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教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大学教育教学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提出了调整英语教学目标、完善英语课程体系、改变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现行测评体系的举措,旨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近年来英语界一直关心和讨论的问题。

第一篇:大学教育教学论文

大学语文与大学的人文教育

大学的存在一般有三个层次的形态:第一层次是物质形态,第二层次是人在物质空间中的活动形态,第三层次是超越物质形态和活动形态的人文形态。如果一所大学徒有亭台楼宇、运动场馆、花草树木等各种硬件设备,那么,再漂亮的高楼大厦等物质形态也不成其为大学,因为这仅仅是物质的,仅是基本的条件而已。她还必须有大学人与大学建筑空间的交互作用,通过相互作用的活动形态,大学建筑的文化意味才能得到活化,获得现实的意蕴。但这些还不够,如果仅止于此,则大学的存在依然是现实的、平面的、单维的。大学存在的根本样态在于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之人与物、当下与传统的交往互动,并且不断地将人与物活动的精神丝丝缕缕沉淀于其中,使得大学的人文意蕴不断增殖、拓展,滚雪球似地延伸,让每一个走进大学的人不仅能从大学人的直接活动中感受到大学存在的当下品格,感受到热情、活泼、无条件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意志,更能亲切地感受沉淀在大学人与物之中的那种大学历史深处的幽雅、博大、精深,以及无处不在的过往大学人求知问学的精神影像。大学不仅是当下的,更是历史的,大学不仅积极地传承与创造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和思想传统,而且也不断传承和创造自身的文化生活传统,从而使自身成为历史的、人文的存在。作为学校中的个体虽是偶在性的、短暂的,但一批批、一代代的大学人薪火相传所营构出来的大学精神形态,却使偶在性、短时性、个体性的大学人在大学的人文样式中获得了精神的永恒。①

大学的最高样式是“人文形态”的,怎么才能实现大学的人文形态呢?方法固然很多,但就大学生的人文形态形成来说,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课程。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帮助修课同学改善其语言文字的表述、交流与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来说,是一时一刻也缺少不了的。哲人海德格尔有个重要的论断:语言是存在的家。在我们说话或写作的时候,无论说什么话写什么文,如何说话写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我们所拥有的话语资源决定的,话语资源越丰富,表情达意就越丰富。我们生活在语言筑就的“家”中,话语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我们的人生,我们拥有何种品质的话语资源,意味着我们拥有何种品质的人生。尽管我们从小就在一笔一画、吐字发音、字词句篇的阅读、训练中接受积累语言资源,但是,上了大学,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语言资源仍然很贫乏,中小学教育在这方面所能达到的水准,与实际需要和社会的人才尺度相较,尚有较大的距离。基础教育并没有把这个“家”营造好,需要继续营造,从而充实自己的人生。所以,大学语文的语言资源积累价值继续存在,大学语文这门课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日益凸显。

邵龙宝说:“造成目前大学素质教育中健全人格教育的相对缺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实用功利,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德教育体系中成了稀缺资源。这既表现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又表现为他们对人文精神的渴求。”②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特点的界定,它适应基础语文教育,同样也对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指导作用。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大学应该提供这样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她们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她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为此,他建议大学要加强人文学问的传授,要求学生“除主修像化学、经济学或天文学等一个专业外,还要跨越不同的学科,从道德哲学、伦理学到数学逻辑,从自然科学到人文,从历史到其他文化研究广泛涉猎”。③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世界文明各具特色,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孕育了各自优秀灿烂的文化,凝结了各民族具有特色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哺育了无数优秀的人物,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尊重各民族的历史,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其中富有特色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人格教育备受重视,然而,人格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由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来承担。虽然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着许多人格教育的因素,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课程着眼于政治理论的内容多,针对于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少,在诸如属于人格范畴方面的兴趣、性格、能力、情感、意志、自我调节等方面的教育相对不足,这中间主要缺少的是必要的人文教育课程。

其实,关于健全人格教育方面的资源相当丰富,世界文明不说,就说我国,除了提到的政治理论书籍以外,还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它们都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中国的古代教育就十分注意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来对教育对象进行人格教育。周代的教育课程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书”、“数”是实用的技艺教育,而“礼”、“乐”则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人文精神教育。孔子办教育,更是把学生的人格培养放在首位,他将人文精神的教育贯注在“诗”、“书”、“礼”、“乐”的教育过程之中,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许多既有渊博历史文化知识又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此后,历代教育开设的课程虽有不同,但以人文精神为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却始终是核心内容。中国近代的新式学校教育,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前身。在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教育中,有各种培养专门人才的学堂,如军事学堂、实业学堂、商务学堂、铁路学堂、外国语学堂等等。这些学堂,除开设有专业课程之外,以传统人文精神为内容的汉文、经学也一直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如张之洞就一再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在《劝学篇》中指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④将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视为一切学问的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变法需要,开设了许多新学堂,在这些学堂的教育中,人格教育也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如梁启超就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时,就亲自制定了一个《湖南时务学堂学约》,规定学纲十条:立志、养志、治身、读书、穷理、学文、乐群、摄生、经世、传教,以达到“共矢宏愿”的教学目的。而他们开设的课程,便有传载中国人文精神的诸子学、经学等。

