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考试质量分析

2023-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历史考试质量分析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部分省份的中考历史都采用的是开卷考试的形式,主要的命题依据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开卷考试形式下,考题通常都比较灵活,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开卷考试模式实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分析目前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开卷考试;问题;策略

一、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意义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降低考试难度,而是为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实行初中历史开卷考试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一)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初中历史教师通常是把历史课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单方面地灌输,并指导学生在课后对那些基础的考点知识进行背诵,以此来应对历史考试,在这种模式下,并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的培养。这种比较死板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它只是將学生作为一个考试机器。但是,随着开卷考试模式的实行,使得这一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在开卷考试模式下,学生不但要对基础知识进行记忆,也要重视对这些知识进行进一步地理解,以此来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去学习知识点,更加主动地去探究考题设置的主要目的,从而也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

(二)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初中生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相对小学阶段来说明显增多,除了历史课外,他们还需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多门课程,这种繁重的课业将会对学生的生活造成压力。要是压力过大的话,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从而也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降低。但是,随着初中历史开卷考试政策的推行,这种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学生无须每日单独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背诵枯燥的历史知识,从而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压力,使他们能够在轻松面对历史课程的同时,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的课程,以此来实现全面发展。

(三)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面对更大的学习压力以及比小学更多的课程内容,这导致学生不能对历史课程保持高度的热情与学习兴趣。此外,因为初中历史课程中要求学生记忆很多的历史考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比较轻松地去应对考试,从而就会使得学生处于紧张和压抑的学习氛围,其学习效率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在初中历史开卷考试政策推行以后,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能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下去学习。此外,在开卷考试政策下,学生无须再对历史基础考点进行死记硬背,从而也就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课程上。最后,在开卷考试模式下,初中历史老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改革和创新,他们无须再一味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大量灌输,也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建立起一个更加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也就能够大幅度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目前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对历史开卷考试存在的错误认识

1. 对课本的重视度不足

目前,初中历史考试主要采用的是开卷考试的形式,考试内容相对于闭卷考试来说更加灵活。但是,因为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没有认真听讲,从而就导致其对课本知识比较陌生,对考试也就没有信心。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开始把主要的注意力转移到各种复习资料上,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复习资料上,希望在考试过程中可以遇到同样的题目,从而就可以有现成的答案,对于课本知识基本上很少去学习,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2. 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因为部分初中学生对开卷考试的认识不足,在他们看来,开卷考试的答案都是能够在课本上找到的,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历史课的重视度很低,经常会把大部分的复习时间用在闭卷考试的科目上。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即使是部分题目在课本上能够找到答案,学生也不能直接拿来用,因为考试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未经概括的答案通常是不能与题目要求完全符合的。对于那些开放性的题目来说,更是不可能找到标准答案,因此,初中生必须要改变这种错误认识,认真学习和复习历史课程。

3. 看见试题就翻书

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拿到较高的成绩,部分初中生形成了看见题目就翻书的习惯。但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真积累和记忆,因此对课本的熟悉程度是非常低的。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一个选择题他们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寻找答案,对于那些考查历史知识的综合应用题更是无从下手。这不但会导致考试时间不够用,也会导致答案和题目不符的情况产生,最终的结果也就不会很理想。

4. 开卷考试不复习

部分九年级学生都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复习,反正答案都在书上,到时候只管抄书就好。但是,这恰恰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九年级历史复习造成更大的困难。事实上,历史科实行开卷考试,命题都是基本沿袭以往历史闭卷考试的做法,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所以,要是考前没有复习,所有的考题都靠翻书来解决,不但考试时间不允许,而且对教材的生疏也会导致学生不能从书上找到答案,从而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开卷考试的背景下,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方法比较落后,部分教师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涉及得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学科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教学目标也往往难以实现。此外,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氛围是十分枯燥的,从而就会使得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幅度降低。

