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院系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高校院系党委职能、工作政策及实践还存在不少误区和面临不少挑战。实践者需要将理性思维、政策水平、工作技巧与个人魅力相统一,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从而在现实的语境中,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保证充分发挥高校院系党委的应有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等学校院系教育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学校院系教育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院系治理问题与改革对策

[摘要]院系治理是高职院校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石。当前高职院校的院系治理存在自主管理虚化、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民主参与和监督缺失、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应树立大学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二级管理,合理配置院系内部政治、行政、学术权力,完善院系的决策、运行、监督、社会参与等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院系治理体系,保证院系的有效治理和学校的良好运行。

[关键词]院系治理 二级管理 治理改革

[作者简介]李志强(1977- ),男,湖南桂阳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校区管委会,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管理。(北京 100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并把完善治理结构作为重要突破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提升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院系是高职院校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学校运作的基础,院系治理是高职院校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石,在高职院校治理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院系治理的内涵及其意义

1.院系治理的内涵。院系是学院与系的合称,是高校内部按不同学科、专业性质分别设置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组织机构,是高校内部主要的二级组织形态。院系治理是指高校内部院系为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办学职能而进行的关于利益主体权责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院系治理是高校治理下的以院系为主要对象的微观的治理活动。

2.院系治理的意义。院系是高校的基本构成要素,既是以专业、学科为基础构建的学术组织,也是学校实现管理职能的基层管理组织,是高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的直接承担者。可以说,院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线、科学研究的主阵地、高校服务社会的先行军”①。“院系治,而学校安”,现代大学体制中,院系是高职院校运行的基石,是高职院校治理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院系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高职院校院系治理整体情况较好。但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多数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有的甚至不到十年。因此,我国高职院校治理主要是模仿、借鉴普通本科学校的治理模式,很多还保留原来的中专办学传统,院系治理存在不少问题。

1.学校权力过于集中,院系自主管理虚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连续扩招,许多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专业、院系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管理任务繁重。由于高职院校发展历史不长,又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所以其内部管理仍然采用垂直管理模式,权力高度集中于学校(职能部门),院系自主管理虚化。具体表现为:学校与院系之间责权利关系不清晰,经费使用、教师评聘等重要权力仍然集中在学校,管理重心在学校(职能部门),院系主要承担学校(职能部门)布置的事务性工作,在教学、科研、人事、经费等方面的自主权非常有限,院系办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院系运行不畅,管理低效。

2.政治权和行政权交叉重叠、界限不清。我国公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核心体制是党委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对学校工作统一领导,明确规范了学校的政治权和行政权。但是,我国长期没有明确的院系领导、决策体制,特别是对院系的党政关系没有予以明确,造成院系党政职责不清。直到2010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才明确提出党政共同负责制,规定党政联席会议是高校院(系)的最高决策机构,但是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在具体操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党政联席会议的作用没有真正得以发挥。在实际工作中,党政共同负责容易导致党务与行政工作处于平行状态,各自为政,互不联系;也可能造成党务系统和行政系统争权夺利、多头领导、管理混乱等问题。

3.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两种基本手段。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还是采用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具有典型的科层管理特点。“高职院校是一个具有行政级别,按照行政模式运行的准行政机构”②,以院长(系主任)、书记为代表的行政管理人员决定着院系的重要事务,掌握着院系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分配与使用,用行政的思维和手段来解决教学、学术问题,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领导,集中于行政管理层。而“教授治学”的体制机制并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的院系都没有成立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治理机构,即使成立了,其人员组成、职责、运行机制等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教授、专业骨干(带头人)以及教师在院系治理中的话语权被剥夺,学术权力从属于行政权力,甚至被行政权力取代等。院系治理呈现严重的行政化倾向,行政权力一权独大,对学术权力严重挤压,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违背了高职教育的规律。

4.民主参与和监督缺失。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教职工有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权利,教职工代表大会(教代会)代表全体教职工行使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权力。目前,高职院校基本建立了教代会制度,但是院系普遍没有建立相应的二级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制度,教职工参与院系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渠道不畅通。事实上,已有的二级教代会制度在成员组成、议事规则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如教职工(代表)大会容易变为院系重要文件和决议的表决器,教职工的真正意见无法有效表达等,教代会制度成为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实质作用。

