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教育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本文介绍了信息系统文化的概念及意义,该文化为解决我国计算机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克服重技术轻思想的弊端提供了新的哲学观和方法论。在以信息系统文化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笔者以商科类院校中Excel商务应用与建模课程建设为例,总结了计算机教育改革的经验,重新构建了计算机教育新模式并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篇:计算机教育论文

在计算机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

摘要: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担任了一个很更要的角色。本文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把计算机教育真正纳入学校整体教育的范畴;全面培训,分步推进;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计算机教育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等方面就如何在计算机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体现;素质教育

Quality Education Reflected in Computer Education

Ni Hui

(Police Coast Guard College,Electronics&Technology Department,Ningbo315801,China)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涉及到教育主张、教育方向以及教育运行机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变革,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由于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课程,计算机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需,而且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如何在计算机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计算机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特征、教材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使教与学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计算机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应当把计算机教育真正纳入学校整体教育的范畴。

一方面,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计算机教育作为考核学校教育工作的项目之一,考核的内容包括:是否保证了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时数,是否有专职计算机教师,是否有专门的教学场地和必需的教学设施,是否开展了全校性的计算机课外活动,等等。另一方面,学校应当把计算机教育纳人整体规划,例如: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其它文化课程挤占计算机课的现象,给计算机教师开展计算机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如时间、场地、设施、经费等,并从劳动计酬等方面对计算机教师的课外活动工作给予支持。

(三)全面培训,分步推进

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这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应该每月都分专题组各电脑教师和其它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学习研究最新计算机技术。培训工作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点促面。通过培训的老师基本能针对学科教学中碰到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自行制作成多媒体软件。他们把多媒体技术带回各自的学校,让它生根、发芽,使到所有教师都认识电脑,会用电脑。各校采取以老带新,以新带老,能者为师,个人钻研与集体辅导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老师们观看电教技术运用的录像,外出参观学习,举办专题讲座,电脑操作考证学习班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强化人人学习电教技术,人人都要考取电脑上岗证。

(4)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二、计算机教育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不及程序设计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之所以说程序设计有别于常规思维,是由于在程序设计中大量摒弃了以往数学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极具新鲜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计算机教学中的程序设计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解决程序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适当的算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将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在程序设计中大量的使用了猜测、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程序的人,他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远优于不会编成的人。

(三)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上机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

(四)在计算机语言学习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指令的功能、分析程序运行过程、及时验证与反馈运行结果,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计算机运行高度自动化和程序化,因此在编程或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出错停机。这个反复调试程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练意志的过程。因此,完全可以认为计算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不拔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

总结:

现代社会由于其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中找到出路。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明智之举。大量事实表明,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完全被摒弃,学生是真正作为学习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的,教师可组织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并茂的语言教学,并可以利用大量的软件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自我想象的空间,动笔写写自己的感受。使每一位学生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与共同的探索者,整个教学处在一种互动状态中,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Z],2003

[2]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6-2000年)[Z],2006

[3]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纲要[Z],2006

[4]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素质教育理论丛书[M].第1版.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5]梅纪萍.提高职业学校招生能力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作者:倪 慧

第二篇:计算机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课程,计算机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需,而且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其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计算机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计算机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能用字处理作一些文字编辑的能力,使用数据处理软件统计数据的能力,甚至使用因特网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研究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对学生的信息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之所以将计算机能力提高到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高度,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绝非标新立异,耸人听闻。要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功能性文盲”的概念,这个概念最初的含义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而他们可能曾经上过学,时至今日,读、写及计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扩展,“功能性文盲”的标准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面。

“读”的含义在发生变化。读不仅要读印刷的文本,而且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到来,如何有效、快捷地读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了一个现代人必备的才能。

“写”的含义在发生变化。写也不仅仅是指以往的伏案苦爬格子了,它还包括借助计算机的“写”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将自己的想法或需求写在网上,和全世界的人交流,以便获取更多的帮助和启发。

