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经济繁荣pdf

2022-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探索经济繁荣pdf

发展富民产业,繁荣村镇经济

发展富民产业

繁荣村镇经济

中共株洲县委书记 汤立斌

村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村镇经济,就是要从传统模式中转变过来,走产业化的道路,切实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民致富。

一、 强化产业发展理念

产业建设是发展村镇经济的抓手,是顺应市场规律、有效整合生产要素的平台。只有依托产业建设,才能不断提升村镇经济内生动力。

1、产业是富民的载体。苏北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是带动老百姓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牧产品种养加工产业,虽然对财政贡献有限,但能迅速带动百姓致富。特别是村镇经济大部分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增收渠道广,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发展,致富一方百姓。只有通过深入抓村镇经济,让广大农民融入产业体系,参与产业分工,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百姓富、民心安、基层稳。

2、产业是发展的动力。浙江台州、温州这些地方,村镇经济做得非常好,占县域经济总量的50%,而且都特色鲜明。株洲县有丰富的农林资源,产业基础较好,但是长期以来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农业大而不强,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只有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 1

业产业化,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村镇经济培育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3、产业是统筹的支点。株洲县是农业大县,农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县委提出建设工业主导战略,不是不发展农业,而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带动,在更高层面加强农业,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就要从村镇产业建设入手,培育市场开发农村,引导生产要素投向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农村,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

二、突出产业发展特色

发展产业,必须立足县域资源禀赋,顺应市场规律,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要求,突出产业特色,增加产业效益。

1、规划引领。各村镇要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借鉴江浙等先进发达地区经验,以市场为导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开发潜在产业,形成初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发展格局。要聘请专业团队加强产业规划,尤其是要集中力量打造几个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主导产业。朱亭、龙潭、龙凤等南部乡镇要发挥现有的油茶、竹木、蕨菜、辣椒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 2

品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渌口、洲坪等城郊乡镇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城市居民体验休闲。淦田、朱亭、堂市等乡镇,要依托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规划具有自身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

2、规模支撑。现代农业的本质是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以此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增加效益。分散经营,缺乏技术、经验、资本支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市场效应。要面向市场整合资源,对产业相同、水系相连、道路相通的村镇,要同步规划,整体开发,培育各种特色的专业村、专业片和专业带,以此扩大产业规模,放大产业优势。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加工专用基地,建立稳固的产销对接、村企合作关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增值增效增收。

3、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最大推手是项目。要切实增强项目意识,树立招大商的意识,着力引进大的投资商。一方面,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走农户+基地的农业发展路子,改变没有品牌,不上规模的现状。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创新方法,突出重点,主攻产业集群项目的招商引资,以优质资源带动相关项目配套招商,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善于“无中生有”、敢为人先,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形成特色产业,都要大胆想、积极试,着力包装、策划、引进开发一批好项目、大项目。

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产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有坚实的基础来支撑,良好的服务来推动,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来保障。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投资渠道,抓好农田水利配套建设、农村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特别是集中开展水库除险加固、渠系改造、山塘清淤扩容,用2—3年时间基本解决水利建设的遗留问题,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建设大通道、发展大产业”的要求,开展交通网络建设大会战,加快建设出境公路、乡际公路、旅游公路、通村公路,全面改善村镇交通基础条件。加强城镇体系建设。按照株洲市区标准,规划建设县城老城区、湾塘工业区、伏波生态区、东湖生态区、南洲新区等五大板块,加速与株洲市区无缝对接,提升县城产业集聚和承载能力。重视小城镇建设,以各中心村镇为节点,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镇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

2、加强服务能力建设。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引导土地有序向经营大户集中。要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各种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要按照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金融、科技、信息等服务,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营大户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抓好农民培训和素质教育,提高农民 4

