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画面设计理念

2023-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主画面设计理念

基于学习投入视角的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研究

[摘   要] 移动学习资源画面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互动的窗口,通过作用于多种感官通道影响学习者的体验和投入度。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和问卷调查明确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通过专家评定方式确定影响力大和可干预程度高的画面设计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据此提出ICAP框架下的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层次模型,将画面设计分为感官层、行为层和情感层,以满足学习者的感官需求、交互需求和情感需求,引发不同层次的学习投入。依据模型提出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策略:画面布局设计注重画面结构与知识内容结构的匹配,适应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习支架设计注重支架对学习者视、听、触等多种感官的影响,形成多通道支持的学习支架,满足学习者的深层次学习需求;设计三维立体交互式界面,构建更具空间自然特征的人机交互方式,引发学习者的沉浸感和高度投入;画面设计时注重色彩的美学、情感和认知功能的发挥及各功能间的协调,优化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 学习投入; 移动学习; 影响因素; ICAP; 学习资源画面

[

[作者简介] 王志军(1954—),男,天津人。教授,主要从事多媒体画面语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远程教育应用研究。E-mail:army.w@163.com。

一、引   言

学习投入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综合性活动状态,是学习者表现出的精力充沛、情绪积极、认知灵活等正向的学习状态特点,是学习者沉浸其中、领悟学习本质的体现[1]。因此,基于过程的高水平学习投入是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学习投入不仅受动机、兴趣、知识基础等学习者内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这些外在因素还会对内在因素产生附加的影响。

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这个外在因素对学习者学习投入的影响尤为明显。实际中,移动学习资源对学习者的吸引力远不及移动设备上的其他娱乐性和消遣性内容,移动学习时学习者具有较高的随意性和自主性,受干扰较多,注意力的持久性差[2];快速浏览、粗浅略读式的学习,以及多主题并行、注意力随意转移等不良学习习惯容易导致学习投入程度较低,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当前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并未针对移动学习的这种现状进行有效的设计,移动学习资源的跨平台适应性不足,学习内容的选取缺乏明确的标准与原则,知识切分与呈现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考虑不足,造成学习者的适应性差、学习投入度较低。移动学习环境下,优质学习资源是促进学习投入的基础,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应成为优质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开发的重要目标。

移动学习資源中对学习投入有直接影响、学习者接触最为频繁的是学习资源画面。移动媒体设备屏幕画面尺寸较小,形状各异,且与人的眼睛距离更近,交互功能和方法又与传统鼠标键盘交互有所不同,同时,使用的环境也与传统的媒体设备有较大差异,移动学习资源画面及其组成要素(图、文、声、像、交互等五类)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学习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通道来影响学习者的投入程度。所以从促进学习投入的视角看,移动学习资源的画面设计有其特殊的规律,与学习者的认知和心理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试图厘清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对学习投入影响的作用机制,明确移动学习者的学习投入状态所反映的深层次学习规律,进而根据移动学习的情境特点、画面特点、学习体验特点等要素探索促进学习投入的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的新规律,这将有利于丰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方法,优化移动学习资源质量,提高移动学习效果。

二、影响学习投入的移动学习资源

画面设计的关键因素

判断学习者学习投入的水平,要从学习者的认知努力、情感体验和外显行为等维度进行分析与测量。学习投入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是为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所做的认知努力、自我调节、元认知监控等学习策略和心理努力;情感投入是学习者的积极情感体验,包括兴趣、兴奋、愉快或活力等,是形成高行为投入和高认知投入的动力所在[3];行为投入是与学习有关的外显行为,包括坚持、交互、参与等行为,是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的载体与表征。行为投入具有可观察的特征,反映学习投入的积极性;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具有内隐性,反映学习投入的有效性。

移动学习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与不确定性,影响学习投入的因素较为复杂,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和复杂化的特点,且各因素的影响力大小各异。进行学习资源设计研究时,首先需要分析和梳理影响学习投入的各类因素,明确各因素的影响力和可干预程度,进而确定影响学习投入的资源画面设计的关键因素。

(一)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的确定

移动学习形式主要包括基于课堂教学的混合式移动学习和学习者自主式移动学习,由于两种移动学习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分别针对两种移动学习环境下影响学习投入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梳理。

本研究选取参加首届中国移动互联网教育大会的11名有移动教育经历的各学段任课教师(小学教师3名、中学教师4名、高校教师4名)进行访谈,了解基于课堂教学的混合式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对访谈结果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影响移动学习投入的因素包括学习者、教师、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与活动、学习设备等显性的直接因素,也包括家长、学校管理等隐性的间接因素。本研究进一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自主式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调查对象来自天津、河南、山东、江西及黑龙江等地区、不同学段的学习者共189名,其中,高中生17人,大学生121人,研究生32人,职场白领19人,男女比例基本均衡。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梳理分析发现,影响学习投入的因素包括学习者自身因素、学习内容因素、资源设计因素、设备因素和干扰因素等几个方面。

结果发现,学习者因素、学习内容因素、资源设计因素、设备与环境因素是两种移动学习形式下影响学习投入的共同因素。对上述共同影响因素进行类目细分,形成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的三级指标,包括5个一级因素维度、18个二级子维度及48个具体表征指标,见表1。

(二)高影响力和高可干预因素的评定

指标体系确定后,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各因素的影响力大小,并明确各因素的可干预程度,为后续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专家评定法[4]确定各维度指标的重要程度和可干预程度,过滤掉影响力小且可干预程度低的冗余因素。依据学术权威性、学科多样性和领域相关性相结合的原则,选取相关领域专家,共邀请移动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学习投入等领域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和学术活跃度的专家16名,均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75%的专家具有博士学位,保证专家的学术权威性和评判结果的可靠性。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各指标得分均值在4分以上时表明该因素影响力非常大或可干预程度非常高。研究采用两因素权重比1:1配比的方式确定高影响力和高可干预度的影响因素,共得到12个双高因素,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对学习投入影响大且可干预程度高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设计和学习内容两个一级维度。资源设计包括资源质量、画面设计和过程设计三个不同的二级子维度,其中画面设计因素的具体表征指标最多,且综合评定得分较高。因此,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因素是提高移动学习投入最为优先考虑的关键因素。

(三)与画面设计有关的高影响力和高可干预因素

大量实验和设计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的系统化设计思想进行资源画面设计,是非常科学、有效的。表2中,从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视角看,画面设计的五个因素属于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的语构层,并辐射影响画面语义层和画面语用层[5],是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研究的核心范畴。伯恩德·H·施密特提出“感觉—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的用户体验五环节,构筑用户的全面体验;侧重用户体验过程及与之伴随的情感与认知变化,用户在体验过程中伴随着认知与思考等高级思维加工过程而产生体验的跃迁[6]。用户体验设计师诺曼将设计分为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三个层次[7]。依据上述用户体验的设计思想,将影响学习投入的5个画面设计双高因素进行层次归类,结果见表3。

碎片化的移动学习不仅容易使学习者知识记忆与提取困难,也容易对其学习情绪和意志力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学习投入程度低下。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应从感官层到行为层,再到情感体验层,由浅入深,由显性到隐性,由直觉到行为,再到认知、情感与反思,形成移动学习者的体验层次体系,促进其学习投入程度不断加深。

三、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影响学习投入的作用机制

(一)促进学习者由感官体验向思维认知及情感反思跃迁

移动学习资源画面首先通过图、文、声、像、交互等画面要素作用于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引发学习者初步参与式的学习投入,属于较为直观、容易被观察到的基础性投入层次。较强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动机支持下的学习环境创设是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动力之源[8],激发动机可以引起学习者积极主动的行为参与[9]。移动学习资源画面中的交互操作、反馈帮助、动态互动等行为层设计所引起的学习投入是由学习者的多种感官深度参与、协同影响所引起的,属于较高层次的投入,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移动学习资源画面的情感层设计所引起的学习投入是在学习者多个感官深度参与的同时,加入了情感、反思等认知及价值判断的参与[10],引起的学习投入层次更高、程度更深。

移动学习资源画面对学习者学习投入的影响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学习者从感官体验、外显行为到思维认知、情感反思的跃迁过程。理想的移动学习资源画面应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满足学习需求,使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和情感都处于高度投入状态,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移动学习资源、学习动机、学习投入与学习者发展的关系模型

符合多媒体画面语言表征的移动学习资源让学习者体验美感的同时,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与学习内容进行深度互动,达到预期学习目标,促进学习者发展。移动学习资源、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学习者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动态平衡,其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满足移动学习需求的内容以优质资源画面为载体,营造移动学习资源环境,激发学习动机,为学习者高效的学习投入和自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较高的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较高的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并引发积极的行为投入。学习者较高的学习投入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结果,促进学习者成绩提高和能力提升,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和潜能开发。