当然,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与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有着极大的不同,那个时代的教育思想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但是,他们以传统文化来传导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一点却是值得充分借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思想情感的精髓,是我们对于自然与人类社会认识的结晶。它虽然是适应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模式和那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其中有着许多糟粕,但也不乏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只要我们“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⑤,对于当前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还是有非常积极的教育意义的。例如儒家提倡的“君子”人格,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而且许多方面体现出非常积极的人文精神。在志向方面,儒家要求人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主张以仁爱待人,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个人情操上,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将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称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在立身方面,孔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在诚信方面,孔子一再对学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论语·卫灵公》)面对困难曲折,孟子告诫人们:“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这些人文精神,培养了古代一大批知识阶层人才高尚的节操,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不仅限于儒家经典,在其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那里也有许多。如道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否定贵贱高下的等级区分。墨家主张“兼相爱”,强调人生在世要“以行为本”,意志坚强,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屡受打击却至死不渝,在“漫漫其修远”的人生征途上,“上下而求索”;在污泥之中而不染,情愿“伏清白以死直”,而不改变自己的情操。还有匡衡凿壁偷光读书,李白蔑视权贵,范式一诺千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勾践卧薪尝胆,苏武北海牧羊保持汉节,苏轼在人生遭受挫折时对于自我的调节,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于友情和爱情的追求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当今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极好资源。

利用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应该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编写大学人文教材,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系列

现代社会的功利取向使得人们只重视看得见的东西,表现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上,过分强调政治、外语和专业,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认为,大学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就行,人文课程的设置会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其实,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人文教育和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健全的人格,不仅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在大学开设优秀传统人文精神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古代人格教育的成功表现之一,就是有许多优秀的教材,《礼记》中的《曲礼》《少仪》和《内则》,《大戴礼记》中的《保傅》和《曾子事父母》,以及《颜氏家训》《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弟子规》等,都是有很好影响的教材。过去一段时间,由于传统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封建主义的东西而受批判,结果,在大学的教育中,除了中文和历史专业的有关课程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外,工科、理科和其他的文科专业都与其处于“绝缘”的状态。因而,要利用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首先应编写一套能够充分反映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人文读本,将其纳入教育课程,在大学普遍开设。⑥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和理科的大学生,由于很少接触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古典文献的阅读能力不高,对古代文化的兴趣不强,加之人们阅读兴趣的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板着面孔进行枯燥说教的形式已很难为学生所接受。我们应了解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确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提升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质量,以图全面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问题。而优秀人文精神课程的教学也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课堂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堂外进行阅读。如果教材内容枯燥,形式呆板,不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就会排斥教材的课外阅读,这样,优秀传统人文精神课程教学的目的就会落空。如何整合语言、文学、文化,怎么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这是所有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中学语文的延续,而是另辟一条新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中国语言文学概貌有个了解,并教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欣赏角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因而,优秀传统人文精神教材不仅内容要生动、有趣,而且文字也应生动,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

(三)加强大学教师自身修养,重视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播

德高望重才能为师,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大学教师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最大的绊脚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我们堂堂正正做一个人。人才的培养,人格教育是第一位的,要让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然后才是知识教育。大学教师应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了解传统,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懂得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做出什么贡献。如果我们不知道中国文化是怎样来的,它有什么优点和缺失及发展趋势,不知道它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不把中国文化当作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中国文化就会失去其创造的活力与对话的权利。

(四)结合各项活动,将人文精神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人格的教育不可能像有些知识课程的教育那样,只要教育对象用功,便能收到好的效果。由于人格表现在动机、兴趣、态度、能力、性格、气质、认识、情感、意志、价值观、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等各个方面,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关涉到人格,因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也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优势,它可以不受时间、场合的限制,全方位进行。我们可以将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利用大学语文等课程进行传授,也可将人文精神注入其他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将它贯穿在学校和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比如,诗歌、散文的写作和古代优秀诗歌的阅读朗诵比赛,就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某些内容进行辩论等等,将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教育落实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汉语文是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华裔)的母语,是操持这种语文的所有成员维系民族及国家认同、弘扬中华文化、构筑心灵世界、深化意义探究、传承民族精神的共同基础和必要条件。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是关乎民族振兴的大事业。大学生群体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各类高等院校中开设“大学语文”类课程,则是大学生深化语文学习之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手段。“大学语文”课程包括两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一是通过文学及文章的鉴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它不同于中文专业课程,不是简单的写作训练,也不是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知识的压缩本,更不是思想文化的启蒙讲堂,甚至也不应画地为牢地界定为纯粹的文学鉴赏,而应程度不同地包含上述所有内容,并突出对“好文章”的引导性、示范性解读。

