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话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网络电话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网络新闻,把当下人们文化生存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元素——互联网与新闻——交集在一起。互联网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全世界的网民数量、中国网民的数量等一系列数据之中,更体现在其以当代人生存方式建构的重要意义上。“网络化生存”业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术语,这一命名本身即隐含着特殊的含义。

第一篇:网络电话论文

网络会计研究网络会计研究

摘 要:文章论述了网络会计产生的背景、定义、特点及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分析了电算化网络系统应注意的问题,对加强网络会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网络会计 背景 特点 影响 建议措施

一、网络会计产生的背景、定义、特点及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一)网络会计产生的背景

1.单机系统的不足。从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情况来看,大多仍停留在单机状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单机应用日益显现出不足。

2.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网络化成为必然。电脑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流,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进一步推动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向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即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网络系统可以克服单机系统的缺陷,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功能。

网络会计是依托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同时它也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的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走上无纸化的阶段。

网络会计既是对传统会计的继承,又是对传统会计的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首先,网络财务有着最小的并购成本。网络财务能帮助企业财务部门以最小的成本构造出完美的并购方案。通过网络财务企业财务部门可随时了解并购对象的业务伙伴和竞争对手的信息,判断出其真正的价值,寻找出恰当的并购时机。其次,网络财务有着最低的运营成本,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使社会资源实现了最优配置,可以将企业甚至全社会的运营成本降至最低。再次,网络财务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网络财务的出现,可以压缩企业组织的中间管理层次,有效的解决组织结构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网络财务具有远程处理和适时处理功能,可以实现数据传递的电子化、集中化,使网络资源高度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业务的运作时间差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的滞后状况,从而使总部的远程监控和集中管理成为可能。最后,网络财务能够实现财务管理集中化。在财务管理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跨地区的公司可以通过网络财务对异地的分支机构实现集中的财务管理,由总部将其作为系统性的活动加以管理,这对资金管理一体化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

1.对会计理论的影响。在会计基本理论中会计四项假设是最为重要的,但随着网络会计的产生,四项假设中三项假设有变动和改变,只有货币计量假设没有很大变动,只是更趋于实际。会计主体假设是诸项假设中最主要的一项,是会计工作的单位,如该假设不能成立,以下几项假设均不能成立,会计工作也无法开展。但网络会计的主体-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公司,所以它不同于传统会计主体的范畴,很难确定会计主体也就是网上存在的这个临时组织往往是虚拟的或临时的。持续经营假设由于网络会计的产生而不能成立,网络会计的主体网络公司是一个存在网上的临时组织,完成后即进行解散。会计分期假设也由传统的划分方式变为了适用于网络会计的划分。

2.网络会计对实务的影响。(1)对权责发生制的冲击。它主要是限制期内费用和收入的分配。而在网络会计中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所以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问题。另一种方法现金收付制则更适用网会。(2)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冲击。网络公司是个临时性组织,它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所以它的成本计价按现行价值,历史成本对网络会计而言已丧失了意义。(3)对会计报表的挑战,传统会计中,报表是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编制的,都有面向历史的缺陷,网络会计这种即时处理随时提供信息特点是以往会计报表所无法比拟的,更适应决策者的要求。(4)对会计职能的影响。网络会计对核算、监督职能均有要求,尤其是会计监督职能。会计监督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分为交易前监督,交易中监督,交易后监督。严格执行这些监督即可保证网络会计工作完全有效的运作。

二、電算化网络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1.会计电算化网络软件的选择应注意以下指标。网络软件的兼容性与扩充性,网络本身的经济性与可回收性,网络本身的先进性、可靠性,网络数据库的共享与控制性,业务处理能力,网络软件可维护性等。参照上述数据,综合具体情况,针对市场优选出适合本身的最优、最佳网络软件。

2.对能够进入到网络的会计信息从信息格式、信息内容的方面制定出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3.建立严格的网络管理规范,包括人员分工,数据设置,数据库共享控制措施,数据备份制度等。

4.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对电脑黑客和病毒必须要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三、会计电算化网络的选择原则

(一)会计电算化网络的选择原则

1.网络选择必须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迅猛性,网络系统的建立必须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充性、可扩展性、系统的兼容性,网络技术的采用要有超前性。

2.网络建设必须满足财务工作的需求,满足迫切目标,解决迫切问题,不求大而全。

(二)网络电算化系统模式的选择

1.主机处理模式。由一台主机带多个集中式处理系统、程序,数据集中存放在性能较好的主机中,由主机负责所有的撤离业务,中端机仅用于输出输入。

2.文件服务器模式。它是将多个独立的计算机用网络链接起来的一种局域网络系统。服务器负责从硬盘查询所需要的文件,并通过网络把它发送给用户,所有的应用处理包括数据处理都由pc机独立完成,处理结果以文件形式回送文件服务器。其处理能力取决于工作站上pc机的性能。

3.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该模式的连接方式是一种两层结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服务器端一般配备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分布在各部门中,但在网络中传输的一般是请求与结果,而不是整个文件.

