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功能测试用例

2023-0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手机短信功能测试用例

数据库测试用例虚拟仿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本文介绍了数据库测试用例虚拟仿真系统的研究方法与设计思路,提出了以语义知识库推理法则为代表的三种计算机数据库用例生成仿真数据方式,为高等院校数据库类课程实验以及企业应用软件测试提供了相应的仿真数据与实验环境。

关键词:数据库;测试用例;仿真实验

●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如电子商务、网上售票、医疗、超市等)在设计数据库时都需要运用海量的真实数据进行性能、功能以及压力测试,以保证软件上线后的正常运行。但是,要想得到海量的真实数据,对大多数测试者而言都不太现实,这一方面是因为渠道问题无法大批量获取原始数据,另一方面如果采用人工录入,需要耗费的巨大的人力、物力,如北京某商厦百货业管理系统,在上线前由4个计算机专业录入员花了近20天的时间才完成了10万条记录的数据录入的初级测试,而离系统饱和测试(100万条)还相差很远。而对于其他大型的软件如12306售票系统等,需要的测试数据会高达上亿条,这对于一般手工录入来说是无法完成的。为此,本项目研究的是一个“数据库测试用例自动生成虚拟仿真系统”,该仿真系统可以借助语义知识库、智能算法,并通过接口程序为主流数据库提供用例自动生成仿真数据,以检验数据库的承载力,以及应用软件的可靠性,从而为数据库课程实验以及企业应用软件提供相应的仿真测试数据。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国外研究创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创造了一批比较优秀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其中,典型自动化测试框架比较有名的有Automated Testing Specialists Inc提出的基于数据驱动的自动化测试方法以及GUI测试方法、Mercury Interavtive Inc提出的关键字驱动自动化测试方法及录制/回放式的自动化测试方法。

从国内学者对自动化测试领域的研究现状来看,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软件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技术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国防科技大学的单锦辉(2002)博士将迭代松弛法改进之后再用于测试用例自动生成,并开发了完整的系统原型[1];贺滢(2015)首次提出了应用粒子群算法自动生成测试用例,并且在智能寻优算法的基础上对TC自动生成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刘慰(2018)等人提出一种以遗传算法为核心的测试数据生成方法,自动生成测试数据并且使用XML文件来记录测试结果[3];侯俊(2018)等人针对现在Web测试主要依赖人工测试的问题,在Web测试生成单个测试用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WSDL文档和形式化模型树Web服务操作测试用例的自动生成方法,该方法大幅度提高了Web测试用例生成的效率,节省了测试消耗的时间。[4]

但国内目前数據库用例测试的地位不高,大多数的公司还只是停留在软件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功能(软件交付前的功能、性能)测试上,没有一套完整的数据库用例测试标准化准则,也缺乏完全商业化的操作机构,其主要原因是数据库用例测试需要大量的人力及时间成本。但在大数据发展趋势下,数据库管理系统不断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大量数据。因此,就国内现状而言,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技术使用价值大,应用前景广,但研究普遍相对较少,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主流数据库的测试用例系统的相关报道,同欧美国家软件测试行业的差距较大。

● 系统的设计思路及方法

本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是在大数据测试用例上,不去关心具体应用软件的数据库怎么设计,而是根据现有流行数据库的通用字段结构,按字段类型设计出一个通用的数据结构模型,然后再定义语义知识库、关联条件库、语义种子库,以及原始字库等,并以此作为支撑,提供应用软件数据接口。这样,在遇到不同的应用软件时,只要捕捉到应用软件数据库表的结构(或人工提供),然后通过接口程序匹配,给出生成条件,即可开始生成海量数据。系统设计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数据库测试用例生成,实际上是结合了智能算法、语义知识库、文献研究演绎等相关智能化知识体系加上程序设计而完成的一套比较复杂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

本系统的设计原理是由测试用例自动生成工具自动捕获数据库应用系统表,从而获得数据库中的表、表结构及其属性信息等。在为其生成测试用例的时候,既能判断出表参照关系是否存在循环关系,也能显示生成表测试用例的先后顺序,同时为了能让用户直接明了地看到数据库之间的直接参照关系,自动生成工具也能将表之间的参照关系可视化。[5]

目前,本系统可以通过三种方式生成测试用例,如下页图2所示。

一是基于已有的语义知识库让计算机按照一定的语义规则推理自动生成测试用例。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含语义类型的字段内容,如姓名、地名、商品名等,通过构建相关类字段的语义知识库以及普通字库,生成时由用户按需要输入相关语义种子,构建用户自定义的语义种子库,然后结合遗传算法调用字库,生成符合语义规则的数据内容。

二是从已有的同种或异种关系数据库中直接导入生成。

有时在生成某一数据字段时,需要用同种数据库或异种数据库的另一数据表数据来生成,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学生表包含学号、姓名、性别、系部、出生日期,课程表包含课程号、课程名、学分,选课表包含学号、课程号、成绩,其中选课表中的学号及课程号分别需要从学生表和课程表的数据中生成,这就需要在生成选课表时,调用学生表和课程表的数据进行导入,这是同种数据库的导入生成。有时同类系统如船务管理系统、货物管理系统,用的不是同类数据库,但某些数据类型内容相似,引用时,则需要异种数据库数据的导入。这种导入方式,在导入前提供通常用的数据库的接口程序,需要引用哪种数据库,通过设置接口程序实现对接,然后再由用户设定一些导入规则,如生成数量、时间范围等,即可实现同种或异种数据库数据的导入生成。

三是根据表的结构和属性以及用户指定的约束规则随机自动生成。

此类数据一般是针对时间类、数字类和非语义字符类数据,可以通过用户给定约束条件,如生成数量、数值/时间范围等约束条件,按一定算法自动生成,为了灵活高效管理字段实例引擎,引入“时间、非语义类字符、数字(含整数和实数)、逻辑”四种类型引擎接入插件。整个系统对自动生成的表测试用例可以进行维护。数据库用例仿真实验系统的功能实现如图3所示。

● 系统的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本系统设计完成后,笔者对所在学校设置了数据库、软件工程等课程的班级开设的60多个实验案例及软件作品进行了测试用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实验的数据表中80%的数据可以直接利用本系统生成,剩余的数据通过重新定义语义规则也基本上可以全部实现,同时本系统还针对地方企业进行了应用软件用例测试分析,如某船务代理有限公司的船务代理系统,生成了100多万条数据进行压力测试,还有山东工商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财经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的全国大学生体质上报系统,也是采用该仿真系统瞬间生成数万条仿真数据来进行压力测试,如图4所示。

本系统主要体现出以下两个特色:

(1)通用性。本仿真系统设计完成后,可以通过数据库接口程序,与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主流数据库对接,实现了主流数据库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具备了数据库用例的通用性。

(2)智能化。通过运用算法模型,设计语义知识库及表与字段的模型库,智能化地与应用案例数据库进行匹配,实时生成海量仿真数据。

● 结论

数据库用例测试仿真系统是按照用户需求,为应用软件特别是数据处理量非常大的应用软件瞬间智能化地生成海量仿真测试数据,以检验软件的可靠性及数据处理压力的最大临界值,为企业数据的备份转储或数据库的升级提供预警,减轻了测试人员繁重的手工劳动。

目前,本系统主要实现了ACCESS、MYSQL、SQL-SERVER几种数据库之间的对接以及常规数据的自动生成,但对一些特殊字段类数据,如图像、声音、二进制等数据格式,还无法自动生成,课题组将在后期继续研究针对大型数据库以及特殊字段的自动测试生成,并将研究成果向社会推广。

参考文献:

[1]单锦辉,高仲仪.面向路径的测试数据自动生成工具及其图形界面Tcl/TK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01):74-77.

