整合社会闲散资金,努力提升基础生产力,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搬迁改造工程初具规模。镇政府致力于抓项目、促发展、打基础、建机制、增活力的居民集中点建设初见成效,抢抓实施农村为旧房改造项目的良好机遇,整合圈舍改建、沼气建设等项目,在北平村规划建设新农村1处,共12户,每户分为两层,一层为商铺,二层为住房。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操作,群众积极性高,在今年8月份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在明年前后在鹿坪村建设同样的集中点一处,届时与镇政府所在地形成三足鼎力发展的新格局,带动周边乡镇经济发展,打造安定区北部重镇将迈上新台阶。

道路工程建设常抓不懈。去年完成中寨、黄家湾两村通 达工程建设6.9公里,依托整村推进项目贾家湾、黑营两村新修道路17公里,黑营村下店川至阴坡湾社一事一议道路建设5.7公里。并对现有道路加强养护和管理,全面改善提升了全镇

— 4 — 道路网络建设。

沼气能源建设稳固增加。全镇11个村全面加快推广了以沼气池为主的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全镇推广完成沼气池建设共1040座,其中2010年新建沼气池100座。

生态环境保持大力推进。2010年全镇重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的补植巩固,继续实施了荒山造林工程,突出重点流域、重点片带、科学规划,整山、整流域规模化治理,十一去期间累计完成造林23000亩,逐步形成了林草间作、林园结合、林埂结合等造林模式,造林质量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三、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彰显新形象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不排除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消极地保护自然,不能就生态论生态,而是要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态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惠农扶助政策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等资金全额发放到户,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军人优抚安置、高龄老人补助等政策全面落实,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农村低保、五保、参战参试退役人员、“三属”人员、伤残军人、在乡复原军人及大病医疗救助等惠农资金,按照程序全部发放到位,2010年共发放各类资金52.7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比例逐步提高,住院报销额度加大,

— 5 — 2010年共为696名患者报销住院费用65.03万元,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为185户危房改造户(其中特困户77户、两女户5户、残疾户10户、优抚户3户、其他90户),发放111.5万元资金补助;为困难群众及弱势群体,发放“两节”期间、春荒救济救灾面粉2400袋,折合资金16.3万元。惠农扶助政策落实的同时,鼓励享受对象既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权利,又履行生态林保护、道路修补、废膜回收等义务,为生态环境建设做贡献。

村风民风积极向上。以“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技防设施,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为重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全镇呈现出家和兴业不斗嘴、尊老爱幼不欺辱、品行端正不违法、落实计生不违抗、邻里和睦不生非、崇尚科学不迷信、情趣健康不越轨、扶弱助困不私心的良好风尚,在守护一方安宁和谐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以文教卫生为主体的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新格局 社会事业的稳步发展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引玉,人口素质的提高、卫生水平的加强是区域内实现生态文明的保障之一,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社会事业的进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进一步强化教育事业。农村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教育教学条件极大改善,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 6 — 总投资68万元的“定西市安定区黑营光汇烛光小学”和贾家湾小学完成主体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进一步推进医疗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投资78.23万元的葛家岔中心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建成并使用,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抓实计划生育工作。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和节育措施,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健全。2010年全镇共出生92人,共落实各类计划生育手术107例,其中结扎46例(二女户12例),放环(皮埋)102例,人流引产14例,共征收社会抚养费19.1万元。

社会事业稳步提升。妇女儿童事业、残疾人事业不断推进,金融的支撑力度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扩大服务范围;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有序开展,耕地保护政策全面落实;电力通讯强化了服务,规范了流程,提升了水平。总之,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和新的进步,也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以工作作风转变为根本的干部队伍建设引领新发展 为民、是立政之本,发展之道。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性”政府;正风肃纪,加强“技能

— 7 — 型”干部队伍建设。

着眼于推进科学发展,切实加强学习。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学中干,干中学,进一步统一思想,夯实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着眼于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主导经济发展格局的形势,政府将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要做好这个角色,首先要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全镇上下要审时度势、齐心协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全镇人民开创经济发展新格局。

着眼于抓任务落实,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扩大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全镇上下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切实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现象;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树立“把紧日子当穷日子过”的意识,养成厉行节俭的生活作风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把勤俭节约落实到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上。

着眼于树立良好形象,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干部教育管理,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到清白做人,干净干事,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六、以生态立镇为起点的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上台阶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使命光荣,责

