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体制转变策略研究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财税统计一直是企业及地方事业单位建设的重心,切实保证企业的发展与地方事业单位的平稳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财务收入形式多种多样,统计方法与统计规范也发生了改变,优化财税统计工作能帮助地方事业单位更好的实现财政指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统计体制转变策略研究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统计体制转变策略研究论文 篇1:

国内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16年:回顾与思考

摘要: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由研究“如何教”转向“如何学”,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逐步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文章利用CNKI对国内16年(1993-2008)来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从研究的基本趋势、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研究发现国内二语学习策略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所采用的研究视角有了很大变化,在研究方法上逐渐出现了以实验研究、混合研究等为主的定量研究,但是我国学习策略研究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研究内容不断增多但未得到深化;第二,研究方法中问卷调查仍占了主体;第三,学习策略与教材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策略教材存在空白;第四,策略训练意识淡薄,训练方法和步骤亟待改善等。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趋势;内容;方法;问题

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由研究“如何教”转向“如何学”,语言学习策略受到研究者们极大的关注。尽管学界对学习策略在语言习得中的归类尚存争议,但从理论上讲,学习策略的研究有助于解释二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进一步了解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元认知、认知、社会

和情感过程,揭示学习者的内部认知机制和外部影响因素;在实践上,二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对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者普遍认为,英语学习能否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业成就,与是否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联系紧密。[1-3]

1975年Rubin发表了WhattheGoodLanguageLearnersCanTeachUs的文章,标志着第二语言(L2)学习策略研究的开始,二语学习策略研究逐渐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在我国,外语学习策略(Foreign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简称FLLS)研究从1984年开始萌芽到1992年仍处于起步阶段,至1993年后策略研究全面启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4]全面启动阶段的研究成果丰硕,对于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文章以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我国二语学习策略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

一、研究方法

高一虹(1999)在《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把研究方法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三类。[5]基于这一分类,笔者利用CNKI对1993-2008年16年间国内10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二语学习策略研究的论文进行了检索,从研究的基本趋势、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几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过去16年来国内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根据检索统计,最后确定了其中的22篇为理论研究、148篇为实证研究(表1),从研究的基本趋势、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这170篇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内二语学习策略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所采用的研究视角有了很大变化;在研究方法上则以定量研究为主。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趋势

由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过去16年中,国内二语学习策略研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93-2000年间,共有36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占论文总数的21%,这一时期年均5篇文章发表,表明学习策略研究表明虽全面启动,但研究人数尚不多,覆盖面尚不够大;2001-2008年间,共有134篇论文发表,占论文总数的79%,这一时期每年所发表的研究论文基本上都在16至20篇之间,比前8年有了量上的飞跃,这一现象表明二语学习策略研究在国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折射出外语教学重点由“教”向“学”转变。

(二)研究内容

在过去的16年里所发表的有关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的170篇文章中有22篇属于理论研究,占总数的13%;有148篇属于实证研究,占总数的87%。实证研究又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包括观念策略的偏爱与变化及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研究;而微观上则包括听力策略、阅读策略、口语策略、写作策略、词汇策略等研究。

1.理论研究。针对我国外语学习的特点,研究者们从理论上对二语学习策略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对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学习策略的结构和类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6-10],主要包括综述和理论构建两大类。在这些理论当中,文秋芳的策略分类理论尤其引人注目,该理论强调策略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突出了策略系统内部的层阶性。研究者还发现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受到如语言学习观念、学习者因素、年龄、性别、动机、心理类型、焦虑以及学习者的个人背景等诸多要素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已经越过了“借鉴、模仿”阶段,进入了“融合、创新”阶段。[4]

2.实证研究。从观念、策略的偏爱与变化以及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等宏观层面来看,1993-2000年间仅发表了13篇,而2004-2008年间共发表44篇。这44篇文章与之前的文章相比在研究视角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袁凤识,刘振前,张福勇(2004)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6种学习策略的使用上都有显著性差异。[11]葛炳芳对英语学习动机、观念、策略三者关系等进行了实证研究;[12]秦建华,王英杰从元认知策略入手,探求学生的学习观念,引入了策略培训;[13]张庆宗就外语学习观念对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被调查的学生较多地使用元认知策略,表明他们具有较强的元认知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14]这些研究引入了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应该尝试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教学任务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教学,用策略管理学习。对于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和语言成绩关系的研究大多表明语言学习策略对语言成绩有促进作用,但至于哪些具体的策略对成绩有促进作用则有不同的结果,这可能与策略和成绩的测量工具以及被试的不同有关。当然其结果不同也和策略的分类不同有关,对语言学习策略进行必要的分类不仅能对学习者使用的语言学习策略有全面的认识,且有利于对其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所以进一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学习者的策略分类标准和分类系统、设计出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语言学习策略问卷显得尤为重要。

