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谈散文答案

2022-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散文家谈散文答案

浅谈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我们需要让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阅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对当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相关策略展開了深入分析和探究,旨在寻找散文教学的突破口。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策略探究

引言

散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由于选取的素材范围较广,写作方法和结构也相对自由、多样,所以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每篇散文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和思想,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情感贯穿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大多数散文都是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等依次来写,然后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寄托在人物、事件、景色等内容上,从而实现物我统一的文学旨向。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体验共情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都不够强,所以他们在学习散文时,对其中深刻的寓意以及蕴藉的道理,往往理解不够充分。其次,散文阅读需要学生理解文字的美感和韵味,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眼界。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以上内容的了解多是停留在初始阶段。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在散文阅读中深入解读的能力和鉴赏水平,本文对当前语文散文教学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策略展开了深入探究。

一、当前初中散文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教学理念无法顺应教育发展

核心素养下教师应该遵循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逐步更新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理念。但是在语文散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还是有很多教师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或者对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够透彻等因素,导致在教学中常常呈现教学思路“呆板化”、教学创新“形式化”的现象,新的教学方法只是简单走个过场,最终呈现的教学过程还是和原来大同小异。这样一来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找到“痛点”,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一定影响。

(二)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差距明显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直观的方式,在散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阅读是完全无法提起兴趣的,而又有很多学生非常善于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和学生之间差距就会拉大。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学生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在以往的散文教学中,通常只会采用统一的方式,但很多情况下这些方式只是教师自己片面认知观念内的产物,实际上却无法满足整体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

(三)学生缺乏情感意境感悟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考试中重点内容的学习,而对于每一篇散文所表达的情感、文学创作本身的意义和韵味,很多学生都不会去深入理解。而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内容也只是简单地带入,学生无法从根本上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文本的解读和意境感悟力自然也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显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鉴赏及运用水平都是偏低的,在散文学习中真正能够吸收的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少之又少,很多学生甚至在前面学习的时候都能快速回答上问题,但是过一段时间再读这篇散文,仿佛从来没有接触过一样,这也是学生一直无法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的重要因素。

二、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自主阅读的培养

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自主性,从而激发出自主学习的意识。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不会放任学生自主学习,都是自己作为“领导者”,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学习,教师讲到哪里,学生便学到哪里;另一方面,教师给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更是非常有限的,再加上学生在平时课余时间里没有一定的散文学习意识,这也是很多学生学习效率一直无法提升的关键因素。为了转变这一现状,对于需要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或者整理成预习资料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在课前进行学习和阅读。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背影》这一经典散文的过程中,在预习指导阶段,向学生渗透一些有关父爱的歌曲,当歌曲结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来引入本次学习的内容:本次学习的散文也与父亲有关,并且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着几代人,而文中的很多场景也与现实中的你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妨你也抽出一点时间,在安静的房间自己读一读这篇美好又令人感动的散文。

(二)进行分层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受小学学习的影响,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该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划分成优、中、差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为学生们制定科学合理学习目标,以及评测学生情况的标准。比如,教师再讲到《背影》这一课时,首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分层,其次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最后就是对课后作业进行一个分层。这样的分层教学不仅满足了优等生学习的目标,还能很好的提升中等学生的学习水平,最后还能有效的提高差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散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课堂的导入、教学方法、思路分析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加强学生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和理解,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阅读能力,使他们得以建立完整的散文阅读体系,并能够将所学散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内化,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涛.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36).

[2]赵红娟.放飞自我,读出个性——初中语文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之我见[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4).

[3]杨彩珍.初探现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化策略[J].课外语文,2020(19).

作者:刘德銮

第2篇:浅谈抒情散文教学的导语设计

摘 要: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抒情散文是教学的主体。通过分析人教版教材里众多的抒情散文篇目,笔者发现抒情散文可以分成三类:借景抒情类散文、因物抒情类散文、以事抒情类散文。教师在讲授抒情散文过程中,如何在课堂伊始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三类抒情散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技巧,将从语言、文学、文化及其他视角进行探讨。

关键词:抒情散文;导语设计;语言;文学;文化

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抒情散文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品味优美凝练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这一理念下,要想获得一堂生动精彩的抒情散文课堂教学,其导语设计非常重要。

一、抒情散文说明及在人教版教材中的篇目所占比重

抒情散文,顾名思义,即作者通过对具体的景物、事物、事件的记叙和描绘,来表现内心感受,抒发思想情怀的一种文学体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烈的抒情性。或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想,或者因为目睹景物而抒怀,生动的语言中充溢着浓浓的诗情画意,让人读后难以忘怀。

抒情散文可以分成三类:借景抒情类散文、因物抒情类散文、以事抒情类散文。借景抒情类散文,作者主要借助描绘景物,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或喜或悲的情感;因物抒情类散文指的是,某种事物在特定环境下触动了作者的情思,通过对这一事物生动、传神的描绘,寄托个人的情感和理念,表现作者因它而发的内心情感;以事抒情类散文,是作者以记叙的口吻将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借助此事件抒发自己的深切感受。

在人教版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共有118篇散文,其中,抒情散文共有62篇,借景抒情类散文有16篇,所占散文比例约为25.8%,以事抒情类散文有27篇,所占散文比例约为43.5%,因物抒情类散文有19篇,所占散文比例约为30%。以上数据表明,抒情散文在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占有较大比重。

二、抒情散文教学导语设计的技巧

中学语文教师想要让抒情散文课堂教学既丰富多彩又深入人心,应该重视导语设计的技巧。下面根据一些教学案例,来谈一下对中学语文抒情散文教学导语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导语设计