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三农”工作的基础,也是繁荣村镇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基层组织要强化服务职能,把主要精力用到服务发展上来,切实帮助农民搞好生产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销售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产业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干部特别是村支两委干部要增强凝聚力、号召力和带动力,把带动村民致富作为统揽全局工作的重要抓手,让群众看到希望、学到榜样、尝到甜头。同时,要依托政风民风双轮驱动,抓政风、淳民风,激发农民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水平,为繁荣村镇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第2篇: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区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河南省商丘市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在重要为止,才去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位置,抓好国家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机遇,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通过强化政策扶持、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8年,商丘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17亿斤,占全省的1/10倍。在今年的大灾之年,夏粮仍实现了丰收,总产81.4亿斤,增长7.1%;单产970斤,增长6.2%,均创历史新高。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针对水资源缺乏、旱涝灾害频繁的实际,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重点,大力实施防洪除涝、井灌、灌区、井井通电、农村饮水安全等“五大工程”,努力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特别是大力实施井井通电工程,实现机井电灌化,探索出一条平原地区解决“浇地难、用电难、电价贵”问题的成功路子,把昔日的盐碱地改造成为旱涝产田。二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大对低洼易涝田、沙徒弟的改造力度,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大县进行中低产田改造,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综合治

理。截至目前,已将317余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稳产田,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2%。三是努力改善农业生态。实施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生态廊道、村镇绿化等生态工程,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目前,全市农田林网间作控制率达到96%以上,村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大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意识大力推进规模化。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重点发展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已建成现代农业种植小区80个,总规模达到100万亩。规模化生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原值分别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位。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化。把推进农历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已建成优质小麦基地60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20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100万亩,建成各种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81个。三是大力推进组织化。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458家。这些合作经济组织,着力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政府部门“包”不了、单个农户办不了的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的生产组织起来,为分散的农户提供农资、技术、资金、信息服务等,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高度重视推进科技兴农。一是培养新型农民。依托职业技术院校和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业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培养使用人才和创业典型,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二是推广优良品种。在种植方面,优质专用小麦占夏粮总面积的95%以上,优质棉达到94%以上,优质果品占果树总面积的73%;在养殖方面,健全畜禽品种改良体系,牛、猪、羊、鸡的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三是加速成果转化。创办农村技术示范园31个、科技示范乡镇28个、科技培训示范基地12个,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完善科技体系。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生产基地,建立“科技专家+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科技合作社、。

第3篇:加快绿色繁荣进程 发展山区生态经济

张树林

2010年第6期 ——生态建设

英山作为一个贫困山区县,生态是规模最大、特色最优、潜力最强的资源。加快绿色繁荣进程,发展山区生态经济,既是英山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英山扬长避短、谋求后发优势的战略选择。

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结构多元的生态农业

英山山水资源丰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优势在山,希望在山。为此,我们积极克服狭隘的资源观念和传统的农业观念的制约,坚持把山水当做耕地来种,把“绿色”当做资产来经营,着力在开发利用绿色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上下功夫。

一是调整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按照区域布局和产业分工的原理,走出“别人种什么就学什么”,“短期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被动性和适应性调整老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的茶、桑、栗、药等四大产业,着力构建支撑农民增收的绿色支柱产业。全县绿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60.8万亩,农村实现了“人均1亩经济园、户均2亩经济林、农民年均绿色产业收入过3000元”的目标。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6%来自绿色产业。为构建“一县一特”的特色经济,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中国茶叶大县”目标,按照“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茶叶抓质效”的思路,狠抓茶叶产业化经营,茶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县茶园面积达19.2万亩,年产干茶2.65万吨,茶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38.6%。英山已成为“中国茶叶之乡”和“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同时,依托丰富的草饲料和洁净的水源,大力发展畜牧、家禽、水产等产业,不断优化绿色农业内部结构,全县初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结构多元、规模发展”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推广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标准化施肥、标准化使用农药和有机茶清洁化生产、中药材GAP标准化种植、绿色畜禽养殖等农业生产技术进村入户、下田入地;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整顿,严格控制违禁农药、饲料、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入生产环节,确保农副产品的品质;着力打造“英山云雾”有机茶、“大别山道地中药材”、“天堂山野菜”、“梦丝家真丝制品”等绿色农产品品牌,依靠品牌提升农副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是涵养水源,建设绿色屏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积极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综合整治山水资源,推进农业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相互协调发展,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良好基础。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9.4%,水土保持率达到87%。