微观层面见表2(内容栏中,1——观念、策略的偏爱与变化策略;2——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3——听力策略;4——阅读策略;5——口语策略;6——写作策略;7——词汇策略;8——理论研究)所示,无论是听力策略、阅读策略、口语策略、写作策略,还是词汇策略研究成果在最近5年内总体上都在提高,多于过去11年发表的文章;变化尤为明显的是写作策略,从没人研究发展到6篇文章的发表;其次是口语策略,近五年的论文成果近乎于过去11年的3倍。这些突出变化表明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写作策略研究的缺失以及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另外,各个策略的研究正趋于平衡发展。这说明不管是在宏观方面或微观方面,我国对学习策略的研究真正进入繁荣时期。

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国内已经在实证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上取得很大进展,可见我国对国外理论的引进和借鉴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并开始结合国内教学着手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根据对论文研究方法的分类统计,在过去的16年里,国内学习策略研究中非实证性研究如思辨性的理论探讨和综述类的共占13%,而基于统计数据的描写性和实证性研究的文章共有148篇,占论文总量的87%,处于主导地位(见图4)。

研究方法分类统计结果显示:在148篇文章中,定量研究90篇,占文章总数的60.8%;定性研究的文章只有10篇,仅占总数的6.8%;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文章48篇(实际上这些文章中,部分仍然以定量研究为主),占总数的32.4%。由图4可以看出,在2001年以后也就是在16年的后半个时期,三类研究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发展趋势:定量研究迅速发展,以年均10篇的速度增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从2002年起开始以年均至少5篇的增幅明显攀升;定性研究在2001年骤然上升后缓慢发展。此图表明在国内学习策略实证研究中,定量研究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则在近几年得到关注;而定性研究则倍受冷落;同时也这一现象也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在科研中已掌握了实证研究方法,并且也逐渐认识到单靠一种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在信度和效度上都远比不上使用多种方法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靠,所以在实际研究中,人们常常混合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5]

实证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最多,实验研究也得到一定重视,2004-2008年5年间的文章数量比1993-2003年11年翻了一番,混合研究(问卷调查与访谈,问卷调查与试验等)是过去的5倍,这些数据都说明,我国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方面正向着均衡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新动态

我国的外语学习策略研究自1993年以后全面启动以来,由过去的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数极少、研究对象单一、研究范围有限、成果不多一直到今天的蓬勃发展,研究由点到面,由表层到深层,逐步深入,研究范围和对象逐步拓宽、研究方法逐步多样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16]从学习策略的界定、结构分类、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到学习策略的使用与语言学习成绩的关系的研究都表明国内学习策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当前,我国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呈现出新趋势、新变化、新动态:第一、重视学习策略培训(为引进国际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南京大学于2003年8月12-18日举办了首次“英语学习策略培训与研究”国际研修;第二、学习策略呈现出从心理学、策略的发展变化过程、儿童策略的“利用缺陷”以及网络条件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多视角、多学科进行研究的多元化特点;[17-19]第三、研究方法步入质、量化相结合的成熟发展阶段。

四、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学习策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第一,研究内容(从学习环节的研究转向较高水平的认知策略研究和情感策略研究;从探讨学习策略概念结构要素转变为构建由理论指导的科学的学习策略体系)不断增加,但未得到深化;第二,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近五年内综合研究、实验研究都有所增加,但问卷调查仍占了主体。第三,学习策略与教材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学习策略培训不能离开教材内容而单独进行,策略教材存在空白;第四,策略培训未得到广泛推广,师生策略训练意识淡薄,训练方法和步骤亟待改善等。

五、结论

16年来,我国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今后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扩大研究对象、研究地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向纵深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更加重视实验和应用等实证研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注重策略应用,在教材编写上,要把语言内容和学习策略融为一体,从而使课堂教学中语言教学和策略培训相结合;加强师生策略培训,增强策略使用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RODELLIS.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2]STERNH.H.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

[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39-45.