— 8 — 任重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为全镇“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安定区北部干旱山区乡镇,镇党委、镇政府“一班人”将立足实际,抢抓这一新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率先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建设首善之区”的全区战略部署,按照突出一个特色(生态工程建设),抓住两条线路(葛西路和马塬路两条主线),建设三个小区(贾家湾、北坪、鹿坪开发小区),提升四大产业(马铃薯、蓄草、劳务、现代旱作高效农业)的“1234”发展思路。在今后一个时期,坚持科学发展,弘扬‘三苦’精神,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基础条件改善和生态环境治理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总揽,努力把葛家岔镇打造成新大坪商品薯生产基地和北部干旱山区旱作农业示范区,进一步发挥优势、抢抓机遇,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为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致力在跨越发展中铸就绿色崛起的价值坐标。

— 9 —

第5篇: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

八街街道办事处凤仪村委会委会创建

“昆明市级生态村”

技术报告

一、创建生态村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昆明市、安宁市争创“昆明市级生态村”的建设要求,立足于凤仪村委会村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经济技术基础以及安宁市创建生态市的战略部署,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运用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优美的生态家园,培育生态文化体系,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努力将凤仪村委会村建设成为活力、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农村。

二、基础条件分析

1、地理环境 凤仪村委会地处八街街道西边,距八街街道所在地6公里,到集镇公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有耕地面积1029.75亩,人均耕地0.92亩,林地20976亩。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植业为主,人均纯收入每年5039元。

2、气候条件全村海拔1980米,年平均气温14.8℃,年降水

1 量80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烤烟,水果。

3、水文条件 凤仪村委会境内水源较为丰富,大小水库有7个,凤仪水库目前是八街街道人畜饮水的水源地,农田小区内桥、路、渠设施完备,确保凤仪村委会农业生产旱能灌,涝能排。

4、人口状况 凤仪村委会辖五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17户,有乡村人口1143人,其中农业人口1143人,劳动力64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63人。2011年全村出生率为5‰,自然增长率为3‰。

5、社会事业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落实,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同时,在卫生、社保,广电、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6、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凤仪村委会逐渐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种植业作为凤仪村委会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尤其是我村的水果产业,按照无公害质量标准生产,按照产业模式发展,遵循市场规律经营。目前,已经打出了以红梨、中晚熟桃、葡萄为主的凤仪优质无公害水果品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

7、交通设施现状 凤仪村委会交通十分便利。凤仪村委会两委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自筹资金,相继完成了我村的村间主支干道的硬化,机耕路的建设,目前,村间主干道实现了柏油路硬化,支干道实现了水泥路硬化,田间机耕路建

2 设完善,保证了农民的农田生产需求,相继完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生产道路改造,实现村村通道路、村村道路硬化和村村通电话的目标,使全村交通便捷,通讯条件有了改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8、垃圾处理现状 为了改善农户乱堆乱放的现况,各村设立生活垃圾收房22个,安排专人负责,定点、定时收运。2010年年底,凤仪村委会垃圾清运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82%。

9、绿化现状

凤仪村委会已栽种桉树20000多棵,圣诞树50000多棵,各类果树50000多棵;道路两侧已经种植了绿化带,基本能满足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林地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良好。

10、水环境质量 凤仪村委会水资源重点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建设过程中,解决人畜饮水不安全问题要采取“点与面”相结全的办法,加快沼气池建设,完善村民点的污水手机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保土蓄水,合理开发、利用塘、库水体。

三、创建生态村有利条件分析

1、区位优势。

凤仪村委会地处八街街道西边,距八街街道所在地6公里,到镇公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无任何污染物。特别适宜植物的种植和育种。

2、特色经济活跃,生态经济初见雏形。

近年来,凤仪村委会逐渐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具

3 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无公害农业规模不断加大,生态经济初见雏形。目前,已经打出了以红梨、中晚熟桃、葡萄为主的凤仪优质无公害水果品牌。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凤仪村委会无重污染项目,是八街的人畜饮水水源地,环境质量良好。凤仪村委会在改善生态现状、进行生态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就,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土保持、改善饮水质量等各个方面。广大村民已初步体会到改善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有机肥料,从而为建设生态村奠定了基础。

4、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农业基地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林、牧、果、渔业发展较快,林、牧、渔三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并逐步形成了多元种养结构和特色农业。

5、领导重视,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随着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启动,省“百千万”工程的开展。抓住创建生态村的有利环境,经过多年的环境宣教和生态实践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绿色生态”的主题开展了多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村民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愿增强。

四、创建生态村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4 一是建立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以支部书记、主任为组长,两位副主任为副组长,村小组组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是落实责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明确目标,实行考核,建立奖惩制度。

