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2022-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雾凇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针对慢班的“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摘要】通过了解慢班学生前科学概念、学生知识基础、学生认知风格等因素,结合《原子的结构》教材分析,设计了三维目标要求和课堂活动内容、教学效果评价。

【关键词】慢班;教学设计;原子的结构

前言

笔者实习的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管理,将初三学生划分为快班、普通班和慢班。笔者担任慢班初三(二)班化学教师,在“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适合慢班学习的教学设计。

1.前端分析

1.1 学生情况

学生的学习起点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学习起点是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时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个体特点以及群体特征[1]。一般而言,可从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兴趣和需要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起点。“原子的结构”属于化学理论知识,应重点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知识基础才有利于教师预设出最合适学生的理论知识构建方案。

1.1.1 学生前科学概念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概念系统开始学习的。学生前科学概念系统的层次与结构对后续概念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笔者围绕“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通过以往作业情况和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方式诊断学生对原子的结构的初始认识。对课题1作业答题中,大部分学生能答对“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的相关问题。对“你认为原子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原子是一个小球”、“原子像一个很小的乒乓球,里面是空的”、“原子像很小的玻璃珠,实心透明”等等。诊断得知,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是一种微粒,并凭着对教材上的形象图画的印象把原子的外形和结构描述出来,认为原子是实心小球、空心小球。他们思维并未完全走进微观的世界。因此刻考虑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前科学概念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启发引导形成新概念。

1.1.2 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是学生化学学习起点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从《分子和原子》课题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了解了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等知识,这为进入第二课题《原子的结构》做好铺垫,但是原子的构成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较难想象出原子构成。在能力方面,通过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容呈现不能太深奥。

1.1.3 学生的认知风格和非智力因素

若以经典的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方式划分,大部分学生认知风格属于场依存型,少部分学生属于场独立型。在兴趣上,学生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化学的探究兴趣,平时课堂气氛活跃,喜欢和老师沟通交流。有研究表明,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场独立型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场依存型学生[2]。此节课为理论知识,对于課堂氛围活跃的二班,既要给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PPT画面,同时在呈现问题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让他们少受周围暗示和影响,更好发展个体认知能力。

1.2 教材分析

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审定的2012年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原子的结构》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相对原子质量内容。第一个课时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两部分内容,有原子的构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关系和运动情况、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等知识点。这些内容是学习电子核外排布知识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元素知识、化合价、化学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此部分是九年级化学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2]认识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展示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在认知冲突和设疑解答中逐渐认识原子的真正构成。

[2]借助教材图片表格、PPT素材引发思考,认识和应用观察、归纳、比较等信息加工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产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根据学生的起点诊断、充分考虑“最近发展区”原则和新课标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以“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等认识原子结构的化学史为主线设计如表1。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多媒体图文并茂、视听结合、黑板板书等,在呈现顺序上也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内在组织逻辑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相适应,以便学生得到有效的建构,学生活动有感受情境、随堂发言等。

表1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课 问:1.分子是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最小的粒子。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什么?

讲: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主题。 学生集体回答

学生听 引课,承上启下

引导学生走入本节课的主题。

演示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图片 图片讲解: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目的和现象 学生被吸引,注意力集中

化学史引出原子的构成,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情境设疑、认知冲突 怎么解释上述的现象?

回答:α粒子被撞飞等。 吸引注意力、激发思考,引起认知冲突。

教师解答 讲授推理:原子不是实心的,原子里有带正电的微粒……此为卢瑟福核式结构的由来。 认真听,带着求解心沿教师思路走。 学生对原子的构成的错误前概念产生冲突并获得新认识。

卢瑟福发现质子和查威克发现中子图片 讲述质子、中子发现过程。 原子的构成模型逐渐形成。 引出原子的构成。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演示完整的原子构成的图片 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回答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

板书: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边听边跟着回答原子的构成 承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原子的结构,对原子完整的结构有了认识。

演示原子核、原子的直径数据图片 要求:观察数字,比较两者的大小

教师类比讲解大小关系。 听跟着回答 直径对比比较原子核与整个原子大小关系

演示氦原子的原子简易模型图片

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教师讲解得出核电荷数的概念、质子中子、电子带电情况 边看边思考 引出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归纳总结环节:PPT总结原子的构成和原子中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跟着PPT演示要求学生填空

教师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电子数

学生踊跃回答。跟着PPT指示填空。记笔记。 归纳总结原子的构成。

总结和巩固。

课本表3-1 要求学生:分析从表中得到什么信息?

