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远程控制系统设计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智能化建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立足于智能化与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优化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备受业内关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话远程控制系统设计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话远程控制系统设计论文 篇1:

基于Android的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Android系统的远程控制系统设计思路。使用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终端设备可利用无线网络与其他设备进行自发交互,为移动互联网中其他具有传感功能和计算能力的设备提供数据集成方面的支持。设计思路中……

【关键词】远程控制 系统设计

一、 引言

安卓系统最初由Andy Rubin开发,是一种以Linux为基础的开源操作系统,目前应用于一些手持设备上,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2005年由Google公司,并联合多家相关领域的厂商组成OHA(Open Handset Alliance,开放手机联盟)对安卓系统进行后继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其英文名Android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作家利尔亚当的科幻小说《未来夏娃》中。他将外表像人的机器起名为Android。从安卓 1.5系统开始,采用甜点的名称作为系统版本的代号,并以26个英文字母为序,依次是:纸杯蛋糕Cupcake,甜甜圈Donut,松饼Eclair,冻酸奶Froyo,姜饼Gingerbread,蜂巢Honeycomb,冰激凌三明治Ice Cream Sandwich。

二、 安卓系统结构

(一)安卓系统架构

安卓系统以Linux系统为核心,使用Java作为主要编程语言,在NDK的支持下也可使用C/C++进行编程。从系统结构的角度看,安卓系统可分为4个层次:

1.内核:内核为上层提供安全、内存管理、进程管理等服务,同时也作为硬件层和系统上层软件之间的一个抽象层、桥梁通道。

2.函数库和运行环境:函数库提供了JAVA语言的部分功能。在库中提供的API能被安卓系统中的组件调用,通过应用程序框架为开发者进行支持。运行环境主要指的是安卓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其作用相当于微软.NET架构下的 Frameworks。

3.应用程序框架:专门为应用程序的开发而设计的系统结构,安卓程序员通过框架得以直接访问核心应用程序,以及系统API。从而简化程序设计工作,提高编码效率,加强程序的可重用性。

4.应用程序集合:安卓系统自带的一系列核心应用程序集合,可提供综合数字服务的相关功能,支持邮件的发送和接受、提供收发SMS、MMS的相关服务、拥有内置的行事日历管理功能、www浏览功能、电话薄管理功能、基于GPS的Google Maps功能等。

(二) 安卓程序结构

目前谷歌公司所公布的安卓系统源代码包含以下内容:目标机代码,编译工具、虚拟运行环境。

三、 系统设计

系统的设计思路是在整个系統架构中中部署一台计算机,提供业务处理功能服务,与使用安卓系统的移动终端进行通信。智能终端设备作为管理其他设备的中控设备,提供管理界面和用户接口,支持远程控制、文件读写、指令反馈等功能。

系统中,计算机连接网络,所有的设备与计算机相连,它主要由在安卓系统的Activity中使用Bundle进行通信。使用安卓系统的移动终端设备进入系统后,由网络侦测机构(WIFI或射频设备)主动发现设备,并邀请设备连入网络,智能设备通过动态方式获取一个IP地址,并在计算机的服务器列表中搜索其它可用设备服务,发现设备后选择处于激活状态的可用服务,并与之进行交互。使用安卓系统的移动终端与计算机之间使用套接字进行通信,计算机与外部可控设备之间使用串口或总线进行通信。

终端设备通过点击触控的方式触发预设的命令集,通过套接字接口将命令集表示发送到计算机服务器端,服务器解析该命令集标识并转换成可控设备能够识别的汇编指令信号,发送给外围设备。

四、 系统实现

(一) 服务器端的设计

服务器端启动的时候,将设置一个广播地址段,利用此广播地址初始化套接字在,并对9432端口进行监听。当收到连接请求时,利用授权模块对连接请求的合法性进行验证,服务器端将会向客户端发送一个验证数据,并将线程设置为阻塞状态,等待客户端的响应。收到的客户端响应后,进行校验。根据校验结果决定是否连接或拒绝。连接成功后,服务器将开始接受并解析收到的命令集。

