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色彩系统色彩设计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标志的色彩设计是标志设计的重要内容。标志的色彩对标志涵义、设计风格、视觉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着标志是否能被企业、受众人群所接受,决定了标志设计的成功与否。标志的色彩设计要遵循色彩本身的属性、含义,体现出企业文化、定位、理念等。良好的色彩设计能使标志呈现出优秀的视觉效果,使标志更易被受众人群识别、接受、记忆。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数字色彩系统色彩设计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数字色彩系统色彩设计论文 篇1:

基于儿童特征的日用产品色彩设计研究

摘要:儿童日用产品的色彩设计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高度关联,科学合理的日用产品色彩设计会影响儿童身心发育与审美观的形成。通过分析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探寻现有儿童日用产品色彩设计上的不足,总结儿童日常产品色彩设计的原则,并以饮用水杯为例进行产品实践设计,为儿童日用产品的色彩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色彩设计;色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产品设计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1-0062-02

在人的一生发展进程中,儿童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所占的地位极为重要。儿童好奇、开朗,充满了干奇百怪的想法。因此,儿童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在为儿童产品进行色彩设计时,就必须要考虑到儿童生理、心理的特征变化。通过调研分析总结目前儿童产品色彩设计现状,基于儿童生理、心理特征,提出儿童产品色彩设计原则,并应用到饮用水杯的设计实践中。

1 儿童的色彩生理与心理特征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Jean Piaget把儿童认知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及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四个阶段均有其自身典型的结构模式和行为模式[1]。针对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儿童产品的色彩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及心理变化,还要在儿童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文章主要针对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的儿童对于日常产品色彩设计心理需求进行分析。

1.1 儿童的色彩生理特征

7-12岁的儿童逐渐从任性向理性转变,此时产品的色彩设计要成为引导儿童主动学习、探索的工具,要让儿童从产品中学到东西。7-12岁的儿童正是在小学里学习基本知识的阶段,随着知识量的增加,他们的思维方式得到一定的培养和发展,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减少,越来越在乎他人的评价[3]。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自主意识非常强烈,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产品形态及色彩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对产品的购买有了一定的决策权。所以通过色彩设计来吸引儿童注意力已成为市场上产品推广的重要策略。

1.2 儿童的色彩心理特征

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有比较明显的色彩偏好和情感特征。色彩偏好与儿童的心理情绪变化有着较大的相关程度,甚至可以看出他们目前的心情是高兴还是苦恼。儿童对色彩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产品的色彩赋予情感特质。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通过分析儿童对不同色彩的心理情绪变化,就能更好的掌握儿童的心理世界,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用色彩来改变儿童的心理情绪。7-12岁时期的儿童开始表现出明显的色彩喜好性别区别,男孩偏爱绿、蓝两色;女孩则偏爱粉、紫两色,因此在设计儿童产品的色彩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色彩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2 儿童日用产品色彩设计现状

通过分析目前儿童产品的色彩设计,发现其色彩设计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产品色彩服务对象不明确

为了使产品受到儿童的欢迎和家长的接纳,设计师一般会运用强对比色彩或是花哨的色彩搭配来引起儿童的注意。然而多数现有的产品色彩设计在考虑到这一点的同时却没有明确目标用户,它们的形式及使用方式上是一款适合父母使用的产品,但在颜色和形态等视觉因素上又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进行设计。所以目前市场上的一些产品的色彩设计有时并不是真的能够吸引儿童,符合儿童的色彩心理需求。

2.2 产品色彩启示性欠佳

现有的儿童产品,无论是娱乐、学习还是生活类,都应该对儿童有一定的思维启示作用,因为在7-12岁这个阶段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阶段,很多知识都应该在这个年龄段培养,目前产品通过纷杂的颜色堆砌去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其启示性严重不足:比如一些产品的色彩设定为儿童喜爱的高明度、高纯度的色系,而忽视了不同色系的色彩搭配,色相、纯度、明度和冷暖色的对比调和设计会启发儿童的无限想象力,培养儿童对于美学的理解能力。