4.浏览服务器模式。该模式是面向internet网,是以web为核心的n层分布式计算机模式,也是当今最为先进的计算模式。

以上四种会计电算化网络模式各有优势。第一种模式有造价低,数据安全和保密性高的优点,但由于数据的高度集中处理,其适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适合于中小型企业单位。第二种模式投资较低,数据共享性好,扩展容易,操作方便,但区域性要求较高。第三种模式可以在广域范围内进行网络传输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其网络性能高,支持多种机型,可以实现不同网络结构的互联,系统规模较大,投资也较大。该模式集中了模式一与模式二的优点。第四种模式则主要应用在地域比较分散的集团型企业,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较好,但要求能够对互联网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因此,各单位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包括财力、应用范围等,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网络模式。但从目前已使用的单位来看,模式一和模式二使用的单位甚少,模式三较为合适。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来看模式四必定是企业未来会计工作的主流和方向。

四、为使网络会计工作能高速、优质、顺利进行,必须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加强立法和电算化制度建设,从政策方面实现计算机安全及数据保护。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建立岗位责任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要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系统内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并与利益挂钩。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

(一)日常操作管理

日常操作管理是指通过对系统日常运作的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与完整。日常操作管理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使用管理和上机操作管理。

1.计算机使用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是会计软件运行的物质基础。对计算机系统的管理旨在为电算化系统的硬件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护计算机设备,防止各种非指定人员进入机房和操作计算机。保证机内的程序与会计数据的安全。

2.上机操作管理。上机操作的管理是通过建立与实际各种操作管理制度,要求会计人员按规定录入原始数据,记账凭证,执行各功能模块,输出种类信息,做好系统内有关数据的备份,严格禁止越权操作、非法操作会计软件,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有效、正常的运行、操作。

3.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管理。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处理会计业务,保证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正确合法,会计软件处理正确,当天会计业务当天记账,期末要及时打印输出会计报表,灵活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4.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维护管理。系统维护人员负责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的维护工作,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维护一般由系统维护员或指定的专人负责,系统维护员可进行维护工作但不得操作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

5.会计档案管理。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的磁化具有不可预见性,所以要求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

(二)培养高素质的网络会计人才

除了基本的财会知识外,网络会计人员还应具有以下技能。

1.管理知识。网络会计下会计的职能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决策支持能力;能够提供管理建议;进行预测分析、报告,当好决策者的参谋;资本运营能力;不断更新,扩展知识面,拓宽企业生存空间;公关能力;处理好与银行、财税、审计、工商等部门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思考能力,能够结合市场经济变化,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对财务信息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提供决策依据。

2.计算机知识。网络会计人员除了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如录入、查询、打印之外,还应该学会一门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同时,能够结合财会岗位的工作特点,进行有关财务软件的简单的维护,并熟练掌握常用软件。

3.网络安全知识。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网络会计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提高计算机软硬件的安全性能外,会计人员应该努力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在对网络上会计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的同时,应该保护本企业的会计信息,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

4.网络会计理论。目前我国关于网络会计的理论和法律等还不十分完善,因此应该注重对国外先进理论的学习和借鉴。网络会计人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紧跟形势,加强对新出现的法规政策的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

5.外语技能。国际化是网络会计的发展趋势,因此,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外语技能。

6.创新性。在我国,网络会计还处在起步阶段,财会软件研发,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流程的设计等都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会计人才。

五、我国网络会计发展的趋势

我国网络会计发展时间比西方国家要晚些,网络会计实施的许多工作正處在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会计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网络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必然出现新的趋势。

1.网络会计风险防范意识增强。网络会计扩展了企业经济资源商务范围,使企业资源趋于多元化,再加之信息时代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同时,也给会计操作带来很大风险。因此,企业应该认识到不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是会计的最大风险。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会计风险。

2.关于网络会计安全手段的加强。从1986年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条文,有力的保障了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安全,但是我国还没有网络会计安全方面的专项法律。制定和完善我国网络会计的相关法律,使我国网络会计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法制化轨道是必然的趋势。此外,数字签名和认证是网络安全商务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协议应用阶段,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证中心来规范网络会计行为正是目前会计界所急需的。

3.网络会计管理职能明显提高。网络会计的职能主要有反映和管理两个职能。网络的快捷便利使网络会计管理职能明显提高。

4.网络会计信息监督加强。网络会计使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变得十分方便快捷。不会像传统会计一样留下盖章签字,所以今后网络会计的发展需要增设监督岗位,将会计人员的操作和数据同步记录在监控人员的数据库中,以便审查和跟踪调查,以实现有效监督控制。

随着我国加入WTO,将有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而国内的企业也要拓宽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发展。作为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济主体,大型企业集团的实力与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了一国的经济实力。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在战略上要立足于国际化,财务管理的内容也要随之得到拓展,不仅包括传统的资金管理,还包括国际化融投资管理,金融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这些都和网络会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李汉兴,李忠诚.网络会计的发展及必须解决的问题[J].财会月刊,2001

2.李彩莲.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财会研究,2004(9)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山西太原 030006)(责编:李雪)

作者:唐翼锋

第二篇: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网络权力对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在研究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网络权力以及网络创新绩效相关概念的同时,得到了网络权力的分类,并且确定了技术创新网络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归纳了网络权力对于网络绩效指标的影响,得出了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网络权力对于网络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的结论,最后对于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通过增强网络权力来提高网络绩效给出了我们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网络 核心企业 网络权力 创新绩效

