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技术导入模式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是一种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对于促进工程建设实现信息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面临普及程度低、研究投资力度小、企业缺乏强烈的外部革新动机等困难,推进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的应用,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和完善法律法规与建设标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建筑行业技术导入模式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筑行业技术导入模式论文 篇1:

建筑行业技术导入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对建筑业技术导入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采取的创新模式应为具有长期、稳定的技术导入合作和并购等较高层次的创新导入模式。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导入;技术效果

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被视为技术落后的领域。这一方面在于其劳动密集的生产特点,另一方面也源于其技术创新的落后。本文主要研究解决建筑企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技术创新的问题。目前建筑业广泛采用的低层次、不连续的明示性知识导入模式是导致建筑企业创新能力低下和技术雷同化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对于广大技术经济条件较差的中小建筑企业,提出了在同一经济区域内建立以当地建筑大企业为龙头的联营体创新合作模式;针对少数技术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型建筑企业,提出了围绕建筑企业核心技术的外在技术合作及并购导入模式。

一、建筑业技术导入模式的种类

建筑业的技术导入就是指建筑企业在生产建筑产品活动时主动地将游离于建筑企业的外在技术资源或技术的物质载体吸引到企业的内部生产活动中来,并加以融合的过程。根据建筑技术创新的外在导入技术资源同实施导入创新的建筑企业的关系,可将建筑技术导入分为三种基本的导入模式:通过市场交易导入技术或者说是技术的市场购买模式、通过准内部化的方式导入技术或者说是通过介于市场和内部化之间的方式(战略联盟)导入技术,通过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或者说是通过并购实现技术导入。

1.技术购买,是指实施创新的主体通过市场向外在的技术创新源直接交易购买技术。一般购买含新技术或新工艺的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或单项设备、技术许可、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商标权许可、技术服务以及技术咨询。

2.通过准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即通过介于市场和内部化方式(战略联盟或合作)的方式导入技术,是企业双方或多方为获得某种外在的创新资源所采取的非市场导向交易方式。根据合作对象的不同,具体可分为两种战略联盟类别。一种是企业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另一种则是企业同R&D机构的合作。根据合作的紧密程度,战略联盟的形式是多样的,可分为合同创新模式、项目合伙创新模式、基地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公司合作创新模式等。

(1)合同创新模式是指以合同形式确定的合作创新模式。通常由委托方提供资金和规定创新目标,受委托方提供人力、设备并实施创新过程。由于竞争越来越综合化,因此对企业而言,这种创新模式不应该成为创新的主要模式。

(2)项目合伙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为完成某一特定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通过合伙投入并合作组织研究与开发过程,共享研发成果的一种合作创新方式。从单个项目上看,这种合伙的创新模式的确有助于项目的迅速研发,然而对于企业而言,从长远的技术能力发展角度上看,由于项目的分散进行使企业间不能共享创新的经验和技能,这无助于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另外,合伙创新对合伙企业的技术有着较高的互补性要求。因此该模式也不是企业长远的创新模式。

(3)基地合作创新就是指企业同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共同技术创新的基地的一种合作形式。一般由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大学或研究机构提供场地和研究人员。从组织特征上看,企业基本上不涉及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基地没有很强的约束力。从产权上特征上看,有两种安排:一种是基地所在单位拥有;另一种是参与企业同基地企业共同拥有。另外,基地合作企业参与较少,虽能获得过程中的信息和经验,但不能分享过程中直接经验。

(4)研究公司合作创新模式是企业为增进和加速某一或某些技术领域的创新而共同组建的股份制合作组织。从产权特征上看,凡研究公司主持的或资助的项目所有成果都属公司所有,成员企业或持股单位要取得使用权,得向研究公司支付一定费用。另外,创新成果亦向外开放。从过程特征上看,成员项目共同参与项目的选择并共同参与执行,不仅能分享创新的中间成果与最终成果,还能分享到创新过程中的直接经验。

