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gmat阅读笔记

2022-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做gmat阅读笔记

GMAT加油站--如何给出现的生词做笔记

http://bailiedu.com

GMAT加油站--如何给出现的生词做笔记

在正式阅读前,首先要分清策略,精读就是做笔记,经常复习,泛读。所以做笔记一定要编号,每天固定收录多少个用法,并且画复习表格,按时复习。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看看如何给生词做笔记,希望对大家备考GMAT考试有帮助。

网路上有很多记笔记的办法和学英文的办法,我看过不少也用了不少,但是很多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好用,要么太繁琐,要么太零碎,要么太简洁,我自己吸收,简化,运用,摸索,推广后,从一个天赋一般的普通人(非学霸非学渣)角度出发,我觉得在具体的学习方向和重点,以及细节操作方面,还是能够有效的让普通人迅速上手并长期坚持下去的,这也是我一贯以来的特点(当然针对那些擅长用想象力对我提出批评或攻击的人,我还是只好无可奉告)

在正式阅读前,首先要分清策略,这个我觉得比笔记本身还重要。

首先阅读必须分精读和泛读,时间规划怎么安排?可以每天半小时精读一小时泛读,或者一周分七天,工作日五天每天精读,周六日泛读,大量阅读书本,或者做个一年规划,前半年精读,后半年泛读,然后再来个三个月精读,都可以。

精读就是做笔记,经常复习,泛读。

材料选择:精读材料最好选择深度的报刊和新闻评论,一定要短小精悍,而且没必要一定得一次性把正本杂志从头到尾读完,每天读几篇喜欢的即可。题主选择的ECO是极好的,我更推荐ECO的中国版块和纽约客的中国来信,用词准确精到,很有嚼头,而且学到的东西都很实用,方便我们以后更精确的表达描述中国,评价中国热点,哪怕以后翻墙去FB YT跟老外对喷也更擅长一点

另外还有自己喜欢的电视电影节目的脚本,演讲稿等材料也适合用来精读。泛读最好选择自己爱看的小说或者大长篇读物。

http://bailiedu.com

做笔记的策略:

1,精读最重要的不是阅读精读,成就感不是我读了多少文章,而是我吸收到了多少东西,做了多少笔记,进行了多少复习,把精力和成就感放在这方面,泛读则要注重自己读了多少页,这个一定要注意,哪怕你一个月只精读了10篇文章,但吸收了1000个用法,这就是绝对的成就感

所以做笔记一定要编号,每天固定收录多少个用法,并且画复习表格,按时复习

2,什么样的人适合精读?任何人都可以,但是自己要统筹和练习听说的时间分配。还必须选对材料,上面列出了难易两个程度的材料了,一开始可以从教材开始阅读,但是不要以为读教材就可以搞定问题了——你需要精读很多材料才可以

3,工具:本子,普通圆珠笔,高亮彩笔(粗粗的一道可以用来高亮词组的),手机词典(一定要装英英词典的词库),阅读材料(最好打印,kindle或者笔记本阅读也可以)

4,记什么?

记单词和中文意思是最低效最得不偿失的选择,你的关注点是搭配和句式,句式比较难,一开始可以不观察,但是一定要留意搭配,尤其是动词搭配和介词搭配,据我所知这是中国人最困难的,什么词用at什么词用in,完全没有章法,瞎用一气。举个例子,research这个词人人认识,简单的很,怎么用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如果要用这个词,可能写出make a research这类搭配,当然严格来说不算错,但是奇怪的很,为什么不用carry out a research,这个就跟国人恶劣的学习习惯有关——只注重记单词,不注重记搭配。

只查影响阅读实意的单词!

只查影响阅读实意的单词!

http://bailiedu.com

只查影响阅读实意的单词!

