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2022-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提升产业“五度” 加快转型发展

淮南有煤,但我们决不躺在煤炭上睡大觉,资源开发具有周期性,黄金期一过就会面临产业衰败,陷入“资源陷阱”,所以寻找新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一直摆在淮南面前。

淮南是一座以煤炭资源开发起步的城市,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阶段。在这样一个发展转型的特殊时期,淮南以提升产业“五度”为突破口,用一系列创新性的举措,奋力打破“矿竭城衰周期律”,探索出了一条“淮南道路”。由此,本刊从淮南市重塑发展理念和城市成长创新的角度,专访中共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呈现淮南转变发展方式的探索。

不躺在煤炭上睡大觉

《决策》:淮南在产业提升和全面转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度”,引起各界关注,请问这些新理念在优结构促转型的进程中,发挥着怎样的特殊作用?

杨振超:淮南提出了产业提升“五度”,具体来说是加快产业形成的速度、拉升产业的长度、增加产业的厚度、拓展产业的关联度和提高产业的开放度。这里面的内涵非常丰厚,淮南产业形成一定要有速度,否则形不成规模;要有延伸度,否则产生不了竞争力;没有外延度的话,形不成产业集群;没有高度就占领不了战略制高点;没有开放度,就形不成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首要是有速度才能做大地区经济总量。“十一五”期间,淮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民营企业数年均增长分别为19.2%、9.8%、30%,民营企业从2005年的4007家增加到2011年的近10000家。但仅有速度还不行,有速度只是转得快,淮南要想转得好,就必须拉升产业的长度。我们着眼于补足产业“短板”,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煤产业只能是之一,不能是唯一。

对淮南来说,首先是“扬煤凸企”,其次是延伸产业链,把煤炭从发电的燃料变成工业的原料。总投资达1000亿元的煤化一体化项目已经开工,总投资400亿元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已纳入国家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随着这些牵动型大项目的建设,淮南将成为安徽现代煤化工产业核心区。煤炭由燃料变成原料,是技术进步和创新,也是一个增值的过程,在经济效益上,煤发电增值3倍,煤变化工品增值8到20倍。

淮南有煤,但我们决不躺在煤炭上睡大觉,资源开发具有周期性,黄金期一过就会面临产业衰败,陷入“资源陷阱”,所以寻找新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一直摆在淮南面前。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无中生有,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非煤产业,形成4+4发展格局,即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煤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生物产业。6月28日,首批“淮南造”新能源专用汽车下线,1至7月份,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33个,其中非煤电产业项目120个,占90%;非煤电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0.3%,同比增长24.9%,高于煤电行业增幅14.2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31.7%。

《决策》: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淮南提出打造立体能源城。但一座城市的产业链不能多而全,淮南将如何实现多元发展与产业精干的辩证关系?

杨振超:产业是一个体系,淮南的规划是“做优产业主板,拉长产业短板,做大产业新板”。2007年12月,安徽煤矿机械装备制造(淮南)基地揭牌,这是安徽省首个启动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继煤炭、电力、煤化工之后,装备制造业是淮南转型的“第四增长极”。

“十一五”期间,淮南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40%。“十二五”开局之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18.7亿元,增长42.4%,高出煤炭行业增长率28.3个百分点。在主要工业品产量中,原煤增长仅有4.5%,而矿山专用设备增长24.4%,高出20个百分点。在2011年的工业投资中,煤炭业完成投资81.6亿元,下降6.6%,同期制造业完成投资78.9亿元,增长77%。两者比较来看,投资总量已基本持平,而在增长态势上一降一升,制造业投资高出了83.6%。

不要小看这样一些数字之变,这是淮南的非煤产业在保持连续多年的上升状态。这条经济曲线的背后,是淮南产业结构上的大变化,产业结构代表竞争力。

《决策》:从2007年“合淮同城化”战略提出以来的5年,淮南坚持大开放,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上,对外开放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杨振超:围绕优结构促转型,在实践中认识到,淮南需要提高产业的开放度。只有对外开放,淮南转型才能转得活。所以,我们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引进符合产业升级的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支持大企业走资产多元化的路子,鼓励各类企业走出去、引进来。2011年引进内资430亿元,增长65.4%;今年上半年,引进内资292.9亿元,增长44%,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4亿美元,增长75.5%。

产业发展也需要借梯登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国林科院等已进驻淮南;中国移动(淮南)数据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产业园、中科院大气环境科技产业园等落户淮南;合肥海关现场业务处驻淮工作组、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淮南办事处相继揭牌,结束建市60年无海关历史。这些项目很了不起,是淮南以前没有的,有些甚至是安徽都没有过的。8月24日,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建设,将形成从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创新的价值链,其辐射力、带动力、推动力对淮南经济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向上与向下的曲线

《决策》:经济发展向上,污染指数向下,一正一反的背后,反映出淮南两型城市建设什么样的底气?

杨振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摆在淮南面前的一道必须解答的经济考题,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作为一个后发型城市,淮南必须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城市建设,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作为以资源开发起步的城市,淮南的结构型污染更加突出。在结构转型中,我们坚定地淘汰落后产能,利用高新技术助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这是淮南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大特色。

同时,我们坚持外引内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去淮南主要是煤电化三大产业,现在是煤炭、电力、化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文化“十大”产业林立发展,而且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来做龙头。比如装备制造业,世界上最先进的500强企业比塞洛斯、久益环球等已经落户淮南。新能源产业上引进了日芯光伏项目,是世界上第一条高倍聚光光伏发电系统及组件生产的自动化生产线,其太阳能电池芯片光电转化效率达43%,远高于国内太阳能转化率一般在10%的水平。这个项目是中美德合资的,也表现出淮南产业的开放和地区上的开放。

经过最近5年的努力,淮南工业已是翻天覆地。虽然煤电所占的比例依然是最大的,但今日非昨日,因为淮南的煤矿都已经是百万吨、上千万吨年产量的大矿,发电装机也是百万千瓦机组的,实质上这些都是产业升级。所以说煤还是煤、电还是电,但产业装备水平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是一流水平。

《决策》:淮南不仅是一个“大工业”城市,也是一个“大文化”城市。文化因素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要因为文化丢失而患上“城市缺钙症”?

杨振超:淮南的确是一座大文化的城市,拥有《淮南子》、豆腐文化、淮河文化、八公山等文化品牌,所以淮南要谋划一批文化大项目,把文化产业置于拉动转型的战略高度,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文化产业发展。

我们提出坚持科学发展主基调、奏响全面转型最强音,其中之一就是最大程度释放淮南文化资源的力量。淮南致力于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文化产业发展,52集动漫片《淮南子传奇》荣获中国动漫最高奖“美猴奖”,少儿艺术跻身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志高文化动漫园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加快建设。从1992年中国豆腐文化节落户淮南至今,已经办到第19届,豆腐文化节已打造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淮南独特文化名片。

为推动城市转型,淮南要像挖煤一样挖文化。但跟煤炭资源不一样,文化资源越挖越多。今年,我们以市委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淮南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做足做透,实现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最大化。

硬约束与软作为

《决策》:产业布局决定城市转型的格局,最终决定发展的结局。淮南的产业功能区是怎样谋划的?

