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2022-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浅析应届毕业生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摘 要】自2008年奥运会开始,我国房价进入到一个病态飞速发展的模式,上个月买房,下个月就赚钱的现象层出不穷,屡试不爽,导致80、90后刚步入社会就得考虑买房这个问题。一则是由于本国传统观念,有房才有家的观念;二则是为了符合中国发展国情,抵抗通货膨胀。2020年中国房地产已经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时代了,政府出台各项限购、看资质等政策为的就是要抑制2000年至2018年飞涨的房价。稳定普罗大众的盲目跟风投资,让房地产行业逐渐抽离当前的病态发展,求稳不求快!国家的目地是要控制房价的病态发展,而不是要让房价跌下来,若真有房价大跌那一天,后果是国家不能控制的,大量资金回笼到民众手中,在思想素质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的中国,一旦人民有了大量的资金握在手中,有超过80%的概率会出现骚乱。就综合来看,买房目前来说,至少30年内,在中国,它依旧是抵抗通货膨胀的最好商品。就95后或00后而言,能先买房还是需要买房,只不过,综合国家政策来买,不要到头来买到的只是一堆废弃砖头。

【关键词】通货膨胀;房价

1.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以云南省房地产市场为例

2020年受益情的影响,抛开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来看,二线及以下的城市房地产交易市场是一片低迷的情况。以云南省为例,昆明市为省会城市,它的发展前景就云南全省来说还是相对可观的,加之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昆明作为连接东南亚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它的房价也是一直居高不下,据2020年8月统计数据,西南地区,昆明经济发展水平仅排第三,第一成都第二重庆,成都出台限购政策,房产均价在13k-13.5k之间,重庆房产均价在13.5k左右,而昆明,房均价却排到西南地区第一,冲破15k的大关,在2019年的《第一财经》杂志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昆明虽然跻身于中国新一线城市,但次年昆明却又在该榜单跌回了二线城市行列,虽然它的波动比较大,但是不少资产评估师俨然看好昆明的发展前景,相信党相信习大大。加之昆明的气候四季宜人,且没有任何限购政策,不少外地商贾在此地安家,15k的房价对于一线城市的小康收入人群来说,也算是较没有负担的一个数字罢了。

纵观整个云南,房价都普遍偏高。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下关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市,用这个两个城市和昆明做对比是相对明显的,昆明市为云南省政治经济发展的中心,当地有部分外资大企业或例如云南白药集团这样的本土企业作为经济支撑,在“排行榜123网”中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全国游客吞吐量以年均2396.6万人的数字常年跻身中国机场综合排名前五的成绩,加之有这样的国际大机场作为人流保证,所以,短期来看,昆明房产在云南省内是较为保值且有升值空间的商品。

反观下关市和景洪市,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在省内名列前茅,可是,不可控的因素过多,没有明显能支撑当地房价的收入来源,总体靠旅游业来带动发展,但是熟知国内旅游行情的朋友都熟知,每个旅游城市都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旦该城市的旅游发展生命周期走到瓶颈期,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难以维持和昆明持平的房价。届时,多套房的本地房东就不得不面临把商品房按购入的原价出售来偿还自己的房贷,乍一看,按原价出售是自己没有亏钱,但是以会计角度,从财务管理这个点切入,现金的通货膨胀率来看,这是亏了多少钱呢?

2.通货膨胀率对房价的影响分析

2.1通货膨胀率的计算

在财务管理中,计算通货膨脹有一个较为简单且直观的公式:

通货膨胀率(价格上涨率)=(已发行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100%

这条公式就是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的。简单举例,今天的100万人民币放到一年后会是多少呢?按照现行中国中央人民银行发布的利率政策和最近几年的通货膨胀率来看,100万存入银行总体上是在贬值的,最近十年的平均M2增长速度为15.55%,人均GDP增速为8.72%。在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率≈M2增速-人均GDP增速。那么由此可以得出,100万在一年后就贬值了63934元,我们国家,由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通货膨胀率。那按照官方的预测推算走,假设2019年的M2增速为8%,GDP增速的中位数为6.3%,那么一年后100万的贬值幅度≈8%-6.3%=1.7%;1000000/(1+1.7%)=983284元。也就可以得出,最保守的通货膨胀率下100万一年后将缩水1.6715万元。

2.2通货膨胀率对房价的影响

就这个保守的数据,也不保证这个人均GDP是否真实,大部分地方数据粉饰,真实性会严重下滑,那么大胆预测,缩水的程度会更高至2倍的话,1.6715乘平方数就等于2.7939万元。再用目前中国中央人民银行公示的商贷利率4.65%,贷款100万,等额本息还款30年,30年后一共还款185.63万,若在不发生战乱的情况下,货币通货膨胀保持在良性增长的幅度,用上述预测的缩水金额,2.7939*30=83.817。这样算下来与贷款利息接近持平,银行没有亏本,30年赚了1.813万元。

以上的只是贷款人给银行的收入,那来看一下贷款人的收入变化,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后,中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1977年开始,我国的人均GDP一直是在持续正数增长,保守估计一下,取近十年来最低值2016年的6.12%来算,假设本科毕业生在昆明的基础工资为4k-5k之间,取一个平均值4.5k来看,4500*12*(30+6.12%)=1623304.8元。这只是在一个岗位上,没有任何变动,根据数据推导出来的收入,但是人生,怎么会一成不变,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你,又怎么会让自己的人生顺流而下呢?

3.通货膨胀率对房价的影响的应对措施

买房必赚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个无可厚非的,但是,若实在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房价大涨未必实现,可它至少在稳定增长且能抵抗过正常环境下的通货膨胀的,假设,刚毕业的学生在昆明买一套80平的商品房,总价是120万,首付需要付到24万,贷款100万,每月月供5156元,刚开始,会很吃力,但是只要等待5年之后,在工作上有了较为可观的收入时,回头展望,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的人生就该选择先苦后甜,就21世纪的今天来讲,我们的苦,不再单纯的身体物质上的苦,我们要上升到未来的精神层面上苦,许多同学喜欢浏览短视频,短视频里的网红动辄就是“身价千万”,睡着都能赚的钱的谎言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可是我们真的不能在这些虚幻的网络力迷失自己的方向,要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创造自己的财富,人生的未来有许多的未知数。人通常会把未知数变得美好化,总以为未来会好,它的好或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刚步入社会时所打下的基础。若你觉得你刚工作没有能力共一套房,你就一直等,觉得共一套房要倾尽全力,那么你未来的人生我觉得能成功到哪里。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时代,笔者不否认有的人成功与否就在一夕之间,可那毕竟是少数,普通人也该平静的接受自己平凡的人生,很多的幸福,就是藏在未来平淡的生活里。一开始对自己下了狠手,等养过伤后人生也就刚开始而已,越年轻,越有可能。

4.结语

我国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依旧在增大,其中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普通人没有改变它的能力。目前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压力下,尽可能的减少通货膨涨带来的损失,把自己的伤害降到最低,消除其对自身经济的不利影响,稳定自己的生活水平,自己稳定了,也就算帮了国家,报效祖国。只有人民都稳定了,国家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 指导老师:洪紫月)

参考文献

[1] 刘艾初.房地产行业走势对中国宏观地方政府经济的影响探讨 [J] .中国房地产业. -2020(12)

[2]黄文. 房地产价格波动:投资效应、财富效应与通货膨胀效应[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

作者:廖苠涵

第2篇: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解析

[摘要]通货膨胀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引发通胀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年积累的经济矛盾,国际国内的各种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难度骤然升高。解决货币投放量过多、“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处于两难困境之中,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

[关键词]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存贷款利率

[

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通货膨胀。为了应对高通胀,按照中央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要求,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措施,但是,从目前的情况分析,要实现年初中央提出的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8%以下的目标是十分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诱发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社会政治因素。所以本轮通胀波及面更为深广、隐性通胀压力更大、持续时间将更长。所有这些情况,都为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带来了新的困难。中国应对高通胀的货币政策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

从经济学原理角度讲,通货膨胀一般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供求关系、国家经济政策、商品价值量增加等,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货币量是对现有经济规模的一个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应该有一把尺子去衡量,这个标准就是通过实际货币量显示的。因此中央银行的实际货币发行量必须与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一般而言,当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增长规模,出现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通常会采取紧缩银根政策或提高利率的政策,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通过这样的宏观调控来抑制通货膨胀。一般而言,当货币发行增长率持续下降2-3年后,通货膨胀率也会有所下降。正如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言:“通货膨胀永远而且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1]那么当前中国市场上的货币投放量过大的问题,“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呢?

首先,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逐渐加深,货币作为交易与支付手段的普遍性已被普遍认同,无论是购房、购车、还是医疗、教育,原有的福利性质已经逐渐退出,金钱已经深入到居民经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这一发展态势客观上要求国家加大货币供应量,增加国民收入。所以,近些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一直呈快速增长势头,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2001年,人民币发行的升幅为7.1%,2002年上升9.62%,2003年上升11.93%,2004年上升11.57%,2005年上升10.13%,2006年上升12.05%,2007年上升16.99%。由此可见,我国的货币供应环境比较宽松,超额的货币需求导致了超额的货币供应,市场上存在着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与服务的现象,必然引发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即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较弱,而第二产业较强,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投资拉动。长期以来,由于增加投资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便捷的途径,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不断加剧在投资领域里的竞争,投资需求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由此对中央银行形成了一种“倒逼”——“即在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下,货币往往不是按中央银行根据其目标的要求所需的货币量而独立自主地发行的,而是多个经济行为主体倒逼出来的。”[2]尽管在中央银行——商业企业——企业、个人等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着一个“讨价还价”的货币供应过程,超额的货币需求不会得以全部实现,但已实现部分的超额货币需求,总会导致超额的货币供应。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应的金融服务,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银行业就开始进行商业化改革,形成了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开始向现代金融服务业转型,从而为企业生产、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在中国经济过热的情况下,经历了股份制改造的各商业银行为追逐市场利润,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采取了各种金融手段,包括尽力加大贷款的力度与规模、催生各种衍生的金融创新产品,甚至出现了一些冒险性的金融投机行为。这一切都促成了“流动性过剩”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全世界的金融体系都存在着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中国比别的国家更加严重。”[3]

其次,中国的经济建设吸纳了大量的外资。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中国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力图通过利用外资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稳定,经济运行比较平稳,经济增长快,投资回报率高,因此,大量国外资金纷纷涌进中国,追逐利润,大批外资企业已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的建设过程,开始进入大规模扩张阶段。截至2007年年末,中国的外资企业已达63.2286万家,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7630.14亿美元。当外商纷纷在中国投资办厂、在中国的企业中拥有股份甚至成为控股方,并谋求独立经营时,中国经济中的外资存量逐步加大。外资的大量涌入,造成资本项目顺差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也随之上升。

再次,巨额外汇储备的压力。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贸顺差呈连年递增趋势,外汇储备也因此急剧增加。我国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三个:财政渠道、银行贷款渠道和外汇占款。由于实行结售汇制,外汇储备越多,央行被动吐出的、向市场投放的基础性货币就越多。而这些基础货币在流通中会产生几倍的乘数效应。截至2008年4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多达1756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因此它对中国的通胀构成了极大的压力,“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控制基础货币流程中的一个无法关闭的阀门,在央行想尽办法努力减少基础货币时,这一阀门却又迫使央行不断发行基础货币,从而对冲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4]

从2007年开始,中国持续多年的低通胀、高增长的局面结束了,开始出现物价的上涨。CPI指数从2007年4.6%一直增长到2008年3月的8.7%,即使央行已经采取了多项紧缩性措施,中国央行动作的力度与频率已是前所未有,高通胀的势头稍微有一些回落,但并没有预期的那样理想。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正处于一个两难的处境。而这一处境是多年来积累的经济矛盾的一个必然的反映。

首先是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的两难处境。不言而喻,要解决通胀,人民币必须升值,但是人民币升值,就必然会拖垮许多出口企业,造成失业、影响社会稳定。从2002年至今,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讨论之所以如此困难,就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太高。所以中国政府难下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决心。

