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安全分析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生心理安全分析

湖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摘 要: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地方课程,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基于此,湖北省要求各中小学从2014年开始,开设这两门课程,但调研显示,开设现状不容乐观。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不仅需要各方重新认识课程的价值,持续驱动课程政策,还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平衡“专门课程”与“学科融合”的关系。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与发展

作者简介:廖兆慧,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湖北 武汉 430071)

2014年1月,湖北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将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省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从2014年开始全面开设。[1]作为从事课程教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有必要对湖北省课程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对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课程开设背景

1. 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群体生命安全意识淡漠。据2004年教育部、公安部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自杀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2]近年来,湖北省采取多种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但总的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踩踏事故触目惊心!2013年2月,湖北省襄阳市一小学发生一起因一楼大门未及时打开造成拥挤而引起的踩踏事件。事件造成7名学生受伤,4名学生死亡。这起惨痛事件的发生,暴露出部分学校安全意识淡薄。[3]

溺水事件一再发生!2014年5月,湖北省孝感市发生一起学生群体溺水事件,该市5名6年级女生周日结伴游泳,不幸溺水身亡。接二连三的溺水事故发生令人十分痛心。[4]

绝大部分校园安全事故可以通过提前干预和应急处理得到避免。但群体生命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救和互救能力是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2. 自杀、抑郁、校园欺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1)自杀。北京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指出,“整个国家自杀率在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小学自杀率却在上升。”[5]据调查,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是其中最大的死因,超过了车祸、疾病等。[6]许多自杀者并没有精神疾病,其自杀是在清醒状态下、遇到强烈人际关系冲突之后迅速出现的冲动行为。研究显示,学生自杀大都与不能承受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挫、自身性格缺陷相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搜集2013年发生的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显示,“成绩下滑或不理想”“教师行为失当”“作业没完成”“家长期望值过高”“被家长批评”等是导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7]

(2)抑郁。我国中小学生患忧郁症的比例在逐年增长,截至2010年6月1日,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6%,患忧郁症人群的最早年龄已经提前到了8岁~12岁。[8]

(3)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也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常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32.5%的中小学生“偶尔会被欺负”,6.1%的中小学生“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许多中小学生因为遭受欺凌而出现情绪抑郁、焦虑、失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逃学,严重者会出现自残,甚至自杀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9]

二、课程政策发展历程

2013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下发《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抓好学校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逃生演练活动,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10]

为贯彻文件精神,湖北省教育厅于2014年1月下发《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对课程开设的组织、实施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

2014年9月,湖北省财政拨出专款,为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配发《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程教材。[11]

2014年10月,湖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及有条件的农村小学,每学年要拿出一个课时,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网上测试。高中学生测试结果记入学分,未达到要求不予颁发毕业证书;义务教育学段学生测试结果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从2015年开始,各地中考试卷要有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体分值由各地研究确定。[12]

2017年4月,湖北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合力共同保护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要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规定落实课时、教材和师资,并纳入学生评价和教师绩效、学校管理考核。[13]

2017年12月,湖北省教育厅发布《湖北省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的15个学科中。[14]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考场”“计学分”,这在全国可能尚属首例。

三、课程实施现状

为监测全省中小学课程的实施现状及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安全防护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健康发展,湖北省教育厅于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开展了全省中小学生(3~9年级)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测试活动。学生平均参与率约78.04%,覆盖湖北省所有开课的小学、初中学校。测试主要以图片、视频、动画、游戏闯关为主要呈现方式。测试内容不僅包括课程知识,还有调查问卷题,以了解各校课程开设情况。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险、避险意识能力,而且能帮助他们排解一些心里困惑,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根据调研发现,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不容乐观。由于没有相应的督导和评价措施,部分学校没有将课程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有的学校只是部分年级或班级开设了课程;有的学校虽然安排相关教师去参加课程培训,但回校后却安排其任教其他课程,浪费了培训资源。另外,财政配发的课程教材是循环教材,但有的学校不注重回收,导致很多新进学生没有教材。

四、课程发展建议

1. 重认课程的价值。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孩子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但受“分数至上”影响,部分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忽略甚至达到漠视的程度。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湖北省属地方课程,其重要性往往被人们忽视。学校、家长和社会应重新认识它们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2. 教育管理部门继续推动,课程政策持续驱动。

