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学研究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书名:中国日本文学研究史作者:王向远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ISBN:9787522501550定价:99元日本是一个善于借鉴、吸收其他民族语言、技术、文化的国家。日本文学、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文学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我国文学研究论文 篇1: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网络文学是新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更倾向于情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也就是网上俗称的“爽点”。当前的网络小说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网络小说已经成功打入国外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网络文学的经济作用更加突出,甚至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输出的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提升网络文学的质量,让网络文学能够取得有效的突破以及发展,以促进网络文学行业的进步,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文化输出能力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

一、网络文学概述

(一)網络文学的定义

中国网络文学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现在一般将蔡智恒在台湾成功大学校园BBS上发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为中国网络小说的起点。中国网络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幻想文学以及日本轻小说的影响,逐渐本土化,形成了完善的网络文学形式。当前的网络文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网络文学的载体为互联网,一般采取连载的方式;其次,网络文学一般在网上进行首发,虽然目前有一些网络文学实体出版,但由于首发是在网上,也将其归为网络文学的范畴;最后,电子媒体平台的网络著作也归在网络文学的范畴之内。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对网络文学的定义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创作以及发表,体现互联网生态的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作品。

(二)网络文学的发展演进

当前,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其主要历经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校园论坛以及BBS上连载的文学。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学多数由学生撰写,主要目的是自娱自乐。第二阶段是网络文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网络文学以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为代表人物,作品充斥着“小资”情调。第三阶段是各大网络文学网站的兴起。由于当时影响力有限,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只在固定的小圈子中流传。资本在这时进入网络文学领域,也正是在这一阶段,网络文学出现了专职作者。第四阶段是2006年至今。这一阶段,网络文学开始迅猛发展,营造戏剧化转折的网络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并且逐渐成为网络文学的主体,其中,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以及萧鼎的《诛仙》让网络文学有了新的表达方式。

二、我国网络文学当前面临的困难

(一)网络文学类型化倾向严重

当前的网络文学为了吸引读者,很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创作开始趋向同质化。例如,女频的文章更多是以满足女性对理想男性的想象,男频则以营造“爽点”作为追求。文学本身是对思想的表达,在写作过程中需要重视“文以载道”,但是在当前的网络文学创作中,这方面的思考已经逐渐被抛弃,甚至网络文学的情节设置逐渐有了固定的套路,这对于网络文学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最好的佐证就是在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间,网络文学本质上没有取得较明显的突破,只有2019年的《诡秘之主》对情节做出了一定的突破,但是依旧有限,导致当前的网络文学发展缓慢。

(二)网络文学碎片化,严谨性方面存在缺陷

互联网作为网络文学的载体,其本身有着开放性,因此,当前网络文学作品连载时作者受到的约束较少,文学创作不够严谨。加之当前网络文学网站不注重对网络文学创作者的培养,导致其创作的网络文学作品整体出现很多断层,语言的准确性比较低。当前,网络文学网站推行日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网络文学创作者缺乏时间对作品进行打磨,导致网络文学严谨性存在缺陷。

(三)过分重视网络文学的商业性

当前的网络文学由于有资本的加持,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资本也让网络文学带有非常强的商业目的,网络文学开始了商业化运作。许多网络文学创作者在写作开始,只是为了表达自身诉求。随着当前网络文学商业化逐渐稳定,许多人为了获利进入网络文学行业,导致当前网络文学功利性非常强。更多创作者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会采用流水线的写作方式,将一本作品中的设定以及情节反复利用,从而达到自身的盈利需求,这就导致网络文学“流水线”痕迹严重。

三、网络文学良性发展的对策

网络文学历经多年的发展,创作者的数量已远远超出传统作者的数量 ,其中很多网络文学创作者本身的素质非常高,因此,不能单纯将网络文学当成一种娱乐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保证网络文学良性发展,能够给更多有天赋的创作者提供一个表达的空间以及成长的平台,从而推动我国文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建立网络文学的监管机制

当前,由于资本的进入,导致网络文学存在低俗化以及色情化趋势,这种现状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监管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部分创作者不再追求文学质量,而是为了能够吸引流量做出一些无底线的行为。因此,需要加强对网络文学的监管,以保证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监管力度不足,很多网络文学网站在合同等方面加强了对创作者利益的限制,导致创作者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这也是当前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难点。因此,要建立健全网络文学监管机制,推动网络文学走向规范化,保证网络文学质、量并重,取得长远发展。

(二)树立精品网文概念,让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主流

网络文学出现之初,就有快餐化的表现,很多网络文学创作周期较短,这也是其质量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网络文学的精品化,树立精品网文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剑来》以及《诡秘之主》的爆火,证明了在当前,质量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依旧能够获得大量的关注,并不会减少作者的收入,读者对于优质作品的认同感是非常强烈的。因此,网络文学应当宣传推广精品网文概念,优化网络文学的整体质量。相关部门应该给予网络文学更多的机会,提升优质网络文学作品影视化的概率,提升网络文学创作者的收益,使网络文学创作者能够潜心创作,以推动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网络文学创作者的综合素质

网络文学创作者作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其综合素质能够通过作品的发表与传播对读者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文学要想取得良性发展,必须注重提升网络文学创作者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与网络文学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定期对网络文学创作者进行培训,通过增强网络文学创作者的素质,保证网络文学作品的优质性,进而提升网络文学质量。

四、结语

当前的网络文学发展似乎陷入了利益与质量的矛盾之中,因此,只有提升网络文学的审美方式,提升创作团队的综合素质,才能够让网络文学利益与质量之间的冲突有所缓和,从而保证网络文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田.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J].青年文学家,2018(8):46-47.

[2]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D].北京:北京大学,2011.