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的争论起源于中美贸易摩擦,由于美方过分强调了美方的贸易逆差是汇率原因造成的,致使双方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各自的贸易保护方面。美方强硬、霸道的言论表述使中国无法理解“为中国好”“人民币升值更符合中国利益”的辩解理论依据何在。虽然美国白宫、财政部、许多制造企业的高级领导人以及众多的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如果中国允许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大幅上升,全球的经济形势就会更好,但也有一些重量级经济学家如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麦金农,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兹及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被誉为“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都对中国所承受的政治压力表示关切,并列举了人民币升值的种种弊端,敦促中国政府抵制美国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社会的意见,结合中国的情况,为人民币汇改制定了“自主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采取了“小步快跑”的政策。自2005年7月份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0.1%。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人民币汇率作了如此大的调整,这反映了中国对国际社会意见的重视,表明了中国所具有的不断检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各种问题,使之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向。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内在承受能力在增强,表明中国经济学界对现代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是从今天中国通胀居高不下综合原因的角度分析,从中国急剧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的角度分析,很显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应该是“慢了”,错过了升值的大好时机。自2004年以来,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为了遏止国际通胀抬头,先后开始启动紧缩货币政策,各国纷纷开始加息,提高贷款利率,削减庞大的游资规模,先后宣布告别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前,如果人民币加速升值,我们将有可能尽快遏止住爆炸性增长的中国贸易顺差,减缓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至少,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对我们比较有利。在美国人看来,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外汇额从3000多亿美元增长到17000多亿美元,这简直是疯狂的行为。而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意识到,巨额外汇会成为诱发中国通胀的重要因素。或许人民币快速升值会对中国的出口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局部的损失不会对全国形势构成如此大的压力,保护一时,保护不了长久。中国没有必要维持高出口的局面,我们拼命生产、消耗了宝贵的自然资源、破坏了环境,廉价输出商品、帮助美国解决国内通胀问题;我们表面上获得了工作的机会,得到一点微薄的报酬,但他们的收入并没有立即转化为消费行为,相反却变成了滞后性消费的储蓄。在本轮通胀的威胁下,我国国民储蓄严重缩水,而我们辛辛苦苦换回的外汇又不得不承受美元贬值的损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方面享受着中国的廉价商品,另一方面又控告中国倾销,又把全球能源、原材料的涨价归因于中国的大规模生产,将中国视为全球涨价的“罪魁祸首”。所以,我们实在应及早升值,及早把外贸出口的势头尽快拉下来。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企业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将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有利于中国保护环境、节省宝贵的自然资源,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在美国经济趋向衰退,在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中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大势所趋。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对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建议就是:“让人民币汇率可以浮动,这有助于解决利率、通胀问题。而这是一个重要调整手段,这一政策将有助于消除各种不稳定的现象。”[5]

目前,为了应对高通胀及保持中国经济的增长,人民币仍然需要升值,但选择时机,已显得难上加难。从国内角度讲,如果现在人民币继续升值,许多企业注定无法挺过这一关,在中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通胀与失业同时爆发将会对社会稳定构成更大的威胁。从国际角度看,粮食、石油及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迫使人民币要继续升值,而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及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使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如果现在加快升值步伐,导致中国经济不稳定,国际游资就会在获得了丰厚利润之后,转向出逃,这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日本的“广场协议”、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前车之鉴。两年前,中国对此顾虑重重,故而采取了“小步快跑”的政策,维持了暂时的稳定,但能否渡过今年通胀这一关,尚充满变数。任何一个国家汇率制度的安排,都要体现出维护内外部经济的均衡,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中国的进口企业能否借人民币升值的益处,减轻成本上升的压力,弥补出口企业的损失,对阻止中国的经济下滑作出贡献,是对人民币汇率调控是否适度、到位的一个检验。

在外汇储备激增的情况下,中国本来还可以采取放松外汇管制,加快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步伐、允许增加进口以及资金外流等方式减轻巨额外汇储备对国家的压力,释放和转移通胀的压力。但是中国在此方面毫无经验,人民币升值的时间表已经大大超过了原有的预期,汇率制度的配套改革更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一切准备尚未完成之际,通胀发生了。这是我们应该汲取的一个教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只能应时而变,时不我待,没有固定的时间表。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国内改革的节奏,而忽视了与国际接轨的时机,那么损失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

其次是提高存贷款利率的两难处境。应对通胀的另一个措施是提高存贷款利率。为了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给中国过热的经济降温,转变中国经济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央行也采取了提高利率的政策。

自2007年以来,我国央行11次加息,1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将增加储蓄存款的吸引力,吸干一部分流动性资金,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然而,在我们的加息政策出台的时候,恰逢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联储降息,我们错过了与美国协调一致的经济周期,因此,这一升一降之间的利差吸引使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仅2008年第一季度,流入中国的热钱就达850亿美元。热钱流入问题始终是市场眼中制约央行加息的重要因素,国际热钱看好中国市场,有两个原因:一是利差的诱惑。相当一部分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活动,追求的就是这种利差收入。人民币与美元存款利息的一升一降,可以让国际游资稳稳地在中国获得12%的年利率,获得可观的套利收入。另一个原因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仍然很强烈,国外资本呼吁中国开放金融市场,大批游资通过各种渠道,甚至避开中国的资本管制流入中国的金融、股市、房地产市场,从中牟利。许多外国投资者关心的是从资本市场上获得20%、30%甚至是更高的回报。既可套汇又可套利,何乐而不为。所以,过度加息,将会使央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被境外资金加速流入所产生的货币增长效应所抵消,而这反过来又会导致物价与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扬”。[6]中国银行的加息,本意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而事实上却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热钱的涌入加大了资产价格攀升的风险,一旦逆向外流,将对中国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破坏。

与此同时,过度加息,又对中国股市不利,使股市资金出现逆回流。2007年,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居民的“存款搬家”——即从银行搬到股市的金融投资行为,成了潮流,股票价格的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形成加剧了家庭储蓄的转移,中国储蓄存款量巨大,储蓄存款由银行转入证交所,肯定要加剧“流动性过剩”。为减少中国股市的泡沫,人民银行频频使用利率政策,以给中国过热的股市降温,促进股市资金的回流。但今年宏观经济环境走势的扑朔迷离,使中国的资金推动型的股市很快就开始下跌。一年来,我国股市的下跌已让众多资产缩水,给股民造成重大损失,一旦股市危机严重,将给中国经济造成新的重创。因此关于政府要救市的呼声不绝于耳。此时“加息”力度如何把握,如何促使股市回归理性繁荣和稳定增长,又是一大难题。

从理论上讲,提高贷款利率,将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投放量,解决资金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缓解通胀的压力,但从实际效果角度讲,是否会出现这种局面,则要因时因地而议。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目的不仅要把通胀拉下来,还要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寻找抑制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平衡点是实行紧缩性货币要追求的一个理性目标。否则,就将会出现“滞胀”的情况,即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困境之中,尼克松政府试图通过价格与工资管制与财政货币扩张政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非通货膨胀下的高就业目标但没有获得成功。继任的福特发起了“战胜通货膨胀”运动,采取了紧缩信贷与对企业投资实行税收激励的政策,希望以此来限制劳资双方继续进行的工资和物价轮番上涨的竞争。但引起了失业率的上升,使美国出现了最糟糕的严重的经济滑坡。1977年,基米·卡特上台后,他下决心控制住通货膨胀,为此挑选了主张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保罗·沃尔科出任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保罗·沃尔科上任后,立即采取了到那时还没有人敢采取过的严厉措施来减少货币供应,保证信贷锐减,并提高了利率。但这一紧缩政策的痛苦结果是,工商业特别是许多中小型公司无法获得新的贷款来盘活存量,或偿付正常的借款,纷纷减少生产和营业。失业率再度上升。在通胀与高失业率之间,美国决策者进退两难,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政府不得不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限制银行的贷款能力)和财政紧缩的措施,减缓经济增长幅度。结果却导致无法忍受的高失业率。于是紧缩政策的红灯赶紧让位于从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使得美国经济显现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的病态,上升的失业率抵消了控制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而减少失业率的结果只能使通货膨胀重新抬头。美国经济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了不起的战后繁荣在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中结束了。

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但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当前,中国的经济已经融入全球,国际国内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国内银行利率的提高,不可避免会造成一部分企业的减产或停产,引起失业现象,威胁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的稳定。2008年3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CPI同比上涨8.3%,工业生产增速减缓,企业利润增幅回落。今年1~5月份,主要处于上游产业的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已经从去年同期的40%以上大幅下降为今年的1.5%。中国经济下滑的风险是央行进一步采取紧缩政策时更难对付的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迅速扩张的情况下,如果中国的企业得不到自己银行的贷款,或者干脆放弃高利率的贷款,或者谋求以更低的成本融资,那么,他们有可能要借外债、要利用外资谋求发展出路,要依靠外资解决我们自己的就业问题,而外资企业又会借此机会,进一步争取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谋求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利益。我们实施紧缩政策,只能控制我们自己民族工业的发展,迫使中国的企业把国内市场拱手让给外资企业,而外资的膨胀,只能进一步挤压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带走利润、留下问题。外资的泛滥,只能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问题,给中国的宏观调控增加新的困难,带来更大的难度,对解决中国通胀问题并无益处。

我们不能把中国经济振兴的希望寄托在外国资本家身上,不能把中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外国企业上。引进外资,但要坚持不可替代原则,因为我们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结构性矛盾。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是我们应对任何经济风险的基本保证。因此,中国的利率政策要为我们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要大力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否则,如果社会生产停滞不前,经济下滑幅度过大,即使高通胀被暂时拉下来,那么还有可能再升上去。

寻找彻底治理通货膨胀的出路,就是要寻找到治理通货膨胀与保持经济增长的最佳方案。这不是一个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一个度的限制问题。宏观货币调控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货币量的变化,在维持物价水平适当稳定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还碰到了新的困难,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物价上涨的同时,我们还要进行价格改革,采取有保有升的办法,允许电、煤、石油、农产品等涨价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为安定民心,我们还要对弱势群体实行补贴政策,而工资的上涨又已成为新的公众呼声。所有这些措施,对控制CPI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为应对通胀,我们必须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但事实上,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我们又不得不向市场注入新的大量的货币,要在动态调整中逐渐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当前,我们面对的经济形势是严峻的。多年积累的经济矛盾、今年爆发的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及国际国内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使得今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取舍的难度骤然升高,形成了目前货币政策的两难处境。抑制通胀,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强化金融监管,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综合治理、打“组合拳”是必然的选择路径。认真汲取历史的、现实的、国际的、国内的各种经验教训,谨防无序纠正,适时、适度、机动灵活地提出最佳对策,保证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是当前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正在尽最大努力去完成的任务。但是,要解决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投资与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否则,仅仅依靠货币政策的调控,是很难奏效的。

参考文献:

[1][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薛万祥.中国货币调控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王清.美国次贷危机警示中国楼市[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3-27.

[4]王尤.略论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对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J].经济问题,2008,(5).

[5]祝慧,孔华.格林斯潘谈中国通胀[N].第一财经日报,2008-1-28.

[6]华民.宏观调控,中国绝不能采取加息政策[J].沪港经济,2006,(8).

