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不再联系

2023-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是什么让我们不再联系

想问为什么,我们不再是以前的我们

此刻,听着萧敬腾的《我怀恋的》。 无限叹息很伤感。

高三已经早就结束了,大学生活开始了3个月,每天都是那样貌似轻松的过着。 很无聊,很寂静,波澜不惊。

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想法,没有冲动,没有了以前的那些争先恐后,喧闹嘈杂,甚至没有了未来和希望。

每天都是起床,上课,吃饭,玩电脑,空虚无聊的打发着走到太慢的时间。

还念起以前的生活,虽然每天都忙碌,紧凑,喊哭喊累,可是每天都有目标和追求,都有莫名的动力。那样的充实,那样的睡不醒,那样的慌忙回家,那样的冲出学校,那样的上课打瞌睡怕老师看见,那样的期待体育课和微机课,那样的想放假。

可是现在,每天都循规蹈矩,周而复始。早上不想起床,上课有睡不完的觉,有时书都不会带,上课开始睡,下课就醒了。空了就是玩电脑,打游戏,没时间去运动了,看书都会被骂是装b。

我问为什么 那个人传简讯给我 而你为什么 不解释低着头沉默 我该相信你很爱我 不愿意敷衍我 还是明白

你已不想挽回什么 想问为什么 我不再是你的快乐 可是为什么 却苦笑说我都懂了 自尊常常将人拖着 把爱都走曲折 假装了解是怕 真相太赤裸裸 狼狈比失去难受 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 我怀念的是一起作梦 我怀念的是争吵以后 还是想要爱你的冲动 我记得那年生日 也记得那一首歌 记得那片星空 最紧的右手 最暖的胸口 谁记得 谁忘了 想问为什么 我不再是你的快乐 可是为什么 却苦笑说我都懂了 自尊常常将人拖着 把爱都走曲折 假装了解是怕 真相太赤裸裸 狼狈比失去难受 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 我怀念的是一起作梦 我怀念的是争吵以后 还是想要爱你的冲动 我记得那年生日 也记得那一首歌 记得那片星空 最紧的右手 最暖的胸口 谁忘了

我怀念的是无言感动 我怀念的是绝对炽热 我怀念的是你很激动 求我原谅抱得我都痛 我记得你在背后 也记得我颤抖着 记得感觉汹涌 最美的烟火 最长的相拥 谁爱得太自由 谁过头太远了 谁要走我的心 谁忘了那就是承诺 谁自顾自地走 谁忘了看着我 谁让爱变沉重 谁忘了要给你温柔 我怀念的

我还有想要爱你的冲动 我记得那年生日 也记得那一首歌 记得那片星空 最紧的右手 最暖的胸口 我放手 我让座 假洒脱

谁懂我多么不舍得 太爱了 所以我 没有哭 没有说

第2篇: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联系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联系, 不是你不好,

而是时间渐渐斩断我们的交集。 但请你记住过去美好的回忆 都被我珍藏在心底,

也许只是等待一个机会重聚, 彼此又像从未分离。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联系, 也许是我明白了

人与人之间最舒适的距离。 不是时时刻刻黏在一起, 而是松弛有度、若即若离。 只要彼此的心未曾走远, 天涯海角我们都有机会重聚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联系, 也许是我们有无法调和的分歧。 恰当的远离能让你我在冷静中反思。 为了找寻合适的相处方式和更久的情谊, 为了让彼此更加亲近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联系, 也许是我觉得身心俱疲。

于是没有力气再品尝期待落空的滋味, 不愿再感受付出被忽视的孤寂。 我不过是希望

我的真心可以换来你的真意

即使有一天,我们不再联系, 我仍旧会满怀感激, 感谢上苍安排我们相遇。 虽然结局差强人意,

可是你已在我的生命里留下印记, 过往的陪伴终究无可代替。 我依旧还会想起你

第3篇:高考让我们得到的是什么?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高考状元答谢辞》,我原以为这位英雄一定会在他的状元宴上感慨万千,痛哭流涕,深感寒窗苦读之辛苦。但读完之后,才发现他是这样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盗版书商,感谢眼镜店,感谢提神补脑液的,语气里充满了讽刺,表达出了不满。由此,我想到了很多,对于以后也会参加高考的我们,高考,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寒窗苦读十二载,只为一朝榜上名。这虽然是古代学子为了功名成就而苦读的意义,但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状况下,读书也是为了榜上有名,也是为了能够上名牌大学。高考,在现阶段也是不能改变的社会制度。假想,如果有一天没有了高考,所有的孩子都没有了考大学了压力。那么也许就会有国家人才出现伤仲永的情况吧!由此来看,高考对于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如此重要,至少通过这项考试可以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吧!

