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2022-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浅析优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摘 要】中学生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而优秀中学生本应该有更好的学习前程,但如不及时矫治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形成各种程度的心理疾病,这些病态心理轻者可以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者将能助长青少年犯罪。本文就优秀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优秀中学生;学习前程;心理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完中,环境、饮食卫生条件都不错,学生人数将近4000人。初、高中每个年级的学生数在700人左右。以下是我发现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某男,初一学生,成绩在全年级前25名左右。因自己是孤儿,靠亲戚的抚养和国家的两免一补维持着上学的学费。好强的他总是在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是成绩还是生活。所以的他的成绩还算可以,可在生活上,却宁愿假期到外面打工赚钱,上学时也不愿在学校食堂蒸饭吃,而选择打饭吃;不愿像少数人一样的步行回家,而要选择乘车回家。

[案例二]某男,高三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对美术很感兴趣,每次专业考试下来都是85分以上,不同一般,感到非常自豪、骄傲。可兴趣班里还有一位美术学生专业也好,见不得他那种高傲自大,专业成绩总比自己考得好,心理十分不舒服讨厌他,在训练时总与他比效果、比时间、比成绩,始终不服输,你行我也行的这样对着干,原本是件好事,但就是一些失误和小矛盾引起,搞得他俩经常吵架,有一次若不是老师的阻止可能打起架来了。每次考试下来,总差那么一点点才赶得上他,心理不舒服难过,十分妒忌他,恨不得找点理由刺激、伤害他。

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的报告显示,有的学生有学习焦虑、人际焦虑、孤独倾向,还有自责倾向。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很少被列入这些人群,因为他们通常在“优秀学生”的光环下被人们误认为是优秀得无懈可击。可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正是因为优秀学生较好的智力水平或对事物观察的细致以及学业上的一帆风顺。所以,他们一旦产生心理问题将比一般学生表现得更加复杂、隐蔽、敏感和早熟,后果更为严重,从而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他们内心深处潜在的危害性也不容许我们施教育者、家长和社会的忽视!

二、優秀中学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

当前,优秀中学生的心理存在如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不适、考试焦虑,产生嫉妒、偏激、狭隘等状况。形成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主客观的,涉及遗传因素,生理条件,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不健康心理:

1.视“学习”为一切心理

长期以来,在残酷的升学压力之下,人人跟着分数这个指挥棒走,迫于压力,学校名为素质教育而实际上还是在狠抓应试教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现象,繁重的作业负担和对升重点学校的苛求,以及父母成天的唠叨,施压,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从而导致他们也会一味地追求分数,脱离群众,甚至可以不参加集体活动,一心一意地学习功课。当他们时刻绷紧的那根弦突然断裂时,他们的情绪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有的学生会因考试成绩的一分之差而伤心落泪、锤胸顿足;会因升学考试的落榜而想到了轻生,造成心理上的扭曲。2007年5月21日宁夏固原一补习生高考前夕服药自杀的原因却是因为不堪忍受高考的压力。这些心理问题所引发的不良后果已越来越令人深思。

2.自傲心理

中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普遍存在过高的期望值和过分溺爱的教育方法。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好,能够得到亲戚朋友的夸奖赞许,家长会不自觉地将这些子女放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用他们的特殊方式来保护这些“优秀子女”,学校也是如此,迫于社会对学校教师的评价仅限于所考优生的个数,所以,教师也只能是力图多培养几个优生,对优秀学生也会过分的关注、信任甚至放纵。使他们更认为自己所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很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自傲心理。

3.嫉妒心理

正是在自傲心理的影響下,优秀中学生长期惟我独尊、目中无人的观念,使他们看不起其他同学,往往对别人要求苛刻,不承认或贬低别人的成绩和进步,缺少对别人应有的赏识和尊重,对比自己强的人怀恨在心,甚至造谣中伤,使其造成心理上的狭隘。

4.逆反心理

进入中学时代的优秀学生,他们已初步具备了自理能力,厌倦了成人无微不至地保护和条条限制,渴望获得独立。然而,成人的实力非常雄厚,在当他们无法摆脱时,这些优秀学生想到了另一种解决方法:对着干!你要我读书,我偏偏不读;你不让我进网吧,我偏偏要进网吧……大多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是靠他们的智慧和努力换来的,如果他们的辛苦付出得不到家长和其他人心理上的沟通、理解,在他们本就不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下就好像失去了寄托。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追求的斗志。