责任编辑王安庆

作者:沙 莉

第3篇:通货膨胀螺旋的特征、生成机制及应对策略

摘要:所谓通货膨胀螺旋即是通货膨胀推动通货膨胀,形成物价水平(CPI)持续螺旋式上升。当今中国正处于通货膨胀螺旋的初始阶段,其特征是CPI上升动力足,弹性大,具有明显价格欺诈性、投机性及结构性。其生成既有外部输入机制的作用,又有内在形成机理,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复合交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综合整治。既要调整政策方略,控制货币投放量,围堵国际“热钱”大举入侵,解决国际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又要增加农产品有效供应,稳定能源及原材料等“源头”产品价格,防止成本推进式通货膨胀蔓延。同时,要缩小收入差距,缓解收入攀比机制作用,尤其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走出“过热—过冷—过热”循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CPI;货币政策

关于通货膨胀螺旋的涵义及其生成的理论分析在已有的通货膨胀理论研究中颇为鲜见,笔者在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一书中见到“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提法,尚未有通货膨胀螺旋的准确定义。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在《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一书中指出德国于1922年进入通货膨胀“螺旋上升”阶段①;我国青年学者李拉亚在《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一书中分析预期型通货膨胀时指出:“企业按预期通货膨胀率预先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居民按预期通货膨胀率努力争取更高的名义货币收入,甚至政府也不得不预先增发货币,以应付物价上涨带来的货币需求量增加。此时,出现通货膨胀产生通货膨胀现象。”② 对当前中国已发生通货膨胀的判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否已经形成通货膨胀螺旋,认识尚很不一致,不少人看不到甚至否认通货膨胀螺旋的存在。我们认为,当今中国的通货膨胀已不仅从“预期”转变为现实,更是步入了通货膨胀螺旋。

一、基本判断:中国通货膨胀螺旋的形成及其表象特征

所谓通货膨胀螺旋即是通货膨胀产生或推动通货膨胀,使物价水平(CPI)呈螺旋状持续上升态势,它是在通货膨胀业已形成的基础上发生的。只要客观上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就会产生通货膨胀螺旋。赫尔穆特·弗里希指出:“一旦实际工资恢复到它原来的水准,它们就会在商品市场上创造出新的通货膨胀缺口,这新的通货膨胀缺口会导致物价再次上升。如果货币工资在下一轮中相应地跟着提高,这种情况就会导致物价进一步上升。结果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局面。”③ 通货膨胀螺旋并非所有类型的通货膨胀都必然会发生的,而主要是在成本推进型、结构演化型、预期型等类型的通货膨胀及其混合型通货膨胀演进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突出现象。它一经出现,即表明通货膨胀速度加快,由爬行式转入奔腾式;同时,通货膨胀的程度加重,由轻度通货膨胀转为中度通货膨胀,进而奔向严重或恶性通货膨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共发生五次通货膨胀,并不是每次都形成通货膨胀螺旋。其中:第一次(1980年),通胀率达7.5%,虽然物价水平上升较高,但由于国家及时果断地采取紧急调控措施,使一大批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纷纷“下马”,因此很快便控制了通货膨胀,1981年通胀率降为2.5%,没有形成通货膨胀螺旋。第二次(1985-1989年),通胀率分别达到9.3%、6.5%、7.3%、18.8%、13.0%,明显发生了通货膨胀螺旋。其产生与价格改革“闯关”、完全放开市场物价有直接关系,引发了全国“挤兑”风潮并酿成1989年春夏之交的社会“动乱”。第三次(1992-1996年),历经3年治理整顿,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1992春中国经济迅速升温,经济增长率很快由1990年的3.8%,上升到1991年9.2%,1992年增长至

* 本文系“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4.2%,1993年仍达14%,1994年为13.1%,1995及1996年分别达到10.9%及10%,此间通胀率也由1991年3.4%,上升到1992年6.1%、1993年14.9%、1994年24.1%、1995年17.1%,历经2年多的强力调控,1996年仍达8.3%,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最为明显、最为典型的通货膨胀螺旋④。第四次(2007-2008年),历经近10年(1997-2006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中国经济再度出现“过热”,从2003年开始经济增长率连年都在10%以上,2006年跃升到13.6%,2007年达13%,2008年猛升到19%,由经济过热导致通胀率迅速由2006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4.8%和2008年的5.9%⑤。自2007年出现的通货膨胀螺旋由于遭到2008年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增长率急剧下滑,失业人数大量增加而很快化解。但未有多久,2008年下半年由于中国又出重拳,施行4万亿刺激经济增长计划,同时推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致使信贷膨胀急剧扩张。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2008年全国各项贷款总规模已达30.34万亿元,到2009年又新增贷款9.6万亿元,总额达到39.96万亿元。这种过度扩张的财政与信贷,无疑又把“冷却”了的经济迅速“升温”,进而导致第五次通贷膨胀。本次通货膨胀即第五次通货膨胀,CPI运行很快便进入通货膨胀螺旋。2010年2月中国开始本轮通货膨胀,持续到5月便进入通货膨胀螺旋,到11月CPI达5.1%,标志着通胀率跃升到新的螺旋。当然,目前尚处于通货膨胀螺旋的低级或初始阶段。

本轮通货膨胀螺旋具有以下表象特征:

第一,CPI上升动力足,弹性大。本轮通货膨胀中,CPI上行的动力是十分强劲的。2010年3月份“人代会”已经意识到经济生活中已出现通货膨胀,并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抑制与调控市场物价水平。由于这些措施与手段多为行政限价与行政管制,尽管取得一定的速效性,但由于没有从经济运行内在规律上加以调节,因而只是暂时得以抑制,CPI仍顽强地表现为不可逆的逐月上升态势,这表明本次通货膨胀螺旋的动力机制作用强劲,弹性很大。一旦取消行政限价或放松行政管制,CPI便会强力反弹,继续攀升。

第二,具有明显的价格欺诈与投机性。在以往的通货膨胀中,都存在一定的价格欺诈、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串谋涨价、投机炒作等现象,如1985-1989年通货膨胀中,抢购与挤兑风潮均由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与价格欺诈所引发,但从没有这次通货膨胀表现得这么严重与显著。可以说,本轮通货膨胀中CPI螺旋式上升,价格欺诈与投机是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的。价格欺诈与投机行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上各种价格欺诈与不法投机活动日甚一日,使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消费品市场上的价格欺诈与非法倒卖行为更是十分猖獗;房地产市场更是“炒家”云集,推动了房价的疯涨,使房地产市场愈发难以调控;股票市场投机行为活跃,导致资本市场动荡,以致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上述几种市场互相感染,互相推动,其间不乏投机者互相串谋,哄抬物价,必然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价格欺诈与不法投机活动虽不能确定为产生通货膨胀螺旋之根由,但无疑成为推动通货膨胀螺旋式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本次通货膨胀并非是一般的总需求膨胀,而是明显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即投资需求过度膨胀,而消费需求不仅没有发生严重膨胀,反而呈现明显不足的状况。自1990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只是个别年份(1991-1992、1996、1999)略高于人均GDP增长率,而绝大多数年份低于人均GDP增长速度,居民消费率一直都在50%以下,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09年,中国居民私人消费只占到36%左右,仅为美国消费水平的一半,是欧洲消费水平的大约2/3⑥。可见,中国的消费没有膨胀与过度,而是严重不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投资却是过度扩张与过度膨胀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是消费拉动型,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主要依靠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来实现,而中国经济基本是投资拉动型的,经济的增长与发展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于投资拉动。投资对GDP的贡献率2001年达50.1%,2002年为48.8%,2003年高达63.7%,2004年为55.3%,2005年降为37.7%,2006年又升至41.3%⑦,2007年到2010年更是高于这个比重,因为这几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国家更是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加大了对铁路、公路、城市地铁、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经济适用房及保障房建设的投资力度,在国家投资的带动下,各地纷纷争上项目,扩大投资,进行拉升GDP大比拼,使投资热演化成投资“狂热症”。不可否认,巨额投资确实对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遏止失业与经济危机冲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最大的负面效应就是引发生产资料市场供求失衡,PPI螺旋式上扬,进而传导到消费物价全面上涨,形成通货膨胀。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通货膨胀无一不是由投资过度扩张与膨胀所引致的,其中第二次通货膨胀(1985-1989年)还伴有消费膨胀,那是在短缺经济背景下发生的。本次通货膨胀发生在过剩经济背景下,同时并未发生消费膨胀,是因为自1990年以来消费需求一直被强力压制着,职工工资收入长期低于GDP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这种投资挤占消费、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的格局必然形成通货膨胀螺旋的结构性特征。

二、通货膨胀螺旋的生成机理

本次通货膨胀螺旋的生成不仅有特殊的国际背景,更有中国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是由国内外多种因素复合交叉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某种单一因素所致。

1. 美国通货膨胀的传导输入:中国通货膨胀螺旋生成的外部机制

这是由于通货膨胀具有国际传播与输出输入功能所决定的。美国著名通货膨胀研究专家唐·帕尔伯格指出:“个别国家的通货膨胀总是伴随着货币贬值或者将通货膨胀传播到其他国家。”⑧ 当今中国是一个开放型经济体,世界经济每次大的波动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中国本次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美国的通货膨胀传导输入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经济危机,引发银行与企业大量倒闭破产,资产泡沫破灭与沉重债务负担将实体经济拖入严重衰退泥潭,实际失业率突破两位数大关,一度曾达10.2%。美国政府为转嫁债务危机,用美元大幅度贬值的办法逼迫人民币等各国货币升值。为了遏止失业率上升,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复苏,美国先是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启动8千亿美元救助银行与刺激经济计划,尔后推行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马力开动印钞机,近乎疯狂地向流通中注入纸币,使全世界流通的美元过度膨胀与贬值。这种做法起了一石多鸟的作用:一是刺激本国国内就业增加;二是增加本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三是美元贬值本身就直接意味着人民币等其他货币相对升值,从而降低中国等国商品出口的竞争力;四是等于直接向所有握有美元的国家征收“通胀税”,谁拥有的美元越多,缴纳的“通胀税”越多;五是大大减轻美国的债务负担,缓和与转嫁美国的债务危机。唐·帕尔伯格指出:“通货膨胀减少了公共债务的真实负担。作为最大的债务人,政府同私人借款人一样从通货膨胀中获益,而债权人则在通货膨胀中蒙受损失。”⑨ 当今美国债务高达14万亿美元,2010年底中国拥有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⑩,除了被“通胀税”刮去一部分之外,作为1.16万亿美元(截止2010年10月)美国国债的债权人,无疑又让美国割去一大块!可见,美国的通货膨胀实在是损人利己至极!

从上可见,中国本次通货膨胀具有很强的外部输入性,在很大程度上说,它是由美国推行过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及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引爆的,是美元“热钱”大举入侵及美元汇率贬值逼迫人民币升值的一个必然结果。但是,必须清醒地承认,外部因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中国本次通货膨胀螺旋生成的决定性原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因此,还必须深入探寻本次通货膨胀螺旋生成的内在原因。

2. 货币供应或投放过多:本次通货膨胀螺旋的内部直接生成机制

现代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有句名言:“通货膨胀总归是一种货币现象”。探寻通货膨胀生成原因,如果离开货币供应或投放问题,是不可以阐释清楚的。通货膨胀中的“通货”,即流通中的货币,通货膨胀不言而喻也是流通中的货币膨胀。学术界对通货膨胀的阐释历来颇有争议,不外乎有两派:一是“货币派”,认为它是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市场上商品流通量的结果;二是“物价派”,认为它是市场上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实际上,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前者为条件,后者为表现。有“因”必有“果”,从“因”到“果”有一个转化发展过程。

货币投放主要有财政性投放与信贷性投放。2008年以来,我国这两项货币投放均创天量。中央政府财政首先推出4万亿资金,使中国财政政策成为当时全世界最为扩张性的,占GDP的比重高达13.3%,而经济危机发源地的美国其财政扩张规模仅占GDP的6.8%,尤其是中央财政扩张性政策的带动效应更是巨大的,使各省市地方财政扩张性投资几倍乃至十几倍地增加。这样,数以几十万亿计的资本最终都要从银行这个“水库”排入流通“渠道”。2008-2010年,名义上推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执行的却是“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在2005年以前,中国新增贷款一般在2万亿以下,2006-2007年已是明显过度扩张了。2006年新增贷款3万亿,2007年更达4万亿元。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2008年各项贷款规模已达30.34万亿多,2009年新增贷款9.6万亿,总额高达39.96万亿多。2010年新增贷款7.5万亿,年中开始严加调控,但到年底仍实际增贷7.96万亿元{11}。再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货币当局的货币供应量2007年已达403442.2亿元,仅隔一年,2009年即猛增到606225亿元。如此近乎天量的纸币进入流通“渠道”,岂能不泛滥成灾,引发通货膨胀螺旋式上升?

