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爱孩子读后感

2022-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父母如何爱孩子读后感

孩子成绩下降,父母如何“止跌”

望孩子的未来光辉灿烂,这是家长的期望,因此,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让多少父母心急如焚。简单的打骂惩罚不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甚至会让孩子对学校与学习产生恐惧。其实,家长及时找到背后的原因才是最重要的,才可能实施对孩子有效的影响。

哦,不喜欢老师?

镜头点击一直以来,张小小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自从上了六年级后,他的数学成绩却直线下降。他的父母很着急,为儿子请家教补课,成绩都不理想。后来才搞清楚原因。原来,张小小所在的班级换了数学老师,比起原来那位温柔美丽的老师,新来的老师显得非常严厉。张小小便对数学越来越没有兴趣,成绩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探秘对策喜欢老师就喜欢他教的科目,大多数孩子都有这样爱屋及乌的心理反应。这被心理学家称为“情感置换”,这就好比年轻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因为喜欢对方,所以对其用品衣物都会有特殊的情感。家长意识到了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平时就应该注意孩子对各科老师的态度,并及时进行引导。家长最应该避免的是当着孩子的面评价老师的不足。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发现老师的优点,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以达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啊,人际关系搞不好?

镜头点击 由于聪明乖巧,陶怡备受老师宠爱。可是,她上初中后成绩下降不少。这让爸妈非常疑惑,后来了解到,原来被宠爱的陶怡十分自我,凡事都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渐渐地,陶怡的人际关系变得很糟糕,遭到同学的排斥。陶怡觉得压抑,成绩受到很大牵连。

探秘对策 青春期的孩子很看重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他们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来源。如果孩子从小缺少与同龄小朋友交往的技巧,或者没有形成尊重、关心别人等素质,很容易形成人际关系危机,这种伤害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家长要重视,可以一同分析那些人缘好的同学有什么优点,教给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些品质都是拥有好人缘必备的。

哎,家庭变故给害的!

镜头点击 洋洋曾经有个幸福的家庭,但是上二年级时,爸爸喜欢上了一个阿姨,和妈妈离婚了。洋洋放学回家,不是看到妈妈愁眉苦脸,就是看到她在哭泣。妈妈经常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你爸爸不爱我们了,洋洋一定要好好学习……”每当这时,洋洋都不知所措地点点头。到了期末,洋洋的成绩由原来的十几名掉到了倒数第几。

探秘对策 家庭的不幸比如失去亲人、父母离婚,都会给孩子带来影响。比如说,父母离婚后,大人切不可因为被对方伤害就在孩子心中播下仇恨对方的种子。否则,孩子会产生失去爱的恐惧。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离婚只是爸妈不在一起了,对于他的爱不会消失;同时,家长不要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而要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是对孩子最有效的鼓励。相信,只要处理妥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会因为家庭发生不幸婚姻而受到影响。

唉 ,业余爱好被强硬阻止!

镜头点击 娜娜上了初三后,特别喜欢打球。不过为了不耽误女儿升高中,黄女士把女儿的球拍全都没收了,让她将玩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一心一意为升学备战。可是黄女士的做法却适得其反,女儿的成绩不但没有比过去提高,反而下降了。黄女士为此烦恼极了。

探秘对策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爱好是对学习的冲击。实际上,爱好尤其是体育类爱好,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心理学上有兴奋迁移一说,即当进行一项活动时,产生的积极情绪会促进之后从事的活动。因此,家长不应该剥夺孩子的兴趣爱好,而应该和孩子一起参与他的业余爱好,隐秘地帮小孩把握好时间;也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份时间表,把爱好穿插在学习中。总之,只要处理恰当,业余爱好起到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消极作用。

(编辑/李贤平)

作者:玲 洁

第2篇:孩子成绩下降,父母如何“止跌”

希望孩子的未来光辉灿烂,这是家长的期望,因此,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让多少父母心急如焚。简单的打骂惩罚不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甚至会让孩子对学校与学习产生恐惧。其实,家长及时找到背后的原因才是最重要的,才可能实施对孩子有效的影响。

我,不喜欢老师?

镜头点击一直以来,张小小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自从上了六年级后,他的数学成绩却直线下降。他的父母很着急,为儿子请家教补课,成绩都不理想。后来才搞清楚原因。原来,张小小所在的班级换了数学老师,比起原来那位温柔美丽的老师,新来的老师显得非常严厉。张小小便对数学越来越没有兴趣,成绩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探秘对策喜欢老师就喜欢他教的科目,大多数孩子都有这样爱屋及乌的心理反应。这被心理学家称为“情感置换”,这就好比年轻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因为喜欢对方,所以对其用品衣物都会有特殊的情感。家长意识到了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平时就应该注意孩子对各科老师的态度,并及时进行引导。家长最应该避免的是当着孩子的面评价老师的不足。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发现老师的优点,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以达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啊,人际关系搞不好?

