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地道战有感

2022-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看地道战有感

参观地道战有感

参观地道战

今年清明节假期,我和爸爸去了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真正的地道,所以特别激动、兴奋。

我们一下车,“地道战景区”这五个大字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地道战之歌传入我的耳中。

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参观。哇!好大的展厅,里面人山人海。环顾四周,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展厅,墙上挂着解放前人们生活图片。两边各有一排玻璃展柜。里面有冉庄地道战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介绍、遗物„„

我们进了冉庄真正的地道。这个地道高大概一米八,宽约一米。墙面凹凸不平,摸上去湿湿的。地道里很黑,只有几盏微弱的小灯。往脚下一看,有块黄色的小木板,导游告诉我们:“这是陷阱,是专门为敌人准备的。”再往前走了一段,我们看见了一条岔路,一条通向外面,一条是死路。我们跟着导游走出了地道。

一出地道,就看见一棵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树,树上挂着一座古老的铜钟。这座钟是提醒村民敌人来了,赶快进地道躲起来。

我们幸福的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

第2篇:观《地道战》有感

龚** 在繁多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影片中,存在着一颗发光点,它就是《地道战》。《地道战》是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道战》。观看地道战之前,我是好奇的,究竟是怎样一部影片才能成为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观看《地道战》之后,我是震撼的,令我为之震撼的不只是电影情节的逼真,还有智勇双全的高传宝、忠诚的老钟叔以及英勇无畏的战士们的智慧。

1942年到1944年中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民由于兵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开始往里进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对于冀中人民没有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

一、携手并肩地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所谓地道战,就是把家中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有一次,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忠诚的老钟叔令我十分感动。

《地道战》拍摄于1966年,特定的历史年代使其被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在影片里,深刻、成功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的本色。在外族入侵之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并不只是一味地忍受苦难,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在一起,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地道战,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不仅保卫了家园,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向共同团结一体反法西斯的各国人民展现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增强了世界人民反抗入侵的信心,更是凸显了中国人的本色。

通过观看《地道战》,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们要学习高家庄人民那种爱国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作风。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能作的就是好好学习,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把口头的爱国化为实际上的行动。

第3篇:观《地道战》有感

《地道战》是我最早接触过的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之一,它生动形象的还原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华北平原这样无坚可守的困境下,奇迹般的创造了地道作战的战斗方式,成功的阻击了日本侵略者。

地道战从最初单一的躲藏,经过不断探索逐渐演变成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能够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斗争之中,在绝境之下,坚持抗战,并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化劣势为优势,在战斗中不断进步,成功抗击敌人。

地道战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面对残酷侵略却依然不屈不饶顽强拼搏的真实写照,它触动了我们每一代人的心,使我们铭记先烈,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历史,能让我们明辨是非,提醒我们珍惜现在,鞭策我们不断发展。因为只要落后就会挨打。只有一个富强的国家,才能保护它的子民不受侵犯。我们应铭记历史,从个人做起,不断学习,不断发展创新,完善自我,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毕生精力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岑加鑫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五日

第4篇:读《地道战》有感

莒县第四实验小学 五年级一班 王昕

指导教师:李庆彬

去年9月3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时,爸爸送给了我一本《地道战》。他告诉我这种书叫小人书,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的书了。于是我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这本小人书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我冀中人民通过挖地道开展游击战来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真实场景: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为了防止敌人对地道的破坏,冀中抗日军民不断对地道进行改进: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他们把洞口巧妙隐藏起来;为使敌人不敢轻易进入地道,他们在入口设置陷阱、埋设地雷等;为防止敌人的水、火、毒气的进攻,在洞内设有卡口和防水、防火门。使地道成为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把地道从单一的躲藏变为能躲能打、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地道战的开展对反“扫荡”斗争起了重大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小人书,最让我钦佩的是冀中人民的聪明智慧,他们没有被装备精良的敌人吓倒,在各种不利因素下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地道躲避敌人的打击,在地道受到破坏以后及时改进地道,特别是书上提到的抗日军民在地道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战术最让我感到无比自豪。

同时我又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多少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我们现在这么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努力让祖国变得更加富强!

第5篇:观《地道战》有感

抗日战争中,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该片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遭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充满机趣的细节构思和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第6篇:观地道战有感

《地道战》观后感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当电影里传来坚定、雄壮的旋律,我心中不禁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

《地道战》这部影片讲述了1942~1944年间,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进行“大扫荡”,冀中人民团结一心,利用结合了冀中人民智慧与力量的地道战来消灭日本侵略军的故事。面对日本侵略军“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毫不畏惧,利用百里长的地道和冀中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力量,把鬼子打得惊慌逃窜、片甲不留。

小小的屏幕牵动着我的心,时而激动紧张、时而放松开怀。印象最深刻的是冀中人民用墙上的小眼儿左打一枪,右放一炮,鬼子们在十字路口窜来跑去,我们捧腹大笑。此刻,我恨不得钻进屏幕,亲手扛起枪,把鬼子打个稀巴烂!百里的地道蜿蜒曲折,埋伏着的神兵充满了智慧。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机智勇猛,赢得胜利?是他们必胜的信心,是他们机智的头脑,是他们团结的力量。虽然他们没有高科技的武器,但他们有最“聪明” 的“土”办法——地道。他们有共同的民族魂——爱国情。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会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不屈奋斗;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和残忍,只要团结坚持就一定能胜利!

《地道战》给我们的精神是永远不能磨灭的,让我们共同来铭记吧!

上一篇:现代中式建筑风格特点下一篇:景物描写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