5.行业企业参与治理的机制没有形成。社会参与是现代大学治理的基本特征,而行业参与、校企合作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行业企业是院系办学的重要合作者、重要利益相关者,应该参与院系治理。然而在办学实践中,行业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和岗位,为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只发挥了办学资源提供者、咨询参谋者的作用,并没有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学校和院系的治理中,根本没有体现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和作用。很多高职院校、院系的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都没有行业企业代表;国家没有出台关于校企合作、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性法律法规或制度;学校层面没有建立行业企业参与学校、院系治理的体制机制,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治理、院系治理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三、院系治理改革的路径和措施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高校治理结构改革,努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院系治理是高校治理的基础,意义重大。高职院校院系治理改革,必须树立大学精神,注重顶层设计,抓住权力的合理配置与科学运行这一核心问题,纵向合理划分学校与院系之间的权责,横向正确处理院系内部政治、行政、学术等权力的结构性配置问题,完善院系的决策、运行、监督等体制机制,重视教职员工的民主参与和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保证院系的良好运行和学校的有效治理。

1.树立大学精神。我国高职院校院系治理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精神的缺失。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普遍比较短,办学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中专办学”的痕迹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缺乏大学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基础。高职院校也属于高校,也是大学的一种形式,应该具备基本的大学精神。另外,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在不断提升,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具备大学的实力,但要把高职院校办成真正的大学,就必须在完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形成学术自由、自治、追求学问的大学精神。

2.完善二级管理体制,加强院系主体建设。院系有效治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校与院系之间形成科学合理的权责关系。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高职院校逐渐成为面向社会、规模巨大、运行复杂的大型组织,必须进行内部治理转向,从原来的垂直管理转向两级管理。

两级管理是指“在学院这个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将人事与财务等各项权力下放给院系,促使院系等二级组织的责、权、利相协调,从而让组织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得以增强的一种管理模式”③。建立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就是要厘清学校与院系的权责,完善学校领导权与院系自主权之间的配置,使权力重心充分下移,实现校院权责一致。学校要调整内部管理层级的权力分配结构,缩小校级(职能部门)管理的范围,主要保留宏观管理及重大事务决策权等。而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资产与财务的管理等权力则真正下放给院系,让院系拥有自主管理权。学校对院系主要进行宏观管理、目标管理和政策调控,学校各职能部门主要为院系自主办学提供支持和服务,院系成为真正的办学实体、主体。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防止院系在自主管理中出现权力过大、滥用权力,不服从学校领导的“诸侯割据”现象。

3.完善院系内部领导体制。院系治理的核心是院系领导决策体制,要有效解决院系内部政治、行政、学术三种权力的合理配置问题,就要实现权力的相互分离制衡。

第一,完善院系决策机制,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制。我国高校院系领导体制的形成过程曲折反复,先后有院长(系主任)负责制、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等,但都没有在政策和法律上予以明确,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2010年中共中央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公办高校的二级院系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主要形式是党政联席会议,即院系重要事项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共同决策,具体执行根据职责分工,谁分管就由谁负责。这是首次用国家规章制度来明确院系的领导决策体制。“党政共同负责制”在运作过程中强调党政协调,互相配合,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划分职权,各负其责。当前实施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规范细化院系党政联席会的议事规则和实施细则,明确党务系统和行政系统的权责,保障两个系统和谐共处,避免出现“以党代政”“以政代党”的现象。

第二,完善“教授治学”机制,强化学术权力。院系是高职院校的基层教学、学术组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学科建设等属于学术性事务的运行有自身规律,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需要进行专业性管理,这与行政工作有较大差异,因此,院系治理要强化学术权力,维护学术权力在管理学术事务中的权威作用。