三、 应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策略

(一) 改变学生的错误思想

在开卷考试模式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开卷考试并不意味着抄书。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应做到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复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更加轻松地应对历史开卷考试。此外,开卷考试不但考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考查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所以,在平时的學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在课前认真预习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并重点标记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在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记录与记忆,在课后,及时查找和阅读相关的资料,以此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于老师来说,应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问,涉及一些社会的焦点历史问题。因为在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过程中,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关联度越来越高,这也是中考考点创新的内容。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把社会热点问题和日常的教学过程紧密联系起来。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来说,持续创新都是十分必要的。从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卷中能够总结出,大部分命题人都开始重视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要形成历史素养,学生就必须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对历史知识进行内化。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应该不定期地组织一些历史文化景点的参观活动等,在参观的过程中渗透历史课本的知识,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重视课本知识的总结和积累

中考的材料分析题和探究题都不是独立的知识考查,教材基础知识(即客观题)在近三年开卷考试中占70%以上,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紧跟教师的节奏,上课时就加强记忆一些相关历史知识,并且可以利用表格把多课相联系的内容归类整理来记忆。例如在学习近代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颁布的法律文献时,就可以利用表格,从时间、有关人物、内容、文献颁布意义和形成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归纳。

四、 总结

总之,在初中历史开卷考试模式推行之后,初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该完全不重视历史课程。而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此来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应对历史开卷考试。

参考文献:

[1]沈云亮.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

[2]龚正冰.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

[3]梁东莉.新课程实验区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实践与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

作者简介:

强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文枢初级中学。

作者:强中国

第2篇:开卷考试模式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分析

摘 要: 开卷考试是以主观性、开放性、探究性为特点的考试,历史教学必须适应开卷考试的新要求,转变教学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 开卷考试;历史高效课堂;构建

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都不太重视初中历史,把它作为一门杂课,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也不去复习、巩固和理解,到考试时就死记硬背应付一下,现在中考是开卷考试,学生认为可以翻书,没必要认真去学。所以教学质量成为初中历史老师最头痛的事情。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越来越呼吁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高效课堂。广大历史老师根据新课标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创设高效课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狠抓课改机会,积极探索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的途径和方法。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具有综合性高、认知性强、开放性大、探索性广的特点,其核心是考查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学有所变革。那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模式下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上好一堂历史课,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应该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下面本人就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 构建高效课堂,转变教学理念是根本

开卷考试是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而产生的,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核心是合作与沟通,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所以,开卷考试后,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演讲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互动式教学,实行教学民主,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理解、感悟、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心理学认为,轻松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常言道“有好心情,才有好气氛”,课堂也是如此。教师先要轻松上阵,脸上挂着微笑,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能轻松起来。相反如果教师刻意给学生体验压力:一上课就给学生下马威,让学生背、写等。否则就给予处罚,可想而知他们怎么能轻松起来?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有来自父母,学校,同学的压力,已经喘不过气来。他们多么期望老师给出善意的微笑、平易近人的表情、关怀、爱护和鼓励。如轻松细致的回答:“好、很棒、有创意!”这些鼓励性的话语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等。这样就能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现在还有很多老师还是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转换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学生课堂表演、讨论、历史知识竞赛、辩论赛等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在讲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工农红长征》为了让课堂鲜活起来,其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整体感知,重温长征路(课堂活动)多媒体显示活动内容和任务:要求学生在小地图(师提前准备好)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和会宁;然后用红笔在地图上描绘出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并数数中央红军走过多少个省?主要渡过哪几条江河?通过阅读教材、读图、填图、抢答,学生知道长征路线,并初步感知长征的艰难险阻。

(二) 阅读探究,首先让学生分为三大组,第一组探究长征开始前后,中国革命面临怎样的危机?原因是什么?第二组探究长征途中红军的危机是怎样得到挽转(救)的?第三组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时白板显示红军五次“反围剿对比图”,并阅读教材(给学生一定的阅读和思考时间),然后分组派代表上台跟全班一起分享成果,最后评出优胜。这种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阅读比较的能力,亲身表演的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开心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大多数学校教师都能运用现代化技术来进行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有些图、表可以及时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很多时间让给学生,从而强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意识。还可以设计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自己分析,尝试让学生讲课,他们可以体验教师备课之艰辛,才能尊重教师的劳动。

