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模版

2022-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集体备课模版

集体备课备什么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这样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就能运用国家、地方及学校课程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地方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体育教师来讲是新事物、新思想。如果还同过去一样进行独自备课上课很难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新的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高一年级的三位体育教师成立了集体备课小组,反复学习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指导思想,统一认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集体备课备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是集体备课小组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学习新理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放在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确保每名学生受益。通过集体备课,大家在一起探讨新理念,新方法,掌握新信息,不断改善和拓展各自的知识,形成新的教育观及教学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将各自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家形成共识,然后将新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将理念转变为行动。

2、备教法

现今的课程标准为了让中学生在校期间能专一地学习体育知识,强调内容可选择性;即学校尽可能开设多的运动项目让学生进行选择学习,这就使教学方法向多样化转变。这也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如何适应新的教法?在集体备课中,通过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在教法上我们应努力营造活泼、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体验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愉快感。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歧视、不打击落后学生,切切实实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名学生都体验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成功感和愉快感,激励每名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运动,为终身体育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了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才能顺利提高教学质量。过去我们体育教研组的教师都是各自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写好教学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各自备课上课,单打独斗。在教学中也是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教师讲解示范多,学生练习少,单纯追求运动知识。在课堂上,对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则多指导,多练习,而忽视了其他同学的运动培养。在新的改革大潮中,通过集体备课,我们认识到,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才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取的方法:①熟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将体质较弱且不爱参加锻炼的学生找出,然后帮助他们制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项目参加学习,采取循序渐进的锻炼方法,经常检查他们完成的练习作业,这样逐渐引导他们走上自觉参与锻炼之路。②合理运用评价机制;即学生个人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采取的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锻炼与评价的热情,协调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过去的体育课教学死板单调,而现今的体育课教学呈现出活泼、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环境下健康茁壮成长。

4、备场地器材

现今的教育改革实行的是三级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场地器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体的智慧是无尽的,在集体备课中就如何利用现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自制体育器材等上好体育课开展了积极讨论,想了许多好的办法,如:将废弃的篮、排、足球装上沙子、棕草当实心球用于课堂教学及运动队的训练;用小皮球组织学生打垒球;动员女生缝制沙包;大家一起创编几套学生喜爱的体育游戏等。通过制作简单、简易的体育器材,改善了我们年级组的教学条件,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之目的。

5、开展教科研活动

过去我们体育教师只管教学、业训而忽视了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后,大家将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出来,写成短而小的报告,积累多了,就向杂志社投稿;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集体备课小组成员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八篇,有三篇论文在省级评选中获奖;完成三项省级课题的立项与结题。通过集体备课的开展与实施,我们的教科研活动也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集体备课的开展与实施,为广大的体育教师开创了一个新的学习平台,大家一起探究、创新、学习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复兴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体育教研组744000)

作者:孙福生

第2篇:集体备课守正出新

在集体备课越来越被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认可的今天,我们除了做一些常规的定式的工作——统一教学进度、布置集体任务、安排讲义编写落实、交流各班学情等以外,我们如何赋予集体备课新的功能?它是不是还应该成为教师之间智慧碰撞,思想交融的平台?借助集体备课中的交流沟通,是不是进一步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更好地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我认为,集体备课在常规工作之外,应该有一个内在的灵魂,那就是明确在一个学年周期内,我们工作的主题和我们教学上的共同愿景。

“高中语文阶梯阅读的应用与推广”是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自筹课题,作为课题的主持人,同时作为高三备课组长,能不能将课题的应用与推广的研究与我们的集体备课结合起来,利用课题的理念、操作路径等要素,让我们的集体备课,有个“主题词”,有个灵魂?

我们的课题研究,问题本来就是来自于教学实践,满足于教学需要,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这与集体备课的宗旨有着天然的统一;而课题研究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有成果,同时集体备课也需要一定教学理论的引领。当我们以这样的自觉性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课题推广就不是行政命令,而会落实为备课组的共识与共同行动。

我们聚焦阶梯阅读的课题,研究核心内涵,以课题为集体备课灵魂,这时候,我们的课题研究就可以真正地落实起来。

我们的课题,聚焦“阶梯阅读”,主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构建阶梯阅读的范式,有针对地指导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渐进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趣。

2.探索阅读与写作结合的路径,解决阅读与写作结合的问题,催发学生读写的同步进步。

3.在阶梯阅读应用与推广的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我们的研究目的就是要给予学生有层次的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阅读能力的真实水平并对自己的水平提高有切实的愿景,激发阅读兴趣,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考虑,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不仅仅要着眼于内容本身,更要研究推进策略。

以课题为抓手,在集体备课中,对于“阶梯阅读”课题的推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开展。

第一,体现在阅读书目的阶梯性——在阅读素材(讲义)的编制上。

讲义在编排的过程中考虑阶梯性,全面构建课外阅读书目框架。以经典重读为基本内容,以专题阅读为突破重点,以读写结合为主要手段。

备课组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一是经典重读。围绕读本上经典篇目进行重读,并进行读书笔记写作运用到写作中去;二是专题阅读,如教师自选命题,“茶事”“叶”“徽州文化”“乡村文化”“瓷器”等为专题,引导由此展开深度思考,然后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检查、交流,编写年级优作选;三是立体阅读(视频欣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给学生具体实在、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四是即时阅读,编写时评,以时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提高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同时也借助时评,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丰富的写作素材。

在此基礎上,以系列编排来激发学生的广度阅读与深度思考。我们编制了四个系列:文化现象类(文艺评论)、社会忧思类(时事评论)、人生哲思类、人物分类(文学、哲学、绘画、建筑、音乐、思想家等)。多种形式阅读结合,打开学生视野,丰富作文材料。

我们在集体备课时,一方面发挥集体智慧,同时按照学生个体情况,注重阅读资料种类的丰富性;另外一方面,根据教师擅长的领域确定编制主题。编制的讲义尽量涵盖尽可能多的角度、层面,让不同的学生都找到感兴趣的资料,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能拓展阅读视野。

第二,在阅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给予每个学生自我成长的进步感。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不局限于阅读策略上的一般大方向指导,而是更关注各个班级各个教师的交流反思。这个星期,我们的学生读了些什么?他们的共同关注的话题有哪些?学生中有没有一些突出的阅读例子?……在集体备课的环节,设置这样的交流,其实也是提醒我们老师尽可能关注各个学生,只有对学生的具体观察与分析,才有可能与学生有交流,才能以教师的指导引领学生自我阅读的个性的探索,也是让他们的阅读自我提升。