2.3 产品色彩设计忽略儿童色彩心理需求

大多数人都会笼统的把童年描述成无忧无虑,实际上,儿童的成长会有他们独有的、成人不理解的烦恼。有些儿童产品的色彩设计为了迎合父母的喜好,会有较大面积的黑白灰色彩搭配,此种色系搭配对于儿童来说是比较消极的色系,时间久了会使儿童产生消极心理,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一些儿童产品的色彩的搭配过于偏向暖色系,这同样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不利。过于偏向暖色系的色彩搭配会使儿童性格过于软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小。

3 儿童日用产品色彩设计原则

3.1 色彩设计应区分使用人群的不同年龄阶段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生理特征、心理变化、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这也就导致了儿童对产品色彩的心理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产品的色彩设计应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儿童群体。

3.2 色彩设计应具有启示性

人们在购买产品时,产品色彩的属性会让人们联想到具体事物,通过这种聯想会带来新的启示性。色彩对儿童的启发可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种[2]。例如我们看到绿色,得到的具象联想是自然、大地等,但同时也有平静、祥和等的抽象心理启发。在对产品的色彩进行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好色彩的启示性,儿童日用产品的色彩设计要考虑色彩的启示性。

3.3 色彩设计应基于儿童特征

色彩设计应考虑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色彩的变化会使儿童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变化,例如通过色彩的明度变化改变对产品的认知重量;结合儿童特征进行产品色彩设计,进而区别与普通产品的不同。基于儿童特征的色彩设计,可以契合儿童的色彩生理、心理变化,使产品色彩更加适合儿童,受到儿童的青睐。

4 儿童日用产品色彩设计实践——以饮用水杯为例

水杯作为儿童日常饮水的工具,每天使用频率较高,为了设计出合理的水杯色彩,就要从使用水杯过程中儿童的需求及反馈出发,所以研究儿童相应产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与过程是重中之重。而基于儿童色彩需求特征与设计准则正为水杯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4.1 问卷调研

首先以市场调研方式来完成产品定位,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家长、孩子水杯的色彩需求进行调研,明确设计方向,了解家长、儿童在心理层面上对饮用水杯的需求,同时也为产品设计阶段提供依据。基于调查目的,设计调查问卷,主要涉及父母及儿童对水杯的色彩偏好、形态喜好及对色彩的特性的重视程度。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投放问卷200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校对筛选,共得到有效问卷175份(无效问卷包括:漏选、有明显错误)。从问卷的统计结果可发现:(1)84%父母选择“造型更漂亮、新颖”的人数较多;(2)89.5%父母更加希望水杯的色彩活泼、明亮一些,适合自己家的儿童;(3)82.4%父母希望水杯的色彩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4.2 设计实践

基于前文的分析和儿童产品色彩设计原则,结合设计要素分析及市场调研,设计3种饮用水杯设计方案。如图1、图2、图3所示。

方案1:主体颜色搭配以橙白为主,色彩明亮,装饰性强,营造一种活力发散的氛围。产品形态主要以圆滑的曲线构成,给人一种圆润、平滑的感觉,在视觉上就给人一种安全感,如图1所示。

方案2:多变的外观形态与个性色彩结合在一起可以给儿童们带来更多的趣味。图2的形态设计采用分割模块化的形式表达,形态非对称设计通过色彩又互相呼应,与现有市场上的儿童水杯形态有很大的区别。

方案3:颜色搭配以黄绿为主,营造温暖、自然与和谐的感觉。通过启发性的色彩设计,使他们在使用产品時容易联想到具体事物。方案3表达了可爱这一形态设计理念为主,容易引发儿童联想到具体事物,如不倒翁、动画片中的粮仓等。