3. 农产品、能源及原材料等“源头”产品价格上涨:本次通货膨胀螺旋生成的成本推进机制

世界农产品价格暴涨推动我国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是导致我国发生通货膨胀螺旋的一个重要因素。2008年,受恶劣气候影响,全球干旱、水灾、风灾、雹灾、地震、海啸及泥石流等大范围频发,农业严重减产,引发世界严重的粮食危机,使世界粮食供给严重短缺。2009年,先是因黑海地区小麦减产,俄罗斯宣布小麦出口禁令,导致全球小麦价格飙升68%,而后又有全球小麦主要生产及供给国加拿大、澳洲等也因严重干旱而大幅减产,进而把小麦价格推向战后以来的高位。据联合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受到糖价、肉价高涨的影响,2010年12月全球粮食价格飙上纪录新高,突破2008年“粮食危机”的水平。总部设在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1年1月5日公布的月报指出,FAO的谷物价格从去年11月的223.3点上升到12月的237.6点;食用油指数由243.3点猛升至263点,刷新2008年7月以来的高点。乳制品指数由207.8点升到208.4点;糖价连续3年上涨,指数从373.4点升至398点;肉价指数则从141.5点上升至142.2点;芝加哥玉米期货价格创下4年来最大涨幅,并导致整个谷物价格猛涨52%。农产品价格上涨会直接加大相关产业的成本,从而推动相关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产品价格上涨,最终形成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扬。因此,2011年我国的通胀水平将跃上高位。

世界能源价格暴涨,将导致我国企业成本普遍增加,从而加剧通胀水平。2007年初世界市场原油价格每桶50美元左右,现已飙升1倍多。2011年1月18日,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突破每桶99美元,最后收于每桶98.68美元。到2011年3月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报收102.23美元/桶,创2008年9月以来新高。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暴涨的影响,中国的原油价格不得不大幅度上扬。2007年中国进口原油1.63亿吨,由于2008年中国推行强大经济刺激计划,加之国内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汽车销售量达1700多万辆,对石油进口量进一步增大,高达2亿多吨。石油价格的暴涨,从源头上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推动“中下游”企业产品成本成倍增加,形成螺旋式推动效应,造成终端市场物价水平大幅度上涨,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飙升,引发国内产生严重通货膨胀。中国钢铁业的对外依赖度很高,绝大部分钢厂的铁矿石都要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国际铁矿石市场基本上被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大垄断集团所控制,加上我国各钢厂各自为政,进行盲目无序进口竞争,使铁矿石价格在前几年成倍上涨的基础上,2008年又上涨65%{12}。2011年1月,中联钢分析师胡艳平表示,1季度铁矿石价格上涨趋势确定,环比上涨达8%左右,炼钢成本随之上升。受澳洲水灾及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铁矿石及煤焦现货市场也呈现趋涨态势。基本原材料价格上涨,无疑加大了钢厂的产品成本,迫使国内各钢厂提高钢铁价格100—200元/吨。据报道,去年年底,宝钢率先宣布2011年元月的钢材出厂价格每吨上涨150-300元,并引发武钢、鞍钢等大钢铁企业随后跟进{13}。钢材价格普涨,必然推动以钢材为原材料的相关部门及产业的产品价格上涨,从而推动PPI价格节节升高,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4. 收入差距扩大与攀比:通货膨胀螺旋生成的分配机制

通货膨胀从不同角度划分有各种类型,实际上每种类型的通货膨胀都表明了其发生机理与原因。例如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其原因是由于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是“总量缺口”型通货膨胀。再如,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亦称供给性通货膨胀,它把通货膨胀生成的主要原因归咎于成本上升使总供给曲线不断向上位移。中国本轮通货膨胀,我们认为如果归类的话,可以看成是结构失衡型通货膨胀,因为它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上涨。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可以说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垄断部门与非垄断部门失衡、行业结构失衡、城乡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等。这诸多结构性失衡衍生出收入差距扩大化与内生的收入攀比机制,由于工资收入与价格缺乏查理·舒尔茨讲的“下降弹性”{14},即只有上涨刚性,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或不同阶层(如经理阶层与普通工人阶层)收入差距愈大,其内生的收入攀比机制作用愈强烈,就愈发促进与推动各种结构性失衡与价格水平持续的无可遏止的攀升。

现实正如理论所揭示的那样。一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80年代中期,最高行业人均收入为最低行业人均收入的2.23倍,2000年上升到2.63倍,2003年这一比例增至3.98:1{15}。2009年全国总工会对职工收入所做的专项调查显示,2008年有20个行业门类收入为4.77倍,有的高达10倍{16}。这些高收入行业几乎全是国家垄断行业,老百姓称“金、银、财、保、两电(电力、电信)、一草(烟草)”。2009年5月6日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透露:在上市银行中,每年人均薪酬浦发银行排位第一,为年薪45万元,建行15万多元,交行14万多元,工商银行排在最后,人均年薪也有13万多元(当然,在银行内部,管理层与一般员工的收入差距也是相当大的)。其它垄断行业或部门,也都比非垄断行业及部门高得多。二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日益扩大。1983年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1.82倍,10年之后,1993年便上升到2.8倍;2003年进一步拉大到3.23倍,20年时间在原有差距基础上又猛增了1.41倍。如果把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及隐性福利等因素考虑在内,目前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已达6:1{17}。三是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根据国家的统计数据,2001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上海,为5890元,最低者是西藏地区,为1404元,上海是西藏的4.2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仍是上海,为12833元,最低者为山西,是5391元,上海是山西的2.4倍。四是不同阶层尤其是不同家庭的两极分化更为严重。目前,中国50名富豪的财产等于5000万农民的年收入,300万富人的财产等于9亿农民的年收入。据《新财富》杂志的资料显示,中国400个大富豪总共拥有的财产是3031亿元,相当于2001年贵州省GDP的3倍{18}。中国进入21世纪以后基尼系数一直超过国际警戒线(0.40),2003年为0.461,2004年为0.465,2005年为0.47{19},现已逼近0.50,收入两极分化已经达到怵目惊心的程度!收入愈是差距扩大,要求缩小差距的内在冲动及动力愈大、愈强烈,收入攀比机制的作用愈强大。这样一来,低收入者心理必然失衡,强烈要求大幅提升收入水平,高收入者必然千方百计维护高收入,保护既得利益,在收入攀比博弈的螺旋上升走向中,市场物价水平只能是节节走高,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已成内在的必然,不可避免。

5.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体制:通货膨胀螺旋的根本内生机制

中国以往发生的通货膨胀,无不与传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有关。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喊了多少年了,但由于实际转变力度欠佳,至今尚未发生实质性转变。其主要特征是:过度依赖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以牺牲生态环境及未来发展条件盲目追求数量扩张,迷恋与崇拜GDP的增长,把GDP的增长当作经济发展的“硬道理”加以贯彻。这种发展方式必然使经济“过热”,一方面社会总需求全面急剧扩张,形成总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由于供给扩张存在盲目性及片面性,易形成结构性失衡,即市场迫切需要的产品由于价低利小而无人生产或问津,而市场业已开始过剩的产品由于价高利大而拼命生产和增加供给,这就造成结构性通货膨胀。可以说,通货膨胀是这种数量扩张型发展方式的固有产物和必然结果。如果说我国“十一五”期间为应对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严重冲击,遏止经济增长率下滑,避免大规模失业,推行数量扩张型发展方式尚情有可原的话,事实上这种急于防冷而快速发“热”的发展方式已造成了当今的通货膨胀,而“十二五”时期还继续推行这种方式,那就必然会使当今中度通货膨胀演化为严重或恶性通货膨胀。可见,以追求速度和数量增长,忽视质量与效益的发展方式不仅没有转变,反而愈发强化与扩展,这无疑为“十二五”时期生成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奠定经济基础。

三、治理通货膨胀螺旋的政策建议

1. 调整政策方略:从急速扩张——骤然收缩转向“慢点刹车”,进行“软着陸”

如前所述,本轮通货膨胀的生成与2008年应对世界金融——经济危机,财政货币政策双双急速扩张密切相关,用猛药,施行“一揽子刺激经济增长计划”,结果保住了经济增长与就业,但却引发了CPI迅速上涨。仅时隔一年,2010年初便出重拳,又用猛药抑制通货膨胀,一年时间7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一年时间便由15.5%,猛增到19%,达到1985年以来的最高点。若按每次冻结资金3500亿元计算,总共冻结24500多亿元,倍显收缩速度甚快,收缩规模甚大,充分显露货币当局对市场流动性风险的恐惧与担心。

我们认为,上述这样大“松”—大“紧”、快“松”—快“紧”之调控操作,虽然有速效之利,但无疑有重大负面效应之弊,且弊大于利,就如给“高烧病人”下猛药急速降温一样,严重损伤健康肌体,留下难以治愈的“后遗症”。最大的“后遗症”是:不仅经济增长率会急速下滑,失业明显增加,更重要的是损伤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可能使经济陷入难以自拔的“滞胀”泥潭。所以,必须尽快转变政策调控思路,即慢关“闸门”,有针对性、有计划、逐步地收紧货币,让市场过多的流动性慢慢地减少,以保证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有足够的资金支撑来之不易的良好就业态势,使经济从过“热”状态适度降温,实现“软着陸”,避免“滞胀”发生。

2. 坚决围堵国际“热钱”大举入侵,维护房市与股市健康稳定发展

针对本轮通货膨胀的输入性特征,必须有效地防止国际“热钱”的大举入侵,解决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问题。否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国际“热钱”大举入侵,目的之一是进入中国股市与房市,狂卷投机利润。美元涌入中国基本上有两条渠道;一是合法渠道,通过中国“引进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二是非法渠道,通过“地下钱庄”变身人民币流入股市或房市。前者由于披着合法外衣,特别需要中国货币当局、海关及有关引资方认真鉴别,坚决防止盲目引进外资的倾向,同时国家有关管理部门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全程监管引入资本的投向及用途,保证外资的合理投向及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对“地下钱庄”,笔者曾主张将其转为“地上”,用法律与政策加以规范和引导{20}。现行办法是依法加以打击与围堵,防止国际“热钱”(包括美元热钱)涌入国内金融市场兴风作浪,这是维护国内房市及股市稳定健康发展、遏止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有效举措和必要手段。

3. 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稳定能源及原材料等“源头”产品价格,防止通货膨胀螺旋发生与蔓延

要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基础上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只有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及供给结构略大于社会总需求并符合需求结构,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使物价水平回落并保持在合理水平上。有鉴于此,2011年必须做到:(1)确保18亿亩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规模。这是保障13亿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的一道“红线”。在工业化、城镇化日益推进,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的形势下,农村土地以每年几百万亩的规模和速度在减少,各种开发区建设及房地产开发等也侵占大量农田,确保18亿亩基本农田的红线或将被突破。所以,必须加大农村土地依法管理的力度,坚决制止滥占耕地现象。(2)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旱、防涝、防冻及防止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受拉尼娜现象影响,2011年春,我国南方大面积出现冰雪冻雨灾害,北方多省出现几十年少有旱情,农牧渔业生产均受到严重影响。气候异常变化警示我们:一定要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加紧维护与修复损毁水库与堤坝,提高抗旱及防汛能力,扩大农田灌溉规模与水平。(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单位产量与效益提高。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方式不从根本上转变,即从粗放数量型转变为集约质量效益型,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无从谈起,或因基础不稳而终将落空。实现农业由粗放数量型到集约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惟一的途径就是要推进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种子是粮食生产之本,只有科学育种,培育并采用优良的种子,才能大面积提高单位粮食产量,实现高产、稳产、优产。

4.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着重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缓解收入攀比机制作用,从利益机制上消除通货膨胀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产生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本保证。按劳分配既反对平均主义,又反对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悬殊。平均主义否定劳动者的劳动差别及收入差别,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按劳分配承认劳动者的劳动差别及收入差别,但劳动者的劳动差别是有一定限度的。尽管高级复杂劳动与低级简单劳动的差别很大,但并非无限的大,因此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差距绝不可能过分悬殊。然而,中国现实却是:不仅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主与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就连国有企业的收入差距也大得惊人。