同时,各个因素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认知投入和行为投入之间相互影响,并对学习动机进行动态调整。良好的学习效果和不断提升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和优化学习者的学习投入,更好地适应动态变化的移动学习环境,形成以学習者为中心、多维互动、动态循环的“多媒体画面语言表征的移动学习资源(环境要素)—动机激发与维持(动力机制)—学习投入(过程机制)—学习效果(结果要素)”学习过程生态链。

四、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层次模型构建

(一)ICAP学习投入度框架

学习投入研究视角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者对学习方式的不同主张,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分类框架[11]。Chi等人提出的ICAP学习投入度框架(Interactive-Constructive-Active-passive),从可观察的外显行为角度对学习投入程度进行划分,学习投入程度越高,理解越深入[12]。被动投入模式中知识以碎片形式存储,只有在很具体的线索呈现情况下才能激活和提取;积极投入模式中已有知识被整合到了新的信息中;在建构投入模式中新知识通过与已有知识的整合并进行推断而形成;交互投入模式中上述的激活、整合、推断以交互的形式发生[13]。学习者的投入程度随学习活动的深入不断增加。

ICAP学习投入度框架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关照学习发生过程,反映不同层次学习投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学习结果。移动学习资源设计需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构建积极主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移动学习中学习者的投入度,优化学习效果。

(二)基于ICAP的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层次模型

以ICAP投入度框架为参考,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层次,借鉴用户体验设计思想,将移动学习资源画面分为感官层、行为层和情感层三个设计层次,满足学习者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产生不同程度的学习投入,如图2所示。

感官层设计是对学习者最先接触的画面要素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图、文、声、像等实体要素的布局安排与美化,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基本诉求和直观判断。感官层设计主要解决易通性问题,满足学习者的感觉与审美需求,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注意力能够留在画面上,产生持续学习的可能。感官层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的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呈现刺激材料相呼应,其主要作用是激活学习者的认知编码系统,使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此时,学习者的学习投入是基础层次的被动投入,积极主动的深层投入需要以此为基础来实现。

行为层设计是在感官层设计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主要对交互、操作、反馈等功能要素进行设计,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功能诉求与使用体验。行为层设计主要解决易用性问题,满足学习者的互动需求,体验资源的易操作性,产生持续的学习行为。行为层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提供学习指导、引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与帮助相呼应,促使学习真正发生。此时,学习者的投入是积极主动的,进一步发展为建构式学习投入;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积极互动,已有的知识被激活并整合到新信息中,这是学习投入的动态深化阶段。

情感层设计是对学习过程理性认识与感性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主要对情感体验、价值认同、用户归属感等抽象的主观要素进行设计,从而影响学习者的情感诉求与价值实现。行为层设计主要解决爱用性问题,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产生乐学爱用的体验,满足情绪与情感需求,使其认知图式变化的同时产生价值判断,促进知识体验的生成与转换。此时的学习投入属于交互式的,为知识进一步的迁移和创新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移动学习资源画面的不同设计层次具有相应的设计目标,从基础的感官层出发,逐渐提高设计层次,从而使学习者的学习投入程度不断增加,优化学习效果。

五、促进学习投入的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的具体策略

依据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的层次模型,结合影响学习投入的画面设计双高因素,进一步从可操作层面提出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的具体策略,如图3所示。

(一)设计合适的画面布局,形成与知识内容最佳匹配的画面结构

画面布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内容呈现顺序、学习者学习路径选择以及导航的使用等方面。在不同画面布局条件下,由于学习过程、学习路径操作体验的差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动机因素和学习效果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优化移动学习资源画面布局,使画面布局结构与知识内容合理匹配,增加呈现形式吸引力,满足学习者的审美需求,同时,与其认知特点相适应。

已有关于移动学习画面布局设计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Levert认为,移动学习资源画面尺寸有限,学习内容应尽量使用小型的文本块,有目的地应用图片,尽量将页面滚动的范围最小化,提高学习效果[14];田嵩认为,基于长屏页面滚动的瀑布流式布局不仅能使移动学习信息传递更迅速,也使学习者获得更好的沉浸体验,有利于提高移动学习效果[15]。在小屏幕画面上,每次呈现一屏内容与可拖动式长屏呈现内容对学习时间与学习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认为,基于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的视角,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画面布局结构(语构)对不同知识类型的适应性(语义),以及对学习者学习体验、学习投入和学习效果的影响(语用),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设计合适的画面布局,使移动学习资源画面布局与学习内容的知识类型与知识结构相匹配,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結构相匹配,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设计多通道学习支架,形成促进学习投入的隐形推手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资源环境如何引起学习兴趣,并将兴趣转换为课程学习所要求的有意义、高质量的学习投入,关键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架[16]。随着移动学习的逐渐深入,认知难度也随之增加,学习者容易出现受挫感,学习动力维持不足,必要的学习支架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策略指导和帮助,提升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投入。学习支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设计方法和认知加工辅助策略,在促进深度认知加工方面有一定优势。

学习支架的作用通道和呈现形式对学习投入的影响较为复杂,当支架信息作用于不同的感官通道时,学习者根据自身认知风格特点进行有效的跨通道整合,促进信息的理解和吸收,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全方位、多维度的交互与互动需求是学习者持续深入学习的保障,为学习者设计基于操作交互的学习支架,作用于视觉、听觉及触觉等不同感官通道,满足学习者的深层次交互需求,可以增加学习投入度,提高学习效果。

(三)设计立体互动界面,营造沉浸式的学习资源环境

沉浸是一种积极愉悦、一心一意专注于所做事情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沉浸体验的个体,其心理投入水平较高,并具有目标清晰、兴趣浓厚、全神贯注等特征[17]。高沉浸感的移动学习资源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持续性的心理激励,引发较高的学习投入和理想的学习效果。在多维立体互动界面的交互式移动学习资源环境下,学习者与移动设备的交互具有更符合日常物质世界交互的自然性、多感官协调特性、简洁性等特点,容易产生较强的沉浸感,依据自身的内驱力开展主动式学习,学习投入度更高。

运用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的设计规则对移动学习资源多维立体界面及其交互方式进行表征,构建更具空间自然特征的人机交互方式,使学习者过滤掉其他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感知,将精力高度集中于学习对象,积极主动地投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加清晰深刻,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学习层次的提高和高阶目标的达成。

(四)优化色彩设计,注重色彩的美学功能、情感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平衡

色彩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产生美感,是认知理性、情绪感性和美学体验的有机结合,是多媒体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動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设计可以诱发学习者的积极情感,并对其进行认知引导与线索提示,优化学习者的注意力分配、提高视觉搜索效率,从而提高资源的易通性、爱用性,同时,美化画面,传达美感,提高学习者的艺术素养。

色彩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移动学习资源画面的功能划分、学习内容表现方式以及资源画面的视觉风格,通过内隐方式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投入水平。良好的画面色彩设计能增加学习资源的吸引力,提高学习专注度,降低信息识别与获取难度,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画面的色彩设计时,注重色彩的美学功能、情感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协调与平衡,充分发挥画面色彩设计对学习者的正向影响,同时,注意避免不良色彩设计对移动学习的负面影响,优化画面色彩设计,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

六、结   语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形式更加丰富,优质移动学习资源的基础性价值进一步凸显。移动学习资源画面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自然交互属性凸显,生态性更强,学习投入对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的影响更加复杂。以多媒体画面语言学为资源优化工具,从学习投入视角关注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厘清移动学习环境下影响学习投入的高影响力、高可干预性的画面设计因素,明确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影响学习投入的作用机理,提出促进学习投入的移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策略,对于提高学习资源质量,提升移动学习效果,使学习者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学习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武法提,张琪.学习行为投入:定义、分析框架与理论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18(1):35-41.

[2] 马秀麟,苏幼园,梁静.移动学习环境中注意力保持及学习行为控制模型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2):56-66.

[3] 郭继东.英语学习情感投入的构成及其对学习成绩的作用机制[J].现代外语,2018,41(1):55-65,146.

[4] 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6.

[5] 王志军,王雪.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7):42-48.

[6] 伯恩德·H·施密特.体验式营销[M].张愉,译.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220-223.

[7] 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M].2版.何笑梅,欧秋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53-86.

[8] MORENO R. Optimising learning from animations by minimising cognitive load: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signalling and segmentation methods [J].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10,21(6):765-781.

[9] 尹睿,徐欢云.国外在线学习投入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开放教育研究,2016(6):89-97.