5.完美心理

社会上对女性以瘦为美的疯狂崇尚,完美打造女性美的各种渠道,也悄悄袭入了优秀学生,他们不仅要担心自己的成绩是否会下降,还要担心自己的身材是否好看。更有如案例一那样的优秀中学生,他们惟恐自己的哪一个缺点影响了他们“优秀”的头衔,遭来别人的看不起,所以便想尽一切办法进行维护,直到自己身心疲惫……久而久之,这些优秀学生的心理就可能会逐步形成易怒、不愿合作、推卸责任、失去自信心等内在的创伤。

中学生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这些优秀中学生本应该有更好的学习前程,但如不及时矫治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形成各种程度的心理疾病,这些病态心理轻者可以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者犯罪,影响他们的一身。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又该如何尝试着走入这些人群的心理,让他们敞开心扉,正确、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呢?

二、维护“优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1.教师备课的完善

教师备课不应仅仅局限于备教材、备学生,还应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所需求的东西和愿望。对优秀学生要不褒不贬,认真对待,做恰如其分地评价和引导。

2.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训练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提高优秀学生的交往能力,探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防患于未然。

3.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社会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中心已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趋势。

4.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也是一种必须。

通过以上方法,提炼出其中的优秀学生,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探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地对他们进行自我意识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早恋心理与性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受挫折能力和竞争意识。将他们融入社会,做一个学校的优秀学生,社会的优秀人才。

作者:刘永建

第2篇: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危害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焦虑、抑郁、冲动、自卑、猜疑、冷漠、嫉妒等,其成因及危害分述如下:

1. 焦虑。焦虑是因为面临危机而产生的一种高度忧虑不安的情绪状态。焦虑的产生多与环境和个体有关。一些具有特殊性格倾向的人在面临心理压力时容易产生焦虑,如性格内向的人、追求十全十美的人、有自卑倾向缺乏安全感的人、过度关注某些事情的人。但更多的则是由于环境的原因。

焦虑常会使人惴惴不安、忧心忡忡、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引起记忆力下降,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思维迟钝、动作迟缓、心慌等症状。

2. 抑郁。抑郁是一种过渡忧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情绪低落、丧失兴趣、缺乏信心、疏远亲友,甚至是悲观厌世。产生抑郁的原因很多,大到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小到对某一件事的认识。抑郁的人往往容易关注消极事物、轻视自己的努力、与人隔绝,有些抑郁与厌倦有密切关系。

抑郁会引起失眠、头昏头痛等症状,严重者会形成抑郁症,出现自闭、思考能力显著下降、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3. 冲动。冲动是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缺乏明确目的性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一触即发,对后果的意识程度很低。在某些时候,冲动可以激活人的潜能,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活动。但有时冲动是由于事与愿违,自己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

冲动愤怒时,常常失去理智,做事往往不计后果,由此酿成后悔以致伤人毁物触犯刑律的不良后果。

4. 自卑。自卑是因为自我认识偏差,过低估计自己、轻视自己的一种消极心态。自卑心理的形成,客观原因,如出身寒微,童年生活的不幸。主观原因,与个体的认知和个性有关,如情感脆弱,胆小懦弱等。

自卑会使人意志消沉,有人会为改变自卑地位不惜铤而走险。长期自卑不仅影响自身才能和潜力的发挥,妨碍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且会使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受到伤害。

5. 猜疑。猜疑的实质就是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是人性的弱點之一。猜疑是由于心理不够健康、思想方法主观或缺乏自信造成的。

猜疑是人际关系的大敌,因为它玷污了心智,离间了朋友。严重的猜疑会使自己郁郁寡欢,孤独寂寞,危害身心健康。

6. 冷漠。冷漠是指对人或事冷淡漠然、毫不关注的消极心态,是对人怀有戒心甚至敌对的情绪。表现为对他人的不幸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毫无同情心。冷漠通常是由于受人欺骗、漠视、歧视、暗算,或者是受到不公正待遇所致。

冷漠使自己从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密切联系中割裂开来,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同情心,冷漠标志着责任感的氓灭,必将使自己陷入孤寂、凄凉之中。