镜头点击由于聪明乖巧,陶怡备受老师宠爱。可是,她上初中后成绩下降不少。这让爸妈非常疑惑,后来了解到,原来被宠爱的陶怡十分自我,凡事都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渐渐地,陶怡的人际关系变得很糟糕,遭到同学的排斥。陶怡觉得压抑,成绩受到很大牵连。

探秘对策青春期的孩子很看重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他们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来源。如果孩子从小缺少与同龄小朋友交往的技巧,或者没有形成尊重、关心别人等素质,很容易形成人际关系危机,这种伤害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家长要重视,可以一同分析那些人缘好的同学有什么优点,教给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些品质都是拥有好人缘必备的。

哎,家庭变故给害的

镜头点击洋洋曾经有个幸福的家庭,但是上二年级时,爸爸喜欢上了一个阿姨,和妈妈离婚了。洋洋放学回家,不是看到妈妈愁眉苦脸,就是看到她在哭泣。妈妈经常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你爸爸不爱我们了,洋洋一定要好好学习……”每当这时,洋洋都不知所措地点点头。到了期末,洋洋的成绩由原来的十几名掉到了倒数第几。

探秘对策家庭的不幸比如失去亲人、父母离婚,都会给孩子带来影响。比如说,父母离婚后,大人切不可因为被对方伤害就在孩子心中播下仇恨对方的种子。否则,孩子会产生失去爱的恐惧。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离婚只是爸妈不在一起了,对于他的爱不会消失;同时,家长不要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而要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是对孩子最有效的鼓励。相信,只要处理妥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会因为家庭发生不幸婚姻而受到影响。

唉,业余爱好被强硬阻止

镜头点击娜娜上了初三后,特别喜欢打球。不过为了不耽误女儿升高中,黄女士把女儿的球拍全都没收了,让她将玩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一心一意为升学备战。可是黄女士的做法却适得其反,女儿的成绩不但没有比过去提高,反而下降了。黄女士为此烦恼极了。

探秘对策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爱好是对学习的冲击。实际上,爱好尤其是体育类爱好,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心理学上有兴奋迁移一说,即当进行一项活动时,产生的积极情绪会促进之后从事的活动。因此,家长不应该剥夺孩子的兴趣爱好,而应该和孩子一起参与他的业余爱好,隐秘地帮小孩把握好时间;也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份时间表,把爱好穿插在学习中。总之,只要处理恰当,业余爱好起到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消极作用。■

(刘文文荐)

作者:玲 洁

第3篇:父母如何叩开孩子的心扉

“我们非常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但并不了解如何防治青春期心理疾病。”“孩子跟我不亲了,他有自己的秘密,有时想跟孩子好好谈谈,但始终找不到融洽的相处模式。”“我的孩子厌学、疯狂追星,沉迷于网络,该怎么办?”

近年来,“亲子沟通障碍”已成为很多家庭面临的一大难题,家长们迫切希望找到并学会正确的亲子沟通方法。他们普遍认为“养育青少年比养育儿童更难”,父母从温言细语到喋喋不休,孩子从乖巧听话变得沉默寡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暴力冲突也时有发生。父母们该如何叩开孩子的心扉,帮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听到有青少年因与父母争吵而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自残。在这些孩子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父母该如何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个事例:小郎(化名)是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学生,出现抑郁症后他接受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告诉记者,小郎因常考倒数第一而感到自卑,对自己暗示“是我不够努力吗,为什么我总是考不好?”但实际情况是,小郎的成绩并不差,因为他所在的中学为全区重点,竞争异常激烈。小郎这样的情绪状态,也让他妈妈倍感焦虑。从中不难看出,目前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往往与学习压力过大有关。另外,在学校或社会上被人欺负、缺少家庭关爱、青春期早恋或失恋等,也是造成他们出现极端不良情绪的导火索。

“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出问题时往往使用了错误办法,导致孩子不愿意沟通、叛逆、厌学、自闭、逃课、沉迷游戏等,甚至越来越糟。”国家心理咨询师、儿童青少年行为及情绪问题专家、茶壶心理创始人尹建民认为,“如果孩子已承受了巨大压力,父母教育仍然采取干预、说服、‘高控制’方式等,会导致孩子的状况持续恶化。”

“我们在咨询中发现,有很多全职妈妈的陪伴效果并不理想,她们中很多人把‘放弃事业,全身心投入’当做教育的巨大成本,如孩子成绩不好,则会出现心理失衡、不甘、委屈,进而把部分焦虑转嫁给了孩子。”尹建民认为,“这个时期爸爸的支持尤为重要,不仅要双向沟通,化解母子间隔阂,而且要缓解全职妈妈的育儿焦虑,给予孩子偏向兴趣爱好的亲子陪伴模式,用更广阔更轻松的视野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

“研究显示,父母用30%的时间做高质量陪伴即可,关键在于‘习得’,即用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规律的作息、自律的运动、较少使用电子产品、定期收纳整理、有礼有节、环保节俭……小小的生活细节,都是铸就孩子健全人格的一块块基石。”尹建民提醒。

在亲子沟通中,理解、尊重、平和、共情是核心。尹建民建议,如果父母把职场高压、升学竞争的焦虑消化为积极动能,那家庭教育无形中会变得简单。“无论是打游戏、网络社交或追星,孩子可以从中获得现实生活中渴望但得不到的满足心理,可能是认同感、安全感、成就感,也可能是逃避、宣泄。父母不妨去创造条件,从语言、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实践中提供更多的成就型反馈,在细节处给予孩子认同、信任和赞赏,把孩子从负面情绪的泥沼中拉出来。”

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收声”是重启亲子关系的第一步。尹建民说:“父母首先要停止唠叨,减少负面语言对孩子反复的刺激和伤害。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抱怨、简单粗暴的制止,会让孩子陷入沉默、隐忍,产生两种极端心态:一是孩子会认同父母说的,开始自我否定,产生羞耻感,认为自己的确‘低人一等’;另一种是骄傲的反向认同,孩子会自暴自弃,觉得‘我就是能力不足,成绩不好,怎么了?谁拿我也没办法。’”