(1)研制《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2014年3月,湖北省教育厅印发了《湖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提高了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2012年教育部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但由于没有国家或省级层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相关课程教师仅凭有限的个人认识和经验执教,显得力不从心。教育管理部门可组织心理学、教育学等专家队伍,尽快研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提高课程实施的规范化、实效性。

(2)增加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序列职称评审。2017年7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通知》。[15]在资格考试新增的多门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唯一一门横跨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的学科,这一举措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

引进专业的课程教师只是开端,如何让他们立足工作岗位,始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则显得更为重要。相关文件指出:“湖北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切实解决好教师职务(职称)评聘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兼职教师的工作量由学校核计并兑现相应待遇。”但现实中,很多地方都没有真正落实,建议增加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序列职称评审和评优选模,让教师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3. 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研制度。相關文件都强调,要建立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目前,湖北省绝大部分地区已配备地市级专(兼)职教研人员,建议下一步配齐县市区教研人员,深入学校指导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全面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意识培训。一是要着力培训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骨干教师,提高他们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二是要开展全员培训。在各类校长和其他学科教师培训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4. 平衡好“专门课程”与“学科融合”的关系。《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坚持专门课程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相关文件也强调,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要融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研部门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既有“专门课程”又有“学科融合”的相关研究,科学、系统设计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 鄂教基〔2014〕3号.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EB/OL].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11610,2014-01-26.

[2] 李莉.每年约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80%可以避免[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4/03/29/93/article219649310.shtml,2004-03-29.

[3] 360百科.湖北老河口小学生踩踏事件[EB/OL]. https://baike.so.com/doc/7039883-7262788.html,2013-02-27.

[4] 鄂教基函〔2012〕.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切实做好防范青少年学生溺水事故工作的紧急通知[EB/OL].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9999,2012-05-29.

[5] 王晓霞.徐凯文: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EB/OL]. http://edu.china.com.cn/2016-11/16/content_39714080.htm, 2016-11-16.

[6] 陈功.警惕经济泡沫破灭后出现青年人自杀潮[EB/OL].http://opinion.hexun.com/2016-09-05/185866960.html,2016-09-05.

[7] 中国网教育频道.学生自杀名单越来越长,生命该如何承受“教育之轻”?[EB/OL].http://edu.hsw.cn/system/2017/0329/65229.shtml,2017-03-29.

[8] 徐媛媛.自杀率呈上升趋势 青少年心理危机须早设防[EB/OL].http://sh.eastday.com/qtmt/20110303/u1a861574.html,2011-03-03.

[9] 未来网原创.青少年学生自杀如何解?教育部公示学校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EB/OL].http://www.sohu.com/a/150059725_575632,2017-06-19.

[10] 鄂政发〔2013〕38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hubei.gov.cn/govfile/ezf/201309/t20130906_1032625.shtml,2013-08-30.

[11] 冬青.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教育走进湖北省农村中小学[EB/OL].http://www.jyb.cn/basc/xw/201412/t20141208_606774.html,2014-12-08.

[12] 鄂教基〔2014〕24号.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12268,2014-10-22.

[13] 湖北日报.湖北省九部门联动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EB/OL].http://www.hb.xinhuanet.com/2017-04/19/c_1120838027.htm,2017-04-19.

[14] 楚天都市报.湖北省高中招生改革方案出炉 既看成绩又看综合素质[EB/OL].http://www.hubei.gov.cn/zwgk/bmdt/201712/t20171230_1239255_mob.shtml,2017-12-30.

[15] 教师司函〔2017〕41号.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78/A10/A10_gggs/A10_sjhj/201707/t20170712_309244.html,2017-07-05.

责任编辑 黄 晶

作者:廖兆慧

第2篇: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摘 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及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但当前的社会背景及社会环境迫使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此易使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的防范非常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安全

一、引言

从整体角度而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但当前的社会环境角度而言,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当大,因此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且表现出隐蔽性强、影响持久、涉及面广及难操控的特点。如若不及时加以疏导,定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严重的恶性事件。为此,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4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可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非常必要。

二、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角度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心理认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诱因的影响,此类心理认知偏差定会引起个人行为失范或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问题及诱导因素所致。可见,若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且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定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4)整合资源及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学生的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组成,且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我国高等院校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因此学校有必要与专业的心理医院联合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就心理疾患进行防控合作,同时开设24小时心理咨询与辅导援助热线。此外,大学的心理教育顾问由心理专家及医院医生担任,以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高等院校务必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的防范,具体从上述四方面进行把握,由此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专业知识过硬及心理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永红,王效美.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323-324.