作者:李毅焓

我国文学研究论文 篇2:

我国对日本文学研究的系统梳理

书名:中国日本文学研究史

作者:王向远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

ISBN:9787522501550

定价:99元

日本是一个善于借鉴、吸收其他民族语言、技术、文化的国家。日本文学、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借由对日本文学、文化嬗变的深入研究,能够反观我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在比较研究中,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由王向远著、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日本文学研究史》一书,从国内学界对日本文学史研究的视角出发,梳理、分析了日本文学的发展与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社会关系以及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并从多个侧面深刻剖析了中国文学在不同时期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本书共九章,对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既有概括性的综述,也有细致化的阐述,并对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知识群体进行了归类、分析、研究,角度新颖且视野开阔。综观全书,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中国的专业人士就开始了对日本文学的学术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代研究群体,形成了“由浅入深、由文学评论到文学研究、由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由追求功用实用价值到追求非实用的纯学术价值乃至审美价值”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作者对影响重大的叶渭渠的《日本文学思潮史》及其与唐月梅合著的四卷本《日本文学史》单独作了深入的阐述,并且分别以《万叶集》《源氏物语》等日本重要文学著作为例,详细考究了对李芒、王晓平、郑民钦、丰子恺、林文月、周作人等人对日本古典和歌、俳句及古典散文、日本戏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总体而言,本书主要体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价值。第一,从内容上来看,体现出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在知识层面,作者把学术史与学术批评结合起来,对重要人物及重要成果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地分析评述,让读者不仅对古今日本文学在知识层面上有了系统全面的把握,也对日本相关文化知识的构建提供了可靠的、丰富的、理性的学术依据。在思想层面,本书通过对日本文学的研究,对其所体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和普遍价值的思想加以阐发,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新颖、独特、深刻的美学思想、人文思想及哲学思想等都作了評述与阐释,不仅丰富了读者的思想,更对文学教学的革新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其二,从学术思路来看,体现出理论性与实用性兼容。本书在总结和分析相关著作、论文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架构、丰富翔实的材料、敏锐深刻的观察、客观理性的眼光以及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构架了一个独立、完整、深刻的理论系统。全书构架合理,叙述明了,详略得当,在论理和阐述中,重材料、重考据、重细节,实证与理论相宜,宏观与微观相映,为相关人士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综上,本书通过对日本文学史的研究,让读者接触到各种形式的日本文学作品,由此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学的同时,提升自身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韩金玉)

作者:韩金玉

我国文学研究论文 篇3:

国学热现象与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摘  要:随着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国学热现象已经十分严重,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领域发展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变化。针对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需要我们对国学热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考虑到国学热的优点和缺点,与此同时将国学热的优势充分应用到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更多有利的参考。

关键词:国学热现象;现当代文学;发展

前言:

新时代社会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文学领域的不断革新和发展,文学领域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在长时间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着民族的特色,因此,就需要考虑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学社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冲击以及深刻的影响。通过了解这些以后,接下来就需要考虑到国学热现象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研究的重大影响,就必须考虑到过国学热中的有利因素来更好地融合,我国当代文学领域中,进而推动现代文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给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参考。

一、分析当前國学热现象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研究的重大影响

1.国学热现象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当代文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新时代社会飞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国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文学领域的发展水平,那么就需要考虑到国学热现象对于我国当代文学领域发展的有利之处。国学热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提升我国文学内在实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需要考虑到国学热中的有利要素,比如说国学热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那么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还需要考虑到国学热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当代文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有一定的推动,并且为我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力的保障,这是当前国学热现象对于促进我国当代文学领域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2.国学热现象对于我国当代文学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冲击力

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国学热现象对于我国当代文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学热现象仍然对我国当代文学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冲击。由于国学热现象主要是指儒学中的主要思想,同学是我国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儒学在当前文学领域发展过程,当中有着很多不恰当之处,因此,很多人对儒学领域中的思想进行盲目的崇拜,在长时间人们受这种儒家思想的影响,就会从一定程度上对现当代文学有不赞同之处,那么促使我国当代人民思想不达到共识,不利于文学领域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国学热现象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冲击力,需要正确的看待国学热这一现象。

二、充分考虑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当中对于国学热的深入研究

新时代社会发展十分迅猛,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领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前国学热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话题,因此,就需要考虑到国学热现象对于现当代文学领域发展的积极影响。考虑到当前文学领域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借助国学热现象中的有利要素,比如说国学热现象中具有较强的文化色彩,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反应,所以说,就需要考虑当代文学领域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借用国学热中的要素,在此基础之上,来不断地推动我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革新。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我们需要关注到在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当中,一定要考虑到国学热中不利因素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不利之处。一般情况下,社会上很多国学的研究者往往对于文学领域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并没有十分明确,只是一味地对国学中的东西进行深入的研究,有没有考虑到国学和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交融之处,这是当前国学热现象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发生冲击利益的重要影响因素,那么就必须要考虑到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未来我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结束语:

新时代社会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当代文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革新,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当代文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就需要考虑到国学热现象对于现当代文学领域的深刻影响。国学热从一定程度上具有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的文学特色,并且在几千年发展过程,当中国学热大多以儒学为基础,尽可能地传达出一种具有国学文化气息的现象,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要考虑到国学热现象的有利之处和有害之处,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在现当代国学发展过程,国学热对于推动我国文学领域的发展的重要意义,那么就需要考虑到新时代文学领域的发展史,将这些有利因素全部融入到我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陈国恩.国学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J].福建论坛.2008(02).

[2]王富仁.“ 新国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文艺研究.2003(03)

[3]王正鑫.国学热现象与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湖南论坛.2014(02).

[4]刘凯文.新时代国学热现象与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问题分析[J].文艺研究,2016(07).

作者:陈轩

上一篇:师生关系研究论文下一篇:企业组织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