1.文学视角下的类比联想。

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下的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需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新等维度。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从文学视角下设计导语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以《故都的秋》为例,笔者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秋天是绚丽多姿的。毛泽东笔下的秋日是壮丽的。在 《沁园春·长沙》中这样写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秋日登高之际,诗圣杜甫感悟到了秋风的悲凉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在秋郊夕阳中,品味到了秋的凄苦,写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名句。下面,我们一起品读郁达夫执笔的《故都的秋》,感受故都秋日的风情。

这段导语,教师从“秋天”入手,列举了与“秋天”有关的经典诗句,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类比联想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学作品,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学习新知,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知精神,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在简短的课堂导入环节,文学視角下的类比联想也能够调动学生把新旧知识有序地衔接起来,既可以温故又可以知新,还减少了学生习得新知识的难度。

2.文化视角下的开宗明义。

《紫藤萝瀑布》,这是一篇关于生命的永恒和生活的美好的借景抒情类散文。作者宗璞以赏花、忆花、悟花的行文思路、凝练传神的语言、独具匠心的修辞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别致的生命哲学画卷。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如何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领悟文中闪烁的文化内涵呢?不妨以课堂导语为切入点,教师用高度凝练的言语开宗明义。可以从课文标题进行有效设导,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又能够在紫藤萝瀑布的灵魂与神韵的文化内涵下研读课文。

导语设计如下: 同学们,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由两种事物构成。一种是静态下一串串的紫藤萝,一种是动态下奔流而泄的瀑布,把静态的事物赋予动感,作者想要向读者传达些什么呢?学习完这篇课文,答案就会揭晓。

这样以课文题目开宗明义的导入方式,直接切入主题,短时且高效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进入到教学内容。同时,这则导语也会把学生引入到文化层面的视野中来。学生在脑海中不禁会思索:有生命的紫藤萝与无生命的瀑布之间有着怎样的深层次关联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文本研读,用心聆听生命的箴言。

(二) 因物抒情类散文的导语设计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索是学习的起点,疑问是探究学习的源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意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疑虑思考问题。

矛盾笔下的《白杨礼赞》是中学语文篇目中因物抒情类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平凡的白杨树触动作者心中的一腔豪气与激情,通过作者酣畅淋漓地礼赞白杨,丰富了读者的精神世界。提到《白杨礼赞》,不由得联想到茅盾的《题白杨图》,现代画家沈逸千根据茅盾的《白杨礼赞》作画,随即,茅盾又为这幅画题俚句。因文作画,因画赋诗。在设计《白杨礼赞》的课堂导语时,可以以此为切口有效设导。

导语设计如下:茅盾笔下的《题白杨图》,同学们都不陌生,“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作者以通俗易通的话语勾勒出白杨树挺拔的外貌和深邃的精神。寥寥数语中方显对白杨的赞美,于诗中融入真情。这是诗中的白杨树,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茅盾散文中的《白杨礼赞》,品读散文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番韵味?作者在诗中与在散文中礼赞的白杨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教师根据导语提出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指引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调动了课堂探索新知的气氛。

(三) 以事抒情类散文的导语设计

1.文化视角下的同类对比。

朱自清执笔的《背影》在现代文学史上堪称是“细处写父爱”的典范代表之一。在“父爱”的主题下通过描写“背影”“流泪”“叹息”“买橘子”等一系列事件表达出父与子之间的深情。在学习这一篇目时,为了让学生透过文字的长度来感受父爱的深度,深刻领悟作品中蕴含的平凡而又伟大的父爱,可以以文化视角下的同类对比来设计导入语。

“同学们,这幅油画的名字叫做《父亲》。作者罗中立用画笔画出了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他的脸上布满了沧桑,深邃的眼眸中流露出渴望的目光,一双黝黑的手不知品尝过多少辛酸。请同学们仔细观赏这幅画作,你有哪些感想?这是罗中立画中的父亲。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去感受为数不多的描写父爱的精粹之作。”

这则导语抛给学生,学生会在脑海中形成对父亲形象的初步感知,带着这样的认知研习课文,学生能够更好地个性化解读“背影与父亲”,咀嚼亲情中流淌的父爱。

2.语言视角下的引文设导。

语言视角下的引文设导也要体现创新性。教师通过耳目一新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运用启发且新奇的创新性导入方式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这就要求教师的导语要富有新意,用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开启学生的心智门扉,诱发浓厚的阅读期待,丰富课堂教学。在讲授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可以采用创新的导入方式,即语言视角下的引文设导。通过引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多媒体屏幕上展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段话选自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猛士”该如何理解?“哀痛”和“幸福”这对语义色彩完全相反的词汇又隐含着怎样强烈的情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文本,了解鲁迅笔下的刘和珍君。

在这段导入语中,教师依据文本的语言,设计了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谜面,在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认真、深入的思考语言来实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从语言中来,到语言中去。

三、结束语

在明确抒情散文分类的前提下,通过不同层面来探讨三类抒情散文教学的导语设计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新.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

[2]江凤娟.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2013,(2).

[3]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

[4]卜文军.论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J].时代文学, 2010,(5).

[5]薛文素.关于文学作品中意境美的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4,(6).

[6]郑绍龙.浅谈散文教学中的意境美[J].读与写,2007,(1).