4.3 儿童日常产品(饮用水杯)设计方案评价

我们通过对饮用水杯的色彩设计应用开展了实际调研,通过对家长及儿童以及实际使用接触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了共80份问卷,主要调查家长及儿童对水杯色彩设计方案的评价。结果如下:80%的家长对饮用水杯的色彩表示很喜欢,20%的家长对饮用水杯的色彩表示无所谓,如图4所示。在对三种方案进行总体评价时,方案3在产品形式、色彩搭配选择上更受欢迎。如图5所示。以上结果说明,大多数家长和儿童对饮用水杯的色彩设计方案表示满意。这也验证了基于色彩设计准则进行色彩搭配的合理性,后续将通过大量的设计案例来不断完善与发展色彩设计准则,为儿童日用产品色彩设计提供参考。

5 结语

色彩的选择与搭配是一种特殊的设计语言,在进行儿童产品的色彩设计时,我们要想儿童所想,通过分析研究不同阶段的儿童的色彩生理特征、心理需求来进行设计,使儿童产品的色彩设计真正适合儿童,为儿童的发展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去引导、启发儿童增长知识,健康陕乐的成长,进而获得色彩所带来的美学体验与收获。

参考文献

[1]弗拉维尔米勒,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尤倩子.学龄期儿童智能坐垫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D].2015.

[3]罗碧娟.探析儿童产品的色彩设计[J].包装工程,2008(1):177-178.

[4]姚善良,张钰唯.儿童数字产品界面色彩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5).

作者:王帅 杨松

数字色彩系统色彩设计论文 篇2:

标志的色彩设计

摘 要:标志的色彩设计是标志设计的重要内容。标志的色彩对标志涵义、设计风格、视觉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着标志是否能被企业、受众人群所接受,决定了标志设计的成功与否。标志的色彩设计要遵循色彩本身的属性、含义,体现出企业文化、定位、理念等。良好的色彩设计能使标志呈现出优秀的视觉效果,使标志更易被受众人群识别、接受、记忆。

关键词:标志设计;色彩;企业理念;受众人群;视觉效果

标志是由文字、图形和色彩三要素构成的。三个要素都是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标志设计就是对这三个要素进行创意设计,而在标志设计中,设计师往往注重的是图形和文字的设计,却忽略了标志色彩的设计。实际上色彩也是标志设计成功的关键,其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三大要素中,色彩是标志与受众群体的第一线接触,是吸引公众注意的因素,最能引起受众群体的注意。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首先感觉的是色,然后才是形,在最初接触商品的20秒内,消费者的色彩感觉占80%,形体的感觉占20%,两分钟后色彩占60%,形体占40%,5分钟后各占50%。由此可见,强烈醒目的色彩能在第一时间里吸引受众群体的注意力并迅速的传达品牌信息,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标志的色彩不但可以能够起到吸引受众人群注意力的作用,还可以增强受众人群的记忆力,从而在受众人群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传达信息、宣传推广的效果,而且美好的色彩能直接左右人们的感知、记忆、联想、情感等心理作用,决定了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标志的色彩是标志构成元素中“最基础、最可靠、最永恒”的识别元素。无论与品牌相关项目的设计怎样变化,标志的造型怎么变化,标志的色彩总是相对稳定的。壳牌石油的标志在1915年使用了红色和黄色后,无论标志造型如何变化,其标志的色彩未改变。可口可乐公司的标志自1950年使用红色后,标志的造型虽然多次修改,但是颜色却一直是红色。1898年,百事可乐诞生,其标志使用的色彩为单色——红色,此后百事可乐的标志造型几次变化,但是依然用的红色,直到1950年百事可乐在其标志中又加入了蓝色,直到今天百事可乐标志的主要色彩依然红色和蓝色。国内的大公司在更换企业标志时也是不轻易改变标志的色彩,例如联想公司的标志一直使用蓝色,联通公司的标志一直以红色调为主。正是因为标志色彩的稳定性使得标志的色彩成为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色彩设计的基础,成为企业确定企业主色调的依据。所以标志的色彩是企业的代表元素之一,是企业最稳定恒久的识别元素。正基于此标志的色彩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依据色彩属性和含义

