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2023-0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变得简易而迅速,这就给媒体新闻报道带来新的挑战。媒体作为新闻信息资源的载体,是危机时刻社会应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履行并参与危机管理职能的机构。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闻报道应该从舆论引导、深度报道、形象建构等角度发挥危机公关的作用,化解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媒体 应对策略

一、突发事件及其特征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希斯在他《危机管理》中论述,“公共突发事件是指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急需快速做出决策的紧急公共事件”。2006年1月8日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指出: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2007年1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把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简言之,突发事件就是事涉公众利益保障的危机事件,只要事件内容严重关系生命、财产、信用这些有序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件的保全与维护,都可以被称为突发公共事件。

童兵教授在《突发事件报道》序言中指出:“长期以来,国内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存在实践上的匮乏和理论建设上的滞后,对大众传媒报道突发事件的认识和管理上都存在着种种误区,没有形成一套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科学机制。”②这段话可以概括出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一些弊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传媒机构以及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大课题。

突发公共事件种类繁多,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但这些公共事件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一、突发性:有些公共事件是突發的,不可预测的,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不论人为还是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都具有不确定性,之前也没有任何预兆,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公共应急体制。其二、广泛性: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面非常广泛,一方面给个人、或家庭带来生命财产损害,也给人们心灵带来重创。另一方面给国家、社会安全和安定方面造成重大影响,不利于国家、地区发展,所以要建立世界范围内国家间、地区间、民族间的各类联盟组织,消除突发事件带给人们心理影响。其三、复杂性:突发事件只要一发生,它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既要科学的分类管理,又要互相协调沟通,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应对措施,建构媒体的新形象。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以上特征,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应该从舆论引导、深度报道、形象建构角度采取应对策略,发挥危机公关的作用,为我国社会稳定和谐、舆论公信健康做出贡献。

二、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1、舆论引导

媒体的作用就是上传下达,信息沟通。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媒体的传播有正效应传播和负效应传播。一方面,媒体通过不断地向人们传递各类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加强人们的联系和交流,也为人们了解外面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另一方面,由于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追求利润、吸引眼球,媒体报道环境与真实环境并不一定相同,从而有可能为受众提供错误的信息,误导受众,带来更大的危害。汶川地震不久,某台推出一档辩论题目为《教师在地震中逃跑是否应该》的讨论,这场讨论看似抓到社会热点,实质这样的讨论不仅有害于凝聚抗震救灾力量的言行在大众平台的展示,同时也为弘扬人性价值观带来了负面效应。

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候,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时,更要发挥社会舆论载体的公共传媒角色和功能,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才能把握舆论的主导权。因此要做到:

其一、快速反应,及时发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声音。若不及时跟进引导,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就会失语,就会为失实报道、谣言流行打开方便之门。为此,媒体要在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公布事实,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种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

其二、加强人文报道。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台和地方广电媒体进行开放式报道,这种直播灾情、信息公开、击破谣言、凝聚人心的报道方式,凸显我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其三、设置议程。在突发事件爆发时,社会热点及焦点问题比较集中,舆情四起。主流媒体要根据事态的不断发展设定报道议程,客观公正地报道以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这样才能把受众吸引到舆论的主流阵地上,同时要抓住突发事件的热点、难点、焦点及关键环节,把政府与民众的关切点巧妙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性的信息互动,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其四、媒体有效联动。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联合互动,即发挥新媒体传播快速的优势和传统媒体权威性高的优势,两者互补,建构起立体传播平台,实现舆论引导的最优组合。

二、深度报道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谣言的流通量(R)与问题的重要性(I)和涉及问题的证据的暧昧性(A)之乘积成正比例,即R=IA”。这个公式表明,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这表明媒体要向受众发布真实的、有影响力的声音,才能压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但是我国一些新闻媒体在社会实践中往往背离自己的责任,背离报道原则。因此加强深度报道,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加强媒体自律是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媒体生存和发展之道。

如今人们已不能满足对突发事件的表层了解,这就需要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通过深度的解释性、分析性、调查性报道去挖掘事情的来龙去脉。

1、解释性报道

是指提供新闻背景并对有关新闻事实进行解释或分析的报道,主要回答为什么发生突发事件,告诉受众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前因后果,对复杂事件进行整理和解释。在第一时间发布公开、准确、全面、权威信息,并依据亲临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使报道的主题、内容、形式符合客观实际,把单一、孤立的事件,通过更多的事实报道解释给受众,使报道对象、采访环境和客观实际相吻合。

2、分析性报道

它是一种加入新闻背景以揭示更深层次的报道,使事件明白易懂。对报纸媒体而言,分析性报道更有优势,报纸媒体的优势就是它的深刻性,通过精工细雕,深度挖掘,全方位展开。“9·11”事件的发生,美国人第一天是在电视前度过的,而第二天却是读着报纸度过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人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了,新知识、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使人们在海量信息面前往往茫然,时刻需要有冷静的声音发出,让他们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发生?意味着什么?对他们生活是否有影响等等问题。据统计被传播的信息中约有70%都不是专业传媒机构发布,而是日益活跃的“博客”和“播客”。媒体的价值在哪里?显然不是简单的“事实”提供,而是需要他们专业解读事实的逻辑方法和展开事实的角度以及组合事实的结构,读者不仅需要舆(新闻信息),而且需要论——媒体的观点和见识。

3、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突发事件发生时公民有权利知道事件的真相,要求媒体如实、真实的报道事件的缘由。二是揭露黑幕。任何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要求记者敏锐观察、深入采访,对突发事件进行系统、详细的报道。三是记者独立调查。在2003年12月5日山西临汾特大矿难爆发,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制作了《追踪矿难瞒报真相》,记者经过大量走访调查,揭露出矿难背后的真相,使一些贪官下马,这一期节目也成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代表作,使调查报道成为现代新聞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形象建构

媒体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媒体要从专业素养提升、意见领袖培养、互动平台搭建三个角度注重自身形象建构,扩大其影响力。