(二) 客户端的设计

系统中服务器与客户端利用Socket通过用户数据报(UDP)协议进行通信,传输速度快,无延迟。虽然UDP协议有数据报容易丢失、不能保证每个数据报准确无误地传到等问题,但对于运动体感的操作,用户的动作产生的数据是连续的,即使丢掉部分的数据报对用户体验也无大碍。

在确定移动通信传输协议的基础上,需要将移动设备的多点触摸功能和传感器功能融入到服务器强大的计算功能中,即实现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融合,因此需要将移动设备发出的指令变成服务器能够识别的操作。客户端改变状态模式改变时,应该通知服务器端进行识别,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操作映射。

五、 结束语

经过在MOTO设备上的测试,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连接时延在10秒内,连接后的指令响应时间小于5秒,基本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系统在设计与实现中,已预置了与其他类型设备进行交互的接口,下一步将准备实现多种异构设备之间的远程交互。

参考文献:

[1]ITeye专栏.Android 源码结构. [EB/OL]. http://helin-era.iteye.com/blog/1090237.2011-11-21

[2]陈益强. 简析Android系统的安全性能[J].信息系统工程.2011.9.20

[3]YUAN M J. J2ME移动应用程序开发[M] 梁超,王延华 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作者:曾辉 邓谦 高霞

电话远程控制系统设计论文 篇2:

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在建筑智能化设计中的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智能化建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立足于智能化与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优化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备受业内关注。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模式,分析了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需求设计、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以及火灾联动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就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在建筑智能化设计中的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浅见,望对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成效提升有所裨益。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法;优化控制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4.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使建筑智能化设计面临着崭新发展局面,对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形势下,有必要精准把握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方法与构成,综合运用集约化的设计手段,全面提升其整体效能。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1、研究背景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节奏持续加快,建筑智能化设计深化推进,相应的消防自动控制系统构造技术取得了跨越式创新发展,使消防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具备了更多可能。消防自动控制系统以自动化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数据控制为主要面向对象,旨在充分提高智能建筑消防系统数据信息的处理效率,全面提升消防效能,构建可靠稳定的自动化消防安全屏障。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创新推广,在系统基本构成、核心控制方法理念以及整体布局优化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标准与技术规范,在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设计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在建筑智能化设计中,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可实现消防灭火行为、方式方法、过程目标的有机统一,构建形成直观化的消防自动控制数据模型,为调整改进消防行为规范提供现实依据与保障,推进应急广播、照明系统、监控系统等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衔接,充分确保建筑智能化消防自动控制的高效稳定运转。同时,消防系统设计单位同样在宏观层面对消防自动控制的各项资源要素进行了充分整合,实现了事前研判、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等方面的统筹分配,促进了消防信息对称与流程均衡,促成资源要素的一致性与规范性,提供了价值导向,初步实现了消防业务决策及数据交互。

2、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模式

2.1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

消防自动控制系统主要是以现代智能化建筑为主要载体,以消防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为主要导向,在充分有效应用特定技术方法与工具手段的基础上,对智能建筑的温度、光、烟等指标,进行动态化、不间断搜集,并根据预设前置条件,对建筑内部火灾等状况实施自动化警报、自动化控制以及自动化灭火。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在硬件设备配置、软件系统构造等方面具备了更强的可操作性,实现了现代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统一,使火灾报警、灭火以及疏散等环节的智能化方向更加明确。

2.2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通常情况下,消防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由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等两个方面构成,由探测器、警报控制器、指挥中心、联动控制器等硬件设施设备构成,并在信息流与数据流的控制作用下实现高效稳定运行。当分布于智能建筑结构内部的若干火灾探测器,探测到烟雾和声光等异常信号时,则将所形成的信息流向警报控制器进行传输,控制器根据相关信号强度与类型,发出相关消防指令,进而实现消防设备灭火控制、防排烟设备控制、电梯卷帘门控制、火灾紧急广播控制、图像显示控制、火灾应急照明控制、消防电梯设备控制以及电话通信网路设备控制。由此可见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具有联动化、规范化、连续化等优势特征,不仅运行经济成本较低,而且维护管理简便易行。