重要事情说三遍。

当你在看学术性文章时,毫无疑问会出现很多生词,如果一个个查过去,不说浪费时间,对于文章连贯性的理解会非常差。以前我这样做的时候,只能第一遍查单词,第二遍才能串起来读。

如果你是在做research,就不可能完成任务。

阅读的目的,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我年轻一点的时候,对自己记忆力很有自信,想着看完一篇文章查完所有的生词,这样相当于我一篇文章能背50个啦。实际上,你看着满满的单词注解和音标,根本不愿意再看第二遍。所以你要最大限度的保持页面的整洁。

不广泛性地查单词,保证了阅读的简,然后你要做到精。

5,画复习表格,在笔记本右上记录日期页码,保持按时复习。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给生词做笔记的介绍,对于参加GMAT考试的考生来说,这是对于以后成为MBA管理者的最佳经验,更多关于GMAT考试时间的介绍,小编会为大家不断呈现,希望考生安心备考,争取早日梦圆名校。

第2篇:博士研究生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

研究生如何有效阅读文献

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然后从文献的文献再去查找,如此往复循环,你的 idea 不知不觉中就被启发开来。我们老板说过,看文献,最重要,最有权威,也最有深度的是什么,就是你查找的文献的文献。

看文献中懂得抓重点,找思路。主要是学习别人的 IDEA。也就是看了文献问几个问题, 文章的技术突破口在哪里。比如一大堆专利讲了很多种分离方法,关键不是看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是想这个分离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人家会想到这个方法,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物性可以利用为分离的依据。

读论文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发现"一稿两投"。我的意思是不少作者把同一科研数据写成相似主题的不同论文,或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这时,如果你的课题与此类似,你的好运也就来了。因为能通过深入比较这几篇文章的异同,发现作者(或科研小组)对同一组数据的不同看法、 思路的演变,或者发现作者本想隐藏的"真正"方法。我就是在分析了同一科研小组的类似实验后,迅速发现自己实验失败的关键原因,短时间内成功完成动物模型制作的,为进一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做技术的要善于比较和发现,一些技术含量高文献,不可能把要点都报道出来,中文如此,英文也是如此。比如一篇专利中有很多的 Sample,而每个的条件或配方都不同,这时要多比较几个同类文献,看其共同点在那里。这点在制药和表面活性剂行业还是要注意的。

全面参考国外文献。一定要清楚,国外文献也有一些不可信的文章;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关于重点的关键的东西他会略去不写,有时一些细节的东西他也不会写的。问题是各人省略的关键和细节不尽相同,你便从对比中发现他们研究的脉络和问题的关键所在。

单篇文章阅读顺序及侧重

一篇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 图表,讨论,文字结果,方法。 如在寻找课题阶段,重点读讨论和结论以及展望,在课题设计阶段,主要是材料和方法。若只需了解一下该研究的思路,可选取摘要及引文与结论进行泛读。个人的经验是尽量去把握作者的研究思路,然后是学习他们的分析方法,最后是学习写作技巧和写作语言方式等。

文献追踪的重要性 已定课题的实施

1、得到一个大概方向。

2、查相关中文综述,查看国内有谁或哪个单位在做相关内容。

3、查外文综述,比较一下,毕竟外文可能会更详尽一些,看看大家对什么感兴趣。

4、查较关键的参考文献,注意杂志和作者的权威性、引用次数

5、重检相关全文,注意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讨论中存在什么问题

6、根据本人所能控制的资金和本地技术资源考虑我能做什么,怎么做

7、再进一步紧缩范围,有一个框架图

8、根据框架图再进一步查外文原文以明细节。 研究生如何进行科技文献的检索与分析 SCI检索

利用其 Cited References 找到以前的与你想关的文献,Times cited,可以找到这项技术的后续发展,而 Find Related Records 则可以找到与你关心内容相关的一些研究方向,看看,肯定会对你的研究起一个很大的提示。

这个功能也是帮助使用者 Driving The innovation. 专利 重点介绍一些 Derwent 数据库一些很好的特性。这个数据库在 Delphion, WOK (即在 Web of Knowledge 数据库中的 DII),DIALOG(Dialogweb, Dialogone, Dialogclassic),STN(web 和easy), QUESTEL-ORBIT。

“勤思考:不单单是了解别人做了什么,还要考虑别人没做什么,或者他的实验能不能和他的结论吻合,数据可不可靠等等。

最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返回去通篇精读。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如果„„会发生什么?”。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

如在寻找课题阶段,重点读讨论和结论以及展望,在课题设计阶段,主要是材料和方法。若只需了解一下该研究的思路,可选取摘要及引文与结论进行泛读。

文章的讨论部分真是很重要,如果时间稍微充裕点,建议研读和模仿牛人paper的讨论部分。

idea创新性以及与旧有的实验结果比较的关键部分,可以看出作者设计此实验的思路,在作出比较以后,对自己的课题会有很大启发。”

