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在高等院校中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目标。进行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即使对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工作不是非常容易的,但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培养,也能够达到目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1:

对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思考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度的逐渐提高,计算机已经完全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教育 思考

在信息化和现代化急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媒介,随着其普及度逐渐提高,以计算机技术为中枢的现代科技竞争日益激烈。计算机技术在做到改变世界改变未来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计算机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将计算机运用到高职高专学校教育中,不仅是计算机技术与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培训,更是对教育学基础相关教学方法乃至整个学习资源的一个整合,做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又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空间,让学习者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

1 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开展从无到有,方方面面,计算机教育的目的越来越明确,计算机教学队伍近年来直线飙升,形成了计算机教育的崭新面貌。但是相较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庞大的基础性教育队伍,计算机教育实在是负重致远。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1.1 以理论授课为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我们传统的上课模式是以老师讲说为主,学生只会去死记硬背老师传授的知识,并没有太多机会去实际操作应用。计算机教育是一个新兴学科,只靠学生课堂上去听去记,往往是事倍功半,老师费尽心力去讲,学生却听的一知半解,长久下去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老师也不在获得传授知识的动力。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无论处在什么工作岗位,都离不开计算机的相关操作。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甚至会加上要求相应计算机等级条件。学生为了在毕业之后能更好的融入社会,通常会选择考取计算机方面的等级证书。为考证去考证,强行记忆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即便通过了考试,实际操作水平不足,一旦碰到一些上机操作的实际问题,丝毫找不到解决方法。

1.2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知识的更新速度快,这就对教授计算机知识的教师提出的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做到及时更新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以知识。同时,由于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条件限制,一些教师会受到社会金钱、地位等诱惑,不能做到沉浸于科研教学,教学态度不认真等现象往往存在于各大高职高专院校,有的教师会因为家庭、生活等其他方面的原因,离开教师队伍,导致教师资源的不断外流,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严重缺少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师,教师安排课时过多,甚至存在着一个或几个教师教授学校全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课程,教师的压力过大准备时间仓促,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机新技术的创新,这就导致了学校整个计算机教学质量的下滑。

1.3 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

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教育更好的面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不只是学校单方面去努力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得到是国家的重视支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对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上划拨的专项拨款资金匮乏,高职高专院校对经费的使用管理不到位,没有认真去规划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思路。学校硬件设施不齐全,多媒体教室配备不足,可供学生实践上机操作的计算机数量远远低于实际需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课下实践,这就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的一个缺失。计算机软件版本过低,开发和管理人员不足,实用性不强,难以在计算机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方法与建议

2.1 重视对学生兴趣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教育作为一个日益更新的学科,其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转变教学观念,逐步向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引导教学为辅的方向发展。学生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对计算机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学校要注意到这一点,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有效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计算机知识,将课程讲解更加接近学生日常生活应用,这样能更好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余时间也可进行实际操作,便于记忆掌握,从而做到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胜任使用计算机相关工作。同时,学校应加设计算机上机课时,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时间,教师进行手把手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演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对课程的完全记忆掌握。并组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计算机领域的深入研究,及时准确的对学生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导操作。

2.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

发展计算机教育事业,必须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计算机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来确保计算机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重视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所需的各项工作需求,为学校计算机教育保驾护航。同时,学校也可积极进行多渠道募集资金,呼吁社会、企业集资,加大资金投入,更好的服务于计算机教学。建设与学生使用数量相配备的机房数量,改善机房设施,更新计算机硬件配备。学校除了购置新的硬件设备来满足教学需要之外,还应提高老旧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作用,避免资源浪费,做到勤俭节约和效率利用的最大化。积极组织科研队伍进行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计算机方向的教学研究。

2.3 提高教师整体教学素质

一个好的学校需要大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来支撑。计算机教学领域由于其与时俱进的特殊要求较高,更新速度较快,这就使得计算机教师必须要紧紧跟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的进行计算机教学信息的更新,提高自身计算机教学水平,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更好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做一个好的计算机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引导其心理防线的建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项工作,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不为外界金钱地位所诱惑,做好园丁这个角色,服务于社会,做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3 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在不断前进中探索新方向,在今后的道路中,我们会继续遇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和磨难,前方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心,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引导计算机教育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计算机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浩.高校计算机教育现状及改进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1(5).

[2] 覃俊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硅谷,2013.

[3] 蒋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8).