[10] 刘哲雨,侯岸泽,王志军.多媒体画面语言表征目标促进深度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3):18-23.

[11] 盛群力,丁旭,滕梅芳.参与就是能力——“ICAP学习方式分类学”研究述要与价值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7,23(2):46-54.

[12] CHI M T H,WYLIE R.The ICAP framework: linking cognitive engagement to active learning outcomes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14,49(4):219-243.

[13] 林立甲.基于数字技术的学习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4-55.

[14] LEVERT G L. Designing for mobile learning: clark and mayer's principles applied [J]. Learning solutions magazine,2006.

[15] 田嵩.基于轻应用的移动学习内容呈现模式研究——以“瀑布流”式布局体验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6(2):31-37.

[16] 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徐晓东,杨治平,鲁文娟,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44-545.

[17] 苗元江,李明景,朱晓红.“心盛”研究述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模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6-29.

[

[

作者:王志军 冯小燕

第2篇:设计心理学在教学视频画面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教学视频是现阶段重要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提升教学视频的质量,确保优质教学效果。试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大学MOOC中实际案例,从教学视频设计中构图设计、教学内容的视觉化表达、视觉风格三个方面设计入手。为优质教学资源的设计提供可行性的方法和多样化的表征手段,以期为教学视频设计者设计过程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教学视频设计心理学知识表征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教学视频集合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具有生动形象、声画并茂、隐性知识显性化等特征[1]。其已成为现阶段重要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在线下、线上教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国家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和MOOCs等远程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视频的呈现方式影响着教学视频的可用性和易学性,进而对学习效果有着直接作用[3]。但是现存教学视频质量参差不齐,大量存在问题的教学视频充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不能发挥教学视频本身优势,还给学习者带来了视觉污染和不必要的学习负担,给教学带来了不佳的影响。另外,在教学视频设计过程中缺乏相关理论支撑,多数教学视频仅依据设计者本人主观喜恶进行设计与开发,难以保证教学视频的质量和适用性。一个优秀的教学视频应为学习者有兴趣学习,认知负荷低和容易理解的。而设计心理学是研究人和物相互作用方式的心理学,其主要目的是增强设计的可用性与易用性,这与教学视频的初衷是不谋而合的。由此可见,教学视频的呈现与设计心理学是息息相关的。教学视频中集合了多种视觉表现符号,成为多种媒体的呈现媒介。设计心理学中有诸多的原则能够指导教学视频的设计,笔者试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大学MOOC中的案例,为教学视频画面设计过程提供科学且有效的策略。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分别是构图设计,教学内容的视觉化表达和视觉风格。构图设计是站在整体角度上考虑画面的构成和布局,教学内容的视觉化表达指的是对画面中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视觉风格则涉及到色彩和字体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视频的构图设计

视频由一帧帧画面构成,所有的画面决定了其最终呈现效果。教学视频类型众多,各个领域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视频在构图和布局上差异也很大。画面构图是对进入画面的各视觉元素按照视觉美感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排列和组合。构图完美的画面能达到一种视觉美感,让学习者能够感到舒适与愉悦。教学视频在构图方面上强调科学性强,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易接受等特性。设计心理学中有关于人类视觉习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画面构图进行把握。如九宫格模型发现人类眼睛最敏感的地方四条线交汇点,因此也被人称为“趣味中心点”。设计者利用九宫格中的四个交汇点。当把最想要展示的内容放置在此,学习者的视觉会最快地感知到重点内容,自然而然地关注重要学习内容,为知识建构创造先行条件。另外,受人生理结构的约束,人眼只有一个焦点,人类不能同时关注不同的位置,浏览信息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一般是从左向右,从上向下看,而视觉注意力上部比下部强,左侧比右侧强。因此,左上部和中上部是“最佳视域”[4]。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人认知过程的心理顺序和思维的逻辑顺序,在“最佳视域”放置最想呈现给学习者的元素,让学习者无意识地关注到这些内容。除此之外,设计心理学中也有相关的理论支持教学视频在布局上的设计。

(一)均衡原则的画面构图

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稳定感是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人是趋向于均衡的。但当画面中出现某一视觉因素打破均衡状态时,学习者会产生不适应、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在设计教学视频画面时要注重画面的均衡性,比如说画面右侧显示教学素材时,这时教师画面相对应地放置在左侧,这样视觉上画面两侧是对等的,学习者在感官上是舒适的。均衡原则是构图中最常用的法则,能给人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统一均等的感觉,让人产生整齐、稳重和沉静的情绪,适合给学习者呈现教学内容。如《中国衣裳一传统服装文化》从整个画面上营造了沉稳古朴的氛围,从构图上讲,就是利用平衡心理来达到这种的画面效果,如果在画面左侧出现了文字解说,在右侧展示相应的服饰样例就能达到画面的平衡感,学习者在看到这样的画面时就能感觉舒服、安稳,同时也符合传统文化之一主题,为学习者学习提供良好的认知环境。

(二)对比原则的画面构图

对比规则也是画面构图中很常用的一种方式。设计心理学中也常常用对比对用户产生刺激,作为信号反馈给用户,引起用户足够注意或引导用户进行下一步操作。对比规则主要是通过视觉元素之间的对比和反差,使观众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最引人注意地物体上。对比不仅包含色彩对比,明暗、大小、动静、虚实都能作为对比要素运用到画面构图中。在教学视频的画面中对比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构图规则,通过对比构图突出重点內容或凸显双方差异,学习者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重点内容或区分相似事物。(如图1)中,《中国衣裳一传统服装文化》展现主讲人镜头时有一个惯用的运动镜头,从主讲人右侧开始往主讲人前方移动,画面中主讲人前方有一展架,此时就运用对比原则将展架虚化,焦点对准主讲人。整个画面主讲人是最清晰的,学习者必然会将注意力放在主讲人身上。此处镜头语言设计恰当,加入运动镜头,避免学习者因单一镜头产生无聊乏味的情绪;设置前景虚化,吸引学习者关注的同时,增加画面美观度。

(三)集中原则的画面构图

集中规则主要是利用色彩、光影、人的视线或运动方向等,建立优势对比,使主要人物从其他画面元素中脱颖而出,从而引起观者的视觉注意力和兴趣,将注意力集中于主体人物身上。设计心理学中常常使用这种集中原则来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如在电影院中,利用明暗对比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地集中于荧幕上从而忽略剧场的环境和其他观众。将其运用到教学视频画面设计中,利用多种方式,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重点学习内容或者讲解者身上。在影视作品中主要是利用运动、视线方向,光区和角度形成优势引导,将观众实现集中到主要人物身上。教学视频画面相较于电视画面构图更加的简单,一般情况下不考虑光影等变化。形成优势引导,要利用强化视觉元素引导学习者视线,学习者根据强化元素和讲解完成对知识的加工。例如《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赏析》MOOC中在对国外洪水文化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用红色标记在神话动物中做出相应的标记,醒目准确进行地点表述,引导学习者的视线,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如图2)所示。

二、教学内容的视觉化表达

教学视频画面内容是教学视频设计过程的主要部分,所要传授的知识集中呈现于视频画面上,画面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跟画面构图相同,画面内容也根据教学视频的类型与内容的不同,所使用的视觉元素差异化比较大。如教师场景与PPT混合的形式通过PPT内容和主讲人画面表现教学过程,而可汗学院风格则运用手写和手绘展现学习内容。但是无论什么类型的教学视频,画面设计应在科学设计原则指导下进行,单凭设计者主观经验和个人审美进行设计是不可取的。画面内容的设计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关键字的提取和知识的可视化表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认为图式是认知发展中首个要经历的阶段,大脑处理图像比处理文本更加具有优势。利用图式对知识进行合理的可视化表征,学习者能够更加直接的反映地具体的事物,减少人脑加工信息的负担。由此可见,学习内容的可视化表征是画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正确有效的表征方法,降低学习者认知负荷,加速对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加深学习者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在设计心理学中,做产品设计时会采取很多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过程,将难以向用户表达的抽象事物具象化,展示给用户,如原型心理和概念模型都是比较常用的设计领域方法论。