我们要什么样的大学语文?专家认为,这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强化母语运用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和中学生比,并不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质上的跨越。中学是无心看风景,大学则是要培养个人的审美情怀。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认为,现在一般大学生的基本文字能力不尽如人意,不光是理科专业,甚至是文科的学生也很缺乏,而这种基本的能力是为各个学科能力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就像数理化是很多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一样。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就与其他的课程不太一样,人文精神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来形成非常重要。但大学生现在的艺术和文学素养光靠大学开两三门课是学不好的,要将课扩大到各门课的课上课下。总的来说,大学语文这门课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对于我们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我们国家优秀传统的继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安身立命?对于我们国家包括整个人类,是一个单纯的英语的世界,还是一个保持多元文化生命的世界?从这些方面来讲,大学语文课程,它在超越了中学语文课程之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专家们认为,不仅是大学语文,还有中小学语文,从国家整体普通话战略建设上,它涉及到保卫汉语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我们应当意识到这不只是一个面子问题,甚至是生存问题。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⑦高等教育要塑造合格人才,就必须打破急功近利的狭隘功利主义,回归大学的本体育人功能。大学要不负众望,就应不断去追求、探索,从而使自己不仅成为传播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殿堂,而且成为实践美德、追求高尚的精神乐园。

注释:

①刘铁芳.守望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②邵龙宝.人文素质教育让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1日第3版.

③陆登庭.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A].北京大学高教所编.大学校长论坛[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之洞.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⑥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J].新华文摘,2005,(20).

⑦徐中玉 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杨传凯信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作者:杨传凯

第二篇: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

[摘要]大学的逻辑大体上可以被看作是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所固有的联系。张维迎从大学治理的角度阐述了大学逻辑的基本含义,尖锐而深刻地揭示了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或深层次问题,提出了以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培育大学教师市场、激发大学教师创新精神、提高学术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思路,极力推行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学科末尾淘汰制度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治理措施,从而在探索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方面走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大学;大学教育;大学教师;大学逻辑;大学治理;张维迎

[

从政府层面的“211工程”、“985工程”到社会公众对于种种名目的大学排名及其排行榜的过分关注,昭示了一个强大的、和平崛起的中国迫切需要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教育的强有力支撑。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建设高水平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使中国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日益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举措。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诸多利益在博弈中的难以平衡,更由于改革对于现实利益格局的巨大冲击、传统习惯势力和利益既得者的种种阻挠,任何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或缩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差距的改革尝试都变得极其艰难。如今北大的改革,之所以令人深受鼓舞,因为改革者提出了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不仅仅是北大师生的北大的口号,并着手进行了指引北大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快速迈进的制度变革,如规定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推行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学科末尾淘汰制度,等等。作为这场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尽管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种种非议,但张维迎不仅有着对于大学理想的憧憬,而且坚定不移地推进了北大的改革。《大学的逻辑》一书,则记载了他参与推进北大改革、完善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这里,张维迎从大学治理的角度所阐述的大学逻辑与大学治理的关系,不仅切中时弊,揭示了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或深层次问题(如‘近亲繁殖’、‘家族式组织’,‘武大郎开店’和‘官本位’及其所导致的学术评价不公等问题),而且坚持现代大学制度变革的学术趋向,反映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这里,大学的逻辑,用他的话表述,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如果说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那么,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为此,大学必须有很好的治理结构,其中,教师的聘任和晋升制度是最重要的方面。学术自由、学术评价标准、教授在学校中的权力等,都具有内生性。在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大学变成了‘家族组织’。不废除大学的‘近亲繁殖’,不实行教师岗位的分级淘汰,不引进外部竞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的行政本位,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大学文化。”[1]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大学的逻辑大体上可以被看作是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之间所固有的内在联系。

1关于大学的理念与治理

探讨大学究竟是什么,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可以说是常谈常新。因为大学面临的环境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于大学的期待也会因时而变,加上各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不同,故人们对于大学是什么的追问,无论就本然状态下的现实际遇而言,还是就应然状态下的理论解读而言,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尽管如此,所有这些讨论还是有一个逻辑上的预设前提的,即大学是社会所需要的、用来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的文化组织或机构。可见,大学的目标和理念构成了大学逻辑的起点。为了实现大学的目标和理念,更好地促进大学教育由应然逻辑向实然历史的转化,就有了一个大学的治理问题。