“算”不是过去的掐指推算,也不仅是指手工或一些简单工具核算成本和产出。计算机的出现,使算的工具有了极大的提高。很好地把握它,就能大量节约精力和提高效率。

简言之,现在“功能性文盲”是指那些受过一定的教育,会基本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从上叙述中不难发现,计算机能力缺乏,将成为“功能性文盲”,而一旦成为“功能性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电话费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在浩如烟海的因特网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当前流行一种说法:各种外语、计算机资格认证和驾驶执照是通往下个世纪的通行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应该拥有计算机能力”这一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近年来一些从事未来教育模式的专家学者均指出:“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乃至生活。放弃计算机将不能很好地衣、食、住、行,而尽早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

二、计算机教育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不及程序设计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之所以说程序设计有别于常规思维,是由于在程序设计中大量摒弃以往数学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极具新鲜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2.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计算机教学中的程序设计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解决程序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适当的算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将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在程序设计中大量地使用了猜测、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程序的人,他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远优于不会编程的人。

3.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上机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在计算机语言学习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指令的功能、分析程序运行过程、及时验证与反馈进行结果,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计算机运行高度自动化的程序化,因此,在编程或操作中,学生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会出错停机。这个反复调试程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练意志的过程。因此,计算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顽强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

三、计算机教育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

计算机教育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绝非仅仅停留在掌握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上,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语言也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逻辑推理也有其基本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学科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最现代化的方法研究新旧问题,这一点正好能作为数学教育的补充和完善,促进数学教育的改革。计算机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还应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操作计算机,以帮助学习其它学科知识。一些优秀的辅助学习课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解题策略、在实践运用中也有上佳的效果。另外,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落后局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启迪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总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面向未来的计算机教育,能让人在应试教育的重重壁垒中看到素质教育霞光,也能让严重脱离现实的基础教育找到贴近现实的支撑点,同时能为一贯注重思维品质培养的中小学教育奉送一道美味佳肴。从长远看,这样能增加学生未来的择业机会,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从大处看,能促进我国高新科技的发展,使我国成为科技大国。

参考文献:

[1]张迪梅.“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形式与发展”.中国电化教育.

[2]www.sina.com.cn.

作者:秦 耘

第三篇:基于信息系统文化教育的计算机教育创新

摘要:本文介绍了信息系统文化的概念及意义,该文化为解决我国计算机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克服重技术轻思想的弊端提供了新的哲学观和方法论。在以信息系统文化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笔者以商科类院校中Excel商务应用与建模课程建设为例,总结了计算机教育改革的经验,重新构建了计算机教育新模式并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信息系统文化;计算机教育;新模式

计算机教育对我国信息化人才培养功不可没,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与信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较大距离[1]。国内不少从事计算机教育的专家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进计算机教育的看法,作者认为这些研究有助于改进计算机教育,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计算机教育落后的局面。计算机是现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如果操作计算机的人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工业甚至手工作坊及小农时代,现代化的技术只能用于加固传统落后的工作方式,计算机的作用就不可能完全发挥出来。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首先进行现代科学思想的教育,再开展现代科学技术教育,才能真正形成生产力。

1信息系统文化教育的提出

笔者搜集了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教育方面的文献,其中美国有关信息系统文化教育的提法很值得关

注。信息系统文化教育是与计算机文化教育相对应的概念。Ralph M. Stair和George W. Reynolds在所著的《信息系统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1月)中明确界定了这两个概念。计算机文化(Computer Literacy)主要是指有关计算机系统和设备及其工作方式的知识、观念和意识,包括理解计算机语言、认识计算机的长处和短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等。因为和读、写、听一样,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已成为信息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行为模式。信息系统文化(Information System Literacy)则是指有关数据和信息如何被个人、团体、组织利用的知识以及信息系统的观念、价值和意识,它不仅包括有关计算机技术的知识,还包括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更宽领域的各个方面。信息系统文化包括人们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为什么利用信息技术、如何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实现其目标的知识[2]。《管理信息系统》(季刊)主编Allen S. Lee在2001年6月刊上发表评论,指出信息技术应用错误和失败可追溯至缺乏信息系统文化。他认为,

