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性基础课

2022-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通识性基础课

探讨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通识性

摘 要: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有着相同的来源,其中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这种专业化也导致了艺术教育与其他文化之间相互隔离,在我国,艺术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度,但是随之带来的功利化倾向也越来越严重。艺术专业的通识教育效果不明显,而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则还没收到普遍的重视。因此本篇文章从艺术教育的实际出发,对其专业化和通识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提出应当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从而构建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艺术教育;专业性;通识性

一、艺术教育的专业化

要知道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生活的重要象征,它是与人类社会共存亡的,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艺术。因此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各种教育逐渐走向了专业化,而艺术教育也从最先的综合普通教育内容细分为各个独立的教育模块。可以说艺术教育的专业化使得艺术更加繁荣,但是也会使艺术教育内部发生分化。下面就对艺术教育的专业化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艺术教育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

(一)专业化提升了艺术教育的水平

无论是国内外,艺术教育的专业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得艺术的创造性和效用性得到提升,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加科学、专业、系统的教育体系,并且促使艺术教育从多种社会文化科学中独立开来,变成一种专业化的领域。现如今的艺术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包括了美术学、影视学、美术学等等,这些有利于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不断地完善和健全艺术教育理论,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规划,增强了艺术教育的价值。

(二)专业化导致了艺术教育与其他文化的割裂

艺术教育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人们的社会文明,各种各样的科学文化技术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就要求艺术教育不仅要服务于专业化的人员,同时也要关注非专业的人才培养。艺术教育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艺术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前途下,艺术教育的专业化有可能会变成过度的专业化,使其与其他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割裂开来,和其他文化的沟通和联系变得困难。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艺术教育的理念和选择这两个方面上。一方面其专业化会导致教育工具的滥用,老师更加注重各种技术的运用,却忽略了学生对艺术知识的接受情况;另一方面,这种专业化使得人们认为只有艺术工作者才需要艺术,而非艺术工作者则不需要理会艺术,从而让人们做出了消极的选择,学生只是关注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并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科学文化教育课程中;而大部分非专业性的艺术教育学生选择艺术通识课也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这些消极的现象不仅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艺术教育的通识性

实际上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大学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中,并且对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然而在对待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这两者的关系时,又存在着误区与偏差,正确处理好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能够极大地推动艺术的繁荣。

(一)通识性是当代艺术教育的重要特性

我们一般将艺术教育分为艺术专业化教育与艺术通识性教育这两种。前者是区别于通识教育的类同教育,它是针对专业性的学生;而后者则是由相关通识教育构成的,主要面向专业性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校会将艺术通识课作为学生的选修课,让学生进行自由地选择;而非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参与到艺术通识课程当中。因此为了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进步,务必要立足于现代文化科技,这是因为通识性是当代艺术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一方面它能够使艺术教育得以实施,另一方面又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艺术的认识,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思维,增强艺术的适应性和融合性。

(二)通识性的增强需要艺术教育的推动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懂得艺术知识和技能,了解各种艺术的创作与发展对于个人的艺术素质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专业性的学生,艺术非专业的学生一般不需要掌握较为深入的艺术教育,但是如果没有接触过艺术教育,获得相关的艺术培养,那么就很难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然而由于艺术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社会将艺术教育过分专业化,弱化了其通识性,以至于非专业艺术生很难接受到好的艺术教育。因此学校务必要将艺术通识课程增加到艺术教育的内容中,让每一个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艺术教育。

三、促进艺术教育中专业化与通识性的有机结合的途径分析

从教育的方向上看,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价值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教育价值,它主要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一个是通识教育价值,它主要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且艺术教育的专业化与通识性实施的目的、采用的方式方法都是有所不同的。

为了能够促使艺术教育更好的发展,学校相关教育着务必要更新自己教育理念,避免那种单一的人才教育观念,创设人人都有的艺术教育理想,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提升。其次,要增强艺术专业化课程的通识性,这就要求老师要将多种学科进行结合,不断拓宽艺术专业教育思维,确保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第三,要强化非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艺术通识教育。由于一些功利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被压缩到很低的水平,即使很多人参与到艺术通识课程中,但是部分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加上选课要求的提高,艺术教育的课程已经很难达到艺术教育的基本标准。因此就要强化艺术教育的艺术通识性教育,不断完善学校艺术课程的建设,使得艺术教育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另外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艺术活动,在营造良好艺术氛围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夏晋. 论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其通识性[J]. 高等教育研究,2013,02:60-66.

[2]曹丽靓. 基于专业化及通识性视角的高职艺术教育教学[J]. 读书文摘,2015,02:65.

[3]王开磊.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人文藝术教育问题浅析[J]. 文学界(理论版),2012,03:287-288.