(一)原型理论的运用

所谓原型是对一组刺激的抽象,包含了同一个模式的许多相似的形状[4]。人的大脑中储存的记忆信息是不断向原型发展,原型则趋向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但是随着学习与经验的增加,原型会不断地进行重新建构。这归功于人知觉的恒常性,将一类相似的事物进行归类和抽象,以原型方式储存在人脑中,这无疑减少了大量的信息记忆量,节约了处理信息的脑力资源。当设计者选用与大脑中的形成的原型一致的元素,自然地与原型进行挂钩[5]。用户快速地做出反应,从而降低认知负荷,减少差错和失误。这是设计过程中运用广泛的手段。教学视频画面设计也是以降低认知负荷,提升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为重要目的。因此原型理论在教学视频画面设计中是有一定可行性的。随着学习者不断成长,认知过程中建构了大量的物体原型,并随着认知发展不断改变,假设教学视频设计者根据学习者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来找寻最恰当的原型来对知识进行表征,缩短学习者加工学习材料的时间。如在《中国衣裳一传统服装文化》中在讲解传统服装时都配有插图。选用的插图简洁、直观,与学习者为学习之前对传统服装的原型相匹配,更加直观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如果仅仅用语言描述或词语表现,学习者就难以完全掌握。

(二)概念模型的运用

概念模型是存在人脑之中的,帮助人们将繁琐复杂的现实问题转化成可理解、可用的心理模型,帮助学习者理解复杂的事物。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设计师就是为用户提供适当的模型概念,让用户不在了解全部功能,就可以使用該产品,提升产品的易学性和可用性。将设计心理学中概念模型引入教学视频画面设计的过程中,使得学习者面对复杂和抽象知识时依旧游刀有余,从整体上把握复杂情境。如现实中复杂的物理现象对于初学者是很难领悟的,初学者无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同教授的物理知识联系到一起。此时教学视频设计者提供相应的概念模型,将复杂的物理现象转化为更加容易讲解的图解的形式,除去干扰因素,将问题简单化,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学习内容。当学习者再次遇到相关知识的时候,学会利用之前习得的概念模型解决新的问题,产生学习迁移。可以将概念模型理解为自我诠释工具,在多种情况下帮助学习者解决相应的问题。在画面设计中对相对复杂的知识,为其提供概念模型,加速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让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当设计者成功的将某一概念模型建立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在面对相似问题,学习者能刨除干扰因素,从宏观上审视整个复杂问题,对自己所处的情境有一定的掌控。

三、教学视频的视觉风格呈现

教学视频的视觉风格是指教学视频从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是学习者能够看到和感知到的。视频风格是由画面中各个视觉要素呈现出来的,由颜色、质感、字体等多种要素共同体现。从本质上说,视频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是从教学视频整体上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设计者的主观因素与客观特征相统一而形成的一种难于说明却不难感觉的独特面貌[6]。

(一)色彩的搭配

最早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之一汉斯·霍夫曼曾说过“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表现力量”。教学视频设计者需要根据教学视频类型与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色彩运用到整个视频的画面中,色彩是教学视频视觉元素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使用色彩能从心理上给学习者带来愉悦与满足,提升学习的效率。

设计心理学领域中认为颜色本身具有较强的心理特征,使用不同的颜色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学习者在生活过程中积累的视觉经验、认知常识都是视频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如红色代表热情与喜庆,在我国红色一般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不同的教学视频在配色上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如党政类教学视频,就会大量地使用红色,以红黄作为主要配色。红色与黄色是国旗的颜色,党政知识使用类似的配色于主题相契合,为学习者营造庄严、敬重的氛围,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再如中国传统文化类视频课程中就会大量地运用水墨色来进行搭配,用墨的浓淡代表不同的色彩。同时水墨作为传统文化比较有代表的元素,应用到传统文化类的视频课程中是比较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预示着蓝色的流行,在计算机类的相关教学视频,在配色上多使用蓝色作为主色调。同时现阶段蓝色象征着“高科技、高智慧”(如图3)。综上所述,在不同类别中使用不同的色彩能够给学习者不一样的体验,视频设计者应该再结合教学内容和约定俗成的符号意义进行配色,同时巧妙地使用色卡来制订视频的基本色调。

(二)字体的设计

教学视频中的文字也是必不可少的设计要素,是视频画面富有美感的重要因素[7]。字体、字号、字间距都需要经过设计者精心设计才能确定的。教学视频中对于字体的设计包含了专用字体设计和普通字体选择嘲。专用字体主要用于片头片尾等部分,其作用以宣传为主,在设计时就应该考量教学内容和教学视频的视觉风格进行设计,呈现最终的样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文字的设计才是至关重要的,这部分文本设计情况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文本的可读性是衡量字体设计好坏的至关重要的标准,教学视频设计者需要根据内容和视频呈现的风格选择相得益彰的字体。如传统文化类教学视频中就可以灵活地运用手写体或者繁体。如中小学的教学资源,在字体设计上可运用卡通体等活泼可爱的字体,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整个视频中的文字类型一般情况要少于三种,可以用不同的字号、加粗、斜体等方式对文本中的重点内容和特殊内容进行强调。这部分内容的设计,要求视频设计者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适用学习者的心理特征,既能够让视频内容易读、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又能突出教学视频独特的设计美感,给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体验[9]。

(三)艺术风格的运用

艺术风格是文艺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现今已形成多种成熟的艺术流派。这些艺术风格深深影响着设计的风格,换句话说,设计是艺术的延伸。设计的过程可以借助艺术风格进行创造,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在教学视频画面设计中合理运用艺术风格,画面表征更加富有美感与特色,学习者享受美的同时对知识进行加工。不同的设计风格也会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如1960年形成的极简艺术,追求极致简约的呈现效果,消除作品对于受众的压迫感,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简单与思想上的优雅,这一理念与认知负荷理论中避免非必要冗余信息的策略是一致的。在满足教学内容传递的同时,为学习者创造简约、舒适的视觉环境。(如图4),MOOC课程《大学日语》中,画面仅呈现背景图(近似于纯白背景)上,整个画面中无其他装饰内容,干净利落,依次出现的日文是进入学习者视觉的唯一内容。再如2008年诞生于谷歌的扁平化设计,其核心特点在于去除冗余、厚重和繁杂的装饰效果,将所要表达的本质内容重新作为核心呈现出来。在设计元素上强调抽象、简单和符号化。其设计有着鲜明的图形效果,在有限的界面空间中,各要素间层次分明、排版严谨[10]。其在界面设计中应用广泛,不少教学视频画面设计也有所涉及。扁平化设计在抽象事物具象化表达中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如图5),《服务设计与商业模式》课程中运用扁平化设计代替实际现场展示登记流程,每个流程用几个元素呈现候机情境,简单明了且不包含其他干扰元素。现代艺术中有众多成熟的艺术风格与适合的学习内容相结合,形成多样化、人性化的画面表达,造就独特的画面风格。如在一系列课程设计开發过程时,运用统一的艺术风格,让此类教学视频统一连贯且富有个性,使得学习者拥有顺畅愉悦的学习体验。

结语

教学视频是现阶段重要的数字教育资源,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设计心理学中有科学的理论和多样的实践支撑着设计工作的进行,教学视频设计本质上隶属于设计领域,因此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去探求教学视频设计过程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阐述了设计心理学在构图设计、画面内容的视觉化表达和视觉风格这三个方面的运用,旨在使教学视频画面设计上更加具有科学性性、可学性,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担,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画面构图在设计过程中要关注视觉重点区域,合理使用构图规则突出学习重点。画面内容的重点在于知识的可视化表达,设计心理学中的原型理论和概念模型为知识的可视化表征提供具有实践性的操作方法。视频画面的视觉风格则要从颜色的使用、字体的选择来营造不同的风格特征,恰当地使用艺术风格不仅能提高教学视频的认知度,也能增加教学视频的美感。笔者认为教学视频设计者在关注视频教学性的同时,也应适当地跨出教育领域,借鉴其他领域成熟的理论用于教学视频的设计过程,使教学视频设计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健,郝银华,卢吉龙教学视频呈现方式对自主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93-99,105

[2]宋亮,李勇,郭煜高校视频教学资源自主开发、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0):1617

[3]惠恭健,刘晓颖教学视频设计策略研究 基于网络科普微视频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6 (12):3537,46

[4]董一英设计心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

[5]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6]陈娅雯,许懋琦数字阅读界面视觉设计分析与优化[J]设计,2018 (17):132-135

[7]秦菁菁,刘洁界面设计中的情绪唤醒研究[J]设计,2017 (23):58-59

[8]宋昊视频媒介中的专用字体设计形式语言探讨[J]设计,2015(3):138-139

[9]胡芳颖《学渣乐园》微视频课程的视觉传达设计[D]南京大学,2018

[10]崔天剑,徐碧珺大数据时代扁平化设计趋势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4(3):16-20

作者:惠恭健 梁艳琳

第3篇:多媒体画面艺术设计中的元认知效应分析

【摘 要】元认知是认知的认知,是有效完成心智活动的机制。多媒体画面艺术是由图文声像等四要素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则和艺术规则构成的。本文从静止画面、动画和解说词、文本、交互功能的设计出发,分析了多媒体画面中的心理过程,以及促进感知觉、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等心智过程,提高元认知效应。