1、媒体专业素养的提升

作为传播者的媒体人,它不只是简单地从事传播活动,更需要他们用专业的角度带领人们去思考、去观察。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明确的行业观念、行业视点、行业精神、行业态度等几方面的素质,才能找准什么可以传播,什么不可以传播,为谁传播、对谁传播,如何传播,判断传播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

2、培养意见领袖

目的是引导舆情,这种引导不仅是包括政治引导,还包含思想引导、价值观念引导、行为引导、文化引导等,这在网络信息时代尤为重要。

3、搭建互动平台

突发事件发生时,必须迅速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让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全面、真实、权威的突发事件信息,实现媒体间的联动与互动。

总之,做好突发事件中媒体应对工作,能够尽快凝集人心,服务受众,也为政府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参考文献

①[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1:20-23

②童兵,《突发事件报道》序言,人民网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8

④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53

(作者:安徽文摘报刊社副总编辑)

责编:姚少宝

作者:刘冰石

第2篇:突发网络公共事件的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媒体由于其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综合性,已经成为当前包括高校师生在内的社会群体认知、了解和参与世界的重要媒介形式。突发网络公共事件因具有突发性、广泛性、复杂性、负面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极易造成不良的舆论浪潮,影响社会稳定。本文探讨突发网络事件的研究意义,以及当前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以求在未来的研究中尤其是为高校应对策略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突发网络公共事件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一、突发网络公共事件的研究意义

突发网络公共事件,一般是以现实中的某个社会事件为中心,在网络虚拟空间引起网民广泛参与、讨论并形成强大舆论,甚至能够影响政府决策或造成重大现实影响的公共事件。①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之一。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既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视,也要求我们认真思考新闻媒体在维护高校稳定、开展思想宣传工作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因此,研究新形势下突发网络公共事件尤其是高校的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理论价值

随着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由于其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综合性,已经成为当前包括高校师生在内的社会群体认知、了解和参与世界的重要媒介形式。从理论意义上讲,第一,能够提供新媒体时期高校在突发网络公共事件的应对中的新知识,探索高校在应对突发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规律,以维护教学科研、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秩序;第二,可以充分检验舆论引导、媒介素养、公共领域构建等新闻传播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高校应对突发网络公共事件中提供新闻传播学的方法论突破;第三,能够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如政府舆论引导、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等有理论上的启发。

2、现实意义

目前大学生基本为90后,他们的生长环境、世界观、人生观、媒介接触习惯都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群体本身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对网络媒体的使用更广泛,技术更娴熟,而且自我意识和维权意识都较强,因此在突发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很高,所以对他们的网络舆论引导显得更为必要。该研究对于突发网络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实践能够提供直接的策略,对公共领域建构、公民意识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媒介素养教育等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突发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现状

通过知网搜索和整理,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媒体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策略研究以及高校应对研究等方面。

1、媒体研究:主要是对突发网络公共事件中网络媒体的作为研究

在微博传播上,夏慧夷研究了突发事件中民间话语和权力话语在微博中的相互博弈及其影响。②在传播行为方面,赖莎指出,传统媒体应当主导话语权,引导网络舆论,注重对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协调。③在公共领域建构中,蔡斯敏研究了公共领域的批判性与开放性特质在微博的现实语境中面临的实践困境。④在新旧媒体的互动方面,张兴宇、舒启智研究了大众媒体在对公共事件的报道上该如何寻找及建立什么样的舆论支点。⑤

2、内容研究:主要是指对突发网络事件及其传播过程的研究

在谣言传播方面,王伟红研究了在社交媒体中谣言的特点、蔓延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⑥网络舆论传播方面,廖卫民借用传播学与物理学理论,研究了在中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运动现象,发现了网络舆论的一些基本特征与类型。⑦突发网络事件本体研究方面,朱婉菁从政治学的角度解读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和发展。⑧在传播过程上,周榕研究了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审判”现象的基本特征、产生原因及应对的方法。⑨

3、受众研究:是指在突发网络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受众反馈及相关研究

张飞、高苗苗、吴金红研究了公民的网络表达、议题建构及其对公民社会形成的影响。⑩谢盼盼研究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演变的影响,指出了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网络社会传播中的重要性。⑾冷婷、符建湘、刘星分析了网络受众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转发微博的典型心理特征和行为意向,以及这些心理对事件真实的诉求和推动作用。⑿

4、策略研究:是指在突发网络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对策研究

包括媒体应对、舆情引导、新媒体传播等方面。刘冰石研究了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媒体如何发挥危机公关的作用,化解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⒀顾金喜从“沉默的螺旋”理论出发,研究了媒体传播渠道与受众整合机制,进而妥善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⒁王洋研究了重大突发事件中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了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征和传播策略。⒂骆正林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近年发生的网络突发事件进行研究,探讨了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与反思。⒃

5、高校相关问题研究:是指针对高校师生在突发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相关研究

王黎恺通过对某大学的案例分析,研究了高校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存在的沟通、干扰因素过多等问题,并指出高校需要加强预防教育、信息收集与分析和校园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工作。⒄石迪研究了当下高校突发事件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动向,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策略和方法,为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⒅

崔新、尹楠楠、赵桐桐探讨了网络公共事件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从政府部门、媒体、学校、家长、大学生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⒆易小军、熊国荣从意见领袖的理论内涵及现实形态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大学生意见领袖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当前大学生意见领袖在公共事件校园传播中的议题建构作用。⒇

三、未来研究趋势

随着新媒体在舆论生态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以及突发网络公共事件日益增多,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逐步呈现出纵深化和细致化方向发展。从文献整理来看,学界对突发网络公共事件传播的研究包括媒体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策略研究以及高校应对研究等方面,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基本囊括了突发网络公共事件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但是研究呈现出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第一,重视媒体研究忽视受众调查研究,尤其是对突发网络公共事件中高校师生的调查研究十分缺乏,因此导致研究成果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而缺少充分的统计说明,因此权威性和可信性不足。当前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有必要进行充分的受众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认识和感知世界的媒介接触和使用习惯,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宣传工作,从而提高传播效果,更好地沟通。