2、编制生态村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 1.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安宁市八街镇凤仪村委会创建“昆明市市级生态村”工作实施方案。生态建设规划及村村通改造工程的逐步实施,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中心村的整体形象得到明显改观,布局逐渐优化。

3、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

认真组织学习环保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本村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保证不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4、搞好村庄环境整治,克服脏乱差现象。

积极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开展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加快农村的“五清五改”,使村庄内环境总体要得到较大改善,村给水、排水设施要日趋完善。生活垃圾要实现集中处理,垃圾乱堆放现象要得到解决。村内“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5、努力筹措建设资金

首先在立足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实行个人、集体、政府三结合的体制,鼓励多方投资,建立合理的投资

5 回报机制,经提高投资人的积极性。其次是利用项目向上争取政府扶持,充分利用专项贷款等政策,组织好项目建设。

五、生态村指示完成情况

凤仪村委会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为重点,以万亩经济果林为主导产业,经济保持快速良好的发展趋势。

1、人均收入

村民积极引进先进、科学的种、养殖技术,外出就业等方面增加人均纯收入,2010年凤仪村委会农民人纯收入达到了5039元。

2、饮水合格率

凤仪水库是八街的人畜饮水水源,水库周边的环境关系到水源的质量,关系到八街人民的身体健康。村委会加强力度保护水库周边环境,落实专人负责,对凤仪各个水库进行管护,让八街人民喝上放心水。村委会落实改水工程,现五个自然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饮水合格率100%。同时,村委会对人畜饮用水实行有偿使用,坚决杜绝乱拉乱接的现象,以有效控制水资源的浪费现象。

3、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

凤仪村委会委会共有户数310户,我村大力开展农村户厕一池三改工程,目前卫生户厕282个,普及率达到83.6%以上,卫生公厕每个村小组都有一个。

4、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我村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首先大搞宣传教育,让广大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楼宇、屋顶、挑檐等部位的空中无乱挂乱吊现象,公共用地无乱堆乱放现象,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82%,村庄内道路畅通,两侧无乱堆乱放,乱建等现象。院落整洁,农具有序存放,农村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5、生活污水处理率。

为了解决我村农村生活污水,我村采取在每个村小组建一个污水处理池一个,处理本村小组的生活污水。对于散居和地势复杂的农户采取分户建三格式化粪池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6、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

凤仪村委会委会历来对环境保护都很重视,强化环境建设,积极配合环境管理部门认真抓好对企业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目前,我村委会有工业一家—安宁锦鑫综合服务公司,在环保部门的监督下,锦鑫综合服务公司很注重环境保护,积极完善环保设施和措施,提高环保设施的运行率和完好率,做到达标排放,在做到促进我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积极促进环境保护,使经济和环保和谐同步发展。

7、清洁能源普及率。

近几年,凤仪村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沼气池建设工

7 程,使村民能够用上清洁经济的能源,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减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76.7%以上.

8、农膜回收率

我村全村有耕地面积共1000余亩,每年种植烤烟都会使用大量的农膜,为了有效防止白色污染,村委会采取交保证金的方式,督促农户对农膜进行回收。在每年秋收完了以后,村委会都要求各村小组督促村民对农膜进行回收,全村每年从各种渠道发出农用薄膜6吨,使用后回收5.2吨,农膜使用回收率为87.6%。

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每年秋收过后,农户都把自家的秸秆用秸秆粉碎机粉碎,投入自家的沼气化粪池,这样,既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使秸秆有效利用,又能有效的防止火灾,有助于我村的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对于为数个别采取焚烧的农户,村委会都积极与他们沟通,立即制止这种行为,目前,基本杜绝了秸秆焚烧行为,秸秆回收利用率达到90%。

10、规模化禽畜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凤仪村委会辖区内无规模化禽畜养殖,此项不作考核。

11、绿化覆盖

村民积极植树造林,绿化村庄道路巷道,使我村造林面积达11000余亩,绿化率70%以上,其中果林1000余亩。2010年凤仪村委会现有建设用地面积为13.9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为6.69 8 公顷,村委会绿化覆盖率48%。

12、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

凤仪村委会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有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辖区内有有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大型基地1个。2010年共有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800亩,无公害农产基地544亩。凤仪村委会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基地比例61%。

13、农药化肥使用情况

近几年,我村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高效生态农业的指示精神,积极倡导和推广有机化肥,不断改善耕地土质,使得我村农药化肥的平均使用量显著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年内农药平均施用量为0.16千克/亩/年。年化肥平均施用16.5千克/亩(折纯)。该项指标达到考核要求。