1 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网络权力及其分类

学术界对“创新网络”的学术概念的探讨,始于创新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Research Policy”第20卷第6期关于“创新者网络”的研究专集。在该期的论文中,作者使用“创新联网”这一概念表示创新过程中企业的联网行为[1]。在创新网络中,一些成员企业往往对于其他成员企业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掌握着网络中重要的知识、资源、技术等,处于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这些企业被称之为核心企业。而核心企业的网络权力是来源于核心企业所拥有的关键资源以及核心地位,核心企业通过运用、分享这些关键资源,在协调、领导网络技术创新活动中支配、影响其余成员企业行为。

对于网络权力的具体分类,张巍,党兴华则从权力配置的角度将网络权力分为知识权力和位置权力[2]。我们认为,权力的本质是一种依赖关系,而这种依赖关系的产生,其根源便是依赖被依赖一方对任何关键性资源的控制[3]。在这种不平衡资本的作用下,依赖双方存在着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于是我们认为核心企业网络权力的分类应该从资源控制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因此我们更愿意接受张巍等人的观点。但同时我们认为核心企业自身魅力也能对网络成员企业产生一种约束力,在这里我们命名它为感召权力。本文中,我们将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的网络权力分为三类,分别是知识权力、位置权力以及感召权力。

1.1 知识权力

知识权力是指由于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拥有知识、技术等资源(主要是知识资源)优势所具有的影响其他网络成员企业的能力。对于创新网络来说,首要的条件便是资源。我们认为知识权力的产生是拥有知识的行为主体(核心企业)在对知识的使用、传播、分享、创新活动中,对知识的作用对象(其与创新网络成员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力。

1.2 位置权力

位置权力主要是指创新网络中由于核心企业所处的网络关键位置从而所被赋予的权力。这种权力通常是网络成员企业所公认的,相当于创新网络中一个契约、规则。成员企业在网络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服从核心企业的指令与安排。

1.3 感召权力

感召权力是核心企业的自身的魅力使得其他成员对于核心企业产生的一种认同感以及跟随性,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网络权力。我们将感召权力定义为创新网络中由于核心企业独特的魅力而使得网络其余成员企业所对其产生的认同感。

2 网络创新绩效以及评价指标

2.1 技术创新绩效

绩效包含有成绩和效益的意思。高建认为技术创新绩效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的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4]。我们赞同高建的观点,认为创新网络的技术创新绩效是指网络在创新过程中的收益,包括创新成果收益,企业知识水平提高以及网络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增强等等。

2.2 技术创新绩效指标

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的研究就是确定网络技术创新绩效的具体维度。例如汪江华在研究中技术创新的投入、技术创新的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效果三个方面构建了11个评价指标[5]。我们认为创新网络中创新绩效应该从整体以及个体的两个角度去分别进行研究,其中网络整体绩效是指创新网络作为一个整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包括:网络创新成果收益、网络创新能力以及网络品牌效应。而网络个体绩效是单个成员企业在网络创新活动中所获得的收益,包括:成员企业创新收益、成员企业知识水平以及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度。

3 核心企业网络权力对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

3.1 知识权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1.1 知识权力对网络整体绩效的影响

核心企业知识权力在网络创新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核心企业的知识权力越大,对其他成员企业的控制力就越强。Panda和Ramanathan等人指出企业与外部(培训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等)的互动可以有效弥补企业自身劣势,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6]。同时,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的知识权力越大,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则会越快。我们得出结论,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所拥有的知识权力越大,其对于网络整体绩效的贡献就越大,网络整体绩效则会越显著。

3.1.2 知识权力对网络个体绩效的影响

对于成员企业来说,核心企业的知识权力越大,他们则会在网络中更愿意服从核心企业的指示。Maloni等学者在研究权力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时认为,关系质量对供应链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7]。核心企业的知识权力越强,成员企业的行为就会越规范。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知识权力越大,网络的个体绩效就会越显著。

3.2 位置权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2.1 位置权力对网络整体绩效的影响

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通过位置权力,可以很好的控制技术创新成果顺利投入市场,收获利益。而在创新成果的产出中,核心企业可以运用位置权力去指导成员企业的创新行为,提升网络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在创新成果市场化的过程中,位置权力可以很好地规范成员企业出现损害网络品牌的行为出现,从而很好地营造的网络的品牌效应。因此,核心企业的位置权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网络的整体效益。

3.2.2 位置权力对网络个体绩效的影响

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主导技术创新成果的分配,核心企业的位置权力越大,成员企业对于利益分配的抱怨就会越少。但是,这并不代表成员企业对于不公平的感知就会越少。同时核心企业的位置权力的大小并不能影响成员企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另外核心企业的位置权力可以有效规范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因此核心企业的位置权力对于网络个体绩效的影响是微弱的正相关。

3.3 感召权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3.1 感召权力对网络整体绩效的影响

感召权力是指创新网络中由于核心企业独特的魅力而使得网络其余成员企业所对其产生的认同感,可以使得成员企业更愿意存在创新网络之中,接受核心企业的领导。核心企业的感召力越强,核心企业就越可以被成员企业接受。同时,核心企业的感召权力可以很好的巩固网络的品牌效应。因此核心企业的感召权力越大,网络整体绩效就会越显著。

3.3.2 感召权力对网络个体绩效的影响

核心企业的感召权力增强了网络的整体凝聚力。核心企业的感召力越大,成员对于核心企业的信任度越高。成员企业就会越愿意去接受核心企业的指导,成员企业间的合作意愿也会越强烈我们认为核心企业的感召权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网络的个体效益。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网络权力与网络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得出了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网络权力对于网络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的结论。我们认为核心企业应该不断向外部学习扩展自身的知识水平。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保证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其次核心企业应该谨慎运用自身的地位权力,坚决不过度使用,从而保持创新网络的稳定性。最后,核心企业应该重视培养自身的感召权力,从而得到核心企业以及其他成员企业的肯定,促进网络中成员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Freeman.v.C 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Research Policy,1991,(20),363—379.