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收入比重,缓解由收入差距过大引致的收入攀比机制作用,是从利益上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途径。解决当今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首先要依法取缔非法收入,尤其对那些逃、偷税收入及各种违法违规收入要坚决没收,对那些灰色的隐性收入要认真甄别与清理。有些垄断行业显性收入并不高,但其隐性收入却是其它行业无法匹比的。其次,要大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劳动收入的比重。我们认为,对合理的高收入一般不要限制,要加以保护,不能采取“抽肥补瘦,削高就低”的办法,这样不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不利于调动高收入者的积极性,把“蛋糕”做大,而应将收入分配的重点放在大力提高中低收入者劳动收入的比重。只要劳动者收入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其实际收入与高收入者的差距在缩小,收入分配攀比机制作用弱化,就可避免收入攀比引致通货膨胀。

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过热”—“过冷”—“过热”的不良循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由追求粗放数量速度增长转为追求集约质量效益增长。结合当前中国实际,就是从过度盲止追求GDP增长率转到全面提高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盲目追求GDP增长率已成为传统经济体制尤其是传统投资体制难以治愈的顽疾,所以转变发展方式首要条件与基础就是要改革与转变经济体制。

二是打破结构扭曲的强制约束。中国经济的外向依存度比较高,不仅许多重要能源及原材料依赖于进口,而且产品销售也过分依赖于国际市场。中国对外出口商品也往往偏重于数量增长,类似上亿件衬衣换一架波音飞机,几万双皮鞋换一台设备,经济效益很差。这种数量型外贸增长结构模式,要真正转变为注重效益增长模式会导致众多外向型企业因集约化而破产重组,这就要忍受失业大量增加的“阵痛”,然而这又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只有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结束经济结构扭曲的强制约束,才能从发展方式转变中避免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输入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冲击与影响。

三是化解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的矛盾。安排大批新增劳动人口就业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增加就业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显然比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够安排更多的劳动者就业。但一般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式是属于粗放数量增长型的,技术含量较低,质量与效益往往都不高。然而,这个矛盾必须解决,方法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

四是压投资,扩消费,加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与结构的力度。积累与消费是国民收入分配最根本的比例关系。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积累、轻消费,二者的比例长期保持在7∶3,即积累率占70%左右,而消费率占30%左右,积累率挤占了消费率,这是导致国内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投资拉动的一个深层原因,也是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不能实现转变的重要原因。为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一定要把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比例调整为3∶7,即积累率为30%左右,消费率为70%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整个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居民的消费所拉动。当然,这需要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十二五”时期我们就要力争把居民的消费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这是转变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注释:

①⑧⑨ 唐·帕尔伯格:《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第72、10、161页。

② 李拉亚:《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44页。

③ [奥]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20页。

④⑤ 许宪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周期的简要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⑥ 斯蒂芬·罗奇:《中国人过度储蓄非文化基因使然》,《经济参考报》2009年9月11日。

⑦ 欧璞:《试析中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逻辑》,《现代经济》2008年第6期。

⑩ 郭少峰:《央行副行长易纲: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源头》,《新京报》2011年2月27日。

{11} 张平:《后危机时代宏观政策转变:从需求扩张转向供给激励》,《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2期。

{12} 林兆木:《新一轮通货膨胀与近期经济走势》,《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8期。

{13} 张奕:《宝钢2月钢价普涨100元/吨,鞍钢本钢或将跟进》,《新京报》2011年1月12日。

{14} 史晋川:《社会主义经济通货膨胀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7-38页。

{15} 谭崇台:《论快速增长与“丰裕中贫困”》,《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1期。

{16} 金培:《论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新华文摘》2010年第13期。

{17}{19} 武力:《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两次转变》,《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

{18} 姚先国、盛东:《转折关头的中国经济》,《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8期。

{20} 潘石:《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205页。

作者简介:潘石,男,1944年生,黑龙江五常人,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130012;郭殿生,男,1961年生,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吉林长春,130117。

(责任编辑 陈孝兵)

作者:潘石 郭殿生

第4篇:通货膨胀老百姓如何应对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10.6%,CPI同比涨2.9%。9月份CPI同比涨3.6%,涨幅创23个月新高,这个新高老百姓不但在媒体看到了,而且已经亲身承受着物价的普涨,另一个方面10月20日的人民银行的升息举措也改变不了从今年年初开始的负利率年代,老百姓的资金放在银行是贬值的,也就是说老百姓的支出在增加,资产在贬值。通货膨胀已经不是悄然地就到来了。

2008年中国政府为了应该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进行了4万亿的投资,每年的货币发行量保持在30%左右,到2010年三级活跃在房地产的贷款额度还有5万亿左右,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从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升值了

2.19%,这些因素导致的最终结果产生通货膨胀。从银行到个人,钞票都太多,利息又没有什么,所以投资意欲大发,炒股、炒楼、炒金、炒商品,生活必需品也被炒到天上去,泡沫涌动危险已经非常明显。

老百姓如何保护自己资产不受通胀的影响成为普罗大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笔者就老百姓如何应对通货膨胀提供如下技术支持:

1、适当选择多元化的理财投资,除了上述的股票、债券、房产、贵金属、商品期货等,虽然市场不太健全,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进行投资,还可以选择稀缺品进行投资保值,如书画、古玩、珍藏品、古玉、沉香、邮票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投资保值;

2、在股票投资时可以对一些稀缺板块进行研究,如新能源、低碳环保等行业进行了解和分析,果断建仓,克服贪念,专注熟悉的股票做好波段,避免多元化的股票组合操作,这样及时了解信息变化,降低投资风险;

3、对合适的项目进行私募投资,在对项目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参股企业,也可以用借款的方式(债权投资),通过收益的策划取得回报,例如可以债券投资加选择权、可以净保本,也可以要求对方提供一些担保,例如关联的个人、董事长个人等,这样既解决了风险问题又解决了收益问题;

4、对一部分自己熟悉信用好的企业,进行民间借贷,期限不要太长,一般在一年内按月计息,也可以要求对方提供一定小范围的担保;

5、对房地产也可以适度介入,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很高了,可以关注

二、三线城市进行投资,跌价风险较小,人口的不断增长,房地产刚性需求是存在的,房地产升值潜力还是很大的;

6、金融机构、私募股权,农商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银行、典当行、民间融资机构等的增资扩股,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介入,这些机构的收益较为高而且较为稳定,也是抗击通胀的好办法。

抗击通胀要在运动中抗击货币的贬值,以动制动,拓宽自己的投资渠道,遵守不熟不做的投资原则,养成随时注意观察、分析和思考、研究的良好习惯,洞察金融、财经等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方式,成为反通胀的专家,逐步建立抗通胀的风险隔离带,时刻保卫好自己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第5篇:企业如何应对纳税评估?企业如何应对税务评估?

我国传统的征税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了,传统纳税模式的缺陷导致我国的税收在逐年增长的同时也流失严重。在这种形式下,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在对税收制度进行积极的探索之后,提出了纳税评估制度。当前,纳税评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项热门的征税手段,我国的纳税评估工作在当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已经在逐步完善了。那么企业要如何从容的应对纳税评估呢?

一、纳税评估的概念简介

纳税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税务级机关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等方法的运用,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包括减税、免税、退税、缓税、抵税等情况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判断,然后采取进一步的征管措施。

纳税评估是一个中间环节,介于税务机关的税务稽查和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之间。纳税评估是纳税机关对纳税服务进行优化和对税源监控能力的提高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纳税申报之后才会展开纳税评估工作,主要是检查纳税人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因此,可以说纳税评估中对纳税人申报数据的分析结果会直接决定其是否会成为相关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对象。

纳税评估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设定预警值和指标、对选定的对象审核分析、进行税务约谈以及对结果进行处理等几个步骤。其中,对评估结果的处理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于有故意偷税、逃税行为的纳税人,可以直接移交给税务稽查部门依法进行处理;二是,对于那些由于缺乏财务知识、对财务政策的理解不全面而造成的非故意漏税的纳税人,税务部门要约谈相关负责人,并提出建议,避免这样的纳税人直接进入稽查部门。由此可见,纳税评估既可以对纳税人进行保护,又能够为税收稽查筛选对象,减少税收稽查的工作量。

纳税评估系统设立的各项指标主要依据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各方面信息的掌握,这些信息包

括纳税人的财务状况、纳税能力、纳税历史等等,在对纳税人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之后,利用纳税能力和财务指标的逻辑联系计算预警值并对纳税人申报的数据判断分析,检查是否合理。

二、企业如何应对纳税评估?

由上文可知,纳税评估的结果对纳税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没有从严谨的纳税评估的角度进行考虑,只是将数据进行简单的汇总,调整数据也只是针对单个科目,因此常常成为纳税评估的对象,很多企业在应对纳税评估时也显得力不从心、手忙脚乱。下面将就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纳税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一)要注意主要营业收入和纳税申报税额之间的相关关系

主要营业收入和纳税申报税额之间的相关性主要是通过税收负担率来反映,税收负担率这一指标也是税务部门对纳税评估对象进行选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

通过税收负担率的的计算公式,企业可以根据申报的数据计算本的税负率,不仅要与同行业中同类型的企业税收负担率情况进行横向比较,还要在企业内部同往年的税收负担率进行纵向比较,有效避免申报税额的异变情况的出现。

(二)对主要营业收入的变动幅度要加以注意

在应纳税所得额中,主要营业额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主要营业额的变动幅度也是纳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主要营业额要定期进行检查,将指标的变动情况同往年该数据的变动情况和纳税人的申报数据进行比对,看结果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就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检查。企业主要营业收入还要和同行业内整体经营状况相比较,如果差距过大,就会引起财务机关的注意,可能会认为该企业的主要营业数据有问题,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甚至是纳税稽查。

(三)对成本费用的变动幅度要注意

成本费用是纳税申报中要扣除的项目,企业中的财务人员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要对成本费用进

行实时监察,成本费用这一指标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往年该数据的变动情况和同行业中这一数据的变动情况,对成本费用的监察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如果企业成本费用存在突出增长的现象,就要针对相关的价格进行调整。

(四)对主要营业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配比关系要注意

上述三种指标主要针对的是单一种类项目的变动情况,但是在纳税评估中,还会对各个单一指标之间的配比关系进行运用和分析。其中,主要停业收入和成本费用之间的配比关系就是纳税评估时的一个重要的分析内容。所以,企业不仅要考虑单项指标的合理性,还要对收入和成本数据在逻辑关系上的相关性进行考虑。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指标应该保持同步增长,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考虑它们之间的配比关系是否正常,如果出现不正常的现象,就要及时进行改正,以免企业遭到纳税评估。

(五)对收账款和主营业收入变动率之间的配比关系也要注意

在纳税评估工作中,税务机关还要结合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所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应收账款的变动率就是要考察的重中之重。现在很多纳税评估工作中常常将主要营业收入的数据同应收账款进行配比分析。因此,企业相关人员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检查时,还要注意主营业收入的数据变动和收账款的数据变动是否一致,避免出现主要营业收入一个大幅增加,应收账款却大幅减少的状况。

一个企业要想从容应对纳税评估,甚至是纳税稽查,必须在平时的财务工作中遵循真实、稳健的原则,对不同会计科目中的内在逻辑关系要弄清楚,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也要进行全面的理解,并贯彻落实。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和严谨的管理制度,增强应对税收风险的能力。

以上内容由苏州博鑫睿华资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整理,希望对大家有用~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相关问题,可进入右上角官网咨询~ 苏州博鑫睿华资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公司是一支专业素养良好、培训充分、评估经验丰富的

队伍。拥有专业从业员工20人。本公司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执业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实行专业分工制和严格的三级复核制。通过专业严谨的服务质量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第6篇:如何应对考试

症状一:一想到考试就紧张激动,呼吸加快,心跳加剧,肌肉紧张,甚至身体也不由自主地抖动。[处方]找一两件高兴的事去做,也可以讲述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愉快故事,与家长在饭桌旁讲一些高品位的幽默小品。这样,整个家庭气氛就会变得轻松活跃。或者有意识地做些家务,如整理自己的卧室、扫扫地、擦擦桌子等。陪父母聊聊天,出去散散步。也可以适当地去找同学轻松轻松,因为有着共同奋斗目标的同龄人在一起可以互相鼓励,找到慰藉。症状二:失去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一定考不好。[处方]自信心不足,重要原因是对学习的知识不能扎实地掌握,还存在知识空白点。这时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夯实基础知识。另外也要注意回忆自己的优点和考试的成功经验。早晨起床时马上暗示自己心情愉快、有信心,适当与同学进行交流以放松情绪。要看到自己