作者:姜春雨

第3篇:浅谈怎样写好抒情散文

摘 要:我进入高中以后,阅历也比之前初中变得丰富一些,已经不能只是仅限于写一些简单的记叙文章了,我更加的希望能够写一些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文章,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记叙,通过写抒情的文章,能够传递我自己的情感,将我的情感转变为文字,但是由于我自身缺乏一定的训练,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呈现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文章内容有记叙也有抒情,比较混乱,写出来的文章令我自己很不满意。所以,这一次我希望通过我自己对抒情散文的研究,使自己以后在写抒情散文的时候能够有所进步,能力有所提升,从而促进我自己写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抒情;散文

通過对抒情散文进行研究,我找到了一些关于写好抒情散文的技巧,可以在写作的时候进行运用,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条理性,而且内容上不混乱并且丰富。想要写好抒情散文,就要以某一件事情作为主线,然后通过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以感慨抒情作为文章的主旨,从而写出优美的文字,透过这些文字还能够看到我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情感。抒情散文的写作,最主要的还是需要比较优美的语言,这也是我此次主要去研究的内容,通过研究,我总结了四点,分别是巧借引用切入、巧写景物寓情、巧作对比转承以及巧释主旨提升,下面是我所阐述的具体的内容。

1.运用引用的方式切入主题

虽然抒情散文在形式上具有“散”的特点,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将其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不然写出来的文章比较混乱,没有顺序,给人读起来不知道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所以,需要明确一个主题,再进行写作。我每次写文章时总爱在文章的开头绕来绕去,写到后面并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别人也看不太懂;有时我也会直接切入主题,但是给人的感受就是有些无聊。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将抒情与记叙相结合,可以运用引用的方式把主题带入,这样就会使文章看起来丰富一些,而且不会给人混乱的感受。

2.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抒情散文应该怎样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也是一直困惑我的地方,我有时会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写出来,但是会发现太过于直白而且显得很不自然,看起来也比较肤浅。通过查找资料,找到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描写景物时,要有目的性的去描写,将景物的描写与抒情能够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而不能相互孤立,如果两者之间没有联系,那么文章的前后就没有衔接,读起来就会显得有些混乱,所以,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景物,借此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在《距离》这一篇文章中,作者就是由其情到景:

我的心,在浮躁。夜幕笼罩着大地,繁星装饰着漆黑的夜空,明月洒尽光辉,洒得满地都是星碎。春日夜晚的风,带着几许微凉,吹散了我的热意,静坐在书桌旁,从橘黄小灯中透出的温馨的光照在窗外的树上,陡然心惊,不知何时它早已焕发生机。

通过作者的这段描写,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绪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对“繁星”以及“晚风”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作者的情绪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而表现出来的,后面作者又说到了“橘黄小灯”以及“温馨的光”等词语,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

3.通过对比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在抒情写作中应该如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呢?我们可以采取由景及人的方法,不管景物对情感的表现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都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包括类比、象征的手法,都可以运用到抒情散文的写作当中,从而让景物的描写与情绪的表现得到比较自然的转承。但是在选择景物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景物进行描写,比如,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情感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这时候就可以选择这一景物进行描写,从而联系到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情绪很好的表现出来,比如这句话“面对含羞草我有种说不出的羞意”,作者就通过运用含羞草的特征,从而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也突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

4.通过巧妙的解释说明文章主旨

抒情散文在写作时,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主旨,每一篇抒情散文都有一定的主旨,都有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所以,我们在写抒情散文时,也要注意到这一点。那么怎样才能够准确的表达出主旨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抒情散文的写作当中,通过前面的对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下面就应该将景物给自己带来的体会写出来,从而形成上下文的呼应,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写作时,可以在最后对前面的景物描写做出解释,从而体现文章的主旨。

总结

通过此次对怎样写好抒情散文进行查阅资料和思考,我总结了以上的几个方面,分别是运用引用的方式切入主题、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对比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以及通过巧妙的解释说明文章主旨,希望这几个方面使我在以后的写作当中能够对我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全成祥.浅谈高中生应如何写好叙事散文[J].新校园旬刊.2014.(2).

[2]刑满.浅谈写景抒情散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J].戏剧之家.2015.(17).

[3]刘剑锋.浅谈高中记叙性散文写作教学[J].语数外学习.2014.(9).

作者:赵学敬

第4篇:散文名家谈散文写作经验

吴培金

1.天地钟灵毓秀于其人,应该到大自然去体验社会和历史。

文学是以发现美为己任,我们既然可以到山水中去体验美感,体验雄伟与秀丽,险绝与舒展,激越与恬静,为什么不可以到人物的群山中去寻找体验呢?体验他们的创造与失败 、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其所得辉煌之美、深邃之美、悲怆之美,又更在对山水的体验之上。

----梁衡

2. 写人不能忽略作者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 散文中的人写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你平时对人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如果说这是老生常谈,那么,另外一点容易被忽略的是你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以情感人是永远不过时的写作法则,要努力把你的情感融进文学中。不要掩饰你的情感,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苏童

3. 写人记事要有特色

写文章必得抓牢每篇的重点,没有重点,就不能成为文章。„„假若本篇以人为中心,则人物的性格,举止容貌,我们必须描写得灵活生动,假如本篇是以事情为中心,我们就得老老实实,必须将这件事写得清清楚楚。知道了重点,就懂得用哪一种文字或支配文字。„„我们是文字的主人,我们要如何写,文字就得写成如何,必得使文字受我们支配!因此每篇才有每篇的特色,如果没特色,无论如何写不成文章的。

----老舍

4.记事散文的“说清楚”和“写精彩” 记事散文不说清楚不行,这是低标准。如何才能写得精彩漂亮,远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清朝有个叫刘熙载的人,写了一本书叫《艺概》,盛赞《左转》作者左丘明,说他的记事能做到“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因为做到了这一点,《左转》的记事技巧像艺术宝库一样,“剪裁运化”的方子已经齐备。