杨振超:围绕拓展产业的关联度,淮南合理布局产业功能区,念好“山水经”,把舜耕山以南的新区建成高新区和低碳区,山北至淮河以南建成加工区和服务区,淮河以北建成重化工业区,推进以沿淮产业带和合淮工业走廊为主线的功能区布局开发。同时,强化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的建设,加快产业链培育,实现园区内的产业配套,形成规模效应。在淮南经济开发区,先后建成凯盛重工、郑煤机舜立机械、长壁煤机、美国卡特彼勒比塞洛斯等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形成煤机产业集群。淮南经济开发区“煤机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已正式挂牌,成为安徽15个战略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

《决策》:淮南提出走“内涵式、统筹型、均衡化”新型城市化道路,目标是建设“四宜之城”,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淮南城市成长的系统规划是怎样的?

杨振超:2011年,淮南城镇化率达63.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但由于长期以来煤炭开采的单一性,造成淮南城市功能低。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就要打破城镇化率高而城市功能低这样“一高一低”的状态。

淮南城市转型,要处理好两大事情,一是资源与环境、人口的关系。淮南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00人,安徽省每平方公里是400人,所以说淮南的人均资源占有并不丰富,环境对淮南是一种强大的约束力。要统筹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就要处理好企业、事业、就业的问题。对资源型城市首当其冲的就是就业问题,这也是民生第一要务。如果说人口、资源、环境是刚性的,是硬约束,那么产业、就业、事业就是软作为,这是相辅相成的问题。

《决策》:“新人本观”是淮南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淮南在可持续发展中既面临社会转型期的共性矛盾,也有资源型城市的特有矛盾,淮南是如何走综合治理的路子、创新治理模式的?

杨振超:淮南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治理是一个面广量大且影响深远的问题。城矿交织,淮南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忧,付出了极高的经济、社会、心理和生态成本,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采煤塌陷,截至2011年底,全市采煤塌陷面积28.6万亩,占总面积的7.49%,且仍以每年约2万亩左右的速度塌陷,预计最终塌陷面积将超过100万亩,占总面积的27%,需搬迁安置30万人。

可以说,采煤塌陷区治理一直是淮南市最大的民生工程,淮南已累计投入98亿元,建立居民安置点58个,实施环境修复项目107个,搬迁居民30万人,全面建设原生态的新区、现代化的老区、人本化的矿区。

在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的路子,从根源上治理采煤塌陷区,涌现出搬迁安置同一次性城镇化相结合的“夹沟模式”,同扩大就业相结合的“凤凰湖模式”,生态修复和枯竭矿井土地盘活相结合的“泉大模式”,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后湖模式”,生态修复与发展三产相结合的“鑫森模式”。最近,淮南又创造出“先搬后采”的新方式。这些不同模式的创新,不仅是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更是开拓城市发展新空间。

作者:张道刚 王运宝

第2篇:迎接产业转移 加快林业发展

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林业工作的永恒主题和根本任务。只有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只有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生态建设才有坚实的资金保障和发展动力。发展林业产业,既能提供支持经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丰富的、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又能提供绿色环保产品,完全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就郎溪县林业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业基本慨况

郎溪县位于皖东南边陲,临近苏浙沪,宣杭铁路、沪渝高速、318国道、214省道穿境而过,郎川河、胥溪河、梅渚河、南漪湖构成通往长江、太湖的水上通道,同时又是皖东南通向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常州等苏浙沪发达城市之窗口。

郎溪县位北纬30°48ˊ~31°18ˊ,东经118°58ˊ~119°22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同时库渠、河湖滩涂、湿地数多面大,鸟类资源极其丰富。

郎溪县总人口33.4万,土地总面积163.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42.8万亩,活立木蓄积75万m3,森林覆盖率达20.5%。

郎溪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神话传说数不胜数。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已经迈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二、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第一产业方面

资源慨况:全县有林业用地42.8万亩,活立木蓄积82.5万m3,其中经济林8.7万亩,竹林5.8万亩,松林10.8万亩。

1.造林大户

全县5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09户,承包面积61775亩,从业人数1234人,累计投资9970万元,2009年产值0.64亿元(700元/亩),利润0.285亿元。其中培育绿化大苗户109户,面积18500亩(1500元/亩)。

2.花卉苗木

全县培育绿化小苗(花卉、盆景)58户,从业数125人,年产小苗450万株;现有花卉(盆景)7.7万支(盆);实现年产值近165万元,利润近90万元。

3.涉林养殖

全县林业养殖户(野鸭、野猪等)7户(处),累计投资95万,从业数55人,养殖规模8500只(头),年产值150万,利润100万;其中高井庙林场扬子鳄野生放养点有扬子鳄36条,因属公益研究性质,没有产值利润统计。

(二)第二产业方面

全县木竹经营加工企业95户,从业人数1250人,2009年消耗木材8.5万m3,竹材125万根,2009年实现产值1.85亿元,利润4900万元。

园林绿化公司3家,2009年实现产值4250万,利润2800万元。

(三)第三产业方面

森林旅游业:姚村乡石佛山、天子湖风景点2009年接待量10万人次,营业额(产值)1300万,利润350万元。

(四)林业市场方面

全县有十字镇、新发镇两大综合性林业市场,占地250亩,产值、利润统计于经营户中。

(五)产值利润方面

年产值超千万元以上企业共有9家,分别为种植业2户,木竹加工业3户,绿化服务业3户及森林旅游业1户

三产统计,一产造林(育苗)承包大户、养殖户(不包括农户、国有、集体林场从事林业经营产值收益)以及二、三产业2009年共实现林业总产值3.0775亿元,总利润1.109亿元,从业总人数2664人。

三、林业产业发展成就、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产业建设成就

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随着林业发展项目的强力推动,林业产业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异军突起。林业产业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跃。

第一产业稳步推进,发展速度持续迅猛,林农造林绿化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各界纷纷投资林业,绿化造林热潮如火如荼,规模经营、规范经营、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其中年产值超过千万元以上的大户有2家;林业经营的科技兴含量逐步加大,特别是绿化大苗产业的兴起,大大提高了林业产值、效益。

第二产业规模显现,在市场经济的强力拉动下,林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新的增长点日渐生成,其中年产值超过千万元以上的木竹精深生产企业已发展到3家,年产值超过千万元以上园林绿化企业发展到3家,园林绿化公司的业务已覆盖全省以及苏浙沪市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重组、优化和升级,前景日臻看好。