其次,父母要学习不同情境下的教育策略,不應一味压制孩子打游戏、刷剧、追星等爱好。比如父母要先了解孩子的“网瘾”程度,如果只是放松心情,想要获得成就感和有效反馈,并没有沉迷于此,则应给予合理的信任和理解。父母还要客观评估孩子的状况。“孩子上网的同时也获得了有价值信息,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玩游戏能带给他的收获,讨论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增加亲子互动。”尹建民强调,“一旦孩子形成重度网瘾则难以根治,因此在孩子刚接触互联网时,父母就应培养其良好的上网习惯,和孩子一起商议制定一套‘上网规则’,尊重孩子的意见并充分告知网络世界的利与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观。”

第三,家长的话语中要少说“不行、不可以,必须,一定”,多谈“为什么,不妨这样,看看其他人,尝试另一种”。尹建民表示,狂热追星也是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现象,其本质是寻求群体认同。家长先要了解孩子喜欢这个明星的原因,多带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认识娱乐圈之外具有同类才能的优秀人物,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偶像光环,尽量让孩子远离网络造星的狂热氛围。

第四,家长要做好“表扬”这门功课。对孩子的表扬形式有千万种,引起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如孩子考试得了100分,不应只说:“你太棒了,下次加油。”应该说:“我看出来这段时间你在认真努力,继续保持这样的好状态。”孩子答对了题,不应只说:“你做得很好。”应该说:“你一定是查阅了很多资料,做了很多功课来准备这个问题,所以回答正确了,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孩子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应只注重成绩上的赞扬,应给予情感共鸣:“你做得很好,我们为你骄傲!”

尹建民指出,父母要勇于打破固定的教育思维,学会用成长性思维、共情式的激励方式,给予孩子更有效的鼓励。

(摘自《中国妇女报》)(责任编辑 史旺平)

作者:徐阳晨

第4篇:读《父母规》有感:父母如何爱孩子

之前看过一部影片叫《小孩不笨2》,里面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父母太爱自己的孩子,父母又太不会爱自己的孩子。”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怎么爱,如何爱才能爱到我们的孩子,这正是《父母规》的精髓所在。

十分重要父母责,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从孩子的身体到灵魂人格的培养都是父母的责任,让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怎样才能让孩子身心灵健康成长?爱其心,爱护孩子的心灵,欣赏孩子的优点,包容孩子的缺点。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太容易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每当我们拿孩子的缺点跟其他孩子的优点比较的时候,孩子的自信心就这样被打击了,所以,我们的父母啊,多看看孩子的优点吧,孩子都是一颗发光的钻石,只要我们多鼓励,多用正面的语言跟孩子沟通,相信我们的孩子都会闪闪发光!教其格,我们的孩子比的是人生,不是人生的某个阶段,真正承载孩子一生的是孩子卓越的品格而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要尊重孩子,教会孩子做人的品格,首先教会孩子要有羞耻心,有了羞耻心才能生发其它美好的做人品格。

十分警惕父母戒,文中说的十点我们的父母大部分都有做过,就是犯了戒,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等到孩子长大了,父母只会看到孩子不看书的果,却没有看到因,孩子为什么不喜欢看书,为什么语文成绩不好,小时候没有种下读书习惯的种子,父母在家也没有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读书的环境,父母想想看,如果我们能在家里经常给到孩子看书的印象,孩子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影响,这都是需要从小影响的,孩子小时候种下的种子,一定会在长大后结出幸福的果子。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差?从小被溺爱,在家像公主王子的孩子能培养出自立吗?曾经有一个读初中的孩子去上品格塑造营的课还带着保姆去的呢,试问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后怎么能生存?后患大呀!勿唠叨,父母都喜欢在家唠叨自己的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孩子真正听进去的话有几句?父母们有没有想过你们的孩子早已厌烦了你们的唠叨,继续唠叨只会让孩子的心跟我们的心越走越远。

十全十美父母规,善沟通,父母与孩子最重要的是与孩子的沟通,父母有没有真正放下身段,蹲下身子跟孩子用心交流。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大都因为沟通不到位,我们说的沟通不是简单地父母对孩子说了多少话,真正的沟通是父母先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与孩子建立共情,沟通不好,代沟就随之产生,家庭矛盾也越来越多。懂威严,父母在孩子面前讲信用,言必信,严于律己,用慈爱之心爱孩子,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这样孩子的孝道才能孕育而生。守弟规,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的重则在家长教育,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垂范。

六颗种子教子观,学习、交友、婚恋、成功、财富观都是孩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学习观,学习力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从小教会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要害怕犯错误,要告诉孩子:出丑才会成长,成长就会出丑。 用心学好《父母规》并践行,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给孩子最大的爱就是父母恩爱,家庭和乐,相信!陪伴!尊重!倾听!支持!学会爱,传播爱!

本文作者为《父母规》学堂第七期讲师班学员

河南郑州梦立方教育总经理王舒磊

第5篇:《如何爱孩子和教会孩子如何爱》读后感

拿到书,第一个读者竟然是儿子。他才不到九岁,竟然看得津津有味。成墨初老师的书,通俗易懂,故事性很强。边看,还一个人大发感慨:我要是生活在美国就好了。因为美国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快不快乐,而不是成绩怎么样。 孩子的话当然也只是一点片面之解。这本书并无意对所谓完美的美式教育和可恨的中国教育做出对比,也并非要建立市面上常见的那种西式教育的神话。它想要告诉我们的只有一个字:爱。 在这个危机重重的年代,在物质和技术掌控之下的碎片化生存里,人的存在是可怜的,危如累卵。只有爱是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之所以能与世界为友,并和铺天盖地的负能量抗衡的唯一“秘密武器”。这一点,不仅是中国人需要,美国人也需要;不仅是教育孩子需要,孩子的教育者更需要。 所以,《如何爱孩子和教会孩子如何爱》是一本不分对象、年龄、阶层、地域、国籍,适合所有人anyone去细细品读的书。因为,它命中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主题,同时也是最大的难题——爱!