大学的理念是关于大学性质、目标(使命)和功能的一般性认识。从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培养神职人员、律师和官员的行会组织,到以英国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古典大学作为“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践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从哈佛特许状中明确规定大学的使命在于“在各个学科领域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所有现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探究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将会终其一生而不断地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进”,到德国洪堡提出“研究和为人类创造知识是大学的一个基本功能”[2],以及发端于美国的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大学理念经历了由中世纪行会组织向传统的社会知识中心、由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向进一步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的不断演变。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万变不离其宗,大学作为独立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之外的文化组织的性质却没有丝毫变化。大学在应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不断满足社会对于学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拓展自身功能的过程中,不仅保持了其作为社会文化组织的特性,而且固守创造知识、传授知识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了批判、反思和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

大学的治理是为了实现大学的理念而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一个好的大学治理结构应该保证始终不移地不偏离大学的核心理念,不偏离基本目标[2]。这里,大学的治理实际上是对于大学教育的治理,涉及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大学的控制权究竟应该掌握在谁手里?是校长、教师、学生、抑或政府?也即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中谁应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大学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如何规范和约束大学的掌控者,使其决策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教育功能的实现,即维护社会在知识生产、传播方面的公共利益?三是如何选拔最适合的人作为大学教师?也就是学术评价及其标准的问题;四是如何激励大学教师?如果能够妥善解决上述问题,就可以说有了一个好的大学治理结构。以北大为例,在变革大学制度、改善大学治理的过程中,他们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眼学术发展及其所需要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极力推行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学科末尾淘汰制度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治理措施,将创造对其他方面改革的强烈需求,推动行政和后勤体制、学术评价体系、博士生培养体制、科研资金分配体制、大学决策体制和干部任命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北大的改革及其制度设计,体现了大学的逻辑,因而对于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具有典型意义。它提醒每一个大学教师,什么样的行为是鼓励的(如进行规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什么样的行为是必须的(如在匿名评审的一流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专著),更重要的是,它会明白无误地告诉每一个大学教师,不那样做会得到什么惩罚(如up or out等)。这样,无疑会大大促进包括学术市场规范在内的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从而在探索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尤其是大学治理结构方面走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2关于大学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由大学究竟是什么的探讨,必然引出大学能够为社会提供什么,也即大学教育是什么样的事业的问题。按照张维迎的观点,大学教育是把学生从客户变成自己的产品的事业,即“一方面,我们招来的学生是我们的客户,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服务;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一种人才,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又取决于大学教育”[2]。他进一步从知识传授这个角度探讨了大学教育是怎样把客户变成产品、使大学拥有忠诚的客户和自己的品牌的,并对大学教育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科学概括。事实上,大学之所以能够作为社会知识中心和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之外的文化组织而长期存在,主要是因为它所从事的大学教育不同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其他活动,具有自身所特有的功能和特点。

大学教育具有将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独特功能。无论是张维迎所强调的把学生从客户变成自己的产品的事业,还是通常所讲的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事业,大学教育都离不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实际运用,且必须将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加以实现。这是因为,大学教育中所传授的不是一般性、常识性知识,而是变革思维方式、能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或获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高深知识。在大学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这些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实际运用则分别是由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性活动加以完成的。以往大学教育中对教学强调的多一些是应该的,毕竟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但要传授高深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光靠教学传授已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索过程、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学术前沿,以便尽可能地将所掌握的高深知识用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学科理论和知识的创新。为此,就必须加强所属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展以知识运用和获取社会资源为手段、以实际问题解决或重大理论创新为目的的社会服务。只有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大学教育所传授的是高深知识,才能保证大学教育所培养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推动知识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围绕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实际运用,大学教育必须坚持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从而在人才培养方面明显区别于中、小学等基础教育,而具有了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独特功能。

大学教育具有把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促使大学基业常青的特点。历史上,大学因其所从事的事业对于增进人类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独特贡献,享有着崇高的社会声誉和地位。那么,大学教育又是怎样做到增进人类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呢?研究发现,这是与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组织的定性定位和大学教育准入制度特别是学术标准的确立分不开的。大学社会文化组织的特性把它与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区别开来,也决定了大学教育的学术趋向。比如,在供给方面,大学教育始终坚持学术取向的准入标准,即按照一个人智商的高低、将来会有多大的成就,而不是根据谁出钱多就录取谁的市场经济原则或谁出身好、有家庭背景就录取谁的政治原则,来决定是否提供大学教育机会。在需求方面,大学所提供的大学教育能否吸引学生,不仅取决于大学教育的质量和价格,甚至主要的并不是取决于质量和价格,取决于还有谁在上这个大学,也就是取决于其他客户的质量。与此相类似,任何大学对教师的吸引力也取决于其他教师的质量[2]。就是说,大学教育是一个关联品,注重的是品牌价值。这种品牌不是短期内所能够塑造的,而是通过多年办学积淀特别是优秀校友资源的积累和无数往届毕业生的杰出表现打造起来的。正是大学对于品牌和社会声誉的追求,与教师和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成就及其预期、政府促进社会知识生产和学术及文化发展的努力、捐赠者获得的社会声望和个人名声、社会公众包括当地居民得到的由知识生产和传播带来的种种好处,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性,将上述大学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并融入大学以增进人类知识和引领时代发展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共同体,为不断提升大学教育的品位和质量提供了持久动力,也吸引了优秀生源和高水平的师资。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做过一个统计,1520年之前全世界创办的组织,现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干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15个是宗教团体[2]。这一点,足以说明大学教育具有强大凝聚力,不仅能够为大学积聚无与伦比的社会资源和品牌价值,而且也可以培养无限忠诚于大学、服务于社会的产品和客户,从而把利益相关者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延续了大学的生命,确保了大学基业常青。