3.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是指企业出于创新的目地而对那些掌握本企业重大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外在技术资源实施兼并的方式。该种方式有利于消除重复性研发工作,减少不同部门生产中互不信任而出现的机会成本,防止技术合同交易所带来的“双边垄断”后果。在技术效果上,具有整批交易的特点,可迅速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直接进入相关的技术领域。

二、技术导入模式的效果及其选择

(一)技术效果比较

不同的技术导入模式对创新导入主体有不同的要求,也存在着不同的技术导入效果。因此了解和研究各种导入模式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建筑导入企业选择合理的导入模式,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

(二)建筑业技术导入模式的选择

建筑业的技术发展历程体现了建筑业技术的外在导入特性,如下图:

公元前4000年

公元前2200年第一部建筑法规Hammurabi

公元1176年石桥取代木桥

公元1775年第一座铸铁桥

公元1824年水泥浆

公元1850年强混凝土

公元1856年钢工艺

公元1861年第一座起重机

公元1885年比一个用于摩天大楼的钢结构技术

1912年混凝土搅拌机(下转第194页)

(上接第192页)

公元1986年 建筑技术发展

The Hi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这些技术的出现导致了建筑业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技术创新。作为建筑技术融合系统中的一部分,新材料和新组件以及以此相关的新设计技术对于传统建筑企业的技术平台来说正显得越来越复杂化和隐含化 [2]。因此,建筑企业采用较为长期的稳定的合作模式和并购模式有利于建筑企业获得隐含性较强,技术较复杂的外在导入技术,有利于建筑企业能力的发展,避免技术的雷同化和形成能力的差异化。

并购模式是对技术掌握最彻底的导入模式,它能够迅速促进并购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企业规模的增长,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即要求并购企业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和企业的规模是呈正相关的。

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建筑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技术能力低下的状况,因此上述的并购导入模式是不适合的。本文认为对于大多数技术经济条件较差的建筑中小企业应积极发展这种稳定的、较为长期的合作创新模式。

三、结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迎接国际大型建筑集团的挑战,通过产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劳动生产效率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研究解决建筑企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技术创新的问题。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建筑行业当前采取的创新模式应为具有长期、稳定的技术导入合作和并购等较高层次的创新导入模式。由于学识和理论深度的欠缺,本文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化。

【参考文献】

[1]陈松.技术导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1999.

[2]刘永平.建筑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D].重庆大学,2002.

[3]Richard L.Tucker,Perfection of the Buggy Whip.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J].June,1998.

作者:刘 宇 杨开源

建筑行业技术导入模式论文 篇2:

基于建筑信息化模型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探讨

摘要: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是一种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对于促进工程建设实现信息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面临普及程度低、研究投资力度小、企业缺乏强烈的外部革新动机等困难,推进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的应用,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和完善法律法规与建设标准。

关键词:建筑信息化模型建筑工业化实施途径

当前,我国仍以传统模式生产建筑产品,建筑领域工业化生产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现代建筑产品制造水平,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对提高施工效率,提升建筑品质,降低工程造价,促进节能环保,实现低碳施工以及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提供有力地支撑。

一、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的内涵和运作体系

(一)建筑信息化模型的内涵

建筑信息化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以三维数字的形式展示工程项目中每个对象的内在成分和外在特征的工程技术。利用BIM的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等五大特点,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使得建筑工业化的优势大大提升,从而使工程建设真正实现信息化。与传统模式相比,基于BIM技术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具有四大特性。

一是生产过程的可模拟性。BIM模型可提供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过程模拟,建筑工业化生产的每项施工效果都可以提前预览。二是施工装配的高效性。建筑工业化的施工本身具有快速、安全、低能耗的特点,BIM模型的装配模拟强化了其过程管理,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三是规范设计的准确性。建筑工业化设计可产生大量标准、规范且重复的数据,将其导入BIM模型,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建筑的规范设计。四是建设成本的可控性。基于BIM模型的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其过程可实现透明化,各阶段中各项费用信息一览无遗,增强了成本的可控制性。