第二,重视社会突发网络公共事件研究,忽视高校相关问题研究。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高校问题的研究。尤其是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微博、微信、BBS论坛等信息传播媒体的研究应该得到重视。

第三,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全面和深度。在媒体研究方面,较多探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但是对其形成、发展和引导传播机制鲜有涉足。内容研究方面,注重负面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缺少对具有正面意义的突发事件的关注,受众研究方面,受众调查研究力度远远不足。在高校相关问题研究方面,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习惯调查研究不足,对舆论领袖、舆论引导和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深度不够。

【本文受西华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资助专项“四川高校新闻媒体现状与发展研究”支持。(项目编号:416316)】

参考文献

①陈国昌,《网络公共事件舆情演变规律及应对策略》[J].《东南传播》,2014(1)

②夏慧夷,《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微博话语博弈研究》[J].《新闻知识》,2014(11)

③赖莎,《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媒体责任》[J].《新闻世界》,2014(2)

④蔡斯敏,《微博语境下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探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6)

⑤张兴宇、舒启智,《浅谈大众媒体对公共事件报道的舆论支点——以央视对“药家鑫”案的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1(11)

⑥王伟红,《浅析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在社交网站的传播》[J].《新闻世界》,2014(7)

⑦廖卫民,《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传播特征》[J].《新闻前哨》,2010(11)

⑧朱婉菁,《解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治过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⑨周榕,《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审判”现象的特征及原因》[J].《西部广播电视》,2014(1)

⑩张飞、高苗苗、吴金红,《公民网络表达、议题构建及社会意蕴研究:基于网络公共事件》[J].《理论界》,2014(5)

⑾谢盼盼,《从网络群体牲事件看网络意见领袖对舆情演变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4(2)

⑿冷婷、符建湘、刘星,《公共事件中微博转发的受众心理探析》[J].《今传媒》,2014(1)

⒀刘冰石,《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J].《新闻世界》,2012(11)

⒁顾金喜,《“沉默的螺旋”效应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1)

⒂王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媒体传播策略初探》[J].《中国传媒科技》,2012(20)

⒃骆正林,《网络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经验与反思》[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⒄王黎恺,《高校公共危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S大学学生冲击校舍事件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4(9)

⒅石迪,《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及舆论引导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4(5)

⒆崔新、尹楠楠、赵桐桐,《网络公共事件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4(21)

⒇易小军、熊国荣,《大学生意见领袖在公共事件校园传播中的议题建构作用——以“小悦悦”事件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2)

(作者: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教)

责编:周蕾

作者:贺立凯

第3篇: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应对

摘要:近年來,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处于高发、易发态势,政府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当前因部分地方政府应对不当而引起的网络舆情危机时有发生,本文通过牢牢把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主动权、创新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思维方法、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保障机制等系统地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提升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应对的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政府应对

中文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网络舆情是其中重要的战“疫”阵地。网络舆情应对有效,则有利于汇聚人心,一鼓作气战胜疫情;网络舆情应对不当、各种信息嘈杂,则将直接影响群众的“战疫”心理,在疫情面前产生恐慌和无力。如何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加强网络舆情应对,更好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有效防止“茶杯里的风波”演变成“台风眼”“大风浪”,是当前政府亟需破解的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难题。

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应对存在问题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4.5%。[1]无疑,庞大的网民不容小觑,网络舆情的力量不容忽视,2019年10月,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当下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正面临着“网上网下”双重压力。“网上”的压力虽有多方面因素,但监测预警机制滞后、信息公开不及时、欠缺统筹协调等是主要的原因。

(一)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滞后

一是网络舆情监测滞后。部分地方政府因认识、资金、技术等原因,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不完善,部分县区级政府甚至缺乏基本的监测设备,导致舆情监测工作滞后,舆情监测工作的滞后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后续反应滞后,舆情应对也必然问题百出。二是预警机制不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方案制定较为空洞,缺乏详细的指导,应对流程不明确,对各类网络舆情风险等级无科学划分,预警机制不成体系,很难突出针对性和实操性。三是舆情趋势预测与判断不足。网络舆情应对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搜集信息而忽视深度分析和趋势判断,重视事件的处置而事前预防不足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舆情应对工作中,片面强调网络舆情信息的单边收集,却没有对事件本身影响网络舆情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影响缺乏预判。

(二)事件的权威信息公开不到位

一是信息公开不及时。目前我国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发声的相应规定之一是就是必须由专门指定的部门发布相应的信息。这样的规定往往需要指定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反应,然而突发公共事件是网络高度关注的敏感热点话题,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常常因权威信息的披露不及时引起大的舆情。二是信息公开渠道狭窄。主要是通过政府官网公开,而在群众常用的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上表现严重不足,造成公开信息的利用率不高、有效性不够。三是信息公开不全面。“衙门作风”在一些基层仍然根深蒂固,当前,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政府信息公开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把政府信息公开当成包袱,漠视群众的知情权,公开时间和公开程度不是看百姓需要,而是看政府意愿,信息公开不全面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网络舆情应对欠缺统筹协调

一是协同性不强。传统的舆情应对强调的是部门分工和专业应对,根据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的环节分头管理,呈现出分类别、分区域、分部门等明显碎片化特征,缺少主动协同,多为被动应付,部门之间常常因价值目标、利益追求、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舆情应对协同难度较大。二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网络舆情应对涉及的政府部门很多,网络舆情的发生,不仅仅关乎线上,也关系线下,所以宣传部门,公安部门,通讯部门,互联网协会等众多网络管理部门和问题解决部门都牵涉其中,但就网络舆情应对上,显得机构臃肿、职能重叠、资源浪费,常常沟通不畅、方法不统一,加剧各方之间的矛盾,导致对网络舆情应对不利,产生负面影响。