[2]张巍,党兴华,企业网络权力与网络能力关联性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网络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7期.

[3]Aghon E, and Tirole J.,“ Formal and real authority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1),pl—29.

[4]张仲英,胡实秋,宋化民,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法[J].统计与决策,2000年第7期.

[5]Panda,H.,Ramanathan,K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ssessment of a firm in the electricity sector.Technovation,1996.10(16):561—588.

[6]MALONI M, BENTON W C. Power Influences in the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0,21(1):49—73.

作者简介:邵理辰(1988—)男,甘肃兰州人,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

作者:邵理辰

第三篇:网络文化悖论与网络新闻价值

网络新闻,把当下人们文化生存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元素——互联网与新闻——交集在一起。互联网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全世界的网民数量、中国网民的数量等一系列数据之中,更体现在其以当代人生存方式建构的重要意义上。“网络化生存”业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术语,这一命名本身即隐含着特殊的含义。新闻重要,其重要性直接催生了专门的学问——新闻学,多少大学与科研机构中有多少人从事着这门学问的研究,难以计数;其重要性还体现在,新闻对我们的包围,恰如传媒学大家麦克卢汉所言:“就像鱼对水浑然不觉。”卢梭曾言:“人生而自由,而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人生而自由,而又无往不在网络之中。”构成这一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既有互联网,也有新闻之网。它们成为当下的一种生存背景。

网络新闻的诞生,引发了新闻领域内的一场“新”、“旧”大战。世道必进,尤其是在所谓后现代社会氛围之下,一事物自其诞生便会被迅速贴上或“新锐”或“传统”的标签。互联网对新闻的侵入,的确带来了许多变化。首先,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业的冲击已是严酷的现实。再有,网络新闻在网络上高歌行进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论,如网络新闻的屡屡侵权,如网络新闻对道德底限的冲击等。于是,网络新闻“优”与“劣”的争论方兴未艾。

这一争论本身,涉及一个传统性的大问题——技术与人文的冲突。技术与人文的冲突是同人类文明进程如影随形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每当某种具有重大推进意义或者颠覆意义(在这种语境中,两者往往是同义词)的新科技出现,相应地便会引发人们生存观念、生存方式的转变。技术一旦走出“实验室”,便具有了“文化”的特质。在现代社会,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新技术推广与发展的速度加快,技术对人文的影响表现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这一进程往往会引发人文价值与技术革新之间的剧烈冲突。人文,讲求价值,讲求人之为人的价值理性;而技术则追新求变,秉承日新月异的工具理性。技术与人文的这种冲突,自古有之,如何解决?大哲康德提出,两者还是各安其位的好,理性要为信仰留出地盘。由此,人们得出一个大致的共识:在讲究工具理性的技术领域本无所谓“优”、“劣”,优劣判断只存在于价值理性的人文领域。

具体到网络新闻,其“优”与“劣”的问题,关键还要看作为技术的互联网给新闻带来了什么,影响到新闻的哪些方面,这些影响是加强、削弱还是颠覆了新闻的特质,是否因此而改变了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新闻的价值与意义何在?新闻的价值,并不仅是传递信息,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包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文化社群。新闻传播是作为群居生活的人类,对自己确认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深层的心理需求。

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的到来,对新闻的这种价值有无冲击?就我个人的新闻体验来说:一是不可避免地浸淫于网络新闻之中——打开电脑,浏览新闻成为许多人自动化的程序;另一方面,又没有放弃对传统媒体新闻的留恋:不定时地买一份报纸,开车时会打开广播,看电视新闻时的心态与看电视剧时不同。我们处于三网——报纸新闻网、广播电视新闻网与网络新闻共通的状态之中。有意思的是,我们还会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媒体来眷顾传统媒体的新闻。比如,看各大报网络版,从网络上听收音机。

从历史上看,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波又一波“新”媒体的诞生,并未取消此前“传统”媒体的作用。新闻业已作为人类的生存背景,各种媒体都有其不可替代之处。报纸新闻阅读具有精细性、可反复性;广播新闻收听的便捷性、随时性,为自家所独具;电视新闻的图文并茂、对接受者产生立体性的影响。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行了整合,具备了独特的吸引力。其一,信息的即时性。新闻讲“新”,互联网可实时更新,在这一意义上讲,事件发生之时便被做成新闻成为可能;每一个事件又都可做成实时更新的新闻系列。其二,海量性。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新闻媒体,每一秒钟所发布的信息都难以计数。其三,信息的互动性。网络新闻使接受者参与的渠道畅通无比。虽然报纸新闻可以通过读者来信的方式与受众形成互动,但时间上延后,受众表达意见的自由度、深度、真实性都受到限制;广播电视新闻机构试图通过电话、短信接入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花样繁多,但这种解决也仅仅是有限度的解决。互联网上,新闻受众可随时评论,自由发表意见,甚至有网络新闻机构还专门搜集网友的评论,做成专题、做成新的新闻。尤其是在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日益推进的形势之下,这种互动性更是被极大程度地彰显。