1.教师先读,以确定精读篇目及具体的阅读要求(有的文章侧重于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的文章侧重于对写作能力的迁移提升)。

2.教师精心指导学生做好摘抄、感悟、点评,确保每位学生能自主撰写读书笔记。

3.教师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及时进行批阅、点评,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品悟、思考、写作热情,及时推介优秀习作参评、发表。

第三,阅读策略上,从读到写的阶梯提升,读写结合的追求。

高三作为一个冲刺的学段,特别重视阅读的“变现”,追求读有所得。所以,在现阶段的阅读中,应该始终联系上写作,强调阅读与写作的对接,阅读内容的转换。

我们的读书笔记优作选,不仅对以往阅读进行总结与回顾,也与作文训练联系起来。在我们的集体备课中,我们老师先行对读书笔记的内容进行思考重组,结合我们本周或最近的一些作文材料,找出学生的阅读素材、思考成果与作文材料的关联,给学生进行指点。在专题写作方面,努力寻求突破。材料求全,写作求专。对于专题资料,努力挖深挖透,多开发学生的潜能,好的作文全年级共享,对于相似的问题大家一起协商解决。读写结合,阅读在写作中得以强化,读书笔记的专题编写也促使学生作文视野的开阔与博大。

第四,集体备课的活动形式:交流、听课、评课、研讨,教师各自实践及相互交流,促进完善。

1.备课组研究阅读指导、阅读点评课例,开设示范课。组织读书沙龙活动。每月由相关班级开设读书沙龙活动,主要内容为交流读书心得,讨论困惑等,组内老师随堂参与并点评,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质疑和释疑的能力。

2.编制读书简报。每月由各班推荐优秀读书笔记,经备课组筛选后编制读书简报(内容包括优秀读书笔记,同学互评,任课老师点评,编选老师点评等),并印发全年级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3.备课组根据学生和教师反馈对推荐的书目作出评价,及时更新调整,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阅读口味。

4.备课组开展教研,探索开设阅读与写作对接研究课;探究读写同行,共同促进的机制。

在集体安排的内容框架之下,对教师研修也提出阶梯性的要求。对于教师本身来说,有任务引领下的自我学习与提升,也有集体备课时的多沟通多分享,让个人的智慧与集体智慧不断聚合、不断增加、不断突破,形成个体与集体的共同进步。

集体备课正是区域化推进课题的平台,集体备课如果只是惯性几项要求的布置与交流,容易使老师产生倦怠感。而我们的集体备课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成”不断变化,不断制定新的应对与指导策略,自然能吸引老师的积极参与,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也使得组内教师能有普遍的长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学生的成绩提升。

课题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研以致用。课题必须注重实践,注重推广普及,指导实践。备课组就是研究课题对教学作用的重要实践单位,通过集体备课,集体研究课题,能够使得课题由课题主持教师个体认识转化为教师群体共识,备课组老师的各自智慧又会催生出对课题的深入的、不同角度的研究,充实、完善课题。集体备课时紧紧抓住课题核心,步步推进,实实在在做研究,既有对课题思考的理论层面的研究,也有将课题思想运用于实践的行动研究,落实于教学过程的步骤中,在行动之后再有反思交流,来使课题研究得以逐步完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高中语文阶梯阅读区域性应用与推广研究”(课题批准号:B-b/2016/02/12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市证大中学。

作者:邢延

第3篇:集体备课的价值追问

摘要:以《水的组成》集体备课为载体,在分析教学设计差异、理解教学目标,思考细节处理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思悟,同伴互助,澄清集体备课的真义在于:它应是一种基于同伴互助的、有自覺执行制度的、常态化研讨分享的教学研究文化。

关键词:集体备课;水的组成

文献标识码:B

关于集体备课的争论大多集中于集体备课好还是个人备课好等问题,或认为集体备课过分统一压抑了教师个性,或认为集体备课应该做的事情包含了个人备课可以做的事情而显得毫无意义等等,究其根因,未能明确集体备课的立足点是什么。因此追问一下集体备课的真义是必要的。教学实践是展示集体备课成果的主要方式,一次次有质量的教研活动更是专业实践的改善过程。为上好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科研基地学校联盟活动的学术展示课,我校化学组与江阴市第一中学化学组联合备课,紧密配合,精心设计教案,进行了两次专题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活动是鲜活的教育实践,笔者记述这次备课组活动过程的目的,就是试图找寻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对集体备课真义的找寻中增加其意义与价值。

一、进阶:两次教学设计的差异与比较

1.关于教学目标的差异

第一次教学目标的确立: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及氧化物的含义。

(3)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

第二次学习目标的确立:

(1)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认识水的组成,并初步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2)通过对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加深对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成因的理解。

(3)结合化学史了解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历程,在了解科学家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元素观、微粒观、转化观等学科观念。

比较两次目标设计,显然第二次表述更加具体,目标达成更加明确,而且更为关注学科的发展与学生认知发展相结合,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以课堂学习为本,实现了从“教学”到“学习”的转变。

2.教学设计的差异

从教学环节来说,两次教学环节的总体安排都是:导入新课一水的生成一水的电解一物质分类一课堂小结等。先后两次教学,在环节安排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某些问题处理的细节上看,又有一些不同。

(1)对化学史料处理上的差异:

第一次设计在水的电解之后,投影教材资料卡片,介绍水的组成发现史,随后进入物质的分类教学。

第二次设计,则把水的发现史料进行分解,有所取舍之后按照科学家们认识水的历程时间先后,串起了课堂教学。

第一次设计只是把化学史作为一个额外的补充,简略介绍。而第二次设计,重视了学科特点,重视了化学学科发展、学科价值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关键历程的展现。

(2)对得出水的化学式的方式上的差异:

得出水的化学式在第一次试教中是这样安排的:

【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定性进入定量,从宏观逐渐走向微观,水的组成也不例外。1805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通过实验定量研究了水的组成。

【史料介绍】盖·吕萨克的定量实验。

【师】但是当时由于道尔顿的原子论深入人心,按照他的理论,这个反应是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反应生成2个“水原子”,也就是说一个“水原子”里有1个氢原子和0.5个氧原子,那么问题来了:不可分的氧原子是如何变成半个的呢?直到1811年另一位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引进了“分子”的概念,这一问题才得到圆满解释。原来气体是以分子状态存在的,不同的分子由不同数量的原子构成。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为分子个数比。这一定律也被后人称之为阿伏伽德罗定律。

【师】因为氢气、氧气、水蒸气的体积比为2:1:2,所以它们的分子个数比也为这个比值。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是不变的,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水分子中应该含有几个氢原子和几个氧原子?水的化学符号应该怎么表示?