首先,要完善“教授治学”的组织结构。组建或规范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各类学术组织,明确以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共同体在学术事务管理中的参与权、发言权,有效发挥学术机构在管理学术事务、平衡行政权力方面的作用。对于办学规模偏小,院系教师人数偏少,学术力量较弱,单独组建学术委员会比较困难的高职院校,可以将部分讲师吸收到委员会中,或将教授、副教授代表吸收到党政联席会中,参与院系的重大事项决策。其次,要明确“教授治学”的权责。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应该拥有以下权力:“审定”专业学科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治学相关的重大资源配置方案、专业设置等;“审议”院系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报告等;“决定”提请决议的其他重大治学原则或重要事项;对院系发展中的其他事项提出“建议”。

4.完善院系的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权力的有效运行可以通过扩大民主参与和严格监督来实现。高职院校要赋予教职员工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力,要完善机制,畅通渠道,推进院系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防止权力滥用与权力腐败。

第一,建立健全院系二级教代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机制,要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院系二级教代会制度。教师规模偏小的院系,可以实施全体教职工大会制度,切实赋予院系教职工(代表)大会实际权力,具体包括“审议”专业学科发展的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治学相关的重大资源配置方案等;“决定”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项,如教职工考核办法、岗位津贴计算办法等;对院系工作提出各种“建议”。

第二,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有利于民主决策,遏制权力滥用,有利于师生参与治理,采取科学合理的利益表达方式。院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院系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标准,创新信息公开渠道、机制,依法保障师生的知情权,通过信息公开提升师生的参与意识。

5.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治理机制。学校办学离不开社会、市场,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要争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院系处在办学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市场,院系需要积极吸引行业企业、家长、社区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要建立健全社会力量,特别是行业企业参与院系办学的治理机制。院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院系主要组织机构要吸收行业企业相关人员,要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形成较完善的社会参与院系治理机制。

总之,院系治理是高职院校治理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必须推进院系治理改革,优化院系治理结构,提高院系治理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激发院系的办学活力,保证学校的有序治理,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

[注释]

①岳峰.我国高校院系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8.

②雷世平.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研究[J].职教通讯,2013(10):35.

③林春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现状与改革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4):11.

作者:李志强

高等学校院系教育管理论文 篇2:

高校院系党委工作政策与实践研究

摘 要:当前,高校院系党委职能、工作政策及实践还存在不少误区和面临不少挑战。实践者需要将理性思维、政策水平、工作技巧与个人魅力相统一,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从而在现实的语境中,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保证充分发挥高校院系党委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高校院系;政策;实践研究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当前我国高校在理论、实践和政策上普遍建立起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符合国情的高校内部领导体制。但是与相对比较完善的高校内部领导体制而言,人们对高校院系党委(总支)的职能和作用发挥在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亟需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对既有政策进行准确解读,对新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以更理性的思维来考察高校院系党委(总支)的职能和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理解高校院系党委(总支)的职能

对高校院系党委(总支)职能的准确理解和定位,是院系党委(总支)加强自身建设、在院系整体工作中发挥恰当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校院系党委(总支)开展工作的基本政策依据是《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及各省据此出台的有关规定,如《江苏省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等。

《工作条例》对院系党委(总支)的职责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即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加强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具体指导党支部的工作;领导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支持本单位行政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此六条规定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发挥院系党委(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而不是其他作用。实际上《工作条例》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它要求加强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发挥党的总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这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是在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工作领导的需要,也是高校及院系完成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需要,它克服和纠正了党要么包办一切,要么放任不管的两种极端倾向。但该条例没有对院系党委(总支)设置问题加以规定。我省的《暂行规定》对这一问题有了进一步的回答。《暂行规定》确定了“院系工作由院系党委(总支)和行政共同负责”的院系的领导体制,它细化和深化了《工作条例》,但该规定只有与每所高校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

从实践看,院系党委(总支)和广大党员、教职员工对政治核心作用、对完成工作职责的方式和途径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对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有的对政治核心作用的科学内涵把握不准,有的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乏力。这些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院系党委(总支)工作开展的不平衡,一些高校院系党委(总支)甚至在办学方向上、在凝心聚力上、在班子团结上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依据有关文件和院系党委(总支)成功的实践来看,院系党委(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内涵应该概括为:院系党委(总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核心方面,体现在党的自身建设和对思想政治工作及群团组织的领导方面,体现在保证、监督院系对上级精神和要求的贯彻落实以及对院系自身重要事项的参与决策方面。院系党委(总支)和行政是相辅相成的,在具体工作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对院系改革发展稳定共同负责,只是对不同工作承担的具体主体和发挥主导作用不一样。