上述现象给人一种感觉:作为新闻载体,互联网之于报纸、广播、电视,似乎不再是简单的超越然后与此三者并生,而是融合了这些传统媒体,实现了一次跨越性的整合。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等独特优势,使网络新闻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正因如此,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有被互联网招安之势,纷纷在互联网上开疆破土、独立门户。但与此同时,技术与人文的冲突又再次浮现出来。互联网的文化悖论是这一传统性冲突的当代体现。

网络新闻的价值,需放在互联网文化悖论中加以考量。有学者曾总结了互联网的十大文化悖论:技术与人文、一元与多元、开放与封闭、自由与规范、民主与集中、虚拟与实在、理性与价值、神性与物性、传统与创新、个人与社会。①这些悖论也投射到网络新闻上。

其一,网络新闻的即时性,蕴含着即时性与新闻期待意识之间的悖论。新闻,强调“新”,但同时并非越“新”越佳。许多新闻传媒强调其产品的定期发布,一方面会使新闻受众形成相对固定的“新闻时间”,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能有效提升受众对时间的预期评估,增加新闻传媒组织、受众、消息来源三者间的互动,尤其是深层互动。网络新闻使新闻传播进入“全时”(随时报道)阶段,与此前的“定时”(通常对于日报来说是24小时周期)、“即时”(第一时间报道)、“实时”(对事实的同步报道)相比,在“新”的程度上得到提升,但期待视野被消解之后,新闻接受过程中的愉悦感、满足感极大削弱。在这一过程中,个人成为单纯的新闻接受器,失去了思考的激发动力,自我力量的体认感大为减弱。

其二,网络新闻的海量性,蕴含着信息海量性与新闻性的悖论。美国著名媒体人安德鲁·基恩专门写了一本反思互联网弊端的书,抨击沉溺于网络新闻的受众关注的不是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的严重冲突,而是一位英国女演员胸部平平、大象的行走习惯等,他认为这种所谓的网络新闻是“用一些幼稚、可笑和琐碎的报道取代了真正的新闻”。②新闻的特性是什么?新闻不同于历史,不同于学术研究报告……这是个人言言殊的问题。但学界承认的相对一致的意见是:并不是所有新发生的事情都是新闻。庄子所讲的“小说”——里言巷语,便不能归入新闻之列。网络新闻的海量性,使受众陷入了新闻网络之中,极有效地使其体会到生存的“当下性”,但鸡飞狗跳之类的所谓的“新闻”充斥其中,又造成了受众的迷失。网络新闻在促进新闻发展的同时,又极大刺激了在传统媒体新闻业已存在的“为新闻而新闻”的倾向,对受众新闻接纳度构成极大挑战。或许正因为如此,网络新闻媒体才格外强调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新闻受众中标题党的数量也因此大量增加。

其三,网络新闻的互动性,蕴含着全民性与权威性的悖论。网络新闻时代,在最极端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全民都可做新闻的时代。各种或大或小的网站,都在发布着种种新闻;甚至单个网民的自由发帖,网民在网络新闻之后的“爆料”甚至是跟帖都可以成为新闻。网民陷于信息轰炸之中,面对莫衷一是的种种“新闻”,极容易无所适从,对自己要融入哪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包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文化社群产生迷惘。因而,网络新闻运作中,也往往会加入“专家观点”以作补救。新闻的权威性资源的配置不可小觑。

把网络新闻优劣的评判、把网络新闻价值的考量,放入网络文化悖论的语境之中,会发现单纯的是优是劣的判定,一是不可能,二是意义不大。通过此种考量,也会发现网络新闻的发展,其实并未对新闻的核心价值产生冲击,更毋谈颠覆。人们对于网络的讨论,伴随着网络技术革新的进程:从Web1.0到Web2.0乃至Web3.0。每一次网络技术的革新,都会引发人们对新闻媒体发展历程的检讨,并跟随着种种的质疑和担忧。但事情发展的结果,往往重现中国一个古老典故的力量:杞人忧天。“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公告板”、“网络通信工具”、“自媒体”以及“社交媒介”,这些新而又新的媒体,业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而日常化到我们已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

综观人类文明进程,有古典主义时代、现代主义时代、后现代主义时代等等的时代划分的说法。这一进程,体现了鲜明的历时性——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有其相对独特的特征。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历时性的因素又常常共时性地存在,古典主义的理想、现代主义的荒诞、后现代主义的无可无不可,杂糅于各个时代之中。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质素,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青年导师金观涛曾提及中国社会存在一种所谓的超稳定结构。怎么个稳定法是“超稳定”,不好说。但人的认知结构、社会运作结构的“稳定”性,是存在的。我们有相对稳定的标准——因而现在还有为人所公认的文学经典、艺术经典、科学经典,我们有相对稳定的准则——因而现在还可以讲人的道德、人的伦理、人的底限等。这应验了王铭铭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解释:“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③

网络新闻生存于这一相对稳定的社会性结构之中,也并没有跳出传统新闻媒体的樊篱,它同样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比如,网络新闻生产的模式,与传统新闻生产的模式并无大的不同,依然依赖记者对现实中消息来源的累积和维护。尤其是目前,网络新闻大多是对传统媒体新闻的搬用、整理、改编。也只有如此,网络新闻才能在保持海量性的基础上,保证自己做的是“新闻”而不是庄子的“小说”(里言巷语)。再比如,新闻制作中的权威性资源配置依然地位重要。在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的时代,专业记者的地位不是被削弱,而是得到了加强。新特点在于,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之间的互动性加强。也只有如此,网络新闻才能在保证新闻互动的基础上,不失新闻的权威性特质。