二、原因分析

(一)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不足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传统的手段常常显得无能为力,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应急现代科技手段的纷纷出现,让人充满期待,我国各级政府也大都在建设大数据监测系统来监测网络舆情,但仍然有许多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地方政府层面,许多功能强大的技术工具尚未普及或引入政府信息管理系统中,例如,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可在浩瀚如烟的网络舆情信息中提炼、归纳出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分析判断网络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发展趋势。但在实际工作中,尽管一些地方政府采用了先进的科学设备,但是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及网络信息的搜集和处

收稿日期:2020-04-30

作者简介:兰辉,男,湖南龙山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

理的实践经验缺乏,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水平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阶段。

(二)政府官员应对能力薄弱

一是地方官员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习惯于与群众面对面的打交道,对网络的迅猛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总觉得网络舆情只是个虚拟的东西,和现实关联度不大,或只是别人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因而,网络舆情应对相关工作常常被忽视。二是存在维护自身形象与利益的思想误区。在网络舆情开始产生的阶段,各部门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失或维护自己的形象,通常选择沉默的态度,掩耳盗铃,想蒙混过关,撇开自身嫌疑。三是网络舆情应对实战能力不足,工作手段相对单一。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仍主要采取删贴、封路等传统粗暴的方式,即使回应网友质疑,也多以“公文格式”出现,“网言网语”少,有计划、有谋略、针对性强的观点少,缺乏应有的疏导、化解技巧。

(三)法律法規及制度建设不健全

一是就法律层面而言,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法律滞后性严重。当前我国针对网络舆情的立法,缺乏像其它刑事或民事法律一样统一的法律体系,对新媒体而产生的网络舆情危机相关的法律与现实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填补。二是就法规层面而言,地方政府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网络舆情监管方面探索还不够,出台的法规欠缺。另外,地方性法规常因制定的主体不同而产生不协调甚至冲突。三是就制度层面而言,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制度不健全。就我国现有的基本国情和地方政府职能来看,地方政府层面一直没有一个健全有力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制度,职能职责划分不够清晰、缺乏相应的管理职能和人员、工作职能严重重叠等问题一直存在,导致协调不畅,网络舆情危机无法及时应急处理。

三、完善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思考

(一)牢牢把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主动权

互联网以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经济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公众表达各种观点、问题、态度,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诉求的平台和载体。毋庸讳言,应该摒弃过去“等、靠、要”的思想,改正回避、拒绝、拖延的态度,化被动为主动,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

1.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监测预警机制

毋容置疑,监测舆情信息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总的来说,运用科技手段,要达到以下两个层面的效果。一是互联互通的效果。政府要本着“通用、融合、连通”的原则,打造出一个具有强大的业务系统和服务能力的平台,让公共领域的信息应用系统和市场开放平台能够实现融合。实现数据统一汇聚与业务实践应用的双重融合,实现跨层、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二是数据挖掘全面的效果。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通过可视化、模式化、数字演变等先进方式,实现各类数据的科学分析、预测建模、相关性分析、异常检测等,分门别类,有条有理,从而使这些数据从量变到质变,切实可用,创造数据价值。

2.遵循“第一时间”原则强化信息披露

全媒体环境下,“层层请示汇报”已不能满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需求,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发声,回应关切。[2]一是信息必须公开透明。及时掌握公众的想法和需求,并把相关权威信息及时、全面的公布出去,不能有偏见和回避,更不能藏着掖着,只公开对自身有利的,对自身不利的闭口不谈。要保证整个事件信息公开、透明,形成监督与追责机制。二是分阶段公布信息。不一定要等所有信息齐全后才完整公布,而是时时、分阶段公布,详细公布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伤亡人数及基本情况,以及政府的当下、后续的应对措施。根据事件及网络舆情的演变,及时发布政府官方调查的信息,以回应事态发展。

3.完善和普及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大亮点,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适应。[3]第一,加快建立政府网络发言人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及部门网络发言人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工作体系;在地区或单位门户网站上设立政府网络发言人工作平台,对各部门和单位的网络发言人工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注册网络发言人ID,对反映本地区或本部门舆情进行搜集、分析、处理、回复。第二,明确政府网络发言人职责流程。要明确主要职责,如负责召集相关人员研究新闻发布工作,审定本单位新闻发布活动方案;网络发言人上网回复,都要规范。要明确处置时限,包括知晓性回应时间,解决问题性回答时间等,遇有特别重大的舆情,要根据需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在线实时回复等。

(二)创新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思维方法

面对互联网日新月异发展的新形势,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1.壮大网上思想教育主流舆论阵地

壮大网上思想教育主流舆论阵地,最关键还是要靠主流媒体。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场没有退路、只能打赢的攻坚战,是传统媒体的“二次创业”。[4]第一,强化媒体资源深度融合。传统媒体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适应当前的变化形势,与新媒体全方位融合、深度融合,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不断扩大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走出一条适合传统媒体、可持续发展的融媒体之路。建优建强“一端、三微、一网”五大平台,建成区域新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主流阵地。第二,提高网民信息鉴别能力。网民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识别能力亟需提高,只有分析和识别能力提高了,才能做到理性发声。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网络新媒体、社区宣传栏等媒介,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普及网络信息鉴别知识,提升网民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

2.处理好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的关系

要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有效处置,线下处置是根本。如何实现线下实体处置与线上舆论引导的良性联动,是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关键。第一,建立源头防范机制。树立网上舆情处置是突发事件应对最后一道关口理念,将关口前移。[5]明确网络舆情应对的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主体责任,增强源头防范意识,推动网络舆情从“末端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把问题化解在源头。对一些可能预见的舆情,如重要会议召开、重大决策部署等,进行提前评估,预判舆情风险,做好准备,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第二,落实应急处置机制。除了制定突发事件处置应急机制,明确职能职责外,要经常开展演练,提升实战能力。要落实好各级各部门的舆情应对主体责任,增强相关工作力量,加强人员培养培训,建立政治过硬、反应迅速、本领高强的突发事件舆情处置队伍。如,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在疫情处理,还是在舆情处理方面,总的来说都做的非常到位。