第6篇:《爱和自由》读后感(七)——学会如何爱孩子

[《爱和自由》读后感

(七)——学会如何爱孩子]

孩子刚刚出生,父母对孩子倍加怜爱,细心照料,这种爱仅仅出于本能,似乎与动物没什么区别,小猫,小狗也会对刚出生的孩子充满爱意,这种本能的爱仅仅关乎孩子的生存,《爱和自由》读后感

(七)——学会如何爱孩子。当孩子长大一点,有了独立思考能力,父母的爱则关乎孩子的成长,所以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

美国有个叫哈罗的人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将婴猴养在一个有两个“母亲”的笼子里,一个母亲是用金属丝编织成的,婴猴可以从这个母亲隆起的乳头吃到奶,另一个“母亲”是用柔软的布绒制成,但不能为婴猴提供食品,这只婴猴总是抱着布绒妈妈把嘴伸到金属丝妈妈那吃奶,当在笼子里放入婴猴不熟悉的可以移动的东西时,婴猴毫不犹豫地抱住布绒妈妈,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

(七)——学会如何爱孩子》。这个实验说明,婴猴对吃不是很在乎,在乎的是精神上的安慰。婴猴的表现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为什么我们做父母总是抱怨:我给他吃好的,喝好的,在物质生活上竭尽全力满足他,可他怎么就不买账呢?我们爱孩子爱的还不够吗?没错,你是为孩子付出很多,但如果与此同时,你每天对孩子说的话有70﹪是指责、埋怨和否定,孩子还能感受到你的爱吗?

爱孩子需要学习,需要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精神构建过程,理解孩子为什么用手抓东西,为什么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为什么喜欢玩水,玩沙,用手抓饭„„把握孩子每个学习的敏感期,始终保持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不轻易阻止孩子的自行发展,不情绪化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给及孩子稳定的安全感,这样做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第7篇: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

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

(一)

>我的爸爸妈妈非常爱我,我觉得他们对我的爱真是非常伟大。

在我小的时候,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一天夜里,我和爸爸妈妈在睡觉,到凌晨一两点的时候,我哭了起来,然后妈妈把我抱了起来,一摸我的身子,在发热。妈妈赶忙拿出体温计给我量体温,测了一下,再拿出来一看,“哎呀,不好!都烧到三十九度多了。”爸爸妈妈马上把我裹进一条小被子,快速地把我送往第一医院。到了医院的急诊楼,经过医生的检查,然后给我打吊针。针一扎进去,我就痛得哇哇大哭起来,爸爸妈妈急忙轻轻地拍我,就像在对我说:“彬彬,别哭了,一会儿就没事了。”吊针一直挂到第二天早晨,爸爸妈妈都没有休息。

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医生说:“烧得太重了,一下子退不了,得住院观察几天。”这次住院,将近住了一个星期。在住院的一个星期里,因为我反复发烧,爸爸妈妈请了假来照顾我。过了几天,我的烧总算退了。出院后,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家里,一个星期下来爸爸妈妈非常辛苦,而且第二天他们又得上班工作。

父母的爱是无穷无尽的。我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是你们让我健康、快乐地成长。等我长大后,我一定要报答爸爸妈妈对我的养育、教育之恩。

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

(二)

有一种爱伟大而平凡,有一种爱只知道付出„„这种爱就是父母的爱,是我们永远贴心的爱。这种爱是妈妈一个甜蜜的亲吻,这种爱是爸爸一双有力的大手,这种爱是妈妈>温暖的臂弯,这种爱是爸爸宽厚的双肩。这种爱就是包裹着我们的亲情的爱。

记得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把腿摔伤了。两个膝盖摔得全是血,妈妈看到被吓得说不出话来,爸爸看到了连忙把我抱起送到医院去。妈妈也跟着去了。在车上的时候我不住地在呻吟,妈妈一直安慰我说:“不疼啊,不疼,妈妈给吹一吹。”我抬头发现妈妈的眼睛里全是泪水。到医院了,医生说我要住院进行治疗。叫爸爸先去交住院费。妈妈就把我抱病床上,说:“你快休息一下吧!”我点了一下头,就闭上了眼睛。因为我已经很累了。在我住院的这段时间,妈妈时时刻刻都陪伴着我。爸爸为我四处奔波,我想吃什么,不论路途多么遥远爸爸都会为我买来。每当我早上醒来的时候,看到的总是那几样单调的东西——热腾腾的早点,妈妈布满红丝的双眼,爸爸疲惫的身躯。这几样东西虽然单调但是饱含了妈妈和爸爸对我的爱。当我康复出院的时候,我看见爸爸和妈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亲情是人间最灿烂的阳光,亲情是春天绚丽的鲜花,亲情是冬天温暖的毛衣。

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

(三)

每个人的父母都很喜欢自己的孩子,当然,我的爸爸妈妈也不例外。下面,我就来讲讲父母对我的爱吧!