二、院系党委(总支)发挥作用的路径设计与选择

在改革开放向纵身发展新的历史阶段,高校事业发展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院系工作呈现出复杂性、艰巨性、全面性,工作涉及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提升、创收增收、社会服务、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同时又面对着多个上级管理职能部门,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在这些工作中,院系党委(总支)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事业发展大局为重,以增强班子团结和凝聚力、战斗力为重,找准定位,扎实工作,切实承担起职责,发挥应有作用。

切实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是院系党委(总支)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院系党委(总支)建设要围绕思想、组织、作风进行,努力建成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并以此带动建成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学生骨干队伍。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教育广大师生员工,要求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据调查,院系党员教职工一般都占到全体教职工总数一半左右,如果党员队伍自身素质过得硬,则非常有利于院系教职工整体队伍的建设和提高。组织建设要以扩充和健全组织网络为重点,使院系党委(总支)覆盖和影响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哪里有工作哪里就有党的组织,要求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院系党委(总支)同全体党员、全体党员同非党员师生的密切联系,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院系党委(总支)成员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深扎根在思想中,全面落实在行动上,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院系党委(总支)加强自身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要腾出时间和精力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积极参与重要事项研究决策,是院系党委(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必然选择。江苏省的《暂行规定》对院系党委(总支)参与重大决策的参与方式、机制、事项都作了具体规定。也只有将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贯穿、渗透到整体工作中,才能使保证监督作用落到实处。目前高校院系党委(总支)负责人绝大多数是在文革以后成长起来的,长期又多是在高校工作,他们对高等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都比较熟悉,其自身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为他们正确履行和切实担负职责提供了保证。而院系党委(总支)参与和决定关于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要把握好度,一般应着眼于讨论的内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的要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院系党委(总支)在保证政治核心职能落实的同时,必须全力支持行政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避免以党代政。高校院系是按学科专业不同性质而划分设置的,其办学有特殊要求和规律,加之院系行政负责人又多是院系党委(总支)成员,因此要全力支持行政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调动一切力量,促进事业发展。

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是院系党委(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也有严峻挑战。无论从全国大气候还是院系小环境来讲,人心思发展,发展都很快,这是机遇;但同时也因人人求发展,而发展却不可能平衡,因而极易产生诸多困难和矛盾。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观念有不少需要突破,需要创新。院系党委(总支)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是发展,包括事业发展和创收增收。事业发展可以鼓舞士气、激励人心,创收增收有利于稳定队伍、解决问题。现在院系创收渠道单一,有的院系因专业等问题,面对创收举步维艰。院系党委(总支)要从发展的高度支持行政创收增收,这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重要手段。其次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做细做实。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始终围绕师生员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有的高校和院系从关心群众的生活小事做起,积极探索凝聚力工程,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第三是要常抓不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其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付出不求回报,但付出终有成效。

党政班子的团结和奋斗目标的一致性,是院系党委(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必须由人来落实。党政班子成员要从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有力量。大量的事实证明,只要院系党政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补台,事业发展就会比较顺利。因此班子成员应该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努力做到虽在职能上分却在思想上合,虽在工作上分却在目标上合。团结不仅需要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基础,还需要班子成员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具有宽广的胸怀,需要有较高的政治品格以及领导者共事的艺术。

院系党委(总支)作用和政治核心职能能否充分发挥,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体制的设计、制度的建设、经费的保障、工作的氛围等等。但只要院系党委(总支)坚持讲大局讲团结,准确理解《工作条例》,认真执行《暂行规定》,切实做好基础工作,院系党委(总支)就一定能够较好地履行职责。

——————————

参考文献:

〔1〕戴亚虹.高校院系(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途经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2〕胡浩民,钟强.关于高校院(系)领导体制的几个问题[J].党建研究,2007(7).

〔3〕李占军.高校院(系)党政领导共同负责制初探[J].高校教育管理,2008(1).