[2]贺滢,徐蔚鸿,李杨林.基于RACPSO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6(05):67-70.

[3]劉慰,应新洋.基于遗传算法与XML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执行系统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8(02):44-47.

[4]候俊,周红,马春燕,等.面向WEB服务的测试用例自动化生成方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02):14-15.

[5]张文祥.关系数据库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杨爱民 吴志磊 刘洁

第2篇:第六章 编写测试用例和测试计划

主要内容: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方案;软件风险分析

1. 软件测试计划

1.1 软件测试计划的简介

1测试计划概念:测试计划在测试中处于中心位置,它阐述了测试准备工作和执行测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形成了测试过程质量保证的基础。

2测试计划的作用:组织和管理测试;使测试工作和整个开发工作整合起来;资源和变更事先最为一个可控制的风险。

1.2 如何编写软件测试计划

1认识测试项目不仅仅只有单一测试计划

2避免不分析直接进行测试阶段日程安排

3避免测试任务的安排超前于开发任务

4避免有些系统测试类型无法按期进入测试

5不正确的变更测试计划

6测试计划里明确更新周期和暂停测试原则

7测试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

1.3 测试计划包括:简介,目的,范围,测试策略,进度,缺陷的严重程度的定义,风

险分析。

2. 软件测试方案

2.1 软件测试方案的概念

软件测试方案描述测试的特征,测试的方法,测试环境的规划,测试工具的设计和选择,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测试代码的设计方案。即包括以下几点:

 明确测试策略(黑盒,白盒,灰盒等)

 细化测试特征

 测试用例的规划

 测试环境的规划

 自动化测试框架的设计

 测试工具的设计和选择

2.2 软件测试计划于软件测试方案的区别

 测试计划是组织管理层面的文档。测试方案是技术层面的文档。

 测试方案需要在测试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测试计划提出“做什么”,测试方案明确“怎么做”

 回报的对象不同,测试计划向领导汇报,测试方案是组员共享该文档

3. 软件测试的风险

 软件需求风险

 人员的风险

 测试环境的风险

 测试工程师对产品的业务不熟悉

补充:

回归测试:把以前检查过的已经修复好的缺陷,拿来另测看有无带来新的缺陷 反侧:把开发人员已经处理的缺陷拿来测,看是否修复

第3篇:可复用测试用例研究

0、引言

软件测试的关键环节是设计和执行测试用例。测试用例的质量与测试人员的技能、经验以及对被测软件的理解密切相关。如果测试人员对被测软件不甚了解,很难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有效的测试用例;有的测试用例虽然面面俱到,但冗余现象严重,浪费时间、人力和物力。

随着软件复用技术的发展,测试复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对测试用例复用的研究。所谓测试用例复用,就是对一个软件的已执行的测试用例,将其不同程度地应用于该软件新的测试中或其他软件的测试中。测试用例复用是可行和必要的,表现在:1)软件测试对测试人员的经验和技能要求高,通过复用,可提高测试人员技能,解决其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提高软件测试质量;2)软件测试是当前保证软件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其占用软件开发周期时间长,通过复用,可避免大量重复性劳动,缩短测试周期,提高效率;3)伴随着同一个软件的生存周期,软件经历了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这一过程产生了成百上千的经过执行确认的高质量的测试用例,在前一测试阶段执行过的一些测试用例可在后续测试阶段中使用,包括在回归测试、维护阶段的版本升级和纠错测试中都可使用;4)同一领域或相同系统架构的不同软件,存在着测试用例复用的可能性,且随着软件复用技术的发展,很多有价值的组件可供使用,这也使测试用例复用成为可能。

由于软件的抽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软件测试成为一项复杂的、需要智慧和创造性的工作,要实现测试用例复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测试用例复用是软件测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本文从可复用测试用例的评估、描述、设计和使用四个方面对测试用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可复用测试用例应具有的特性,为评估测试用例的可复用性提供准则;给出了可复用测试用例的系统描述要素,为规范和使用可复用测试用例提供了基础;提出了面向复用的测试用例设计过程和基于复用的软件测试模型,为测试用例复用提供了方法和实现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在某类实时系统软件测试中进行了应用,证明是有效和科学的。

1、可复用测试用例特性

文献中定义了可复用测试用例的六个特性:通用性、简洁性、独立性、有效性、灵活性和检索方便。本文对大量测试用例和测试用例复用的各种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可复用测试用例应具有以下特性:通用性、有效性、独立性、标准化和完整性,它们对可复用测试用例而言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上述特性可作为评判一个测试用例是否具有可复用性的准则。

1)通用性。通用性是指可复用测试用例并不局限于具体的应用,不过分依赖于被测软件的需求、设计和环境,能够在某一类型、某一领域的相似软件的测试中广泛使用。

当前绝大多数的测试用例都不具有通用性,这样的测试用例只能用于被测软件和其当前环境,不可能用到其他软件中。

2)有效性。测试用例的目标是发现软件问题,因此,可复用测试用例也必须是能够发现软件问题的,并且是可靠和高效的。

3)独立性。可复用测试用例的独立性是指,对于测试需求R1和R2,测试用例集分别为cl和C2,c1和c2的交集为空,并且,每个可复用测试用例能够独立运行。测试用例是否具有独立性,决定了测试用例可复用能力的强弱。

如果测试用例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或测试用例的运行环境取决于其他测试用例的执行状态,那么,其中的测试用例不能复用时,与之相关的测试用例的可复用性也不复存在。

如何将测试用例的关联性降至最低,是设计可复用测试用例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每个测试用例的目标应尽量独立、单一;其次,测试用例不包含过多的具体实现细节。

4)标准化。测试用例通常用自然语言来描述,充分体现了测试人员的创造性和个人风格。但对于可复用测试用例,太多的个人风格不利于其他测试人员对测试用例的理解,必然影响其复用。因此可复用测试用例的标准化程度也反映了其易理解和可复用的能力。为此可复用测试用例应遵循统一或规范的格式或结构,规范的命名规则,使用术语、用简明、易懂、无歧义的语言来描述,并且具有详细的文档。