[5]高一虹.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8-16.

[6]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5):586-590.

[7]黄旭.学习策略的性质、结构与特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0(4):85-92.

[8]魏声汉.学习策略初探[J].教育研究,1992(7):21-24.

[9]胡斌武.学习策略的结构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21-123.

[10]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袁凤识,刘振前,张福勇.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差异研究[J].外语界,2004(5):25-32.

[12]葛炳芳.关于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观念、策略关系的一项实证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6(1):14-23.

[13]秦建华,王英杰.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J].外语界,2007(2):73-81.

[14]张庆宗.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41-244.

[15]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6]王立非,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培训与研究在中国——记全国首届“英语学习策略培训与研究”国际研修班[J].外语界,2003(6):49-54.

[17]李菲菲,刘电芝,刘宝根.儿童策略的“利用缺陷”研究[J].心理科学,2005(2):272-276.

[18]林莉兰.网络自主环境下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研究——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实验[J].外语研究,2006(2):39-45.

[19]杨翠萍,刘鸣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任务教学为手段实施协作学习策略[J].外语界,2005(3):49-54.

作者:陈海英 李丽霞

统计体制转变策略研究论文 篇2:

有关于优化财税统计工作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摘 要:财税统计一直是企业及地方事业单位建设的重心,切实保证企业的发展与地方事业单位的平稳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财务收入形式多种多样,统计方法与统计规范也发生了改变,优化财税统计工作能帮助地方事业单位更好的实现财政指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财税统计工作;优化方法;策略研究

目前,财务统计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与改善,统计方法也由原先的描述统计变为推理统计。地方事业单位财税统计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对地方企业财税征收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当前地方经济的发展现状,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优化现有的财税统计,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升财税服务经济能力

地方财务税收源于经济,同样也应服务于经济,因此,地方财税部门应树立正确的税收经济观念,将税收服务的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坚持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摆在财税统计的重要位置,将服务思想贯穿到统计工作中,促进地方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针对地方企业在发展上遇到的难题,相关财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扶持与帮助,这样既保证地方企业的正常发展,又提高地方财务税收的总量。在财税统计工作中,组织收入与执行政策要深刻贯穿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地方财税统计部门,要不断更新统计方法,拓宽市场,充分发挥财税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骨干企业,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税收,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二、提升财政抗击风险能力

财政赤字与债务一直是地方及国家财政统计部门面临的风险与难题,是财政收支矛盾的体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利。因此,在财税统计工作上,要加强抵抗财政风险的能力,运用合适的手段来稳定当前财税部门的经济税收,消除财政赤字。从目前我国的财税消赤减债的工作现状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各别财税统计较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的县、乡镇的财务赤字与债务依然存在很大问题,使地方财税部门面临很大的风险。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现有的优化手段是地方财税统计部门要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加强对地方债务的统计管理,主动介入赤字调查,提前做好财政赤字的预防工作,将财务风险尽量降到财税部门承受能力范围,对地方已经发生或者无法利用现有管控手段的债务,要尽可能的统计到具体的债务数量,落实统计管理责任,通过财税部门征收的各项资金来平衡债务与税收,消赤的工作中做到逐步清偿,调整税收资金的支出,确保地方税收首先用来偿还原有债务,在资金有剩余的情况下再进行企业的扶持工作,这样坚持几年的管理,地方经济必然有较好的发展。

三、建立信息化的财税统计系统

现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各项工作都实现了高效的处理,尤其是财务统计工作,现代计算机使财务会计摆脱了账本式的手工处理,财务统计工作变得更加准确、快速,并且利用现代计算机强大的数据计算功能,会计人员可以更全面的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比对往年的数据,判断具体的某一项目发生变化,为管理层及地方财政部门提供调整依据。因此,在实际的财税统计工作中,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统计系统,财税统计人员将搜集到的具体数据信息进行分类与整理,针对某一时期地方企业财务征收情况进行分析,整理详细的企业发展现状,地方财务部门根据统计部门提供的具体数据,将财税资金进行合理分配,调整现有产业结构,使地方企业得到政府稳定的扶持,不断提升财税统计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保证未来的很长时间内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