[处方]这时需要暂时放下所有功课,做一些放松训 练,以减轻直至消除这些不良反应。具体做法是:全身放松地坐在一张软椅上,脚撑着地,两臂自然下垂,双眼微合,深呼吸10次。吸气时收小腹,绷紧身体。呼气时要慢慢放松下来,心中默念:我的左手变得很沉重,我的右手变得很沉重……就这样把左右手、臂,眼、脚都缓慢地默念2―3遍,同时专心体验各部位的沉重和松弛感。然后默念:我现在开始全身放松,我感到非常轻松、非常的舒服,我的心情很愉快……为配合训练,也可选一些 轻松舒缓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症状六:身体状况出现问题,如呕吐、拉肚子、过敏等。[处方]身体出现不适,就要注意合理饮食和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用刻意地吃得特别好,如果肠胃不适应的话,反而会收到负效果。考试前既不可空腹,也不可过饱。要忌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每天定时睡觉、起床,调整好“生物钟”也是保证最佳身体状况的方法。很多身体不适的原因也有心理紧张的因素,可以参照消除紧张感的方法使自己放松,心理上轻松了,身体上的压力也能减轻不少。症状七:出现失眠,晚上难以入睡,越是逼着自己睡,越是睡不着,结果白天没有精神。[处方]不要硬逼自己入睡,可以用一些小方法诱导自己睡觉。如上床后熄灯,躺下仰卧,做一次舒畅的深吸气,然后徐缓地往外呼气。在第二次吸气时,默默地对自己说:“放松,放松,……”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反复地用一些不致引起自己情绪激动的词语和景象来占据自己的思想。用这个方法来催眠。不可急躁,不应急于求成。症状八:临考怯场,一进考场就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恐惧感,不能放松下来。[处方]考试前做好精神、物质上的准备工作,有利于放松紧张心情。精神准备除了要凋整好情绪外,也可以适当做些“幻想式的应考法”测试,暗示自己能够沉着、成功地通过考试。还应熟悉到考点的行车线路,考场所在的学校、楼层、教室,考场位置和自己的座次、编号甚至厕所的位置。看考场后,心里不断暗示自己:我的座位真好,我一定能正常发挥。这些准备工作都能缓解怯场心理。

第7篇:如何应对招聘面试

一、如何应对招聘者的提问?

招聘者所提出的考查应聘者的问题万变不离其宗,即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应聘者的各方面情况。什么样的回答是最好的答案,并没有一定之规,但以下的回答是值得参考的:

1、有人说:腐败是经济的润滑剂。你怎么看

(1)如果腐败是经济的润滑剂,它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那么反腐败就是错误的。但现今国际上,所有发达国家在抓经济的同时,反腐败也紧抓不放。说明,腐败不仅对经济发展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还是经济发展的拦路石。

(2)腐败非但不是润滑剂,而是社会的大毒瘤与癌细胞,它侵袭着我们社会健康的肌体,危害着国家发展的事业。就象厦门远华走私案件,表面似乎给厦门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推动力。但是在远华走私最猖狂的时候,也是我国石化行业亏损最厉害的时候,它混乱了市场秩序,给我国的财政收入带来了数以百亿计的损失。所以反腐败势在必行。

(3)作为公务员,更应以史为鉴,在腐败问题上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与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益观、地位观与权力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勤政为民,廉洁奉公。

注意:作为公务员,对清廉从政、腐败等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态度,回答不能模棱两可。

2、你的特长是什么

回答:特长最好不宜超过两个。

注意:体育是个中性的选择,但要具体,如游泳、长跑等,可显得你特别有毅力。可以谈的更具体一些,如获得过什么奖项等。

3、你是否了解本单位

回答:通过网络、报纸或熟人了解的;也可以讲自己已经确认的事实;或讲从外边感受到的单位的概貌等。

注意:这是在考查你在面试前的准备工作,按自己已掌握的情况去讲,不可以讲道听途说的传言。

4、你的优点是什么

回答:灵活;学习能力强;富有激情;勤奋;肯吃苦等。

注意:诚实是每个单位非常看重的条件。你在回答时必须事实求是。

5、你为什么希望到本单位工作

回答:在大学读书时,因专业问题,我特别注意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单位,并了解了贵单位,希望有一天能够进入贵单位。然后介绍自己的专业对口以及自己对进入单位工作所做的准备,如:了解财会方面的法律、法规等。

注意:对于希望加入某单位,一定要讲出一些事前准备的相关内容,如单位的工作特点等。让对方感觉到你是有备而来。

6、请介绍一下你自己

回答:花3分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先前从事的工作、毕业学校和专业。若成绩优秀,介绍一下自己的成绩。主要介绍自己所学专业、实习、工作情况及其他社会活动。许多应征者会认为“我不是都已经写在简历中了吗?为什么还要再问?”因而面露不耐之色,有的甚至会以“这些我在简历中都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作为答复。请切记,绝对要尊重面试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诚恳地回答。而这个问题,正是你进行“自我推销”的大好时机。

注意:如果这道题目回答得很得体,令对方印象深刻,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便如顺水推舟般无往不利。这里说的自我推销可不是强迫中奖式的推销,而是引人入胜的推销。如果你在面试前认真做过功课,那么你必然已彻底地认识自己:我最大的长处、特色在哪里?哪些是我过去做得最好的事情?我具备什么样的专业技术、知识?其实,面试者无从询问“工作”本身的专业性问题,但是他可以藉由你在学校、原工作单位的学习、工作情况、所选修的课程以及所参加的社会活动等方面,来判断你是否具备 1 做好这份工作的潜力与能力。当然,无须再度像编年史般重复简历表上的细节。相反,你要在推销自己的时候,很巧妙地在自己的特色与所应征的工作之间找到着力点、相关性,并将其突出出来。

7、请问你需要多长的适应时间

回答:坦白讲我不能确定具体时间。但我愿意学习和求教,假若有前辈有都是指点,我觉得完全可以成功通过贵单位的试用期考核。

注意:一般的回答是1个月或3个月,但这仅仅是你自己估计的时间段,是否可行还需依照工作职位而定。

8、你能否描述一下你离开以前所供职单位的原因

回答:像“大锅饭”阻碍了发挥、上班路途太长、专业不对口、结婚、生病、休假等等人们都可以理解的因素,是尽可以如实道来的。

可是,有些因素谈起来就要很慎重了,比如:

--人际关系复杂。现在到处讲求团队精神,要求所有成员都能有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你对人际关系的胆怯和避讳,可能会被认为是心理状况不佳,处于忧郁焦躁孤独的心境之中,从而妨碍了你的从业取向。

-- 收入太低。这样回答会使对方认为你是单纯为了收入取向,很计较个人得失,并且会把“如果有更高的收入,会毫不犹豫地跳槽而去的”这种观念形成对你的思维定势。

--分配不公平。现在企业中实行效益薪金、浮动工资制度是很普遍的,旨在用物质刺激手段提高业绩和效率;同时,很多单位都开始了员工收入保密的措施。如果你在面试时将此作为离开原单位的借口,则一方面你将失去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你会有爱打探别人收入乃至隐私的嫌疑。

--上司有毛病。既然是在社会中存在,就得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假如你挑剔上司,说明你缺乏工作上的适应性,那么,很难想象你在遇到服务对象时会不会凭好恶行事。

--领导频频换人。工作时间,你只管做自己的事,领导层中的变动与你的工作应该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你对此过于敏感,也表现了你的不成熟和个人角色的不明确。

--竞争过于激烈。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无论是在企业、事业内部还是在同行之间,竞争都日益激烈,需要员工能适应在这种环境下干好本职工作。

--工作压力太大。现代企业、事业单位生存状况是快节奏的,企事业中的各色人等皆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生存状态下,这是越来越明显的趋向。

注意:这类问题在面试时经常会被问及,招聘单位能从中获得很多关于你的信息。因此,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应该集中精力。

9、如果未被录取,怎样想,怎样做

首先,公务员招考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我的亲身经历中,我体会到他坚持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充分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

如果我未被录取,说明公务员考试的竞争是激烈的,同时也说明我的知识、能力等方面与他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今后,我会在原来的工作单位安心并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决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

10、单位负责人与主管人员之间有矛盾,你怎样对待

首先我要以工作为重,以大局为重,不管哪位领导交待的工作都要尽心尽力、不折不扣地完成。 其次,不以个人感情、好恶来对待他们,做到不亲不疏,同样尊重。对待他们的矛盾只能起中和作用,不能起催化作用,也就是在工作中时时注意化解他们的矛盾。特别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化大为小、化干戈为玉帛;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使他们能够求大同存小异,精诚团结,同舟共济,集中精力把本单位的各项工作做好。

11、上级行政命令不恰当,怎么办

行政命令的执行具有强制性,作为国家公务员必须以服从为前提,懂得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地方服从中央。

2 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行政命令确有不恰当的地方,在服从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形式,向有关组织和领导作出汇报,以利于对该行政命令必要的、及时的修正。

如果发现种行政命令继续执行,会给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带来严重损失,就应该当机立断,暂缓执行,并立即向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请求指示。

12、在完成某项工作时,你认为领导要求的方式不是最好的,自己还有更好的方法,你应该怎么做 1.原则上我会尊重和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同时私底下找机会以请教的口吻,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看看领导是否能改变想法;

2.如果领导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我也同样会按领导的要求认真地去完成这项工作;

3.还有一种情况,假如领导要求的方式违背原则,我会坚决提出反对意见;如领导仍固执己见,我会毫不犹豫地再向上级领导反映。

13、你正在主持一个会议,意见对立的双方由争辨发展到恶语想向,你怎么办

作为会议的主持人,我会把双方争论的据点、争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先建议大家安静,或干脆休会半小时,等大家能平心静气坐下来后,我会再次阐述本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心平气和地商量某一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而不是争论。等局面被我控制后,我再要求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将自己方的意见、观点、计划总结出来,通过阐述自己的理由,大家举手表决,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意见,我同样会把最后的结果写进会议记录中备查

14、请你谈谈所学与所用的关系,你认为自己所学的内容适合我们单位工作的需要吗?为什么 【解析】背景性问题。

好的答案能客观地分析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匹配。

中等答案对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作了些分析,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有一些差距。 差的答案分析不到位,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差距很大。

15、你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了一个怎样的目标?你觉得在我部门工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吗 【解析】背景性问题。

好的回答要表达清楚、有条理。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定位客观、可行,其目标与拟任职位匹配。 中等回答表达比较清楚。其人生目标的定位与所拟任职位基本匹配,但知识结构及经历与拟任职位的要求有差距。

差的回答表达不清,人生目标与其条件与拟任职位不匹配。

16、如果今天面试结束后我们决定不录取你,你认为主要原因会是什么?为什么 追问的问题:您认为我们今天的面试使您的能力都展现出来了吗?为什么?您认为这种面试有何改进之处? 【解析】情境性问题。此问题主要是让考生对自己的劣势做出分析。通过考生对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考生是否能符合拟任职位。

好的答案是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客观、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中等答案是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基本上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有影响。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分析不到位,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有重大影响。

17、请你就“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以全面、发展的辩证观点,从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如何识人断事,怎样通过对经验教训的归纳总结使认识实现一种飞跃,从以言取人及因人废言的弊病,以及对“言”(如异议)的理解等多个角度进行表述。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来解释、把握这句话的涵义,条理清晰,表述细致并且能有与众不同的、带有创新意识的见解。

中等答案是考生能就某几个方面来阐述对这句话的涵义的理解,条理较清晰,分析较全面。但思路不够开阔,缺乏独到见解。

差的答案是考生认识模糊,表述含混,只能就某一两个方面作较为具体的阐释。

3

18、有人认为“善意的说谎不是谎言”,您怎么看待这句话?为什么? 【解析】智能性问题。对这句话持何种观点并不重要,只要考生能结合自己或社会上的情况,自圆其说,并有说服力即可。