第三产业优势区域逐步形成,根据市场调查、预测,以及郎溪县特殊的地理条件,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天时、地利、人文等诸多优势,伴随着全县生态旅游景点的相继开发利用,民间各地的古祠庙、古建筑、古桥古路、古树古新景点以及小农庄、休闲点、农家乐星罗棋布,蕴运而生;古树名木、小果园、小竹园、小庄园相映生辉,已经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点,在此基础上,发展郎溪生态旅游业,是顺潮流、应民意,更是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生态的郎溪、旅游的郎溪必将撑起一片蓝天碧云。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1.第一产业方面

(1)碳汇造林,任重道远:全县有大量的农用旱地(坡耕地)和湖泊、水库、河岸滩涂湿地,亦绿化面积近10万亩;有自然村庄1500余个,亦绿化面积近5万亩;国道、省道、县乡村道总长达650千米,亦绿化面积近1万亩;农田林网建设和骨干沟渠绿化,亦绿化面积近3万亩。这些范围和区段均没有进行有效的造林绿化,与此同时,低产林、低效林需要改造,造林绿化质量更待提高,积极推行碳汇造林,实现林业双增目标。

(2)林种、树种结构不尽合理:用材林多,特色林少,如景观林几乎没有;单层林多,混交林少(无);松树、樟树多,乡土树、特色树少;郎溪县的乡土树种有泡桐、水杉、池杉、银杏、榆树、重阳木、朴树、糙叶树、黄连木等等,特色树种有枫香、油茶、水栀子、楸树、中山杉等等。森林生物缺乏多样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及病虫害较多,使得生态效益较低,制约了林业的发展。

(3)湿地环境亟待保护:郎溪县境内湖泊、水库、河流较多,存在大量湿地,如南漪湖滩涂地,过去大量鸟类栖息繁衍,水鸟达二十多个品种,如今由于围湖造田、养殖、种植等活动,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而营造生态林,恢复湿地生态,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已是刻不容缓。

(4)非公有造林有待进一步规范:极少数承包大户,重造轻管,粗放经营,争(套)项目、争(套)资金,影响了林业经济秩序,导致与林农纠纷不断,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5)花卉(盆景)发展滞后于市场需求。

2.第二产业方面

(1)企业规模小:全县木竹经营加工企业95家,但能达到精深生产的仅有3家,加工企业多以原材料初加工或粗加工为主,技术和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和林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脆弱。根据郎溪县2009年消耗木材所实现的产值、利润测算(税前),木材粗加工,每加工生产1立方木材,仅实现产值1500~2500元,利润100~300元,而精深加工生产1立方木材将实现产值6000~10000元,利润2000~3500元。

(2)安全隐患大:郎溪县有近90家木竹粗加工企业,生产初级品和半成品,但仅有45家落户十字、新发木竹市场,市场管理不太规范,问题较多,矛盾时有发生,存在安全隐患;另一半散落乡镇村各处,目睹加工点,乱搭乱建、乱拉乱收、骑路占道、电锯电线裸露等现象随处可见,这些加工点,抗自然灾害能力极低,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3)资源浪费严重:根据统计,粗加工企业年消耗木材占到总量的80%以上,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管理难度加大:郎溪县年度采伐限额木材仅2万方,竹材仅100万根,而郎溪县年消耗木材达到8万方以上,其缺口部分除了外面进入外,还有一部分就是超限额采伐,而这些加工点时停业时生产,非法收构,刺激着乱砍滥伐、盗伐等违法活动,给林业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3.第三产业方面

石佛山、天子湖风景点起步早、发展慢:尽管郎溪县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但除姚村乡石佛山、天子湖开发几处景点外,未进行过合理开发,与此相关的基础设施也未能跟进,森林旅游业建设发展任重道远。

高井庙、伍鸦山森林旅游立项早、建设慢:国有高井庙林场、伍鸦山林场面积4万余亩,旅游辐射面积达20万亩,旅游开发前景辉煌,高井庙林场早在1999年就通过省厅、旅游局批准立项,但至今也未得到有效的建设开发。

4.其它方面

林业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森林经营与管理,产业经营与管理,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配套体系不相协调,如现有木竹加工经营证、苗木生产证、养殖证等许可证的发放存在无序状态;森林采伐管理、投融资平台、森林评估,林业保险、低产林改造以及林木林地规范流转等方面障碍较多,运作缓慢,管理欠规范,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政策扶持力度小,项目投资少:森林旅游业、木竹精深加工以及林业市场建设,虽然使林木价值增值、林农增收,社会受益,产业经济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但国家投资侧重于生态建设,用于产业建设的投资少,政策性贷款争取难度大,相应也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配套体系跟不上,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一是林业市场建设跟不上林业产业发展的要求,现有市场经营规模小,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存储能力和流通服务水平相对较差,影响了林产品的流通;二是现有的林业技术、信息水平跟不上林业产业的发展要求,特别是经营者需要种植信息、病虫害防治技术得不到及时咨询,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没有建立和发挥应有作用;三是先进的森林培育技术、林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普及应用落后,不能适用现阶段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四、林业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深化林业改革,发挥专业技能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林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林农生产积极性,为实现林业产业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利用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林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革林业管理机构,理顺事权职能,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顺应林业产业发展的要求。

建立林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

(二)调整林种结构,发展乡土树种

调结构、引树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要结合生物多样的原则,对现有松林逐步进行更新改造,发展乡土树种,合理引进楸树、中山杉等树种,适度发展松、杉、阔叶及针阔混交林种。

建基地,立项目:(1)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2)建立毛竹林基地:毛竹是郎溪县的乡土树种,要在姚村、毕桥、飞里等乡镇继续发展毛竹,将面积扩展到10万亩,另外,发展适销对路的食用竹;(3)建立防护林基地:开展湿地造林,恢复湿地生态环境;(4)建立经济林、中药材基地:要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要发展2万亩油茶林、1万亩水栀子,同时,要将凌笪乡的侯村蜜枣产业做大做强,做细做精;(5)建立景观林基地:营造枫香、红枫、桂花、合欢、油茶、茶花以及桃李梅等等花果树种,要将观叶、观花、观果、观枝等有机结和起来。要将农田林网绿化、公路绿化、城镇绿化、部门绿化以及村庄绿化美化与景观林建设结合起来,策应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县域环境;(6)建立大苗及花卉(盆景)基地:十二五期间,力争建设大苗基地3万亩;建设花卉(盆景)基地1000亩。

(三)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

进一步加快林地、林木流转交易,逐步完善森林资源流转体系,实现林业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