〔4〕钟强.高校院(系)领导体制:理论、实践和改革[J].学理论,2010(2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当前我国高校在理论、实践和政策上普遍建立起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符合国情的高校内部领导体制。但是与相对比较完善的高校内部领导体制而言,人们对高校院系党委(总支)的职能和作用发挥在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亟需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对既有政策进行准确解读,对新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以更理性的思维来考察高校院系党委(总支)的职能和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理解高校院系党委(总支)的职能

对高校院系党委(总支)职能的准确理解和定位,是院系党委(总支)加强自身建设、在院系整体工作中发挥恰当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校院系党委(总支)开展工作的基本政策依据是《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及各省据此出台的有关规定,如《江苏省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等。

《工作条例》对院系党委(总支)的职责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即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加强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具体指导党支部的工作;领导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支持本单位行政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此六条规定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发挥院系党委(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而不是其他作用。实际上《工作条例》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它要求加强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发挥党的总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这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是在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工作领导的需要,也是高校及院系完成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需要,它克服和纠正了党要么包办一切,要么放任不管的两种极端倾向。但该条例没有对院系党委(总支)设置问题加以规定。我省的《暂行规定》对这一问题有了进一步的回答。《暂行规定》确定了“院系工作由院系党委(总支)和行政共同负责”的院系的领导体制,它细化和深化了《工作条例》,但该规定只有与每所高校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

从实践看,院系党委(总支)和广大党员、教职员工对政治核心作用、对完成工作职责的方式和途径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对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有的对政治核心作用的科学内涵把握不准,有的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乏力。这些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院系党委(总支)工作开展的不平衡,一些高校院系党委(总支)甚至在办学方向上、在凝心聚力上、在班子团结上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依据有关文件和院系党委(总支)成功的实践来看,院系党委(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内涵应该概括为:院系党委(总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核心方面,体现在党的自身建设和对思想政治工作及群团组织的领导方面,体现在保证、监督院系对上级精神和要求的贯彻落实以及对院系自身重要事项的参与决策方面。院系党委(总支)和行政是相辅相成的,在具体工作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对院系改革发展稳定共同负责,只是对不同工作承担的具体主体和发挥主导作用不一样。

二、院系党委(总支)发挥作用的路径设计与选择

在改革开放向纵身发展新的历史阶段,高校事业发展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院系工作呈现出复杂性、艰巨性、全面性,工作涉及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提升、创收增收、社会服务、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同时又面对着多个上级管理职能部门,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在这些工作中,院系党委(总支)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事业发展大局为重,以增强班子团结和凝聚力、战斗力为重,找准定位,扎实工作,切实承担起职责,发挥应有作用。

切实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是院系党委(总支)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院系党委(总支)建设要围绕思想、组织、作风进行,努力建成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并以此带动建成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学生骨干队伍。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教育广大师生员工,要求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据调查,院系党员教职工一般都占到全体教职工总数一半左右,如果党员队伍自身素质过得硬,则非常有利于院系教职工整体队伍的建设和提高。组织建设要以扩充和健全组织网络为重点,使院系党委(总支)覆盖和影响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哪里有工作哪里就有党的组织,要求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院系党委(总支)同全体党员、全体党员同非党员师生的密切联系,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院系党委(总支)成员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深扎根在思想中,全面落实在行动上,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院系党委(总支)加强自身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要腾出时间和精力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积极参与重要事项研究决策,是院系党委(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必然选择。江苏省的《暂行规定》对院系党委(总支)参与重大决策的参与方式、机制、事项都作了具体规定。也只有将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贯穿、渗透到整体工作中,才能使保证监督作用落到实处。目前高校院系党委(总支)负责人绝大多数是在文革以后成长起来的,长期又多是在高校工作,他们对高等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都比较熟悉,其自身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为他们正确履行和切实担负职责提供了保证。而院系党委(总支)参与和决定关于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要把握好度,一般应着眼于讨论的内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的要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院系党委(总支)在保证政治核心职能落实的同时,必须全力支持行政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避免以党代政。高校院系是按学科专业不同性质而划分设置的,其办学有特殊要求和规律,加之院系行政负责人又多是院系党委(总支)成员,因此要全力支持行政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调动一切力量,促进事业发展。