[2] 黎藜.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8:118-119.

作者:张燕

第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这其中也包括大学教育工作。然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方面的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素质会随着个人价值观念及认知体系的形成而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了避免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有必要加强对其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安全 心理教育 教育防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愈来愈严峻,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高校应当要从安全角度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并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以对其心理状况实施危机干预。以下笔者就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来简单谈一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的教育防范。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作为接受过较高等级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总体心理状况是比较健康的,大多数大学生都积极向上、自信乐观、意志力强、求知欲强、敢于拼搏、善于交际,然而,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逐渐从边缘化走到了社会的中心,其所经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部分大学生渐渐开始在复杂的环境变化面前无法进行良好的心理应激,因而发生一些心理平衡失调现象,心理问题也随即出现。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2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80%以上的大学生则表示自己曾经出现过心理问题,并且此数字正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所谓心理问题,主要指的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因种种内外因素而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或者主观困惑状态,根据其严重程度,可以将心理问题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原因、环境原因、学习原因、择业原因、恋爱原因、个性原因、人际交往原因以及自我意识原因等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孤独、自卑、紧张、焦虑、强迫、多疑、嫉妒以及自我中心等。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比较轻微,并且只是暂时性的,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排遣,在日积月累之下,就可能会演变为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衰弱、人格偏执等心理障碍,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而如果这时候还没有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那么就将可能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的心理异常现象,也即医学上所说的精神疾病。当大学生出现以上心理问题之后,将可能会引发自杀、伤人、犯罪等安全事件,其后果非常严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措施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个人心理素质较弱和人格品质发展不健全,而变化的客观环境只是一个导火索。因此,为了从根源上预防、减少和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学校和教师应当要积极给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而实施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手段就是将其纳入到大学必修课中,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系统和正规的心理课程教育。

2.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

高校应当要积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并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来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从而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排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矫正心理状态,促进其尽快恢复正常。心理咨询和辅导实际上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它比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直接面对和解决问题。当然,鉴于大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和辅导不够了解,或者出于羞涩心理而不好意思主动去找心理教师帮忙,高校应当多多开展这方面的宣传,通过网络、短信、电话、邮件等方式扩大其覆盖面。

3.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

由于心理问题往往具有隐藏性,很难通过大学生自己发现,因此高校应当要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或者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主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在这方面,高校一是可以定期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二是可以由下到上建立信息畅通渠道,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学院-学校这样的顺序层层传达学生的心理问题,三是可以由辅导员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而从中发现其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以及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等措施来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参考文献:

[1]王露,胡昌伟.浅谈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J]. 经营管理者,2013,26:353.

作者:王珏

第4篇: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命题分析与备考策略

作为小学科目二“学生指导”模块中的知识内容,“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一块的命题比较有规律,中公讲师现在为广大考生总结如下。

“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小学儿童的安全防范常识(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等。其中,常考点是“小学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属于每年基本必考的知识点,以单选题最为常见;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属于偶尔考查的知识点。

“小学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在试卷中出现的频率很低,只要求考生简单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沙眼等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常识即可;“小学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考试频率很高,考生要重点掌握中暑、溺水、电击、烫烧伤、咬伤、骨折、中毒以及擦伤、刺伤、扭伤、割伤、挤伤、跌伤等常见外伤的预防与处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属于低频考点,考生只要掌握多动症、焦虑症、学习困难综合症、强迫症、厌学症等心理障碍的基本表现即可。“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虽然出现试卷中的频率不高,但是在未来的考试中频繁出现的几率是很大的,考生需要重点掌握并区分四类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惩罚法、消退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自我控制法、暂时隔离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通过梳理真题,我们还可以发现,常考点“小学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曾在2013年下半年考查过一道简答题给出描述学生日常用电的场景图片,要求考生完成以下两问的作答:(1)图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4分)(2)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6分)。而在更早之前的2012年上半年的试卷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知识点还曾考查过“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及途径”这样的一道简答题。尽管如此,中公教育讲师并不建议考生去重点背诵本知识模块的内容。考生应当单选题作为主要的备考题型,对相关的知识点有清楚的把握即可。但是,因为本模块的小知识点数量很多,需要考生认真梳理。