7. 嫉妒。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是一种害怕竞争,不敢竞争,从而不择手段压制人才和打击成功的阴暗心理。嫉妒是由于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总以为自己应该超过别人的极端自私的心理产生的。

嫉妒是一种破坏性因素,会使人丧失理智,不顾一切干出卑鄙的勾当。有嫉妒心的人常常处于焦虑不安、怨恨烦恼的不良心理状态之中,它会使人精神机能失调,导致心血管、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途径

1. 解决策略。如解决焦虑问题,要努力营造快乐轻松的心情,设法转移对所焦虑问题的注意;解决抑郁问题,要学会放松、学会聆听、学会宽容,要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解决冲动问题,要冷静,要寻找“缓冲剂”,转移注意力或找适当的场合宣泄;战胜自卑,要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自身优势,坦然面对苦难和挫折,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要克服猜疑的弱点,就要优化自己的能力素质,拓宽胸怀,要重事实、讲证据;克服冷漠,要深入到学校集体生活中去,调动自己,学会爱与宽容;要化解嫉妒的心理,就要宽容,明白嫉妒是一种虚荣心等等。

2. 解决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专项教育。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典型的行为偏差,在心理课堂教学上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成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对学生进行案例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①对班级环境进行相关布置;②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宣传;③将班级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归类,通过讲座、观看影片等形式及时矫正;④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⑤开展模拟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放松、学会转移、学会宣泄。

(3)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产生于班级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学科的教学实践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不少心理辅导的素材,教学过程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环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于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实效。

(4)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难以收到最佳效果,通过个别的咨询、辅导,既可以保证个人隐私,又具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提高辅导的实效。

当然,学生各异,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关键是正确分析原因,审时度势、对症下药。我相信,通过不断完善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体制,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一定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希望学生心理问题能得到学校、家长、社会的高度关注,得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支持,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路搭桥。

作者:耿娜

第3篇:浅谈当前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摘 要:当前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大增,面对变革时代,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心理相对脆弱,心理问题增多,在品德形成、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与其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都极为密切,学校应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学习观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和压力,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创设优良育人环境,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障碍;对策

一、问题的背景

近几年,新闻媒体报道了大量关于中学生“离家出走”“拒绝上学”“自杀”“残忍虐杀小动物”等一系列行为事件,已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些事件,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由心理障碍而导致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2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有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其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为3.9%,重度的为0.1%。可见,这些处于半依赖、半独立而又半成熟、半幼稚矛盾时期的中学生,有着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许多的心理冲突、苦恼,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以致不少学生感到难以得到理解,觉得孤立无助,从而诱发许多心理障碍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表现

因各人的心理千变万化,中学生心理障碍表现有很多,这里只列举常见的几种典型症状,供研究参考。

1.学习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厌学,学习不主动,课前不认真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情绪消极,作业拖拖拉拉,敷衍了事,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逃学。伴随而来的是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考试成绩下降,严重的会造成恐学、厌学,甚至逃学。曾有一个女学生,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伴有腹泻、痛经,记忆再现困难,见题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的紧张情绪。

2.情绪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行为怪异、易冲动、自我失控、性格孤僻、意志薄弱、心境差、情绪极不稳定,学习顺利时高兴得手舞足蹈,学习困难时烦躁不安,动不动就发脾气、拍桌子、摔椅子,精神萎靡不振。

3.社交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闭锁心理,自尊心极强,极端自负或极端自卑,这部分学生不愿接近同学、父母、老师,不合群,与集体隔离,心胸狭窄,自以为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圈子里,看不起老师和同学,甚至仇视社会,不仅不肯承认错误,还常常把错误归于别人。遭遇不顺利便一个劲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与世隔绝的孤立感油然而生。在行为上常常会为引起别人注意而采取抗拒行为,轻则违反校纪校规或经常故意恶语中伤他人,重则发生伤害等攻击性行为,走上犯罪之路。

4.个人行为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行为姿势怪异,萎靡不振,自由散漫,优柔寡断,缺乏自信,习惯我行我素,做事不顾后果,或者过分怕脏、过分细心、过分不放心、过分穷思竭虑。曾有一个高二男学生,外表文静有礼,但常常无法排除自己的许多无意义的想法,导致内心非常痛苦,思想苦闷,情绪忧郁。每次作业反复检查十余次,生怕遗漏出错;在家反复洗手,重复关门,生怕疏忽大意;寄封信,要拆了粘,粘了再拆,反复拆封十余次还不罢休。据资料表明,此症多见于16~30岁,男性多于女性。