总结: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是不同的;一个原子其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同种原子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激发思考,培养对比,观察、归纳等能力。总结不同原子中不同粒子之间的关系。

演示原子中各种微粒质量数据 教师问题: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 思考举手回答 比较数据,得出得出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

课堂练习环节 PPT演示题目(详见4.1) 集体回答 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演示碳原子的质量数据 教师引导: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kg

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方便吗?能不能用一种好写、好记、好用的方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呢? 回答:不方便 举例引导原子真实质量不方便计算等

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讲解符号的表示,分子分母的含义等 集体朗读定義 重视定义

演示氢和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方法 以氧原子和氢原子举例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听,跟着步骤回答 举例指导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演示原子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数据 要求观察并提问:原子的质量只要集中在哪里?板书推导出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集体验证 思考和计算 推导公式,培养推理能力

课堂练习 演示题目(详见4.1) 计算 学了就用

布置作业 54页,2、4、5、6题 课后作业 巩固知识

4.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4.1 学生知识考查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计题目的考查目标与学习目标相一致,达到总结巩固,学以致用的目的,难度不高的题目让初学者有学习信心,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动机。

(1)原子结构中,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①中子数=质子数②核电荷数=电子数③质子数=电子数④核电荷数=中子数

A①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原子结构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A、质子、中子、电子B、质子、电子C、质子、中子D、中子、电子

(3)填空题

原子种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H 1

Mg 12

Fe 26

(4)一个铁原子共有82个粒子,其中30个不带电,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多少?

(5)一个铝原子:4.482×10-26kg、一个氟原子:3.156×10-26kg,计算铝、氟的相对原子质量。

4.2 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评价

通过教师课堂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在认知冲突环节和一系列设疑中,对学生观察、思考、归纳能力的体现情况教师及时给予恰当激励和肯定。

通过课堂观察可知学生是否已经对微观世界和化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和学生交流“你是否敬佩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给予回复和肯定。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5

[2]王祖浩.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5

作者:邓倩 陈治明

第2篇:《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 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复习《九九歌》。

2、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奇观。板书课题。

3、 读题,解题。

4、 看了这个课题,你会有哪些疑问?指名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疑问自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遇到疑问用笔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长堤 缀满 俗称 凝结 摄氏度 弥漫 蒸腾 模糊 松花江畔 情不自禁 琼枝玉树 (2)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出示长句子。

a、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c、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4)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指正。

3、再次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中的生字词、长句我们会读了,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课文。自读要求:

(1)读准字词,读好长句,注意长句停顿。 (2)给每段标上自然段序号。

(3)想想每个自然段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

5、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课件出示:

(1)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3)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

2、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并说说在读法上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3、指名说。

4、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好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5、学生再次观察生字,说说在写法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6、指名说。重点指导写好“雾”、“凝”、“氏”、“零”等字。

7、学生写字。

四、布置作业。

1、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3、抄写生字。

第3篇:《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雾凇》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竹林关镇中心小学:周苡娴

22.雾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美景

1、出示冬天雪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冬天的美。

2、用你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

3、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 到全国闻名的奇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雾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雾凇图片,欣赏图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

①、你看了图片,有什么样的感受?

②、你有些什么问题?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你所要知道的在文章中画一画。

3、检查自读效果:

(1)、字

①、生字正音:

出示课件:我会认:畔 缀 镀 缭 琼

我会写:雾 堤 俗 凝 摄 氏 幕 零 淹 模

②、指导写字:

凝 雾 零

③、生描红。

④、将这些生字带进文章中读一读,并理解它在文章中的意思。

(2)、词

出示课件:奇观 凝结 弥漫 笼罩 模糊

淹没 逐渐 缭绕 漫步 观赏 洁白晶莹 闻名全国 随风飘荡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情不自禁

①、同桌相互读词语。 ②、指名读词语。

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④、选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话。

⑤、将这些词语带进课文中读一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将课前所提出的问题搞清楚。

2、合作交流:文章围绕着课题《雾凇》讲了哪些内容呢?