二、 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是前提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是有血有肉的,历史学科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对学生应该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如果教师不注意方法,不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照本宣科,题海战术,学生就会学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学科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着力引导、发掘和激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爱好,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讲故事、游戏、歌谣、动画、演戏、图表和多媒体等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精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一堂课应该先开好头,作好序,让短短的几分钟成为拉开精彩教学的序幕,引人入胜,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要打破以往的复习法,即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导入法。应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前精心设计,要用新颖、灵活、生动的方式导入:有谈话法、讲故事、创设情境、涉及悬念、利用直观的实物或图片等方法导入。如我是这样设计用创设情境导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课前,用教学一体机播放七子之歌—澳门,并在屏幕上呈现歌词,师生共唱。激发学生兴趣。

师: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歌词作者是谁?

生: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师:“七子”指的是哪些地区,他们现在情况如何?

生:相互交流。香港、澳门、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

导入:到目前为止,除台湾外,都已经回到了祖国怀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香港和澳门是怎样回归的?请大家翻到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引起他们的兴趣后,再从情境中设计问题。学生们想知道答案,就会带着疑问去听课,这样他们就会带着好奇和兴趣认真学习。

三、 构建高效课堂,打牢知识基础是重点

过去,为了应付闭卷考试,历史课堂教学主要精力放在传授知识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考完了也忘了,历史课成了学生的负担。现在开卷考试了,不用再死记硬背那些翻书就能找到的知识了,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是,并不是说历史知识点就不重要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结果、影响等基本知识还是要记牢的,掌握这些是学生们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应付开卷考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教学时,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打牢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结构,这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好历史的一条捷径,也是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如中考试题紧扣课标要求,考查的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多角度设计具体情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中考试卷命制特别重视基础,立足课标,回归教材,为教师日常教学提供了明确导向,大多数试题都是对基本知识的考查,在识记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理解。这样既避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简单再现和记忆,又突显其灵活性。

四、 构建高效课堂,深化教学改革是手段

向课堂要质量,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要适应开卷考试的新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年龄结构的特点,在教学中大胆改革创新。要把以講为主的课堂变为以问为主的课堂,把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采取启发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论文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活动、探讨、交流,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计问题,开启学生思维,循循善诱,达到教学目标。可以按照教师提问导读—学生阅读思考—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点评小结的步骤,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判断、评价,自主的探究学习,培养问题意识,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能力素质。一节历史课涉及的知识点多、面广,需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的步子来提高教学效率,可是有些历史教师还是用满堂讲述分析,讲得过多过细,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效果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要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和说明解释,这就等于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同时要正确、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步子的节奏,争取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效。本人认为把预习与作业引入课堂,既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可打破满堂灌的有效途径。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

五、 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能力是关键

历史开卷考试的目标就是在考查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为此,历史教学必须聚焦学生能力培养,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充分运用课本资料,适当补充课外资料,重视历史图片、图表的分析,注重历史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专题的归纳、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提高材料解析题的能力。如中考试题推陈出新,强化理解应用,试题注重古今中外的历史整合,尤其是最后一道综合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既考查了学生识记、分析、理解到运用,并从材料里面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比较能力、语言组织归纳能力的考查。还有些试题强调识图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从图中提炼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来得出答案,让学生做到论从史出。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有意识地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的知识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综合化、开放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自身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通过学习历史更好地把握现在,预见未来。

历史开卷考试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深化教学改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正冰.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2):63.

[2]沈云亮.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70-271.

[3]伍耀华.基于开卷考试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2(10):195-196.

作者简介:

崔郁柏,江西省萍乡市,萍乡六中。

作者:崔郁柏

第3篇: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反思

摘 要: 开卷考试是随着新课改实施而进行的一种评价制度的尝试,其特点是减少死记硬背成分,注重知识的迁移转化,突出能力考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就中考历史开卷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开卷考试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省市在中考历史考试中采用开卷形式,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对历史开卷考试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例如,开卷考试简单了,不用记历史知识了,有历史书抄能考不好吗?凡此种种。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导致历史成绩普遍不理想。笔者结合近年来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就如何应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提出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存在的问题