信息系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技术能力和人文素质,而且是如何使二者良性互动并促使我们以能获益的方式行动的创新能力[3]。信息系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文化及价值观体系,当这种观念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并能转化为行为模式,就成为保证国家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精神生产力”。信息系统文化教育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其宗旨是帮助学生以信息的观点重新认识世界,建立基于信息观的文化思想及价值观体系,是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而形成的现代文化新观念,是大学生进入信息社会所必需的科学素质教育。

2基于信息系统文化教育的计算机教育改革

基于对信息系统文化教育的认识,针对商科类院校特点,我校就计算机教育改革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Excel商务应用与建模课程建设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该课程由原来的选修课确立为我校经济管理类必修课,得到了社会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2.1根据社会需求确定教学软件

根据社会调查,商务应用与管理决策中最得力的工具、使用最广泛的软件就是Excel。将Excel作为教学软件是基于以下考虑:

1) 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企业界,Excel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运用,明日的管理者在完成工作任务时肯定需要大量地使用它。

2)Excel易学易用,还能对一个模型的性质做出明晰的形象和分析说明。

3) 用Excel建模之后,用一系列内置的数学和统计工具对模型进行更精细的研究也是很容易的,还能进行一系列的“条件—结果”(What-if)分析,这对于检验已建模型的含义及可靠性很有价值。

4) 虽然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放弃数学和统计方

法,但恰当地运用Excel就能使这些方法比原先大多数的正规方法具有更少的抽象性和更多的直观性。准确地说明模型仍是必要的,但运用Excel通常可以少用一些基本数学。

5) 即使最终完成的模型规模突破了Excel的应用范围,把研究问题改用专业化程度更高的软件包也是很容易的[4]。

2.2根据社会需要确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反映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Excel广泛应用于业务建模、经济分析与决策中,我们按照如下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遴选。

1) 广泛性。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包括现代企业日常办公和决策中普遍涉及的问题。为此,我们将内容分为商务应用、业务建模、经济分析三个模块。

2) 实用性。所有案例及习题均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能够快速适应并胜任当前企业的相关工作。

3) 覆盖面。课程内容应尽可能涵盖Excel的主要功能,使学生对Excel功能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根据以上原则,通过社会调查,我们从内容和技术两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共组织相关案例17个。它们是宏及VBA应用、销售管理及业绩评估、工资成本核算及决策模型、工资管理模型、自动批量打印标准信封和标签、Excel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学生成绩统计分析、人事档案管理与统计、管理经济学模型、生产和成本分析、盈亏平衡及决策分析、不确定性和风险条件下的决策、线性规划模型、简单回归及相关性分析、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模型、投资评估、国际贸易决策等。

2.3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方法、知识、技能三部分。通过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表1所示。

表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方法 教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式,由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知识 用到的数学模型知识和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课堂上由老师组织学习。内容全部放到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上,主要由学生课后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组织。

技能 技能训练主要靠学生,老师负责组织引导、考核。

2.4将信息系统文化教育渗透于计算机教育中

计算机是现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信息系统文化教育就是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文化及价值观体系,当这种观念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并能转化为行为模式,就成为保证国家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精神生产力”。

该课程正是基于信息系统文化教育思想的产物,注重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教师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自动化功能,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和认识了计算机,形成基于信息的思维模式和信息价值观。

3改革意义及创新点

基于信息系统文化教育的计算机教育改革是一场计算机教育的革命,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难题。

1) 注重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并将其融入教材和教学之中。教学使学习者认识到计算机的长处和短处、人的长处和短处,计算机作为自动化机器的特点、如何实现人机的有机结合等。认识到科学不仅包括科学技术,还包括科学的思想。基于科学思想指导下的技术操作和使用才是现代化的真谛。在建模过程中,教师通过比较自动化方式(发挥计算机的潜能)与手工作业方式,让学生深刻感受计算机自动化的功能。

2) 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改变了计算机教育仅偏重技术和技能训练的落后局面,如图1所示。