【生】H2O。

【师】到这里水的真面目才真正被揭开。

第二次试教中,得出水的化学式是H2O这样安排的: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已经知道水电解时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如果我告诉你两种气体的密度,结合前面学过的氢原子质量、氧原子的质量,你能否计算出它们的原子个数比?

【师】投影氢气的密度为0.0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氢原子质量:1.67×10-27k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

【生】计算结果为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982。

【师】同学们计算出来的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接近于2,科学家更精密的测量与计算结果告诉我们,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就是2,所以水的化学式写作H2O。

【师】其实当时的科学家没有这么多基础数据可以采用,他们是这么分析的:

【师】投影经历盖·吕萨克的定量实验、分析道尔顿的原子论不足,引入阿伏伽德罗定律分析得出水的化学式的历程。

二、再现:个人反思与同伴共助

1.个人反思

两节课之后,执教的苏老师进行了如下教学反思:

(1)关于导入环节的反思。

第一次我以“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不离水”诗句开始,讲水的重要性,然后设问,水不仅是世间万物生长离不开的,在工业生产中也时刻少不了它,但是同学们知道水的组成是怎样的吗?这节课,苏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究水的组成。

但是经过备课组的讨论之后我认识到这节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点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科特点,挖掘教材蕴含的学科价值,我应该结合科学家认识水的组成的历程,進行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学。所以在第二次,我把史料进行了筛选,引入就从四元素、五行说开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紧紧围绕本节课的课题“水的组成”的本质与核心展开介绍,同时为后面逐步梳理“水的组成”的历史研究脉络做好铺垫,也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2)关于如何得出水的化学式的反思。

因为考虑到利用化学史进行各环节的连接,所以我介绍了盖·吕萨克的定量实验、分析道尔顿的原子论不足,然后引入阿伏伽德罗定律,最后分析得出水的化学式。第一次试教之后集体备课时顾老师提出,既然学生在学习氧气时知道了氧气的密度,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时已经知道氧原子、氢原子的实际质量,现场实验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也很明显,何不再补充一个氢气的密度,直接让学生计算一下水中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我试了一下,教学效果确实要好一些。因为直接介绍阿伏伽德罗定律,其实学生也是似懂非懂。

(3)关于增加氢气的用途以及科学家研究用光来催化分解水的材料的反思。

我的本意是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让学生了解氢能源的优点,逐步明晰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后面介绍光催化分解水的应用前景做好知识铺垫。而在最后增加光催化分解水的材料,是想通过对比分解水的不同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化学的发展与实验条件、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同时和前面氢能源利用的优点相呼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从教学节奏和效果来看,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

2.同伴共助

第一节课之后,备课组教师进行了讨论。化学组组长潘老师提出:评价教师教学,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看教学目标描述是否准确,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二要看整个课教与学的理念、教学实际过程与设计之间的差异,不要拘泥于一些鸡毛蒜皮的细节,要积极反思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家围绕上述要求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应当把“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对目标描述要准确,可操作。如目标的第三条“了解并体验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和方法”,大家认为要具体,怎么了解?怎么体验?要学到什么方法?建立什么观念?所以改为“结合化学史了解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历程,在了解科学家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元素观、微粒观、转化观等学科观念。”二是讨论的焦点是“教知识”还是“教方法”。在得出水的化学式这个环节,到底是通过阿伏伽德罗定律的介绍得出还是让学生计算推理得出?第一种处理方法,其实是为了得到一个抽象的内容而又引入了另一个抽象的定律,其实还是在“教知识”,而第二种处理的优势在于,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的,学生经过思考确实能计算出,不抽象,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度参与了这一过程。大家比较后,较为认同后一种,于是,苏老师又再次调整,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在第二次教学与反思的基础上,备课组再次展开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这两次教学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化,教学过程也进一步优化,教学细节处理也比较到位。教师的学生立场进一步凸显,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备课组教师又提出了一些建议:氢气吹了肥皂泡飞在空中,能否用电蚊拍现场拍一下?既生动又说明了氢气的可燃性。二是根据教学的主次和节奏来看,增加氢气的用途以及科学家研究用光来催化分解水的材料没有必要,既偏离了主线也拖沓了教学节奏。三是从教师的思维轨迹来看,没有把学生放在首位。如对“冷场”“卡壳”的耿耿于怀,把学生有没有“进入我的预设”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准等等。显然,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有欠缺,即不是把学生认知冲突当作好的教育资源,而是当作窒碍,仍把教学预设的“顺利”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准。其次,教师在学生观上存在问题,即把学生当作完成教学设计的配角,具体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较浓的牵着学生走的痕迹,教师不敢真正放手。

三、澄清:集体备课应有的三个转向

对于这次集体备课的过程,我陷入了沉思:集体备课就是这样?我们除了为同伴赛课出谋划策、集思广益,还应该做些什么?既然大家都认为集体备课是重要的,那它到底应该研究什么?对此,我们应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澄清。

1.从研究“教的方式”转向“学的方式”

首先,要厘清教与学的关系。在不少教师的意识中,“教”与“学”几乎是画等号的。事实上,虽然“教”是为了“学”,但“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也不等于“会”了,定位“研究教”与“研究学”所发生的结果是有显著差异的。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正如奥苏伯尔所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学生才是研究的起点。现在教师有一种不良教学习惯,即一旦走上讲台,往往会把“完成任务”“环节顺利”“配合默契”等作为追求,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在这次备课中,显然教师忽略了学生立场,不自觉地把学生看作配合的角色。如“顺利”、不要“卡壳”“冷场”等话语的背后折射的是教师的“学生观”,即学生依然是“配合”的角色。

其次,要解决好“多学”与“少学”的矛盾。班级授课制形态的最大矛盾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要追求学生“多学”。一些课堂往往异化为优秀学生尽展才华的舞台,课堂看似行云流水,实质上经不起检验。就这次备课活动而言,在得出水的化学式的过程中,两次教学都因为时间问题没有解决好,只是一两个学生得出了,老师作为范例,表扬一番,这个环节就过去了。其实,这个环节很重要,研究水的组成就是要得出水的化学式,如果说我们提倡在教学中,要让孩子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最关键的步子,那么如何得出水的化学式就是关键步子,我们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体验到这一关键的步子。