四、推进财税改革,完善理财机制

基于地区财税统计部门统计手段落后的情况,要不断引进先进的统计理念,使统计工作能切实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财税统计改革上,首先要完善县级财政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本地区的财税统计办法,具体完善原则以借鉴与融合为主,使现有的管理体制既符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又融合了现代化的统计理念,以便更好的进行财税统计工作;其次,要加强预算统计对照工作,财税统计工作对资金的预算管理也是重中之重,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对于地区财政的预计征税总量要进行事先评估,在统计工作完成后,对照预算总额,明确实际统计与预算存在的差异,分析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最后,要完善现有的理财机制,针对地区事业单位多采用陈旧、单一的理财方法,在优化统计工作时,应不断完善财税理财机制,更新统计与财务管理的方法,引进现代企业的统计理念,不断提高地方财税统计部门工作能力。

五、加强统计人员素质建设

地方财税统计部门完成统计工作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统计人员,因此,要努力提高统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围绕打造一支素质全面、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财税统计人员,倡导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进行财税统计工作。在统计业务能力方面,地方财税部门要不断更新财税统计人员的理念,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加强财税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满足现代化社会财务统计的需求;在廉洁高效建设方面,要提高财务统计人员对求真务实、廉洁清明的认识,不多报、不少报、不漏报,贯彻以事实为主的理念;在管理方面,要提高财税干部队伍的素质,不断完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建立统计人才晋升机制,提高队伍活力,加强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进而推动财税统计工作的高效进行。

六、结语

总之,财税统计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工作,要不断强化财税统计的服务职能,更新统计理念,利用现代化的统计手段获得高效的统计分析,完善财税部门的理财机制,加强财税统计部门对统计人才的培养与管理,使统计工作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红.统计理论对财税统计工作的指导作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

[2]沙文明.多措并举做好金融财税工作[J].创造,2013(07).

[3]无锡市统计局课题组,滕兰英,杨晋超.财税信息共享体系探索与实践[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03).

作者:张雪

统计体制转变策略研究论文 篇3:

人力资本视野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文章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出发,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提出了在人力资本理论视野下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人力资本 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建设 机制 创新

[作者简介]杨敏恒(1962- ),女,湖南永州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湖南 永州 42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06CJG001)

[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组织发展的快速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日益明显,这些变化将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并加以研究。

一、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人力资源的内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是指形成财富的来源。一类是自然资源,另一类是来自人类自身的知识和体力,称为人力资源。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首先正式提出人力资源概念并加以明确界定。从能力角度或从人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源具有不同的定义,并且从能力的角度来理解更接近它的本质。人力资源的本质就是人的能力,人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人力资源的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的界定,有人定义为“一个地区或国家具有智力或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也有人定义为“一切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还有人把“能够从事生产活动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统称为人力资源,与物资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等相对应。综合起来讲,人力资源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可以统称为劳动能力;这一能力要能对财富的创造起贡献作用,成为财富形成的来源;这一能力还要能够被组织所利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作为高校的一项宝贵而重要的资产,能够为高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它的成本或价值可以为经济市场提供劳务,并创造赢利或盈余。所以,高校人力资源是一项宝贵而重要的人力资产,其巨大无比的威力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逐渐显现出来的,中国高校目前的人力资源构成基本上是三个部分:管理队伍、教師队伍、其他服务人员。

2.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力资本理论”。1959年舒尔茨发表了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第一篇论文《人力资本——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进而奠定了他“人力资本理论之父”的地位。该理论认为,教育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生产功能,指出教育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带来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大力提倡教育投资,从而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以此为基点,人力资本成为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非常热门的新兴学说。这一理论很快被许多国家接受并成功付诸实施。

人力资本理论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他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金。他和其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一样,主张资本概念的扩展性和普遍性;主张把有效的理论作为“预测”未来的工具,而不只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一种文学描述;强调对信息和劳动力市场的调查。人力资本理论的投资观令人耳目一新,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传统看法,从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选择。

3.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本理论自创建以来,其内容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成分。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活动是使蕴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活动。第二,人力资本增长的速度比物力资本增长的速度快得多,投资于教育比投资于物资设备更为有利。第三,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第四,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信号。