积极打造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建立集信息发布、市场交易、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资源流转市场。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大户承包,推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促进林业生产向科学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抓大放小,坚持扶优、扶强、扶大。

林业部门要通过颁发、换发、审核生产经营许可证以及检查、处理等方法途径,加强对林业经营户的监管,取缔一批弱小的、不合格的加工点,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加强宏观管理,坚持做到,在一产方面,鼓劲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劲非公有制造林,林业土地相对向大户集中;在二产方面,坚决控制、监管林副产品初、粗加工,坚决取缔非法的和不合格的加工企业,鼓劲扶持林副产品精深加工;在三产方面,加快森林旅游业景点的开发利用。积极培植发展市级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五)采集产业项目,承接产业转移

为积极应对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林业工作更是要抢抓机遇,励精图治,积极拟定林业产业发展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推动林业产业内在结构的不断优化,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林业产业的工业化水平。

涉林项目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林业部门要将将采集的林业产业项目书编辑成册,并通过向上申报、向外推介招商、向内鼓劲各界投资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运作,力求将规划的蓝图化为美好的现实。

结合实际,郎溪县大概有如下较具体的林业产业建设项目,一是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项目。如高井庙森林公园、伍鸦山森林公园、石佛山风景区(含鸦山景区、红旗水库景区、天子湖景区等)、南漪湖风景区以及水源涵养、湿地绿化等;二是特色经济林项目,有油茶、水栀子等;三是速丰林项目;四是大苗及花卉(盆景)建设项目;五是林业综合性市场建设项目;六是竹业精深加工项目(年产值3千万以上),木业精深加工项目(年产值3千万以上);七是油茶、水栀子精深加工项目等。

(六)扶持中介组织,开辟林贸市场

融入市场是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产业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市场,只有围绕市场配置资源,围绕市场开发利用资源,林业产业才能站稳脚跟,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要以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为抓手,通过建立林业要素流转平台、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通过扶持林业中介组织建设,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带领广大林农闯市场,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开发市场稀缺产品,来大大提高了林农收入。

十字林业专业市场现有面积150亩,新发林业专业市场现有面积100亩,十二五期间,力争将两大市场的规模分别扩大到1000亩。要建设、发展继林副产品贸易、木竹精深加工生产和花(花卉、盆景)苗(含绿化大苗)交易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林业贸易市场。要努力将两大市场建成苏浙皖边界地区最大的林贸市场。

要将林副产品储藏、加工、生产、贸易全部集中于两大林贸市场。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潜力巨大,任务艰巨,使命崇高。我们要认真落实全省林业产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为促进生态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徐华龙

第3篇:河北: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在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文化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强大引擎。从产业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应该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在当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去考虑,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的藩篱,将催生新的业态,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的升级。抓住历史机遇,河北省应以“文化物质化,物质文化化”为指针,按照以文“化”产业、以文“兴”产业、以文“融”产业的思路,强化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发展格局,以提升河北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与创意融合发展

创意源于生活,创意无处不在。河北省应立足厚重的燕赵文化资源,把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水平作为推动融合发展的基础,建议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水平作为推动融合发展的基础,淡化行业界限,强调交互融合的大设计理念,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推动内容创新、业态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构建河北省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同时为确保政策执行力的提升,要按照时间进度,认真抓好落实。尤其是重点抓好长城影视动漫创意园、河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和河北出版传媒创意中心等重点文化创意项目建设。

二是激发创意设计活力。制定河北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发展规划,确立人才评定标准和激励政策。鼓励河北美术学院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园区搭建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集聚文化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促进创意设计多元化、多渠道发展,以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涌现和成长。逐步提升河北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河北省红色旅游主题创意设计竞赛等品牌活动影响力,为创意设计推广、交易和交流合作提供平台。推动河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工艺美术品与现代科技、时尚元素融合,提升附加值。鼓励河北省入围文化部青年设计人才优秀创意作品的作者创意转化,支持其创业发展。

三是扩大文化消费规模。文化创意设计产业需要的是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以市场需求为指针,深入实施文化消费品牌引领战略,唱响“三个走来”名片(“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泥河湾文化,“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中华三祖文化,“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文化),擦亮“五大品牌”(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以题材扩展、技法创新、风格新颖、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吸引大众文化消费。按照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规范互联网文化消费新业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消费理念,引领文化消费方向。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文化力量的强大,在于科技的支撑,文化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具体要求,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建议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是借助科技推动文化产品生产。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是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力量和关键因素。一种产品,只有当它既是文化产品,又是科技产品时,才是产业意义上的新兴文化产品。尽管当下存在着科技是“恶之花”还是“智慧果”的争执,但文化是软实力,需要科技的硬支撑。推动河北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改造,要树立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理念,将现代信息手段和时代元素融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广泛借助新技术、新媒体搭建新的传播平台,拓展文化策划、宣传、营销的方式和渠道,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空间。围绕建设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重点产业技术研发基地、科技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试验区,借助京津科技优势,着力抓好白洋淀科技城、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清华大学固安中试孵化基地、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

二是培育数字内容产业新业态。现代科技在文化生产、服务、营销、管理等环节的广泛运用,催生了数字电视、网络游戏、动漫科幻等风光无限的新兴文化业态。重点推动承德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支撑文化内容、装备、材料、工艺、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深入挖掘燕赵优秀文化资源,推动动漫游戏等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国家级动漫基地建设。推动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在设计、制造等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积极开发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影视动漫、内容创意等三网融合业务,推动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建设。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既有利于放大旅游的载体,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为盘活河北省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存量,扩大增量,提升文化旅游内涵质量,建议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是丰富文化旅游业态。深入实施《河北省旅游休闲发展专项规划》,支持开发康体养生、运动健身、文化娱乐等旅游休闲产品,建设便捷、舒适、健康的休闲空间,建设一批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的人性化水平。支持旅游景区拓展体验性、互动性的特色增值服务,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水平。

二是建设文化旅游景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提供特色鲜明的燕赵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自然、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以西柏坡为代表的系列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曲阳石雕、衡水内画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及山海关古城、蔚县剪纸等产业园为依托,支持开发一批特色文化旅游精品景区。

三是完善文化旅游服务。加快智慧旅游发展,支持打造《鼎盛王朝》《火树金花》《印象野三坡》等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鼓励创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商品,支持衡水内画、蔚县剪纸、易县易水砚、藁城宫灯等传统旅游商品创意创新。鼓励发展积极健康的特色旅游餐饮主题酒吧。加强旅游节庆的创意策划,做大做强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承德文化旅游节、张北草原音乐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提升河北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与教育融合发展

