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的地道战评课稿

2022-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冀中的地道战评课稿

溶液的形成 评课稿

本节课的主题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教学中老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多媒体将微观的化学反应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模式教学,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载体。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教学中以“问题—实验探究—结论—应用”为结构,有利于学生知识、方法的全面提升。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多媒体与实验探究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能力又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反应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第2篇:《昆明的雨》评课稿

凯芸老师执教的《昆明的雨》一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清晰、流畅,以“温暖、好玩、凡人小事”三个关键词贯穿整节课,为后文各个环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建议:

1、对于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再精细化一些,更易于学生理解,没必要老师多次重复,更影响学生的思考。

2、在指导朗读环节,可以让学生多次试读、联系上下文读,只读某一句而且还得带着既定的感情,似乎有些不合适,而且本文的两个?句,或是疑惑或是难以置信,都不是孤零零的感受,而必须和前后文联系在一起,只有读了前文学生们才会明白作者为什么会吃惊,为什么又会不可思议。当学生们了解了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之后,读出情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而老师再指定他,让他带着某种情感去读似乎就多余了。

3、面对这样一篇美文,老师如果能更声情并茂一些,我想效果应该会更好。

第3篇:《秋天的雨》评课稿

耿集中心小学

梅华兵

听了钟兴玉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感到课堂上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钟老师备课的精心,课堂驾驭能力的娴熟。下面把我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秋雨作为全文的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由于《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钟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使他们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这节课最出彩的地方。

课堂重点评析了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秋天的色彩部分,以“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个优美的句子为研读文本,让学生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以情助读。教师注重了对学生读的指导,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在这节课中,钟老师正是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课前的读写秋天的词语,有课上的读生字词、读多音字、读带有轻声的词语,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读,又有部分课文的朗读,更有详细讲第二段时的一句一句的细读,学生的练读、配乐读,带动作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景色美。

其次,教学的重点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处理得艺术而有匠心。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拟人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高度精炼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钟老师顺势而导,突破了难点。钟老师还在和学生亲切的交流中发现学生理解上的误区,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把语文的教学真正的落到了实处。

再者,钟老师紧紧地抓住文本,让学生从语句中感受到秋天的美,让学生品味语音文字的同时,适时的进行语言的训练和学法指导,“授之于渔”的做法值得其他教师借鉴。如:紧扣“五彩缤纷”关键词语来指导学生评析语言之美,同时也注重句式拓展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为本单元末的写作练习埋下伏笔。

另外整堂课中,师生的学习氛围是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师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引导学生去发现秋天的美。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小组竞争、合作探究等先进理念的渗透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总之,钟老师的这节课讲得非常成功!

第4篇:《端午的鸭蛋》评课稿

王老师的《端午的鸭蛋》一课,则真实地让人感受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魅力,大到教学设计,小到对学生回答的点评,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彩。

一、教学设计简约深刻

让我们先来大体回顾一下王老师的这节课:开篇从观鸭蛋,品鸭蛋导入,让学生参与其中,转而联系作者故乡高邮的端午风俗,继而赏玩鸭蛋的各种玩法并从中体味童心,探究文中重要词句并从中解读乡情,最终在为汪曾祺填写墓碑中结束该课。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风俗”、“童心”、“乡情”、“总结”四个环节。但王老师的这节课却打破了各教学板块层层堆积的传统模式,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畅快之感。溯其根源,还得归功于王老师深远的立意,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有自己的定位”。他紧紧抓住“童心”与“乡情”两个重点,课堂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小问题则围绕这两个重点展开,如“鸭蛋有什么可挑的„„难道鸭蛋也有智商吗?”“写高邮鸭蛋时哪句话写得太有趣,太有味道,太好玩了?”看似轻松的提问背后洋溢着的是教师的智慧和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插科打诨之余让学生水到渠成地领悟到了“文化”这一艰深晦涩的字眼。整节课显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紧凑有序而又妙趣横生,毫无拼凑之感。