“单篇文章阅读顺序及侧重

1.摘要引文引用的主要信息,研究背景。 2.图表了解主要数据和解释。

3.讨论和结论 将图表和结论联系起来,根据图表判断结论是否恰当。 4.结果详细阅读结果,看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又是如何分析的。 5.材料和方法 详细阅读材料和实验方法,看实验是如何进行的。 6.讨论和结果 进一步掌握论文,注意讨论中的关于从已知的知识和研究如何解释本文获得的结果。另外对于论文中大量的图表来说,当你能够重新画出这张图,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这张图,表明就读懂了。

第3篇: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by黄宗智

1、阅读方法

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读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是为自己做学术研究,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因此,我们要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用。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那样,将来可以随时找回检索使用。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有不少在研究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得回去重看。

2、理论学习

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资源。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而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另一用途是通过与现存理论的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分析概念。这样,理论更多的是工具或对手,而不是答案。

另一个有用办法是:区别经典理论与庸俗理论;前者较少,后者俯拾皆是。前者一般视野比较宽阔,提出的概念更清晰并强有力,后者则比较模糊繁杂,除非和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直接联系,一般用途不大。这种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例证:今日美国一般的社会学、政治学系,对学生们要求的是首先建立所谓“理论”或模式,然后才做经验研究,这种认识方法的结果之一是模式堆积如山,绝大多数十分庸俗。而与这样的模式“对话”,虽然可能会起点公关作用,但对推进和提高自己的分析概念不会有太大帮助。

最后一种可行的理论学习方法是:先在某一种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时间,作为入门方法,锻炼自己概

括和连接概念的能力,然后进而学习其他流派。国内许多年长一点的学生,已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惜的是其教学方法,大多是当教条死背,而不是活学活用地用来提出问题。但也有少数的学生,还是能够从其中得到概括能力的锻炼,这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当作学习其他流派理论的基本功。

3、写读书报告

学术著作都应带有一个中心论点,而阅读那样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论点,用自己的话(一段,甚或是一句话)表达出来。然后,用

三、四段总结其主要的次级论点,同时总结其经验证据。总结的时候,关键在于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话,因为那样才会消化,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一个可行的阅读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其中心论点之后才逐章阅读,每章看完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甚或更进一步: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至于比较纯理论性的著作,我们要问:它对了解中国的实际或你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用?这样的看书写笔记方法乃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也是养成自己的思考、写作习惯的办法。关键在养成看后就写系统笔记的习惯,不可依赖自己的记忆,因为几个月(最多一两年)之后肯定会变得模糊不清。笔记最好既不要太简短也不要太详细,应在

一、两千字的范围之内。这样长年积累,随时可供将来的研究和教学之用。

4、研究写作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设计论文首先应要求自己能在经验层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贡献,因为作为一个青年学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实实做经验研究,最起码可以在那个层面上做出新的贡献。但这不是说要只作经验信息的简单堆积,因为那样无从区别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优秀的学术贡献需要带有明确的问题,经验证据的目的是用来解决重要的问题,而问题的建立要靠经验与理论的连同使用,不可只靠单一方面。最理想的状况是通过新鲜的经验证据来提炼新鲜的概念,用以解决重要的理论问题。而所谓理论问题,上面已经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也可以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点。另外,最好是自己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那样才会有驱动力,使自己作出长时期的持续投入。

这里应该说明,寻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题目常常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我当年便因导师的影响而选择了思想史的题目,并试图为导师而挑战当时占美国首席位置的Joseph R. Levenson。后来才发现,自己无论在感情上还是能力上,都更倾向于关注普通人民,而又比较喜欢解答有关人们实际生活的问题,更合适做经济史、社会史和法律史。但清楚认识这一点的时候已经近乎不惑之年了。基于以上的经验,我自己一贯避免指定学生做某个题目,因为我认为这几乎等于是在替他们找对象。做学问是个长时期的磨练,十分必要找到自己真正愿意一生与之作伴的主题,但国内由导师包办的做法仍然比较普遍,亟需改革。