色彩属性和含义是设计师进行标志设计的基础。设计师要进行标志的色彩设计,首先要了解色彩本身的属性和含义,色彩的属性和含义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生活的认知,不同色彩会对人的心理、生理产生不同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感染力。在人们周围环境中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大自然本身就是色彩斑斓的世界,投入生活、感受生命,便能透悟色彩的奥秘,理解色彩的象征意义。

设计师要了解色彩的各种属性,如明度、饱和度、味觉、冷暖色调、重量感、空间感等。设计师要根据色彩的属性,色彩对眼睛的刺激效果,给人的感受来确定标志的色彩,标志色彩的数量,标志的色彩搭配方案等。在各种色彩中,红色是一种引人注目的色彩,对人的感觉器官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增高血压、加速血液循环,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鼓舞作用,所以很多运动品牌标志使用红色,例如李宁、安踏等;蓝色等冷色调对视觉器官的刺激较弱,易使人的情绪较安宁,另外蓝色还充满科技感,所以电子信息科技品牌多用蓝色,例如联想、中国移动等;绿色为植物的色彩,对生理作用和心理作用都极为平静,刺激性不大,给人的视觉感受比较舒适、吻合,让人产生亲近的感觉,所以与农业、环保相关企业的标志多是绿色,如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标志、中国烟草等。目前标志色彩设计的趋势是使用较为明亮,鲜艳的颜色,因为这种颜色与周围环境区别较大,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凸显出来,另外这种颜色对眼睛的刺激性较大,容易引起目标人群的注意,给目标人群留下较深的印象。

设计师运用色彩不但要遵循色彩的属性,还要了解色彩的象征意义。每一种色彩都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具有热情、温暖、活泼、热闹、革命、幸福、吉祥的含义,橙色具有甜美、成熟、温情、华丽的含义。色彩在视觉上引起的心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设计师要了解色彩的含义除了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色彩的象征意义并不相同,例如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帝王之色,象征着辉煌、皇权、富贵,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黄色有懦弱、软弱、无力、卑鄙、耻辱、病态的含义;红色在中国是吉祥喜气的色彩,但在西方文化中却是血腥、牺牲的含义;白色在藏族文化中是纯洁、无瑕、善良、喜庆的含义,在汉文化中是枯竭、无生命的表现,象征卑贱、死亡、凶兆,在西方文化中是清纯、纯洁、神圣的象征。[1]因此,在设计标志的色彩时设计师要特别注意标志使用环境的文化背景,该文化对色彩的喜爱和禁忌,各种色彩在该文化背景下的具体含义。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是一个红色的中国结,中国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幸福,吉祥;而红色寓意着吉祥、富贵、兴旺、成功、圆满之意;图形与颜色有着相同的寓意,共同表达了中国联通美好的企业愿景。

2 色彩搭配原则

标志的色彩设计是通过不同色彩的有机组合,形成成一种视觉形象,给人以感情、情绪的感染,从而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引起感情共鸣。所以标志图形的色彩配置应根据品牌定位、产品特点、受众人群等因素,应着重考虑到各种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关系。只有把握住色彩的特性,并恰当地运用,色彩元素才能发挥其在标志设计中的功效。

标志颜色的选用上要求用色简洁。很多情况下设计师会使用一种色彩来统一图形,这种标志被称为单色标志。单色标志具有轮廓清晰、色彩饱和、明确有力、适用性广、易于推广的优势。[2]所以很多公司都使用这类标志,例如联通标志、中国银行标志等。

与单色标志对应的就是多色标志。多色标志具有个性、时尚、鲜明、有活力、视觉效果好的特点。多色标志的色彩一般情况下用色不超过三种,用色太多会给人一种零乱、难识的感觉,使得标志起不到辨识的作用。多色标志设计的关键在于色彩搭配,优秀的色彩搭配可以让人看后瞬间产生非同一般的视觉冲击。

多色标志常用的配色方案:

第一,三原色搭配,例如广东卫视、贵州卫视等。三原色的颜色单纯、强烈、鲜艳夺目,艺术效果和传播效果显著;但是因为这种搭配较为固定,过于死板,所以现在使用三原色的标志变得较少。