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二者互为前提,互相砥励,缺一不可。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文化普及的过程,建议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是扩大文化艺术教育服务范围。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只有靠教育,才能把人的文化素质提高,把人的心境养高。只有高素质、高境界的人,才能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优化学校文化教育课程设置,推动传统艺术、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积极推动院校的创意教育发展,把最新的科技手段传授给具有想象力的年轻人,让他们充分表现个人的创作思维,以便形成创意新产品。同时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各类文化创意设计活动,使青少年从小奠定良好的文化创意基础,不断发现和储备高素质后备人才队伍。要统筹社会教育资源,加强文化艺术教育,提高人们人文素养,培育文化消费观念,激发对创意和设计服务产品的消费热情。

二是培育教育服务新产品、新业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开发推广智能化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工具等新型教辅设备,丰富文教产品种类。开发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资源,加强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新模式,培育一批类似河北教育资源云平台式(获2014年度“全国新闻出版百强网站”)的新产品。引导教育培训开放式、社会化教育服务业态,发展家政服务、考试辅导、职业培训等专业化、细分化的教育培训产业体系。加强创意设计职业教育,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创意教育领域。

文化与体育融合发展

在21世纪,健康已成为现代都市人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志,过去那种“储蓄金钱,透支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转变,“花钱买健康”已成为时尚的体育休闲消费。为此,建议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是办好精品体育赛事。推动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良性互动促进,支持各地根据自然和人文特色资源举办体育活动,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积极培育“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提升保定空竹艺术节、沧州国际武术节、广府太极拳和崇礼国际滑雪节、秦皇岛国际轮滑节、环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等活动的水平,推动体育竞赛表演全面发展。

二是培育体育休闲品牌。河北省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张家口应以与北京联合举办冬奥会为契机,吸引全世界的关注,打造好滑雪品牌。秦皇岛、唐山、黄骅拥有丰富的海滨资源,尤其是秦皇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蓝天与绿地相映,碧海与金沙成趣,素有“京津后花园”之誉,应进一步将海滨品牌擦亮叫响。燕山、太行山脉的祖山、雾灵山、小五台山、驼梁、苍岩山等众多名山已成为野外拓展、登山和攀岩爱好者挑战极限、享受自然风光的良好去处,这些地区可利用丰富的群山森林资源,打造登山品牌。北京南部的霸州市、固安县、大厂县、张家口的怀来县要以温泉为载体,搭配游泳及各球类活动项目,吸引京津游客来此消费,打造温泉健身品牌。

三是培育体育产业新业态。鼓励发展体育服务组织,以赛事组织、场馆运营、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体育保险等为重点,逐步扩大体育产业规模,把正定乒乓球、崇礼滑雪、保定跳水、保定航空体育等建设成知名名牌体育培训基地。加强体育产品品牌建设,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将河北省打造成京津乃至全国重要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举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展会,做大做强中国廊坊渔具展销会和河北廊坊(国际)名鸽展览交易会。

文化与城建融合发展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才有持久发展的动力。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技术层面日益趋同,文化就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身份证”和向外界宣传自身形象的“名片”。为此,建议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认真落实今年印发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三地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单位参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创意设计研究,完善建筑、园林、城市设计、城乡规划等设计方案竞选制度,重视对文化内涵的审查,破除“千城一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村镇建设规划,营造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和谐宜居环境。支持规划、设计、施工和研发等领域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提高行业资质管理标准。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建筑设计理念,推进技术传承创新,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做好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推广试点。

二是提升城乡规划建设创意水平。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古树古木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程,注重在城建设计中体现文化元素,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对古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修缮与利用,推动永年广府古城、蔚县暖泉古镇等保护性开发。加强城建设计和景观风貌规划,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适宜的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提高园林绿化和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质量,把城镇打造成兼顾功能提升与人文特色的文化生活空间, 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发挥京津冀建筑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作用,推动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的协同创新率先落地。挖掘生态之美,传承文化之韵,塑造产业之特,推广滦平县唐乡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一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和村镇,营造和谐宜居的城乡生态环境。加大投入,提高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陈水平施展,引领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所有要素中,资金是核心资源之一。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二者合并,而是杠杆的支点。为此,建议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是创新文化金融服务产品。深入贯彻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精神,按照“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的要求,探索推进成立河北省中小型文化银行,拓展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以国有资本为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河北省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尽快进入实质运转。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文化金融综合服务,积极开展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业务,通过信用担保、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破解文化企业融资瓶颈。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更多的文化类保险产品。

二是优化文化金融服务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健全文化企业融资信用评级制度,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和业务风险管理机制。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积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广阔、运营状态良好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河北出版集团、金大陆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的文化项目。积极开展“银企文”对接活动,搞好项目对接、信息资讯、业务培训等服务。

文化与商业融合发展

文化与商业融合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渐进积淀,已形成了依法治商,以德服务,以诚为本的统一体。面对当今大商业、大市场,倡导商业文化,就是从商业管理入手,建立起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模式,进而达到发展商业、服务经济的目的。为此,建议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是提升传统商业业态。鼓励商场、餐饮、酒店等企业强化创意设计,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体验式消费项目。引导传统书店、电影院、演艺场所等引入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商务服务与休闲文化高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深入挖掘河北衡水老百干等老字号企业的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其利用互联网拓展营销渠道,增强老字号品牌的文化传承力和影响力。鼓励商贸企业利用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定制服务、无实体店铺销售等新业态,推行标准化、连锁化经营。

二是培育创意商务服务。鼓励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服务业态,组建创意设计服务联盟,建设一批创意孵化楼宇和特色商务街区。鼓励在各类知识产权和版权交易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设立创意设计服务板块,促进创意成果转化。鼓励文化类电子商务平台发挥技术、信息优势,积极开发移动支付结算系统,以商务繁荣带动创意转化,提升文化消费便捷水平。

作者:尹长森

第4篇: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依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非常迫切。我们应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重点,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使之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充分发掘文化产业资源。文化产业资源是可供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体现国家和民族独特精神文化气质的文化资源,如文化典籍、社会风俗、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传统与现代艺术作品和工艺品等,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文化“本钱”。我们应保护、开发和利用好文化资源宝库,努力把文化产业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本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开发利用地方文化产业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其个性和本土特色,避免开发利用方式的趋同化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同质化。

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有别于传统的、常规的文化产业业态,是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发展的具有跨领域、综合性、信息化等特征的文化产业业态,是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电影、图书、戏曲等行业相继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对繁荣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业态略显单调,水平仍不够高。因此,“十二五”时期应在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以形成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创造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并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我国今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出口的长效机制;积极组织大型文化会展,在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同时进行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促进文化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共同带动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从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开发重大文化产业战略项目入手,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抓紧强化政府文化职能。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引导支持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文化领域发生广泛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应抓紧强化文化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支持,借鉴国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成熟经验,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引领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从税收、金融、准入门槛等多个方面制定配套政策,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增强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执笔:王雅卓尉西杰)