二、延伸拓展旁征博引

一年前有幸观摩了王老师的《老王》一课,相互比较之余发现两节课中都引用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如:在挑鸭蛋,吃鸭蛋的环节探讨之后,王老师引用了鲁迅《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段话——“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借大文豪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从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对汪曾祺“童心”的解读上来。又比如,在感悟“乡情”时,王老师又引用了1981年初秋,汪曾祺受高邮市政府的邀请,回到他魂牵梦萦阔别已久的故乡时的欣喜之情,以及汪曾祺在看《梦故乡》时流出的深情的泪水两段背景资料,伴着教师的朗读,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顶峰,无需多言,浓浓的乡情弥漫在了课堂之上,扎根在了学生的心中。而在课堂的结尾,王老师再次借用汪明为父亲汪曾祺在墓碑上刻字的背景故事,并请学生猜测他大概会写什么这一活动,为课堂画上了最后靓丽的一笔,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三、以学生为主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王老师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孩子”。他曾经说过:“教师眼中不能仅仅是教案,而应该是学生。”在这节《端午的鸭蛋》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首先在教学设计上,王老师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端午的风俗入手,探讨鸭蛋络子的玩法,使孩子感觉不沉重,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其次,王老师对孩子的关注还体现在他简约的教学语言上。在整个课堂中,我们很少听到“归纳文章主题思想”,“品析句子深层含义”等味同嚼蜡的指令性话语,而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且让我们来看王老师课堂中提的这几个问题:鸭蛋络子有哪几种玩法?你觉得哪种最好玩?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猜猜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几岁„„一系列充满童趣的提问,使整堂课犹如一个游玩交流会,王老师就如一个孩子王般领着学生充满好奇地自然走进文本中去,又心满意足地自然走出来。而在这中间,则闪烁着师生们灵性的智慧之光。

再回过头来看一遍这篇课文的听课笔记,深觉从中我能学习的东西有太多太多。从王老师精致的教学设计,到他幽默的语言,甚至是板书中那颗以“童心”和“乡情”为双黄的高邮鸭蛋,无一不浓缩着教师深刻的人生体验与扎实的教学功底。做一个富有教育教学智慧的教师,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诗意和灵性的思想栖居地,应该成为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的追求。最后,让我们记住王老师的这句话吧——“当你把教育理解为‘教书’时,你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教书匠;当你认为教育就是‘教学’时,你会为了那些功利的目的而日复一日地消耗体力;当你把教育想象成‘教育’本来面目时,你就会发现书香飘溢,诗意流淌,智慧碰撞,心灵相遇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5篇:《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各位专家、同行:

中午好!本人是来自江山市***,今天上午第一节由江山市***老师上了七上科学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第二课时,根据徐老师的指示,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堂课做一个简要的评价,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教什么?

首先要明确本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个人认为毛老师做到了,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分析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等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重点是用分子运动的理论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二、怎么教?

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毛老师以一个魔术开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很自然地八要求学生学转变成学生要求学,紧接着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香水、二氧化氮气体扩散、红墨水扩散、肥皂膜和挤压铅块等多个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快乐。

三、教学效果

教学气氛活跃但不等于热闹。气氛活跃是指毛老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有目的的进行教学,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师素质

毛老师上课语言表达顺畅,书写规范。这里我特别提一点她的应变能力,上课时出现小小的意外,音频系统出现问题,但毛老师并不慌张,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顺利的将课堂进行下去。

五、教学反思

1、适当的时候应做一些知识铺垫。讲完扩散现象的知识以后,毛老师前呼后应的要求学生解释白纸变红的现象时,学生支支吾吾解释不到位,本人觉得此处应事先做一个知识铺垫,如:浓氨水中的有效成分与白纸中添加的化学物质如果相互接触的话会发生反应而变红。这样的话学生们便能联系分子运动的知识进行解释。

2、给学生完整回答问题的机会,不要经常性的打断学生回答问题。上课时,毛老师多次打断学生回答...

3、应从学生口中得出实验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写出...

点评人:江山

2013年10月

第6篇:《永生的眼睛》评课稿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现在我就王老师今天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见解。这个课例体现了几个本色:

1、还阅读以本色

在课堂上,王老师的课堂策略就是不断的深入的读,以读导学,以读促悟,“读出你的心情!”“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骄傲!”这样的导语反复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在这样的要求和引导下慢慢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受到感染和熏陶!课堂上王老师注重学生的独特体会和感悟,所以个别读的学生较多,这样在课堂上发展的学生就较少,如果多采取几种朗读方式,比如:轮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等,学生的朗读兴趣会更高涨,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显著。

2、显课堂以本色

课堂的实质就是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产生智慧火花。课堂上,王老师教态亲切,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而且互动交流的频率快,次数多。

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源于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她把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在课堂上她引领学生反复深入研读重点词句,但是读重点词句并不是简单的读书,比如她设计了现场采访,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还有进行课前的资料收集和课堂上的研读文本的同时的资料汇报等活动,都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不断与文本对话,重新构建一个内心记忆。

王老师如果能加强个人的语言魅力,尤其是导语和评价语的艺术性,课堂上一定会呈现出更多的精彩。

3、合资源以本色

语文课堂上的一切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资源。王老师能够充分的利用有效的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在大课堂中的收集处理资料,小课堂里的巧妙处理资料都是对学生收集,甄别,消化资料能力的培养。若是能在再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课后设计出:写写倡议书,再进行深入的采访调查等等,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怀就会在活动中体现和升华。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