作者:牛合利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2: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多元化的探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在高等院校中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目标。进行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即使对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工作不是非常容易的,但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培养,也能够达到目的。本文主要基于素质教育上,全面分析目前计算机教育中阻碍个性发展的因素,还要结合教学方式,课程具体设置,教学评估以及课后学习,深入探讨计算机教育多元化问题。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教育多元化 教学方法

近些年来,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深入化,存在的问题与日俱增,本文主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可有效进行多元化教育方式。

1 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新生计算机基础的差距

在我国经济发展并不是非常平衡的,在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很早就能够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者已经参与过很多计算机类的比赛,且学生们较早的就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常常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如上网缴纳手机费。偏远地区,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的教育是比较落后的,而且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所以在新生中计算机水平高低不一,一部分学生能够简单维修和组装计算机,而另一部学生甚至都不太熟悉键盘。

1.2 教学方式的单一化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类的教学课程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以及上机实践。其中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多媒体CAI教室传播知识。而上机实践课,主要在机房中进行。在教师传授计算机理论教学内容时,大多数教师会使用幻灯片,即使这种方式可增加课堂上学生积极性,更生动的展示学习内容,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但没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还是对学生进行流程性、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在上机实践课内,基本上都是教师将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然后学生在基于了解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上机实践完成任务,这种方式仅限于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了解,同时在上课时间内教师能及时解决实际操作过程的问题,但在大部分高校都是大课堂,教师很难实现对学生一一辅导,使得学生的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课堂效果不理想,同时批改作业以及作业整体信息反馈也成为棘手的问题。总之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上机实践模式单一,学生不能通过多样化的途径熟练掌握教学内容。

1.3 课程体系的单一化

现在,大部分高校课程体系还是保留着传统特点,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自身个性的发挥。特别对于非计算机学生而言。虽然每个专业都必须学计算机类的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让运用计算机成为学生的必要技能,但学校忽略了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某具体领域的兴趣爱好,学校开展的计算机类选修课程紧缺,内容单一,课时短,不能够满足学生计算机学习。

现在的考试制度是在学生课程结束时才能够进行课程考试。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说,这种考试制度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则应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差异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及结课时间。例如,在公共基础课上,对于一部分学生可进行简单辅导,就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但学校并没有给予学生提前通过的条件。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如java编程,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基础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点拨下能尽快理解并熟练掌握编程技能,用少于课时一半以上时间就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学校没有给学生更高的教学内容和等级测试,造成师资的浪费和学生上课时间的虚度。

1.4 课后辅导的缺陷

在大多数高校中,教师经常是在上课时候来,下课时候走。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内知识并不是非常了解,在课后很难找到老师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现存的问题,高校首先着手落实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多类别,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体系的等级化,从而实现计算机教育的多元化,为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2 计算机教育多元化的实现

2.1 课程设置体系的多元化

当今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离开学校就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方面要深入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熟知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应用软件。能够选择学校内安排的可选择的课程,并能够适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和爱好。最终能够实现规定学分,在课程体系中是实现真正的学分制。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尽量设置学生们都喜好并积极参与的课程。

2.2 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①理论教学。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能够灵活的使用在多媒体CAI教室内具体设备的试用,灵活传授教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应首先对教学任务有充足的了解的,再针对课程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可运用优秀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图文声像的表达效果,又能够建立良好的人机交互的界面。还要求课件具有严谨的组织,能够在短时间中呈现更多的教学实例和操作技巧,进一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其次在进行CAI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用具有丰富情趣的肢体和情景语言进行讲解,及时得到学生信息的反馈,并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必要时在黑板上对重点知识进行补充,对于常见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更正。最后,可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有用的帮助课件,使之能够自学。②上机实践。上机实践的时候,学生主要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最终教师做总结,并在讨论过程中予以指导。这种系统中应包含实验题、测验题、作业提交等模块。其中实验题目需要与教材呼应,补充重要知识。测试题能够整体性对学生进行测试,让学生能够了解深层的课程内容和实际操作情况。作业提交工作可由局域网进行,还能够进行备注,批改等。

2.3 教学评估体系的多元化

①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对考试时间的灵活安排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首次考试安排在学期初期,考试通过学生,可申请免修这门课程。在期中,如果有部分学生提出申请就可进行考试,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基础好,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②改变的考试形式。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计算机课程考试还是需要进行笔试。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反应学生们真正的操作水平。但是一部分教师,在学生考试过程中,在硬盘中储存试题的答案,一部分教师还将笔试和上机考试结合,最后让学生将计算机系统做出答案写到答题纸中。③理想的考试方式。实现理想的考试方式,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能够通过考试系统获得题库和答案。学生都需要在计算机内进行的考试,考试时间能够提示学生考试的实践,系统还能够自己判卷。考试后学生将会了解到自己的考试成绩。

3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在高校中实现计算机类课程的多元化教学需要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空间。对于高校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师应从一个知识的灌输者改变为能够对学生学习进行督促者。这项工作全面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学校和各个部门都应认识工作的艰巨性,对各个部门力量进行协调,提供支持条件,配合并向这个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静.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9).

[2]费成效.关于提高教师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作用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08).