图1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计算机文化教育的缺陷

3) 将计算机技术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对商科类院校新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摆脱以适应工业社会工具型人才培养的现有教育制度、课程体系的束缚,试图探索建立适应信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微软Excel软件在计算、画图和模拟等方面有强大功能,对企业管理中所涉及的微观宏观决策进行分析、建模与计算,使决策者无需复杂深奥的定量方法即可解决实际经营中的优化问题,准确迅速地得出决策结果。如图2所示,原先复杂繁琐、可望不可及的企业优化决策真正成为简单实用、行之有效的竞争手段。学生借助技术工具,无须定量分析的知识也能建立优化观念、形成优化思想,掌握优化决策的过程和方法,得出优化决策的结果并应用于企业实际经营当中。

图2黑箱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4实施效果评估

Excel商务应用与建模课程建设是在信息系统文化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计算机教育改革实践。从2005年至今,我校已有6 000学生学习了该课程。该课程立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成功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成就如下:

1) 教学效果优良,学生每次评教均在4.6分(5分满分)以上。对各专业课程,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财务成本管理、运筹学、项目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等形成良好的支撑。从毕业生的反馈来看,该课程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回报。

2) 教师成功实现角色转换,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前任务(案例)设计(10小时)、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1/3~1/2课堂时间针对问题解决方案讲述,2/3课堂时间进行个性化辅导)上。教师虽然课前比较辛苦,但课堂上收放自如,针对问题能及时得到学生反馈,教学互动频繁,教学效果良好。

3)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该课程以案例为主线,注重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了单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前六周,多数学生还以计算机操作技术为难点,到学期末,他们的

认识就有了根本性改变。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使用技能,还对计算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5结论

要创新计算机教育模式并实现根本性转变,我们就不能再局限于技术层面[5-6],而应站在科学技术哲学的高度,从社会、人文、经济、管理等多学科角度综合探讨高校计算机教育。信息系统文化教育为我们对计算机教育的再认识和重新定位,构建计算机教育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提供了新思路。作为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将Excel商务应用与建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方法予以总结,重新构筑计算机教育的新模式,为全面推进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起到示范作用。这对于培养高素质、跨学科、综合型、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IT培训兴起冲击高校计算机教育. (2007-07-17)[2010-02-15]. http//www.ycwb.com/xkb/2007-07/17/content_1551420.htm.

[2] Ralph M Stair, George W Reynolds. 信息系统原理[M]. 张靖,蒋传海,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2-27.

[3] Allen S Lee. Information System Literacy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J]. MIS Quarterly, 2001,25(2):5-6.

[4] Ken Black, David L. Eldredge. 以Excel为决策工具的商务与经济统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19.

[5] 熊江. 印度软件业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启示[J]. 电脑学习,2004(6):2-3.

[6] 孔宪君.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使命与计算机教育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1):12-16 .

Computer Education Innova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Systems Literacy Education

——In the Case Study of Excel Business Applications and Modeling Using Excel Course Construction

ZHANG Guo-feng, GU Zhen-yu, ZHANG Xiao-li, ZHENG Ji-ming

(Business Information School, 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 Shanghai 201620, China)

Key words: information system literacy; computer education; innovation model

(编辑:张玥)

作者:张国锋 顾振宇 张晓黎 郑戟明

第四篇:针对大专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教育策略分析

【摘 要】近年来,飞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教育也成了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能力在招聘中成了人才重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大专院校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能够熟练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然而,在众多大专院校中,计算机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因此,本文分析了大专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教育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专院校 计算机教育 教育策略

一、前言

现代计算机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更需要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投入到工作以后能够应用学习到的计算机技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有必要完善现代计算机教育策略,使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计算机这门课程是一门较为专业的课程,是现代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必备技能,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以充实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

