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生依赖心理咨询策略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村小学陪读现象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多种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使陪读成为必然趋势。农村小学陪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显著的社会效应是:加强亲子交流,提高教育质量,加速城市发展。但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如:扩大城乡差距,加剧阶级隔离,加速城市物价上涨,农村社会解体,家庭关系恶化等严重阻碍小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农村;陪读;小学生;心理健康;

依赖性是个体对外界依赖性的心理经验。咨询专家李丹认为,学生心理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依赖性,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有依赖性心理的学生常常求助他人,做事犹豫不决。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或教师能帮他们做决定,和独立的学生交朋友,并且能够依靠他们。读书时,让教师认真指导,在家时,他们顺从父母。依赖型儿童严重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如果依赖型儿童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他们的人格障碍就会形成。小学生的发展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站稳脚跟,当他们需要独立的时候,他们会为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辛勤劳作,缺少内心的安全感,常常感到担忧和害怕。长时间或轻微的挫折,很容易导致情绪紊乱,如焦虑、抑郁或心身疾病。帮助小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形成健康健全人格,是学校、教师的重要责任。

二、 农村小学陪读现象的形成机制

(一)传统文化的助推

对于孩子的未来,中国人总是有着特别的期待。想要孩子做龙,想要女儿做凤,已成为部分中国父母的最大愿望。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伴随着历代选才制度的不断发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以致用”等基本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加速成为传统文化的基因。“三迁”是孟母重视子女教育的最好诠释,对农村父母来说,这种传统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他们甚至认为教育是让孩子跳出农村,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人生跃升的最重要途径。另外,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家长们希望对孩子的学习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愈演愈烈,市场经济提倡自由竞争,社会同步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内外部制度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资源的过度积累和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对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大。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在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方面有着先天的缺陷。如果他们在接受教育方面落后于城市孩子,未来的发展将更加困难,甚至可能脱离正常的社会轨道,这就是为什么配套制度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和社会竞争压力的结果。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农村教育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内卷化”趋势。在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部分农村家长会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城市学校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想方设法将孩子转入城区学校就读。为了消除孩子在离家上学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多数家长选择陪读来做好孩子们的后勤工作。

(二)打工经济的兴起

陪读家长既要牺牲自己的工作机会,降低收入,又要为陪读所带来的额外日常开支提供支撑,增加费用,要在具体行动中履行陪读责任,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家庭收入对陪读员的选择有很大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控制下,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的市场经济创造了越来越多的非农就业岗位,为长期居住的农民提供了土地。随着户籍制度的变革,城市社会体制的不断优化,以及单一的粮食购销体制的废除,农民逐渐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打工谋生。这给陪读学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可以支持他们在城市的日常生活。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家属的意愿开始提高,对教育的投入也随之增加。

(三)家庭结构的变迁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外政治局势稳定,国民经济开始复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安居乐业。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死亡率持续下降。两者的重叠导致了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国家发布了《控制人口的公开信》,受到全社会的广泛瞩目和热烈拥护,各族党员、团员、干部群众带头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生育数量也被严格控制。一对夫妇只可以有一个孩子,这被称为独生子女政策。计划生育结束了大家庭,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家庭的主要类型,4-2-1模式成为家庭的主体结构,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成员关系日益单一。这种方式,独生子女的父母可以摆脱养育子女的繁重工作,并大大增加自己的闲暇时间,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照顾孩子上,而随着学校结构布局的优化和调整,以及农村文化、农村婚姻家庭结构的改变,农村小学生的生活起居得到了长辈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小,他们的自理能力就很差,部分学生根本无法独立生活,大多数父母也不完全放心,只能陪伴他们。由于家庭结构的改变,农村妇女或祖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孩子的教育。

三、 学生依赖心理的成因

学生依赖心理的形成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是内部因素,外部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是外部因素。

教师经常会经历这种情况:有些学生不想努力学习,不想独立思考,并且有问答案、与同学对答案和抄袭答案的习惯,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借助手机查阅作业答案的不良习惯。在家里,他们已经习惯享受小皇帝式的服务,吃饭需要家长伺候,穿衣服需要家长帮助,甚至鞋带都需要家长帮忙来系,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这些现象都是由于严重的心理依赖性所造成的。而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包办代替和过度迁就,是最大的幕后推手。如何让他们克服依赖心理,不依靠他人、实现人格独立、生活自理、成为独立的人,是当前社会和学校面临的一个非常困难和重要的课题。

(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不能由孩子自己来处理,必须依靠成人

如果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失去个人的独立性。儿童的依赖心理必然会增长,但长期依赖的心理,不利于健康成长,缺乏自信心和独立生活能力。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