(二)建筑信息化模型运作体系

一是基于BIM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BIM技术在物料追踪中具有一定的潜力。通过建立一个由精益思想和实践经验支撑的实时观测平台,能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统一起来,使工程的供应链管理受益。二是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协调系统。在项目实施阶段,BIM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AR)相结合,可以将数字信息融入于物理构件中,从而把BIM技术扩展到施工现场,为项目管理者呈现虚拟的施工情况。三是基于BIM技术的设施管理系统。在使用阶段,可通过BIM技术进行设施管理。当建筑中采用BIM技术和GIS进行信息提取、转换和下载时,几何信息可以从相关属性中被分离出来,使所需的数据得到有效的整合,从而成为支撑BIM与GIS相结合的设施管理系统的基础。

二、我国应用建筑信息化模型面临的障碍

(一)BIM技术应用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低

目前,我国工业化建筑在全部在建建筑中的比例僅在3%—5%左右。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约有68%的设计人员了解BIM技术,还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设计人员从对BIM技术丝毫不了解,而使用过BIM技术的设计人员不到4%。建筑工业化思想与BIM技术在我国应用的普及程度相当低。由此可见,虽然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具有绝对优势,但在我国的普及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二)国内对BIM技术的研究投资力度小

由于BIM被引进我国的时间不长,国内对于BIM技术的研究力度较小。目前,仅有中国建筑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鲁班、广联达等企业致力于BIM应用的研究。尽管通过他们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建筑业引入BIM技术的进程,但还远远不够。目前,制约BIM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最大难题,是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给这些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研发经费的支持,不足以推进BIM技术研究与发展。

(三)企业缺乏强烈的外部革新动机

由于BIM应用的前期研发投入较大,在BIM技术的普及程度较低的时期,率先进行变革的收益较大,然而相对的投入也较大。而且对于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选择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生产还面临着革新失败的风险,而将BIM技术运用于建筑工业化对他们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沉重的革新资金成本成为阻碍企业进行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的革新的不利因素。此外,BIM的优势更多地在于其被运用于建筑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当中涉及了诸多的利益相关者,单单是个别参与方在部分环节运用了BIM技术,不能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优势,甚至会因为设计与实施的新旧技术衔接不当而导致技术失误。因此,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原有的建筑生产方式,宁愿牺牲成本与进度,也不愿“大动干戈”进行变革。

(四)缺乏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业化标准

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发展不能缺少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我国目前虽然有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化参数,但是强制该参数标准实行的规定却迟迟没有出台,行业内的建筑工业化标准也未能统一。然而,一旦建筑行业运用了BIM技术,对于建筑工业化标准的依赖更为明显,预制组件之间的接口集成对预制组件尤其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统一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在BIM技术的建筑工业化标准缺乏的情况下,整个预制组件生产行业就无法实现协调与统一,也不能对预制组件的规范生产与市场秩序提供有效监督。

(五)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我国,与BIM技术运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BIM技术的推广运用。相比于传统的建设生产模式,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不仅项目中的各个参与方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出现不同纠纷和争端情况的可能性也更大,但我国目前未向工程项目提供规范的合同范本,也未对此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此外,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对于盗版软件的打击力度过小,仅依靠各企业在建设中的互相监督远远不够,这一现实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三、应用BIM技术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时代机遇,发挥自身优势

我国应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为依托,快速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业作为特殊的制造业,且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之一,应该把握机会,使我国在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信息化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也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提供强大推动力。同时,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国内的施工企业走出国门承揽国际工程提供了机遇,也为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全面落实与推广的平台。应该利用这个契机,发挥该生产模式的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安装装配化、生产经营集成化、项目生产集成化五大优势,建设出一批高效率、高质量的项目,既能为国内的过剩产能提供出路,又能加速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高国内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整体实力。

(二)加大建筑业技术研发投入的力度

目前科研机构对BIM及建筑工业化的研究难以长期持续和建筑企业缺乏改革的动力,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BIM和建筑工业化的前期研究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国家应增加对建筑业先进技术研发的投资,增加政府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经费,加强BIM产品等技术成果的输出,加大政府对BIM成果的宣传与推广的力度,培养一批大型企业成为行业中技术创新的榜样,形成示范效应,带动企业采用新型建設模式,加快追赶技术强国的步伐,尽快改善我国BIM技术落后的局面。