作者:王简

第2篇:论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性与人文性

【摘 要】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的传统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世纪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投入大部分精力和时间从多个视角进行了卓有成效探索和研究。本论文尝试从可行性、主要内容和措施等三个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学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文学通识教育

历史已跨入21世纪。新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高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具有高雅的人文素质,也就是19世纪著名思想家、宗教改革家和教育家纽曼所倡导的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这就为新世纪的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怎样去培养既懂专业又有很高的人文素质的人才呢?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致力于思考这一问题,尝试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把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改善和提高本科教育整体水平的主要途径。大学英语作为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如何进行文学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显得愈发重要,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通识教育的渊源

“通视教育”这个词语是最早的是台湾的学者提出,全称是通过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转化过来的。通识教育思想历史很悠久,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人教育”。即主张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到了19世纪初,在欧洲,有不少的学者,越来越的感受到大学现在的课程,对于各个学科的割裂太过严重,没有很好的对各个学科进行很好的融合和贯通。于是,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率先在大学教育中开办通识教育课程,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逐渐的培养他们对各个学科的认知能力,已达到对各个学科知识的融合和贯通。

此后,许多学者相继对其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些通识教育观点。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纽曼的观点、布鲁姆的观点和凯恩斯)的观点等。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提出大学的教学方法应该遵循通才教育,只有这样可以达成心智的培养。布鲁姆在《闭塞的美国心智》—书中从精神上继承了纽曼的观点。他认为通识教育,特别是“极端”的原典课程,可以在反方向的大潮之中,延续对绝对的真善的信仰和追求。凯恩斯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出自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在1930年的《给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文中,凯恩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一百年后的经济发展解决了我们基本的、绝对的经济需求,如果到时候我们对经济需求的关切不再会占据我们的绝大部分生活,那么,人类该如何使用他们的自由?他给出的答案之一就是通识教育。这里的通识教育使用的是其英文原意,LiberalArts,也就是实践人类自由的技艺。这些通识教育思想影响广泛,备受关注,被一些大学教育所采用。《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论衡》中说“博览古今通人”等。这些主张无外乎强调通识教育可以造就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遗憾的是,在中国这些通识教育理念一直未能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视。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高等教育起步比较晚,只是到了清朝末年的1894年《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前身,中国的真正的大学教育才得以开始。在此之前何谈通识教育?其二是传统的教育体制,即填鸭式教学方式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主要精力均在专业课程上,学生根本无睱顾及人文素质教育。虽然,近几年中国台湾和香港一些大学致力于大学教育的改革,特别是将人文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现在在很多的台湾和香港的大学中,都开展了人文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并且在通识教育中增加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等学科的学习,通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各个学科的糅合以及全面性的教学,把学生培养的更加的全面。但是,在我们大陆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学科学习,还远远没有达到相关的要求。还是处于探索阶段。为此,大陆大学教育中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开设文学通识课程尤为重要。

2.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开设文学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开设文学通识教育的可行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目前理工科大学外语教学客观现实。与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和外语类专业院校相比,理工科大学的教学主要偏重于专业型、应用型、技术型等领域的知识,而忽略对学生进行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人文教育。这就造成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的缺失。所以,在理工科大学开设文学同时课程,努力促进文理渗透,培养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是语言教学的新的趋向所至。我们知道,语言人类用来交际的工具。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取决于他自身的素质,即对各领域知识,特别是人文领域只是的通晓。语言教学,不仅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且还要使他们知晓以语言为母语的国家的人文各领域(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欧美国家十分重视语言教学中的人文通识教育,甚至还制定准贝L譬如,美国外语教学理事会、法语教师协会、德语教师协会、西班牙语教师协会等部门联合制定出美国21世纪5Cs的外语学习标准,内容涵盖,语言交际),文化沟通和社团活动。该标准的出台表明在外语教学中开设文学同时课程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获得和了解目的语文化,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再次是中国学者要求高校加强文学通识教育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并身体力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比如,吴鼎民教授结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历总结出“三套车”的教学理念,即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内容,而且会学习更多的综合方面的教学内容和学科知识。

3.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开设文学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关于文学通识教育的内容学者们众说纷纭。上文提到的欧美等国家联合提出的准则中所囊括的内容就是有力的证据。中国学者也提出一些相类似的观点。有一些学者人为主要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增加相应的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内容。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的语言的传递和非语言的交流。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而魏春木、卞觉非则把外语基础阶段文化导入的内容分为文化行为项目和文化心理项目。他们认为,文化行为作为动作系统,是外显的、受文化心理支配的,处于文化的表层,可逐层细分出不同的文化项目如购物、住宿、称呼等;文化心理是文化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系统,是内隐的、支配文化行为的,处在文化的底层。中外学者们的观点为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再加上理工科高校的特性,所以,我们要根据理工科高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不同的层级的文化导入内容,不可一概而论,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下面结合本人历年来的教学经历,认为应该从以下各方面导入文学内容。

4.结语

理工科大学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文学通识教育使英语语言学习同时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从而促进以外语为载体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美学知识等的介绍和传播,促进理工科大学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在理工科大学构建文学通识教育体系,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符合理工科大学学生的特点,满足其对知识的欲望,有利于培养既具有丰富的英语知识,又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养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祖贻.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4):87.