5)完整性。每个可复用测试用例应包括全部应有的要素,不能有缺失,并且每个要素的描述是充分的。文献规定了测试用例应包括的要素,但对于可复用测试用例而言是不够的,应加以补充。

2、面向复用的测试用例设计过程

当前,测试用例设计都砥向不同的具体应用,与被测软件是紧耦合的。考虑到复用的目的,测试用例的设计应不同于以往。本文提出了面向复用的测试用例设计过程,给出了设计过程中应实施的各项活动,主要包括被测软件(系统)共性分析、测试策略分析、设计测试用例、测试用例评审、测试用例执行和修改、测试用例入库共六个步骤,如图l所示。该过程对现有测试用例的复用处理也是适用的。

2.1共性分析

同一领域或相同架构的软件存在着共性需求。通过共性分析或领域分析,并结合任务分析等方法,梳理出被测软件所属领域或相同类型软件的相同或相似特征及需求,例如,工作流程、共性场景、功能、性能等,从而挖掘出可复用点,例如,相对独立且类似的功能、相同的构件、相似的业务流程。该步骤实质上要抽象出被测软件应用领域的概念,类似于设计模式中的共性分析。

这项活动需要领域专家、软件专家、设计人员、测试专家等人员参与。

2.2 测试策略分析

针对共性分析挖掘出的可复用点,分析各复用点的测试策略,包括测试类型、测试方法、测试环境、测试覆盖率等内容。

2.3 设计测试用例

根据前两个步骤的分析结果对每个可复用点设计测试用例。在设计时,应使所设计的测试用例满足可复用测试用例的特性,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每个测试用例的目的要尽量独立、单一,以满足可复用测试用例独立性的要求。

2)对一项明确的测试需求,应关注“测试思想”,即测试思路,以满足可复用测试用例通用性要求。当前,为了使测试用例是可操作的、可复现的,一般都要求测试用例要设计得非常详细,例如,每一操作步骤的输入数据、操作等信息都要具体描述。这样的测试用例和被测软件是紧耦合的,只有在同一软件的回归测试和版本升级维护测试中可能会复用到,在其他情况下复用是很困难的。在设计可复用测试用例时,测试用例的可操作性、可复现性要弱化,即,对测试用例进行通用化处理,排除和特定应用相关的具体信息,以降低测试用例和被测软件的相关度,例如,参数化或公式来代替具体的输入数据,抽象出共同或关键的操作等。但为了加强测试用例的可操作性和可复现性,在设计可复用测试用例时,应对一些差异之处进行预测,即进行可变性分析mJ,并用适当的方式描述出来。只有这样,当复用该测试用例时,测试人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使其能够满足特定的测试情况。

3)将设计出的测试用例用规范而精炼的自然语言清晰地描述出来,保证其完整、标准。软件评测组织或机构应定义本组织使用的规范和术语。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个具体的测试项目,因为面向复用,所以以上所设计的测试用例可能不完全满足被测软件的测试需求,为此,应针对被测软件的需求补充新的用例或对现有用例进行充实完善。

2.4 测试用例评审

可复用测试用例设计完成后,组织领域专家、软件专家、测试专家、软件设计人员对其进行评审,确保所设计的测试用例是正确的,满足可复用测试用例的特性。

评审同时应关注以下几点:每个共性需求的测试策略是否合适;每个共性需求是否被可复用测试用例所覆盖;每个共性需求是否被可复用测试用例进行了充分测试,例如,某一共性功能,不能仅测试正常情况,还应测试边界和异常情况。如果测试用例没有通过评审,则需要重新回到设计测试用例步骤。

2.5 测试用例执行和修改

将通过评审确认的测试用例用于被测软件,寻找其不正确或不完善之处并纠正完善。

2.6 测试用例入库

将经过测试执行确认的可复用测试用例统一纳入测试用例库中,供测试人员在后续软件测试或以后的项目中查询使用。测试用例库应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形成的测试用例集合。

3、基于复用的软件测试模型

文献给出了一个测试用例复用流程:首先定义被测软件的测试用例类型;再根据所定义的从测试用例库中检索是否有适合的用例;如果可以找到,则提取出测试用例,程序结束;否则,需要设计测试用例,验证其正确性,如果正确,则添加到库中以便再次复用,程序结束。这个流程只适用于完全不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可复用的测试用例,由于可复用测试用例的通用性,该流程显然不适用于实际情况。文献[12]给出了另一个测试用例复用模型,该模型建立在没有测试用例库的基础上,且将测试用例分为内外两类,本文认为这种划分是不必要的。

本文提出了基于复用的软件测试模型。该模型面向一个软件测试项目,但不同于以往的测试模型,主要表现在模型中融合了面向复用的测试用例设计以及对测试用例的复用上,模型如图2所示。

“测试需求分析和共性分析”中,测试人员一方面要根据被测试软件需求分析、设计说明等文档或软件代码梳理出被测软件的测试需求,另一方面要针对被测软件所属领域及软件类型进行面向复用的共性分析。

“定义测试策略”中,测试人员根据测试目标和上一步的结果定义测试策略,包括测试方法、测试类型、测试环境等内容。

“定义测试用例”中,测试人员根据测试需求和共性分析结果及所定义的测试策略,定义所需要的测试用例。这里定义的测试用例只是给出一个测试用例名称及其测试目的。

“查询可复用测试用例库”中,测试人员用多字段检索功能从可复用测试用例库中查找满足要求的测试用例。对测试用例的查询是不确定的,查询结果通常是一个相似的测试用例集合。如果可以找到,则“提取测试用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确定出最合适的测试用例;如果没有,则“设计”新的测试用例。找到的测试用例,往往因其通用性,并不能完全满足测试需求,要对其“补充完善”。在设计新的测试用例时,要考虑到上节“设计测试用例”要求。

在传统模型评审的基础上,本模型“测试评审”还包括对新设计的可复用测试用例是否满足要求的审查;对复用的测试用例是否补充完善的审查;所有测试用例是否满足被测软件的测试需求的审查。

“执行测试用例”中,测试人员将所设计的测试用例逐用例逐步骤地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详实地记录测试过程、测试结果和发现的错误,形成测试记录。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测试用例有不正确和不完善之处,则纠正;如果测试用例不充分,则补充。

测试人员在“测试总结”中对所有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将通过测试执行验证的可复用测试用例放入可复用测试用例库中,以便后续复用。

该模型的优点为:1)对已有的可复用的测试用例进行了复用,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提高了测试质量和效率;2)考虑了面向复用的测试用例设计,避免再次产生大量的不可复用的测试用例。

4、可复用测试用例描述要素

测试用例的输入、操作、预期结果和评估标准、前提条件是测试用例不可少的要素,但对于可复用测试用例而言,这是不够的。本文在文献规定的测试用例要素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从而从多个角度完整地对可复用测试用例进行了描述,为可复用测试用例的标准化提供了模板,为建立可复用测试用例库并对测试用例实施有效管理提供了基础,也为测试用例检索提供了多个检索字段。