14、农田土壤有机含量。

凤仪村委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调整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农田生产除使用少量的化肥外,都采取农家肥的方式,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机含量。根据八街街道办事处统计站统计,200

9、20

10、2011年三年的农田土壤有机含量不断提高,达到49毫克/千克。该项指标达到考核要求。

15、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

为推进生态乡村创建工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安宁市统计局八街统计站根据安宁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分指挥部办公室的安排,于2011年6月219日,组织人员在凤仪村委会辖区范围内随机抽查了65户居民,开展了“生态环境保

9 护、农业污染控制、环境卫生保洁、社会文明、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六个方面的环境状况满意程度调查,经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凤仪村委会村民对开展调查的六个方面环境状况满意率为97.85 %。

各种指标证明的材料附后

八街街道办事处凤仪村委会

2011年8月20日

第6篇:居集镇创建生态乡镇技术报告

积石山县居集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

技术报告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防治污染与生态保护并重,全面提高群众素质,着力打造居集品牌形象,建设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总体目标是:立足于现有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条件,通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把居集镇建设成为生态效益型经济较快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清洁、安静、舒适,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繁荣、生态文明的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实现全镇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共赢。

二、基本情况

居集集镇是临大公路沿线的重点集镇,也是我县茶马互市商贸流通的历史古镇之一,集市贸易辐射寨子沟、中咀岭、郭干、徐扈家、别藏、铺川等七个乡镇及临夏县的营滩乡等,人流物流比较集中,距县城17公里,距州政府驻地临夏市38公里,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80个合作社,2645户,现有人口13692人,其中少数民族8831人,占总人口的64.5%。是一个多民族、多教派并

存的少数民族贫困镇,也是临大公路沿线通往县城的南部第一镇。

三、基本条件

1、环境保护组织建设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了环保组织,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环抱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设立了创建工作办公室,配备了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制定了创建方案。镇政府与各村及镇直各单位签订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镇党委、政府把环保工作摆上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环保工作,建立了会议纪要

2、贯彻执行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镇政府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严惩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迄今为止,镇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3、城镇建设与周围环境日趋协调,环境更加优美 镇区有执法中队、城建分局等两个垂直部门和镇村镇建设管理站,具体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监督和治理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设摊点现象,管理及时有效。城区贸易

市场曾被评为国家级文明市场,近年来经过多次扩建、完善,卫生设施进一步配套科学。镇政府不断加大环境投资和治理力度,镇区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四、社会经济发展

1、农民人均纯收入。

我镇农业人口12833人,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与养殖业为主,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据积石山县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居集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2、公共设施完善程度。

居集镇公共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居住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各项指标均符合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街道两侧全部设有路灯,人均道路面积11.21平方米,住宅电话普及率98,镇区有文化娱乐场所、图书馆。

3、农村生活饮用水合格率。

农村自来水纳入全镇自来水供应体系进行统一管理。经区环保部门监测,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6.6。

4、空气环境质量。

近几年居集镇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质量管理,大气污染得到进一步有效控制,大气质量逐年提高。凭借城区内的科学规划、有效管理、绿化美化,居集镇环境空气质量一直保持优良状态。

5、声环境质量。

近几年,在县环保部门的支持下,镇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城市饮食、娱乐等服务行业、工业企业、建筑施工及城市交通等噪声源的管理,使我镇在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车流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有效的控制了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的污染,使城市声环境质量得到较好的保持。

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多年来,我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城建思想,确立了以“沿河而建,风光绿化”的园林城市格局为发展方向。对劳动村巴墩沟、甘藏村董家河、强滩背阴林进一步进行了以绿化、美化。经过多年的绿化发展,镇区绿化总面积6018亩,人均绿地面积0.6亩。

7、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镇区主要道路3条、总长16公里,主要采取沿路两侧花坛、栽树等方式绿化,已沿路绿化12公里,绿化普及率75%。

8、清洁能源普及率。

近几年,居集镇为改善生活条件,积极争取资金,修建沼气380户,为充分利用太阳能,动员群众使用太阳灶。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5%。

9、树林覆盖率。

居集镇树林资源十分丰富。据县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居集镇镇域森林总面积3018亩,树林覆盖率1.5%。

10、农用化肥施用强度。

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州县关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指示精神,提倡和推广有机肥,不断改进耕地土质。我镇农用化肥施用强度为195.9公斤/公顷。

11、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

据州县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我镇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2%。

1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我镇十分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措施,鼓励支持农民采用过腹还田、粉碎还田等方式提高秸杆利用率。据区农业局资料显示,我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8%。

综上所述,居集镇创建国家生态乡镇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要求。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