2.3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模式

一方面,对于火灾自动报警子系统而言,其基本构成模式通常包括区域消防报警系统,适用于公寓、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建筑类型;集中消防报警系统,通过运用环状布线或树枝状布线的方式,确保消防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控制回路的可靠性;控制中心消防报警系统,通过专用接口及远程通信技术实现火警图形显示。另一方面,对于火灾联动控制子系统而言,通常的基本构成模式则包括消防栓及自动灭火系统、消防与排烟灭火系统、火灾紧急广播与通信系统、非消防电源控制等。

3、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缺少完备的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模式

在现代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中,完备健全的设计模式处于基础性核心地位,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各项策略的形成,均要以相应的系统设计模式为出发点。纵观当前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实际,普遍存在着系统设计模式缺失,现有设计模式无法满足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快节奏、高强度的实施需求,各类短板与弊病问题频发,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相关模块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存在突出瑕疵,所采用的系统设计形式单一化,对建筑智能化载体的各项资源要素统筹把握不当。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优化消防自动控制系统总体规划设计质量的关键所在。

3.2消防自動控制系统设计人员经验匮乏,专业性不足

在当前建筑智能化总体布局结构中,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人员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充分运用建筑智能化工具载体功能,执行消防自动控制系统技术规范与行业标准的直接实施者与操作者,其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的高低,与最终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体效果密切相关。实践表明,由于我国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在智能化建筑实践领域中的起步较晚,相关经验与规则欠完善,在系统设计、构造布局、设备配置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不了解现场管控、资源协调、风险预警等基础方法,无法将消防自动控制系统与智能化建筑的载体功能充分有效结合起来,致使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动性不强、综合性不足、规范性缺失,不同程度上存在“本领恐慌”现象。

3.3对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认知不全面

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以建筑工程为主要框架的消防自动控制设计形成了相对固化的构造方法与实施流程,而随着现代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传统模式下的消防自动控制设计方式暴露出诸多弊端与不足。从当前现状来看,部分单位或设计人员对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认知存在显著不足,无法从宏观角度把握与审视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时代价值,难以将其作为建筑智能化的关键要素之一纳入体系内部,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策略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向自动化方向靠拢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被消防自动控制设计的僵化思维模式与行为方法所桎梏。

4、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在建筑智能化设计中的优化研究

4.1构成

智能消防系统,具体由三级构成。监控主机为最高级;消防报警、消防联动控制器为中间级;火灾消防联动设备、火灾报警探测设备是最低级。房间号作为地址,运用CAN 总线连接各个节点,实现消防系统的网络化。

在该系统中,以房间为单位,楼层为单元,运用PC 机实时监控整个网络。同时运用CAN 总线控制器控制节点故障,而且各个节点间都不会互相影响,真正的实现了网络化、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其火灾探测器为复合型,而模拟量就是指输出的火灾现场信息。该模拟量经由消防报警控制器转换,进而经由CAN 总线,分别传输给监控主机。监控主机借助算法进行判断、处理,同时发出火灾控制信号。指令的接收,主要通过消防联动控制器实施。同时控制消防联动设备,进行消防任务。当出现火灾的情况时,经由PC 机进行信号处理,探测器进行信号采集,最后由DSP 控制联动设备,实施现场的消防工作。当探测器出现失灵,则可以由人工操作实施火灾报警处理。

火灾探测器,对于现场的参数进行采集,参数可以包括火焰;有毒气体成分;烟浓度;可燃气体成分;温度。以 PC 机为平台,运行科学的火灾报警判断算法,设计与实现了人机界面。经由计算机上的人机界面,可以显示现场画面;现场的参数与人数,同时进行联动控制信号的发出。