---叶兆言

5.在苦难中升华

现代作家都高呼文学死了。作家原创力枯竭了,却没想到原创力的核心是大地,是亲历苦难。缺乏第一手的资源,缺乏感同身受的苦难体验,怎么可能会有感人的作品?——我在这里指的是体验,是发自内心渴望与原始本质的存在交融涌透的激情,而不是外在的号召指派。靠编造想象,靠作秀炒卖,可能会产生一些文学水货与垃圾,但永远产生不了经典的文学大师。

----王英琦

6.散文的妙处,因人而异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是奔腾澎湃,能使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梁实秋

7.萧红的散文带有浓郁的自叙传性质和抒情色彩

萧红的大部分散文都具有明显的自叙传的性质„„萧红在写作这类散文的时候,是把自己经历的生活,通过她本人在这种经历中内心所体验的情感,作为创作的源泉的。因此她的散文作品就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或是抒发她对个人身世的自怜与感叹,或是抒发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或是抒发她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她的经历是坎坷的,她的感受是敏锐二细腻的,她的心地是善良的,她把这些都化为朴素而充满感情的文字,用来震撼读者的心灵。

-------肖凤

8.谈散文的语言、结构和风格

散文的语言,以清楚、明畅、自然有致为其本来面目,散文的结构,也以平铺直叙,自然发展为主,因为散文以处理主观的事物为较适宜,或对于客观的事物亦往往以主观的态度处理之的缘故。写散文,实在很近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常是随随便便,并不怎么装模做样。„„说散文是“散”的,然而既已成为“文”,而且假如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它也绝不应当是“散漫”或“散乱”,而同样的,也应该像一座建筑,也应当像一颗明珠。

----李广田

9.散文要把“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和“笔下之竹”

散文可以偏重于写风景,但必须有思想。风景是人欣赏的,你写风景 写山水,如果不寄寓自己的情感,那有什么意思呢? 画家的山水画画得好,是因为他心中有山水,画的是自己心中的山水。如果心中山水,没有自己的感情,是不可能画好的。写散文也是这样。

----丁玲

10.写散文不要忘记社会

现代的散文,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是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郁达夫

11.散文的奇异之美

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 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余光中

12.有情与有心

要写好风景,首先要在“情感” 上做立足。古人很早就有“景语即情语”的说法。„„要将风景写活,要写出它的色彩 、温度、 乃至生命,就必须做一个“有情人”:既可以因物生情,“思君如流水”,亦可以以情迁物,“感时花溅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次,要写好风景,还要做一个有心人。一是要用心观察,二是要多游历、 多积累。

-----格非

13.好的散文是发自内心、真实平淡的

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通病,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不足以称为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感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但有时恐怕也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

-----汪曾祺

14.让事物成为“这一个” 写“状物散文”,需要我们在描写物体或者事物时,一定要写出自己对这个物体或者事物的独特的感受,我们要把这个被我们描写的物体或者事物,作为我们想象的基点或者核心,通过联想,运用这种新奇而贴切的比喻,使个这个物体或者事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这样,同样写一块石头,就会成为各自的石头;同样写一只松鼠,就会成为不同的松鼠;写一篇树林,就会成为每个人的树林。这样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写作。

----莫言

15.留心观察,才能笔下有神

中学生作文,状物之通病是流于空洞,物成了符号,干瘪、模糊,没有质感,互可取代。说起来,原因皆可归咎到不事观察,亦是平时留心不够,胸中无丘壑。状物要有神,诀窍只有一个:状一朵花前,先看一千多花。

---何立伟

16.触景生情,营造意境

状景散文,成为散文的意境。意境有高下,正如作者修养有高下,胸襟有广狭,志趣有崇卑。不可勉强。当然,人可以通过修养,提高其志趣。总之人心之不同,有如其面。散文意境之有区分,也在于此。范仲淹先忧后乐之名言,并非一时乘兴,创作出来,乃是久萦于心的素志,触景生情而出。

---孙犁

17.写散文要擅于捕捉“感性(感官经验)”

一篇作品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感情已经呼之欲出,只要再加点睛,便能因景生情,借事兴感,达到抒情之功。不过散文家也有偏才与通才之别,并非一切散文家都擅于捕捉“感性”。写景,需要诗才。叙事,需要小说家的本领。而真要抒情的话,还得有一枝诗人之笔。生活中体会到的感性若要奔赴笔端,散文家还得擅于捕捉意象,安排音调。

----余光中

18.散文的内容与形式要完美结合

艺术散文的内容,只要思想感情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必拘于一格。个人独特的经验或感受,亦有只得珍视的;但是,开阔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感,恒为艺术散文内容上的精金美玉,若与狭隘而造作的内容相较,品质高下自见。

艺术散文的形式之美,是语言、格调、结构、布局„„诸元素结合手法的高低,足以显示作者艺术造诣的水平,自然结合,浑如天成,乃展现散文的创造境界。

-----郭枫

第5篇:浅谈鲁迅散文

摘要:鲁迅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那么,作为鲁迅笔下一部分的散文,在其一生中有有着怎样的地位、特点?他的散文留给我们后人的又有哪些宝贵的财富呢?