大学教育所特有的功能和特点客观上决定了大学逻辑的学术趋向。作为大学逻辑的中介,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性活动,在不断塑造大学品牌和社会声誉的过程中把大学利益相关者包括大学教师、学生、管理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校友、捐赠人、投资者、周边居民,等等)联系起来的。这是因为,大家作为利益相关方是可以从大学的品牌和社会声誉中获取实际利益或其他好处的。但是,大学的品牌和社会声誉源于大学为社会所作出的知识贡献、得益于往届毕业生的杰出成就或工作表现,最根本的是要靠大学学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提高学术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搞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由于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在内的大学教育都属于社会文化领域里的学术性活动(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为特征,以发展学术、追求真理为目的),区别于社会经济领域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市场竞争中的等价交换为特征,以追求企业经济利益或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也不同于社会政治领域中政府的公共治理和社会管理活动(以公共权力的获取和运用为特征,以争取社会公众支持为目的)。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学术发展尤其是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上,把是否有利于学术发展作为推进大学改革、改善大学治理的根本标准,突显大学逻辑的学术趋向和大学治理中的学术主导,从而将大学应然逻辑上的内在要求与大学实然治理中的制度安排尽可能一致起来。

3关于大学教师的选拔与激励

从制度分析的角度看,无论是大学的目标和理念,还是大学教育,都还只是制度设计的范畴。要实现大学的目标和理念,促进和推动大学教育的发展,还必须有一整套的制度安排,也就是必要的大学治理结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作为大学的教师?如何选拔和激励教师队伍?[2]说选拔和激励大学教师非常重要,是因为大学教育的功能主要都是通过大学教师完成的,大学教师队伍在大学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学校的其他所有机构都是衍生工具,是派生出来的而非原始需求。在张维迎看来,保证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最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的质量。只有当教师队伍是由最具有学术兴趣、最具有创造力的人组成的时候,大学才会有真正的学术自由,才会追求卓越,才会注重自己的名声。试用期基础上的终身教职制度是保证大学教师质量的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2]。笔者认为,大学教师的选拔和激励是能否实现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先决条件,也是大学教育体系及其治理结构的关键环节。由于大学的品牌价值和学术声誉取决于大学教育的水平,大学教育的水平取决于它所培养的毕业生质量,而毕业生质量的高低又取决于大学教师的质量,故选拔最优秀的学者做大学教师、并且激励他们去努力奋斗是大学治理最为重要的工作,也是大学实现核心理念的根本保证。

大学创造并传授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并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对此,张维忠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不是一个给人提供铁饭碗的地方,而是提供给那些最具有思想、最具有开创精神的人去创造的地方。大学教师的选拔,目的是选一个优秀的学者,讲师、副教授都只是一个过渡,是一个试用阶段[2]。笔者认为,大学教师的选拔实际上是一个选择、试用、最终确定优秀学者人选的过程,涉及包括学术评价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而决不仅仅是一个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制度安排问题。为了能够将最为适合的人选拔出来,除了设置准入条件、任职资格、选拔程序之外,还必须确定相应的专业标准、实施规范而又公正的学术评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术评价及其标准问题。一般而言,学术评价只能由同行来做,不可能靠外行。因为,一个学者的研究做得好不好,只有和他从事的学科专业领域相同或相近的人,才能说得清。但是,同行评价需要解决好“武大郎开店”(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和“近亲繁殖”(把自己培养的学生留在身边)这两个制约学术发展的前提性问题。为此,规定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留校,确立学科末尾淘汰制度、非升即走和终身教职制度就成为目前比较好的制度安排。此外,学术评价本身还必须有一个同行认可的专业(学术)标准。一个教授有没有成就,学术界都有杂志,有学术会议,大家都是看得见的。学术成果信息的这种透明化为公开招聘、到学术市场上去选人提供了可能性。问题在于,目前学术评价体系中无论是内部评价还是外部评价,都是“外行评内行”,尤其是内部评价体系中学术评价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做出而非由相关领域的学术同行做出,直接导致学术评价的标准因过于注重易操作性而片面强调学术成果数量、忽视了质量要求。因此,充分利用大学外部的学术市场,制定一个同行认可度较高的专业标准,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就显得日益重要。事实上,学术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可以观察(甚至不可观察)、但不可证实的学术贡献,通过学术市场上的在实行匿名评审制度的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等市场评价手段,变得可以证实,从而形成对一个学者的学术贡献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事实上,Tenure track制度恰恰发挥了学术市场的上述功能,其合理性一方面在于向每一位申请人明确地发出信号:有望成功的申请人必须首先通过在同行公认的权威匿名评审期刊公开发表文章等方式,向同行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实力;另一方面,则在于使包括学术委员会成员在内的所有同行形成相同的预期:在众多的申请人中,具备哪些条件的申请人才可能授予终身教职。上述制度可以使无论同行,还是申请者本人都对自己的学术成果形成客观评价,而最终使每一位真正有实力的申请人“确定地”获得终身教职,因而是目前比较好的选人制度。