长期以来,传统舆论中,“听话”“高分”是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孩子的创造力、独立人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将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成为孩子的奴隶,为孩子们负责一切,甚至替孩子做作业。这样长时间后,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全无。除了实践能力的消失、奉献精神的消失,以及劳动观念、依赖心理的日益严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不良社会现象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影响。部分孩子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模糊,认为不读书或努力工作是可以的。甚至小小年纪已经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拉关系、找人情,走后门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的呼声虽然在不断提高,但考试成绩仍然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重要评价标准。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管理、知识和创新教育是学生依赖心理形成的原因,危害极大。

(三)一旦学生有了依赖,他们就会迷失自己的创造力

对学习失去热情,沉溺于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或放纵自己的无理要求,不求上进,不能应付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遇到问题无奈,碰到困难绕道、逃避、退缩,丧失斗志。

四、 小学陪读学生依赖心理的疏导策略

如何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要从大的角度着眼,从小的细节出发,标本兼治,加强家校关系,密切合作,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一)真诚沟通,用心交流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交流把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行为。它广泛存在于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与同学、朋友的交流,与父母的交流,与教师的交流。小学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多和学生交谈,做到平等和相互尊重。在信任的基础上,让学生换位思考,理解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意义。当学生的认知与教师出现分歧时,教师一定要平心静气,引导学生将教师、家长视为自己的大朋友,进行沟通、交流,达成共识。作为父母或祖辈的家长,也应该积极学习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尝试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平等关系。通过诚恳的交流与沟通,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既能增加信任,又能增进理解。

(二)发现优点,鼓励为主

俗话说,人无完人。也就是说,人活在世上,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小学教师可以多举生活中的真实例子,比如,举出自己生活中失败的例子,名人失败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解。各人各有优缺点,也各有可爱之处。依赖型学生最大的特点是缺乏自信、缺乏统筹和规划意识,他们最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支持。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有心理依赖的学生,更要用心,不漏其利弊,采取扬长避短的方法,以鼓励为主,教育为辅。应该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来取代简单粗暴的批评说教。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随着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鼓励行为,将逐步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逐步向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兴趣和信心大增,依赖心理自然也随之消失。

(三)集体力量,感染内化

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可塑性极强,思想认识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缺少了正向的激励和引导,往往会丧失主见,跟随大流,如果与其他更加反叛的人在一起,相互影响,就会禁不住不良诱惑而误入歧途。教师一定要创造有利于未成年孩子成长的学习环境,有意识地在班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努力培养学生的志向。

(四)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一定要随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防止孩子的依赖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演变成拖延型性格。学校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矫正儿童畸形心理的重任。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为了保证良好的互动,教师应注重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家长的帮助下,明确家校关系,在家长的支持下,更好地达成家庭与学校的共识,协调教学方法,统一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通过详细的调查,构建成长环境,教师应分析学生心理形成的共性和差异

根据具体情况,学校进行管理,积极做好调查工作。调动积极因素,营造良好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帮助学生摆脱依赖观念,教师平时应鼓励学生有信心。

1. 在评价学生时,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是非常重要的。树立目标,增强意志,通过这个过程,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坚强才是最好的品质。

2. 要与学校搞好联系,同时开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要怕孩子不能做,放手让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要养成孩子自立的习惯,相信孩子,坚持小事自己解决。大人可以适当教孩子,做错事,他们要自己找原因,吸取经验,培养责任感。

3.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鼓励孩子们相互竞争,取得进步。加强竞争意识,培育进取精神,“优胜劣汰”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

4.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言行的认真观察,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抓住机遇,激发学生的思维,果断放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不要害怕学生歧视,这是孩子们的创造性表演。要做好“发扬优势,避免劣势”,坚持自主思考、主动的“原则”。要做好指导教育工作,学生的依赖心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心理学共存的。帮助学生摆脱依赖是长期的工作,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要充分利用有利于教育和指导的健康心理因素,消除学生不良心理因素。要认真观察,认真分析,耐心沟通,及时巩固。只要不断改变,就能帮助孩子们逐渐摆脱依赖的阴影。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陪读是转型期国家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下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现象。在动因上,农村小学陪读是农村经济发展实施后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的双重保障,是农村人口因家庭结构变化而减少的结果。陪读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是集体并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对整个社会而言,陪读不仅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如亲子沟通顺畅,教育差距缩小,城市化进程加快等,还会产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消极影响,如城乡差距扩大,阶层融合加剧,城市物价上涨,农村社会解体,家庭关系恶化,学生产生依赖性心理。小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指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适当地挖掘和处理现存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人格,才能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霍翠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变迁与教育机会再分配[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2]李怡,马阳阳,尤晨晨.融合教育背景下陪读人员的现状及建议:基于河南某一融合教育小学的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2):15-17.

[3]庞晓鹏,龙文进,董晓媛,曾俊霞.农村小学生家长租房陪读与家庭经济条件:学校布局调整后农村小学教育不公平的新特征[J].中国农村观察,2017(1):97-112+143.

[4]刘向元.花六周时间制作冰淇淋:一位新西兰小学中国陪读妈妈的感慨[J].当代教育家,2016(8):62-63.

上一篇: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实践下一篇:数字媒体艺术对舞台内容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