有一次,我生病发烧,整个脸都红彤彤的,烫的跟个小火炉似的。妈妈下班回到家,大喊:“宝贝!我回来了!”可没人答应她,她便疾步走到我的房间里,看到我脸红的像个熟透的苹果一样,就知道我发烧了。妈妈不顾疲倦,急忙抱着我往医院赶。外面下着大雨,妈妈全身上下都湿了。到了医院,妈妈不知从哪来的力气,抱着我飞快地冲向儿科。“检查出来没什么事,只要打一针就会好。”医生说,妈妈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了。

还有一次,我做完所有的作业,闲着没事干,就到平时很少去的同学家里玩去了。俩个人玩的太开心了,这一玩尽忘记了早点回家,天渐渐黑了下来,爸爸有点不放心,就出门找我。他把以前带我去的地方都找遍了,还是没找到我。爸爸急的额头冒了汗,便掏出手机给所有认识的同学家长打电话。得到的结果让他更担心了!妈妈焦急的说:会不会掉河里了,这一说爸爸吓坏了,赶忙跑到河边找。当我回到家时,妈妈又高兴又生气,爸爸看见我就说:“到哪玩去了?下次可不能这样了。”接着恨恨地训了我一顿。妈妈说:你爸爸就差没报警了,我看爸爸怒火冲天的样子,知道他找不到我一定吓坏了。

总之,父母的爱实在是太多了,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第8篇:父母错爱会耽误孩子一生——应该怎样爱孩子呢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说起爱孩子,每个家长都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是如何如何爱孩子。其实不然,怎样爱孩子不仅是个方法问题更是一门艺术。也许有的家长听了此话不屑一顾:“爱孩子嘛,这是连老母鸡都会的事儿,还徐璈什么学问和艺术啊。”也有父母会困惑茫然:“我那么爱孩子,为什么还打动不了孩子的心呢?”

事实上,爱孩子并非像老母鸡护小鸡那么简单,但也不是想像中的那么深不可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懂得爱和是否会爱。

·原因与分析

第一,从家长角度分析:大人们工作忙,挣钱忙,没有时间管教孩子,平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即使和孩子在一起,也很少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以为只要管孩子吃饱、穿暖,要什么给什么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想过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案例

一)。

家长平时太忙,无暇顾及孩子,但有时静下心来想想又愧欠孩子,家长们常用的办法是“爱不够,钱来凑”,有时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如案例三),把孩子宠坏了。

家长在爱孩子方面有如下误区:

误区

一、惟有“读书高”。这是家长最普遍的心态。有位家长和我说:“我认为孩子的惟一任务就是读书,只要书读好了,什么家务事都不用他做。”但事实恰恰相反,家长越是有这样的想法,结果是许多孩子书也没有读好,家务事更没有做好。

误区

二、惟有“开心好”。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经济负担不重,部分年轻家长只图自己惬意,不想花太多心思和精力去管教孩子,觉得只要让孩子开心就好,所以孩子提出的要求只要不是太过分,尽量满足孩子。一位孩子尚在读小学的家长说:“如今只有一个孩子,宠点娇点也算不了什么。孩子爱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我们也懒得给他做规矩,自己乐得省心。因为一给孩子做规矩他就不开心,我们心也烦,所以想想也犯不着。”

还有的年轻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干脆把孩子丢给老人教养。结果是这些孩子长大后有部分不会尊重别人,没有好的生活习惯,自由散漫,“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误区

三、惟有“攀比强”。现在家庭生活条件日益向好,部分家长助长了社会上一些攀比之风。有位家长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他说:“我自己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条件读书,所以文化水平低,为此吃了不少苦。我发誓不能再让孩子走我这条路了,所以我觉得只要别的孩子有的东西,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少。”就是怀着这种心态,一些家长有什么名牌或高档玩具就买什么,有什么英语班、书画班、音乐班、奥数班就送孩子去参加。结果是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和好胜心,但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心愿却不得而知。

第二,从孩子的角度分析:

1、从孩子具有冒险心理的角度讲:

少年时期,是最富于幻想,最具有冒险精神的时期。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各种媒介的影响下,少年儿童喜欢模仿,寻去刺激,只想找点新鲜好玩的事干干,干完了自认为所谓的“大事”,却不知道已经触犯了法律。或者说,即使知道自己犯了法也无所谓,因为他们中有一种人是法盲,还有一种人认为反正父母有钱或有社会关系,出了事可以摆平(如案例一)。

2、从孩子的依赖性角度讲:

由于现在生活条件较好,孩子不愁吃,不愁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位属于“啃老一族”的孩子说:“我觉得反正父母有钱,我不需要上班挣钱,乐得在家里享受现成的。虽然我暂时没有工作,但父母生我养我,总不能不管我吧。”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少数独立能力差的孩子就在家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慢慢地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缺乏爱心,没有责任心,对什么都无所谓(如案例二及背景资料提到的“啃老族”)。

3、从孩子的自我意识角度讲:

少年时期正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他们往往只体会自己的感觉,不顾别人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很容易伤害他人。不易体会到父母对他无私的爱,以及为这些爱所付出的心血。

有些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有钱的孩子如此,家庭没钱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宁可自己过得百倍艰辛,也不让孩子“吃苦”)。有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私欲膨胀,不知道爱惜,不知道爱惜,不知道节约,更不懂体谅父母。如案例三中的孩子教训母亲的话“从明天开始,你们都要省着花钱,因为这钱是我的。”和案例四中的孩子不肯让母亲尝一下自己吃剩下的吓,还明确表示虾只属于他。