【关键字】多媒体画面艺术 认知 元认知

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艺术在信息时代应运而生,在跨领域、多元化意识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期望艺术以视像、音讯、官能刺激的形式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满足人们的求知和审美的需求。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元素,动态的呈现方式,以及跨时空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教材的限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

多媒体画面艺术是由图、文、声、像等基本元素按照一定的认知和艺术规则构成,图文声像各自的基本元素本身并不能产生认知和审美的艺术,而是由这些基本元素衍声出来的视觉要素或听觉要素在知觉的过程中产生“新质”或“格式塔质”[1],达到人认知的目的。认知是由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共同完成的,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等过程。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是对心智活动的认知,即如何引导感知觉,如何提高注意的有效性,如何实现有效记忆,如何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多媒体画面艺术中如何促进元认知,促进心智活动,我们将从静止画面、运动画面、文字呈现与解说词搭配、交互功能等四个方面分别促进元认知效应。

一、静止画面的设计要有利于引起感知觉的注意

学习是从感知开始,只有呈现的学习内容被感知,才是認知过程的开始。人类感官在获取知识信息的比重中视觉占83%,可见,画面在多媒体课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静止画面是通过过点、线、面以及色彩的搭配来呈现的屏幕画面。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静止画面的设计能够传达出新的意味,通过点、线、面及色彩的恰当排列与组合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即使是相同的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也能引起的感知觉效应的很大差异。因此,在静止画面的设计时,各种基本元素的搭配要符合大众的基本审美需求,使得各种符号信息刺激人的感知觉,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在多媒体课件中,静止画面有两种形式:背景画面和展示画面。

人在知觉自然环境中的对象时,是以已有的关于自然环境中的诸景物的知识为依据的,有关诸景物的自然空间关系的知识引导我们的知觉活动。这表明过去的经验和现实刺激都是产生知觉多必须的。在背景画面的设计中,要求烘托主体,不可喧宾夺主。若背景设计的过于明亮,使得主题内容部明确(或不明显),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注意主题的时间会大大小于背景,在知觉资源的分配上不均等,造成认知负荷。展示画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有效的展示了物体的空间关系。摄像的人在拍摄时,惯于留白,在多媒体画面的设计中,我们也成功的见解了这一经验:留有余地,沿着图片的设计,产生视觉重心。这样视觉刺激与经验的完美结合带给给学习者以美的享受,不留痕迹的引导知觉的注意和选择。

二、动画与解说词的设计要有利于提高注意选择的有效性

在认知心理学中,注意被看作是一种内在机制,舍弃一部分的信息,借以实现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并调节行为。由于外在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注意的选择机制,选择重要信息进入高阶分析阶段,实现信息的有效加工。双通道理论认为人是由视觉/图像通道和听觉/言语通道构成[2]。在注意机制中,听觉视觉通道并用,能有效的利用注意这一认知资源,对学习材料进行选择、分配、调整。

多媒体画面构成的基本元素运动画面是“真实”和“创意”的结合。所谓真实,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创意则是高于生活,有一定的艺术创作的成分。在多媒体课件中适时的加入动画,无异于提供了新异刺激、较强的刺激,使得人们在枯燥的学习中如遇一汩清泉,增加了学习的兴趣。适当的添加解说词,配合运动画面,说明动画实现的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不仅能够突出主题,更能对有意义的材料进行加工,实现有效学习。

例如在介绍内燃机的内部构造的多媒体课件中,为了让学习者看清内部构造,设计者以静止画面为基础,呈现出内燃机的外形。内燃机的工作机制则产用了动画的方式。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不仅给教学内容和画面添加了活力,而且在看清细节的基础上增加“新质”,即引导学习者有效的分配注意资源,选择重要的信息。

又如有些化学实验消耗的材料较多,或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时,可以产用动画模拟的方式,配合交互功能,取得实验反应的预期效果。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对实验的结果会作出预期,在实验操作时,对实验材料、原理、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进行解释,使得学生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分配注意资源,选择学习的材料。

三、文字的呈现要有利于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识记和理解

学习的目的有两种:识记和理解.识记是一种重现或者再认呈现材料的能力。理解是学习者对呈现的材料形成连贯一致的心里表征,它反映了学习者能在新的情景中运用呈现过材料的能力[3]。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义的学习的结果取决于学习者的认知活动,记忆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多媒体技术使得文字脱离了传统印刷的限制,赋予文字以多样化的形态。在计算机的字库中存储的字体,不仅在字形(字的形态)、字的色彩等方面做了大胆创新,同时字体、字号、粗细以及间距等能够自由的调节,呈现方式多样,动静皆宜,以符合人的审美和认知需求。将书本内容搬到屏幕以后,必须注意文字的“适配性”和“易读性”。所谓“适配性”是指屏幕文本的呈现方式多样,不仅可以静态出现,也可以和图形图像配合呈现,表现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搭配方式。“易读性”是指屏幕文本是对书本教材的提炼,可以不拘于严格的语法要求,将冗余信息删除,呈现关键信息,符合人的屏幕阅读习惯,便于理解和记忆。

屏幕文本在画面中的作用有以下三种:1.充当主角,这类文本与教材内容很类似,目的是用来表述理论、概念、或描述设备的工作原理,便于与头脑中已有的概念节点发生联系,实现同化与顺应,促进知识的有效整合。2.充当配角,即对图、表进行文本标示,具有易读,配合搭档化的会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对多处图形进行文本标示时,需要线条将图文联系起来,不会产生认识上的困难。3.图文配合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一方面能够产生画面“缝合”作用,使得屏幕画面中产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艺术效果[4]。另一方面,文本与画面相互配合,对于难于理解的知识可以起到特征分析的作用,为学习者的知识框架中提供下位知识,完善记忆中的知识体系。

四、交互功能的设计与应用要有利于提升问题解决水平

多媒体课件在在画面上采用图文声像各种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将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记忆系统等认知通道都充分发挥作用,在画面的组接上运用交互功能(如菜單、超链接等),实现人机交流,界面友好。从技术层面出发,交互功能有智能化方向发展的需求,从教学角度讲,应努力将交互功能融入到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中。Anderson(1980)提出了问题解决的3个基本特征: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以及认知操作。从元认知的角度出发,智能化的交互功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监督、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

所谓智能化是指计算机模拟人的大脑,将人的思维过程等通过计算机程序表现出来。多媒体课件的智能化体现在“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中。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和水平需要选择适当难度的教学内容,并能够实时的提供帮助,使学习者从帮助中捕获所需要的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从而实现自主学习。智能化的交互功能为问题解决创造了天然的条件。如在导航类型的多媒体课件中,导航为学习者提供了教学内容实现路径。要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同时按照导航的顺序结构展开学习,整个教学活动受到导航的引导教学的最终完成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又如在网上学习时,在学习专业文献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生疏的专业术语,这时设置热区,并且与数据库中的相关词语的地址链接,学生就能够及时调出注释。这样将人们的学习引入到了一个广阔、开放、智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有问题就主动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突破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即使遇到问题表征不明的问题,学生也有思路、有计划的去进行思考,锻炼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五、结语

认知不是停留在感知觉,总是从感知觉到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前一段是感性化的符号认知,后一段是理性化的意义认知,往往这两种认知是很难剥离的,但有质的变化,各有自己的活动形式、方式和规律[5]。多媒体画面中任何元素的设计都可以促进认知过程,提高元认知效应。本文只是在各个层面做了简要的分析,是对多媒体画面的研究和实践的试探性思考。

参考文献:

[1] 游泽清.开启“画面语言”之门的三把钥匙[J].中国电化教育,2012,1.