[3]杨静.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应用[J].民营科技,2010(11).

[4]杨尔弘.本科教学评估带给计算机专业评估的一些启示[J].计算机教育,2004(08).

[5]汤颖,余文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6(06).

[6]陈德旺.面向问题解决的互动式教学法及教学实践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03).

[7]刘薇,在计算机教学中融合素质教育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作者:李永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论文 篇3:

浅谈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

摘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必须的。结合各专业需求,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課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专业需求 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

纵观高职教育,计算机技术更多融入了各专业的教学中,除了掌握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各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计算机独特的思维方式,加强信息素养。我校就提出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三年不掉线”[1]。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精神,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及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浅谈一下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一、 现阶段计算机教学的状况

随着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已经具有计算机的初步使用能力,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且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区别。进入高职院校后,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各不相同,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高职特点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必不可少。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重点”的计算机教育观念逐步渗透到教学中。我们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将原来40 学时的理论课和32学时的实训课,改成20 学时的理论课和40学时的实训课。重点讲解了Windows 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基本使用方法;Office 办公软件的使用;掌握网络的连接与设置、Internet 网络的使用与设置,以及网页设计、网站建设;解压缩软件以及病毒防范软件的使用等常用工具软件。这就使学生有了基本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三年不掉线”教学的目标

更加注重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后继学习时存在很大盲目性。比如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考取各种计算机等级证书上。这并非坏事,但学生往往忽略了自身专业的特点,证书与自身专业需求严重错位,在将来的工作中用不上。这时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加以引导,明确学生发展的方向,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不能照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更多地关注各专业的应用需求,与相关专业的案例相融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中的实际问题。

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需要教授一些相对稳定、基础性的内容,了解计算机独特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长期受益。例如,在后续的课程中,讲述基本概念、常用算法、编程技巧等计算机应用特点鲜明的内容。这样不仅计算机技能得到提高,而且做到“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主动应用计算机。

三、 多元化、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2]

我校有50多个专业,涉及化工、建筑、机电、机械、电子、电气、艺术、财经、管理、外语、法律等,在新生第一学期就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使学生有了基本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到了二年级,各专业开设一部分的计算机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具体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和需要不同,充分考虑课时安排的因素,各专业在后续的计算机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使用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势态。

电气工程、电子信息、自动化等电子信息类,实际上是计算机专业的诞生基础,有很强的关联性,专业要求较高,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注重偏重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在实际应用中更多地体现在控制方面。计算机类课程课时要占总课时的40%-50%,建议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网络技术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等。

财经、管理专业要求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有较强的能力,掌握数据分析、统计预测、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建议课程:《数据库技术与应用》60学时、《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40学时。

机械、建筑、化工设备等某些工科类专业要求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比如工程设计、工程预算等辅助设计技术。建议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60学时、《多媒体技术与应用》40课时。

外语、法律、文秘等专业类属于文科性质,从事行政管理、文秘、营销等工作,办公自动化软件是首选,加快文字录入速度,掌握图文排版的设置,熟练应用数据库技术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建议课程:《办公自动化软件》40学时,《Access数据库技术》60学时。

美术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设计专业以美术为基础,采用计算机绘画设计,正走向数字音频、视频领域,平面处理和三维动画技术是其重点。这些数字处理技术对于艺术特长生来说,新奇而陌生,熟练掌握要用大量的课时。开设课程:《平面设计—Photoshop技术》60学时,《三维设计—3D studio MAX技术》80课时。

四、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手段服从于教学内容,着眼于人才培养,集中授课和课外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来引导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加强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计算机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演示计算机的操作方法、程序运行结果, 增加感性认识, 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计算机概念。在计算机机房资源充足的情况下, 可采用在机房进行现场教学, 边讲边练, 使学生能及时理解和消化课堂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 锻炼学生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教学。老师把学习课件、教学案例、练习题、参考资料、素材库、试题库等资源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是一种注重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 教学时间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可以随时提交作业、向教师提问、参加讨论。教师及时反馈交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2) 师生角色互换。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变化,学生处于主动、积极学习的地位,而教师则扮演辅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师生间的协作学习、学生间的协作学习成为可能。同时,学生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3) 知识更新及时。教师可以调度网上的各种资源,学生课后也可利用网上资源学习。(4)有利于研究型学习、协作型学习能力的培养,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 结束语

以上我个人的见解和做法,正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在各专业老师、领导的协助下逐步完善。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面临新的发展阶段中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教育需要创新,任重道远,必须深入研究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战略及其对策。我相信会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朱雪波. 关于加强我校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 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2)

[2]郑莉. 漫谈计算机基础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7(1)

作者:

高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冯秀彦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作者:高 强 冯秀彦

上一篇:扬合规文化铸银行辉煌演讲稿下一篇:检察院科长就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