(三)完善法律法规与建设标准

要建立起规范化生产建设的框架,必须完善法律法规与建设标准。为了避免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模式的工程项目无标准可依的混乱现象,相关部门应完善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的统一标准和BIM应用的统一规范。此外,还需要提供基于BIM技术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的实施指南和合同范本,并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BIM技术安全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及知识产权的研究,为工程实施和后期纠纷的处理提供保障,真正实现有理可据,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穆雪中国建筑业BIM发展的对策方案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24):95—96

[2]李云贵,邱奎宁我国建筑业BIM研究与实践[J].建筑技术开发,2015(4):3—10

[3]许炳,朱海龙我国建筑业BIM应用现状及影响机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5(3):10—14

[4]龙玉峰,焦杨,丁宏BIM技术在住宅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J].住宅产业,2012(9):79—82

[5]李勇,管昌生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J].工程管理学报,2012(4):17—21

(龙春,青海民族大学。)

作者:龙春

建筑行业技术导入模式论文 篇3:

基于BIM技术的房地产开发全过程成本管控

【摘要】无论在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模式下,还是基于BIM技术的新型成本管控模式中,成本管控贯穿于整个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所以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成本管控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各种高新先进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也是越来越普遍,为促进房地产开发全过程成本管控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BIM技术作为一种基于三维数字技术的建筑工程数据模型,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成本管控工作中,基于BIM技术的新型成本管控模式应用而生。文章对我国房地产开发全过程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新时代基于BIM技术在房地产开发全过程成本管控中的应用。希望能为基于BIM技术的房地产开发全过程成本管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BIM;成本管控;全过程管理

房地产行业形式分析:宏观方面,房地产行业进一步管理规范化;微观方面,房地产行业成本管控要领先,成本管控的根本之道是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的运营能力,企业的运营能力体现为成本的管控能力,领先的成本管控战略是当前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竞争手段。

房地产企业的竞争由传统的资源竞争转化为管理的竞争,进而成为成本管理的竞争,而成本管理的根本之道是:利用领先的成本管控战略做到全过程成本精细化管控。基于BIM技术的新型成本管控模式是领先的成本管控战略中的其中一种。

1、我国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从我国大多数的房地产的成本管理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本管理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目前很多建筑企业仍使用的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成本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局限性制约着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存在管理知识陈旧、信息收集面窄、管理经验缺乏、经营理念滞后、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

二是工程量核算。工程量是工程最关键性要素,它是项目进行造价测算、工程招标、商务谈判、合同签订、进度款支付等一切造价管理活动的基础。成本管理中工程量核算占用了成本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使用指标审核又使审核结果太过于粗糙,不能准确反应真是的工程量信息,复杂程度高,又浪费了的大量的时间,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又不断的出现,计算难度和误差都很大,影响了成本管理准确性。

三是成本管理人员对自身管理的事务各自为政,成果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共享,同事之间协同合作办公程度很低,成本管理人员外部与各参与单位缺乏沟通机制,由于缺乏完善的信息反馈体系,各方沟通交流不畅,导致工程造价管理的乱象丛生,影响了成本管理工作质量。

四是成本管理数据更新不及时,设计变更或者现场签证导致的工程成本造价的计量总是滞后,成本管理做出的反应总是不及时,不能够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成本管理数据,进一步限制了成本管理工作。

五是成本管理是一个不断重复,累计测算、预控、计算、计价、提供准确数据支持决策等过程,因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规模大、数据量庞大、造价高等特点,需要成本管理人员多次计量,成果具有可追溯性,必须做好记录,逐步深化、细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数据接近实际,但是管理成本难,出现超支的现象普遍。

通过我国大多数的房地产的成本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出诸多问题在制约成本管理的质量,而成本管理的根本之道是:利用领先的成本管控战略做到全过程成本精细化管控,所以我们引入了基于BIM技术的新型成本管控模式。