3.制定有效的网络谣言追责办法

第一,提高造谣者的违法成本。网络谣言的低成本的制作,低风险的发布,高收益的汇报,使得不少造谣者铤而走险,知法犯法。面对此类现象,立法机构应该结合具体情况适当的提高网络造谣者的违法成本,使得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所得利益,有效震慑违法分子。第二,加大网络执法力度。政府应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如连带惩处力度,当网络空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惩戒违法犯罪的当事人的同时,网络的管理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受到相应的惩处,倒逼网络管理人员加强管理。

(三)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保障机制

随着信息化与全球化的不断渗透,网络舆情信息也变得日益复杂[6]。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保障机制,不仅有利于提升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响应水平,对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健全法律,完善制度

第一,完善法律法规。要明确执法机构的主体和执法对象,建立健全综合执法体制,使网络舆情治理的规范化能在法律法规层面得到保障。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法律上的空白,及时的修改和废止已不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法律和规章。另外,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应配套出台实施细则和办法,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形成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联系机制,使各单位、各部门间的协调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第二,健全监管制度。推动舆情监管的关口向前移动,监管触角向下、向基层延伸,实现网络舆情监管全覆盖和无缝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和责任到人”的原则,实现中央、省市、区县、乡镇、村(社区)五级网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舆情监管体系。同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从系统、制度、人员、设备、资金等多方面为网络舆情监管提供有力保证,定期进行绩效考核,要给制度装上“牙齿”,让制度蕴含的力量充分释放,而非成为墙上的摆设。

2.培育人才,用好人才

第一,培养专业的网络舆情分析团队。各级政府部门应重视舆情分析团队建设,挑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高的网络舆情分析人员,专职从事网络舆情分析,负责搜集网络舆情信息,总结归纳提炼,预测和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并根据现实需要提出舆情应对建议。与此同时,定期组织培训和学习,聘请权威专家给予指导、提供建议,努力提高网络舆情分析人员的应对水平及网络舆情分析团队的作战能力。第二,建立强大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与现有的网民数量相比,舆情工作人员的力量零星且分散。完善网评队伍保障机制,在政策、资金、设备等方面提供充足的保障,形成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为网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断加大网评员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切实提高网络评论员理论水平和工作技巧,提高工作实效;建立工作督查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大日常督查考核力度,定期通报情况,纳入年终“评先评优”,作为晋升提拔的重要参考依据。

3.整合资源,齐抓共管

第一,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立足现有部门,整合分散资源,进一步推进资源优势互补。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沟通和资源共建共享,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如提高市縣级层面网信办地位,网信办主任由常委兼任,对资源合理配置和综合运用增加话语权。第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明确职责,责任到点到人,做好分工与合作,各司其责;要协调创新,正确处理管理与治理、稳定与维权、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创新网络舆情治理方式;要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单位优势,互补优缺点,有序促进互联网的公共秩序和繁荣。总之,要严格遵守、主动运用横向合作和纵向联系的原则,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特长和优势,凝聚强大应对合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4-28)[2020-05-03]http://www.cac.gov.cn/2020-04/28/c_1589619527364495.htm .

[2]廖灿亮.热点事件舆情观察的三个角度[J].网络舆情,2018(78).

[3]李鸣.重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云治理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5(7):126-131.

[4]虞爱华.在深度融合中守好阵地[N].人民日报,2017-06-29(06).

[5]罗建军,卢红.应急管理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58.

[6]刘忱.大数据背景下涉警舆情监测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17(19):176-177.

责任编辑:陈平远

作者:兰辉

第4篇: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现代社会中,也存在着许多的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我们国家迫在眉睫的大事。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化、金融化的不断深入和不断加大,公共风险也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而不断扩大,公共风险一旦变为现实即成为危机,构成突发事件。

中国当前面对的突发事件频发的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2008年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等事件,对人民的伤害、对经济的各种损失都十分严重。因此,面对永远存在的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迫切需要在公共框架中建立健全一整套的应急突发事件的反应机制:

首先,构建突发危机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涵盖了公共卫生、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多个领域;公布和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纳入法制化轨道;发布《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成立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形成全国性的预案体系。

其次,要进一步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对危险安全生产以及事故引发的认识,坚决防范和遏制突发公共事件事故的发生。最后,加强专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合理化、科学化。公众也可以通过各类应急电话和其他各种途径及时报告;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掌握的应急知识积极展开自救互救,及时避险处险;参与并协助政府相关应急管理部门进行事件的应急处置;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努力恢复重建。

总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中共正重新审视和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提高应机处理意识,加快建立和完善危机处理机制。只有这样,随着整个社会危机意识的提高,应急机制和体系的完善以及政府部门执政能力和提升,未来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突发事件时,才能有效地转“危”为“机”。

第5篇: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2003年“非典”爆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2005年江苏淮安氨气泄漏、安徽“疫苗”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台风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这些都给政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突发的公共事件,下面谈以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政府应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一整套完善预测机制,其中,既有预防科技预测,又有应对社会矛盾的预测,加大科技投入,严把预测之口。

第二,加大对公共应急突发事件的知识宣传,让老百姓遇到问题时本能地减少损失,如针对煤矿事件,老百姓应该知道如何避免损失。

第三,严格执行各项应对措施,对防碍执行予以处罚,必要时给予法律上地惩罚,加强落实。第四,加强事故发生后反馈,事后,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向上级报,采取防治扩大危害性手段。第五,国家财政要留有必要地应急突发事件资金,在事故发生时,可以支援。

第六,加大政府人员地配备,做到事故发生后派出兵将上阵,加大公务员队伍素质。

第七,完善各部门协调机制,当事故发生时,各部门联合成一个有机体,减少不必要地浪费,尽早努力抢救。

第七,我们要形成官民同心地国民已知自救。

第八,完善相应法律,用法律手段制止不必要地突发事件,加强依法性。

第十,政府各部门之间有一个有机指挥机制,遇事不乱,有序进行处理,避免不必要损失。

第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合治理机制之中。

为我们现代化创造更美好和谐的明天。(2006年申论试卷)