第二,近似色搭配即搭配的色彩在色相、明度、纯度三属性上保持其一个属性不变,其他属性作规律性的变化,形成和谐的视觉效果。例如选择一种颜色,通过色彩明度变化达到色彩配置,如用桔红、桔黄、中黄、浅黄进行搭配,形成由浅入深的过渡色视觉,能表达出动态感,例如山东卫视、湖南卫视、凤凰卫视等;麦当劳的标志使用了金黄色和红色搭配,金黄色和红色都属于暖色调,金黄色是成熟的颜色,象征着美味的食物,而红色是热情的颜色,传达出喜庆友善热烈的感觉,整个标志给人以温暖、欢乐、亲切、美味的感觉。

第三,补色搭配即互补色搭配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色彩配置,对比鲜明,图形格外醒目鲜艳、层次清楚,既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让人深刻印象,又容易记忆。能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4]例如百事可乐的标志使用红色、蓝色互补色以及白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蓝色表达了年轻、受欢迎、好玩的品牌文化,红色代表了激情、热烈,整个用色给人带来积极向上,朝气蓬勃,追求时尚,渴望无限,乃至突破渴望的信念。丰富的色彩对比能带来更多特定的色彩效果,满足了人们对色彩的喜爱需求,使得标志更具魅力,更能打动消费者。

另外,一般情况下标志的颜色不宜超过三种,但是有的时候需要设计师有打破常规的胆量,突破常规往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标志是一只多彩的孔雀,标志划由7个色块构成,每个色块使用一种颜色,一共使用了7种颜色。标志的7种颜色搭配得很和谐,富有韵律感,形成较好的视觉效果。

3 标志色彩能满足视觉效果的需要

标志的色彩设计不仅仅要体现企业的精神,还要满足视觉效果的需要。标志的主要作用是吸引目标人群,区别其他产品,美化产品的作用。所以标志的色彩要满足标志的视觉效果的需要,满足审美的需要。设计师要合理的选择标志颜色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属性,使得标志的色彩满足视觉效果的要求。形状是色彩的容器,是色彩存在的形象要素之一。标志的色彩要与标志的形状配合起来,共同产生视觉形象。

设计师特别要注意根据标志的造型和色彩的属性来控制色彩的使用数量、面积和色彩搭配。奥运会的标志是由天蓝色、黄色、黑色、草绿色、红色五个圆环相互扣接组成,五环象征着五大洲团结友爱,象征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友好相见,欢聚一堂,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但是五环的粗细却并不一样,五环粗细比例为蓝 :黄:黑:绿:红=1∶1.3∶0.9∶1∶1。皮埃尔·德·顾拜旦设计奥运五环时注意到色彩的重量感属性,五种色彩中黄色重量感最轻,黑色的重量感最重,所以将黄色圆环加粗,黑色圆环减细,从而在视觉上使得五种颜色的圆环达到平衡。

科技在进步,标志的色彩设计也在进步,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显示屏的普及,现在高饱和度的色彩因为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较好的视觉效果,而被设计师大量的使用。光影效果、立体效果、半透明效果的标志因为创意新颖独特,也被设计师大量使用。汉诺威世博会标志就是利用光影投射形成的绚丽多变的标志,被称为“会呼吸的标志”。索尼手机的标志利用色彩渐变以及光影效果形成一个立体球形的标志。

4 受众人群的特点

受众人群是指商品的销售群体,也是标志的目标人群。商品要迎合消费群体的喜好,标志的设计更要考虑受众群体的喜好。受众人群第一眼能识别的元素就是色彩,最后能大多数消费者能记住的也是色彩,特别是他们喜欢的色彩。因此,标志的色彩设计要从受众人群的心理出发,了解他们的需求,用颜色去打动消费者,达到完美的色彩设计。