不过,话说回来,站在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高考时再完美不过了,再也没有什么选拔考试比高考更公平公正了。但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来讲,高考却是决定一个学生一生命运的钥匙。如果一个学生能在千千万万的学子中脱颖而出,那他也算得上优秀。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这种优胜劣汰的环境,有许多学生因为承受不住高考的压力,而上演了许多悲剧。

例如:2009年6月8日,沈阳一考生由于7日的考试发挥中欠佳,感觉考取大学希望渺茫,于是从四楼跳下,导致身上多出骨折。其实每年的高考之后或之前都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我不相信在老师“举素质教育之旗,走应试教育之路”思想的指导下,这些考生的心灵会变得如此脆弱,这些人就算以后走入了社会又有什么座作为呢?

其实不然,我身边也有一位为考试而学习的朋友,不知道她是否真正爱学习,还是无法摆脱这种压力,每天拼命拼命地学习,,学习,还因为考试不好经常哭鼻子,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高考让一个人湮灭了个性,湮灭了创新,但提高了年级排名。

高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无论它的利与弊,它始终会让一个人成长为更加强壮的人,它给每一个学生带来或好或坏的影响,关键看这个人怎样面对这种残酷的竞争,是否适应这种社会制度。

所以高考尽管残酷,但它毕竟是最公平公正的竞争,我们应该认同与适应,竟将它作为让自己走向成功的一条路。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高一高一:蒋婷

第4篇:征文《一种力量让我们不再有距离》

征文

一种力量让我们不再有距离

俗话说得好,“距离决定美”,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决定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干部与群众间距离的远近决定着干部与群众间的感情深浅,距离越近感情越深。党员干部要想与群众保持良好的关系拥有深厚的感情就必须要时刻与群众保持十分近的距离,要尽量追求干群“零距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不再有距离。是什么力量呢?微笑,恰如淌过的溪流,柔和恬静;微笑,恰似那悬挂的一刀新月,皎洁光亮;微笑,又恰似那挺拔的苍松,积蓄着万般力量……我不禁会心微笑,是的,微笑就是有这样的力量,能缩短彼此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与感激。我相信微笑的力量,在任何时空,都直抵心灵。

由于党员干部的职能责任、工作性质等方面与群众有着区别,决定了二者之间会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会让群众从心理上感觉到与党员之间的距离感。干部与群众之间容易形成思想隔阂、情感隔阂。所以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实现形式上“有距离”和本质上“零距离”相统一,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有意识地去缩小“距离”,而不能人为地去放大“距离”。要像兰辉同志那样,主动放下架子,把身子沉下去,把感情融进去,多下基层去亲近老百姓,要挨家挨户去关心,要呵护到每个人,走进每家每户去和老百姓谈话交心,去了解他们实实在在所需,去帮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忧。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坚忍不拔,那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自信满满,那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心头一暖,那也是微笑的力量。微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表达,是传达感情最直接的方式。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能给人前进的力量,生活的信心和心灵的慰藉。可我们的微笑是不收费的,在炎热的夏天,一个真诚的,发自内心

1的微笑能给前来办事的群众带来一阵凉爽的清风,在冬天, 即使空气在严寒,一个温暖甜美的微笑能带给有困难的群众一缕温暖的阳光,微笑拉近了我们与群众的距离,消除了我们之间隔阂。试想,徜若我们是一张冷若冰霜的脸,谁愿意看你的脸色办事,谁能对下基层干部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微笑服务就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共有的名片。

不需要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笑;不需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充满血腥的狂笑;也不需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红颜一笑……这些笑,或太狂放不羁,或太刚烈顽强,抑或充满妩媚。而我们需要的,不过是浅浅的真心微笑。我们喜欢微笑,喜欢嘴角的翘起,喜欢那弯起的弧度,更喜欢它所传达的一种力量。“你好,有什么事啊”、“你好,有什么要帮忙的”,一走进驻村工作点的房门前,听着充满关心的话语,看着面带微笑的党员干部,不论是春耕无钱买种子,急的焦头烂额的求助群众,还是刚刚为浇水而争执,气得语无伦次的百姓,都会不自觉的放慢语速,甚至是还以微笑,心平气和的听着驻村干部做出解释和帮助。困难解决了,临走了也不忘微笑着说声谢谢,记住了,群众是一面镜子,你对她微笑,她就对你微笑!正是这简单的浅浅的微笑,架起了我们与陌生人之间的桥梁,使他人感到了信任和担当,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有困难找党员干部的”信念。西方有一句谚语,“只用微笑说话的人,才能担当重任。”可见微笑的力量是巨大的。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微笑是你工作所需,如果不笑,你的工作难以开展,甚至被领导批评,更严重的,态度不好一点,还会被群众投诉。其实不然,无论我们在生活中充当着何种角色,在何种场合,微笑就像一剂良药,任何人都不会有副作用。因为人人都相信一句话,那就是“笑总比哭好”。党员干部下基层、