从研究教师“教的方式”走向研究学生“学的方式”,就是从研究“怎样教”转向研究“怎样学”,属于视角的重要转换。集体备课作为一种专业实践活动,每一个教师都应当秉持这样的价值观走向备课的现场。

2.从“赛课包装”转向“常态研究”

毋庸置疑,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然而,一线教师对集体备课的理解还存有偏差。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这么一种认识:平时教学工作很忙,而且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就是一两个月不开展教研活动,也不影响我们的教学工作。一般来说,体现集体备课的价值主要在两个时段:一是组织期中、期末考试之前的复习工作时,大家必须要坐下来研讨;二是组内某教师要参加比赛或者重大活動展示,需要大家集思广益,毕竟“三人智慧胜一人。”于是,集体备课对于教师而言就成了一项应急而非常态的工作。集体备课之所以是一个“鸡肋”,原因在于:首先,教学评价的复杂与模糊性决定了在日常教学中,没有“集体备课”大家照样工作。其次,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较多的简单机械操练形成了“只需要统一进度和练习的材料、范围,其他就是题目做得多多益善”的常规认识。也正因为这样,集体备课制度的要求就异变成走过场。真正的研究应该追问本质,例如本例的集体备课中,如果备课组的活动是常态的,那么组内就应该有听评课的标准与共同价值,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再如,研究课堂教学目标和目标设计,要在课程目标、单元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前概念之间寻找平衡点,找到学习的“起点”与“终点”,这样教学的“空间感”就有了。评课时也要注意目标的达成,不应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修补。如果立足点定位在“求新”“出彩”,只看课是否光鲜亮丽,那么多是对备课的表层关注。真正的集体备课应该是教师的生活常态,有“交流的渴望”与“帮助的期待”,是自然而又生动的“研究”。

3.从“被动执行”转向“研究自觉”

集体备课作为由来已久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人对其合理性进行过质疑。事实上它在许多学校的实践是比较糟糕的。所谓的集体备课大多是围绕教师外出比赛提供帮助与支持,是为了应对考试而一起选择试卷试题,考后进行大概比较和就事论事的浅表分析。说到底,集体备课是对学校制度的消极应付和被动执行。然而当下,我们需要追求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文化,即集体备课的自觉。这种自觉的文化特质表征为备课组成员对集体备课有着较为强烈的“依赖”,对集体智慧有着强烈的渴求,对共同合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无论在何种场合相遇,会自然而然地谈论教与学,以至于形成一种下意识行为。在集体备课中,从理性出发,从研究目标开始,强调对话与分享,提出基于个人经验与体验的方案,体现自由与自觉。

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如果仅仅停留在执行制度层面,那一定是虚空的。因此,真正的集体备课是一种学习型、合作型文化的重建,是一种基于“好课”的理解与对教学设计的教学意义的不断探寻。从个体的单打独斗转向对话分享,是实现教学从注重技术、技巧的安排到注重科学、艺术的创造之过程,是在研究中寻求教学的真义之过程。因此,真正的集体备课可以这样表述:同伴互助是核心,自觉执行制度是基本保证,常态的研讨分享是习惯,形成教学研究文化是目的。

作者:耿雁冰 沈晓强

第4篇:集体备课稿(模版)

《将相和》集体备课稿

古昌中心校

李莉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备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总之,故事虽短,但教之意义深远。深究此文,语言训练有味,文化建构有道。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史记》不读,镜之何有?

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生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跳板,了解中国的“和”文化。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到“和”的意义。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为了在教学伊始就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我用《六尺巷》的故事导入,先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后相机板书课题“将相和”。

接下来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为了让他们做到读与思相结合,我布置了阅读过程中的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②、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充分朗读之后,通过词语填空的方式对学生生字词的学习进行检查,着重检查指导学生对生字音形的准确把握,如“诺”应读“nuò”,不读“ruò”;“璧”字写的时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结构,要力求写匀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始终觉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应该且必须是从识字写字开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可以这样说:识字写字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起点! 紧接着,通过交流小标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

二、走进《将相和》,三品蔺相如

课件出示廉颇的话,学生先说说自己读了廉颇的话后,对廉颇的第一印象。然后质疑: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光靠一张嘴吗?

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和爱国”,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点。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可以抓住“看”体会蔺相如能察言观色,准确地揣摩人的心理,他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了过来;接着紧扣“理直气壮”,让学生去读、去演,读演结合,感受蔺相如的智中有勇;接着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蔺相如相继采用“缓兵之计”明着是要秦王举行授城仪式,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意拖延时间送璧回国,从而深切地体会蔺相如勇中有谋。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了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所以第9自然段我采用了师生讨论的教学方式,抛出问题:“蔺相如明知秦王不会授城,为什么不和手下人一起化装回赵国?你觉得他这样做好不好?”这一问,与学生的思维来了一个链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尊重学生答案的同时,联系课文第17自然段中蔺相如与手下人的对话,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的不怕牺牲、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蔺相如屡为赵国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应该受到文武大臣的景仰,不料却引起了廉颇的不满。课件再次出现廉颇的话,激化矛盾。

品读将相和好。主要抓住蔺相如的话来体会他的顾大局、识大体;抓住廉颇的负荆请罪,再谈廉颇的人物形象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首先,回味故事,理清故事间的关系。出示一道选择题,思考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完璧归赵是渑池会见的(

),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的(

) A.起因

结果

B.结果

起因 学生思考后填空,并且讲出理由,这样设计是帮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理清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答案后板书:和——不和——和。

然后,小结全文,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同心协力,和睦共处”。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变化,结合视频介绍中国的“和”文化。 走出《将相和》,作为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向我们的孩子推荐阅读史学巨著《史记》,这部花了司马迁毕生精力写就的史书究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我想:必定是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这样的书,这样的阅读,我们无法拒绝!况且《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再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和→不和→和”,简简单单一条线,一目了然!它既向学生晰地呈现出了《将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又很好地向我们说明了“和”的重要性!我喜欢这样的板书设计,因为浓缩就是精华!更为巧妙的是整节课至此可以高度浓缩为一个“和”字。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努力做《语文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严格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式的目标体系,达到在“立言”的基础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将语文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艺术是讲究层次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和”字,设计了“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走出《将相和》”这一递进式的教学过程。这样做,是为了逐层递进,拉近学生与秦、赵两国,与蔺相如、廉颇之间的距离,通过文本的细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矛盾冲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后升华到一定的认知高度,从而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了解到“和”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根源。今天的中国仍然秉承着“和为贵”的思想,“和”引领着中国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强盛。