最后,怎样在经验证据上提炼新鲜概念。上面已经提到,一个好的方法是从经验证据与现存理论的脱节点出发,与现存理论,尤其是经典性的著作,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概念。最好是跨越不同流派的理论,因为同一流派中的论证,多只关乎次级问题,而不同流派的交锋点,常常是最为基本和关键的问题。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掌握单一流派的理论已经不容易,要求同时与不同流派对话,可能是过分苛求。但实际上,只掌握单一流派,常常会陷于不自觉地完全接受其预设前提,久而久之,甚至会以为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真理”,因此陷入由意识形态主宰的研究。而且,通过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议,可以更清晰深入地同时掌握不同概念,并把自己的认识和问题提高到最基本的层面上。这方面中国的研究生其实具有比美国学生优越的条件。作为处于两种文化冲击下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研究生更能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以及不同

理论之间的交锋。今天中国的研究生,几乎不可避免地都是“双重文化人”(见黄宗智《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和美国一般研究生很不一样。若能既不迷信普世理论,又不迷信自己的感性认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可资学术使用的重要资源。最后是通过严谨的经验研究与高层次的理论问题意识的探讨,来回反复连接,由此才可能建立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性的学术,并为全人类建立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传统的学术传统。

第4篇:GMAT短阅读3大解题技巧实例讲解

如果要考生选择GMAT语文部分中相对来说最容易的题型,相信不少考生都会选择短阅读。的确,短阅读文章短题目少,做题效率哪怕比起不少语法题也算是比较高的。但如果就因此把短阅读当成送分的题目不重视解题技巧,也难保不会阴沟里翻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值得考生注意的GMAT短阅读解题技巧。

GMAT短阅读3大解题技巧

首先小编要为大家介绍GMAT短篇阅读的三个重要解题技巧: 1. 一段式文章句首重点

一般来说,GMAT短阅读文章的呈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一段式的文章,另一种则分成两段。对于一段式的文章来说,想要快速读完全文找到重点,考生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段首部分。这是因为整篇文章的核心基本都会出现在文章前三句里。而短篇文章中不少题目为主旨题,只要考生能够找到中心句,那么即使不读完全文也能迅速解题。 2. 二段式文章看结构

比起一段式文章,短阅读的两段式文章需要关注的就不只是句首部分了。考生需要额外注意两个段落之间的衔接部分,各种承接上下关系的连接词和句子结构都有可能成为解题的关键。这是因为两段式文章段落间一般都会存在逻辑关系,题目出题也大多围绕这个考点进行,因此搞清楚段落结构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 注意细节做笔记

虽然短阅读文章看似很容易看完,内容也不太多,但考生并不能就因此忽视做笔记的工作。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于短篇文章也是如此。某些短阅读里提到的各类细节有时候甚至可能比长阅读还要多,因此,勤记笔记才能保证考生更好地定位细节,应对各类关于细节考点的问题。 GMAT短阅读真题实例讲解

下面小编就结合1篇最新的GMAT短阅读真题来为大家做讲解分析。

Eco efficiency (measures to minimize environmental impact through the reduction or elimination of waste from production processes) has become a goal for companies worldwide, with many realizing significant cost savings from such innovations. Peter Senge and Goran Carstedt see this development as laudable but suggest that simply adopting eco efficiency innovations could actually worsen environmental stresses in the future. Such innovations reduce production waste but do not alter the number of products manufactured nor the waste generated from their use and discard; indeed, most companies invest in eco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in order to increase profits and growth. Moreover,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increased economic growth from eco efficiency will come in similarly eco efficient ways, since in today’s global markets, greater profits may be turned into investment capital that could easily be reinvested in old-style eco-inefficient industries. Even a vastly more eco efficient industrial system could, were it to grow much larger, generate more total waste and destroy more habitat and species than would a smaller, less eco efficient economy. Senge and Carstedt argue that to preserve the glob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 economic growth, businesses must develop a new systemic approach that reduces total material use and total accumulated waste. Focusing exclusively on eco efficiency, which offers a compelling business case according to established thinking, may distract companies from pursuing radically different products and business model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A explain why a particular business strategy has been less successful than was once anticipated B propose an alternative to a particular business strategy that has inadvertently caused ecological damage C present a concern about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of pursuing a particular business strategy D make a case for applying a particular business strategy on a larger scale than is currently practiced E suggest several possible outcomes of companies’ failure t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impact of a particular business strategy 正确答案 C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最基础的短阅读,文章为一段式,题目也只有一道,根据选项分析可以看出:

A 文章从没说这个经济策略是否会成功,也没预测过。 B 但是没有这样一个方法实际上被提出。

C line5-7和最后一句话 ,提出建议只是在关心的基础之上,总体还是讲对这个特殊的经济策略的关心。因此选C D 文章指出了这个策略的缺陷,并没有支持这种策略的扩张。 E 文章关心的是环境的影响,并不关心经济的影响。 综上所述,GMAT短阅读虽然看似简单,考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能做完,但想要顺利解题同样也需要掌握各类技巧,希望上文提到的这些解题技巧,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GMAT短阅读,提升大家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第5篇: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

阅读应该是主动的阅读。其目标有两种:

第一种是获得资讯,通常是阅读读得懂的东西(比如报纸,杂志等)。

第二种是求得理解,读一些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比如学术著作),从中获得的理解超越了原有的理解。

阅读其实就是学习:辅助型学习(老师教)与非辅助型学习(阅读)的差异。

阅读的层次

共四层

1、基础阅读:这个句子在说什么?摆脱文盲

2、检视阅读:系统化的略读,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一本书。这本书在谈什么?值不值得深入读下去?

3、分析阅读:追求阅读,读到这本书成为自己的为止。

4、主题阅读:就某一主题,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并列举出书中的关键之处,挖掘出主题,有可能所有书都没提到,但是通过总结能够挖掘出来。

基础阅读

有四个阶段:

一、阅读准备阶段:出生至小学前。听力、视力、心智(保持注意力)

二、看图识字、基本词汇量:小学,能阅读简单的书,并喜欢阅读

三、快速建立字汇:从上下文中“揭发”并猜测不熟悉的字眼

四、精炼与增进:从一本书提出的一个观点转移到另一个观点。在同一个主题上,对比不同作者的观点

检视阅读

有两种

A有系统的略读:在有限的时间里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继续读,或找出与目标相关的东西。目标是对书有个整体认识,从而可以决定是否还要继续在这本书上花时间,也可以将此书分类以备日后查找。

具体实现:

1、看书名、副标题、序;研究目录;检视索引;看书的开头和结尾;找几个看来和书的主题息息相关的章节嘟嘟;连续读几页

B粗浅的阅读:头一次遇到一本难读的书,从头到尾读完一遍,遇到不懂的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从头到尾读一遍的了解,即使只有50%不到也能帮你在重读时增进理解。

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一种,重点在于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略读可以让你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一本书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决定下一步行动。

=================================

分析阅读

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掌握结构),解决一个基本问题:这本书谈的是什么?

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开始阅读之前就知道。

如何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可以利用书名、副标、目录、序等内容对书的类别有个大体的判断。另一方面,书可以分为小说类(虚构的)和论说类(传达知识)。而论说类的书可以分为实用型(怎样去做)和理论型(这是什么,为什么)。其中理论型的书可以分为历史(以讲故事的方式说过去的事)、科学(可能发生在任意时间地点的事。以科学家的特殊经验的结果作为例证)、哲学(追求的是一般真理,以人类的共通做为例证)

规则二:使用一个句子,或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规则三: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即列出各部分的纲要)。

不是一定要跟着书上的章节来归纳一本书的纲要,按自己的理解拟纲要就好。更发散的讲,不是每本书都需要/值得拟纲要。

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你应该能说出整本书想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主要问题很复杂,分成很多部分,你应该能说出次要问题是什么,能将这些问题整合出顺序,哪个主要,哪个次要,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第二阶段(阐释意图),解决第二个基本问题: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如何叙述的?