好的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能结合自己或社会的实际做出论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中等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基本可行,能自圆其说。

差的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不充分;考虑问题没有深度,泛泛而谈,言之无物。

19、假设你在某单位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得到领导的肯定。但同时你发现同事们越来越孤立你,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解析】情境性问题。意在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本题为考生提供了“有一定实力,注重个人业绩而忽略人际交往”的假设,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不足,需要为此做出努力,他准备做什么,怎么做? 好的答案是全面分析原因,如可能是自己竞争意识太强,大注重个人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或是自己的业绩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并能切实有效地提出一套增强自己人际沟通的措施。

中等答案是原因分析不够全面,过多讲述同事的嫉妒心理,改革措施不太实际。 差的答案是考生缺乏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

20、有人说“无知者无畏”,请你就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把握这句话:一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朝气,有生机。更进一步,是不畏、蔑视中庸世俗的一些“知”,勇于鞭笞丑恶,将阴暗面曝光。看似无知,实际上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另一种是“井底之蛙”,囿于自身狭窄的眼界、疏浅的学识,真正出于无知而妄自尊大,无所顾忌。更进一步,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痞子心理。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四个层次表述对“无知者无畏”的理解,并能结合实际谈一些具体看法,思路有新意。

中等答案是考生能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对“无知者无畏”的理解,但是表述中没有深入细致地展开来谈。有些认识比较模糊。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无知者无畏”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全面地、有条理地展开来谈。

21、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你的工作能力绰绰有余,工作成绩也很突出,但却无法赢得领导信任,而某些工作能力不如你的同事却因能说会道,博得了领导的欢心,对此你有何想法?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一般人都认为,善谈者,左右逢源,言克天下;而不善辞令者,处处被动,举步维艰。懂得如何与人交谈,是人与人之间达到默契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考生对此的认识对其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影响。

好的答案不否认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是存在的,懂得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不一定(不是必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同。能坦诚地剖析原因,对于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并愿意为改变自身的弱点而做出努力。

中等答案心里有些消极想法,但也承认自身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并愿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差的答案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对领导和同事抱敬而远之的态度;或认为领导不具“慧眼”,自认为只要一直像老黄牛一样工作,最终会改善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

22、在你的现实生活中,你最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共事?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追问:在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人不喜欢你?为什么不喜欢你?请举例说明。

【解析】行为性问题。由于价值观、知识面、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或不喜欢都是正常的现象。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对其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影响。考查个性特点、人际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控制点。考查自我认识和评价,人际协调能力,归因倾向,社会经验等。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及其不喜欢自己的原因,并能做出相应的分析。 中等答案是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基本符合客观现实。

4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不符合常理。

23、如果你被我们录用,上任后你认为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怎么解决?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考生第一次进入机关工作,有许多事情要做。首先解决什么问题,既取决于考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自我认识和评价、知识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开路程度,更取决于考生的目标及其后续相应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是否能解决问题还要看考生能否协调并组织方方面面的资源。

好的答案是目标设置得当,根据目标及自身的情况所提出应解决的问题合理、可行。解决问题的措施具体、可行,有条不紊。

中等答案是所提出的首要解决问题基本合理;解决问题的措施基本可行。 差的答案是所提出的首要解决问题不可行;解决问题的措施不现实。

24、经过刚才的面试,我们认为你的表现不是很理想,不太适合你所争取的职位。你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请你谈一谈

【解析】意在考查考生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考查考生在较强刺激情境中,能否保持冷静的头脑、自信心,做出积极的反应、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好的答案是考生情绪稳定,反应敏捷,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并能突出自己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中等答案是考生情绪较稳定,可以较从容地应答,但带有受挫感。 差的答案是考生情绪较不稳定,或者消极应答,或者急于解释。

二、面试进行时如何应付各种复杂局面?

1、如何主动控制面试时间

不少单位在安排人员进行面试时都是安排好了时间的。但也有不少单位面试时间较长,特别是遇到一个思路不清又爱说东道西的面试官时,作为求职者首先,你要识破他这种“思路不清又爱说东道西”是否是一种假象。也许,他在考验你的耐心。学会倾听是职场的基本功之一:学会表达是一种能力,学会倾听是一种素养。也许学会倾听并且倾听之后做出适当的表达,正好是赢得好感的机会之一。你很急吗?什么事使你觉得比获得这个岗位更重要?

2、面试后该不该主动和主考官联系

一般人是面试完了之后就等主考官的电话,从不主动再跟主考官联系。其实应该主动打电话问,这样成功的概率会高一些。因为,面试并非考试的结束,主动跟考官联系,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很多考官都很欣赏能够主动再与他联系的人,只是你要做得比较艺术,比较得体,不要造成逼迫他给答复的印象。你可以利用和他再联系的机会,加深他对你的好印象。

3、如何回答“广州有多少个公共汽车站”之类的刁难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主考官想知道的不是你的答案而是你的思路。一个较好的参考答案是:“对不起,我不知道具体的数字,但是这个问题假如对单位来说很重要,我会立即去有关部门把答案问来,尽快地告诉您。”

三、如何密切注意面试现场的考察玄机和细节?

蓝天商务公司总裁办招聘一名内勤职员。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的甲乙两位小姐被通知前来面试。当她俩准时来到蓝天公司报到时,总裁办主任说有点事情,让她俩分别到邻近的两个房间去等候一下。甲小姐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不久,办公桌上的电话就响个不停,她犹豫片刻抓起话筒。话筒里传来一个语调怪怪、很不客气的声音,说是要总裁办主任接电话。她马上回敬道:“你打错房间了,主任不在这里,我是来应聘的„„”乙小姐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刚刚坐下,拿起一份当天的报纸,办公桌上的电话就响了。她伸手拿起话筒,语调甜美地道:“这里是蓝天公司,请问你找哪位?”对方就客客气气地道:“你是哪位?请总裁办主任接电话。”“我是刚来的员工,请您稍等一下,我去叫主任。”乙小姐轻柔地说,然后轻轻地放下话筒。主任接完电话,详细地问询了乙小姐的有关情况,并拿出一份新员工登记表,让她填写。告诉她明天就来上班。而甲小姐则被告知,面试未被通过,她懵懵懂懂地就落选了。应聘与落选、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决定于这些容易忽略、意料之外的为人处世的细节上。而意料之中的便是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修养和素质

5 面试时如何利用一些肢体语言?一颦一笑,举手投足,这就是你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有什么妙用?在面试者给人的印象中,用词内容占7%,肢体语言占55%,剩下的38%来自语音语调。因此,在面试中,不妨谨记以下这些小细节:仔细聆听、面带微笑、措辞严谨、回答简洁明了、精神风貌乐观积极,这些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恰当的语音语调,势必会使你的面试锦上添花、事半功倍!

四、如何用妙语化解面试中的刁难提问?

1、直接式:如“你是什么大学毕业的”,回答“复旦”,“什么专业”,回答“物理”。不要太啰嗦。

2、选择式:“你愿意出差吗”,回答“愿意”或“不愿意”。“愿意加班吗?”,“愿意”,不要模糊,更不能回答“随便”。

3、自由式:问“你为什么想应聘我们单位,你怎么打听到我们单位要招人的。”这类问题没有明确答案,但逻辑推理要清晰。

4、因果式:前面问题的答案是后面问题的起因。问“你有什么缺点?”,“有时比较马虎”,“你的缺点对工作有什么危害?”,有的同学把优点说得很多,至于缺点,好像没有,这都是很糟糕的回答。不妨这样:最大的优点——工作很认真,最大的缺点——有时过分认真,巧妙又不失展示自己的特点。

5、测试式:明天要去旅游,机票已订好,单位突然要求你去加班,你怎么办?不少人说,把飞机票退了,明天去加班。但最佳的答案应该是逼近真实值,可以这样回答:我可以先问一下,这个加班是不是非得我去,其他同事可不可以代替,或者等我旅游回来再去,如果两者都不可以,我只能将飞机票退了,去加班。如果回答,飞机票退了,赶快去加班,肯定不会被录用,这样的人肯定不会被录用,口号叫得越响到时候跑得最快。

6、挑战式:主考官问,“我觉得你的经验很差,不太适合我们的位置。”其实这是个陷阱,如果他真的觉得你很差,还会面试你?如果对方在为难你,比如说,“你是民办学校的,平时读书肯定不太好。”此时,千万不要说,“我平时读书很好的,一不小心失误,掉进了民办。”,标准回答应该是:对的,我在这方面有很多欠缺,但是我想用我的勤奋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7、诱导式:问“你是名牌大学毕业,又是计算机专业,肯定是这方面的专家,请你谈谈目前计算机方面发展的趋势。”谁知,这又是个陷阱。有的同学说:好的。这不就等于承认自己是专家?讲得好,是理所当然,讲得不好,就是自己故意卖弄。应该这样回答:不是的,我不是专家,只懂一点皮毛,可以谈一点初浅的认识。这样谈得不好,也没关系,谈得好,反而让人觉得你很谦虚。

五、面试如何做好三个第一?

如何面对用人单位的选择?如何与招聘人员沟通?如何让自己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应做好三个“第一”。

“第一句话”:面试过程中,讲好第一句话,常常可以出奇制胜。在面试过程中忌问毫无深度的问题,如单位是什么性质,你们要招什么人员等等,这些只要留心招聘简章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非但不会给招聘者留下好印象,反而会让人产生厌烦心理,使面试大打折扣。

“第一动作”:一个细微的动作,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试想,一名要应聘研发岗位的求职者,却在招聘人员的面前手忙脚乱地翻找个人简历,那么谁会放心将如此细致的工作交给他呢?

“第一印象”:面试过程中,第一印象往往最直接地表现在衣着打扮上。不少求职者认为找工作穿得西装革履才显得正式。实则不然,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应配以不同的打扮。例如艺术类的职位,考官会考察求职者的艺术气质,这时一身休闲、随意的打扮恰恰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名师解答国税公务员面试题

评述:这组题目涉及报考动机、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机关公文写作、为人处事技巧四类,组合比较合理,难度适中。

1、你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样的? 参考答案:第一,我心目中理想的工作能为社会作贡献,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能为他人服务;第二,我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基本上能和我的专业对口,这样我能在短期内适应岗位要求;第三,我心目中理想的工作能基本上符合我的爱好,这样我的工作才能有更大的动力。

2、今年春运,铁道部承诺火车票不涨价,你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第一,春运不涨价是一项正确决策;第二,春运不涨价可以为春节期间有更多的人实现了“回家过年”的心愿,更多的家庭实现了团圆和欢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一部分人的负担;第三,春节期间回家过年的客流量是固定的,涨价不能解决春运紧张的问题;第四,火车票涨价要履行严格的听证程序,不能由,铁道部单方面决定;第五,解决春运紧张的问题要采取多种形式,不能单靠铁路运输,要发挥航空运输、公路运输的作用。

3、你作为一名基层的税务局公务员,现在有纳税人反映你们单位服务质量差,业务素质低,领导决定整改要你写一个报告,你的思路是什么?