3、努力做到“以读为主”,我觉得“读”永远是最好的语文实践。读字,读词,读句„„读文化!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今天的说课: 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 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 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不和

《将相和》集体备课设计

古昌中心校

罗敏

一、教材:

《将相和》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重点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教材要求,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兴趣。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准备教学本课时作以下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胆怯、完璧归赵、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学习兴趣较浓。有较强的是非观念和爱国情操。但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蔺相如的“骗”、“逼”、“避”三个字和廉颇的“勇”、“傲”、“跪”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

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

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

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小组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一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选择最好的一组参加学校庆“六一”文艺表演。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七、说板书设计:(课件)

将——————————相

廉 颇

蔺相如

(勇、傲、跪)

(撞、逼,避) (知错就改) (爱国) (顾全大局)

《将相和》集体备课稿

古昌中心校

杨敏

一、备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课《将相和》。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

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借助挂图、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

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

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

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

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附: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

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第5篇:集体备课的意义[范文模版]

集体备课的意义

我校重视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制度,加快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现就集体备课在教学中的意义归纳如下:

1、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提供了舞台。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研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所学习,不同的意识在研讨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看法都进行了改造和重组,每个人都获得了新意义的“学习共同体”。真正实现“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共享。

2、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日趋激烈的广阔竞争背景下,个体的优势已显得力不从心。如同冰心所言: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就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集思广益,极限地发挥群体优势。增强团体意识、形成团结的集体。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随着集体备课活动的深入开展,全体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集体主义思想都将一步步得到质的提高。

3、有利于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活动前都要精心准备,同时可以在活动中听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如对某一教材内容的教法、学法、重点、难点、关键点的确定和处理等。此外,还能使青年教师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能够尽快成熟起来,老教师在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青年教师面前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4、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通过集体备课,一个人的备课资源与成果同时供多人享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5、使学生享受到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和专长各有不同,集体备课时大家围绕某一教材内容进行积极的探讨,可以集思广益、扬长避短,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美的教学设计,这样的举措,最终是要实现教师教学的最优化,同时,使学生享受到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6、可弥补教师发展不平衡的缺陷

年轻教师喜欢年长教师的丰富经验,年长教师喜欢年轻教师的思维,“集体备课制度”,对顺利实施新课程,弥补教师发展不平衡的缺陷,搭建了一个舞台。 总之,集体备课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引导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集体备课的本质是“研究”,核心环节是集体研讨,前提条件是教师个人的思考、分析;除设计教学过程、方法外,教材的解读、学情的分析、习题的设计、试卷的编制等应该作为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认为:集体备课也要与集体听课、评课有机结合起来,使我校的集体备课制度更具特色。

第6篇:集体备课主要应该研讨什么(范文模版)

集体备课主要应该研讨什么

集体备课使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得以共享。按理说,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研究的问题越深入、越具体,效果会越好。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都比较忙,每周不可能抽出太多时间来进行集中讨论,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备课效果,真正做到备有所得、备有所值,就需要认真思考一番了。这个问题的中心其实就是,集体备课主要应该研讨什么呢?根据备课内容的不同,在集体备课时应着重研究以下问题。

明确课标要求

备课首要的是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等,体现着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集体备课一定要有“课标意识”,离开了课程标准就没有了参照系,备课也就是一笔糊涂账。学校教育只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和质量标准,减少教学的随意性,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落实课程标准,做到“国家课标校本化”,还需要将课程标准适当地具体化。课程标准只有具体化了,才便于操作和评价。如天津市河东实验小学的李慧媛老师等人,在集体研讨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材时,把课程标准具体化为一组数据:能听懂、会说18组英语会话和短文,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能听、说、认、读148个英语词语和50个句子;能听、做8个英语游戏;能听、做、表演3个英语活动,等等。有了这样一组数据,一册书的任务也就明确了。再把这一组数据细化并制订落实措施,课程标准就落到了实处。

领悟教材编者意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一标多本”,即同一学科在同一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各种版本的教材在编写意图、编写体例上差别较大,因而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研究所使用教材的特点,领悟编者的意图。理清了教材的结构,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就不一定要严格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讲,而可以按照教学领域的划分来灵活处理教材。这样,同一领域的内容集中讲授,效果也许会更好。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编排采取模块结构,每个单元都是围绕某一主题来选取文章的。 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至爱亲情”,编者分别选了朱自清的《背影》、黄飞的《甜甜的土》、刘义庆的《人琴俱亡》、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5篇文章。在备课时,教师就要分析编者为什么要选这5篇文章。分析作者:朱自清是大陆作家,黄飞是台湾作家,体现了选材的“海峡两岸”;刘义庆是古代作家,邹韬奋是现代作家,体现了选材的“古今”;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别的都是中国作家,体现了选材的“中外”。从文体来看,有散文、小说、文言文、回忆录,这是落实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文体知识的要求。从描写的对象和表达的主题来看:有父爱、母爱、兄弟之爱、 双亲之爱,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至爱亲情”这一单元主题。不同版本的教材同一主题单元选的文章并不完全一样,只有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理清教材结构

集体备课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厘清教材的结构,这包括整个学段的知识结构、一册书的知识结构、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甚至是一篇文章或一节教材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不仅包括同册书横向的知识联系,还包括不同年级纵向的知识联系。比如刘鑫老师等人在备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课时,提出首先要引导学生复习前边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比的意义”、“比的化简”和“比的应用”,最后告诉学生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正比例及其应用”、“反比例及其应用”和“比例尺”。这样,就把整个小学阶段有关“比”的知识串联整合起来,形成一条很清晰的知识线。前边已经学过了什么,现在要学什么,后边还要学什么,教师清楚,学生明白,讲课时就不会糊里糊涂地跟着感觉走,教学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

一个单元如此,一篇课文、一节教材也是如此。温总理在北京市第35中学听《芦花荡》,评价讲课教师将故事情节归纳为护送女孩、大菱受伤、痛打鬼子3段时,就充分肯定了理清课文结构对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上学时最大的收获在于逻辑思维训练, 至今受益不浅。 这种方法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 ”