以“少污染、低消耗、高效益”为取向,大力发展科技环保的生态工业

英山作为欠发达地区,“工业腿短”问题十分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市场主体不多不强、工业企业“两头(原料、市场)在外”、产业链条短、传统机械工业比重大、工业与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低。为此,我们坚持以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科技开发为重点,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大力发展“少污染、低耗能、高效益”的绿色环保工业。 一是突出特色兴工。立足茶、桑、栗、药等特色产业和丰富的竹木等山林资源,大力发展涉农工业和近农工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丝绸纺织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业,推进农副产品系列化开发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培植了绿屏茶业、绿羽茶业、梦丝家丝绸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资源型、加工型企业。

二是强化招商兴工。依托丰富的绿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项目。树立理性招商的理念,在招商项目的选择上坚持做到“四个不引”,即对于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严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属于淘汰落后设备、工艺的项目以及影响公共安全、损害群众利益的项目等一律不引进,有效提高了招商引资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几年来,怡莲阳光丝绸纺织、金新龙药业、北京同仁堂药业、天福茶业等一批投资过5000万元的科技型、环保型项目先后落户英山。

三是实施品牌兴工。落实以奖代补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加强标准化管理,申请国家质量认证,建立全员、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着力打造省级和国家级精品名牌,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县已成功创建1个“中国名牌产品”(即“梦丝家”牌蚕丝被),5个“湖北名牌产品”(即“雪屏牌”英山云雾茶、“耀明牌”玻纤布、“诚信阳光”丝棉被、“雍华”丝棉被、“固力发”五金工具),拥有省级以上品牌绝对数量居黄冈市各县市之首。

四是狠抓改革兴工。坚持以“三改一培育”为重点,在推进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的民营化改制的同时,引进节能型、环保型高新技术改造嫁接传统工业,使企业实现降耗目标,达到环保标准。先后关停改造了造纸厂、石材加工厂等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资源的企业。

以“保护与开发并重”为主线,大力发展前景广阔的生态旅游 英山地处大别山南麓,植被丰富、山川秀美,生态优越、空气清新,自然景观奇特,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名山(大别山主峰)、名泉(地热温泉)、名人(毕升)、名产(茶叶、丝绸、板栗、山野菜),还曾是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中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之一,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十分广阔。为此,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大别山生态旅游名县”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配合、城乡联动”的原则,大办旅游、办大旅游,不断加快壮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是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重新修编全县旅游资源整体开发规划和景区详规,推进旅游资源有序开发,有效遏制了“滥开乱炸、乱建乱搭、乱砍滥伐”等破坏旅游资源、损害景区形象的行为。

二是开展旅游“三创”活动。积极开展创“湖北旅游强县”、创4A级旅游景区、创旅游名镇名村活动。大别山主峰风景区、桃花冲风景区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目前正在加紧进行4A级景区创建工作,有望今年通过国家评审验收;乌云山村、吴家山村已成为全省旅游名村,其中乌云山村被评为“全国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全县农家乐、渔家乐达216家。

三是着力推进旅游招商开发。依托山水资源,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目前,投资过2亿元、按5A级标准设计的温泉度假村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投资过亿元的天福茶叶项目和投资3000多万元的大别山主峰索道项目即将动工建设。

四是大力宣传推介旅游项目。围绕提升旅游品位,先后推出了“双休假日游、冬令夏令游、休闲避暑游、民俗风情游、洞穴漂流游、农业观光游”等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登主峰、游河谷、漂涧溪、浴温泉、品香茗、听民歌”的旅游格局。■ (作者系英山县人民政府县长)

第4篇:繁荣民间文艺事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民间文艺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大众艺术。它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戏曲、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等。它根植于生活,流传于民间,繁衍与口耳相传之中,是一切文艺的根须。在知识经济时代,民间文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对经济发展的能动效值引起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找文章到--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民间文艺的特征决定着其能动效值。

民间文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存的基本特征。

(一)群众性。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特性,这是民间文艺最显著的特点。民间文艺的创作者与欣赏者是人民大众,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都是人民群众最真实的反映,对经济生活、最直接、最生动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二)立体性。民间文艺的存在形式是立体的,并且在立体的环境中活动,在实际生活中有多种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是一种实用艺术。在表现方式上又有综合性的一面,并且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流派。