进农家、访民情、解民困。如果一身官威如何置身于淳朴的百姓之间?如何真正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而驻村工作要多学学最底层干部身上的“土气”,收敛“官威”, 他们可能没有上级领导干部那么深厚的理论知识,也摆不出像样的“官威”,说不出像样的“官话”。他们与群众交谈,用的是农家话,说的是百姓语,一身“土气”地融入于群众之中,但是,他们为党办事原则却不变,为民办事真心亦不改。请给自己一个微笑,也给他人一个微笑,因为微笑能带给他人快乐,也带给自己快乐,如果人人脸上时常挂着微笑,这种来自于微笑的磁力,能够使许多人的心灵相通、相近。能发出真诚微笑的人,总是乐于帮助别人,愿意分担他人的忧伤,减轻他人的痛苦,也愿与人分享快乐,而这种共同分享的感觉是幸福的;时刻挂着微笑的人是快乐的,也能使别人感到愉快,并能有一种安全感,是成熟、理性的表现。还可以化解心中的哀怨,使人敞开心房,消除芥蒂,还可以让人重新树立信心。当以朋友身份融入到群众中,以对待亲戚的感情去对待群众,要当百姓的“贴心人”,要放下“架子”,真正与百姓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不打官腔、不说官话,多到群众中间走走,多问实情、多听意见、要把为民解忧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多为群众办些雪中送炭的好事、实事,才能不断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与人民群众坐在一张桌子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与广大人民“打成一片”,这样才能拉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老百姓才愿意支持你的工作,为一方发展筹谋划策。这样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才能积累经验,化解矛盾,改进工作,为发展创造出最佳的环境和动力。就是真正与群众之间不再有距离了。

微笑能沟通心灵、增进信任,微笑能激励斗志、顽强拼搏,微笑更能乐观人生、创造奇迹。让我们彼此问候:今天,你微笑

了吗?如果没有,我们一起来微笑吧!

第5篇:让作文不再是难题

让作文不再是难题 ——浅谈中年级作文教学方法

张家港乘航小学朱世蓉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

三、四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作文历来不仅是学生头疼的事,也是老师为之绞尽脑汁却无所适从的事。为了让刚开始学习写作文的学生能轻松的拿起笔,记下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营造氛围 激发写作情感

无数的事实证明,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学生自主并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这也正是课堂教学“人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在习作课上,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如我指导写《一次有趣的游戏》之前,我问学生:“大家爱玩游戏吗?”学生一听有游戏玩,乐得欢呼起来:“爱玩!爱玩!”“那好,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画脸’。”接着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丑的脸,让学生排好队按顺序把眼睛蒙上,一个接一个到黑板上去画眼睛、鼻子和嘴巴。看得出来,学生一个个玩得很投入、很开心。游戏结束后,我叫大家拿出笔来把你刚才看到的、自己亲身体验到的写下来。学生们有了亲身感受,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很快就写好了作文,并且个个写得生动具体。

这样,把习作教学活动变成一场妙趣横生的游戏,还可联系实际把习作活动变成一项奇象叠出的实验,一次促膝倾心的交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情感,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让他们觉得写作文不是让人讨厌做的事。

二、联系生活 挖掘写作资源

“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是困扰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问题。起步阶段更是如此。这与教师在取材方面限制太多有误,我们总是告诫学生,什么是值得写的,什么是不值得写的,到头来,学生反而缩手缩脚,无从下笔。

其实,捅破蒙在“作文”之上的一层纸,就会发现作文就是生活,有生活就有可写的素材,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没有不可写进作文的。讲述假期浏览的经历,讲述自己的社会见闻,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电视节目,畅谈自己的理想,倾吐自己的快乐和烦恼„„目之所及,耳之所往,写下来就是作文!