[2] 王甦,汪安胜. 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51-57

[3] Mayer,R.E.Multimedia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 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张伯邑.多媒体课件画面的认知通道效应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

作者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2011级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

作者:张丽敏

第4篇:全年广告画面设计委托合同书

*****广告有限公司全年**广告画面设计委托合同书

广告客户(甲方):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

传真:

广告代理单位(乙方):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

传真: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就甲方“公司”全年广告画面设计服务事项,双方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信守执行。

一、具体合作项目内容及要求

广告画面设计

二、服务期限

服务期限12个月,从年月日至年月日。

三、服务费用

乙方为甲方提供项目广告画面设计服务,本项目施行单项设计画面计取服务费用,每项设计费用人民币元整(大写)(RMB:元),服务期限12个月。在合同执行中,甲方不得将任何广告项目转由其他公司服务,否则视为违约。如在未结清相关费用的情况下,或无充分解约理由的前提下,甲方单方解除合同,仍属于违约,乙方保留追究甲方法律责任的权利。

四、付款方式

按月总合支付服务费,甲方应于每月5日前支付当月服务费。

五、知识产权约定

乙方对设计完成的作品享有著作权。甲方将委托设计的所有费用结算完毕后,作品著作权归甲方所有。甲方在未付清所有委托设计费用之前,对该作品不享有任何权利,未经乙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使用。

六、双方的权利义务

甲方权利:

1、甲方有权对乙方的设计提出建议和思路,以使乙方设计的作品更符合甲方企业文化内涵;

2、甲方有权对乙方所设计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3、甲方在付清所有设计费用后享有设计作品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修改权。

甲方义务:

1、甲方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相关费用,不得拖延;

2、甲方有义务提供有关企业资料或其他有关资料给乙方;

3、甲方需及时向乙方反馈修改意见。

乙方权利:

1、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相应款项;

2、乙方对设计的作品享有著作权,有权要求甲方在未付清款项之前不得使用该设计作品。

乙方义务:

1、乙方有义务按照甲方的要求进行作品设计直到甲方满意为止;

2、乙方需按照事先甲乙双方约定的时间交付设计作品;

3、乙方有义务按甲方的要求提供及时上门服务

4、乙方有义务接待甲方的客户,并以甲方的设计名义提供优质的服务

乙方要保证作品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其他作品。

七、违约责任:

1、设计初稿完成后如甲方单方面提出终止合同,甲方不享有此次合作所产生的作品的任何权利;

2、乙方单方面终止合同或不能按照约定时间提交设计作品,乙方不收取甲方任何设计费用。

八、合同生效:

本合同一式叁份,甲乙双方各持对方签字(盖章)合同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以双方最后签字日期为生效日。

甲方(盖章):

甲方代表签名:

日期:

乙方(盖章)乙方代表签名:日期:

第5篇:主问题设计

“主问题”设计之我见

一、由文章内在线索设计教学的“主问题”

《黄果树瀑布》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态度经历了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这是文章的一条情感线索,所以我们可以围绕这条线索来设计这问题。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围绕态度找变化,继而找变化原因,找句子,理解全文,品味句子。

二、从人物形象入手设计“主问题”

《曹刿论战》也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设计主问题。“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鲁国取胜的原因,曹刿的战术思想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三、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

《爱莲说》可以从文章主旨入手提出问题。“文章怎样描写莲花的?体现了莲花怎样的品质?找出相应的句子。”其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对莲的正面描写,是文章的主体,是重点学习的部分。相应的文章写菊写牡丹的句子也可以找出来,写菊写牡丹是对莲正衬和反衬,是对莲的侧面描写。

第6篇:主问题设计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

(1)紧扣教学目标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计的问题也要对准中心点,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教学的重点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抓重点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而对于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要理性处理,优化,这些问题可能会挤占有限的对话时空,也可能产生冗余信息,干扰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控,将其整合为围绕教学目标并能引发学生探究的“真问题”。

(2)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其认知水平开发其“最近发展区”。问题设计倡导学生将自身的生命体验融入文本解读之中。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真实有效的对话,就要把“悬疑”的视角移到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这边,让设置的问题成为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中介,即问题的切入点既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对接,又属于其认知缺失或空白的区域,引导他们将前在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这就需要对问题结构进行改造,让学生在解读课文时更充分地融入自我,从而开启思路,将自身的感性积累作为教学资源,在整合、提炼文本信息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意义。

2.层次性原则

问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先易后难,注意梯度,要注意问题排列的逻辑联系。问题设计应先易后难,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想像能力。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由文本内容等。根据文本内容,遵循阅读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封闭和开放适度协调,思维聚合与思维发散相得益彰。在问题设置的先后顺序上,要注意问题间的逻辑顺序。

3.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与现实生活背景相关、结构不良的开放性问题,往往更能激起探究欲望和开启思路,这就需要创设开放的对话情境,在引导学生“怎么想”上让问题具有启发性。要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课堂中的问题设计,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4.适量性原则

一篇课文设计多少问题,要根据课文难易因地制宜。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设置的问题数量要适量,要聚焦课程教学目标。问题设置过多,过

杂,学生抓不到要领,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深刻,课堂教学效率就不高。过少,学生思考力度不够,课程资源可能浪费。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熟悉教材,理清思路,明确该提问的问题是什么,设置多少个问题,这样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增强教学效果。

5.创新性原则

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创意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问题设置,能够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二、“导学案”问题设计策略 1.推敲文本,设计问题

(1)深研教材设计问题

问题是课堂的生命,肤浅的问题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教师站在作者的立场上、站在读者的立场上、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认识文本、解读文本,审视文本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点,设计出符合文本精髓的问题展开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尊重主体,引导体验,组织交流,促发提升,使课堂的教与学表现出生命的丰盈。离开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精心设问就成了无水之源,深研教材是精心设问的前提。

(2)多方整合设计问题

问题设计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比较文本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应在整合中提高设计问题的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善于比较设计问题

教师应建立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的坐标,根据同类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或从作品的字词、意境、气势、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积极进行问题的开发与设计。

(4)推敲细节设计问题

教学能否真正有实效,关键就在于对某些局部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求甚解”之处,细细推敲,寻找“精彩点”,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这样的细节可以是文章题目,可以是课文关键句,也可以是典型的行为和语言等。

2.立足学生,设计问题

(1)从“疑惑点”设问

“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抓住学生最可能产生疑惑的“疑惑点”设问,也可在引导学生自己生疑发问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些能帮助学生拨开思维迷雾的问题。

(2)抓“兴奋点”设问

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而且是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自我阅读,特别是珍视学生阅读时的“兴奋点”。从学生阅读的“兴奋点”设置问题,易使学生视老师为知音,极快地融入问题的思考之中,高效地解决问题。

(3)抓“关注点”设问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的关系,他们对文本的关注点和成人不一样,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内心和理解去感悟文字,理解内容,捕捉收获,触摸情感,激活思维,从而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对文本独特的解读。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捕捉学生的“关注点”,围绕“关注点”的设问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主问题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根据教学推进步骤设计主问题

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环节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的。对这些环节做一个梳理,拎出关键环节,大体有这样一个推进步骤:整体感知——局部品味——拓展延伸。我们可以据此设计主问题。

二、依据文体特征设计主问题

文体不同,教学的要求不同,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也不同。主问题可以根据文体特点和教学重点设计,紧扣文体特征设计的主问题,容易抓住文体特征,容易让学生快速把握文体特征,形成解读这类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单元教学重点设计主问题

每个单元都设计有阅读训练要点,根据单元阅读训练要点设计主问题,能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训练走向高效。比如教学《安塞腰鼓》就可紧扣单元阅读训练要点设计有效达读阅读能力训练的主问题。

四、着重文本内容形式设计主问题 1.着重文本内容 问题设置紧扣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简洁醒目而传神,往往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凡是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一般都可作为设计主问题的突破口。

问题设置紧扣关键句:抓住在全文内容或结构上起重点作用的关键句来设计主问题,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把握要点,探求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和选材立意的技巧。

问题设置紧扣文章主旨:任何文章都有主旨,文章所选的材料都是为主旨服务的,作者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材料,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旨。在设计“主问题”时,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主旨角度来设计。

问题设置紧扣人物形象:小说是要塑造人物形象的,抓住了人物形象,也就抓住了文章的脉搏,也就能带动学生对小说进行整体的把握与理解。

2.着重文本形式

问题设置紧扣结构脉络: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问题设置紧扣语言特色: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郡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

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问题设置紧扣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进行主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抓住文章的线索脉络设计主问题。

1、抓住文章的思想内涵之线索设计问题。

文章往往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或表现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或披露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或倾吐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或书写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或吟咏恬淡温馨的居家生活;或高歌患难见真情的美好人性;或悲叹变幻莫测的人生际遇;或描绘博大智慧的自然宇宙;或斥责愚昧短视的浅薄之辈。梳理文章感情脉络,可以把握全文内容。

(二)抓住文章的标题、文眼设计问题。 品味文章,就是“撮其精华,得其精骨。”即揭示文章本质,抓住“文眼”。所谓文眼,是揭示全篇题旨的文字,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成一体的凝光点,在构思中起到艺术聚焦的作用。品读文章,要抓关键发问。

(三)围绕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设计问题。 “学以致用”。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对学生学写作文很有帮助。

(四)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设计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猪瘟体的设计还可以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设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思想,增强人文思想意识。