1.开卷考试简单。一提到开卷考试, 一些同学就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到时翻书找答案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开卷考试的命题中适当引入了开放性试题,这些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多,范围广,综合性强,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扎实积累和系统训练,想在有限时间内单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成绩,难度很大。

2.开卷考试不用记忆历史知识。开卷考试很容易让一些学生产生基本知识点不需记忆的想法。殊不知开卷考试只是开放了课本及相关资料,时间却是封闭的、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不能处理好翻书与答题的关系,将导致考试作答时因将主要精力用于翻书,使书写时间不够而意外失分的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因翻书导致时间十分紧张,试题答不完,或者仓促完成试题,成绩自然不高。

3.多带复习资料。一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时携带的历史资料越多越好。事实上,在考试过程中部分考生根本来不及翻阅大量资料,即使能找到,感觉也像“大海捞针”。或考生在考试中遇到平时做过的类似题目,为了找“原题”而耽搁时间。

4.重笔记轻理解。学生课堂学习就是记笔记、记答案,把笔记和答案及相关资料不厌其烦、密密麻麻地全部抄在教材的空白处,做到“有备无患”,相反对教师的讲解重视不够。

5.盲目抄书。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这样在考试时就会产生误答、乱答现象,导致失分。

6.只注重课本,不关心时事。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注重结合重大时事和热点,突出时代性。这类试题在课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由于初三学生学习紧张,因此对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较少,在这种类型题目上很难取得高分。

二、相应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生对开卷考试要有正确的认识,采取开卷考试形式,主要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同时,锻炼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命题理念是“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历史课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试题中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考查学生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

2.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把握中考方向。《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的基础,是中考评价的依据,是制订《中考指要》的依据。因此,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对于把握历史中考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应认真学习《中考指要》,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分值及能力要求等,并根据《中考指要》对考点的要求学习,这样复习历史时才更具针对性。

3.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自实行开卷考试以來,试题越来越灵活多样,情景的设置、材料的运用都很有新意。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会发现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没有变。只要认真审题就发现大部分试题都来源于教科书,即便综合探究题也是对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我们在中考复习期间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4.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和具备明确知识体系之上的重要步骤。专题复习就是把同类型的知识整合,不仅有助于弥补基础复习中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打破原来教材体系的限制,进行知识迁移和重组,从而提高学生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如复习中国古代侵略与反侵略内容可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为:①戚继光抗倭;②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③郑成功收复台湾;④雅克萨之战。如此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不易混淆,运用自如。

5.精选习题,有效训练。中考历史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写或挑选习题,进行专题或综合训练。训练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应试心理素质。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新、活题型,练习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等,但不能搞题海战术,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每次训练,教师都要认真评阅,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教给学生审题、解题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6.关注时事。近几年中考日益贴近生活,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服务于现实的功能。同学们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一些时政热点问题,发展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如台湾问题、三农问题、科教兴国问题等;其他恰逢周年纪念的重大事件,如中美建交、六方会谈、汶川地震等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也要适当关注。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综上所述,针对中考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转变观念,用好考纲,夯实基础知识,结合时政,加强训练,掌握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总之,开卷考试的方法是教学相长的,如何更好地适应历史开卷考试远非以上所谈。希望大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作者:周健

第4篇:冯家初中初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95分,卷面分为5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初一学年教科书中。大部分都在县自测题。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初一2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初一(一)班平均分71.8,优秀率44.9%,及格率为98%;初一(二)班平均分72.6,优秀率61.5%,及格率为94.2%。两个班平均分差距不大,但优秀率和及格率差距较大,对于初一年级来说,一班的优秀率太低,需要进一步抓紧。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时间、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期末考试初中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桑园初中2009---2010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

期末考试初中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2009到2010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考试已经结束,此项措施有利于全县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经一部深化,有利于全县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全县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下面就本次考试的试卷进行分析: 一. 试题概况:

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题由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个部分组成,考试内容是中国古代史。所用的教材你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命题涉及教材五个学习主题,考点覆盖面广,试题能够抓实双基、突出重点。立足教材基础知识点。基础知识是在学习和深造的基础,万丈高楼凭地起。此次历史命题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准确性的考察,其实就是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选择题部分,突出基础知识的考察最为明显,喜爱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试卷也体现了兑现了对学生的学科几本能力的考察功能,主要表现为知识的运用和至少得迁移;材料的阅读能力和材料的归纳能力;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目表述明确简练,强调在教学重点处命题,符合初中生年龄特征和至少水平。这次考试的方位限制在现行教材应当掌握的知识范围之内,没有偏题、怪题和难题,难度与考试说明的难度几本持平。