大学教师的激励是大学的治理能否促进学术自由发展的根本保证。激励大学教师,主要靠大学之间自由、充分的竞争,最根本的是要有一个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鼓励公平竞争、形成学术争鸣的学术环境。当前,对于学术发展最大的伤害是官本位及其行政主导下缺乏学术上的公平、自由竞争。学校的官本位,除了激励制度扭曲外,还与学术规范和学者水平有关。如果没有好的学术规范,学术成就不能有效比较,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只能寻求学术之外的标准。毕竟,官本位还有一个序列。一般来说,学术水平越低的人,官本位思想越严重,因为低水平的学者在学术上竞争不过别人,就会拼命找一些其他的关系来压制别人,如靠行政级别来提高知名度。如果大家水平都低,社会上就只能根据职位来推定学术水平,大家就会拼命去争当“官”,这样更没有人热心搞学问了。事实上,一个组织越是水平低的人多,就越是着迷于内部权力斗争。与此相反,高水平的学者通常很自信,更喜欢以自己的创造和学术上的成就来衡量自己的地位,对当官反而不太容易看得上。可见,高校的官本位不利于学术发展,只会把大家的精力引向内部权力斗争及其所关注的分配问题,而不是激励大家创造价值。只有自由、充分的学术竞争,加上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也就是一个好的学术环境,才能使优秀的人才获得公正的评价和充分的学术自由,使其忙着去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知识贡献,从而确保越优秀的学者就越能得到好的待遇和高的职位。一句话,学术上的自由、充分竞争,不仅为学者提供了创造知识的激励,而且会引起人才流动,进一步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从而有利于促进学术生产力的提高和大学理念的实现。

综上所述,无论是大学的目标和理念,还是大学教育的功能和特点,抑或大学教师的选拔和激励,都充分说明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组织是为真理而生的,它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保存被实践证明为真理的知识,并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新知,以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大学的价值在于创造知识、传承文化和保存文明。而大学价值的实现,则离不开热心大学教育、从事知识创造和传播等学术活动的学者,这需要有一个能够选拔一流学者充任大学教师、并激励和保证他们不断提高学术生产力的大学治理结构。毕竟,大学不同于企业,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或价值取向,而是以学术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始终以大学理念即社会所赋予大学的社会知识中心地位和社会文化组织特性作为学术发展的逻辑起点,以大学教育即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作为学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大学教师即热心大学教育、能够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学者作为学术发展的依靠力量。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大学治理,主要是以学术自由、思想自由、价值中立作为大学治理的根本原则,以大学自治、校长治校、教授治学作为大学治理的制度保证,以培育大学文化尤其是学者个人的学术声誉、事业心、使命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作为大学治理的最高境界。可见,大学的目标和理念决定了大学教育的功能,但它们都不可能自动实现,而是通过大学治理结构、最终由大学教师加以实现的。因此,大学必须以追求真理、推动社会进步作为立身之本,大学教育必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大学教师必须以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作为终生追求,这便是大学的逻辑。概言之,大学的逻辑是学术的逻辑,是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促进大学能够始终维护社会在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和保存文明等方面公共利益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2]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13,6,8,10,5,48,31.