1、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思路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得以体现。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2、可以从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在戏剧或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赏析是非常重要和的,直接涉及到对戏剧和小说的主题的把握。如果单单问学生某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学生往往难以找到突破口一下子概括出来,要不就是满足于从阅读提示什么的找个现成的词语给人物贴上标签,在学生的头脑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

3、从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一般的文章中总有几句体现重点句子要去理解,从而或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揭示文章的主旨。对这样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整篇文章的解读。这些蕴含着文章深层含义的句子,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4、从把握文章主旨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5、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1.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是紧扣教学重点的捷径。

2.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3.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4.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5.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6.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

这种设计适合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类作品。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4、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为了更好的进行“主问题”设计,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第一:从题目角度,抓住文眼,设计主问题,感知全文

对于有的文章,它的题目对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是这篇文章的文眼,透过题目,你可发现文章的诸多内容与他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所以此时,我们大可在题目上作文章,设计主问题,通过这一主问题的引入带动全文内容的。

第二:从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如果从文章的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 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三:从中心角度,设计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

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教师就可以在这方面设计出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第四:从语言角度,设计主问题,培养语感,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有的生动形象,有的清新自然,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含义深刻,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扣住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紧扣教材重点施问,才能切中肯綮,把握教材要旨。如若巨细不捐,就会隔靴搔痒,抓不住要害而喧宾夺主。教师只有在上课时抓住重点来设问,才能减少设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却是紧扣教学重点的捷径。

二、抓住文章的“两眼”设计主问题

首先,以“题眼”来设计主问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抓住标题,尤其是标题中的关键词(题眼),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

其次,以“文眼”来设计主问题。“文眼”是文章的“窗户”与灵魂,对于有“文眼”的文章,只要慧眼识“窗”,破“窗”而入,设计主问题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文章的关键处设计主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只要把握课文的某些关键处,诸如一个关键词,一个中心句,甚至是一处细节、某条线索,并围绕这些关键处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读书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五、巧借作家的“创作谈”和其他作家的评析设计主问题

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往往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独特的见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7篇:主卧室装修设计说明

主卧室装修设计有哪些要点?主卧室设计理念主要是开心、快乐,有情有爱的空间,其次是跟生活有交流的地方,是放松和享受的空间。装修图库网小编下面就介绍主卧室装修设计主要由哪些要点。

卧室装修设计要点一:床 卧室设计从“床”计议

由于卧室是供人们休憩、睡眠使用的,因此在设计上与其他居室有很多的不同点,只有注意到了这些不同,并依据这些特点进行设计和施工,才能最终得到理想的睡眠空间。在进行住宅的室内设计时,几乎每个空间都有一个“设计重心”。在他看来,卧室的设计可以从床开始,包括装修风格、布局、色彩和装饰,一切都应以床为中心而展开。

主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不同风格的床。传统的卧床一般都是方正的长方形双人床,形式上也不外乎是木制、铁制床架配以弹簧床垫。但从近几年来的卧房设计来看,卧床的设计改变最大。有些人放弃了床架,而直接利用地台摆放床垫。另外,为配合整个居室的设计风格,卧床出现圆形、心形等形状。一些喜欢舒适的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些比较大一点的床。

睡床以一边床头靠墙,两侧留出通道为好。这不仅有利于下床、上床,且使人有着宽敞感,显得空气流通些。定下了床的位置、风格和色彩之后,卧室设计的其余部分也就随之展开。

卧室装修设计要点二:灯 暖色灯光送脉脉温情

卧室的设计最注重私密与舒适,这与其他空间在设计上有所区别的。

室内空间通过光来表现,光能改变空间的个性。虽然有些人会在卧室里做一些非常大胆的尝试,比如会有全黑的色彩和白炽灯,但是那毕竟是少数,温暖色调是卧室灯光设计的主流。

卧室的灯光照明以温馨和暖的黄色为基调。卧室中的普通照明需注意的是灯光要柔和、温馨、有变化,避免采用室内中央的唯一大灯,光线勿太强或过白,因为这种灯光常使卧室内显得呆板没有生气。

如果选用天花板吊灯时,则必须选用有暖色光度的灯具,并配以适当的灯罩,否则悬挂笨重的灯具在天花板上,光线会投射不佳,室内气氛大打折扣。床头上方可嵌筒灯或壁灯,也可在装饰柜中嵌筒灯,使室内更具浪漫舒适的温情。

卧室的灯光应当选用可调节的,因为有些人喜欢在昏暗的灯光下入睡,有些人则会在柔和的灯光下阅读。不同的时候对于灯光的亮度有不同的要求。

卧室装修设计要点三:饰物 巧妙点缀增添情趣

在卧室内巧妙地点缀一些小饰物,不仅可以增添房间的生气,还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气质。所以一些有心的人们可以多花一点时间,为自己的卧室增添一些情趣。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简单的人,不妨使用单色的涂料,这样会使你的卧室更具现代感,墙上只需挂一两张照片或者现代画就已经显得整个卧室非常有格调了。

鲜花、绿叶、插花、干枝都是点缀的佳品,配合家具造型,使其形态和室内环境协调,仍可增加室内气氛给人以超自然的感觉。因为室内绿化可调节温、湿度、净化室内环境,组织空间构成,使室内空间更有生气、有活力,以自然美增强内部环境表现力。所以喜欢绿色植物的朋友不妨挑选一些植物摆放在卧室内,既活泼又生动,又会带给人们以和平安定的感觉。

现在有一种卧室的设计比较流行,就是在床头做一个与床头齐高的小柜子,上面可以放几本喜欢的书,睡觉前可以随手翻阅一下。在柜子的上方做一个小搁板,放一些小小的盆栽植物。一方面很好地利用了床头上方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卧室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卧室装修设计要点四:储物·化妆·休闲 功能多样更便利

伴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卧室除了为人们提供睡眠空间之外,还逐渐增添了储物、化妆和休闲功能。

在卧室中储纳衣物是目前绝大多数家庭的使用要求。如何解决衣服过多储存难的问题?除了可以在卧室摆放几个衣柜之外,还可以利用推拉门在卧室中隔出一个空间,做一个“步入式衣帽间”。如果卧室面积比较小,还可以利用旋转的衣架,来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储纳更多的衣物。此外,一些设计新颖的床底下还有一些储藏的柜子,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下方的空间,能起到很好的储物功能。

第8篇:主教学楼消防设计说明

主教学楼消防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2001年版)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J50116-98 二.工程概述

1.本工程所承担的设计范围包括:总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各种灭火措施、消防联动控制。 2.本工程位于东莞市大岭山东山湖科技园区内,工程所在地市政给水管网压力能满足室外消防要求。

3.本工程总高均小于24m,外廊式结构,大教室楼5层,中教室楼5层,局部沿山体跌级一层半;外语楼、计算中心楼均为5层,局部跌级一层半;教研室楼高4层,局部跌级一层半。所加建筑通过6m宽外廊连接成一整体并通过本连廊与北面实验楼群相连,其总面积约60090m2。 三.建筑设计 1.总平面设计

a.用地位于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用地西侧弧形山体上,校区主干路穿越建筑群,把大教室区与其他部分相隔,大教室与其他部分在三层以上设6m宽过街连廊与东侧部分相连,过街楼与地面净高为8m,不影响消防及其他大型车辆运行。

b.沿山体建筑沿弧线发射状布置,利用弧状疏散广场疏散人流,广场宽约18m,消防车辆可以畅通无阻。东侧山体底部沿湖边设4m小路,与教学楼相邻,利用疏散人员。

c.建筑周边均为绿地,无其他阻碍消防扑救的建筑物、构筑物。

2.建筑及结构部分

本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耐火等级为一级,其极限及燃烧性能按GBJ16-87(2001年版)执行。所有间隔、防火墙、防火门窗、管井分隔均按规范要求设计。 3.防火分区

a.本工程防火分区面积严格按GBJ16-87(2001年版)5.1.1执行。本教学楼群总面积约6万m2,平均层数为5层,每层平均面积约12000 m2,根据疏散要求与分区面积要求,把大教室,局部中教室区与连廊分为三个防火分区,而每幢发射状布置之教学楼每层一个分区。 a.*大教室区靠北侧三个教室及疏散联系廊为一防火区,面积小于2500m2;

*大教室南侧三个大教室与环路以东两个中教室及部分联系廊为一个防火区,面积小于2500m2; *其他联系廊为一防火区,面积小于2500m2;