网络新闻生存于网络文化的悖论之中。悖论,并不意味着困境,它意味着挑战以及由此而来的机遇。20世纪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游戏。本体可存而不论,末了只有游戏规则是实在的。网络新闻的发展之路,是要在网络文化的悖论中,优化自己,适应社会的游戏规则,并进而“超越”这一规则,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之境。

注释:

①常晋芳:《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②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南海出版社,2010年版

③王铭铭:《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载《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页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作者:孙书文

第四篇:网络文学与网络时代

“网络文学”这个概念,是本世纪兴起的,而我知道这个词儿,应该再早一些。1998年初秋,中国作家协会办了一期研究生班。为期两个月。班主任是雷抒雁。学员26个。年轻些的如张平、周梅森、关仁山、邓一光、张宏森、秦文君等,我也滥竽其中。也有老一些的,比如陆天明、何申等。学习期间,请来了一些专家或领导给我们上课。其中有一位领导(名字这里就不说了)讲了这个网络文学的话题。当时大家虽然听得新鲜,却大多没有在意,这位领导讲,用不了几年,网络写作或许就要大行其道,作家这个字眼,就要重新衡量,没有门槛,人人都可以随意发表作品,人人都是作家。大家听了也就听了,耳旁风,都没往心里去,这位领导有些浪漫主义?人人都是作家?说笑话呢?谁能知道呢?仅仅过了几年,就让这位领导言中了。是啊,当年的作家们,谁能想到网络文学会这样热闹呢?谁又能想到天底下还有“博客”这种写作形式呢?我们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

所谓网络文学,是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文学结果。秦汉时代没有动辄百万字的作品,并非我们的先人不是才华横溢,不是下笔如神,实在是科技不发达,较呢?网络的优势,显而可见。

我有几个专门在网络上写作的年轻朋友。他们跟我讨论过几个问题,笼统归纳一下。问题之一,他们算不算作家j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当然要算。作家这个词汇,过去大概算作是一个身份,现在只是一个行当。作家的身份,不是由作家协会确定的。而是由你发表不发表决定的。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发表,网络也好,期刊也罢,总之,你写了,发表了如果只是在青铜器上铸字,或是在汉简上刻写,弄出个几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来,那真是要累出多少条人命了。现在的作品多,也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用电脑写东西,快!试想呢,古代的曹雪芹,与当代的路遥,如果二位都有笔记本电脑,也不至于一个没完成,一个累及了性命。

网络文学这个话题,这几年争论的沸反盈天。其实细想,无外乎网络文学还很幼稚。幼稚是毛病吗?谁没有幼稚过呢?我不相信当年的文学期刊就没有幼稚过?当年的出版社就没有幼稚过?说透了,大多是吃期刊与出版社这口饭的作家们,说得酸葡萄话。众所周知,现在的期刊或出版社这种样式,十分尴尬,一篇文章,如果在一本发行量不大的刊物上发表,也就是有千数人看,一本小说,印数万把册,也就是万把人看。而在网上去发表,动辄几万人或数十万人看。两下里如何比无论你在期刊上或是网络上发表了,你就应该是作家。问题之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我说,这样区别是有缺陷的。如果硬是要区别,只不过写作工具与发表的工具变化了。打个比方,先秦之前的文字,多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我们总不能称之为青铜文学吧?秦汉时代的文学多是刀子刻在竹简上的,我们也总不能称之为刀子文学或竹简文学吧。接下来,有了宣纸有了毛笔,有了钢笔,又怎么说呢?毛笔文学?宣纸文学。再如唐诗宋词,多是由歌妓传唱而流传的,我们总不能说那是歌妓文学吧?所以说,这样的硬性区别是不科学的。时下的文学,无论什么形式,应该都叫当代文学。如果硬要抬杠,当代作家还有几位是用稿纸与毛笔或者钢笔写作呢?也多是写罢之后,用网络传给编辑的,这叫不叫网络文学呢?

科技的发展从来都是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从古到今,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改变政治格局,可以改变经济生活,凭什么就影响不了文学创作呢?前几年,曾经有许多人对网络文学持鄙薄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而今大都改变了态度。为什么,你反对不了。这种文学样式的出现与繁荣,不是因为我们的态度而转移的。对于网络写作这一个应运而生的新门类,我们可以讲它目前还幼稚,不能说它错误。

网络文学这个说法是不是准确?我们可以继续商榷。但是,我们的生活进入了网络时代,这是无可争议的。从这个角度去讲,我们的文学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

作者:谈 歌

第五篇:网络语言文化与网络新闻

摘要:网络语言文化对网络新闻的选题、新闻语言、新闻标题及新闻风格等都有影响,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遵循一定的原则,反过来,网络新闻可以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能够促成健康向上的文化观。

关键词:网络语言文化 网络新闻 网络新词语 接受原则

网络语言文化是因为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通过网络词语的发展创新呈现出来的,它自然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可作为网络文化的代表。网络语言文化与网络新闻关系密不可分。网络语言文化时刻影响着网络新闻,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反过来,网络新闻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可以规范和引导网络语言文化。