3、反馈:

(一)、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

(二)、雾凇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三)、人们观赏雾凇,总会情不自禁的赞叹。

4、通过本节课对雾凇的了解,同学们都知道了些什么?生自由谈一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就留作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四、拓展延伸

读一读,并选用下列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第4篇:a《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雾凇》,伸起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雾是本课的一个生字,上下结构,知道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什么吗?(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呢?(本意是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板书:雾)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汉字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呀!伸起手来一起再把“雾”字书空一遍。

凇呢?(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多的雾气或水汽遇冷会凝结成冰晶,这冰晶就叫做“凇”。)(板书:凇)

那“雾和凇”合起来就是由雾气凝成的冰晶。(齐读课题。)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查找与雾凇相关的资料, 查到了吗?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课前收集并经过整理后的资料。(好,你们小组同学全部举手,主动权交到你们手里,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A 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并为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个。

B 江泽民同志1991年在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秉笔,写下"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之句。1998年他又赋诗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C雾凇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叫“树挂”。1987年国家决定拍《吉林树挂》,将吉林这一特殊的自然景观搬上银幕,才开始用它的学名“雾凇”。

D人们把吉林雾凇的观赏过程大致为三个阶段,即"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2、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景观。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民主导学:

任务:读通课文,学会生字新词,练习概括各自然段段意。 策略:

1.组内轮读课文,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你重点学习的生字(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易错字等)。

3.组内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及预习中发现的有特点的词语以及自己的积累。

4.组内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5.组长组织组员做好展示的准备。 (温馨提示: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1 小组合作学习。 展示交流。 第一自然段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1.一类字

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学过的“雨字头”的字有:雷、雪、霞、霜……本课的 “零”也是“雨字头”,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零是在现代才代表阿拉伯数字0 ,在古代的意思是 (雨、泪等)落下:感激涕零。

指用土砌成的防水、挡水的建筑,所以是“土”字部,

堤的形声字有:提

题 2.二类字:畔、缀 3.词语意思:

三九

十里长堤

奇观 观:①看;

②景象或样子;

③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4.这一自然段中,“三九严寒

大地冰封”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冬天天气寒冷的四字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四字词语也是形容天气寒冷的? 冰天雪地

寒冬腊月

滴水成冰

呵气成霜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瑞雪纷飞

白雪皑皑(ái) 5. 这一自然段概括描写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板书:奇特美丽) 学会了生字,理解了新词,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全班齐读。

评价:大家读得正确、流利,老师很佩服你们。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第二自然段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长句子朗读指导。 1.一类字

A.幕

2 B.模 是多音字,多音字可以根据字义区分读音 mó

◎ 法式,规范,标准

:~范

~式

楷~ ~型 ◎ 仿效: ~仿

~拟

有~有~ ◎ 特指“模范”: 劳~ 评~ mú

◎ 模子:~板

~具

铅~ ~样

一~一样

大~大样 2.二类字:缭

3.这一自然段的多音字还有:当、没、结、降、笼。

师:说到“当”,大家看课文中这句话: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又奇妙无穷。当年,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语,有两种读音既读dāng nián又读"dàng nián",知道怎么区分吗?读"dāng nián"时,有两个意思①指过去某一时间:想当年,我离开家的时候,这里还没有火车;②指身强力壮的时期:他正当年,干活儿一点儿也不累。

读"dàng nián"时,有一个意思:指本年,同一年:这个工厂当年兴建,当年投产。根据字义区分读音确实是一种好方法。

4.饱和 凝结

摄氏度

弥漫 笼罩

淹没

5. 这一自然段详细介绍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板书:形成原因及过程) 第三自然段。

清晨,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长句子朗读指导。 2.二类字:琼 3.多音字:禁。 4.词语。

琼枝玉树

情不自禁

5.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板书:感受)

6.这段中有一个有特点的词“千姿百态” 千×百×的词你还知道哪些?(千方百计、千奇百怪、千锤百炼、千疮百孔、千回百转、千娇百媚)

课文文主要介绍了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和它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三、检测导结。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笼罩(lóng lǒng) 模糊(mó

mú) 长堤(dī

tī)

淹没(mò

méi ) 缭绕(rǎo rào) 不禁(jìn jīn)

二、选字填空。

(

)地

(

)色

夜(

)降临

(

)春

三、填空。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吉林雾凇的(

)和它形成的(

)及(

)。

2、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下节课我们继续细细地品读这篇课文。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进一步加强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一、激情导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雾凇》,再次齐读课题,让我们随着课文

再次走进吉林,去欣赏那奇特美丽的雾凇,去了解这朵朵白银,排排雪浪的雾凇又是怎样形成的。相信聪明的你们会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找到答案,揭开雾凇那神秘的面纱。 任务一: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策略:1.默读课文第