1)测试用例名称:名称能清晰且简洁地表达测试用例的功能。

2)ID:该ID在数据库中是唯一的。

3)版本号:用于测试用例的版本管理,每个测试用例应按照定义的规则设定一个版本号。

4)测试需求:对要验证的测试需求的描述和测试要求,例如,功能、性能等。

5)测试阶段:被测软件所处的测试阶段,包括单元测试、部件测试、配置项测试、系统测试,或者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

6)测试方法:黑盒测试中的等价类划分、因果图,白盒测试中的语句覆盖、分支覆盖等。

7)测试类型:有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用户界面测试、接口测试、安装测试等,可选择多项。

8)应用领域:说明被测软件所属领域。

9)系统类型:描述被测软件所在系统的架构,如B/S、C/S、嵌入式软件、非嵌入式软件等。

lO)软件编码:描述被测软件的编码语言。

11)测试环境:描述该测试用例执行的软硬件环境。

12)前提条件:测试用例执行前必须满足的条件,或称之为约束条件。

13)测试输入:对输入值的抽象描述或参数化描述,不能是具体的数据值。

14)操作步骤:说明执行该测试用例的一系列相关联的操作。

15)预期结果:说明测试用例执行后的期望结果。每一操作步骤也可有自己的预期结果。

16)评估标准:描述评判测试用例执行中产生的中间和最后结果是否正确的准则。

17)附件:对测试用例附加的一些描述信息,可任意表示,例如文本、图像、模型、与测试用例有关的一些文档,方便测试人员进一步理解测试用例。

上述要素对可复用测试用例而言是必要的,不可缺少。而且要注意的是,测试人员在描述测试用例各要素时,应尽可能地使用规范语言和术语,以使测试用例规范化和易于理解。

5、应用

本文的研究内容在航天测控领域进行了应用。在航天测控计算机系统中,有一类实时系统软件。在不同型号任务中,该类软件的功能、性能、接口和运行环境都有区别,但不同任务对该类软件有共性需求。更多细节信息的子带图像予以了更多地保留,恢复了图像的边缘轮廓,而且经图像分解后的子带图像含有相同尺寸的大小,也更易于处理。本文算法的缺陷则是执行速度较慢,不如前三种算法,而且对分解后所得到系数处理也比较简单,这些都需作进一步的改进。

第4篇:软件测试中报表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总结

报表的测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界面,安全性,准确性,展示速度(性能)

数据统计方面

1、报表统计数据的正确性;

2、报表统计数据的完整性;

3、报表统计数据的合法性;比如,统计金额字段需求要求有“$”等;

报表格式

1、表头字段表示的正确性;

2、表头字段表示的完整性;

3、表头字段表示的字体,字号,美观程度;

4、各统计字段的显示是否满足需求;比如:数据过长时要求折行还是缩小;

5、页眉和页角的表示;

报表的预览和印刷

1、预览中的显示完整性;

2、多页情况下,第2页的表头显示;

3、能否实现需求要求的特定印刷情况;(比如,印刷使用指定的模板)

4、预览后印刷;

5、不预览,直接印刷

6、需求规定各类打印机的测试;

数据准确性测试,带有报表测试的系统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系统中,带有统计分析功能模块,该模块中包含分析报表,这个系统的主体是业务系统,报表是为办理业务的而提供帮助的。

比如说,应年检统计报表,某月应交罚款车辆统计报表,这样的报表数据准确与否,可通过增加、删减、修改相关业务或相关业务的参数,查看统计报表数据变化,检查数据准确性。

另一类是系统只有统计功能,就是我说的数据仓库展现这类,它与业务系统分离,并且经过多层处理,比如数据仓库的数据,经过抽取,清洗,展现前会经过数据挖掘,数据再处理,有些字段在原始数据表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数据准确性测试比较复杂,当然检查出数据错误,修改定位也是很不容易的。

从整个项目节约成本看,逐层测试效果是最好的。完全修改率也是最高的。

首先建立测试数据模型,模拟所有应用表,建立简单易跟踪的数据用例,底层的数据表测试,方法很原始,嘿嘿,通过SQL语句和手工计算,对数据进行比对。对系统中的报表数据准确性测试方法较为灵活,

①系统中报表重叠的进行比对

②对子报表汇总与父报表比对,就是对月报表汇总与年报表比对,日报表汇总与月报表比对,这只是一个方面,可以从维度关系考虑,地域,行政级别、时间,个人等方面下手,进行汇总比对

③这个方法如果延伸点呢,可以将报表间的业务逻辑关系作为比对依据。呵呵,这要看测试人员的需求了解深度个人能力了。插几句不想干的话,做测试工作总让我保持快乐状态,前两天我的一个同事说,公司里一直没有人喜欢做测试工作,这个工作太枯燥。嘿嘿,我当时就说我做了这么多年的测试工作从来没有感觉到枯燥。重复性工作不代表枯燥,编程其实不也是重复嘛,人每天谁不重复昨天的事啊,吃饭,吃这个动作重复一生,有谁觉得麻烦枯燥啦?

④使用SQL和手工计算进行比对。以上是差错方式,接下来讲一下查什么错?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原始表使用错误:因为表比较多,又加上没有统一的数据关系对应表,很容易表使用错误,当然这应该是单元测试检查出来的错误。

●数据处理逻辑错误:这一点容易因为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对需求理解有偏差造成争执,所以在需求评审时,对数据处理规则用表达式或伪代码表示清楚。还有就是程序员失误,逻辑编写有偏差,边界值、特殊情况处理不当。

●数据权限:不同用户对数据有着不同的查看权限。这关系到数据的安全性。

●数据误差:数据的保留位数,数据是否是处理计算是否是最后一次计算使用了位数保留和四舍五入。

●由于字典表,数据错误,而造成的数据错误,如,根据性别统计,购买量,表中的男女颠倒,或者没有考虑性别缺失项,用了ifelse,这样就是把表中缺失该项内容的算成了else条件里。或者逻辑中应该考虑用户状态,数据状态类似的字段,容易被忽略,测试应该考虑到。

●最后一项,当数据量相当大的时候,统计应该考虑,切割速度,也就是数据的完整性,由于数据切割的滞后,带来的数据不完整,而造成统计结果不完整。如统计昨天的销售情况,而昨天的数据并没有完全从业务系统数据到数据池,再者月底数据,由于最后一天的数据切割不完整而造成的正月统计数量不准确。

报表的界面和输入输出测试

界面分为输入界面和输出界面;统一的界面要求:美观、统

一、易操作。

输入界面要求是:

①输入项字段长度不允许超过字段长度;

②输入不符合字段要求的,不允许查询。如money类型,在输入汉字,字母、特殊字符等不允许查询,并有友好的操作提示。

③用户权限范围外的输入,不允许查询。如用户输入不是其权限范围内的客户号,不允许查询,并有友好的操作提示。

对于选项,应不出现可选择的用户权限以外的选项。

对于汉字模糊查询,考虑不常见字,如“?”即汉字因译码问题,造成的汉字存储出现乱码问题。

输出界面要求:

①因为是报表所以应该有打印、打印预览、报表导出等功能。不能因为报表导出丢失数据,不能因为打印缺少了报表表格框

②报表排列方式可调,用户可按任意列升序或降序排列,或者,按某一关键列的一定规则排序

③报表标题明确,不能含糊误导用户

④报表内可关联查询的项,应能特殊显示,如鼠标有箭头变为手掌,子报表格式与父报表格式统一,数据统一。

报表测试根据项目的定义有大有小,有时只是作为软件的一个部分进行测试,有时整个项目都是测试各种报表.但不论如何,报表的作用始终都是将系统中已经存在的数据根据用户的设置计算加工/整理汇总/最终以清晰的格式展示给用户,以便用户进一步做数据分析或统计.