关键字:鲁迅;散文;特点;影响

正文:

一、中国散文整体概述

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除了诗歌以外的作品几乎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如古代文体中的“记“,这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散文体裁,但与现代散文不同,记可以是抒情的,可以是议论的,甚至可以是说明性的(例如魏学洢的《核舟记》)。”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长期以来被排斥于正宗之外的小说与戏剧创作得到了充分的重视,随着西方近代文艺理论的介绍,散文的概念也得到了新的确定,成为与诗歌、小说、话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现代散文就是在吸收外来思潮和接受固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式丰富多样,举凡杂感、短评、随笔、速写、游记、书信、日记、报告、通讯、特写等等,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散文所具有的议论、抒情和叙事的因素往往融为一体,却也总有所不同。

现代散文定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而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兴起于“五四”时期散文的革故鼎新;新文学的散文始于文学革命,20年代便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报刊的繁盛,文学流派纷纷形成,许多知识分子走上十字街头,甚或走出国门,增加了阅历,扩大了眼界,西学东渐更新了知识和观念,这一切都造成了新文学运动中现代散文的繁荣,也决定了现代散文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是:

第一,五四运动对于“人”的观念的发现,影响于散文,便是表现个性,革新了散文的内容。郁达夫说传统的“散文之心”是“尊君、卫道、与孝亲”,现代散文是对传统的“散文之心”的背离。

第二,扩大了表现生活的范围。《人间世》发刊词曾有“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不可谈”的话,以幽默的语言道出了现代散文的这一特点。但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主流是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注,这是文学革命兴起后散文作家的共同特点。

第三,文体多样,表现自由,不拘一格。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1】(课本P113加P123【3】)

第四,承受了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英国的小品,蒙田的随笔,尼采的箴言警句,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泰戈尔、厨川白村在20年代对中国散文的文体、风格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过影响。

第五,新文学运动初期和20年代现代散文,都表现着散文作者们的深厚的学养,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鲁迅式的杂文,周作人的小品,冰心、朱自清的文笔对后来散文的发展都发生过或仍在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鲁迅散文的特点

郁达夫曾对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的风格作了比较:“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与此相反,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两人文章里的幽默味,也各有不同的色彩:鲁迅的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周作人的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其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和周作人两人的最丰富最伟大。”

鲁迅的散文分为两部分,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其散文诗集《野草》。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共10篇作品,以优美的文字、热烈而又深沉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青年,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侧面揭露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景象。作者在回忆保姆、父亲、老师和朋友逝去的同时,也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爱憎分明,作品中流露着一位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生存的基本问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回忆和成年以后的深沉思考。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

鲁迅的《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最早散文诗集之一,构思奇特、新颖,形式多姿多彩,思想深刻。作者的思想重要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寓意深远,感情浓郁。

《野草》一共有24篇散文诗,最早发表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最后一篇《一觉》写于1926年4月10日,前后历经一年零七个月。1927年4月26日,在作品结集出版之时,鲁迅又写了代序言的《题词》。前23篇,都是写在北洋军阀黑暗势力笼罩下的北京,《题词》是写在国民党实行“清党”、对革命进行大屠杀、十分恐怖的广州。写作时间和环境,虽然有所不同,而作者的心境和思想、艺术手法,却大体是一致的。《野草》将五四时期产生的哲理性美文提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它比《呐喊》、《彷徨》更深邃、更神秘,也更美。它展示了一种接受者必须具有驰骋猜想力才能探寻的文学心理空间。 序论:

鲁迅的《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最早散文诗集之一,构思奇特、新颖,形式多姿多彩,思想深刻。作者的思想重要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寓意深远,感情浓郁。

第6篇:名家谈散文写作

贾平凹谈散文

一、中国散文一兴一衰,皆是真情的一得一失。60年代初期之所以产生一批散文名家和名作,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依赖的便真情的勃发。但不久社会生活的不正常,散文顿跌于套式,后一场“文化革命”使人的虚假恶性发展为疯狂,文风以唯美主义又更演变为一种声嘶力竭的空喊,以致于从此声名狼藉。现在的散文要振兴,关键是为真情招魂。

二、唾弃轻而狂的文风,有人却走向另一绝地,使散文的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于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充满女人气,男不男女不女的二异子气,小、巧、甜腻。振兴中华,紧要的是振兴国民性,增强民族的自尊自强自立的素质,散文要以此为己任,让时代精神进来,让社会生活进来,张扬大度、力度,弃去俗气、小气。

三、中国的文学愈来愈走向世界,散文要破除框式,搞中西杂交。弄通弄懂什么是民族传统的东西,什么是外来的现代的东西,融汇化合,走出一条极民族化的又极具有现代意识的路子。散文之所以是散文,只有这么开放,才能坚实地独立文坛,也才能在目前诗的散化、小说的散化的趋势下,保持自己的纯洁。

四、散文应该是美文,不仅是写什么,而还要怎么写。有人将散文当作写小说前的训练,或应景之作,敷衍成篇糟蹋散文的面目。散文的身价在于它的严肃和高尚,要扫除一切陈言、潜心探索它的结构、形式、文字、反复试验和实践,追求它应有的时空。

五、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非常重要时期。社会的结构,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和松动,社会走向多元化,人们的兴趣趋向多样化,严肃文学的地位似乎在下降,而通俗的、商品性的文学正走向高潮。散文要正视这种现象,要站在信息前头,但一定要独立思考。艺术要顺势而发展,却绝不是可怜地迎合。重在征服。

冯骥才谈散文

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谓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我开玩笑,打比方说:

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

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

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在艺术中,深刻的都不是制造出来的。

散文生发出来时,也挺特别的,也不像小说和诗歌。小说是想出来的,诗歌是蹦出来的;小说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诗歌却好似根本没用大脑,那些千古绝句,都如天外来客,不期而至地撞上心头。