[2]谢定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3]支希哲.理工科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3):84-87.

[4]杨丹.理工科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3):84-87.

作者:石帅

第3篇:简论我国高校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影视教育的特征为视听文化,该特征使得其成为了社会上的一种主导文化形态,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因此通过通识性影视开展艺术教育成为了很多高校的必然选择。而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的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到其效果发挥。为此笔者对我国高校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推动其发展的对策,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现状;通识性;对策;影视艺术教育;高校

一、引言

随着新媒体技术及大众传媒的进步,影视艺术逐渐发展成大众文化中不和或缺的部分,而随着影视艺术作品数量不断增加,人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且这种影响往往具有双面性,稍不注意就可能沦为牺牲品,所以高校开展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以此提升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素养成为必然选择,既可以让学生从精神层面有所收获,还能够使其提高综合能力。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目标主要为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及人文素养,而对培养创新教育缺有所忽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较多,但实践能力较差。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高校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欧美发达国家的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开展较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开始逐渐完善,目前已经成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学科,以哈佛大学为例,其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课程高达70多个,十分丰富。与之相比,我国的高校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起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相对较晚且不够完善,初期阶段开设该课程的学校较少,且课程数量不多,同时其教育对象主要为影视专业的学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文件,促进了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发展,至今为止,随着相关部门与业内专家学者的努力,目前开设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高校已经达到数千个。从上文的现状介绍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也越发明显,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教育观念落后,很多高校与教师没有认识到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价值,导致其流于形式且没有做好管理工作[1]。二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将观看影视作品作为该课程的主要方法,其没有创新意识,和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及互动,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与观点。三是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目前很多高校的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的任课教师数量不足,部分学校的任课教师甚至不具有专业知识,为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其缺少对该方面知识的了解。

三、高校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

高校开展的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是不可获取的部分,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健全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近些年,影视传媒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了一种新型文化载体且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开展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成为了高校必然选择。高校必须要认识到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对组织领导工作进行加强,其领导阶层必须要重视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实施方案制定,领导机构要发挥带头作用,鼓励教师加入,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只有领导阶层认识到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给予关注,方可保证其得到支持和重视[2]。二是要增加投入,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课程具有视听性特点,在开展教学期间需要观摩相关影视作品,所以需要一定的设备基础,如多媒体设备、影像资料、电视机、电脑等,除了上述设备需要购买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影视作品的观摩及赏析效果,进而保证其教育意义得到充分体现,还可以进行影音室建立。三是学校可与其他机构展开合作,如传媒企业、电视台等,和其进行优质资源共享、互相借鉴,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保证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仍可以确保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的质量及效果,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影视艺术知识。

(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必须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具有育人的效果,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宣传资源进行校园文化环境的创建,使之向着充满活力发展。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创建:一是借助校园广播,通过该途径将优质的影视作品介绍给学生,建立专门的广播影视类节目,以此提高学生了解及认知优秀影视作品的水平。二是借助校园电视台,可播放学生挑选或剪辑的影视作品,借助该平台为学生提供到影视作品制作中,使其能够进行实践操作,进而加深其理解及认知。三是定期组织观影活动,借助大会堂、展厅、公共教室等将精挑细选的影视作品播放给学生,同时可邀请影视方面的专家、教师等参与,一方面能够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影视作品更加了解,并有利于其接受,另一方面則能够使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通过上述措施能够创建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影响及感染,通过这种影视教育氛围推动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及数量

为了保证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能够更好地发展,建立起高素质且优秀的教师团队十分重要,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涵盖了多种艺术类别,知识内容丰富且范围广,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培养教师的综合素养及专业能力。一方面要增加教师的数量,可通过合理的薪酬待遇从社会进行招聘,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工作,强化其综合素养、教学水平及专业能力[3]。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年龄与专业的结构控制,保证骨干成员的数量达标,根据课程规划与目标建立学习共同体,完善传帮带机制,推动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及发展,进而推动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效果的发挥。此外教师自身还需要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及时发现自身欠缺之处并加以弥补,要通过不断学习与钻研提高创新能力与专业水平。