每一次的习作教学活动,根据习作的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取材,如写有关于秋天风景的习作,可以让学生把上学路上的田野、小路、菜园写进作文;也可以写校园、草地、山坡„„还可以在写作之前带领学生去草地上,山坡上,树林里观赏那里的风景,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再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样学生就会有话说,有话说就有的写了。

三、放手写作 突出写作自主

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还给学生写作自主权。

1.引导学生自主拟题。

教师要把拟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已有的材料、自主拟题,教师可通过启发、诱导、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学会拟题。

2.引导学生自由作文。

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表达内容,说真话,打真情;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表达形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给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作文氛围;引导学生用个性化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3.引导学生自我修改作文。

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不要求精批细改,要留给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空间。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要帮助他们树立严谨、认真的修改态度,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学生自我修改或相互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他们自我提高的过程。

四、改变评价 提高写作热情

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也不应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应实事求是地、因人而异地看待他们。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激励,促使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张万化老师曾说:“儿童写作不光是语言学习的需要,还是为了健康、自然地宣泄感情,和别人沟通。学生的作文必须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因此,

作文讲评课上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把写得好的习作挂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自改作文。在作文评价时注意采取各种形式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不断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位学生都真切地感受到“我能行!”“我是优秀的!”

我相信,通过以上的做法,一定能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定能让学生感觉作文不再是难题!

第6篇:让中国梦不再是一个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仅要把中国梦成为全国人民的思想家园,成为全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更要将其化为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马克思的教诲言犹在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总书记的告诫振聋发聩。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强调,要以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实际成果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确保江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在《学习时报》上发表的题为《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文章中指出,要把“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自觉追求,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用劳动与汗水成就中国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历来主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崇尚实践,相信实践,善于实践。即使在还没有取得执政地位的战争年代,也从来不信命运之神的安排。历史已经证明,实践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实践带来了人民的幸福;历史还告诉我们,实践的精髓就在于实干。中国共产党人的实干精神,从根本上说,还是来源于唯物史观。列宁就说过:“既然必须承认,梦虽然被认为是主观的过程,却是真实的、实际的过程,那么唯物主义就取得了胜利。”(《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1990版,第441页)我们今天畅谈中国梦,就是要全力以赴地把梦这一主观的过程,用百折不挠的韧劲,变为真实的、实际的过程,夺取唯物主义的胜利,而不能把中国梦止步于“乌托邦”式的空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的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彻底完胜这一场精神变物质的唯物主义征程。

实干,最要紧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实干,最忌讳的是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具体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当前尤其要从以下方面举全国人民之力:

求真务实,勤奋自勉。应该看到,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中国梦的设定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现实要求我们每一个人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出实策、办实事、求实效,用实干精神一步步逼近中国梦的航程。出实策,就是做到实事求是,把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找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做不切实际的事情;办实事,就是要从点滴入手、从具体事做起,力戒空谈;求实效,就是要雷厉风行、狠抓落实、勤勉工作,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不抓则已、抓则必成,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工作在不同岗位的每一个人,尽管角色职责、贡献大小不一,但如果个个都铆足了出实策、办实事、求实效的劲头,有所担当,勤奋自勉,中国梦就不再会那么遥远。

推进改革,攻坚克难。实干的最大着眼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揭示,非改革莫属。中国的事情,惟有改革才能办好;中国的问题,惟有改革才能解决;中国的希望,惟有改革才能托举,这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各社会阶层的共识。只有认识到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大推动力,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才能增强推进改革、攻坚克难的勇气和自信。改革就是利益调整,这其中会碰到“硬骨头”、下到“深水区”一点也不为奇,关键是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热情,沿着正确道路、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铺平实现中国梦的道路。

注重科学,讲究方法。实干靠苦干,但苦干不等于蛮干。中国梦的实现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拼搏干劲,但越是在任务繁重的时候,越要保持头脑清醒、遇事不慌,也就是更要注重科学,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人们常说,用错误的方法解决正确的问题比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错误的问题后果更可怕,是有道理的,当年陈云同志就希望在我们党内有一大批善于“踱方步”的战略家,其意就是要党员、干部深谙行事之道,以驾轻就熟的高超技巧,起到一击致胜之效,在四两拨千斤中显现出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风范。当前,社会已经全面进入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犬牙交错,社会和谐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涉及面越来越广,关联度越来越强,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我们在破解这类矛盾问题的时候,只逞“拼命三郎”的一时之勇,出台的政策、措施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与精心部署就仓促上阵,则必然无益于矛盾问题的解决,只会在旧的欠账上增添新账。一句话,中国梦的实现,靠的是有头脑、有策略的实干。

中国梦这艘巨轮已然起航,超越梦想,直达现实的彼岸,每一个华夏儿女责无旁贷

上一篇:领导坐班接访制度下一篇:春季出游交通安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