5.情感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在“早恋”。这类学生或由于成绩差,或缺乏家庭关怀,内心颇感孤独,没处倾诉,无法排遣,此时若有异性学生有类似处境,则“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互相同情,互为安慰,逐步发展“恋情”,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在学校找不到同情者,就到社会上、网络上去找,导致上当受骗,以至堕落。

三、中学生心理障碍几种主要成因

1.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影响

青春期意味着生理的成熟,也意味着心理需要的发展,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发展能否协调一致是这一时期中学生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充满激情,更重感情,同时又极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他们的感情世界经常表现出强烈、动摇、不协调的特点,而且容易冲动和幻想,往往为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为一件小事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的事积极性极高,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避而远之,情感常处于大起大落、此消彼长的两极状态,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一旦遇到挫折并且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和指导,久而久之就积累成了大问题。曾经有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只因为调整座位时把他的同位学生调开,安排一位他不喜欢的学生,他就非常想不开,认为老师不喜欢他,针对他,焦虑得晚上睡不着,学也学不下去,半夜起床打电话给家长,上课不听,班级安排的事,也不服从,早读课甚至在教室中起哄,用对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慨。

2.家庭環境的影响

对于学生来讲,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家庭与学校,而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具有特殊性。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它主要包括家庭的成员构成、管理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比如,家庭气氛比较紧张,不可能使学生的情绪放松,对家庭的关注会造成其情绪紧张焦虑,这种不安的情绪必然会反映到学习过程之中,影响学习正常进行,对学习情况和纪律表现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曾经有一个叫许金华的学生,他五岁时母亲改嫁,家中只有父亲及年迈的奶奶,母亲改嫁是因他父亲不好,因而他和父亲的关系很差,性格孤僻、怪异,脾气暴躁,变化无常,但喜欢追求女孩子,其实他内心是迫切希望得到女性的爱来弥补母爱的不足!

3.社会外界(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信息交流日益频繁,教师已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许多学生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手机、互联网上获得大量信息,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鉴别力还不强,加上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要求太严,恨铁不成钢,一旦期望不能达到就任意责备,或热嘲冷讽,造成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引起紧张心理。所以,面对客观现实中错综复杂的多种诱惑时,部分学生就把学习看作好比“上刀山,下火海”,从而产生“恐学症”,整天痴迷于电子游戏,泡网吧聊天,无心向学,结果引发思维迟缓、考试焦虑、抵触顶撞、厌学、出走、早恋、网恋、沾染江湖恶习等症状。

四、消除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想取得一定的效果,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来进行。具体地说,可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1.教师要充满爱心,做到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学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的爱心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它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转化学生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激励和感染作用,它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它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使学生萌发善良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我国古代的教育著作《学记》中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

教师虽为人师,但不应就此将自己摆得高高在上,而应走近学生、融入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了解并理解学生的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怀着一颗关切的爱心去接触学生,才有可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譬如,在一次考试中,我发现有一位学生试卷下压着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心虚地想要偷看。我并没有按照定式将纸条提交给政教处,而是避开其他学生的注意默默地把它拿走了。因为我知道一旦声张就会使他在同学面前大失颜面,进而伤及自尊,产生自卑。事后,这位学生主动找我来承认错误,我不失时机地对他加以教育,并从正反两方面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分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指出他之所以作弊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说明他主观上是要求上进的,但客观上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善于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经过这件事之后,他在学习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但上课认真,而且成绩突飞猛进。正如他所言,这完全缘于我对他的尊重、理解、宽容与信任。

2.经常进行人生价值取向教育,激发内在驱动力

人生价值的要义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我们必须使学生懂得:如果今天不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就不能在将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创造的劳动价值越少,其人生价值就越低。所以,我们教育学生要开阔视野,拓宽心胸,树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和目标,摆脱依赖性,真正走向独立,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意义、有价值的大事上,使眼光从狭隘的个人圈子里解放出来。我们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可用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教育学生;用科学家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学生;用学习上的榜样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需要,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料,为将来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聚积内在价值。同时,要克服为分数而学习的消极思想,培养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以增强学习自信心。要善于吸取别人的意见,不要盲目地反叛、拒绝。要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素质教育