有位家长感叹道:“我们父母尽心照顾自己孩子的生活,送孩子上学,接孩子回家,琢磨孩子的爱好,有时说话也加倍小心,但不知什么时候你就上了他所谓的“自尊”,他就误解了你,你对他的好就像是在害他一样。你严厉一些他就拒绝和你沟通,你对他的好像是在害他一样。你严厉一些他就拒绝和你沟通,你对他放松一些就上网没完,真是的,做父母难呀……”·方法与建议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不是花最多的时间、最大的精力去顺应孩子,去关注孩子。而是花有效的时间、有价值的精力去帮助孩子尽快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1、让孩子体验挫折

现在城里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受到全家人的呵护。尤其是和祖辈同住或请祖辈帮助带孩子的人家,更是呵护有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有个孩子曾和我说:“从小全家都护着我,我提什么要求他们几乎都能满足。如果不能马上满足我的要求,我就学孙悟空大闹一通,他们拿我没办法,最后还是得满足我。”如此一来,孩子的私心不断膨胀,变得霸道无理取闹起来。

还有,现在不少孩子有一种“输不起”的心态。比如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如果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或让同学嘲笑了,他都会长时间不开心,回家就对大人发脾气。此时大人应好好与孩子沟通和共情,谈自己小时候同样遇到过此类事件,并教育他该如何对待。要不然无原则哄着他和让着他,不想让他体验挫折,长此以往,宠坏孩子到头来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应该让孩子体验一些挫折,使孩子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事事一帆风顺,碰到困难和问题不要逃避,要敢于面对,用于解决。让孩子明白有许多人生经历每个人必须要自己面对,别人是无法替代的。

2、爱在心里要有“度”。

爱在心里要有“度”,是让我们做家长的要懂得如何爱。下面就说几个事例。

①、把爱藏起一半。这是一位懂得怎样爱孩子的母亲所讲的意味深长的话,很精彩。对孩子“要把爱藏起一半”,意即要求父母亲学会节制地爱、理智地爱。如果父母为了疼孩子,从孩子小时起就什么事儿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什么时候都不想松手放开,那么一旦孩子大了,离开了父母,到那时父母的爱将会鞭长莫及,最后受害吃苦的还是孩子。

②、将爱寓于无声。在与孩子情感交流时,亲吻、握手、抚摸、拥抱以及目光接触等都是沟通方式。这些动作看起来似乎不值一提,但对那些需要慰藉和鼓励的孩子却弥足珍贵。生活中,做父母的应学会并善于运用这样“无声胜有声”的爱的语言,让它们取代令孩子们头疼的唠叨和训斥。

③、“硬”心肠的背后是什么?父母都有这样想法:只要孩子读书好、成绩好,能考上大学,什么事都不需要孩子做,自己再苦再累也值。我认为这句话本身并没错,但遗憾的是,家长这种良苦用心未必都能见效。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书没有读好,事也没有做好。

3、让孩子学会独立

常听到许多家长不时发出感叹:“别看我儿子长得比他爸还高,可还真是个小孩,什么事都不懂,也不会体谅父母。我在他那个年龄,都已独立地工作了,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独立?”“是呀,甭说我女儿都读高二了,除了任性,遇事一点主见也没有,还都依赖着我们”。为什么孩子依赖性那么强,缺少独立主见?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可从小事做起。比如孩子的房间从小就要让他学会自己整理;孩子上学有时忘记带文具什么的,不要给他送去,让他自己跑回家拿。这样他才会长记性,而且能养成不依赖他人不责怪别人的好习惯。

4、不刻意“塑造”孩子,就是较好的教育和爱护。

记得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孩子需要的不是贵重的玩具,不是鲜花,也不是蛋糕,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活泼的童年。”

①、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心理空间。只有当父母不想过多地控制孩子和不刻意地“塑造”孩子时,孩子才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心理空间,孩子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②、给孩子一个发泄情绪、表达不满的通道。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所以孩子的负性情绪往往是不由自主地向父母发泄。此时的家长若要把他的“势头”压下去是最简单的方法,但也是最差劲的做法。比较好的做法是暂时以不和孩子争辩的方式“示弱”,让他发泄,表达他的不满。等他的“激烈言辞”过后,找个适当的时机和他谈心和沟通,让他自己认识到刚才的行为举止有什么不妥之处,这样孩子才会慢慢成熟起来。

③、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责任。当孩子学习有进步的时候,或当孩子回家后自觉完成作业的时候,及时表扬他。并告诉他:“爸爸妈妈做好自己的工作,你读好自己的书,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也就为我们的家尽到了责任,那我们的家就是个幸福的家。”孩子听了这番话,他会感到自己和大人一样在为这个家“出力”,在尽到自己的责任,心里理会感到高兴,有一种被肯定、被信任的感觉。此后“读好自己的书”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加以强化。请思想,它的效果能代替家长多少叮咛和唠叨啊。

我的感言:我们做父母的常常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爱”的名义下,伤害了孩子。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塑造孩子”的故事和香港明星成龙“刻意爱子”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第9篇:父母和孩子爱成了怨恨[大全]

父母和孩子,爱为什么变成了怨

尹老师:

您好!刚刚拜读了您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感触很多,所以禁不住给您写这封信,希望没有打扰您。