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是院系党委(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也有严峻挑战。无论从全国大气候还是院系小环境来讲,人心思发展,发展都很快,这是机遇;但同时也因人人求发展,而发展却不可能平衡,因而极易产生诸多困难和矛盾。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观念有不少需要突破,需要创新。院系党委(总支)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是发展,包括事业发展和创收增收。事业发展可以鼓舞士气、激励人心,创收增收有利于稳定队伍、解决问题。现在院系创收渠道单一,有的院系因专业等问题,面对创收举步维艰。院系党委(总支)要从发展的高度支持行政创收增收,这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重要手段。其次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做细做实。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始终围绕师生员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有的高校和院系从关心群众的生活小事做起,积极探索凝聚力工程,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第三是要常抓不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其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付出不求回报,但付出终有成效。

党政班子的团结和奋斗目标的一致性,是院系党委(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必须由人来落实。党政班子成员要从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有力量。大量的事实证明,只要院系党政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补台,事业发展就会比较顺利。因此班子成员应该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努力做到虽在职能上分却在思想上合,虽在工作上分却在目标上合。团结不仅需要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基础,还需要班子成员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具有宽广的胸怀,需要有较高的政治品格以及领导者共事的艺术。

院系党委(总支)作用和政治核心职能能否充分发挥,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体制的设计、制度的建设、经费的保障、工作的氛围等等。但只要院系党委(总支)坚持讲大局讲团结,准确理解《工作条例》,认真执行《暂行规定》,切实做好基础工作,院系党委(总支)就一定能够较好地履行职责。

——————————

参考文献:

〔1〕戴亚虹.高校院系(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途经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2〕胡浩民,钟强.关于高校院(系)领导体制的几个问题[J].党建研究,2007(7).

〔3〕李占军.高校院(系)党政领导共同负责制初探[J].高校教育管理,2008(1).

〔4〕钟强.高校院(系)领导体制:理论、实践和改革[J].学理论,2010(2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作者:李朝晖 董晓惠 宋清华

高等学校院系教育管理论文 篇3:

试论大学综合性院系的文化建设

摘要:院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单元,院系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学科性、特色性、创新性和独立性的特点。研究阐述了大学文化和院系文化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为例,就大学综合性院系文化的建设内容、方法措施与实施效果进行了论述。研究表明,构建特色鲜明、务实高效的品牌院系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文化整体的品位,提高创新性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院系文化:大学文化;文化建设:对策

文化是一个复杂、厚重的词语,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范畴,人因为文化而具有了灵性,社会因为文化而成就了文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自20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率先提出“校园文化”的概念以来,我国的大学文化研究经历了“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文化”三种不同概念语境的学术探索阶段。目前,我国的大学文化研究已进入具有独立学科研究特征的新阶段。相对于大学文化研究的如火如荼,我国对院系文化的研究则冷清得多,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十分有限,尤其是针对综合性大学的院系文化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为例,就综合性大学的大型综合院系文化的建设内容、方法措施、实施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院系文化建设提供经验与思路。

大学的每一个学院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沉淀。这里的“大型综合性院系”是指学科多、专业多、教工多、学生多的大的院系。相对于学科专业单一的院系,综合性院系的建设与管理,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难度大的特点,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功力。

一、大学文化与院系文化辨析

大学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词语。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大学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据统计,目前有关“大学文化”的定义不下20种,但它们并不矛盾。一般认为,大学文化是在大学长期办学的基础上所积累、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其基本内涵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校院二级管理的组织形式,院系是独立承担高校职能的基层实体单位。与大学文化类似,院系文化是院系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组织文化形态。院系文化以院系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知识及其专业(学术)为基础,具有被院系师生员工普遍接受、认同并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学术精神、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念,以及院系在建设发展中形成的物质、人文环境及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院系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院系文化凝聚在院系日常的教学活动、学生工作及各种事务管理当中,通过全院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表现出来。