(三)集体性。民间文艺产生于生产劳动之中,以口耳相传为承传载体,无论其产生的源头,还是流传形式,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过无数人的加工,无数代的完善而形成的艺术形式。

(四)直接人民性。这是民间文艺在内容上的特点。直接人民性的含义主要是:民间文艺是人民群众创作和欣赏的人民自己的文艺,它直接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表现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民间文艺的人民性比作家艺术家创作中所表现的人民性更加直接。

(五)传统性。民间文艺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传统特征。民间文艺是人民群众(包括艺人)在生活中创造、流传、发展而成的。民间文艺的传统艺术特点和它的口头性有密切的关系。口头性决定了民间文艺的一系列艺术特点。① 语言风格的口语化,通俗易懂,明白晓畅。② 深入浅出。③ 结构是活而单纯,好听好记。④ 语言琅琅上口,富于音乐性。⑤ 民间文学的风格,富于地方性的民族特色。

二、繁荣民间文艺的时代价值。

(一)实用价值:民间文艺是人民群众劳动斗争的工具与武器,也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从远古开始,民间文艺就在劳动中起重大的作用。在最原始的采集经济时代,劳动呼号成为人类劳动的一种重要号角,咒语和神话产生的精神力量成为人类战胜自然的重要帮手。

(二)科学价值:从哲学上来看,民间文艺反映了人民群众各个时代的世界观,要了解人类的原始思维,不了解原始歌谣与神话是不行的,关于原始思维的专著就大量引用神话资料作为主要依据。从政治学方面来看,民间文艺表现人民的生活情绪最及时,最真切。古代就有采风官,广泛采集各地民间文学以了解会动态。从心理学方面看,民间文艺反映了人民的心理活动,同时,民间文艺的创作和流传也是研究文艺心理学的记忆、遗忘、想象等心理现象的重要资料。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上看,民间文艺的科学价值更加突出。马克思说过:“古代歌谣是远古日尔曼人的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此外,民间文艺对研究语言学、音韵学、方言学、修辞学都是很重要的活材料,对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也十分有用。

(三)艺术价值。民间文艺最具群众性,民族性,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广大的不识字的劳动群众不但是民间文艺的创造者,也是文的欣赏者,体现出民间文艺最朴质的艺术价值性。在群众性、普及性上,民间文艺超过一切其他文艺。从艺术质量上看,尽管大多数民间文艺作品是比较粗糙的,但也有不少玉润珠圆的珍品,像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其艺术概括力和艺术感挚力,一直被人民推崇,故事流传两千多年,始终受到人民的喜爱。所以高尔基说:“最深刻、最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是民间创作,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所创造的”,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四)借鉴价值。人民音乐家聂耳,自觉地学习与借鉴民间文艺的,创造性地运用民歌素材去表现强烈的激情,反映伟大的时代。冼星海对此更有很深刻的认识,抗战前期他在延安所写的《为什么要研究民歌》一文中说:“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最丰富的源泉”,“民歌是一个民族语言艺术的最高表现。”所以,“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在舞蹈艺术上,民间舞蹈的艺术借鉴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先生开始也是学芭蕾舞的,为了舞蹈的民谣化,很注意学习民间舞蹈。他曾说:“民间传统舞蹈保存了朴素单纯的特点,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愿望,抒发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这对创造民族化的新舞蹈是不可缺少的。

民间美术对专业画家的借鉴价值也同样为此。著名画家徐悲鸿对民间艺术就很重视,他的画从民间年画、壁画艺术中就借鉴了许多东西。

第5篇:三线城市经济型酒店下一个繁荣市场

经济型酒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一贯跟随中央城镇化的发展不断变革增长,经历了前几年大城市迅速崛起热潮的衰退,经济型酒店在一线城市发展的黄金10年已经不复存在。在新型城镇化开启之后,三线城市作为城镇化化的区域中心,必将迎来经济型酒店新的增长热潮,三线城市将成为经济型酒店下一个繁荣的市场。