规则五:找出共通的语义。即找出重要的单字通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这条规则的目标不是列出书的架构纲要,而是全是内容与讯息。

实现起来有两个步骤:

1、处理语言。

2、理解语言背后的含义。具体的说:

1、找出关键字,比如专门词汇及特殊字汇,比如作者反复强调的字汇;斜体、粗体的字汇;作者与其他作者争执的某个用语等

2、找出字义,用上下文来推敲不能理解的字的含义。

首先要判断这个字是有一个还是多个意义。有多个意义的要看意义之间的关系如何,再辅以上下文线索,可以明白不同的意义,以及意义交换的理由。

这里作者用拼图来比喻读书:拼图时,已经确定位置的碎块越多,越容易判断未确定位置的碎块的位置。当然这个过程中可能有错误需要反复,但这是必须经过的过程。读书也是如此。

规则六:找出书中重要的句子,并找出它们的主旨。

找句子:从作者的观点看,最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整个论述中阐述作者判断的部分,是他所下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以及他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人们阅读时会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暂停而不是为了感到困惑的句子暂停。而实际上,重要的是理解整本书而不是满足自己新鲜、猎奇的感觉。

找主旨:判断是够已经找出主旨的方法是,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主旨描述出来。如果不能,那么表示作者传递给你的,只是他使用的“字汇”,而不是他的“思想或知识”。

规则七: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如果没有,那就需要读者自己架构出来,从这一段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前后顺序,组成概述。

规则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我们已经找出了作者关注的问题,那么在读完一本书后,我们需要得出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他已经回答了哪些部分,没回答的还有哪些部分。

第三阶段(像沟通,辩论一样评判一本书)解决阅读时的第三个和第四个基本问题:这是真实的吗?有意义吗?

受教或能学习是一种主动地没得。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不可能学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到训练,但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

最能批评的读者。

要记住,阅读的目标是学到东西,而不是抬杠

A 评价礼节

规则九:一定要对全书内容有充分了解之后在进行评论。评论有三种“我同意”、“我不同意”、“我暂缓评论”。

规则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无理地争论

规则十一:区分并尊重客观知识与作者个人观点的不同。在评断之前要找出理论基础。

B 批评观点的标准

规则十二:证明作者知识不足

规则十三:证明作者知识错误

规则十四: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规则十五: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不完整

以上十五条规则,是阅读论说性书籍时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而并不适合阅读小说、诗集类作品

=================================

如何阅读实用型书籍

论说性作品通常可以分为实用型与理论型两种。实用型的书讲的是有关行动的问题。

关于实用型的书最重要的一点是,任何实用型的书都不能解决概述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因为实际问题只有靠行动解决。实用型的书可以提供给一些可以应用在同类型特殊状况中的通用规则,但实际行动时,还需要人加入自己的想法才能运用。

任何包含了规则(原理、准则或任何一种一般的指导)的书都是实用型的书。实用型的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说明规则,比如烹饪指南;另一种是阐述形成规则的原理,比如很多经济、政治作品。一本谈使用原理的书乍看之下会以为是理论性的书,它所讨论的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理论,但无论如何它还是一本实用型的书,它所谈论的总是人类行为领域中,怎样可能做得更好或更糟。一个经验丰富的读者可以看出那些虽然没有明说,但却总可以由原理衍生出来的规则,并进一步找出这些规则应该如何实际应用。

实用型书籍的特点在于作者多少都是个雄辩家。一个人必须要被说服以采取特定的思想与行动。实际的思考与行动除了需要理智以外,情感也是重要的因素,没有人可以没有受到感动,却认真采取实际评论或行动。因为所有实用型书籍都混杂了雄辩,作者的“性格”在实用型书籍中就比理论书中还要来的重要。

当阅读实用型书时,要问的四个基本问题与理论型书籍稍稍有些变化:

一、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他想要做什么?

二、他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三、作者的最终目标加上实现方法你能接受么?

四、你能否采取实际的行动,对你的行动是否有影响?

如何阅读想象文学

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在读者经验中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而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有借助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

阅读想象文学时的三个不要:

1、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这些规则应该尽可能去除我们体验这种深刻感受的阻碍。

2、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

3、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

阅读想象文学的一般规则:

阅读想象文学也有架构性、诠释性和评论性三组规则,但与论说性作品不同。

架构性规则

1、将想象文学作品分类。小说、戏剧、抒情诗等。

2、抓住整本书的大意。一篇故事的大意总是在情节之中。

3、不仅能将整本书简化为大意,还要能发现整本书各个部分是如何架构起来的。

诠释性规则

1、小说的要素是插曲、时间、角色与他们的思想、言语、感觉以及行动。

2、共识与主旨有关。

3、要融入作者创造的世界。

批评性规则

在你衷心感谢作者试着为你创造的经验之前,不要批评一本想象文学作品。一个好读者不会质疑作者所创造出来,然后在他自己心中又重新再构造一遍的世界。

阅读故事书:

1、全心全意地快读,尽量一口气读完

阅读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埃涅阿斯纪》《神曲》《失乐园》

阅读戏剧:

1、假装看得见实景演出。

2、把剧本大声的读出来

阅读抒情诗:

1、不管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

2、重读一遍——大声地读出来。

3、背景知识确实对理解抒情诗有帮助但不是必需的。要理解一首诗,重要的是一遍又一遍地去读它。

如何阅读历史书

历史学家一定要编纂一些事情。他不是在许多事件中找出一个共通的模式,就是要套上一个模式。他一定要假设他知道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会做出这些事。他可能有一套理论或哲学,从而编纂出适合他理论的历史。或者,他会放弃任何置身事外或置身其上的模式,强调他知识在如实报导所发生过的事件。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总不免要指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行为的动机。

因为关于历史的理论不同,而历史学家的理论会影响到他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所以如果真的要了解一个事件或时期的历史,就很有必要多看一些相关的论著。

我们阅读一个历史学家的书,不是因为他多么精准地描述出他写书之前的那个世界,而是因为他对后代发生的事有一定影响力。总之,阅读历史的两个要点是:

1、对你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要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

2、阅读历史时,不只要关心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中,尤其是现在,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般行动的原因。

读历史书时要提出的问题:

1、这本书关心的主题是什么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故事的

3、这与我何干。历史会建议一些可行性,因为那是以前人们做过的事

如何阅读关于当前的事件

历史是描述过去事件的,很多现代新闻作品则是关于当前事件的。在阅读这一类作品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想要证明什么

2、他想要说服谁

3、他具有的特殊知识是什么

4、他使用的特殊语言是什么

5、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总之,就是要明白,作者有自己的目的和利益,读者要擦亮眼睛,小心翼翼。

现象与观点一:一些演说家或宣传家最常做的诡计是留下一些未说的话,这些话与他的论述极为相关,但说清楚又容易受到挑战。

现象与观点二:除非已经读完全书,不要去读这本书的导读或摘要类书籍。

现象与观点三:两种不同的哲学领域。第一组,关于存在与变化的问题,与这个世界上存在与发生的事有关。这类问题在哲学领域中属于理论或思辨型问题。第二组,关于善与恶,好与坏的问题,和我们应该做或探寻的事有关,我们称这是隶属于哲学中的使用部分,更正确的来说是规范的哲学。

第6篇:如何做笔记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下面就说一下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矣。我觉得以失败告终,是因为你学而不用。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你猜:一定要说到头悬梁锥刺骨和萤囊映雪了吧?再不就要说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的话?总不至于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吧?你很聪明,并且对书敬畏而疏远。电视、卡通书和流行歌已经瓜分了你的心田,可我还想为书开垦出一亩三分地儿。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

(二)》)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3、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也叫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3)综合读书笔记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上述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是都是为学习、工作、科学研究和写作服务。作笔记时开始可采用摘要式,以后读书多了,有了比较,产生了看法,就可以写译注式,至于心得式是更进一步了,它是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归纳小结:

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怎样做自学笔记?

当你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学习的时候,做自学笔记是帮助你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

阅读文字教材时直接在教材上做笔记,有助于你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例如,你可以在所学单元的标题下,记下该单元的重点及其他有价值的资料;在页边的空白处记下你的疑难问题和学习心得等。

利用音像教材、CAI课件学习,或收看直播课堂、浏览网络和VBI教学信息时,也可在教材的相应位置记下重难点和其他有价值的信息,并与自学文字教材时的笔记内容互相对照。别忘了注明笔记是根据哪些资料做出来的。

自学笔记应该使用自己重新组织过的语言记录,并反映你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不要从教材中抄录原文。如果做笔记时不动脑筋,不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只会浪费时间。因此,在做笔记的过程中,你必须思考教材的内容,随时把你对于内容的理解记录下来。

上一篇:中国革命老区发展史下一篇:语言文字规范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