网络语言文化影响网络新闻

语言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其词语需要不断的丰富,需要有来源,需要有创新。当今的网络语言创造了大量的新词语,这对丰富现代汉语语言词汇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正做着积极的贡献。网络语言拓宽了网络新闻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使其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网络语言文化对网络新闻在思想上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由于新闻的特性就是求新,网络语言文化的创新特点自然能让网络新闻更容易接受,使其独具特色。

对网络新闻报道选题的影响。网络语言文化的创新推动了网络新闻报道观念的更新,引导新闻选题比传统媒体更前卫、更自由、更开放、更宽容。网络语言文化追求自由平等的特性,网络语言的任意性,促使中国传媒在对权力禁区的监督上向前迈出了突破性的步伐。现在许多传统媒体因为“规范”思想的制约害怕“犯规”,在社会监督方面仍不敢越雷池一步,而网络新闻则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先锋观念。如下面的新闻,在网上更容易发出或者只能在网上发出:

原瓮安县委书记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遭质疑

中广网北京3月25日消息 震惊全国的“6·28”瓮安事件发生大半年后仍有余波,被撤销瓮安县的一切党政职务的原县委书记王勤悄悄地“复出”,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一职,这事被网民发现后网络论坛上一时议论纷纷。

对新闻标题的影响。在网络语言的影响下,把网络新词语用到标题中,已经是网络新闻常见的现象。以下是一些网络新闻的标题:

阿雅与众美女明星PK 迅雷资讯

“悟空”改名“武昆”遭龙珠粉丝抗议 凤凰娱乐

最惊艳、最性感的刘备!美女团体COS三国各英雄 游久网

提前公映让团队抓狂 新浪娱乐

山寨也疯狂 《量子危机》终极收藏版上市圈钱 网易娱乐

这些新闻标题中画线的都是比较流行的网络新词。既然它们能被广泛地用到网络新闻中,说明它们不仅能被网民理解,而且很受网民欢迎。

对新闻语言的影响。网络语言直接影响网络新闻的语言使用。为了让网民喜爱新闻,新闻作者很乐于引入网络新语,吸引、取悦网民。而网络新闻引用的网络语言,一般也是被广大网民认可的、喜爱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新潮的网络词语,也有前卫的语音语调等。

对新闻风格的影响。追求幽默、风趣、轻松自由的文风,是网络新闻受网络语言文化影响的又一方面。下面是网络贴吧发的一则新闻:

“天堂地府联合国居民身份证”现身网络

记者看到,帖子里的“天堂地府联合国居民身份证”,底纹和普通居民身份证几乎一模一样,上面印有“天堂地府”、“天地通用”、“天地户籍部”等字样。帖子一发,网友们纷纷跟帖,直言“太雷人、太封建”,也有网友表示很有创意。

下午,记者来到成都四圣祠北街和桂王桥南街的几家殡葬用品商铺,店铺里卖的都是些比较常见的纸钱、火烛。随后记者来到文殊坊附近的老街上,这里殡葬用品“超市”、“大全”有数十家,日常生活常用的“衣食住行”各种物品,在这里都能找到纸制版本。

这样的新闻没有多大的意义,但在网络中的点击率很高,也是网络上非常有特色的新闻。同样有趣的跟帖,让新闻主体更加增色,整个新闻则实现了很好的娱乐读者的效果。

近几年来,传统媒体新闻一直在提新闻的“三贴近”,即新闻应该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口号,是因为传统的媒体离读者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尤其党报党刊,受党政领导干部官僚思想的影响,给读者明显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网络新闻则不,它一出生就混迹于草根中间,有一种天生的民本思想。自然,网络语言的幽默、风趣特性就同化了网络新闻的文风。和传统媒体新闻的古板庄重相比,它在行文上往往喜欢活泼、清新。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原则

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对网络新词语的接受上。它对网络新词语的采纳会有一个甄选、使用、规范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过于前卫和过于保守都是不适宜的。根据新闻及网络的特点,它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形式上一致的原则。汉语网络新闻上出现的网络语言,在形式上必须能够融入汉语体系,与其保持一致,原则上应采用汉字,必须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网络语言以迅猛之势发展,对传统汉语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是一种有力的冲击。汉语文化及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传统的外来语需经历语言、语法的汉语化改造之后,还要在语义上接受汉文化的严格考验,才能被汉语接纳。网络语言除了传统的汉字和标点符号外,还包括数字、符号、拼音和英文字母等。有些词汇彻底抛弃了汉语的汉字基石,不顾汉字的表意功能,增加了汉语的阅读难度,也无形中对汉语的根基形成冲击,并造成一部分受众对电视、报刊上时不时冒出的外文字母不知所云。对于上面提到的非汉字网络语言,网络新闻报道采用时要慎之又慎。

约定俗成的原则。网络新闻是面向广大网络公众的,因此,新闻必须选用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在社会上较为通行的那些网络语言。要把符合词汇规范化和群众语言习惯的网络语言,跟由于临时表达的需要而使用的随机词、随意拼凑而形成的网络语言区别开来。有些网络语言已经广泛普及,如“版主”、“黑客”、“博客”等,恐怕无人不晓。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其本来面目,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加字母的网语表达方式,会让大多数人不知所云。如“201314”(爱你一生一世)、“KMP”(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这种表述恐怕就只能限于特定网民之间的交流,但必须接受时间的考验,所以不能轻易让它们登上网络媒体。青少年创造网络新词语的能力非常强,差不多网上天天都有新词跳出来。有些词语显然走向了恶作剧的极端,如近来青少年网民中火爆传播的“火星文”,往常的一句简单的话语被无数的繁体字、符号、冷僻字和乱码取而代之。这样的网络语言,网络新闻更要敬而远之。