(四)确定教学目标及课程定位

随着影视文化的盛行,影视作品成为了广大高校学生所喜爱的一种媒介,同时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及心理乃至行为,因此高校必须要改变以往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的局限性,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当前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的对象主要有三种,即影视专业的学生、广告或传媒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前两者的目的是学习专业的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而后者则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知识储备与人文精神。教育对象不同,其课程定位方面也有所差异,目前高校的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主要对象为第三种,所以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素养,同时展示影视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在开展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对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意义进行重新了解。只有保证教师能够做好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定位,方能够推动该课程的发展。

(五)完善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高校的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为影视艺术作品观看,在观看过程中进行理解及感知,以此达到感性和理性教育,但其总体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对教學内容进行完善。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兴趣进行了解与研究,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影视艺术教育方法,如此方可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其次要结合当前教学内容,对制作影视作品方面的教育进行加强,做到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加深其对相关影视作品的感悟及理解。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丰富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内涵,使其趣味性进一步提升,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有关于影视作品制作及鉴赏方面的知识,可谓是一举多得[4]。最后教师还要进行积极调整,一方面要延长课程的时间,另一方面则要增加知识储备,教授更加多样且丰富的相关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

(六)改变教学方法

要想保证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的效果充分发挥,就必须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进行影视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影的正确习惯,将其创新意识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在制定观影主题时可收集学生的意见,在进行影视作品观看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水平为其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作品,然后教师要进行引导,让学生多加思考,通过不同角度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与理解,保证其认识不仅与审美普遍规律相符,同时还要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二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主题,利用不同类型影视作品让学生进行比对,扩充教学内容及宽度,提高教学质量。此外针对相同的作品,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歌舞剧、小说等,能够对影视作品进行补充和延伸,使其从不同层次进行欣赏与分析,获得不同的体验。三是开展多样化活动,如观影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即观后感,在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后可进行影评写作,以此培养其理论素养。再如进行影视表演,从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经典片段,鼓励学生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角色的情感及变化,感受到影视艺术独特的魅力。上文中介绍的教学方法除了单独使用外,还可以结合开展,可起到相互补充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灵活应用,进而保证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的效果得以最大化发挥。

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其重要性无须赘述,影视艺术教育是高校学生所青睐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对高校学生的三观、审美等起到很大影响,同时还可以提升其综合素养,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存在较多问题,使之作用发挥受到制约。因此高校必须要认识到通识性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对策解决问题,推动其发展,改变此前的教学策略,使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永杰.分析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其通识性[J].科学咨询,2019(35):1.

[2]王晓彤,张雅晨.高等院校的影视通识教育研究[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19(4):2.

[3]叶永胜.影视艺术通识课程教学探究[J].2021(5):148-151.

[4]李祥祥,李万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影视通识教育研究[J].2021(4):66-70.

作者简介:王映之(1994-),女,汉族,安徽芜湖,任职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作者:王映之

第4篇:通识性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013年12月14日至15日,通过教育局]组织通识性课程培训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邓培英校长培训的《师德师风》教育的学习活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教师在新时期的素质要求, 下面简单谈谈几点体会:

一、敬岗爱业,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自己应该系统地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2013年12月16日

第5篇:《小学教师通识性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印山民族小学:刘泽华

2013年12月

14、15号的通识性课程培训让我收获很多,曾经的困惑在培训中慢慢释然,找到了明确的答案。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次培训给我感受很深,教育局组织了教师来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课,从他们的课中我还是知道了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差距,他们的自信、风采是我望尘莫及的,他们的敬业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想到这里,我不仅得要自问,他们做到的,难道我就不能吗?是的,我一定能,只是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感觉自己迷失了方向,今天我突然明白了,不要再觉得自己的工作太平凡,也不要抱怨自己的待遇有多差,只有我们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我们的形象、提升我们的价值。我个人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而不是丧失学习兴趣。我们只有从内心爱上这份职业,才不会叫苦叫累,学习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二 、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我们就生活在天堂,相反,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生活在地狱。

三、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努力使课堂教学实现朴实、高效、生动、独特。

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备课,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常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四、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教师要知道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我们要学会喜欢学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这样才可以发现他们的优点,我觉得“身临其境”才是最好的教育。

五、刻苦钻研业务。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师也没有信心可言,对教师任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学习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

6、加强学习、提升教师魅力。在培养人的道德素质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有一种奉献的精神,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受到他人的称赞和社会的褒奖,就是他具有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的品质。我们应该赞许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保持对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作风;树立对教育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精神;端正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神圣态度,真心实意,踏踏实实,自觉刻苦自我完善,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是学生瞩目的焦点和榜样,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我修养,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和楷模。教师要重视修品练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工作魅力感召和吸引学生,起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6篇:

上一篇:加油站安全规章制度下一篇:水务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