美好的色彩能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使受众者与品牌之间产生感情联系,从而建立对品牌的信任感和忠诚感。不同受众群体的色彩爱好是不同的,例如年轻女性偏好粉色,儿童偏好糖果色,商务人士偏好稳重色,年轻人喜好鲜艳的颜色。设计师应根据商品的销售人群选择受众群体喜好的颜色,让商品更被受众群体所喜好,进而达到品牌宣传、促进销售的目的。当然标志的色彩还要体现企业或商品自己的个性特点。移动公司的“动感地带”(M-ZONE)品牌的目标用户群非常明确,针对15 ~ 25岁的年轻一族,所以品牌标志使用了醒目的橙色和黄色,整体配色热烈、活跃、醒目,象征新一代无线通讯服务地新奇魅力,符合年轻人追求时尚,崇尚个性、创新,充满活力朝气的特点。而“全球通”是移动公司网络覆盖最广,标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品牌,其定位于中高端客户,所以该品牌标志使用了稳重而富有科技感的蓝色。

5 标志色彩传达企业的理念

企业和人一样,有自己的精神、观点,有自己的理想、愿景。设计师要将色彩的含义与企业的精神联系起来,利用色彩的含义来体现企业的精神、理念。例如一个企业从事服务行业,希望表现出对顾客的热情,那么设计师可以考虑红色等暖色;食品企业希望传达给顾客绿色有机的信息,那么标志设计时可以考虑绿色系,但是如果企业的理念是生产出甜美的诱人的食品,那么标志可以使用橙色等成熟色彩。只有色彩与企业理念相一致,色彩语言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恰当的色彩选择有利于品牌的认知,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有利于展示品牌的独特个性。标志设计时设计师要根据企业性质和理念挖掘最能代表其行业特征和企业精神的色彩,将色彩与企业精神能够有机地结合。例如,IBM公司的标志使用海洋的深蓝色,蓝色体现了科技、前卫、智慧的企业形象,整个标志色彩的属性、含义与企业的属性相吻合,体现出了企业的精神、理念,IBM也因此被称为蓝色巨人。

标志所要传达的信息十分丰富,而色彩是其信息传达的重要途径。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各种传媒形式的迅速涌现发展,使得现代人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企业标志或商标。这就要求标志要同数字信号一样,具有高度的识辨性,使在众多标志中吸引到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标志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依靠标志的色彩设计。

标志的色彩设计是集审美、科学、创造、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色彩运用。随着物质生活现代化的高度发展,人们对标志色彩的审美品位越来越高。设计师要基于色彩基本属性,从视觉、心理、生理等角度综合考虑,达到标志色彩和谐统一,满足审美要求,同事又能传达出企业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李广元,李黎.中西色彩比较[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31-56.

[2] 肖虎.新概念标志设计[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12:100.

[3] 朱春华.标志图形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5-16.

[4] 邢庆华.色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7-67.

作者简介:刘彬(1980—),男,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

作者:刘彬

数字色彩系统色彩设计论文 篇3:

基于仿生色彩对福建高校校园铺地色彩设计的探讨

摘要:高校校园色彩对传承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研究,探讨仿生色彩在福建高校校园铺地色彩设计中的应用,并提出把生物色彩形象和生物色彩形式经过科学的整合与设计应用到福建高校校园铺地色彩设计当中。

关键词:仿生色彩;福建高校;铺地色彩设计

高校校园色彩是校园的生态、审美、文化和特色的综合体现。其主要包括建筑色彩、植物色彩、雕塑小品色彩、设施色彩和铺地色彩等。福建高校多集中在福州和闽南地区。目前铺地色彩一方面受师生的审美意识支配,另一方面又受以材料为中心的物质条件制约。经过调研发现,福州和闽南地区的很多高校铺地景观色彩和形式近似相同,缺乏色彩景观的多样性和协调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更多的色彩设计方法。