不可替代的原则。一个词语在词汇家族中有其存在的地位与使用的价值,是由于它的特定的含义或特有的色彩,没有另外一个词语能代替它。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有时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对提高网络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丰富新闻的语言表达及扩大网络新闻的影响力都有一定益处。如网络新闻里频频引用的“驴友”、“粉丝”、“潜规则”、“山寨”、“人肉搜索”等词语,所含的词义都有不可替代性。这些词语活泼幽默、方便时尚,极大弘扬了人们都喜爱的网络语言文化,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换用传统词语表达,根本不能把背后的网络语言文化展示出来,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可能表达不出。

传统规范的原则。网络新闻作为汉语语言文字在网络上存在的重要平台,对规范使用汉语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要把粗话脏话等低俗化的网络语言拒之门外,同时还要考虑对传统语言的继承性。在一些小圈子中,网络流行语有滥用语言的现象,这是语言低俗化的一种表现。不作考证或者根本无从考证的事情,动不动冠以“史上最××”,动不动就云“都是××惹的祸”等,诸如此类的程式化语言,在网络新闻标题中有所露脸。并不是说这类语言不能使用,但用得过多过滥会让人觉得轻率、做作、哗众取宠、缺少个性,新闻传播效果和影响能力将会大大降低。至于那些庸俗的低级趣味的谩骂性的语言,更不能让其走进新闻的大门。

网络新闻可以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

语言只是交际工具,而新闻则肩负着推动社会文明建设的使命,所以新闻能吸收网络语言的新成果,而对其损害社会的部分有抵抗力。所以,另一方面,新闻能引导和规范已经创新的网络语言,并进一步统一和引导网络语言文化。

网络新闻能够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相对于网络语言交流而言,网络新闻是一支正规军。网络新闻的性质在于它先是新闻,而后才是网络的新闻。新闻是需要有规范的、有社会责任的,要面对各式各样的读者。而网络语言交流则有很强的随意性,又没有多大的影响面。这样,网络新闻就有了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的资本。

规范网络语言应按其接受原则结合语言的实际进行。没有必要将网络语言视为洪水猛兽。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盛行于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网络语言毕竟有很强的随意性、流行性,所以它们中的大多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有的甚至一闪即逝,比如有的网民将“网络首页”(HomePage)称作“烘胚鸡”,没有赢得更广泛的响应,在网上仅仅闪现一下就消失了。因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本身有很强的稳定性、规范性,使用语言的多数人会在自己使用的过程中,将好的或者是方便的网络语言留下来,其他的不能被大众认可的或者是不够“幸运”的就惨遭淘汰了。所以一段时间之后,比如十年八年,人们再来整理这些词汇,再收进官方的或者是比较有学术权威的辞典里,这些语言就会成为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的一部分。现在,网络语言刚一出现,有些人就认为它扰乱了传统的语言,于是,要进一步立法进行规范,要对网络语言进行设防或清理。有些人还居然把语言看做是民族文化的围墙。我们认为,用这样的心态保护语言是语言的悲哀。实际上,为此出台法规条例,规定某些词可以用,某些词不能用,在实践中是难以落实的,最后很可能是一纸空文。

网络语言需要规范,网络新闻也能规范网络语言,但是没有必要去规范所有的网络语言。网络新闻应按照其对网络语言的接受原则引用网络语言,然后对其不符合一般的现代汉语语言规律或者可能被人们诟病的地方进行调整、改进。这样就实现了网络语言的规范。当然,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的规范还需要普通的新闻作者而不是语言学者、专家来做,这就需要网络新闻的作者有一定的现代汉语语言的素养。如果网络上的新闻作者不具备这样的素养,那么他就可能没有规范网络语言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不了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一旦网络语言被合理地规范,会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更容易被传播,同时也有助于网络新闻的传播。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有以下几种情形:首先,对不适合的网络语言拒绝使用就是一种规范方式;其次,应对网络词语本身进行规范;再次,应对语言使用的方法、环境进行规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引导网络语言应以健康向上的文化观作指导。尽管文化观也需要发展变化,但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多数人会接受多元的、富有个性的文化观,并反对低俗、颓废的文化。如果网络新闻寻求迎合所有网民,则有可能滑向低俗的深渊,所以应该注意抵御低俗的语言。乐观向上的文化观永远应该是人类文化观的主流。网络新闻也和其他新闻一样,不会是纯客观的,所以就应该本着为社会负责的精神积极支持乐观向上的文化观。由于社会的多样性,各式各样的文化观,比如颓废的、求奇的、扭曲的等都有可能出现,甚至会有一定市场。而网络新闻对那些东西只要有一个不支持的态度,它们就难以兴风作浪。实际上,从另一方面说,如果网络新闻不能远离那些非主流的文化观而支持乐观向上的文化观,它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会出现危机。

网络语言文化与网络新闻总体上是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的,二者的相互作用及效果需要未来广大网民的认可。用一句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

N

作者:郭爱莲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外贸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