第5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不错,值得借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

1 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业链很长的基地型项目,全市为电力、石油化工、金属加工

2 企业配套的企业超过800家,这些中小企业都将从这些产业发展中受益,增加订单。

二、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随着“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实施,我市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但在产业集群效应、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关联配套能力还不强

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市的主要产业集群从原料采集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分销,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我市传统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同类产业集群相比,产业关联度不高,集群配套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产品结构雷同,存在众多企业围绕一个产品“扎堆”生产的现象,“断线”产品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未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产能、发展水平大体相当,行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制约了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

2、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辐射带动能力仍不足

龙头企业是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的主导力量。具有竞争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既是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外

3 部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市将扶持大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略,新世纪造船、三江电器、安泰动力、宝骊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自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张,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带动了行业发展,壮大了行业实力,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产业集聚态势和产业集群效应。但是,我市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能力还不强,大部分规模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规模效应不大,集群发展步伐不快。

3、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我市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4、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我市遵循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功能,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工业

4 园区乃至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较慢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研发和销售这两个中心环节还未得到完全重视,带动产业升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5、宏观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由于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对我市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也日益显现。 工业用地供应紧张,对项目引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同样缺乏,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成品油、煤炭供应价格起伏较大,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市产业规模的集聚速度、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快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为支撑,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市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产业带动力不断提高,走出一条符合市情、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1、改造提升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效应

主导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力,也是区域经济优化产业存量、扩大产业增量的重要基础。我市目前已经形成的五大主导产业,是基于靖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综合优势长期培育发展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最具有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潜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就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效应,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方面,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传统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根据我市目前产业基础及比较优势,要集中力量发展核电、“大飞机”协作配套等新兴产业。

2、培育龙头企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方向性、示范性、导向性和辐射带动性,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领跑者,可以带动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发展。因此,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培大育强与招大引强并举,重点引导、服务、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行“一企一策”,鼓励企业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发展

6 壮大主导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辐射、示范、信息扩散等作用。

二是围绕龙头抓好配套。龙头企业主动延伸产品链和服务链条,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壮大自身的重要立足点。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配套率。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主动加强与各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联系。各级政府也要创造条件,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通过构建围绕龙头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专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配套经营体系,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通过发挥产业集群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增强集群竞争优势。

3、拓展集群招商思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招商引资是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集群招商方式,

7 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应作为我市今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集群招商要着力招大引强。招引一个大项目的同时,还能带来一大串配套企业,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还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资本转移的机遇,深入研究新兴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模式,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经济贡献大、群众受惠多、运营成本低的大项目。

另一方面,重视集群招商的产业配套。认真研究和掌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根据我县现有产业门类、产业基础,立足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集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项目类型,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项目、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以存量项目吸引外商的增资扩股合作项目,促进和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协作,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产业配套的小项目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升级进程。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蓄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强化技术创新,进

8 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

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同时,要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二是注重品牌打造。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发展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有潜力的品牌产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创建特色品牌。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项目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专业服务为职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促进技术转化、提供科技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建设各类面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

9

1、强化规划引导。以全市总体规划为导向,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有效吸引新型产业向我市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2、改善集聚条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干道及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优先保证区内输配电工程建设,确保企业正常用电。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滚动发展。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逐步实施企业集中供气、供热,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地覆盖率。

3、加快人才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

10 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创业,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促进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注重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加强产业文化建设,培植诚信文化、协作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交流,加快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促进产业融合。以企业诚信为突破点,以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完善行业信用档案,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倡导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第6篇:把握发展趋势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摘要: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同时,旅游产业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日渐庞大的产业。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出现了新的趋势,我国旅游者呈现新特点、我国旅游供给出现新特征、旅游需求出现新变化、旅游形式出现新趋势。当前要加快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要在旅游开发上彰显旅游资源和文化优势,建立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规划与机制,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出路所在。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05―02

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同时,旅游产业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日渐庞大的产业,它正以我们所不曾预料的速度快速发展,一个规模巨大、发展迅速、充满机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大市场正在形成。在我国旅游产业高速发展、旅游需求持续增长、社会经济和人民收入水平稳步上升的今天,发展旅游,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和认真实践的大课题。

一、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的新趋势

当旅游逐渐变成一种大众的生活方式,当旅游者开始从近途走向远途,从国内走向国外,当饭店从简单的住宿接待转变成特色鲜明的主题服务,当国外旅行社与国内社开始在同一个餐桌上抢蛋糕……旅游产业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不断涌现。

(一)我国旅游者的新特点

旅游者对旅游的要求已经从能看,转变为能玩,能讲,值得回味。我国成熟、理性的旅游者群体已经形成。我国旅游者的新特点:一是旅游者的多元化。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我国的旅游者呈现的是多层次共同发展的特点。已经具有比较丰富旅游经验的旅游者,开始寻求出境旅游和具有特色的旅游方式,刚刚步入旅游者行列的旅游者则对观光旅游更感兴趣。二是旅游者消费的多样化。当前的旅游市场中既有团队旅游的需要,有自助游、自驾游的要求,还有会展旅游的蓬勃发展,也有修学旅游,体育旅游等主题旅游的不断出现。三是旅游者行为的动态化。旅游者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希望更多地参与到旅游地的各项活动中,亲身体验,甚至亲自设计自己的旅游活动。四是旅游者的休闲化。我国的旅游者已经从最初的跑景点,单纯追求到过、见过,逐步转变为追求对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个环境的体验。五是生态化的观念。旅游者开始日益关注健康、关注环保。近年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日渐兴盛。

(二)我国旅游供给的新特征

一是从重单体吸引到重整体形象。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越来越成为决定旅游者流向的重要因素,所以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与营销开始逐渐转向对整体形象的建设。二是从重硬件建设到重环境营造。在对于旅游服务设施的选择中,旅游者会将某个酒店完善的硬件放在,周边环境,交通便利程度等系统中去选择。三是从重数量增长到重内涵提升。更多的旅游经营管理机构已经从单纯的统计旅游的人数,开始关注旅游者的人均消费水平,旅游者的平均滞留天数。四是从只要经济效益到要综合功能。政府已从只关注计算旅游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转向了关注由旅游所带来投资,旅游所带动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旅游地形象的转变,旅游地文明水平的提高,以及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对当地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五是从重政府主导到重资源整合。很多地区从一地政府的旅游发展,转向了旅游资源整合下的旅游发展区域合作。六是从旅游目的地的供给来看,旅游的竞争已经从产品、服务的竞争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人们正在赋予旅游更多的意义和内容。