软件中的报表实现一般分为定义报表的所需数据(一般可以通过选择或手工输入条件来缩小数据范围)和定义报表格式两个部分.报表格式除了如国家各行业标准中规定的报表使用固定格式外,大多是根据企业或用户的需要定制报表.

所以,做报表测试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1.数据的正确

用户使用报表就是期望通过一个简单方便的平台能快速的查找到他所需要的数据.所以在测试报表时首先就要检查报表中的数据是不是用户需要的数据,如果没有加工的数据,是否保持了原貌;加工过的数据查看加工的结构是否和手工加工的结果一致.简言之,需要测试以下内容.

数据的来源:来源于哪张表,哪个字段,数据库中的数值与界面数据的对应.如数据库中性别的数据可能是0或1,但界面显示为男或女,这个对应关系是否正确.

数据的范围:是否只显示了报表设置的对应范围;特别要注意边界数据,要清楚报表的需求,是否需要过滤掉被选择的数据.如时间选择为200627~200727,那么是否应该包含9-27这天.

数据的对应关系:数据库中的字段是否与报表中的信息对应

数据的格式:小数位,千位符,四舍五入等是否与报表设置一致;单位或税率转换是否正确;组合显示的数据是否合理

数据的排序:排序方式是否与报表设置一致(如果没有设置,是否有一个清晰的默认排序方式,如按字母或数字排序)

流水号:如报表有使用流水号,流水号的生成和格式是否正确.取消操作是否会生成流水号.

明细与合计的一致性:各部分明细或小节是否与最后总和一致

其他

测试这一部分内容需要对业务逻辑相当熟悉,对数据库的设计也要非常了解.必要时可以通过自己写查询语句查看数据.

有些报表的条件有多有少,但测试方法都是一样.根据条件通过等价类划分和排列组合设置各种条件组合.千万不要盲目的测试,否则会导致该测的没测,多余的测试做了一堆..一般来说有类别划分的(一般界面表现为下拉框),每个类别都要测试到,如性别中的男,女都要测试.输入的可以用等价类来划分要测试的数据.

2.格式的正确

数据验证正确后,就需要看看报表的输出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检查.

报表的整体风格:报表是否符合规定的或用户设置的格式

报表标题:报表的标题是否是正确的报表名称;如报表中有嵌入的数据(会跟随用户的选择而变化的).需要检查数据是否正确,如XX企业9月份财务报表,这个9月就是用户选择的;或者XX公司200627~200727的网站访问量,这个时间段也是用户选择的.

公司的一些标志:如logo,名称,地址之类的是否正确

报表的页首与页尾:是否采用了一致的规则.

分页:当输出的内容多时,分页是否正确.翻页功能是否正确

友好性:数据或图表是否清晰,一目了然,数据的展示符合用户的习惯;需要特别提醒的数据(如合计,异常数据)是否突出显示;复杂算法处,用户不明白或容易混淆处是否有注释;一些默认的格式是否让人感觉舒服,如对齐,边界,间隔等

3.权限的控制

对于有权限控制的系统,报表当然也应该和用户所具有的权限相一致。需要从两方面校验权限的控制。

报表的条件定义:在条件选择区域,有些下拉框中应该不能显示用户权限范围外的数据。如普通文员在使用报表时,报表名称下拉框中是不可以显示管理者才能查看的报表的。有些以输入的文本框有级别的划分时,都应该要测试输入超越权限的数据的相应。

注意这里一定要测试每个条目。

报表内容:报表中的内容不能显示用户本没有权限查看的数据。

4.报表的输出

报表在电脑上生成后,并不是报表的结束。报表一般都需要打印出来他用,如开会或者提交审批之类。所以报表的打印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测试主要分成三部分:

●打印设置

●打印预览

●实际打印效果

除了打印之外,用户有可能需要导出报表做进一步的分析或用于和其他报表的比较。所以也应该提供导出报表的功能。一般可以导出为CSV,Excel,pdf,html,xml格式。

第5篇:浅析手机短信的传播功能

一、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功能

手机短信的发送一般分为手机用户之间的点对点发送,网站发送和网上软件发送。其中,点对点发送过程可以看作是对人际传播(personalcommunication)的革新。

应该说,手机短信的最初目的和基本任务就是为了进行人际交流。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中,传受双方是通过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有效利用各种手段去传递接受信息,是以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为主的综合信息交流方式。而通过某种渠道达成沟通的人际传播,如书信只能依靠文字,电话是依靠声音,电子邮件可以传递文字图片、甚至影像,但是由于媒介工具本身物质条件的限制,仍然做不到“随时随地传信息”的要求。而手机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终端,小巧轻便,价格合理,在向对方发送信息的过程中,不需第三方的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彩信(MMS)业务的兴起,手机不仅可以传送文本文件,还可以外接设备,拍摄数码影像、传送图片音乐等等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充分拓展了传播沟通的渠道。

人际传播最大的特点是双向传播(two-waycommunication),即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信息流通是双向互动的。但是,延时现象却存在于手机短信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不能同时接收到受传者的信息反馈,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传播才有可能继续。也许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延时现象带给传播活动的不便,作另一番考虑,延时性也成为了手机短信的一个优点。他不要求传受双方同时在线(开机),只要信息保留,传播行为可以在任何适当的时候继续下去,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

传播学者郭庆光给大众传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这个定义有四个要点:第一,传播者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第二,要具备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和手段;第三,要有广泛的受众群;第四,是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只要具备了这四个因素,就应该可以归入大众传播的范畴。

按照四个因素的要求来分析手机短信的传播过程:首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网站以SP(服务提供商)的身份加入到手机短信息服务的行列里面。这些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充分运用手中的信息资源,搜集、选择、分类、整合,控制信息的流量与流向,取代了传统新闻信息的采编制作程序,担负起这一崭新领域的信息发送者和传播者的角色。使用者看中的就是短信息的快捷方便、贴身跟踪的优点。