2、基于BIM技术的新型成本管控模式的内涵、价值与特点

2.1 BIM技术的内涵

什么是BIM?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cling)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是一种全新的、可视化的、以三维技术为基础的数字信息化模型,贯穿于房地产开发从规划、设计、过程建筑施工、维护运营等嵌入到全过程管理的数据模型技术。让房地产开发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完善该模型,为使用者和决策者提供快速精确的数据,提升对整个项目开发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开发的各个阶段,实现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不同分包单位及总包单位等与之相关的人员之间适时关联,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智联互动。

2.2基于BIM技术的新型成本管控模式的内涵

成本管控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是可以存储、共享、获取、分析整理的数据,基于BIM技术是可以快速准确的实现此功能,此外还可以确保数据具有可追溯性,即确保数据来源的关联性、完整性和唯一性,在房地产开发全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内外基于BIM的新型成本管控模式还没有达到完全自动化的程度,基于BIM技术的软件上开发的造价分析,只能通过插件计算工程量和套价,比如国内使用的广联达、鲁班等软件,提供互相导入的数据接口来实现对工程的算量和单价分析,这种方法即利用了BIM技术的快、准、全、互联等优势,又能给甲方提供完整的工程造价。

2.3基于BIM技术的新型成本管控模式的特点

(1)统一性:在房地产开发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基于BIM技术的新型成本管控模式所提供的信息数据是统一的,模型从项目前期開发阶段介入到项目竣工完成、销售和项目运营的全过程各阶段,不断的进行完善,参与项目的各单位共享模型信息。例如:基于BIM技术的新型成本管控模式可以根据三维图形分楼层、区域、构件类型、时间节点等进行分类统计,计量出价,可以快速、准确的进行月度产值审核,对进度款的拨付做到游刃有余。

(2)完整性:房地产开发全过程涉及到国家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分包方、供应商、项目管理方、造价、监理等众多企业信息,基于BIM技术的新型成本管控模式不仅能够包括了几何模型信息,还包括了以上各企业的设计信息、施工信息及维护信息等,基于BIM技术信息模型的精髓就在于它能够记录各种属性信息,而这种属性信息的又反应房地产开发全过程各参与单位的所有信息,可以说是囊括了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全部信息,是一个系统、动态、完整、可追溯的模型信息源。

(3)关联性:房地产开发全过程涉及到的各参与单位,通过赋予不同权限,都可以共享信息模型,基于BIM技术的新型成本管控模式可以对施工过程中涉及成本和相关流程的工作给予巨大的决策支持。同时及时准确的数据反映速度也大大提高了施工过程中审批、流转的速度,极大的提高了人员工作效率。

3、基于BIM技术在房地产开发全过程成本管控中的应用

3.1项目前期开发阶段的应用

BIM技术的出现,能够克服房产决策失误的通病和提高决策水平提供了平台,

房产企业可以将以往项目的实际成本BIM模型存储到企业内部服务器或者外部租赁的服务器上,企业各个相关部门可以开通权限共享每个项目成本BIM模型的实际数据,调用不同构件级及不同深度的实际成本数据,为开发新项目的决策,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3.2设计阶段的应用

提供了全新三维状态下可视化的设计方法,BIM技术下的建模设计过程是以三维状态为基础,绘制的构件本身具有各自的属性,这些属性通过BIM软件保存各自的属性信息,为其他各专业设计提供了统一的基础信息,各专业设计在同一个BIM信息平台下协同合作,避免专业之间因沟通不畅造成设计的构件矛盾。

3.3施工阶段应用

通过算量软件运用BIM技术建立的施工阶段的5D模型,能够实现项目成本的精细分析,准确计算出每个工序、每个工区、每个时间节点段的工程量。按照企业定额进行分析,可以及时计算出各个阶段每个构件的中标单价和施工成本的对应关系,实现各阶段的资金计划管理,实现进度成本的一体化管理,实现了项目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现场签证变更的应用,比如我们做过的上海虹桥商务区地块某总承包项目,合同金额为2.5亿元,现场发生签证50份,总金额177万元;设计变更64份,总金额252万元。签证变更费用总计为429万元,占合同总金额的1.7%,从原因分析来看,现场签证95%以上是由于设计变更引起的返工,设计变更中30%为图纸中的尺寸不对称,其余70%基本上是由于各专业不能互相沟通造成的构件错误,审图时完全可以避免,可视现实情况时审图不认真,不仔细,加上土地开发工期紧,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纠错,而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信息模型在施工阶段的运用,能够快速准确的解决上述问题,各专业的碰撞检查,及时优化施工图。通过建立建筑、结构、设备、水电等各专业BIM模型,在施工前进行碰撞检查,及时优化了设备、管线位置,加快了施工进度,避免了施工中大量的返工,省大量签证变更的费用。统计推测,施工前若运用BIM模型进行管理,本项目的签证变更费用完全可以控制在1‰一下,甚至更低,可见基于BIM的成本管控对于整个项目开发的成本节约有很大的意义。