设计教学思路 具体到一节课,集体备课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讨论课堂教学的思路。具体的教学环节每个人可以不一样,教学方法也不要求整齐划一,但基本思路却要大致统一。目前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很多,但总的来说无非是“先学后教”或“先教后学”。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的空间。上课的基本原则是:只要学生能够自学的,教师就不要讲,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会的,可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教师再点拨,教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

在设计教学思路时,还要树立“效率”意识。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力求做到“堂堂清、人人清”, 这是体现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措施。我们所说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向40分钟或45分钟要效率,而不是向24小时要效率。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把课内课外连在一起,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当堂完成,而是包括课外时间,这是缺乏效率意识的表现。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尽量不要“自学前置”和“作业后移”,占用学生的课外活动和休息时间。

精选练习题目

目前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主要是课外作业太多。现在有些教师不是“教课本”而是“教教辅”,一门学科给学生推荐若干种教辅资料,布置作业时也同时要求学生做几本教辅资料上的题。由于教辅资料都有答案,所以教师也懒得批改,让学生自己对答案。大量的重复性练习,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集体备课时很重要的就是要精选练习题,要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题不在多而在精。教师可以从好的教辅资料中精选一部分练习题,也可以自编练习题,总之一定要做到量少、题精,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备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形式,如果搞好了,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搞不好,就会流于形式,浪费教师们的时间。所以,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们都要认真研究备课的内容,做到抓大放小,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

第7篇:集体备课备什么?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数学组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备课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组织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过程,这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过去,我们通常采用独立备课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彰显教师个人对文本(教材)的独到见解,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壮观。但个人独立备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分追求独到见解,而忽略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渗透与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应知应会”打了折扣。我校现在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目的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我们不能把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我们更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进一个程序化的模式中。为此,我们共同探讨有关集体备课的问题:集体备课到底备什么?

一、备教学理念

理念是什么?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在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两年的今天,我们应对我们所教学科的课程定位了如指掌,如对语文课程的定位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基础”。“一个目标”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两个基础”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目的明确了,基础才会有保障。我们还应对我们所教学科的课程理念了如指掌,如语文学科的课程理念是: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教学策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障。 修改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增加了“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这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有利条件。

只有将这些理念烂熟于心,我们在备课中才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二、备教学重、难点

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就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而言,班与班之间参差不齐,学生与学生之间参差不齐。在开学这段时间的听课中发现两种不利现象:一是教师为完成教学设计中既定的内容,在学生已掌握知识要点的情况下,仍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该知识要点,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加强巩固的地方因时间而耽误,或一带而过,或省略为自学。一是严格区分课时目标,如语文第一课时的目标一定是疏通课文;学习生字词。这两个目标本身设置的没有错,但是,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各个年段也不同。第一课时完全可以深入课文,就不会出现第一课时吃不饱,第二课时撑太饱的现象了。集体备课时,应充分讨论生情、班情,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

三、备学习方式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增加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辅相成。这告诉我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唯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它应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一些教育专家在各种教学刊物上撰文,指出当前课改中出现的几种误区,其中一误区为学习方式“自主变为自由”,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

1、学生学习的“召集人”:学生夸夸其谈,教师无所事事。

2、学生交流的“旁听者”:学生漫无边际,教师不置可否。

3、学生活动的“捧场者”:学生言行出轨,教师大加赞赏。

集体备课时,我们应探讨教材中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教师讲解的,教师应将到什么位置。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千万不能让学生指责教师在课堂上“不作为”。

四、备作业设计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得”和“习得”而来的,无论课内课外应“学得”与“习得”并存。众所周知,作业设计成为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在教师手中。教师应怎样用好这把尺子,是我们集体备课要探讨的。我个人认为,我们应探讨两个问题:

1、作业的量。不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应严格控制学生作业的数量,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作业。可以因人而异,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立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作业的质。这是教师备课讨论的重点。作业的设计应既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也是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作业题型的设计既相对固定,也应有所变化。相对固定是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尽快地认识、熟悉、读懂题目,是保证作业质量的基础。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知识水平的补充,作业题型应有变化,以帮助学生学会审题,正确答题。作业内容的设计即考虑基础性,也应兼顾发散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因此,作业内容的设计应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巩固与掌握放在首位。语文发散性内容应兼顾文学知识(国内外优秀文化精品)、文学欣赏。

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智慧与个人创意的结合,建立有效的集体备课的运行机制,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探索的内容。

“集体备课”是好的。但如何有效地实施好,确实是个难题。我们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并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改进集体备课的方式

首先,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我校每次集体备课的周期为上周二到下周一。每次活动时,在周二由教导处连同各年级学科的备课组长确定好下周的活动安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周二至周五,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不一定形成文字材料)。每周一下午12:30到5:30为集体备课集体交流,原则上周六当天下午形成集体备课教案,从下周二至下周五为个性设计与反思即二次备课的时间。这样,通过时间的固定化,保证集体备课工作的正常开展。

概括说来,集体备课流程共分四步。

(一)初备。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一周的教学内容包括几篇课文的教学或好几个课时,针对每篇课文(课时)落实不同的主备人。这样保证主备人,能集中精力备好一篇(几课时)。主备人的职责是什么呢?主备人要围绕思考提纲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辅备人的职责又是什么呢?辅备人在周六集体交流前必须将教材研读通晓,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教学的知识点,并初步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主备、辅备的人可以在书头上注一注、划一划。也可以在纸头上写一写,这些形式由各人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定,学校不强求一致。无论是主备人还是辅备人都要在及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列出你的困惑和疑问。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二)集体交流。交流的内容有两项,一个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以补充、完善。第二个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的共享,在交流中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吸取。为了保证交流不流于形式,保证交流的深入,教师可以不拘形式,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可以中途打断,可以求同存异,可以相互争执。为了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我们取消了交流时记录的做法。因为过去要求各组记好交流记录,结果往往出现一种令人尴尬的局面。一个人说,一个人记,甚至说的人还不时停下来等等记录的人,这种交流实质上缺乏“火花”的相互碰撞,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甚至是敷衍式的交流。那么是不是交流时什么都不记呢?也不是,记是由各人记,记什么?不限制,各人记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是听了别人发言触发的瞬间的思考。记的形式可以在书本上圈圈划划,可以在纸头上写,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发言时不分主次,某一方面能力强的,掌握信息多的可以多说几句,才入门的,经验欠缺的可以多听听,学学别人的方法。