其次,ICP(网络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携手建立起独特的信息传播网络――网站发送。这是基于移动通讯技术的现代传播手段。手机用户通过在网站注册加入网络,就可以享受到网站的信息服务。网站作为内容提供商,根据用户的需求制定各类信息,通过电信运营商的技术平台向用户发送,并收取一定费用。内容提供商为受众提供信息之前,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汇总、分类、整理、编辑工作。

第三,手机作为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拥有巨大的用户数量。至2002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总数突破2亿,中国移动通信每月的短信发送量超过13亿条。手机短信的使用者是分散的,不确定的,无组织的个人,他们互不相识,身份地位也许千差万别,但是可以共享服务提供商所发布的信息。同时,和传统媒体相似的一点是,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流动多以服务提供商向用户发送为主,而反馈信息则相对较少,与人际传播相比,双向互动性弱一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受众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较之传统媒体,其指向性更为清晰,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因为受众手中接收到的信息大都是经过自主选择定制的内容,就像“使用与满足”理论所描述的:受众根据需要对媒介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其接受率和信息的有效利用率更高。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手机短信符合大众传播定义的四个因素,它面向的是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由专业的服务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利用先进的技术大规模生产和传播信息,它已经成为现代大众传播的方式之一。将来,它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第6篇:测试手机短信MP3

短信

功能性:接收/发送信息,支持的语言

性能性:最大存储量,接收/发送信息的速度,

可靠性:手机突然关机/死机 正在发送/编写的信息还有没有 安全性:能否防止有人通过一些渠道窃取信息内容 可用性:输入法

维护性:

移植性:换一个手机/换一个SIM卡 之前的信息还在不在 重用性:

MP3

功能性:听歌,歌词显示,格式要求

性能性:最大存储量,最长时间,

可靠性:手机突然关机/死机 歌曲还有没有

安全性:

可用性:

维护性:

移植性:在不同的软件上 是否都能播放

重用性:

第7篇:试论手机短信及功能的演变

摘要: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功能形态阶段到修辞性叙是功能形态阶段,再到目前的文化评判与社会参与功能形态阶段,手机短信依次经历了“工具符号”、“大众审美文化符号”和“大众权利符号”的演变,它的文化色彩逐渐浓厚和深化,其在社会文化进程和重大文化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亦愈见明显及手机媒介的特征,因此它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关键词:手机短信;功能形态;工具;修辞;权力

手机短信作为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诞生的当代大众文化的一种,有人把它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短信随着手机平民化、大众化方略的纵深推进和稳步实施,手机的普及率渐次提高;同时由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大众文化的激荡与催化,平民大众的文化参与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步走向自觉,并且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吁求自身的文化参与权力—这些因素使得手机短信的功能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及手机媒体的特征,本文拟探 讨论手机短信在发展的各阶段尤其是在当前语境下表现出的形态特点,并深究其文化根源。 —、实用工具功能形态阶段

由于早期通信资费昂贵,以及国家经济水平和国民消费能力的制约,手机短信最原初也是最主导的功能是用于手机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互通,因此早期的手机短信具有浓重的实用工具色彩。随着国家通信资费的整体下调,国民消费水平的持续走高,再加之其它更加方便低廉的语音通信方式和文字通信方式对通信传媒市场的挤占、分割和抢夺,手机短信的实用通信功能虽仍然拥有一定市场,但已一定程度式微,其实用工具色彩逐渐淡化,并同时向另种功能形态阶段悄然奇遇迁转和迈进。

二、修辞性叙事功能形态段

在这一阶段,手计短信文本突破和超越了早期单一的工具理性 实用形态,并由大量文化性,文学性,审美性因素是参入而彰显出修辞性品格,它也由此而跃至新的修辞性叙事功能形态阶段。审美性是这一阶段短信文本区别于其它阶段文本的基本特征,小说、诗歌、散文、词、打油诗、民谣、笑话、幽默段子等则是具体的文本成呈现样态。作为一种具有审美特性和文化含量的现代社会文化存在形态,修辞性叙事短信文本具有强烈的个非功能色彩:通信联络意义上的人际沟通与交流并不是其目的,游戏与娱乐才是其人文诉求、精神指向和价值皈依。从平民大众的信息情感连通某介蜕变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娱乐形式和一场话语狂欢,其转变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规约和推促。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由市场经济体制诱发的各种存竞争,以及人们对于物欲的无限度,非理性探求,导致社会中的个体集体性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紧张、压抑,焦虑和隔膜等负性情感和精神症状病态之中,他们急切渴望获得某种行之有效的排解、宣泄、释放的方式和渠道,而当前大众娱乐文化的风行使得他们找到心灵的桃花源、精神的理想国和情感的乌托邦:在后现代化文化土壤中萌芽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它对于现代人所罹患的严重现代病具有良好的缓解和治疗功效。于是,在现代人内在的情感需求的拉动下,再加之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大众文化潮流的强力推动,大众文化在我国本土由潜滋暗长到遍地开花,并渗透和扩张至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细微层面。由此,大众文化逐渐成长为社会文化的主流话语之一,“人们的娱乐意识得到加强,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①。游戏与娱乐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各种传统的大众文化媒体也日益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和迈进。新型的手机短信传播方式则因短信文本发送、传播与接受的超越时空性质和优势,以及打破了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机———人”或“物———人”单向度和滞后延宕的被动交流方式,呈现出“人———人”之间双向互动和即时同步的、互为主体的主动交流对话范式,再加之大众娱乐文化风潮的震荡与波及,手机短信的修辞叙事功能日益突出和强化,修辞性短信文本日渐繁盛并广泛传播、流布,手机短信终于成为文化 1

大众通过符号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话语的狂欢而 实现娱乐目的的大众文化娱乐新形式。

修辞性短信作为一种纯粹的民间文化文本形态,由于避开和脱离了精英话语、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与干预,因而透显出鲜明的“狂欢话”特征:第一,修辞性短信文本的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一种真正平等的关系,即无等级性;第二,宣泄性。短信的娱乐指向决定了文本最终是以各式各样的笑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泄导短信创作主体与受众内心积郁的负性情感,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第三,颠覆性。由于官方意识形态的不在场,短信空间形成了权力真空,再加之短信传播的私密性和民间性,因此短信文本往往毫无顾忌地拆解和破除各种社会秩序、现实规范和话语禁忌,消解和否定各种权威话语、绝对真理和传统价值观念,并在虚拟空间和场域重构自我的理想图景和拟像;第四,大众性。由于手机的高普及率,人机一体化的亲密关系样态,短信文化文本生产准入门槛的极大降低。文本流通的畅通无阻,文本消费的即时便捷,这些都使短信文本拥有了最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手机短信实际上就是最广泛 的民间大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进行集体性文化狂欢的空间和广场。修辞性短信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狂欢化特质及轻松幽默的游戏娱乐化性质,使其成为异于严肃文学与文化、精英文学与文化的通俗文化文本--——这是其大众性的另一个侧面。因此,新语境下的短信文本便于狂欢性作为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以隐喻和戏拟等常见修辞手法作为自己的叙事策略,从而实现了短信修辞性叙事功能,并使短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三、文化评判与社会参与功能形态阶段