3.4项目运营维护阶段的应用

(1)优化租售方案。传统模式的运维模式的租售,租户只能等到项目建设完成之后才知道商铺的具体样式。一旦发现不满足自身要求,很难进行更改或者是需要很长时间进行更改。而基于BIM的运维模式可以让租户在项目竣工之前通过BIM模型了解商铺的各项指标,例如商铺的空间大小、朝向、光照、样式、用电负荷、空调负荷等。同时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向业主方提出要求,这个时候,业主方就可以根据模型对现场情况有了具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客户需求做出时间和成本最优的变更方案。

(2)系统维护。传统观的系统维护一般是运维方通过竣工图纸,再配合Excel表格对建筑中各个系统、设备等相关数据进行了解,这样既缺乏时效性,也不够直观性。根据BIM模型,业主维护人员可以快速掌握并熟悉建筑内各种系统设备数据、管道走向等资料,可以快速找到损坏的设备及出问题的管道,及时维护建筑内运行的系统,减少时间成本。

3.5 BIM技术动态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工作时,所构建的动态成本控制管理系统主要由预算、招投标、合同、设施、费用及风险、模拟管理模块所组成。

(1)预算管理模块:预算管理模块主要由建筑工程的几何结构、进度、材料、供应商、造价等信息资料所构成,同时模块还包含有以往工程的历史数据。造价管理人员结合拟建项目的实际情况,利用电脑对数据的智能化分析,便可快速、准确地对项目的投资造价做出预算。

(2)招投标管理模块:根据工程项目的设计资料,结合BIM算量软件自动计算出工程量,从而为项目招标提供客观、准确的工程量清单,同时也能及时与投标文件的工程量进行核查比对。

(3)合同管理模块:利用BIM工程造價数据库,将所录入或生成的建筑工程造价信息进行合理的汇总、分类,并能根据工程变化随时更新数据,定期形成报表供审阅,进一步促进合同台账的管理效果。

(4)设施管理模块:利用3DsMax等BIM可视化软件,对设施设备的空间数据进行直观、可视化管理,有效提供设施的性能资料、技术维护资料等。

(5)费用及风险管理模块:在BIM动态成本控制管理系统中,费用管理模块与风险管理模块是互为对接、相通的。其中,费用模块录入生成工程全过程的一切费用资料,并利用5D成本模型制订出费用计划明细,结合施工进度、工序、空间维度,对项目动态成本进行计算与管控。而风险模块可以在早期对工程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反馈,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对成本风险进行实时、动态的管控,一旦出现成本超标的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预警,便于造价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6)模拟管理模块:利用模拟管理模块,可以对施工过程与相关影响因素(如施工工艺、材料应用及风环境、噪声、日照等)进行可视化的模拟分析,以检验工程施工方案、进度的合理性,为后期的运营维护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结语:

对于建筑工程造价人员而言,BIM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工程造价的行为模式,不仅是对促进工程造价的合理性,还是对提高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作为建筑工程企业,提高对BIM技术的重视,推广普及BIM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探索与实践BIM技术的应用方法与效果,促进工程造价的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对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水与建设质量均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芳,刘月君,李艳芳,等.基于BIM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4(6):59-62.

[2]赵占军,ZHAOZhan-Jun.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管理[J].建筑技术,2016,47(6):567-570.

作者:王跃伟

上一篇:秘书突发事件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助工见习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