7、避免主旨句概括过大或过虚,产生一种务虚和不真实的感觉,这是常见的毛病。如

重视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提高

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

二、坚持政党统一体制。

三、完善应急预案。

四、提高执政能力。(2006年试卷)

从标题看,作者所反映的主旨内容使明确的,但是,表现主旨句的观点太务虚,与标题的主题不相符。如何成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

一、发展经济是基础。

二、政治稳定是核心。

三、完善法律是保障。

四、组织能力是关键。(2006年试卷)

第6篇:大学生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摘要: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事业,旨在通过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预防保健与必要的医疗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最终创建人人享有的健康社会。但是,自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各种公共危机因素不断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频繁爆发。今天的世界,各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的精英,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是近年来,H7N9型禽流感,含铬工业明胶药胶囊,双汇瘦肉精事件等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频爆发,极易使大学生产生恐惧,疑病,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从而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大学生该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本文试从大学生心理和人文角度提出一些建议,旨在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积极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持整个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

关键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大学生 应激管理 心理咨询

一、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

(1)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2)央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的报道,将我国最大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卷入“瘦肉精”漩涡之中。报道称,河南孟州等地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了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公司。消息一出,我国肉制品行业又一次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同时也激增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更加不信任。尽管双汇产品已经在一些城市的超市大规模撤柜,并开展一系列补救措施,然而品牌信誉度却难以挽回,双汇产品在全国遭遇销量前所未有的暴跌。

(3)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2013年4月经调查,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截至2013年5月29日10时,全国已确诊131人,37人死亡,76人痊愈。病例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台湾、福建等地。

(4)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年5月7日公布,2013年第一季度,国家卫生计生委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24起,中毒755人,其中死亡18人。

2,另一方面,从公共卫生角度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1)重大传染病疫情;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医`学教育网整理;

(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4)新发传染性疾病;

(5)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

(6)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7)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核事故、放射性事故;

(8)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

(9)影响公共健康的自然灾害;

(10)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事件。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纵观所有的公共卫生事件,这些灾难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拒性,它们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经济的重大的损失,给人类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不可避免地同样遭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在校大学生,他们是一个年轻而特殊的社会群体,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方式和防御能力还不成熟,常常在一些大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缺乏应对能力,一旦发生这类事件,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损害。比如2008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甲流”,就给全世界乃至各国的高校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恐慌,瞬间打破了大学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从那时起,提高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心理应急的能力,减轻危害的压力,就已受到国家和高校的普遍关注。

大学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青春期,他们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力都比较弱,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他们会长期处在恐惧,紧张的状态下,导致他们作为学生的基本的心态的变化,然后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烦躁,抑郁等不正常的情绪,焦虑,抑郁的心理疾病又会造成学生身体上的疾病,如心脏病,神经病等,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正常有序的大学学习进程。

三、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采取的措施

1 提高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当必要。大学生是蓄满知识和才华的社会发展栋梁,面对突发事件,心理应激水平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活,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在一定水平上预示着其是否会拥有美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因此,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进行系统研究,了解大学生心理应激基本状况,探索影响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人格因素,做到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是相当必要的。

2 高校必须建立应激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管理机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离不开科学管理机制的建立,更何况一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的社会。今天,突发事件已经给学校的大学生带来了诸多危害,学生们不能按时上课,不能与外界正常联系,学校的正常秩序被扰乱。学校要尽快理顺不正常的秩序,就急需构建相应的应激管理机制。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管理已经被提到各高校议事日程。过去,各高校的领导者们习惯于常态管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仍然采用常态管理方式来解决问题,往往会错过应激和控制的最佳时机,使危机事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进而给学校造成更多危害,制约了高校教育的稳定和发展。现在,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高校的管理者们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构建和谐校园,以确保高校稳定健康的发展。

3 良好的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外部环境资源,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所以,对贫困大学生和农村学生应当有更多的经济支持。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贫困大学生不论是心理上的恐惧还是经济上的负担都会比一般学生要大得多,因此要加大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从心理上对其劝慰,在经济上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助,让他们在特殊的困难时期能安心地度过危机,不影响其正常的学业。

4 加大宣传力度,防患于未然

应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公共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强化广大师生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忧患意识,普及卫生知识,了解预防食物中毒,环境污染,预防疾病等基本知识,掌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技能,提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自我保护的能力。

5 加强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培训。

比如,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主要对其进行语言上的疏导,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宣讲能力,从而帮助和带动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走出危机和恐慌。对于新闻系的学生,则应该着重培养他们对事实的判断能力,学会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客观看待问题,当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不要盲目地轻信一些社会上的不实谣言,否则会以讹传讹引发更大的心理危机,甚至会引起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而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则应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需要在野外暂避或者考察的话,他们就该是学生们的领路人了。

6 加强不同民族的情感交流和团结。

大学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各个民族的学生。难免会有不同的处世观念,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大学生们要抛开一切成见彼此团结亲如一家,携手并肩共同应对危机事件。此外,学校还应该针对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保护机制。

四、结束语

这是一个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时代,高校是一个人群集中且年龄结构特殊的场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单位,在校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提高学生应对外界影响的调适能力和提高处理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管理的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项重要管理活动。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和各方人士的殷切关注和多方努力,在校大学生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定将取得不凡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第07期 作者 于二曼,王重建,李文杰;孙锦峰,张卫东,张梅喜,胡东生

2 高校大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分析 万秋华 《中国卫生产业》2012年03期

3 高校突发卫生事件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谢念湘 佟玉英 赵金波 张微 《才智》2011年24期

4 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探讨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作者:武文宏 2007-4-26

第7篇:涉政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系中,不属于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的关系的是( ) A干群关系B劳资关系

C贫富关系D官商关系

2、以下对失意阶层说法错误的是( )