每周的教学内容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备课交流时,我们做到区别对待。另外,针对不同的主备人备的课,我们在交流时也要体现区别。骨干教师主备的课能起到促进垂范的作用,讨论时可以重点交流;才入门的青年教师需要更多的关心和锻炼,备的课可以重点讨论,等等。另外,集体备课以讨论并形成教案为主,并附以讨论教具准备、制作,讨论练习,包括讨论阶段检测的试卷。

集体交流不仅仅形成共同的教案,交流时还就教师个体备课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共同讨论。每次集体备课都确定好一个主持人,主持人可以是主任、校长、也可以是备课组长,主持人就备课人的困惑反思选择一到两个话题。引导大家深入讨论,力争每次集体备课既形成备课教案,又能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的问题。

(三)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两小时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主备人在形成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所撰写的教案应由主持人审阅后方可实施。为了保证教案及时印发到辅备人的手中。学校规定,集体备课第

1、2课时的教案必须在周六复印到辅备教师手中,其余的教案必须于下周一印发给教师。

(四)个性设计与反思。我们总结了以往集体备课,往往有两大薄弱环节。一是教师个体共同参与热情不够,交流不够深入;二是形成教案后,会照本宣科,忽视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忽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也忽视了个性化的设计,甚至于也懒得对集体的设计反思和自我实践的反思。因此抓好个性设计与反思可以说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深入的反思比单独备一课的教案更能提高人的业务能力。学校规定每位教师特别是辅备人拿到教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我们跟教师讲,一份整洁干净的教案未必是一份好教案,一份涂涂改改,增增删删的教案则肯定是一份对于你来说最完美的教案。

教案实施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感等反思也记下来。这些困惑、心得正是我们教师业务能力前进的每一个阶梯。为了督促教师个性设计与反思,我们教导处按学科分每条线每周五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

三、加强集体备课管理

怎样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落实,我们加强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四定”、“两结合”。

四定,一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周期(上周二至下周一),确定了周六下午固定的两个小时时间专门用于讨论交流;二是确定了集体备课四步流程;三是确定了主备、辅备人的职责,确定了分线主任检查制度,和主持人制度,一个好的主持人能善于调动大家讨论的积极性,并有效地引导教师将讨论交流深入化,保证讨论交流的质量。四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考核评价制度。我们对教师集体备课状况的考核从四方面入手,①出勤及集体交流情况,由各组主持人考核;②优秀教案评比,主要考核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质量;③限时备课竞赛,考核教师的业务能力;④课堂听课,考核教师对集体备课教案的轨行及个性处理的情况。

“两结合”的内容是什么呢?

1、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

严格地讲集体备课这项工作是最难管理也最需要管理的,但过去那种管理一管就死。“你要资料,我来抄,你要我来,我谈闲”。怎样克服各种消极因素,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呢?

学校探索着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并逐步由钢性的制度管理向弹性化的人本管理转变的管理方式。我们处处尊重老师,努力创设一种宽松的备课环境,例如淡化资料的要求,我们跟教师讲,我们集体备课为的是什么?不是来做样子给别人看,我们集体备课的目的首要的是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其次是减轻教师的笔头抄教案的负担。我们还提出只要有益于这个目的的任何形式我们都不反对。包括集体备课的过程资料,我们不作硬性要求。在主备人的备课量上,我们放手给备课组自行决定,你们认为骨干教师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骨干教师主备量大一些也行。组内以为“一三五”考核对象应主备多一些,以便大家来共同指导他也行。一周的教学内容可以是组内教师自行申报决定,也可以是备课组长协调安排等等都行。每学期学校还进行备课竞赛和评选最佳备课组等激励活动。

2、备课和培训相结合

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吸取的过程,这本身也是一种师培的过程。另外,在每次集体交流中,我们不仅讨论备课的教案,还就教师的困惑反思或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式的研讨,这本身也是教研培训相结合了。

四、集体备课后我们的收获与体会

1.教师集体备课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减轻劳动 。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以往各自备各自的课,有时会出现知识错误和思路狭窄。可以引发所有备课者思想和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也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对我们数学学科而言,其效果更是显著。

2. 教师集体备课能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也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集体研讨、教后反思的过程,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3. 教师集体备课能很好地落实新课称改要求。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

4.教师集体备课能大力整合学校各科的教师资源和营造科研氛围。而目前基层学校,应该也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否则易流于假、大、空,枯燥无味。集体备课中,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思想和智慧的碰撞而得到理性的升华,理性认识又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使教学效果更显著。

第8篇: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2013年12月2日

地点:二楼集体办公室

主讲人:张家树

参与人员:王树仁、范祥军、 宁树成、 李平、胡青林

课题《女娲造人》 科目:语文

年级:七年级

主讲人:张家树

审核人:王树仁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发挥自己联想、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难点 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联想手法,学写想象类文章。

三、 教学设计

(一)播放动画,激情导入

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一同走进语文天地。在这块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神奇瑰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神话。大家喜欢神话吗?就让我们在这优雅的古典乐曲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飞向那令人向往的神话殿堂吧!

(播放多媒体 展开想象翅膀,飞向神话殿堂)

那里正上演着一幕幕神奇而美妙的故事呢。请看两段配乐动画,看后说出它们的名称。( 播放多媒体配乐动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

你还知道与女娲有关的什么神话故事?

(引出课题:《女娲造人》,播放多媒体女娲造人图片)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答

(将学生分成"探索组""发现组",两大组展开质疑答疑比赛)

1、看到课题,同学们很想知道文中一些什么内容呢?

2、带着这些疑问,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作标记。(播放背景音乐)

3、读后请你以女娲的身份口气回答你想知道的问题,注意语气感情。

两大组解答比赛,形成板书:

(三)再读课文,对比讨论

同学们整体感知了故事情节,现在让我们走近作家袁珂--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丰富的想象。(播放幻灯片5配乐朗读:大家好,我是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人。爱写神话,人称"神话学家"。 我的作品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我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女娲造人》的故事,希望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风俗通》两则短文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1、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看看作者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2、小组代表整理解答:

想象的内容:

①造人动机的产生②造人的具体过程③女娲的心理情绪④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⑤作者的评述。其中③④两点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3、师点评小结:这些情节都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作出科学的解说而大胆创造出来的。它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可贵的创造力和强烈的探求精神。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我们可以对人类的起源问题作出一些科学的解释。同学们能不能对人类的起源问题作出一些科学的解说呢?