(三)我国旅游需求的新变化

一是旅游主体,从少数的公务体验到大众百姓的日常消费。而今,旅游已经成为大多数小康之家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在有闲,有钱的时候去旅游成为了一种大众的需要。二是旅游动机从只求经历到重视体验。三是旅游目的地从热点到新点、奇点。四是旅游方式从盲目到自主。人们对于旅游活动的安排从听命于旅行社的安排,到开始自己策划安排行程。五是旅游时间从集中到分散。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加,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避开旅游高峰期出游,更有人选择反季节旅游等方式出行。旅游的时间正逐步从集中到分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旅游业尚处于井喷的初期,一个规模巨大、潜力可观、追求多样、日益挑剔的市场逐步形成。

(四)我国旅游形式发展的新趋势

短途旅游和长途旅游需求同时发展,高消费旅游和低消费旅游都有需求。国内旅游市场即有短途的如农家乐、一日游等休闲旅游市场的持续,又有长距离的观光、度假游的不断升温。

观光旅游是主体,度假旅游将蓬勃发展。我国旅游群体庞大,国内旅游目的地众多,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国内的旅游市场仍将以观光旅游为主。与此同时,度假旅游正随着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发展。

文化和生态旅游是近阶段热点。随着对健康的逐步关注,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概念被各旅游目的地广泛开发、使用,旅游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旅游者对文化的体验与寻求逐步成为旅游的新热点,而对文化内涵的开发与宣传也正成为不少旅游目的地的新卖点。

个性化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业走向主题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正向如探险游、生存游、极限运动旅游等主题化方向发展。

从旅游形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不同层面的旅游需求同步快速发展,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个趋于理性和成熟的经济产业初步形成。

二、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我国具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上彰显旅游资源和文化优势,建立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规划与机制,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出路所在。

(一)明确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要秉承“市场+政府"的原则,从市场标准出发定位旅游产业发展基调,从市场需求出发确定旅游发展格局,在政府的主导下发展旅游产业。在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定位,针对客源市场的要求,对不同的市场应用不同的开发形式。对旅游发展的研究要超前,从而对旅游发展形成指导和修正。从资源出发,集合资本家的财力、知本家的智力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实现主题化、生动化、现代化的旅游产品供应体系。强化宣传推广,选择最合适的途径、形式,将硬宣传与软报导结合,推广旅游形象。着重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以旅游经营服务留人、留钱、留心,提升赣州旅游的品质。

(二)发展区域旅游经济联盟

随着越来越多的区域旅游经济联盟的建立,旅游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认识到发展旅游靠一己之力是事倍功半的,协同起来共同发展是实现地区旅游发展的优选路径。旅游的区域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取消旅游社地接的限制(可以建分社)、给予旅游大巴市民待遇、区域联盟内的各地区旅游规划相互搭接、联盟内各政府信息的沟通渠道顺畅、共同出版区域性的专业旅游宣传资料、共同研究旅游形象塑与开发、联盟内的各个政府联合进行共同的推广活动。事实上对于旅游者出行的选择来说,旅游者希望在一个旅行周期中能够以最舒适的方式、最节省的开支体验最有特色的景色与风情。各区域相互封闭的格局显然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共同发展是一种共赢的最佳模式。

(三)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中的最根本的吸引力所在。将旅游吸引物开发成可以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是一个非常具有专业性的工作。深化产品开发就是将旅游资源构建成可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将只能进行几十分钟参观的展示型的旅游产品做成一个可看、可听、可参与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赋予一个旅游产品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就是深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产品开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旅游地的吸引力和赢利能力。事实上就是安排好旅游者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用多长时间做什么,之中可以看到听到尝到闻到参与到什么,旅游经营者可以在哪些环节中获得旅游经营的收益。目前,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不仅是旅游者的需要,更是旅游地的目标,同时也是旅游产业向更深发展的新要求。一是加强旅游产品的立体开发。将一个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放到最大,从各个不同层面开发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就能使旅游产品实现最大的效用。以三峡大坝为例,在三峡大坝人们可以远观,看“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色,也可以到坝上走走,亲身体验这个伟大工程的宏伟壮观,还可以到坝里面看看现代化的机组是怎样利用滚滚长江水发出了具大的电能……这样的一个设计,使得一个单一的大坝变成了一个丰富的旅游产品。二是推进旅游服务的立体延伸。通过对旅游服务的深化,不断延伸旅游的供给,扩大旅游者的消费。使旅游者对在旅游的过程中看到、听到、体验到,同时还可以将旅游的心情感受寄予于旅游产品带回去。使旅游的服务也变成对地方形象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宣传。旅游产品的科学规划和不断创新。研究旅游者在消费旅游产品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求,是规划好的旅游产品的前提。对线路的规划、活动的安排、兴奋点的设计、对旅游者各种感官的合理调动,会对旅游者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同时对已有旅游产品的继续创新,也是保持吸引力的重要内容。三是政策性的引进外部资金。在开发中保有一定的开发权限,是在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行调整的基础与保证。有的项目出让几十年的经营权,对于政府来说控制力会下降,收益也会降低。所以,在旅游的开发与引资中既要放也要收,要以适当的尺度找到收放的平衡点。四是建立经营体系。旅游的经营是地方经济运行的一部分,建立一批有活力的旅游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经营运行构架,是旅游经济运行的根本保障。不同类别企业的数量构成,外部企业的进入渠道,完善的竞争机制的建立,适当的政府调控体系是旅游经济良好运行的关键。五是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青山绿水,是旅游最根本的环境构成与吸引力所在,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是保持长久吸引力的重中之重。六是开发持续推广阶段。对于众多旅游资源,要在旅游规划的指导下分阶段开发,结合市场的需求逐步推出新的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供给,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调整与创新。与开发不同的,对旅游的推广是应该是持续的,超前的,在统一规划之下按步骤进行的。

[责任编辑吴迪]

第7篇: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以其低投入、高回报的优势,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于发展文化创新产业的高度重视,是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重大举措。因此,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的测算,创意产业能够带来进3亿美元的年产值,并且每年的增速是70%,是传统制造业增长的若干倍。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的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等优势,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淘汰落后制造业 ,大力发展持续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地点。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契机。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各个领域之间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相互的合作与交流,唯有合作与交流才能取得进步与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如果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固步自封,不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终究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大潮的。因此,我们要抓住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推进创先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但除了《喜洋洋和灰太狼》外,鲜有让人称赞的文化产业。据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则是14%,东京更是达到了15%,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统计的资料。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缺失,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创意就是起灵魂,而创意的核心是创新型人才。所以缺乏人才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无法在国际上形成有效的竞争的,因此,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这也是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大繁荣时代,唯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建设,加强产业发展规范和引导,我们相信“中国的迪斯尼”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第8篇:加快湖南文化产业发展

杨正午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 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些精辟论断,深刻阐明了发展文化产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结合湖南实际, 我想谈谈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不仅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在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现实的客观需要。