二、考试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本次考试的成绩较好,学生基础知识落实的较好,重点知识能认真掌握。此次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较为熟悉,答题正确率较高。全卷的各大题得分率都比较理想,解题正确,完成情况较好。大多数学生能采取正确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操作;学生基本能够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信息来解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能 认真的按质量完成答卷任务,从材料解析题的得分情况和对问题的表述情况看,阅读材料的能力、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三、质量反思

从阅卷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学习的差距。有的学生重视历史于社会课,准备复习充分,靠就得好,有的学生平时不重视,只在考前突袭,考的就不好,。因此应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历史和社会课也是核心的课程,使学生以后的学习能提高认识,增强兴趣,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请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让表述,有计划的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在教学中多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20

10、

1、28

第6篇:期末考试初中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桑园初中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

期末考试初中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2009到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考试已经结束,此项措施有利于全县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经一部深化,有利于全县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全县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下面就本次考试的试卷进行分析: 一. 试题概况:

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题由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个部分组成,考试内容是中国古代史。所用的教材你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命题涉及教材五个学习主题,考点覆盖面广,试题能够抓实双基、突出重点。立足教材基础知识点。基础知识是在学习和深造的基础,万丈高楼凭地起。此次历史命题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准确性的考察,其实就是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选择题部分,突出基础知识的考察最为明显,喜爱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试卷也体现了兑现了对学生的学科几本能力的考察功能,主要表现为知识的运用和至少得迁移;材料的阅读能力和材料的归纳能力;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目表述明确简练,强调在教学重点处命题,符合初中生年龄特征和至少水平。这次考试的方位限制在现行教材应当掌握的知识范围之内,没有偏题、怪题和难题,难度与考试说明的难度几本持平。

二、考试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本次考试的成绩较好,学生基础知识落实的较好,重点知识能认真掌握。此次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较为熟悉,答题正确率较高。全卷的各大题得分率都比较理想,解题正确,完成情况较好。大多数学生能采取正确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操作;学生基本能够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信息来解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能 认真的按质量完成答卷任务,从材料解析题的得分情况和对问题的表述情况看,阅读材料的能力、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三、质量反思

从阅卷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学习的差距。有的学生重视历史于社会课,准备复习充分,靠就得好,有的学生平时不重视,只在考前突袭,考的就不好,。因此应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历史和社会课也是核心的课程,使学生以后的学习能提高认识,增强兴趣,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请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让表述,有计划的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在教学中多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20

10、

1、28

第7篇: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期中考试分析

组别:历史组

姓名:武尚伟

时间:2012.11.29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历史组 武尚伟

试卷分析

试卷共两大题,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共计25小题50分,第二大题是材料分析题,共计3小题50分。

1.试题紧扣课标要求,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和运用,又有所创新,内容比较丰富,不超纲。

2.选择题量适中,体现新理念,难度比较适中,侧重知识迁移和能力考查。

3.材料题要求学生能读懂材料,理解材料,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准确回答,侧重知识迁移和能力考查。

成绩分析

1、选择题得分率较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较差。学生总体得分情况较差。

2、学生的材料题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渐加强。但对于中等难度的材料分析能力还是有所欠缺。

3、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角度把握不好,容易漏点。

4、学生还不能熟练运用以史论证的方法和观念。

存在问题

1、概念混乱,学科知识记忆不准确,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

2、语言不规范,概括归纳能力较差。

3、理解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缺乏历史知识相互联系的能力 。

4、不善于读文言文等信息,不能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掌握设问的要求,知识迁移能力差等。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情况,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高考方向。

2.提高课堂效率,狠抓三基,加强知识巩固、知识迁移与应用。

3.把握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积极性。多鼓励、不打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落实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享受学习的快乐。