早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就已经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意味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转移中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样以为这市场需要更多相应的配套设施服务。经济型酒店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连锁酒店更是一种趋势。一二线爆满的经济型、商务型酒店连锁已经慢慢着手转型,要么转向中高端,要么改变品牌进军三线城市,这些也足以说明各大酒店加盟战略正在逐步调整。

其次,一二线城市租金成本,人力成本,消耗成本都是制约酒店快速回本的主要障碍,如果新开酒店不能保证一定的入住率的话,酒店在短时间内很难收回成本,不少酒店出现亏损状况,行业的竞争使得不少酒店在大城市已经很难生存下去。相比而言的三线城市市场还未能达到饱和状态,尤其是规范化的经济商务型酒店。这也是发展酒店加盟的良好契机。瞅准眼光的尚客优快捷酒店已经在三线城市开花结果,分店跃居中国连锁酒店第6,得到可观的利益。

其实酒店加盟看重的不仅仅在于酒店的商业模式,更在于这种商业模式是否符合酒店所在城市区域,只有因地制宜,并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盈利,在短时间内回本。

在酒店加盟的道路上,三线城市将是一个发展契机,未来必定会在三线城市市场上成就一大批著名连锁酒店品牌,而尚客优快捷酒店在未来发展中也必定会抢占先机,占领三线城市连锁酒店发展的高地。

第6篇:广东茂名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省农业厅厅长谢悦新到市调研,罗荫国会见调研组一行,邓海光陪同调研

省农业厅厅长谢悦新、副厅长蔡汉雄一行五人专程到茂名调研,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罗荫国会见了调研组一行,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邓海光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两天来,谢悦新一行深入市茂南、高州、电白等地,调研粮食和冬种生产及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每到一处,调研组都仔细地了解农业生产基地和企业的情况,在电白县正绿菜业有限公司水东芥菜生产基地,谢悦新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销售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建议要抓住水东芥菜的品牌效应,加快扩大发展,特别是抓住每年7?8月蔬菜少的季节,解决好技术问题,争取多上市,提高效益。在高州市曹江镇鲜淮山生产基地,谢悦新兴致勃勃地登上民居楼房,鸟瞰万亩鲜淮山生产基地,对曹江镇鲜淮山生产基地农民建立“种植挖穴队、采收队和购销专业户”服务组织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创出的新经验,使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更高,产品更受市场欢迎。在茂南区,金信米业是一家经营大米加工、粮食和饲料批发的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2006年公司产值5.25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0多万户,公司准备进一步扩大加工能力,增加加工品种,建设华南现代农业优质稻科技创新中心。谢悦新了解企业下一步发展后指出,粮食生产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企业自身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平衡了农业生态,因为粮食是最好的轮作物,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的粮食产品。高州市沙田镇乐山村委会乐山大垌、电白县麻岗镇海棠村分别是2006年度的省人大农田水利建设议案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两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谢悦新实地视察了两个项目的建设情况,并要求当地党委、政府要继续将项目区的水利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益,充分利用水资源,根据市场需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效益更高、市场效益更好的农产品。谢悦新一行还分别到了茂南区鳌头镇飞马村冬种圆椒示范片、高州市泗水镇六匝村冬种北运菜基地、茂名市长兴食品有限公司等调研。

今年来,市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个中心,积极开展粮食和冬种生产工作,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提高,200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15.71万亩,同比增加21.71万亩,预计总产169.87万吨。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不断发展,全市蔬菜、花生、水果面积分别同比增加,水果总产值预计4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近18亿元。农业装备能力提高,2006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省级项目规划建设渠道完成45279.1米,占工程量的85.8%;2007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省级项目规划建设渠道已完成25596.6米,占工程量的92%。这些项目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市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谢悦新对茂名的农业给予了肯定,他说,茂名是省农业大市,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不仅土地产出率远远高于全国乃至全省水平,而且在生产实践中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很值得全省推广学习。“三农问题”是全党重中之重的工作,茂名要进一步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畅通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繁荣农村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也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积累新鲜经验。

上一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下一篇:伊索寓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