那么散文呢?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

我喜欢这样的散文:它是悟出来的。

叶延滨谈散文——散文如何有所突破

现在散文写作比较“混乱”,谁也把握不住,好像也没有具体标准。在新时期文学中,最早诗歌曾经比较混乱,其实,换言之,最早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现在散文也有点百花齐放了,因此,我觉得这种混乱对写作者非常好!春秋战国,乱世出英雄,新人可以借机而出,出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最终形成了一批大家。而孔子思想统治天下后,天才英才一代又一代,却只能是注解其思想。

一要努力在题材上有新的突破——题材 文坛已有的模式很难打破,但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变迁,给我们的写作者提供了许多新的题材和写作机会,做“第一只早叫的公鸡”,挖掘新的体裁可以创造新的可能性,决不可拿着前人的范文来描红。我提倡个性化人生体验的表述,每个人都在与前人不同的时代与生活空间里活动,强化了个性,就也写出了新的时代特色,同时也找到了与前人的差别。

二要特殊的语言表达——语言 文学是用文字符号来表情达意的,现在的作家生在一个开放的好时代,可以随心所欲地写,要勇于推翻前人的套子。鲁迅等的成功是由于“无障碍运行”--旧的文言文刚退出了舞台,新文化运动就像一片处女地,谁先播种长出的就是谁的苗。我最初创作处于“文革”时期,言论都很受限制,又加上“三突出”、“样板戏”,文坛死气沉沉,“文革”结束后,作家首先就是“说真话”,只要说一些自己的话,很新鲜,于是,被人们记住了。现在有的年轻人不服气,说他们写的什么呀,其实,说真话也曾是很不容易的事,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大革命。如今也是这样一种情况,中国文学在思想上、在艺术上都进入一个全面开放的时期,比方说,散文界就没有什么别人动不得的大师,也许可以说,散文的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到来了。每个想成“大家”的人就是创造语言的人。说自己的话,把自己的话说得最个性,最艺术的人就是“一家”。

三是跨文体和新文体写作——形式

很多年轻人有自觉的意识,从事一种“另类写作”,要区别于前人的思想是存在的。网络上的语言是很多的,还出现了《计算机辞典》现在类似UP、VCD、WTO等,都是更为直接的语言方式。因此,如果完全真正保持纯洁性,散文很难写了。要尽可能地保持自己语言表述的特征。现在自由文体的写作在《人民文学》等文学杂志表现得很突出,《人民文学》版面上以小说为主转为以散文类作品为主了。《青年文学》的广义散文比例也很大,这种写作的扩张也拓展了固有的“美文”模式,这也是值得借鉴的。书本是个人思想的体现,而杂志则是在读者和作者中的一种价值取舍,所以,我请大家从杂志面貌的变化了解文坛动向。散文创作在形式上提供了类似“诸子百家”的局面和自由的空间,但写作者要明白自己在混乱中的选择和位置。

第7篇:名家散文教学谈(推荐)

如何进行小学名家散文的教学

上饶市第十一小学 陶丽玲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纵观全国各个版本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无论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还是人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散文已成为主导类文本。而这些散文中,名家散文居多。例如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繁星》、《鸟的天堂》、老舍《母鸡》《养花》《林海》,、茅盾《天窗》、郑振铎的《燕子》、《别了,我可爱的中国》,丰子恺的《白鹅》,萧红的《祖父的园子》、《火烧云》、林海音——《迟到》《冬阳 童年 骆驼队》等,也有现代作家肖复兴的《捅马蜂窝》《珍珠鸟》《花边饺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冯骥才的《花的勇气》、贾平凹的《太阳路》、《风筝》、梁晓声的《慈母情深》等。

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如品一杯茗茶,馨香淡雅而令人回味无穷。 小学阶段,如何进行扎实有效的名家散文教学呢?

一、 全景式解读文本

教师要对文本作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文本细读要靠教师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捕捉,找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同时,教师还需走出文本,读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真正地走进作者,去理解作者的灵魂,才会获得更深地感动和感染。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生命生命》一文的作者杏林子,如果我们不走进她,不了解作者12岁就患上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的关节坏死,如何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与珍惜;如果我们不走进她,不知道她12岁患病到61岁去世,整整50年的时间里,她腿不能动、腰不能转、臂不能抬,保持着一种姿势坐在轮椅上,如何去理解在作者的眼中,生命是奋力求生的飞蛾、是不屈向上的瓜苗、是有节奏的心跳;如果我们不走进作者,不知道作者在50年的时间里,她写下了40多本著作,让她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和十大杰出女青年,又如何去感悟文章中的那句“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有了解读文本的意识,还要有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决定着课堂达到怎样一种状态。

教学《落花生》一文,几位上课教师同样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做人要像像落花生那样,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有的说:“我觉得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不但外表好看,而且实用。”

一位教师果断下了结论:“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起眼,但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一位教师理性总结:“向谁学习没有对错之分,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么做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要么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

一位教师则不断地引导点拨学生深入思考:“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最后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张扬也好,内敛也罢,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做人要做有用的人。”

文本原始的价值取向是要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可人们的价值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时的观念已很难被现代人所接受,但“做有用的人”这一点却是永恒的,如果教师不能体会到这个层次,面对学生的精彩就会捉襟见肘。教学中如果不能恰当及时地进行引导、点拨、指正,那么有时“无知成了有趣”,“独特体验”不知不觉中就成了荒唐和肤浅的保护伞。