人类起源学说有:传统的古猿进化说;最新的海猿说;海陆双祖先复合说;外星人说;尘埃说等等众说纷纭,各有道理。

可见茫茫宇宙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发现,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四)细读课文,品味探究

同学们体会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再来认识故事中的焦点人物女娲,品读课文语言,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播放多媒体小组讨论)

1、四人小组交流:

①你喜欢女娲吗?为什么?请用"我喜欢(不喜欢)女娲,因为--"说话。

②找出人类诞生时的欢呼场面及女娲此时的心理、感情的语句,加以品读体会,谈谈你的感受。(播放多媒体 学生对照女娲造人动画片断体会喜悦感)

③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播放多媒体认识女娲:神通广大的神 勤劳聪明的人 )

2、教师评价整理: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喜悦之情,她创造了人类,一声"妈妈"让她享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样勤劳智慧。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想象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这是神话的两大亮点。(播放多媒体神话的亮点:大胆奇特 合情合理)

现在就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进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吧--(播放多媒体放飞想象的翅膀)

(五)拓展延伸,放飞想象

1、口头表达:请你改编女娲造人的原因,经过或方法。("探索组""发现组"作好准备,看哪个组的改编最奇最新最合情理)

参考示例:

她造出了第一个小人,可以让这个小人帮她再造人

她既然神通广大,可以叫天上的天兵天将帮她造人

她应该让天下大雨,雨点溅落到地上,就是一个一个的小娃娃。

她本领既然那么大,她用手一指,地上的万物就变成人了

她吹一口仙气,就变成一个一个的人

她可以让石头变成人

她可以用荷花、莲藕造人

......

2、书面表达:请你想象几十万年后未来人的外形生活情况(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人执笔。

3、两大组组长收集书面材料,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参考示例:几十万年后的人应该是没有头发,头发是烦恼丝,没有头发就不会有烦恼。他们应该生活在没有战争,没有环境污染的世界上。

他们应该有三头六臂,聪明、有力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们穿着超薄的衣服,这些衣服既散热又保暖,随季节而变化。

他们不知道饥饿,生活在海底。

他们长着翅膀,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自由自在。

他们的皮肤会变色,感情起了变化,肤色就会变。

他们住的房子吊在半空,想飘就飘,可以住在家里游览各地的美景。

他们的头应该很大,手很小,腿很短,因为多脑力劳动、少体力劳动的缘故。

他们像机器人一样有特异功能,是超能力的人。

......

(六)课堂总结,赠送名言

1、同学们,想象多么重要!神话离不开想象,生活离不开想象,科学更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中国神舟载人飞船的升空;没有想象,更没有美国"勇气号"对火星的探测......记住:"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最后赠送两句有关想象的至理名言与大家一起共勉!(播放多媒体赠送名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 ─ 〖爱因斯坦〗现代科学巨匠

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够实现。

─ ─ ─刻在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大门上的人类誓言

2、布置课外作业:(播放多媒体)

①收集有关图片及书面材料,办一期黑板报,描绘未来人类;

②将文中的故事或你改编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弟妹听。

③阅读综合性学习有关资料,追寻人类起源,浏览科普网站:

教学反思:

第9篇:高二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2008年12月11日

地点:语文学科活动室

参加人员:闫校长、教研处尹奇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郭素贞老师、田芸老师、

董明实老师、郭宏老师、高玉英老师、密晓霞老师、邵新老师、

温长伟老师、宿朝阳老师、沈黎江老师、李婷婷老师、杨筱春老师

备课过程:

田芸:今天集体备课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郭老师汇报小课题研究进展情况,郭老师准备得很充分,可以作为我们小课题研究的一个范例和指导;第二,温老师的汇报课及课后集体评课。下面请郭老师主讲。

郭宏:我们备课组集体研究的小课题是《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我们将这个课题分成七个子课题,我负责的子课题是《批判的力量》,即鲁迅作品拓展阅读。我将这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分成以下三个部分展示:计划、教案、总结,我的工作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做的(具体内容详见郭老师的课题计划,可在校园网上查阅)。下面主要讲学生的心得体会和我自己的总结。以学生袁野的文章《批判和继承》为例,我的评语是:“生活就是这样,既要批判,又要继承。而这不可偏废。正如你所言,任何民族都有劣根性,我们总不能把人类灭绝吧。哲学中的“扬弃”,就是批判的继承。你对现实的批判是正确的、有力的。”下面我详细谈我的总结(具体内容见郭老师的课题研究总结,可在校园网上查阅)。我认为学校的小课题研究的设想是非常好的,如果真的能落实得好的话,是很有意思的。

田芸:郭老师的汇报非常具有示范性,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扎实。大家可以以此为例,将自己的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董明实:小课题研究对学生来说是主动参与的学习,学生应该很有热情,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展示,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能不能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郭素贞:我们语文教师是应该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上多想办法。我所在的备课组曾出过一个学生的优秀作文集,在家长和学生中很受欢迎,很多家长表示没想到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认识深度,希望能多买几本,留作纪念。我们的语文教学多年来一直坚持让学生写读书札记,我们能不能也将其中的好文章出成文集。我们最近进行教学交流的哈密二中也是这样做的。希望郭老师将学生的好文章整理出来展示。我们语文备课组的老师对学校开展的“走出去”教学交流活动感触非常多。前段时间,学校组织我们到昌吉州一中听曹文轩教授的报告,我觉得对开拓学生阅读阵地,以及应对高考应试作文的写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高一语文备课组去哈密二中听课,我们带的课引起很好的反响。哈密二中的老师也展示了两堂课,课堂流程非常自然,非常扎实,学生的反映也非常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如果要是把我们的“灵气”和哈密二中的“扎实”这两种风格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课会更加精彩。

宿朝阳:小课题研究的工作需要一个学生展示的平台,哈密二中也在做。这件事可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有成效。课题计划应该装订成册,在这方面哈密二中走在前面。

郭素贞:到外校听课给我们非常大的激励,我们都希望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

闫校长:“走出去”的工作要继续进行,特别是咱们这样定位为高等教育预备学校的重点中学尤其需要“走出去”,通过这样的活动开拓我们的视野,吸取别人的长处,在坚持和发扬我们自己风格的基础上,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在更大的平台上,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业务素养。新课改给我们的老师以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大家能有勇气面对这个挑战和机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学生的文集影响很大,希望每一届高三都能出一个文集,每位老师都要担起这个责任,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创新思路,形成我们一中语文教学的独特风格。今天的集体备课效果非常好,希望今后多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只有在研究和学习的状态中,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科学高效。

上一篇:加盟代理协议书下一篇:二年级识字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