首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产业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既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又有力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将成为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文化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0%左右。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文化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大,但其发展前景令人鼓舞。文化产业对传统经济乃至整个 经济起着十分明显的优化、改造、刺激和拉动作用。它的市场潜力之大,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和反哺作用,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它是推进经济结构调 整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产业。

其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 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 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同时必须看到,加入WTO以后,国外文 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服务将进一步进入我国市场,我们只有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才能与之进行竞争,并使中华文化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走向世 界。总之,我们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要求日益高涨。发展和维 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文化产业作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 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活动,有着复制性、批量化和标准化的生

产特征,有利于发展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有利于继承、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早在1989年,湖南省委就作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引起了文化界、经济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10多年来,湖南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9.4%,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电视、 出版、文艺等文化品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广播影视业一个品牌栏目带出了一串精品节目,一个品牌频道激活了一批节目生产单位。出版业打造了“湖南人能吃辣椒 会出书”的整体形象。连续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湖南都有两种以上图书获奖。连续三届全国书市上,湘版图书订货码洋名列前茅。一大批文化优秀人才脱 颖而出。在近20万文化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以上就达4万人,占23%,还涌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创作、出版、主持等文化名人。这些都说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 到了一个新阶段,并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中央的精神与湖南实际结合起来。一是理顺思路。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 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要适应加入WTO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结构、提升档次,逐步形成“一区三带”和“四轮驱动,两翼齐飞”的产业布 局。以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以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发展为“两翼”,着力建设京广线、潇湘流域和大湘西三个特色文化产业带,做到广电、出版、报 业、娱乐“四轮驱动”。二是科学规划。在《湖南省文化产业2001—2010年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了整体目标、主要发展方向、主要建设任务和主要措施。 三是完善政策。我省相继出台了三个文件,即《关于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湖南省“十五”期间发展文化 产业的若干意见》,在土地、税收、分配、人才培养等方面,给文化产业以鼓励和支持。四是增加投入。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 来,全省文化产业投资额近300亿元。长沙金鹰影视文化城经过近几年的配套建设,现已形成整体规模,完成投资近25亿元。湖南出版科技园已完成投资5亿 元,建成了占地1400多亩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世界之窗、毛泽东文学院、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新闻大厦等一批先进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有力地改善了文 化产业的硬件条件。五是整合产业。在尊重客观实际和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我们适时推动文化经营单位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1998年开始,先后组建 了湖南影视产业集团、湖南出版集团等4个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改善了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当然,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人们的文化意识还比较滞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 大;文化产品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有些脱节,出现了盲目追求“贵族化”的文化经营现象,致使一些地方高档次文化产品无人问津,而中低档次文化产品又不能满 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新严重滞后,

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僵化的文化管理模式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 的桎梏。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认真加以解决。三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思考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问题。

第一,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根据湖南省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思路是:努力把长沙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 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体育竞技业等四大产业;集中力量建设影视产业、出版印刷、体育竞赛和出版物流等四大基地,加快培养壮大湖南 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十大产业集团;高水平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力争到2005年,全 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80万人。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占GDP的7%。文 化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4%。通过10年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把湖南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 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市场活跃、竞争力强、影响面大的文化大省。

第二,加快文化产业体制创新。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原则,强化文化行政部门宏观调控、公共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切实抓好监督、评估、执法和服务,坚决 克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弊端,扩大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确立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 业单位分开、经营性机构与非经营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对现有文化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对文化公益事业,如图书馆、博物馆,重要的新闻媒体,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 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等,政府要予以支持和保障,切实加强管理;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逐步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 化管理,向市场要效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加快各类国有文化企业体制和运行机制转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 企业制度和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积极进行体制创新试点,创办文化产业开发试验区,提高试验区自身造血功能,实行滚动 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第三,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 识,消除一部分同志对文化产业的疑虑和误解,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发展文化产业的正确决策上来。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 市场管理机制,采取专项治理的办法,坚决消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和文化垃圾,坚决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文化产业市 场秩序。在政策环境方面,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作用。在加快政策扶持、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文 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在法制环境方面,主要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理顺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工,避免多头管理、

重复审批、完善和加强文 化市场监管,集中打击走私影片放映和非法出版物,依法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四,切实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对现有的文化经营骨干不仅要给予应 有的政治待遇,而且要给予适当的经济报酬。对有突出贡献的,可试行年薪制、承包工资制、奖励工资制等多种形式,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抓紧培养一批熟悉市场 经济规律,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造就和引进懂科技、会管理的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积蓄人力资本。要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全面推行聘任制、签约制,积极推广文艺人才代理制。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 业,促进管理的社会化和科学化。

第五,整合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依托。只有全面开展对文化产业资源的调查、评估、规划,运用市场机制整合资源,才能做到合 理分工、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因此,现有文化产业集团公司要进一步规范运作、完善功能,不断做实做强做大。在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 的前提下,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购、并等形式,帮助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实现战略重组,推动文化产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 励、支持和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不同层次文化产品的需要。除此以外,还要积极推动文化 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运用现代市场经济信息传播和营销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加 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第9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统领,以产业化建设为主导,以龙头企业发展为依托,发挥环境优势,凭借现有良好基础,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构建具有长白山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推动棚膜经济快速发展。在完善巩固“都赶线”棚膜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出台鼓励全县棚膜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园区建设为核心,突出规模化、规范化,打好绿色牌、有机牌和无公害牌,带动并促进围城及沿线重点发展瓜果蔬菜、山野菜家植、园林花卉等品种。2011年,我们在原有基础上,新建规模化棚膜蔬菜面积2000亩,目前,全县蔬菜总面积已发展到3.5万亩,年产鲜食蔬菜5万吨,产值5500万元。

2、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出台中药材保护、整合及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的指导性意见和鼓励扶持优惠政策;根据气候特征、地理环境、地力情况、种植传统等前提条件,确定不同种植分区和主打品种;根据理论需求量引导规模化种植,重点发展订单生产。2011年,我县中药材留存面积为7万亩,其中人参、西洋参1万亩,林下参留存面积为3.6万亩,平贝母1.1万亩,北细辛0.35万亩,北五味子0.6万亩,其它中小药材0.3万亩。

5、发展绿色优质食用菌产业。在快大、二密、大泉源等中心集镇进行平菇、香菇、木耳等三大品种的反季生产;在英额布、三棵榆树等传统产区生产袋料木耳、香菇、金针菇;在东来、石湖、果松、光华、兴林等地发展林下木耳、野山菌开发。适时建设菌种研发中心和菌袋生产示范中心,大力引进新品种和精深加工企业。2011年全县以木椴木耳和袋料木耳、袋料香菇、平菇、滑子蘑、榆黄蘑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

上一篇:采油厂团青工作总结下一篇:赣州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