首先觉得您的这本书写的太好了,而且特别的实际。我的宝宝刚刚一周岁,我很重视早教,之前也看过一个教授一系列早教书,只是对教宝宝认字这块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至于其他的只是觉得挺模糊的,也知道一些道理,可是真要运用到实际中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可是看了您的书以后,就觉得有了方向,对如何培养孩子的性格,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想和您说说我自己,因为我自己就有很深的体会,我的父母对就是用的最原始的教育方式,您书上所提到的所有不好的教育方式在他们的身上都能找到。虽然我是独生女,可我父母从小对我就非常的严格,不允许我读课外书籍,不允许我参加同学的聚会,不允许我外出,有一点错误就是一顿打骂,平时几乎不会和我聊天或者谈心,他们只关心学习成绩,考的好会表扬,会买这个买那个,考的不好自然是一顿打,在他们认为我是他们的女儿,也就是他们的私人财产,我的一切都必须听从他们的安排,让往东就不能朝西,否则就是打骂。而打骂是他们最常用的教育手段,所以小时候的我成天提心吊胆,不要说考试没考好,连不小心弄坏了爸爸的花草都会招至一顿打。这些在我上初中以后更为明显,因为上小学我的成绩一直挺好,也不懂得反抗,所以和父母的关系还过得去。可是上初中以后,我的心理越来越觉得郁闷,反抗意识也越来越强,就做了更多让父母不能容忍的事情,也就招至了越来越多的打骂,而这些打骂就更激起了我的逆反心理。可是大概是被打的太多了,打得怕了,也不敢像有些孩子那样离家出走什么的,也就只有忍着。所以那时候的我成天就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对学习更提不起任何兴趣,高中自然没有考好,这就更让爸爸觉得丢人。现在还记得中考那年暑假是怎么挨过来的,爸爸虽然没有打我,可是天天都出言不逊,不是冷言冷语就是说话恶狠狠,让我觉得已经尝尽了人间的辛酸。高一下学期我早恋了,他就是我现在的老公,这件事被父母知道以后最初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我差一点就下定决心要和他分手,可是就在我要下决心的时候他们又开始了老一套,他们用了最肮脏的字眼形容我,让我觉得自己连妓女都不如,愤怒和羞愧让我差一点就和他私奔了,后来由于我们都考入了同一所大学,我就欺骗了父母说已经分手了,从而顺利的上了大学。可是后来终究还是被他们知道我骗了他们,从那时候开始爸爸不再认我,至今已经有6年了,甚至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妈妈身上,说是妈妈没有管教好我,现在连妈妈偶尔来看我一次,回去都会遭遇到至少一个星期的冷暴力。所有的朋友和亲戚都劝过,可是都没有用,现在只要有人问起我爸爸都会说:“她死了。”现在连我爸爸那边的亲戚都说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于我的不好造成的,是我不听 1

话,家庭条件最好却是最差最不听话的一个。“不听话”“勺”“不诚实”这几个字我的耳朵都已经听起老茧了,在他们的眼里,我就是一个不听话,爱说谎任性的坏孩子。虽然我早恋,虽然我有这些那些的问题,可是不管是父母的同事朋友还是我自己的同事老师都说我是个很懂事,很诚实的好孩子。我自己也觉得我并不是他们口中那样的孩子,在我老公和我的同事朋友面前我从不说谎。在我有自己的社交圈以前我也一直认为说谎是我的强项,因为以前和父母说了太多的谎,因为父母对我的管制太多,不许这个不许那个,不许和同学有正常的交往,有时候太想参加同学的聚会只有和父母撒谎,而那个年纪的谎言是很容易被戳穿的,所以父母的印象中我是个满嘴假话的孩子,连我自己都这么认为。自己走上社会以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是那么的不擅于说谎。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也一直考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的家庭变成这样,真的都是我的错吗。父母成天都说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好,是我不听他们的话,我爸爸甚至说他的心都在滴血,他说等到我以后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就会明白他们了,他说到时候我的孩子要不听我的话我就会了解他们的感受了。

自从自己有了孩子,了解了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之后,我想我大致了解了我家庭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还是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听到班里一个女同学说班上谁喜欢她,甚至谁给她写的情书她都会给告诉她妈妈,我当时是何等的羡慕啊,我多么希望我的父母能理解我一点啊,哪怕只是一点点。我那时候经常觉得很孤独,我觉得我缺少父爱,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也经常吵架而且时时冷战,这也直接影响了我的爱情观,我理想中的白马王子是个成熟的有满脸络腮胡的男人,他能给我温暖,包容我的一切,现在想想我其实是在找父爱。我老公对女儿非常好,天天想着法的陪她玩,我又是何等的羡慕,感叹女儿有个好爸爸,我常常想我的爸爸如果有老公这样的百分之一,我的童年又会增色许多啊。而且我觉得受到家庭的影响我现在的处事有时候也比较偏激,情绪容易起伏,可能心理有时候甚至有些不健康。在没有看您的书之前我也很担心以后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女儿,虽然我知道那样不对,可是怕控制不了自己,所以心里对教育女儿总觉得没有底,虽然这一年来我对女儿没有发过一次脾气,哪怕是她闹人大半夜都不睡,我也没有发过火。可是随着她越来越大,越来越懂事,我怕自己会变得没有耐心,会和我的父母一样,可是看了您的书以后心里的乌云烟消云散了,您说的对“任性的父母怎么能不教出任性的孩子”,自己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又怎么要求孩子有好情绪呢。您的观点是应该尊重孩子,什么事情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的感受,在我老公面前我是个很自私很任性的人,我要求他什么事情都要依着我,什么事情都要想着,如果他有什么事没有想到我,我就觉得很失落很伤心,觉得他是不爱我了,而且对他我也一点不体谅,他是做工程监理的,上班很辛苦,在工地上到处跑着检查,还要和建筑单位协调关系,有时候难免还要受气,回到家一时也不停地就买菜做饭带宝宝玩,因为我一个人带孩子,老公很心疼我,知道我辛苦,可是有时候我还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和他发脾气,虽然我知道是我不对是我很过分,事后也很后悔,可是当时就是控制不了,看了您的书也让我深深的反省了一下,对待孩子尚且都要尊重要理解,何况