1 福建高校校园铺地色彩设计的现状

1.1 尊重校园的地域特色

地域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大学文化建设追求先进文化生存境界的基本立足点[1]。福建气候区域差异较大,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内水热条件和垂直分带较明显,深受海洋影响,有近4000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自然地理景观色彩丰富。福建的地方建筑材料主要是红砖和花岗岩,被广泛应用于校园铺地中,为校园色彩景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陈嘉庚先生自创的红色“嘉庚瓦”,把“出砖入石”的工艺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红色”的砖至今还用在校园的铺地当中。天然的灰白色的花岗岩融入校园的自然环境。这些本身就是典型的福建地域色彩特征。

福建的人文地域性更多体现的是民族性,特别是闽南地区。厦门邀请中山大学郭红雨色彩工作室进行了色彩设计,总结其色彩特征为“大色淡渲、彩墨画意”,其中“大色”是借用闽南传统建筑在无檐瓦脊上常用的强烈装饰色的概念,表达厦门传统建筑的色彩偏好,“淡渲”则阐述了色彩艳度控制的原则,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闽南彩墨画韵的色彩氛围[2]。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等高校校园中部分建筑色彩的设计就是“大色淡渲、彩墨画意”。铺地色彩就延续建筑色彩而成。如图3,图4。

1.2 尊重色彩构成和谐的原则

和谐是校园色彩设计的核心原则。校园色彩设计的基础是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尽量保护突出了自然色,使自然色成为校园色彩的底色,校园铺地色彩设计大面积接近自然色,接近石板和石砖的色彩,小面积使用彩色地砖使校园铺地色彩达到了和谐统一。同时也注意到建筑立面的色彩与铺地色彩的过渡与统一。另外,注重在相关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进行有组织的专项分区色彩设计,达到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色彩和谐。如图5,图6。

1.3 使用者的“世代论”原则未达到完美体现

根据中国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中国人口学专家的研究成果,中国的世代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世代即红色的一代(1949—1965),第二世代即文革的一代(1965-1976),第三世代即为独生子女的一代(1977年以后) [3]。尊重“世代论”理论的同时,要了解和熟悉各世代群体对色彩的追求和向往。总的趋向是:第一、第二世代的群体,对色彩倾向于冷色系列、喜欢稳重、典雅、高贵的品质感。第三世代即新生一代,色彩的特征表现在:多彩、个性、奔放和随意,充分表达我行我素的自我理念。世代论对色彩设计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三个世代就包括学生和老师,又是校园色彩的观赏者,积极鼓励学生和老师参与校园色彩设计,尊重学生和老师对色彩的理解和建议,搭建与规划设计专家的沟通平台,鼓励第三世代个性化色彩设计。目前,福建高校校园铺地色彩设计多数都趋同第一世代和第二世代的稳重和典雅的色彩,缺少第三世代的多彩、个性和奔放的色彩设计。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

福建高校校园铺地色彩设计完美地结合了地域性特色,以人为本,遵循了色彩构成和谐的原则,运用了美学的设计方法,向师生展示了和谐的校园空间色彩。但是随着师生对色彩审美水平和要求的不断提升,还需要注入新的设计方法和思维。

2 仿生色彩与福建高校校园铺地色彩设计

仿生色彩设计是以对应论为其认识论基础,以人类色彩视觉机能,色彩图像视觉识别、分析、处理机能与自然界生物系统的优异色彩功能、现象和形式为研究对象,从中提炼出有益于改进色彩设计功能与表现效果的原理与方法,同时运用移植发明法等创造性思维方法,进行人工色彩设计的设计方法[4]。

通过色彩形象与形式美仿生设计方法模仿动物和植物平、立面图案实现两色、三色和四色概念色彩方案[5],应用于校园铺地色彩设计中,并建设相应的概念色彩方案库,通过数字化方式把相应的概念色彩方案库进行储存和整合,可以浏览、修改、添加和删除概念色彩方案,也可以通过语义[6]和主色的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在设计过程中从概念色彩方案库中查询概念色彩方案,进一步应用于实践。