A社会地位下降

B预期的利益、理想没有得到实现

C应该得到的利益没有得到保护

D几乎不占有社会资源

3、社会是否稳定、和谐,主要取决于( )

A干群关系B劳资关系

C贫富关系D官商关系

4、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 )为重点。

A 完善管理B扩大服务

C改善民生D推进体制改革

5、我国把各类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 )

A三级B四级

C五级D六级

6、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 )

A 2小时B 3小时

C 4小时D 5小时

7、以下事件中,不属于事故灾难的是( )

A交通运输事故B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 C生物灾害D环境污染

8、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 )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A预防B应急

C分类管理D分级负责

9、国务院和( )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

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乡镇B县级

C市级D省级

10、( )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A乡镇B县级

C市级D省级

11、(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政府B新闻发言人

C专家、学者D新闻媒体

12、( )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A国务院B本地政府

C上级政府D专家组

13、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 )

A增加B减少

C不变D 随工作表现而定

14、有关单位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五万元以上( )以下的罚款。

A十万元B十五万元

C二十万元D三十万元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 )施行。

A2006年11月1日B2006年12月1日

C2007年11月1日D2007年12月1日

16、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用于涉及跨( )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 )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A省级B市级

C县级D乡镇级

17、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 )

A 撤退B撤销

C消除D解除

18、( )负责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

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

A国务院B当地人民政府

C卫生部门D 应急专家组

19、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 )

A行政处罚B行政处分

C追究刑事责任D 撤职处分

20、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 )

①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②预警级别③起始时间④可能影响范围⑤警示事项⑥应采取的措施⑦发布机关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

C②③④⑤⑥⑦D③④⑤

二、多项选择题

1、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其《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将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成( )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

C富裕国家D贫穷国家

2、十七大报告中提到,我们国家正经历“四个深刻”,“两个前所未有”。这四个深刻分别指( )

A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B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动

C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调整

D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1978年以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号称“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是指( )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阶层D非知识分子阶层

4、影响全国改变发展稳定大局的主要矛盾是( )

A收入差距较大B就业形势严峻

C社会保障不够D阶级关系失衡

5、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主要靠( )

A利益B价值

C民族精神D法律

6、“三退一失”人员是指( )

A退休老干部B退伍军人

C退休知识分子D失业大学生

7、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 ) A自然灾害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D社会安全事件

8、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 )

A及时B准确

C客观D全面

9、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 )

A授权发布B散发新闻稿

C组织报道D接受记者采访

E举行新闻发布会

10、( )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A广大群众B领导干部

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11、以下属于社会安全事件的是( )

A恐怖袭击事件B经济安全事件

C涉外突发事件D生态破坏事件

12、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应建立健全( )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A分类管理B分级负责

C条块结合D属地管理

13、突发事件应对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

A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

B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后果的

C不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的 D不及时归还征用的单位和个人的财产,或者对被征用财产的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给予补偿的

14、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是以( )为依据编制的。

A《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B《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C《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D《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5、以下地震灾害事件的分级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

B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

C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 D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三、判断题

1、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社会资源的配置,呈现出从扩散向重新聚集转变的态势。( )

2、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是指: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 )

3、我国社会阶层呈现出一系列新现象:低阶层向高阶层流动难度增大,阶层结构出现定型化趋势,阶层边界逐渐明晰。( )

4、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生存的问题,而是公平、公正的问题。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问题是生存问题,所以不在公平问题。( )

5、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 )

6、强势阶层占有较多社会资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主要指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经济精英 。( )

7、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三阶层之间要实现资源结盟,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

8、《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

9、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

10、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

11、在境外发生涉及中国公民和机构的突发事件,我驻外使领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

1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

13、《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14、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制定。( )

15、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DDACB6—10 CCABB

11—15 DACCC16—20 ABCBA

二、多项选择题

1—5 ABD ABCD ABC ABCD AB

6—10 ABCD ABCD ABCD ABCDE CD

11—15 ABC ABCD ABCD ABC ABCD

三、判断题

1—5 √ √ √ × ×6—10 √ × √ √ √

11—15 √ √ √ × ×

第8篇:社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预案

**桥社区应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预案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有关要求,维护社区内的稳定,建立健全社区内稳定工作和应急预防机制,提高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预防大规模集体上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实现防范、排摸、化解的总体目标,现依据《国务院信访条例》、《**市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若干规定》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订本预案。

一、 工作原则:

1、确切落实预防工作,预防工作与应急机制相结合,日常管理与事件管理相结合的前提下,加强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重点信访对象、群体访、事件潜在危险源的排摸、监控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尽可能减少或避免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力求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上报、妥善处置,在最短的事件内,最大限度的消除或减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造成的影响,维护社会的稳定。

2、完善社区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管理机制,落实应急处置工作领导责任制,同时各责任人员确实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预案所规定行使的权利。同时建立和完善社区的联动协调制度,加强对街道、物业公司、地区单位之间、各行政小组长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社区各类队伍的作用。

二、 组织体系

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上访、重点信访户、退休人员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应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社区尽力做好

辖区内、群体性上访、重点信访户、退休人员管理工作,配合开展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组织协调社区内的辖区单位、物业公司、开展群防群控。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及时到达现场参与处置工作,同时做好矛盾疏导和纠纷调解工作。

三、 日常预防工作

1、社区工作者要认真落实维护稳定责任。明确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各司其职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楼道小组长、信息员三层面信息收集网络,深入开展走访和调查摸底工作,了解群体性上访对象、重点信访户的思想动态,落实重点、牵头人员的稳控措施。对于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有苗头性、内幕性、动态性、活动性的信息,要做到及时搜集、准确判断、快速报送、分类处理。

2、加强预防工作。加大政策和形势宣传,增强维护稳定大局的工作意识;全面落实有关政策,努力提高社区居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大局的意识,做好不稳定因素的排查、疏导和重点人员的劝说教育。

四、 应急机制

当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即将或已经发生时,社区工作人员应立即做出响应,调动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预案分工和事件处置规程,与其他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社区居委会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到达现场参与现场处置,及时将第一手信息上报街道,协助对事件制定处置工作方案,落实处置工作,防止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维护现场的治安