是对待自己心爱的丈夫呢。有了孩子以后让我成熟许多,让我改变很多,但看了您的书之后让我有重生的感觉,不但对自己家庭的关系找到了原因,也明了了以后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如何对待老公。所以这封信我是一定要写的。

老公知道我要写信给您,说肯定会有很多人给您写信,而您又那么忙怎么会有时间看我的信呢。我也知道您很忙,不求您回信,只是把心里的话都写出来就觉得如释重负了。以上说的都是发自肺腑,再次感谢您不但为我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指明和方向,更为我的心灵点亮了一盏灯,让我学会了理解与尊重。

我向同学和亲戚朋友都推荐了您的这本书,她们看过之后都感谢我推荐了一本好书。感谢您写了这么好的一本书!!!

最后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前几天听了一个讲座,是清华大学一个教授讲的《0-3岁孩子的情绪管理》,她说到延迟满足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有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大家都到了,菜也上了,但有一个同学会迟一点到,而这时候孩子饿了,其中一种情绪是妈妈告诉孩子,“你现在忍耐一下,星期六妈妈带你到公园去玩”,结果孩子就乖乖的自己玩去了。那位教授说这种情绪是最好的,这是一种延迟满足,用一种延迟的满足来替代眼前的满足,让孩子学会忍耐学会等待。这里我有一点想疑问,就是这种情况下会不会让孩子养成遇到需要让他暂时忍耐的事情他就会和大人提交换条件的习惯,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也不好吗。虽然我知道孩子的本性是很善良的,但是这种情况是不是也会出现呢?如果您有时间,不打扰您的话,想请您解答一下!

小李

小李:

你好。谢谢你写了这么多,把你的成长烦恼讲给我听。你的信写得很好,文笔流畅,我基本上不用改动。最重要的,我透过你的文字,感觉到了一种坚强和思维方式的健康。一棵稚嫩的小苗,要怎样的不屈和天赋,才能在那样漫长的暴风雨中让自己成长起来!所以你尽管有创伤,却没有被损害,这一方面要感谢你的父母,他们做得有再多的不是,一定有其可圈可点的地方,至少没有从根本上损害你;同时要感谢你自己,你有异乎寻常的坚强。这可能跟你自己思想的成熟有关,我想,你平时是爱读书的吧,可能正是书籍很大程度地抚慰了你,支持了你。

对于你的父母,我的感觉是他们爱得很自私也很自我,他们的过失,并非缘于他们对你的爱比别的家长少,而是缘于他们自己从童年带来的心理创伤。我猜测,你的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当年也会狂打自己的孩子,并且在家中很霸道吧。或者,他们的童年有某种巨大的压力和缺失。你父母的行为,不过是对他父母行为的复制,或是对童年扭曲的表达。他们不能像你这样在经历过创伤后自醒,有意识地不再延续这种粗暴的家教方式,主要地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及他们的文化程度所致。

所以,我的建议是首先放下你心中的怨气,不再抱怨父母,他们一切错误都是出于无知和无力.你内心没有怨气,他们的怨气就不能构成对你的伤害了。当然,最理想的是寻求和解,这虽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个可实现的目标。

我第二个建议是送一本我的书给你父母,只要他们读了,他们会知道自己曾经犯过怎样的错误。我信箱中读者来信,或当当卓越等网上读者评论中,发出最多的声音是"原来我错了",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错了,才有可能改错。如果你的父母发现真的是自己错了,他们内心的坚冰会倾刻间融化。你已长大成人,你要的当然并不是他们的忏悔,而是他们对你的尊重和与你相处时的平静。你父母本质上也一定是善良的人,他们内心其实一直在呼唤着你。所以,如果父母有所妥协,你要尽快迎上去,让他们知道你内心的健康,你的向上,你现在生活得不错,你没丢他们的脸。不要再理论谁是谁非,重新开始相处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你父母拒绝读书,一意孤行,你也只能平静地等待时间来解决一切了。你已有了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实质上就是对他们对你自己最大的回报和最好的对待。

你最后提到的一个例子,我跟你的感觉是一样的,觉得他们处理的方式并不太妥当。所谓“延迟满足”,其本意是想锻炼孩子内心的意志力。可这样一种引导,没有在孩子内心培植出理性和力量,所以意志力也无从谈起,它不过是一种贿赂,教会孩子讨价还价。如果让我处理,我首先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因为什么原因需要再等一会儿才可以吃。一般情况下,孩子如果平时跟家长交流得好,他会听的;如果孩子确实饿了,不想等,可以先另找只碗来,给他单独拔出一些饭和菜来吃。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重要宴会,这样变通一下让孩子先吃,并没有什么不妥。孩子至少可以从家长的行为中学会“变通”。

对于“延迟满足”这个说法,其实我并不太认可,我觉得它里面藏的心机太重,且不好操作,会给很多家长误导,也会被很多人操作得走样。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简单的教育,我觉得教育必须是自然的、友善的、单纯的。

因为你的信写得不错,且比较典型,我想放到我的博客中去,好吧.谢谢你!

祝好!

尹建莉

上一篇:初中中文言文下一篇:护理人员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