在当前,手机短信在实用工具功能和修辞性事功能基础上又衍生出新的功能形态—文化评判与社会参与功能,而且在他种传媒体的引导和推动下,这种功能日益得到彰显和强化,并在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手机短信已经在主流媒体空间和许多重大文化活动与事件中充当着文化评判者的角色,并已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 短信文化势力,在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领域生产着重要影响。在2005年唱响中国大江南北并由此而成为年度重大文化事件的“超级女声”比赛中,手机短信对于参赛者普级与淘汰、名次排定的决定性作用已初现端倪;而2006年权威传媒对于短信介入重大文化活动也开始予以认可与接纳—承认其合法身份与地位,并主动为其开辟和预设权力施行空间。最为明显的标志是,作为中国电视传媒龙头老大的中央电视台,首先在以“专业性、权威性、严肃性”著称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设置短信投票一项,将参赛者的短信支持票数作为衡量其人气指数的重要一环,并以此作为评奖的一项重要依据和参照;如果说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样以传统的精英遴选模式生产制造文艺明星的文化活动中,举办者对于大众短信权力的渗入、扩张与干预还显得犹豫不决并有所制约和保留的话,那么,在随后跟进并复制“超级女声”比赛运作模式的央视“梦想中国”或日“平民偶像”的生产权、评判权被全部交付于大众短信。在这样的语境下,平民大众的文化参与权与文化评判权便经由短信这一传媒渠道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尊重、实现与施展。

但在上述具有典型性的平民选秀活动中,大众短信的权力施行还仅仅局限于简单化的“Yes/No”范式选择,平民大众富于个性化得话语声音以及更为复杂多元的思想观点被这一简单的模式所掩盖和遮蔽——由于短信时象征和体现着平民大众文化权力的符号,大众的文化权力实际上就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与框限;同时,在初始阶段,短信的权力作用范围也仅限于娱乐选秀领域,而其它广阔的意识形态领域则尚未对之开启;再者,最早与短信联姻并为之开辟权力空间和通道的大众传媒主要是电视,而同样作为当今主导媒体类型的报纸、期刊等平面媒体则未积极跟进,显得较为迟缓和滞后。上述三方面的问题究其实质是一个空间的问题,而空间对于一种权力的施行和运作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没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空间,权力就不可能发生作用。福柯认为:“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空间是任何权力运作的基础。”②然而,正是在大众文化权力赖以实施的基础——空间方面,以电视为代表的

大众传媒为以短信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所提供的文化公共领域却极为有限和狭隘。显然,早期阶段各主流传媒为短信开启的文化公共空间的“窄化”现象,已不能满足后现代社会语境下文化大众日趋强烈的文化权力诉求和日益膨胀的文化个性、文化主体性张扬。于是,短信大众文化参与诉求的强大压力,再加上各文化传媒本身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对于经济利润的追求与攫取,使得大众传媒纷纷开放或开辟新的文化空间,或将旧有模式下的文化空间大力扩容,以使更多的文化大众能从短信渠道进入更为广阔和自由的文化空间与平台,参与文化的狂欢,践行文化话语权力。在这一文化转型的关键转捩点上,电视传媒首先顺时应势而动,一方面在原有的文娱活动比赛节目短信投票的基础上,再增添“短信评节目”的环节;另一方面又将“短信评节目”的运作模式扩展、延伸至其它非娱乐频道,非文娱、非比赛节目。甚至有部分电视传媒机构有意识地扩延节目的现场空间,为电视机前的广大众人为创设逼真的“现场感”,从而吸引现场外尽可能多的“虚拟在场”观众通过短信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融入到节目进程中,并与第一现场的观众、主持人就某一话题开展同步交流与互动。这样,由于节目空间的无限。无形扩展以及受众以短信方式对节目进程的成功介入和干预,受众的文化权力便得到了更为有效的行使和进一步加强。随后,其它平面媒体也纷纷仿效和引入电视传媒中短信介入节目的模式,或开通短信评报、评刊绿色通道,或定期推出某一话题恳邀读者通过短信参与讨论,其为文化大众开放的公共空间空前广阔,几乎囊括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层面:大众文化权力的触角广泛延伸至政治、经济、文艺、民生、体育等多个领域。这样,随着媒体为短信开掘文化空间工作的纵深推进,以及各类媒体在文化行为中的联势互动,大众短信的文化评判与社会参与功能便得到了极度放大,其社会影响力和文化操控力也在与日俱增和逐渐提升——这一结论并非空穴来风:已经有批评家敏锐地指出,短信改写了2005年中国文化的格局③。在此基础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手机短信文化生存空间的进一步拓宽,它将进一步改写和重塑中国文化的内在于外在形态。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民间大众文化的象征符号,之所以能得以准入文化公共领域,并能在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中获得文化评判与社会参与的权力和空间,其背后有着深层的文化动因。

首先,包括电视、报纸等在内的大众传媒既是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经济企业,又是公共领域,它是一种集三种性质于一体的机构和组织。作为一种公共领域,它允许民众发表和交流意见,并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作为一种国家机器,它体现国家、政府、政党或一部分人的意志,并常常使用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受众接受和服从它,这种权力就是媒介权力;作为一种经济企业,大众传媒又必须追求经济利润,从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和行业竞争中获得生存的空间。媒介的这三种功能角色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地位并不是同等的,其发展并不是均衡的。在当前的中国,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传媒组织也同其它大多数国营企业一样被推向了商潮汹涌的市场,它们失去了国家的运营资金支持和生活供养,从此被迫谋生路,独立发展。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传媒机构在继续保持其危害公共领域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基本属性不变、继续发挥其社会公共舆论和媒介权力功能的前提下,突出传媒的经济功能,充分依靠并挖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并按照商业企业的经营和运作模式大量生产传媒商品,以从中获取最大数额的信息利润;同时,传媒企业还必须不断注入大量资本扩大循环再生产,以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由此才能确保自己在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语境下,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了传媒组织的主要任务和核心目标,其经济企业的属性和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突出和强化。

另一方面,作为新兴媒体的手机短信除了具有传播信息、承载话语的信息工具和媒介特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经济属性。由于手机短信是收费的,而且是按条计费,因此短信所产生的费用和收益是与短信的数量成正比的。在早期的修辞性短信叙事文本高度繁盛阶段,

短信文学活动的主办单位和手机网络运营商们正是察觉到了文学短信传播中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和利润空间,他们很快便结成了一个利益同盟,共同鼓励与推动文学文本在短信载体上的流通与消费,以获得最大利润,并协商分红。这样短信文学活动就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无疑十分符合当前的文学市场化运作原则。而反过来,可观的利益收入又进一步刺激主办单位和手机网络运营商们积极发起更多的短信文学活动。因此,由于短信自身较强的经济属性,由于短信文学与市场资本的完美融合,更由于社会利益同盟人为的强力推动,短信文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势头强劲——近几年红红火火的全国性短信文学比赛活动即是有力的证明。