以上介绍了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命题分析与备考策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5篇: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王武,四年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总是做小动作,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只有老师或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对于老师和家长的告诫,他也不怎么理会。

针对小王同学的这种情况看来,是产生了明显的厌学情绪。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进行帮助他:

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是很多学生把学习当做老师和家长的事,为了完成任务而应负了事,因此,有很多抵触行为,讨厌学习。因此,我引导他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学习,然后讨论哪些同学回答得更有意义,哪些意义不大,让大家辩一辩,选一选。明确学习目的,使得该生玩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1、挖掘特长。王同学美术功底不错,美术老师积极推荐他参加相关的兴趣活动,在不断“刺激”中改变他讨厌学习的心理。

2、耐心辅导。很多厌学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的轻视,而自认为没什么希望了,便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我和其他班科任老师互相配合,耐心地帮助他辅导功课,使他在感受温暖的同时,端正学习态度,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才会自信起来,学习兴趣才会慢慢浓起来。

3、树立榜样。我经常给学生讲述伟人学习的故事,让他们借阅书籍,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重要的,学习能使人变得更聪明,催人奋进。班级中也树立起学生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他。

三、呼唤家庭的力量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往往难逃其咎,有些父母孩子作业一有问题,只知道打骂,如果考试考不好,极个别家长甚至会对孩子进行拳打脚踢。殊不知长期缺乏关爱的家庭生活,只会使孩子的厌学情绪越来越强烈。我在家访中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建议家长多注意孩子的感受,不能只一味打骂,要善于交流,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持,使之懂得“爱拼才会赢”的道理。

一段时间下来,该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上课时偶尔也能举手发言,作业也比较自觉的完成,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第6篇: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

刘力文,男,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该生从小跟爷爷生活,对他很是溺爱,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上课时有话就说,不认真听课,令老师极其头疼。

二、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溺爱导致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进行引导措施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案例:

该同学一出世就因父母要上班,特别是母亲常常要加夜班而被寄养在外婆家,跟唯一的阿姨相处融洽,情同母女。外婆因为家务繁重,对她主要采用了听之任之的教育方法,使她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而学习习惯较差。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母亲从原单位下岗后来富阳打工,她随母亲转校借读,住在阿姨家,阿姨视之如同己出。 就读的小学是一所普通城镇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但因实际需要,招收了一部分借读生。所以班里的学生层次复杂。班主任又是一位刚分配不久的新老师,管理经验不足。案主因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较差,成了一个老师、同学嫌弃的双差生。 他们的某些言行在徐身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进入新学校以来,案主的外在表现比较浮躁,上课思想易开小差,爱和别人说话,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就不愿意听,作业错误率高,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作业也不怎么完成,作业做不做,考试成绩高低都无所谓,老师批评也无动于衷,经常被同学嘲笑,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身材偏矮偏胖,也成了大家讥笑的话题。

心理原因分析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缺乏母爱

因案主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其母跟她相处的时间不多,相互缺乏沟通。因夫妻离异,母亲觉得这个孩子是个累赘,又因工作不顺心,常常瞒着阿姨拿孩子当出气筒。而阿姨觉得她特别可怜,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凡事包办代替,致使案主误以为父母不喜欢她,养成了一种逆反心理,而对阿姨产生了一种依赖,坚信阿姨对自己会百依百顺。

2、自尊心过多地受到伤害,变得麻木

案主自上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就经常受到指责、批评,而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因此,她对批评之类已经习惯了。

3、 自卑感强烈, 助长了虚荣心 “笨猪”、“活死尸”、“没出息”等言语,在案主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深深地打击了她的自信心,她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时又希望有机会改变现状,虚荣心变得强烈起来。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对前途无信心

现今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经济上有求必应,零花钱随心所欲的花。而她因家庭、经济的特殊性,心想自己就是努力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还不如过一天算一天,管它将来呢。

(二)诊断:

家庭。差。

一、基本情况:

黄同学

12岁 成绩中下 寡言少语

二、背景资料:

黄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之后受到母亲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黄同学的母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黄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黄同学害怕母亲,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黄同学不想妈妈让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母亲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黄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尽管换了环境,可他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黄同学由于被母亲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黄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自身的心理原因。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母亲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邻居说长论短,都增加了黄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黄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黄同学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黄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地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黄同学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王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黄同学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黄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黄同学的交谈过程中,黄同学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黄同学与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六星期后得到解决。为帮助黄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黄同学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黄同学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黄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可又怕妈妈会阻止他,会骂他,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黄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王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黄同学的母亲确实如黄同学所述,在黄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黄同学的母亲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

我想要解决黄同学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母亲的眼中,他还是受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去了黄同学的家,这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家。黄同学的母亲说他不爱玩,较深沉,老喜欢独自一人。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点失意。我与他们谈了黄同学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黄同学母说他们不知道黄同学有这些想法,有时在邻居面前也骂他,可能是因为是男孩不要紧,太不顾及他的感受。他们保证以后不再拿旧事来伤害黄同学的自尊心。他们说他们是爱黄同学的。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黄同学母的积极配合,使黄同学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黄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黄同学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

一、三的读报写字课由他来带领大家学习。黄同学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水平,关键是黄同学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黄同学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黄同学第一个举手,当着30位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黄同学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原来是我想的太多了。”经过这次活动,黄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第四阶段是对黄同学的耐挫力培养,花时五个星期。在这过程中,有时黄同学成绩考差了,老师点名批评;或受到同学的指责时,引导他合理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上的平衡。

小莉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指甲时常要发挥作用,她平时对同学说话也是相当不客气,因而很多同学宁可躲着她,也不愿和她发生冲突。对于这一点,小莉是心知肚明的,她自己也很苦恼。前几天她一个大个子的男同学又发生了一点不愉快,本是件小事,但她却将这点邪火就撒到了临桌同学身上,一连几个指甲血印落在了同学胳膊上,临桌同学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对小莉进行指责、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小莉采取默不作声作为消极抵抗的办法。

心理分析: 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分析:小莉自尊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客观上分析:小莉的父母在她三岁时离异,从小她就有一种自卑心理。在小学时又曾因此而受到同学和朋友的冷嘲热讽。但这些情况由来已久,为何今天小莉反映如此强烈呢,更何况班中从未有人因其父母离异而冷落她。下课后老师主动了解了一些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莉从小都寄宿,刚刚开始走读学习,很不适应,为此,她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新学期伊始,她希望改变和同学的关系,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但越急越不能自控。原来今天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莉任性骄横, 同时存在着青春焦虑期的一些心理因素,因为,初中三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心理叛逆时期,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妥善处理.。 应对策略:

1、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

倾听: 小莉对此事的想法,请她做一下自我分析;分析:由于平时养成了任性骄横的不良习惯,所以,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不能考虑同学的感受,这样做不是少年君子的作风,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伤了他人和集体,发火也有害于身心;

点播: 女孩子应该落落大方,应有一颗宽容之心,遇事要沉着冷静,伤害别人既不能解问题, 又伤了友情,也显得缺少君淑女风范.当遇到一些风言风语时,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向老师或家长反映,争得他们的帮助;

鼓励:面对家庭的不幸,烦躁、赌气都会无济于事,要勇于战胜自我的自卑心理。

2、以爱做原动力激发爱的情感:

召开恳谈会 邀请平时与A接触较多的小伙伴坐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大家对小莉的关爱, 小莉也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感动之余, 小莉主动提出要在班上向大家道歉,并且表示今后要把自己的爱献给同学,把快乐带给同学。

召开主题班会 题为“愿同学之间多一分爱,多一份情”,会上同学们以这个突发事件为载体,围绕着“爱”这个核心畅谈了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感受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付出爱。除此,大家还讲述了一些同学之间爱的故事。最后,班会在合唱的《爱之歌》声中结束。 心理个案感悟

一阵风雨过后,彩虹总会出现。小莉也引起我们的深思:教育的确是门艺术,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不可鲁莽的草率的去处理,要注重调查研究,分析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主客观原因,尤其不可忽略种种心理因素。在处理的过程中要以爱的教育为主线,从激发爱的情感入手,采取适当的方法这样方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第7篇:小学心理案例分析