要加强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跨越,改变与社会不相适应的陈腐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救出来,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生活,避免造成厌学、焦虑、逆反等心理障碍。

4.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及时解开心结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比如,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或者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利用体育、艺术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等形式,普及必需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安慰、疏导,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疾病及心理疾病的危害,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从挫折中认真反省自我,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变压力为动力,总结经验教训,增强生活智慧,学会并掌握维持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如心理疗法、行为疗法、情境疗法、休闲疗法、运动疗法等),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能够有效预防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挫折中容易产生的心理疾病。

5.保持学校、家庭在教育上的一致性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以及家庭关系冷淡或破裂,或家庭自然关系有缺损(离婚、丧偶),家庭成员的不轨言行、不良恶习和犯罪行为,都会造成心理问题。而学校要想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还必须主动争取到家长的配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保持教育上的一致性,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家访、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也让家长了解学生,指出家长在教育方式、教育态度上存在的问题,并向广大家长普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引导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让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学生在宽松、温暖、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包括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还包括要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显然,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无疑是教育界亟需承担的重要课题和亟需完成的重要任务,是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前是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导致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复杂,对于学生已形成的心理障碍,我们不可能倒转历史,回到过去,只能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把握中学阶段这一关键时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针对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春风化雨,慈母为怀,恩威并施,刚柔相济,捕捉教育良机,拨动学生心弦,寻求出更多更有效的教育对策,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逐步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小梅.优化班级管理之我见.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06).

[2]张万祥.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守旗.班主任教育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张文娥.如何做好班级管理.教育革新,2009(02).

[5]时国兴.班主任工作之我见.职业技术,2009(05).

[6]胡庆梅.用师爱点亮学生的理想之灯.考试周刊,2011(13).

作者:赖玉华

第4篇: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五种: 一,学校适应不良型的心理问题; 二,强迫型的心理问题; 三,抑郁型的心理问题;四,焦虑型的心理问题;五,恐怖型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适应不良型

学习适应不良型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更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

(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二,强迫型

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自己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它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应及时接受辅导。具体表现为: (1)强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看到小刀就会想到会割破手;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如“1+2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

(2)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如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并不去上厕所;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但表面上却顺从平静;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三,抑郁型 这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具体表现为:

(1)兴趣衰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

(2)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多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对自己的失败估计。如学习成绩较好,但坚持认为自己学习很差,以后肯定不能毕业。

(3)精力衰退。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类同学往往感到听课、做作业时,头脑无法兴奋起来,但一般无杂念而是一片空白,体育课甚至日常生活无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从心之感。

(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这类同学通常能维持和其他同学、老师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们的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

(5)躯体不适。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疼、背痛、肢体酸痛等,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有些同学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

四,焦虑型 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便会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焦虑型的心理问题是指一种无明确对象、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形式。

(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以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为典型特征,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1~20分钟,长达数小时。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

(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往坏处想等。明知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是主观上过滤,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出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以及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梦惊等现象。

五,恐怖型

这种心理问题指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异常恐惧并主动回避以消除不安。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为社交恐怖和特异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长的趋势。

(1)社交恐怖。主要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的耻笑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做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着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觉察,从而回避目光相遇,严重者会发展到足不出户。

(2)特异性恐怖。指各种和个体自身活动的特异性有关的恐怖,如飞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学生对学校产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门、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回避学校生活,又称学校恐怖。 以上对五种常见心理问题类型的介绍,目的是使大家对它们有一个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阶段出现上述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于面对它,正确解决它。

第5篇: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太和县双庙中心学校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对策:1,用乐观态度面对失败 。2用实际行动建立自信。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睁大眼睛,正视别人,昂首挺胸,快步行走,练习当众发言,学会微笑 。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对策: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2.青少年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这里须提倡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 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 % , 其中初二最高, 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感到学习没劲, 丧失上进的信心, 学习欲望低下, 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 把学习视为苦差事, 上课懒得开课本, 作业不能独立完成, 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 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 终日浑浑噩噩, 看到课本就头痛, 坐进教室就犯愁, 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对老师缺乏感情, 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对策:1,反思你的学习习惯,2,总结你的学习态度,3,总结学习上的知识的遗漏,4,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5,每天执行计划,坚持到期末考试,6,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让自己每天都有收获。