参考答案:第一,概括问题的严重程度(多少人反映、哪些部门或人员存在、对单位工作或形象的影响等);第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三,整改措施;第四,落实整改措施的要求。

4、你作为一名新录用的公务员,你的一位领导对你特别好,你们单位的同志对你说这位领导有违法乱纪的问题,对此你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第一,对待同志的说法要保持冷静;第二,分析同志这样说的目的,看是出于公心,还是挑唆我和领导的关系,还是对领导有不同意见;第三,对同志说的领导有违法乱纪问题进行分析,如果确实存在,但是问题不是很严重,要对领导进行提醒;如果确实存在,但是问题很严重,要向有关部门反映;如是不存在,可以置之不理。

第8篇:如何应对即兴演讲

无论是身为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在一些特殊场合下有可能应邀作即兴演讲,比如对某事件、行业现象发表看法,或者对一些技术问题的即兴阐述;

即兴演讲是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好时机,如果突然要求讲话,除非训练有素或者天生演讲者,有可能手足无措,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在这里给大家提一些小建议:

1、事先预料 某些情况下要事先预料会有即兴演讲,比如接受奖励时、某些专题会议、与客户来访者的沟通会,当参加出席这样的场合,要事先有一定准备;

2、如果事发突然,按照以下的步骤梳理,可以保证你不会临场掉链子 1)不要拒绝请求,略表惊喜,礼貌接受:这个很重要,邀请即兴演讲是发话人发出的诚挚的邀请,或者是在会谈出现节点时需要一个统筹的环节,受邀者如果冒然拒绝,可能会导致发话人脸上过不去,会议进入一个僵化的状态,而能够有礼貌的接受邀请,并且表示一点点惊喜,不但给在场人一种很好的缓和台阶,同时树立你自信的形象。 2)迅速弄清演讲请求的意图:演讲者收邀即兴演讲当然要能够扣住主题,当然有些时候是请求者的一些救场要求,在你发言之前一定要清楚内容应该针对什么;

3)用少许时间组织你的思路:演讲者接受邀请到上台切入讲题有一段时间,可以通过一些小的互动,这个时候你可以快速组织自己的思路

4)决定演讲重点,写下重要文字提示:即兴演讲由于组织比较仓促,演讲可能出现没有头绪、思维跳跃太快的问题,如果可能,尽量写下一些文字提示,这样也便于控制演讲的节奏和时间。

5)不要匆忙上阵,使自己平静从容:虽然是临时接受到请求,即兴演讲者上台还是要从容一些,一些演讲家善于用一些小技巧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暗地深呼吸、手心捏紧回形针、整理自己的衣领头发,这个要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

6)运用有效的行为举止:由于演讲材料的不足,而且一时间可能有些紧张,导致即兴演讲内容干涩,演讲者可以在一些行动举止上给予补充,比如挥动手臂、淡淡的笑容、颔首点头,配合你讲的内容

7)做一个精彩的结尾:通篇演讲出彩不如一个高潮的结尾出彩,即兴演讲过程中有所不足,听众不会有很大的反应,但是演讲者如果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会将听众对你的整体认识提高一个层次,而且经过演讲过程,你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去组织一段完整语言来阐述、总结你的观点。

第9篇:如何应对税务自查

税务自查,是指企业的主管税务局(或稽查局)通知企业进行自己检查,而后回报税务机关的一种检查方式,根据企业的自查结果进行相应的补税处理。税务自查是督导纳税人自查自纠税收违法行为的有效方式,通过组织纳税人自查,督促、引导纳税人自查纠正已经发生的税收违法行为,依法给予“改过”机会,可以让纳税人感觉到税务机关对其基本权利的尊重,鼓励纳税人认真开展自查并积极缴纳税款。企业自查阶段发现了涉税问题,企业根据税务机关审核的补税表去征税大厅将税收缴款书打印,将补税金额及相应税款滞纳金缴纳即可,通常不涉及罚款。故税务自查要弱于税务检查,更弱与税务稽查。

税务机关将在企业上报自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分析,对自查不彻底、效果不明显的企业展开抽查和重点检查。

本文对国税机关组织的税务自查工作进行介绍并就企业如何应对税务自查进行相应提示。

第一阶段,企业的主管国税机关会依据一定的条件(税负率、毛利率、近两年未被检查等)对辖区企业进行筛选,选取部分企业作为此次自查工作的企业,电话通知或者以函件的形式,通知企业开展此次税务自查工作。

第二阶段,即企业的自查阶段,企业财务或税务人员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对照自查提纲(后附国税自查工作的“通用自查提纲”)认真分析研究,掌握自查的重点,对如何开展税务自查工作有一个总体规划思路。企业只有自身先严查,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不被税务机关复查。在自查工作中发现员工的报销不合规行为,如假发票等问题,必须做好耐心的解释;对自查阶段发现的其他涉税问题,也应及时向领导说明情况,灵活处理在自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避免承担与自身工作不相应的责任,发现的涉税问题经报告领导批示后,最终均应在自查报告中体现。

当企业将企业近两年的进行重新自查后,企业将撰写自查报告并提交主管税务机关。自查报告并无固定格式,但自查报告的好坏也能反映企业自查工作的重视程度,故一份质量好的自查报告能给税务机关以主动配合、态度积极的印象。一般而言,自查报告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基本情况介绍,概述即可;第二部分为企业就开展自查进行简介,自查中是否发现涉税问题;如果有问题第三部分为此次自查工作的重点内容,即通过税务自查发现哪些问题并进行介绍,写明原因,以及涉及应补缴税款等情况,列示1.2 3等(在此注意,一般企业所得税要具体到年份,增值税要具体到月份,税款滞纳金不需列示)。若企业经过自查确无涉税问题,可以提交自查无问题的报告。

第三阶段为企业提交自查报告及补缴税款计算表的阶段。部分税务机关会根据自查工作安排,会指派税务自查辅导员对企业进行辅导,并对企业提交的自查报告及补缴税款表进行审核。税务机关是“征收 管理 稽查”三分离的管理体制,故企业若需补缴税款须根据税务机关审核确认过的自查报告及补缴税款表去主管税务局征税大厅进行补税及滞纳金即可。

附件:国税自查提纲

自查提纲(通用版)

自查期间,企业应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对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自查。自查工作应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全部税种。其中,四个主要税种的自查提纲如下:

一、增值税

(一)进项税额

1.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开票单位与收款单位不一致或票面所记载货物与实际入库货物不一致的发票用于抵扣。

2.用于抵扣进项的运费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与购进和销售货物无关的运费申报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有以购进固定资产发生的运费或销售免纳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发生的运费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有以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发票和国际货物运输发票抵扣进项;是否存在以开票方与承运方不一致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是否存在以项目填写不齐全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等情况。

3.是否存在未按规定开具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具体包括:向经销农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收购农产品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扩大农产品范围,把非免税农产品(如方木、枕木、道木、锯材等)开具成免税农产品(如原木);虚开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虚开数量、单价,抵扣税款)。

4.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废旧物资发票是否真实合法。

5.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海关完税凭证是否真实合法。

6.是否存在购进固定资产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

7.是否存在购进材料、电、汽等货物用于在建工程、集体福利等非应税项目等未按规定转出进项税额的情况。

8.发生退货或取得折让是否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9.用于非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非正常损失的货物是否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10.是否存在将返利挂入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等往来帐或冲减营业费用,而不作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况。

(二)销项税额

1.销售收入是否完整及时入账:是否存在以货易货交易未记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以货抵债收入未记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销售产品不***,取得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的情况;是否存在销售收入长期挂帐不转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将收取的销售款项,先支付费用(如购货方的回扣、推销奖、营业费用、委托代销商品的手续费等),再将余款入账作收入的情况。

2.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的情况: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如用于内设的食堂、宾馆、医院、托儿所、学校、俱乐部、家属社区等部门,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投资、分配、无偿捐助等,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

3.是否存在开具不符合规定的红字发票冲减应税收入的情况:发生销货退回、销售折扣或折让,开具的红字发票和账务处理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4.是否存在购进的材料、水、电、汽等货物用于对外销售、投资、分配及无偿赠送,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的情况:收取外单位或个人水、电、汽等费用,不计、少计收入或冲减费用;将外购的材料改变用途,对外销售、投资、分配及无偿赠送等未按视同销售的规定计税。

5.向购货方收取的各种价外费用(例如手续费、补贴、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运输装卸费等等)是否按规定纳税。

6.设有两个以上的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到其他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用于销售,是否作销售处理。

7.对逾期未收回的包装物押金是否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

8.是否有应缴纳增值税项目的业务按营业税缴纳。

9.增值税混合销售行为是否依法纳税:对增值税税法规定应视同销售征税的行为是否按规定纳税;从事货物运输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发生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所售货物的混合销售行为,是否按规定缴纳增值税。

10.兼营的非应税劳务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对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是否按增值税的规定一并缴纳增值税。

11.按照增值税税法规定应征收增值税的代购货物、代理进口货物的行为,是否缴纳了增值税。

12.免税货物是否依法核算:增值税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的货物或应税劳务,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有无擅自扩大免税范围的问题;军队、军工系统的增值税纳税人,其免税的企业、货物和劳务范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福利、校办企业其免税的企业、货物和劳务范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兼营免税项目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免税额、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计算是否准确?

二、营业税

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一)营业收入是否完整及时入账

1.现金收入不按规定入账。

2.不给客户开具发票,相应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

3.收入长期挂帐不转收入。

4.向客户收取的价外收费未依法纳税。

5.以劳务、资产抵债未并入收入记税。

6.不按《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的时间确认收入,递延纳税义务。

(二)关联企业间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申报纳税时不做调整。

(三)按税法规定负有营业税扣缴义务而未依法履行扣缴税款。

(四)兼营不同税率的业务时,高税率业务适用低税率。

三、企业所得税

自查各项应税收入是否全部按税法规定缴税,各项成本费用是否按照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规定税前列支。具体自查项目应至少涵盖以下问题:

(一)收入方面

1.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是否并入应纳税所得额。

2.企业从境外被投资企业取得的所得是否未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税计税。

3. 持有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份(限售股),在解禁之后出售股份取得的收入是否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4.企业取得的各种收入是否存在未按所得税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计税的问题。

5.是否存在利用往来账户延迟实现应税收入或调整企业利润。

6.取得非货币性资产收入或权益是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7.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作纳税调整。

8.是否存在各种减免流转税及各项补贴、收到政府奖励,未按规定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9.是否存在接受捐赠的货币及非货币资产,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10.是否存在企业分回的投资收益,未按地区差补缴企业所得税。

(二)成本费用方面

1.是否存在利用虚***或虚列人工费等虚增成本。

2.是否存在使用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发票及凭证,列支成本费用。

3.是否存在将资本性支出一次计入成本费用:在成本费用中一次性列支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物品未作纳税调整;达到无形资产标准的管理系统软件,在营业费用中一次性列支,未进行纳税调整。

4.内资企业的工资费用是否按计税工资的标准计算扣除;是否存在工效挂钩的工资基数不报税务机关备案确认,提取数大于实发数。

5.是否存在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

6.是否存在计提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职工住房公积金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

是否存在计提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年金等超过计税标准,未进行纳税调整。

7.是否存在擅自改变成本计价方法,调节利润。

8.是否存在超标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计提折旧时固定资产残值率低于税法规定的残值率或电子类设备折旧年限与税收规定有差异的,未进行纳税调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与税收规定有差异的部分,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9.是否存在超标准列支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和广告费。

10.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技术开发费用的列支范围,享受税收优惠。

11.专项基金是否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

12.是否存在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进行税前扣除。

13.是否存在扩大计提范围,多计提不符合规定的准备金,未进行纳税调整。

14.是否存在从非金融机构借款利息支出超过按照金融机构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未进行纳税调整。

15.企业从关联方借款金额超过注册资金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是否在税前扣除。

16.是否存在已作损失处理的资产,部分或全部收回的,未作纳税调整;是否存在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有补偿的部分,未作纳税调整。

17.是否存在开办费摊销期限与税法不一致的,未进行纳税调整。

18.是否存在不符合条件或超过标准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未进行纳税调整。

19.是否存在支付给总机构的管理费无批复文件,或不按批准的比例和数额扣除,或提取后不上交的,未进行纳税调整。

20.是否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视同经营性租赁,多摊费用,未作纳税调整。

(三)关联交易方面

是否存在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未作纳税调整。

四、个人所得税

自查企业以各种形式向职工发放的工薪收入是否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重点自查项目如下:

1.为职工建立的年金;

2.为职工购买的各种商业保险;

3.超标准为职工支付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4.超标准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5.以报销发票形式向职工支付的各种个人收入;

6.车改补贴、通信补贴。如果所在省制定了免税补贴标准(税前扣除标准)的,在标准限额内的部分可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在标准外以发票方式为职工报销费用的,计入当月个人收入征税;未明确税前扣除标准的,应合理确定补贴中因私用形成的个人收入部分,扣缴个人所得税;

7.为职工所有的房产支付的暖气费、物业费;

8.股票期权收入。实行员工股票期权计划的,员工在行权时获得的差价收益,是否按工薪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9.以非货币形式发放的个人收入是否扣缴个人所得税。

上一篇:自卑与超越读书报告下一篇:员工简短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