4.2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需求设计

在消防自动控制系统需求设计中,应重点针对其建筑智能化的基本特征,解决其中的诸多难点问题,使最终形成的各项设计方案符合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在防火分区设计中,应对建筑重点功能区域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灭火系统,并配置阻燃性能条件良好的建筑装修材料,合理划分防火分区,实现公共区域的防火分区。结合建筑内设置的空间功能、固定设备等条件,设计相应的警报信息搜集区、电气火灾监控区等,并在中心报警系统的支持衔接作用下,使各项子系统与子模块实现高度关联,实现以中央控制中心为主要中枢机构的电气漏点、火点探测及联动控制目的。突出消防控制室的重要价值功能,通常情况下应设置于整个控制中心的首层,通过控制器向消防灭火设备反馈指令信号,对重点消防安全区域形成重点保护。

4.3消防自动控制的报警系统设计

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消防自动控制报警系统类型、模式及形式的多样化与智能化,更加适用于大规模、高整合度的现代建筑工程,对各类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与信号搜集。在自动报警系统的作用下,当信号搜集单元检测到烟气等异常信号时,将会通过触发器件向控制中心发出警报信号,由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处理信号,并做出指令,启动相应的应急消防安全预案,将火灾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降到最低。在此过程中,手动报警装置、总线探测装置以及消防安全信号等,均通过总线向消防安全控制中心传递。实现报警系统的整体效果需要立足于完善而科学的报警及探测区域划分,以及规范标准的消防自动化设备配置。在建筑各层进行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器的设计安装,设置应急广播及消防专用电话,实现与火灾报警器之间的信息指令交互。

4.4消防自动控制的联动控制系统设计

联动控制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消火栓系统设计、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防烟排烟联动系统设计、电梯控制设计、消防广播系统设计以及火灾疏散警示等消防其他设备控制系统设计等,分别承担不同消防安全职能。以消火栓系统设计为例,其应实现火警控制器与消防栓按钮的直接连接,使消防泵能够在火灾情况下第一时间启动,并将反馈指令传向控制中心,且不同的消火栓均配置相应的按钮,以充分确保与之相连的消防水池能够发挥最大效用。再如,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则由给水设备、压力开关、湿式报警阀等共同构成,对给水管道的压力进行控制,当压力管道低于预设标准时,则系统会直接启动稳压泵,向给水管道内进行补水补压,并通过设置信号阀等设备防止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误操作。

4.5系统信息传输结构

为有效构造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流程规则,应首先对系统信息传输结构进行设定,为保障数据流与信息流的运行提供基础依据与载体。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结构方式可细化分为总线制传输结构方式、集中智能结构方式、分布式智能结构方式以及集成网络机构方式等多种类型,上述不同的信息传输结构方式在实际操作方法、适用环境以及构造标准规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必须结合建筑智能化的相关基础条件予以综合选择。以总线制传输结构方式为例,它采用的是编码选址技术,充分确保控制器能够准确高效地探测到烟气异常信号,但由于采用的回路构造模式相对特殊,因此在部分状况下容易造成回路失效等问题。再如,集中智能结构方式采用的是二总线模式,可完成不同类型火灾特征模型的识别和图像显示。

结语:

综上所述,受系统构造、运行模式以及智能化环境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当前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在建筑智能化设计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阻碍着消防自动控制系统整体效能的优化提升。因此,有关人员应该从建筑智能化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充分遵循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造原理,灵活运用集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系统构造设计手段,为全面提升消防自动控制系统效能奠定基础,为促进建筑智能化事业迈向更高层次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启峰,陆辉,仉宏伟.地铁网络运营控制中心火災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3):501-502.

[2]段晓东,代凤华,林庆洋.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化消防协同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下旬刊),2019(22):188-189.

[3]罗静,谢波,刘仁猛.新型智能建筑火灾自动检测、报警及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2020,11(11):115-117.

[4]崔效敬,崔伟,徐纪安.基于5G环境下无人值守消防控制室系统平台的功能及实现[J].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9(09):202-203.