4.早恋问题

所谓早恋,指青少年中间过早地发生或发展着的恋爱现象。判断是否早恋的依据大致有两点:一是生活自立的程度;二是恋爱的年龄与法定最低婚龄相差的程度。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 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 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 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 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 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 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

对策:1,要清楚地认识到早恋的危害,2,用理智来战胜这不成熟的感情。3,要注意心理卫生4,要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5,多参加集体活动,分散独自喜欢一个异性的注意力,不要与异性单独交往。6,设法摆脱早恋。①转移法: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去,用探求知识的乐趣来取代不成熟的感情。 ②冷处理法:逐步疏远彼此的关系,以冷却灼热的恋情。③搁臵法:即中止恋情,

使双方的心扉不向对方开启,而保持着纯洁的、珍贵的友谊。

5.迷恋网络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比如说中学生迷恋网络的问题,有的中学生自制能力很差他们走进网络就走不出来了,就会迷恋上网络,比如说,我的一个表弟,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迷恋上了网络,呆在网吧里几天几夜都不出来,学校找不到他就通知了家里,后来在一个很隐蔽的网吧里找到了他,他就跟疯了似的,直上网吧跑,最后只好辍学在家。

对策:

1、接受师长们的监督和心理老师的辅导。要做到“文明上网,健康上网”,我们不进入非法经营的网吧,不沉于网络聊于,不迷恋网络好友,自觉抵制网上虚假、反动、消极的和不健康内容,加强安全意识,增强“防腐拒变”能力。

2、发挥自己的专长,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校园各种活动,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转移注意力,淡化网络的诱惑。

3、严格控制上网时间,遵守作息时间。

4、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业上来,积极学习,科学探索。利用网上知识促进学习的进步。

第6篇: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讲稿

小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

三峡希望小学五年级

彭琼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学生常见病的种类。

2、掌握常见病的预防措施及防治方法。

3、家校配合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也是人生中最健康的阶段,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极低,但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也难免会有些常见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健康,因此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小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现在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常见病划分为两类:不传染和传染性疾病。

二、小学生常见传染性疾病的种类及预防方法。

沙眼、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流脑、麻疹等。其中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流脑、麻疹等传染性疾病,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1.沙眼

(1)沙眼是常见的慢性传染病,是由沙眼衣原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人对沙眼衣原体的免疫力很弱,可以重复感染,常因并发症而使视力受到障碍,沙眼的发病率与卫生状况及环境因素有明显关系,但是沙眼是可防性的眼病,因此要让孩子掌握防治沙眼的卫生常识。 (2)防治方法:

a.改变家庭中公用洗浴用品的习惯,养成“一人一盆一巾”的良好习惯能有效控制重复感染。 b.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勤剪指甲,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c.对已患沙眼的孩子可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

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流脑、麻疹等是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有: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有些家长对这类传染性疾病认识不够,自家的孩子患病后怕影响孩子的学习而没有进行隔离治疗,结果导致所在班级大面积传染。现就着重讲解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的基本知识。 2.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病毒存在于患者及隐性患者的唾液内,当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随飞沫喷出。与病人密切接触的易古老通过吸入带有病毒的飞沫而被传染。患儿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3.水痘 水痘是由一种特殊的水痘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小儿急性传染病。水痘病毒存在于早期水痘病人呼吸道内。一般人出疹前1天至出疹后5天或皮疹全部结痂、干燥前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被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水疱,水疱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4.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上有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有自限性,中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患者易并发肺炎。流感病毒、尤以甲型,极易变异,往往造成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三、如何预防以上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呢?

(1)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3)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4)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5)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6)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7)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8)适当接种疫苗也能有效的预防这类传染病。

五、总结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了解了小学生常见病的基本知识以及防治措施,希望家长们树立“健康第一”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真正让孩子有健康的身体,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7篇: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而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甚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的暂时心理不适。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因环境变异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入学后的大学生,心理上呈现“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变化,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出现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如:生活要自己料理、每天宿舍——教室——饭堂单调的“三点一线”生活,以及大学学习上自主性强的特点等,都易使一些大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心理压力很大,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等反应。