一般认为,院系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亚文化,依附于大学文化而存在,受大学文化(包括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这种看法准确地反映了二者之间的主次、从属关系,但仅有这一层的阐释还远远不够。首先,大学文化是对院系文化的升华和提炼。一个大学的发展,伴随着众多院系的产生、发展甚至消失。大学文化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总结、综合、提炼以及升华,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其次,院系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有机”,包括物质上的“有形”和精神上的“无形”两个部分。物质上的“有形”主要指某个院系特色独具的建筑架构及环境布局,它们与校园的大环境和谐相融、紧密相依;精神上的“无形”是指院系独特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元素,已融入大学文化的血脉和精髓,永久传承、铸就校魂。再次,院系文化对大学文化发挥着比较大的能动作用。高水平的院系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文化整体的品位,院系文化与大学文化发生的频繁的联系和互动,能动地作用于大学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创新的全过程。一个有特色、有影响、价值比较高的院系,甚至可以撑起一所大学的旗帜,代表一所大学。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斯坦福大学的工程系等。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其大学文化与院系文化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和谐统一的。

作为群体文化,大学文化与院系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比如,二者都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特征、功能和组成部分。但二者在空间上、主体上和内容的侧重上存在差异。院系文化具有一些特殊性。第一,学科性。院系是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阵地。院系一般是以一个学科或几个相近的学科为基础而组建起来的。同一学科(群)的人们有比较相近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学术追求。这就造就了一个院系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文化内核和文化风格。第二,特色性。特色性是指院系文化的特色更加鲜明。大学文化的特色是高层面的提炼,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标识,而院系文化的特色就是实实在在的学科特色,强调的是学科标识。第三,创新性。虽然在本质意义上,大学文化和院系文化的创新精神是一致的,但后者深深打上了学科或专业的烙印,院系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多的是创新和弘扬本学科的专业文化。第四,(相对)独立性。虽然院系文化依附于大学文化,但在履行大学职能的时候,院系往往直接与社会打交道,社会更认可的是院系的形象和实力。此时,院系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相对)独立地发挥着影响和作用。认识院系文化的这些特殊性,有利于明确院系文化的建设方向,对院系文化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二、院系文化的建设内容

按照定义,院系文化的建设内容包括院系精神、制度、环境和行为四个方面。但归根结底,文化是人的文化。从人的角度来说,院系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种:

(一)教风建设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教”是人才培养的第一关键环节。大学最重要的责任是树人,而树人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师德师风(教风)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质量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师德师风和教学技能。

师德师风建设强调一个“德”字。德,即师德。师德高尚,教风自正。首先,院系要树立“育人第一”的理念,把专业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其次,院系要重视师德师风的培养,要采取有效的文化和政策措施,促进师德的培养。再次,强化教学技能的培养。传帮接代、教学督导、课堂观摩、讲课比赛等都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方法,院系要多鼓励、提倡教师运用这些方法。最后,院系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老中青结合、学科交叉互补,形成年龄梯队合理、学科结构优化、经验丰富、闯劲儿十足的高水平专业教学队伍。

(二)学风建设

学风主要指学生的学习之风(广义上还包括教师的治学之风)。“学”是人才培养的第二关键环节。“学不教,师之过;教不学,生之惰”,多年的教学与管理实践证明,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经济技术发展迅猛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学习风气却每况愈下、不容乐观,并呈现出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的趋势,长此以往,对大学生的发展也是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的。因此,大学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学风建设强调一个“勤”字。勤,即勤勉、勤奋。勤奋治学,学风自优。想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关键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院系要经常因势利导地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自觉远离和抵制社会上的各种不良诱惑,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知识与技术上。与枯燥、僵硬的说教相比,规范律人、政策励人、榜样树人、师德感人、文化育人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良方妙药。

(三)管风建设

管风,就是院系党政管理者的工作作风。“管”是人才培养的第三关键环节,是影响院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外部因素。

管风建设强调一个“务”字。务,即服务。服务至上,管风自清。院系要建立风清气正、民主和谐的院系管理之风,必须改变落后的教育管理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管理的本质是对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进行僵硬的规训和教化。在制度建立和管理过程中,多一点人文心、事业心、智慧心、服务心和关爱心。院系要建立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平等关系,推崇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