1、3自然段,画出描写吉林雾凇奇特美丽的句子,在重点词语下面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并做好展示准备。 (温馨提示:分自然段按顺序进行汇报。)

A第1自然段的第2句话,句子中的“十里长堤”和“缀满”感受到霜花特别多,十分壮观。

B从“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感受到雾凇是那么的美,正因为它“洁白晶莹”所以在阳光下显得“银光闪烁”,这么美的景色。

C第三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奇观”的意思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直接点出雾凇的奇特。

D谁对我们小组的汇报做出补充或评价

补充“闻名全国”这个词语也能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从我收集的资料中我知道了吉林雾凇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个。

师:第一自然段一共3句话,每一句都写得这么美,相信这些句子已经记在大家脑子里了,试着背一下。(真棒,不仅背得准确,还很有感情,老师仿佛看到了那奇特美丽的雾凇。)

谢谢你的补充,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哪个小组来汇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情况,请**小组来回报。

A我们是**小组我是我们组的一号组员,现在由我先汇报。请大家把目光转移到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我从这个句子中的“千姿百态”和“琼枝玉树”感受到雾凇的姿态多,画面美。

4 B我还从“千姿百态”这个词想象到雾凇的姿态可真多呀! 出示“雾凇的姿态可真多呀,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谁还能像我这样说一说。

C我接着来汇报,这句话中引用了一句古诗来赞美雾凇奇特壮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这段话中有个词“情不自禁”他虽然不是对雾凇奇特壮美景色的直接描写,但大家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从侧面反映出雾凇的奇特壮美,通过人们的表情反映出人们被这美景深深吸引。

刚才第一自然段背得不错,这一自然段有信心背下来吗? 任务二: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及原因 策略: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雾凇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试着说说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A第2自然段的第1句话“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里我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1过于饱和的水汽2遇冷凝结而成。

B为什么有饱和的水汽,请大家看第2自然段的

2、3句话(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二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只有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这两句话写了松花江上游为什么会有饱和的水汽,因为松花江上游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不会结冰,在江面上形成阵阵雾气。

C遇冷凝结的过程,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首先)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接着)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然后)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雾凇奇观终于形成。

谁能再说说遇冷凝结的过程。

任务二: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及原因 策略:

2.再次细细品读第2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中的哪些词语用得十分精妙,能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写得如此具体,勾画出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做好展示准备。 汇报:

1. 飘荡

涌向

笼罩

淹没

2.渐渐地(模糊的速度慢)

慢慢地(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样子轻,无声无息)

一层又一层地(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3.最初

逐渐

最后 4.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5 5.像

变成

用词的精妙是这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要注意用词的精妙,给自己的习作增添色彩。

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更被作者用词的精妙所吸引,这一自然段比较长,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试着背诵一下。时间到,先来看着大屏幕背。

四、检测导结。

小练笔:

从下列词语中选用一些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板书设计

雾凇

飘荡

涌向

笼罩

淹没

渐渐地

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 最初

逐渐

最后 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像

变成

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在每一个时段内都能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惊奇。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还有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希望大家回去继续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第5篇:公开课《雾凇》第一课时

《雾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但家庙镇中心学校 涂友莉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课文。

2、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我们祖国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今天我们要到吉林去感受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2、请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松)这是什么字?(添加两点水)我加了什么?这个字也念sōng 。“凇”是形声字,“松”是它的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我们往往会把它写成——(三点水)。两点水表示什么?(冰)凇就是严寒季节里,地面上物体表面凝结的小冰晶。

3、我们一起来写雾。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在黑板课题位置田字格上板书:雾)

4、齐读课题。那么,“雾凇”就是由雾气凝成的冰晶。

5、见过雾凇吗?我们来见识一下。出示课件,这就是吉林雾松奇观。 想知道什么?(生质疑)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欣赏闻名全国的吉林雾松奇观。