和社会稳定工作。如一旦发现事态有进一步有扩大的趋势,超过自身的控制能力,应及时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提出请求,调配其他应急资源参与处置工作。

(2)对社区内的重点稳控对象,由社区带领劝访队伍开展现场劝解工作,安抚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参与人员的激动情绪,做好沟通、劝导工作,缓解现场紧张对立。

(3)对于重点信访对象应进行定期走访制度,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谈话中了解到的信息认真分析,正确判断,及时做好信访人员的劝阻工作。

(4)关心重点信访对象日常生活,帮助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寻求合适的理由及时化解信访对象的思想过滤,特别是重大会议、重大节日期间,关注重点信访对象的出行,发动物业保安,志愿者一切能帮助社区维稳工作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注意工作方式,采取有效方法、措施做好重点对象的安抚及劝阻工作。

(5)做好相关记录。必要时进行24小时看管。一旦发生重点信访对象临时失踪、失控,及时将情况汇报社区书记、综治委员、民警并将有关情况汇报街道。

(6)如发生重点对象进省、市上访的无论何种原因立即由责任人劝说带回。

五、 善后工作的处理

1、群体性的上访、重点信访户、退休人员事件已经停止、得到平息或妥善处理,参与事件人员离开现场,无次生、衍生事件发生时,经街道党工

委、办事处决定中止现场处置工作。然后组织力量查清事情始末。做好调查取证工作,摸清事件的成因以及参与人员、组织过程等各方面情况,注重发现并掌握相关重点人员情况。

2、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按照“对无理要教育到位、对有理要解决到位、对过激要稳控到位、对违法要处理到位”的原则,做好参与事件人员不同的处置工作。对于合理的诉求要认真予以听取,在做好权限范围内的安置和帮困解难工作。做好劝解教育工作。耐心细致地做好部分参与事件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事件中挑头人、骨干分子等重点人员,要继续主动上门进行劝导,并积极动员其家属共同做好思想工作。

六、 落实宣传培训和管理工作

落实宣传培训。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对群体性的上访、重点信访户、企业退休人员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工作,开展群体性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工作培训。加强交流沟通。定期与街道、派出所相关部门进行交流,确保通信联络的畅通,确保紧急状况下的有效沟通。

**桥社区

第9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总结会讲话

区应急办:

根据区政府办《关于做好20*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要求,我乡对20*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和评估。现将总结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20*年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

(一)自然灾害。

20*年,我乡未发生等级性自然灾害。

(二)事故灾难。

20*年,我乡未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故。

(三)公共卫生。

20*年,我乡发生一般食物中毒事故1起,无一例人员死亡,未发生ⅲ级以上公共卫生事件。

(四)社会安全。

20*年,我乡未发生一般群体性事件。

二、20*年突发公共事件情况分析与评估

20*年,我乡按照省、市、区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要求,完善应急管理组织和责任体系,科学修编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确保了全乡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强化应急预案编制及演练。

我乡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乡总体应急预案,抓紧完善修编乡、站所和各类专项预案,在原有预案基础上,组织编制了《××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乡处置植物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乡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乡重特大交通事故及因交通事故引发预案》等21个专项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流程,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先后组织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重特大安全事故救援处置、重特大交通事故及因交通事故引发预案处置演练和防洪、消防等演习,积累了应急处置经验,提高了应急联动和救援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了应急队伍综合素质。

(二)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我乡负责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发出预警报告,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把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强化应急管理知识宣传。

我乡坚持强化应急管理知识学习宣传培训,提高公众应急自救能力,以宣传贯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加强应急管理知识宣传和培训,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全面提升我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通过会议、标语等宣传我乡“关注民情,关爱民生,共建和谐”的应急管理工作宗旨,大大提高了公众的参与能力和应急自救能力。

(四)强力推进应急管理“三进入”工作。

开展了应急管理进农户、进私营业主、进校园的“三进入”工作,在××村、××中学成功建立应急管理进基层示范点的基础上,指导各村“两委”、卫生院和学校等编制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建立应急管理报告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体系,使我乡现有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和预案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有效提高了我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三、20*年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少数干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应急管理及防灾自救的宣传载体和形式还不多,公众对应急管理了解不全面,应急自救知识相对欠缺,自救能力还不强。二是预案还不够细。应急预案编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预案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还不够强。三是应急演练规模较小、联动性不高,针对性尚需加强。四是应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工作需继续加强。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乡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制度,全面落实责任。

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和“一岗双责”的要求,重点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好落实,并依照应急目标管理考核程序和制度,对于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责任人,一抓到底,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二)突出重点,推进常态管理。

一是抓好预案编制的完善。进一步抓好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案体系。二是抓好应急演练和宣传。在全乡有计划组织道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同步加大对群众宣传力度,提高民众面对危机的自救能力和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抓好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四是强化安全生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坚持重点下移,做好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的安全大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三)理顺机制,推进协同处置。

一是理顺信息报送机制。进一步细化乡内的信息报送规则,明确信息报告责任,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二是理顺预测预警机制。根据日常监管获取的信息,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及时发布预警报告,并制定相应的危机处置预案,逐步建立通过设定危机类别和等级进行风险提示的预测预警机制。三是理顺协同处置机制。制定应急计划,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职责,加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危机处置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四)强化管理,加快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卫生、国土、农业、林业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警务、医务、民兵应急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社会救援能力;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管理,开展教育培训,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能力。

四、典型案例

(一)公共卫生。

20*年12月,我乡中学发生可疑食物中毒事件,涉及人数3人。事故发生后,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要求,乡分管安全的领导、综合办、乡卫生院主要负责人立即到现场指挥并及时将所有疑似患者送往卫生院进行救治,经过统一协调处置,所有的病员全部痊愈出院,未发生致残致死的情况,事故得到妥处。

上一篇:用包菜做泡菜的做法下一篇:银行网点选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