2.1 完全仿生法

完全仿生法就是将有仿生价值的植物和动物的形体当作一个平面或者立面,用平面扫描的方法扫描其平面或立面,对其色彩构成和图案构成采取点、线、面的方式抽象为一个概念色彩图案的方法。积累概念色彩方案,建立方案库。例如将植物的形体当作一个平面,对其色彩和图形进行整合设计。首先扫描整合叶片,由于叶片疏密程度和质感(革质和纸质)的不同,扫描整合后呈现了高明度和低明度点的大小和密集程度不同的效果,构成了以点为形式的概念色彩方案;然后扫描整合枝条,由于枝条长短、色彩、柔韧度的不同,扫描整合后呈现了线性界限范围和线性曲直不同的效果,构成了以线为形式的概念色彩方案;然后扫描整合植物的整体,呈现出整体图案的形状斑块面、色彩斑块面和质感斑块面的不同,构成了以面为形式的概念色彩方案,为我们色彩设计提供创作来源。不同的植物品种可以提炼出不同的点、线、面构成的概念色彩方案。动物形体色彩形式也很丰富,特别是海洋动物形体的色彩形式更值得我们去仿生。如图8,香樟树木从上向地面投影的完全仿生,可以应用到校园广场的盆树空间的铺地,也可以应用到校园广场的整体多彩个性的铺地,使树木与场地有延续感。图9,植物叶片的形象和形式美完全仿生,可以应用到大学生活动空间的铺地设计中,进一步与第三世代的色彩审美观吻合。这些色彩构成和图案构成也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填充成另一种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形式以创新色彩设计。

2.2 局部仿生法

局部形式仿生法就是将有仿生价值的植物和动物的形体最具代表特征的局部进行放大,使其色彩和图案脱离出来,用平面扫描的方法扫描其平面或立面,对其色彩构成和图案构成采取点、线、面的方式抽象为一个概念色彩图案的方法。积累概念色彩方案,建立方案库。如图10,香樟树立面的色彩仿生,取其局部进行放大,应用于人行路的铺地色彩设计中。这些色彩构成和图案构成也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填充成另一种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形式以创新色彩设计。

2.3 叠加互补仿生法

叠加互补形式仿生法就是将两种仿生形体的优势结合起来,用平面扫描的方法扫描其组合平面或组合立面,对其色彩构成和图案构成采取点、线、面的方式抽象为一个概念色彩图案的方法。例如:不同品种植物叶片脉络的叠加,组合成新的网络图案和色彩图案。积累概念色彩方案,建立方案库。如图11,可以应用在校园人行道铺地色彩设计中,打破现有常规化单一色彩单一图案式的铺地设计。可以在步行道十字交叉口处、起点处和终点处利用叠加仿生的动物和植物图案色彩进行标识和趣味铺地色彩设计。这些色彩构成和图案构成也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填充成另一种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形式以创新色彩设计。

4 结语

本文通过实践调查和科学研究,探讨了仿生色彩设计方法在福建高校校园建筑和道路铺地色彩设计中的应用,为今后专业和系统的色彩设计提供思路和借鉴。但是由于上述的设计方法是将色彩仿生抽象为概念色彩方案库,难免遗漏许多符合设计要求但不在方案库中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设计的自由度。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该设计方法应拓展策略,进行方案扩充,最大化的丰富色彩方案。

参考文献:

[1]薛菊.新建大学校园设计的地域性探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8):242-244.

[2]郭红雨.厦门城市色彩规划[J].建筑与文化,2009(8):55.

[3]周钧.色彩设计理论概述[J].江苏纺织,2010(1):35-40.

[4]王晓昕.仿生色彩设计应用研究[J].视觉艺术设计研究,2011(1):89-90.

[5]初建杰.基于概念色彩方案库的自顶向下色彩设计模式[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5):112-114.

[6]陈登凯.基于三维语义空间的色彩设计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44(7):106-108.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09HZR21)

审稿编辑:杨学成 许冲勇

作者简介:

刘仁芳(1977-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

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以及生态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

E-mail:liurenfang@126.com

作者:刘仁芳

上一篇:城管执法局创卫工作总结下一篇:单位员工外贸工作总结