二、 以一篇带多篇,进行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教学名家散文是就可以以一篇带多篇,进行群文阅读。例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通过文本解读我们了解到作者肖复兴是一位中国八十年代创作活跃,作品丰厚的作家。他的作品朴实无华却感情真挚。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课题象征着叶老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使“我”终生受用,难以忘怀。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之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也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肖复兴的另一篇作品《母亲》。这篇文章用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连缀起了一位善良而又可敬的继母的一生。学生阅读之后,一定能感受到文章真挚的情感。于是,教师适时入题:“肖复兴能成为著名作家,写出如此感情真挚的文章和他童年得遇良师——叶圣陶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叶圣陶先生为什么对肖复兴有如此深厚的影响呢?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

学生很快能从叶老先生给“我”作文的评语中找到了佐证:“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学生们能很快理解到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肖复兴写作的信心,也正因为这样的肯定,感情真挚、亲切自然才成为肖复兴作品的写作特点。

继续研读文本,会发现这篇散文选编进课文是进行了改编的。此时可让学生阅读原文,通过对比阅读帮助理解课文。例如课文的第

二件事是写肖复兴到叶老先生家做客。课文把他们见面写得很简单,这样的初次见面会给肖复兴带来怎样的感受呢?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测他们可能聊些什么?学生们都认为他们聊的和写作有关。此时,教师出示原文: “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活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深刻地感受到了叶老先生待人随和与亲切。

课文还有一个重难点,就是三次写到爬山虎,借爬山虎来抒发肖复兴对叶老先生的敬佩、思念和感激之情。

第一次是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到叶老家作客在里院看到的。这是真实的描写,表达我激动的心情,并成为我记忆中叶老的四合院。

第二次是我和叶老见面交谈后,我的心被融化了,在客厅看到映衬在玻璃窗上的爬山虎,如一片浓浓的湖水。这是想象描写,表达作者敬慕的感情,而成为我一生记忆中的叶老形象。

第三次是后来我每次回想与叶老见面,总想起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那墙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结尾点题,意韵悠长,余味无穷,表达作者的无限追思,代表了我记忆中的叶老对我的谆谆教诲。

作者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对叶老的思想和情怀作了十分虔诚的赞美,以文学的语言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时可带领学生阅读肖复兴的另一篇文章《前方遭遇塌方》。这篇文章是写作者一次去九寨沟路上遇到塌方的惊险历程。学生很快找到了其中两处写景的句子,了解了作者如何借写景表达当时情况危急,体会到了人们心中的恐惧和焦虑。

以一篇带多篇地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帮助理解了文本内容,还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的文章的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 反复品味语言,细细提炼文本。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例如《慈母情深》一文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其中,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成为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这三个镜头值得反复品味。

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其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倒装的排比句式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

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

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三个镜头是课文的重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朗读,方能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

四、利用名家散文指导学生习作

崔峦老师说“创造语文课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要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获得习作方法,形成习作能力。

1.从课文中学习写题。

好题如好茶,细细品之,回味无穷。一篇文章如果标题新颖别致,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线,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题目,让学生认识文章命题各有特色,通过启发学生进行题目归类,使他们初步认识课文命题的规律,同时感受标题带来的心灵感应。如《桂花雨》馥郁芳香,《乡下人家》恬静温情,《花的勇气》让我们看到柔弱生命的刚强。然后模仿给自己的作文拟题。 2.从课文中学习遣词造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组词、造句,可以说,单独让学生组词或造句,学生或许都能组一个很好的词和说一句比较完整而又有新颖的句子。可是如果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准确运用平时组过的词或造过的句子,我想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很难。他们不知道在句中怎么去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好在哪里,在自己作文时,怎样去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另外,在读课文时,还要学习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例如课文《三峡之秋》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让人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三峡秋天如仙境般的迷人景色。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通过多读课文来学

习作者的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在作文时,进行模仿,把别人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3.从课文中学习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光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细节描写。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细节描写: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这段描写形象地体现了伯父和爸爸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充分说明了伯父的细致、热心。

“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段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名家散文都是作家诸多作品中沉淀下来的、意蕴隽永的作品,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独特而精准的语言表达。只有恰当的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最大程度的利用好名家散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8篇:谈面子散文1000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没有,因为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脊梁在!中国人失掉面子了吗?没有,因为千千万万的真诚正直的中国人在!在这个科技进步的时代,《聊斋》故事中“画皮”的一幕已不再令人惊目咋舌,先进的美容仪器可以让每个人拥有一张天使的面孔。但,你是否想过,在天使的面孔下,我们需要一颗怎样的心?须知,天使的一个微笑,可以使魔鬼的殿堂轰然倒塌;而魔鬼的一个微笑,也可以使人间万劫不复……

苏武牧羊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当苏武手持节杖傲然立于北海旁,试问,有谁会在意此刻苏武早已遍体鳞伤,衣衫褴褛?当精神的力量,当正义的光芒照亮苏武那颗坚贞不二的心时,有谁,不用崇敬的眼光将苏武瞻仰?面子,此刻早已不再重要,因为正直和善良才是最华丽的衣裳。

历史,只铭记那些真实的人,而不是徒有其表的漂亮的躯壳。

加西莫多,一个奇丑无比的人。上帝似乎从来没有给过他“面子”。他的丑陋让他失去了在他人面前炫耀的资本。正是没有了外表的牵绊,他才得以让灵魂变得更高洁。当他拄着拐仗艰难地爬上钟楼时,他敲响的不再只是钟声,那是一个真实的灵魂对生命的期待。对命运的反抗!重读《巴黎圣母院》,有谁,会说加西莫多没有面子?有谁会说善良的灵魂没有面子?