4.在课堂上及课堂外对学生加强对材料分析题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材料。

5.多进行个别辅导,有针对性的进行以弥补学生的缺陷。

第8篇:初一期中考试历史质量分析

孝义十中七年级历史王爱香联系电话:1383474443

5一、试题分析 :

此次期中考试试卷,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45分)、简答题(19分)、材料分析题(10分)、探究题(16分),卷面分(10分),满分共100分。试卷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第一二单元为依据,注重了双基,强调了综合运用能力。试题知识覆盖面宽,基本突出了考查教学中重点的理念。但试题难度适中。

二、答卷情况分析 :

学生整体答卷能力较弱,从考试当中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体现,反思原因应该是后期的复习巩固不到位,本次考试成绩情况如下: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卷,最高分93分,最低分22分,平均分6

7、5分,及格率72%,其中59分以下人数为43人,60-69分数段为20人,70-79分数段为52人,80-89分数段为29人,90分以上为9人。

从总体上看,要求识记的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掌握得比较好,要求理解部分的内容相对较弱。

从题目上看,选择题的正确率比较高,简答题中17题小4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的思想家是谁?他是那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题变相考查了诸子百家的学派、代表人物。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答不出来。第18题小4分封制在后期出现了什么问题?由于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低,导致写不出完整通顺的答案。第19题的小

3、小4学生失分现象比较严重。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基础不扎实,对课本知识生疏,或不能熟练运用,相当一部分后进生表现尤为突出、历史语言表达不规范、不准确。

2、审题不仔细是造成失分的又一主要原因。如相当部分选择题的错误,纯粹属于审题不细心所造成的。

3、平时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过死,灵活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尤其表现在对课本上的一些变式问题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死搬硬套,照猫画虎,因而得分率较低。

4、态度不端正。表现在字迹马虎潦草,随意性大,写错的地方乱涂鸦,卷面不整洁,书写不工整,错别字太多,综合素养差。试卷中部分学生答题态度不认真,没有做到最基本的字体工整。

三、改进建议:

针对这次考试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我觉得今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认真备好一堂课。备课时要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精心编制和设计导学案。认真上好一堂课,做到有效教学。学生明白的不多讲,重点难点,重点把握,重点讲解。做到讲练结合,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练习,或其自己去寻找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

2、强化基础知识训练。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是根本,选择题错误的原因大多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抓基础知识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用双色笔构建每课的知识体系。

4、平时应加深对教材的分析力度注重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学生在课棠上应该多参与一些实例分析,增强解题威力。 培养学生审题意识,解题思路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答题方法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更加广度和更加深度地进行答题。

5、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通过引导,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型学习、合作自主学习,能够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强化知识点的延伸、整合、培养思维能力。

第9篇:初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初15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质量分析

阳安中学李凤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综合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初一学年教科书中。大部分都在县自测题。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初一3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初一(一)班平均分51.8,优秀率44.9%,及格率为55%;初一(二)班平均分52.6,优秀率61.5%,及格率为64.1%,初一(三)班平均分53.6,优秀率61.5%,及格率为54.2%。。三个班平均分差距不大,但优秀率和及格率差距较大,对于初一年级来说,一班的优秀率太低,需要进一步抓紧。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时间、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下步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鉴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初一学生受初中历史是“副科”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对历史并不是很重视。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端正学习态度。同时,要立足课堂向课堂要效益,一方面多与学生交流,上课时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成就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另一方面加强课堂的管理。

2、降低教学难度,立足基础,发展能力。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让学生掌握应该学好的历史概念,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性教学。

3、讲解解题方法。在上半学期,由于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对作业的处理不够完善。因此,在下半学期,要在平时的课堂和评讲课上重视对历史解题方法的讲解,培养学生解题思维,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提高记忆效率。从初中开始,对历史的戏称就是“背多分”。可以说,历史是一门需要把握结构,掌握知识的学科。对教材内容掌握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学生成绩的高低,因此,我们要在让学生理解教材,把握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再教会学生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5、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作用。在教师上好课的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学生争取做到课堂认真积极,课下复习思考巩固提高,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果。

上一篇:乡村振兴农村党组织下一篇:唯物史观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