三、大学综合性院系的文化建设措施

笔者以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为例展开研究。水利与环境学院是郑州大学的第一大工科学院,始建于1959年,现有教职工140余人,下设4系(水利工程、环境与市政工程、地理信息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综合管理办公室,设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每年招生规模大约为500人。水利与环境学院涉及6个一级学科,12个二级学科,其中,3个省一级学科、1个省二级重点学科。水利工程学科在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科评审中获得第9名,成为郑州大学4个进入全国高校前10名的学科之一。可见,水利与环境学院是典型的“四多”综合性学院。如何理顺关系、纲举目张,成为学院文化建设的关键。综合多年来的经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设计院徽、院训和形象标识系统,彰显特色文化精神

2009年,在学院50周年院庆之际,学院工会向社会广泛征集学院文化标识方案,并最终形成了“以水为主体,融合环境、地理信息、交通要素”的院徽方案、“厚德、博学、求是、开拓”的院训以及“纪念封、册、卡片、摆件”等文化主题形象标识系统。这些文化随着“水环人”而传向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此外,学院大楼办公环境设计,浸润着水文化的意蕴,让人置身其中,如沐春风春雨。这些“精铸院魂”的措施,树立了水利与环境学院的整体形象,弘扬了水环精神,影响了每一个“水环人”。

(二)整合学科优势科研平台,凝练全院特色研究方向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学院存在着学科多,研究方向不集中,团队力量分散,各学科基本平行发展,无明显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的问题,与院系文化“学科性、特色性”的特点格格不入。学院“教授委员会”经过充分的调研和集思广益,提出了整合学院优势学科科研平台的思想:构建“水工程安全与防护”“水工结构与新型材料”和“水资源工程与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科研平台,其下凝练若干特色研究方向;各平台设首席科学家,实行主任负责制,组织相对独立,具有相应的职责和权利;各科研单位和人员依据自己的情况围绕这三大平台进行排列组合,促进学科交叉,突出学院科学特色,变劣势为优势。

(三)强调教学中心地位,注重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水利与环境学院具有重视教学的光荣传统,始终把教学放在工作的核心位置。教学是职称晋升、奖优评先的先决条件,任何在教学中出现较大问题的教师,除受到院校规定的处罚外,无论其他表现

如何突出,都实行一票否决制;无论教师什么职称、职务的高低,任何专职教师都必须给本科生上课:教学督导、课堂观摩、讲课大赛是学院规定的、自觉的教学活动,每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学院规定,新进教学人员,不论职称、职务,都必须试讲,助课满一年并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而且第一年必须板书:学院“教学督导组”制定了《课堂教学基本规范》,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课前准备、课堂到实践及考核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学院还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在教学、教改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学院的一系列措施,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推进全员育人工程

由于“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学习态度呈现出比较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多校区模式又导致师生距离、关系的拉远,水利与环境学院从2009年开始,启动全员育人工程项目。其核心思想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建立大学生与导师之间明确、固定、连续的思想交流、专业发展指导与专业知识学习关系,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科研水平,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大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学院要求导师要和大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比较亲密的联系,与他们谈心、交朋友,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近年,全员育人工程有效促进了院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曾作为典型在全校和国内相关会议上推广。

(五)崇尚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院系文化

科研创新是高校教师的第二重要素质,也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践证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往往教学科研两相长,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学习创新两突出。学院出台了强有力的措施,对在科研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奖,对创新能力突出的大学生给予特别奖励。学院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带进课堂,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尽早历练科研能力。在专业教学上,学院着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突出创新特色,有利于提升院系文化品位。

此外,学院还十分重视院工会组织建设及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和“教代会”等组织的作用,为院系各项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四、结语

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水利与环境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综合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评比中,每年都在全校名列前茅。这里仅以学生创新为例,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75篇,申请各种专利154项,获得各种竞赛奖励457项,完成创新实验项目(国家级和校级)51项。学院的文化建设实践表明,高水平的院系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大学文化整体的品位,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院系文化建设十分重要和必要。

责编:清善

作者:王金鑫 王秀林 张贺祥

上一篇:学生处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电大招生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