*每幢教学楼每一自然层为一防火区,与联系廊通过特级防火卷闸分隔。 4.安全疏散

a.大教室北侧防火分区人员数为280×3=840人,疏散楼梯4个,每边楼梯段宽2.2m,总宽8.8m。

b.大教室南侧及中教室西侧防火分区人员数为280×3+150×2=1140,疏散楼梯6个,总宽13.2m。其余各教室每层总人员数均小于440人,故疏散宽度及长度符合要求。 四. 消火栓给水系统

新校区设消防水泵房,统一设置全自动气压消防给水装置。消防供水量45L/s,其中15L/s为最大一栋建筑室内消火栓用水,30L/s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气压给水设备扬程按满足单体建筑最不利点消火栓充实水柱10m计算,为0.7MPa。校区消防给水加压管管径为DN200。 室外消火栓用水量30L/s,由市政自来水直接供给。校区设环状管网,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各建筑单体水泵接合器距室外消火栓15~40m。校区最高建筑上设18m3水箱一只,供给全校10分钟消防水量。

本工程各建筑单体高度均不超过24m,故均按多层建筑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后勤楼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10L/s,其余单体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均为15L/s。

室内消火栓布置保证室内任一点有两股水柱扑救,水枪充实水柱不小于10m。采用国标消防柜(99S202-15)(型号SG24D652-J),内置DN65消火栓,Ф19水枪,25m长衬胶水带。并同时配置2具3Kg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图书馆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为中II危险级。

信息中心主机房和UPS房、图书馆柴油发电机房及特藏室采用七氟丙烷气体灭火。 图书馆报告厅高度大于8m,采用ZSD系统智能灭火装置灭火。

室内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和智能灭火系统采用热浸镀锌钢管,丝扣或卡箍式连接。 气体灭火装置采用内外镀锌无缝钢管,法兰式连接。 五.火灾自动报警及其联动控制 1.所有消防设备由双电源供电,备用电源由自备发电机供给。 2.按规范设置事故火灾照明。 六.空调通风防火措施

1.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但接触腐蚀性介质的风管和柔性接头,采用难燃烧材料制作。 公共建筑的厨房、浴室、厕所的机械或自然垂直排风管道,设有防止回流设施。 2.风管和设备的保温材料、消声材料及其粘结剂,采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

3.通风管道尽量不穿过防火墙和非燃烧体楼板等防火分隔物。如必须穿过时,在穿过处设防火阀。穿过防火墙两侧各2m范围内的风管保温材料采用非燃烧材料,穿过处的空隙应用非燃烧材料填塞。 4.下列情况之一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送、回风管,设防火阀: a.送、回风总管穿过机房的隔墙和楼板处;

b.通过贵重设备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的送、回风管道; c.每层送、回风水平风管与垂直总管的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

第9篇:《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缘由】:《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以其构思剪裁精巧出众,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而为广大学者所研究。1956年,《孔乙己》第一次被收录到中学语文教材中,至此以后,它就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热门篇目。然而,看似这样一篇经典短篇小说,一线教师却普遍觉得“难教”,问题出在哪?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提问,老师的提问没有发挥好启发、引导学生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理解问题的浅表化,使得教师的课堂成效大打折扣。1993年3月,余映潮老师在对上海市特级教师徐振维《<白毛女> 选场》作教例评析中首次提出“主问题”设计的概念。所谓“主问题”设计,即“‘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1]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为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拟从叙述视角出发,对《孔乙己》教学作出如下设计。

【设计展开】: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的叙述视角

(二)认识孔乙己的艺术形象

二、教学重点

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三、教学难点

体会“我”对孔乙己态度的前后变化

四、学习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曾经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引入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本文的叙述者是谁?从文中找出依据并用横线划出。

明确:二十年后的“我”。

1.追忆的标志性语言:“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所以至今还记得”,“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等等。

2.关于孔乙己动作、神态的假想:“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问题2:二十年后的“我”叙述了几件事情?找出所在段落并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1)孔乙己对“窃”书还是“偷”书的争辩。(第四段)

(2)孔乙己教十二岁的“我”写字。(第七段)

(3)孔乙己给儿童发茴香豆。(第八段)

(4)孔乙己偷丁举人家书被打折腿。(第十段)

(5)孔乙己最后一次在酒店喝酒。(第十一段)

问题3:二十年后的“我”是怎样叙述这五件事?下面我们分别研究。

(1)定位第四段:叙述的第一件事情,细读并回答问题:

①酒客看到孔乙己的伤疤,说他是偷书造成的,此时,孔乙己的神态、语言,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强调身份意识;迂腐、死要面子。

②孔乙己偷书的确是坏习惯,那在酒店中,孔乙己的品行在“我”眼里又如何?

明确:品行好,不欠钱。

(2)定位第七段:叙述的第二件事情,这里是“我”与孔乙己的第一次交锋。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孔乙己的表现 十二岁的“我”的反应 性格分析

“你读过书么?” 略点头

孔乙己:对晚辈的关照、真诚、爱炫耀

十二岁的“我”:无知、势利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心理: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外显:回过脸,不理会。

等许久,恳切,“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极高兴,长指甲敲着柜台,“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写字,见我不热心,叹气,极惋惜。

(3)定位第八段:叙述的第三件事情,细读该段并回答问题。

①孔乙己用手“罩”茴香豆这一动作(老师模仿该动作,再做“捂”的动作),“罩”字能否换成“捂”,简要说明。

明确:不能,前者能看见豆,后者看不到,“罩”能表现孔乙己的童趣。

②孔乙己弯下腰和直起身说的话是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前者是普通人说的口语,后者是读书人说的书面语,反映科举对人毒害深。

(4)定位第十段:叙述的第四件事情,细读并回答问题。

①同为读书人,为什么丁举人可以打孔乙己?

明确:两种读书人地位悬殊,通过对比,反映了当时民国时期本该是法治社会,丁举人却目无法纪,用礼教代替法,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

②孔乙己的此次遭遇是通过酒客的口来说的,能否通过掌柜的口说?为什么?

明确:孔乙己的遭遇有偶然性,照应“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对其遭遇作了交代。

定位第十一段:叙述的第五件事情,这是“我”与孔乙己的第二次交锋,细读并回答问题。

①开头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明确:秋天具有萧瑟、凋零的感觉,为孔乙己的悲剧创造氛围。

②在第一组对话中,“我”眼中孔乙己的形象发生变化没有?

明确:“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③在第二组对话中,掌柜提到欠酒钱,此时孔乙己的回应是什么?提到偷东西呢?从中又能看出什么?

明确:承认欠钱,表现人品好的另一处;同时用行动争面子,极力维护人格尊严。“不十分分辩”“不要取笑”“低声说”„„看出孔乙己无力回应,并含有哀求意味。

④“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此时“我”的态度如何?

明确:同情。

问题4:二十年的“我”除了写与孔乙己相关的事,文中有整整一段不是写的他,而是“我”,哪一段?为什么?

明确:第二段。从中可以看出,小伙计地位低下,在与掌柜、酒客的关系上,与孔乙己的处境有些相似。所以,小伙计在生活和心境上的单调无聊,为下文更细致地观察孔乙己做了铺垫。虽然小伙计曾附和着笑,但与其他人有区别,他以一种带着某种孤独感和压抑感的人物角色出现在故事中。

问题5:二十年后的“我”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二十年后的“我”既冷眼“看”了酒客、掌柜怎样“看”孔乙己,也冷眼“看”了小伙计怎样“看”掌柜、酒客与孔乙己,他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俯瞰所有人,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孔乙己的故事”和小伙计的“叙述”。他与他们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而且态度是双重否定和嘲讽。

问题6: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们有没有体会到二十年后的“我”前后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简要说明。

明确:有,根据文本,他对孔乙己的态度由一个从旁观者的“客观与冷漠”到“附和着笑”参与故事,被同化再到“同情”,然后是“自省”的过程。成年“我”与故事本身存在着二十年的时间差距,这使反省成为一种可能。

问题7:学完整篇课文,你们觉得在“我”的眼中,孔乙己死了吗?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明确:“我”认为已过去20年,孔乙己大约是死了,这是一种猜测,然而这种猜测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就是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惨状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让他活下去的,暗示小伙计复杂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一)鲁迅的《祝福》与这篇文章的叙述相似但又不同,请大家试作比较。

(二)以“孔乙己的悲喜人生”为题,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则随笔。

【设计反思】:学习本篇小说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叙述笔法,设计中以7个问题为主导,每个问题下都暗含人物发生的事件、人物间的关系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逐层分析体会,在理清人物关系的同时,总结出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其他人物的特征和当时整个社会的特征。

注释:

[1]余映潮.对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 .河南教育,2008,(3).

(史卓霞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上一篇:策划方案例子下一篇:小学作文写作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