2.恋爱与性方面引起的情感激荡 大学生正处于异性相吸的灼热阶段,对性问题特别敏感,他们喜欢与异性交流,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华。但是,由于他们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在如何对待恋爱的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有的同学不懂得如何交异性朋友;有的过早地坠入爱河,而又没有确立正确的恋爱观;有的朝三暮四,出现三角恋、四角恋;还有单恋、失恋、胁迫恋爱在同学中也屡见不鲜。 在性心理问题上,许多大学生对于性知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出现性知识偏差;对自身的性生理、性心理感到困惑、不适应,出现性焦虑、性恐惧;对性欲、性冲动存在不安,感到性压抑。

3.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心理疑惧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恐惧、自卑,交际能力不够,言辞表达较差,这一切将导致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再加上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本来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闭锁心理,把自己真正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伪装起来,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与人交往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以至于有些同学干脆独来独往,不和他人接触。由于一方面要求开放自我,还我真实,另一方面却又表现为文饰,这种双重人格,很容易导致孤独感、抑郁症和自卑感。

4. 追求自我实现与现实相悖产生的心理冲突 自我意识的增强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他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这种愿望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增强。许多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这种场合、这种活动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希望学校和社会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得他们的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大学生毕竟是从学校到学校,不免患有一种“社会经验缺乏症”。有些学生片面追求所谓“自我实现”,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尽人意之事不能正确对待,总感怀才不遇;有些人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只看到别人身上缺点,却不正视自己的不足,一味地用美好的形容词虚饰自己,理想主义地要求别人,现实主义地要求自己,形成了对自己过分美好的主观评价,结果一见到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大家的好评,而自己却相形见绌,就埋怨别人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甚至认为老师、同学有自己过不去,因而感到压抑。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既有家庭教育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原因,若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调节或得到外界的帮助,就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的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所以我们都应关心自己或别人的心理健康,学会分析和洞察自己或别人的内心活动,如果你自己或你身边的人出现学习困难、交往不顺、遭遇挫折、情绪低落等状况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方法:或进行自我调适,或找他人排解,或到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咨询,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第8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

1、盲目自信的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而在就业中受挫。

2、自卑畏怯的心理

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更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3、急功近利的心理

有些同学在就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宁可不要户口,不要福利等。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4、患得患失的心理

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也是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就业误区的一种心理障碍。

5、过分依赖的心理

依赖心理在求职就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不主动选择,积极竞争,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

6.仕途心理

“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哪知这些地方是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远非常人所能进入,其结果大多是碰得头破血流。

7.攀比心理

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

8.依靠心理

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出外应聘总爱拉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冀日后相互照应,这种无主见和魄力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9.依附心理

自己不急着找工作,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10.乡土心理

这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

11.保守心理

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虎气、义气皆无,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12.低就心理

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学生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

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13.厌世心理(不平衡心理)

部分大学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找出症结所在,反而怨天尤人,认为老天对自己不公,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

解决办法:

学校职业指导工作除了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求职信息之外,还要为学生分析即时的劳动力市场供求走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加强学生就业前技能强化训练及纪律意识的教育,传授求职和应聘技巧,进行心理辅导、职业咨询及能力测量、个性测量等。

就业是毕业生的人生大事,因此每个毕业生都应该谨慎对待。但在谨慎的同时也不应该给自己施加太大的精神压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信、豁达、乐观,不怕挫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心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挑战和挫折,这才是战胜生活的不二法门。

社会上的主风气是决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重要因素。整个社会信仰的缺失最终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现今的社会来的价值取向是“笑贫不笑娼”,“一切向钱看齐”。这些思想也通过各种途径传导到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里。使得他们在就业的时候只关注工资和福利等待遇情况,完全忽视了自身的特长、爱好和兴趣。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无法发挥所长,真正的到自己所擅长和喜欢的领域去,最终也就无所成就,碌碌一生。这也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和大学生群体深思的一个方面。所以,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保障。

第9篇:浅析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应策略

摘要: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心理问题、学习问题、逆反心理、对应策略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教育旗帜。积极主动、科学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教育界人士的神圣使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那么,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有那些呢?其影响因素有那些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中学时期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其中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另外还有就是考试焦虑,在“中学阶段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的调查,有78%的学生写有“害怕考试”。有的同学写道:“我在学习时,最头痛的是怕考试,怕考不出好分数”、“一想到考试就头痛”。这种怕考试和在考试中怯场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考试前后或考试中,经常出现情绪高度紧张、全身恐慌、胸闷、头昏,无法抑制自己焦虑的情绪,记忆困难,思想难以集中,原来复习过的知识考试时回忆不起来。严重的还伴有口干、恶心、呕吐、手指哆嗦、睡不好、吃不好,腹泻等症状。