作者:毛锦茹 张博文

第三篇: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摘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提出了调整英语教学目标、完善英语课程体系、改变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现行测评体系的举措,旨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多媒体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近年来英语界一直关心和讨论的问题。大学英语课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已成为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我校于1999年起先后采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等系列教材,使大学英语教学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且经过近十年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笔者通过对当前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举措,以此积极推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我校英语教学质量。

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的分课型授课,大学英语四、六级全国统一考试考点的成功设立,以及多媒体网络语言实验室的建立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评估。众所周知,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课水平普遍较低,新生入学成绩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成绩无法相提并论,而英语入学成绩则更加令人担忧。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入学后较长一段时间都很难适应大学英语教学,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2.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薄弱,语法知识模糊不清,词汇量小。据估计,高中阶段应掌握的2000个单词,许多学生掌握不到一半。此外,学生入学前复杂的学习背景造成目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极大,这就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扩招在给各高校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如班级过大,难以管理。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参与极其重要,人数过多则很难保证课堂实践的秩序,学生的自我展示受到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也很难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学生学习外语畏难者多,刻苦者少,放弃不学者也占不小的比例,而且课后学习缺乏必要而及时的检查与监督。许多学生只在上课时间学习英语,而课后很少会主动朗读背诵、记忆词汇、阅读文章、练习听说、写作和翻译等技能。据调查,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虽然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却不知如何去学,在学习方法上没有任何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

2004年国家新制订的《大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此,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切实开展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工作。

遵照教育部的教改精神,各高校均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符合本校层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把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作为艺术院校,我校大学英语课程目前应定位在一般要求上,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制订教学大纲。

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措施

1.采取大班课分级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自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到目前为止我校学生人数已达到 3000 多人。在教师人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推行大班课教学。每班学生人数增长到 80 人左右,个别班级甚至超过100人。面对大班授课出现的学生人数多,语言能力参差不齐等困难,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因材施教、分级教学的原则。针对学院的教学资源及学生特点,我们可以灵活地制定分级标准,将学生按照入学分级考试成绩分为三个等级,即快班、普通班和慢班。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要求,并配备相应的教师与教材资源。并且以学期为一个调整阶段,根据每个学期期末的考试成绩,重新组合班级。此举在学生中可以形成竞争机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2007年7月修订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我院已经建起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已成为教师迫在眉睫的使命。针对大班教学提出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积极摸索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以主题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加强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实践课,学习者需要通过个人的实践才能获得和提高语言技能。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监控学习过程

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使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自我监控更有必要。教师须负责设计有效的在线教学系统,实施对学习全过程的监控,并提供有效、及时的调整和帮助。系统中应包括课程信息、单元测试、家庭作业、师生讨论等模块。

3.增加选修课,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素养

对英语能力较强或提前通过四级的学生,为切实提高其英语素养,我们可以增开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包括高级听说、高级写作、实用翻译、高级阅读、西方文化、影视欣赏、跨文化交际、音乐英语等。这些课程以素质教育为主,侧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该课程体系兼顾对具有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确保了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

4.加强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

我校是一个艺术院校,历来强调学生音乐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我校琴房的利用率极高,除此之外,整个校园则缺乏浓厚的学习气氛,校园学习环境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结语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对外语教学日益重视,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我们应对英语教学进行合理定位,把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内涵,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总之,网络时代的教师需要比在传统教学中更加积极地发挥引导学习的作用,为整体和个体性的学习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基础部

作者:杜丽萍

第四篇:《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我国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该文件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俸静,刘莉莎,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一、引言

国际形势的变幻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高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教学》(2007)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简称《指南》)。作为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指南》对大学英语课程价值、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解读和说明,对各大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贾国栋(2015)指出该文件具有创新性、继承性和指导性的特点,为我国国际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王守仁( 2016 )认为该文件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使各级学校能根据自身办学特色推进大学英语教学。

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的办学力量。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基础课程,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受到以下问题的制约:

1.学生英语基础欠佳,学习自主性、积极性有待提高。独立学院由于生源问题,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入校时高考英语平均分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和兴趣明显不足。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学校之间英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学生之间英语水平差异很大,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2.教学目标缺乏特色,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独立学院由于独特的办学模式,其大学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依托的母体学校的影响。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通常与依托的母体学校一脉相承,不利于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在教学内容方面,语言知识点的学习仍是课堂重点,而相关的英语应用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师资力量不能满足需要,教师发展受限。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此外,从现有的师资构成来看,独立学院多为青年教师,拥有初级职称的教师居多,高级职称的教师偏少。而繁重的课时量和缺乏进修机会使不少教师无暇开展教学研究和进行自我提高。

三、《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启示

1.制定合理且具有特色的教学目标。《指南》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权,在很大程度上为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目标选择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性。根据《指南》,独立学院应制定符合本校办学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情况的个性化教学大纲,为学院的长远发展服务。

此外,《指南》提出大学生英语能力的三级目标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由于独立学院生源问题,学生英语基础欠佳,因此目标制定上应以基础目标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对一部分基础好、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应鼓励向提高目标看齐。