再者,从权力的层面上看,在当代社会后现代主义浪潮和大众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作为文化大众和大众文化的象征符号,手机短信已不再满足于在民间和底层进行修辞性的文本创作和在私人空间之间流布、传播“语词的游戏”、“话语的狂欢”,自娱自乐、自我安慰,不在甘心于远离社会文化和权力中心的边缘书写和被动、压抑的文化选择与实践,使自己处于无正式文化身份和地位的“无名”、“无权”尴尬状态,而是开始萌芽发了对于进入社会文化中心和获取文化权力的自觉意识。它强烈抗议社会精英、文化权贵对于文化公共领域的垄断和独占,坚决反对其在重大社会文化活动中的话语独白、文化霸权,并时刻找寻跻身社会文化公共领域、获得话语权力的机会。

市场经济语境下的大众传媒正是察觉到文化短信传播中的丰厚利润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注意到短信大众对于文化话语权力的热切诉求,于是它们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空间/权力资源,积极满足文化大众的内在权力渴求——大众媒介将过去绝大部分由文化精英占据、象征着权力的传媒文化空间进行重新切分、整合,对以前主要由文化精英操控的文化权力进行重新分配,并将尽可能多的权力份额面向大众出租,在不影响媒介权威的条件下,使文化大众拥有尽可能多的文化空间和尽可能大的文化权力。于是,通过短信这个渠道和载体,最大量的公众获得了文化话语权力,并在大众传媒这个公共领域第一真实地行使自己的社会参与和文化评判权力;同时,也结束了长期以来文化精英凭依自己特有的文化资本优势而在文化生产场和文化公共空间生产权力话语、把持文化领导权的时代,取而代之的多元文化中心局面的形成。接着,传媒将赚取的部分信息利润转换成资本,投入到空间(公共领域)的扩大再生产中,从而实现权力的再生产。这样,随着更多的话语权被出租,“权力消费”潮流和规模的形成,更多的文化大众能参与社会文化事务,并发出自己的话语声音。而在传媒和短信分别实现“权力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权力化”进程中,二者达到了互惠、互利的“双赢”目的:传媒获得了资本积累和利润增长,短信则获得了话语空间和权力扩张。

四、手机媒介的特征

手机的最大特征是贴身移动性、私人性、自主性、交互性。它满足人类边移动边交流的双重需求,使人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网络本质最本质的特征是超强的信息处理功能——储存、共享、检索。手机媒体做为网络的补偿性媒介,融合了手机和网络的以上特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解放”人类的可移动媒介

没有一种是互动的交流工具,没有一种容许我们能够与不在身边的人交谈——这是手机的特征之一,没有交流工具可以移动——移动是手机的最关键特征。莱文森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开始分割。手机以前的媒介,即使是最神奇的电脑,也都是把人栓了起来,或拘束在屋里,或把人固定在椅子上,唯独手机把人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送到大自然中去。我们可以一边走路一边和手机那端的人进行交谈,而且我们还可以在出门在外的情况下,随时随地的和家人

保持联。而3G手机的出现更是实现了人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便利的阅读新闻,收看电视、电影,收听音乐等。实际上,任何地方的人都在使用手机,无论是在北京还是纽约,只要手机在手,任何人都立即成为一个实时、远程、互动的媒介。

2、用户参与的主动性

网络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 “媒介即讯息”的基础上,认为“用户是所有媒体的内容”。他的看法是,用户概念在网络文化中取代传统媒体的“观众”“听众”“受众”等概念,用户的参与观念深深渗入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体运做过程中,用户本身成为在网络中运做的媒体。对此,文化产业中也有“消费生产者”一说,消费者本身成为生产者。而在手机媒体这一完全个人化、极端交互性的多媒体移动终端中,用户在消费内容的同时以互动参与的方式生产内容更值得期待。这一点在“超女”活动中中的短信拉票行为已经可见一斑,各地出现的“玉米”、“凉粉”的拉票行为扬起了2005年的短信高潮,以至于最后的冠军居然得到百万以上的短信支持。超级女生的评委也把部分的短信内容用做自己的评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受众在消费媒体的同时其实也参加了媒体内容的生产。这将是手机媒体生生不息的强大驱动力。而运作方只需要努力创造有趣的体验环境,提供畅通的互动渠道和合理的版权协议即可催生出广大用户的创造力资源。比如,有人预测移动博客作为未来手机媒体信息源就是一个很值得开发的领域。

3、个人化的多媒体终端

手机是电话和网络的结合体,而网络本身是一个多媒体平台,文字,图象,音频和视频等,种种信息表现手段应有尽有。于是,其结晶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等的迅速出现,不过是这个个人化多媒体平台终端无线增值的一个业务范畴而已。甚至,这些名称只是为业务推广售卖的方便起见而不得不采取的权益之计,它们与实际的报纸、广播、电视其实有很大的不同。手机还是个人自主的媒体终端,它对应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手机就有可能成为他们的主要信息终端,也就是说,手机对应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手机用户的观念大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受众观念。莱文森还提出了“人性化趋势”理论,认为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像人,越来越有利于人,越来越方便于人。而手机媒介也具备如此特征,内容由个人选择使用,用户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其形式上的例如:05年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和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联合打造的全国第一家省级手机报纸《浙江手机报》。根据他们的受众群的不同,从单一综合版的早晚主报纵向延伸出个性化较强的手机财经报、手机娱乐报等子品牌,以更好的服务个性化突出的手机媒体用户。

五、结语

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功能形态阶段到修辞性叙事功能形态阶段,再到目前的文化评判与社会参与功能形态阶段,短信依次经历了“工具符号”、“大众审美文化符号”和“大众权力符号”的演变,它彻底地打破了文学精英的“文艺创作特权”神话和社会文化精英的“文化权力”神话。它结束了此前文学创作和社会文化权力主要由精英统治、主导和一手把持的局面,它继网络之后更进一步推动了二者(文学创作、文化权力)的平民化、大众化——它在文学上真正推动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社会文化建设上切实促进了大众对于社会文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这无疑是有助于当前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建构的。

注释

①李林悦.后现代语境下的话语狂欢( J) 巢湖学院学报,2005.07.第32-35页. ②福柯.空间、知识、权力【J】.包亚明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4页.

③朱大可.博客、短信改写2005年中国文化格局【J】,世纪桥,2006.01.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

【1】 王敏.《陈望道的修辞学方法论》.修辞学习,2002年第3期.

【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版.

【3】 于建凯.论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继承与创新.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7年10月.

【4】 盛林等.《二十世纪中国的语言学》.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版.

【5】 宗廷虎.陈望道修辞学思想引领中国修辞性新开拓.复旦学报,2007年第3期.

上一篇:制图实训下一篇:能源统计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