例如:我班有一学生崔某平时学习成绩不十分理想,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考试时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很高,她很想成为一个好学生,一个尖子生。上课时认真听讲、专心记笔记,但平时不注意复习,临考时又觉得需要复习的内容很多,手忙脚乱,抓不住重点,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很奇怪的想法,如自己会不会越来越笨?这种胡思乱想又使她更加焦虑,仍至影响复习。考场上常出现手指颤抖,以前会做的题目也不知从何入手等现象。

崔某的焦虑来自于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目标,对自己认识不足,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追求着自己很难达到的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又始终看不到希望,总是处在焦虑状态。越是焦虑与不知道该怎么做,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无法自拔。上面说到的“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想法,如自己会不会越来越

笨?”是神经症中的强迫思维,需要做心理治疗,一方面需要帮助他们减压,一方面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客观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早恋就是其中一种表现。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例如:中学生张某她叙述了自己早恋的经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班的小a,真是投缘,我们俩在一起感到有无穷的乐趣。可是没几天,放暑假了,我见不着他,一种难以名状的情升在心头。我觉得自己爱上他了,整个假期,我像丢了魂似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有关两性和爱情的种种信息不断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到了中学生中,冲撞着他们,感染着他们。可以说许多中学生早恋实际上就是受了社会上爱情影视、言情小说的影响。再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发育成熟普遍提前,出于人的本性,必然对异性产生一种朦胧的意识,就容易产生中学生最初的爱情写到这里,我们也许已经体会到了:中学生初恋的情网是那样的纤细、脆弱,早恋的土壤是那样的贫瘠,早恋的果子又是那样的苦涩。那么,我们如何保护中学生心灵深处那颗“爱”的种子呢?办法有一个,那就是将它珍藏在心灵的保险柜中而不要轻易地开启它,让爱的种子得到心灵的温暖和看护,它也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有的中学生已经恋爱了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感情是圣洁的,是年轻人纯真性格的体现。在这个前提下,让中学生学会驾驭感情的本领,而不做感情的奴仆。于是,中学生就会在理智的指引下找到摆脱爱恋之情的办法。走出这朦胧的世界,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集中到学习和集体活动中去,以后的路还长着哩!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以前我们往往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所致,事件A导致后果C。因此当有青少年遇到挫折出现心理失常行为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挫折事件

本身是直接原因。比如某某自杀了,为什么自杀?因为考试不及格。但实际上考试不及格的人多着呢,为什么就是他自杀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卢家楣教授揭开了谜底:“其实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应行为后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青少年对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说,对挫折事件错误的认知评价,才是导致消极后果的真正原因。事件A导致观念B,最后才是后果C。”

当产生了不合理的想法怎么办?卢教授推荐的是“认知调节法”。

自我调节,想方设法自己反驳自己,用正确的观念来反驳不正确的观念,进行逻辑推理,最终产生积极的调节效果。“比如可以这样调整对考试挫折的认知评价:做了努力就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吗?不一定。考不上大学就一片漆黑了吗?不,很多成功的人也没有读过大学啊。失败了,难道就不能再成功吗?也不是,经过多次考试才取得成功的人也不少啊……想通了这些,目标明确了,就会用更积极的态度争取。”

学会外部的诱引劝说是另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诱导、劝说改变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同样有个高考失利的例子:浙江的一个年轻人,连续4年高考失利。这时有位老师说:“你真的不是读书的料啊!”因为这一句话,他彻底否定了自己,放弃学业回家了。而他的班主任得知此事后,立刻去家访,循循善诱,令他重新树立了信心,最后终于在高考中胜出。

可见,不同的心理调节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它对学习、事业乃至人生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关系。卢教授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期,又是一生发展中最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阶段,加上社会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良好的心理调节无论在这一时期还是在人一生的发展中,更凸显其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

五、逆反心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是大量存在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有的对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持“对着干”的态度,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有的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逆反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逆反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

我认为对于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1、注重班集体建设,树立良好的班风。

2、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教育方法要妥当。

3、对学生已形成的逆反心理的处理要慎重,不可盲目地埋怨学生。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安全生产建议有哪些下一篇:优秀酒店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