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之中,一个国家要对所需的各种人才做出长远的规划,然后按计划执行,实际上是很难办到的,只能遵循“有需求,就供应”的原则。对高等职业院校各个专业的投资,都只能按市场需求来安排。但是,教育制度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改变一个要素,其余的要素也就随着发生变化。因此,把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过分狭隘地固定化是不恰当的,整个经济始终是在平衡和不平衡中发展的,教育也是在适应和不适应中发展的。

二、人力资本理论视野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

1.加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投资力度。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积累和增长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之所以能保持经济高速持久地发展,关键就在于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投资。目前,我国经济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总量有限、教育有效投入不足、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等问题,人力资本的存量与经济运行的需要不相适应。但究其根源,教育投入不足是导致我国人力资本匮乏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需求,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为此,应加大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除政府财政拨款外,还要采取多种投资办法,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加大企业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投资,通过委托培养的方式,让教师到企业去接受培训,节约一定的成本。第二,鼓励社会团体、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等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捐赠。第三,学校通过校办企业、科技服务创收等自谋收入,把经营利润的一部分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中。学校除了以人、财、物这些有形实物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中外,还可以以无形资产作为投入,如学校的知名度、信誉度等,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2.建立高职师资队伍引进机制。在解决高职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高职培养人才的“能力本位”特点,构建起独特的师资引进机制。一方面要广开师资引进渠道,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水平教师来增加高职教师的数量,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积极采取措施,面向企业和科研机构招聘优秀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引进中要突出教师的“应用技能”这一重点,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从生产一线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做兼职教师,不断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3.建立高职师资队伍结构调整、培训和培养机制,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率。大力调整现有师资结构,其重点就是要使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人员占有合理的比例。特别是面对“双师型”教师的缺口,仅靠引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立足于自身的师资培训与培养,使现有的教师向“双师型”发展转变。为此,必须构建全新的高职师资培训培养机制,即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让高职院校和产业界广泛合作,建立独特的高职师资培训培养机制。企业的广泛参与,提供了师资培训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联合成立科研基地、实验基地等,派教师到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有了这种校企合作,学生进行“真枪实弹”的实践锻炼就有了机会,教师也就有了学习提高的条件。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必须大力依靠特有的高校师资培训机构、重点大学的高校师资培训基地、省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等机构,通过让高职教师在职申请学位进修、访学进修等多种途径对高职师资进行培训培养,以提高高职师资结构的学历层次,并造就一批专业带头人,使高职的师资结构趋于合理。

4.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人力资本具有时间性特点,长期的闲置或用非所长等都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要改变传统的用人制度,开展人才的有序流动,使各层次的人才都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建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机制。

一是要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师资队伍管理中的作用。一般来说,人的激励程度越高,管理的效应就越大,也就是说,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首先,要挖掘教职工的内在潜力,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潜在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次,要建设一支稳定的、强有力的教师队伍。采取多种激励方法,恰恰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教职工的不满情绪,进而增强其安全感、满意感,增强学校对教职工的吸引力,最终达到稳定教师队伍的目的。第三,要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手段,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这样,可以使先进的人受到鼓励,也可以使表现一般和较差的人受到鞭策。

二是推行全员聘任制,优化师资队伍。为了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积极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建立教师职务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笔者所在的学校(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针对现行的用人制度中存在的教师队伍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缺乏外部竞争压力、晋升中过多考虑资历因素等弊端,从1997年起在教师任用中实行全员聘用制和末位淘汰制,推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的办法,效果很好。除此之外,通过公开招聘国内外英才,也是高职院校在短期内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是改革分配制度,拉开收入差距。当前,高职院校都相继建立了校内津贴分配制度,如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淡化身份、岗位津贴的动态管理,按岗位、业绩、任务定酬,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等。这些措施进一步拉开了收入差距,使教职工的收入得到了增长,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对稳定人才、吸引人才起到了積极的作用。

总之,人力资本理论无论在经济界还是教育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意义和价值并未随着对它的批评而消失。其中,最核心的是关于现代教育与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它不仅成为教育经济学赖以成立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成为一切经济计划和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而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严重制约着人力资本的提高,但同时也为我国在人力资本领域的提高和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深刻认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对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祥.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机制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2](美)西奥多·W·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统计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3]毛亚庆.论市场竞争下的大学发展战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3-10-21.

[5]毛亚庆.论市场竞争下的大学发展战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6]丁振平.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7]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6-07-04.

作者:杨敏恒

上一篇:机关党建年终工作报告下一篇:公司两委公司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