二、大专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计算机人才结构为橄榄型分布,缺少高级和初级型人才,尤其缺少技术型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大专院校应该重视的问题。当前大专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中更重视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实践教学,而计算机学习又必须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理论作为实践的基础,实践是验证理论的有效手段,应用则是最终目标。实际教育中,由于大多数计算机教育都由理论教学组成,导致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课程枯燥无趣;加上计算机理论知识较为深奥,很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计算机知识储备。而且由于计算机实践课程较少,学生缺少动手练习实践的机会,更加无法提升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巧,无法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影响了计算机教育效果,而培养出的学生更加无法符合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大专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很难跟得上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也难以满足计算机发展的需要,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后就会发现与实践技术不符,相对滞后。加上计算机教育有限,内容繁杂,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多教学内容讲解并不细致,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一知半解,学习任务较重,无法全面吸收消化学习到的知识,同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也导致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而且大多数大专院校的计算机设备也不完善,部分损坏的计算机由于经费等原因没有得到及时修整,导致计算机课堂中一部分学生无机可用的现象发生。

三、大专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策略

1.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大专院校中计算机教育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学校就免不了采用大课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时间就变得相当少,很多时候教师甚至很难完全认识课堂上的全部学生。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之一,所以计算机教育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他们对课堂的意见并进行改善。由于大专院校中不少学生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来上学,对课程学习不尽心,对于大课形式的计算机教育更觉得无关紧要。因此教师必须讲解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这门技术是未来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需要想办法改进教学手段,比如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加入生动形象的例子等,使得计算机课堂变得更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案例教学法。由于计算机教育必须结合实践操作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所以课堂中大多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多多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比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师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来进行讲解,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案例来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探讨分析,加上教师系统的分析总结,使学生能够对案例问题得到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要求来改进案例,满足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合来讲,大专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更要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自身的应用水平。计算机教学内容也要精心设计,改进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宋芝兰.浅谈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学界(理论版),2012(06):340-342.

[2]王磊,王静.论计算机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青春岁月,2011(08):106-108.

[3]张莉.新时期加强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2(09):61-63.

作者:张舒

第五篇:创新教育在技校计算机教育中的实施

摘 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优生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等方面来阐述在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塑造创新人格。激发创新兴趣,激活创新思维,为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推行创新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二五规划里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要。

一、培养创新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意义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在飞速发展,其知识范围涉及到众多尖端的学科和领域,计算机应用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各种应用都前所未有的、创造性的工作。新知识和新技术每年都会出现,所以,在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为首要目标,把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做为教师的职责。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增长知识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毕业后根据社会和自己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跟上形势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以往,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多使用“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时下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所以,这里强调的氛围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而是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钻研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闸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的时候,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对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提出质疑和自己的见解,并设想一台硬件组成比之更简单、运作比之更合理快捷的新型计算机。虽然他们的设想暂时并未能验证是否可行,也未知将来是否能研制成功。但只要你让他们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发表意见,并及时对他们的不同主张和见解“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就不仅仅能使他们对所教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还会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

要学生学到书本之外的东西,大胆地去创新,就必须解放课堂。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创设问题情景,驾驭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另外,课堂上多向学生讲一些发明创造的故事,那怕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也好,跟他们说这些小发明虽然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那么伟大,但同样创造了历史,促进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这些信息的传达,有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

三、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创新兴趣,激活创新思維

实践证明,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计算机教育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的兴趣。

(1)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即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在讲授WORD 排版课时,可以首先用大屏幕演示一些完全由WORD 制作出来的创意图章、晚报、海报、学习园地等。使学生感受WORD的图文混排功能的强大,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讲授FLASH 按扭和简单的脚本时,可采用学生们最喜欢和熟悉的一些发射攻击的游戏作为任务。让学生知道原来可以用FLASH 的按扭和脚本来实现游戏的制作,即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FLASH 按钮(隐形按钮)和按钮控制影片剪辑(用脚本实观)的知识的讲授就显得轻松多了。

(2)进行优生培养,开展第二课堂。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大都是集体授课,虽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分层教学,但学生的个性魅力未能完全展观出来。挖掘一些有潜质或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优生培养或开展第二课堂,这样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既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若教师能适时引导,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很好的保持和提高。活动的内容有打字训练、编程训练、软件设计、网页设计和动画设计等,活动宗旨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还可以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并利用校园网来发布他们的作品,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使学生对此类活动更加乐意地去参加,激发创新的兴趣。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当前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科技强国的关键,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对此研究和探索,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发挥计算机学科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马淑娟

上一篇:计算机论文下一篇:会计高级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