[5]刘晶,李志涛.新钢医院综合楼火灾自动报警及其联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下旬刊),2019(22):188-189.

作者:张廷宇 高瑜

电话远程控制系统设计论文 篇3: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门禁短信报警系统

项目基金:本项目由“西北民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双‘E’科研基金”资助。

摘要:采用的是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GSM短信模块,继电器模块,红外传感模块,LCD1602液晶显示屏来实现智能门禁短信报警系统。单片机通过RS232串口与GSM模块通信,使用标准的命令来控制GSM模块实现各种无线通信功能。设计主要内容是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还有数据收集模块,远程控制报警,本居室报警系统的硬件主要有红外线人体传感器,报警模块,单片机控制电路等。当居室遭到入侵时,装在门窗检测点上面的红外探头可以测试到人体辐射出来的红外能量,从而得知有人入侵。监控报警系统把仪器、仪表等需要监控的场合的状态信息通过开关量或者模拟量的形式传送给短信报警装置,短信报警装置实时监控仪器、仪表的运行状态。当有异常情况或者一些状态接近临界点时则立刻发送报警短信到家庭人员,家庭人员收到短信后及时去现场处理。

关键词:单片机;GSM短信模块;智能门禁短信报警

引言

1、系统工作

本系统采用单片机作为中心控制器,单片机通过RS232串口与GSM模块通信,,指令为AT指令。然后单片机读取短信数据后,对门禁进行对应的控制与操作,系统原理如图所示

2、硬件设计

2.1单片机控制模块:

我们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模块,并收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单片机模块与GSM模块之间的连通,数据采集模块接收到的数据传递给GSM模块,控制GSM模块发送报警短信。当系统工作时数据采集模块不断接收到新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实时的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就可以通过这些接收到的数据判断是否是正常情况,如有异常。将报警信息发送到预先设定好的手机号码,由此来通知用户来做出相应的措施,实现了家居的安全防范。

2.2 GSM模块:

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能提供标准接口的功能模块,GSM模块具有基于GSM网络进行通信的所有基本功能,比如发送SMS短信,语音通话,GPRS数据传输等,简单来讲,GSM模块加上键盘、显示屏和电池,就是一部手机,使用单片机通过RS232串口与GSM模块通信,使用标准的AT命令来控制GSM模块实现各种无线通信功能,借助最可靠,最成熟的GSM移动网络,以最直接的方式发送短文消息或电话形式,直接把报警地点的情况反映到用户的手机端。

2.3 红外感应模块:

基于红外线技术的自动控制产品,当有人进入开关感应范围时,专用传感器探测到人体红外光谱的变化,自动输出高电平,人不离开感应范围,将持续输出高电平;人离开后,开关延时自动关闭负载。灵敏度极高,可靠性强,广泛应用于各类自动感应电器设备。

3 软件设计

在软件设计时已经将用户信息和正反转所需时间设定好,初始化工作后,用户可向TC35目标SIM卡上发送短信息,通过单片机解析后,按照设定好的时间控制继电器工作。单片机通过串口向GSM模塊发送AT指令向目标手机返回状态。

4 结语

这种智能门禁短信报警系统易于隐蔽,直接利用通信网络的覆盖功能和定位功能,成本底,无噪音,信号不易被屏蔽,工作安全可靠,比传统的门锁式要智能化,以人为本,更优化的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全利.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郑凌燕,葛万成.基于GSM短信的远程控制系统设计[J].微型电脑应用,2006.

[3]屈谛.基于GSM的楼宇对讲门禁系统的设计[D].山东科技大学,2009.

[4]聂晶.基于PLC的手机短信远程监控系统[D].新疆大学,2007.

[5]卢允伟,陈友荣,陈芳.基于GSM短信与射频模块的远程二级控制系统设计[J].机电工程,2011(02).

作者:李碧怡 武永强 邓小红

上一篇:学院秘书处学年工作报告下一篇:工作报告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