二、交流展示、反馈自学情况

1、自由读文。你们课文都预习了吗?读了几遍?同学们自主学习习惯非常好。

1 老师再给你们一些时间,同位互相听读,你认为同学读得好的,就送她一个大拇指表扬表扬他。互相学习也是很好的学习形式。

读了这么多遍,一定有很多收获,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读书的收获。

2、读生字词

生字词都会读了吗?那好,我来考考大家。出示课件。 夜幕降临 零下 俗称 摄氏度 十里长堤 淹没 模糊 凝结 同位之间互相读,读错的相互纠正。

谁来读读?(了不起,这里有许多多音字,你一下子全读对了。)强调多音字:模糊 一起读一读。

小朋友们预习得很充分,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要再奖励你们多音字。出示课件。

饱和 当年 笼罩 情不自禁 谁会读?强调多音字:当年

3、书写生字

同学们词语读得真好!这里面有几个生字你能写好吗?(出示电子书田字格生字)

指导识记字形。

师范写:“凝”“雾”(与“ 零”对比) 请同学们在书上把这三个字描红一遍。

这个同学写得又快又好!瞧,这位同学坐得多端正啊。

4、读课文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不光词学得快,而且字也写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好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长句子。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你们可是小评委哦。(读中出现问题,立刻解决。解决后让其再读。读得好的,要表扬。)采用指名读、挑战读、推荐读、找有进步的同学

2 读。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读得真流利。读了课文,雾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那课文每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你们能读懂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

2、生默读课文。

3、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板书关键词:美丽 形成 赞叹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

1、的确,走在松花江畔,到处都能感受到雾凇的美。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雾凇的美的?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细细品读。

2、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雾凇美的句子,想一想,你从哪些具体词语中体会到雾凇的美。

3、大声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得真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4、你画的是哪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是从哪个具体词语当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雾凇的美丽?(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1)理解“洁白晶莹”,体会颜色美。透过“洁白晶莹”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体会到颜色的美。你看到了颜色)

点击图片,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还很透明呢。像水晶、像玻璃、像钻石„„美吗?请你来读读这个词。把词语送进句子中再来读一读。(真好)

理解“银光闪烁”,洁白晶莹的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让我们一起赞美一下阳光下晶莹剔透的雾凇。(齐读) 继续交流,你有什么体会? (2)理解“缀满”,体会数量之多。 “缀满”枝头也就是说雾凇挂满枝头。

3 数量真多,十里长堤上挂得满满的,多壮观的景象。把你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读一读吧。

多美的雾凇,多壮观的景象!这就是——(引读)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5、图片感知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想去看看吗?(课件)

同学们已经陶醉其中了,老师听到了大家啧啧赞叹的声音。作者雾凇的颜色和数量两方面描述了雾凇的美。现在你能用你的语言把你眼中的美表达出来吗?(想像一下你脑海中的雾凇美景来读,老师相信你能读的很美;对啊,就是要突出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啊;对,语速放慢一点,就更美了;想像一下,这是我国的美景啊,要挺起胸来,读出自豪的语气„„)

6、配乐、齐声背诵第一自然段。

看来,此时吉林雾凇的美在同学们心目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内心对雾凇的由衷赞叹。

7、引读第3段

这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的雾凇给吉林的冬天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人们漫步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五、总结

这么美的雾凇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六、作业设计

1、继续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第6篇:23、雾凇设计第二课时

23、雾凇

一、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结构清晰,首尾呼应,中心突出,文中图片与文字相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体会情境。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三、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四、授课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吉林雾凇》视频,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吉林雾凇的美丽景色以及它的形成过程。)

三、精读感悟课文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在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请同学上来把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说一说。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4、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

请学生多形式读第一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

四、讨论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多么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1.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概括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请找到,并用“=====”画出。 2.讨论研究,找出雾凇形成的两个主要条件,用“▲ ▲”标出。

( )-----( ) 3.第二自然段哪些语句详细描述了这两个主要条件?请用“——”画出相关语句,并小声读一读。

2、小组讨论学习。

3、交流反馈。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3)“饱和的水汽”从第二自然段的哪些语句中能够感受到?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淹没”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读中比较“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句话去掉“渐渐地”前后的差别。 (4)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比较读这句话。去掉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让学生感悟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自然真实的写出了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你能读出这种缓慢的过程来吗?指导朗读,感悟这个过程。

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多美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领略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观看视频《雾凇实拍景》。)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引言: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出示词语: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齐读词语。

出示雪景图,请生选择可以用来描述图片的词语,进而引导说句、段。

六、总结课文

相机总结归纳。

板书:

23、雾凇

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第7篇:雾凇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时编号:072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谈谈你的体会,指名说。

a. 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与原句比较)指导朗读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

b. 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背诵。(抓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观察插图,让学生形容一下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指名说)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22 雾凇

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上一篇:抵押反担保合同范本下一篇: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