刘龙杰,男,四(1)班学生。在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就从其他老师那耳闻过他的事迹。他上一年级的时候,上课毫无纪律,自己想出去就出去,影响其他学生以及教师的教学。现在上课乱走动的现象没了,但多了乱喊叫等兴奋状态或发呆走神甚至睡觉等现象。自己做作业不自觉。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和她的丈夫是再婚的。她是一个外地女子,唐健是她和她的前夫生的。上小学前,他基本呆在河南老家,由两个老人带。老人们相对而言比较溺爱,孩子想什么就满足什么。平日里,早上跑出去后基本上不回家也找不到人影,等到天黑的时候他自己会回家,孩子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无人管教。为了孩子上学,家长将孩子接到了自己身边,但发现这个孩子管理起来已经比较困难了。在孩子眼里,可能除了玩还是玩了,根本不知道小学生必须学习等事。而现在的丈夫是个简单粗暴的人,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一个较好的方法。

个案处理

1.帮助学生释放旺盛的精力

孩子喜欢动,往往是由于精力过于旺盛,教师要创设条件,使他旺盛的精力能够有一个正确释放的途径。教师创设一些机会让他帮老师做事,完成得好在班级中表扬,同时以交换的方式和孩子谈条件。一段时间内各方面表现较好,我们可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劳动活动等以作为奖励。 2.爱护、尊重学生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3.通过谈话增进师生感情

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使孩子能够把自己当成一个好朋友来述说自己心中的秘密。像唐健那样的孩子,时而感觉他很成熟,在和他的交谈中,发现他的语言、思想和我们的差不多,很现实,很具社会性,但同时又占上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提醒、纠正。

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他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家庭原因。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不要放弃孩子。我也将一些在家培育孩子的方法和他们进行交流,使他们明确现在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朝一个比较健康的方向发展。母亲的主要任务是孩子作业时间得在旁看好,注意做作业习惯的养成。一方面使孩子明确活动的时间,同时又可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黄 芳

2011年6月

第8篇: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记录

小康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记录

我班里有位同学(三年级),不仅爱打架骂人,还常常拿别人东西,橡皮、小刀,有一次把别人带来订书的四十元钱给拿了。他的父亲来学校说:“我这儿子很皮,平时我们夫妻两都在上班,很晚回来,也没时间管他,都是爷爷奶奶惯坏了,跟他说道理呢答应得挺快,可一转眼就会忘记。”

[分析]这种行为叫攻击性行为,也叫侵犯性行为,指的是个体有故意侵害他人的倾向性,不仅包括外显的攻击性行为,而且包括隐性的攻击或侵犯他人的意图。父母绝不可纵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固化,最终会导致严重的个性偏差。小学生由于好动,常有攻击性行为发生,尤其是男生。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常常是工具性的,即为了达到非直接伤害他人的其他目标,如抢东西,很少是敌对的,即以直接伤害他人为目标。所以教师、家长在纠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时,要分清性质、找出原因:是对别人产生了敌意还是内心受了压抑?是受了欺负还是因为嫉妒别人?然后再进行针对性处理。

[方法] 1.让学生明白侵犯别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同学之间应当相互关心、团结友爱,有了矛盾应该通过商量、说理来解决。

2.如果小学生是因为内心过度压抑,需要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转移注意力,即转移小学生的攻击目标,使之把敌意转向一般的物品。

3.如果是嫉妒心导致的攻击性行为,要看到嫉妒心常伴随自卑感产生,认为别人在某方面确实比自己强而自己又确实赶不上人家时产生的,教师要针对这种心态加以疏导,解除对嫉妒对象的敌意,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4.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明确攻击性的危害,可能造成粗暴、虐待的个性,但又不能简单用批评、体罚来强行压制。

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

李袁,13岁,家庭成员有爷爷、奶奶、爸爸,爱好打篮球,曾在四年级秋季运动会获得400m第一名。

辅导原因:

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李袁和几个伙伴捉小鱼玩去了,没按时回家,家里人很焦急,四处查找,也没找到。他天黑了才回家。他爸爸把他狠狠的打了一顿。他便赌气喝下了农药。幸好抢救及时,生命无大碍。一周后才返校上课。