人们,只铭记那些精神高尚的人,而那些美丽的画面则会如白驹过隙般,一晃而过。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当你在为挑选衣裙不知所措,在为如何打扮而愁眉不展时,请想一想:你为悦谁者容?卓文君为司马相如当街卖酒,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成了粗俗的卖酒妇,舍弃了面子,卓文君收获了爱情;荆珂为秦王,不惜划破那张英俊的脸,舍弃了面子,荆珂收获了坦荡;梅兰芳大师抗战时长期蓄须拒为日本人演出,舍弃了面子,梅兰芳收获了正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面子,我所欲也,大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面子而取大义者也。

有时,舍弃是为了更好的收获……

试想,如果当初清政府不以天朝大国自居,不盲目封锁国门,与世界失去了交流 ,那么,还有英法联军的坚船大炮的轰炸和那灭绝人性的雅片战争吗?

人生在世,匆匆数十年也,为了面子,我们虚伪了太久,也茫然了太久。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美丽多久,而在于闪亮多久。

向那个把香味留在了压扁自己的脚踝上的紫藤萝学习,向那个生长在断悬边的百合花学习,多些真诚,多些实在!

朋友,你舍面子而取大义了吗?

第9篇:梁实秋散文谈友谊

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所谓友谊实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诸多美德。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梁实秋散文谈友谊,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假设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当然父子兄弟是无可选择的永久关系,夫妇虽有选择余地,但一经结合便以不再仳离为原则,而朋友则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不过,说穿了,父子夫妇兄弟都是朋友关系,不过形式性质稍有不同罢了。严格地讲,凡是充分具备一个好朋友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过来亦然。

咱们的古圣先贤对于交友一端是甚为注重的。《论语》里面关于交友的话很多。在西方亦是如此。罗马的西塞罗有一篇著名的《论友谊》。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美国的爱默生,都有论友谊的文章。我觉得近代的作家在这个题目上似乎不大肯费笔墨了。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谊没落的象征呢?我不敢说。

古之所谓“刎颈交”,陈义过高,非常人所能企及。如Damon与Pythias,David与Jonathan,怕也只是传说中的美谈吧。就是把友谊的标准降低一些,真正能称得起朋友的还是很难得。试想一想,如有银钱经手的事,你信得过的朋友能有几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难之中还肯登门拜访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几人?你出门在外之际对于你的妻室弱媳肯加照顾而又不照顾得太多者又有几人?再退一步,平素投桃报李,莫逆于心,能维持长久于不坠者,又有几人?总角之交,如无特别利害关系以为维系,恐怕很难在若干年后不变成为路人。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是最忠实可靠的——老妻,老狗和现款。”妙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最干脆:“我的朋友们啊!世界上根本没有朋友。”这句话近于愤世嫉俗,事实上世界上还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地洗炼。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

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为好。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像九品中正那么严格,也自然有个界线。“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于“自轻肥”之余还能对着往日的旧游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边去么?汉光武容许严子陵把他的大腿压在自己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风,但是严子陵之毅然决然地归隐于富春山,则尤为知趣。朱洪武写信给他的一位朋友说:“朱元璋作了皇帝,朱元璋还是朱元璋……”话自管说得很漂亮,看看他后来之诛戮功臣,也就不免令人心悸。人的身心构造原是一样的,但是一入宦途,可能发生突变。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我想一来只是指品学而言,二来只是说不要结交比自己坏的,并没有说一定要咱们去高攀。友谊需要两造,假如双方都想结交比自己好的,那就永远交不起来。

好像是王尔德说过,“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是不可能有友谊存在的。”就一般而论,这话是对的,由于如有深厚的友谊,那友谊容易变质,假设不是心心相印,那又算不得是友谊。过犹不及,那分际是很难把握的。忘年交倒是可能的。弥衡年未二十,孔融年已五十,便相交友,这样的例子史不绝书。但似乎以同性为限。并且以我所知,忘年交之形成固有赖于兴趣之相近与互相之器赏,但年长的一方面多少需要保持一点童心,年幼的一方面多少需要显着几分老成。老气横秋则令人望而生畏,轻薄儇佻则人且避之若浼。单身的人容易交朋友,由于他的情感无所寄托,漂泊流离之中最需要一个一倾积愫的对象,可是等他有红袖添香稚子候门的时候,心境就不同了。

“君子之交淡若水”,由于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不过“狎而敬之”是很难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Mark Twain说:“神圣的友谊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甜蜜、稳定、忠实、持久。可以终身不渝,假设不开口向你借钱。”这真是慨而言之。朋友本有通财之谊,但这是何等微妙的一件事!世上最难望的事是借出去的钱,一般人为最倒霉的事幼莫过于还钱。一牵涉到钱,恩怨便很难清算得清楚,多少成长中的友谊都被这阿堵物所戕害!

规劝乃是朋友中间应有之义,但是谈何容易。名利场中,沆瀣一气,自己都难以明辨是非,哪有余力规劝别人?而在对方则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谁又愿意别人批他的逆鳞?规劝不可当着第三者的面前行之,以免伤他的颜面,不可在他情绪不宁时行之,以免逢彼之怒。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我总以为劝善规过是友谊的消极的作用。友谊之乐是积极的。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朋友的。“假如一个人独自升天,看见宇宙的大观,群星的美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他必要找到一个人向他述说他所见的奇景,他才能快乐。”共享快乐,比共受患难,应该是更正常的友谊中的趣味。 摘自天下文学网

上一篇:小学生学习问卷下一篇:入选学生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