2.更新教学手段,推进实用性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效的使用英语。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學应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并为将来就业服务。同时,新世纪,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英语教学。大学英语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为此,笔者所在学院的公共英语教学部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利用现在时兴的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和展示一些热门话题的报告。在课外建立学院英语学习公众号,每周定时推送相关的热点时事,同时要求学生下载如百词斩,英语流利说等应用程序,要求学生每周打卡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学院鼓励教师加强大学英语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例如,在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英语课堂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词根词缀,有利于学生专业词汇的累积。

3.完善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指南》强调各高校为教师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和指导,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教师专业发展。针对师资方面的问题,独立学院应注重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成立了英语教师骨干培训班,并在每年暑假分批派教师参加出版社举行的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在科研方面,号召各位老师积极申请省、市、校级课题,为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的教师提供补贴。而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主动争取培训机会,投身科研活动,提升职称,争做学习型教师。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是未来一个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独立学院应参照该文件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不断改革和优化大学英语教学,为地方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

作者:俸静 刘莉莎

第五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英语教学语言改善

【摘要】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教师的教学话语已逐渐成为各学科的研究重点,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语言与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室灌输教育形式相区别,突出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尊重,尤其注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独立学习,以创新性思维探索新知,所提出的大学英语全新教学模式。本文基于对大学英语教学语言的简单分析,根据具体案例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英语教学语言改善提出具体建议,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学语言改善

一、什么是有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语言以及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直以来,考试成绩都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教育思维模式下,老师课堂整堂灌输的现象经常发生。尽管这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确实对学生考试成绩地提高有所帮助,但其固有的缺点也不容忽视。如长期以来的大学英语课堂老师始终居于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的思维始终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走,没有自身的主动思考,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的互动性活动十分不足,教学收获单一,学生能力也得不到全面培养;较低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教学效率低下等。正是由于这些传统教学方法与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理念格格不入,因此这些年来,国家也一直在大学大力推广英语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语言改善,全新的教学语言所重视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而不仅仅是教条般的传授。概括来讲,全新的教学语言突出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尊重,尤其注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独立学习,以创新性思维探索新知。

但是,自从新的教学语言提出以来,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许多教师反映虽然新教学语言的理论构建比较完善,但是并没有实际可供借鉴的经验,特别是方法研究。所以,本文将分析大学英语教学语言的概念基础上,对大学英语教学语言改善的策略借助具体教学案例进行系统解释。

二、大学英语教学语言改善应该突出哪些特点

(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沟通

科学研究表明,交流才是最佳的教学手段,因为人在交流的过程中实际上遵从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启发引导的道路,但是长期以来的大学英语课堂,老师都是单方面的对学生进行传输,很少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因此相比传统教学形式,大学英语的教学语言改善要首先增加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可以主动接受新知识,思考认识新知识,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大学英语学习不能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相分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自我思考和表达。课堂参与度低,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往往使得英语教学变得呆板,学生课堂的低兴趣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改变被动接受的情况,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同时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真正使大学英语教学变成师生双方的事;学生和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增进相互了解,从而使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得到同步提高。所以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参与是教学语言改善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教学语言改善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当今社会的社会信息量相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大大增加,一个学生如果仅仅依靠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未来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同样大学的教学语言改善也應该充分考虑教学的长期有效性和短期有效性。教学如果只是在短期内有效,真正的教学语言改善是难以实现的,要想保证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长期有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未来面对信息爆炸时不感到茫然。为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一知识展开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更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培养,最后让学生自主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大学英语教学语言改善的教学素材

现实中的生活情境永远都是学生学习资源最重要的来源,特别是对于英语这样一门本就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大学英语学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况进行英语教学,坚持在课程开始时设置情景介绍,通过生活场景拉近英语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这样的教学也可以增强在学生的生活中使用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例如某次情境英语口语教学是以身体健康为话题,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掌握一些常见的疾病词汇表达,并能根据身体健康状况提出一些针对化的建议与医生进行一些表达自身健康状况的表达。例如“你怎么了?”“我生了什么病?”“我感觉怎么样?”以及一些医生的医嘱表达,例如“你应该怎样”“你不该怎样”等等。学生间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医院对话情境模拟,小组内部可以根据医院情境自主选择对话内容、对话方式,并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演展示,展示过后由学生和老师就表演对话中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反思。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后,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语言改善话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教学语言改善除了丰满的理论构建之外,更需要有强大的应用研究,如此方可使其造福广大师生。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深刻把握教学语言改善内涵,以创新精神指导行动,最终提高英语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我国外语专业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09(5).

[2]常俊跃,高璐璐.英语专业初始阶段系统开设“主题式”内容依托课程对学生英语语言发展的影响[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9(1).

作者简介:席娟芳,女,1982年生,湖南祁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学研究。

(编辑:龙贤东)

作者:席娟芳

上一篇:大学自动化论文下一篇: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