辅导过程: 他坐在椅子上,很不好意思,低着头,两手很不自在地搓着。我知道这时他的心理状态是封闭的,如果问与喝农药有关的问题,他是很敏感的,心理防御很强。于是我就微笑着,亲言细语地问他一些另外的事情。因为他喜欢打篮球,我就先和他聊篮球有关的事情。他犹豫了一会还是开口讲话了,慢慢的话越聊越多了。于是,我就问些他家庭的一些情况:家里有几口人?平时跟爷爷奶奶在一起,还是和爸爸在一起?谁对你最好?你经常做家务吗?你和你爸爸经常谈些什么事情……从中我了解到,他爷爷奶奶非常溺爱他,他很少做家务。他爸爸经常打他,他很害怕,他学习成绩差,他爸爸也经常骂他。他朋友不多,和爸爸很少讲些事情,做的最多的就是看电视。他对周围的人和事也不太关心,连他爸爸有几弟兄都不清楚。

辅导措施:

1、鼓励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夸奖他篮球的技术很棒,运动会为班上争光,很了不起。表扬他经常向老师问题,学习很积极,有进步。

2、让他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他最亲的人就是他的爷爷、奶奶、爸爸和,最疼爱他的也是爷爷、奶奶、爸爸和。

3、要求他每天回家把作业做完后,要主动帮爷爷、奶奶、爸爸、做家务,要主动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讲给家里人听,并把这些情况记录在《我的生活,我记录》的表上,按时交给我。

4、要求他在毕业前,除了原来的朋友外,至少再交朋友20人。

5、学习尽量给他降低要求。

6、跟他家长联系到学校来,我和班主任要求家长积极配合我们疏导孩子的心理。要求他父亲改变粗暴的教育方法,再不要打他、骂他。要求家长多和他交谈些事,多带他参加农活和家务事。在学习上降低要求,给他减压。平时多和老师联系。

7、要求班上学生多帮助他,多和他交朋友,玩的时候要经常邀他一起活动。谁也不许提他喝农药的事情。

辅导效果:

通过这一系列的干预矫正措施,李袁的变化很大,每天很高兴很阳光,和同学的关系也很融洽了,朋友也多了,学期末的时候他向我汇报他和班上多位同学交朋友了,关系特别“铁”的有5个,平时在操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他打篮球的身影。学习长进不算大,但他经常问问题、回答问题,在期末考试语文考了68分,数学考了63分。整体上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小康营学校小学部

2017年2月27日

第9篇:初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初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2012年9月 了解初三学生特点:

1、产生成人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社会经验。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2、独立性和依赖性,表现为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依赖,与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日益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削弱。在对教师的态度上增加多了保留和批评、怀疑的成分。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得到父母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3、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形成。

4、自尊心增强,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尊重,这正是他们认识自我价值的反映,他们表现为渴望得到理解宽容,追求浪漫轻松、自尊、好胜、求知和参与是中学生的典型特征。他们害怕教师指责嘲笑他们的幼稚和冲动,反感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与批评。

5、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对于发生的误解和不愉快,由于认知不全,容易对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继而引发孤独、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我们的教育对策:

1. 目标激励,引导学生确立奋斗目标,使之成为学生行为的约束力和学习持久的动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心,这是学生迎考取得佳绩的强大内因,也是产生前进动力的根本保证。

3. 稳定学生情绪。积极疏导学生心理,科学减压。最好的办法是经常找学生谈心,有针对性的找学生谈话。

4. 营造“平常”氛围。平常心是正常发挥自身水平的重要保证。优秀学生总是很沉稳,学习,生活节奏稳定,专心,关键是他们有平常心。我们要不短帮助学生分析“平时似考试,考试似平时”的辩证关系。不要把中考渲染的太神秘。引导学生以平常心态对待中考“心贵处于平静”

5. 因材施教,“导”指导自暴自弃的学生端正态度,明确目标,适当减低要求,引导他们小台阶前进;“扶”中等生,加强他们的信心教育,帮他们补习弱科。“激”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好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成绩才有突破。

6.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根据学生性格,爱好,学科成绩,学生特点等安排合作的最佳组合。

上一篇: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下一篇:关于近视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